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

时间:2022-07-03 05:32:57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

在行政部从事前台三个多月以来,工作主要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 认真做好来电的接听、访客的接待工作,做好订水工作;

2 做好每月的考勤工作;

3 做好仓库的管理工作;

4 做好公司的档案管理工作;

5 做好公司网站上传文件的工作;

6 协助做好招聘工作;

7 完成领导交待的各项临时任务。

总的来看,这三个月我是尽职的,但也有不少的遗憾;工作的确不够饱和,时有不知该干什么的感觉。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2

一、编制部门面临的新形势

就台儿庄区而言,目前编制工作面临的形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编制工作任务越来越重

在上次台儿庄区政府机构改革中,编办独立设置,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构编制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地位更加突出,职能更加强化;大到台儿庄区各个部门,小到部门科室,编制工作管理着整个台儿庄区的党政群各机关事业单位的运行资源。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更加重视编制工作。受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需要政治体制改革适时跟进。在政治体制改革当中,机构编制部门是负责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统筹谋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推动的重要责任。同时编制部门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编制工作在破解制约台儿庄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方面面临的形势很严峻,编制部门还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做,任务会越来越重。

(二)编制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过去,编制工作包含在人事工作之中,编制只是整个人事工作当中的一项,所占比例不大。编办独立后,各级都对编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更高的工作标准,编制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得很细、很具体,出台的一些文件也很有操作性。因为,目前编制工作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其中既有基层和上级的矛盾,也有基层部门和编制部门的矛盾。从基层的角度讲,趋势是增编、增人,从上级编制部门讲,趋势是减机构、减编、减人,由此产生了在需求上的差距和矛盾。编制部门既要执行上级部门的规定,同时,又要考虑基层部门的实际情况,既不能增加编制和人员,又不能影响工作,如何把这个关系处理好,编制工作要有艺术和方法。

(三)编制工作纪律越来越严

编制工作近几年才逐步上升到党的纪律和法律的高度。随着编办独立开展工作后,纪律要求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加严格。编制纪律已上升到中纪委纪律管理层面。以前对编制纪律执行得不够严格,对违反编制纪律的行为多采取批评的手段,真正上升到纪律高度进行处理的很少。随着编制部门的独立,编办内部都设立了督查科,专门负责检查内部违纪问题,因此,对编制纪律的要求也越来越严。

二、当前编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编制管理还不够灵活

长期以来,台儿庄区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增长,把机构和人员编制管得过死;在历次机构改革过程中,虽然做了一些调整,但是受思维和观念的限制,职能转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台儿庄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机构编制工作总的趋势是要撤并那些不合理的、不合时益的机构,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向职能增强、任务较多的部门倾斜。一些工作任务较多,职能发生较大变化的部门,工作人员少、机构不够、编制不够。同时,个别部门随着职能的转变,工作量减少了,但人员编制却没有相应减少。妥善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还需要编制部门做很多具体工作。

(二)编制管理还不够规范

近几年,台儿庄区编制管理工作虽然有很大改进,但一些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如超编问题、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等。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混岗、借用的现象比较严重,给编制实名制管理增加了难度。这些问题不是编制部门靠自身力量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马上能够解决的,需要台儿庄区委、区政府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既要解决问题,又不能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

(三)有些上级业务部门存在干预下级机构设置的行为

有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出于开展本职工作和应急工作的需要,干预台儿庄区镇两级的机构设置,要求基层部门设置与之相应的机构,配备与之相应的人员,有的还纳入考核范围,给机构编制部门有效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增加了难度。

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编制部门的任务很重,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也由此决定了编办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作为在台儿庄区机构编制部门工作的同志一定要胸怀全局,摒弃过去那种“不管钱,不管物,管的只是一堆数”的错误思想,保持清醒头脑,认清自己承担的历史职责,高站位思考,高起点谋划,全面审视机构编制工作的定位和任务,围绕台儿庄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认真研究、努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台儿庄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重点难点问题,找准为大局服务的突破口,为推动台儿庄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为全面建设幸福台儿庄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机构编制部门作为管理机构编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配置行政资源的工作部门,要按照台儿庄区第九次党代会的要求,围绕全台儿庄区中心工作有所作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与台儿庄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关系到政府部门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台儿庄区在几次机构改革中,也突出转变政府职能,每次都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确定,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认真清理。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政府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职能运行了几十年,形成了定式,政府工作人员也履行这种职能工作了几十年,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现在要想从根本上彻底转变,使之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非一次机构改革的“三定”、一次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就能解决的。因此,转变政府职能将是摆在编制部门面前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机构编制部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而需要努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就目前来说,编制部门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结合台儿庄区推行的科技反腐工作,对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情况进行调查梳理。要按照新定职能深入了解政府部门职能运转情况,看还有哪些应转变的职能没有实现转变,特别要注意研究面对台儿庄区城市转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形势,还有哪些职能不适应。对那些没有实现转变的职能,不适应新形势的职能,要根据有关要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使政府职能不断实现转变,不断适应新形势。二要结合政务公开,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在台儿庄区已设立政务行政审批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研究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力戒形式主义和。要把不该由政府管理、审批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越位、错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三要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开展全台儿庄区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站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应用普及政务和公益专用中文域名对加强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网上名称的规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加快台儿庄区电子政务建设、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和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结合台儿庄区正在开展的电子政务网建设工作,启动和开展台儿庄区机关事业单位中文政务和公益域名的注册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网站和事业单位网站的域名名称,促进台儿庄区科技反腐、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

(二)要积极探索机构编制管理创新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创新的核心是有计划地盘活现有存量,把职能弱化部门的编制向职能增强、工作任务较重的部门倾斜,提高机构编制配置和使用效益,促进人员结构更新,实现机构编制效用最大化。

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机构编制现状,这是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前提。要进一步对台儿庄区机构编制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深入了解台儿庄区机构编制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汇总分析,彻底解决机构编制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二要深入研究建立管总量、管结构、管标准、管监督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这是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根本。要盘活存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机构编制资源的作用,对职责弱化、任务减少的机构进行整合、重组;要在现有机构编制总量范围内,使机构编制逐步向文化旅游、古城建设、社会公益和经济部门倾斜;要研究建立编制、组织、人社、财政部门相互配合和制约制度,探索建立机构编制违规问责制度等。三要努力改善人员编制结构,这是目前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关键。根据台儿庄区机关事业单位减员和实际工作需要,对承担重点工作和人员紧缺的涉及文化旅游服务、古城重建等行业的机关事业单位重点安排年度专项补充高层次人才计划,为改善台儿庄区人员编制结构,集聚优秀人才提供编制保障。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3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正式以市政府名义向社会传达出了推动石景山向服务经济深刻转型的强烈信号,藉此引导全社会聚焦石景山。

市政府用正式文件的形式,首次向全社会肯定了石景山从传统工业向绿色生态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首次肯定了石景山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旅游休闲五大主导服务业的产业定位;首次在现阶段提出了政企分工合作的新思路,明确了针对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石景山政府在规划政策制定、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环境优化中的主导作用,以及首钢的自主转型、合作开发、招商选资三种开发建设模式;首次给予了石景山发展服务业的投融资、财政转移支付、载体建设、人才引进等七条具体政策;首次肯定了试点区提出的国家保险产业园、铁矿石交易中心、西山处文化景区、天泰山旅游休闲区、苹果园交通枢纽、地铁六号线西延等16个重大项目建设。

石景山发改委副主任房之炜认为,“五个首次”对石景山产业重新实心化、重新嵌合首都功能链、承担世界城市分工、提升区域地位、实现功能转换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契机。

“正如市委书记郭金龙所言,石景山已经走出了转型低谷,正在步入深化转型的快车道。” 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研究室主任赵恩国向记者表示。

因何试点石景山?

石景山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相比全市服务业在经济总量近八成的占比, 2013年上半年石景山服务经济仅占地区经济63%的比重,不难看出,选其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更多的还是出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的考虑。

“对于服务经济占比较高的区县而言,成为试点的作用仅限于‘锦上添花’,无非就是使服务业发展的更好,而对于转型攻坚阶段的石景山而言,则是‘雪中送炭’,不仅可以促进服务业在首都实现均衡发展,而且有利于首都服务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升级。”房之炜说。

其实,之所以将试点看作是对石景山“雪中送炭”,是因为类似石景山这样的区域,从传统工业转型到服务经济,诸多发展的困局有待试点破题。

首先在政策方面,曾长期围绕首钢发展的石景山,此前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服务于工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严重缺失。自2005年之后,石景山才陆续出台了30多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一方面表明了石景山转型服务业的态度坚决,另一方面也说明石景山此前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极其“贫血”。

其次是城市环境方面,多年以首钢为核心的石景山,已经形成了工业化为特点的城市结构和面貌,基础设施配套极不完善,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严重匮乏,与服务业发展要求的环境极不匹配。

再者是资金投入方面,石景山区域面积较小,财政实力有限,自身财力根本无法支撑大面积的开发建设,只有成为部级试点,才有可能让国家、市、区等财政资金形成发展的合力。

最后是对外形象方面,一提到石景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首钢,潜台词便是环境的严重污染,而转型服务经济,亟待石景山重塑对外形象,引进具有重大带动辐射作用的服务性项目,形成发展服务业的吸引力。

四大亟待解决的服务业发展障碍,更加突显了石景山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性。

也正是因此,在争创国家试点之时,作为转型区域的石景山凭借其提出的成为试点后的三大战略意义而一举夺魁:一是试点区建设可为国家现阶段在中心城市调整搬迁大型企业提供“示范”效应;二是试点区建设将对提升首都城市功能和促进首都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助推”作用;三是试点区建设将对加快石景山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转型起到有效的“突破”意义。

试点三年“万事俱备”

实际上,此次《意见》的出台,距离2010年石景山成为国务院认定的首批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市政府的相关支持细则在谨慎酝酿,石景山也在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服务业发展。赵恩国告诉记者,2006年石景山的服务业占石景山的经济比重还不足31%,2010年为57%,2013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63%,而且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今年7月份全市的经济统计数据显示,石景山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排名全市第一,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在城六区中排名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城六区中排名第三。”

而对比近几年的发展数据后不难发现,服务经济其实已经弥补了首钢搬迁后的经济总量,目前首钢对石景山的财政贡献约为8%,搬迁调整之前长期占据半壁江山的历史正式划上了句号。

更为重要的是,石景山的服务业发展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房之炜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石景山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22.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29%;现代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休闲产业实现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9.2%。而与之相对应的万元GDP能耗却同比下降约6.9%,提前超额完成北京市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

“在成为试点的三年间,不仅社会舆论关注热切,石景山内部的积极推动也力度空前。” 房之炜向记者详数了七大“具体行动”。

第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全力推动试点区建设。试点区获批后,石景山区迅速成立了由书记、区长任组长,全区38家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试点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服务业发展和试点区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推动了市政府《关于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争取到各项支持资金近14亿;并研究制定了《石景山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了《石景山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办法》等近30项扶持政策,为区内企业安排了4.5亿扶持资金,全力构建促进试点区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撑体系。

第二是确定主导产业,明确试点区发展方向。在充分借鉴其他地区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石景山区立足区域实际,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并确立了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旅游休闲等五大主导产业,加快试点区建设,服务区域转型升级。

第三是加强招商引资,支撑试点区加快建设。以“招大引强”的招商思路,石景山建立了以经济贡献配置经济资源的机制,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向高端化、优质化发展。2011年-2012年新引进企业3512家,累计注册资金177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引进企业643家,其中注册资本金亿元以上企业8家,千万元以上企业64家,总注册资金达75亿元。拓展招商引资平台,成立招商办专职工作机构,进一步完善招商网络,与15个省市驻京商会建立合作招商机制,推进连锁招商、政企合作招商。通过京港洽谈会等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中国农业发展基金公司、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等企业入驻石景山,扩大了区域发展影响力。

