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

时间:2022-04-09 12:13:00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范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5例中,男19例,女6例;年龄52~78岁,平均63.5岁。

1.2临床表现半数以上病人感上腹部胀痛、食欲不振,其中16例有体重减轻,消化不良;黄疸症状14例。恶液质3例,有10例上腹部扪及包块,2例胰腺癌阻塞脾,门静脉而引起门脉高压。

1.3方法对25例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见图A-K(略)

2.1CT平扫胰腺肿块,肿瘤致胰腺外形局限性增大,轮廓改变,边缘可呈分叶状,肿块大多呈等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块中心有水样低密度液化坏死区。

2.2增强扫描动脉期,由于胰腺癌为少血供肿瘤,本组病例绝大多数在该期为相对低密度。门脉期强化略有减低,肿块边缘不规则;延迟期肿块呈现为相对低密度。血管受侵,腔静脉、门静脉、腹腔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侵包埋。3讨论

3.1胰腺癌的CT表现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1)胰腺肿块;(2)局部轮廓改变。间接征象:(1)胰周脂肪间隙的消失;(2)胰胆管系统扩张;(3)周围血管和脏器受侵犯;(4)梗阻远端胰腺萎缩;(5)淋巴结和脏器转移。

3.2胰腺肿块局限性肿块或胰腺肿大,破坏了正常胰腺的比例关系。本组在平扫时病灶大多呈低密度影。由于胰腺癌缺乏相对血供,早期容易突破胰腺境界侵犯胰周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这对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判断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多呈轻度强化,而门脉期呈均匀强化,而胰腺本身强化在动脉期与门脉期相似,实质期胰腺周围血管的显示均优于动脉期。

3.3轮廓改变一般认为,癌肿直径<3cm的肿块称为小胰腺癌,多数在胰头部,胰腺头部不规则轻度增大,局部隆起,钩突圆窿,失去正常三角形。小胰腺癌阻塞主胰管时,CT可显示胰管扩张。胰体尾部萎缩或形成胰尾部囊肿,可根据这些改变间接征象提示胰腺癌的诊断。

ct诊断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6]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3):171-172.

[7]贾国荣,孙高峰,左长京.PET/CT在肝细胞肝癌影像诊断及临床决策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18(5):3316-3318.

ct诊断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多排螺旋CT 多发性足骨骨折 诊断

当前在临床中,多发性足骨骨折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且随着国内建筑业以及交通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交通事故和施工工地损伤所导致的足部骨折患者人数也越来越多。患者出现足部骨折之后会发生一定的运动障碍,对其日常工作和生活具有严重影响,为避免这一情况出现须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诊断方式[1]。本文基于此,主要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足骨骨折患者治疗资料,对多排螺旋CT诊断多发性足骨骨折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主要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足骨骨折患者治疗资料,所选患者的年限范围在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参与本项研究100例患者分别采取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两种检查方式进行诊断。所有研究患者中男67例,女33例,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3±2.75)岁。43例患者为交通事故所致,21例患者为重物砸伤所致,27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剩余9例为跌倒导致;骨折至入院诊断时间范围在4~18 h,平均时间(10.23±2.06)h;文化水平方面:小学文化22例,初中文化20例、高中文化19例、中专文化23例、大专文化6例、本科及以上10例。研究中的100例患者均是新骨折患者,认知功能正常,对该研究项目知情并且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配合度比较低的患者、陈旧性骨折类型患者、骨折至入院诊断时间超过24 h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研究中100例患者均需分别采取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检查两种诊断方法,具体诊断方式如下:DR平片检查方式:该诊断方式所使用的设备为锐珂所进行生产的DRX-Evolution,需要先对患者足部位置进行斜位和正位的摄片,必要情况之下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侧位摄片,摄影的具体条件为3.6~4 m As以及60 k V,投照的距离则为100 cm,固定滤线栅为10∶1。所有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检查,具体方法如下。多排螺旋CT:该诊断方式所采取的仪器为GE Brightspeed Elite 16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之前让患者保持仰卧位,自然放置足部,将患者足部放在功能区位置,确保床面和足底呈现垂直情况,对比患者足部进行扫描,主要对必要感兴趣和有必要的位置进行扫描。将设备电流设置为300 m A,电压设置为120 k V,层厚以及层间距设置在3.0 mm,螺距设置为1[2]。完成扫描之后需要将扫描取得的图片上传到工作站当中,使用1.25 mm层厚重建图像。读片时使用双盲法进行读片,让两名放射科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对扫面所得图像进行阅片和诊断,如果诊断结论不一样必须重新进行观察,直到两名医师诊断结果一致。诊断标准: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所得图片之中出现了至少以下一条征象,(1)可见清晰骨折线,或可见移位现象。(2)发现贯穿正常骨小梁的线性透亮影。(3)存在游离小骨片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多排螺旋CT以及DR平片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概率以及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包括骨块数量检出率以及骨块类型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所有的数据均需要经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P<0.05说明两个组别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使用的检验方法为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的检验方法为t检验。2 结果2.1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概率之间的对比

DR平片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81例,诊断准确率为81.00%,多排螺旋CT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100例,诊断准确概率为100.00%,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R平片诊断方法,两组别之间患者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概率之间的对比

2.2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分析对比

经DR平片诊断准确的81例患者中,共计有172块骨块数量检出,经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100例患者中,共计有201块骨块数量检出,DR平片跟骨骨块检出率、楔骨骨块检出率、距骨骨块检出率以及舟骨骨块检出率均低于多排螺旋CT诊断,骰骨骨块检出率高于多排螺旋CT诊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分析对比[n(%)]

