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六月美句经典的话

六月美句经典的话

时间:2022-09-22 13:38:36

六月美句经典的话

第1篇

关键词:《王西厢》 《董西厢》 引用辞格 比较

《王西厢》与《董西厢》,尤其是前者历来受人推崇。明清两代掀起研究高潮,重点集中在作者问题、版本研究、戏剧样式研究、主题思想研究、戏剧冲突研究和艺术特色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西厢记》的语言包括修辞方面的研究文章出现一些,但数量仍是有限。以引用辞格为例:《董西厢》没有相关研究,《王西厢》有四篇文章①。两部作品引用辞格的比较目前也没有专文论述。现有的四篇文章也或是顺带提及,或是简单罗列,缺乏比较,缺少深度。本文拟在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对两书引用辞格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

一、《王西厢》和《董西厢》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

两书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很多,如引用方式多样:明引和暗引、正用和反用、夸用和借用、单引、双引和博引;引用手法丰富:和对偶、比喻、排比、映衬相结合;引用来源多样:引自神话典故、诗词典籍和俗语;引用自然贴切、雅俗共赏;用于写人和叙事,写景和抒情,无所不包。限于篇幅,本文对于以上述及的两书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不多赘述,只是重点分析一下两书使用同一来源的引用。

(一)二书引用了相同的典故和神话

《董西厢》中47处引自典故,《王西厢》中则76处。其中两部作品相同的典故有:何晏面白、宋玉貌美、潘郎多病、沈约多愁、子建多才、三藏取经、张敞画眉、文君夜奔、衣锦还乡、织锦回文等等。如两书中都引用了何晏的典故形容张生容貌俊美,《董西厢》“玉惨花愁,追思傅粉”(卷七 仙吕调・江红),《王西厢》“往常时见傅粉的委实羞,画眉的敢是谎”(一本二折 中吕・醉春风)。

《董西厢》中29处引自神话传说,《王西厢》35处引自神话传说。其中两部作品相同的神话传说有:嫦娥奔月、羲和赶日、阮肇遇仙、娥皇女英、萧史弄玉、巫山云雨等等。尤其是巫山云雨这一传说,两书均是多处引用:《董西厢》共引用了12处,《王西厢》也有11处。如《董西厢》“三停来是闺怨相思,折半来是尤云雨”(卷一 般涉调・墙头花),《王西厢》“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四本二折 越调・斗鹌鹑)。

(二)二书引用了相同的诗词和典籍

《董西厢》引自诗词12处,《王西厢》引自前人诗词多达54处,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年代大都晚于故事所叙的年代。源自唐代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间的传奇故事,出现司马相如和杜甫尚可,但是《董西厢》中化用同期崔护的诗句,更有晚唐李煜,北宋词人苏轼、贺铸、李清照等人的诗词。《王西厢》中同样既有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作,也有晚唐杜牧、李商隐、李Z、李煜,还有北宋苏轼、李清照、秦观、晏几道、欧阳修等等的诗词。两部作品都有引用杜甫、李煜、李清照、苏轼、贺铸等人的诗词。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董西厢》中化用成“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卷六仙吕调・风吹荷叶)、“欲问俺心头闷答孩,太平车儿难载”(卷七道宫・凭栏人缠令);《王西厢》中则化用为“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四本二折 耍孩儿・收尾)。

《董西厢》中有引自前人的《莺莺传》、《莺莺本传歌》、《调笑转踏・莺莺》等中的语句,而《王西厢》则是直接引自《董西厢》。有2处源自《莺莺传》,先后被《董西厢》和《王西厢》沿袭引用。《王西厢》对《董西厢》的引用共13处,说白多是原文直接引用,唱词则略加改写化用。说白如“[旦念诗云]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既是《董西厢》中的说白,也是《王西厢》中的说白。唱词如《王西厢》中“怎肯忘得待月回廊,难撇下吹箫伴侣”(五本四折 双调・搅筝琶)引自《董西厢》中“存着待月回廊,不见了吹箫伴侣”(卷一般涉调・墙头花)。此外,两部作品还都有引自《诗经》、《论语》、《礼记》、《荀子》等典籍中的语句。两书有2处引用相同的句子。如两部作品都引用《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董西厢》中“善为政威而不猛,宽而有勇,一方人唤做‘菩萨’”(卷八 大石调・还京乐),《王西厢》中“夫人小姐都心顺,则为他威而不猛,言而有信,因此上不敢慢于人”(五本三折 越调・小桃红)。

二、《王西厢》和《董西厢》引用辞格运用的差异之处

(一)引用辞格的数量分布不同

《董西厢》引用共119处,其中用于曲词71处,用于说白部分48处。《王西厢》引用共230处,其中用于唱词174处,用于说白部分56处。相对来说,两书说白中引用所占各自总数的比例也不同,《董西厢》占40%,《王西厢》占24%。这跟两书的文体相关,诸宫调说唱结合、韵散交错,说白所占的比例比杂剧的大。从绝对总数上来说,《王西厢》的引用是《董西厢》的两倍,说白相差无几,这种数量上的优势体现在唱词部分。此外,《王西厢》中的引用在分布上更为均匀。《董西厢》八卷:卷一23处引用;卷二13处;卷三9处;卷四12处;卷五26处;卷六10处;卷七15处;卷八11处。《王西厢》五本:本一39处引用;本二54处;本三49处;本四44处;本五44处。

(二)引用辞格的来源侧重不同

《董西厢》中的引用辞格,引自典故的47处,引自神话传说的29处,引自前人诗词的12处;《王西厢》中的引用辞格,引自典故的76处,引自前人诗词的54处,引自典籍的45处,引自神话传说的35处。绝对值上来说,《王西厢》典故、诗词、神话、典籍、俗语引用数量都大于《董西厢》。相对来说,除了典故,《董西厢》中引用神话较多,《王西厢》中引用诗词和典籍较多。

《董西厢》中引自神话传说29处。有关于太、王母、娥、湘妃、织女、鲛人、巫山神女等的神话传说,也有关于羲和、夸父、阎王、钟馗、刘晨、阮肇,还有D谷、蟾宫、瑶台、流霞等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多出自《山海经》、《淮南子》、《抱朴子》等书。其中有关娥和湘妃的3处,有关楚怀王梦巫山云雨的出现12处。《王西厢》中引自前人诗词或赋的54处。引自白居易的7处,苏轼的6处,李清照的4处,欧阳修、秦观的各3处,李商隐、晏几道、杜牧的各2处,赵德麟、赵长卿、杜甫、欧阳修、骆宾王、宋真宗、李贺、李煜、贺铸、王维、王安石、李白、范仲淹、薛涛、刘禹锡、柳永、李Z、韦应物、王昌龄、李频等的各1处。引自《诗经》、《论语》、《礼记》、《尚书》、《孟子》等典籍的共45处。

(三)引用辞格的表现形式不同

两部作品中都有15处明引,但类型有所不同。《董西厢》中明引多是表明引自《莺莺传》或《莺莺本传歌》,增强说服力和证明有据可查。《王西厢》中多为俗语的引用,前多附有“常言道”、“道不得个”。如《董西厢》“怎见得有如此事来?有唐元

微之《莺莺传》为证:‘红娘捧莺而去……犹莹于G席而已。’”(卷五 说白)、《王西厢》“道不得个‘烈女不更二夫’”(五本四折 说白)。

《王西厢》中化用、反用、借用都比《董西厢》中多且丰富。化用:“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袄庙火”(二本四折 双调・得胜令)将尾生抱柱、火烧祆庙两个典故凝缩为短语,比喻爱情受挫折。反用:“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二本四折 越调・小桃红)反用典故,实写老妇人拆散自己和张生好姻缘。借用:“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一本一折 仙吕・点绛唇)借用《世说新语・夙惠》中的典故,本意只是太阳比长安近,这里的意思是很难到达京城一举及第。化用除了凝缩为词语、化先人诗词于自己的作品这两种两部作品都出现的情况外,《王西厢》中还有一种是截取,即从原典中截取部分词语融于自己的作品中。如“张珙如愚,酬志了三尺龙泉万卷书”(五本四折 双调・驻马听)截取了《论语・为政》中“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王西厢》的引用比《董西厢》更为灵活。《董西厢》中双引和博引都是同一类型的引用,如事典与事典,语典与语典。而《王西厢》中则出现典故、俗语、诗词、典籍等混用构成双引或博引。如“俺娘昨日个大开东阁,我则道怎生般炮凤烹龙?”(二本四折 越调・紫花儿序)引用汉代公孙弘东阁请贤的典故和李贺《将进酒》中“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春风”。此外,《王西厢》中的博引集句运用较多,集句成一曲,有时一曲接近一句一典。如“罗衣宽褪,能消几个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二本一折 仙吕・八声甘州),一句一语典,分别引自赵德麟《清平乐》“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宋秦观《鹧鸪天》“门掩着梨花深院”、赵长卿“歌馆与妆楼,目断行云,凝伫,凝伫”、黄公度“无语凭栏杆,竹声生暮寒”。

《董西厢》中的引用与比喻结合最多,配合比喻词“似”等来进行类比,“似当年未遇的狂司马”(卷一 仙吕调・赏花时)、“你俏似相如献了《上林赋》”(卷七 越调・叠字三台)。《王西厢》中引用手法更为丰富,但其中与比喻结合较少,与对偶结合最多,“昨宵爱春风桃李花开夜,今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五本二折 中吕・二煞)。

(四)引用辞格的所起作用不同

虽然二书引用辞格都用于写人叙事和写景言情。但是相较之下,《董西厢》中引用辞格各方面的作用比《王西厢》更为突出。

《董西厢》中写张生连用宋玉、子建、潘岳、封骘四人的典故从容貌、才情、志向三个方面极尽赞美之词,“有宋玉十分美貌,怀子建七步才能,如潘岳掷果之容,似封骘心刚独正”(卷一 仙吕调)。写莺莺则以湘陵妃子和月殿娥去类比,“似湘陵妃子,斜偎舜殿朱扉;如月殿娥,微现蟾宫玉户”(卷一 中吕调)。写法聪的外形剽悍强壮,是“似出家的子路,削了发的金刚”(卷二 双调・文如锦)。写郑恒的外貌猥琐,是“阎王的爱民”(卷七 越调・青山口)。写白马将军杜确文武双全,“开六钧弓,阅八阵法,读五车书”(卷三 中吕调・碧牡丹缠令)。张生酒席自荐婚姻,引用东方朔自荐武帝的事典。写张生客栈醒来,恰如楚怀王高唐梦一场。写莺莺远寄家书是“肠断萧娘一纸书”(卷七 大石调)。莺莺另许他人,则是“章台柳而今折在他人手”(卷七 仙吕调),恰如俗语所说“已装不卸,泼水难收”(卷六 般涉调)。