第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全力打造“石景山服务”品牌。通过制定出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系列政策,创新推出了石景山服务“118”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的政策体系。近年来,石景山连续召开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共制定了30余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促进全区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商业项目的合作开发。组织31家“绿色通道”服务体系成员单位为驻区重点企业提供“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的服务,出台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为驻区企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石景山服务”品牌。

第五是推进载体建设,拓宽试点区发展空间。石景山始终强化项目的带动作用,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首钢光影文化季”活动,推进了西山汇新媒体产业基地、京西会展商务区、西山处文化景区等一批重大项目,产业集聚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关村石景山园已成为区域转型发展的龙头引擎,金融产业集聚度和“长安金轴”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银河综合商务区、台湾文化创意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正有序推进。

第六是加快区域建设,逐步优化试点区环境。近年来,石景山不断加强城市主次干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内部交通网络。顺利推进了西北热电中心建设,有序实施了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全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服务业发展。通过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深入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和应用,实现3G全覆盖,大幅提高城市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第七是加强宣传推介,提升试点区品牌影响力。石景山专门召开了服务业试点区推进大会,并在第十六届京港洽谈会上对试点区进行了推介,强化试点区品牌影响力。通过举办京西消费节、台湾美食文化街等重大活动,依托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不断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国家发改委也面向全国宣传介绍了石景山区的工作经验。

三年的积极准备,让石景山正直奔高品质、高速度的服务业发展目标而去,随着市政府《意见》的正式出台,石景山距这一目标已越来越近。

年注资3亿“切中要害”

其实,在《意见》出台的同时,市政府也释放了另一个重要信号,地域狭小的石景山大建设、大发展的时代即将开启。

为配合这一时机的到来,《意见》在具体的政策支持中也颇具针对性,最为抢眼的是,《意见》提出,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优先安排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每年3亿元,连续5年支持试点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试点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产业园区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而作为石景山唯一的政府对外投融资平台,石景山国资公司自身的整改工作其实在更早前已经开始,也为市政府资本金的注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9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后,国资公司便一直致力于规范发展。

2012年,通过股权划转、资产整合、将政府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授权平台管理等措施,石景山国资公司正式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三会议事规则,实行了公司治理结构,资产负债率从整改前的71%下降到42%,持续经营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目前,北京银行贷款抵押担保整改工作已经完成,并寻找到了实力较强的担保公司替换原政府信用担保为开行贷款提供担保,国资公司的资产总量已达78.64亿元,净资产达43.18亿元,三年平均净利润为2.15亿元,具有了稳定的现金流和有效回报,也就是说平台的整改工作基本完成,具备了再融资的能力,可以为石景山接下来的大发展、大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其实,在成为国家试点之后,石景山的融资需求已日趋迫切。据石景山国资公司副总经理罗智慧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石景山的重点建设项目有20个,项目全部由国资公司进行立项、建设和管理,投资总额为116.25亿元,2013年当年的投资额就达36.46亿元,相比石景山年20亿左右的财政收入,融资需求巨大。

而对于此次《意见》中提到将向国资公司注入3亿元资本金,罗智慧坦言作用重大,“国资公司现在的注册资本金仅为2.08亿,注入3亿元之后,将极大地增强公司实力,有效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彻底改变此前最高年度融资17亿元的历史,大大提升平台融资能力。”

最重要的还是融资手段的创新,罗智慧告诉记者,为改变公司此前仅向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整改完成之后,国资公司已于2013年申请发行额度为10亿元的企业债券,用于固定资产项目建设。而根据2012年末国资公司的净资产规模,公司可发行中票的上限为10亿元,该项工作也正在申请之中。

此外,公司还可发行短期融资券10亿元。还可用出租的房地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根据抵押房地产的评估值最终确定贷款额度,保守估计可获得银行贷款5-6亿元。

而这些都是依据国资公司当前43亿的净资产而做出的估算,若根据石景山区政府进一步做强国资公司的推进力度,年底前国资公司净资产规模将增至60亿元,再加上市政府3亿元资本金注入后的杠杆撬动作用,罗智慧表示,国资公司的融资能力还将在此基础上提升一倍以上,大致可获得总额80亿元以上的资金。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4

前台是一个公司服务的开始,每个工作都有试用期,那么行政前台试用期怎么写?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行政前台试用期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前台试用期总结范文一:时间总是转瞬即逝,在前台工作的两个多月,我的收获和感触都很多,任职以来,我努力适应工作环境和前台这个崭新的工作岗位,认真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日常工作内容:

1、转接电话,准确的转接来访者电话,委婉对待骚扰电话,提高工作效率;

2、来访人员接待及指引,配合人事部门做好应聘者信息登记;

3、通讯录更新,鉴于公司人员调动较大,以及新增人员较多,通讯录不能及时更改,影响各部门之间以及客户与公司之间沟通。

所以要做好跟进工作,及时更新通讯录,而且在以后工作中经常和各部门沟通联系,便于及时得到正确信息;

4、考勤记录,为新来员工登记录入指纹,做好考勤补充记录;

5、记录每天的值日情况,并做好前台以及贵宾室的清洁;

6、每天9:30——10:00开启led大屏,并检查其使用,若出现故障,立刻联系相关人员维修;

7、做好总经理、董事长办公室的清洁;

8、领取每天的报纸及邮件,并将信件及时转交给相关人员;

9、公司文件的分发,及时将文件分发给各部门,将公司的各项政策措施快速传达下去;

10、会务工作,会议前通知人员准时到会,并准备茶水;会议时要及时添加茶水;会议结束后做好会议室的清洁;

11、每天登记温度,按规定开启空调并做好记录;

12、下班时检查前台灯光、贵宾室以及库房门锁,确定空调、电脑的电源关闭。

二、存在的问题:

做事情不够细心,考虑问题不全面,有时候会丢三落四。目前公司人员流动较大,进出门人员多且频繁,出现了一些疏漏。

三、对自己的建议:

1、作为总办员工,除了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事外,还应该注意与各部门的沟通。

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有了这些知识储备能及时准确地回答来访者的问题,准确地转接来电者的电话。

2、按规定做事的前提下还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态度坚定、讲话委婉,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3、做事要考虑周全、细心。

有时因为一些小问题铸成大错,所以凡是都要先想到后果;

4、工作进度及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不能及时处理的应向上级反溃

5、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

光工作中学习的远远不够,在业余时间还必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在待人接物中必须要遵守的礼仪常识。

以上这些正是我在工作中缺少的。通过思考,我认为,不管哪一个岗位,不管从事哪一项工作,都是公司整体组织结构中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公司的总体目标而努力。对前台工作,应该是“公司的形象、服务的起点”。因为对客户来说,前台是他们接触公司的第一步,是对公司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前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形象。同时,公司对客户的服务,从前台迎客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工作!

行政前台试用期总结范文二:自加入__公司以来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里我从学校的一名学生踏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员工,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技能,各方面都有了的提升。在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下,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很感谢当初公司领导给我这个成长的平台,让我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不断学习,提升了自身的素质,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日常工作方面

1、把事情细节化、条理化、规范化

前台的工作比较琐碎,收发传真、邮件、报纸,维护办公设备、送水、接待不同的来访人员等。刚接触工作时,有时候事情赶到一块就会有些应付不过来,显得手忙脚乱。虽然完成了工作,但是在工作过程中有些细节就没能注意到,做事情也显得没有条理。效率也就低了下来。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我意识到要想优质的完成这些工作,首先要把工作从全局统筹好,再从细节入手,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效率。只永不懈怠的提高自己,才能胜任看似简单的行政工作。现在,已能较好的统筹安排工作,并努力把工作细节处理得当。争取给大家最到位的支持和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按职业化的标准时刻要求自己。同时,规范化方面还需要加强,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意这一点。

2、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

人低为王,地低为海。行政本身是一个服务性和支持性的工作,尤其是前台接待。当有客户到访或是公司有大型会议时,前台就会负责一些茶水准备和服务工作,要了解到每个人的需求,适时地为大家服务。在接待其他人员,如送报、送水、来访人员的司机,也要服务周到,体现出公司的良好的形象。

只有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提升服务质量。在工作过程中,我要求自己避免消极情绪,谨记工作职责,时刻把自己的位置放到一个合适的高度,本着为人服务提升自己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这也是一个行政人员必备的素养。

3、学会沟通和团队协作

沟通,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前台工作需要对内、对外和各部门以及社会上很多人士打交道。沟通、以及良好有效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各项沟通基本畅通,但本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很多情况下我在沟通时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总是花费时间在去想这件事上,而不是及时的去了解、沟通,在处理事情时略显被动。因此,也浪费了一些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这是很不专业的一面。

遇事积极主动,在第一时间去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把工作更好的完成,也能促使自己养成做事不逃避、勇于向前、负责到底的品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这种标准去要求自己,争取把工作完成的更出色。

行政前台试用期总结范文三:不知不觉我已入司担任前台工作将近 9 个月,前台没有像公司业务、营 销、财务等部门对公司发展所作的贡献大、直接,但公司既然设了这个岗位,领导必定认为有 其存在的必要性。通过思考,我认为,不管哪一个岗位,不管从事哪一项工作,都是公司整体 组织结构中的一部分, 都是为了公司的总体目标而努力。 在这 9 个月的时间里我在公司领导和 同事的关心帮助下, 顺利完成了相应的工作, 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 现将 2010 年的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前台日常工作 1、前台接待 接待人员是展现公司形象的第一人, 2010 年 4 月入职至 12 月以来, 从 我严格按照公司 要求,热情对待每一位来访客户,并指引到相关办公室,对于上门推销的业务人员,礼貌 相迎并把其留下的实用名片、宣传册整理归档,以便于以后工作的不时之需,近 9 个月来, 共计接待用户达 600 人次左右。 2、电话接听转接、传真复印及信件分发 认真接听任何来电,准确率达到 98%;能够委婉并合理对待骚扰电话,提高工作效率; 发传真时注意对方有无收到,是否完整清晰。复印时注意复印的资料完整否,避免复印资 料缺漏。如有信件也及时交给了相关人员。 3、临时事件处理 饮用水桶水发现不够时会及时叫大河人家送水。前台所需物品不够时,会及时申请 购买如:纸巾、复印纸、一次性纸怀等。打印机没有墨时,会电话通知加墨业务人员加 墨。办公电话费用快用完时,提前去营业厅预存。如果办公室内的物品坏了如:空调开 关,卫生间灯,会及时打电话给国企物业,让物业师傅查看原因,需要自己买的设备自 己买后让物业师傅安装;交换机考勤机故障问题直接联系商家售后解决,电话线路有问 题求助电信局解决等。总之,遇到问题都会及时想办法解决。

