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泥塑教案

泥塑教案

时间:2022-08-22 15:00:02

泥塑教案

第1篇

众所周知,泥土经过长期的风干会出现干裂的现象。普通的泥塑制品如果没有经过特殊的加工就会出现干裂、脱色等问题,影响它的美观和价值。但是在我们天津,却有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能比较好地克服这些难题,始终保持栩栩如生的姿态和鲜艳的色泽,并得到海内外人士的认可和传颂,那就是著名的“泥人张”彩塑。

为了揭开“泥人张”的神秘面纱,我校组织5年级全体学生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到“泥人张”世家美术馆实地考察、在实验室里进行泥土分析、亲自动手操作等,引导学生对这块“神奇的泥巴”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研究泥人不开裂、不脱色的问题,分析“泥人张”使用的泥土的特殊性,亲自动手体验泥人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了解家乡、认识彩塑艺术,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懂得从自身做起保护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活动对象和分析

为了保证这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选择了全体5年级学生(约200人)作为活动的主要对象。5年级学生在小学中属于高年级,已经开设了科学课、信息技术课、创造课、综合实践等课程,掌握了一些科学基础知识,比低年级同学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按照教师的示范指导进行模仿操作,并能够较好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参与并完成活动,同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新设计。

方案的主体部分

活动内容

《神奇的泥巴――走进天津“泥人张”》活动方案的具 体活动内容如下:

组织5年级所有学生上网搜索“泥人张”彩塑的相关资料,填写“泥人张”彩塑活动调查表,让学生对“泥人张”彩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带领彩塑小组核心成员参观走访“泥人张”美术馆以及“泥人张”店铺,让学生亲身体验泥人的制作方法,了解“泥人张”彩塑不开裂、不脱色的工艺特色。

在实验室对“泥人张”彩塑所使用的泥土进行实验分析,分析泥土成分,验证泥人不开裂的真正原因。

组织各班彩塑小组成员进行彩塑作品创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制作彩塑的工艺流程,体验制作的乐趣。

将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掌握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连同学生们制作的作品一起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同时评选出“科技新秀奖章”获得者。

活动过程和步骤

活动准备(为期1周)。其内容包括:明确具体负责人;选择参与班级,确定活动方案;联系好“泥人张”世家传人;安排好行动路线等各种准备工作;联系好实验室与家长,作好出行准备。

宣传动员(为期15天)。其内容包括:宣传活动创意、方案;在各班成立彩塑活动小组,组成参观访问小队,上网搜索资料并确定参观时要提出的科技问题;组织教师提前参观。

组织实施(为期1年)。包括前述所有5项内容。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解决预案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计划以外的情况。例如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遇到技术难题、出现划伤等安全隐患等问题。为此,我们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作了预想及解决方案。

图1 龟裂的泥土与“泥人张”彩塑的对比

图2 学生上网搜索资料

图3 学生填写的调查表

图4 参观泥人张世家店铺

图5 学生在实验室做泥土分析

图6 学生动手制作?

活动的预期效果

通过活动可增强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及责任心。

本次活动包括了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可由此得到有效的锻炼。

通过活动可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该项目获得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科技教育方案类一等奖。

第2篇

一、携手名家,创办“泥校”

2009年6月,湘江小学携手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知名民间艺术家、“非遗”传人“泥猴张”――张希和先生,共同创办了 “鹤壁市湘江小学‘泥猴张’少儿艺术学院”。

学校聘任张希和先生担任“泥猴张”少儿艺术学院名誉校长,兼任泥塑指导教师,在指导全校泥塑教学工作的同时,重点负责专任泥塑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张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学校泥塑课专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快速提升。2012年,在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中,湘江小学教师李莉的泥塑课《学捏泥动物――猴子》荣获“特等奖”,李莉本人也因泥塑教学成绩显著、特色明显,于次年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为确保泥塑课程系统开展、有序实施,湘江小学成立了教材编写组,为学校泥塑课程编写专业教材。2010年8月,在张希和先生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湘江小学特色校本教材,也是鹤壁市首部乡土文化特色教材――《“泥猴张”爷爷教我学泥塑》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试用,为泥塑文化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泥猴张”爷爷教我学泥塑》不仅在湘江小学师生中广受好评,在社会上也备受欢迎。2010年9月11日,张希和先生在鹤壁市新华书店举行《“泥猴张”爷爷教我学泥塑》新书签售会,一小时内便签售一空。2012年,在第六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评选中,这本对传承泥塑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的教材,毫无悬念地被评为“特等奖”。

学校泥塑教学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开展,做到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全面性即每周开设一课时的泥塑课程,一至三年级学生人人参加,做到个个有泥塑作品,班班有泥塑能手。重点性即成立泥塑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兴趣活动,由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培养泥塑新苗,发挥学生特长。通过上泥塑课,大部分学生掌握了鉴别泥土的基本方法和捏制泥塑的基本技巧,懂得了如何鉴赏泥塑作品。如今,湘江小学参与泥塑学习的学生已达全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

二、丰富载体,扩大影响

为了扩大泥塑艺术的影响,学校不定期举办泥塑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泥塑文化氛围。

学校将张希和先生的部分作品搬进校园,举办“泥猴张艺术作品展”,组织全体师生和部分外校学生、家长参观欣赏,充分感受泥塑艺术的魅力和精髓(见图1)。

学校定期举办泥塑作品展评,对学生的泥塑作品进行评选、展示(见图2)。师生送展的作品千姿百态、内涵丰富,其中不乏泥塑精品。2012年10月,河南省第四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在鹤壁举行时,组委会特地为湘江小学泥塑作品开辟展区,展出学生作品150余件,受到各地师生的好评。

湘江小学“太阳花”艺术团结合泥塑艺术特点,参照泥塑作品造型,编创了多个形式新颖的节目,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感受泥塑艺术魅力,接受泥塑文化熏陶。情景音乐剧《爷爷教我学泥塑》不仅在各类大型演出活动中广受好评,在省、市和国家级评比中也屡获殊荣:鹤壁市“庆六一文艺汇演”特等奖、河南省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电视展演活动金奖……

三、凝炼特色,深挖内涵

经过数年的发展,湘江小学在泥塑艺术传承教育上取得了累累硕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统。教师们从关注学生塑型技能发展到关注泥塑活动对学生情感、能力、态度等全方位发展的影响;从以主题为线索设计活动内容拓展到与节日、领域、生活情景等相结合;从单一的个体创作形式到同伴间的协商、合作的大型创作活动。以泥塑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研究课题也应运而生:与泥塑文化相吻合的《泥塑的起源》,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开展的《泥塑文化与风土人情》《中国各地泥塑艺术的比较》等,都是对泥塑这一民间艺术的拓展和提升。

第3篇

关键词:泥金彩漆 核心课程 项目教学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泥金彩漆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代表性传统工艺之一,内容丰富多彩,尤以取材特殊,创意独特,为人称奇,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2010年,“泥金彩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瓦解,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失,泥金彩漆也失去了它生存的市场。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作为文化机构,又是首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继承、弘扬泥金彩漆等这些民间的文化遗产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因此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民间工艺利用和挖掘起来,通过学生的制作学习,进行“活态”的继承,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和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制作泥金彩漆的能力,为泥金彩漆技艺培养传承人。

实践过程遵循“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立足课堂,制订并实施本成果行动构想。

二、实施策略

1.进行专业调研,确立培养目标

泥金彩漆地域性强,全国仅宁海县内一家工艺品企业(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还保留着完整的泥金彩漆技艺,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该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充分摸清该技艺的整个工作岗位状况,以此了解泥金彩漆技艺对人才需求,进而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基于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职业导向的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

根据调研计划,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专访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随机问卷调查100名宁波市民;对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宁海文化馆、宁海工艺美术协会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调研内容包括产品的市场定位与需求,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能力,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相应的职业资格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

据此,我们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宁海及浙江省传统工艺行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德、技与艺全面发展,具备泥金彩漆工艺美学、江南十里红妆民俗史、泥金彩漆艺术设计与制作等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能从事泥金原料制备与管理、堆塑造型设计与制作、泥金装饰、传统工艺品包装与展示、生产管理与销售等相关工作,达到相关初级工水平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的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

