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时间:2022-05-16 19:47:27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1

师:小壁虎在哪里捉蚊子?

生:在墙角。

师:谁咬断了它的尾巴?

生:一条蛇。

师:小壁虎没有了尾巴,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师:它会想什么办法呢?

生:问别人借。

师:对呀,小壁虎想到了去借一条尾巴。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哪儿?(师一边问一边点击课件)

生:小河。

师:对了,它看见——?

(小鱼出现在小河的背景图上)

生:小鱼!

师:壁虎会怎么跟小鱼说呢?

生: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

师:我们一起把小壁虎与小鱼的话来学一学,演一演,看谁学得最像。

(师生合作扮演壁虎和小鱼,边做动作边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二、案例分析

实践教学中,此类“活跃”的课堂为数不少。真的是活跃吗?是学生的兴趣高吗?是老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吗?都不是!这样的“活跃”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层思维和想象的活跃,充其量只能算是热闹。这样的课堂只见热闹,不见思想。究其原因,这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不到位有关。不少教师把文本解读等同于翻阅教参,抄写教案,对语文价值的挖掘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教学设计时只凭感觉浮光掠影地罗列几条,然后照本宣科。结果是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如出一辙:遇到对话就提问,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遇上对话就表演,这样就“发展了学生大胆表现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只是老师的“演艺剧场”,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多半无缘。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则经典的知识性童话,文章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这一故事主线,巧妙地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用处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读这一类型的童话,目标有两个:其一,认识童话所渗透的科学知识;其二,感悟文章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情节、活泼形象的语言来展现科学知识。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对于此类知识性童话,在科普价值的显现上,教师应凸显文本所蕴涵的语文价值,重点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为科学和语文之间搭起一座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对策建议

1.“面对面”初读文本,获取“第一印象”。

初涉教材,首先要通览整体,以获得“第一印象”。当前,教师对文本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教参和网络,教什么,怎么教,如“龙门阵”现成摆在那儿。离开这些,教师几乎不会“赤手空拳”地解读文本,更谈不上对文本“语文价值”的挖掘。事实上,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极为重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直面教材,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挖掘文本内涵,然后才能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先认真阅读一遍文本,整体通览,然后合上教材,回顾哪些内容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细回味文本,这些留下“第一印象”的内容就是作者写作出彩之处,也是编者编排意图体现之处,更是学习语言表达的落脚点。通过思考,把握整体,抓住重点,方能驾驭文本。教材中反复出现“向谁去借?怎么借?对方怎么回答?”其实这就是故事发展的主线,教师要引导学生手捧教材,亲历文本,通读全文,在与文本面对面接触的过程中理清故事情节,了解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

2.“细嚼慢咽”再读文本,把握文本重点。

知识性童话以生动活泼、鲜活有趣的内容吸引儿童,文本以童话的形式传递渗透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语言形式、表达方式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在细读文本时,除了要看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外,还要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描述方法,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从中深层次把握文本的语文价值。例如,案例中的小壁虎“借尾巴”是事件核心,为借尾巴,它分别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求助。文中反复出现“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一则是通过对话,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用处以及小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这一特点,二则隐含着小壁虎因借尾巴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与情感体验,由难过、焦虑、矛盾、失望转而欣喜,具有浓郁的感彩。教师要抓住具体的情景,摸清小壁虎拥有完整的尾巴——掉尾巴——长尾巴的情感变化,诱发孩子自主表达的意愿,尽可能根据不同动物、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不同语气、语调,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单一复述和机械表演上。

3.“旁征博引”丰富外延,凝练文本内涵。

经典的故事作品总是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内容。因此,教师需借助各种工具和途径进一步了解文本的信息,旁征博引,丰富文本外延。例如,老师对文中提及的和教材以外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和功能需要一定的积累。文中明确提到壁虎的尾巴除有“再生能力”以外,还有三个特点:一是能自切,二是再生需要一段时间,三是平衡、吸附功能。如此就不难理解,故事中反复出现小壁虎“爬呀爬”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小壁虎挣断了尾巴而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爬行,故而爬得慢;二是因需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出尾巴,所以爬的时间比较长。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多年前,斯霞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是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生:说明小壁虎爬了较长的时间,尾巴不是断了立即就长出来的。

