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

时间:2023-02-22 07:37:07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服装 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市场需要

国际全球化的深入,使我国服装企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同时也面临广阔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对于服装教育工作者而言,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掌握知识,开拓思想,为培养服装设计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调整课程,使服装教育向产业转化,进行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快速适应市场,从而确保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这一需要。利用信息社会提供的种种便利,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实训力度,以全新的方位,建立适合高职服装专业的实习基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已迫在眉节。该专业,其实质就是市场化的设计,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而这正是大多服装学院的缺口、市场的急需。我们在服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专业定位

1.1 重新审视服装专业的发展现状。服装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的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培养大量服装生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分析我院服装专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80年代成长阶段、90年代初辉煌阶段和前几年的退缩危机阶段三个时期。1986年我校开办了内蒙古第一个服装专业。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兴起,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专业规模随之发展壮大;90年代成为辉煌时期,班级扩大到6个,可近几年来,服装专业的招生越来越“尴尬”,办学规模也在缩小,2003年已缩减到1个班,只招到19名学生,2012年只招3个班级。考察其它兄弟学院的服装专业,其发展的历程基本与我校相同。因此,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已经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因此,服装专业如何面对现实,进行改革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今高等职业学院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学院自开办服装设计专业以来,本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致力于吸纳和培养“双师型”专业师资人才。经过近3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了一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实习基地。

1.2 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目前,该专业正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大胆探索模块式、项目引领型教学新模式;同时,与相关企业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按照企业需要开展面向企业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聘请了部分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企业或社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并就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等问题献计献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现有的实习、实训情况是:服装设计专业有3个服装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4个,其中一个用于服装CAD教学,素描,摄影实验室1个、展厅1个。其承担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有关专业课和职业能力课与职业能力体验课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实验室设备比较先进,管理用具及实验用品配置齐全,能满足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室管理规范,专业职责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及教学管理文件齐全。实验、实训课的指导教师均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2004年12月服装实验室通过了自治区高校实验室合格评估。随着学院新校区的落成,艺术系服装实验室将有1200M2的实训、实验室建成,届时,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

2.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2.1 实训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现场、真实职业环境,适应行业、技术最新发展。以服装设计师、打版师、工艺制作师、生产主管、服装跟单、市场营销、产品展示等职业岗位能力建设为目标,培养从事服装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在总体设计上要突出开放性,集教学、培训、科研、产品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以服务本校为主体,同时与周边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共享,向社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开发等。探索有效运行机制,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和骨干作用。

2.2 实训基地建设具体目标。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在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10万基础上,拟建成系列化实验实训室。具体分解为以下 5 个中心:

——完善服装工程基础实验实训室,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和相应软件,引入企业化运行机制,建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师研发工作中心”。

——设置面料室和资料室,建成“服装设计信息中心” 。

——更新服装计算机软件系统,建成“服装设计 CAD 中心”。

——改造服装生产线,建成集裁剪打板、缝制工艺、整烫和质量检验一体化“生产实训中心” 。

——增加配套性设施功能,建成“服装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

3.服装设计实训基地项目的功能

3.1 承担实训(实践)教学工作。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紧密跟踪行业的高新技术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制定适时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突出服装职业岗位群和服装技术领域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培养具有专长、敬业、勤奋、合作、开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2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充分利用学院良好的实训设施条件和师资条件,在全院学生范围内及社会下岗转岗、企业在职职工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鼓励学生在校获取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如开展“服装设计定制工”、“服装 CAD ”、各种电脑应用软件等的培训与鉴定。

3.3 开展校内外专业课题研究。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良好条件和平台,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课题的研发推广工作。

3.4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资源共享。学院服装工程实训基地基本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主要有: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打板室、形体训练室、服装 CAD 室、画室、摄影室、立体裁剪室、服装表演工作室。利用上述实验实训条件,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企业提品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产品展示、宣传等项目的服务,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双赢;充分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今后还将扩大为周边地区及兄弟院校提供实训基地服务的范围。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切实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3.5 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服饰产品研发 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良好条件和平台,利用实训基地在社会上带来的窗口效应,鼓励教师多方面与企业沟通合作,建立横向联系,合作开发有关服装的新款式、新工艺、新技术等,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地方经济。

服饰表演、策划、产品推介 利用学院服装设计与展示专业的优势和实训基地的条件,为推动内蒙古服装行业的品牌效应,可承担时装表演与策划、企业服饰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企业产品的订货会、各类服装服饰博览会或相关行业(如汽车展销会模特)等宣传及有关服饰商业活动。

订单式培养及岗前培训 结合我区服装行业特点及产业集群,可根据企业和地方需求,开展各种岗前培训和专门技术培训,如操作工培训、各类纸样打板培训、服装设计培训、生产管理培训等等。

4.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的机制

4.1 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1.1 成立实训基地管理中心,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实训基地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由主管教学院领导分管、系部全面负责统筹基地的建设和实训教学安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系部进行日常教学管理。系部除正副主任外,还配备有实验室主任专门负责资产管理、日常管理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4.1.2 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学院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大型、贵重设备、特种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指导。

4.1.3 多渠道筹措资金。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多种渠道积极筹措经费,保证财政拨款专项建设经费,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借助知名企业、校友会、兄弟院校、国际合作组织等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行。

4.1.4 “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考察调研,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四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初步成效,使更多人获得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

4.1.5 实训教学文件建设。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及不断总结完善;实训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为配合实训基地建设,组织教师编写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使它们合乎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职业核心技能的相关要求;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国内外最新知识和最新技术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做好实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如学生实习实训报告的存档。

4.1.6 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为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训实行严格的八小时工作制和上下班制度,要求学生做到工作环境一尘不染,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而且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4.2 基地资源共享措施

4.2.1 利用基地资源,与自治区劳动厅保持联系,共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中心。

4.2.2 利用学院的地理优势,除为兄弟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外,不断扩大为周边地区和相关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的领域。

4.2.3 利用基地资源,为带动呼和浩特服装产业集群,服务地方经济,并向自治区内延伸。

5.实训基地总体评价

本项目在准确的把握服装人才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全力挖掘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内涵,以培养服务服装产业的实操人才为目的,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院的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益。

5.1 实训基地与企业经营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服装教学体系中的产品设计和开发。使用先进的设备设施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当今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实际需求,树立服装品牌意识、创建品牌专业。将设计作品转化成产品, 为服装高职教育和企业运作之间寻找一种合作方式。

5.2 通过市场运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设计水平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中,其中包含着很多科研课题,如生产管理、缝制技术以及设计、样板、教学模式、实训教学等等,可以与其他专业互动,就市场急需的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陈列、服装贸易 、服装 QC、跟单、进行学科交叉。增强教师实践阅历和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5.3 通过产、学合理的持续互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服装技能型人才,创新服装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强化学生动手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学生按企业岗位需求标准进行技能培养,让学生受到企业环境熏陶;按照企业标准,针对实训的每一个环节明示制作技术操作的规范文件,规范操作,让他们不仅学技能、学经营还要学做人;按照服装职业功能模块教学,由学校在教学(实习)现场进行职业功能模块考核评定;以岗位群、复合技能、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由学校组织命题进行知识与技能考试、考核成绩合格,结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开展工作。