3 讨论众所周知,在人体内多个关节当中,足部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位,极易直接或者间接受到暴力作用进而出现骨折[3-4]。近些年来,国内足部骨折的出现概率越来越高[5-6]。患者如足部骨折将会破坏其足部原先完整结构,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能力,如治疗不慎或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残疾,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7-8]。因此,对足部骨折患者采取合适的诊断方式非常必要[9-10]。

以往临床诊断当中,X线是骨折诊断的一种常用方式,具有价格实惠和操作简单的优势,但这一诊断方式也有着分辨率较低的缺点,对临床诊断具有较大影响[11]。相对于以往的X线诊断方式,DR平片则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可以对多数足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同时也可以实现一次性成像,能够对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一定依据。但因为人体足部的骨结构欠规则,DR平片无法对部分跗骨和跖骨基底进行完全显示,难以对部分存在隐蔽和重叠位置的骨折线情况以及骨折移位情况进行清晰显示,进而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12]。而多排螺旋CT具有直观、多角度、分辨率高和立体的优势,可以有效弥补DR平片存在的缺陷,且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患者在进行检查时只需要平卧即可[13]。本项研究主要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足骨骨折患者治疗资料,所选患者在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我院,参与本项研究的100例患者分别采取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两种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分析对比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检两种不同诊断方式下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后发现,DR平片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81例,诊断准确概率为81.00%,多排螺旋CT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100例,诊断准确概率为100.00%,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概率明显高于DR平片诊断方法,两个组别之间患者数据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同时经DR平片诊断准确的81例患者中,共计有172块骨块数量检出,经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100例患者中,共计有201块骨块数量检出,DR平片跟骨骨块检出率、楔骨骨块检出率、距骨骨块检出率以及舟骨骨块检出率均低于多排螺旋CT诊断,骰骨骨块检出率高于多排螺旋CT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也有学者在对多发性足骨骨折的临床诊断研究中指出,DR平片诊断在骨块检出方面和多排螺旋CT诊断无明显差异,但是多排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要明显高于DR平片诊断,和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CT的MPR技术可以实现一次性横断扫描,在诊断过程中不仅对解剖结构的识别有利,而且还可以对患者病灶进行精准定位,长轴面可对患者跖趾骨进行有效显示,同时沿着上下方向可对患者跗骨进行清晰显示,更有利于检查者对患者骨质破坏情况以及病灶位置等进行详细观察,在提高临床诊断效果方面的同时也可以为临床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而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多排螺旋CT诊断的良好临床应用价值[14]。

综上所述,在对足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时,采取多排螺旋CT诊断方式具有较高准确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波.多排螺旋CT诊断多发性足骨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7):216-217.

[2]邹景川.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中的意义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130-131.

[3]马波,马江卫,尹战海.微创关节外侧直切口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32例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3):314-316.

[4]曾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4):105-106.

[5]吕泽斌.空心加压螺钉与可吸收材料治疗足部骨折的效果对比和复发率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3):76.

[6]曹亮,王树军,张道忠.3种治疗方法在多发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安徽医学,2021,42(8):925-928.

[7]熊雄,何源亮,李旭.CT检查在上肢骨折中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9):186-188.

[8]李鹏.CT骨三维在多发肋骨骨折小切口手术中的应用探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1,7(5):46-48.

[9]齐小兵.64层螺旋CT与X线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8):5329-5331.

[10]高越,张筠,曹军英,等.高频超声对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20,48(9):1003-1004,1007.

[11]王荣芬.多排螺旋CT在多发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探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3):202-203.

[12]刘世维,范飞捷,林荣彬,等.肋骨外固定板治疗肋骨骨折78例患者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10):1409-1413.

ct诊断论文范文4

【关键词】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胸部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66-02

螺旋CT因其三维成像的特性,可实现对整个组织、器官的扫描,间隙少、操作简便、限制少、病灶筛查效率高。胸腔涉及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系统,各类组织,数个器官,解剖复杂,螺旋CT应用于胸部疾病诊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就某院2013年4月~2013年9月收治确诊为胸部疾病患者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探讨,评价其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3年4月~2013年9月接受过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患者142例,其中男100例,女42例,年龄7~81岁,平均(43.5±13.3)岁。其中心脏血管病变51例、肺癌31例、支气管病变30例、肺部结节30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1.2方法

选用GE双排螺旋CT,最小扫描层厚2.0mm,扫描范围隔底至肺尖,部分患者接受造影对比剂增强扫描,剂量100~130ml,患者取仰卧位,扫描[1]。扫描获取容积数据经扫描仪计算机系统传送至数据处理工作平台,经仪器配套软件处理,处理后建立多平面、三维、仿真成像,诊断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与常规CT、病理所见等诊断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包于Window7平台操作处理,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2检验,P

2结果

2.1 诊断分析方法

(1)肺癌:运用多层重建、多平面与三维成像,对肺部进行扫描查找病灶,对肿瘤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主要观察肿瘤形态、密度,是否侵犯正常组织,与邻近纵隔、气管、支气管关系等,重点观测肺叶支气管病变程度,是否因病变致狭窄,病变气管分布,肺门区肿块情况,可有效的辨别中央型肺癌、气管肿瘤;针对靠近纵隔、胸壁的原发病灶,增强扫描可辨析边界;针对转移病灶,螺旋CT较单纯CT诊断效用更优[2]。(2)肺孤立结节,肺孤立结节包括周围型肺癌、转移性肺癌、肺结核瘤、肺炎性肿块、肺血管瘤等,采用表面遮盖法重建三维图像,结合多方位成像,确定结节位置后采用常规诊断方法可定性诊断[3]。(3)支气管扩张:严重者可致周围肺组织脓性炎症纤维化,支气管变形持久扩张,采用螺旋CT应用最小密度投影法、表面遮盖法建立支气管树,可显示其形态、轮廓,判断支气管病变程度,对支气管的厚度、病变影响范围做出判断[4]。(4)心脏血管病变:以心脏大血管异常为主,采用多层面、表面重建等方法,可对主动弓脉病变包括离断、转位、狭窄等情况进行评估,观测肺动脉瘤样、左锁骨下动脉等异常[5]。

