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时间:2022-08-18 04:37:38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第1篇

心理辅导课有时也叫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心理辅导课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因此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近几年,除了心理辅导教师外,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也渐渐开始尝试开展心理辅导课。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又发现很多教师的心理辅导课设计缺乏系统性,辅导主题分析不到位或不透彻,辅导过程脱离辅导目标,辅导步骤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等特点。基于这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心理辅导课要以目标为导向,系统地设计辅导过程。

一般情况,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认知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认知目标是指对有关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态度与情感目标是指形成对社会、自然、他人以及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情感。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是指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三个目标层次明确,清晰易懂,在当前心理辅导课设计中较为常用。在确定三个层次辅导目标的前提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就需要围绕辅导目标而设计,然后选择合适的辅导方法和辅导材料来设计辅导步骤或环节。因此,一般情况下,辅导过程可以根据三层次辅导目标设计三个步骤,分别针对和实现三个目标。

关于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钟志农提倡“起承转合”的团体动力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过程包括暖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四个阶段。曹梅静、王玲等人提出“导入―展开―结束”的三阶段教学模型。笔者结合他们的辅导设计思想以及以目标为导向的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个步骤,简称“三阶五步”。三个阶段是“导入―展开―结束”。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包括与三层次教学目标对应的三个教学步骤;结束阶段即课堂总结环节。因此将辅导过程概括为“三阶五步”。

一、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即暖身步骤,是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心灵的敞开,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同时也存在焦虑与阻抗,这阻碍了学生心灵大门的开放。暖身步骤正是学生心灵之门打开的钥匙。

钟志农特别重视心理活动课的暖身阶段,认为暖身对团体动力起着开启的作用,是整堂课前进的动力保障。笔者赞同其观点,认为暖身阶段不仅暖身更要暖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启发学生心灵;不仅与下一环节密切衔接,更要对整堂课充满意义;不仅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经验开放。

暖身阶段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体略微活动,从而促进放松,也可以是对心理有启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领悟道理;可以是需要团体间个体相互合作进行的活动;也可以是不需要合作个体独立的活动。但无论如何,暖身步骤的基本原则是每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只让个别同学参与,其他学生观望,如此起不到整体暖身的作用。另外游戏结束时,适当地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启发,教师给予引导和小结,并自然地引出题目和过渡到下一环节内容。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之,暖身阶段减轻了学生的焦虑感和戒备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阶段

暖身后应该是进入正式的教学与辅导,但是对于这个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设计。笔者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地联系辅导目标,以辅导目标为指引设计步骤。因此,根据三层目标模式,笔者认为该教学阶段也基本上可以设计为三个步骤,以对应三层辅导目标。

步骤一,What&Why。该环节主要是认知目标达成环节,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简单地说是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认知法教学,包括故事法、讨论法、艺术欣赏法等,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原理和意义。选用的素材可以来自名人故事、经典寓言,也可以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对学生有很强的励志作用和榜样作用,后者来自实际生活故事,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对学生的启发更大。一般情况,可以先呈现名人故事,再呈现实际案例,从远到近自然过渡。在故事呈现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可以讨论故事说明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反馈、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二,Who。该环节主要是态度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学生作为自主、独立的个体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体验“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在不断和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该环节主要是根据上个环节学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原因后,开始试图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在上个环节我们明白了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那么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然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和原因分析写在纸上,写好之后也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以及原因。也可以使用想象技术,即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状态(也可以说是催眠),并跟着教师的指导语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在想象中体验各种感受。在想象之后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想象的内容以及体验到的感受。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当事人扮演具体生活事件,重新经历生活事件和感受;也可以改编生活故事,体验积极的情绪。此环节的学生讨论尤为重要,同伴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体验感受,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积极全面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三,How。该阶段主要是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环节,是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已经体验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原因,这一环节学生迫切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环节,可以采取讨论法,比如脑力激荡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齐心协力出点子,帮助问题解决,因为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同伴之间有更好的借鉴作用。教师也可以总结概括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各种办法写在黑板上,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一些方法,总结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法集,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和说教,而是由学生讨论、领悟和相互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总结学生讨论。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设计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这些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示范训练和行为训练。最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应对。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5分钟。

三、结束阶段

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在结束阶段,教师对整堂课作总结,对学生的反应作总结,并给予学生祝福语。也可以让学生对整堂课作总结。

有些人认为结束阶段可以包含到上一个步骤里面,笔者并不赞同,因为通过整堂课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依依不舍,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过程使师生渐渐为课堂拉上序幕。在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定的心理辅导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送给学生一首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歌或者诗,以温馨而舒缓的方式给课堂渐渐画上句号。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

总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目标为导向,即辅导过程围绕辅导目标而展开,“三阶五步”辅导过程的具体设计则是根据三层次目标而展开的。对一般的心理辅导课设计,“三阶五步”均适用。对于具体的一堂课来说,如果辅导目标层次有所变化的话,那么“三阶五步”的辅导过程设计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要灵活运用“三阶五步”辅导过程设计,不能生搬硬套。(稿件编号:090906004)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钟志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形成性评价[J]. 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7(1).

[3]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4]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21004,电邮: )

封面人物档案

张璧宏, 1957年生,河南温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的办学理念,在他的带领下,许衡中学在六年多的时间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校,被教育专家誉为“建国以来学校发展史上的三大奇迹之一”。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考察过许衡中学后,称赞“许衡中学素质教育开展得好,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副总督学郭振有先生这样说:“许衡中学是素质教育的典范,是全国最好的素质教育创新的楷模”。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考试辅导;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16-02

辅导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某一个单元学习阶段或者是整个学期学习阶段结束以后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课一般是针对考试前的辅导课程,这样的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而且对学生的心理也进行辅导,让学生在考试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而发挥自己最佳的状态,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还在持续开展,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课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一种辅导,知识水平再高,在考试中如果没有过强的心理素质就很容易紧张,导致发挥失常,所以考试之前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现在的学生所需要的,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我根据在新课改中各种考试辅导所取得的成效,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从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动机、思想动态等不尽相同,致使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思想心理的波动起伏很大。因此,要想学生在考试前的复习时间内,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重新复习一遍,提高数学水平和应对考试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状态进行辅导,让他们稳住自己的心态,树立起自信心,从容的应对考试。同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给自己制定一个个短暂又明确的目标,一步步去实现,这样就能在心理素质、思想状态上拿下考试。

所以,教师要从多方面认真的观察学生,经常找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困难,多多鼓励他们,一点一点的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从心理上热爱数学学习。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仅帮助学生燃起了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让自己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状态和心理素质。

具体来说,数学教师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配合班主任,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明确考试辅导对自己的意义,从而让学生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教师还可以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复习成果,同学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这样班集体就会造就一种浓厚的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考前复习。或者教师在辅导过程中不时地进行总结和方法指导,总结学生的复习状态和复习结果,让学生们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过程,然后再接再厉。

2.从数学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

考前辅导首先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完善知识框架,对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把握。数学考前辅导要以教材和《考试大纲》为依据,根据其中所要求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来开展考前数学辅导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引,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考前复习。不仅要让学生把复习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数学课本的基础知识上,还要适当的进行知识的延伸,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复习。在复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来具体开展。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合理的分配每个单元的复习时间,在复习每个章节时,可以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来辅导学生。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于那些要求熟练掌握的内容,教师在复习中要给予细致的讲解,点明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同时还要通过多做典型题目来强化巩固,已达到要求的熟练程度;对于那些要求了解即可的内容也要涉及,简单明了地讲一下,不用做太多深入研究。

