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义工年度总结

义工年度总结

时间:2022-04-29 22:54:28

义工年度总结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1

——重点工作:

1、配合做好团区委“八项”工作;

2、“社工+义工”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3、积极申报“创新在基层”活动;

4、义工组织的管理和完善;

5、大学生协会换届工作;

6、非公团建工作;

7、创文(团委负责部分);

8、加强团工作的宣传力度,创新网络媒体,强化传统媒体。就是要充分发挥微博、Q群、Young地带等新媒体的作用,切合当代青年朋友的需求;同时,要重视传统媒体的宣传力度,增加团活动见报刊、上电视的频率。

——每月的常规工作:

每月上报不少于2条团活动;

——每年1月初上报年度工作计划;6月底前上报半年工作总结;12月初上报当年工作总结。

——每月的主要工作:

1月:

1、年度总结会议;

2、大协创业、就业登记活动;

3、“新春朝阳映团旗”系列活动;

4、义工表彰;

5、微志愿、弘大爱系列活动。

2月:

1、村居团支部公选副书记工作考核;

2、全镇团员信息整理上报;

3、“新春朝阳映团旗”系列活动方案评选工作;

4、增补一名团委委员;

5、大协篮球比赛、总结;

6、“分享童年美好时光”——九江镇大学生与海寿小学学生同乐日活动;

7、增开腾讯微博;

8、团区委调研工作;

9、企业义工服务一小时活动报名工作。

3月:

1、年度工作会议(初定3月1日);

2、开展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团活动或义工活动;

3、雏鹰课外活动基金上半年申报和发放;

4、3月4日,在工业园区内开展一次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便民服务”活动;

5、12355下基层讲座;

6、申报“创新在基层项目”;

7、开展XX青年网的改版工作。

4月:

1、开展以“缅怀优秀义工叶国基和崔绍朗”为主题的义工活动;

2、筹备并开展“建团91周年”知识竞赛活动;

3、鼓励镇内社工自主策划和开展“社工+义工”服务,并首先将该模式运用于企业服务和“托起明天的太阳”活动;

5、着手完善和规范义工管理制度。

5月:

1、五四表彰;

2、开展以“争创时代劳动先锋”为主题的团活动或义工活动,主要是青年员工技能比赛,联合工会和劳保一起开展;

3、团干培训;

4、着手完善和规范义工管理制度;

5、在企业开展一次“社工+义工”服务活动。

6月:

1、开展以“端午送粽子”为主题的团活动或义工活动;

2、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3、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团带队活动,重点关注外工子弟学校;

4、在沙头工业园区开展一次“便民服务”活动。

7月:

1、大学生暑期实践;

2、开展以“红七月志愿服务月”为主题的义工服务,对我镇的扶贫对象怀集县金洒镇的儿童开展“圆梦计划”,并融入“社工+义工”模式;

3、筹备“托起明天的太阳”活动的表彰活动和创新事项,并融入“社工+义工”模式;

4、筹备大协换届。

8 月:

1、大协换届;

2、开展以“关爱互助”为主题的团活动或义工活动,鼓励机关、学校和村居团组织与非公团建组织联合开展各项活动;

3、在__村开展水上趣味____*运动会。

4、筹备“托起明天的太阳”活动的表彰活动和创新事项,并融入“社工+义工”模式。

9月:

1、930系列活动;

2、开展以“乐善九江”为主题的团活动或义工活动,主要是与春晖一起探访孤寡老人。

3、“托起明天的太阳”活动十五周年总结和表彰大会。

4、在九江城区开展一次“便民服务”活动。

10月:

1、国庆嘉年华活动;

2、团刊征订、团费收缴。

11月:

1、义工文化节系列活动;

2、镇义工联理事会换届;

3、团工作考核。

12月:

1、义工文化节系列活动;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2

一 

我国1954年宪法是一部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崭新的社会主义宪法。 

首先,它从宪法的角度总结了历史。 

一是总结了旧中国的历史。在旧中国,无论是晚清统治、民国时期军阀统治还是蒋介石的反动统治,都根本不要宪法,它们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从本质上是欺凌和压迫广大人民的,所以连资本主义民主的宪法都不要。只是当它们的统治垂危,难以继续维持下去时,才不得不匆匆忙忙制定宪法,以欺骗人民,苟延残喘,但终于为人民所唾弃。如清朝在其行将崩溃时,才于1911年9月公布其最后也是唯一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1914年5月公布的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规定了总统制,将行政、立法、军事等大权集于总统一身,也就是集于他一身。1923年10月公布的曹锟宪法许多内容都抄自袁氏约法,赋予他这个贿选总统以巨大的权力。1946年蒋介石为了挽救其行将崩溃的反动统治,在南京召开伪国大,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将权力集于蒋介石一人身上。这些宪法的结局充分说明,在我国,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只能遭到人民的反对。走历史必由之路——社会主义,这就是旧中国历史的总结。 

二是总结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宝贵经验。1954年宪法特别注重对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的总结。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这对加强根据地建设、发挥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对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团结各阶级、各抗日党派进行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确认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形式——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这些宪法原则不但巩固了新民主主义政权,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宪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是总结了建国后社会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1954年宪法不但是建国前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建国后成功实践的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唯一的道路。 

其次,它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 

原则性基本上是两个,即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即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提出要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种过渡不是在全国、在一天早晨一切都实现社会主义,而是要逐步去办,这就是灵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是1954年宪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 

我国宪法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75年宪法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存在严重缺点,1978年宪法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未完全摆脱“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82年12月通过的现行宪法,则是建国以来最为完善的宪法。 

现行宪法继承了1954年宪法的优良传统。1980年至1982年修改1978年宪法时,由于1978年宪法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缺点较多,所以修改宪法的工作实际上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的,现行宪法继承了1954年宪法的优良传统。例如,关于1982年宪法是否应当有序言,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曾起草了两个方案,一是有序言的方案,二是没有序言的方案。后来对两个方案进行了比较,认为有序言的方案便于叙述一些经验和内容,条例上比较恰当;没有序言的方案则不便于规定非条文化的内容,而且序言的内容放在条文中,有的内容也不好写。考虑到1954年宪法有较好的序言,序言规定了宪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是宪法的灵魂,因此现行宪法决定增写序言,继承1954年宪法的传统。又如,对于如何表述我国的“国体”,修改宪法时有许多不同意见,现行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是继承了1954年宪法的传统。再如,关于我国的政体、国家主席制度和检察院的恢复等,都是对1954年宪法的继承。 

现行宪法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现行宪法序言增写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增写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增写了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现行宪法还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具体化、法律化,增写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吸取“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对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作了许多新的规定,增写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对人身权利和自由作了具体保障。宪法还增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内容,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加强了它的组织,县以上人大设立常委会,加强地方政权的建设,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设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等,这些内容都是1954年宪法中所没有的,是对1954年宪法的重大发展。 

现行宪法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序言中规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在第14条规定“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国家机关,宪法提出要实行精简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特别是在宪法第18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宪法中这样公开地宣告对外实行开放,在世界各国宪法中是罕见的。总之,我国宪法规定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国体、政体、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都体现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三 

1982年宪法通过以后,22年来又经过四次部分修改,共通过修正案31条,加入了许多新的重要内容,将党的几次代表大会总结的成熟的基本经验、重大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写入宪法,使宪法更符合实际,更加完善,闪烁出与时俱进的光辉。 

增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将它们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宪法,表明了宪法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说明它们不仅是党的指导思想,而且是国家的指导思想,它们作为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全国人民团结前进的强大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法律保证,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党的主张的统一;将它们写入宪法,指导我国的发展,决定着我国发展的方向、前途和命运。 

规定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宪法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问题,明确了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国家面貌日新月异。宪法还规定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体现宪法对政治文明的重视,将更好地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鉴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宪法序言规定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5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等社会主义法制原则。1999年宪法又增写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将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这就牢固地确立了法治的宪法地位,对我国国家和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和意义。20多年来我国的立法工作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取得重大进展,司法公正也取得一定成绩,法律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和原则,现行宪法对此作了充分的实事求是的规定。今年修改的宪法增写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的内容,可以说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一个飞跃,它将极大地增强人们对保障人权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的认识。国家将用立法和其他措施来贯彻宪法的规定,这将极大地有利于保障人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合法的私有财产权,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发现、研究、解决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评估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对教师教学评估,要在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推进教改深入,本着为国家多出人才、出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评估标准,保证评估的正确方向。