生:小壁虎爬啊爬,说明爬的路很远。

生: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

师:对了,所以课文上写了“爬啊爬”,而不是写“爬到……”。你们可以去调查调查,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腿、脚,弄断了又会慢慢长出来。过去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

生:《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燕子飞呀,飞呀。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2

一 开发好“课堂情感资源”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产生愿学、爱学、乐学的心理趋向,师生通过情感的触发、交融、共鸣,共同营造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1.问题导学,激发兴趣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比尾巴》这篇课文而引出新课,紧接着提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考,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等一系列问题皆出自童真之口。教师话锋一转,说:“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也很想知道答案,谁能告诉我呢?”话未落音,学生们已经翻开书仔细阅读课文了,急于寻找答案的心情也可想而知。由于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驱使他们认真主动地去读书、思考。

2.以读代讲,激活情感

学生的朗读训练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于永正老师就特别强调:“学生读不熟课文就不开讲,语文课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在读中理解、积累和感悟。”我在课堂教学中一向很重视读的指导和训练,常采用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擂台赛读、集体读等形式多样、随机变化的朗读训练,学生读得兴趣尤为浓厚。

在《小壁虎借尾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穿插提示读、配乐读、男女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使课堂充满欢乐的气氛。以至于小壁虎借尾巴时复杂的心理――焦急、难过而又不失礼貌,学生一语道破,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经意中已熟读成诵。

3.以画为乐,感受意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写的意境很优美。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奇石》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脑海中展现出那一幅幅迷人的图画,再用画笔表现出来。当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形象的图画时,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这不正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吗?

4.以演为趣,再现情境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展示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如《孔子拜师》《西门豹》等,这些课文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完课文学生们意犹未尽,这时我趁势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生们兴趣盎然,都非常认真地排练。课文中的人物被他们演得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又如在《小壁虎借尾巴》的课堂教学中,随着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学会了“自己读书”,尝到了“会学”的甜头,整个课堂,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情趣空前高涨。学生娴熟的分角色表演活动,更是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由此可见,教学中,将情感资源的开发贯穿语文课堂始终,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有疑必质、有难必问、有感必发,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目的。

二 开发好“课堂智力资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应是面对完整的人的教育,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自,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

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时,儿歌所蕴含的优美的意境,似乎已不容人为的讲解去破坏它了,它更多地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看到学生们跃跃欲试的神情,我尝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结果有的学生选择配乐朗读来学习;有的学生则自编自演,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更有甚者画出了一幅幅意味绵长的想象画,每一幅画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课堂气围非常活跃、融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试问,在这样主动参与的课堂中,学生的素质怎么会得不到发展呢?而学生的素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其智力因素也最大限度地从束缚思维的桎梏中脱颖而出。

又如在学习《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时,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如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该怎么办?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对话,通过小组讨论和即兴表演,既明白“从小不依赖父母,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又进行了一次返璞归真的母语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而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因此,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变苍白无力的语言文字为有声有色的口语,学生的智力源泉将得到开发与利用,课堂的有效性也自然在此过程中得到体现。

三 开发好“课堂信息资源”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3

一、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把握提问层次

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是目的性要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前对学生有充分的研究,把握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甚至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充分准备适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经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握提问层次。大致说来,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把握:1.从认知水平角度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记忆型的知识概念、原理;2.从理解水平角度提问: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对比;3.从应用水平角度提问:要求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或交际;4.从分析水平角度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情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5.从综合水平角度提问:这类问题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一种新的或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6.从评价水平角度提问:这类问题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判断。这样的提问由于采取的是层层递进的方式,符合学生从低到高的思维规律,因而是有效的。

二、在明确目标指引下科学设计问题

科学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键。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1.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在导入环节的问题,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会大大增强。比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复习“拼一拼、读一读、组成四字成语”时,大多数学生拼读起来很是吃力。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写了许多字母卡片,分发到各小组,要求学生利用卡片组成书本中的某一成语,并加调后读给大家听。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2.设计的问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就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有理地说出来。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 一课时,在读完题目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读完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呢?”学生就围绕“借”字来提出问题:“小壁虎怎么借尾巴的?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经过调整顺序也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怎么借的,结果怎样。经过这样训练,学生初步明确题意后,就会立刻产生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并产生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为后面的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3.设计的问题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中,对于同一条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精神。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续编:“狐狸叼着肉钻到洞里会怎样呢?乌鸦的孩子没有吃到肉会饿成什么样呢?乌鸦上当后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教学《春雨》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看图学儿歌,再让学生结合插图,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运用诗中的重点词语,将儿歌写成《春天来了》的短文。

三、在关键环节处巧妙提出问题

讲究提问的艺术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大脑积极思维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怎样设问才好呢?