总体的复习过程可以是通过对范例的分析进行每一章节的讲解,然后让学生们做题来进行巩固,同时做好归纳总结,最后进行单元达标检测,然后再开始具体的复习。复习开始前,让学生像新授课一样,也要对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掌握基本概念、各种定理、公理和公式,让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探讨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知识点的深入复习,再次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做题练习巩固。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情况各有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分层复习。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概念知识以及解题思路就可以,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的基础上,适当的延伸自己的思路,拓展自己的思维。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过程中受益,从而有效的提高数学成绩。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组,组成一个个专题,进行每一个专题的强化训练。这个阶段的复习是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所复习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方法根据题目的需要拿来运用,因此在复习时不用考虑知识在课本中的先后顺序,根据问题中的问法、自己想到的解题思路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和解题方法;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对知识进行重组加工,进行知识间的相互转化。有很多数学问题并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找出答案。

经过这样的辅导训练,在考试的时候遇到相同或相类似的题目,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解题思路,这样就是辅导后的最佳效果。在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要保证强化训练的效果能落实到实处,所以教师要注意反馈的及时性,要及时批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作业,让学生对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改错收集,根据对学生的错题收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解答指引,查漏补缺,进一步归纳总结深化对某一类题目的认识。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提高,从而达到巩固学习提高成绩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估体系

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能见、可感知到的具体行为,通过这些行为表现能够获得成绩和效果,它是衡量辅导员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涉及到评估方法的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的分配和偏差的处理等。

目前,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评估方法采用最多的是3600考评方法,故本文就以3600考评方法在辅导员工作绩效考评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一、3600考评方法概述

3600考评是现代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考评中最为流行的方法之一,受到许多考核部门和考评者的垂青。3600考评即全方位的绩效评估,指通过被考评者的领导、同事、下级、服务对象和自己等不同的主体来了解其工作绩效,征求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来确定被考评者的工作绩效,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提高和改善被考评者工作绩效的过程。

3600考评具有多维评价使结果更为公平和准确、反应出被评价者工作中的优缺点、帮助改善管理工作、深入了解工作、反映出不同考核者对同一被考核者的不同看法、促进能力的全面提升等优点。同时,3600考评还具有一下缺点:考核者参照标准不一、单个考评者容易以偏概全、数据处理难度大、考核成本高等。

二、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估主体

主体一:学生。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对象,接触最多的是所管理的班级和学生,因而学生最了解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也最具有发言权。可通过设计问卷,采取抽查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参与调查和考核。考核结果占总分的30%。

主体二:辅导员的直接领导――党总支负责人。党总支负责人主管学生工作,辅导员的许多工作就是在党总支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因而党总支负责人对辅导员的工作了解比较全面。可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最后,党总支负责人还需要通过综合评价,给出院系的评价结果。考核结果占总分的25%。

主体三:同事。辅导员从事的很多工作都是上传下达的事务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协调和处理,故班主任对辅导员的工作也比较了解。可通过定性或者定量的方式参加考核。考核结果占总分的25%。

主体四:职能部门――学生处。辅导员一般都是属于双重管理的,学生处也是辅导员的管理职能部门,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指导,最终的考核也是学生处负责。因而,学生处也应该能参加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占总分的10%。

主体五:自我评价。辅导员对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具有非常深的感受,在考核中可以对考核期间的工作进行总结,重点工作的介绍,工作中出现过的问题等。据此,根据自己的表现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给出一个考评结果。考核结果占总分的10%。

三、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奖助勤贷补、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学生会管理、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学工材料管理和值班。

其中,在具体考核的时候,学生考核内容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奖助勤贷补、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和学生会管理。学工部门设计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奖助勤贷补、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和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总支书记和同事评价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奖助勤贷补、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学生会管理和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自我评价的考核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奖助勤贷补、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学生会管理、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学工材料管理和值班等。

在绩效考核时,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的考评方式。其中,自我评价主要是采用定性考评。其余评价主体主要是采用定量考评方式,考评时这些内容需要细化到具体的内容指标,最好是能够进行量化处理。在每一个内容条目的次级考核指标中要突出本项工作内容的频次,效率和效果等内容。这样处理主要是方便计算和评价更为具体、客观。

四、辅导员绩效考核结果的偏差处理

在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考评中,由于评价主体多,参考标准不一,评价结果难免有失公允。因而,有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校正,尤其是从学校层面来对二级学院报送的结果进行校正更具有意义。因为校正结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过宽、过严的评价趋势,而且让被评价者更容易接受校正结果,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可以见证和受人肯定的,对工作和岗位的忠诚度更高。

1、考核结果的校正假设

假设1,从理论上讲,如果同一所学校的辅导员工作都做得好,那么所有二级学院的评分都是一样或者相近的。

假设2,由于二级学院的评价主体没有参与评价其它二级学院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基于假设1,那么对本学院辅导员的评价结果和其它二级学院的辅导员评价结果是无差异的。因此,不同评价主体对本学院辅导员的评价结果和其他学院的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一致或者相似。

2、考核结果校正方法

现实中,各二级学院间对辅导员的考核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分值不一。当辅导员互相讨论到自己考核结果的时候,存在许多不满,容易造成工作压力,打击工作信心,导致效能感低下,甚至是引发离职。因而,对辅导员的考核结果进行校正,可以促使辅导员更为合理地看待考核结果和工作中的得失问题。

根据考核结果的校正假设,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校正:

第一,计算全校辅导员考核结果的平均值A,这个值是所有辅导员工作做得好的标准,也是二级学院考核结果一致情况下的评分结果。由于这个结果难以表明各辅导员工作绩效的差异,没有区分度,因而需要校正。

第二,求出各二级学院对本学院辅导员评价的平均值B,这个平均值是本院辅导员工作做得好的标准。然而,这个评价结果不能和全校辅导员间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区分,所以需要校正。

第三,用平均值A减去平均值B,可以得到分值C,这个C值是全校辅导员间考核结果和二级学院间考核结果存在的差异值。用每个辅导员的考核结果加上分值C就可以得到辅导员考核的校正分D。分值D就是全校辅导员考核的最终校正结果,可以用来区分和比较,具有评价意义。

五、辅导员工作绩效考评建议

1、合理使用学生评价结果

学生评价结果的参照性。由于辅导员所带班级和学生远远超过师生1∶200的比例,造成工作量超负荷。部分学生和辅导员接触较少,对其工作内容不了解,难以给出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甚至是随便评价。因此,如何使用这个评价结果需要考虑。

2、使用网上考评方法

传统的绩效考评方式由于受考评双方主观意识的影响较大,难免对考评的准备性和科学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就使通常绩效考评的目标难以得到充分实现。为了进一步增强考评工作的规范性管理,减少随意性,提高工作效率,应当引进网上考评信息系统。

3、正确对待考评结果

辅导员绩效考核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考核结果难免具有局限性,因而一定要确保考核过程的公正、公平和公开。作为辅导员,一定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考评的结果,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要充分肯定,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郭一红.论我国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J].湖南社会科学,2009.2。

[2]陈岩松.基于胜任力研究的高校辅导员考核理论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3]徐盈,曹砚辉,解垒龙.对高校辅导员考核与评估的构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7(11)。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辅导员;素质能力

中圈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269-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的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且我国辅导员制度正由职业化发展到专业化的转变。由此可见,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不断地扩招,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管理也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生工作的成效,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1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