2、科学性原则。对教师教学评估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要根据《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去实施和把握教学评估。

3、 客观性原则。通过教师自评、学生及家长评价和评估小组评价给教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校评估要参照《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学校教学评估标准》、《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县域教学评估标准》实事求是,评出相应的指标和等级。

三、评估准备工作

(一)成立评估小组

组 长:安咏梅

副组长:张 丽 王艳琦

成员:杨冬梅 王静 王雅君 张旭江 王岩 胡海玲 张金艳 姜银华

(二)学习《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学校教学评估标准》、《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县域教学评估标准》。

四、评估方法及程序

(一)教师教学评价

1、 教师自评

教师根据《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进行自我等级评估。填写《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教师评估报告书》完成自评及总结。自评结果按10%的权重记入“教师教学评估”总分。

2、学生及家长评价

评价采用区统一制定的《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评估学生、家长评分表》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参与评价的学生及家长不少于班级学生总数的50%(大学科)20%(小学科)。发放评价表时采取本班教师回避的办法,达到评价的真实性。反馈的《评分表》统计结果后填入教师自评报告书中,并将打分表及时存档。评估结果各按10%的权重记入“教师教学评估”总分。

3、校评估组评价

评估小组成员根据评估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填入教师自评报告书中。评估结果按70%的权重记入“教师教学评估”总分。

4、综评结果认定

校评估组需对上述前4项评估得分按相应权重进行统计,认定每位教师的最终评估成绩,并确定相应等级。填写《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评估汇总表》,完成《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评估情况一览表》。

教师教学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具体分值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9~70分;一般----69~40分;较差---39分以下。

上述评价过程中产生的表格资料,必须存入教师学期或当年业绩考核档案,作为教师任用、专业发展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学校教学评估

1、学校自评

学校根据《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学校教学评估标准》自评,撰写《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汇报材料》(包括学校基本情况、评估过程概述、教师评估结果、学校教学自评综述、存在问题、整改措施等),填写《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学校教学评估报告书》。

2、区级终评

由区评估小组按照省评估标准统一组织评估。通过课堂观察、查阅资料、教师及学生访谈等形式,全面评估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等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对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后对学校做出综合评价。程序为:

第一、确定抽样评估教师。按《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评估情况一览表》,随机抽取每校每学科2-3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信息、综合、校本、音乐、美术、体育。

第二、课堂观察。听被抽教师的常态课,学科教研组教师参与听课。

第三、参加抽查教师的学科教研活动(每个学科一次),课后访谈、对话。

第四、查阅资料。

第五、学生个别访谈。

第六、评估反馈。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4

一、财务工作

1、审核汇总所有预算单位上一年度的经费决算;预算外资金决算。有关直属单位的基本建设决算。并按时向有关部门上报了决算资料。

2、组织部署各直属单位清产核资工作。对各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了全面的清查盘点,经过一个多月的清理登记、汇总,基本上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为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对新归属的林业四校的财务状况,后勤管理及经费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向有关部门及有关领导提供了有关数据及资料,以保证林业四校的平稳过渡及学校正常工作的运转。

4、配合xx审计局对全xx普教经费的拨付,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经过审计,计财科的财务工作得到了审计部门的充分肯定。

5、抽调部分财会人员,参加了由xx财政局组织的对文体广电局预算外资金的收入,管理支出情况的对口检查。

6、针对2007年我xx各项教育事业的经费需求,诸如:“义教工程”配套资金,逸夫赠款配套资金,直属单位预算包干缺口资金,直属单位各项维修费,购置费等。经积极协调,请示报告。到2007年末共争取到xx本级各项一次性经费310万元。

二、计划统计工作

1、布置了2000年度全口经教育经费统计工作,并如期汇总,上报xx教育厅。

2、布置上报了2000年度全xx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情况年报。

3、为掌握教育事业的统计新软件的应用方法,组织全xx13个旗市及部分企业的统计人员,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新统计软件应用培训班。组织召开了全xx教育系统2007年度至2008年度教育事业统计布置会、汇总会。11月初,利用新的统计方法,新的程序,完成了全xx教育事业的统计汇总工作,并如期参加了xx组织的教育事业统计汇总会。

4、全年共布置汇总上报了除财务统计及事业统计以外的统计报表20套,420页,其中包括:

①教师工资发放情况统计

②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③清产核资统计报表

④二期义教工程规划统计报表

⑤2007年至2002年排危工程报表

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表

5、完成了“十五”期间全xx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并为布局调整工作的启动,落实好布局调整规划,组织召开了全xx中小学布局调整经验交流现场会。

三、基本建设工作

1、全xx教办系统共新建校舍xx平方米,完成投资xx万元,其中:高中新建校舍xx平方米,完成投资xx万元;初中新建校舍xx平方米,完成投资xx万元,小学新建校舍30787平方米,完成投资xx万元。

2、直属学校共计新建校舍xx平方米,完成投资xx万元。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协助xx幼儿园、xx特教中心,建起了教学楼与食堂律动教室。这两个项目的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xx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也使特教中心学生必不可少的餐厅与律动教室得到了解决,同时使这两个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直属园校,跻身全区同类园校的先进行列变成可能。

3、全xx2007年共建教职工住宅xx平方米,共计xx户,完成投资xx万元。

四、“义教工程”及“排危工程”工作

1、在阿荣旗组织召开了全xx各旗市计财股长会议,对全xx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制定,“二期义教工程”规划的制定,排危工程规划的制定,做了全面部署。

2、协调xx行署建立了呼xx“二期义教工程”、“排危工程”组织机构,成立了领导小组及项目办公室。

3、完成了“一期义教工程”的总结工作,向xx教育厅上报了“一期义教工程”的总决算。上报了xx及四个项目旗的三年工程完成情况的总结材料,参加全区“一期义教工程”的总评比。经xx的评定,xx教育局及xx、xx获“义教工程”达标奖,阿荣旗获“义教工程”先进奖,共获奖金80万元。

4、接待并协助国家危改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下派的专家组,完成了对我xx危险校舍现状的调研工作。通过检查,专家组对我xx上报的危房情况的真实性给予了肯定。

5、完成了“二期义教工程”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几次到xx教育厅,说明我xx制定规划的依据,积极争取“二期义教工程”资金额度。共争取“二期义教工程”上级专项资金xx万元。根据“二期义教工程”专款额度,制定了“二期义教工程”实施的年度计划。今年已启动土建项目24个,计划购置课桌椅xx套,购置图书20000册,完成购买教学仪器金额xx万元。

6、完成了“排危工程”规划的制定工作,并会同城建、质检部门对我xx中小学危险校舍重新作了鉴定,并把排危的相关资料如期上报教育厅,为争取排危工程款提供了保证。经积极争取和有效的工作,共争取排危工程款xx4万元,确定项目27个,制定了排危工程年度计划,今年共起动排危工程项目10个,已全部竣工的5个,新建校舍xx平方米,完成投资xx万元。

7.根据教育厅的要求,组织“二期义教工程”项目旗的计财股长和部分排危工程项目旗市的基建管理人员,参加了xx组织的工程项目管理培训。为“二期义教工程”及“排危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8.10至11月份,我们对今年启动的所有“义教工程”项目、排危工程项目、逸夫赠款项目、嘉诚赠款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进行了检查验收,所有项目基本上达到了xx项目办的要求。

五、其它工作

1.年初根据我xx牧区受灾情况及时上报了牧区的雪灾给教育带来的损失情况。争取逸夫救灾捐款415万港币,李嘉诚救灾捐款xx万港币,确定建设项目24个,并及时审核上报了捐款项目的可研报告及项目建设建议书。24个项目全部获国家教育部港澳台办的批准。除xx一中和xx二小明年六月竣工外,其余项目已全部竣工,新建校舍xx平方米,共计完成投资xx万元。捐款的获得超额完成了xx委考核办给我局招商引资的任务。招商引资指标40万元,超额完成xx万元。