1.导入设问——抓联系

这种设问一般都放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认知桥梁”,促进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在一个明媚的早晨,一群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去公园里玩,其中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一不小心掉进装满水的大水缸里,小朋友们都吓呆了,怎么办呢?司马光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小朋友有没有得救呢?下面请跟老师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4

一、超越时空,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求知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写景的课文很多,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可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时空的概念,很多景点没有身临其境,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与文字产生共鸣,学生也就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多种多媒体手段超越时空,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转换为鲜艳的色彩、鲜活的画面展现给学生,就形成听觉、视觉的冲击,真正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景,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五彩池》一文,五彩池不仅形奇,还色奇。尽管课文描述的景色非常美,笔者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诱导学生,学生也反复诵读优美的语言文字,但体会五彩池的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还是比较抽象的,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这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五彩池的风光, 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及恰当的解说,学生顿时被深深地吸引,高兴得直拍手,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哇!五彩池真神奇呀!今年假期一定去看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学起课文来也劲头十足,学习兴趣顿时提高了。

二、视听并茂,趣化课堂氛围

小学课文文质兼美,渗透一定的科学道理。多媒体课件视听并茂,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如《小壁虎借尾巴》是围绕一个“借”字而展开叙述的童话故事。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动物尾巴的用途。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观看体会各种动物的尾巴的不同用处,动物们的形象声音让孩子沉醉其中。这时趁势提出: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动物,它长着特殊的尾巴,你们想认识它吗?这样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对动物尾巴的作用特别感兴趣,马上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对探索壁虎尾巴的特殊性特别感兴趣。在读题质疑后让学生观看小壁虎借尾巴全过程的课件演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乐。

三、创设意境,丰富审美感受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素材,但由于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而影响了审美情操。多媒体技术能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制造课堂的小高潮环节,形成一个动静和谐场景,有效地使学生审美意识发散、提炼、升华。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笔者先播放鸟的天堂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鸟的天堂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

四、拓宽视野,激发创造潜力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多媒体电教手段从不同的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学生大脑皮层多个兴奋点,达到了多方位激发学生创造潜力的效果。

1.再现情境,培养想像力

如教《惊弓之鸟》一课,学生对更羸只拉弓不射击就把大雁射下来不理解。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多媒体演示大雁落下的过程,大雁的嘶叫声及拉弓声响彻教室,学生的观察思考也聚集在这响声。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创造性地想象和合理的推测。这样,生观察动画,自己领悟,找寻到了答案,不仅突破了重点,还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领略到了造创的愉快。

2.提出质疑,发展求异思维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5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入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不同特点的导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导入可选取如下方法。

情境导入。现行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教育性。这些课文中有的用儿歌、童话等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如《父亲和鸟》《红领巾真好》等课文,读来旋律明快,琅琅上口,发人深思;有的课文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描绘了祖国壮丽山河的美丽神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课文,读后有如身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有的课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人世间真挚美好的感情,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秋天的怀念》等课文,读来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怎样才能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到作者描绘的情境和氛围中去呢?可以利用图像、投影仪、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相关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气氛,把课文中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把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演示导入。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谜语导入。孩子们最喜欢猜谜语。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课题、内容,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例如《风筝》这篇课文是以事物名称拟题的。我们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揭示课题的作用。我上《风筝》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听老师说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空中有鸟,长线牵牢。不怕风吹,只怕雨飘。”学生听后,班上顿时像炸开的锅,大家议论纷纷。当学生猜出“风筝”之后,我接着说:“对,同学们很聪明,猜得又快,又正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篇课文,体会一下风筝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好吗?”