2.基于工作过程,提炼核心技能

泥金彩漆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主要是在木制胚件上,将打成薄片的金银箔碾成粉状,调入漆料后或涂或描或填,并采用蚌壳片、镜片、砂会、沥粉等工艺技法精心装饰;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的。纯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考究、精致,共有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等20多道工艺,约3个月器物才能成品。其中,堆塑(堆泥)是泥金彩漆最具特色的手工艺,也是与其他漆器最大区别所在,为宁波所独有。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制作的整个工作过程和工艺流程,我们提炼出民族工艺品――泥金彩漆制作的四大核心技能:泥料配制技能、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装饰技能,并明确了相应的技能要求,泥金彩漆制作的核心技能及要求。

例如针对备料(购料、筛粉、配料、捣泥、保存、工具制作)过程,我们提炼出的核心技能是泥料配置技能,其核心技能要求是:蛎灰、瓦灰、金箔、金胶、矿物颜料、油漆等质量鉴定;原料的比例;泥料的搅;敲打的时间;密封、阴晾;木制工具、竹制工具、金属工具、模具。堆塑的工作过程有绘制图案、关框、造型三大工艺,其核心技能包括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传统团鉴赏;白描手绘、拷贝;绘制边框;搓泥线;上漆胶和编线等。贴金的工艺流程由上彩、涂金胶、剪金、贴金、扫金组成,核心技能为装饰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调色、撒云母、镶嵌螺钿、修补等。

3.开发核心课程,分解教学项目

在明确了掌握“泥金彩漆”技艺所需的四大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工作岗位职责、任务和能力需求,我们开发出“泥金彩漆”四门核心课程:材料处理、图案绘制、堆塑工艺、综合装饰,并细化分解出核心课程各自的重点教学项目(见表1)。

4.制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

为了量身打造技艺传承人培养规格,校企共同研讨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校本教材,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练,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1)明确课程设置,制定教学指导方案。泥金彩漆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表达了作者创作时所想表达的意境,手工原创作品应充满激情神韵。所以,泥金彩漆传承人必须有相当的传统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懂得写生和速写,要有深厚的传统的技艺功底。只有懂得泥金彩漆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才能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想表达的意境;只有熟练掌握了泥金彩漆的堆塑造型制作技能,才能心到手到,完整表达出所想要的最终图像效果。

因此,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课程的设置,除了核心课程(含教学项目)外,还开设了素描、色彩、书法、制作技艺工艺、计算机、美术等公共课程,还开设了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欣赏课,以及不同方向的工艺美术技能课程(泥塑、雕刻、工艺绘画、Photoshop等),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泥金彩漆方向、平面设计方向、家具装饰、室内设计、古玩鉴赏)等模块,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深厚的潜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他们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艺术基础。

目前,学校泥金彩漆的课程设置见图1。

图1 泥金彩漆的课程设置

这一课程设置,突破了以往中职艺术人才培养照搬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遵循民间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彰显地方性、应用型,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准确;把艺术人才培养和地方艺术产业的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开发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确定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浙江省教学指导方案,制订了本专业3年制(2+1)的整体教学计划,即2年在校学习和1年顶岗实习。核心课程占总课时的26%,顶岗实习占32%,选修课程占10%。选修的相关专业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2)自编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泥金彩漆技艺要“活态”传承,关键之一要有合适的教材作为载体。泥金彩漆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气候与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全是手工技艺,没有一本完整介绍和记录该技艺的书籍资料,全靠师徒口传手授,代代相传,没有相应的教材作载体,教学的随意性大,目标任务也往往不能很好完成,所以非遗教材体系的编写成了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校企双方成立编写组,鼓励具有编写资格和条件的专业课教师创编泥金彩漆的教材、辅助教材及讲义。通过到企业调研,走访民间艺人、进入车间,了解每道工序,整理汇编泥金彩漆资料,全程记录泥金彩漆的技艺过程。

经过多次教材编写会议,几易其稿,《泥金彩漆技艺系列丛书》之一的《花鸟篇》(配套光盘)最终完成。该教材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紧紧围绕泥金彩漆技艺的全过程,教材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主线而编写。全书共分绪论和四大教学模块(边框造型、植物造型、动物造型和花鸟综合造型)。每个教学模块又分解成相应的教学项目,涵盖了制作泥金彩漆所要学习的全部技艺。每个项目任务按“实训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任务拓展、项目评价、训练感想”板块设计编写,从提出任务到完成任务,循序渐进,同学们想看、爱学、易做,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可以完成整个项目任务的操作,从而掌握相应的工艺技法,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教材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训配套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

三、小结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工作过程,梳理了核心技能,提炼了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明确课程框架,制订教学计划,研发配套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培养了一支高水平、谙熟泥金彩漆制作工序及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学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群建设,探索数控、模具与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的整合、转型、升级,打造品牌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制作泥金彩漆的各种基本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这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保护非遗项目模式的成功运行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和案例。

参考文献:

[1]黄才良,赵广玲.绚丽多彩的泥金彩漆[J].收藏,2009(1).

[2]赵福莲.宁波泥金彩漆口述史[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

[3]陈文斌.融入民间美术文化拓展美术教学空间[J].科学大众,2010(2).

[4]董继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刘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第4篇

[关键词]惠山 泥塑 人物 造型

一、惠山泥人造型的起源

据考证,惠山泥人的起源与佛教、祠堂、戏曲都有紧密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的大阿福就起源于佛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曾画过一幅惠山大阿福的造型衍生图,指出“大阿福”的造型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之高浮雕结伽趺座佛像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

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他早期的造像方法源自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乔锦洪《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因此早期的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

惠山泥人和祠堂还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泥塑艺人大多是看祠堂的人,他们闲暇时就靠做泥人来补贴家用。长此以往,泥人的造型发展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作为小孩子的玩具,还出现了一些做工精美的手工艺品。这时,惠山泥塑成为民俗风情的载体,带着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而走进千家万户。

戏曲对惠山泥人的造型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惠山泥人分为粗货和手捏戏文(细货)两类。“手捏戏文”的产生与戏曲是密不可分的。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曾写道:“手捏戏文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是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同时,在它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又深深地受到昆曲和京剧的强烈影响。这种艺术的两重性和它所受到的客观直接影响,决定了手捏戏文之实用功能和强烈的造型装饰意味的形成,并由此产生了特有的审美情趣。”

二、惠山泥人的造型语言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分为“粗货”和“细货”两类,两者造型风格截然不同。“粗货”是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泥玩具,用模具制作,再施以彩绘加工而成;“细货”是泥塑艺人用手捏成,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题材多为戏曲人物,又被称为“手捏戏文”,特别注意塑造人物的形态、神态以及动态,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还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1 “粗货”中的人物造型

粗货作品选用的题材包括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吉祥喜庆等。惠山的泥塑艺人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思想情感与民众息息相通,因此作品反映了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有迎祥纳福、避邪消灾的寓意。

传统“粗货”中人们最熟悉和喜爱的就是大阿福。早期阿福的造型是大耳朵,坐姿端正,面带佛像的慈悲。他头上的牡丹花、胸前的长命锁、怀中的大青狮、脚上的朝靴分别代表了宝贵、长寿、避邪和少年登科等吉祥寓意。在造型处理上,艺人采用了不同于一般雕塑的方法:(1)以高浮雕方式处理一些突出的轮廓特征,(2)厚中见薄或薄中见厚的衣纹处理,(3)以浅刻的方法处理一些线条图案,(4)向塑像中心压缩来处理构图,(5)缩短人体比例,突出主要部位,(6)外轮廓线柔和弯曲,形成一个圆。这些造型方法不仅实用,也突出了惠山泥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大阿福的造型圆润丰满,完全由弧线组成。造型简练夸张,比例头大身短,形象浑厚朴实,稳重端庄。这种圆润丰腴的体态造型,成为粗货的鲜明艺术特征。

2.2 “细货”中的人物造型

粗货的造型风格粗犷、简练,细货造型则比较写实、细腻。“手捏戏文”完全靠手捏制,创作自由。造型上不受模子的限制,根据不同人物、内容的需要,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构图形式,任意变化。如作品《八仙过海》,描绘了八仙同坐在一个大葫芦上,葫芦底下有点水波纹样的造型,象征大海,这样的造型结构既准确表达了作品内容,又蕴涵了独特的民间气息。