1.1 生源不断增加和思想素质的多元化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地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升学率不断攀升,不少大学的学生规摸将近翻了两倍。在规模大发展的时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学生素质有所下降,增加了学生工作的难度。同时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差异较大,社会外界的种种影响使其思想、心理日渐复杂化并呈易变性。如今学生的生活空间、交流空同处于开放状态,不论什么样的言论和观点统统暴露在学生的眼前,没有专人指导和监督很多学生不能仔细辨别其中真伪和利害,造成大学生价值趋向扭曲,这也是近年来高校学生不断地陷入营销团伙的根本原因。网络的产生也让很大一部分学生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高校不断扩张,管理不完善,辅导员严重缺编的种种因素对于这部分学生不能及时的起到监督和制止的作用。毕业生不断的增加同时社会对毕业生需求信息相对较少,这使用人单位将用人标准一生再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对未来前途感到迷茫,对高校教育产生质疑,加上学习压力大,不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2 确定辅导员工作范围

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的力量,他们几乎与学校中所有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这些许多时候还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使他们在学校承担者许多不该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平时上班坐班制,下班后有时还要担任救火队员的角色。这些事务性的工作消耗了辅导员大量均精力,冲淡了辅导员对本职工作核心内容的关注和重视,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2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1)思想政治辅导员顾名思义首先应具备的就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这些内在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辅导员是上下级、教室与学生的重要纽带,要贯彻好、传达好、宣传好党的政策方向、思想动态以及文件精神,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不过硬直接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因此辅导员自身要不断的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关注社会事实,不断地充实自身、修正自身,才能做好“传道者”“宣讲者”。

(2)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素质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辅导员的工作涵盖很多方面,用敏锐的观察能力了解和掌握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突况,在遇到问题是要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并且用行之有效的谈话技巧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分析问题。在谈话时一定要用心用情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平等的语言、温和的语调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平和的心态下学习生活。高校在读期间很多大学生处于性格的成熟期和转变期,在这个时期学生情绪和心理容易出现不稳定状态,他们一方面对于自我有着过高的期许,另一方面又对很多人和事抱着怀疑的态度。因此辅导员在评定党员、贫困大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名单时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客观的评价学生,防止出现“首因效应”、“光晕效应”。往往辅导员的评定结果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辅导员的态度和工作认可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形成、价值观的培养,甚至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起着一定的促进意义。

(3)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和学习与创新等专业知识素质也在学生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在社会变革、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定位,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集日常事务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咨询、职业教育以及学校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与管理于一身,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高等教育学知识、辅导员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修养,兼备人文社会自然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学之外还要具备问题方面的知识和自己特色的才艺。辅导员只有明确了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才能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进行正确性的培养和提高。辅导员只有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了,专业能力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3 培养高素质辅导员的途径和方法

3.1 热爱本职工作。明确角色定位

辅导员的社会角色定位是教育者和管理者,新时期下辅导员还应该是学习者和服务者。信息量不断增加的今天,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普遍行为,这要求辅导员除了要充当好管理者外还要不断地学习。同时学生成分复杂,市场机制引人等因素意味着辅导员也应成为高校教育的服务者。再者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教育和高校学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问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应只是任务的完成、日常事物的应付,还应总结经验教训,增加理性思考和创造性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和养成有生命情感和个性搁置的教育智慧和管理艺术。在实践中进行创造研究,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升自我档次,使自己成为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专家。

3.2 进修培训

学校除了要安排辅导员多参加一些必要的辅导员专业培训班讨论会之外,还应鼓励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借以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使辅导员高素质要求可以有所依托,而不是只是一纸空文。

3.3 在实践中强化训练,在实践中进行反思

第5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本身要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因此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高校辅导员应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系统、扎实且结构合理的专业知识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组织策划、协调沟通、管理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归纳总结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党性和政治性。因此。对辅导员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高校政治辅导员只有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关键时刻,特别是在突发事件面前。能辨明方向,站稳立场,才能坚定学生的信念,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当前,组织在我国兴风作浪,企图颠覆政权,并将魔爪伸向高校,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加紧对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渗透。这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鉴别力,在做好宣传中央指示精神和认真排查外,还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要讲究思想工作方法,努力学习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当具有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紧跟形势,打好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把握其思想脉搏,及时引导疏通,将不良和错误的思想消灭于萌芽引导大学生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二、专业知识素质

辅导员主要是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日常行为管理的工作在开展集体活动中要寓教于乐,把政治思想教育隐于活动之中。这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的知识和一定的网络知识。

首先,要掌握较扎实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通晓大学生管理的一般理论和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是辅导员必须努力强化的基本素质。

其次,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基础,并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知识,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底蕴。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不进则退。任何满足和懈怠都会使你落伍。

再次,要了解心理学知识,善于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

最后,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辅导员应学会运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互联网的特性进行“因势利导”与“造势引导”相结合的教育。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现代教育进程中,辅导员的工作是繁杂、细微而又艰巨的。很难以正常的工作日加以计量,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辅导员高质量、高效率工作的保障。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扮演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所以自身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用心理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始终保持稳定而积极的良好心境,以稳重、冷静、正常的心态应对各种问题。

四、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

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应当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需要掌握:

1.丰富的组织管理能力。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地区、不同地出生和成长环境,必然导致性格各异,习惯不一。要把这些个体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维护校园稳定,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等方面。

2.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辅导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词不达意是很难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会严重削弱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要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就要不断地训练、学习,并应用到实际中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辅导员是这项工程的最基层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同时也是学校党政领导、教师和大学生联系的纽带,因此辅导员必须要发挥好纽带的作用,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危机干预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国家与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某校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自2004年开始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入学后诸多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解某校2012级大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于2012年9月19日对学工系统心理管理人员和部分辅导员老师进行大学生心理筛查知识及筛查过程的培训,9月24日至9月28日对该校2012级新生进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普测筛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报告:

1 对象及方法

心理辅导中心运用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网上平台对2012级大学新生2714名学生进行测试,无成绩209人,有成绩2505人,其中有效问卷2438份,无效问卷67份。男生576女生1862平均年龄20 岁。

2 调查方式与处理方法:

本次筛查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十五分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然后进行学生基本信息注册并作答。在筛查系统中,采用的量表是大学生人格问卷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 ,该调查表1966年由日本大学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等,第二部分采用由樊富珉、王建中1993年修订本,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UPI量表的筛选率是指所筛选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包括第Ⅰ、Ⅱ、Ⅲ类筛选率。第Ⅰ类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生是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需符合下面3个条件之一:总分≥25分,25题做肯定选择,辅助题中至少有2题作肯定选择,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属于心理问题者。第Ⅱ类心理健康状况学生是具有某种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需要满足下面3个条件之一:20≤总分

3 结果:

总分大于等于25分或者第25题(想轻生)作肯定选择者,即被界定为异常,经统计,有效问卷中心理正常学生为2353人(96.5%),异常学生85人(3.5%),第一类(重点关注)筛选标准占施测人数的比率为199人(8.2%),其他为2239人(91.8%)。目前在使用UPI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中,各高校一类学生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有研究发现,各高校一类的筛选率在6.3%~40.8%之间[2],由此可见,该校2012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检出率低于各高校的平均水平,总体状况较好。

3.1 各项目的选择频率

各项目的选择频率见表1,UPI 心理健康症状项目中,有 4 个关键症状项目反映目前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状况。2012级新生中,选择关键项目8:感觉“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有133人,占总人数的5.3%,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家庭的不良环境及个体的早期不良体验有密切的关系,在咨询与干预中,需要结合此项做咨询资料收集;选择关键项目16:“常常失眠”的学生有153人,占总人数的6.3%。“常常失眠”往往是诊断神经衰弱的一个重要症状,这些学生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来到大学后又面临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从而引起睡眠障碍。关键项目25:明确表示自己“想轻生”的有24人,占总人数的 1%。这些有轻生想法的人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的苦闷状态,或遭遇外界的不良刺激,更容易选择伤害自己的生命。因此,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重点对筛查出的此类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选择关键项目26 “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的有96人,占总人数的4%,此特征是鉴别抑郁症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长期处于萎靡不振郁郁寡欢的心理状态,将会导致其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甚至会萌生自杀念头。这也是在危机干预中除25项“想轻生”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2统计各项目的选择频数,即分别计算在UPI各项目上做肯定选择的人数及其占施测总人数的比率,该统计指标可反映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要特别注意关键项目的频数以及认为自己心理卫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比例和主动提出咨询要求的人数)。由表2可知,其他精神状况方面的重点关注项目主要是反应强迫倾向、人际交往、自信心、自制力、神经衰弱等方面,这反映出部分新生的精神状况在某一方面存在不稳定性,需要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