直观导入。语文挂图或电教化教育手段的输入,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如幻灯片和像片的运用,从形、声、色的感官刺激着学生,形成新颖形象,增加增加课堂教学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遍课文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风景图,学生观桂林山水风景图,我是这样介绍的:这是桂林山水,山清水秀。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现在我们一起去游玩览甲天下桂林山水。请同们打开课本……图、画、影象等利用多媒体导入课文,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具体的印象,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悬念导入。这种方法就是在讲授内容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教学《鲸》时,一上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海洋中最大的动物又是什么?由于学生急于了解答案,所以这种方法可以牵动学生,使学生围绕问题去听课。如教《赤壁之战》一课时,我先讲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领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想一举消灭孙权,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当时孙权的军队才三万,可是赤壁一仗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却被东吴打得落花流水,损失了一大半。曹操自己也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华容道逃跑。于是,赤壁之战这一仗也就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有名战例.那么,东吴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打败曹军的?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运用这种导入法主要要注意所设的疑问要和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设疑的深浅度要适宜,太难了学生不感兴趣,太简单了达不到学生开动脑筋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一种方式导入新课,也可以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同时,课前导入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经验的教师登上讲台,往往不是匆匆开讲,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架设一座信任理解的桥梁,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乐中求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就能设计出新颖的序曲、精妙的导语,最终达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6

今天上午的一场雨,使得空气格外清新,泥土、花、草上都湿漉漉的。午饭后,我带孩子们走在花园间的小路上,他们观赏着一草一木。忽然,一个响亮的声音传了出来:“老师,这里有蜗牛。”说着华嘉琪便捉起了一只蜗牛。此时,其他孩子的目光也纷纷被吸引过来。看见孩子们对蜗牛这么感兴趣,我也凑了上去:“你在什么地方发现蜗牛的?”华嘉琪说:“在花的叶子上。”接着我便请幼儿带着问题去寻找蜗牛,“你在哪里找到蜗牛的?那里的地怎么样?”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在我的提问下纷纷讨论开了。“我在叶子的背面找到的。”“我在地上找到的。”……接着我组织孩子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寻找蜗牛的眼睛,观察蜗牛吃什么。在寻找眼睛时幼儿遇到了困难,有的孩子说:“蜗牛没有眼睛。”有的说:“我找不到。”这时我提供每组一个放大镜,让幼儿观察触角,在进一步观察与引导下,孩子终于发现蜗牛的眼睛是长在触角上的。孩子们在语言的提示与引导下,不断地探索与发现。

反 思:

一、抓住幼儿兴趣点,产生探索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愿望。如一次户外活动时,孩子都极其投入地参与我组织的“木头人”的游戏。“看,那墙角有一只壁虎!”突然传来了孩子的叫声,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真有一只壁虎贴在墙角,孩子们一下子被壁虎吸引过去了。他们你一句我一言的议论开了。看着孩子指指点点,交头接耳的情景,我改变了原来“木头人”游戏的计划,请孩子坐下来,有组织地与孩子谈论 “壁虎”的话题。“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这么好奇。”“壁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那壁虎长什么样子呀?”“壁虎有四条腿。”“壁虎的身体扁扁的。”“壁虎身后还有一条尾巴呢。”“那你们知道有关壁虎尾巴的事吗?” 孩子们思索了一会儿,有一位小朋友举起了小手:“我知道,我妈妈跟我说过,壁虎的尾巴一碰就会断,尾巴掉下来,身体逃走了,过一段时间后,尾巴还会长出来呢!”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着。 “壁虎喜欢吃什么呢?”“我知道,夏天的时候,我看到壁虎在窗户上捉蚊子、虫子吃。”还是那位小朋友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壁虎趴在墙上不会掉下来呢?”这一问题又使孩子们纷纷议论开了。虽然他们的回答都不是正确答案,但想象力丰富。于是我让孩子们回家后,请家长协助查阅图书、查阅网上资料,寻求正确的答案。之后根据孩子的调查结果,我组织孩子进行了壁虎交流会,使得孩子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壁虎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谈论交流壁虎以及搜集壁虎资料这一活动,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和好奇心,这表明通过老师的诱导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是行之有效的,这也正是探索精神和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二、利用求知欲,发展思维力

一般来说,幼儿的直觉形象思维比较好。因此,在科学活动中为孩子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给予充足的探索时间、空间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关键。