写眼前春色,化用苏轼《水龙吟》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为“春色三分,半入池塘,半随尘土”(卷一 般涉调)。写朔冬景色连用三个典故,“浩然何处冻骑驴”、“寒侵安道读书舍”、“冷浸文君沽酒垆”(卷一 般涉调・耍孩儿)。写黄河之伟,则引他人之诗来论证。写愁也多处化用他人诗词和典故,有“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卷六 仙吕调・风吹荷叶)、“太平车儿难载”(卷七 道宫・凭栏人缠令)、“猛把栏杆拍”(卷七 道宫・美中美)、“一川烟草黄梅雨”(卷八 中吕调・安公子赚)、“消沈围潘鬓”(卷五 黄钟宫・双声叠韵)。言情深,则暗引《诗经》中“生不同偕,死当一处”(卷八 中吕调)和“心虽匪石,不无一动”(卷三 仙吕调)。“此际情绪你争知,更说甚湘妃!”(卷六 越调・上平西缠令),则是用娥皇女英与舜帝死别来反衬莺莺与张生的生离之痛。

通过二书引用辞格的比较,有助于理解古人对这二书语言风格的点评。古人的点评通常比较空泛,比如“董质而俊,王雅而艳”;董西厢“字字本色,言言古意”、“最古雅”;王西厢“才情富丽”、“调脂弄粉”、“花间美人”等等。具体到语言要素则很少有人具体论及。本文通过对二书引用辞格的比较,发现《董西厢》的古雅与本色,是和大量引用神话典故和引用大量用于写人叙事、写景言情有关;而《王西厢》“才情富丽”,是和《王西厢》引用辞格使用的数量多、形式多样且分布均匀密切相关。

注释:

①见许荣生.《西厢记》曲辞中诗词典故的引用.载《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3(3);王宏伟.《西厢记》曲词中修辞范例.载《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1);鲍丽雯.等闲拈出便超然――《西厢记》用典探析.载《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董解元.古本董解元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孙逊.《董西厢》和《王西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第2篇

1983年,正在读大一、年仅十九岁的潘洗尘创作了《六月,我们看海去》,这首被他称为“青春呓语”的诗,将潘洗尘带入了诗坛。这首诗,首发在《中国青年报》,刊发不久即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诵。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这首诗,先后被《读者文摘》、《古今中外名言诗文汇编——中学生早读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等数百余种报刊、书籍转载和收录。2014年,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正式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三十年后的今天,面对同样追逐梦想、憧憬未来的青春学子,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读这首诗呢?我们要带领学生从诗中读出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9月初,在教学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带着高一的学生走进潘洗尘、走进《六月,我们看海去》的:

一、教什么、学什么

教什么、学什么,这是课堂教学的定位问题。我认为这首诗的教学,主要是达成三个目标:一是内容层面,即这首诗写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二是形式层面,即把握这首诗独特的“宣叙调性”;三是情感层面,即感受激情多彩的青春,在歌唱青春的旋律中,编织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1.内容层面,探究本诗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

2010年,《核诗歌小杂志》主编王西平曾经采访潘洗尘,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您的《六月,我们看海去》一直被誉为八十年代校园诗歌的经典,可是好多人始终不明白它成为经典的理由。对于这样的疑惑,有什么看法呢?这首诗一向被认作您的代表作,那么您认为它到底“代表”了您的什么?

潘洗尘是这样回答的:

《六月,我们看海去》严格上说是我正式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对于这首自己十九岁时的青春呓语,人们在当下对其有任何的评价甚至质疑,都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更何况我一直认为一首诗一旦发表,其实和作者就再也关系不大了。如果硬要说《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我的代表作,我想说她也只能代表我曾年轻过并对自己的人生也曾积极乐观过而已。

在潘洗尘看来,《六月,我们看海去》仅是他自己十九岁时的青春呓语,只代表了自己的青春和那些与青春有关的东西,代表了积极乐观的青春人生。

诗评家谢冕是这样评价《六月,我们看海去》的:“这是一首具有典型性的诗作。看海代表一种愿望。在那个时代是一种追求和渴望自由的象征。海是在遥远的地方,看海需要跨越广漠的大陆,要经历艰难的跋涉。这就出现了本诗开宗明义的经典性句子——看海去?摇看海去?摇没有驼铃?摇我们也要去远方——这诗句充盈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种浪漫主义的理想精神。‘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啊,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寻找新大陆,用自己的自信而坚实的脚印,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绚丽。那种对未来的热烈憧憬,那种满怀信心的等待和争取,都激起我们对于伟大的八十年代的深情怀念。那时他还有关于土地和爱情的歌唱,都一样地充满这种期待和追求。”

正如潘洗尘自己所说的那样:这首诗以“看海”为线索,“海”属于80年代一个“公共象征”。海容纳着学子们走向新生的憧憬和接受惊涛骇浪洗礼的渴望。这首诗通过“憧憬——活力——自信——探索”这样四个层面,反映一代学子积极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虽然不乏淡淡的忧伤,但总体上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2.形式层面,理解与掌握这首诗独特的“宣叙调性”。

何为“宣叙调性”?用诗人潘洗尘的话,是这样定义的:在80年代那个如歌似火的年代,不少大学生都沉浸在一种宣叙调里——以众多复沓的短语,缀联成绵长句型,在回环往复的急骤节奏中,宣泄着青春的意绪。这种新型的咏叹,当时被称为“宣叙调性”。

《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宣叙调性,典型地表现在以下四处:

首先,是强烈的音乐节奏。本诗多用省略标点的断句,组合成长句,在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旋律中,达到急促的火爆效果。如: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另外,还有大量叠字、叠词的使用,大大凸显了诗歌的音乐之美。

其次,是巧妙组接。飘荡的长发与《蓝色的多瑙河》组接,这是视觉与听觉的组接;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这是空间与时间的组接;小雨拍打与外婆叮嘱组接,这是触觉与听觉的组接;海天苍茫与心灵空旷组接,这是内外宇宙的组接。还有拈连和回环往复的使用,都使本诗的音乐性分外丰盈。

再者,是“ang”韵一押到底。“ang”韵母发声为后鼻部位,声音洪亮,故读来满口高亢、铿锵有力。

最后,是说唱味道浓。由于采用简短口语,配合快速节奏,故带有某种布鲁斯式的情调,展现说话中的“音符运动”,或歌唱中的讲话效果。

3.情感层面,感受青春,实现成长。

在把握了诗歌内容与诗人情感后,在诵读与品味中,让同是处于青春涌动期的高中生,去感受激情多彩的青春,使他们在歌唱青春的旋律中,编织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二、怎么教、怎么学

教学这首诗,要达成上述三个目标,应该以朗读为基本手段,以问题为导引,透过文字表面,逐步深入,最终把握本诗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掌握本诗独特的外在形式;从而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1.在诵读中品味。

首先,开宗明义,明确朗读是学习、理解诗歌的基本手段,也是解读诗歌的有效途径。

接着,简单介绍诗人潘洗尘,突出其写这首诗时正在读大学一年级,年仅19岁,正和在座的高中生们年龄相仿这一特点,以激起学生的崇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迫切想要诵读本诗的热情。

然后,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指名朗读,之后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诵读指导,如断句停顿、轻重缓急等。在反复诵读中,带领学生品味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2.问题导引,步步深入。

在文本解读阶段,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引,带领学生透过文字表面,逐步深入。

①诗人为何要看海去?

明确:原因有三:生长在北方、不安于现状、向往期待未知世界

(可从这些诗句中看出:“尽管生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意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②大海是怎样的?

明确:浩瀚、壮阔、遥远

③为何要在“六月”去看海?

明确:六月不单是一个季节,也是青春的代名词。

④以诗人为代表的“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明确:“我们”是一群“青春、有活力、自信、敢想敢闯”的年轻人。

(从这些句子中可感觉到:“我们年轻”、“风风火火”、“精力旺盛”、“欢欢乐乐匆匆忙忙”、“相信自己的脚步就象相信天空”、“东奔西闯狂妄自信”)

⑤大海象征什么?

明确:大海象征理想,象征光明的所在。

⑥看海去其实是表示?

明确:“看海去”表示一种探索精神。

⑦题目什么句子?表达什么?

明确:题目是祈使句,表达青春的呼唤。

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以问题为导引,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生本碰撞中,逐步深入,教师作适时点拨,及时介绍相关背景,适当拓展延伸。

3.激发创作,鼓励尝试。

青春是一首诗,十八九岁正是花样的年华,正是写诗的年龄。海子、舒婷、食指、徐志摩等优秀诗人,无不在这个年龄创作了不朽的佳作。潘洗尘说:“写作是保持自我对话的秘密路径,诗歌就在我们日常的经验与氛围里。”

第3篇

演讲时,当台下坐满了观众,演讲者的眼睛该看所有听众的脸或眼睛。小编在此献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稿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明天我们将各奔东西。六年来,每一个举动,每一场考试,每一次欢乐,每一种游戏,每一段经历,每一张照片,都变成永久的回忆。

从入学到现在,学校记载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此时此刻,我的耳边又响起了朗朗上口的读书声,嬉戏打闹的笑声;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教学楼里奔跑的身影,操场上追逐的身影,那引人入胜的课堂……

我记得,有一次竖笛考试,我的成绩是“良”,我非常的伤心。可是很多的朋友都来安慰我。朋友们就像一片阳光一样,照亮了我的道路,温暖了我的心—。在得到朋友的关心时,我不再伤心,不再哭泣。我鼓起了勇气,重新开始努力练习。在下一次的音乐考试中,我的成绩是“优”。虽然这个成绩与朋友本身有关,但是也离不开朋友的帮助。朋友就是在你需要帮助时,给你帮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拥有一个真心的朋友,一份真挚的友谊,是非常重要的。

我更记得,有一次接力比赛。我们班同学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我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将接力棒传给对方,我们之间十分默契,没有掉一次棒。虽然最后没有取得好成绩,但是我们都很高兴。因为我们又成长了一次!

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我们从胆小变得勇敢;在一次次的合作中,我们从生疏变得熟悉;在一次次的帮助中,我们的心灵越来越近。

不久,我们就要进入新的学校,进入新的阶段,告别这甜美而有美好的时光,告别这鲜艳的红领巾。

再见,敬爱的母校。这里记载着我们多彩的童年,记载着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这事情就像放电影那样,让我在时间的记忆力遨游。

再见,敬爱的老师。您的音容相貌,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您的教学独特,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书育人,让我终身难忘。

再见,亲爱的同学。曾经的我们幼稚,可盼望长大。当我们长大时,又盼望回到童年。不管是曾经的我们,还是现在的我们,都是纯真的。虽然每天日新月异,虽然时间在流逝,但是惟有友谊是珍藏在每一个心中的宝石!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清风送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六年级的小学毕业生,最后一次欢聚在我们的母校——江山市中山小学的操场上,最后一次团聚在一起。也许,再过几天,我们就要离开与我们相伴六年,至亲至爱的母校。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踏进中学的校门,告别多姿多彩的童年,开始崭新的学习生活。我们舍不得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舍不得那明亮的教室,那蜿蜒的小路,那美观的木椅,还有可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陪伴学习的书本……这一切,我们都十分地留恋。更忘不了你追我赶的赛场、嬉戏玩耍的课间、引人入胜的课堂、有说有笑的春游、尽情欢乐的球台……

记得六年前,我们离开父母的怀抱,投入到一个新环境,是班主任姜老师前来迎接我们,使我们童稚的心灵接受了这个学校,这个班级,这些同学。是她如母亲般地呵护我们、教导我们,给我们插上了遨游书海的翅膀。各科老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给了我们美好的未来,这个学校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数不清的,同学间的故事,桩桩件件让我懂得了如何珍惜来之不易的友谊。前年的一天,我与王展闹了别扭,两人见了面都互不理睬、扭头便走。上了一节课,我深深地感到愧疚,下课了,我正要过去与王展说对不起,没想到我还没开口,王展便主动地向我道了歉,我陷入了沉思……现在想来,那两个同学间的矛盾,不是拍手即合?