2.2 诊断效用

肺癌螺旋CT诊断符合率96.77%、常规CT80.65%,螺旋CT诊断符合率97.89%,常规CT诊断符合率85.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开展已有十数年时间,成像技术种类多、针对性强、特点鲜明,包括表面遮盖成像、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最小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仿真内窥镜成像等,各技术各具特色,应用广泛[5]。遮盖、容积显示、密度投影可准确查找病灶,并对病灶的性质做出基本的判断,常用作结节查找、结节密度评估等;采用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可清晰的观察区域内形态、病变范围,是定性诊断常用的成像技术,可对肿瘤形态、是否侵犯其它器官进行观测;仿真内窥镜技术常用做管腔如支气管、血管病变评估,判断狭窄、曲张,目前运用支气管树重建诊治支气管扩张已成为共识[4]。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相较于传统CT具有连续性好、定点能力强、成像多样化等优点,于病灶的筛查、定性诊断、病情评估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次研究中,螺旋CT扫描诊断肺癌、孤立肺结节、支气管扩张符合率均高于常规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于胸部疾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适用于细小病灶排查、相似病灶辨别、定性诊断及复杂形态管腔病变病情估计,医师应熟练的掌握各种成像技术,提高诊断效用。

参考文献

[1] 阳光兵.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国医药指南,2014,12(1):100-101.

[2] 邹南安,王奕,王爱.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在60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36):4453-4455.

[3] 王成贵,朱培贵.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胸部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J].2011,21(7):1095-1096

ct诊断论文范文5

【关键词】 CT;急性阑尾炎;临床价值;影像学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普外科疾病种类之一, 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急腹症相关症状。急性阑尾炎患者中虽然大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而在临床上容易确诊, 但是还有少部分患者因为缺乏典型的急性阑尾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被误诊或者延误确诊。为了提高急性阑尾炎的正确诊断率, 本文探讨CT辅助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被临床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者122例, 其中96例患者被临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经过病理组织学及手术证实)、26例为其他病理类型的急腹症。122例患者中, 男76例, 女46例, 最小年龄17岁, 最大年龄81岁, 平均年龄32.1岁。患者中有73例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症状, 占所有确诊的急性阑尾炎病例的76.0%, 其余23例急性阑尾患者缺乏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上述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1. 2 方法 所选的122例患者均实施腹部CT检查, CT扫描范围包括整个泌尿系统范围, 均在本院CT室内完成上述检查。在本组122例患者中, 81例患者实施CT平扫, 其余41例患者同时实施CT增强扫描和三维成像。上述患者CT扫描后所得图形均在2名CT影像学诊断医师下进行诊断分析, 对于存在疑问的CT征象要通过讨论, 并取得一致认为后进行诊断。

2 结果

临床确诊的9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行CT检查结果显示:其中16例单纯性阑尾炎, 46例化脓性阑尾炎, 24例阑尾坏疽穿孔, 10例阑尾脓肿。化脓性阑尾在CT下显示为阑尾直径增粗显著, 病变的阑尾腔内也有积液存在、在病变的阑尾周围的渗出也较为显著, 对此类患者实施增加扫描后可显示脓肿壁存在;CT下显示阑尾坏疽穿孔为阑尾壁失去连续性, 表现为断续征象, 阑尾腔外显示有气体存在, 在阑尾周围可显示为蜂窝织炎表现;CT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阑尾增强显著、病变的阑尾腔内有积液存在、病变的阑尾周围的渗出较为显著;阑尾脓肿在CT下显示为阑尾周围出现低密度影(类圆形), 阑尾腔内及阑尾周围可有小气泡影。本组122例患者的CT检查中, 发现57例患者阑尾内出现粪石影像。根据CT图像显示, 结肠管壁CT影像改变结果、肾脏和输尿管CT影像学改变结果、子宫附件影像学改变结果等确诊了其他类型的急腹症, 共26例。

3 讨论

在阑尾炎的临床诊断程序中, 影像学的辅助检查主要是B超和CT检查。但是在B超检查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过程中受到检查者主观认为而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连续的断层CT扫描在检查过程中能够通过保留的相关影像学资料为诊断做出进一步分析, 更有利于对CT对急性阑尾的正确诊断[1, 2]。特别是在临床中, 当B超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或者不容易做出鉴别诊断的时候, 采用CT检查对此类患者是必要的。对急性阑尾实施CT扫描检查时, 当阑尾内有粪石征象且阑尾周围有炎症征象时, 即可根据上述征象诊断为阑尾炎, 本组患者中, 57例患者CT检查下有粪石征象。在本文中, 连续断层CT扫描下, 能够把胃肠道的病变相关形态大致的显示出来, 能够显示病灶周围的病变情况以及病灶周围组织的受侵状况, 并且能够把阑尾的病变和周围的胃肠道病变区分开来, 能够与腹内其他脏器病变做出进一步的鉴别, 能够初步排除输尿管结石、胃肠消化道穿孔、结肠癌等[3-5]。在对患者实施CT检查中, 能够排除妇科的急腹症, 如宫外孕、子宫肌瘤破裂所致急腹症等。根据本文的CT检查结果所示, 96例确诊为急性阑尾炎, 其中6例单纯性阑尾炎, 46例化脓性阑尾炎, 24例阑尾坏疽穿孔, 10例阑尾脓肿。

综上所述, CT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检查价值, 特别是在辅助诊断不典型症状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方面更具有临床检查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海荣, 杨军, 高淳, 等. 32层螺旋CT三维重组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放射学实践, 2010, 5(2):540-542.