4 措施:

4.1心理辅导中心于2012年10月10日至10月18日对第一类学生中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的23人(1%)逐一进行了回访。结果表明,有一名学生存在严重轻生意向,经干预仍不能解除危机状况,已转介专科医院治疗。十位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该校心理辅导中心同所在系部及辅导员进行重点关注,对其进行心理发展动态观察并进行主动干预。有7位学生存在一般的心理问题,该校心理辅导中心已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症状已基本排除。其他学生基本排除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存在一般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将作为长期关注对象给以心理咨询与辅导并反馈给所在系部,所在系部领导和辅导员也需耐心对其关注,定期谈话,了解心理发展状况,强调要注意保密原则,因为这些学生心理特别敏感,戒备心理特别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身存在的状况,所以在做其工作时,要求心理老师及辅导员注意谈话方式,做好谈话记录,指导、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保证身心健康发展[4]。

4.2 对一类其他学生的回访情况,心理辅导中心在一类学生中,有选择的对部分学生进行回访,结果发现随着大学生活的进一步适应,这些同学基本没有了新入学时的不良身心状况,该校心理辅导中心要求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提高2012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同时要求各系部对筛查出的一类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继续关注该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确保他们顺利度过学校生活。

4.2.1第一类学生中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共23人,排除5人,存在误选或随意作答,7人基本排除轻生意向,但存在其他心理困扰,属一般性心理问题,有11人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所在系部在以后的管理中重点关注。。

4.2.2一类学生中,显示心理异常共85人,除23人想轻生外,其他62人为总分大于25分者,心理辅导中心要求辅导员进行积极关注,一旦发现异常,要求按照学校三级预警机制及时与辅导中心联系。筛查中,符合第一类筛选标准学生共199人,虽然对其他176人暂时未作干预,但并不能保证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出现异常心理,要求系部领导和所在班级辅导员积极关注这些学生,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对于符合第一类筛选标准的的学生,一般要求约请面谈,要求辅导员重点关注。

4.2.3筛查中另有209名学生无成绩,67名学生未通过测谎,答卷属无效问卷,本次筛查没有其心理状况的准确描述,对于这276名学生,要求各系部也予以重视。

4.3运用大学生心理测评软件采集数据,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筛查出存在心理异常的群体,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运用大学生心理测评软件采集数据,建立完善学生心理档案,使心理辅导中心工作从繁重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后期的学生辅导上,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4加强新生适应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素质拓展活动中。

该校心理辅导中心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做了系列讲座,应对新生从中学进入大学面临环境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使他们及时适应这些变化。由于很多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适应有关,因此心理干预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素质拓展活动中,如素质拓展训练、文明修身教育、班级心理活动等[5],让学生有机会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缓解身心压力。

4.5关注学生动态心理变化,做好预警工作。

学生心理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心理测评结果作为评定正常和异常心理的量化依据,但不是唯一标准,对学生的关注还应考虑个体在生活中实际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求辅导员老师如发现某学生言谈、行为异常,须及时报告系部领导、心理辅导中心,切实做好心理预警工作,真正做到对心理问题学生早发现、早干预、早预防。[6]

参考文献

[1]王建中.UPI与SCL-90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17-118

[2]林静.大学生人格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相结合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45-46

[3]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4]朱双华,刘海雄.基于UPI的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N].学术·理论,2007,(5).

第7篇

关键词: 心理契约 辅导员 专业发展 团队建设

一、引言

发展辅导员团队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仅是做好事务型常规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难题和瓶颈在于如何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如何解决好制约团队发展的因素,如何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196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基里斯首次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在出版的著名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他认为:在任何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1]。除了正式的、常规性的书面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同样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契约。因此,心理契约既是隐含的、非正式的,又是知觉性的、个体化的,它往往不同于经济性契约。

近年来,对于心理契约的含义,人们普遍有了进一步认识,随着结合不同领域的发展理念,其应用在不断扩大,而不再像以往更多的仅仅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契约双方相互所能达到的期望值促使心理契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团队的建设中,成员个体间能够相互融合,彼此信任,形成特殊的心理契约即“团队契约”,那么其潜在的创造价值必将有利于团队的发展[2]。

二、科研能力对辅导员团队发展建设的影响

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群体不同,在工作形式、工作内容抑或是所涉及的其他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之中,还包含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众多方面。辅导员教师作为其中的骨干力量和高校教师队伍及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培养自身科研能力,运用第一手资料,提高工作实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辅导员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能够第一时间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便于运用客观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而能够懂得将具体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应用到新的实践中,因而辅导员所进行的科研工作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职研究人员和德育授课教师的科研工作[3]。提炼个人能力、培养科研素养、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是辅导员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要求,辅导员必须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贯彻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

与时俱进,由于工作性质的优势,接触的学生不断变换,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便于积累经验,通过总结规律,整合资源,利用科学的理论,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科研能力培养的条件。

第一,结合学科背景,联系工作实际,加强自身问题意识。

辅导员要从经验性、实践性向学习性、研究性转变,学会不断积累与提炼知识点,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撰写日记、分析与研究个例,在工作计划和总结、会议记录等过程中分析工作方式,总结有效经验和规律,融会贯通,为培养科研能力打下扎实基础。

在面对大众教育对象的研究中,结合自身已有学科知识背景的优势,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总结比较分析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与新问题,通过分层次、分阶段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努力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

第二,学科平台的构建与学科意识的养成,是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前提。

按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学校应为辅导员提高科研能力搭建平台,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发挥作用,如建立激励制度、实行资金资助、开展培训指导等,利用大环境,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充分调动学校的资源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

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是新时期辅导员建设的一大挑战。融合科学研究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感染力和实效性[4]。

第一,融入科研意识,有效配置资源。

建立一支研究能力强、流动性小的辅导员发展队伍,对工作环境主动适应、积极改造,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实际工作,分析、探索辅导员团队建设中碰到的问题。立足实践教学,在开展品牌工作和特色立项的基础上,定期举办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科研能力培养,加强彼此间理论探讨和经验交流,形成团队特有的学习、研讨、实践模式,提高整体科学的研究性意识。建立例会制度,加强与院际及校际间交流;积极申请课题立项,注重积累和深入挖掘发展中问题的实质性所在,凝练成文形成工作案例,完成高水平论文。多渠道、多载体、多层次地提升团队学术水平,学术修养。

第二,重视科研软氛围,推动激励机制。

科研能力是基础也是关键,以此为主线,在团队成员间,逐步营造双方相互期望和认同的和谐关系或环境,在此大背景下,建立有效的激励维度,重视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从心理层次鼓舞,调动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增强辅导员教师自觉开展工作的意识,最大化地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第三,运用实践平台,辅助培养科研能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中,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实践平台,通过学生职业目标教育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综合型人才[5],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建设提供平台和入脚点。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直线上升的学生数量,直接带来更严峻的就业问题。在当前的辅导员工作中,就业俨然成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实践平台,不仅能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6],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择业目标规划。