例如在“沉和浮”的探索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重的、轻的、大的、小的,如各种果蔬、硬币、回形针、塑料积木、小铁块、空瓶子、泡沫等,先让幼儿猜测这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怎样?利用孩子的猜想,再让幼儿去尝试实验,使孩子对自己探索操作的目的更明确,保证孩子能更加细致地去观察与实验。实验操作完后,组织幼儿进行记录与交流,最后再向幼儿提出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实验后再做一次记录与交流。这样的探索环境,它能促使幼儿进一步地思考。记录时,幼儿需要不断回忆探索过程,是幼儿对自作的总结,交流能够生动地再现每个幼儿的探索过程,可以帮助幼儿反思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同伴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从而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孩子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真正地培养了孩子的主体性。

三、利用思维力,培养创新力

在科学活动中,我有意把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思维结合在一起,完整地让幼儿做事情,培养主观能动意识,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敢于说“错”,敢于说“不”。

例如一次综合活动《吹泡泡》,我为孩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洗涤用品,请幼儿自己尝试调制吹泡泡的水,结果发现,有的孩子调出来的水可以吹出泡泡,有的却吹不出来。借助这样的时机,我就让幼儿展开讨论,共同找原因。孩子们在我的鼓励之下各抒己见,有的说:“用肥皂来调制是吹不出来的。”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说:“不,我看见妈妈用肥皂洗衣服时有很多的泡泡,怎么会吹不出来呢?”有的说:“你调的太淡了。”很多孩子都同意了这个说法,其中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一开始调的水也没吹出泡泡,后来我再加了点洗洁精就吹出泡泡来了,第一次是我洗洁精放太少了。”在孩子的一番自主讨论后,我作了总结,再请孩子去调制时,每位孩子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第二次吹泡泡的环节中,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他们观察着泡泡的样子、颜色,想象着泡泡像什么?泡泡会飞到哪里去?他们完全沉浸在一片快乐与知识的海洋之中。由此可见,这次活动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与创新精神,而且充分地调动了孩子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7

阅读期待是一种强烈的阅读动机、迫切的阅读需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效果,提升学生阅读品味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课前引入游戏、课始带入悬念、课中进入情境、课后深入探究等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一、课前引入游戏,激发阅读期待

游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游戏的趣味性特点能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巩固和强化。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开展诸如表演、模仿、猜谜、抢答、摸宝、接龙、看谁快、找朋友等形式灵活多样的小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将要学习的内容提示或暗示给学生,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教学《影子》一课,教师可利用课前的时间,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关于“影子”的小游戏。在游戏中,学生通过找影子、踩影子、跟影子赛跑等环节,边玩边观察,从而发现了“影子是黑的”“影子跟着人走”“影子会改变方向”等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当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就可趁势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看看课本上是怎样写影子的?”学生急于知道课文里的答案,一下子就涌进了教室……这样,学生通过游戏,在感知“影子”的基础上,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下,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机、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顺利地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中,有效地激发了阅读期待。

二、课始带入悬念,激发阅读期待

教学伊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悬念式导语,使教学于平淡处起波澜,平坦处见突兀,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产生主动学习和乐于探究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教学《我和狮子》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狮子咬死人的新闻:“前不久,有个动物园曾因工作人员的一时疏忽,没有把狮笼关好,夜里狮子闯出笼子,活活地咬死了一个人。为避免更大的伤害,警察不得不开枪将狮子击毙。”接着,教师提高了声调说:“可是美国有位女学者,却同凶猛的狮子在一起相安无事地生活了三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我和狮子》这篇课文。”这样,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创设了“狮子咬死人”和“女学者与狮子相安无事地生活了三年”这个具有强烈反差的对比式悬念,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了一种认知冲突,使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寻根究底、追根探源的心理渴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课中进入情境,激发阅读期待

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如果教学设计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学生就难以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期待。这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创设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两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同学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在高山峻岭中开凿隧道时,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使工期缩短了一半。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小詹天佑’,就是当年修筑京张铁路的技术工人,请你们说一说开凿隧道的两种具体方法,画一画‘人’字形线路图的设计情况,然后向大家介绍一下设计、施工的特点和要求,‘工人们’也可以提出有关的问题请‘小詹天佑’解答。”在这里,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去怎样阅读课文,但学生为了能说好、画好、问好、答好,就会自觉而主动地反复阅读课文,潜心涵泳,切己体察,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四、课后深入探究,激发阅读期待