[2] 王廷昱, 王善军, 张文奇, 等. 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9):1378-1381.

[3] 高旭宁, 许茂盛, 卢良骥, 等. 64层螺旋CT各向同性冠状位重组图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9):1341-1344.

[4] 李明英, 张小鸽, 胡颖. CT平扫对急性阑尾炎病变阑尾解剖位置的诊断价值.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3, 3(4):252-256.

ct诊断论文范文6

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的60例患者,回顾分析其CT表现。

结果:术前螺旋CT诊断准确51例,CT表现主要有阑尾增粗45例(75%)、阑尾壁密度增高8例(13%)、周围炎性改变43例(71%)、阑尾粪石10例(16%)、阑尾腔积气15例(25%)、回盲部及右附件区改变21例(35%)等。

结论:螺旋CT平扫诊断准确性较高,有助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螺旋CT 急性阑尾炎 诊断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10-01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据统计[1],目前急性阑尾炎在一般医院中占急腹症首位,临床正确诊断率只有70%~80%,延误诊断导致穿孔者高达16%~40%,阴性阑尾切除率高达20%~25%。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广泛使用,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取得很大进展[2]。本文就对螺旋CT平扫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的60例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20~65岁,平均(28.0±5.5)岁,患者均有右下腹痛病史,伴有反跳痛12例,脐周转移至右下腹痛6例,腹胀4例,发热42例,呕吐12 例,白细胞增多39例。

1.2 检查方法。使用东芝Asteion四层螺旋CT机扫描,扫描方法:所有患者均全腹部CT平扫。患者取仰卧位,自膈顶扫描至耻骨联合下缘止,扫描过程中患者尽量配合屏气。扫描参数:120KV,250MA,层厚7.0~7.0mm。扫描完成后行标准软组织方法重建,重建层厚2.5mm,层间隔1.0mm,矩阵512×512。工作站后处理图像:多平面重组(MPR)。

1.3 正常阑尾及急性阑尾炎 CT诊断。正常阑尾:①阑尾外径≤6mm。②薄层扫描,阑尾未显示且无其它异常CT征象。③阑尾腔内对比剂、气体充盈良好。④阑尾腔内无或有少量对比剂、气体显示,阑尾外径≤6mm。⑤阑尾周围无炎性改变。⑥阑尾壁厚

急性阑尾炎CT表现分为:①直接征象:阑尾增粗(直径>6mm),壁增厚,壁密度增高,结石,脓肿或肿块。②间接征象:周围脂肪组织内密度增高,条索影,周围间隙内渗液及游离气体。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经SPSS1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方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2 结果

出现诊断急性阑尾炎螺旋CT表现主要有阑尾增粗45例(75%)、周围炎性改变43例(71%)、回盲部及右附件区改变21例(35%)、还有阑尾腔积气15例(25%)、阑尾粪石10例(16%)、阑尾壁密度增高8例(13%)(详见表1)。螺旋CT平扫诊断急性阑尾炎总准确率为85%,其中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61%、84.00%、8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首位。有统计,约20%-30%的急性阑尾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体征或实验室检查,而且阑尾位置多变,易与其他急腹症混淆,因此需要做CT检查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做螺旋CT平扫时要求扫描范围尽可能包括全腹。

急性阑尾炎螺旋CT平扫表现多种多样,现归纳如下:①阑尾壁增厚和(或)阑尾周围炎症是在诊断急性阑尾炎的直接征象。如阑尾壁增厚>2 mm,阑尾周围脂肪层内出现的炎性渗出影如阑尾周围(脂肪)条纹征(表现为阑尾周围脂肪内斑点状及条纹状模糊影),阑尾周围炎性肿块(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软组织影),阑尾周围脓肿,右下腹阑尾周围或盆腔内少量积液,慧星尾征(右侧侧锥筋膜增厚),腰大肌征(右腰大肌前缘模糊不清)。②阑尾肿大,外径增大(>6 mm),外径越大,阑尾炎的可能性越大,坏疽、穿孔的可能性也越大。③阑尾腔:管腔积液扩张,内径多>6 mm。④观察软组织肿块内部密度改变情况判断阑尾内是否有结石。⑤肠道异常:盲肠及右中下腹区域肠道肠壁水肿、增厚等。在本研究中,出现诊断急性阑尾炎螺旋CT表现主要有阑尾增粗45例(75%)和周围炎性改变43例(71%),其次还有回盲部及右附件区改变21例(35%)、阑尾腔积气15例(25%)、阑尾粪石10例(16%)。同时本研究螺旋CT平扫诊断急性阑尾炎总准确率为85%。由上可见,做螺旋CT时应观察阑尾形态、阑尾周围情况,有无结石、积气、回盲部及右附件区等改变,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利用螺旋CT平扫,提供阑尾形态、大小、位置如何,以及其周围组织侵润的情况等影像依据,可以提高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的诊断率,对右下腹痛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可作为急性阑尾炎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但不应单纯凭阑尾直径大于6mm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应结合阑尾浆膜面改变及周围脂肪间隙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ct诊断论文范文7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排螺旋CT(MSCT);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目前世界逐渐步入老龄化,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已成为一较为广泛发生的急症重症, 我国每年因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的患者约占脑部出血全部疾病死亡的20%左右, 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1]。由于新的诊断模式的出现, 影像诊断的作用现在正经历着改变, 而使用新的诊断工具越来越普遍[2]。有关文献报道显示[3], 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正确诊断率。本文通过对11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 在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以及两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本院住院的110例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 2 检查方法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由飞利浦公司生产): 扫描范围根据病情需要, 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 110例全为平扫, 图像矩阵为512×512, 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 mm, 螺距1.5, 病变区做1.25 mm薄层重建, 首先就明确在扫描前患者均未服造影剂或其他可能会对检查引起干扰的物质, 通过常规提取的操作方法。根据情况进行重建薄层, 重建层厚为2 mm、间隔距离1 mm, 将薄层重建后的图像传至EBW工作站进行曲面重组和多平面重组等处理。