在实际工作中,团队的发展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营造氛围,以成员需求为指向,以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以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为辅助平台,结合自身特点,依托形成的“团队契约”,更全面、更科学和更系统地加强辅导员发展团队的建设。

三、如何从“心理契约”角度下建设辅导员专业团队

(一)立足团队建设,引入“心理契约”科学理论。

1.创建双赢的期望互助管理模式。

随着心理契约理论的不断发展,在辅导员团队发展建设的进程中,要阶段性地引入心理契约理论的管理理念,提高成员的有效意识,团队在制定整体发展目标时,要考虑到个体教师的实际需要,鼓励并重视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尽可能协调教师的成长发展轨迹伴随团队整体的发展,使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满足队伍建设的需要,从而建立团队和成员个体间双方共赢的互助管理模式。

2.构建团队成员间良好的信任关系。

辅导员的期望一方面来源于其个人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其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团队的建设离不开成员的个体发展,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形成“团队契约”,无形中让个体需求与整体发展目标相契合。

然而,一个团队能否发展长远,不单单要有必要的硬性规定,也要建立成员彼此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从全局出发,利用契约非正式的承诺关系,协调个人需求与整体发展规划,避免发展目标的冲突,在根源上,消除不必要的误解[7]。

(二)构建绩效机制,维持“心理契约”动态平衡。

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对于一个团队的成长来说,具有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个体发展,使其得到正比于付出的回报,而且可以促进其自我反思、反省与团队间存在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契约关系及其需要履约的义务,消除个体隐含的不公平感与期望偏差[8]。评定辅导员的工作绩效不单单看工作成果多少,还应该涵盖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客观、公平、合理的评价结果促使成员更认同团队契约,也更有利于团队发展。

同时,从期望角度出发,考虑团队的建设需求,找到该团队发展动力的根源,了解团队自身的特殊性,根据该群体的期望值实施激励,使物质激励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彼此配合落实,尽量既满足该群体期望又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契约”和谐内涵。

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契约理论就随社会需求、人文理念的发展而发展。不同过去,现如今,在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与实际应用中,越来越需要对工作协调性、公平性、能力和技术的挑战,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等提高重视[9]。与此同时反映出,一直保守追求的工作安全感、稳定性、工作绩效等因素在心理契约发展中所占比重必然会逐渐下降。

从动态的角度看,辅导员专业团队的建设,需不断发展心理契约机制内涵,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节,维持辅导员团队之间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有效实现对团队发展的激励策略。

(四)结合实际现状,构建自身“团队契约”新视角。

心理契约是彼此双方双向交互的关系,双方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制约,会随着彼此期望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在团队发展建设中,从心理契约理论为切入点入手,在新视角新前提下,总结凝练研究重点并加以实际运用,贯彻科学的目标,创建适合团队自身发展的“契约”。

立足团队实际发展情况现状,从内部成员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出发,在实践过程中,应抓住适用于团队自身发展的“心理契约”本质,构建发展平台,形成契约意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自己的“团队契约”,进而最大化最长远提升辅导员发展团队建设。

四、结论与建议

心理契约是一种期望和承诺,在辅导员专业发展团队中,在提高科研能力竞争力的基础上,构建心理契约动态平衡,能有效配置科研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的关键作用,更利于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宏颖.浅谈如何从心理契约的阶段角度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J].百家论坛.

[2]张澜,王姝.心理契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陈金华.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Value Engineering,2011.

[4]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8-81.

[5]朱玉华,李永山.安徽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53-156.

[6]邱日梅.关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5):43-44.

[7]尉迟文珠.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策略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

第8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养途径;专业化;特色化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始终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第一线,许多具体工作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以及校园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招生力度的加大、生源结构的变化、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个性化等方面的影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1]。具体表现为:一是个别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思想上不能与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导致理论跟不上实际。二是辅导理论与技巧不科学,过多采用“经验式”辅导,辅导效果不明显甚至起相反作用。三是培养教育学生没有很好的结合专业知识、就业形势和用人需求,特色不够鲜明。以上问题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进入了新的时期。如何培养辅导员的大局观念,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新时期大学生培养面临的新挑战相结合,从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和沟通平台是每一个辅导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解决问题。行动上要做出表率,为师为学,教人先教己,育人先育德。主要途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思想,以中共中央[2004]16号文件为理论基础,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行为准则,促进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

政策措施的颁布和实施明确了扩大辅导员队伍和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的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及相应的标准。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必须统一思想,在政策、制度的引导下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规范自身行为,明确权利与义务,积极促进校际、院际以及辅导员个人之间的经验交流,大力开展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研讨,广泛参加高水平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二、放眼未来,以学校办学长期规划为目标,加速辅导员工作特色化进程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各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托,时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辅助学校相关教育主导体系,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使本校学生具有与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一致的显著特点,传承校园文化,开拓创新视野,为国家输送知识技能扎实、学校特色鲜明的新世纪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共同发展的专业性特点鲜明的高校,并一直向着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在提高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教学培养的同时,教育管理工作也在逐步的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思想教育方面,爱国、爱党、爱人民早已成为学校每个学生最基本的思想觉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思想在学生心中也已根深蒂固。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根据主干专业特点,新兴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如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资源与环境论坛。各种针对本校学科设置、就业趋势而组织的赴各大油田公司社会实践团队近几年开展的如火如荼。

扎根石油,施己所长,高瞻远瞩,升华提炼,不断地总结出符合校园文化特色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和方法,以石油、石化相关产业为纽带,以办学理念、专业特点为基础,开拓思路、落实管理,使辅导员工作向特色化发展。

三、完善自我,加强理论知识自主学习,培养管理、教育、服务技能,促进教育管理工作高质高效发展

随着大学生生源条件逐步提高,学校发展国际化、规模化,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创新[3]。辅导员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要寻求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交点,更要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合理化进程。加强理论学习,研讨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辅导员工作基本覆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能遇到的所有事情,必须做好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工作,起到上级学校、学院组织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这就体现出了辅导员工作的服务性。我们要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的心态来对待关乎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管理和教育,将三者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

四、迎接挑战,夯实基本理论与技能,加强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做好准备

随着学校不断发展,学生生源结构逐渐优化,综合素质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逐渐提高,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大部分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不明朗,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学习优而不精,活动多而不细。这都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必要指导,以引导为主,适当辅助。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总结归纳,及时调整引导目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其调整心态,改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搭建企事业单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辅导员工作也要继续继承“请进来,走出去”的优良传统,辅导员要多多参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实践,了解企业用人模式和要求,积极协助教学改革,培养企事业单位急需人才,做好现代化建设后备军的组织工作。要在学生之间做好宣传,使之与最新社会动态及方针政策接轨,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第9篇

摘要:高校辅导员应成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本文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就如何在工作中体现“勤”与“心”的有机结合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241.2;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26-01

我热爱辅导员这个职业,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就是说对一件事情由衷地发自内心的热爱,从做好这件事情中获得乐趣,这种乐趣能驱动人们自愿努力学习,把事情做好。教师是教人做人之人,做学问之人,唯有诚实才能心正,心正方能人正,人正教人才能教出正人。自从担任辅导员以来,通过工作中“心”与“勤”的实践、讨论、学习,使得我更加充分的了解了辅导员这一工作。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为先”这一工作理念,在实践工作中应该用“六勤、五心”去认真对待。辅导员务必遵守以“勤”为先,用“心”做事的工作原则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

辅导员工作应具备的“六勤”

脑勤:勤于思考,多动脑,才能够不断改进工作的效率和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平时,注意根据掌握的情况和问题,针对特别的人,特别的事,去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法。在一个学期或是每个月末,一个阶段以后,要注重对前一工作阶段进行总结和反思,检查工作有无缺漏,出现问题,及时修正。对一个学期的结束也要加以总结。在总结和思考中学会应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工作手段和方法。