二、综合事务工作 1、房间、机票车票及生日蛋糕预订 项目?a href='//www.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背霾钚枰灯被蚧笔蔽一峒笆绷灯蔽瘢?并持续跟踪直至车票送到公 司,以免费影响到出差人员行程;到目前为止累计订票 70 张左右。对于来郑州出差需要订房间的领导或同事,订好房间后我会短信或电话给领导或同事确认酒店详细信息;还有 就是员工生日蛋糕预订,预订前一天会我与员工确认时间,生日当天告诉王兰莹在 OA 上 发生日祝福,2010 年累计订生日蛋糕 17 个。 2、文档归整及办事处资产登记 从项目部人员接手的培训资料、确认单都用档案袋分门别类的归整起来;办事处新购买 的书籍会让张利先盖章,再进行编号,以便于资产管理,现办事处书籍累计已有 37 本; 其它的办公设备(如笔记本、光驱、插座等)也都有详细登记,员工借用时也都依公司规 定签名登记。 3、考勤统计 每月 25 号之前从考勤机中导出考勤明细,不清楚的地方发邮件与大家核对,再进行统 计汇总,都能够按时发给王兰莹。 4、组织员工活动 每周三下午 5 点组织员工去农大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大家团队意识,并很好的锻炼了身 体,近段天气较冷,愿意出去的活动人数也在减少,期间组织过一次乒乓球比赛,但效果 是不是特别理想,这也是一方面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其它工作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协助配合完成其它部门的工作。如协助软件项目部人员装订 项目文档;协助营销部薛义明,与他一起给客户送礼品,制作标书等。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同时 也获得了一些新的知识。

四、工作中的不足 1、采购办公用品时没有能够很好地计划,想得不够全面,只看到眼前缺的,这点需要自己 以后多用心,多操心。 2、考勤统计过程中存在过失误,虽然当时已改正过来,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但是这也提醒 了我细心的重要性,考勤做出来后,一定要仔细检查一遍,确认准确后再发出去,还有 一些同类型的信件也是一样,发出去了有错误再修改重发很容易让别人认为你就是个粗 心大意的人,虽然这种错误只是偶尔,但也一定要尽量避免。 3、临近冬天组织室外活动的效果很不好,中间也与张利商量一起在室内活动,给大家提供 象棋、跳棋等适合室内玩的活动,并组织实施过,但是这样还是达不到户外运动的效果, 对于触决这种情况的办法也还在考虑之中。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5

然而,由于激烈反对,致使议事程序瘫痪四天,最后临时会协商不处理“核四公投”案。由发起的此次公投议案很可能“胎死腹中”。

核四是位于台湾新北市贡寮区的第四核能发电厂,由于邻近龙门,又称龙门核能发电厂。核四项目自1980年提出兴建计划后,32年来争议不断,工程走走停停,加上层层外包,虽已完成九成,不少支持核能的台湾民众基于安全考虑又转而反对核四,他们认为台湾政府不具备日本那样的危机处理能力。 台北市 2013 年 8 月 2 日,台湾“立法院”第二次临时会议中,对“核四”停建公投议案激烈反对,致使议事程序瘫痪。

2月25日,台湾“行政院”院长江宜桦宣布,核四是否续建将由公民投票决定。核四被认为是台湾史上最延宕的公共投资项目,历经岛内八届“总统”任期。伦敦大学教授费尔(Dafydd Fell)认为,在自己支持度低迷时提出公投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背后的动机可能是想转移公众对政府一些丑闻的注意力。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分析,台湾当局放弃被动地强调续建的好处与停建的不利影响,诉诸民意,是想通过公投这一最直接的民主手段来个最后了断。

反核民众和团体对此提议大表不满,因为台湾的《公投法》门槛相当高。有效公投需50%的选民参与投票,而参与投票的50%选民需投下反对票,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他们提出公投前修改《公投法》才公平。另外,部分民众担心,会要求支持者不参与投票,形成无效公投。

带有戏剧性的是,7月31日,由政府任命的核四安全检查小组顾问林宗尧发表安检摘要报告,总结核四无法达到台湾其他三座核电厂的标准,同时辞去顾问一职,这一意外增加了民众对政府强制推动公投的动机的猜测。

“在执政党看来,反正公投过关几率不高,何不赌上这一把稳操胜算的赛局?”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特聘教授丘昌泰认为,即使公投也不能了断,“反核人士还是会继续抗议下去,反核与拥核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这是一种喜欢与否的政治立场表达,与是非对错的真理立场无关”。 日本核电冲击波

如果不是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也许核四走不到全岛公投这一步。

福岛核事故一个月后,台北、高雄、台中、台东四个城市在4月30日首次举行同步大游行以抗议核电建设,贡寮区的数百名居民到核四厂示威。由于适逢“大选”,再度提出全面废核。

为了打消公众疑虑,增加沟通,台湾电力公司(下称台电)成立了“核能沟通小组”,如果民众对安全问题有疑虑,可以亲临核四现场参观。

虽然相较于日本福岛核电厂,核四的安全设计多出五层深度防御措施,但基于是次核泄漏事故,台电还是对核四进行了检视和补强工作。根据台电核能沟通小组声明,台电投入了百亿元建置包括海啸墙、紧急气涡轮发电机、紧急救援所需设备等67项强化措施。未来还会再多增加两道安全防御,确保对地震、海啸等灾害有足够的安全防护。

然而,反核民众并不买账。此前台电被曝光不少技术、管理纰漏,使反核民众产生极大疑虑。据台湾媒体统计,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台电发生了淹水、设备烧毁等事故。台湾原子能委员会统计,从2007年到2012年2月,核四工程至少有15项违规,包括擅自变更工程设计等。

很多台湾人认为,“连日本人都搞不定的技术,台湾人如何建好。”在多年的抗争中,反核的主要论点已经凝练为:质疑核电厂的安全,担忧辐射的健康影响,强调核废料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台电提出的核能发电成本不信任。此外,台湾地狭人稠,地震、台风频繁,也是不宜续建核四的依据。

在核电应用史上,全球范围内发生了美国三里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三起核电站泄漏事故,其中的肇因已为业界确认,并在运转和在建的核电站进行了排除。核四厂采用的进步型沸水式反应堆,其安全性高于台湾现有的核一、核二及核三,美国核电专家濮励志认为,核四在根本上已无安全顾虑。

根据核四安全检查小组原顾问林宗尧的报告,核四总共126个系统,完成接收的系统计70个,余56个系统无法接收,需予退回,尚待设计及施工完成,并厘清各未结案问题,其中涉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AE顾问公司及各厂商,诸多难解问题,结案日期难估。

他进一步指出,GE两位总顾问及十位试运转资深顾问,多数资历不符。未能主导并严控试运转测试,功效不彰,形同虚设。并归结核四延宕至今,政府督导确有不周,比如“行政院”误以为经济部负责督导工程进度及预算,原子能委员会负责监督安全品质。但经济部并无能力了解核四问题,遑论督导工程进度,仅能呈报台电报告,多次失误;而原子能委员会既无监督核电厂“建厂”经验,亦无人力及能力,就设计、设备及施工全面实质监督。仅就少数系统,抽查式及文件式监督,却握发照大权。

林宗尧称,核四至今不知完工日期,亦不知预算额度。 与民主化共舞

由于台湾在2014年底将同时举行七个地方选举,政府希望能在这之前尽快举行核四公投,避免影响选举结果;而在野党当然不愿意在“立法院”让公投案轻易通过。

岛内诸多民调显示:全台有超过半数的民众反核。

不过,“我不认为反核势力有那么庞大。”丘昌泰说,这一数字水分很大,不能真实反映民意。反核民众参与各项调查的积极性更高,其占全台湾人口比例却很低。他认为,绝大多数台湾选民对此议题并不感兴趣,不准备投票,保持冷漠,特别是中南部民众。

目前,台湾正在运营的核电厂有三座。能源紧缺的台湾1970年建造第一核电厂时,台湾民众对核电的共识是清洁、安全、可靠又便宜,因此有村民为了争取建厂还大打出手,第二核电厂商业运转时,当地居民放鞭炮庆祝。

台湾曾是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核能发电地,台电是岛内最大的发电企业,负责运营全部核电厂。1980年,台电提出核四计划,“行政院”原则同意。五年之后,由于当时的国际政治情势,时任台湾“总统”蒋经国指示“行政院”以电力供应充足等理由,暂缓执行核四项目。该项目的技术引自美国。

前苏联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一个民意转折点。台湾民众开始对核能安全产生质疑,但这一时期台湾仍处于状态,民间反核人士一直被视为挑战政府公权力而受到打压。形势在1987年7月扭转,台湾宣布结束,解除报禁、,政治发展迈向多元化社会。一年后,以反核为目标的环保组织在台湾陆续成立,并开始了反核运动的街头抗争策略,借由一次次上万人的街头示威,让反核议题成为社会焦点。

台湾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教授、台湾环境保护联盟创会会长施信民回忆,当时包括反核运动在内的环保运动风起云涌,参与者除了项目所在地居民外,大多是民主运动的支持者,环保运动也因而与民主运动互为支持。

1991年9月下旬,一些反核民众在核四厂预定地搭建告别场棚架,准备长期抗争。台电保安出面阻拦并引发冲突。10月3日清晨,当地警方出动拆除场棚架,贡寮区民众赶至,警民发生冲突,数十人受伤。过程中,抗议者林顺源驾车撞死一名保安,后被叛无期徒刑。同时还有16名抗议者被、判刑。

同年,被誉为“台湾甘地”、后来曾任主席的林义雄,发起创立“核四公投促进会”。一年后,台湾“行政院”同意核四复工,“立法院”也解冻核四预算案。反核运动出现变化,反核组织转向号召民众罢免那些挺核的立委。

“立法院”的两位立委——施台生和黄昭辉,分别来自和,在1993年6月因重申核四预算解冻案时,发生严重肢体冲突,引发千余名反核民众拆下 “立法院”招牌,冲破大门,闯入群贤楼九楼。“立法院”不得不调千名警力来维护治安。翌年,“立法院”一次通过八年的核四预算。

两党之争愈演愈烈。1996年,在“立法院”提出了核四停建议案,随即提出复议表决此案。结果三年后,台湾原子能委员会颁发核四建厂执照。

然而,核四开工不到一年,2000年,台湾出现了首次政党轮替,上台,反核主张被明确写进党纲,与“党纲”并称为的两大“神主牌”。“总统”为了履行选举中对反核人士做出的承诺,宣布将不继续执行核四兴建预算案。当年10月,“行政院”宣布核四停建,但随即又遭到“立法院”弹劾,占多数的在野党派一致反对,导致朝野对立和社会动荡。2001年,核四虽然复建,行政与立法两院也达成协议,以推动建立“非核家园”为终极目标。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使台湾掀起新一轮反核浪潮,但这是较为纯粹的民众自发。丘昌泰告诉《财经》记者,民众担心核事故会出现在台湾,因此在绿党、环保联盟等环保团体的呼吁下,反核很容易集结势力,表现为许多没有政治立场的团体出来支持反核,例如“妈妈监督核电厂联盟”积极反核,其力量相当庞大。

2013年3月9日,台湾约150个民间团体共同发起反核游行,要求立即停建核四,并且核一、核二、核三提前退役。参与者约22万人,不过,在1830万选民中,仅占比1.2%。 核能代价

台湾四面环海,是孤岛型独立能源系统,无法从外部直接进口电力,大部分能源来自于进口的煤炭和天然气,核能存废之间,关乎全岛能源安全。

核电一度曾与火电、水电并驾齐驱,占台湾电力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一。除了第三核电厂位于南端屏东县外,第一、第二核电厂分别位于新北市的石门区和万里区,即将竣工的核四也位于这座城市。该市约占台湾本岛总面积的1/16,将台北市包围其中,核一厂与台北市的直线距离仅28公里。

核电厂的分布格局由台湾的用电量分布所决定,北部地区用电量极大。如果停建核四,必须以燃煤、燃气发电替代,估计至2026年,台湾的电价将上涨34%-42%。而且,全岛天然气周转周期为15天,煤炭存量为30天,而购进一批核燃料则可以保存一年半的时间。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数据显示,2012年,台湾电力来源中,四分之三来自化石能源,其中71%来自燃煤和燃气发电;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别占比18.4%和3.4%。