5.4 开展对外培训,提升社会效益。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与中国服装协会、广东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的合作,推行农民工培训,解决农民工就业,缓解广东的用工压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和勤工助学的机会,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第2篇

服装工业制版在服装生产企业是连接产品订单与成衣生产的纽带,是服装裁剪和生产的前提准备,与订单、样衣、裁剪、生产、工艺、质检等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服装工业制版》这门课在课程设置上就显得特别重要。为了提高未来的服装教学水平。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工作。谈谈《服装工业制版》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要想在《服装工业制版》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从实际出发,围绕产品的制版特点,结合服装企业的生产实践,对《服装工业制版》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服装工业制版》的教学适应服装行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我国的服装专业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大多开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前的服装技术人员都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所学的知识不系统,也不规范。因为服装教育起步较晚,在师资,教材,实训等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结合实际生产情况,针对《服装工业制版》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完善,使《服装工业制版》的教学更加贴近服装企业的生产实际,使《服装工业制版》的教学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一、在教学中找差距,在差距中求改革:

在《服装工业制版》的教学中,首先我们要了解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方向:服装工业样板是服装企业从产品规划到产品生产的中间环节,因此《服装工业制版》的教学目的是学生在掌握结构设计以及系列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工业制版技术和放码推板技术,制作出企业所需的全套的裁剪样板和工艺样板。为企业的生产做到技术上的保证。

其次,我们要了解服装工业制版的特点以及制版人员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服装工业制版是服装生产企业根据产品的特点及技术要求,制作出的为生产服务的一系列的工业样板。服装工业制版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1、服装制版人员首先要具备服装资料的分析能力。对服装款式、结构、材料、工艺等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测试,制定出合理的制版方案。2、服装制版人员根据服装产品的特点,按照核定的数值和系数进行工业制版,并按照核定的产品要求及质量标准进行放码推板,制作出一整套的生产用工业样板3、对工业样板进行复核和检验,确定样板,并进行样板档案的整理,编制合理的服装生产工业文件,并对服装生产的相应环节进行协调与完善。确保服装生产的工期与质量。

再次,我们要了解服装工业制版的教学现状,寻找实际教学与现代化服装生产的需要之间的差距,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服装工业制版》虽然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近年来,在《服装工业制版》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1、教材陈旧,与实际教学和应用有很大的差距。2、制版课只重视理论的学习,与企业的实际结合不太密切,因此,出现了学生们学习成绩虽好,但到了企业却不能胜任工作的现象。3、在实际教学中,大都采取缩图练习,极少采用1:1大图练习,不能体现工业制版的技术特点。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们操作技能的培养。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加大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在教学中求改革,在改革中求创新:

1、现有的《服装工业制版》所采用的资料比较陈旧,一些板型设置与现今的服装款式与工艺有一定的差异性,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多年不变,这给服装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使服装的教学落入了纯技术范畴的学习,对服装的时代性、流行性和产品的多样性体现较少,这样虽然便于老师备课,但是在教学中容易落入俗套,很难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兴趣,并且与现代服装工业化生产有一定的脱节,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兴趣和技能水平,适应现代化服装生产的需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业制版教学中将课本、自编资料与服装企业的技术资料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补充新的教学素材,并加大实训的时效性,在完成课本实训内容的基础上,将一些企业有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实训的重点,这样在学习服装制版的同时,让学生亲身感知工业制版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能打造扎实的基本功,有效地把握制版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在实际教学中将社会上流行的款式,新的风格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观察、体验不同品牌服装板型的特点及其板型的差异性,并在制版教学中反复的比较与练习,掌握板型变化的内在规律。这样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明锐的观察力,和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加强,即提高了学生们对时尚流行的感知度和准确的把握度,同时又能掌握服装廓形与板型之间的内在关系与联系,使学生们掌握板型变化的规律和技巧,从而使服装的板型转换得心应手。同时,还注重细节的学习,比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裤子前片腰口线都是一条与侧缝直线相互垂直的一条直线,腰口线即不上提也不下落。 但是,近些年,服装比较流行低腰裤,按照常规的制版方法,很难体现服装的风格和特点,因此,根据服装的风格和特点,裤子在制版时,直裆总量在减少的同时,前裆线要在腰口处适当的低落,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这样就保证了服装样板与服装风格的一致性。通过服装样板规律性的学习并与流行服装的风格特点进行对比与转换,掌握服装制版与服装风格内在规律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达到服装样板与时尚风格的协调与统一,进而提高服装制版的教学效果。

3、掌握服装省道变化与人体结构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一般的服装教学中,省道的大小都安排一个定值,而在现实中省道的大小是一个变量,不仅与服装的款式风格有关,与人体的三围规格有关,还与服装的材料和工艺有关,因此,省道的大小及位置应做多方面的分析与考虑,要符合曲线共担的原则,使样板的省道设置服务于服装整体的造型与风格,达到板型、体型与服装廓形的有机结合。

4、服装局部放码点的数值要充分考虑服装的结构与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服装的推板虽然是根据平面相似形的原理,推板的各档样板的板型是相似形,但这个相似形与几何学意义的平面相似形又有区别,服装推板的相似形是近似的相似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相似形,因为,服装的推板推档整体上是相似的,但局部的推板推档要符合人体结构的内在规律,比如上衣的腰节线的推板数值与人体的结构及总体高有关,并不完全随着衣长的档差而变化。

5、实施“全真”的实训模式。将学校的“校服”生产融入到实训教学中,从“校服”款式的设计、人体的测量、档差及规格的确定到制版、生产等全方位实施“全真”的实训模式。学生们按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训,即分工又合作,提高了学生们的整体素质,最终,学生们对“校服”的评价,就是对我们教学质量的评价。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创新中求发展:

在《服装工业制版》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对口企业学习、实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去解决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后再回到企业去实训。最终完成特定的实训课题。“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我们近两年的新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时间分配问题,企业的生产与教学内容的结合问题等,我们会在不断地探索中加以改进与完善,使我们的教学更切合实际,使我们的教学更具创新和活力。

第3篇

关键词:服装 教改 技能 培养 人才

一、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

以工学结合职教专业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职业学校提高学生技能重要的是师资、设备、实习三个环节。为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学校搭建了三个平台。

1. 项目教学为手段的实训平台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项目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加强职教师资技能培训也是“做中学”的职业课程教学过程。在培训过程中,通过演示讲解、典型引路、专题研讨和单兵教练、骨干培训、分层推进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边做边教”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边做边学”地学会课程教学设计,实现“做、学、教”相结合,注重实效,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学会“做中学”,在课程教学中实践“做中学”,也保证学生在“做”中培养和提高能力。

2. 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研平台

为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以服装某一项目教学内容为载体,针对同一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采用一课多构,同课异人、集体备课等,对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性教学,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教研活动,活动形式有:说课、上公开课、上研讨课、上引路课等;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促使教师反思,在反思中进行总结,在总结后全面提高教学能力。