多排螺旋CT(MSCT)检查:采用DefinionAS型多排螺旋CT机(由西门子公司生产)记录病灶的密度、病变位置、钙化灶、大小、数目、血管等项目。

1. 3 统计学方法 通过t检验两两比较的方法, 检验水平 α=0.05, P

2 结果

在1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 有38例I级患者, 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9.23%, 80.37, 经t检验, P=0.00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26例II级~IV级患者, 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25%, 73.69%, 经t检验, P=0.00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中有46例V级患者, 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3.34%, 72.26%, 经t检验, P=0.009,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不同诊断方式具体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相符情况以及诊断的准确率。

3 讨论

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机制上, 实际上每一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 而可能是几种综合因素所致, 高血压形成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机制有许多说法, 比较公认的是微动脉瘤学说, 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不足以引起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在合并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4]。血管破裂形成血肿, 其周围组织在血肿形成30 min后出现海绵样变性, 6 h后邻近的脑实质内, 随时间变化由近及远有坏死层、出血层、海绵样变性及水肿等[5]。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 还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代谢紊乱(如酸中毒), 血管运动麻痹, 血-脑脊液屏障受损及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的损害。出血后颅内容积增大, 破坏了颅内环境的稳定, 所致的脑水肿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同时也影响局部脑血流量和凝血纤溶系统功能[6]。

随着CT扫描技术的不断更新, 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以及发现逐渐增多[7]。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通过手术治疗, 否则可能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因此准确快速的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明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8]。

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 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 均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在鉴别颅脑外伤性质时,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的优势均大于多排螺旋CT(MSCT)。然而, 相对于多排螺旋CT(MSCT)的诊断,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的费用较高, 会加重一些经济贫穷的患者的经济负担。本研究发现, 无论是对I级的诊断, 还是对II级~IV级的诊断, 以及鉴别V级的过程中,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的诊断率均高于多排螺旋CT(MS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并且, 每一组两种检查之间的对比分析, P

参考文献

[1] 曾秋华, 洪早云, 喻立军. 减影CTA联合常规CT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04):26-28.

[2] 刘善平. 64层CTA-MIP、CTA-VR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01):21-23.

[3] 黄鸿旗, 曹海念. 头颅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福建医药杂志, 2012,(06):98-100.

[4] 崔尊社, 王俊鹏, 罗春海. 64排螺旋CT在头颈部CTA减影中两种扫描方法效果的对比.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04):214-217.

[5] 汪五全, 刘心, 何金年. CTA、MR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与DSA比较.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2,(12):854-857.

[6] 林荣良, 李传旺, 唐平太, 等. 急诊3D-CTA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罕少疾病杂志, 2013,(05):36-39.

ct诊断论文范文8

关键词肺腺癌复发18F-FDG SPECT/CTCEA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较高,肺癌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肺腺癌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占比例较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肺腺癌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特点。目前肺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复发转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氟-18-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SPECT/CT)是近年较新的一种无创性探测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分布的断层显像技术,具有CT、SPECT及部分PET功能。CEA主要是腺癌的标志,也是肺腺癌首选肿瘤标志物。本文将18F-FDG SPECT/CT检查结合CEA检测在肺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3~2011年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病理确诊肺腺癌患者40例,临床资料完整,男27例,女13例,年龄25~81岁,平均56岁。其中高分化腺癌17例,低分化腺癌23例。

方法:18F-FDG由GE PET Tmintracer回旋加速器生产,放化纯>95%。18F-FDG SPECT/CT显像仪器采用GE公司Hawkeye VG SPECT/CT机,配置高能准直器,同机融合扫描,层厚1.0cm,采集结束后使用SPECT/CT图像融合专用程序自动位移校正,并同时获得相应的冠状面、横断面和矢状面断层图像及SPECT/CT融合图像。结果由两位有经验的医生阅片分析,共同作出诊断。肿瘤标志物CEA检查在18F-FDG SPECT/CT检查同周进行。CEA阳性界值>10U/ml。CT增强扫描检查, 18F-FDG SPECT/CT检查异常和CEA升高病例,同周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

判断标准:18F-FDG SPECT/CT检查发现核素异常浓聚即为阳性,CEA检测结果大于正常值上限1.25倍为阳性增高。CT增强扫描发现占位病变即为阳性。对18F-FDG SPECT/CT检查异常和CEA检测升高病例在6个月内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跟踪和临床随访,以获得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证实诊断。分别以18F-FDG SPECT/CT检查、肿瘤标志物CEA检测及CT增强扫描结果对肺腺癌术后复发进行诊断,比较其诊断阳性率、假阳性率、特异性。

