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23:2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负责培养人意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它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行政层级管理制度而言的。传统的管理理论强调层级管制,其管理体系是官僚型的,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多地要求自下而上的服从,不是以互动平等为基础的,在这样的体系中不易调动大多数人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管理更多地是被动地服从,如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总的来说就是这样,学生较多地是被动地服从,学校通过各级组织对学生进行非常到位的行政管制,管理体系追求的管理目标就是学生不能出事,其结果管理成本较大而效果欠佳。与此同时,学校的各级主管部门在对学校的管理中过多地干涉学校的具体运作,强调并要求学校必须服从上级的规定或指示,而对来自于学校的一些有利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合理要求重视不够,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力受到制约,客观上造成了学校本身的管理权限和职责模糊,因此学校的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许多合理意见或建议不能够在制度上予以较快地反馈实施等等,这样导致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制度效率不高。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破除官僚管制主义,强调大多数人参加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治理过程,该过程应当体现互动平等,并且要求利益的各方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使管理更加有效。
另外,公共管理针对的主要是公共部门或公共事务的管理,它们经营的主要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是相对私人产品而言,我们知道私人产品的生产或效率分配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按市场的机制来完成的,它们具有显著的特点即竞争性和排他性,而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一般是由公共部门或公共事业单位生产并分配的,它们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有限竞争性和有限排他性,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管理不是管制而是提倡治理或善治,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社会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教育事业正是如此。高等学校不应当是政府管理内容的延伸,她不具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她的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教育培养人才是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来体现的,而且学生在学校有平等享受这些教育培养的权利。
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学校是社会的公共部门之一即学校的教育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如何使学校的教育产品更加具备效率和公平,使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其中主要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具有公共管理理念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首先,在教育的内容上。根据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效果并不如人意,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道德领域和法制领域的教育不够,使政治理想教育的效果缺乏基本的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支撑,使学生缺乏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导致政治理想教育的内容形式化或虚化。对此,在构建的新模式中我们要体现公共管理的思想,加大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坚持以法治校、以德治校,使政治理想教育的内容建立在现实的言行上,从而保证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实践者,同时自觉成为我们事业的继承者。
其次,在管理内容上。按照公共管理的思想,效率与公平的实现必须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把行政管制为主转变到以服务管理为主,构建在学校宏观指导下的、以学生自我自主管理为特点的互动治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如成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建立服务于学生的各类咨询机构;建立符合学生公寓特点的社区组织体系;完善和加大学生各类社团的建设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自治平等互动思想。另外,改革现在分级管理学生的行政结构体系,加大学校各职能部门服务管理的力度,淡化管理的行政层级结构。
第三,在学校政策或规定的决策层面上。公共管理理念的执行必须在决策上要体现服务对象(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如何构建学生信息收集和反馈的路线是十分重要的技术问题(不完全是认识问题),每一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意见都可能是不完全相同的,若同一问题分别征求或听取不同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一般来说是很难做出决定的,因为个人偏好是出自自己的看法,而决策结果的利益与各个学生密切相关,且不同的结果对不同学生的利益给予都不相同,因此,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了解学生集体偏好,集体偏好的了解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工作程序保证,在方法上意见的听取是采用一致性原则,还是采用多数原则,多数原则是按照1/2,2/3,3/4还是按照3/5或4/5法则,决策的准确度是不同的。另外,什么样的问题采用全体学生的意见,什么样的问题只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等等,这些都应当视问题的性质和具体情况而定,不然我们依据来自学生的信息所设计的机制或规定就达不到预期目的,使管理失效,除此之外,学生的党团组织与学生会的关系问题,社团组织与学生会和党团组织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要十分注意的方面。
根据上面的研究和讨论,具体设计的教育管理模式如下。首先,必须改革目前的学生管理方式,体现公共管理的思想。1)学校成立学生教育管理中心,统一负责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其职责有两方面,一是代表学校行使行政教育管理职能;二是围绕学生成才,重点搞好各项服务管理。取消现行的学生工作部(处)和教学单位管理学生的层级管制模式,这有利于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同时,学生教育管理中心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和制定或修改管理规章制度,并负责学生公寓社区的宏观管理(物业内容招标给物业公司)。在服务管理方面,为了适应整体改革并与之配套,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心下可以设置必要的服务咨询机构,如德育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法律服务咨询中心、纠纷调解中心、成才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的、服务于学生的、高水平的学生工作队伍,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规律化。
其次,在学生社区和社团的管理方面,要摒弃过去的管制理念,指导学生组织自己治理,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弹性学制的全面实施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使原来学生以行政班为活动单元的组织结构被打破,社区和社团已成为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党团组织已开始建在社区或社团,如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心成立党委的职能派出机构即党的工作委员会,以学生楼栋为单元成立总支或支部,学校团委的工作重点更是与社区和社团关系密切,如在社区成立若干分团委,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团支部,这样使党团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功能有效地运行起来。另外,要不断提高学生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学生中一般的事务性事情应该由学生组织自己解决,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在宏观上把握好学生组织的发展方向。第三,加大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力度,在教学计划中把法制课和道德课作为“两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政治教育和理想教育应当是建立在规范教育之上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准的人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有很深的教训。另外,在消除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单向性问题上,我们应当进行思考。由于历史的缘故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教育管理的单向性问题,学校对学生制定了许多规定和要求,但对来自学生的合理意见或建议或要求理会不够或没有在制度上给予重视,按照产权理论理解就是关系的双方没有形成合法平等的合约,在重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时必须设法在制度上解决它,这对于体现公共管理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如学生教育管理中心既有教育管理的行政职能,又有服务、维权的作用和功能,学生教育管理中心要承担起研究制定合约的任务,合约既包括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有学生应当具有的合法权益,且一旦形成就具备法律效力,实际上这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有利于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
同时,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应依照高教法等法规去界定与学校的关系,一方面积极支持学校以社会独立法人的地位去运行,努力降低学校的外部性负面影响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公共政策上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市社区建设应当包含学生社区的内容,至少在治安领域统一起来。如何设计学生的信息反馈或建议收集系统是我们实现公共管理理念的重要方面。学生个人的偏好与集体的偏好对于我们的政策制定作用是不同的,我们主要是关心集体偏好的收集或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他们更关心便捷的方式,所以建好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反馈平台是实现我们目的的最佳方式,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在学生管理中心下设置信息调研室,专门从事信息反馈收集工作。另外,在这里还应当指出抽样调查的必要性,一般来说学校不以全体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征求学生的意见,因此网上征求及随机调查或学生代表讨论或学生组织评议是我们的重要方法,在决策时应当以2/3多数表决为好。
为了让学生把个人偏好充分表达出来并引导形成正确的集体偏好,除了开通网上信息反馈系统外,还应在学校的一些地方设置信息收集箱,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解释,让学生了解他们所要评议问题的内容,要做好上述工作学校的相应机构或指定机构必须策划好这项工作。贯彻公共管理的思想就是建立学校主导的、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权的、符合国家法规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因此,教育管理模式应当在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虽然学校是主要方面,但它还涉及到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等多方面,本文主要是从学校这个角度,运用公共管理的思想来探索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内容,上面讨论研究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地简化为:“一个理念,二个平台,二个体系”,即建立符合公共管理思想的治理理念;以社区社团的管理为基本内容的工作平台;以法制道德理想教育为基础的教育平台;有效的服务管理咨询体系;自主平等互动的信息反馈体系。
关键词:科技新星计划 交叉学科 现状 问题
一、交叉学科资助现状
1.设立的背景与目的
作为新星计划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创新,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启动实施有其客观性。新星计划是一项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宗旨是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专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选拔、培养、服务和使用的“全过程”管理模式,特别是针对入选人员的培养和服务,除对入选新星自己选择的各种学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进行资助外,新星计划还定期组织专门面向科技新星的培训交流活动,例如科技新星交流大会(每年春冬两次)、英语技能培训班、学术沙龙、实地参观考查等,供新星自愿选择参加。此外,新星计划还通过建设“北京科技创新论坛”和“科技新星QQ群、微信群”等方式,促进新星间的沟通交流。长期的沟通和交流,入选新星们不断进行着思想火花的碰撞,不仅增加了自身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水平,也逐步有了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强烈愿望,并自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鼓励科研创新,促进交流合作,市科委于2012年正式启动实施交叉学科合作项目,对具有明显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符合首都重点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资助。
2.组织管理方式及演变
(1)组织管理
北京市科委人事教育处是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主管部门,在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协助下,具体负责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其中,北京市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协助项目的申报、选拔、考核评价、验收、信息管理工作。
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组织管理与一般的项目管理方式并无太大差别,分为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开展、项目验收及后续管理等流程。同时因是合作项目,要求合作双方在项目立项前自主签署“合作双方科研合作意向书”,明确双方任务分工与责任、经费分配、成果分配、协议的生效变更与解除条件等方面内容。
(2)项目申报
市科委人教处每年根据工作具体安排,择机申报通知,并下发至历年入选单位负责人手中,由单位负责通知有申报意愿的新星自行组织申报。申报通知规定了资助的具体要求,历年申报要求大致相近,略有微调。
资助对象范围:交叉学科合作项目是新星计划的一项延伸工作,因此申请交叉学科合作课题要求申报人和合作人应为历年新星计划入选人员。 资助年限及额度:自实施至今,交叉学科合作项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统一规定资助年限为一年,经费10万元左右,允许申报人和合作人所在单位进行经费匹配。
资助课题要求:交叉学科合作项目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体现创新、强调应用”,因此实施以来,对申报项目的要求一直是“应属自然科学领域,为不同领域或学科的合作研究项目,成果应具有明显创新性和应用前景”。
但在课题符合方向方面,一直都有微小变化,但总体要求体现“符合首都阶段发展特征和要求”的特点。同时,历年均要求“项目申报人与合作人均已经具备一定的研究合作条件和基础,各自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团队。”
资助原则:优先资助原则,作为一项竞争性课题研究项目,交叉学科合作优先资助体现设置目的的优秀项目。历年的申报通知虽整体体现“综合素质高、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好”的原则,但仍有细微差别。
项目评审:申报结束后,进行项目评审工作。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评审最初采取两段式评审方式,即先由科委专业处室评审项目是否符合北京市及科委重点发展方向,再组织专家会议评审,对项目本身进行评价,最后选出优秀项目进行资助。2015年的评审,取消了专业处室评审,直接进行专家会议评审。
项目结题: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结题与一般的科研项目结题并无二致,采取“项目组答辩+专家提问”的验收方式。但是在选择结题评审专家的构成方面存在反复,“领域专家+处室专家”的最初构成形式并没有完全得到贯彻。
后续管理:根据结题时专家意见,择优将项目进行推广,主要是面向科委各个专业处室。
3.实施情况
截至2015年,市科委共接受交叉合作项目申报225项,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万元,资助入选项目40项。具体如下:
(1)申报项目概况
申报项目数量情况:2012年度,共接受申报项目99项;2013年申报项目为56项,2014年这一数字为45项,至2015年度,申报项目仅为25项。呈逐年递减态势。
涉及单位情况:从历年的申报情况来看,事业单位是申报的主体,每年的申报都占据75%以上的份额,在2015年度甚至达到94%的比例,相比较而言企业的申报量很少,并且多数企业作为合作方进行申报。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项目也是全部申报项目的主体。从历年申报的数据来看,事业单位间的合作占据75%及以上的比例,企业和事业单位、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占比很小。