我们更要珍惜这份友谊。再见了,母校;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可我会永远珍藏这份记忆。望有一天能再次相聚——带着满心欢喜,带着喜讯……

小学毕业典礼发言稿尊敬的老师:

您们好!

在这个绿树成荫的季节里,我们就要告别这个朝夕相处的学校了,就要告别父母般的老师。心中的不舍无以言表,六年来的点点滴滴已经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成为了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当我们刚刚入学的时候,是谁握着我们的小手,一笔一划地教着我们写字;是谁指着黑板上的乘法口诀表,带领着我们一句句的读,并讲解……是您,老师,是您把我们从懵懵懂懂的时候,引领到现在的成熟懂事,这期间凝聚着多少心血和汗水,饱含着多少期盼啊!

第4篇

论文摘要:《左传》是一部具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三百多年诸侯争霸的历史画卷。内容广博,语言简洁而典雅。本文主要从外交辞令分析入手,较为全面地对该书涉及的对偶、用典、顶真、借代 、避讳 、连及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希望藉此探析《左传》典雅的语言风格。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富有文采的历史散文的杰作,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三百多年诸侯征战王朝兴衰的历史宏图。《左传》的内容相当丰富,文辞却十分简练,形成了简洁与博大和谐统一的语言修辞特色,刘知几盛赞“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探其缘由,叙述语言的简洁精练和外交辞令上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形成这一特色的重要原因。下面试就该书的修辞方式作初步的探索。

一、对偶

《左传》在叙述语言上多采用奇句单行的形式,然而在对话中,特别是在外交辞令上,却大量采用了骈行偶句,并且种类繁多,有工对、宽对、扇面对、当句对、掉字对,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排偶对。

工对

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严谨。不仅同类词语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语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对仗就越工整。如:

《昭公·十五年》:“长孤幼,养老疾。”

《昭公·二十六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

宽对

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便是宽对。在《左传》中,宽对比比皆是。

《宣公·十二年》:“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是劳。”

《襄公·二十八年》:“大适小有五类: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小适大有五恶:说其罪戾,请其不足,行其政事,共其职贡,从其时命。”

扇面对

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也叫隔句对。

《昭公·二十年》:“内宠之妾,肆夺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内宠之妾”与“外宠之臣”对,“肆夺于市”与“僭令于鄙”对。《襄公·二十六年》:“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赏僭”与“刑滥”对,“则惧及淫人”与“则惧及善人”对。

当句对

就是在同一句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

《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蓐食申祷。”其中“搜乘”与“补足”对,同时整句又与“秣马利兵”对。《襄公·二十六年》:“恤其患而补其阙,正其违而治其烦。”其中“恤其患”与“补其阙”、“正其违”与“治其烦”分别构成对仗,同时两句之间又相互构成对仗。

掉字对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与另一句一组相同的字作对仗。

如《襄公·十二年》:“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其中出现的两个“司”字与两个“名”字相对,两个“群”字与两个“先”字相对。《襄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句中出现的两个“威”字与对句的两个“仪”字相对。

掉字对其实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显示出较强的音律美。

排偶对

将对偶、排比两种辞格套用在一起,气势恢弘。

如《成公·二年》:“夭子蛮,杀御叔,杀灵後,戮夏南,出孔仪。” 既是对偶句,又是排比句,历数夏姬的种种不祥,气势磅礴。《成公·二年》:“逮鳏,救乏,赦罪,悉师。” 排偶对的使用,写出楚国采取的政治措施,一气呵成,简洁明了。

二、用典

刘勰《文心雕龙》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余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典故用的好,能使表达的内容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的不好,便会把表达的内容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在《左传》中,也有大量的用典。在社交或外交场合,谈话双方为极力表现自己的学识才华或者为了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用赋诗或引诗的形式来间接表达。其所赋之诗大都来自于《诗经》。

如《襄公·二十六年》:“卫侯如晋,晋人执而囚之于士弱氏。秋七月,齐侯、郑伯为卫侯故如晋,晋侯兼享之。晋侯赋《嘉乐》。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子产相郑伯,赋《缁衣》。”卫侯由于侵戚之事与晋侯相争,晋侯趁卫侯来访之际囚禁了他。齐侯郑伯为卫侯之事来晋国,晋侯为此而设宴招待。晋侯所赋之《嘉乐》又名《假乐》,在《诗经·大雅》,《嘉乐》是君主宴会群臣,群臣歌功颂德的诗。此取其“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之句,寓赞美齐侯、郑伯之意。国景子所赋之《蓼萧》,在《诗经·小雅》,是诸侯在宴会上祝颂周王的诗,此取其“既见君子,孔燕岂第。宜其兄弟,令德寿岂”诸句之意,谓晋 郑二国为兄弟之邦,应结同好。子产所赋之《缁衣》,在《诗经·郑风》,取其“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诸句之意,暗寓感谢晋侯的招待之情,并希望晋侯能准其所求之事。

三人说话,皆引用《诗经》的篇章,对话的双方都能心领神会,一点即通。此处用典,恰到好处。

三、顶真

《现代汉语》(黄伯荣、 廖序东著)指出: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下一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这种说法没包括“间隔顶真”,即所谓“顶真部分有其他词语间隔”(宋振华主编《现代汉语修辞学》),也没包括“句子顶真”,即所谓“由句子与句子构成的顶真关系”(王勤著《汉语修辞通论》)。在《左传》中,出现了大量的顶真修辞格。

如:

《成公·二年》:“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

《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使用顶真的修辞,头尾相连,句子紧凑,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

在《左传》中,也出现了间隔顶真。如:

《昭公·十三年》:“有宠而无人,一也;有人而无主,二也;有主而无谋,三也;有谋而无民,四也;有民而无德,五也。”

《昭公·十三年》:“有事而无业,事则不经。有业而无礼,经则不序。有礼而无威,序则不共。有威而不昭,共则不明。”

四、借代

陈望道先生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解释为:所说事物纵与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左传》中多次使用了借代的修辞。

如《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用“肉食者”来代替“有权位的贵族”,不但具体形象,而且文字简炼。

《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用“池”代护城河,既节省文字,又与上句句式相对应,增强了表达效果。

又如《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此处“南冠”代指楚人钟仪。

《襄公·十六年》:“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戍、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此处“不庭”代指不忠于盟约的人。

五、避讳

《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接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在《左传》中,外交辞令上使用避讳的修辞多处可见。

如《僖公·二十年》中,晋公子重耳经过楚国,楚子设宴招待重耳,并问他如果能够回国,怎样报答楚国。重耳答道:“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岔K,以与君周旋。”“治兵”本为教练军队或习武之义,此处是战争的讳饰说法。“若不获命”也是讳饰的说法,意思是不得楚国的允许。

又如《僖公·三十三年》晋襄公命阳处父追赶孟明,假意赐其左骖,孟明答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此处“三年将拜君赐”就使用了避讳修辞,意为三年以后我必报此仇。

六、连及

在古汉语中,有时叙说某一事物时,连带提及另一事物,而连带提及的事物在句子中实际上不起作用,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连及。人们常称之为偏意复词。在《左传》中,就出现了这种修辞。《昭公·三年》:“晋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候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不会,不协而盟。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夫人,士吊,大夫送葬。”“文”指晋文公,“襄”指晋襄公,能做到“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的是晋文公,而非晋襄公,故此处襄公属于连带提及的词。

第5篇

在父亲的帮助下,有幸我拜读了《红楼梦》。虽然不甚了解,但依然感到了震撼。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着之一,国人对它的熟知度很高,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句红楼中的词句和故事章节,甚至还有不少的学者专门去研究它,称之为“红学”。然而,除了那些“红学”专家,认真读完红楼的,又有几人?多少人又是为了附庸风雅而对红楼趋之若鹜?

最近关于《红楼梦》的消息很多,从翻拍经典到刘心武续写红楼,漫天的新闻铺天盖地,我们不禁要问,红楼惹谁了?曹雪芹惨淡经营数十年的红楼,一时间变成了大众娱乐闲谈点,这样对待一个文化经典之作,是不是对它的一种践踏?

八七版《红楼梦》是大家比较认同的一个影视作品,但是对于如今翻拍的红楼,却充满非议。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外形,红楼中是如此描写“面如中秋之月”。何为中秋之月?洁白而圆润,老版中饰演宝玉的欧阳奋强还是很符合的。但在翻拍版中,贾宝玉的饰演者有着一张帅气的瓜子脸,虽然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对原着的忠实度却是大大降低了。

除了《红楼梦》被翻拍,还有各种文学名着被拿出来不断地翻拍,但是效果甚微。为什么那些导演们都乐此不疲的来翻拍各种经典?因为经典不愁收视率,因为经典不用再去大力宣传,因为经典是经典。导演们摆着一副“我是经典我怕谁”的面孔,将我们心中圣神的各种文学经典改来改去,我们不禁再问一次,“经典惹谁了?”

对于这种对经典的不负责状态,我们应该竭力制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今天这种文化爆炸,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经典的生存到了一种尴尬的状态。厚厚的经典着作,晦涩的语言,让现代人失去了兴趣。而那些由经典改编的电视剧却深受大众欢迎。这似乎还给经典带来一丝希望。但,这始终不能代替那些散发着墨香的古典书籍带来的震撼。

对于这种文化的丧失,我们应该觉得可悲。不过,好在现在社上引起了“国学热”,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幼儿园,都在进行国学教育。被国人遗忘的《三字经》《弟子规》又进入了校园。希望这不是仅仅做个样子而已。

对于《红楼梦》来说,还有一个其他名着不能比拟的地方,就是它是半壁江山。

对于各种专家学者来说,她贵就贵在她是残的。于是乎,各种猜想,各种结论,各种版本,各种续集接踵而来。这个说香菱与宝玉在一起才是正解;那个说宝钗才是神瑛侍者。一本红楼,竟然让后人绞尽脑汁,我想说,曹公,真有你的!

对于红楼的研究,层出不穷。红楼之中处处都是伏笔,没有一个人物是闲人,没有一句话是废话。也许,也只有曹公在世,才可说清这红楼中的种种事情。

《红楼梦》的魅力是任何着作都无法比拟的。许多伟大的人都对红楼有着不一般的情愫。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曾说过,他读红楼不是当故事读,而是当作历史读。并且说,没有读过五遍红楼,没必要发表评论。可见,毛主席对红楼的喜爱。鲁迅也在《中国小说略史》中提到“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红楼梦》堪称清小说的巅峰之作。

看完红楼的人都会不禁感叹道曹雪芹的博学。首先,在红楼中,除了描景叙事,其中还有大量的墨笔来描写贾府中的奢华生活。建筑、现代企业管理、服装、饮食、医药、美容美发甚至于兵法等等,在红楼中都有细致的描写。同时这也证实了曹雪芹对贾府的生活描写乃是自身生活的体现,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如此真实的写作。试想一个普通百姓,怎能幻想出如此奢华的家族,则能写出如此真实细腻的文章?