“很多民众是盲目的,并不关心这些事情。”丘昌泰称,如果有一天台湾真的必须加税,且经常停电,相信反对民众会改变反核态度,世界各国情况基本如此。

反反复复之中,核四建设经30多年才完成九成,而前三个核电厂建造时间平均为六年。核四预算的追加幅度也由原本核定的1697亿元台币,增至2736亿元台币,增幅高达60%,预计台电还要再追加至少500多亿元台币,如此,核四总预算可能累计达到3300亿元台币。

对于反核运动给台湾带来的损失,台湾“中研院”院士郑天佐如此描述:“赞成与反对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不仅耗损国家与人民的精力财力,亦成为政治乱源而付出不小社会成本。”

目前,按照“立法院”协商决议,在全民作出决定前,核四不追加预算、不放置燃料棒,且除已发包的工程及安全检测工作,其余工程都暂时停工。台湾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主任叶宗光撰文称,对核安全的担心是正常的,但若在缺乏理性科学分析与验证的情况下即断言会出现核安全问题,这或许是过度反应。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6

明方向:坚持“五个围绕”的新要求,努力把握省委核心智库建设的前进方向

自去年全省政研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省委核心智库以来,我们不断总结政研工作创新经验,努力推进省委核心智库建设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持“五个围绕”的新要求,扎实推进省委核心智库建设。

围绕“主题主线”这一总体要求来谋划。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中央的新要求,是时展的新特征。要自觉把“主题主线”贯穿政研工作全过程、落实到政研工作各方面。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推进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若干重大问题,努力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为促进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围绕“核心智库”这一建设目标来展开。打造省委核心智库,充分体现省委科学决策的要求,顺应智库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政研室的职能特点,是我省政研领域一项全新的事业、有益的探索。坚持省委核心智库的建设目标,必须着力推进政研工作由偏重于被动服务向更加注重主动服务转变、由偏重于文稿起草向更加注重出谋划策转变、由偏重于研究具体问题向更加注重战略研究转变、由偏重于决策前服务向更加注重决策全程服务转变、由偏重于自主研究向更加注重整合社会研究资源转变,使政研工作向着打造省委核心智库的方向转型升级。

围绕“五位一体”这一政研格局来统筹。研究大课题、起草大报告、拟订大政策、提供大信息、开展大活动“五位一体”政研格局,是近几年来我省政研工作的生动实践,是今后一个时期政研工作的主要任务。要继续按照“五位一体”政研格局来统筹推进,把研究大课题作为政研工作的中心环节,把起草大报告作为服务省委领导决策的基本途径,把拟订大政策作为转化研究成果的有效载体,把提供大信息作为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把开展大活动作为推动省委决策落实和扩大政研影响力的工作抓手,努力实现政研工作各个环节相协调、各个方面相促进。

围绕“聚智辅政”这一主体动能来提升。聚智献策、辅政参谋是省委核心智库的主体功能。要善于处理体制内与体制外、系统内与系统外的关系,把提高自身研究力量与整合外部研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为省委决策服务的合力。既要充分发挥本室自身作用,大力弘扬“勤学、多思、深察、善谋”的政研精神,进一步加强研究型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的研究能力和参谋水平。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推进与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政研工作互动,深化研究、展示、转化、评价“四大平台”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发挥整体功能和群体优势的运行机制,构建联系紧密、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智库体系,使各方面的智力资源更好地聚集起来、发挥作用。

围绕“促进落实”这一主攻方向来推进。浙江“十二五”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省委省政府推进“十二五”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也已相继出台,迫切需要推动落实、务求实效。要全面认真梳理这些重大决策部署,并对落实情况开展跟踪调研。及时了解掌握落实过程中的新进展、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发现总结各地各部门涌现出来的新典型、新经验,客观评价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落实的实际效果,及时提出促进落实的对策建议,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落实发挥应有作用。

深研究:深入研究战略性问题和紧迫性问题,形成一批省委核心智库的重点研究成果

省委核心智库的中心任务是研究战略性问题和紧迫性问题。只有把战略性问题和紧迫性问题研究好,才能为开展其他各项政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才能更好地为省委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服务。今年,要重视研究以下十大问题:

一是深入研究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十二五”时期,既是我省经济发展转型期、体制改革攻坚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我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要深入分析我省当前的社会稳定形势,了解掌握社会管理的最新动态和典型经验,在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维稳长效机制、“大调解”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等方面,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省委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浙江”建设献计献策。深入研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路和举措,为省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提供服务。

二是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发展问题。海洋经济发展是我省未来发展新的战略重点和增长极,事关浙江发展的全局和长远。要抓住我省被列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的历史机遇,对加快建设舟山部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构建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海岛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为省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提供有效服务。

三是深入研究新时期对内对外开放问题。如何正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提高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是浙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要深入研究新时期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情况、新趋势、新特征,谋划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走出去”以及深化国内经济合作交流的思路和举措,提高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浙商是浙江对内对外开放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要深入研究并充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提出关心支持浙商发展、加强浙商回归工作的对策建议,促进“浙江人经济”与“浙江经济”互动发展。

四是深入研究新型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浙江“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要根据浙江城市化发展的特点,着重从三个层面深入研究新型城市化问题:一是都市区和城市群。深入研究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一义乌都市区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新型城市经济的思路和举措,不断提高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和浙中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二是区域中心城市。深入研究区域中心城市的成长机制。提出推进区域

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三是提高县(市)域城市化水平。深入研究县域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和内在规律,提出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的具体抓手和政策措施,促进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乃至大城市,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为小城市。

五是深入研究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产业转型升级。要把握历史机遇,深入研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规律和路径,提出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思路和对策建议,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深入研究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思路和举措。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努力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六是深入研究自主创新问题。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省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深入研究科技一产业联动发展机制、科创基地建设、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等问题,深入研究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等战略,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为省委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当好参谋。

七是深入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浙江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和发展相对协调的地区,在构建橄榄型社会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应当进行积极探索、力争走在前列。要认真分析、比较并界定中等收入的标准,研究我省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与趋势,提出加快构建橄榄型社会的努力方向、目标重点和具体对策,为省委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供决策依据。

八是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今年,我们要着重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抓手、有效载体和政策举措,努力使这项重大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要根据省委的要求,协同省直有关部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按照“整体性、定量化、代表性、可操作”的原则,科学设计总体框架、各项指标及其权重,争取在全国省(市、区)中率先出台生态文明评价体系。

九是深入研究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欠发达地区发展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要继续跟踪研究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深入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欠发达县市的呼声和要求,总结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政策的成效和经验,及时了解掌握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政策的落实情况,提出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举措,为省委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建议。

十是深入研究浙江发展的“标兵”和“追兵”问题。根据省委主要领导意见和省委办公厅《关于研究办理部分省级老同志座谈会和市委书记座谈会建议意见》,做好我省与广东、江苏、山东等“标兵”省份,以及河南、河北等“追兵”省份过去五年发展主要指标的比较研究,既认真查找我省与“标兵”省份的发展差距,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又注意把握“追兵”省份与我省差距逐步缩小的趋势,提出在“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新形势下保持我省先发性优势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建平台:深化“四大平台”建设,努力构筑省委核心智库的重要支柱

构建研究、展示、转化、评价“四大平台”,是省委政研室发挥总揽协调作用、整合各方研究资源、提高研究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省委核心智库的四大重要支柱。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深化“四大平台”建设。

一是研究平台建设要在“合理布局、探索路子”上下功夫。研究平台是省委核心智库建设最主要的支柱、最核心的环节,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市县的协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继续选择若干省直部门和若干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市、县,布点组建具有特色的研究中心。今年拟再建世界浙商研究中心、生态富民研究中心等若干个特色研究平台,形成以省委政研室为核心、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政研机构为节点的研究网络体系。创新研究平台运行模式,探索建立研究成果交流、点评、展示、转化以及专家柔性流动、专业化网站建设等一整套机制,努力形成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争取使每个研究平台成为全省乃至更大范围的实证研究基地。各研究平台要根据自身的区域特色、行业特点、专业特长。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论坛,邀请有关地区、部门研究机构交流研究成果,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担任特约顾问对研究成果进行点评,通过网站及时把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编著成书,形成各领域的年度报告,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和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实际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展示平台建设要在“网刊互动、共享成果”上求突破。研究成果展示平台是省委核心智库的窗口。要继续发挥“一个内刊、一个外刊”的主渠道作用,及时刊用各级领导干部、研究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大《浙江政研》在省领导和厅级领导干部以及市县委书记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政策嘹望》在广大党政干部、研究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中的美誉度,更好地发挥这两个刊物的品牌效应。要建立健全政研信息网络,恢复“内网”、创建“外网”,建立与各研究平台网站的链接,把《浙江政研》电子版及时上传到内网,发送到各市、县委政研室: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历次省委全会文件、《政策望》、《研究浙江文摘》、《浙江年鉴》、《浙江政策年鉴》以及能够公开的各方面研究成果及时上传到外网,让全社会共享研究资源,真正形成以“两刊两网”为主要内容的展示平台。此外,要进一步拓宽《研究浙江文摘》办刊思路,及时搜集省外国外重要媒体刊登的有关研究浙江发展的有见地、可借鉴的文章,努力把它办成展示研究浙江成果的新窗口。进一步办好《浙江年鉴》和《浙江政策年鉴》,使其成为记录浙江、解读浙江、宣传浙江的重要载体。

三是转化平台建设要在“一石三鸟、多路开发”上创新绩。省委核心智库生产的是特殊的智力产品,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我们要像做产业链一样做好智力产品链,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研究平台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拉长每一个研究项目的价值链,使研究成果有效的转化为工作性成果、政策性成果和理论性成果,力争形成“构建一批平台、研究一批课题、起草一批报告、促成一批决策、编著一批专著、推动若干领域的发展”的开发格局。今年

要重点是做好四方面成果的深度开发:一是“十二五”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好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相关的研究成果,与省直有关部门联合组织编写《解读浙江“十二五”学习读本》理论书籍,使其成为全省党政领导干部的理论读物、宣传省委《建议》精神的重要载体。二是浙商经济研究成果。在完成好《省外浙江人经济与浙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研究》和《海外浙江人经济与浙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研究》这两个课题报告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专著――《天下浙商》。三是经济转型升级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各地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典型案例,采取市县推荐、媒体视角、专家点评、受益者谈体会的方式,评选出100个经济转型升级典范,编辑出版《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典范》,把基层创造的实践成果转化成为对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证研究的理论成果,以典型引路推动工作落实。四是《浙江政研》历年研究成果。把近年来《浙江政研》刊出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发行,供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参考,为研究工作者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四是评价平台建设要在“创新方式、扩大影响”上见成效。加强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对于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具有示范和激励作用,对于提高政研工作水平、扩大政研工作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要全面开展“一推介三评选”活动。“一推介”,就是党政工作创新典范推介。要加强与省新闻媒体合作,在编辑出版《创新典范――浙江省党政工作创新报告》的同时,组织开展第二届全省党政工作创新典范推介活动,总结、宣传和推广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的党政工作创新典型,带动和引导各行各业的创业创新。“三评选”:一是继续抓好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推动各地各部门以调查研究推动工作:二是继续开展“浙江发展研究奖”评选活动,进一步扩大评选范围,把省直部门研究机构的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成果纳入评选对象,使“浙江发展研究奖”成为激励广大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工作者围绕党委决策开展研究的重要载体:三是开展研究平台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每个研究平台都要定期或不定期评选各自领域的优秀调研成果,给予优秀调研成果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以省委政研室的名义进行表彰。