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迁移性阅读、广泛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找准学生所学知识的结合点,认真筛选典型的、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期待。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有学生提出问题:“小壁虎的尾巴断了能再长出来,老鼠的尾巴断了还能再长吗?”这时,教师不去正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反问学生:“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为什么能再长?老鼠的尾巴有这项功能吗?其他动物的尾巴呢?请同学们课后进行研究,下节课我们再汇报交流,看谁有新发现。”于是,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或请教他人,或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通过课外阅读和研究,学生们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的功能,而老鼠的尾巴因为没有再生功能,所以断了就不能再长了,并了解了其他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这样,教师根据学生对小壁虎尾巴断了还能再生所产生的兴趣及相关的认知冲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究,既拓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总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把握有利时机,做到课前游戏引入有方,课始悬念导入得法,课中情境进入合理,课后探究深入适当,就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收到我们所期待的阅读效果。

(责编 刘宇帆)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8

一、提供参与机会,活跃学生的积极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真正地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并能够在这块天地里展现自我,大有作为。比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充分感悟课文的情境,亲身地体验一把课文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我就给学生留出了充裕的时间让其自读,并引导学生有重点地抓住“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具有动态的词语进行感悟,组织他们以亲身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体会;要求他们在表演中,要合乎人物的身份,动作自然、到位,表情丰富,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参与表演的学生的演技进行评议,最后选出表演动作到位、演出技巧高超的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互评互议,再次体会动态描写词语的惟妙惟肖。一节课下来,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配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顺畅地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感悟,既让学生对重点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又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完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并积极参与了课堂互动,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进而一改课堂沉闷的局面,学生学习的兴味更加浓烈。

二、利用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好奇”是所有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学生们的“好奇心”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认真地琢磨并充分地利用好他们的这个特点,将其引用到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就一定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说话的欲望和表现的欲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们为了使得一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常常会创设一些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进行《介绍动物》的口语交际训练时,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如下作业:让每一个学生,在父母帮助下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头饰或头套。在口语交际开始时,我让学生分别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头饰或头套,投入角色,进行自我介绍;也可以交换头饰或头套再改变角色进行自我介绍,这样的效果特别好。又如,在进行《接待》这一口语交际训练时,我们不妨给学生营造一个“家”的场面:在讲桌上分别摆上一个保暖瓶、一个茶壶、数只茶杯,在桌子的周围摆放几张凳子,让每个学习小组分别上台表演,一人扮演主人,其余扮演客人。在这样的场景中,学生“接待客人”的交际,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在《学做小导游》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小喇叭、一面小红旗、一顶导游帽。这样,就能将一个小导游完全装扮出来。在训练时,学生积极踊跃地、争先恐后地想做这个小导游,如此,便能让学生充分地保持角色,发挥潜力,在双向互动中,让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这些情景都能引发学生的好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运用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是创新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方法。一个人的想象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能体现这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常常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拓展、创造适当的空间,这也就像一粒种子要发芽成长,就必须具备适宜的气候和水分等条件一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很难过。如果你是小壁虎的好朋友,你决定替小壁虎继续借,你会怎么做?”小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的回答:“向小马借、向小蝌蚪借、向大公鸡借……”“假如我们不向动物借,还能有其他的办法吗?”学生一定会积极地思考,这时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当今世界有最先进的克隆技术,可以克隆羊、克隆牛、克隆小白鼠……我们何不也让科学院的叔叔阿姨们运用这项技术给小壁虎克隆一条原汁原味的尾巴?”这样,就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其创新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囿于教材,而应把握契机,创设悬念,鼓励小学生开动智慧的大脑,大胆想象,想出各种答案,哪怕学生的答案是无法实现的,或许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我们也要积极地予以肯定。这样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使用幽默语言,增强师生的情感沟通

幽默的语言,能活跃课堂的教学的气氛,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成学生轻松快愉快的学习心态。在实际教学中,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即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而师生之间的情感也往往更加融洽。但是,必须给广大教师提醒的一点是教师的幽默,与相声、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的幽默不一样。教学课堂上的幽默是一种庄重的幽默。这里的庄重,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科学、严肃地对待,而幽默,指的则是教师在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上要讲究技巧,注重趣味。没有庄重,幽默就会失去最基本的内涵;没有诙谐,庄重也就不可能有生动有趣的表现方式。所以,教师在诙谐幽默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庄重与矜持。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打破一种沉闷的氛围,创造一种活跃的场面,让课堂更加和谐,教师不妨巧妙地穿插一些笑话,可说些富有哲理性的、知识性的、趣味性的笑话,让师生双方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进行互动,以笑移情、以笑生情,在笑声中说服人、开启人,给人以智慧与力量,不仅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听到了弦外之音,品到了味外之味,意会了言外之意,明白了话中之话,还有利于师生沟通情感。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机构;改革;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03-01