手勤:多动笔,多操作,对于各项会议要认真记录积累经验和受益终身的材料,对处理的学生各种问题要做好详细记录,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给学生记账,好帐坏账都得记,并且学期的时候做总结和表扬优秀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辅导员老师要用自己的细心和耐心去完成。

口勤:就是要多讲,变成“老太太嘴”,利用班会和谈话谈心的机会去将自己较为成熟的思想观念和各种安全常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之中。做到时时刻刻,唠唠叨叨,即使是学生不耐烦也要说,正所谓常记常新,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能够把你的话放在心上。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要做到,将耐心和爱心献给学生,不断地谈心交流和教育正需要这样的心态。

眼勤和腿勤:眼勤,就是要做到善于观察,眼里有活,才能都发现问题,从而动脑思考并力图解决问题,去更好的工作。要多观察学生、多了解学生,深入学生活动的各个场所对学生的生活状况、身心、情感、学习等各方面进行细心观察,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全局动态。如发现心情不好、情绪不稳定的要及时的了解并进行交流谈心疏导。眼勤要以腿勤为前提,跑不到位,就发现不了问题,所以,作为辅导员应该在出现问题的现场第一个到达,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第一个出现在现场,并且及时做好相关的工作。

耳勤:注意多多听取同学意见,并能够通过学生的谈话和交流,在其中得到相关信息。同时也要通过班级的学生干部和党员,去了解本版同学的真实动态,做到事事为先知。真心的对话和交流才会换来同学的真实信息。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聆听(方式)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的困惑和烦恼,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动态,解决学生们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多学习,多领悟。

辅导员工作还必须做到“五心”即:爱心、责任心、细心、交心、耐心。

第一,根源来自于“爱心”

爱可以温暖每一颗心灵,爱可以拯救每一个灵魂。在辅导员工作中,爱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爱心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任何工作要想干好干出彩,少不了的就是“爱”。爱是一种力量,它可以克服很多困难;爱是一种信仰,它可以指引我们不断前行。这颗爱心既有对工作的热爱,又有对学生的爱护。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工作,如果缺乏了热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一旦产生了这种倦怠感,很难把工作做好,更不用说做出特色和做出彩了。

第二,做事要有“责任心”

责任心即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绪和情怀,辅导员是连接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辅导员的责任心体现在上对学校负责,下对学生负责两个方面,对辅导员工作负责就能充分发挥好桥梁与纽带作用,认真落实学校的各项活动,保证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能够迅速及时、准确无误,畅通无阻地传达到班级,并积极带领全班同学,通过各种组织和教育手段,使学校各项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实。另一方面做到经常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们树立各种正确的观念。

第三,工作应该“细心”

做一个细心的辅导员,就应该按照干一行敬一行精一行的心理,开展好各项工作。首先应细心的从各种途径了解全国和本校本院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好方法、好理念,工作特色和品牌,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借鉴,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工作应该突破的方向和着重突破口。其次细心观察学生的生活、学习,发现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解决。

第四,师生要能“交心”

辅导员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放下架子,有意识地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亲近他们,与他们交心谈心,让他们有心里话直接说,有困难直接提,并对他们的困难要热情帮助,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第五,指导学生要有“耐心”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肩负着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大学生教育的效果,影响到他们能否履行好自身的职责,甚至影响到高校的长期稳定。陕西高校数量众多,了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

1.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1.1社会支持的概念及分类

目前,国内对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支持概念和分类的探讨。国内学者丘海雄认为社会支持不仅涉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建立与维系,而且涉及个体从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渠道中所获取的帮助与支持。陈成文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通过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或精神手段来无偿帮助社会弱者的一种社会行为。张文宏等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是由一些联系紧密且相互信任的个体组成的。当个体在有需要时,他们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网中获得来各种物质和精神上帮助与支持。

在社会支持的分类问题上,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支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国内学者肖水源关于社会支持的划分方法能较好地反映与衡量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因此,本研究在社会支持的定量分析上多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的三分法。

1.2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目前,对高校辅导员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关于辅导员心理特质的研究;第二,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倪亚红的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并探讨了具体的原因;王建香等人也从影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第三,关于辅导员不健康心理的研究:黄夏青、尚靖君和梅娇等人的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研究选取社会支持这一外部因素,以陕西省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高校高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现状及社会支持(外部因素)与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关系,从而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陕西省高校辅导员(主要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10多所本科高校),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共发放问卷180份,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171份(男=99,女=72),问卷回收率为95%。在调查统计中,按照方便取样的原则进行,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2-1和表2-2所示。

2.2研究工具

2.2.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

本研究选用国内学者肖水源等人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作为测量陕西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水平的工具。该量表由10个问题(项目)组成,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

2.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陕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该量表由L.R.Derogatis1975年编制,共有90个条目,分为10个因子,即躯体化、焦虑、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对、恐怖和其他。名条目均采用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5级评分标准。

3.结果分析

3.1陕西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为了研究陕西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总体水平,本研究将其与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全国成人常模进行比较分析,见表3-1。

从表3-1可知,陕西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状况总体较好,其社会支持总分以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全国成人常模,且陕西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3.2不同人口学特征陕西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状况比较分析

3.2.1不同性别陕西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差异性比较

为了探讨性别因素是否在陕西高校辅导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上存在差异,对男性、女性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2所示。

由表3-2可知,陕西高校男性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女性辅导员,即不同性别的陕西高校辅导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是具有显著差异的。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来看,陕西高校男性辅导员在主观支持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

3.2.2不同年龄、工作年限陕西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差异性比较

本研究进一步对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年限的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如表3-3和表3-4所示。

表3-3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陕西高校辅导员在客观支持上差异显著(F=3.848,P

表3-4 结果表明,不同工作年限的陕西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F=3.314,P

3.2.3不同婚姻状况陕西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差异性比较

对不同婚姻状况的陕西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5所示,

不同婚姻状况的陕西高校辅导员在社会支持总分上的差异非常显著(F=12.899,P

3.3 陕西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本研究进一步对陕西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6所示。从心理健康的总均分来看,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从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来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大多数因子间呈显著的相关,并且这些因子中抑郁、恐怖和躯体化症状因子受社会支持的影响较大。

进一步对社会支持与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采用强行进入的方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7所示。

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对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联合解释量为24.1%,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19、-0.02和0.15,说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相比较而言,主观支持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最强。

4.结论和建议

4.1陕西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状况略好于社会支持全国成人常模,且因其自身特征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从性别来看,陕西高校男性辅导员社会支持状况总体好于女性;从年龄来看,陕西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年龄呈正相关,35岁-40岁的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水平最高;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好于未婚者;从文化程度来看,文化程度越高其社会支持总分和支持利用度越高;从获奖级别来看,中级职称者社会支持状况好于初级职称者。

4.2陕西高校辅导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的心理健康及各因子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主客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并且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3建议。提高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水平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并积极应对。首先,陕西各高校整体上应构建重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优良环境。其次,构建陕西高校辅导员职称晋升和积极有效的个人发展机制。最后,利用高校的教师发展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丘海雄,陈健民,任焰.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04)

[2]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3]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03)

[4]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7):667-668.

[5]王建香,高峰,曹爱平,王红梅.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0(09):52-53.

[6]黄夏青.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焦虑及对策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04-105.

[7]尚靖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0-52.