统计学处理:采用SPP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

18F-FDG SPECT/CT检查发现原发灶25例,胸内扩散19例,远处转移16例。CT增强扫描示原发灶24例,胸内扩散21例,远处转移15例。

18F-FDGSPECT/CT检查发现阳性病例35例,阴性5例;CT检查发现阳性病例32例,阴性8例;CEA检查示增高20例;不高18例。

讨论

18F-FDG PET/CT在肺癌应用价值已被临床广泛接受[1-3],但其检查费用高,临床普及较困难。18F-FDG SPECT/CT融合图像从分子代谢水平和解剖结构两个方面对病灶进行诊断,其检查费用低,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18F-FDG SPECT/CT对肺部良恶性肿块、恶性鉴别诊断,肿瘤分级,分期有重要价值[4-5]。本组中18F-FDG SPECT/CT检查发现原发灶25例,胸内扩散19例,远处转移16例。CT示原发灶24例,胸内转移21例;远处转移15例。两种方法两者诊断恶性肿瘤的一致率达95.6%,提示在18F-FDG SPECT/CT筛查后,再行CT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本组18F-FDG SPECT/CT检查核素浓聚35例,CT增强扫描32例显示有占位病变,标志物CEA阳性病例20例,另有18例复发病例CEA未见增高,提示CEA检测虽然比较方便和经济,准确率较高,但是检出率较低。本组病例中出现5例假阳性结果,提示18F-FDG SPECT/CT检查特异性有限,研究发现炎症,结核病例也可出现核素浓聚,从而导致假阳性结果[6]。18F-FDG SPECT/CT显像虽然显示冠状、横断和矢状三个位置,但由于正常组织对比度较差,对病灶大小、形态的显示也不如CT增强扫描直观,使得18F-FDG SPECT/CT检查也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CT增强扫描发现4例18F-FDG SPECT/CT检查未见核素浓聚的恶性肿瘤,提示CT增强扫描有助于减少18F-FDG SPECT/CT诊断的假阴性率,提高肿瘤病灶的阳性检出率。18F-FDG SPECT/CT检查结合CEA检测可以提高肺腺癌术后转移的诊断率和准确性,在肺腺癌术后复查时联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Hossein J,Abass A,Sanjiv SG.18F-FDG uptake in lung breast,ant colon cancers:molecular biology correlates and disease characterization[J].J Nucl Med,2009,50:1820-1825.

ct诊断论文范文9

【关键词】 肾脏集合管癌;CT诊断;临床效果

肾脏集合管癌在肾细胞癌变中占到1%-2%,此种疾病较为罕见,其影像学表现在国内还未出现相关报道,但对于患者的危害较大,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死亡。因此,给予患者准确诊断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此种疾病发病率较低,容易与其他常见疾病混合,从而导致临床上存在误诊的现象,对于患者产生了不利影响[1]。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肾脏集合管癌患者,对其应用CT诊断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例肾脏集合管癌患者,其中,男性6例,年龄在57-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7岁,女性4例,年龄在61-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1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腰痛、肉眼血尿等。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根据患者的诊断情况采取对症治疗措施,评估患者的CT诊断效果。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CT方法进行诊断,应用津GE Lightspeed 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层厚定为5mm,平扫后对患者实行增强性扫描,对比剂采用100ml的碘普胺,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处理,流率定为3ml/s,动脉期的扫描从注射对比剂后的25s开始,静脉期从注射对比剂后的70s开始,肾盂期从注射对比剂后的150s开始,每一个时期的扫描时间均定为12s。对所有患者的CT扫描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确定患者的诊断结果,并根据患者的诊断情况给予其对症治疗,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2]。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指标进行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应用CT诊断的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通过对所有患者采用CT方法进行诊断,10例患者中,CT诊断与手术中病理相符合的有8例,其余2例中,1例被误诊为肾癌,1例被误诊为肾结核。诊断准确率为80%,对于患者的诊断效果较为显著。

3 讨 论

肾脏集合管癌属于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上皮细胞性肿瘤,由于其起源于集合管的上皮细胞而此名称,但对于此种疾病的确切来源仍有较大争议,其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肾髓质起源并同时伴有浸润性生长趋势,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而且患者表现出的腰痛、肉眼血尿、可触性肿块等导致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此种疾病应当及时给予患者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命质量[3]。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于肾脏集合管癌患者的诊断主要采用CT诊断方法,通过诊断,10例患者中,诊断结果与手术中病理相符合的有8例,其余2例中,1例被误诊为肾癌,1例被误诊为肾结核。诊断准确率为80%,对于误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重新对其进行诊断,并集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其诊断结果,最终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改善了患者的病情。虽然CT诊断对于患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诊,但总体来说对于患者的疾病诊断效果较为显著,能够进行推广应用。此外,由于此种疾病容易出现误诊情况,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进行诊断,以确保将患者的误诊率降到最低,从而确保患者疾病的最大限度改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4]。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肾脏集合管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采用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所见的符合程度较高,诊断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应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此种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庆明,何杰,魏晓莹,卢园园.肾脏集合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5(02):87-88.