强素质:进一步提高政研干部队伍素质,增强省委核心智库建设的活力

建设省委核心智库,关键在人。要根据省委的要求,扎实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和“创先争优”活动,以“提三力促三政”为载体,切实加强室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研究型干部。努力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新的提升。

一是讲学习。学习是从业的资本,是兴业的前提。是干部成长永恒不变的主题。对于政研干部,学习尤为重要。要肯学,这是态度问题。要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要求、工作需求和精神追求,活到老、学到老,干一天学一天。要勤学,这是行动问题。要坚持刻苦学习从事政研工作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注意积累、注重思考,真正做到孜孜不倦地学、持之以恒地学。要善学,这是方法问题。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重视学历与终身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大力倡导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志们学、向基层干部群众学,做到学研结合、学以致用、学有所获。要深入开展“研读一本好书、推荐一本好书”活动,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干部到党校进修、到基层挂职、到重点工程锻炼,努力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重调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更是省委政研室的立室之本。要根据打造省委核心智库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室《关于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切实做到调研有制度。要把研究平台作为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研的重要基地,探索建立处室联系研究平台制度,以处室为单位每季度到联系点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切实做到调研有基地。要根据个人的研究主攻方向,了解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联系。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及时关注最新动态,重视跟踪研究、深度研究几个相关的重大问题,切实做到调研有成果。要进一步完善干部年度考核机制,把调查研究情况纳入其中,作为研究处室干部评选优秀公务员和优秀共产党员的重要依据,切实做到调研有考核。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7

大道至简时势所趋

简政放权时不我待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把职能转变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先手棋”。今年5月1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作出全面部署,行政体制改革驶入“快车道”。我理解,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中央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招和要害,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历史的逻辑必然,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破除新障碍、在上层建筑层面的新一轮革新,既利当前又惠长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这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在变化,经济结构在优化,发展动力在转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按照这个辩证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进一步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牢牢牵住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这个“牛鼻子”。只有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才能更好地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综合平衡,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第二,这是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和挑战增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在较长时期内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着力打造“双引擎”,有效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形成更为强劲而持久的发展动力,促进中国新一轮经济稳健前行、行稳致远。

第三,这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自觉破除思维定式、行为惯性、路径依赖,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放开放到位,该管的管住,管出水平,该服务的服务好服务到位,破解重审批、轻监管、轻服务的“审批依赖症”。总之,简政放权、职能转变是大势所趋,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必须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为政府职能“修枝壮干、瘦身健体”,为创新驱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经济内生动力。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优化服务取得初步成效

2013年以来,我委围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聚焦职能“越位” “缺位”和“不到位”的领域,自觉推进自我革命,去部门的利、削手中的权,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管理作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一,“减”字当头,从“越位”的领域退出来。减少审批事项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两年多来,我们坚持主动放权,提前完成削减三分之一的目标任务。一是加大取消下放力度。截至目前,共计取消和下放了55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二是大幅缩减核准范围。连续两年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减少76%,把油气、钢铁、城市轨道交通、电站等一大批地方和企业关注度高的项目取消核准或下放地方。95%以上的外商投资、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由核准改为备案。三是落实企业自。已取消了银行贷款承诺、电网接入意见、铁路专用线接轨意见、供水协议等18项前置手续,并明确规定项目核准机关不得以任何形式和任何理由,将属于企业经营自的事项及内容作为项目申请报告的前置条件。四是大力推进价格改革。先后放开、下放了约80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中央定价项目缩减了80%左右。全面取消了除麻醉、第一类外的药品政府定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第二,强化监管,把“缺位”的领域补上去。简政放权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从注重审批向完善监管和提供优质服务转变,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此,我们坚持放管并重、放管结合,两个轮子一起转,避免出现“一放就乱”和“翻烧饼”。一方面,推动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目前,中央层面“横向联通”的平台已正式运行,16个部门接入,实现了在线申报、平台赋码、信息共享。年底前,将进一步与地方“纵向贯通”,逐步实现“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依法监管、全程监察”。创新和强化市场价格监管与反垄断执法。开通运行12358全国价格举报系统,实现了全覆盖、新技术、在线实时、四级联网、闭环回馈,探索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另一方面,指导帮助地方接住管好。针对地方在承接下放审批权限方面存在的问题,举办了多期全系统简政放权与创新管理培训班,并通过视频会议连线到基层,推动形成系统上下联动协同的改革合力。

第三,优化服务,把“不到位”的方面提升起来。今年1月1日,我委政务服务大厅正式运行,目前已实现了全委所有行政许可、政府内部审批、其他权力事项“全口径”纳入大厅一口受理、在线办理。截至7月初,大厅共接收行政许可710件、政府内部审批475件,全部事项均按期办结,申请人满意度达100%。

总的来看,全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初显,中央电视台曾制作播出了专题节目“月坛南街38号的变化”。对我们来说,这种变化更是实实在在的,既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又为企业和地方减轻了与审批相关的负担,也为我们自身的职能转变奠定了基础。通过简政放权,全委进一步从微观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向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延伸。比如,在投资领域,我们着眼于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以及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谋划打好“投资组合拳”,形成了“7+6+3+1”的投资格局,就是7大投资工程包,6大消费工程,“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以及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目前正在抓紧推出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等4个新的工程包,进一步拓展为“11+6+3+1”的重大工程布局,从而更好地发挥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为深入贯彻落实5月12日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我委印发实施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的意见》。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民意为先、问题导向,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协同推进,努力实现从微观向宏观、从审批向监管、从项目安排向制度供给、从单打独斗向纵横协管的转变。重点从四个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一是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松绑。落实好总理提出的“五个再砍掉一批”要求,再研究取消或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和企业投资核准项目。加快制定并公布保留的投资前置审批及其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目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审批将由30多项精简至2项半,中介服务由企业自主选择,收费明码标价。同时,继续抓住价格总水平稳定的有利时机,再推出一批重要改革措施。总的方向是,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最大力度地改革定价规则,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开透明。

二是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设信息共享、覆盖全国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实现“制度+技术” “互联网+监管”的新模式。依托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项目统一代码、协同监管、在线备案、异常信用记录和“黑名单”5项制度,并与社会信用体系对接,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三是着力提升行政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政务服务大厅功能,按照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把审批变成服务的要求,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模式,规范审批核准备案行为,公开审批规则和办理程序,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8

一、狠抓政策落实,必须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的方向和精髓

坚持把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及时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开展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活动,按照对广东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激励全省广大干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特别是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的方向和精髓,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把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及时制定出台了《广东省2014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和做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意见》、《广东省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实施方案》、《关于财政支持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以及促进生产业发展、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以中央精神贯穿统领转型发展实践,有效推动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政策落实,必须明确目标,坚持把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总理明确指出:要切实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要求,不等不靠,攻坚克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今年以来,广东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季度全省GDP增速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面对严峻形势,我省认真落实国家稳定外贸、促进投资、激活消费等政策措施,沉着应对经济波动挑战,千方百计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一是出台实施一揽子财政金融政策支撑稳增长。加大力度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2014年省财政筹集资金约635亿、其中新增安排212亿元,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消费需求和改善民生等。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出台科技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与再担保、保险、风险补偿等机制,前4个月小微企业比大中型企业贷款多增473亿元。二是着力遏制和扭转外贸进出口下滑势头。省财政安排30亿元支持稳定外贸,多形式支持企业抢抓订单,加大力度扶持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完善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目录,力争尽快扭转外贸下滑势头。三是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突出抓好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出省通道和珠三角城轨等142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产业进园、产城结合,扎实推进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提质扩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四是大力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免征32项国家部门设立和7项省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省级收入每年15亿元。合计每年约为企业减负380亿元。

一季度之后,我省经济增长初步显现止跌回稳势头。1-5月全省生产总值增长7.5%、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6%。特别是外贸进出口5月单月增长0.5%,止跌回升拐点初现。

三、狠抓政策落实,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总理明确要求,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举措。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省,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制定出台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推进改革先行试点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牢牢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攻坚: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前两年取消、下放和转移508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新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项目47项,已统一公开46个省直部门的694项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开展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编制工作试点,省网上办事大厅连通全部县(市、区),正向镇街拓展。二是全面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去年珠三角部分市开展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自3月起在全省推行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公布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前置审批事项压减89%以上。1-5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8万户、增长35%,注册资本金9600亿元、增长250%。三是深化财政金融领域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省以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压减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大力清理整合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严格专项资金管理。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引导金融更多地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四是深化企业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正在制定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审批程序标准化清单和政府监督管理清单等三份清单。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推动重大项目面向民间投资招标,前三批招标项目正加快落实,第四批招标项目计划6月底推出。五是着力提升开放水平。制定出台关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若干意见,分类制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的实施方案,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力争今年底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新格局。

四、狠抓政策落实,必须围绕主题主线,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总理明确要求,稳增长要做到“既稳当前、又利长远”,加快培育和形成更具长远竞争力的新增长点,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广东进入了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存量调整与增量提质相结合,扎实抓好重点项目、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平台、重点企业和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一是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大力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消费、健康服务、文化旅游等消费,加大综合性电商龙头企业和行业性电商平台扶持力度,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上网触电,制定实施促进信息消费、推动养老和健康等新兴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4G网络建设和服务推广,深挖文体旅游发展潜力。二是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投资、推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加快推动生产业发展壮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扎实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制造业智能化,着力加强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扶持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整体部署推进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珠三角宽带城市群。三是狠抓自主创新。深入实施“四个一批”,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推进一批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建设一批重大研发基地,完善一批小微民营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尤其是企业孵化器。积极开展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试点,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业风险投资担保。四是扎实推进重大发展平台建设。认真落实国家赋予南沙、前海和横琴等重大平台的政策措施,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等平台建设,加快引进一批新的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努力构建新的发展增长极。五是狠抓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制定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实行水污染防治跨区域联合执法,促进城乡重大环境设施建设提速升级,加快推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力促生态环境稳定好转。

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我省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1-5月,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7.9%,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8.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1.9%,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1.9%、高于全省工业增速3.8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2.9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1%。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0.6%,快于GDP增速。

五、狠抓政策落实,必须以民为本,坚持不懈改善人民生活

总理明确要求,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促发展的重要动力。广东始终坚持把民生社会事业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做到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和“三公”经费、一般性支出“一增一压”,不断完善改善民生长效机制。一是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今年全省各级财政将投入1727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684亿元、增长15.6%,集中力量办好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等十件民生实事。制定完善省十件民生实事办理工作程序规范,明确遴选范围和原则、财政资金保障和监督检查等事项。二是扎实抓好就业服务。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推进“实名制”就业服务。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规范发展,认定第四批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5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2.1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60.1%。三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今年省级财政安排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补助71.8亿元,将城乡居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基础养老金、残疾人津贴、孤儿基本生活供养等五项补助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千方百计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出台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四年改造各类棚户区138万户。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1-5月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2220套、棚户区改造13707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35844套,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44.28%、36.5%和35.07%。对城市中民居破旧住屋集中片区开展全面普查和分步改造,加快推进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整村搬迁和农村泥砖房改造。五是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截至5月底,全省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9.9亿元,平均每村233万元,累计启动实施扶贫项目30604个。

六、狠抓政策落实,必须加强督查,推动各级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面对今年以来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我省坚持把加强工作督查摆在突出位置,明确督点、创新督查方法、强化考核问责。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项会议督促推进重点工作,有效保证了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在我省的全面落实到位。认真落实国家加强工作督查的部署要求,组织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省直各部门对照督点,扎实抓好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督查督办活动,建立完善省领导牵头督办重大项目机制,完善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和主要领导批示落实情况专项督查机制等,有力地推动了各方面工作。强化工作责任落实,根据今年工作实际,将稳定外贸进出口、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建设等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强化进度检查和督查考核,倒逼推进各方面工作落实。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9