3.校企合作为导向的交流平台

我校采用的服装项目教学包含了服装CAD设计、打板、裁剪、服装缝制工艺等。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的项目导入教学,开展较为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各个环节的学习,为此,对现有的专业教师结合下企业实践这一环节进行方向性培训学习,使每个服装教师掌握一门较为精通的技术。学校正在开展校企合作为教师深入企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搭建平台。

二、理清服装专业课改的整体思路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不断创新的有效机制为新课改的整体思路;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为服装专业课改的基本思路;结合服装专业特色,以前校后厂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企业和学校深度融通,基于服装企业工作过程构建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对我校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三、构建服装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

1.构建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核心课程”主干体系

“教学项目”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内容包括该项目所需要的相关实践性知识和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实际操作与练习等内容,旨在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新思路。“教学项目”将原来的学科型课程组织形成调整为项目型组织形式。如服装专业《服装结构设计》新课程中按照生产一线的要求,设计了16个“教学项目”:服装款式图绘制、服装CAD设计、服装打板、排料、辅料、裁剪练习等。

2.明确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的“核心技能”培养策略

学校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高一年级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基本功训练,高二年级开始实施项目教学,先明确项目标准,然后服装样板制作,再是工艺制作。内容安排上,先基础后扩展,扩展内容较灵活,款式变化较新,要求与市场接轨

我校的服装专业课程主要有:服装绘画技法,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制作等等。这些课程对应了服装设计与制作技术技能的培养过程,而它们都应该与企业的项目任务紧密联系。例如在我校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的标准化目标课程教学和管理方面,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中对于各个年段的具体要求,定时、定人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并进行达标考核。它一共确立了八个基本技能目标,即:1.手工针法,2.女裙,3.男西裤,4.女衬衫,5.男衬衫,6.茄克衫,7.女西装、8.男西装,9.男大衣,10.女大衣。这些技术技能目标既要符合教材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应当与服装企业的各款《工艺制单》的要求相联系相符合。课程模块的标准化目标教学和管理如果能很好地与服装企业的项目任务(特别是不断更新的项目任务)相融合相联系,就必然会给课程改革注入新鲜的活力,会给课改带来具体的、实质性的变化。

四、开发服装专业的校本教材

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促进反映企业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工艺的校本研究,这是由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与形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为此,学校提出了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实行项目化、任务化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并编写了《服装专业学生技能过关标准》校本教材,该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用人企业了解企业生产需要,学校每学期对过关项目进行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从设计、打板、生产工艺单等各个环节的学习与实训。加强学生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到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的提高,并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开发中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课程目标明确

以校本教材安排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的导向,使学生具有审视服装平面款式图的结构组成、各部位比例关系和具体尺码及分辨结构可分解性的能力。具有能根据工艺单打样的能力。熟练运用各种缝纫设备设备,打板,掌握成衣制作,掌握服装产品质量检验要领。

2.教材结构合理

教材由服装理论基础知识、基础项目及拓展项目三大部分组成,每个项目包括样品原样、项目操作流程、课后作业三项内容。

3.教材特色鲜明

第4篇

关键词 服装工艺 标准+任务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与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高等院校为了适应服装专业市场需求,都在积极努力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而如何结合重庆文理学院服装专业职教师资本科的人才培养特点,系统设计服装工艺课程,发挥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当前在专业教学中必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我院提出了基于“标准+任务”的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进行了合理的改革。

1 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在传统的工艺课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主动性,课堂上虽然能够掌握服装的基本工艺制作流程和技巧,但是对教师依赖性太强,对知识的理解过于教条机械化,最终导致了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不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与实际生产脱节,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性、实用性不高。工艺课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给学生进行讲解示范,但是一些教材在时间和内容上存在滞后性,学生无法及时了解服装行业加工设备、先进生产技术的最新资讯。课程的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学生对款式造型、结构制板、服装工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认识不深,不能将设计的创新和可行性融为一体。

(3)学生在能力素质方面与职教师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距。服装设计职教师资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为服装企业输送中高级的技术性人才,或为中职学校培养具有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但是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对相关的服装行业岗位标准、任务职责涉及较少,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和满足岗位需求,需要企业的“二次培训”。

2 基于“标准+任务”模式的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提出

2.1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态度为基础,以岗位为标准,以技能为核心,以任务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的课程改革理念。

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遵循教育规律、突出专业特色、植入行业标准、体现任务引领、实现人才培养”。如“课程内容以行业标准为基础,课程实施过程以岗位任务为引领,课程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导,课程评价方式以弹性评价为线索”综合设计课程改革方案,实现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2 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2.2.1 整体性原则

在教学内容上以企业的核心岗位标准进行课程设计,与工艺技术生产相关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出发。例如服装制板师、工艺师、QC质检、跟单等,特别针对制板和工艺师这类技能型人才的岗位标准,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整合,将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前后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服装板型结构与工艺制作之间的联系与规律的总结,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在工艺课教学实践中增加有关裁剪、工艺质量检验、服装外发加工跟单工作流程的相关知识。

2.2.2 标准性、任务引领原则

以核心岗位标准和工作任务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组织和展开基于“标准+任务”的教学活动,采用 “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服装专业先后与校资产部、重庆市永川浩轩服装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并设立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引入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带动学生完成服装工艺课程各项教学内容的实训练习。

3 基于“标准+任务”模式的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1)根据服装企业的实际要求对“标准+任务”模式工艺课程进行项目模块的内容安排。项目教学的内容来源于服装企业的产品开发,将服装产品的生产加工流程设置为项目教学模块,在教学内容中,将严格按照企业提供的服装大货生产指示单所要求的工艺质量技术标准来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要求。例如在女裙的制作工艺课程内容里,学习过程围绕着生产任务和要求展开,学生在实训课程中通过身临其境的工作环境,有效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这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岗位适应能力训练的目的。

(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标准+任务”模式工艺课程中的应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将来自校内或企业的生产任务派分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将其分成若干工作小组,由综合素质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在逼真的工作环境下,遇到问题组员间可以彼此沟通商讨,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充分利用“工学结合”的教学优势,实现不同岗位能力的训练。依据服装企业对不同专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在项目模块课程中专门设置了排版、工业裁剪、后整理整烫、质检等各项工作任务。并安排服装工厂实训,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企业生产流水线和核心岗位职责。到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岗位实习,结合前面阶段性的模块学习和工厂实践锻炼,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中职学校中技能指导教学的任务。

4 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改革与实践,服装工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取得不错的效果,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程教学中涉及的项目课程来源,虽然目前有稳定的合作企业,但是随着专业的发展和生源的扩大,要保证在工艺课教学实践中能有充足的项目课程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其次,西南地区的服装产业虽然近年发展迅速,但是产业链条、技术水平相比长三角和沿海一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影响了改革中涉及的相关核心岗位标准、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的更新速度。

总结上述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继续优化和完善工艺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还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拓宽与技术水平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服装企业之间的交流学习机会,不断地探索和向前推进我院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江群慧.成衣制作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2] 郭爽.服装工艺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

第5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素质 职业技能 能力平台 实训模块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是国家级示范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有近五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将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方面。

1.电子工艺实训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遵纪守纪、操作规范的职业作风。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职业意识。