[2] 王强,蔡明,石炳毅,李州利,史伟.肾集合管癌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54(03):36-37.

ct诊断论文范文10

【关键词】CT检查;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居各种急腹症首位。它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青少年多见,20-30岁年龄组为高峰,约占总数的40%。性别方面,一般男性发病较女性高,男女比例为2:1-3:1。一般来说,急性阑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可以明确诊断。不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但约有30%的病人临床症状不典型;另有一些其它病变酷似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因此需要借助影像学予以鉴别。钡餐、钡灌肠、超声诊断已普遍应用,但都有一定的限度,CT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对疑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可采用CT检查,其特异度为95%,敏感度为100%,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本文回顾性分析1016例临床急性阑尾炎患者及其临床查体表现不典型的阑尾炎患者的CT检查资料,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旅顺口区人民医院收治急性阑尾炎病人1016例。其中,典型病例608例,急诊行手术治疗。不典型病例,行CT检查提示阑尾炎386例,另22例因合并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行CT检查除外其他疾病,而考虑阑尾炎可能性大而急诊手术治疗,均手术证实诊断。

病人入选标准:病人选择标准年龄不限,均通过手术及病理证实阑尾炎且无其他急腹症病人。

1.2方法本研究中为避免其他因素影响,所有病人均由同一组病人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行相同入院常规检查,并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手术印证诊断。

1.2.1CT检查方法使用GE HiSpeed FX/i型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第3腰椎椎体上缘平面至耻骨联合,常规层厚10mm、重建间隔10min、螺矩1.0扫描,必要时采用3-5mm重建间隔。全部患者均用3%泛影葡胺溶液50mL保留灌肠,均未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

1.2.2影像评价由2名医师苜法评价CT表现,意见一致时确立阑尾炎的CT诊断。阑尾炎的CT诊断标准:阑尾末端完全被造影剂或空气充盈;直径超过6mm以上;见到阑尾结石;阑尾周围有气体、液体积聚或软组织肿块。详细记录CT表现和CT诊断。

2结果

不典型急性阑尾炎408例,行CT检查,CT检查示回音部炎症182例,阑尾显影并感染82例,阑尾区粪石122例,提示急性阑尾炎386例,22例CT未见膈下游离气体,未见泌尿系结石,除外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结合腹膜炎,考虑急性阑尾炎可能性大,而最终急诊手术证实急性阑尾炎。CT敏感性达94.6%。CT检查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敏感性高,有重大临床意义。

3讨论

随着CT技术的发展,高度的分辨率和快速的扫描时间使CT诊断急性阑尾炎检查耗时减少并且准确性更高,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因此,CT检查对外科急腹症诊断具有重大临床意义,首先,CT检查对胆囊炎、胰腺炎、泌尿系结石均具有诊断意义。同时可以明确有无膈下游离气体,肠管扩张、积液积气情况,提示是否有空腔脏器穿孔、肠梗阻等疾病。还能对诊断不明确腹腔是否有积液及渗出,有无空腹脏器穿孔,有无局限性脓肿,同时可发现肿瘤。

总之,CT是评价急性阑尾炎的一种好方法,它不仅对急性阑尾炎诊断有重大意义,对其他急腹症诊断同样具备重大意义,并对手术病人手术方式、手术切口、病情估计都有指导意义。但必须要使用合适的CT检查技术、熟悉右下腹正常解剖及其变异、掌握急性阑尾炎的CT征象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可准确地作出诊断。

参考文献

[1]Rao pM,Rhea JT,Novelline RA,et al.Helical CT technique for the diagnosis of appendicitis: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a focused appendix CT examination.Radiology,1997,202(1):139-144.

[2]周根全,何之彦,刘爱群,等.非增强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9):758-760.

[3]张国良,陈九如.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4,27(4):227-230.

[4]邹立秋,章士正.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9,1:21-23.

ct诊断论文范文11

关键词:螺旋CT;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腰椎间盘髓核组织突出、纤维环破裂等[1],临床上常并发椎管狭窄,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对其进行准确诊断对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9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患者共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36~66岁,平均(43.6±3.6)岁,病程为6个月~3年,平均为(1.9±1.1)年。患者临床主要以腰腿疼痛为表现,均接受螺旋CT检查进行诊断。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检查,其中所使用的检查仪器为16排螺旋CT扫描机,管电压设置为120kV,管电流为130mA[2],层厚为3.0mm,层距为3.0mm,扫描时间设置为1.5s。让患者取仰卧位躺好然后对患者腰椎的L3~L4、L4~L5以及L5~S1的间隙进行扫描,并对相邻椎体上下缘进行扫描,获得图像数据将其传至工作站中进行处理,并根据图像表现特点,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2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均经螺旋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在CT影像学表现上,45例患者中有有19例患者在CT影像上可见增厚黄韧带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有3例患者CT影像显示腰椎间盘后缘呈弧形突出,位置在椎体后缘中央部分,脱出间盘块的CT值较硬膜囊高;有5例患者CT影像上显示硬膜囊的脂肪层不对称或消失,硬膜囊发生变形,患者神经根移位;有11例患者CT影像显示黄韧带肥厚;有6例患者CT影像显示黄韧带肥厚并伴有钙化;有9例患者CT影像显示侧隐窝狭窄;有3例患者CT影像显示椎间孔狭窄,关节突出现增生肥大,患者椎体后缘出现骨刺,椎间盘向侧面突出导致椎间孔狭窄。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症状,常发于中老年患者,临床以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本文主要对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组45例患者经螺旋CT诊断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且清晰显示出患者椎体和椎间盘具体情况,这说明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诊断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能够正确诊断患者腰椎间盘疾病,反映椎管狭窄情况。在CT影像显示上,正常腰椎管在CT图像上课件圆形硬膜囊和密度较高神经根[3],椎间盘后缘呈微凹形或平直,椎板内缘软组织影是黄韧带,在整个椎管中空隙密度最低的是硬膜外脂肪充填[4]。而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则可见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椎管内压力升高,黄韧带增厚,压迫神经根和硬膜囊。患者神经根或硬膜囊发生变形、移位,并可能出现骨刺,椎间孔变狭窄,由此可以对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进行诊断。螺旋CT诊断能够准确直观地将患者椎间盘突出部位、形状和大小显示出来,并能够了解掌握患者椎管发生的异常,并根据椎管形状大小、黄韧带肥厚钙化情况以及椎骨小关节突增生情况进行诊断,以便能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准确诊断依据,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螺旋CT扫描对患者生理损伤小,安全性较高,且检查时间较短,能够快速完成检查诊断,患者对螺旋CT检查的接受程度较高。在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因而术前对患者椎间盘、椎管情况进行掌握,对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认识[5],对于选择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CT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病情判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在运用螺旋CT进行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诊断时,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更好地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在进行CT扫描检查时对于扫描部位的确定,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来确定,以确保能够对病变区域进行全部扫描。在根据CT影像进行诊断时应该充分将CT机性能与人体自身解剖结构特点结合起来,以有效避免误诊的发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再者,对宽位和窗宽进行调整对其提高螺旋CT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螺旋CT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进行诊断,较为清晰地显示患者椎间盘和椎管情况,能够将患者腰椎小关节突增生,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情况准确显示出来,同时还能够显示黄韧带肥厚钙化情况,并以此来判断患者具体病情,为临床治疗和手术入路提供准确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胡少平,宋淮,周立强.螺旋CT MPR重建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11(3):85-90.