[8]梅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7(03):473-476.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培养机制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各高等院校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切实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和主力军作用,将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者和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的组织者。高职院校就应该对辅导员有一套系统、科学的培养工作机制。本文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机制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严格的选聘机制,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工作机制的基础。

1 高职院校辅导员选聘的原则、标准

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在选拔辅导员时应坚持“严进”原则,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的质量,既要求担任辅导员的候选人是党员,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又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学科背景。在选聘过程中,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并同时考查是否具备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学生工作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以期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2 高职院校辅导员选聘的方式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选聘的方式,大多数采用传统的面试、笔试、心理测试等方式,虽然这些选聘方式具有一些优点,但是,要选聘出高质量、高素质、德才兼备、热爱学生工作、乐于奉献的辅导员,还有些欠缺。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采用王政书教授等所提倡的“能力模型选聘模式”。辅导员的能力模型包括服务及管理素质、服务及管理技能、自我发展三个方面。其中,服务及管理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服务意识和职业忠诚感:服务及管理技能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自我发展则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在构建出能力模型后就着手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辅导员选聘方案,大胆采用“文件筐测验”+“心理测验”+“面试”的组合方式,其中文件筐及心理测验采用的是集体施测方式,而面试则采用个体施测方式。文件筐测验着重测量应聘者的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服务意识、持续学习动机、沟通(书面)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及专业素养;心理测验则偏重于情绪稳定性及调适能力;而在面试中则更多考查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情绪稳定性及自我控制能力、求职动机与辅导员岗位的匹配性、仪表举止等。在组合方式上,文件筐测验成绩占总分数的40%,面试成绩占60%,而心理测验结果则作为参考,不列入总分数。

二、全程的培育机制,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工作机制的保证。

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全程培育工作的机制,包括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育两个连续不间断的培育过程。通过实施对辅导员的全程培育,努力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工作。

1 岗前培训

辅导员岗前培训坚持“培育辅导员整体育人理念,帮助辅导员成长成才”的原则,充分调动学校各方力量,为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上好第一课。各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工作。岗前培训涉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及教育、学生奖惩管理规定、学生资助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程就业指导、网络思政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时,各学校还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辅导员岗前素质拓展培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团队服务意识,促进感情交流。

2 岗位培育

高职院校要对辅导员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有奖励地开展岗位培育工作。岗位培育内容包括工作实务培训、工作案例交流、学生工作讲坛、辅导员沙龙和德育专题研究等,同时广泛进行心理学、教育学、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方法的培训。做到既有理论培训,又有操作技能培训,使辅导员成为懂教育、懂管理的人才。同时,社会考察培训是岗位培育的重要内容。社会考察培训包括暑期社会考察、校企交流和校校互访。各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辅导员与企业、与社会间的互动交流。社会考察注重对国情、民情的体验,“红色之旅”加强辅导员革命传统教育,校企交流帮助辅导员学习知名企业先进管理文化,校校互访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

三、完善的考评机制,是辅导员培养工作机制的重点。

高职院校制定完善的考评机制,是促使辅导员工作进步的有效途径,更是辅导员培养工作的重点。高职院校完善的考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工作制度。

1 走访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深入走访学生的班级和宿舍,及时了解和反映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走访工作的细则。例如,可以规定辅导员每周到班不少某次,深入寝室每周不少于某次。并同时做好考核登记,作为津贴发放、评优评奖、晋升的标准之一。

2 班会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定期组织主题班会。班会的内容有形势与政策教育、政治理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学习讨论会、班级工作安排和总结等。班会的开展形式可以根据班会的主题内容多种方法、途径进行。同时,还要形成定期的班团干部会议,以研究和部署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

3 记录工作制

记录工作制就是辅导员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如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准确详实地做好辅导员各方面日常工作记录,包括撰写必要的工作日志,对学生进行的入学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就业教育等内容,每次班会情况,班团干部会议情况,听课记录,以及与学生个别谈心的记录。

4 听课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有计划地对所带班级进行随堂听课。辅导员随堂听课不仅促进了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对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引导提供了真实材料。同时,辅导员通过深入学生课堂,了解学生专业学习状况,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有重要作用。

5 谈心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定期与班级学生进行谈心。通过谈心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动态,通过谈心可以实现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辅导员应该专门设立与学生的谈心时间,主动约学生谈心。做到与困难学生谈心,与班团干部谈心,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谈心,与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谈心,与单亲家庭的学生谈心,与违纪学生谈心,与少数民族学生谈心。同时在谈话过程中,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学生全面成长。

6 例会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定期参加由院、系组织的工作例会。各种工作例会有统一思想,总结、交流、研讨、布置工作的作用。例如,辅导员在工作例会上可以学习文件,汇报工作,交流经验,总结工作方法,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接受上级布置的工作。

7 联系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定期、不定期与班级教学教师、班级学生人住公寓的管理员和学生家长建立联系。辅导员应加强与班级教学教师的联系,了解班级学习状态。积极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加强与班级学生入住公寓的管理员联系,及时掌握班级学生在公寓内的学习、生活动态;在联系工作制中,重点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向家长通报学生获表彰情况、学生违规违纪情况、学生学习、生活等日常表现情况,同时积极听取家长意见,取得家长支持,发挥家长对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8 汇报工作制

汇报工作制就是辅导员定期将自己开展的工作向院系汇报,特别是及时向院系领导汇报学生的突发事件和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信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根据学校要求,定期向主管部门(领导)汇报班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班团活动情况、班级学风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及日常事务管理情况等。同时,更应及时汇报学生的突发事件和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信息,让主管部门(领导)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并寻求领导的帮助。将不利于学生事件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9 科研工作制

科研工作制就是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搭建思政工作研究平台,鼓励辅导员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善于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理性思考,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科学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新形势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思政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使思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每年召开理论研讨会,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奖,将优秀论文结集出版。

四、合理的激励机制,是辅导员培养工作机制的动力。

高职院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岗位津贴、工作奖励、办公条件、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在评职称、评优、考查、学习进修等方面为辅导员单列指标。特别应该允许、支持、帮助具备条件的辅导员申请专业技术资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起辅导员“双向晋升制度”,并在学校内外积极为他们今后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学校还应该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和教学科研后备力量来培养,对工作成绩突出,愿意继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政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应该将他们作为党政干部的后备力量加以重点培养,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使辅导员工作有劲头,升迁有盼头,事业有成就。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严格的选聘机制、全程的培育机制、完善的考评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对系统、科学的辅导员培养工作机制的积极探索。

注释:

①王政书,苏文明,吴薇莉.高校辅导员选聘模式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8).

②林震,黄秋玲,农艳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参考文献:

[1]贾虹.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聂彩林.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林震,黄秋玲,农艳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邵芙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丁].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

第12篇

关键词:辅导员 核心能力 学习型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所形成的矛盾是的各高校的辅导员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除了客观原因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内因---也就是要通过辅导员队伍中的每一位来来解决该问题。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呈现“职业化基本形成”,“专业化已建平台[1]”的新形式下,只有辅导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做好向学习型、专家型[2]、事业型[3]、教育家型[3]辅导员转变,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从而解决流动性大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如何在繁忙的辅导员岗位上练就过硬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每一位辅导员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和现状分析

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如何继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以便向更高层次发展,《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为广大辅导员指明了方向。

1.辅导员概念深化带来的新挑战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辅导员的概念是这样概括的“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大学生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导师,承担着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重大责任。”从总体上看,两者概念基本相似,但是从细节上看,后者对辅导员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深远的拓展,比如说,对于学生的管理和引导不仅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成才,更影响到了学生在毕业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甚至人生当中的成才和成功。那么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学生干部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思维的着重培养意识;在学生谈话工程中对于未来生活赋予更多的准备心态和思维意识;在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方面赋予更多的未来意识,这些都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人生的感悟,而且更需要辅导员有前瞻性、专业化的理论知识作为更好的开展工作的基石。