2.为争取“项目”审核上报了五旗市校外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的可研报告

上报了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可研报告,争取中央特殊教育基建补助投资25万元。

上报了香港沈炳麟捐款所需的相关资料。

上报了香港轩辕教育基金会捐赠所需的相关材料。

上报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划,共计10个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民族乡的拟建教育项目的有关资料。

上报了“优质高中”接受国家基建补助投资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并争取中央建设优质高中的专项补助140万元。

3.完成了我xx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特困生的推荐工作。

4.上报了第十二批逸夫赠款项目参加全国评选的所有资料。经过国家专家组评选,我xx第十二批逸夫赠款项目,扎xx第三中学获全国二等奖,得奖樽一个,奖金1.5万元。

存在的问题

1.教育专项经费不到位

截止到2007年底全xx还有317万元上级下达的专项补助没有到位。

2.教育费附加被挤占。

到2007年底有关旗市累计896万元教育费附加没有拨给教育。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公共场所 卫生监测 卫生状况

中图分类号:F116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大连作为达沃斯举办城市,卫生部门将围绕年会对其接待单位开展一系列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确保年会的顺利举行,为国内外嘉宾创造优良的卫生环境。本单位依照大连市照大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承担会议的接待单位的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任务。现将2015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资料来源于大连市2015年达沃斯年会接待单位公共场所室内监测数据资料,场所类型主要为星级宾馆。

1.2 方法

检测依据国家标准GB/T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 5750.11-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进行检验除可吸入颗粒物按照行业标准WS/T206-2001《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方法-光散射法》外,其余依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 18204.1~18204.30-2000)进行。

1.3监测项目

(1)空气检测:温度、湿度、风速、噪声、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细菌总数。

(2)公用物品: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

(3)游泳池水:水温、游离性余氯、pH、尿素、浑浊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4)空调检测:风管内表面积尘量、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风管内表面真菌总数、送风中细菌总数、送风中真菌总数、送风中 溶血性链球菌。

1.4 评价标准

GB9663-1996旅店业卫生标准;GB9667-1996游泳场所卫生标准;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室内环境监测指标中有1项不合格即定义为不合格。

2 结果

2.1空气质量检测结果

对达沃斯年会接待场所相应的客房、会议室、餐厅进行了空气质量检测,总体合格率为65.85%,与2013年(66.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6,P>0.05);温度、湿度、细菌总数的合格率分别为78.05%、90.24%、97.56%,其余空气检测项目的合格率均为100.00%。结果如表1所示。

2.2公共用品检测结果

公共用品总合格率为98.30%,与2013年(9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8,P>0.05);细菌总数的合格率为98.30%,大肠菌群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格率均为100.00%。结果如表2所示。

2.3泳池水检测结果

2015年总体合格率为50.00%,与2013年(71.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6,P>0.05)。泳池水水温合格率为80.00%,与2013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X2=0.10,P>0.05);尿素合格率为70.00%,与2013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X2=5.34,P

表3:2015年与2013年游泳池水各项卫生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2.4空调检测结果

对空调检测结果分析,风管内表面的积尘量合格率为75.00%;风管内表面与送风中的细菌总数合格率分别为100.00%、12.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1,P>0.05);风管内表面与送风中的真菌总数合格率分别为100.00%、50.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0,P>0.05);送风中 溶血性链球菌合格率为100.00%。结果如表4所示。

3讨论

2015年达沃斯举办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云集大连,相应接待会所的公共场所卫生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连市的卫生监督检测机构以星级宾馆为重点开展了公共场所的调查检测工作。

本次监测结果分析表明,2015年达沃斯年会接待单位的公共场所整体卫生状况良好。

空气质量检测的各项指标中,温度的合格率较低,主要由于餐厅温度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考虑其原因,作者认为国家制定的餐厅标准温度参考范围与人体的感觉温度差异较大,故在实际中很难达到标准,造成监测温度偏高。室内湿度的合格率为90.24%,这主要受季节和沿海城市的气候影响。

公共物品检测的各项指标中,合格率均较高,这与大多数公共场所建立完善的卫生制度规范、配备相应的卫生消毒设备有关。

游泳池水检测的各项指标中,水温和尿素合格率分别为80.00%和70.00%。究其原因,前者可能因为游泳场馆室内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空气温度偏高进而影响水温,建议提高换水频率,与2013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者与2013年相比差异显著,这表明游泳池管理者并未积极更换泳池新鲜水。因为尿素的主要来源人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其次是游泳场所管理者为了节省成本,采取沉淀或过滤处理泳池水,形成长时间循环利用但尿素成分一直保留在池水中。

空调检测的各项指标中,风管内表面的积尘量、送风中的细菌和真菌总数合格率均较低,这表明部分年会接待单位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未进行清洗消毒导致检测指标不合格。集中空调可成为传播和扩散疾病的媒介,污染严重时可导致军团菌、流感等空气传播性疾病爆发流行,所以空调管理者必须严格执行空调清洗消毒规范,保障公众健康。

参考文献

[1] 蒋馥阳,张毅,郭琦.2011-2013年大连市达沃斯年会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环境工程学,2014,13(3):230-234.

[2] 黄文光,熊良恩,钟仲明,等.深圳市坪山新区2011年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监测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7):108-109.

[3] 朱彩明.2007-2010年长沙市游泳池水质卫生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459.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6

党支部2010上半年工作总结

根据委党组关于XX年工作的总体安排,机关党委于年初拟定了XX年工作要点,以机关党委文件形式印发全委各支部(处室、单位)。1-5月,机关党委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进行了学习贯彻《党章》专题教育。根据上级要求,我们组织全委党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章》,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贯彻党章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党章的内容和要求,自觉履行党员义务,积极维护党员权利,切实增强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贯彻党章的自觉性。并专门购买了学习贯彻党章的资料,发全委党员人手一册;为配合学习教育,还组织全委同志观看了电影《生死牛玉儒》。

二是继续开展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继续组织全委同志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并邀请省委党校教授欧黎明来委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大家对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丰富的内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我们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制作成宣传牌,悬挂在一楼大厅;购买了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图片,在一楼张贴,使其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以机关党委名义下发文件,要求各支部、各处室(单位)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对如何将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各项工作相结合,迅速掀起学习贯彻活动的高潮,以及学习贯彻活动中的注意事项,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全委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

四是对我委XX-XX年度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形成文字材料,向省直机关工委检查组作了汇报,获得检查组的好评。

五是与省、市、区、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衔接了原我委管理的脱钩企业党组织关系移交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难度较大,具体工作仍在进行中。 七是在移民工作尚未移交情况下,继续按上级要求抓紧这项工作,下达了XX年度以礼河水电站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项目计划,上报了XX年度项目计划;针对水利部审计组的审计意见,制定了13条整改措施。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集中精力抓好纪念建党85周年活动(详见《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活动安排方案》);二是按照XX年度工作要点,继续抓好各项专题学习、教育;三是继续抓好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在形式和内容上,力争有所创新;四是继续抓好脱钩企业党组织关系移交地方工作。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7

一、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奠定现代化稳定进程的基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经历的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十分精辟地将他观察到的变化描绘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我国著名现代化专家罗荣渠指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了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2]然而,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社会出现巨大的不稳定和动荡。以研究政治发展而著名的美国学者塞缪尔.P.亨廷顿,对现代化中的这种不稳定属性做了深入研究和经典阐述。亨廷顿将现代化与现代性区分开来,认为现代化是迈向现代性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风险和动荡。他提出一个影响广泛的论断,即“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3]。根据亨廷顿的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间,20个拉丁美洲国家中有17个国家的军事得逞,6个北非和中东国家、6个西非和中非国家以及一批亚洲国家的军事也相继成功。对于为什么现代化与动乱相联系的问题,亨廷顿认为,这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密切相关。20世纪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之所以出现动乱到处蔓延的现象,就是因为其现代化的速度远远超过早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进程延续了几个世纪。在第一个实行现代化的英国,这一阶段从1649年到1832年,共延续了183年;第二个实行现代化的美国,从1776年到1865年花了89年时间。在拿破仑时代(1789年至1815年)进入现代化阶段的13个国家平均所花时间为73年。大体上来说,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每次只解决一个问题或只对付一种危机。但是对于那些在20世纪头25年进入这一阶段并且到了60年代已崭露头角的26个国家中的21个来说,这一阶段平均只有29年。如果从社会变化率的角度来观察,在19世纪实行现代化的国家,“社会动员的主要指数”每年变化的比率在0.1%左右,然而在20世纪实行现代化的国家的这种比率每年在l%左右[4]。因此,当代的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中央集权、民族融合、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社会福利等社会发展问题。