申报人员情况:从申报人员入选年度来看,主要为02年以后的新星之间的合作,老星带新星情况不普遍。从历年申报的人员来看,申报双方均为2002年前的入选新星的共有24人,占总人数的比重仅为5.3%,单方为2002年以前的新星有8人,占总人数的比重仅为1.7%,大部分为2002年以后入选新星之间的合作。
从申报双方入选时间跨度来看,合作双方入选年度跨度超过3年的,有37项,占总申报数的16.4%,入选年度跨度小于3年的,有188项,占总数的83.6%。可以看出,合作双方时间跨度较为集中,多数合作是相邻3年以内的合作,同龄人之间的合作占据主导。
从申报人员结题情况分析,四年中,已结题的人数比例为50.2%,其中申报人结题占申报人所有人数的比例为55.6%,其中从2015年要求申报人全部结题。
申报领域情况:从历年申报情况来看,交叉学科合作项目涉及学科多,按照首都重点发展领域,主要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含中药)、材料、农业、环境工程、化工、光机电一体化、医疗卫生(含中医)、建筑设计与工程、城市建设与安全等领域,主要为二级学科之间的合作,但一半左右的申报项目多为相近或同领域间的合作,这样的现象也涉及到对于交叉学科合作的标准设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具体来看,医疗卫生领域间或与其他领域间的合作较多,其次是电子信息、农业、材料和先进制造领域。
(2)入选项目概况
截至目前,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万元,资助入选项目40项。
入选项目数量情况: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目前采取“一刀切”的形式,每年的资助规模为10项。
入选单位情况:入选项目共涉及44家单位。其中涉及企业5家,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有2个项目入选,其余企业单位均为1次。涉及事业单位39家,医疗机构共涉及17家单位,其中项目相对集中在总医院、宣武医院、天坛医院、友谊医院、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机构中。高校共涉及12单位,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入选项目较多,分别为4项和3项。院所共涉及10家单位、中科院、军科院系统入选项目较多。
入选年份情况:绝大多数入选者为2002年以后入选新星计划的。入选双方均为2002年前的入选新星的仅有1项,占总入选数的3.3%,单方为2002年以前的新星有3项,占总入选数的10%,剩余26个项目均是2002年以后入选新星之间的合作。
与申报项目情况一致,超过80%的项目的合作双方入选新星计划年度跨度小于3年。特别值得一提,2014年入选项目“乳腺组织和血液中PGRMC1检测方法及与雌孕激素相关乳腺癌风险预测的研究”,为两位1995年入选新星合作申请。
入选学科情况:从历年入选项目的研究领域来看,学科范围广,跨度较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含中药)、材料、农业、化工、光机电一体化、医疗卫生、城市建设与安全等领域均有涉及。
具体分析看,医疗卫生(含中医)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较多,有14项。其次是电子信息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8项。材料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8项,制造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5项,农业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3项,城市建设与安全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2项,环境工程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1项。
除“高速铁路异构无线通信网络自优化研究”(信息领域交叉)、“重组胸腺素b4滴眼液剂型研究”(生物医药领域交叉)、“血清miRNA标志物的鉴定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医学领域)3项为相同或相近领域间的交叉之外,其余入选项目之间的交叉跨度较广,体现了交叉学科合作课题的设置目的。
(3)实施效果
目前,交叉学科课题资助项目已结题30项。本报告分析了交叉学科资助项目的实施效果,包含成果的实际产出,如研究报告、专利、论文等;研究成果的后续资助,如依托交叉资助项目新申报课题;个人成长方面,如晋升、社会兼职、培养人才等;以及成果本身的推广,如媒体报道、同行交流、应用示范、商业转化等方面。
成果产出情况:交叉学科课题资助目前的周期为1年。根据对结题项目的统计,在资助期,几乎所有项目都发表过学术论文,平均1.75篇(其中74.8%的人发表过SCI/EI论文,平均0.74篇);49.3%的项目申请过专利,平均1.3件;47%的人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人均0.9次。
成果的后续资助情况:依托交叉学科课题资助,后续又申报过相关的科研项目平均为1.43项。与此同时,超过70%的研究项目,后续都有持续研究的计划。
入选人的个人成长情况:一些入选者在项目执行期间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学术任职,平均来看,约有40%左右的入选者获得了新的不同层次的社会任职。
成果推广情况:实际调研发现,交叉学科合作项目进行成果转化的案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科委没有后续支持计划,也未积极促进较好的成果向科委专业处室推荐;二是,入选者本身也缺乏一定的成果转化能力和经验,同时成果本身多数处于预探索阶段,成果持续跟进的成功案例很少。
但也有部分项目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成果推广效益。例如2014年入选课题《基于TD-LTE移动通信网络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在2015年3月两会期间,央视专题采访报道,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经济频道、新闻频道两会特别报道,创两会期间收视率新高)。同时,在中国通信网、CTI论坛大唐电信集团官网、大唐移动官网等网络媒体也持续报道,另外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多次合作交流。同时,该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示范,提供健康教育、慢病管理、一站式诊疗、用药指导、健康监护、康复指导、健康咨询、心理干预等医疗性健康服务,以及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非医疗性的健康相关服务。
二、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从实施情况来看,交叉学科课题资助在新星群体里引起了广泛关注,新星们对此项目比较推崇,认为项目的推出十分有必要。但是实际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我们认为,结合目前实际,应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进。
1.项目定位
交叉学科合作课题的项目定位应作出如下调整:一是,预探索研究项目与有一定应用前景的项目,均应纳入资助范围。具体应资助如下两类项目:具有重要意义的交叉领域新科学发现或新方法,需要尽快明确转化与应用可行性的项目;紧密结合北京市科技发展需求,以各类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目标的预探索项目。二是,交叉学科应旨在鼓励、引导、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新星计划入选人员进行合作。合作双方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研究领域应存在一定差异。
2.项目评价
在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上做出如下设置:一是,评价指标。交叉学科资助项目的评价指标应处处体现交叉性。一级指标设置为:项目研究意义是否合理可行、研究者本身是否具备完成项目指标的素质、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是否具备、科研环境是否完备充足。二级三级指标应根据实际再具体确定。二是,评审方式。采取互动式评审。评审专家直接向申请者提出问题,在与申请者问答的过程中,评审专家进一步向申请者提出自己的意见。申请者可以对评审专家的意见予以回应,或对申请进行修改以完善其项目申请。最终由评审专家对修改后的申请作出评审意见供资助部门参考。三是,评审专家组成。由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组成,注重专家领域的覆盖性。专家无人数限制,目的是充分涵盖申报者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方向,并在评审中注重交流和探讨。
3.项目管理
一是,资助对象。仅要求历年入选新星计划人员即可,不对是否结题作出要求。二是,资助年限及额度。资助额度和年限应该适当增加,结合具体项目研究目标动态决定。三是,研究成果形式。不对研究成果的提供形式进行定性和定量限制。仅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入选的资助项目的研究指标进行考核。四是,后续资助形式。对于结题后的交叉学科资助项目,市科委开展评选,对优秀的课题成果颁发荣誉证书,并根据专家意见,推荐北京市科委相关处室给予进一步资助。
参考文献:
[1]陈长杰.试论交叉学科的组织与管理[EB/OL].http:///ReadNews.asp?NewsID=565,2014.
[2]王续琨.交叉科学结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04-213.
[3]刘仲林.交叉学科分类模式与管理沉思[J].科学学研究,2003(06).
[4]龚轶,王峥.交叉学科及其研究资助的五个关键问题[J].科学学研究,2015.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动漫专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对策。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影视动画业“十五”期间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同时,建立国家级动画产业数字技术公共支持中心,设立了19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大力扶持国产动漫产业。这一系列“组合拳”为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黄金机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动漫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动漫人才供不应求!于是,各本科、大专院校轰轰烈烈开设动漫专业,一些中职学校亦不甘人后,欲抢一杯羹,纷纷上马动漫专业,一时热闹非凡。“烈火见真金”,由于中职学校本身各方面条件所限,动漫专业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1、中职学校动漫专业的现状
国内动漫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给学校动漫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对绝大多数中职学校而言,仓促上马开设动漫专业,其师资、教材、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各方面都不够完备乃至良秀不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工作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真正能够满足动漫企业要求的不多,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2、中职学校动漫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师资力量薄弱
中职学校开设动漫专业,基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依托于美术系,另一种是依托于计算机系。由于动漫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动漫专业教师非常紧缺,具有动漫企业实践经验的动漫专业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多数教师属于“赶鸭子上架”,从美术、计算机等其他学科转人动漫专业的,对动漫的认知仅处于表面,缺乏在动漫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发经验。虽然很有激情想教好学生,但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无法满足实际就业要求。真可谓“老师教得纠心、学生学得烦心、企业用得窝心”。
2.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人往往认为动漫很简单,只不过是画一些大眼睛、线条简单、表情夸张的卡通形象而已。事实远非如此,要做好动漫不仅要学好心理学、文学以及各种社会科学,还要掌握电影编剧、电影导演、电影蒙太奇手法,各朝各代各国各民族的服装、建筑、生活用具、语言方式、历史特点等各种知识,再加上绘画技巧和电脑技术,才能完成一部好的动漫作品。
有些学校打着为学生将来就业广开门路的旗号,把影视动画、网络动画、手机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平面设计、电视编导等专业人才培养混在一起,搞成一个大杂烩,以期培养“万金油’,式的学生。然而中职学生的素质、能力等自身条件决定了他们要在短短两三年内完成这么多知识的学习是不可能的,结果学生“样样会,没一样精”。
2.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学校动漫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以平面设计为主,开设的动漫课程无非是卡通形象设计、二维网络动画、三维影视动画等,开设的动画软件课程主要以PHOTOSHOP,FLASH,3DMAX为主,后期动画合成软件多数是讲PREMIERE,而诸如MAYA、SHAKE、COMBUSION、AFTEREFFECTS等专业的影视后期动画软件则讲得很少。
一个动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学科知识,比如在flash网络广告的制作过程中,分镜头脚本设计需要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较强的美术基础;角色、场景的绘制要用到Illustrator来进行矢量图的绘制;用Photoshop来进行图片、文字效果的处理;要用到平面设计原理中的点线面的构成、渐变、重复、发射、对比、肌理等表现手法;还要注意文字、图像、按钮等广告元素的搭配,使整个画面在和谐、平衡中突出视觉中心,这些都涉及到美术方面的各种知识。但现在各门课程普遍都处于条条块块的分割“独立”状态,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比较差。
2.4教学模式落后
许多学校的动漫专业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采用分班授课、分段授课。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体系全面,但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各个教学单元连接不够紧密,缺乏应有的沟通和融合,教学目的难以贯彻,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单元授课的形式、由于不同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几个单元课程之间的过渡和连接也不容易达到科学性和条理性。
2.5缺乏实战平台,与企业需求脱节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几乎每所学校都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但在现实中,能够完全为学生提供真实(或仿真)的实训场所和实习环境的不多,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动漫专业仅拥有普通计算机室、画室等基本教学设备而已。无法满足教学、实训的要求,使得部分教学内容成了“纸上谈兵”。而校外的动漫企业实训实习基地更是缺乏,学生根本就没有实战的机会和平台,这样学生毕业后当然就无法胜任相应的岗位。
3、中职学校动漫专业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3.1不拘一格,切实加强师资力量
对一个专业来说,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中职学校迫切需要加强动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一方面,定期派学校动漫专业的教师到那些开设动漫专业比较成功的高校进修、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轮流安排学校动漫专业的教师到动漫企业“顶岗工作”,加强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从社会上特别是从动漫企业引进高水平的动漫人才。这里往往会遇到两个棘手的问题—薪资和学历,经验丰富的动漫人才对薪资的要求往往很高,而有的动漫人才则可能是“有能力缺学历”,比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的主创者黄伟明就没有大学文凭。这就要求学校要敢于突破旧的用人体系,不拘一格,大胆用人、高薪引才。 3.2广泛调研,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动漫人才的需求层次比较丰富,动漫行业刘学历要求不高,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中职学校不能盲目跟从其他大学院校,要根据动漫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中职学生的素质特点来准确定位,给中职学生提出“我们比美术学院的学生更实用”、“不与高校争高端,只与他们比操作技能”、“他们的设想需要我们的帮助”等理念和发展方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
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各种美术实践发现学生的长处:比如手工好的同学,引导他们向动漫周边饰品制作发展;泥工雕塑好的同学,引导他们向动漫手办制作上发展;电脑软件技术好的同学,可以向Flash动画方向发展··…因材施教,最终培养出一批漫画手工线描勾线人才、漫画电脑上色人才、动漫饰品设计制作人才、动漫手办制作人才和Flash动画人才等等,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3.3解放思想,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动漫专业是一门以艺术为主、技术为辅,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兴专业,旨在培养兼具艺术与技术的新型复合型艺术设计和制作人才。
一个动漫作品的好坏,首先看它的美术基础扎实不扎实,画面是否细腻,色彩搭配是否协调,比例是否得当,构思是否新颖。因此,务必加强美术教育,把培养学生的美术功底和艺术创造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创作能力与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科学合理地配置、整合文化修养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特别是要协调好美术功力、艺术创造力与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3.4摈弃传统教学方式,引人“工作室”教学模式
动漫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非常适合引人“工作室”教学模式。建立与动漫主要课程相关的若干个工作室,如二维动画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实拍动画工作室、漫画工作室、多媒体设计工作室等,实行导师负责制,由一至两名导师进行指导。
工作室教学模式有利于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工作室,各工作室也可以选择适合本方向发展的学生。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讲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工作室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使学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得到增强,学生的个体创造力也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开拓创新、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5深人加强校企合作,实现零距离上岗