为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实训中心结合每个实训模块制定和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并结合技能培训题目,专门设计培养团结合作、求实创新意识的内容,将素质养成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多个技术领域、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的产业。因此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目标确定为:

(1)电子基本能力平台――从事电子操作技工必备的基本能力。

(2)电子专业能力平台――从事电子产品开发、制造,维护技术人员必须的基本能力。

(3)电子职业能力平台――从事高新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和对高新技术设备进行操作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环境对实训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和实际操作的效果,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均按照电子工厂的环境、氛围设计实施的。

1.实训场地

目前实训基地一期建有三个实训车间,每个车间建有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有20个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一套工具和一只万用表,可供一个学生使用),总共120个工位,可同时接纳三个班120人的学生进行电工、电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培训。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已启动,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和职业能力的培训。

2.实训车间工位的布局

由于电子工艺实训离不开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总装等工艺流程,故将实训车间分成两个区域:装配区和调试区,装配区有40个工位,调试区有6个工位,这两个区域完成的功能、培训目标不同。装配区用于完成手工焊接练习、电子产品装配等过程,调试区用于完成电子产品的测试、调试等过程。

3.实训车间的环境布局

营造一种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对于实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实训车间的墙面上悬挂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等,并布置与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相关的实物(各种电子元器件)展板。

三、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训的效果。

1.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模拟工厂的管理模式,设立拉长(Line)、总拉长负责制,即每条生产线配备一名拉长(指导教师),指导20名学生的实训工作,各拉长服从总拉长的统一管理。拉长和总拉长都设立了相应的岗位负责制度。

2.实训教学课程及内容。电子工艺实训属于电类各专业最基础的技术层面,也是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为专业能力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已开设的实训教学课程有初级、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实用电工实训、电气工程实训、计算机拆装实训等。将要开设的课程有:集成电路应用实训、彩电维修实训、表面贴装实训、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等。其中初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三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简单电子产品――数字万用表的组装;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六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较复杂电子产品――调频调幅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电路工作点的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收音机故障分析排除能力等。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学生实训管理。为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首先要接受实训前的教育,内容有实训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安全用电教育等,学生考勤要打卡,上下班各一次,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必须穿工作服,佩带胸卡才能上岗,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实训内容的实施、操作要点,设立一些实训内容专门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学生实训考核评定。学生实训成绩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结果,采用模块考核与评分结合的方法,例如,电子工艺实训成绩100分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职业道德素质考核占30分,操作技能考核占70分。在教学内容的实施操作中,始终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在实训的全过程中,培养出工科电类、非电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四、在实训教学中完善实训教学文件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积累和总结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了实训教学文件。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还应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此,实训中心把教师分批送到电子工厂参加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电子工艺生产实习,熟悉工厂生产程序及全面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从电子工厂引进技术人员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取得技能资格认定,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电子工艺实训面向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学生。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岗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因此,经过正规培训并获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配合信息产业部进行相关的技能等级鉴定方面的工作,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经过培训考核后,还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这也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技术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经过短短两周的实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东西,有岗前培训之意,这适应2l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陈桂珍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

第6篇

【关键词】 服装专业 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建设 模拟实践

1 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的背景

1.1 服装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服装企业发展成集面料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外联系合作的增多,不少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服装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科学技术综合化,随着学科和行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服装企业迫切需要更多宽专业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正视企业发展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创新服装课程建设来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1.2 中职服装人才“供需”矛盾需求。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服装企业规模扩大,二是传统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对滞后,学生专业知识陈旧,企业认为毕业生不好用,供求的总体不平衡。据2010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我省已有各类服装企业1万余家,占全国服装企业的四分之一。仅就诸城市而言,已有服装生产企业约2000余家,规模以上100余家,销售产值超过60亿元,且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根据我们对诸城市其中30家大中型服装企业进行了关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表明: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占43.3%;需要应用型和即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的占30%;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占26.7%;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占13.3%。其中,高中(中专)和大专,所占的比例是一样的为26.7%,本科人才仅仅只有10%。通过调研分析目前社会对服装专业中初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服装专业中初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同时急剧下滑――供需之间的矛盾正在不断加大。

1.3 中职服装专业的内涵发展需求。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也有所加大,没有质量的中职服装专业将会在“洗牌”中被淘汰出局。因此中职服装专业必须创新课程建设,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概念及其三个层面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以直接就业(上岗)为主要目标展开的教育与教学活动,其实是职教主体思想的指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2.1 思想层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体系,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而为未来就业的教育和教学的思想。

2.2 机制层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国家统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培训)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

2.3 模式层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又是一种模式,即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其课程实施和评价均要与就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

3 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是2009年4月经潍坊市职业教育教研室批准立项的。立项后,课题组在学校科研室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设计了研究方案。成立了课题小组。课题组对整个研究进行了任务分解,做到任务落实到人。全体成员按照分工和时间部署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课题立项初期,不少专业教师是从没有进过工厂,也没有从事过生产实践。他们对服装企业的岗位需求知之甚少,这些都成了推进课题研究的阻碍。为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分批到新郎.希努尔西服有限公司进行不同岗位实践见习,掌握了主要岗位的技术要求和部分生产先进技术。2009年又派魏宁老师到杭州参加全国骨干培训。2010年刘媛、王建梅二人到上海参加服装CAD培训。定期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

3.2 加强了对课题的整体驾驭。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切实加强了对当今服装行业市场的调查分析。我们组织专人多次到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当前的企业发展动态,尤其了解新形势下品牌营销战略,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方向进行预测。从企业现状的调查中了解服装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结合现有服装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分析,明确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分析始终贯穿了整个研究过程之中,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切实加强了课题研究的协调,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的协调。我们根据子课题研究的推进情况,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通报各自的研究进展情况、研究成果和研究体会,相互借鉴,共同研究下一步课题推进的办法,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3.3 加强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

3.3.1 建设以服装专业培养任务引领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服装实践教学一般可划分为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岗位适应能力阶段和职业能力形成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校内专业教室中完成,主要教学模式为单项训练和模块训练,如一年级基础训练主要进行的是服装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二年级模块训练,主要是各服装流程的综合操作,为后阶段的岗位适应打好基础。岗位适应能力阶段和职业能力形成阶段就必须在仿真或全真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3.3.2 整合以就业岗位要求的“必须、够用”为准则的课程。对校本教材整合是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研究载体,以就业岗位及知识的“必须、够用”为准则。内容程序化后呈现的形式是:项目、任务、工艺、范例、案例、设备、产品、实验。三年要完成部分主干教材:《服装西裤、裙子生产工艺流程》、《衬衣生产工艺流程》、《服装西服生产工艺流程》、《服装CAD》的编写工作。

3.3.3 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市场经验,加强与服装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培养 “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是我校服装专业师资建设的核心目标。

3.3.4 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我校建立建全两室两场一中心,“实习平台阶梯式”的实验实习基地:服装实验、服装实训室,教学现场、企业现场,公共实习中心。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模拟生产岗位实践的需求。

4 实践成效及推广

两年多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尝试,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4.1 教师的科研意识大大增强,课改效果明显。