两岸贸易发展湾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这种政策的动机是什么,也无论政策的采取是主动还是被动。正是在此意义上,两岸贸易的政策轨迹可归结为一种“回应而非互动,回应而非协商”的状态。①基于此,本文尝试采取一种政策响应视角,对两岸贸易发展的政策轨迹予以解读,以为机制建立之认识基础。

(一)两岸贸易的阶段划分与形态转换

从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至2010年为止两岸贸易的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而两岸贸易形态的转换就蕴含于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第一,贸易萌芽阶段(1979—1987)。该阶段,两岸贸易额总计55.1亿美元,大陆对台贸易从0.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转变为9.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贸易形态的转换过程是:从大陆单方面开放和台湾禁止发展到主要通过香港秘密进行,再到台湾当局被动因应时局,逐渐允许民间经由转口形式与大陆地区进行贸易,最终颁布相关政策法规,使台商取得了向大陆间接出口的合法地位,并于1987年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政策,从侧面促进了两岸贸易。第二,初步发展阶段(1988—1992)。台湾正式开放大陆地区物品间接输入,公告准许输入的大陆地区物品项目,两岸贸易步入有限度的开放轨道,间接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台湾当局对自大陆进口仍存在诸多限制。台湾出口方面,对大陆间接输出商品,除部分高科技产品应依有关出口的规定办理外,其余不加限制。两岸贸易口径进一步扩大,朝向正常的双边贸易迈出了重要一步。第三,加速发展阶段(1993—2001)。两岸贸易开始由转口贸易向转运贸易转变,相对于转口贸易,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也节省了运输时间。两岸贸易快速发展,产业内贸易开始逐步增加,逐渐形成了大陆对台湾主要出口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台湾向大陆主要出口电子产品和化工产品的贸易格局。同时两岸经贸也进入以投资为主导,投资带动贸易的新阶段。海峡两岸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日本进口、台湾设计、祖国大陆加工、欧美销售”的贸易分工新模式。第四,深化发展阶段(2002—2008)。两岸先后加入WTO,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市场进一步开放,两岸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在岛内企业的强烈要求下,台湾“经济部”对进口大陆产品的开放程度也日益放宽,截至2005年,工业品开放项目达到7250项,开放比率升至83.3%。[1]76-83其中农副产品也成为一个贸易热点,大陆方面对台湾产的部分农产品实施零关税进口措施,更激发了两岸农产品的贸易热,促进了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在大陆市场的销售。第五,逐渐步入正常化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交流更加紧密、关系更趋缓和,并为两岸地区的经贸合作逐渐步入正常化奠定了基础。2010年ECFA的签订,更促使两岸贸易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轨道。

(二)两岸贸易形态转换的政策轨迹:非协商式回应

基于政策面向客观看待两岸贸易的规模扩充与形态转换,大陆的政策引导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尤其是贸易形态提升性转换的“突破”,往往体现出大陆政策强力引导的效应。当然,从合作的角度看,将两岸贸易的发展看作两岸“政策回应”的结果可能更显公允,无论台湾当局出于何种动机、处于主动还是被动地位而作出了一些符合两岸贸易发展趋势的政策规定。①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告台湾同胞书》打破了两岸隔绝30年的僵局,两岸贸易从此开启新的篇章。1984年台湾首次放宽自港澳转口输入大陆产品的限制,允许民间经由转口形式与大陆地区进行贸易。1985年,台湾宣布《对港澳地区转口贸易三项基本原则》,使台商取得了向大陆间接出口的合法地位。1987年,台湾当局首次开放27项大陆农工原料进口,免受“警备总司令部”输入检查。同年11月,台湾当局迫于民众要求,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成为两岸贸易发展的第二次转折。两岸门户的逐渐开放,使两岸贸易从单边贸易逐步迈入双边贸易的格局。为了因应两岸贸易发展的需求,台湾于1988和1989年又先后颁布了《大陆产品间接处理原则》和《大陆地区物品管理办法》,正式开放大陆地区物品间接输入,并可标明在大陆地区生产制造。大陆也于1988年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首次对台商到大陆投资作出系统规定,并给予投资优惠和便利。两岸贸易活动开始由无序转向有序,贸易额渐渐增加,贸易商品也开始趋于多元化。1992年大陆掀起发展市场经济的热潮后,两岸贸易开始由转口贸易向转运贸易转变。2000年12月,大陆相关部门颁布《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就对台贸易的管理方式、指导原则、纠纷解决等进行规范,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得以不断完善,并趋于法制化。两岸先后加入WTO,台湾当局于2001年11月7日宣布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的措施,两岸市场得以进一步开放。[2]6-112008年6月“两会”恢复商谈,于同年12月15日基本实现了两岸直接“三通”,使得两岸贸易从间接贸易进入直接贸易阶段,贸易规模扩大、贸易额迅速增加、贸易产品结构优化。2010年6月签署并于2010年9月12日开始实施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则直接开创了两岸贸易的制度化时代。尽管两岸贸易与其他双边贸易相比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甚至存在一些为外人匪夷所思的政策规定,但是,在两岸特殊政治关系下,在封闭作为经济合作起点,“敌视”贯穿经济合作过程的情势下,两岸公权力部门所采取的或主动、或被动、或明确或暗示的政策举措,应可看作是一种适应两岸经济关系变化态势的政策回应。这种政策回应不仅推动了两岸贸易形态的转换,也为两岸贸易机制的建立并最终走向协商建立了基础。

二、基于两岸贸易合作走向的政策诉求:以国际市场开拓为主

通过对两岸贸易过程的总结和政策轨迹的梳理,可以对两岸贸易的走向进行一个粗线条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所蕴含的政策诉求。

(一)两岸贸易合作的走向

从一般意义上说,在制度性一体化条件下,借助于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市场扩大效应,一体化成员间的双边贸易均会得到量的扩充和质的提升,两岸贸易也不例外。因此,两岸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贸易结构趋于合理、服务贸易大幅成长等应是两岸贸易发展中水到渠成式的走向。在此基础上,本文更为关注两岸贸易关系在国际市场的体现及其变化趋势。众所周知,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岸与国际市场的关联性愈益加强。这一问题既包括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方式问题,也包括两岸在国际市场的竞合关系问题。本文借助两岸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现象对第二个问题进行论述。两岸农产品出口在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上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出口市场来看,大陆与台湾各自农产品出口市场排名前10位中有6个是相同的,如日本、香港、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各自出口排名较前的产品,相似度也较高,例如鳗鱼在大陆出口农产品中排名第二位,在台湾排名第十位左右,从1992年到2006年,台湾活鳗鱼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从88.85%下降到43.78%,大陆活鳗鱼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从11.01%上升至56.21%。[3]35-40大陆南方与台湾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竞争更为激烈。统计表明,1997年至2003年,福建和台湾的14种主要出口农产品中有近50%的农产品是相同的。就两岸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关系而言。在现象层面,两岸都对在国际市场无序竞争导致的产业竞争力下降有充分的认知;在政策层面,两岸贸易管理部门、贸易组织和企业均采取了相应措施,化解两岸在国际市场的恶性竞争,并对在国际市场加强贸易分工合作抱持高度期待;在制度层面,两岸在ECFA签署与实施后,都将一体化的制度触角延伸到了国际经济空间,试图进行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制度安排。虽然由于两岸的特殊关系和国际经济合作特有的复杂性,这一制度安排的最终成型尚需时日,但这一走向不会改变。不过,这一走向的现实化,需要两岸以合理的贸易分工参与国际经贸体系,也需要两岸探寻一条共同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合理方式。

(二)两岸贸易合作的政策诉求

贸易合作的合规律发展,不仅体现为一种对市场规律的适应,在两岸特殊关系下,还体现为一种对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这种运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贸易合作的政策诉求。两岸贸易的政策诉求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要求解决目前贸易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两岸贸易合作的经济带动和结构转型效应;第二个层面是深化两岸贸易合作机制。目前,两岸所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涵盖的产品领域、服务贸易协议包括的服务业开放项目均不能适应两岸贸易发展趋势,应在增加货物贸易产品种类、扩大服务业开放范围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合作门坎,发展两岸服务贸易,并为货物贸易提供支持;第三个层面要求推动两岸各自内部的经济结构转型,为分工提供结构基础,为合作提供结构与政策环境;第四个层面要求提升开拓国际市场的共同认知并形成合力,以科学的两岸贸易分工融入国际贸易分工体系,为两岸在国际经济空间开展经济合作的制度合作创造条件。为此,两岸应立足两岸贸易实际,在内部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加强更广泛议题的协商,在ECFA框架下构筑更为合理的贸易与投资互动关系。同时,双方可通过合作条件的创造,改变两岸经济合作单一的“协议拉动型”模式[4],改变ECFA时代产业主体过于依赖“两会”协商的局面。

三、ECFA条件下两岸贸易合作的促进机制

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宏观机制,因此,EC-FA条件下两岸贸易促进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其着力点主要在于完善政策实施机制。

(一)完善两岸贸易纠纷解决机制

两岸贸易从间接走向直接,从非正常化走向正常化历时不久,基础尚不牢固,ECFA的签署与实施虽然为两岸贸易的常态化发展构建了框架机制,但是,两岸贸易不平衡、开放不对等所衍生的各种贸易争端和纠纷解决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或者说,两岸贸易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仅仅靠相互协商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有的贸易纠纷需要诉讼裁决,以法律手段予以规范。因此,两岸需要进一步提升纠纷与争端解决机制的层次,以建立与多元化市场机制、多元化市场主体相符的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因此,法律机制的构建应提上协商日程。但是,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的特殊性,在两岸尚未就台湾政治定位进行协商的条件下,存在大陆对台湾司法判决的认可问题。加上双方的法律制度不一,裁决程序也有差异,因此,法律机制的建立在制度和技术上都有障碍。目前两岸可在建立贸易纠纷仲裁机制的基础上,对双方确需法律解决的纠纷,可以采取由两岸适宜司法机构裁定的办法。其法律裁定文书,由“两会”(或由两会授权其执行机构“经合会”)认定后相互送达对方,“两会”认定后送达对方相关部门即予采信。如此,既可摆脱两岸司法裁决认定的制度困境,也可克服双方裁决程序不一带来的技术问题。因此,法律机制的建立应是对仲裁机制的有益补充。此外,建立双方城市或次区域贸易纠纷解决的法律机制也是法律机制建立的一个面向。

(二)两岸贸易合作的金融支持机制

两岸贸易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两岸金融合作机制来支撑。2009年4月和11月签署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和《两岸金融合作监管备忘录》(MOU),是两岸金融制度化合作的标志,也是两岸金融合作机制建立的指导原则。[5]64-70在此原则和框架下,ECFA关于服务业开放的相关协议对两岸金融服务业相互开放作出了降低准入门坎的承诺。但是,相关机制并不完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双方审核程序的繁杂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进入,二是台湾银行业分支机构只存在于大陆东南部的沿海城市,与两岸贸易向大陆中西部的地域扩展形势不符。因此,简化程序,建立金融服务的区域转移机制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两岸直接的货币清算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可采取由双方指定清算行进行清算,走向人民币和新台币现钞清算,向两岸商业银行全面开办人民币和新台币各项业务过渡,直至建立“直接清算”模式的方向发展[6]52-55,最终形成通畅安全的结算管道和科学合理的计价结算机制。