坚持走学校与企业结合、专业与行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的“三结合”发展模式。学校与企业联手培养人才或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人才合作探究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开发校本教材,聘请企业一线制作人员担任部分职业特定能力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借助企业资源,比如一些高尖端的动画软、硬件设备可由企业提供借用。加强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将企业生产任务引人到学校教学中,甚至将教室变为企业的生产车间。
关键词:企业发展;人才竞争;人才建设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企业重组和各项改革的深化,我们在迎来机制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处于更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企业人才是指忠诚于企业,能把个人事业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统一,在企业整体运作的关键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的人。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的竞争。就公司而言,所处的工作环境和产业性质,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但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又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是新组建的钻探公司,又是集团公司最大的钻探公司,要实现公司“五四三二”发展战略,为建设一流的综合性油气服务公司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公司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单位工作的头等大事;公司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人才管理工作的重头戏,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来。在全公司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氛围,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才能为公司的生存、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强化激励机制,增强人才活力
川庆钻探工程公司现有干部11 971名,其中拥有教授级高工,高级技术职称1 069名,中级技术职称4 375名,集团公司技术专家2名,公司技术专家63名,基层单位自聘专家81名。企业的发展一是前沿核心技术的发展,形成尖端技术,二是技术人才管理,形成核心技术团队。人才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人才的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任激励。一个社会的运行必须以人与人的基本信任做剂,不然,社会就无法正常有序地运转。信任是加速人才自信力的催化剂,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振,有助于单位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人才是企业团队中的特殊群体,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要充分体现相信人才、依靠人才、发扬人才的主人翁精神;对人才的信任则体现在平等待人、尊重人才的劳动、职权和意见上,这种信任体现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而且还表现在放手使用上。要用崇高的理想、高尚的精神引导和激励各种人才为矿区建功立业,同时要关心和信任他们,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一个好的领导,应以人为本,既有识才的本领,还要有爱才之心,容才之量,要讲究人才的优化配置,注重协调沟通。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2.职务激励。一个德才兼备、会管理、善用人、能够开辟一个部门新局面的可造就之才,就应把握实际需要、扬长避短,及时地提拔重用,以免打击了“千里马”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单位的领导就是要有识才的慧眼,千万不能因领导者自身的私利,而对身边的人才“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压制和埋没人才只能使企业蒙受损失。作为石油企业的领导,在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要从国企的大局出发,要有“有胆识虎龙,无私辨良才”的胆识,求才,用才,惜才,育才;给人才以渊池,给人才以深山,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技,这才能齐聚本地贤士、广纳八方英才。对于在实践检验中确属“真金”者,要不拘一格,及时地给任务压担子,引入竟争和激励机制,形成“优秀干部有成就感,平庸干部有压力感,不称职干部有危机感”的良性循环。
3.知识激励。知识经济的社会,世界的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才队伍中存在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也日益突出。这就需要人才队伍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变“一时一地”的学习,为“随时随地”的学习;对各类人才必须要大力拓展学习的空间,培训的渠道,要通过脱产学习、参观考察、进高等院校深造、引进高层次讲座、送国外培训等办法等激励措施,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要树立培训是企业福利的观念,通过培训,使之永远成为技术发展的尖兵,前沿技术的窗口,才能永远保持人才知识的地位,才能真正为企业服务。2008年,川庆公司所属的物探公司采用选送各类干部安全培训、中青年干部培训、党务知识培训、对外合作培训、人力资源知识培训的方法,使各类人才培训达2 070人次,培训率达182.5%。
4.情感激励。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绪的需求。按照心理学上的解释,人的情感可分为利它主义情感、好胜情感、享乐主义情感等类型,这也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断地满足群众、满足各类人才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的需求。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川庆公司的发展前景是比较好的,在这个时刻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更应注重对人才的情感投入,团结人才、引领人才共同为川庆公司的生存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要注重情感留人,真情动人、情思聚人,才能聚人。对于人才在事业上产生的挫折、感情上波折、家庭上的裂痕等各种“疑难病症”,要给予及时“治疗”和疏导,绕弯子,解扣子,搭梯子,指路子,以建立起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人我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以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持、互敬互爱、团结融洽的同志氛围、朋友氛围、家庭氛围;以切实培养人们的生活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对本单位的归属感。各级领导干部和人事部门要善于发现职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及时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我们还要重视与人才的了解和沟通,对成绩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的表扬、宣传;对缺点和不足要与他们进行认真的交心和谈心,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鼓励职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积极参政、议政,为公司的生存、发展出谋划策,真心采纳他们提出的好建议和意见。每年召开一至二次技术人员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见,并为他们的工作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是被关心、被理解、被尊重、被重用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才会有前途,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人生价值。才能让他们留下来与企业、与事业融为一体,为公司的生存、发展尽心尽力。
5.目标激励。真正的人才是学术上的尖子,不一定是生活策划的专家。人才发展过程中情绪谜失的可能时常存在。因此,管理上要经常协助人才作好目标制定工作。这就是目标激励,即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才的展示动机和创造行为,达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在龙岗地震资料解释中,物探公司地震解释专家张延充提出了生物礁油气生存的概念,物探公司及时给张延充制定了解释目标,在定性、定量、定级上下达任务。该专家运用生物礁油气藏的理论,为集团公司龙岗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积极的条件。龙岗大气田的发现物探公司奖励物探解释专家张延充10万元。
6.荣誉激励。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才,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都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对各级各类人才来说激励还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因为这可以体现人对尊重的需要。在荣誉激励中还要注重对集体的鼓励,以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团对精神。物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志荣,不仅是川庆公司物探技术专家,承担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二等奖6项、一等奖5项。而且还在管理方面不断学习进取,不断提高,成为了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2000年以来,他先后被评为管理局“先进科技工作者”、集团公司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获四川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科学基金会颁发的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等。
二、强化经营理念,提高竞争能力
人才的管理,首先必须注重系统理论和体系运行的管理。在人才的管理过程中,离职、聘用、培训、知位、业绩是人才管理的五大环节。我们是国有企业,由于中石油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要求,对于离职的管理我们很难做到。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聘用、培训、知位上下功夫。特别是“知位”方面。知位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人才)都能尽知自身的位置和所处的环境,从而明确责任和目标,把握自身发展的方向。作为人才经营的认识来说,管理者必须知位而行,心中有数,还要善于经营。
1.让b级人做a级事。这个方法告诉我们说,人才是可以拔高使用的,具体的方法就是低职高聘,这是开发人才的一种成功做法。目的是压担子、给路子、搭梯子、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我们的传统做法是量才使用、人事相宜,什么等级的人就安排什么等级的事。让b级人做a级事这种做法既不同于人才高消费,又有别于人才超负荷,比较科学,恰到好处,既使人才感到轻微的压力,但又不至于感到压力过大,工作职位稍有挑战性,有助于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精神。近几年来,物探公司在项目管理方面采用低职高就的方法,使一大批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项目的管理人才快速成才,一批人才脱颖而出,保证了项目工作量翻几翻的情况下的人才发展。
2.业绩最佳时变动岗位。人才成长是有规律的,人的才能增长是有周期性的,通常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以3—4年为宜。前3年是优点相加,后3年就是缺点相加。因此,要善于克服人才管理的“疲劳效应”,当人才发展最好时,要适时地调整岗位和职位,使之永远处于亢奋期和临战状态。这对于不断提高人才的继续成长大有益处,这是造就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
3.让人才干喜欢的事。有人说员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还不乱了套,如果他们都想当经理、处长、总经理,哪有那么多位置呢?这里说的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择业应当是爱一行干一行。人才资源开发就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企业环境,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去满足人才的各种兴趣、爱好和志向,喜欢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自主择业、心情舒畅,才能各展其长,充分释放自身的能量。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人事部门要切实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用人观念,不但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更要求合理地、大胆地使用人才,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关键岗位上,或担任项目负责人,或委以一定的职务,使他们在锻炼中提高自己,在锻炼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4.饥饿疗法。对人才的管理还应采用饥饿疗法。让人才始终保持一种饥饿的状态。一是要在精神上有一定的压力,让他们保持发展的源动力,二是要在科研和工作上保持一定的压力,使他们始终在激励、激扬中保持激情,增强他们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不畏艰险、知难而上的精神。既要防止知识分子的“娇”,又要杜绝人才队伍的“傲”,在管理上就是要注重空间和尺度,提高企业在人才队伍中的“幸福指数,防止幸福递减律”的发生。就是要压担子、压任务、压时间,以提高人才的快速成长平台。2008年,物探公司研究中心提出了“你们有多大才、我们就提供多大平台”的人才理念。从人员培训、出国升造、出席高层论坛会议到引进CGG高端专家讲授,就是一个人才集中管理的新方法。在生活中高保障,在工作上高压力。使要我成才变成了我要成才。
三、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创造能力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在这个风险管理中,人才的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也根据企业发展而同步进行的。人才必须依护于企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人才的可变性,人才不会因为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一成不变,人才的可塑性和嬗变性决定了人才的管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在人事管理中,高层次人才管理的风险意识必须纳入人才管理的日常工作中。
1.人才培训的风险。同志《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的文章中批评了一些领导干部的学风、作风意识。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的培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个风险就是投入与价值正向比值的差异。人才的培训应该体现“基准、实效、层级、提高”等方面。也即是说首先要理清现有人才的培训家底,了解人才的培训 需求,/,!/做好人才的培训准备。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训要根据各个生产单位的实际进行。其三是要实现人才的层级培训管理,形成梯次培训,不能简单重复,低层次循环。其四是对高端人才要实行高效率的培训。同时,要制定人才培训的风险控制办法,完成各项制度。努力降低人才的培训风险。
关键词:实习;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一、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的活动结果起规范作用。在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虽然观点各有片面性,但有一个共性值得肯定和回味,那就是要满足一定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观念上规范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规格,实质上是要使得培养对象的发展既要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教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教工作的出发点。不仅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目标的支配,任何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和高教目标相联系。另外,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应成为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泰勒提出教育过程的三要素:目标、活动和评价,即首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随即设计和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最后根据目标评价体系和方法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只有建立起目标――活动――评价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基于对高等教育目标的上述理解,所以,现代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三大价值功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由于能顺应满足人才成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高等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提供依据,也便于在此基础上制定评价标准,进行教育效果评价,所以也应成为高等教育活动应追求的根本目标。工商管理的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服从于整体目标,表现为应为各行业工商企业培养和输送具有市场意识和一定的战略思维、熟悉经济规律和管理原理的各类管理人才,满足人才在管理观念和技能上的成长要求,发现和解决企业在管理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丰富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理论。[2]