4.1.1 教学、科研成果。课题实施以来,取得明显成效。 2010年6月服装专业代表潍坊市参加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一个三等奖、两个优秀奖;2010年12月服装课题在潍坊市职业教育阶段性成果展中获一等奖;2010年9月服装教研室被评为诸城市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室;2009年10月赵新英、刘培花老师分别在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类教师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2010年1月编写的校本教材获诸城市职业教育优秀校本讲义评选一等奖。许多教师撰写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其中有十余篇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4.1.2 教学内容的整合。现已完成《服装西裤、裙子生产工艺流程》、《衬衣生产工艺流程》、《服装西服生产工艺流程》《服装CAD》校本教材的编写和课程标准的制定。

4.1.3 课程建设情况。科研小组与服装专家及同行讨论研究,调整了现有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仅对生产岗位需求将主干课程进行整合,制定了教学大纲,修订了教学计划。尝试“教―示范―学―实践―模拟”一体化教学模式。努力使服装教学与生产岗位零距离接轨。

4.2 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

4.2.1 职业素养方面。2010年以来,服装专业学生其中2人被评为“省优秀干部”,4人被评为“潍坊市优秀干部”,1人获“省优秀毕业生”,3人获“潍坊市优秀毕业生;200多人次分别获“各类奖学金;有3名学生光荣入党。占学校总数的30%。学生的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4.2.2 专业技能方面。实验班的专业技能明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强,如08级实验班不仅具备熟练的缝制技能,还基本掌握了服装制版、编写工艺单、服装CAD、服装设计等技能。在这次技能等级定级中除了一部分定中级缝纫工外,有不少学生取得了中级服装设计、服装裁剪、服装制板等技能等级证。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

4.2.3 创新意识方面。通过开展各类技能比武、第二课堂、科技文化、教科研及学校实施的1+4+1工程等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2010年6月份08级服装班的赵红、韩风云、同学在山东省服装技能比赛中分别获一等奖,2010年11月08级服装班的王文涛同学的作品《温馨家园》在山东省第三届宿舍文化节评比中获摄影类二等奖,齐长奎同学的作品《节水.为子孙节省财富》在省第三届宿舍文化节评比中获公益广告类二等奖。

4.2.4 学生就业方面。从今年的诸城市人才招聘会看出:服装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学生可以选择和胜任不同的生产岗位。通过我们调研和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企业对10年服装毕业生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无一例有业不就和消极待业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创新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方法.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7篇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服务教学内容,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构成了完整互动的教学链。优化的教学形式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容易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高层次人才。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即在职业岗位上“能做事”、“会干活”的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服装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内容设定的前提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运用科学、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更加便捷有效,在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可采取学干结合,先学后干,或在服装设计制作现场边讲课、边操作、边指导、边总结,点对面教、手把手学,使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再者,对于完成的课程任务,可通过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便学生从课堂中的观者、听者、答者、记录者转变成思索者、提问者、讨论者、积极参与者。

二、强专业基础与重实践实训的有机结合

专业基础与实践实训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互为衔接、互为依赖、互为影响的重要环节,专业基础知识是实践实训能力的前提,实践实训能力是专业基础知识延伸与应用,两者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与系统。高职院校的服装专业是社会应用性、行业应用性十分明显的专业,服装专业学生是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既要强专业基础,又要注重实践实训,并将两者有机有效结合,为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的教学保障,轻视和漠视其中任一环节,都将对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实现强专业基础与重实践实训的有机结合,一是要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为后续的实践实习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同时,注重实践实习课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培育和发展;二是要注重学校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善于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将专业基础理论有机地融入实践实训课,在实践实训课中将专业基础理论融会贯通,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实训,在实践实训中运用、验证和巩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从而,提升专业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有效性;三是要注重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训的有机结合。由于高职服装专业教学鲜明的应用性,因此,企业实训见习成为服装专业教育教学不可替代的必要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胜任职业岗位不可或缺的中转站。在企业中通过顶岗实习、实训实战,实现工学一体化,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有机衔接,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程序,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此外,还要善于组织低年级服装专业的学生深入服装设计与加工企业,到生产一线观摩,到消费市场调研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直接感受服装的设计与生产过程,增强专业感性认识,明确学习方向,巩固专业思想,拓展服装专业教学的平台,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成长成才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专业。

三、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

学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代服装专业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时展、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水平。可见,培养独立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服装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在注重培养服装专业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适应时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良好学习实践能力的学生,才有可能不断地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使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强化与转化,形成创新成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逐步成长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能力是学习实践能力的延伸与发展,同时,对学习与实践能力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促进学习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服装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如何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来推进: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萌发和形成要创新、想创新的意识,构建学生的创新意识自觉;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育学生敢创新、不畏难、不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气慨与品质;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能不能创新、会不会创新的品质与潜质,是能否最终取得创新成果的关键要素。创新能力是善于创新思维、发明创造、创新运用的能力,具有发展性、革新性、颠覆性特征,培育培养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迫切要求;四是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生态,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型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推进与完善学校和专业的制度设计,建立与完善激励机制,来为培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有利而必要的条件。

四、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阵地,社会需要就是学校的责任和目标,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来培养相关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向应当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有用型实用型人才,为企业输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代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企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从被动模仿加工型企业向自主研发,品牌经营型企业多元化发展。中高档服装市场及与服装相关的配饰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企业的规模生产、规模销售、网络销售等为服装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服装业走向技术密集型的必然趋势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控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WTO新规范的进入,迫使行业加速人员结构调整,急需补充成衣出样技术、工艺技术、市场开发、经营管理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CAD技术员、销售业采购顾问、专卖店经营主管、奢侈品营销管理员等新生新型岗位既为服装专业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专业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市场需求同步,要确立发展意识,遵循教学规律,推进教学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改革课程结构,建立学科特色,强化专业实践环节,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契合呼应、有机结合。在强化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为学生开设多方向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拓展专业视野和对社会就业的适应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内化和迁移。鼓励学生报考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掌握多个单项技能以达到技能的复合性,使其成为具有多岗位就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五、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当前,由于社会服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服装专业从业者的就业前途越来越光明。目前,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分为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美术设计三门专业主干课。在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下,要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初步形成富有中职特色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当然,服装行业竞争也随之变得空前激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作业程序、设计观念及设计管理等各方面技能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学生未来从业的需要。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中职服装专业在办学层次上还是有些模糊,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依然停留在针对加工性企业的用人需求标准上,并且很多教师已经很习惯沿用那些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教学方式,长此下去便会导致学生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市场应对能力差。中职服装专业的教育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且能够根据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有科研、有设计、有营销、有管理,从最原始的原材料到最后成衣终端都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好服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学生综合素养与学生未来职业方向三位一体的培养办法,不仅重视基础教育,更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通过技能考核课程,获得服装技能等级证书或服装行业资格证书也很重要。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注重课程设置一定要密切联系市场,特别是重视与企业的结合,因而建议设置一定数量的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或专业交叉的课程。这样,不仅可以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岗位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虽然中职服装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远远大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笔者认为,在中职服装理论教学中必须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具体讲,也就是除了《服装专业外语》《服装工业样板》《成衣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材料学》等教学内容,在现有的框架中适度增加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服装系列样板制作知识,例如《服装CAD》《结构设计》等内容。这样,人体的造型、结构特征、各部位的尺寸规律等由图稿抽象到具体,为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敢于突破学科体系的框架,把工作任务与理论实践相结合,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能力发展规律有效构建授课体系。例如,在《结构设计》教学中,在理论上加强款式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和结构原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掌握款式分析的方法和理念等。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掌握知识。特别是在裙装、裤子、衬衣、夹克衫、男女西服、大衣板块的教学中,务必要让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实践再实践,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实现举一反三,并且可以对成衣生产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