第二,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十分到位,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王熙凤的泼辣,宝钗的风情,黛玉的忧郁,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人们眼前,鲜活生动。

第三,处处设伏。红楼中没有一句是废话,仔细回想,每句话都是隐藏着的伏笔。一环套着一环,彼此相连,使得文章中的人物链接起来,构成一个紧密的关系网。

第四,书中的诗词歌赋堪称一绝。在红楼中,宝玉他们的乐趣便是吟诗作对。当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风格。曹雪芹给不同个人配上了属于自己风格的诗作,使得人物更加生动。同时,也要感叹曹公的才华不可小觑。

第五,书中的各类人际关系的描写,入木三分,虽不能被奉为处世哲学,经营人生的经典,但也能给人以启迪。

第六,书中对大场景的把握能力让人难以忘怀,无论是元春回府亦或是贾家的落败,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

也许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崇尚圆满美好。从古至今不少人热衷于红楼的续写。最着名的就是高鹗的续写了。但是,后人对他的续褒贬不一。因为他是和书商程伟元合作的,所谓无商不奸,为了顺应当时社会市场,高氏的续写也会增加一些个人色彩。

除了前人的续写,现代的许多作家也是对红楼的续写充满热情。比如现在最热门的《刘心武续写红楼》,好不好的我还没有评论的资历。但就这个现象而言,大家很不高兴红楼的残缺,千方百计的要完善它,但又没有一人能够写出让所有人信服的结尾,所谓众口难调啊。

残缺就不好吗?断臂维纳斯,同样是不完整的,你能说她不美吗?假如给她接上胳膊,让她拿个苹果,这样的完整美吗?因此,红楼的残缺虽为一件憾事,但是一味的追求她的完美也是不可取的。

以上种种,不能俱全,后人热衷于红楼,创造了红楼热潮,钻研红楼,很多人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我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不朽的着作,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一切皆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书中描写的一切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切之体肤。

《红楼梦》只是一个代表,像红楼一样的经典名着在中国有许多,但是人们逐渐的把他们遗忘在历史之中了。中国最为一个文化大亨,应将自己的财产保护好,而不是恣意的挥霍他它。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词;诗情画意;乐感;艺术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2-0037-04

从《诗经》时代的诗乐舞三位一体到后代诗画一体,诗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绘画美,诗中有画,讲究意境;还具有音乐美,多押韵,多骈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乐感;更具有情感美,情是文学的根基,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的上上之品,诗歌便是典范。

当代中学生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学习唐诗宋词,这些易于记诵的诗歌,到上中学时也积累了不少。好多学生背诵是背诵了,但有些不求甚解,很难融会贯通,具体地说,很难将自己的诗歌积累运用到语文课堂生活中去。这时,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寻找契机将一些熟悉的诗歌融入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艺术氛围。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乐于学习背诵,还能将诗歌运用到写作当中,从而为自己的写作锦上添花。

我十分喜爱古典诗词,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主要结合诗画、诗乐、诗情、诗境、诗理、诗艺、诗风等,探究如何将古典诗词融入具体教学实践,效果很好。

一、诗画融一体

古典诗词具有绘画美,最为典型的是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然古典诗词中还有许多诗、画融一体的杰作。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一课中,我播放了许多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词语或诗句来给每幅四季图片命名,学生纷纷举手,他们喜欢选用诗句。

用于描述春天的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用于描述夏天的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等。

用于描述秋天的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用于描述冬天的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我鼓励学生,如果能将这些诗词在写景时恰当引用,将会为文章增添韵味。这些诗词同样适宜于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景抒情文教学,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等。尤其是给《春》里的春草图配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花图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图配“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雨图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迎春图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相应的古诗词,很精彩。

再比如上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落日的幻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图片回顾自己积累的有关落日的诗词名句,学生脱口而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这也为部分学生感到枯燥的说明文增添了诗情画意。后来在上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从构图、线条、色彩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诗中有画”的特色,再让学生自己做一幅简笔画再现其诗画美,部分有绘画功底的学生画得很不错!

又如教郦道元的《三峡》,我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引入,学生立刻联想到与山水有关的诗词佳句。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再比如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学生都能联想起与雪有关的古诗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

所谓形美以感目,面对丰富多彩的画面,学生怎能不触景生情。

二、诗乐韵无限

古典诗词又具有音乐美,音美以感耳。

我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时,一开始我以“烦恼是人的多种情感之一,从古到今人人皆有,我们先来感受古人的烦恼”切入,诗词配乐唱。这些诗词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这些吟唱着愁情的诗词带给师生们美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文荟萃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运用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为背景音乐,同学们在古诗新唱中理解背诵,效果极佳。

诗词吟唱出来才更能传情,这些唱词不仅为课堂增添了许多趣味,也带给师生们美的感受,让学生轻松乐学。

三、境似情共鸣

古典诗词又具有诗情诗境美,意美以感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乡愁是漂泊游子们永恒的话题。我在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从诗的思想感情方面作了拓展延伸,设置了“抒发乡愁的诗词佳句还有哪些?”的问题,学生都积极从自己的大脑里搜索有关乡情的诗词佳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这是漂泊游子们的情感共鸣。

在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苏轼的《记承天 寺夜游》时,除了让学生积累与有月亮有关的诗词外,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我从情感角度入手,联系此时的苏轼与张怀民都是被贬黄州,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再恰当不过了。

在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杜甫诗三首》中《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我设置问题“存者且偷生”还能为安史之乱中悲苦的老妪带来一丝安慰,用《春望》里哪两句诗作回答最好呢?同学们都能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为《春望》、《石壕吏》均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作,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

古典诗词往往营造意境来抒情,其实,许多诗词在思想情感方面都能找到其共同的地方,这源于抒情者相似的人生境遇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四、诗中有真理

许多诗歌也是蕴含哲理的。

例如我在教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让同学们联想与山有关的诗词。有学生联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我赞许地评价:“看来你把文章的主旨用这两句诗概括了,人生的路上即使‘山重水复’,有恒心就能‘柳暗花明’”。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所以我也经常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劝勉学生不断读书,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提醒学生珍惜时间。

诗中有真理,经得起时间和生活的考验。

五、赏诗探艺术

诗歌又是讲究艺术技巧的。

我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刘禹锡的《陋室铭》时,给学生介绍了文章的前几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比兴”手法引出文章中心“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并明确“比兴”手法就是先言他物,再言其事。接着,我提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用“比兴”手法,请问同学们《诗经·关雎》那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大家异口同声说出了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见大家已经掌握了“比兴”这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爱莲说》和《陋室铭》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我引导学生回忆积累的诗词还有哪些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有个别同学立即想到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随即介绍了这首诗如何“托物言志”:诗人咏物抒怀,通过对洁白石灰的描述和赞扬,表明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畏艰险、纵有千辛万苦也视若等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处世要清白正直的志向。

再比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在解释题目一方面指“爸爸所栽种的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暗含爸爸的辞世”时,给学生介绍“双关”这一修辞手法,“双关”即一语双关,语音双关或语意双关。举例说明时,我举了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学生立刻明白“双关”通俗来讲就是指一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既是语音双关又是语意双关。在学习本单元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时,学生朗读诗歌后便能悟出题目中的“路”,既指“自然界的路”又指“人生之路”。再后来教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宋诗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白头吊古风霜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中对“风霜”一词的理解时有个别学生立即想到了“双关”,这点非常好,我就势引导他们:这里的“风霜”即指自然界的风霜,又指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

不少文章中有“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映衬手 法,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点拨学生:“词人以乐景来写哀愁,倍增其哀,请同学们从我们已学过杜甫的诗歌中举出几例。”有同学就立即说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样一来,既归纳了写作艺术技巧,又温故知新。

可见许多诗歌在写作的艺术技巧上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善于思考,善于联系就会发现其妙处。

六、沐浴古诗风

在诗歌风格上,许多诗词也有相似之处。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诗语言平淡,质朴如画。教学中,我提问道:“我们知道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他的哪首诗与这首诗的风格相近?”同学们立即想到曾经学过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是平淡质朴,淡中有味。这类诗也给我们吹来了清新质朴的田园风。

在教学宋代周密的《观潮》时,我让同学们先联想与江涛海潮有关的诗词,有些学生说出了“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我又趁机设置问题“这些诗歌从风格上来看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有答“大气豪放”的,有答“奔放豪迈”的。这些诗歌给我们吹来了豪气奔放的江河湖海风。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设置问题“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风格与曹操、苏轼作品等风格相同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风格?”学生们有答“凄美”的,有答“哀婉细腻”的。的确,他们感受到了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楚雨凄风。

沐浴着古诗词不同的诗风,也就能够大致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赏析诗歌。

第7篇

[关键词]《风月俏佳人》;禁忌语;种类和作用

一、引 言

爱德华・刘易斯是个身家百万的企业巨头,也是个潇洒迷人的青年男子。但是麻烦的是他总是搞不好和女人的关系,最近,他与女友的关系又破裂了,爱德华到洛杉矶出差,潇洒迷人的百万富翁爱德华在洛杉矶迷路时巧遇年轻漂亮的薇薇安。爱德华用3000美元买下薇薇安一个星期的服务。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却撞击出了浪漫的爱情火花……《风月俏佳人》是一部浪漫轻喜剧式的爱情故事,无论从内容结构还是人物性格上,对这种古老的模式都既有借鉴又有发扬。男女主人公都有鲜明的性格,真实生动的语言,其中充斥大量的粗俗低级的禁忌语,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生活。本文把原声电影《风月俏佳人》中一些典型的禁忌语译成中文,同时分析了英语禁忌语的种类及作用,旨在帮助读者较好地理解英文电影的语言。

二、禁忌语的种类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禁忌语,英语自然也不例外。根据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禁忌一词的定义是:forbidden by socialcustom(社会习俗所禁止的)。禁忌一词原是波利尼西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那么,禁忌语的种类有多少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下影片中的禁忌语,经过反复观看,笔者发现英文电影《风月俏佳人》中共有63处禁忌语,其中比较典型的有20个:

1 Some chick,She bottled it over there。禁忌语:chick,

2 Who was her pimp?禁忌语:pimp,

3 Where theyou wanna go?禁忌语:fuck,

4 Holy shit!禁忌语:shit,

5 He's not quite the bastard everybody says heis,禁忌语:bastard.

6 And how the hell did you putsomething likethat off?禁忌语:hell.

7 He is a tough old bird.禁忌语:bird.

8 Did I mention my leg iS 44 inches,from hipto toe.禁忌语:hip.

9 I’m just using him for sex.禁忌语:sex.

10 You could freeze ice on his wife’s ass.禁忌语:ass.

11 Asshole!There's a word.禁忌语:asshole.

12 She was a hooker and made itsound so great.禁忌语:hooker.

13 Oh,it was so good.I almost peel my pants.禁忌语:peel.

14 I've never treated you like a prostitute.禁忌语:prostitute.

15 so maybe if I screw you huh,and take youto the opera,then I could be a happy guy just likeEdward.禁忌语:screw.