长期以来,人们对实习环节的认识主要为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产实践,填补对知识感性认识上的空白,学习进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实习,对于弥补学校课堂理论教育的不足,初步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培养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熟悉专业实践环境的高层次人才确实发挥过较大作用,也使得实习环节成为高等教育各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日渐成熟,工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各类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或扩大招生量,成人教育、研究生和MBA等其他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成长途径的开辟,并日益形成相当气候,这使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显现出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经济现象与实际工作的社会性缺乏了解和经验,加之受学科特点影响重思想观念培养、轻操作技能训练,掌握的知识易于停留表面,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走入社会心存恐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找不到切入口,只好在思维上另起炉灶接触社会,熟悉业务知识、学习工作方法,导致理论与实践在脑海中形成断裂,从而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
所以,本着教育要满足人才和社会共同发展需要的思想,追求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本科的实习目的中必须强调以下特点:针对性强,个性突出。工商管理学生的实习不仅应有大目标,具体到每一个实习小组和个人应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会因为实习环境的不同和管理工作的复杂多样性和个性化而各有偏重和特色;知识与能力在交流中的双向性。表现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既要虚心向生产实践学习,又可以尝试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紧密结合。对于管理实践中存在困惑、不足,以及企业和管理者面临的机会,工商管理学生应全面地或择其重点地提出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建议方案;加强控制,前馈、同期与反馈控制并重。体现为做好实习规划、分解落实实习任务和方案;加强指导教师与个性化实习小组与个人的专业指导联系;实习结束之后在校企充分沟通与总结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应与学生交流实习成果,总结收获,改进不足。
二、设计工商管理实习的新模式
1.基本设计思路
设计工商管理实习的新模式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实习方式存在的低效,克服在学校对实习的控制性和学生实习内容针对性两方面之间存在的矛盾,得到好的实习效果。从前述分析中不难发现,高校扩招后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大幅增加是引发这一矛盾的导火索,再加上该专业实践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强烈个性化,这就需要高校的相应管理要遵循权变原则,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安排上与个性化的学生实习工作结合起来。
首先,要杜绝为节省管理费用所导致的管理层次虽少,但管理幅度太大的现象。如在一个实习基地大量安排学生。这容易导致学生在单位人浮于事,实习走过场等不良后果。其次,小的管理幅度虽能增强实习指导效果,但在学生数量多、实习分散而个性突出的条件与要求下,师资相对更为有限,再加上管理层次的相应增加,这样的做法难以大力推广。如教师推荐学生。再有,当来自学校的管理缺乏有效控制时,实习效果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素质和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当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资源贫富不均时,实习质量的外部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陡然增加。
2.具体做法
“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是指学校以各种方式建立起和企业(也可以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联系,双方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工作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实习的目的、内容与方式的一致意见,并根据实习单位的管理工作需求和学生能力,设计实习项目,让学生肩负课题任务,利用实习时间与单位提供的条件,以完成课题的形式执行并结束实习任务。“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模式在实习基地和教师推荐学生实习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不仅将实习的联系上升到了以学校的名义,更强调了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平等和紧密联系关系。
(1)工作步骤。调查学生实习需求,广泛联系实习单位。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兴趣,以及未来职业定位与发展的设计,选择自行联系实习的方式,而对学校的实习组织有兴趣和自行联系有困难的学生即可以视为是“校企合作项目实习”的需求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联系实习单位,如学校和院系的对外交往与合作、教师的社会关系、甚至广告等等。只要这一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产生以高校资源提升管理工作水平的需求,而学生实习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会为此带来机会。广泛联系的好处是:有利于对单位和项目进行比较选择,提供更适应学生知识架构的工作锻炼机会;有利于让学生的实习工作环境得以扩大,接受更充分的锻炼;有利于学校和院系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与单位共同商定实习方案。由院系出面,与合作单位就实习的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优势、弱点等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交流,由单位在考虑学校的建议后根据自身需要,自拟适合高年级工商管理本科学生利用实习时间完成的工作课题。进行学生分组,确定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将“校企合作项目实习”的需求学生按照每一个合作项目的需求人数进行分组。考虑到个别学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笔者暂不提倡完全由学生自选项目,而是建议先由院系统一分组,在分组方案公布后,允许学生在实习开始前自愿相互对换,调整后的结果在指导教师与院系处各自备案。具体实施合作项目。由指导教师将小组学生带往实习单位,学生在单位领受任务后,即在单位的计划和安排下,确定自己的实习工作计划。对于实习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向学校与单位的指导教师咨询,指导教师负责校企联系中各种具体问题的协调。课题任务原则上应在学校规定的实习期限内完成。检查、总结与反馈。在实习进程中,院系和指导教师可随时检查实习情况,指导教师与学生、单位保持联系,并定期向院系汇报学生情况与工作进展。实习结束时可建议单位召开座谈会,院系领导和指导教师参加,学生向单位提交工作成果,并汇报工作心得,校企双方畅谈收获。学生全部返校并提交实习文案后,院系再进行专门总结,对任务完成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并就总结的成效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和沟通。
(2)主要特点。“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具有以下特点:任务明确,实习工作针对性强。无论是单位还是学生,都对在这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应产生何种效果心中有数,任务计划十分清楚,这能有效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不仅利于单位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工作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实习通常在四年级时进行,而这往往又是一些考研学生的紧张备战阶段,同时全国和各地的双选会也粉墨登场,环境压力让学生难以安静实习。“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强调让学生完成特定任务,而不是让学生天天坐班、打考勤,这给学生的实习时间安排带来了较大的弹性,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能够兼顾其他;适宜的管理幅度为强有力的教师指导提供保证。项目小组的学生数视任务的艰巨性而定,指导教师人数也便于作相应调整。同时,项目小组的任务特定,小组成员各有分工,避免了人浮于事,从而使管理幅度大的基础不复存在;又可避免因高度个性化实习带来的过于分散局面(管理幅度过小)而愈发突显的师资不足,能有助于有效指导的实现;多向沟通,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单位和学生,实践经验的所有者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拥有者,在课题任务的安排下,有了交流的基础和共同的语言。院系和指导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联系者,也易于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发掘实践工作对理论推广和进步的需求,总结现有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成就与不足,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英语 通识教育 课程建设
一、引言
通识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近年来,通识教育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学者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欧洲,通识教育的主张已经提出了一百年多年,人们已经对这种争议提出了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当然,同时通识教育的教学也会面临着自身的挑战和改革,其进一步广泛得到认可的同时也面临着进行全面发展的问题,也正是因为此种原因,得到了更多的关注[1]。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处于普及阶段,当前的重点已经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面,目的是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2]。如今,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实质上也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现有的大部分院校存在的英语教育内容太窄,在对学生人文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体现得不太明显,对于人才规格的要求也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在这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问题的前提下,大学教育的本质也与通识教育本身慢慢远离。重新审视我国大学培养人才的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我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研究不是孤立的,我们应该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出发,提出有效的措施,来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和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1.通识教育与大学通识课程的理论概述
当前,通识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构成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从其的性质来看,也就是指非专业的教育部分,它与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高等教育,这里所说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一种对于全民的教育,站在高等教育水平角度来看,通识教育指的就是对所有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们的教育。再从通识教育的用途的角度来看,本文中所谈的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就是把学生们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成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的人的教育,在学生生活的方面,应该重视通识教育,其要求的重点就是对人的生命,道德,理性,情感等的和谐发展,总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其教育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本文所认为的通识教育,是不直接的为将来的职业教育的未来专门做准备的,所教授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是不带有功利的目的的学习[3]。
2.通识教育课程的涵义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全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是针对特定的领域的,而是一种知识的综合性的集合,因此一般来说,通识教育课程,一般都会体现出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得以提升,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学会能够多维度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合理
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偏向于以知识为基础的英语课程,教师大都注重传授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和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虽然经过了近十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也进行了比较多的探索,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英语的建设日益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和学生诟病最多的大学课程之一。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在于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单一,主要侧重于语言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缺乏多样化跨学科的选修课程,造成了大学英语课程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情况;同时,选修种类少造成学生的选择性差,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课程的内容方面也没有体现综合性和多样性,往往不符合学生学习系统性的要求,因此也很难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导致大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的满意度较差。这些都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在对大学课程的改革中,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被广大教育工作普遍接受,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课程[5]。
建立开展通识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开展的前提。目前,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通识教育理念是模糊不清的,往往是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混乱,校的,因此的效果。通识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人生的任何通识教育不仅是一个概念或教育理念,也是教育的一个新境界。因此,通识教育的体现在一般的教育,每一个主要的课程改革,同时理念大学英语课程的方向,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上而通识教育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它可以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新形势下,与通识教育结合。
结论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建设进行新的改革,以在适应社会和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新的需求。通识教育的理念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涉及到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课程具体的建设和实施的方面,却是一个实行起来很艰难的问题。大学英语的教育工作者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理念,从国内外的实施经验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使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欢,并且终身受益的大学课程.
参考文献:
[1]隋桂岚,李冰冰,倪锡英.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J].2012(4).
[2]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3(6).
[3]郭志斌.需求分析与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教学研究,2012(9).
学生会的每个职位都十分重要,关系到正常工作的运行,你是否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呢?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生会干事工作总结,请笑纳!