它们扑面而来,而不是依次而至,使这些国家应接不暇,社会动乱也就极易发生。动乱当然会影响现代化的进程,抵消乃至吞噬现代化的成果。当展中国家频繁遭受的动乱之苦,成为其现代化道路上的拦路虎和巨大陷阱。如何保持社会稳定,成为当展中国家努力探索的重大命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空前地奠定了社会发展所需的稳定环境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在诞生以后,实现了比资本主义变革更大的社会变革。尽管社会方方面面沧桑巨变,但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却相当稳定。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建国初期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激烈斗争后,很快转入了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按照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苏联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为铲除自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来就存在的私有制而进行的伟大革命,是人类经济生活中无可比拟的巨大变革,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和比较平稳地完成了这一历史性变革。苏联首先在工业领域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业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到1926—1927年度已经增加到86%[5]。农业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从1929年开始。1930年1月,《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和《关于在全盘集体化地区消灭富农经济的措施》这两个决定诞生。前者要求,主要产粮区的集体化应在半年或一年内完成,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应在“五年计划”期末,即1933年完成集体化任务[6]。

从实际的进程来看,到1930年3月1日,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达到了农户总数的56%;1934年,集体农庄已经拥有全国农户总数的75%、耕地的90%了。1931年3月,苏联苏维埃第六次代表大会指出:“在苏维埃工业化和集体化取得极大成就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居于统治地位。”[7]除了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外,政治领域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构、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都是巨大的社会改造工程。从社会变化的速率来看,苏联的这一数字虽然远远大于其他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却较好地避免了亨廷顿所观察到的剧烈的社会动乱。社会稳定的获得,为苏联现代化的顺利和高速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跃升为世界强国,乃至超级大国,没有社会稳定是难以想象的。1949年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同样如此。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大于苏联的变化的。

在至今6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除了“”的10年外(“”引起的动荡也处在可控的范围内),中国也保持了稳定的社会发展态势。在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小农经济的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过程中,无论是其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还是其社会制度的属性,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要保持稳定,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容易。从经济基础的变革来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中国的人权状况》指出,在旧中国,只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70%的贫雇农却只占有10%的土地;占人口极少数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垄断着80%的工业资本,操纵着全国的经济命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对社会生产资料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这一改造集中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被称为“三大改造”。“三大改造”虽然使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但中国依然很好地保持了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记载,从农业来看,在完成以后,集体化运动随之展开,到1956年年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总户数已达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农村的合作化;从手工业来看,到1956年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组)发展到10.4万余个,社(组)员达到603.9万余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91.7%,基本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道路;从私营工业来看,到1956年年底,全国原有的私营工业8.8万余户中,有99%的企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如此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带来社会动乱和不稳定,而且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记载,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与上年相比,1953年增长14.4%,1954年增长9.5%,1955年增长6.6%,1956年增长16.5%。按平均值计算,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如此。中国实施了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前所未有的改革,并妥善协调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邓小平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他对改革的强调总是伴随着对稳定的论述。随着时间的推移,邓小平对社会稳定阐述的分量越来越重。1978年他指出:“安定团结十分重要。”[8]1980年他指出,“人民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9]。1987年他强调:“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

1988年在揭示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时他说,“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11]。1989年他告诫全党全国:“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12]1990年,他把这一命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稳定压倒一切”[13]。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也是稳定发展的30多年,毫无疑问创造了社会发展的奇迹。实际上,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从党的十六大起,社会和谐就明确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之一。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和谐明确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进一步将和谐纳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和贡献,将人类现代化的稳定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创造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强大推动力,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鲜明特点和突出价值。尽管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发展上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把人类社会引入了现代化进程,但社会主义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到了新的水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强调,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马克思描绘的未来社会是“……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4]。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15]列宁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依托:“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16]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就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发展优势。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落后国家,其1913年的人均国民收入为美国的1/8、法国的1/4,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主要机械工业产品靠进口,文盲占总人口的2/3[17]。从1926年到1941年,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与1913年相比,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5倍,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增长了40倍,苏联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化强国,其工业生产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社会主义苏联更加体现出其强大的优越性,整个国家迅速地实现了向战时体制的转变,1942年其军工产品几乎比战前增长了一倍。到战争后期,苏联在武器数量和准备水平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德国[19]。正是这样的社会发展成就,使苏联成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最主要支撑。社会主义中国也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改变了全人类近1/5人口的历史命运,这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在新中国刚成立的1950年,中国每日支出不足1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重至少为40%。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近几十年,中国脱贫工作取得巨大进展,极度贫困人口占世界极度贫困人口总数的比例从1981年的43%下降至2010年的13%。几亿中国人口摆脱了贫困,13亿多人的生活正在迅速地现代化,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进步,也是世界的、人类的重大进步。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所代表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摆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

资本主义无论怎么发展,始终没能摆脱由于内在矛盾而引起的经济危机。自20世纪末期以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不断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1990年到1992年,美国出现经济衰退,并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风暴,这场风暴不仅横扫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景象,而且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逐渐向全球蔓延,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激增,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在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依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即使在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仍保持高速增长,这更凸显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拉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经济分别增长0.34和0.2个百分点。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7.7%,明显快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3年将近30%,大大高于中国占全球经济规模的比重,发挥了超过中国经济规模的带动力[20]。社会主义政治引导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鲜明特点是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极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人的人均寿命迅速提高。世界卫生组织的《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对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及医疗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人类预期寿命、死亡率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9个方面。该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已达到76岁,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甚至高于一些欧洲国家。相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却创造了更好的人民生存状态———这就是社会主义政治优越性的一个典型体现。

三、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体现文明进步的人间正道

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主动地改造社会和推动文明进步的运动,是第一次首先通过政治变革、重建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而且精彩地展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成功,是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地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而且科学辩证地阐述了社会意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反作用及其重要性的存在,社会主义运动才有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显示出了正确性。恩格斯对这种反作用做过精辟阐释,“新的独立的力量总的说来固然应当尾随生产的运动,然而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即它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它又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反作用。这是两种不相等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经济运动,另一方面是追求尽可能大的独立性并且一经确立也就有了自己的运动的新的政治权力。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21]。在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述政治功能的基础上,社会主义运动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目标首先确立为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正如他们所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22]社会主义运动是要在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和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的先进性最终体现在它对人类进步的贡献上。

社会主义政治引导的人类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首先在苏联对社会主义的开拓及其影响中体现出来。苏联首先开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使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相形见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主义的成功给西方自由主义以巨大的打击,西方学者甚至把这一段时期看成社会主义凯旋行进的时期。汉斯•海尔曼•赫柏在介绍自由主义大师、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路德维希•冯•米瑟斯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时谈到,此时欧洲自由主义最后残存的一点影响也被摧残殆尽,人们纷纷转而热衷于社会主义。米瑟斯于1940年8月抵达美国,当时年近6旬的他已是国际知名的“大家”,而美国所有的大学和知识界都对他表示出一种毫不掩饰的、的无情和冷漠。相反,此时任何一位来自欧洲的三流马克思主义者或者马克思主义的门徒,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在美国找到一个体面的科研位置。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口中说出的这些话,很好地印证了社会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巨大影响。根据有关统计,1955年至1988年,93个民族独立国家中有55个国家的执政党提出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占民族独立国家总数的59%[23]。兹•布热津斯基曾感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年中,已有10多亿人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整个欧洲大陆几乎都成了共产主义的天下。”[24]西方国家受到强烈冲击,布热津斯基说,“在整个50年代,甚至进入60年代后,许多西方大学中,流行的社会观点都是某种形式的‘左派观点’”[25],结果是“几乎把20世纪变成了一个以共产主义的崛起和影响为主的时代”[26]。由于苏联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遭受了巨大挫折,西方自由主义再度兴盛,甚至在西方世界再度流行所谓的“历史终结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已经尘埃落定,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资本主义是裁定历史的最后的人。