此外,艺人们往往抓住剧情发展的一刹那,或一个特定场景或人物亮相的瞬间,借鉴戏曲“以虚拟实、以简带繁、以神传情”的艺术技巧一次性塑成作品,达到形简意赅的艺术效果。这样的造型摆脱了比例、透视等约束,使艺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粗货”与“细货”共同构成了独特风格的惠山泥人艺术。惠山泥人造型多变,既有憨态可掬的儿童坐姿,又有巧妙布局的别样造型,还有形神兼备的组合人物。②喻湘莲说,“惠山泥人‘依心曲自来唱’,就是依着自己的心里曲来唱这个歌,所以它是真正地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艺术。”从大量作品中可以归纳出惠山泥人独特的造型语言:(1)简化,即舍弃多余的线条与结构。如 “大阿福”身体、四肢模糊地连在一起,仅通过微弱的起伏与色彩的勾勒来表达每一部分的结构造型,主要精力全放在了面部的刻画上,注重传神的表现;(2)适形,即人物造型按照器物、胎体的外形需要进行变形设计;(3)夸张,即夸大人物特征与属性,一般采用“头大身小”原则,如“手捏戏文”中人物的粗矮造型会给人一种威武之感。

三、从惠山泥人的装饰性语言中研究其造型特征

惠山泥人的装饰题材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韵味。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惠山泥人取材源自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或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艺人们将吉祥喜庆等文字图案融合于造型中,人物服饰往往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民族气息浓厚。细节性的装饰使原本没有生命的造型变得栩栩如生,令人产生一种亲切、自然的认同感。

例如在惠山泥人的造型装饰上可以看到一些传统的文化。作品“大阿福”的装饰是最具江南特色的花卉或云纹,显示出人们追求朴素的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谢赫《六法论》中的“气运生动”也体现出了装饰对惠山泥人造型的影响。另外,人物服饰也蕴涵传统文化的特征,如“手捏戏文”中,“团寿”、“梅竹”等用在老年人的服饰上;“蝙蝠”、“团球花”等用在小孩服饰上;“水浪花”、“五色云”等用在神仙的服饰上。还有文字与图形也表现出典型的文化特征。艺人们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会添加一些吉祥文字如福、寿等;有时也用一些简单的吉祥图案来增添造型的装饰性,如元宝、寿桃等。这些装饰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提升了泥塑整体的造型美感。

四、结语

“艺术出自于民间”,惠山的民间艺人们用他们的双手赋予了这一团团泥土鲜活的生命和灵魂,让它一代代传承下来,而正是惠山泥人那独特的造型语言魅力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注释

①、②引自《手捏戏文 泥土神韵:喻湘涟、王南山捐赠南京博物院惠山泥人作品集》,南京博物院编,荣宝斋出版,2008-1-1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论民艺》,张道一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5-1

2.《手捏戏文》,王文章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1

3.《手捏戏文 泥土神韵:喻湘涟、王南山捐赠南京博物院惠山泥人作品集》,南京博物院编,荣宝斋出版,2008-1-1

第5篇

泥塑诠释民俗梦

泥塑在我国有几千年深厚的传承,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当代,无论是高雅的殿堂之作还是农家的淳朴风情,泥塑艺术都在不断创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的王永红和千千万万大西北农村孩子一样从小爱玩泥巴。在童年游戏中她最初接触了简单的民间泥塑,后来又考上了宁夏大学美术系,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提高了审美情趣和美术造型能力。从宁夏大学毕业,她成为贺兰县第一中学美术教师后,在辛苦的教学之余,艺术的呈现儿时无忧无虑的快乐和家乡纯朴的民风民俗,一直是王永红心头的梦想。偶然的机会,学校为搞基建拉来许多黄土。当看到学生课余开心玩泥巴的样子,她想到用家乡的泥土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起初,王永红用传统的方法将塑好的泥人上色,创作了许多戏剧和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虽然那些作品看上去也有模有样,但总脱不开前人的巢臼。一次,她在塑造一个挑着担子的村妇形象时,忽然发现用不起眼的原色泥土创造出来的那些淳朴的庄户人,土气的载体与土气的题材十分般配。看着指缝间流淌的泥土,王永红仿佛又听到儿时和小伙伴们在村口渠边玩泥的嬉戏声,看到了乡间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和泥土打交道的庄户人。突然间觉她得自己手中的泥土有了生命,它们正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诉说着千百年来流传在田间地头的故事,多年来在脑海中无数次构思的人物一下子活了起来,呼之欲出。

随后,王永红先向民间泥塑前辈李汉方和于庆成学习传统手艺,再结合自己作为中学美术教师的实践经历,将民间泥塑和美术教学相融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出各种各样造型优美的泥塑,给宁夏美术界吹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对宁夏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品展现乡村众生相

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无拘无束的快乐似乎已经很难体会到。人们更多的是为生活疲于奔命,很多时候抑郁、浮躁、沉重和无奈的叹息充斥着内心。而王永红创作的“乐陶泥人”,哪怕生活再苦,无一不是咧嘴笑着的,蓬勃着一种旺盛的生命精神,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

在王永红的泥塑作品里,农村的写实场景与雕塑夸张手法完美融合,艺术不但与泥巴相遇了,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也被拉近了。小时候农村人的生活、劳动场面,经过她的慧心巧手塑造表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她的系列泥塑《一个村子的故事》,创作了500多个人物,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农村的民风民俗;《一块肉》里,农村老奶奶弓起骨瘦如柴的脊梁,用干瘦的手,把碗里唯一的一块肉,喂给小孙子,慈爱之情溢于言表;《村长》中将乡村村长的霸道、蛮横和不可一世的傲慢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村长旁边的“哈巴狗”正给村长点烟的奴才相,也雕琢得入木三分;《是非婆》里的“是非婆婆”嘴一撅、眼一斜,挎着个篮子,夸张传神的造型将她说不到天荒地老不罢休的长舌妇形象惟妙惟肖的体现出来;《乡村的舞蹈》中,农家小伙抄起手中的耙子当吉他演奏的样子,生动形象;《南墙根》一组四位人物,坐在一起“掀花花”(流传于西北尤其是宁夏、甘肃、陕西、青海、内蒙等地区的一种扑克游戏):拿着一手好牌者洋洋自得,手气不佳者神态严肃绞尽脑汁,特别是旁边那位看牌的人,叼着从地下捡来的烟头、穿着破鞋两只大脚趾露在外边,一看就是一个十足的懒汉形象。《我没醉》、《再来一碗》和《痛快》等则表现了一群醉鬼酒后神态失控的丑态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不能没有你》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让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王永红的泥塑人物不求形似,充分用运了大胆的夸张、变形手法,用线面结合的表现形式,多角度的展示了农村的万象生态。

艺术成就硕果累累

根植在骨子里、流淌在血脉中的先天艺术基因加上后天不断勤奋的探索、实践,使王永红的作品日臻成熟。在王永红心中,那些泥人是有生命、会呼吸的。

2008年9月,她的泥塑作品在第四届国际艺术展览中获得了金奖;2009年,泥塑系列《一个村庄的故事》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届文学艺术三等奖;2011年在第八届毛里求斯唐人街文化艺术中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王永红的泥塑作品得到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2012年王永红系列泥塑成为上海世界博览会“宁夏活动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项目之一。专题节目 《王永红和她的泥塑陶然人》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播出《宁夏日报》、《银川晚报》等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创作,王永红成功的塑造了几百个泥塑人物,作品已经传到了伊朗、埃及、阿联酋等地。

王永红的作品声名鹊起后,尤其是,在宁夏展览馆、银川国际会展中心展出后,许多人慕名而来向她索要泥塑作为珍藏。然而,泥塑作品在成型一段时间后,表面或内里总有断裂的现象产生。如何长时间完整无损的保持泥塑作品原有的拙朴与真实,让它更具有收藏价值,成为她当时急需攻克的难题。为此王永红先是尝试着在泥塑上刷一层清漆,结果泥塑的味道全变了,后来又在泥巴中掺进一些糯米面汤,用以增加粘性。

很长一段时间,王永红每天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除了美术教学外,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用于泥塑创作。为了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到农村去,采回一些泥土,在没有搅拌机的情况下,都是手工和泥。泥塑创作对她即是辛勤劳动,也是精神享受。

凭借着对民间泥塑的挚爱之情,经过专家指导,王永红购置了电子窑,通过电子窑的烧制,终于解决了泥塑作品容易发生断裂现象的问题,为民间泥塑的保存和推广做出了极大贡献。

第6篇

关键词:水域、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参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rise of wan jiang economic belt, wuhu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the Yangtze river wuhu period of coast then become the golden area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because of the history of the reservoirs and caused the Yangtze river diverted water swamp, etc, become the regional typical weak foundation, to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bring certain difficulty. This paper wuhu high-tech zone service outsourcing park to be built area of a call center, software center, data center project soft ground treatment of the specific case, analyzes the engineering foundation soil constitutive layer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strata detailed characteristic valu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oundation pile foundation design scheme and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of and weak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design and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projects.