一、明确师生地位,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过于强调正统的教学观念,“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重师长、尊师重道”等等观念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鸿沟”。在很多学生看来,教师就是“长辈”,是高高在上的,是监督学生的学习的。这就导致学生对于教师会有一种敬畏心理,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于教学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知道“亲其师则重其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和态度,那么就会对于相应的科目予以重视,学习积极性也会提升,这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误区,引导学生能够准确的认识师生关系,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方便,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定位,做学生的朋友、引路人、导游、合作伙伴等,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学生平等对话、理流、和谐求知,既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又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是容易亲近的,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也敢于向教师发问,也就能够更好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二、改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于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却很少顾及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简单的维护下课堂纪律。所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守纪律的学生比较喜欢,而却忽略了他们的学习体验与学习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只是一个结果,而很少能够学习到方法。新时期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是全能型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复述型的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多的来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与学习体验,让他们能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亲身去体验知识、去学习知识。尽管课堂教学改革也不能否定教师必要的讲解,但是教师的讲解要适度、适当,更大限度地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通过互动体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品尝成功的乐趣。以教材文本为媒介,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宽容、利用;学会倾听、思考、质疑、讨论,逐步淡化教师的讲解,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探究,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联系实际生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学好语文对于提升学生的生活技巧、生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生活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丰富多彩,丰富他们的学习感知,同时将学习到的知识及时的运用到生活中来,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体验,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趣味性。笔者认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参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的引导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通过生活化较强的案例、实践来进行引导,就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先让学生进行回忆:金鱼的尾巴、黄牛的尾巴、燕子的尾巴的样子,它们是用来干什么呢?先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知识的学习,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同时通过小壁虎能够自己长出来尾巴来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促进他们学习知识、探索奥秘的兴趣。另外在教学之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回忆、讨论,你所见过的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他们的作用各是什么?如果小壁虎找他们借,他们会借吗?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交流,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关注学生整体,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过于喜欢“优等生”,这些学生由于理解能力较强或者基础素质较好,对于教师的讲解理解较快,教师不用费很大的功夫就能够教好他们,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会比较喜欢,一些好的学习资料、学习机会,教师都愿意让他们“优先使用”。这也就相应的催生了另外一个群体--“学困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对于学生“一视同仁”,在做好“优等生”教学工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以及中等学生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最简单的“木桶效应”,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样如此,一个集体的力量不是表现在最优秀的部分,而是体现在最差的那部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科目的人文特性,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整体发展,其别应该注重“学困生”的教育。毕竟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在此时引导他们打牢学习基础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学习认知也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质疑能力

一、创设质疑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是进行创新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没有任何创新。有了兴趣,才会萌发创新意识。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春雨的色彩》这课时,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描绘春天的美景。上课时先播放一段有关春天的景色,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初步的感知。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又如教《曹冲称象》这课时,师生共同讨论称象的原因,从中进行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浮力的试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质疑的氛围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讲求民主,应在学生平等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我在教《四个太阳》这课时,先让学生拿起彩笔,根据课文内容,把四个太阳画出来,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比比看谁画得最美,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上《棉花姑娘》这篇课文,课文上完后,让学生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三、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敢问。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足够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对课文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从读书中质疑问难,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关系。从而提高课堂上的时间效率,并把非重点的知识留到课后去解决,这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学生的质疑问难未得到答案,便不满足,便会去探求答案.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过认真读书后挖掘教材,产生疑点,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同时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发表独立见解,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

四、引导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来自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用“圈、点、画、”等方法勾画疑难,并记在笔记本上。开始上课时,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思路,为下一步学习树立目标,促使学生学习进入一种良好状态。同时教师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2.扣紧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比如,教学《一株紫丁香》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挂图,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紫丁香是谁种的?为什么要种它?学生很想知道,特别认真地读,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接着问:“读了课文,谁能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有个学生问:“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又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课时,先问学生你看到课题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理解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小壁虎除了向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它还可以找谁借?它借得到吗?为什么?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增加了课外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我连忙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名回答。这样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解决了问题。在质疑中增强了创新意识。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11