(三)建立两岸贸易发展的评估机制

贸易合作是两岸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对两岸贸易的学术评估早已见之于产业界、学术界,但是,两岸尚未有公权力部门指定或授权的机构进行专门的贸易评估。换言之,两岸贸易评估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贸易评估机制的缺位是两岸贸易决策与贸易现实进展存在时滞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两岸贸易成本高的因素之一。当前,可由“两会”代表两岸贸易主管部门授权“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行业领袖、适宜身份的经济技术官员,成立两岸贸易评估组织,定期举行相应的评估报告会,两岸贸易评估报告。该评估报告既可供两岸产业经济界作投资参考,也可提交两岸贸易主管部门作为两岸经贸决策的依据。两岸合作评估两岸经贸,其用意不仅在于建立多渠道的评估机制,也在于充分利用两岸不同领域的视角、立场、利益出发,达致对两岸贸易的公允评价,以便于两岸更为科学地发现两岸贸易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0

下面,我将轮台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轮台县总面积147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2万亩,辖8乡4镇3个农牧场、64个行政村,总人口11.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7.6万人,农业人口6.2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 名,其中富余劳动力 名,今年自治州下达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2120人,劳动力转移收入550万元,农牧民人均劳务增收90元;全县干部总数3785名,其中县级干部34人,科级干部446人,少数民族干部2313人,女干部1481人。20__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178万元,比上年增长12%;完成农业总产值39149万元,比上年增长7.3%;完成工业总产值12029万元,比上年增长97.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812万元,比上年增长5.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8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经济总收入2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5.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740元,比上年增加304元;全县牲畜年未存栏32.24万头(只)。

近几年,随着塔里木石油的勘探开发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轮台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加快了轮台的发展步伐。对此,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充分发挥油地协作优势,矿产资源优势,农业、水利资源优势,打破城乡界线,促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县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局面。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因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对此,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事关轮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县乡两级都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县(乡镇)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党委或政府一名副职领导任副组长,主抓此项工作,建立了各成员单位责任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劳动力转移工作,听取各乡镇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县委、政府领导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农民家中,调查研究,听取用人单位意见,了解掌握农民对外出务工的想法,并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认真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四是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组建了轮台县劳务输出服务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针对农民就业观念落后、不愿走出家门是当前制约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个思想障碍。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媒体和去年以来开展的部门干部包乡住村工作等方式,向广大农牧民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本乡本村涌现出的劳务创收典型户和国家相关政策、致富途径等,引导他们放下锄头,走向市场,并在全县范围积极营造鼓励劳务创收的社会舆论氛围,帮助农牧民逐步开拓视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了农牧民走出家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强化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技能支持

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虽然走出了农家院落,但由于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低下,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强化培训,对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做到了先培训、后就业。在乡村,主要开展以果树栽培、牲畜养殖、餐饮服务、农机具操作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农牧民技能,增强农牧民闯市场的能力;在城镇,主要开展以家庭保洁、餐饮、护理、维修等易就业行业的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各类人员 名。

(四)多措并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宽阔的"平台"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近年来,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机遇,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坚持"放开、放手、放活"的原则,按照"稳粮、增棉、兴畜牧、上园艺,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思路,提出"城乡一体,三业并举,推进结构性调整,形成产业化"的工作格局,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目前,全县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质的变化,经济结构得以优化,一、二、三产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62.4:10.6:27.0调整到20__年的48.6:20.1:31.3。以农区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和以轮南白杏为主的林果业,特别是围绕畜牧:请记住我站域名业兴建一批饲料、皮毛、肉食、奶制品加工销售的流通企业和围绕杏等农副产品的加工企业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可以说,轮台现正从传统的农业县向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化城市迈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有序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314国道和南疆铁路横惯本县大多数乡镇与沙漠公路交汇点的地缘优势,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争取上级支持,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积极引导农民上路服务,沿路发展餐饮业、商贸流通业等。比如阳霞镇作为自治区20个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紧紧依托农贸市场、干鲜果批发市场、煤炭批发市场,三大市场有利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集贸市场拥有120个稳定商业点,1080个摊位,每逢星期天有近1000个商品交易摊点,其中60%为本地农民,月收入75万元;干鲜果批发市场从业人员近200人,年销售干鲜果1000余吨,年交易额500多万元;煤炭批发市场销售点100多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年销售煤炭近10000吨,交易额达到200万元。在集镇区及各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牧民个体工商户达到500余户。拓展了就业空间,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务工经商。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出台了《中共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到开发区及工业区从事二、三产业,给予减免1-3年的税费;凡在县城内购买房屋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可免费办理城镇户口,其子女入学、入托、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时,其在农村的承包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截止20__年,我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634户,从业人员5034人,注册资金3669万元,私营企业发展100户,从业人员1371人,注册资金8581万元,个体私营经济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6%,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县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为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让更多的农牧民走出家门进城务工经商,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也为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制定了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经营意识的农民充当农村经纪人,担负起推销农副产品的重任。比如大道南乡亚格巴克村对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免征三提五统和义务工,极大地提高了富余劳动力出门务工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近年来,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轮台县实际,紧紧依托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大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仅20__年就引进工业企业19家,吸引外部资金1.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20__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6670万元,比1997年增长129.6%。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和投资环境日趋完善,这无疑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商业园区开发,各类企业的入驻投产,每年为我县提供约20__个就业岗位,这不仅缓解了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压力,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围绕石油产业,开展多渠道、全方位服务,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空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是立足石油搞创收。随着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各乡镇都主动地与石油建立共建单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自家农田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跟随石油队伍,开展全方位的支油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围绕支油服务,从事保安、保洁、环卫、餐饮、宾馆服务的各类人员3000余人;从事公路养护、油气管道维护、机械修理等人员约20__人;从事石油勘探挖坑口的人员有1000余人,这些务工人员大多数为轮台县的农村富余人员。在此方面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增加农牧民收入。阿克萨来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较好,该乡自去年与胜利油田黄河固井公司轮台分公司合作,组织60余名农民10天装卸水泥3000吨,每人挣了350元。今年双方签订了1万吨的水泥装卸协议,仅此一项乡农民可实现增收50元。该乡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引导劳务输出,许多农民尝到了外出务工的甜头,由引导变为自发行为,现在全乡有260人长期在外务工,加上零星在外打工的已有700余名农牧民,劳务收入人均达148元。二是立足农业内部搞创收。鉴于我县种植业领域劳动力滞留过多的状况,我们引导农民由从事种植业转向从事养植业、林果业,支持他们发展成为养植业、林果业专业户,不断扩大养植业、林果业吸纳农民从业的能力。积极鼓励农村的一些贫困户、劳动力富余户给养植业、林果业专业户和少部分种植业大户打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比如大道南乡的养植大户 有大小牲畜 头(只),常年雇佣 名农民工,包吃包住,年劳动报酬在四千元左右;哈尔巴克乡种棉大户 每年在拾花季节都要雇佣本乡乃至邻近乡村的数拾名农民摘花,摘花收入一般在两千元左右。三是"走出去"搞创收。县人事劳动部门在做好县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与区内外发达地区建立劳务需求信息网络,及时通过劳动力市场予以,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务输出,先后向乌鲁木齐等地区输送保安60余人、话务员4 0余人、服务员40余人。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自治区推进农户小额信贷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按照自治区、自治州关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民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增强开展劳务创收的自觉性;三是健全乡镇劳务输出机构,开展劳务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劳动力需求信息,组织开展劳务创收和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和广度,提高农民外出谋生技能;五是进一步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

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忧,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推动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新水平。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1

领带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领带是嵊州的第一大产业。自从1984年第一家领带企业中外合资浙江佳友领带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嵊州领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领带产业正遭遇发展空间几近饱和、产量已碰到“天花板”的瓶颈制约。存在“上下游”被人掌控,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难以做强做大;技术含量较低,花型设计,面料后整理与意大利尚存差距: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不足,企业以贴牌生产为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辅不分离,专业化分工不强等突出问题。为此,从2007年开始,嵊州市开始谋划制定领带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着手开展领带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在省经贸委等部门的直接支持下,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努力促使领带产业加速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领带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做法

在推进领带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以破解发展瓶颈为目的,围绕定价权这一核心,从品牌、质量、设计研发、原料供应、市场营销、产业延伸、配套服务等七个方面予以突破。通过3-5年的努力,逐步提升价值链掌控能力,把嵊州打造成为集生产加工、研发设计、产品、品牌营销和信息物流于一体的“全球真丝产业集聚地”。

以一个科学的产业实施方案为先导。坚持规划先行,有的放矢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升级目标、基本路径和主要扶持政策,形成转型升级方案,引领企业共同实施。主要是“一个核心,两个环节,三化结合”。

一个核心,就是提高领带产业行业话语权。一是借“基”生蛋。通过外拓基地、上游整合等方法,破解“两头在外”的瓶颈制约,提高原料自主掌控能力,逐步掌握原材料供应话语权。二是借“梯”登高。通过成立专业设计研发中心,收购国外设计公司,引进国外设计专家。借助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提升设计水平,增强研发能力,提高以研发创新能力为主的技术话语权。三是借“船”出海。通过收购国内外品牌、设立终端销售网络和注册商标来拓展内外市场,实现自主品牌出口,提高以区域品牌美誉度为主的品牌话语权和销售网络为主的营销话语权。

两个环节。就是针对领带产业发展空间较小、产业链不够完善的症结所在,做好“拉长”和“拓宽”两个环节,即做高做精领带产业,做大做强真丝产业。“拉长”,即从品牌、质量、设计研发、原料供应、市场营销、产业延伸、配套服务等七个方面予以突破,并沿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拉长产业链,改变嵊州领带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的地位。“拓宽”,即实施“真丝拓展计划”,依靠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大做强家纺、服装等真丝产业。努力把嵊州打造成为真丝产业集聚地。

三化结合,就是围绕“小产业,大经济”的目标,不仅仅为转型升级而升级,而是与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发展结合起来,做到互相融合,互相促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

以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为突破口。转型升级的支撑点是项目,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也是项目,靠项目创新,靠项目拓展,靠项目提升。

一是抓好产业整合项目。组织实施上游整合、原料创新、设计研发、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平台建设等六大类13只项目,总投资23亿元。二是抓好企业技改项目。实施“三年两个百亿建设计划”。其中工业项目100亿,上亿元项目59只。在投人中,特别注重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尤其是加强设备的投入。三是抓好招商引资项目。紧紧抓住周边发达地区产业“溢出”的机遇,加强了周边地区招商,引进了一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项目和优质项目。如总投资4.5亿元的雅戈尔高档衬衫面料项目,填补了我市领带服装产业链中高档衬衫制造的空缺。四是抓好生产业项目。结合主辅分离,积极发展生产业,重点抓好对产业集群和转型升级起推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其中由嵊州市市场发展总公司牵头的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正在易地新建,项目征地630亩,总投资10亿元,努力建设成为集交易、仓储、展示、科研、信息、物流配送、办公、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群。

以一个优良的发展平台为支撑。一是优化空间发展平台。紧紧抓住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契机,着力拓展以开发区、集镇工业功能区和领带工业园区等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强化招商投入,不断优化管理服务,使之成为我市领带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二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针对嵊州终端产品多的实际,去年初,我们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组织实施了嵊州市集群产业电子商务应用“三年行动计划”,设立“嵊州集群产业电子商务专区频道”。目前,全市共有837家中小企业成为诚信通会员,我市企业借助“专区频道”拓展了销售渠道,如“卡尔领带”自应用了电子商务以来,销售额同比增长了50%;同时有72家企业通过网络联保获得联保贷款9761万元。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建立了全国领带服饰质量检测中心和嵊州市领带产业科技推广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努力吸引大院名校来我市设立创新载体。现已设立了中国美院、浙江理工大学等设计技术转移中心。还正与中科院北京分院、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深入合作。为方便企业出口产品检验检疫,正在筹建绍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嵊新办事处,预计建成后每年可为企业节约各项费用1000多万元。