Keywords: waters, weak foundation; Processing methods;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位于芜湖市峨山路以南,经三路以西,占地面积14.08公顷。根据规划,产业园分为三大片区,北区以会议会展中心、教育培训、软件中心、园区服务中心等为核心功能;中片区以汽车后勤服务外包、总部大楼、研发中心、软件外包、数据及呼叫中心为核心功能;南片区以生活配套为主,SOHO公寓、白领公寓、孵化中心等。三大片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打造集团型高端商务园区。该园区分三期建设,其中待建区一期呼叫中心、软件中心、数据中心工程由四幢地下一层,地上20层框架高层组成,工程面积约13万平方米,土建工程造价约15835万元。

工程建设场地及地质条件

该工程拟建场地原始地貌绝大部分为水域面积(属长江中游芜湖段冲积局部沉积而引成的浅湖水塘和沼泽地),据勘察,拟建场地由水深及塘泥、耕土、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夹粉土、全风化安山质凝灰岩、强风化安山质凝灰岩、中风化安山质凝灰岩组成,地基土详细构层如下:

第①--1层:水深及塘泥,厚度1.20~4.20 m,平均2.76 m;层底标高1.94~4.94 m,平均3.38 m;层底埋深:1.20~4.20 m,平均2.76 m;分布于现有水塘段(拟建20F数据及呼叫中心、20F软件中心主要场地分布区)。

第①层填土、耕土:灰色、灰褐色,稍湿―湿,松散―稍密,软塑,含少量植物根系,局部为素填土,底部为塘泥,水塘地段缺失。厚度0.40~3.90 m,平均1.20 m;层底标高2.90~6.47 m,平均5.42 m;层底埋深0.40~3.90 m,平均1.20 m。

第②层粉质粘土:灰褐-棕褐色,软-可塑,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局部分布,厚度:0.60~3.10 m,平均1.47 m;层底标高2.92~5.47 m,平均4.39 m;层底埋深1.30~3.70 m,平均2.34 m。

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黑色,软-流塑,含腐殖质,有异臭味,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局部分布,厚度:1.20~15.80m,平均4.64m;层底标高:-11.76~4.65m,平均-0.61m;层底埋深:2.10~17.90m,平均6.98m。

第④-1层粉质粘土:灰黄色,软-可塑,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局部分布,厚度:0.7~2.20m,平均1.55m;层底标高:3.22~5.63m,平均4.50m;层底埋深:1.20~2.80m,平均2.15m。

第④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可-硬塑,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局部缺失,厚度:1.00~5.30m,平均3.63m;层底标高:-0.16~2.14m,平均1.14m;层底埋深:4.00~6.30m,平均5.34m。

第⑤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灰色、灰黄色、黄褐色,湿,可塑为主,局部夹硬塑团块和粉细砂,含少量铁锰质及高岭土,切面光滑,轻微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场区局部缺失,厚度:1.00~5.40m,平均3.12m;层底标高:-4.06~-0.92m,平均-2.60m;层底埋深:7.50~10.40m,平均8.97m。

第⑥-1层粉质粘土:灰黄色-灰绿色,软-可塑,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局部分布,厚度:0.70~4.40m,平均1.66m;层底标高:-8.10~-3.03m,平均-5.76m;层底埋深:10.20~14.60m,平均12.46m。

第⑥层粉质粘土:黄褐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局部缺失,厚度:1.70~10.60m,平均6.79m;层底标高:-12.96~-5.48m,平均-9.66m;层底埋深:12.10~19.10m,平均16.07m。

第⑦层粉质粘土夹粉土:黄褐色、灰褐色,湿,可-软塑,含少量铁锰质及高岭土,局部夹硬塑粉质粘土和粉细砂,切面光滑,轻微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场区普遍分布,厚度:2.50~11.30m,平均7.88m;层底标高:-20.16~-13.45m,平均-17.58m;层底埋深:21.0~26.50m,平均23.99m。

第⑧层粉质粘土:黄褐色-灰褐色,可-硬塑,局部夹有粉土、粉细砂,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普遍分布,厚度:4.00~12.40m,平均7.26m;层底标高:-28.68~-22.21m,平均-24.84m;层底埋深:28.50~34.80m,平均31.25m。

第⑨-1层全风化安山质凝灰岩:灰白色、灰褐色、褐紫色,岩石完全风化成硬塑土状和砂状,含少量强风化碎块,易开裂,遇水软化。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8~6.30m,平均3.31m;层底标高:-30.25~-24.63m,平均-28.15m;层底埋深:31.30~37.00m,平均34.56m。

第⑨-2层强风化安山质凝灰岩:灰黄色、黄褐色,芯样呈碎块状、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裂缝发育,沿裂缝发育强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蚀变,蚀变成软-可塑泥状,层内差异风化明显,钻进时出现时硬时软现象,夹有中风化岩块。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60~6.60m,平均2.59m;层底标高:-33.12~-28.63m,平均-30.74m;层底埋深:35.30~39.90m,平均37.15m。

第⑨-3层中风化安山质凝灰岩:灰黄色、灰白色、灰绿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沿裂隙发育强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蚀变,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节长5-10m,锤击声脆,局部夹有强风化岩块,岩芯钻方可钻进,岩石软硬不均,以极软岩-软岩-较软岩为主,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未穿透。

三、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地层承载力:根据土工试验、标贯、静力触探、动力触探统计结果,结合现场判定和地区经验,该场区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模量综合建议值详见表1。

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模量综合建议值表表1

2、场地稳定性适宜性

根据芜湖区域地质资料及附近工程地质资料,拟建场地除夹有薄层软土外,无全新活动断裂构造、地裂缝、土洞和塌陷等其它不良地质现象,拟建场地为稳定场地,适宜拟建物兴建。

3、地基均匀性分析

场地受暗沟、回填影响,土层有缺失现象,土质不均匀,局部岩、土层层面坡度大于10%,为不均匀地基。

四、地基基础方案及桩基设计

1、地基基础方案

因场地拟建物为20F数据及呼叫中心、20F软件中心荷载较大,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及拟建物特点,结合芜湖地区桩基工程施工经验,勘察建议采用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沉桩,以第⑨-3层中风化安山质凝灰岩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2、桩基参数:根据静力触探标贯试验和动力触探试验结果,按照行业规范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桩基参数,桩基参数见表2.