一、结合看图训练阅读

一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动画、音像等,并且大部分插图、动画、音像就是声情并茂的故事。一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让学生先看图,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借到了没有?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了,加上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而且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壁虎去借尾巴的?它说话的态度怎样?它们为什么不借给它尾巴?后来怎么样了?为朗读作了充分的准备。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种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结合思维训练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夏夜多美呀》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蚂蚁为什么哭呀,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蚂蚁是在谁的帮助下回家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蚂蚁回家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蚂蚁回家的过程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各抒己见。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思维能力才能切实提高。

三、结合说话训练阅读

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乌鸦喝水》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时,我让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一生读,读后,我说:你读得很认真,只是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头脑中没有出现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情景。大家想象一下,乌鸦“到处找水喝”,如果我们用望远镜看一下,你会看到什么?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涌现出许多奇特、丰富多彩的想像,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我看见乌鸦找了好多地方;有的说,我看见乌鸦一会飞到树林里找,一会儿又飞到山上去找;有的说,乌鸦一边找,还一边说:“渴死我啦!哪儿有水呢?”有的说,乌鸦一边找,一边说:“水真难找哇!”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使他们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体会了乌鸦因口渴难耐而着急的心情,这时再让学生读这句话时,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乌鸦非常焦急的心情。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结合表演训练阅读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把小青蛙、啄木鸟、水牛、蜜蜂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从小青蛙寻找答案过程中认识到了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是最快乐的事。

五、结合画的训练阅读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12

一、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采用自由式朗读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课文又采用全部拼音的形式出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平台。所以,在教学之初,我们就可以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去朗读课文。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全文,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去借尾巴?它的尾巴哪去了?它向谁借尾巴了?最后它借到尾巴了吗?这些浅显有趣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通过认真朗读课文就能很容易找出答案。于是,我抓住有利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自读要求:①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②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③读完后数出自然段并标上序号。要求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认读生字的能力,又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长期坚持训练,学生自学生字和整体感知课文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能力,采用理解性阅读的方法

低年级的课文语言优美、内容生动有趣,是一个个饱含知识的载体。要想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性朗读的能力,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点拨。每篇课文都有一两个重点段,每段话一般有一个或几个重点词,学生读书时也能找出哪里写得精彩,哪里是最能感动人的地方,哪里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这些重点词句及精彩、疑惑之处就是阅读的重点,也是需要反复品读、认真体会的地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首先,要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最能体现感情朗读的就是人物的语言。不同的语言能够体现体现人物的各自特点,这就是课文的重点。如《春雨的色彩》一文通过写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时的争论,既表现了小鸟的天真可爱,又向人们展示了春天的一幅幅美丽画卷:草地绿了,桃花红了,油菜花黄了……这篇课文只要读好它们之间争论的语言,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因此,我着重让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法去读对话部分:自己读、小组展示读、分角色朗读。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这样一些练习:春雨落在紫罗兰花上,紫罗兰紫了,按照小鸟们的说法春雨是( )色的;春雨落在梨树上,梨花白了,按照小鸟们的说法春雨是( )色的……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其次,要读出感情,还要注意把握语速和语调。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只有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才能做到这一点。如《美丽的公鸡》,通过公鸡的语言,就可以看出公鸡的骄傲和自高自大。因此,指导学生读好公鸡的语言,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公鸡前三次的语言分别是:“长嘴巴的啄木鸟,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鼓眼睛的小蜜蜂,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大肚皮的青蛙,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这三次说话,都可以看出公鸡的傲慢无礼。教学中,可这样出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①自读课文,看一看公鸡都和谁去比美了?其他小动物是什么态度?②把公鸡和啄木鸟、蜜蜂、青蛙的对话画出来,再读一读。③想一想,公鸡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其他小动物为什么是那样的态度?④指导朗读,师生予以评价。⑤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上教学以朗读为主线,把朗读、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很好地感悟了公鸡的特点。

三、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采用运用性朗读的方法

学习任何一种知识都要讲究灵活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最好的办法还是读书。因此,在学生熟练地朗读并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学完《家》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写法,用“( )是( )的家”练习说话。低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想象力很丰富,再加上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多,因此他们表达的欲望十分强烈,说起话来也条理清楚、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如摇篮是宝宝的家,夜空是星星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等。这种迁移性的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加以运用,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