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运动再度辉煌。所以,社会主义政治引导的人类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在当今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体现出来。1988年,当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处于艰难时期时,邓小平指出:“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28]20世纪90年代初,在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时,邓小平仍然坚定地告诫大家,“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29]。历史证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终结,中国的改革开放开拓了社会主义新的道路。中国道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创造了社会发展的奇迹。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保持长期、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二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从而开拓了一条社会主义的时代新路。中国代表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当代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西方学者也开始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认识和总结。英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认为,“北京共识”取代了广受怀疑的华盛顿共识。雷默对“北京共识”的归纳包括三方面内容: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他认为,创新和试验是“北京共识”的灵魂,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以进行第二次结合为基本遵循,据此形成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密相连的内在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1956 年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为历史起点的,毛泽东在这年4 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就是始创之作。在准备《论十大关系》讲话的调研中,毛泽东就提出: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初创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根本原则为遵循,就在战略思想意义上以对治国理政重大理论问题探索为思想特征的。

1984 年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一年。这一年,邓小平在论及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断时认为,这是适合于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的新话,给人以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的印象,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以进行第二次结合为基本遵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基本遵循。

以进行第二次结合为基本遵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的内在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续写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新篇章中,从多方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必须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提出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的要求。 在2014年7月,在探索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中,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强调学好用好主旨在于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 2015年11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强调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即从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高度,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之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大局的高度,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得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的重要结论。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半年之后,在进一步探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时,再次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强调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关于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系列讲话,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结合为一体,就是以进行第二次结合为基本遵循的,也是以进行第二次结合为内在根据的。

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任务。

在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的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在2016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治国理政高度,在阐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问题时强调: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从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原则到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最终目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共同具有的核心立场、价值旨向和根本任务的深刻阐释和表达。

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原则,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治国理政密切相联的深刻意蕴和思想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深刻阐释了这一理论主线和思想特色的内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从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上提出: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从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意义上提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治国理政全局上提出: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关于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大原则的系列论述,充满着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成为治国理政理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聚焦点和着力点。2014年7月,在提出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问题时强调: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提出的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是对经济新常态大逻辑的根本出发点和战略目标的深刻阐释。在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问题阐释中指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在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就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从旨在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经济新常态,到旨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列论述,引导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新发展,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要求。在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涵。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在2016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重要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五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事关治国理政的重要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根基的经济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问题上,从治国理政高度,提出两个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的问题:一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问题上,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二是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关系问题上,同样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 这两个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到: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自2013 年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这一核心问题既从政治经济学上做出阐释、从经济改革发展上做出具体部署,也从治国理政高度做出多方面的阐释并形成相应的战略举措。在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紧密地结为一体,昭示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特征。

在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政府作用中宏观调控的黄金平衡点问题,提出了着力推进与市场机制作用相关的经济领域和环节改革问题。他提出: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的黄金平衡点,不断完善调控方式和手段。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进展。 黄金平衡点是对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的科学论述,而抓住重要经济领域和环节的改革,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所必需的经济条件和体制保证。

在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新常态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问题做出分析,提出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新观点。他提到: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思路阐释时,提出政府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的问题,一方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中,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供给和需求作为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有着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说到供给和需求,那么供给等于某种商品的卖者或生产者的总和,需求等于这同一种商品买者或消费者(包括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的总和。而且,这两个总和是作为两个统一体,两个集合力量来互相发生作用的。从全面把握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及其结合上探讨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丰富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内涵。

四、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理念,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对发展问题作出多方面的新阐释。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就提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发展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是衡论的中心议题和根本要义。在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在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谈到下一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注重永续发展等理念,提出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的开放理念,以及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共享理念。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对创新发展理念阐述时指出: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在对协调发展理念阐释时指出: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等。在2015 年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时,更是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以新发展理念为主导,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谋篇布局之固然和所以然。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的重要节点召开,这次会议提出的经济改革发展的工作总基调,是一个从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的高度,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方针,达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因此而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回顾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改革进程时,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已经初步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在对2016年经济工作总结和对2017年经济工作部署中,肯定了新发展理念所发挥着的引导引领作用。在对2017年经济工作部署时,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提出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对新发展理念的系列论述中,不仅对新发展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意义作了深入阐释,而且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强调了新发展理念的先导作用和方向作用。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的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和本质要求这五个方面,紧密相连、相互着力,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的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统一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论题,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涵和指导方针。

五、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

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新境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正呈现于中国社会的经济事实和当今世界经济变化为背景和基础,直面的是中国的问题,提出的是办好中国的事情、解决好中国问题的理论和对策。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建设和发展,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实践,是对这一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成果的揭示和提炼,也是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丰富。

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着力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研究,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重要原则的基础上,推进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理论的发展,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要点在于,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二是坚持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其要点在于,坚持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理论。其要点在于,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我们的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着力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方针,在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中,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理论: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理论。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判断,是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整体格局变化为基本依据,是以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原则为基本前提和根本要求的。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是经济新常态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推进经济新常态的归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完成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任务,实现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9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党内民主制度

作者简介:周仲秋,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严向远,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杨 逸,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毋容置疑,马克思恩格斯党内民主思想的主题是着力探讨为什么必须建立一个完全民主的党,怎样建设一个完全民主的党这样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关注的是民主建党的政治立场和原则,第二个问题关注的是民主建党的制度和措施。客观地看,学界的研究比较侧重于第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不揣冒昧,试图对马克思恩格斯党内民主制度思想进行粗浅探讨。

一、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制度定位:必须“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欧洲工人运动呈现出一种极不和谐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直接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阶级团结和阶级组织的意识日益强烈,并先后建立起工人革命的政治组织,如法国的四季社、德国的正义者同盟等等。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工人革命的政治组织在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上仍然停留在非常落后甚至是非常陈腐的状态。无论是四季社还是正义者同盟,它们都是由少数革命者领导和严密控制的密谋组织,其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都有共同之处:一是人少众寡,组织基础十分狭隘;二是等级森严,在权力结构上是不折不扣的寡头制,在决策程序上则是完全的独裁制;三是在组织手段上,诉诸密谋、威胁、惩罚和绝对秘密。这种仍然局限于十分狭隘的宗派主义性质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与当时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这一发展了的时代条件和社会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当正义者同盟领导人沙佩尔于1843年邀请恩格斯加盟时,恩格斯“自然拒绝了这个建议”①。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维逻辑很清晰:“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②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如何才能从狭隘的、宗派主义的、独裁狂和密谋狂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如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人阶级政党,以适应发展了的时代条件和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环境?马克思恩格斯在把科学共产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③。

从客观政治环境来看,这是工人阶级政治组织在发展了的时代条件和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民主的旗子从封建贵族手中夺得政治统治权之后,初步建立起以选举制、议会制、内阁制和政党制为基本框架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新时代。在这个全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政治结构社会化,政治行为程序化,政治诉求公开化。工人阶级政党虽然是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根本对立的特殊政党,但就其生存和发展的时代条件与社会政治环境而言,则是完全同一的。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如果不能从狭隘的、宗派主义的、独裁狂和密谋狂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它就会成为政党政治中的“怪胎”,就会在孤立中走向没落,最终不可避免地为时代所抛弃。

从主观方面来看,这也是工人阶级政治组织在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壮大社会基础、扩大社会影响的唯一选择。工人阶级是一个最彻底的革命阶级。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样一种阶级本性决定了工人阶级政党必然具有彻底的民主精神。争得民主,彻底发展民主,既是工人阶级政党实现阶级联合的根本途径,也是它确定不移的核心价值诉求。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民主共和国是唯一的这样的政治形式,在这种政治形式下,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斗争能够先具有普遍的性质,然后以无产阶级的决定性胜利告终。”?t?列宁对此作了更深刻的论述:只有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使被压迫的无产者阶级“创立世界工人运动,造就出在全世界组织成政党的千百万工人,建立起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u?。列宁还指出:“通过利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制,达到以社会主义的和彻底民主的方式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去反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别的道路是没有的。”?v?