桩 基 参 数 表2

3、桩型:本工程采用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桩),选自国标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单桩承载力见表3:

单桩承载力表 表3

五、桩基施工遇到的问题

按原先设计要求,工程桩基施工前对水塘积水抽除,利用夏季高温气候对水塘表层原土进行自然晾晒,然后清除表面塘泥、填土、耕土,挖除淤泥并回填黄土进行分层碾压,以满足预应力管桩施工对土质的要求。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才发现,地形比原先勘察的情况要复杂,地基存在深浅不同的淤泥及淤泥质土,局部部位淤泥深度突变较大,在实际开挖过程中,待建工程东北侧和西侧场地局部场基淤泥深度达14米,开挖难度非常大。对深度淤泥不清除直接用黄土回填会带来两方面的隐患:一是桩基施工单位根据单桩承载力设计特征值,选择的桩机型号要求场地承载力不小于110KN/m2才能满足压桩需求,而现处理方案无法保证满足桩机自身的负荷而导致无法施工。二、即使桩基施工时现场表层能承受桩机荷载自重,如果对现有地基没有进行可靠处理,预应力管桩下压过程中,由于淤泥的塑动性,易使工程桩因挤压造成桩身倾斜甚至断裂而报废。我公司监理的工程有过类似的教训:2009年由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温州市临江二期垃圾发电厂工程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因不够重视和缺乏经验,地基未加以处理直接进行管桩施工,导致静压管桩大面积倾斜、断裂,几乎全部报废,最后不得不再改用其他桩基。工程延期暂且不说,给后续处理带来非常大的难度,给参建各方造成了不少损失和不良影响。

六、地基加固设计及处理

综合上述情况,参建各方经实际察看,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并结合芜湖地区工程地基处理实例并对各种地基处理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浅层处理和深层处理两种处理方案:

浅层处理:对淤泥层较浅的多数部位(原则上5米以内)按原设计采用换土处理法,挖除全部淤泥回填黄土分层碾压;

深层处理:淤泥层超过5米以上的部位,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地基加固,具体设计情况如下:

1、本工程地基加固的水泥搅拌桩桩径为650和500mm两种;

2、水泥搅拌桩采用32.5级矿渣水泥,水泥掺量为14%,650mm桩径水泥掺量为93kg/m左右,500mm桩径水泥掺量55kg/m左右;

水泥搅拌桩加固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10kPa;

加固桩桩底应穿过软弱层,对照勘察报告,加固桩桩底穿过淤泥层进入⑤层土,因此水泥搅拌桩主要桩长为6~10米,局部12~14米,搅拌桩桩身长度根据勘察报告当中淤泥层厚度确定;

水泥搅拌桩完成后,桩基场地铺设300mm厚碎石层垫层;

加固场地与南侧已有房屋之间设置沟宽800mm、沟深为1500mm防震沟,局部防震沟内如果影响施工或交通,宜采用黄沙填充;

建筑物框架核心筒中间的加固桩桩径适当减小至500mm,加固桩桩位由设计结合工程桩重新设计加固桩施工图,避开工程管桩位置以避免影响压桩施工。

施工单位根据上述加固方案和桩基设计施工图编制了预算,该方案造价为220~280万元之间,符合业主经济、合理、可靠的要求,然后由桩基施工单位付诸实施。按上述处理方案进行加固处理后,既解决了原土地基承载力不足导致桩机无法施工的问题,又避免了淤泥中的桩身因挤压可能出现的桩身倾斜和断裂问题,后续工程桩桩基施工过程的事实证明,该工程地基加固处理比较成功。桩基施工结束后经检测,总共529根工程桩当中无一起断桩现象,只有3根桩垂直度偏差超过0.5%,2根桩桩身轻度偏位,设计单位会同施工单位均对以上个例进行了善后处理。

关于深层处理,芜湖市有类似的工程案例。滨江南路某工程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前,先对软弱地基进行了水泥搅拌桩加固处理,90多根工程桩经检测全部合格,但是未经加固处理的工程桩120根当中有80多根桩倾斜和断裂。

七、结论

第7篇

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而且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是很有必要的。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我在引导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和进行泥塑活动的创作中,采取了一些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方法。

一、创设美的环境,激发创作灵感

幼儿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即是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我们在班上陈列了各种各样的泥塑欣赏作品,有名家的,也有老师和小朋友的,甚至还有家长制作的。轻松愉悦又充满美感的环境,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操作经验。

二、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满足创作需要

为了满足幼儿创作的需求,从幼儿的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不同的泥,有轻泥、油泥,还有紫砂泥,此外,还与孩子一起准备了长短不一的小棍,彩色纸片,粗细、长短、颜色不一的绳子、绒线,色彩鲜艳的花布,还提供了幼儿操作的剪刀、牙签等工具,让幼儿在与材料工具的互动中,观察、摆弄、探索、选择、组合、创造、交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和表现需要,还有利于在探索中独立获得学习经验。泥饼装饰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在活动中,孩子们用材料装饰出小鱼、海浪,为增加游戏的趣味性,经过商量,我们又添加了小瓶。孩子们给瓶子穿上了漂亮的衣服,为瓶子安上了大大的眼睛。可是等泥干了以后就都落下来了。“这是怎么回事?”他们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在了解了泥的特性之后,他们又尝试用胶水和泥。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孩子们终于知道,由于瓶子表面太光滑,所以泥土不容易粘在上面。所以他们就选择了油泥再次尝试,直到成功。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又捏出了各种瓶子,并在上面添加了许多漂亮的图案。当一个个漂亮的“工艺花瓶”摆在窗台上时,孩子们从灵巧的十指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积极地把自己的发现传递给朋友,使孩子们在探究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以游戏情境开展,激发泥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时注意力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最快。在实践中,我采取了泥塑活动游戏化的方法,让幼儿觉得自己是在玩,在与泥做游戏。例如,在捏《动物园》时,我布置一个有情节的动物园背景,我当饲养员,让幼儿进行参观,并根据幼儿的要求,捏出各种形态不同的动物,如熊猫、大象、兔子等。使幼儿既感到新鲜,又产生了好奇的心理。在我的带动下,幼儿争着向我提出:“老师,小鸭子是怎样捏的,你给我捏一个吧。”“老师,我想学捏小熊。”“老师,我想学习捏小狗。”看着幼儿求知欲如此强烈,我及时启发他们:小动物都是什么样的,你们仔细看一看,它们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要捏出形象、好看的小动物,一定要掌握几个要点,揉团、捏扁、压平,黏合时手要用点力。幼儿认真地听着,用心地操作着,很快便学会小鸭、小鸡、小熊、小狗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制作方法,成功的喜悦挂在他们那稚嫩的脸上。我深深感到:当泥塑活动像游戏一样对幼儿充满诱惑时,幼儿的泥塑灵感就将被激发出来。

四、丰富知识经验,提高泥塑水平

泥塑不同于其他一般说理性的科目,它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大门。首先,要让幼儿对所捏的物体有强烈的兴趣,先娱目动情,才能激思励志,让他们头脑中有鲜明清晰、呼之欲出的形象,使他们内心产生创作的冲动。这就必须让幼儿学习观察。例如,我们让幼儿塑造一只小鸡的形象,并需要结合彩泥和刮画纸和彩纸,又有捏、画、撕。开始,没作任何观察,本来认为孩子们应该已经会做鸡,有了制作的基础;但是结果大部分幼儿由于缺乏感性经验,有的母鸡有鸡冠,还会下蛋,这可笑死人了,所以请孩子们去观察一下鸡的特征后,再进行了创作,果然孩子们说一说后就有了不错的成效,看来培养孩子观察是十分重要的。

平时我们还会结合幼儿喜欢的、饲养的小动物,请大家来进行描述、交流。活动中让幼儿学一学大象走、小猫伸懒腰,说一说自己家的小狗喜欢干什么等,从而使幼儿感悟小动物的神态、动作及性格特征。再鼓励幼儿运用塑造的方法去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启发幼儿抓住主要特征进行塑造。当孩子们完成一个作品后,不管他的作品做的怎么样,只要他自己认为很好,都可以放到陈列作品的地方,孩子们从灵巧的十指间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们积极地把自己的发现传递给小朋友,使孩子们在探究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我经常在网上寻找一些孩子熟悉、立体感强、图像清晰的物体,供他们泥塑时参考,丰富孩子泥塑的内容,提高孩子泥塑的兴趣。

五、精心设计活动,提高泥塑的表现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泥塑水平和表现事物内在的精神内涵,我们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深刻理解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感受由于这些因素所采用的各种造型。到了大班,孩子们更喜欢感知和描绘熟悉的物体,以及令人愉快的人和事(自己家养的狗和猫、喜欢的故事中的角色),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环境和设计活动,吸引幼儿运用塑造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幼儿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如在开展《热闹的夏天》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塑造荷花时,老师不仅提供了荷花的图片,还提供了立体的塑料荷花,并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不仅观察荷花的形状,而且还能观察到荷花的结构、层次以及色彩的过渡,使孩子在塑造荷花时,十分的逼真、形象,令人爱不释手。

第8篇

关键词:泥工教学;年龄特点;教育环境

泥工教学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指幼儿以泥为材料,

用手及简单的工具塑造立体形象的一种教学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通过泥工教学活动,不但能发展幼儿的空间立体感,还能培养幼儿搓、团、压、捏、插、接等技能技巧,让幼儿在玩中体验乐趣。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