三、学会采用多媒体视听、电子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专业教师的授课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在课堂授课的时候,要学会采用多媒体视听、电子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备。这样,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课件、案例直观性地传达知识内容的信息,以此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视听、电子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演示,特别是在案例分析与示范中,这样就实现了“部位操作——整体把握——艺术造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设备将服装的部件练习、组装整件服装的技能实训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在此过程中,按照教师的步骤,实现了训练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此外,采用多媒体视听、电子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下载大量的素材以及流行时装会的最新信息,这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丰富学生形象思维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大力强化实践环节,认真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与教训

将来有的学生可能从事服装行业,因此,要提前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厂家一般的流程是:设计稿——设计总监定稿——打样版——车样版——试衣——设计师修正——修版——样衣编号——根据市场或订单确定生产数量——采购原料——下单——生产——销售——售后反馈。为此,教师要将生产流程作为实际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在授课与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模仿企业生产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些小组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特长。例如,有的小组成员对设计相当感兴趣,教师可以强化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重视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此外,教师还要要求学校强化与企业的合作,这样学生便有条件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这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提前了解与该行业相关的各种因素。当学生学习完一章指定的内容或者阶段性的实习结束后,教师也要对此进行及时总结,总结实践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总结去找出自身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这有助于学生向“高技能、高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曙光.服装专业口径教学模式的设想与探索[J].服装设计师,2011(10).

第9篇

他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修身、齐家、创业,样样不凡。他曾经隐忍数年,历经磨难,却从来不曾“趴下”。他有过人的魄力,却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一贯秉持“真诚做人,认真做事”的原则。他就是北京来宝汽车美容装饰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强。

长路漫漫,平庸者随波逐流,王者却尽显身手。只因满怀智慧与力量,永远拒绝听命于人,纵然狂风险途,仍能独主沉浮。

同当下大多数创业者一样,来宝汽车美容装饰连锁品牌创始人李文强,怀揣一份追求卓越的人生理想,早年远渡重洋到美国,致力于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寻找创业掘金之路。在美国期间,李文强敏锐洞察到汽车美容装饰行业的巨大潜力,始终专注于该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依托底特律大学汽车美容养护研究院的科研力量,先后取得百余项汽车养护专利技术,荣登美国华人发明协会会长,成为汽车服务行业科研专家。

在美国的自由市场氛围中,李文强敏锐地认识到,先进的技术只有获得市场化应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国际化领先模式只有本土化运营才能取得成功。于是通过缜密的前期准备,于1991年创立“来宝”品牌,携百项专利技术和来宝顶级隔热防爆膜、奔宝超级隔热防爆等世界领先产品回到中国二次创业,从此掀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企业发展历程。

庞大的市场蛋糕由谁来分割?创业者们是成功的掘金者还是市场的“炮灰”?充斥着伪理念、伪模式、洋概念的混战江湖,谁将独具慧眼,决胜千里?答案只有一个:群雄逐鹿,上谋下略,智者胜!

汽车后市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黄金产业,被众多投资者誉为千载难逢的创业良机;连锁加盟,成就了无数财富传奇的商业模式;在全球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也让众多创业者败走麦城。剥掉伪品牌华而不实的外衣、清醒于令投资者冲动的品牌炒作、寻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选择真正令消费者满意的经营之道,才是掘金的法宝!

1991年,北京来宝汽车美容装饰连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500万人民币,拥有员工800余人,是一家以汽车用品生产、批发、零售以及综合汽车服务、汽车美容装饰养护连锁加盟、培训学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汽车服务企业。

北京来宝汽车美容装饰学校,是经过国家劳动部门正式批准的北京市唯一一家,培养专业汽车美容装饰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校凭借从事汽车美容装饰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校凭借从事汽车美容装饰行业20余年,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培养锻炼出一批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此外众多的服务网络,自营100余家门店,保证了每一位学院都能得到足够的实操机会。

同时,学校与众多汽车服务企业、4S店、装饰店鉴订了用人协议,为每位学员结业后的工作安排提供了保障。

来宝汽车美容装饰连锁加盟总部,凭借美国来宝先进的汽车后是抄连锁服务模式、技术和卓越的产品,集合了100多名汽车制造生产、汽车美容装饰养护、连锁加盟行业;运营、营销、物流管理等专家,结合国内汽车美容装饰养护市场状况,研发出一套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汽车后市场美容装饰服务连锁体系,并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三分修、七分养”的汽车后市场服务概念。

自成立以来,来宝汽车美容装饰连锁加盟就以务实的经营理念、过硬的产品质量、领先的先进技术、完善的售后服务,迅速占领中国汽车后服务市场。目前,来宝共有:汽车美容连锁直营店、汽车美容连锁加盟店、汽车美容连锁合作店1300余家,遍及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只要做到产品质量保证、价格合理、售后服务到位、客源稳定,做这一行其实赚钱也不难。”李总说,要干一行爱一行,对客人负责对自己负责,那么干什么都会成功的。

来宝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成功变身为本土化品牌,让千万消费者尊享世界级服务的专业汽服商,制定汽车美容装饰服务及教育标准的企业,用20年时间直营实践与投资者分享朴实精辟的成功之道――国际化与本土化无缝结合,消费者与投资者和谐共赢,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完美统一。也唯有这样的王者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面对众多汽车美容装饰连锁,怎样的选择才能助力创业成功!面对纷繁的汽车美容培训学校,哪家才是就业无忧的理想选择?来宝正在用实力证明――来宝将与各位伙伴和学员实现共赢。

中国汽车产业以无比惊人的发展速度,催生了中国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庞大消费需求。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3000万辆,汽车美容装饰行业产值突破3700亿元,汽车后市场服务正以每年30%的增长速度引爆产业历史性的变革!

北京来宝汽车美容装饰加盟连锁总部强调合作性开拓市场,来宝拥有19年汽车美容装饰直营店经营和加盟连锁历史,实力雄厚,从品牌宣传、产品生产、直营店管理和员工培训等一系列加盟支持,让加盟商轻松掌握盈利模式。

作为企业创始人的李文强,在汽车行业钻研了30多年,“来宝品牌”在中国也摸索了20年。在来宝公司,像李董这样在公司成长,在公司发展的员工非常之多。他们热爱这个企业,热爱这个行业,用激情和热情,更用智慧实现着来宝一次次的转型与蜕变。这就是“来宝人”。来宝理念不是空穴来风,它是企业20年来发展历程的浓缩;来宝品牌的文化积淀更带给来宝劲的动力,将引领来宝走向王者的巅峰!