学生会干事工作总结一
总结从最开始说起。
面试学生会的时候,带着期待,期待在这看到一个井然有序、高效率、重合作、办实事、齐心协力的组织,期待在这学到经验和知识,期待在这有真正一起奋斗的知心伙伴,后来,我发现我一直找不到一种归属,也找不到我想要的期待。
我必须实话说,面试学院学生会是之后校会面试的练兵场,也是一个我进组织的保障,我并没有多大的信心进入校会,我之前理解的校会,比真实中的更难进,人才更优秀,办事更严谨,能力更强。但后来在校会面试的时候我非常有信心,这份信心是院会里两个学姐给我的,非常感谢她们,那超过半个小时的通话真的让我很难忘,也受益匪浅。我知道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那种姿态是如何的,也知道谦虚、责任与脚踏实地是怎样的重要。
写这篇总结我得一直告诉自己要说实话,在进入校会之后,退出院会的想法就开始萌生,因为我自己清楚,一个人,没有办法将心思同时投入到两个部门上,如果想要做得好的话,这是我高中的社团经验给我的,贪心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虽然这种退部的心在后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强,但我依旧坚持,只是因为两位师姐说过的话,一份责任。同样是部门,为什么我选择校会而想要退出院会,不关乎利益,而是我在院会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快乐,并且,似乎也找不到我想要的锻炼学习和那种让我倾心的团队合作。
学生会干事工作总结二
时间飞逝,不觉已是学期之末了,而我进入学生会也一学期了。自从进入大学校园后,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特别是有幸加入学生会,使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令我受益匪浅!不过一学期的学生会生涯马上就要结束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真是充满了苦涩和欢欣。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陌生到熟悉,从只身一人到团对协作。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收获的很多很多。
在学生会工作已有一学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收获了友情,收获了实践的经验。我和学生会里的同学从陌生到亲密,还有我们和蔼可亲的部长以及所有的学姐学长们,他们就像我们的哥哥姐姐一样,教会了我很多很多。对于学生会的工作我们从无从下手到轻车熟路,最重要的是,通过从做一名学生会的干事,让我对做人的原则,做事的准则有了更正确地认识,更坚定的信念。还记得在刚进入学生会之初,我摸不清头脑,工作也不知从何下手,经过各位学长的帮助,我慢慢的,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了有效的成绩。在学生会的工作中,有紧张有快乐有忧愁,但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告诉自己,要坚持,要努力。在这一年中,我受益匪浅。并作出以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在思想方面,我对“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也不再因为学生会的活动而耽误自己的时间苦恼,每次尽管可能很小的活动,收获的却无法用量来衡量的。虽然有时候因为举办活动而无法上课,但当自己真正的融入每次活动时,才会发现,收获的永远要比付出的多的多。也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想不通到想通,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思想素质已经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很感谢学生会给我带来的这些思想上的提高。
二、工作方面:
进入学生会以来,我们举办了很多活动。从一开始的迎新晚会,这是我进入学生会的第一次工作,到后来的篮球比赛。以及我们学习部的诗歌朗诵大赛、首届辩论赛,在这里我想衷心的感谢其他部门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还有后面的冬季长跑、校园歌手大赛。每一次活动我都投入其中,每一次活动的完成都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协助与配合,而每一次活动都给了我很多的收获。我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懂得了一个团队团结协作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知道了努力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是多么地开心,体会到为老师同学们服务是多么地快乐。总之,我喜欢这种感觉。
三、学习生活方面:
虽然有些时候,因为工作,我们的学习时间和课外时间会受到影响,但工作更能带给我充实的感觉,更能带给我激情。每一次的例会,每一次的集合,都是纪律严明,而我也一直严格的要求自己,不迟到,不旷会。也正是这种严明的组织纪律让我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也使我的时间观念变得更强。锻炼了自己的品质,由冲动的个性逐渐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冷静的思考问题。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弥补过失。学会周密的计划一次活动,也增强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我慢慢地学会了怎样去协调工作与学习,在工作的同时不耽误学习,真正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在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自己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是加入这个集体的第一学期,所以在很多的事上还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用一种固有的思维,没有提出自己的想法,没有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每件事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去更好的完成,这都是之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因个人的疏忽也偶尔造成了一些失误,工作成果受到影响!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好的去完成每一件工作,真正发挥好自身作用,为学生会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学生会干事工作总结三
站在岁末,透视过去一学期,工作的点点滴滴时时在眼前隐现,回眸望去过去的一幕慕,在不知不觉中充实眼睑。似乎初进学校的记忆依然就在心头展现!但我已深深地感觉到新一年的工作重担已向我们无情地压来,为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我必须在过去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能力进行进一步学习,加深认识。
首先,很荣幸加入学生会,我自己认为在一年以来不断学习,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以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但在这一年中生的事情太多了,也存在很多遗憾,为了更好的指导我今后的工作,现在进行下总结。
我工作负责,态度认真。每次面对部门的工作我都会充满热情,依稀记得在开展趣味运动时,早上5点多就准备,下午从布置到开展到收场,手头的工作是一个都不敢懈怠。
但是我工作不够积极,有很多活动本来要选择策划人负责人,我都没能在第一时间勇敢的承担,让我对自己很失望。
在此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成长:
1.提高领导能力,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我要通过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让我更清楚干事们的工作,而且让我学习到如何领导同伴们更好的协调和开展工作。
2.保持好的执行能力,培养自己的行动能力,身边的每个人都认为我做事很积极,但却觉得我只是听从被人的意愿,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我深刻的理解到我是一个会用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可是这一特征让别人认为我是一个没主见的人。因此,我今后会做到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及时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坚信自己的意见是有意义的。实现理想是自己所争取。
在学生会一学期的学习,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组织、沟通协调、表达、决策能力方面提高了很多。意识到在工作中有效地沟通,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别人、倾听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解自己的盲点,从别人中看清自己。
一学期的学习,一学期的收获,自己付出些许,还是很感动组织部的所有,愿组织部的各位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大家在一起玩得开心,各项工作也有序顺利的进行。
徐__
20__年2月16日
学生会干事工作总结四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回首间,一年的学生会生活匆匆消逝。循着记忆的流河,我开始追思着我历程的点滴,激动过、开心过,也迷茫过、痛苦过,不论得失与成败,这点点滴滴共同见证着我的成长,是我一生不可缺失的财富。以下是一年来我的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凭心而论,进入大学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有幸加入学生会,更使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令我受益匪浅!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苦涩和欢欣并存,得意与失意同在。也许是时间过得太快了,而自己想做而又来不及做的事情真的太多太多,于是心中便多了几分遗憾,以致于每一次想提笔给自己这一年在学生会这块令人瞩目的平台上所做的工作好好来个细致的总结终归无言,心中隐匿的话语迟迟不能化为笔下的文字。然而,不管自己如何没有勇气面对,过去的不能改变,总结终究还是要写的,因为只有总结了过去,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才能以此为镜认识自己完善自我,并指导以后的工作。
“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对,认真做事才能把事做好”,我一直都记得刚刚入学生会时学长在部门会议上说的这句话。的确如此,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我更深谙这话中的韵味。秘书处工作需好付出有时还需要作出些小小的牺牲,也许在别人安心午睡的时候我们还要在外奔跑购物,也许在别人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我们还得留守办公室,但也因为我们比别人多一份付出就多了一份收获。学生会工作无小事,事事都不能懈怠,秘书处的工作多且杂,我们需要处处小心,时时留意,因为秘书处是整个学生会的核心,工作中的细微差错或拖延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学生会的正常运作。因此作为秘书处的一员更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把所安排的工作做得少错更好,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每一次学生会工作中,看着自己的工作有益于整个学生会时我便深深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不论工作的哪一方面都要考虑到学院、学生会以及广大同学的利益,自己的责任感也更强了。
秘书处工作需要激情,激情有如穿越寒冬绽放在枝头的那抹新绿,是人生蕴藏的宝藏,是让生命蓬勃的动力,如果工作没有激情,那么便会出现被动工作的局面,工作只为完成任务,也就无心工作,这样于人于己都不好,激情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并享受工作过程所带来的快乐。除了有激情还要有耐心和毅力,合之可称为积极心,只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作沃土,用来断的努力作养分料,用痛苦的磨练作阳光,用辛勤的汗水作雨露,将激情挥洒,不止在学生会,不论做何事成功的喜悦都将伴随左右。学生会是个大家庭,而每个部门都是这个大家庭下的一个小家庭,我不仅是个体还是群体,工作中讲究合作,只有具有积极心做事出有富有激情人别人才乐意与之合作,做起事来也自然而然的更为顺利,效率也会更高!
在学生会工作一年,我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秘书处工作其实也还有很多急待完善的地方,我心中虽有些想法,却又都被自己一种固有的思惟禁固,总感觉(害怕)自己的想法不成熟,也就不敢大胆提出,工作中也没有很积极的去思考每件事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去更好的完成……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做好20__年个人工作计划,争取将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好。
作为一名学生会宣传部的干事,这个学期,我主要负责作好与记者团和摄影团的接洽工作。接到学院活动的通知,安排好记者、摄影前往,请他们及时将通讯和照片上传,以确保时效性,并将活动的人员安排作好记录。此外,联系各班级的通讯员,对其负责的工作进行说明,如有活动培训等及时通知。每周定期对上传的通讯进行编辑、修改和上传。
在校第三十届运动会中,整理记录好各班和记者团的通讯稿,并送往广播台和投稿处,及时为学院运动员送去同学们的祝福与鼓励。另外,积极参与学生会组织的两人三足活动,为学院的荣誉添自己的一份力。
为配合学校迎评工作的开展,体现我院同学的精神风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为摄影大赛的顺利开展递交活动策划书。另外,参与了我院院刊《团学快讯》和《未来教师》的编辑工作,对有关稿件进行编辑排版,整理校对。在刊物顺利出刊后,作好分发宣传工作。
最后,我还参与了与其他部门和学院的交流活动,对于在工作方面开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我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积极的配合,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的欠缺,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待提高。希望在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完善自身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学院工作开展而努力。
学生会干事工作总结五
过去一学期来,台江一中学生会在校团委、台江一中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学生工作,坚持在学习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提升,逐步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实践为基本途径,逐步构建了思想教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和校园文化四大工作平台。台江一中学生会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为了营造崇尚人文精神的中学生宿舍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文化品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一、强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普遍提高
1、充分调动学生会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合理的利用和结合自身部门职能,深入贯彻与开展“__大精神”、“爱国主义”、“诚信”和“感恩教育”等相关的学习教育活动,并有效的把相关的教育精神融会贯通到活动中,融会到我校同学的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有实效的特色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得到熏陶,加强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2、进一步加强学生会干部以及班干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定期召开例会和相关学生工作的会议,合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密切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的桥梁作用,成为我校领导和老师的得力助手。
3、加强对文学社的管理,秉承上个学期的办刊精神,本学期结合学校的动态,在文学社的全体成员的努力工作下完成了三期,并完成“多彩贵州和反”新增栏目的评比、编辑、发表,并完对我校重大事件的宣传。文学社给我校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写作平台,培养出一批批文学爱好者和优秀的编辑人员。
4、进一步完善和整理好学生会工作和文学社的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每次活动总结、会议总结培养每个学生成员和文学社成员的工作能力,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和锻炼自我的平台。
二、在席团的带领下,协助政教处抓好纪律、学风建设,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以及协助团委及其学校其它部做好各项工作。
1、由学习部主要负责,对各班晚自xxx行每天考核,每周考核,每月考核,在学习部的努力下,我校晚自了有教师在上课外,同学们在安安静静地上好晚自习,在学生内部,他们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共同进步,在学生中有1/3的学生获得了三好生。
2、自律部和体育部分别加强上课纪律、出操纪律的考勤管理,加强考勤检查力度,坚持考勤公布制度。协助政教处抓好学生的仪表、校牌、文明语言等方面工作,主要体在每个星期五下午对各班班会的检查。
3、生活部和劳动部结合政教处在本学期制定并落实《班级考核》制度和《整脏治乱》管理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活动,坚持开展文明寝室检查与评比、晚就寝纪律检查与督促,并加强宿舍检和校园卫的检查力度。在以后的工作开展中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励,认真贯彻上级领导的指示,为建立一个安全,舒适,温馨住宿环境而努力工作。
4、在宣传部和文艺部全体同学努力工作下,他们做好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学校颁奖活动、纪念五﹒四活动的主持、会场布置、会场服务和会后完善工作。并协助团委开展团课培训,发展优秀青少年积加入团的组织中来。
三、扎实开展上学期的综合测评工作。
各部门认真并仔细地核查同学的加减分情况,尽可能的避免漏加分等现象,最后再由主席团汇总,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情况。并有关加减分修改信息及时公布,测评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在我校公示两次,务必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我校同学能清楚的了解情况。综合测评工作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然后积极筹备换届工作,保证学生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建设,进行一系列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思想道德水平,为我校提供了一批优秀的新干部。完善干部考核力度,继续贯彻《台江县第一中学生干部工作条例及考核办法》,加强值班考勤管理,提高学生会干部的自律能力,加大对管理的培养力度。为了工作的要求,新的一届席团面向七八年级开展学生会招贤纳士工作,吸收一批新的优秀学生进入学生会。
总之,在付出的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成绩,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我们学生会将继续努力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发挥我校学生会的能动性,更好地为学校、广大师生服务,并勇于改正自身的不足。
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新学期,学生会将在校委、团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以“抬头做人,低头做事”为座右铭。坚持“团结、务实、创新”的工作原则,结合余杭卫校学自身特色,全力打造富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活动;以服务社区活动为依托,倾力展现全校同学的风采;完善学生会体制,使学生会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好学生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下面总结上学期的经历,吸取上学期的不足之处,对这学期制订以下几项工作计划:
营造一个朝气蓬勃、底蕴深厚的和谐校园
(一)学习部:
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但我们可以发现上课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的同学已经少之又少,相反,旷课迟到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不少同学选择了"临时抱佛脚"的方法.这样一来,各门课程的合格率就令人担忧.