16 Are you a 50 dollar whore,Vivian?禁忌语:whore.

17 Maybe I do you,then I wouldn’t care aboutlosing millions of dollars.禁忌语:do.

18 Goddamn!禁忌语:Goddamn.

19 Get out of here!禁忌语:get out of.

20 This iS bullshit.禁忌语:bullshit.

通过仔细分析以上例句,大致可以把禁忌语分为六类:一是与低贱的职业有关;二是与性有关;三是与身体器官有关;四是与排泄有关:五是与宗教有关:六是与骂人有关。

1 与低贱的职业有关。

低级卑贱的职业往往是公开场合谈话的禁忌,譬如和拉皮条的。影片中多次提到“”。如以上第1例句中的“chick”。第12例句中的“hooker”,第14例句中的“prostitute”和第16例句中的“whore”。影片中也多次提到“拉皮条的”这个词,如例句2中的“pimp”。当人们谈到这些职业时,一般会故意避开,或者选一些委婉的词,如She isa business girl(她是个职业女孩),或者说She iS a fallenangel(她是个堕落的天使)。

2 与性有关。

由于受社会传统习惯和人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与性有关的语言在任何国家都是禁忌,尤其是有异性在场的情况下,但是越是禁忌,就越有人尝试,就像当初亚当和夏娃尝试禁果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乐此不疲的人大有人在。影片中多次使用与性有关的语言,恰恰反映了现实生活。如例句3中的“fuck”,例句9中的“sex”,例句15中的“screw”,例句17中的“do”,都属这类词,对于这类词的委婉语,一般都用“make love()”,“to sleep with(和……睡觉)”,“goto bed with(上床)”,“have an affair with(与……有关系)”等来表示。

3 与身体器官有关。

身体的某些器官,尤其是女性的某些器官和身体下半身的部分器官,属个人隐私,是不宜公开谈论的,否则就认为是极不礼貌。影片中这方面的禁忌也很多,如例句8中的“hip”,例句10中的“ass”,例句11中的“asshole”。

4 与排泄有关。

与排泄有关的词,“由于能引起人们不好的联想而使人感到不快或厌恶”,普遍被认为是不洁之物,因此禁止在正式场合提及,否则便是粗鲁、无教养的。例句13中的“peel”和例句20中的“bullshit”,便是此类禁忌词。

5 与宗教有关。

西方国家大多数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认为上帝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如果谁滥用上帝的名字,那就是犯了“天条”,是对上帝的不敬,是要下地狱的。所以,与宗教有关的禁忌语也特别多。如例句4中的“holy shit”,例句6中的“hell”和例句18中的“Goddamn”。

6 与骂人有关,

凡是骂人的话在任何民族都是禁忌范围,都是缺乏教养的 表现。例句5中的“bastard”,例句7中的“bird”和例句19中的“get out of”等,都是骂人话。

三、禁忌语的作用

使用禁忌语大多带有“不同程度的感彩,是用来表示情绪,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一种话语手段。”禁忌语大致有如下几种功能。

1 表示高兴。

如例句4:Holy shit!当爱德华同意给3000美元包她一个星期时,薇薇安高呼:“Holy shit!(太他妈的好了!)”3000美元对一个低贱的街头来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因此她异常兴奋,不禁脱口说出粗俗话,其真实程度跃然屏幕上。

2 表示气愤。

例句11,18,19,20,都是表示气愤的禁忌语。其中例句20最有说服力:当爱德华回到旅馆时,发现好友菲利浦正在对薇薇安不轨,于是十分气愤,便说道:“Get out of here!(快滚开!)”一向温文尔雅的爱德华此时竟也出口骂人,其气愤程度可想而知。

3 加强语气。

例句3和6的禁忌语属于加强语气。以例句3为例:当室友凯特用房租买被薇薇安发现后,薇薇安让她离开毒贩,凯特无奈地回应道:Where theyou wanna go?(的能到哪里去?)禁忌语“fuck(干)”用在这里,其语气之强烈,恐怕e无它词可替代。

4 表示说明。

在很多情况下,禁忌语只是说明自己的一个观点,影片中的其他例句都属这个范围。如例句14:当薇薇安抱怨爱德华把她看作时,爱德华平静地说:I’ve never treated youlike a prostitute。

四、禁忌语的中文翻译

以上20个典型例句的中文翻译如下:

1 有个,喝醉了。

2 谁给她拉皮条?

3 的能到哪里去?

4 太他妈的好了!

5 他不像人们说的那么混球!

6 的怎么能让这个推迟?

7 他是个难对付的老家伙。

8 我告诉过你吗,我的腿从屁股到脚足足44英尺长?

9 我只把他当。

10 她妻子却连屁股都没有个笑模样?

11 混蛋!就是这个词。

12 她是个,把这一行说得天花乱坠!

13 噢。太好了!好得我差点尿裤子!

14 我可从来没有把你当看待。

15 或许了你,然后带你去听歌剧,那样我就会像爱德华一样快乐了。

16 你是个值50美元的吗?

17 也许了你以后,我也会放弃一百万美元。

18 该死!

19 滚开!

20 简直是胡说八道!

第8篇

关键词:曹植 游宴诗 艺术特征 影响

曹植这位谢灵运盛赞的“八斗之才”[1],一生创作诗歌九十多首,其早期“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2],写下了大量的游宴诗,代表作有:《名都篇》、《斗鸡诗》、《箜篌引》、《公宴诗》、《侍太子坐》、《送应氏》、《赠丁翼》、《赠王粲》、《赠徐干》等十余首。这些游宴诗为中国中古史诗增色的同时,也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的种种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依据。

一.游宴诗的艺术特征

1.体制开拓

前人认为今存最早的游宴诗为曹丕的《芙蓉池作》,而本人认为曹植的《公宴诗》和曹丕《芙蓉池作》一诗所描写的景物十分相似:在一个明月高照的夏夜,一群友朋乘坐辇车同游西园,诗中涉及到的景物皆有月、渠、鸟、鱼。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华丽,格调轻快,诗歌结尾表达的感情也十分相似:“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曹植《公宴诗》)、“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曹丕《芙蓉池作》),由此推测,这几首诗很有可能是同时之作。余冠英先生在注曹植《公宴诗》时也说:“这篇是作者随曹丕在铜雀园宴会时所赋的诗。同时的作家如王粲、刘桢、阮瑀、应玚等人都有《公宴》诗,都是在邺城唱和之作。”[3]可见,曹植的《公宴诗》与曹丕的《芙蓉池作》同为今存最早的游宴诗。因此,曹植在诗歌的体制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开拓之功。

2.题材丰富

建安诗歌的普遍特征便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4],“遭乱流寓,自伤情多”[5],抒情性大为增强。曹操诗气力雄浑,情悲意壮,但所抒之情偏于粗豪悲壮,且不少诗作沿袭古乐府“缘事而发”的路子,叙事性明显,如《薤露行》、《苦寒行》。曹丕虽“工于抒情”,但其作狭于男女之情。“建安七子”中王粲、刘桢多有抒情之作,然在质和量上都不能与曹植并提。只有曹植真正以其创作实践确立了中国诗歌以情为本的方向,其游宴诗也不例外。曹植的游宴诗不仅有对主人的热心款待表示真诚感谢的赞美之语,更多的是情真意切的内心抒发。在他的游宴诗中,除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抒发自己对于外界的感受,主动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聚会时的欢乐场面还是乐极哀来的感受;无论是珍惜深厚的友情,还是心中的抑郁不得志;也无论是对主人的赞美和感激,还是功业未建的悲哀在他的诗中都有所表现。如《箜篌引》中对宇宙与个人、生命与死亡的永恒难题的思索,悲哀如烟似雾,“知命复何忧”的之语更深刻地透露出诗人之忧无法排遣;又如《赠丁翼》云:“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中希望友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寓作者对朋友的器重、珍惜,以及寓“明珠暗投”的痛惜之情于鼓励与鞭策的话语中。曹植以其“真切情深”,言尽了世间可抒之情可达之意。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五:“陈思王诗‘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每于羁旅淹留之后,乍还乡井,讽咏此言,不自觉其酸风贯眸子也。”[6]可见,曹植游宴诗抒情意味浓厚,这不仅确立了抒情诗在中国诗坛的正宗地位,另外,这种对自身情感的抒发,无疑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3.词采华茂

不仅如此,曹植的游宴诗还具有“词采华茂”的特色,是文与质的统一。他用华丽的语言、绚丽的辞藻结合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来创造修饰自己的作品,使人读起来极具音乐之美。在他的游宴诗中,他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一股力透纸背的动人力量。明人胡应麟云:“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7]清人沈德潜亦云:“《名都》、《白马》二篇,敷陈藻彩,所谓修辞之章也。”[8]皆言曹植诗词采华美、色泽绚丽,其中以《公宴诗》为代表: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后世学者对“朱华冒绿池”一句激赏不已,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曾云“如陆士衡云:‘飞阁缨虹带,层台冒云冠。’潘安仁云:‘山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颜延年云:‘松风遵路急,山烟冒垅生’。江文通云:‘凉叶照沙屿,秋华冒水浔’。谢灵运云:‘苹藻泛沉深,菰蒲冒清浅’。皆祖子建。”[9]盖此句之妙,首在一个“冒”字,化静为动,绘出了那些荷花的争妍竞杳的神韵,而秋兰、绿池、鱼跃、鸟鸣更是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全诗达到了人与景的完美融合,营造出了一种“情在景中漾,人在画中游”的氛围。本人最为欣赏的是“朱”、“绿”两种色彩的运用,“朱”字给人一种艳丽感,而“绿”字则给人一种清新感,用金黄色的月光下墨绿的池水来衬托娇艳动人的荷花,显出了荷花的高贵,这与曹植的人格是如此的相像啊!