领先与否,其实只在动静之间。领先,不仅是实力,更在于强劲的动力。

对于“入学来宝汽车美容培训学校,是您就业无忧的理想选择”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事业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竞争,职业学校培训的学生越适应市场,学校的竞争力就越强。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52-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适应就业市场实际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这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规定。对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高职服装专业教育尤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高职服装专业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面向社会,按需施教,多元培养,务求实效为原则,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根据服装企业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工作流程,企业的产品开发与生产包括服装市场分析、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成衣工艺制作四大部分,相应地,高职服装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包括以下五种能力。

1 服装市场分析能力

即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服装市场的供需状况,如季节性变化对服装款式的需求;时尚变化对服装样式的影响;不同种群对服装样式的追求以及不同年龄对服装型号的不同要求;等等。这种服装市场的分析能力是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2 服装款式设计开发能力

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服装款式设计和开发,这是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3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是在服装款式设计的基础上。对服装的用料、颜色、材质、搭配和尺码的设计能力。这是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4 成衣工艺制作能力

即掌握现代化的成衣制作工艺,能够较熟练地按照上述服装款式设计和服装结构设计进行成衣工艺制作。

5 服装产品营销和策划能力

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也包括成衣工艺制作后的产品营销和策划能力。这是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终端体现。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部内容。当然。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在以上五种实践能力中,可能有所侧重,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其基本能力构成是不会改变的。

二、离职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

1 强化实践教学

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实践教学比例应占总课时量的50%以上。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实践课程的设置除了采用“2+1”模式之外,还要在大一安排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实习、大二安排专业实习,这有利于促进教学与专业项目结合,增加专业实践活动。

在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的基础上,要将教学与企业项目对接。实现校企合作,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从产品的开发、款式设计到样板制作、样衣制作的全过程,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将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完成的优秀款式反馈给企业,投入批量生产。借助校企项目合作推动课程教学,教师以生产任务和生产项目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施,教师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任务分配、工艺设计、项目实施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任务、执行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这种实践教学,是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已经在沈阳、大连等城市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沈阳安娜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是辽宁省级的实训实习基地。这些企业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条件,而且还接收了大量的实习学生和毕业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和支持。

2 整合专业实验室,提高实验室使用率

高职专业实验室建设是衡量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任。高职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离不开专业实验室。高职服装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原则是为教学服务,兼顾设备更新与企业同步。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增设服装实验室面积;更新老化的服装生产设备;更新服装CAD软件或升级,尽量做到与企业设备同步发展、与时俱进。另外,整合实验室便于学生利用实验室进行集中性和专业性综合实验,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将服装CAD实验室与服装结构设计实验室、工艺实验室整合成为一体,由实验室教师和指导教师共同管理;通过这个整合的大实验室,学生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实践创新训练。通过设置创新实践平台,学生不仅有了创新实践的场地,而且激发了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3 分段实训,整体推进

首先,根据服装行业的技术岗位需求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两段式、分方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步骤。一年级以专业基础教学为主,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注重技能型能力的培养;二年级分设计方向、工程方向和营销方向,进一步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强调技术型和创新性人才培养。

其次,开展实训。满足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实训的目的。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的合作企业实际生产,达到以生产带动专业顶岗实训’的目的;建立研发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的研发单位实际研发,达到以研发促进专业向技术型转化教学的目的。提升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再次,整合设计结构和工艺实践教学,实施整体化的实践教学。以核心课程为主线,分析各门课程横向与纵向的内在联系,明确各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主次和交叉关系,协调和衔接好工学交替的各个环节。通过整体化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模拟服装企业产品研发与生产的整个过程。课程内容的各个环节必须与服装企业产品设计与工业化生产保持一致,训练学生熟悉产品研发过程以及各个环节要求的能力

4 强化课内与课外实践项目训练

即把专业课程与社会服装比赛结合,进而增加激励效果与学习兴趣,以参赛促学习,以参赛促实践训练。例如在讲授服装设计、服装画或服装图案等课程期间,可以把课程内容与社会上的某服装设计比赛结合起来,学生作业成绩评价与完成参赛作品的质量相结合,通过各种大赛促进学生设计和动手能力的快速提高。可以由学生组成团队,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各尽其能。共同完成一些比赛项目。教师也可自己拟定比赛方案,进行组织模拟参赛教学。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中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实践精神。

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就曾进行过这样的大胆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东北三省“服装工艺制作”实践大赛并获得金奖;参加东北三省“温馨鸟杯”第二届服装设计大赛并获得金、银奖等。通过有组织地参加各种服装专业比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创新实践具有极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5 为学生搭建实践成果展示平台

专业实践课程结束后,教师要为学生寻找一个可供展示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的窗口,也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特殊方式。心理学认为,当代大学生除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外,还特别具有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高层次需求。因此,教师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平台,一方面,促使当届学生进行有效的竞争,形成积极学习创造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下届学生参与创作的欲望。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和展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主动进入竞争市场。通过这个展示平台,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对服装专业学生的设计、制作的成衣作品做出评价,可以使收获更多关于设计创作的有益反馈信息,从而有所借鉴,提高自己的专业创作水平。也可以聘请企业参与评选,对于优秀的创意设计作品及时给予肯定以至采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6 建立特色工作室,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服装专业 技能实训课 “星级式”教学

目前,职高服装设计专业的技能实训仍然未能突破传统模式。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模式,通过创新专业技能实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养成,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实训技能的目的。由于服装专业涵盖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比较广泛,学生如果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就会逐渐失去对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而优,学而精”,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笔者认为,目前服装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并不单纯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简单结合,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技能实训引导。此外,学生作为个体存在,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先天与后天能力存在着差异。因而,实训教学应针对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所以笔者在服装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上采用了“星级式”技能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制定服装专业实训方案

专业实训方案应在对学情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考量下制定。据此,笔者通过调研了解了衢州市乃至浙江省服装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专业的发展趋势、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等,最终形成服装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从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技能要求,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加以调整。

首先,专业教师介绍本专业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服装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应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其次,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让学生走入市场、走进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从事服装行业应该掌握哪些专业技能?你认为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对哪些课程做强化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服装行业的工作要求、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以学生对自己知识含量和学习状态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

再次,通过书面形式了解学生对服装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高中三年的具体学习目标,从而制定出有效的专业实训方案。

二、确定“星级”标准

按照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基于生产实际,结合专业课(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打样与工艺制作、服装工艺制作、服装材料、编织与刺绣、立体裁剪与缝制)的特点划分星级。

1.星级划分标准

(1)服装专业星级主要采用五星考评制:60分为一星,61~69分为二星,70~78分为三星,79~87分为四星,88~96为五星。星级考核挂钩学分,专业总学分210分为合格。