那么,如何让幼儿表现出更好的泥工作品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幼儿园的泥土教学: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育内容

在开展幼儿园泥工教学活动之前,幼儿园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出适宜幼儿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案。通常说来,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又由于幼儿手腕肌肉尚未发育完善,眼手不能协调一致,所以最初的活动是让幼儿任意玩弄泥块,任意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教师在教幼儿玩泥时,先示范捏几个物体让幼儿看,让幼儿愿意参与玩泥活动,通过玩泥了解到泥是柔软的、光滑的,从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继续参与的兴趣;中班的幼儿应教他们通过泥土教学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运用相关的辅助材料,学习一些初级的搓捏等技能,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进行完整的示范,会引起幼儿兴趣,激发幼儿创造力。例如:捏“苹果”“饼干”时,具体塑造方法是:把泥放在手心里,两手来回地搓,搓的圆圆的,将小棍插在上面,加之大小合适的树叶,便塑造出了“苹果”;而先团圆后再压扁,上面用小棍压上各种图形或花纹,形象的“饼干”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时大多数幼儿会联想到把泥搓成长长的泥条,在泥条上加了圆点,会变成小蝌蚪……以后逐渐复杂化,教幼儿能对基本形体略加改变,塑成某一物体。大班的幼儿应当注重创造技能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创造物体,在工具和辅助材料的使用上应当更加熟练,能够制作出表面光滑、细致和牢固的泥工作品,并能够做到生动形象。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在幼儿园的泥工教学中,应当为幼儿创设两种教育情境:一是物质环境。幼儿园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能够结合活动内容和教育目标,为幼儿创设更加丰富的物质环境,并给幼儿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参与进来。此外,还需要带领幼儿走进自然界和生活中,让其去感受一些物体的外形和特点,从而让幼儿的视觉更加丰富,深化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参与泥工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欲,并不断在探索中积累学习经验。二是精神环境。在泥土教学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创造、富有个性地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教师应当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让幼儿的个性与兴趣得到尊重。例如,小班可选用一种或两种技法塑造的题材,如:汤团、油条、小鸡等。中班可教幼儿塑造一些由两个以上体块组成的、由几种技法塑造的物体,如:蔬菜、小花篮、小鹿、小白兔等。大班可塑造结构比较复杂、形象特征比较多的题材,如:金鱼、熊猫、长颈鹿、卡车、轮船、孔雀等。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创作技能

1.游戏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中”。幼儿塑造时,注意充分利用游戏法来引发幼儿兴趣,让其在愉快轻松的游戏中掌握简单的技能。如在教幼儿做“萝卜”时,让幼儿有节奏地念儿歌并模仿动作,“搓搓搓,搓成一个大元宵,搓搓搓,搓成一个长圆形,压压压,压出一个小坑来,摸摸摸,萝卜光又滑。”幼儿不知不觉在游戏中掌握了萝卜基本的泥工技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制作出很多独具特色的作品。

2.主题活动

幼儿泥土教学活动不能孤立地开展,各教育活动之前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事物的类别设定不同的主题活动,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欲望来设定主题。例如,可以在泥土教学活动中设置“汽车总动员”这一活动主题,让幼儿通过坐车、说车、看车和画车等学习内容,让幼儿更加全面地了解车辆的种类和外形特点,在幼儿对车辆的基本种类和特征有所了解之后再开展泥工教学活动,让幼儿大胆创造。

3.区域活动

由于幼儿的年龄教学,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头脑里没有太多的创造元素,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所以教师应当在区域活动中,有意识地放一些幼儿身边最熟悉的物体,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例如,可以选取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香蕉、玉米、黄瓜、狗、青蛙等事物,更加有效地实施幼儿园泥土教学活动,也能够调动幼儿的创作欲望。

4.启发、鼓励

注重启发和鼓励,诱导幼儿大胆创作,在泥土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创设一定的条件、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让幼儿在积极尝试与自主探索中掌握一定的泥工技巧。

5.亲子活动

要经常性地开展亲子活动,让家庭、幼儿园都成为幼儿开展泥土活动的重要场所。如果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既能够提高幼儿的创作欲望和学习兴趣,也能够加深亲子感情,增强了幼儿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更加全面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通过幼儿园泥工教学,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而且还锻炼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闪现智慧和想象的火花,培养了幼儿想象、观察、合作、审美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此,幼儿园教师应当认识到泥工教学的重要意义,组织多种多样的泥工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9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已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可获得多种经验,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我园地处农村,幼儿有着得天独厚的观赏优势,这里树林伴着微风,吹奏怡人的歌声,这里有一望无际的田野,这里有一弯弯的虾池,这里绿树成荫、果树成林,这里有歌有水有欢乐,在这美好的地方,正是我们开展科学活动的乐园。根据周围的大自然和本园自身的条件,对充分利用周围资源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充分挖掘了不同材料在科学活动的多元效应,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园实际的办园之路。

一、“大自然中显身手”――关注幼儿与自然材料的对话效应

大自然是活教材,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天然课堂。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我不仅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还积极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对话。通过让幼儿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农家娃娃玩中乐”――展现乡土材料的易操作效应

在农村,水、石、沙、土随处可见,触手可及。正是因为它们的平凡,所以易被人们忽视,但在幼儿的眼里,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在户外活动时,经常有幼儿把小石子或小泥巴悄悄带到活动室玩,甚至午睡时还有幼儿拿着左看右看。由此可见,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物都很感兴趣,因此,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教育活动,如“有用的石头”“沙和泥土”“水的用处”等等。比如,在“沙和泥土”这一主题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活动:量沙、沙漏、认识泥土等,幼儿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沙和泥土的知识。在采集泥巴、玩泥巴、腌鸭蛋中,让幼儿亲自动手感知泥土不同颜色的不同作用。在玩沙、运沙、量沙中,幼儿增长了有关沙的知识,拓宽了视野,活动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本次系列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材料都是唾手可得的乡土材料,且这些材料经济、实惠、可塑性强。幼儿可以不断尝试反复操作,在家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实验。在收集乡土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还加强了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实现了家、园和社区三方积极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大教育合力。

三、“小眼睛里大世界”――张扬废旧材料的环保效应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材料,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地收集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材料,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机会。我们将每周一定为“废旧材料回收日”,建议幼儿将前一周和家人一起收集的废旧材料拿到幼儿园进行归类,分别放到“可回收箱”和“不可回收箱”,以备后用。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了解简单的科学道理,加强环保意识,更懂得废物再利用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在“向下落的物体”时,我们很快就从“可回收箱”里找到了一些糖纸、羽毛、报纸、瓶盖等等,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教师加以适当引导,从中发现重的东西落得快,轻的东西落得慢,但当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时,落下的情况也不同。

四、“小舞台上唱大戏”―― 一物多用,关注材料的迁移效应

每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同一种材料可以体现不同的作用。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塑料瓶”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紧接着我设问:“塑料瓶能干什么?”幼儿回答得很积极,伍杨天说:“可以当花瓶!”张研说:“可以当喝水的杯子。”我又接着问了几个问题:“除了这些用途它还能干什么?”“你会玩塑料瓶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玩法多?”激励的话语,立刻激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小朋友纷纷进行尝试,没过多久,他们就用行动告诉了我答案:王宇开在塑料瓶下用玩具做了几个轮胎,当汽车玩具玩;旦旦用花花绿绿的纸装扮塑料瓶当花瓶用;吴若涵找了个皮球,把塑料瓶竖在她对面在打“保龄球”;杨沁怡呢,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两只塑料瓶的口粘在了一起,在做“哑铃”操呢;还有伍杨天,将塑料瓶装满了水,在瓶上戳了个几个小洞放水,他告诉我们:他做的是“洒水壶”,他以前家里种花的时候玩过,这次是灵感迁移;还有小朋友把塑料瓶做成了漏斗!一个极其普通的塑料瓶在幼儿手里变得如此神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和光彩。

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才能在各种有趣的科学活动中尽现各种材料的功能,体现材料的价值。在活动中,教师不再拘泥于发现材料,而更多的是使每一种材料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幼儿园)