二.曹植游宴诗的影响

受曹植游宴诗影响最大的无过于山水诗的出现。由于诗人于怜风月、狎池苑,叙荣述宴之际,对于池苑园林多有描摹,尤其是游宴诗中那些反映诗人出游生活、表现美丽自然风光的诗作,不但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而且摹山范水细致逼真、生动形象、文辞富丽,这对于后来山水诗的产生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山水诗兴于晋,成于宋,大盛于齐梁。这主要是由池苑园林风景诗内容扩大而及山川,因而形成山水诗;两晋之后的山水诗的源头,应追溯到建安的游宴之作。其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声色大开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谈到谢灵运、鲍照为代表的宋诗时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10]这就是说,山水诗发展至谢客时代,已大张旗鼓地描绘客观景物的声色。山水诗的这种声色大开的传统,可以说直踪邺下诗人。建安诗人懂得“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11]的奥妙,因而他们写诗“叙景已多,日甚一日”[12],从不同角度加强文学的抒情气氛,渲染建安时代动荡不安而又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在曹植那浸润着浓郁感彩的景物描写中,萌发着有其自身独立价值的声色并茂、形貌逼真的写景诗句,为晋宋诗的声色大开、极貌巧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上引曹植的《公宴》,其意境刻画自然景物的声色形貌别开生面,新奇独特,仰察、俯视、耳听、嗅闻,从不同方位展现西园美景,尤其是“神飙”二句,写景之妙非画工之笔所能摹状。他的游宴诗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语言骈丽,注意炼字之功,富有声色之美,而且具有多层次结构和立体感,明显地表现出由社会向大自然开拓,由情语向景语发展,由略貌向形似挺进,把山水景物描写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两晋以下的巧构形似、声色大开的写景名家,无不受到曹植的沾溉。晋宋山水诗在游宴诗的启迪下,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扩展到各类诗歌中去了,并且注意声色描绘,骈偶的景句大大增多,炼字更为注重,甚而通篇都用偶句绘声绘色,以至晋宋之际,形成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派。钟嵘说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13],的确如此。

2.清雅情趣

晋宋人吟咏山水,追求清雅情趣。在谢灵运诸多山水诗中,明显地表现出对清景的喜爱,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审美情趣:“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可以说追求清趣是晋宋诗人模山范水的一个突出现象。建安诗人已开其端,在西园、南皮之游中已透露出山水清雅之趣萌生的讯息。曹子建《公宴》诗是曹植随曹丕夜游西园时所作。中间六句写景很值得注意。清景如画:月光皎洁明澈,繁星布满夜空;秋天的兰草长满坡地,红色的荷花覆盖着绿色的池塘,游鱼在清波中腾跃,鸟儿在高枝上悦耳地啼鸣。这是一幅多么清幽秀美的景致啊!清光澄彻,星宿疏落,气韵可谓清微。是这一时期诗歌史在写景之中最早表现出一种清雅情趣的诗句。清趣自晋代开始,特别是在南朝,逐渐弥漫成为一种遍及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子建的诗,正是这种审美情趣开始萌发的端倪。邺下文士的贵游意识与活动,促进了建安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催化了山水文学的兴起,不断地积聚成功的艺术经验,为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曹植游宴诗开晋宋山水诗之先路,功不可没。此外,游宴诗中对美色的描写又开了六朝宫体诗的先河。“建安文人们不废声色之乐,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突出地表现为喜好美色。”[14]在曹植的游宴诗中处处可见其对美色的生动描写“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这些游宴诗中曹植对美色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创作心态对六朝宫体诗的形成无疑是有重大影响的。

曹植早期“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共创作游宴诗13首。这些游宴诗中对艺术形式的探讨和追求,为他在后期的作品中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奠定了基础。他的游宴诗开拓了诗歌的体制,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具有词采华茂的特色。它们为晋宋诗的声色大开、极貌巧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从而,催化了山水文学的兴起,为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游宴诗中曹植对美色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创作心态对六朝宫体诗的形成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曹植的游宴诗时要努力做到深入、细致、全面,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注 解:

[1]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5页。

[2][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1页。

[3]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第100页。

[4]刘勰著:《文心雕龙·时序》《文心雕龙·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5]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萧统:《文选》(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6]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页。

[7][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8][清]沈德潜选:《古诗源》[M].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

[9]聂文郁:《曹植诗解译》[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10][清]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3页。

[11][清]王夫之著,舒芜校点:《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2][清]王夫之:《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13]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0页。

[14]周勋初:《文史探微·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参考文献:

[1][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魏]曹植著,黄节注,叶菊生校订:曹子建诗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余冠英:三曹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陈庆元:三曹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孙明君:三曹诗选[M].中华书局,2005年版。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年版。

[7]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9篇

在上海画坛,最辛苦、最勤劳、最接地气,也最受广大读者喜欢的应该是画连环画的。因为连环画画幅多,故事性强,而且连环画价廉物美,雅俗共赏,受众面广,老少皆宜,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绘画艺术形式。别的画种是以单幅画计的,连环画则是以册来画的,长篇和短篇,少则几十幅多则几百幅。所以,业内公认最能锻炼人的也是画连环画的。上海画界的领军人物无不和画连环画有关:程十发,贺友直,刘旦宅,范生福,施大畏等,他们都用自己的连环画作品创造了一个个辉煌。

喜欢连环画的藏家都知道,张新国在如今的画坛是个另类人物。他最早参与绘制的连环画《成语故事》《东周列国》等,皆有着突破百万册的印数的傲娇成绩,深受那时读者的青A。随后的都市童谣系列:《小八腊子开会喽》 《猜咚里猜》《乒令乓冷气》系列读本,又以自编自画全新的形式独占上海书城黄金柜面十多年,分别获得了《新民晚报》连载六个月的佳绩,他的连环画也成了上海的记忆。

去年,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落成,张新国的《都市童谣》连环画系列作品被特邀进馆展出。画展用一代上海人特有的童年经历,在画面中留给了上海这个世界级大都市一段美丽的“非遗”故事,画展组织者别具匠心的把儿时的玩具:扯铃,刮片,玻璃弹,铁环,毽子等一统搬进了朵云轩刚建成的一流的展厅,和童谣画展互动,寓教于乐,寓学于情。于是,观众看画展变成他们欢乐的幸福时刻。在画展前的真情的流露,尽情的玩耍,和展览的画面互动,就像开启了一坛陈封的美酒,欲醉还休。当他看到了观众在画展前的踊跃表现,他流泪了……

他享受着这最美好的时刻,这是最好的回报,最真的认同。微信朋友圈249万的点赞率为这次画展画上圆满的句号。

此次,应虹桥古玩城邀请,即将举办的张新国100把扇面展又将是上海连环画坛的推陈出新的亮点。

他用两年的时间,以自己几十年画连环画积累的深厚底蕴,把一个个中国古典故事画在扇面上,再用隶书小楷在扇面上叙述,书画一体展现在一把扇面的正反两面,配上上等的扇骨,一把完整、精美、艺术的折扇展现在您面前。是艺术,更是玩件;是收藏更是作品。

一个典故的画面,一段精彩记录。如作品《观苍海》,曹操的胸襟与气魄。《竹林七贤》七贤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的再现。《千年等一回》白蛇传的故事。《长恨歌》白居易的长诗、《花好月圆》美好的祝愿,凸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摇一缕清风,睹画中美景,再吟唱一句诗词歌赋。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这一静心雅趣,文化把玩,更显儒雅气质,弥足珍贵。

看张新国的画,亲切,干净,明了,雅趣,它的画贴近生活,雅俗共赏。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小作品大能量”。就像他的为人一样简单,不做作,没有那么多的理论,说教,不哗众取宠。他只想以他的作品说话,用现代人的理念诠释经典的精髓,是传承更是发扬,是作品更是藏品。以画会友,以扇续情。扇子承载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他用自己的作品来感恩生活。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品味;意境;文化

提到中国古典园林,我们常常会想到翘角的小亭,绿树屏风,悠然湖面,荷塘月色,曲折回廊……我们都会有同一种感受,就是“美”“有意境…有韵味…有味道”。那么到底它美在哪里?它的味道在哪里?如何体会它的味道呢?

1.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一种综合的效果,即整体的营造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思想不仅在于个体景物的美,而在于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桥上有亭,亭中有棋亭下有水,水中有鱼,池边有柳,柳旁植桃,墙边有竹,竹中有梅”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整体造景手法的完美写照,景与景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整体联系。

2.它的美还在于意境的创造,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好的景观不但要视觉好看,更要能打动人。中国古典园林在“意境”方面的打造可谓把园林设计推到了极致。“境”指环境,可以造出来的物体或场面,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这里有两次意思,一是把环境当成安身之所。二是把环境当成抒情立意之所。而“意”则是指的是精神层面。指精神的,可以回味的一种感悟。可以指对园林景观的感情、态度以及对这一地区的文化理解注入到环境当中去;也可以指在特定的环境基础上园林给人的无限遐想,总之是“由景生情”是人思想层面的境界。

3.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也在于“互借的关系”

郑板桥的“十芴茅庐,一方天井,修竹数杆,石笋数尺,其它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我独爱竹石,竹石亦爱我也。”其中有很多“互借”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种互借关系由景生情,使人遐想联翩。另外,计成在《园冶》里也讲到“借景”。通过互借的借景手法可以营造氛围,使情景结合,使景更加“鲜活”。古人在这方面的处理一直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古人在建造园林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注意整体的规划,除了园林本身以外还注意园林周边关系的处理。这一点也是我们后人所不能及的,例如“大唐芙蓉园”的建造,周围的借景居然是一幢幢高楼林立的大厦,虽然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长期这样下去是否会丧失我们西安的本土特色?

另外,古人的借景,讲究园林各个要素之间形成呼应关系。才能使欣赏者在风、雨、日、月之中为之所感染,形成“有伴”的忘我境界。

人们常说,好茶需要慢慢来品味,在我看来我好景也是要慢慢品味的,好的园林亦是如酒如茶让人陶醉,需要慢慢品味,细细体会,才能沉醉于园林意境当中,才能品到园林的真正味道。中国古典园林独特味道又该如何体会呢?还要看看郑板桥的那一段话:“十芴茅庐,一方天井,修竹数杆,石笋数尺,其它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我独爱竹石,竹石亦爱我也。”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却让我受益匪浅,顿悟中国古典园林的真谛。

这句话虽然很简短,却把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提炼到了极致。细细品味我尝出了四种味道,我称之为“园林四味”。

首先,先品到的是“声”,风声、雨声、鸟语花香、天籁之音、地籁之音、潺潺流水、鸟鸣雀唱、田间蟋蟀、树上鸣蝉,总之来自于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可以为园林所用。如果你去过苏州园林,你就会知道,欣赏苏州园林的时候如果遇上下雨的话其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是因为下雨的时候看苏州园林更别有味道。在绵绵细雨下绿色看起来更润,更青翠欲滴,映衬着微微翘起的亭子角,白墙、灰瓦、微波荡漾的湖面、沙沙细雨、雀唱鸟鸣、蟋蟀弹琴、虫儿歌唱……苏州园林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精巧典雅,虽然景色尽收眼底,却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我想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在设计园林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声”的味道吧。

其次,品到的就是“影”。这里的“影”不单单指“影子”,这里的“影”可以来自天上、地下、水中的倒影、随风而动的树影、花影、翩翩起舞的蝶影……等等。“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其巧妙直至使中国古典园林在审美上更加让人回味无穷。著名的大理三塔就是运用“影”的美妙,使三塔在湖面不同的角度下可以映出“六塔”效果,至今都是一种奇观吸引着中外的众多游客;另外西子湖畔的“三潭映月”据说也是利用“影”的美妙变化,可使天上的月亮变成32个。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伟大智慧,仅是一个“影”便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到了极致,甚至到现在,我们设计师还在学习古人“影”的运用,例如,商场门口大型不锈钢柱子的运用,可以反射街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就是一个中典型的“影”,它可以使商场街头显的个更加热闹、繁华,我们不得不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大智慧。

再次,通过这段话品出中国园林的另一味就是“情”。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一个重要区别。西方园林讲究“唯理”,道路花坛基本都是几何形状,连树木都修成几何形状,一览无余。而中国园林却是“重情”。谈到中国古典园林,我们想到的都是迂回曲折、步移景异。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到中国古典园林,都为其“情”所感染、所打动,甚至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特定时期,如细雨绵绵、千里飘雪或者朝阳升起、夕阳西下……在不同的情景中结合游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感染着游园的文人墨客,置身于好的园林当中能读出“诗情画意”来,用这些为园林所打动的“情”给我们不少古诗词文,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最后一“味”就是“伴”。这里的“伴”不单只具象的“伴”,可以是风、是雨、是日、是月、是影、是诗、是酒……可以是人造出来的“伴”,也可以是人心中所想的“伴”。故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经典诗句,意思是说,虽然他行单影只其实他并不觉得寂寞,即使是一个人在喝酒,其实也还有月亮和影子做伴,并不觉得冷清。当然,古人之所以能想象出这样的“伴”,还是因为有好的园林,好的景色,由景生情,真正能打动欣赏者才会给感悟出这么经典的诗句。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民族,这一点在造园上也有体现,并且成就了我们中国园林特有的美。