(2)服装设计、手工制版、缝制工艺分别执行各自的星级划分标准。

(3)星级划分中三门都达到三星,即能达到专业学分。

(4)学生未达到三星的,可继续训练直到达到三星以上。若单门不足三星,可从另外两门中取得四到五星来平衡达到210分的专业总分。

2.各专业课技能实训考核评分表

三、专业“星级式”实训推进

1.项目选修

专业教师依据培养目标来调整项目选修教学的教学大纲,依据当地用工需求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进行有选择的设置。在组织这类选修课程时,可以多样组合,以培养学生满足岗位的职业需求。授课内容先采用调查方法,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出发,最终确定包括服装设计、服装样板制作与缝制、服装CAD、立体裁剪与制作等门类众多的课程内容,开办“选修课超市”。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我所爱,学我所需”。

2.项目走班

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级界限,实行小班化管理,学生自由选择,重新编班,真正“走”起来。通过走班教学,专业教师变得更加耐心细致,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3.阶梯推进

在技能实训教学过程中,每一阶梯的教学目标系统围绕专业能力塑造、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进行教学模式的安排与设计,当学生一项内容达到三星级后再进行下一项内容的实训,直到完成所选项目的所有内容。

四、专业实训的有效评价

教学的有效评价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在服装专业技能实训过程中采用的评价方法有自我评价、实训小组组内评价、指导老师评价、综合评价、在班级或校内展示学生的设计或剪裁作品等。

创建新型的技能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将专业能力培养细化,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特长,确立学生的发展方向,建立新型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目标性学习。“星级式”技能实训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接受专业技能实训课的学习,开展探究性的学习,不断增强专业技能中某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骆振楣.服装结构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凤云,孙丽.服装制作工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明德.服装工业化生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服装专业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笔者结合长期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实践经验与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总结得出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内涵为: 

在系统科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熟悉信息环境和把握服装专业课程内在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和发掘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情境的构建工具、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积极探索网络信息资源运用的途径和方法,调动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服装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服装专业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服装专业课程的变革,但却是服装课程改革的有力促进条件。 

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是一种全方位的整合,即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服装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服装cad等课程的教学,包括服装课题研究。包括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等。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应该有利于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进而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 

 

二、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它使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我国教育部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其传授信息量小,手段落后,直观性差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要求。各级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立体化教材建设,为教师提供整体的教学解决方案,进行远程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服装业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劳动密集产业,而是融合了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产业,跟服装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指出,目前我国服装工业缝制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但是服装科技水平在全球仍然比较低。如果要实现服装强国的梦想,首先就要成为服装科技领先的强国。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目前人事、财务、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国内服装企业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服装cad应用率接近90%,cam、erp、pdm、scm等应用也接近20%。产品设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制造设备数字化、企业间协作网络化成为信息时代服装企业发展的总趋势。相应地,服装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适应性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对这类人才在业务上要求具备准确地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实践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在企业的变革中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潜力,换句话说,要有信息化的审美能力、服装设计能力,现代信息化的服装生产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服装专业cad能力等。 

服装高等院校是为服装企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为了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服装专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信息时代服装专业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统的设计技法教育,更是一个开发学生智慧和创造能力的系统工程。从当今的服装专业教育现状看,课堂教学的改革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条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用于服装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适应了服装专业学生个性创新化、群体多样化的教学要求,因此,它在给传统的服装专业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进而推进服装专业教育的改革,最终完成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因此,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更是信息时代服装专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科学理论是整合的指导思想 

系统科学理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服装业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服装专业教育也是如此,各个专业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配合。既然服装具有系统属性,服装系统包含于社会系统之中,如何体现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各元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相协调以及怎样使教学的效率达到最佳,是服装专业教学应当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进行服装专业教学的指导,以服装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必然可以培养师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大大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整合的理论基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现代服装样式之多、时尚变化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当今的服装专业人才,要具有敏锐的目光和观察力,要运用机灵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时时更新知识体系,才能跟上飞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创作出时代精品。基于服装专业的这种特点,我们服装教育培养的服装人才不仅要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还要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导,教师注重对学习环境的创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培养学生通过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 

 

(三)多元智能理论为整合注入了崭新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风行全球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它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博士于1983年首先系统地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力潜能,这种多元的智力并非完全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可以激活和发展的,教育的任务就是提供激活适合个体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是在学生主体化、教师主导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目标智能化和教学活动丰富化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因此,服装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有意识地营造立体多维的学习氛围,激发艺术灵感和创造性,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开发。多元智能理论蕴涵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整合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它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整合的宗旨,正确定位整合都具有显著的价值。 

 

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整合的实践正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 

我国各级各类服装院校的专业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也在不断地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改革主要围绕着办学模式、产学研的结合、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序而火热地进行着,并且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经过一定阶段改革的服装专业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多与课堂教学课时少的矛盾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专业领域发展越迅速,教学内容就越丰富,而课堂教学课时量却是极为有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多媒体形式下表达海量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共享为课堂课时量的延伸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整合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首选。 

经笔者调查研究,当前全国各级各类服装院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门专业课程的精品网站建设,如东华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的服装结构设计、女装设计与工艺、服装材料学、立体裁剪等课程的精品网站都在积极建设申请中。而天津师范大学的《中西服装史》率先于2009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整合的理论总结处于低迷阶段 

笔者从事一线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十多年,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效的教改之路,主持完成了省教育厅的服装专业教改课题。在信息技术冲击下对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进行着实践探究,并以硕士论文形式进行了阶段总结,论文《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索与实践》得到评委的肯定,取得良好成绩。但是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信息技术服装整合”进行搜索,结果是“共有记录0条”,令人难以置信,但输入“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结果有记录一千多条。在这一千多条记录中笔者能找到的是信息技术与医学、计算机、英语、体育等各学科整合方面的论文标题,没有找到信息技术与服装课程整合方面的论文。笔者又进入百度、谷歌搜索,终于搜到四篇:“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信息技术与服装设计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之探索”,可见在理论总结上,整合可以说还是个空白的领域。 

 

五、对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建议 

 

(一)上层决策者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改革,观念先行。教育观念是无形的、隐性的,它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表现出来的,它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向,更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整合首先就是要让上层决策者与教育者树立现代化最新教育理念。服装专业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手段改革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一个重要基础。教育者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大影响力,但是只有在决策者的鼎力支持下。整合才得以顺利有序地实施。换而言之。整个教育战线上至决策者下至一线教师要统一认识、团结协作,才能真正促进整合。 

 

(二)加强教育技术学培训。提升服装专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综合素养。教师是教育改革直接的承担者,信息时代服装教育的发展要求专业教师既精通专业领域,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当前大多数服装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但是对教育技术学明显比较陌生,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属教育技术学范畴。很多院校的服装专业设在艺术设计学院或是艺术设计系下面,这里的专业教师不熟悉教育技术学当属正常现象。但这现象于整合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加强服装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培训刻不容缓。 

培训的内容重点应放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及运用上,而且针对性要强。因为服装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特征,整合也没有可套用的固定模式,只有针对服装专业学科的培训才能大大提高培训效率, 

培训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有些院校可以直接利用本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力量与资源组织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还有去专业的教育技术学培训机构学习,去兄弟院校取经;邀请专家来开专题讲座;召开教育技术成果交流展示会:观摩示范公开课,等等。 

总之,教师要用教育技术理论武装头脑,用终身学习精神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出成效。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