其工作可如下展开:
师生互动,提高同学的学习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交流好的学习方法组织一次“辩论大赛”,评出最佳组队、最佳辩手。
(二)宣传部:
配合好校广播社及学生会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学生活动的宣传。
负责对学校宣传栏进行定期更新,并负责相关的设计、维护工作。
按期出刊《余杭卫校——青春之刊》
活动如下:
举办“出小报”大赛,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贴在宣传窗上在白色T恤下画一些有意义的画,进行拍摄展示观看1—2部电影。
(三)文艺部:
是展现校园艺术风采,展示学生文艺才能的大舞台.主要是开展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
活动如下:
为5.12护士节进行“诗朗诵大赛”
书法绘画大赛(现场进行)组织一次“辩论大赛”,评出最佳组队、最佳辩手。
(四)体育部
体育部的主要工作,组织策划校级的各项体育竞赛,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普及体育锻炼;还积极的与校外团体合作,组织一些体育活动.
下学期将由体育部长每天检查各班作操情况,进行评分将举行一次运动会,展现运动精神、团队精神
(五)劳卫部:
我校对于环境是十分重视的,但对于平时环境的保持还存在欠缺,不少同学有乱丢垃圾的坏习惯,对这一情况学校将会进行校值监督检查宿舍卫生,督促同学们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举办一次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计划面向全校,引导同学们珍爱环境、保护环境。
(六)生活部
百科知识竞赛
生活就像一部百科全书,我们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同学们观察生活的热情,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食堂问题一直存在着一些缺陷,生活部长将定期于生活老师及食堂负责人员进行交流,对价格、菜色。等问题进行调查。
校广播社
这将是下学期较重要的一块现广播社的设备有所提高,下学期学生会将选出新一批播音员,进行每日播音、预报气象、宣传社会热点、放歌等项目音乐则由沈杰老师进行刻录,歌曲选择可进行一次调查,选出一系列动听的歌曲。而学生会还会选出两名总审稿人,对播音文章进行筛选,以提高价值性。
我校学生会各部长缺少与各班相对应的委员进行接处,下学期则应安排一个时间进行开会讨论,加强沟通与联系,能准确反映各班同学情况
学生会的各方面的素质均应提高,文化课成绩不容忽视。
初拟此计划,如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或改动计划,则以实际情况为准。我们的宗旨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能力和作用,为广大师生服务。
新起点,新路线,新使命,
本着为同学服务的原则,积极配合系里做好各项学生工作;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在同学中营造一种积极互动,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为系各项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同学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努力工作。
一、指导思想:在系领导的领导下,发扬团结、拼搏、奉献、向上的精神。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锻炼学生才干能力;努力创新工作手段,注重加强学生会的自身建设,提高学生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二、工作目标: 做好桥梁纽带作用,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把我系的学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工作要求:
(一)培养主人翁意识,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学生会将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
为宗旨,以维护学生权益为依托,坚持团结,拼搏,奉献,向上的热工精神。
(二)学风,文明礼仪的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尽可能的开展一些能够展示学生风采,拓展文化知识,提高思想深度,创造学习氛围的活动。从而形成活跃,高雅且有新意的校园学习氛围;加强思想沟通,促进相互。
(三)积极主动开展对内、对外交流活动,加强与老师、同学的沟通。
(1)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最后解决和落实工作,我们应做实做好。此外,我们还应具有敏锐的目光,不仅要努力解决同学们反映的问题,还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的去了解同学们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心理动态.我们可进行深入的调查并提出可行性意见,从而行之有效的解决好问题。
(2)加强与老师的沟通,深刻了解学校建设和教学动态,从而更好的为同学服务。
(3)加强与各系之间的,做到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干部之间的友好性,工作态度的原则性,以及干部与同学之间的同等性与和睦性等。
(四)开展文体活动,展示自我风采。积极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文艺活动和高雅,健康向上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陶冶广大学生的情操,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还可以从中挖掘人才,培养人才,锻炼学生技能,提高学生能力。加强学生会的形象宣传,及时为同学们提供新的服务,便于学生间的沟通
(五)加强学生会的自身建设,开创学生会的良好局面。学生干部在同学当中起到的是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会内部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的职能,从而更好地发挥我们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意愿和需求.
(六)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习水平。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习成绩的好坏将对同学们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会将高度重视这一点,并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要求学习部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求工作方法,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端正同学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四、部门职责
(一)秘书处: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组织计划的落实,检查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反映学生意见,做好上传下达、下情上传,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组织系学生会工作会议,通知与会人员按时到会,并做好会议纪录;总结各阶段工作,制定工作简讯,并负责印发;建立并妥善保管各类学生工作档案;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前征集各部门相关的意见、建议个提案。
(二)体育部: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利用各种形式调动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认真抓好早操考勤,负责校运动会的组织工作。
(三)文艺部: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不断提高我系学生文娱活动水平。配合校、院(系)文娱部的有关工作。
(四)组织部:负责系团总支学生会个干部选拔教育培养任用管理的工作,建立干部档案和后备干部资料库,根据各项组织考核制度对学生干部进行定期考察培训、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团总支学生会各级干部考核并以书面形式呈递常务委员会;负责社团组织的管理;负责管理团费及学生会的经费收支结算工作;负责经费的出纳保管和日记账的登记;审核经费的收付凭证,适时向团总支书记和副书记汇报经费收支情况。
(五)宣传部:坚持正确的导向,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利用广播台、板报、宣传栏、校报等宣传阵地,切实做好对团总支学生会工作的及时宣传,做好我系各项活动的宣传以及板报设计,尽显我系风采。
(六)安全服务部: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卫生检查工作,经常开展有益于学生身体健康的活动,积极组织各项义务劳动。
(七)学习部:切实抓好学风建设,落实考勤工作,为全系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拓展知识面,经常了解反映教学情况,交流学习经验,结合专业特点,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并配合校学生会的有关工作。
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着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下册政治资料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政治资料1第六课 “我”和“我们”
1.怎样感受集体的温暖:
①在集体中,我们希望被认可和接纳,得到尊重和理解,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②当集体取得成绩、受到表彰或奖励时,我们可以体验到集体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令我们骄傲、自豪,给我们温暖和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2.集体力量的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
3.集体力量与个人力量的关系: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借助这种合力,我们得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
4.集体力量的作用: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
个人在集体活动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有助于我们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也有助于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获得成长。
5.集体生活涵养的品格:①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
②集体生活可以培养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和能力。
6.集体生活的意义:集体生活为我们搭建起与他人、与周围世界交往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
7.在集体中发展个性的方法:①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
包容他人的不同,学习他人的优点,有助于我们完善个性。②实现集体共同目标的过程,也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七年级下册政治资料2第七课 共奏和谐乐章
1.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的关系:①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集体又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规则。
②当集体规则与我们的个人意愿一致,并且能够保障个人利益时,我们更乐于积极遵守和维护。
2.集体规则与个人意愿发生冲突的原因:一方有不正当或不合理的要求,也可能是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不同。
3.如何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要求)的冲突?
面对冲突,我们通常会让个人意愿服从集体的共同要求。
4.让集体和声更美的做法:①需要每个人尽力做好自己,遵守规则,以保持和声的和谐之美。
②对于集体要求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我们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积极的改进建议。
5.怎样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①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坚持集体主义。②坚持集体主义,不是不关注个人利益,而是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反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
6.在集体生活中应怎样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要过集体生活,就需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我们要慎重考虑,冷静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无论个人之间有多大的矛盾和冲突,我们都应心中有集体,识大体、顾大局,不得因个人之间的矛盾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
7.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之间的关系:①当自己的节奏和集体的旋律和谐时,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融入集体。
②当自己的节奏和集体的旋律存在差异时,我们要调整自己的节奏,。
8.怎样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怎样排解角色冲突)?
①在排解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时,我们通常会考虑自己更关注哪个集体,或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的重要性,也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任务的紧迫程度等。②当遇到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9.小群体的消极作用:①当小群体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时,我们就会产生与小群体外的其他同学的矛盾和冲突,甚至与集体的共同要求产生矛盾和冲突。
②小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友谊如果沾染上江湖义气,这样的小群体往往会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沦为小团体主义。
10.怎样正确对待小群体: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
七年级下册政治资料3第八课 美好集体有我在
1.集体愿景的含义及重要性。
含义:美好集体拥有共同的梦想,向往美好的前景,承担共同的使命,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目标和追求,这就是集体的愿景。
作用:愿景是集体的精神动力之源,是推动集体发展的内驱力。共同的愿景引领集体成员团结一致,开拓进取。
2.美好集体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在美好集体中,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获得丰富的精神养料,拥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感受集体的关爱和吸引,凝聚拼搏向上的力量,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
3.美好集体的特点。
①美好集体是民主的、公正的。②美好集体是充满关怀与友爱的。③美好集体是善于合作的。在美好集体中,我们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充分发展各自的能力。合作意味着每个人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同时又避免个人英雄主义。④美好集体是充满活力的。
4.怎样看待集体中的竞争:集体成员之间相互激励和竞争是集体发展的动力,也是集体活力的重要表现。
在集体生活中,竞争是以承认、尊重为前提的,集体成员之间交流互鉴,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5.怎样建设美好集体?
①集体建设有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愿望和自主行动,需要我们自主建设、自我管理。②共同确定愿景和目标。③民主制定规则,自觉遵守规则。④共同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6.怎样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在担当中成长的表现)
①集体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集体的事务需要每个人去分担,事事都要有人做;集体中没有旁观者,人人都要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主人。②为集体出力,需要每个人从实际情况出发,各尽其能,发挥所长。③集体荣誉是我们共同的利益和荣誉,需要我们悉心呵护。④勇于担责,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落实于具体的事情里。
7.在担当中成长的意义:①承担责任既是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也是集体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勇于担责也可以为自己赢得信任,被赋予更大的责任,从而拥有更多发展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政治资料4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1.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①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②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③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法律的产生: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3.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4.法治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作用: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5.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作用: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7.法律的特征。
①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8.法律的作用。
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③法律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七年级下册政治资料5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1.未成年人含义: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2.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
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3.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宪法》
《婚姻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4.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保护未成年人,是全身会共同的责任。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
5.未成年人在享受特殊保护的同时,要注意的问题: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6.怎样依法办事(依法办事的要求)?
①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②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7.树立法律信仰的原因: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成为人们的信仰时,才会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8.怎样树立法律信仰(要求)?