总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温文尔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很多东西,只要我们细细品味,都能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犹如品茶,每个人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来,每个人都能体会出不同的感悟。作为一名设计师来说,要懂得去“品”园林的“味”,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风景园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老子[M]四川: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

[3]园枝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4]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11篇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歌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同样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显现在人们眼前的。但歌词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又有区别,有它自己的独特性。由于它的受众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大众,它就不能艰深晦涩,必须得明白易晓、通俗易懂。但歌词若只追求“通俗易懂”,而没有余味与“回味再三”的韵致的话,便只能流行一时一地,而不能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况且,大众的审美需要是多样化的,“下里巴人”的需求固然占主要地位,但“阳春白雪”的需求也不可忽视。正如乔羽先生指出:“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地制约着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即它不是看的而是听,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乔先生的五个“寓于”,实则是对音乐文学之语言提出了一项要求,即质文相谐。一方面,它追求口语化与自然化的质朴之实;另一方面,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它还追求华丽精巧、优美生动的文饰之美。

歌词,做到质朴之实,容易被大家接受,便流传得广;又能兼顾文饰之美,便如一坛陈年老酒,经得起品,便能流传得久。综观当代歌坛,真正被人们记住的经典之歌,无一不是质文相谐的典范,如歌手邰正宵演唱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往事如风,痴心只是难懂/借酒相送,送不走身影蒙蒙/烛光投影,映不出你颜容/仍只见你独自照片中/夜风已冷,回想前程如梦/心似云动,怎堪相识不相逢/难舍心痛,难舍情已如风/难舍你在我心中的芳踪/我早已为你种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从分手的那一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到凋谢人已憔悴/千盟万誓已随花逝湮灭//夜风已冷,回想前程如梦/心似云动,怎堪相识不相逢/难舍心痛,难舍情已如风/难舍你在我心中的芳踪/我早已为你种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从分手的那一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到凋谢人已憔悴/千盟万誓已随花逝湮灭。”平白如话的语言,让人一听就能明白歌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歌词中用“风”、“酒”、“烛光”、“玫瑰”、“云”等词语加以修饰,增添了文采,尤其用“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夸张手法,反复吟唱,达到了一种情深意切的感人效果。

质文相谐的歌曲还有许多,如陈红曾唱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之所以人听人爱,除了其题材上抓住“老年问题”、主题上呼吁“亲情回归”外,也是由于口语艺术化的结果。比如开头一节:“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粗略看上去,就像百姓平日在聊家常,词中之语与日常口语无异,但仔细琢磨,其实它们是进行了不露痕迹的修饰,这只要略看“找点”与“带上”、“领着”与“陪同”两对句子就不难发现。

三、意象美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元素,也是歌词的魔方,可以旋转出不同的审美天地。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词作者手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与主观色彩入词,给歌曲带来不同的境界与氛围。

“歌词首先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一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审美角度,独特的结构形式的艺术表达形式,歌词的文学性语言必须能概括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氛围,”这一点受到了古典诗词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如“月亮”早古典诗词中多是以思乡、思家的意象出现的。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面对寂静的夜月,思乡、忆弟之情油然而生。现代流行歌曲有的也沿袭了这一意象的思乡情怀,如《月之故乡》(彭邦祯词,延生、刘庄曲)“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到了《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中“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依稀看到你的模样……你像那天上月亮/停泊在水的中央/永远停在我的心上。”月亮纯净而美丽,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望向思慕已久的心上人,是何等的清新柔美、深情款款。这时“月亮”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早已成为美丽心上人的代名词了。

再如“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许多人都以龙的子孙而自豪。一曲《龙的传人》(侯建德词曲)唱遍大江南北,更是激起不少人的民族自豪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然而在《龙的命运》(陈小奇词,毕晓世曲)中,作者利用最新的考个资料对历史文化进行了翻新的审查与反思,并且用充满隐患意识的内核与风趣幽默的语言做外壳,对“龙”这一意象做出了新的诠释:“龙”同时也是阿Q精神的沉淀。所以“从此后不再崇拜龙的伟大,从此后不再迷信龙的威力,从此后我们懂得龙的命运,不在天不在地就在我们手里。”

四、音乐美

无论诗词,都追求“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的音乐美。诗的“音乐性”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可诵性,甚至也可以置之不理(如现代诗);而词的“音乐性”,是为了适于入乐,便于传唱。所以,词作家金波在《词刊》1990年第一期撰文强调要“唱着写”:“歌词作者要有独特的写作方式,这就是从创作一首歌词开始,就习惯于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歌唱着去构思、去提炼,以至于字斟句酌地去推敲语言。”

歌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鲜明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歌词的节奏是通过歌词语言的句式结构来呈现的,这种节奏的句式结构往往是两句一组,回旋反复,形成歌词的音乐性。

如《月朦胧,鸟朦胧》(琼瑶词):“月朦胧/鸟朦胧/萤火照夜夜空/山朦胧/鸟朦胧/秋虫在呢哝//花朦胧/夜朦胧/晚风叩帘拢/灯朦胧/人朦胧/但愿同入梦。”这首歌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节奏十分鲜明。第一句以xxx形式的节拍反复两次,第二句以xxxxx形式的五字句的节拍,与第一句共同组成统一的句式结构。这个句式结构,又在第二、三、四句结构中循环出现,使歌词的音乐性非常强烈。这种音乐性给人的感觉是平和的、柔美的,恰当地表达了思念、祝愿的主题。

(二)和谐的韵律

鲁迅先生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这里所说的“押大致相近的韵”是指同一个韵脚杂歌词中有规律的反复出现。这样做,可以使歌词更加和谐,更加流畅,从而增添歌词的音乐性。

如《命运不是辘轳》(张藜词):“白涯涯的黄沙岗/挺起棵钻天杨/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没有的总想有/得到的还盼望/盼来盼去谁愿盼个透心凉/女人不是水呀/男人不是缸/命运不是那辘轳/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黑油油的铁脊梁/汗珠子滚太阳/风吹篱笆雨洗窗/泪花泡月亮/人心可难测量/啥事都能碰上/挑水的媳妇谁愿挑着黄水汤/女人不是泥呀/男人不是筐/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牛铃摇春光。”这首歌词中的“岗”、“杨”、“房”、“望”、“凉”、“缸”、“上”和“梁”、“阳”、“亮”、“量”、“上”、“汤”、“筐”、“光”,都是同一个“江阳韵”,所以读起来和听起来都很和谐好听,音乐性特强,这也是押韵在歌词中的重要作用。

五、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独特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意境有时也称为境界,出于佛经,佛家常把希望达到的某种悟道的理想境界地称为“境”或是“境界”,看成一种心灵派生的虚幻的东西。唐代以后进入文艺理论领域。王国维曾对“意境”做出这样的明确界定:“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如其口出是也……故能写出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由此可见,意境是诗人主观的情志意向与客观景物的有机融合。意境不久是意象的综合结晶,还是意象的拓展、重建与升华,既有鲜明立体的时空感,形成一幅完美的形象画面,给予人感观上的美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丰富的情思寓意,能激发读者无穷的想象与思索,产生感情的共鸣。

对一首歌词来说作者营造的意境是否感人,是否新鲜独特,也决定了一首歌词的成败。可以这样说有独特完美审美意境的歌词,一定是一首好词。

如李海鹰创作的《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展现在人民眼前的是一幅南国水乡风情画,对那一种有距离的爱情的重温和怀想,言词简洁、真挚,没有审美高深词汇却让人感到一种人性的温馨。

感人至深,甚至让人流泪的佳作《一个真实的故事》,用非常短的篇幅,叙述了一个惨烈的人与生命的故事。“(旁白)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划进了沼泽地里,就再也没有上来。(歌词)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呜呜呜呜呜/喔噢噢噢噢/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这首歌词立意深刻,催人泪下之余让人警醒,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亮丽。

同样感人至深的凄美之作《丁香花》“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就这样匆匆你走/,留给我一生牵挂。”第1段的立意,写花也是在写人,借花怀人,写出丁香花一样的姑娘忧郁,凄美而短暂的一生。第二段却是感人肺腑的倾诉“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院子里栽满丁香花/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我在这里陪着她/一生一世保护她。”人已去,情未了,此情此景初听便给人以淡淡的哀愁,令人响起那美丽、善良,热爱生活的女孩在离开人世是多么的不舍,而她的不幸又勾起了多少多情之人的感伤?

六、情趣美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首歌词,其长短也不过百字左右,承载量非常有限。如此小的一个艺术载体,在表现重大题材或主题的时候,当然是点到即止的好。但恰恰是这一特点,要求歌词通过选择最平常的意象作为表达的动情点,而体现出不一般的情趣之美。比如乔羽的《思念》:“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作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作者以“蝴蝶”这一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们睽隔之态和聚少离多之情:“为何一去便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难道又要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作一次分手”读起来十分明朗、直白,但写得非常有感情。乔羽凭借平常的歌词意象“蝴蝶”生感,从中提炼一种清奇之趣。“神出古并,澹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作者笔下的“蝴蝶”是内心深处非常深沉的一种感觉,却用平常的意象流淌出来,给人以清奇的感觉和情趣,既以对昔日友人(或恋人、亲人)的思念,又像历经岁月沧桑后对久别的人的倾诉,表现出的淡淡的失意和淡淡的迷惘,读后这种情绪仍久久萦怀,挥之不去。

再比如周杰伦的《七里香》:“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你说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手中的铅笔/在纸上来来回回/我用几行字形容你是我的谁/秋刀鱼的滋味/猫跟你都想了解/初恋的香味就这样被我们寻回/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新鲜草莓/你说你舍不得吃掉这一种感觉……”

七、理趣美

说理原非诗歌所长,过去更是歌词之忌。歌词本应以抒情为主,说理容易流于概念化。严羽说过:“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历来说理之作,极少佳篇。故除了政治宣传的歌词外,极少出现。

然而,当代歌词又允许说理,需要说理。这是因为,第一,理与情不可分割,正如思想与情感密切关联。情,无理则荒诞,无理则浅薄,无理则陈旧。一味抒情,若无理的底蕴,势必流于俗套,缺乏令人回味的余韵。停留于一般化生活琐事的陈述,十分浅薄。而乔羽在《杜十娘》中写:“一支琵琶一叶舟/琵琶在手歌在喉/往时只觉天地小/今日才见大江流/锦锈衣裳金玉楼/最繁华时最忧愁/如今一旦全抛却/与君且作少年游/长携手/天地久/到白头/问君家乡路几许/岸上灯火是瓜洲。”不但写出了杜十娘的真实感受,还讲述了辩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发人深思。第二,当代听众的审美需求大大提高,不仅需要以歌传情、借歌抒情,还需要从中获取真理的教诲、哲理的启示、生活的信息。美国当代大诗人艾略特说:“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必须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话虽有些偏激,但表现现代艺术的一种发展趋势,却值得重视。再者,当代艺术正日益趋向互相融合、彼此渗透,歌词常同其他艺术结合,如影视歌词、专题歌词、晚会歌词等,这类作品需要说理的因素明显增加。由此可见,歌词说理是时展的趋势,是民众期待视野扩大的反映,也是当代歌词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