第10篇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幼儿比较喜欢听故事、表演故事。对故事讲述的积极性却不高。求其原因,幼儿故事讲述提供的材料多是为教师设计准备的。给幼儿提供想象、创造、发挥变化的空间不大,幼儿在最初的好奇新鲜感过后,也就失去了反复操作和讲述的兴趣。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丰富故事讲述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剪贴”讲述故事

操作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总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幼儿非常喜欢用剪刀进行自由的创作。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我提供了大量的旧报刊、画报、广告画、宣传单等印有多种图案的材料,让幼儿在纸上剪下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花卉、动物、小草等,并将剪下的图案贴在硬纸板上,进行故事讲述,幼儿在操作的同事,想象故事的情节,边制作边进行讲述。如黄浩然在画报上剪下恐龙和楼房。还有很多的物品,说恐龙的力气特别大,开了一家搬家公司,谁家搬家就请它来帮忙,恐龙搬的又快又好。是我引导他创编了故事《恐龙搬家公司》。这种“剪贴”讲述活动,是让幼儿在做一做、玩一玩、说一说。是在做中玩、玩中学。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讲述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口语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自信与快乐。

二、“傲事”大舞台

为营造故事表演和讲述的气氛,我为幼儿提供一个故事讲述的舞台。因而在故事材料的提供上,我们就充分利用了家庭资源,让有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布偶、手偶或其他立体的玩具等丰富舞台材料,一段时间进行补充和调换。让他们与自己熟悉的玩具进行互动,操作的兴趣自然会提高。我还定期举行讲故事比赛,邀请家长、别班的幼儿来做评委,使舞台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故事的良好平台,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故事讲述热情。

三、连环画故事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在幼儿园他们喜欢听老师讲。在家里也喜欢听爸爸妈妈讲。如果老师能帮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创作连环画来进行故事讲述,也能较好的激发幼儿表述的愿望。如《三只蝴蝶》的故事,我为孩子们提供大小、颜色不一的图形纸片,引导孩子们合作创作了连环画:封面是幼儿画的三只漂亮的蝴蝶,老师帮助写上名称和作者,第一页是三只蝴蝶在花园里玩耍。太阳公公挂在天空笑眯眯,第二页是下起雨,第三页是三只蝴蝶和黄花在说话……,封底是三只蝴蝶快乐的游戏。在创作连环画的过程中,既强化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和小树,又体验了友情的珍贵。又如故事《三只小猪》,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故事图片。他们根据故事的情节和相关的提示,排排图片讲讲故事,在操作的工程中连环画直观的形象可以激发幼儿想象与回忆,而连环画的连续性的特点也为幼儿暗示了故事的情节性。能较好地促进幼儿连贯的讲述故事。

四、泥塑故事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丰富故事讲述形式上,我尝试开展了泥塑故事的活动,让孩子的故事讲述“动”起来。

幼儿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形象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橡皮泥可以任意变换形状,塑造各种立体的形象。在泥工活动中,让幼儿在掌握揉、搓、团、压、黏合等泥工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根据想象捏处各种造型,并根据所塑无图进行自由组合讲述,可以激发幼儿叫故事讲述的创作兴趣。如童童小朋友用泥做了小熊和很多种水果,还说今天小熊我请客、我请客。于是我引导他创编了故事《小熊请客》。洋洋小朋友印了许多的奥特曼,说奥特曼在练武功,我启发他把其熟悉又喜爱的奥特曼故事讲给大家听,引导他创编了故事《奥特曼和小朋友在一起》等等。

第11篇

关键词:绞胎工艺;化妆土;纹饰;应用

1 绞胎工艺

绞胎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简单说它是由不同颜色的陶泥料通过不同的手法来装饰和制作出的一种陶瓷艺术。绞胎工艺最早产生于唐代,蓬勃发展于宋代焦作当阳峪诸窑,元以后衰败。由于绞胎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两种颜色的泥土由于收缩程度与烧制温度不同因此容易开裂不易完美结合,成功率极低,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绞胎它本身的自然装饰味道是陶瓷绘画与釉色所无法取代的,有自己的独特的美感,吸引了无数陶瓷爱好者的关注与收藏。20世纪8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对传统绞胎瓷工艺进行恢复性开发,使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技艺得以复苏。而复苏至今也不过是三十多年,还需要更多人努力去传承、创新、发展,使绞胎陶瓷为更多人认知。

2 化妆土的应用

化妆土是一种较细的陶土或瓷土,人们用水把它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繁多,例如白、红、灰等。这种色浆,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陶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陶衣的作用大体有三种:(1)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2)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3)填补坯胎气孔。

化妆土除了以上作用外,还有一种装饰技法,那就是绞彩,即我们过去常说的“绞釉”,也有称“绞粉”,而日本人则称之为“流泥纹”。它的做法是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用酱、淡红等几种颜色的泥浆(化妆土)浇淋到胎体上,而且要边浇淋边快速旋转器体(一般要二人配合操作),使其形成无规律的纹饰。经素烧后,再上透明釉(孔雀蓝釉下绞彩的除外)二次入窑烧制。其成品的视觉效果如同花纹美丽的天然大理石,又如同晴朗天空上的悠悠行云。

笔者认为,现代陶瓷艺术需要拥有强烈的个性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不仅要传承传统的技法而且要创新发展。经过调查发现当今大部分化妆土的使用过于单调,它不应该只做为“陶衣”使用,化妆土应该有更广阔的使用方法和空间。

3 化妆土在绞胎工艺中的应用

化妆土在绞胎工艺中的应用例子甚少,经过多次调查发现,前人研究成果大部分采用化妆土的流质泥浆形式来装饰绞胎陶瓷,而其他形式应用成果甚少。介于此笔者依以此为研究目标,在实践创作中得到了以下几种化妆土在绞胎工艺中的应用,其成果与大家分享。

3.1化妆土的应用工艺

绞胎陶瓷离不开各种色彩的不同陶瓷泥料,考虑到不同泥料的收缩率和烧制温度高低不同以及色彩差异等因素,笔者采用了自己调配制作陶瓷泥料的方法。化妆土有各种颜色,其性质与白瓷泥非常接近,两者的搭配很容易体现化妆土的优越性。

白瓷泥可塑性强,黏性强,适合制作主体骨架,而化妆土颜色鲜艳、种类繁多且耐高温,但粘性和可塑性较差,不适合单独使用做陶瓷本身主体骨架。经过多项调配、制作和烧制实验,发现白瓷泥和化妆土的比例为1:1~1:2来调配是非常稳定可靠的选择。注意一点,调配后的泥料湿度稍微大一些,原因是化妆土的可塑性和粘性较差,只有湿度大时才有粘性。

关于工具方面,除了平时制作陶艺所需要的工具之外,我们还需要锋利的大小不等的金属刀、毛笔、擀面杖、刮刀、刻刀等,另外制作中一定要注意工具、设备和环境的干净。

3.2化妆土立体造型塑捏

绞胎陶瓷的表面装饰有很多表现技法,例如刻镂装饰、模印装饰、剔花装饰、绞釉装饰等,对于以往绞胎陶瓷不管怎么装饰,其最后都是将器皿表面打磨得很光滑而只能作为平面装饰的问题,绞胎本身就缺乏了一些个性肌理的立体造型。

绞胎不一定就是在一个平面上,可以是立体的,化妆土也不一定是只用于施涂于陶瓷表面做装饰,它可以像普通陶塑一样通过塑造捏法来完成整体造型。

(1)色彩渐变立体塑捏法

调配好的新陶瓷泥料按照设计稿和思路来进行色彩的冷暖或深浅配置,进而安排前后排序,完成立体造型塑造。图1、图2中的作品就采用了化妆土立体造型塑捏法成型的。该作品的装饰设计灵感来源于深海的珊瑚虫。表面长满细小的圆柱体,蓝色渐变的色彩结构是想达成随着光影水波的移动,小圆柱体也跟着晃动的效果,用颜色的渐变来展现一种动态的感觉。制作过程是将蓝色的化妆土与白瓷泥进行绞合,分别做几个不同深度的蓝色泥团,先做浅色的,搓成小泥条,一个个贴上去,逐渐形成这样渐变的效果,要小心的是化妆土易干,比较脆,但是湿的时候粘性非常强,所以要注意湿度的掌握。