二、《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搭建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恩格斯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始于对正义者同盟的根本改造。正义者同盟的前身是德国侨民在巴黎创立的流亡者同盟。后来该组织内部发生分裂,其中最激进的工人和手工业者于1836年重新联合起来,成立了正义者同盟。这是一个深受布朗基密谋主义影响、带有半密谋性质的秘密组织。它的指导思想是空想的、平均的共产主义,它的口号是阶级观点极为模糊的“人人皆兄弟”。它企图用密谋的手段和发动少数人起义的办法来达到在德国建立“共产主义”的目的。1846年下半年,马克思恩格斯开启了从根本上改造正义者同盟的工作。他们首先通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宣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并先后战胜了魏特林主义和格律恩的“真正社会主义”,使正义者同盟的成员,特别是他们的领导人,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正确性,表示接受他们提出的民主建党主张。1847年春,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同盟邀请,全面参与改组工作。6月,在伦敦举行了正义者同盟改组大会,大会决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恩格斯向大会提交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草案》,“从盟章中删除了所有以前密谋活动和宗派活动时期遗留下来的东西,其中也删去了接收盟员的所有复杂的、半神秘主义的仪式”?w?,经同盟各支部广泛讨论之后作了进一步修改,由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847年12月8日正式通过。《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以民主为最高原则,搭建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了党的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树立了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章程中规定:党的“代表大会是同盟的立法机关”。“中央委员会作为同盟的权力执行机关”。“代表大会于每年八月举行。遇紧急情况中央委员会有权召集非常代表大会。”?x?这就是说党的代表大会必须实行年会制。这表明,在当时情况下,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采用的是代议制民主形式,通过选举代表参加党的代表大会来讨论决定党的重大事务,体现了党员地位的平等以及组织上的民主性质。这一制度确保党的代表大会对有关党的重要问题有最高决定权,说明党是全体党员的党,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的私党、朋党。

党内选举制度。《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同盟的组织机构由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构成。所有委员都需通过选举产生。“每个支部选举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中央委员会的成员不少于五人,由中央委员会所在地区的区部委员会选出。”“每个区部派遣一名代表”参加代表大会。“区部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一年后必须重新当选,方可连任,否则由他人替换。每年九月进行选举。选举人如认为自己的担任公职的人员执行职务的情况不能令人满意,可随时召回。”?y?由上可以看出,无产阶级政党从创建开始,党内的选举制度就是和任期制、罢免制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也就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党员权利的有效行使。正如恩格斯后来所说,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

集体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党内重大事务的制度。为了保障党的民主决策,马克思恩格斯设计了集体领导制度,通过集体讨论决定党内重大事务以防止个人专断。首先是各级党的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规定:“每个支部选举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主席主持各种会议,副主席管理盟员缴纳的盟费。”“区部委员会由这些支部的主席和副主席组成。区部委员会从委员中选出领导人。”“中央委员会的成员不少于五人。”???其次是各级组织定期召开会议。支部、区部和中央委员会至少每两周开会一次,代表大会如前所述应实行年会制,如遇情况紧急时,还可召集非常代表大会。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可以自由争论,各种议案都进行民主表决,表决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少数的原则。定时召开各种会议的原因,是为了集体讨论决定党内的重大事务,以确保能科学民主决策。

报告制度。《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中央委员会作为同盟的权力执行机关,有义务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因此应出席代表大会,但无表决权”。关于同盟的经费,“区部委员会每六个月向所属各支部报告收支情况。”“中央委员会有义务将所有对我们的原则有重要意义因而应予讨论的问题交给各区部委员会。”???报告制度是为了确保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报告是为了公开,是为了接受监督和检查,是体现党内民主的基本要求。

党员基本权利保障制度。《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有成员不论职位高低都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都拥有平等的民利。普通党员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是党员基本权利最基本的组织保障;普通党员享有知情权、党内问题讨论的参与权、不同意见与诉求的表达权,是党员基本权利的程序保障;普通党员对党组织的决策和执行行为拥有批评权、监督权和罢免权,是党员基本权利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当然,《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并没有就如何保障党员基本权利做出细化规定,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党员的基本权利是党内民主的基石。党员基本权利没有制度安排和制度保障,党内民主就是一纸空文。

三、第一国际和欧美民族国家建党的实践:党内民主制度的运行和完善

民主首先是无产阶级建党的一个原则,这一原则要得到体现和贯彻必须通过制定具体的制度,如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选举制度等。而党内民主制度一旦制定好以后,决不能只停留在章程和本本之中,这些制度在实践中要运作起来,才能表明党是一个真正民主的党。

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时候,已经确立了民主建党的原则,初步搭建了党内民主制度的框架,但是由于当时的环境所迫,一些国家资产阶级和封建反动势力在1848年就已经尽力联合一致来打击这个组织,致使党的生存环境险恶,活动受到限制,党最后在1852年科伦共产党人审判案以后就基本解散,因此党的民主制度框架虽然已经搭建好,但因环境所迫,时间所限导致有些制度还没有完全实施和展开。而党内民主制度真正地运作起来是在第一国际成立以后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帮助欧美等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之中实现的。

第一国际在1864年成立之后在组织章程和组织条例中明确了党内民主的基本制度,在此后国际存在的过程中,这些制度都鲜活地运作起来,让第一国际成为一个真正体现民主原则、遵循民主制度运作的党。在第一国际中,由各支部或者联合会选派代表参加的全协会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每一个支部,不论其成员多少,均有权派遣一名代表参加代表大会。”“每一个代表在代表大会上只有一票表决权。”“成员在500人以上的支部或小组,每超过500人即有权增派代表一名。代表大会的会议分两种:讨论组织问题的秘密会议以及讨论和表决大会议程中列有的一般问题的公开会议。”???“国际工人协会的每一个会员有参加选举全协会代表大会的代表和被选为代表的权利。”“代表大会每年确定总委员驻在地,并选举总委员会委员。”“总委员会从其委员中选出为进行各种事务所必需的负责人员,即财务委员、总书记、各国通讯书记等等。”???第一国际存在历时12年,后来由于形势所迫总委员会迁到纽约,所以真正活跃的时间为8~10年,其中召开了日内瓦代表大会、洛桑代表大会、布鲁塞尔代表大会、巴塞尔代表大会、海牙代表大会、第二次日内瓦代表大会总共6次,虽然说没有完全做到组织条例中规定的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但考虑到当时严峻的形势,工人运动的发展,参加会议国家之多,10年开6次代表大会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每一次代表大会上都会由有代表资格证的代表选举产生会议主席团,对会议各项事务进行主持和安排。在每次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主要讨论上次代表大会提出的问题和总委员会补充提出的问题以及各支部和小组或他们的委员会提请总委员会批准的问题。听取和审查总委员会关于过去一年活动的公开报告,对未完成的上届代表大会委托的工作做出合理的解释。审查和修订国际工人协会的纲领和章程,确定下届总委员会的驻地和选举新的总委员会委员。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可以自由争论,“对有关原则问题的一切决议,均须举行记名投票”???。表决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少数的原则。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大会选出的总委员会担负领导工作。国际工人协会的章程中也设有协会主席,但实际上主席的职能是负责主持总委员会的会议。而且后来由常设主席改为在总委员会的每周例会上选举产生执行主席。第一国际的章程和条例规定:总委员会在每年的代表大会上提出关于协会过去一年活动的公开报告。为了加强同各个支部的联系,总委员会发表定期报告。“总委员会应在经费许可的范围内经常出版关于国际工人协会所关心的一切情况的通报和报告。”“联合会委员会应向总委员会每月至少呈交一次报告。联合会委员会应向总委员会每三个月提出一次有关所属各支部的组织工作和财务状况的报告。”???这些规定都体现了第一国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制定的党内民主制度,如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集体讨论决定党内重大事务的制度、报告制度等等。