以一套创新的体制机制为保障。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产业扶持体系。每年出善“一厂一策”、上市政策和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扶优扶强的政策措施,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切出1个亿的资金,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营造企业争强创优、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五个一”的配套机制。为整合现有产业优势。2007年我市将原先的十大产业加以整合,确定把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作为三大产业集群来培育,并实行“五个一”配套政策,即一个联系领导、一副专业班子、一个产业发展规划、一套产业扶持政策、一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此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融合提升。三是健全政企联动的协作机制。本着“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协会协调”的政企互动原则,注重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协会的协调作用。政

府通过购买协会服务、参与协会活动等方式支持协会开展工作,并注重发挥协会在产品质量、价格、人才等方面的自律能力。推动行业自主健康发展。

近年来嵊州领带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近几年来的扎实工作,我市领带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

发展信心显著增强。我们通过召开“转型升级动员大会”、“全市工业经济大会”等工作会议,同时,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掌握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逐步形成了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此后,我们多次召开企业、专家和部门参加的座谈会,探讨和修正转型升级方案,九易其稿才正式定稿行文。从而使全市上下逐渐形成转型升级的共识,发展方向逐渐清晰,发展思路得到进一步理清。特别是广大企业家,推进转型升级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并把推进转型升级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产业保持稳定发展。近年来,尽管遭遇了原材料涨价、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在政府一系列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促动下,领带产业还是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2008年产值增速达到23.9%;2009年一季度全市出口出现同步下滑,但领带服装产业下降幅度最小,为19.7%,到6月份降幅收窄到10.4%。四季度与一季度相比,回升了13.46个百分点。今年又实现了“开门红”,1~2月份累计,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53亿元,同比增长10.2%。领带产业已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呈现趋暖向好的迹象。目前,嵊州已有领带企业1300多家,5万多从业人员,中国驰名商标6只,中国名牌2只,国家免检产品11只,同时拥有领带服饰权威检测机构――全国领带服饰质量检测中心,中国服装协会服饰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嵊州。“嵊州领带”被认定为首批浙江区域名牌,先后获得“21世纪国际性领带都市”、“中国领带名城”和“最具产业影响力纺织之都”等称号。嵊州已是中国最大的领带生产加工、批发销售和外贸出口基地,并成为国际、国内最富影响、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领带先进制造业基地。

企业投资热情激增。2009年全市工业性重点建设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53.45亿元,其中28个已动工兴建。在三年投资计划中,领带产业计划投资23亿元,一批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正在抓紧组织实施中。如巴贝、天佳等十多家骨干龙头企业组建了两家专业物流公司,外拓蚕桑基地100万亩,可为我市企业的真丝需求提供保障。

工业化与城市化、信息化互动发展。工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了服务业的提档升级,通过抓住嵊新组团发展契机,不断完善配套产业,催生了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城南新区企业总部、世贸酒店商业群体等服务业综合体,以城南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商贸区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电子政府建设初见成效。市政府率先实行无纸化办公,在政府部门推行了办公自动化建成全市协同办公系统、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效能监察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实行网上审批,提高了审批效率和行政效能,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领带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体会

抓难点,把产业发展的重心放到转型升级上来,努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产业转型升级不是写花样文章,也不是空喊口号走过场,而是要把握产业的本质特征,有的放矢,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方式和重点。以引起企业家的共鸣与关注。因此,我们在编制转型升级方案时,把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了全面揭示,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转型升级发展目标、基本路径和主要扶持政策,引领企业共同实施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2

军队企业干部职工入党自传

     ×××,19××年×月入伍,19××年×月入党,大学本科文化,××军衔,职级正团,××省××市人,现任某部队副政治委员。

我19××年×月出生在农民家庭,当时正值“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加之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使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严重困难,家庭生活非常艰苦,吃过野菜、树皮。父亲×××,务农,小学文化,于19××年病故。母亲×××,务农,文盲,现已××岁高龄,在原籍老家休息。妻子×××,大学文化,干部,现在××县国土房管局工作。儿子×××,大学二年级,现在××青年政治学院读书。哥哥×××,务农,高中文化。姐姐×××,务农,小学文化。舅舅×××,务农,小学文化,病故。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历史清白,与本人关系比较密切。

我19××年9月入××市××小学读书,19××年9月升入××市第二十二中学读初、高中,学习过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等课程,先后担任过少年先锋队中队长,语文、英语科代表。

从我出生起,虽然父母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们身上素有的勤劳、朴实、苦干,谦虚待人、老实做人、乐于助人和与人为善的高尚品格一直在熏染着我,对我以后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楷模作用;家境比较贫寒,更加激发了自己艰苦奋斗、发奋成才的决心和动力。因此,我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而奋斗”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环境中成长,在小学阶段,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在初、高中阶段,总体成绩是中上等,语文、英语、政治课在本年级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毕业,我的语文、英语成绩是本年级的第一名。

19××年初,我高中毕业回原籍,郊区农村的许多新人新事教育感染着我,激发着我发挥自己特长,拿起笔杆去进行宣传报道,不少稿件被××晚报、××人民广播电台刊用。我很快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自己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团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被郊区团委评为先进团支部,本人被评为××市优秀团支部书记。19××年10月,我被调到××公社任政工组秘书,同时兼任新闻干事。

在公社期间,先后两年协助武装部负责征兵工作,对部队有所了解,对军人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和光荣感。19××年12月,我抱着到部队这所大学校长见识、锻炼成才和报效祖国的愿望,在母亲非常疼爱、极力不让走的情况下,毅然参军入伍。

入伍后,于19××年1 2月至19××年12月,参加了解放军××指挥工程学院××专业培训班学习,取得大学专科文凭。19××年×月至19××年×月,参加了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函授班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习,在工作与学习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自己挤时间攻读,从不耽误辅导听课,按时上交作业,结合工作实践,写出了一些理论性、指导性较强、内容充实的优秀文章,被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军区分院评为优秀学员。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工专业能力,为自己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自入伍后,我一直以“人生能有几次搏,现在不搏待何时”,“奋斗”和“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为官”为座佑铭。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坚持奋力拼搏,努力为党工作,尽力多作贡献,工作认真负责,工作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生活上坚持低标准、不攀比,团结同志,与人为善,坚决执行上级指示,服从命令听指挥,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取得了一些成绩。入伍一年多,我就加入了党组织;入伍两年多,我就被提为干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更加激发了我努力工作、报答党恩的精神动力。在连队、团政治处宣传股工作期间,刻苦学习,积极采写、拍摄新闻稿件,总结部队建设经验,宣扬先进典型,与首长下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当好首长参谋,先后在地市级以上报刊、电台刊播文字、照片稿件50余篇,19××年有13幅照片被军事博物馆“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展览”选用。参加过数次军事演习,一边负责起草战斗文书,一边负责团政委的首长决心图的标绘,先后受各级嘉奖9次。19××年,由于工作表现好,成绩突出,总结的工作经验,有5份被军和军区转发,荣立三等功一次。总政×××主任、国防部长×××等领导同志视察×××,我被调到军宣传处帮忙,负责军委领导视察部队的摄影工作,圆满地完成任务。在×××政治部宣传科工作期间,19××年整党,曾担任过简报组副组长,总结的3份经验被集团军和军区转发,19××年起草的“关于今年新兵的主要特点和对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的调查报告,被集团军和军区转发。19××年受师嘉奖一次。在××集团军政治部保卫处和宣传处任干事、宣传处副处长期间,自己虚心学习,拼命工作,星期天、节假日很少休息,经常加班加点,得到了集团军首长的充分信任,参加了很多重大任务的完成和中心工作,使自己的调查研究能力、分析认识问题能力、文字表达和演讲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总结指导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自己本人及与他人合作撰写的首 长讲话稿、汇报材料、调查报告、教育提纲、政治教育试点经验、政治工作论文等文字材料共××多份。其中被××、总政治部转发推广的经验材料共××份。19××年撰写的《浅谈如何提高干部的政治教育能力》研讨文章,被××军区评为优秀论文奖;19××年参加×××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教育试点,总结的2份工作经验,被××军区和总政转发,中央电台、电视台、解放军报作了报道;19××年调查起草的《当前基层政治工作中需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被军区《政治工作简况》和总政组织部《组工情况》转发,总政×××主任在简报上作了批示,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年撰写的《积极探讨机械化部队建设的特点规律,努力增强政治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被××军区和总政转发;19××年,带领工作组在×××团进行了稳定干部队伍思想教育试点,总结的教育经××军区《政工简况》转发推广,战友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刊登了经验报道。由于几年来工作政绩突出,19××年底,被集团军记三等功一次;19××年,带领工作组在×××师炮兵团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教育试点,经验被军区《政工简况》、传真电报转发5份,被总政《政工通讯》、《宣传简报》各转发1份,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了报道;19××年,先后总结撰写的《×××团采取多种方法,旗帜鲜明地批驳歪歪理》、《×××集团军团以上领导和机关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基本做法》、《×××集团军重视加强对基层干部人生观教育的督查指导》等5份人生观教育经验被军区《政工简况》、总政《宣传简报》、《政工通讯》等转发推广。同年8月,带工作组在×××师高炮团进行开展周末育才活动先行试点,其做法被总政、军区推广转发。总政×××主任、驻京各大单位政治部领导到该团进行了参观。在负责师团领导干部理论读书班期间,与他人合作撰写的《领导者尤其要学习发扬邓小平同志的革命风格》理论文章被《国防大学学报》19××年第1期刊登;19××年×月与军区工作组一起在×××团进行的新兵政治工作先行试点,与他人合作总结的文明带兵等3份经验被军区、总政转发。在集团军工作期间,与他人合作编写的书目有:《热点问题解答》、《集团军战役行动政治部工作及程序》、19××年本人组织、撰写和编辑的《战备教育教材》下发全集团军连以上单位。先后参加过“×××战役演习”等大的军事演习4次, 19××年第11届亚运会安全防卫任务等中心工作及重大任务。先后受到记三等功1次、嘉奖5次。在担 任×××集团军××旅副政委以来,积极协助军政主官,搞好政治工作的筹划、检查和落实,大项工作或艰巨任务都冲锋在前。本人分管的政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标本兼治措施,全旅连续5年无刑事案件,严重违纪问题明显减少,保证了部队的安全稳定。群众工作和双拥工作,我积极努力与地方协调,大力开展双拥宣传,亲自带领部队努力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办实事、做贡献,开创了新局面,使地方政府为部队办了许多实事,解决了供电经费不足、调整炮库和菜地、开辟了拥军专线公共汽车,旅游点军人免收门票等一批实际困难,军政、军民关系空前融洽。19××年和XX年,本人被授予××市拥政爱民模范个人、首都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年因工作政绩突出,荣立三等功。XX年,被集团军评为优秀纪检干部。第一 共2页,当前第1页1

19××年5月,在××市第二十二中学由×××、×××同志介绍,本人加入了共青团组织;19××年3月在×军高炮团一连由×××、×××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年3月,在该团政治处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入团入党后,曾担任过团支部书记,集团军宣传处党小组长,集团军政治部党支部宣传委员,××旅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能够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学习,不断改造世界观,执行党的决议决定坚决,比较注重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坚持用党性原则规范言行,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在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廉洁自律,自觉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共2页,当前第2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