(2)色彩对比立体塑捏法

如图3是一个已经石化的珊瑚,表面都是空心的小圆柱体,整个作品并没有全部布满柱体,一个一个大圈透出胎体绞胎的图案,像是一些奇怪的生物要被圆柱体的生物侵蚀。以此来表现有些生物虽然已经石化,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们曾经的生命运动的痕迹。表面的圈圈是混合了一些浅蓝色的化妆土,与胎底的白色之间产生色彩对比关系。制作工艺上首先压一块白泥板,再用紫色化妆土和白泥绞胎成米字图案,再将图案压进泥板里,塑好型后将搓好的圆柱体贴上去,最后在中间插洞即可。

3.3绞胎图案与纹饰制作

在做绞胎时首先要想好纹饰,前人研究出绞胎纹饰图样归纳为16种,即自然纹、方格纹、V字形纹、风车形纹、圆柱体纹、十字形纹、三角柱纹、点状纹、大理石纹、羽毛纹、编织纹、条形纹、纹、绕条纹、卷状纹、扭转折叠纹。

(1)自然纹绞胎制作法

蓝化妆土、红化妆土、黄化妆土各取一些,整体造型以白色为主。制作工艺大概顺序是:首先,选几种颜色的泥料多次相间叠合,然后用力糅合,除去泥团中的空气;其次,用擀面杖碾压平成泥板;其三,采用手捏、利用机械转轮拉坯或印压模等成型方法来造型;最后进行修整便结束。图中可看出化妆土有分散的效果,像是湛蓝的海水泛起海浪一样,是因为化妆土易干,如此故意将它们反复揉搓,像个大面团一样,再用擀面杖碾压开,就出现这样的效果。该盘状自然纹绞胎作品烧制前后都没有打磨,是为了充分展现化妆土在绞胎自然纹饰中的特殊肌理效果。这种绞胎肌理效果表面比较粗糙,但是化妆土与白泥混合烧出来颜色很亮丽、鲜艳并且有自然美的成效。(如图4)。

(2)条纹绞胎制作方法

首先依据设计需要来调整泥条的长短和粗细,将蓝、黄、红化妆土和白泥各搓成泥条;其次,把有色的三种化妆土依次与白泥相间粘合,相互贴紧时中间的缝隙用毛笔浇水涂抹,不需揉合;其三,几种泥料之间贴紧后就可用擀面杖碾压平成泥板(不然会出现散开的效果),最后运用手塑捏或模印压坯等方法来成型,待五六成干时用刮刀刻刀进行修整。(如图5、图6)

(3)图案泥片式绞胎制作方法

卷状纹:将红泥与黑泥搓成泥条,再弯曲地平绕成形,擀平后将图案贴在黑泥板上,调整成型后,待七八层干即可修平磨光。(如图7)

除了以上绞胎图案以外,还有菱形图案、马赛克图案和风车形旋转图案等在实验作品中也均有良好的烧制效果。

每一种绞胎图案与纹饰制作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些装饰方法某种程度上体现和发展了传统绞胎陶瓷艺术装饰方法。我们要持续探索陶瓷化妆土在绞胎工艺中的应用,它独有的内外通透,表里如一和自然清新的艺术气息与其他陶瓷艺术截然不同,它拥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市场前景,今后的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4 结语

本文章是对近几年来把化妆土与陶瓷绞胎工艺相结合而进行创作的实验成果与心得来做一番探索与讨论,最终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专家学者们的重视,笔者由衷地期待能够与业界同仁们共同交流和探讨,为今后的陶瓷绞胎艺术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高段;劳动技术;面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83-02

一、缘起――面塑的再现

镜头1――民间艺人的现场捏制。每次带学生外出游玩,学生们都喜欢围着一些色彩艳丽的民间艺人小摊,久久不愿挪动脚步。是什么东西这样深深吸引着他们?是民间艺人手指灵活地在塑造衣着光鲜的各种人物。不仅是孩子,很多年轻人,甚至老年人也纷纷停下匆忙的脚步――

思考:中国人崇尚的是色彩艺术,捏泥人手中的人物,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广为流传。人物或喜或悲,或笑或痴,强烈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在今天快节奏的都市中,捏泥人的身影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这样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镜头2――南宋官窑的泥塑制作。学生在众多实践活动中最念念不忘的是南宋官窑的泥塑制作,看到一团团泥在自己的手中,或方或圆,或长或扁,他们都乐在其中。

思考:揉捏泥塑是学生们的天性,在抓捏中,他们的玩性得以爆发,性情舒展,形状奇特的物品,各式各样的作品,在指间成型,让学生在社团学习活动中揉捏,玩乐,享受着创造的快乐。

二、面塑特点

1.面塑文化历史悠久。面塑艺术是我国独有的优秀民间艺术,可谓源远流长。据可考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就见其雏形,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汉代时对面塑就已有了文字记录;南宋《东京梦华录》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由此可见,面塑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2.面塑造型可塑性强。随意捏揉的面团让学生们爱不释手,一会儿把红色和蓝色的面团揉到一起,一会儿又把白色和黄色的面团揉到一起。

3.色彩上的变化丰富。儿童都喜欢鲜艳的色彩,在面塑中可以加入色泽诱人的色团,绚丽的色彩往往能带出欢乐、愉快的正面信息,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材料上的绿色环保。面塑通常用精制面粉制成,用食用色素进行色彩装饰,其他点缀物也以能食用的豆类、枣类为主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艺品。它是可以食用的,作为食品类材质的面塑,因安全又绿色环保而深受青睐。

三、面塑课程设置

1.课程目标定位。国家《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明确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定位:

(1)认知:让学生们认识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其好奇心,逐步培养学习兴趣。

(2)技能: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技法,掌握揉、捏、剪、挑、压、粘、贴等面塑艺术制作的基本技法,熟练运用工具,举一反三,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3)情感: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感情,提升他们的综合塑型能力和创造力、想象力。

2.教学内容设计。劳动与技术教育涉及广泛,在教材与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是以学生的生活领域、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为题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对学习主题的安排如下表。

四、课堂精细教学策略

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听觉系统,引起学生强烈的动手欲望,对劳动技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具体操作如下图:

1.了解面塑历史,端正学习心态。面塑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技艺,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面临着技艺流失的现状,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我们学习面塑不仅是传承悠久历史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此外,还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有着这样的心境,学生的学习会更认真。

2.学生兴趣所致,作品精彩纷呈。教学内容有传统的花卉动物,也有世界各地传统节日的人物造型,同时还加入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兴事物。面塑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传统与流行相结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创作中来。

(1)故事情景激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前几分钟应注意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黄小鸭》一课时,教师从故事“鸭妈妈要生小宝宝了……”引入教学,同时把一只只稚态可掬的小鸭一一摆放在桌面上,黄小鸭颜色艳丽,形态生动、有趣,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2)优秀范作引发志趣。教师自己制作的作品或是其他学生中做得比较精致的作品进行展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不断激励学生进行新的创作。

(3)当场捏制触趣。在面塑教学中,教师通过魔术变色、当场塑形,直观地让学生了解面塑面的色彩变化和塑造小动物的方法,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从学生们高涨的热情中,看到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

3.充分挖掘内涵,努力提升作品。新课标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建立“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课堂生成的内容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有效提问进行指导,从而提升他们的技术素养。

(1)单件作品制作,力争同中求异。让学生在设计中不拘泥于样品,要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把自己的设想和技术知识、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将创新变为现实。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引导、帮助,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

(2)主题系列创作,作品精彩纷呈。如果说,学生的独立实践操作都是“单枪匹马”,那么,团队合作的主题创作就可以把这些零星的作品系列化、主题化。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作品,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一起分享着创作的乐趣,一起感受着与人合作的幸福。

如《可爱的小鸟》、《黄小鸭》、《小企鹅》等一些小型的组合作品,稚嫩可爱的造型,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又如,《昆虫世界》、《火凤凰》、《中国龙》大气磅礴,让人浮想翩翩。这些主题作品的创作,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需要大家的力量和智慧。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在失败与成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在面塑课堂教学中,学生眼、手、脑并用,在观察、模仿、想象、创造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聪明智慧也大有裨益。一个小小的面团,在灵巧的手中绽放出美丽的事物形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项技能的磨练与学习,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个项目的学习都是成长的历程,即使不是那么完善,也有它的闪光之处。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学习项目,让面塑之花尽情盛开,让每个学生都幸福绽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