1871年3月法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后来遭到资产阶级的血腥摧残,巴黎公社被镇压。事后,马克思写作《法兰西内战》一书,对公社革命经验进行总结,马克思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少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领导以及正确的革命路线。此后一段时期内,西欧国家先后成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关注这些国家的政党建立,指导和帮助其按照民主原则建党,建立党内民主制度。

1869年8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下,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该党纲领的原则部分在一些关键性的地方几乎逐字逐句引用了国际工人协会章程中的条文,继承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民主制原则。它规定,必须保证让党员在代表大会闭幕后三星期内得到代表大会的记录,一切有关修改章程、党的基本原则、政治态度以及征收党费的决议,都必须在代表大会闭幕后六星期内提交全体党员进行表决,由表决者的简单多数作出决定,并将表决结果在党报上加以公布。该党还严格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集体讨论决定党内重大事务的制度。1880年法国工人代表大会通过了在马克思指导下制定的党纲,成立了法国工人党;英国于1884年成立了社会民主联盟;比利时于1879年成立了比利时社会党;意大利于1882年在米兰建立了意大利工人党;奥地利于1888年在海因菲尔德建立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匈牙利于1880年组成了匈牙利全国工人党。这些新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基本上都确立了民主建党原则,建立了党内民主制度。不再是以前那种密谋和宗派性质的政党,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第一国际的民主建党实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875年5月,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德国无产阶级政党――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改名为“德国社会”)。拉萨尔派主张党内实行个人独裁和集中制,而爱森纳赫派则要求采取民主制。对于这种争论,马克思明确表态赞成民主制。1868年10月,马克思在致施韦泽的信中指出:“集中制的组织不管对秘密团体和宗派运动多么有用,但是同工会的本质相矛盾。即使这种组织是可能存在的――我说它根本不可能存在――那它也是不适宜的,至少在德国是这样。这里的工人从小就受的行为规范的管束,相信权威,相信上级机关,所以在这里首先应当教会他们自己走路”???。关于坚持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方面,1892年恩格斯指出:“应当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党代表大会。即使为了遵守,你们执行委员会(指德国党中央执委会)也必须这样做;否则,你们就会为那些喜欢叫喊的人提供极好的口实。而且,让全党哪怕一年有一次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一般说来也是重要的。这样做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在指导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建工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党内成立监督机构的建议。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成立时,该党规定,党的委员会领导党的日常工作,并在党内设置“监察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党的委员会的日常工作。随后,在成立大会上选举产生了由11人组成的党的“监察委员会”。1875年8月,德国工人两大组织合并成立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先前党内专门机构即“监察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设了“执委会”和“党委员会”。“执委会负责党的日常工作;监察委员会对执委会进行监督,二者工作中的分歧由党委员会出面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虽未能就党内监督形成制度体系,但他们已经注意到党内监督制度是党内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第二国际前期的挑战:恩格斯的回应与忧虑

马克思1883年去世后,恩格斯担负起独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使命。他全面考察并深入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新变化,透彻分析工人阶级政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民主建党原则,另一方面努力尝试在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上积极回应。

一方面,各国工人阶级已经发展壮大,欧洲各民族国家相继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恩格斯认为以前第一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了。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形式和制度必须做出改变和调整。在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由恩格斯领导,于1889年7月建立了第二国际。1885年,恩格斯曾就独立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关系谈到:“欧洲和美洲无产阶级的国际运动现在已壮大到如此地步,以致不仅它那狭窄的第一个形式即秘密同盟,而且连它那更广泛无比的第二个形式即公开的国际工人协会,对它来说也成为一种桎梏了;单靠那种认识到阶级地位的共同性为基础的团结感,就足以使一切国家和操各种语言的工人建立同样的伟大无产阶级政党并使它保持团结”???。所以第二国际主要是以加强国际联系和国际统一行动为主要活动内容,因此它成立时没有建立任何固定的国际性组织机构,也没有发表成立宣言和共同规章。召开国际代表大会是第二国际的基本制度。但每次国际代表大会上都是公开讨论问题最后通过民主表决来通过决议。当然,第二国际这种组织形式和结构应该是仅仅适合于各民族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国际联合,因为各民族国家是有差异的,各民族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是完全独立而且地位平等的。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民主政治也在不断推进,如扩大政治自由,不断争取集会结社的自由、出版自由、普选权,扩大议会的地位和权利等。面对新的社会政治环境,恩格斯要求民族国家内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组织有效的选举机构去赢得选举,必须成立议会党团,积极发挥作用和影响力。恩格斯指出,关于普选权,“资产阶级没有它们也能过得去,而工人没有它们却永远不能为自己争得解放”,无产阶级“借助出版自由、集会和结社权可以为自己争得普选权,而借助直接的普选权并与上面所说的鼓动手段相结合,就可以争得其余的一切”???。第二国际多次代表大会在讨论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活动时,认为在组织和领导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应当充分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进行议会斗争。在第三、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都曾指出,工人阶级应积极参加议会活动,通过在国家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中的立法和行政活动进行斗争。在第二国际的领导下,各国工人政党领导各国工人阶级通过合法的议会斗争手段开展工人运动,争取到了更多且更广泛的普选权,使不少工人阶级政党代表进入议会,因而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议会党团。恩格斯认为,凡是有议会代表的政党,议会党团是很重要的力量,因为它代表党参加国家的政治活动,宣传党的主张,使党成为国家的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当法国党在1893年的议会选举中,获得的议席增至43席时,恩格斯在致盖德的信中激动地写道:“这一回我们应该做到把这样一支不大的紧密团结的队伍送进波旁王宫,这支队伍要断然地、毫不含糊地明确法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并使所有分散无组织的分子在自己周围团结起来”???。

面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恩格斯在领导工人阶级调整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以作回应的同时,针对一些新情况也表达出了自己的忧虑。

正是由于各国政党议会斗争取得的成就,使得一些社会党领导人迷恋合法斗争,产生幻想通过议会以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或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通过改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想倾向。恩格斯担忧社会党议会党团的壮大会影响和左右工人阶级政党的发展。1890年8月德国社会颁布的草案,其中有两条引起恩格斯的反感。一条是党的执行委员会自己给自己规定工资;一条是章程把帝国国会党团置于党的执行委员会之上。恩格斯认为不能这么做。对第二条,恩格斯肯定议会党团的价值和作用,但是认为党团仍然是党的一部分。章程规定它处于绝对控制执行委员会的地位,把议会党团置于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之上,这是不恰当的。为了正确开展议会斗争,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坚持党的中央委员会对党的议会党团的领导权,决不能使议会党团凌驾于党中央之上;议会党团中的成员在议会中的演说和其他活动,必须不违背党的纲领和策略原则;应当将优秀工人补充到议会党团中去,为了保证工人议员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党应当给他们津贴,使他们有条件开展工作,但又不能因工人议员由党养活而脱离群众腐化起来???。由此可以看出,恩格斯肯定议会党团的作用,但是认为议会党团不能凌驾于党中央之上,那样的话,无产阶级政党有可能蜕变成资产阶级政治框架下的议会党,会严重影响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党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党内的思想理论分歧也随之变得尖锐和突出起来。1889年,丹麦社会的革命派格尔桑・特利尔由于反对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改良派政策,被丹麦党开除。针对这个事件的发生,恩格斯认为,一个民主的政党应该有批评的自由。“每一个党的生存和发展通常伴随着党内的温和派和极端派的发展和相互斗争,谁如果不假思索地开除极端派,那只会促进这个派别的增长。”???恩格斯担忧党的领袖人物会压制党内批评,剥夺党员的意见表达权,主张对党内思想上的反对派、不同意见者要通过自由讨论,通过民主争辩的方式来达到统一,而不能采取简单的开除办法。为了保证党内言论自由,使党员能通过党的报刊批评党的领导人和党的缺点错误,恩格斯认为:党“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形式上独立的党的刊物”???。而且一旦出现议会党团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就应当动员广大普通党员在党的报刊上批判和监督议会党团的活动。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10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作风建设年”活动。