[2]王清和,李士学,刘璞等.CT联合肌电图诊断椎间孔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5):418-421.

[3]陈强.螺旋CT平扫及后重建对腰椎椎体后缘骨性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0,11(17):112-113.

ct诊断论文范文12

【关键词】CT;单纯性小肠梗阻;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4.6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2112-02

肠梗阻,通俗地讲就是肠道不通畅,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而小肠梗阻又是最常见的肠梗阻[1]。目前,常规检测手段还是以X线平片为主,CT只作为诊断肠梗阻的辅助手段,但是CT检测对显示小肠梗阻部位、梗阻程度、梗阻原因方面有独到之处。CT不作为主要检测手段,主要的原因包括医师影像学知识有限,临床医生不与影像科室沟通,片面认为CT检测费用昂贵等。但是CT,特别是64层螺旋CT以及强大的后期处理技术在小肠梗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用将越来越广泛。笔者对我院确诊的70例单纯性小肠梗阻病例应用CT诊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1年7月――2012年6月,到我院就医并最终确诊为单纯性小肠梗阻的70例患者临床资料为,男50例,女20例;年龄10岁-65岁,平均年龄35岁;既往有手术史12例;病史最长有一周,最短2小时;病程中均有腹痛60例,伴恶心呕吐45例,停止排气排便65例,腹胀50例,白细胞计数>10×109/L42例。

1.2检查方法使用GE Hispeed Dual型螺旋CT机,及与之配套的后处理工作站和后期图像处理分析软件。使用CT机对患者自膈顶至耻骨联合连续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电压120kV,电流275mA,螺距1.375,转速2r/s。CT扫描结束后,对采集回来的原始数据进行层厚1mm,层间隔1mm的图像重建,并进行图像后处理。

1.3CT观察指标由两位资深医师对所有影像资料单独交叉判读,可相互讨论,但事先都不知道结果,拟定下列观察指标:①判断是否存在小肠梗阻:小肠肠管直径>2.5cm[2];②判断是否为单纯性小肠梗阻;③判断梗阻部位:扩张的小肠管突然狭窄处就是梗阻部位;④判断梗阻程度,分不完全梗阻和完全性梗阻;⑤判断梗阻原因,梗阻原因分为机械性梗阻、血运性梗阻等。

1.4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将CT诊断结果与最终确认诊断结果比较,计算正确率,并与CT检查前的诊断正确率比较分析。所有数据统计都使用SPSS16.0处理,P

2结果

CT检查前后的诊断正确率比较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CT对单纯性小肠梗阻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具有很高的诊断正确率,结合后期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能全面显示和准确判断小肠梗阻是否存在,且对梗阻程度、梗阻原因等也有很强的判断能力。

单纯性肠梗阻包括粘连性肠梗阻和肿瘤引起的肠梗阻。本研究中,由肿瘤引起的肠梗阻,CT检查出来的有22例,实际确诊26例。CT表现为病变的小肠管壁增厚不均匀,或伴肿块,肠腔明显狭窄,近段肠管扩张,并伴有积气、积液等改变。粘连性肠梗阻系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导致,由腹腔内手术或炎症等引起,本研究中CT检查出来的有27例,实际确诊31例,确诊的31例大部分有手术史,小部分是由于炎症引起。由于粘连性肠梗阻日后可部分或全部被人体吸收,所以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

由于小肠梗阻病因复杂,单纯通过临床表现来确诊很难,故临床常用CT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CT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包括扫描速度快、较高的时间分辨力、较好的空间分辨力、较高的密度分辨力以及强大的后期图像处理能力,可多方位多角度同步观察,大大提高了诊断正确率,在病变部位的定位以及定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3]。

腹部平片检查,由于简单、易于复查、费用低廉,是小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CT检查在是否梗阻、梗阻程度、梗阻原因等的判断上有着较高的正确率,患者能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4]。本研究也表明CT在诊断单纯性小肠梗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诊断的正确率高,诊断时间提前。综上所述,CT在小肠梗阻检查的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汉卿,吕宾.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策略[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06):551-556.

[2]黄朝晖,潘锦杨,朱智伟,等.螺旋CT检查在绞窄性小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J].放射学实践,2011,26(03):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