歌词不宜说理,又需要说理,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关键在于“理趣”二字。沈德潜说:“诗贵有理趣。”(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所谓“理趣”,是指说理要有情趣、有风趣,必须讲究技巧,避免干巴、教条、枯燥的说理。胡应麟说:“诗不废理,理不碍诗,但不能下理语,为理缚,成理障。”(明·胡应麟《诗薮》)潘德舆说:“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出理外。”让人在审美欣赏中,在兴味盎然中,不知不觉地感情理的启示。“理趣”的构成,一方面取决于说理的内容要新颖,另一方面说理方式要巧妙。

例如张藜的《苦篱笆》:“竹篱笆,孤苦的竹篱笆,/你有口也说不出那句心里话/自己捆住自己/死守着那个家/立在世上竟不知活着为了啥/听任那冷风吹/强忍那暴雨打/一年四季,五冬六夏/望不尽的井台路/摇不完的辘轳把……”这首词句句写篱笆,又字字切合旧时中国农村妇女的遭遇,比喻象征均有,既通俗易解,又耐人寻味。

又如歌德有一首名诗《漫游者的夜歌》曾深受作曲家青睐,舒伯特、李斯特等二百多位作曲家为其谱曲,成为欧洲歌词史上之奇迹:“群峰/一片沉寂/树梢/微风敛迹//林中/栖鸟缄然/稍待/你也安息。”此诗写于1780年秋夜,是诗人去世前一年的绝唱。诗人伫立峰顶,俯视群峰丛林寂静夜色,流露出一种生命难久、人生短暂的感慨,也揭示出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虽只短短八句,却融情理景为一体,既有意境美,又富理趣美。

八、结语

当然,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之美不只以上六个方面,另外,还有结构美、情志美、意蕴美、风格美等,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阐述。而对于所谈的六个方面,它们并非互不相干的孤岛,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对流行歌曲歌词的研究,还有大片的空白等待我们去填补、去总结。

参考文献:

[1]马树春.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学术论坛.2004(2).

[2]乔羽.中国词海论丛·序言.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3]王先霈.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文学教育.2008(3).

第12篇

【1】道德讲堂主持词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穿越中华五千年岁月悠悠,走过新中国六十六载冬夏春秋。道德讲堂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传承而来,与时俱进。今天,道德讲堂以其孔孟之道的文化内涵和文明诚信的时代标签在和静县第三小学二7班震撼开讲。 欢迎大家参加本期和静县第三小学二7班道德讲堂。 今天的主题是:百善孝为先。

当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小事完美诠释着百善孝为先,当一句句暖人肺腑的话语诉说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美丽诗篇。孝这个字,经历了时代的轮回与变迁,承载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款款而来,开启了蕴含着新时代孝老善爱道德宣言。 今天的道德讲堂分开场一问、唱歌曲、学模范、谈感悟、诵经典、做承诺、留感言、送吉祥八个环节。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开场一问。 做一次反省,大家现在默想自省: 你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

立志先立人,有德才能行,同唱道德歌,文明向前进。让我们共同唱响《公民道德歌。》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唱歌曲。请大家起立,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公民道德歌》。《公民道德歌》中国老百姓、炎黄好儿孙重情重义重品行立志先立人爱国又守法盛世享太平明礼讲诚信不负天下人团结友善一家亲勤俭自强万事兴道德重如山道德贵似金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中国好传统 大家来继承有爱有恨有责任是非两分明同唱道德歌文明向前进和谐社会中争当好公民敬业奉献勇创新建设祖国为人民道德重如山道德贵似金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敬业奉献勇创新建设祖国为人民道德重如山道德贵似金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 请坐下。谢谢大家。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学模范(身边人讲自己孝亲故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段短片《视频:孟佩杰-有妈就有家》当道德化为一种坚持,无怨无悔;当孝心成为一种行动,任劳任怨,即使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日夜夜,可她的笑容依然无比灿烂。她,就是孟佩杰,一个用孝心赢得尊重的女孩。孟佩杰用她的执着与坚持告诉我们,点滴小事,就是成就伟大背后的简单。当我们回首昨日,这样的简单也存在我们的身边,许多老师正在润物无声地践行着孝老善爱,正在用一点一滴的简单铸就伟岸。首先有请崔金梅老师为我们讲述她的孝亲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孝敬老人,就是让他们多一点快乐。故事又会让我们感悟什么呢?

此时此刻,我们还在为刚才的孝老善爱而心潮澎湃,请大家把手放在胸口,闭上眼睛,问一问自己:周末、节假日,你经常跟父母一起度过吗?你喜欢听父母唠叨他们的往事吗?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谈感受。

生活积累了太多的认真,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回首过去的种种,此时此刻,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慨,请老师们畅所欲言。师谈感受

第五个环节:诵经典

百善孝为先,齐声诵经典。就让我们在孔孟之道中接受洗礼,在孝经、论语中净化心灵吧。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资料,请看屏幕,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 做承诺

在道德模范的感召下,我们感恩父母,珍惜现在;在孝老善爱的引领下,我们践行大爱,承担未来。

请大家全体起立,跟我承诺:

身为子女,我郑重承诺,我将牢记孟子的孝亲之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违色难尊奉养,聆听陪伴勤探望; 孝老爱亲践于行,善思善行暖八方。

第七个环节:留感言感动就不远,让爱无限绵延。有心就不远 梦想总会实现。千山万水,沿路会留下纪念。

最后,我们进入送吉祥环节也许我们不善言语,但沉默不是唯一表达爱的方式。也许,我们相对无言,但心中却涌动着千言万语。一样的生命和呼吸,一样的蔚蓝和碧绿。请大家为父母写一句祝福的话语。

在经典的浸润下,我们立身行道,孝老善爱。道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感染的,是可以传播的。下面,有请领导为老师们赠送经典,让经典在我们手中传递。

坚持吧,坚持就有收获;努力吧,努力就有奇迹! 请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一棵棵孝老善爱的大树,终将枝繁叶茂,苍翠欲滴! 和静县第三小学二7班道德讲堂孝老善爱到此结束了。衷心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谢谢大家,再见!

【2】道德讲堂主持词

大家下午好!传播发展好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欢迎大家来到育才小学道德讲台,我是主持人刘玉姣。

20XX年6月18日,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在当前开展的这项活动中,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主要内容,其中为民放在了首位,这充分说明只有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一心为民,我们党才能更加繁荣昌盛。今天,我们道德讲堂的主题是奉献点亮人生。一提到奉献,大家就会想到雷锋同志的一句话: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奉献是一种不计报酬的给予,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我为人人。

本期道德讲堂一共包括八个环节:一自我反省、二唱道德歌曲、三学道德模范、四发心灵感悟、五诵道德经典、六行崇德礼、七送平安吉祥、八一堂一善事。

第一环节:自我反省。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自我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请大家静默两分钟,在心中问自己,我对教育的事业忠心吗?我对教学的努力够吗?我对学生的爱心真吗?(2分钟后)通过与自己内心的交流,相信老师们都已经有了答案。

第二环节:唱道德歌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并非为了获取而给予,因为给予本身就是无与伦比的快乐,用歌声传播道德,让文明永驻心间。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唱道德歌曲。请全体起立让我们在优美的伴奏声中,一起唱响这首《爱的奉献》。

第三环节:学道德模范。

谢谢大家,请坐。

就像歌词里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今天我们要学的道德模范是谁呢?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同全县群众一起,与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重病,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就是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下面进入第三个环节:学道德模范。(播放有关焦裕禄的视频)

3月18日,在兰考调研时指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第四环节:发心灵感悟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典型就是一座丰碑。焦裕禄同志逝世后,人们在他的日记本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这是焦裕禄同志一生最生动的写照。说到这里,大家内心一定有很多的感受,下面进入第四个环节:发心灵感悟。哪位老师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师发言

感谢老师们的发言,焦裕禄同志用光辉的一生铸就了忠诚、爱民、实干、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我们更应该学习焦裕禄精神,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敬业、实干、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

第五环节:诵道德经典

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精神世界的财富,是历久弥新的杰作。学习经典需要持之以恒、世代传承,让我们诵读圣贤经典,聆听伟人教诲,下面我们进入第五个环节:诵道德经典。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出自于《论语泰伯》,其意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齐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第六环节:行崇德礼

道即为路,德即为得;善行善得,恶行恶得;大行大得,小行小得。下面是第六个环节:行崇德礼,全体起立,请大家向德字行注目礼。礼毕,请坐。

第七环节:送平安吉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下面进入最后一个环节,送平安吉祥。

请各位老师将一句祝福的话和你的感言写下来,并把它贴在祝福墙上,让我们祝福大家厚德载物,平安吉祥。

第八环节:一堂一善事

奉献是美好的传承,是大无畏的精神,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让人赞颂,无私奉献的人让人称赞。让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一堂一善事。本次活动后,请老师们实践我奉献、我成长、我快乐的活动。

道,源于教育;重在传承;贵在坚持。希望我们通过道德讲堂,洗涤心灵、感悟道德,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为培育下一代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本期道德讲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热情参与,朋友们,下期再见!

【3】道德讲堂主持词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四年一班道德讲堂。学习先进人物,讲述身边故事,传承中华美德,我是主持人勾梓萌,我是主持人宫佳欣。

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 我们今天道德讲堂的主题是:诚实守信,做美德少年。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不欺、恪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是对每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诚信是社会和谐的纽带。

今天的道德讲堂共有七个环节: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唱一首歌。诚实守信正如一缕灿烂的阳光照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从此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让我们用洪亮的歌声一起唱出我们对生命最真挚的承诺。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些人让心充满温暖。在20xx年的春节,人们会记得,闪耀着诚信与道德光辉的信义兄弟孙东林和孙水林。下面,我们进行道德讲堂的第二个环节,看短片。 每年的五月二日是诚实节,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个美国小男孩埃默纽而设立的。每当这一天来临时,美国的父母就会带着他们的孩子怀念埃默纽。正是因为他把诚信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许多年过去了,人们都不会忘记他。

下面请杨诗雨给我们讲述埃默纽的小故事 。

感谢杨诗雨的精彩讲述,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春秋大义,大道明德,尽在经、史、子、集,尽在明经圣典。古哲先贤留下无数道德经典格言,今天我们就诵读其中的一段。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五个环节,说感想。通过刚才的听看说,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有许多感想,有许多话想说,那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谢谢这几位同学,能与我们分享你们的感悟、心得。诚信如甘露,社会若大地,甘露缺失,大地将出现裂痕;诚信如水,道德若船,诚信人越多,社会公德水平就会越高。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做个讲诚信、守承诺的人。

第六个环节,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伸出你的右手,握紧拳头,郑重地和我一起许下一个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