今年以来,我所认真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以“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为载体的“作风建设年”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为精心组织好这次活动,我所制定了《xxx派出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以“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为载体的“作风建设年”活动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迅速掀起了一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以“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为载体的“作风建设年”活动高潮。为加大活动的宣传造势,全所共出墙、板报2块,挂横幅3条,张贴宣传标语2条,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把全体民警的思想统一到了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了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罗干同志、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充分调动和激发全体民警的热情,形成人人主动参与,人人受到教育的良好态势。

2、组织教育培训,学习形式多样。始终把学习好、遵守、贯彻、维护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认真学书记的重要批示和罗干同志、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中国共产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3、结合工作实际。促进活动开展。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以“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为载体的“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重点放在为群众服务上,在活动中改,在改中提高。一是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办理的案件都处于全程网上监督,整个执法办案过程完全置于“阳光监督”之下,确保了办案质量,促进了执法公正。二是不断提高“三基一化”工作水平。坚持把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重要内容之一,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训和考试与深化大练兵、苦练基本功结合进行,与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基本法律知识考试结合进行。从而着重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了民或许的执法水平,大力提高广大公安民警苦练基本功的自觉性、针对性、实效性,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二、提升队伍素质,建立“大练兵”长效机制。

今年是大练兵活动的成效年,所支部高度重视,建立练兵长效机制,坚持全员参与,做到持之永恒。

1、制定总方案,练兵形式多样。

2、结全工作实际,开展岗位练兵。我所紧密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以“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为载体的“作风建设年”活动,认真制定了以忠诚教育、党性教育、宗旨教育、道德教育、形势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轮训计划。

三、加强队伍管理,确保队伍建设健康稳定。

今年上半年,我所根据在央和省、市政法委、市局的部署,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实现“三零”目标,即单位零事故、执法零过错、干警零违纪,进一步加强了队伍管理,确保了队伍建设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把手与分局党委签定了xx公安分局二oo六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按照“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总要求,进行了目标责任分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实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五四三禁令”长抓不懈。坚持把严格贯彻执行公安部“五四三禁令”、“四个坚决”,省厅“三项禁令”,作为队伍管理的一项长效机制,列入全年目标管理考核,对违反禁令受到批语和处分的个人,实行“一票否决”。所领导逢会必讲,常敲警钟,让民警真正做到了入脑、入耳、入心;同时坚持模范带头,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有力地确保了“五条禁令”、“四个坚决”、“三项禁令”的严格贯彻执行。

四、做好日常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保障。

1、加强了党务工作。

召开了支部大会为x名预备党员转正,并确定了x名新党员发展对象,相关材料已上报机关总支。按时上缴了党费。

2、认真做好了慰问等其他工作。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11

    一、关于民族工作的根本依据的思想,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基本国情依据,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要了解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集“六区”于一身的我国“家底”;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和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是历史留下的一笔重要财富,中年民最多元一体经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楼多元是要素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包括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指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燕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指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依据,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特别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要把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好;坚持和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举措,对一些具体政策,要区别情况、准确把握、积极完善、稳妥实施;全面把握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全面把握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即”五个并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勢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二、关于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任务的思想1.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

党的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三个自信”,也多次强调堅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堅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阐述了科学内涵,提出了“八个坚持”。这“八个坚持”内涵丰富、逻辑紧密、环环相扣、相互联关、相互辅佐,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前提也是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道路也是根本途径;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也是根本要求;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精神基础;坚持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人大类出的经济建设。或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明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根本路径,提供了根本保证。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长远发展的战略和策略。这些都指明了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

2.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目标。

在民族领城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这些方面是新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中国梦: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和遗社会: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城自油制度,我国国家统一: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使少数民族适应城镇化进程。  三、关于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标的思想1.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基石,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平等,我国历代统治者采取的怀柔政策以维护其统治地位为前提,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创造了根本前提,新中国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歧视,民族平等是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

2.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一,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实践主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团结,我国历代统治者采取的怀柔政策有其历史局限性,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各民族紧密团结创造了根本前提,民族团结是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新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3.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主题宗旨,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目标。

在民族领域系列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发  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明显存在,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民族地区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有总体思路。

4.协调各民族和谐关系,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重点目标,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目标。

在民族领域系列讲话中指出,我国民族关系总体和谐,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别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

 四、关于民族工作的制度、法律、组织、人才保障的思想

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制度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制度条件。

在民族领域系列讲话中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政治制度,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政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促进各民族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2.加强民族事务治理法制化,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法律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式。

根据有关民族工作的思想,要加强民族事务治理法制建设,要加强民族工作法规建设(比如《城市民族工条例》《民族乡工作条例》等的制定和修改),要加强民族工作人员法律素质提升,要加强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提升,要加强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提升.

3.加强民族地区党组织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组织人才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因此,要做好民族工作基础在健全有活力的民族地区党组织,做好民族工作途径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做好民族工作关注点在民族地区好干部的“三个特别”,即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

五、关于民族工作的根本方法的思想

1.用好物质和精神力量,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方法,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民族领城系列讲话中多次涉及到民族工作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用好物质和精神力量、拿捏好分寸以

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等根本方法。及有关民族的问题,

特别强调,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是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他形象地指出要用好两把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加强城市民族工作,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重点领域,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条件。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城市民族工作要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六、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

    我们山寨回族乡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地理位置特殊,做好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对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具体到实际中,做什么,怎么做?我认为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12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总路线;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71-02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曲折与坎坷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几条总路线密切相关。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底到1953年初,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1953年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现实依据。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但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仍十分落后。1952年,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仅占26.6%,而苏联在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的1928年已达到45.2%。农业上,小农经济仍占绝对的优势。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从1953年起到1957年底的“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工业上,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原定计划21%,达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为国家建设建立了一批基础工业,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农业上,完成原定计划的101%,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1]。我们党以“和平赎买”的独特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一化三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实践证明:这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符合的,它成功地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后来由于不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许多工作过急、过粗,人为地缩短过渡时期,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其结果正如薄一波所说“‘一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很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教训。”[2]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的做法,但不久就发现这种做法存在不少弊端,而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工作进展则比较顺利,尤其是在1956年底,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但生产力方面的“一化”却仍处在起步阶段。面对这样的现实国情,究竟该如何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也可以加快,应该比苏联搞得快一些、好一些,应该以尽可能高的速度向前发展。为此,他先后作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一系列构想和重大方针政策;主持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进行了对反冒进的批评,力求在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和活动,的主张基本上被各级领导干部所接受。

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是在贯彻执行这条总路线时却出现了巨大的偏差: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错误地认为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左”倾指导思想更加膨胀,从而导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和化运动的高潮。其直接后果就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但没有实现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反而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一定背景的,对它的评价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中心任务鲜明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在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它的正确性是不能否定的;它将尽快地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作为根本的目的,这也确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这个愿望是美好的、善良的,也是不容否定的。但另一方面,在生产中过于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轻率地发动“”和化运动,忽视经济规律,使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大倒退、大挫折,也暴露出了这条路线的急躁冒进。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

1957年10月,在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下,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的方针。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同志指出:“在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对于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1969年4月,中共九大正式通过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其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发生了“”,致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效益全面下降。

这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结束之后,政治路线改变的帷幕首先从解放思想入手了。1978年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总结了对“两个凡是”方针的批判和真理问题的讨论,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并指出当前全党工作重心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无疑为解放思想、排除思想障碍提供了重要条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又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应完整而准确地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并最终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世界银行的排名,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位居世界第六。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的正确性,在改革开放实践取得辉煌成就中得到了验证。实践证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这条政治路线的确立,使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上,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政治上,民主更加完善,法制得以逐步健全,人民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尊重与保障;文化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四条总路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和贯彻密切相关。当党的政治路线正确判断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符合客观国情,符合社会发展根本规律时,那么这条政治路线就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反之将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64.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29.

[3]邵云瑞.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道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刘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