2.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细化使得辅导员前进的方向明确化

同时《能力标准》中还指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由于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经常涉及到组织管理和会议培训,所以一般情况下,其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基本上大部分都没有问题,但是“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因其个人的理论知识的积淀、社会实践经验积累程度、与时俱进的观念的理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各异。

大部分辅导员因其工作的繁杂性,多项性,时限性和其岗前培训的有限性,使得其对辅导员的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延续性不够、加上学生工作事务的繁杂性,学习领域概念的模糊,很多时间只是在自己基本的工作项目上奔走。长此以往,导致辅导员理论学习意识的逐渐削弱。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通过对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的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的规定和呈现,使得辅导员们不再彷徨和迷茫,也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理论学习、论文总结和实践论证。更进一步的使得辅导员们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化。

3.辅导员职业等级的划分促使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发展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规定,辅导员这个职业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并规定了相应的时间年限、资格认证、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水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相应的,也大大提升了辅导员职业的地位和职业公信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通过辅导员自己不断拓展理论知识、增强业务能力、提高学历水平,最终提高自己乃至整个队伍的含金量,那么也就在真正意义上增强了广大师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如此一来,辅导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思想教育等各方面工作时也就游刃有余,事半功倍,自然,也就有了职业幸福感。辅导员职业的地位和职业公信力以及职业幸福感所产生的共振才能更加坚定辅导员的职业理想信念,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得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得以实现,最终解决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流失严重的棘手等的现实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平地起跳的核心能力及培养路径

在高校辅导员概念深化带来的新挑战的大背景下,在辅导员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职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的基础上,辅导员要发展,要平地起跳,要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就必须的要通过自己建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更好的构架自己的学习型金字塔。那么,辅导员如何平地起跳,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呢?

1.精准的职业自我定位是具备敬业精神的基础

有学者根据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责任分工、工作目标等,将辅导员分为四类:一是职业型,即把担任辅导员工作当成一种谋生手段;二是学者型,用知识武装自己,有兴趣和能力使自己成为“任教时间最长、课程最多”的老师;三是事业型,就是把担任辅导员当成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事业,把培养学生成才视为生命价值的体现;四是教育家型,这是辅导员包括所有教师的最高层次,我们的辅导员和所有教师应有这样的要求,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够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人才标准培养学生成才。[1] 所以,如果辅导员在自我定位上,要求高一些,把自己定位成事业型或者教育家型,即使目前各类知识还比较欠缺,但定会有动力、有目标的去学习,搜集、整理、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同时,在工作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激情以及带给学生的感染力也是不一样的。

2.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是富有教育责任心的保障

作为一个辅导员,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是前进的动力和勇气,也是克服每一个工作难点的源泉。概括地说,辅导员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每一个初来乍到的、稚气纯生的青年学子圆“成才梦”,在这个圆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育人梦”,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样的理想信念的支持下,工作的过程是享受人生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是谈心的过程,职业发展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过程。有了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才会有意识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会有意识的练就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基本拥有自己的理想信念的前提下,要不断通过广泛的学习,不断拓展理想信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通过对于相关政策和相关知识的了解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信念。

3.总结--提升的循环系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在辅导员日常的工作中,由于面临学生的数量多,流动性大,事务项目多,难免会存在一些失误或者不到位的地方,若辅导员时刻能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引导、总结经验,实践检验、形成论文,然后再论证、再检验,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系统,工作定会更加得心应手,更加准确高效。也就是说,辅导员要具备“问题意识,以解决辅导员的前置经验与学生成长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及特殊类学生的教育管理等问题。[4]”

辅导员的大部分工作每年基本都相似,但是如果持着一颗不断进步、不断追求高效、不断追求精确、精简工作流程的理念,那么,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工作会越来越轻松。还有就是在本年度某项工作结束之后,立即进行改进工作,并将改进内容写进下一年度该项工作的实施计划方案里面,如此一来,该项工作每年都会有进展、更轻松,这样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写出相关总结性、发展性、研究性、创新性的论文,然后,在研究创新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工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循环系统的核心是与时俱进,就是必须保持先进的学习和管理理念,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了解每一代学生的思维状况和思维方法,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

4.清晰的工作思路是合作共赢的前提

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要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只有有了清晰地工作思路,工作开展起来才会高效、省时省力,否则,开展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则会导致重复、返工、大海捞针等更大的工作量的结果。

清晰的思路来自于对某项工作的前中后了解到位,包括该项工作的国家、省部级、学校、二级院系级相关政策,经过认真研读相关内容,做好提前沟通工作,沟通工作包括上级领导、其他岗位的辅导员、班主任、各级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等,待确定方案之后,通过学习会议、专项培训、信息进行广而告之的环节,同时告知反馈信息的明确时间与地点以及要求。在信息的反馈阶段,要严格按照广而告之的要求执行。久而久之,不仅培养了学生干部等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还建立了辅导员的工作形象。这种形象是继续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5.别具一格的工作形象是高效组织管理的重要条件

一般情况下,辅导员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一起之后,都会建立自己相关的工作形象,这种形象的影响力是今后开展工作的基础。一个犹豫寡断、举棋不定、学习意识、职业意识淡泊的辅导员和一个铿锵有力、果敢行事、激情燃烧的学习型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辅导员岗位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广泛性,要求辅导员要会演讲、表演、高效沟通、写作、朗诵等基本技能,那么,辅导员对这些内容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其辅导该项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所以,再看似简单的工作,如若能从基本概念学习起,首先保证自己不跑题、不偏题,然后再开展工作,那么该项的工作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而这些都来源于学习和有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自己的某项特长,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工作形象。

6.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的第二条基本要求中的职业守则的第四条规定: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了“要推动辅导员开展工作和学术研究、积极推进辅导员学历提升、推进网络培训平台建设、组织海外考察培训”由此可见,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与形成是辅导员平地起跳的法宝,也是辅导员具备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那么,作为辅导员,主要学习哪些知识呢?

首先,要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学起,因为只有方向对了,才能谈得上前进。截止目前和高校辅导员相关的政策法规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育部16号文件之解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通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育部思政司负责人就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答问》,通过这些文件,可以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 地方本特点和现行状况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有效的指导辅导员开展工作和分类学习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工作。再者,要深入学习、研究辅导员职业功能的九个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得以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目前,国家出版了辅导员系列丛书,可以借助这些书更进一步的学习有关知识的详细理论;还有就是要征订和辅导员有关的刊物进行学习,比如,《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学刊》等,可以了解到辅导员工作的前沿理论和进展概况,有效的指导论文和课题开展的选题方向。第四,作为辅导员,要及时关注思政类、专题教育类、学生论坛、各种大学生大赛类网站,以为学校和学生争取更多的机会和荣誉。第五就是在工作的同时,尽可能进修思政、管理类的专业,在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历学位,以和成为高职本科、成为各类重点、示范做准备。第六就是要在教育技术的大背景下不断学习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高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四、总结

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该文在总结分析辅导员相关政策的出台带来的影响力的基础上,探索了辅导员如何练就过硬的职业素质,锻造自己的核心职业能力,以期为推动辅导员队伍提升自信心、提高公信力和未来的队伍建设和发展壮大做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习胜 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 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J]. 思想理论教育,2012,(1)

[2]王习胜 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论纲 [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3)

[3]高向东,张艳虹.高校辅导员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践与探索--以华东师范大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07,(6)

[4]罗方禄,颜峰, 辅导员的“意识问题”与专业化发展[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3)

作者简介:

作者:史晓庆,女,中共党员,陕西宝鸡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学工程系辅导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