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9.道德的重要性: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
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关键字:中小企业 培训资源开发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而培训资源开发作为培训模块的重要基础,也逐渐提到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日程上来。
一、中小企业培训资源开发的优劣势分析
对中小企业培训资源开发的优劣势进行必要的分析,力争做到扬长避短,这对培训资源开发系统性规划和开发工作的组织实施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劣势分析
显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它们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远逊于大型企业。单就培训资源开发来说,中小企业在培训资源开发意识、专职开发人员素质和数量、培训资源开发经费的投入、能够应用于培训资源开发的企业各方面的内部沉淀和可利用的外部培训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另外,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相对较高,这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养人才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企业在缺乏相应的人才时,往往不采用培养而采用外聘的形式;二是中小企业高管们认为高人才流动率将会使企业培训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使得培训资源的投入大打折扣。
2、优势分析
诚然,中小企业在培训资源开发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但考察中小企业的特点,它们同样具有大企业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基于中小企业机动灵活、善于应变、组织架构简单、勇于创新、富于进取等企业特点而派生出来的。首先,从企业层面来看,中小企业要在严酷的市场里生存,必须机动灵活、善于应变,所以它们对复合型人才尤其偏爱,这也是中小企业“一人多岗”、“一职多能”等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中小企业的人才最看重的是中小企业能够提供充分施展自己的能量和才智的舞台,实现人生价值;因此,企业和员工发展都有对培训资源开发的需求驱动;再次,中小企业和人员在思想惯性、职业行为惯性和管理惯性等方面比大企业有优势,推动管理项目所遇到的阻力较小;最后,组织架构和人员都比较精简高效,行动力相对较强。
二、中小企业培训资源开发体系的建立
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和中小企业在培训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在企业的多年培训管理实践,下面就中小企业培训资源开发体系的建设做几点思考和建议。
1、培训资源开发体系的总体策划
各项企业管理工作的无效性首先体现为目标不明确,培训资源开发作为企业培训工作的基础,其目标首先来源于培训需求,而培训需求则集中体现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与企业业务战略发展不匹配的矛盾。为此,培训资源开发专职人员和培训负责人首先要对企业业务战略进行分析和分解,依此形成岗位任职资格体系;然后将这些任职资格与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两者不匹配的要素通过梳理予以明确和细化,并按照重要性、紧迫性分门别类,配置相应的人、财、物等开发资源,选择不同的资源开发形式,最终形成总体策划。
2、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和渠道
上文已经提及,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有效性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培训资源开发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根据关注方分类,培训需求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来自企业外部相关方的培训要求、企业发展层面的培训要求、各层级上级对下属的培训需求以及员工本人的培训需求。另外,还有企业以往管控结果所揭示的培训需求分析,这些管控结果包括安全事故、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经营损失、工作失误或绩效不佳等。这些负面的管控结果对于中小规模企业的影响是相对明显的,给员工的印象是深刻的,是企业付出代价所揭示出来的培训需求,因此,在开展培训需求时尤其应给予重视。
3、培训资源各要素的开发
(1)培训资源开发激励制度的建立
对于培训资源开发专职人员的激励主要是通过领导参与支持、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非专职人员,培训资源开发工作具有兼职的成分,所以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建立培训绩效记分卡、首席专业讲师、开展年度培训课件评比、制定培训补贴制度、开展年度最佳讲师和进步最快员工评比等一系列小快灵的激励措施,不仅能够激励培训师参与培训开发工作,还能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了这一系列的激励制度,相信很多中小企业的培训及其开发工作很快能够打开局面。
(2)培训资源开发专职人员的选拔和培养
笔者认为,培训资源开发专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开发工作最重要的资源和保证。大量中小企业在培训资源开发方面做的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没有一个称职的“操盘手”。究其原因是中小企业管理层的意识不到位或者成本意识太强,舍不得投入。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认为开发人员的培养还是以外培的方式比较有效。同时,作为专职人员本身,也要多了解优秀企业在培训资源开发积累的经验,多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
(3)师资队伍的建立和开发
中小企业因受人财物等条件的制约,组建师资队伍应以内部挖潜为主、外聘为副的方式进行。事实上,中小企业也拥有这方面的人力资源,中小企业的中高层一般都是专业专家型领导,具备不仅具有精湛的业务知识、技能,同时对企业所处行业和企业情况非常熟悉;其次,中小企业的业务主管和骨干多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员工,他们也是企业内部讲师的重要来源。而内部讲师的开发培养,主要侧重在培训技巧和授课能力,这需要外聘讲师来授课,即TTT培训。
(4)培训形式的选择
除了传统形式的培训,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在日常工作的培训,即每个上级对下属员工的日常业务指导,即教练式的培训(这种培训方式对于新员工来讲就是师徒制)。这种培训无需单独组织,成本小,收益高,是中小企业最佳的选择。中小企业人才相对缺乏,在教练式培训理念的指导下,可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即确定培养人和培养内容,由中高层领导负责传帮带。
(5)培训课程的开发
课程设计与开发是培训资源开发中的难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比较难以实施。笔者的建议如下:首先,中小企业需要选择自己擅长的一个领域作为突破口,充分内部挖潜,挖掘企业内部在这方面的成绩以及以往的经验教训,做好课程内容方面准备和策划;其次是选择该领域中比较优秀的内训师,参加关于课程开发的外部专业技能培训,掌握课程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为课程开发做好人员方面的准备。最后,开发的课程需要不断征求意见,不断予以完善。
(6)外部培训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合采用外部培训:(1)管理变革和管理思想导入;(2)不需要特别针对自身企业实际的培训(比如四新技术的培训);(3)TTT培训;(4)一般管理类培训。
其次,外部培训具有成本高,收效低,针对性差等特点,因此笔者认为选择引入外部培训的时机很重要,笔者的经验是以“用前引入”为指导原则,比如企业决定推行绩效管理系统时,才引入绩效考核的外部培训。即通过外培指导企业内部实践,通过内部实践来强化外培效果,否则外部培训往往是培训投入大,但收效甚微。
最后的问题是外部培训机构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搞清自己需要什么,其次是对培训机构、培训师和培训大纲的考察,专注于自身企业所处行业的培训公司是首选。
参考文献:
1、 企业外部培训资源的选用与管理 钱振波
引言200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07年,教育部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在教高[2007]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湖北省教育厅了《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意见》(鄂教高[2007]7号),决定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提高高校教学改革质量关键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范型,主要由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素构成[1]P59-62。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最早出现在1994年《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文件当中,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文件中,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蔡炎斌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对象采取的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的结构、策略、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2]P79-81。龚怡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3]P86-87目前中国高校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常见与比较典型的模式有:①“2+2”的分段教学法,即新生入校一般不分专业,前2年集中学习通识课程,后2年再分专业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②“1+3”模式,即新生集中教学、实行一年的通识教育,集中管理,一年后再实行分专业教学。③“3+1”模式,指前3年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后1年主要在实习单位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参与实习单位的开发研究工作。④“2.5+1.5”,利用前两年半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剩下的一年半时间进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毕业论文的撰写[4]P69-81。长江大学在实际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活动,经历了“2+2”的分段培养模式向“1+3”模式的转变,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走在前面。
一、长江大学一工部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长江大学在全校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依据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的要求,学校从2005级起在“文史类”、“化学化工类”、“机械类”、“电信类”、“经济类”、“农学类”、“管理类”等7个学科28个普通本科专业中实行“2+2”的学科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谓科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经过学科类基础平台学习后,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等因素,以及社会需要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2”学科类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程分段,专业分流,整合基础,优化课程”为主要内容。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学习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后,于第四学期末分流到相应的专业方向继续学习,分流限定在学生就读的大类所含专业方向内。在分流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填报专业方向,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人志愿。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学校依据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遵循质量优先原则和有利于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原则,在“2+2”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1+3”学科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长江大学从2006级新生开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1年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课,在一年级集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人文素质等课程,一年级结束后,进行专业分流并与“2+2”模式相衔接[1]P59-62。成立于2006年5月长江大学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作为贯彻学校“1+3”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单位,经过三年时间的运转和实践操作,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值得今后推广,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1.“1+3”人才培养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大学在大学入学填报志愿时,由于对相关专业了解和父母的影响,所选择的专业不符合自己的爱好与兴趣,从而导致大量厌学和逃学现象。在学校专业分流的引导下,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相关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和机会,为了获得较好专业选择机会,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2.对基础课程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提高了素质教育,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工部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和学生专业需求,大学英语按照学生英语高考成绩,分A、B两级。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要求,分A、B、C、D四个层次进行分类分级教学,基础化学分为化学化工类与非化学化工类,对每类又进行分级教学,工程训练分为1、2、3个层次。这种分级分层次教学既兼顾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又兼顾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学效果显著。如2006级学生一次性英语四级过关率为71.5%,2007级学生一次性英语四级过关率为88.6%。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60名学生获奖,占全校获奖总数的51%[1]P59-62。
3.集中教学、集中管理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一年级教学工作部针对新生特点,积极开展“专业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作风训导”活动,引导同学们走好大学第一步。据一工部校园网网上调查统计,学生按时起床率保持在95%以上,上课率98%,晚自习率%%,按时就寝率99%[1]P59-62。#p#分页标题#e#
但是,一工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例如:
1.教学模式安排存在“一刀切”现象。长江大学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0大学科门类,80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设置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有一些学科院系的课程教多,需要在大一开展部分专业课程,但在现有的一工部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部分院系的要求,导致部分院系的学生进入大二、大三学习专业课程太多,感到学习压力较大。
2.部分学生反映一工部对学生管得过多过死,缺乏自由。从长江大学BBS等网站的一些留言看,部分学生感觉在长江大学读了一年“高四”,每天学习日程被安排好,缺少自主安排学习的权利,课外活动不丰富。
3.由于采取单独教学,一年级大学生主要集中在西校区,导致学生与老生接触不多,失去了传统的老生带新生的优势。很多事物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生走入大学校园,充满激情和好奇,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误入歧途。在学校外面的网吧里,每天都有大量夜不归宿的大学生。
二、一工部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长江大学一工部作为本科教育的基础单位,应该充分利用长江大学已有的教学资源和优势,继续贯彻学校“1+3”与“2+2”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设置改革。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课课程体系、实践课课程体系、创新教育体系。根据长江大学学校的专业特色,在坚持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一年级的部分课程和授课时限。长江大学专业主要由石油地质类、师范类、医学类、农学类与经管类专业组成,由于专业特点不同,对基础学科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像理工科专业对数学要求较高,师范类专业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而经管类专业对外语与基础数学要求较高。因此在课程设置安排上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比如,对理工类的数学、物理、化学基本课程要多加课时,巩固其基本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将来要走上讲台,为人师表,可以在一年级开一些大学语文以及琴棋书画课程,提高文学修养;农学类专业可以多开一些国情介绍的课程;经管类专业生源复杂,数学基础差异大,因此在高等数学课程安排上要区别对待。大学一年级除了开设一些基本理论课程外,还可以针对部分专业适当开设部分专业课,以缓解他们大二、大三学习的压力。
2.正确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当前在我们学校普遍存在重视必修课而忽视选修课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认为必修课较难,考试难以通过,所以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相反,选修课学生重视不够,认为课程简单,不需要考试,或开卷考试,容易通过,麻痹大意,上课不听讲、不做笔记,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3.部分院系招生制度的改革。长江大学学科专业覆盖范围广,学科全面,招生范围较广,生源差异大,而部分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在全校进行试点,该院系的所有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全部由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择优选择。例如经济学院的学生对数学的要求较高,但是在招生的时候,经济学院文理兼招,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大,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训练,学生的数学功底仍然很差,从而导致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考研过关率低下。长江大学可以借鉴其他一些高校的先进做法,把经济学院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其他院系,在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学习后,从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当中挑选部分学生作为经济学院的学生。
【关键词】材料实验室;管理机制;开放模式;创新
大学实验室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1-2]材料实验室作为一个系统组织,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课堂,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场所。[3]实验室应该积极吸引社会优质资源为己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要不断的培养优秀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高实验室开放度是充分发挥实验室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有效举措。[4]
一、高校材料实验室现状
目前,材料实验室仍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实验室的开放性较差。学生只能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参加实验,不能按个人意愿使用实验设备,严重影响了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导致实验室设备的闲置浪费。材料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宽广的知识面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材料学科要求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传统材料实验室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材料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不匹配
传统的材料学科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总是受制于教学理论,理论教学的进度决定了实验教学的进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实验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分割了实验之间的完整性、相关性及系统性,严重的束缚了学生自主观察、探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材料实验室单一的只为理论教学服务,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实验知识面狭窄、实验的效果差,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难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材料实验室运行机制落后
材料实验室运行机制是材料学院负责管理,实验教学依据理论教学来安排。实验室教师采取坐班制管理,根据实验教学进度,制备实验试样,调试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教师主要负责实验教学工作,重复性工作较多,创新性工作较少,缺乏职业成就感。在规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室的设备处于运行状态,在没有实验教学的情况下,实验室设备一般处于停滞状态。总体而言,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频率较低。传统的材料实验室运行机制无法调动实验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同时造成实验室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开放式的材料实验室管理机制概述
1、材料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材料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材料实验室的特点是:人员流动性大;学生对实验设备的使用缺乏经验。针对这些特点,材料实验室首先建立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专门开设安全教育培训课程。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学校、院系及实验室还根据材料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编制了材料实验室安全指导准则,其内容涵盖紧急情况处置、地震、火灾、电气安全、化学品事故等各方面的内容。每学年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应实验室发展的需要,对安全指导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实验室负责人必须定期对所负责的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详细的安全检查记录。采用师生互相监督的形式,提出意见,限期整改,及时对违反规定的安全隐患在院部信息平台上公布,务必引起全体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
2、材料实验室的准入制度
材料实验室建立准入制度既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准入制度要求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实验知识的讲解。准入制度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的标准化操作、实验过程的重难点。实验室建立准入制度可以让学生能从容的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室资源可以有效的得到保护,实验室的设备使用效率亦得到极大提高。材料实验的教学活动较为频繁,实验室教师人数较多,参加实验的学生数量大,实验室准入制度是构建开放式实验室的基础。材料实验室准入制度不仅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考核,而且还要对安全知识考核。要求学生具有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加入到实验室准入制度中。
三、开放式的材料实验室管理机制创新措施
1、创新材料实验室开放模式
创新型实验室是材料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开放式实验室是材料实验室的建设重点。在大力建设材料实验室的过程中,要保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前提,贯彻以培养学生创新理念为基础,执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材料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的需求不同,实验室可采取相应的开放模式。(1)基础实验的指导模式。基础性的实验项目主要是演示实验和基本操作实验。比如金相试样制备、金相组织观察及硬度测试等实验,强调对实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类实验主要面向低年级的学生,实验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因为每个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不同,所以基础性的实验项目一般采用指导式的开放模式。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备的使用、测量方法与操作技术,更要让学生明白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学会认知”,增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和科学素质。(2)专业实验的分散模式。专业性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实验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经过较长时间和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能够很好的完成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是其学习的主要内容。专业实验项目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它将实验操作和专业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专业实验的特点在于实验的设备操作独立性、实验的仪器使用分散性,因此专业实验项目可采用分散式实验开放模式。分散式开放专业实验室侧重点在于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运用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3)科研实验的创新模式。对于学习成绩优秀、兴趣广泛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创新型与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可促进其学习能力更进一步提高。创新式实验开放项目是结合材料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借助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资源为基础条件,培养学生使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创新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端正的科研态度。专业实验室是学生申请创新课题和参加科技大赛等有利平台。专业实验室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学生开放,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来。创新模式让学生比较早的接触到科研课题,并从中感悟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依托科研改进教学实验室设施设备
一般高校都会提出科研与教学并重,教学与科研是有机的融合体,“科研兴教”是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完美结合。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研究。教师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身为高等教育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要善于以研究者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通过加强专业理论的探讨,将积累的专业知识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讲授创新课程。适应专业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理论结合实践,是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材料学科的教师来讲,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做大量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要用到专门的仪器和设备,然而教师很少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教师做科研。开放式实验室拥有各种仪器和设备,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了有利硬件基础。教师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可引导实验室进行设备改进与更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实验室提高利用率。
3、推进协同创新
材料专业实验室是理论知识验证的重要场所,是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场所。校企合作服务生产、服务社会,是协同创新的窗口。材料专业实验室对外开放,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合作以及新产品研发制造。材料专业实验室在相应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是双赢的过程。校企深度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合作,需要互信作为基础。校企合作首先是为培养人才服务,使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其次,要立足于行业需求,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企业人才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最后,要建立权责明晰、丰富互动的合作形式。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建立校外实践培训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定期开展全方位科研合作,高效利用企业资源,推进校企协同创新。
四、结语
开放式的创新型材料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良性互动机制,有助于增进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的科学创新兴趣。强化实验教学与企业深度合作,有助于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和校企之间人才培养。因此,要加大开放实验室的力度,提高管理实验室水平,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和实验室资源,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
[2]张素华,王海娟.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浅析[J].实验室科学,2012.15(6)124-126.
[3]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4-95.
校长的治校方略对学校发展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对治校方略的思考和构建也是校长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笔者主要结合所在学校的具体实践,挖掘、探索校长“五面镜子”式的治校方略,目的在于提供参照模板,提高校长治校水平。
一、“望远镜”:深猷远计树目标,明确方向谋发展
“九层之台,起子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际上,“望远镜”战略就是治校战略的基础阶段,即要“树目标、构愿景、谋发展”。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曾说过:“我最看重的校长的素质就是要具有‘远见卓识’。”所以,校长必须深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大局、落脚长远,深刻认识“纵时横空”的时空关系,学会立足“未来”看问题。教职员工长期在固定环境从事固定工作,就会像水桶里的“沙丁鱼”一样,产生倦怠感和惰性,为了避免在确立目标这一环节仅由校长一人唱“独角戏”,校长需要果断实施“望远镜”战略,科学民主决策,提出都认同的目标和愿景,这样就能搅和这一桶“死水”,调动“沙丁鱼”的积极性。只有都致力于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才会产生工作动力,为学校殚精竭虑、虔诚奉献。在这一战略阶段,我校的管理团队先后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多次组织召开学校党委、派、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不同群体的座谈会,收集师生意见和建议,并科学预测、评估风险,大刀阔斧地提出建设“区内精品、市内一流、中华名校”的远期发展目标。根据全校师生的愿望,进一步明确“一年固本强基见风貌、两年内外兼修展形象、三年大发展、五年建名校”的近期奋斗目标。全新的办学目标使人心所向、上下一心,为谋求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放大镜”:管中窥豹见一斑,看清道路闪光点
二、“放大镜”战略是治校战略的贯彻实施阶段,要求既要“看清”发展道路,又要“放大”优势。一是立足实际,看清道路:立足学校当前发展实际,以实践成果为基础,科学评估发展机遇和风险,迎接挑战、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治校过程中,既要统筹“全局”,又要协调“部分”,科学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创造出大于整体的效用:看问题要正确处理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分清主次,掂量轻重,尤其是在大事的决断上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中,将立足学校的现实性与目标及愿景的超前性相结合,发挥“放大镜”放大、看清的作用,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凸显优势,办出特色。我校以办学目标为引领。以体育项目为示范,做到特色办学、办出特色:开掘特色课题,学校成立“培育学校体育特色文化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组。结合学校实际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班级为小单位、年级为大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小课题探索和研究性学习:开展特色活动,进一步推进“2+2”项目实施,全面普及乒乓球和国际象棋的基本技能,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和扶持学生社团,鼓励社团策划各级各类体育比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开展“校园吉尼斯挑战赛”,创新体育活动,在活动中真正做到全民激情参与、成果遍地开花;开发特色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并实行体育选修,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体育活动的运动技能;开放特色项目,在乒乓球和足球特色项目上一直坚持“走出去”战略,在“走出去”过程中不是“闭关自守”,而是积极迎接挑战,日臻完善技艺,展现技压群芳的魅力和风采,特色项目屡屡摘金夺银。
三、“显微镜”:显而易见入细微,明察秋毫追根源
“显微镜”战略是治校方略的推进阶段,就是要显出不易察觉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一是加强巡视力度,掌握学校情况。“理论式”巡视:就是要巡视教育教学常规;巡视对上级指示的落实情况;巡视师生的教与学的精神状态;巡视治校隐患,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情感式”巡视:首先,校长要改变“监工”的身份,以人为本,与师生平等对话,用心交流;其次,校长应具有乐观、阳光心态,理性对待发现的问题,勇于反思自我;最后,校长要勤于思考,既要思考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何种解决对策,又要对未发生的故障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做到未雨绸缪、曲突徙薪,使巡校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密切联系群众,改进治校方略。校长必须时常深入群众,才能发现巡校过程中忽视的“隐性”问题。作为校长,要常常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全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设立校长信箱,学生短信互动以及每周一次的校长有约等反映民意的“绿色通道”:学校重大事项在公告栏张榜公布的公示制度;决策重大问题召开的由各派、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青年教师代表等参加的听证制度等一系列方式,科学对待师生的正当诉求,求真务实办实事,竭诚高效解难事,用心用情办好事。不断解决问题,改进策略,使日臻完善的治校理论指导实践。三是打造智囊团队,明晰解题方法。集体智慧十分重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校长可以打造属于“决策者附属的智囊组织”――智囊团,从而使“显微治校”自成一体,成为有谋略、有思想、有系统、有组织的结构体系。学校“智囊团”实际上就是一种“咨询制度”,旨在研究学校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扫除治校障碍;结合教育形势和本校实际,既对形势进行跟踪、分析和整理,又对学校决策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积极进行治校创新,紧抓机遇、迎接挑战。打造“智囊团”能使校长在治校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治校效率。
四、“反光镜”:反躬自省理思路,创新途径促提升
“反光镜”战略是反思阶段的治校方略,要求反思不足,汲取经验,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途径,提升治校效能。一是做一个“亲民”校长:首先,要富有人情味。“人情味”是校长成功治校的前提之一,深刻影响着校长的威信和号召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校长不但要作风正、本领强,更要懂沟通、善管理。在关乎学校发展的原则性问题上,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育人。深谙变通处理的技巧,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换位思考,以人为本;倾情倾力,不断“修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职员工感受到学校的“温度”,积极支持校长和学校的工作。其次,要开创民主公平的治校氛围。“人皆能大成”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这就决定必须要以民主公平的治校氛围为前提,才能使学校充满现代意识和独立意识,激发全体师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加快助推学校发展。此外,这也是校长对自身的客观要求。要求自己不搞裙带关系,做事公平公正,决议民主科学。我校在事关荣誉奖励、教师待遇、住房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从不掺杂校长的个人意愿,干部任免和评价以及一切重大事项都充分尊重民意、考虑民情,做到民主决策,使得全校凝聚力大大增强。二是要规范治校管理,加强体制建设。规范学校的管理体制必须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树立全局观念,优化资源配置,谋求各部门协调统一,避免出现“木桶短板效应”,发挥整体功能最大化。在执行过程中,校长还应做到“约束与情感联动”:做到原则性大问题无纰漏,小问题可变通,审时度势促发展。尤其在约束机制上,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利用科学的管理体系,规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确保治校方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提高执行效率,建立监督体系。首先,要从“接受”到“创造”。校长是学校的首要决策者,也是首要执行者,所以校长既要懂“收权”,又要会“放权”:既要让各级部门服从管理,又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既能“接受管理”,又能创造性地“自我管理”,即完成从“接受”到“创造”的华丽蜕变,从而自上而下地形成高效链条,切实提高执行效率。其次,要由监督到推进。学校的监督无非是自上而下、平级之间以及自下而上的监督。建立监督体系不是为了否定校长负责制,而是为了提高校长的治校水平。监督不是目的,推进才是根本。“监督”的本意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戳他人的脊梁骨,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公正的视角来解决问题。我校通过开放校长信箱、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学术厅和国旗下演讲的舆论据点作用、举办听证会、民主评议会和网上评议干部等方式,既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凝聚力,又完成了由“监督”到“推进”的意识转变和华丽转型。
五、“聚焦镜”:统筹全局诊病情,聚焦典型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