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0-07 17:40:49

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篇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文中写了—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表现孩子喜悦的心情。

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中“蓝蓝、闪闪、弯弯”等词的意思,运用“我看见……”的句式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三、说教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具准备

板画一张《晴朗的夜空》,圆月和新月图各一,绘画纸(学生每人一张),幻灯片,录音磁带。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教时,第一课时主要进行生字教学。

下面就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主要设置四个环节。

1.复习检查。

通过检交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个别朗读的情况,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2.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安排以下几个步骤:

(1)图画展示,创设情景。

(教师出图画并用语言描述)小朋友,看这晴朗的夜晚,闪烁的星星,要是月亮挂在蓝天上,那该多美呀!(教师出示圆月),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新月并粘上)。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

教师趁机提问:

a.这是什么样儿的月亮?诗人把它说成什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b.课文中小朋友看弯弯的月亮为什么觉得像小船?

c.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

由浅入深的提问,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激发学生飞上月球的愿望,体会诗的意境。

(2)综合运用图画、语言、幻灯、音乐再创情境。

(教师描述)如果现在是夜晚,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蓝天上有星星,有月亮。这弯弯的月亮,它多像一艘小船呀2(放音乐)现在人听着音乐轻轻摆,慢慢地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着,想着,你是不是坐在月亮上了?是不是飞上蓝天了?(此时学生会情不自禁说自己已经飞上蓝天,已经坐在月亮上了。) 当学生睁开眼睛,(师打开投影,放上幻灯片,左右移动幻灯片并描述)哈,小朋友现在我们已经飞上天了,已经坐在小船里了,让我们在月亮上愉快地唱起《小小的船》(师放64、小的船)),伴随着歌声的响起,学生就会进入美妙的境界。

教师随即出示句式:我看见( )。引导学生说出:宇宙飞船上天,航天飞机登上月球等。接着再用“蓝蓝的天”进行说话训练。例如蓝蓝的天上有什么?我在蓝蓝的天上干什么?

个难看出,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根据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往往为此而兴奋不已,学生情绪为之高涨,进入一个高潮。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朗读训练。

—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即范读指导。接着进行引读激情。在这里引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采用逻辑引读。

(1)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2)小小的船儿怎么样?

(3)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什么?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小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

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上蓝天。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读。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

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演读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大脑中建立鲜明的表像联系,而且实现表像的外化,那就是把头脑中的表像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在这较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围于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具体做法是:

a.自由演读 b.个别演读 c.全体演读

自由演读,按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化的程度不一而进行。在自由演读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运用外显的,自身喜欢、掌握的形体动作,来更好地表现并体会到诗的意境。在自由演读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学生上台演读,通过评比,感情是否投入,动作是否和谐,从而让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模仿演读较优秀的学生,边读边演,这时学生会置身于那诗的情境之中,其中在全体演读时,教师也可以成为其中一分子。

4.创作想像画。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第2篇

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作了很具体的规 定。在“教学目的”中,要求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把“听说”和“读写 ”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并列地位。在“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高 中阶段“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这就确定了听说读写是整个中学阶段必不 可少的教学内容。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 、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 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 、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 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 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 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 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 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 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 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 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 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 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 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 ,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 ;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 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 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 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 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 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 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 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 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 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 课外阅读。

(二)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习大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 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 ,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 《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发布会,间周一次,要 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 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 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 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 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 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 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 ,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 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 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 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 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 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 )。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 、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 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 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 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 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 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3.听话笔记:其中包括听课笔记,要求记准要点,记清思路,记住难点,突出重点。

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听说读写能力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hear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Liye

【Abstract】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Chinese 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make students develop a good habit in practicing their hear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strengthen their generalship and develop their individuality.

【Keywords】Chinese class Hear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那就必须在课堂上注重听说读写训练。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课应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叶圣陶也说过: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重训练,则读写之我效亦将减损。可见听说读写在语文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发展个性。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为配合文学社活动,我努力使小课堂既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场所,更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阵地。学生固然是教学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为他们个性的发展和主体价值的充分体现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他们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因而我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以训练为主”、“以学生做、学生思,教师从中进行指导、教师参与学生讨论”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训练方式绝非单纯的做题或问答,而是实施听、读、写、说相结合。

“听”包括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学生听、听录音等;“读”包括朗读、默读、速读、浏览等;“写”包括仿写片断、书面表述、一日一记、写阅读体会等;“说”包括口头答问、陈述看法、讨论辩论等。这样做能真正使学生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对于略读课文,真正把它上成自读课,主要由学生动脑动手去学,教师给予点拨。有些适合学生讲的自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登台讲。文言文的学习,我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轮流讲,一人一句或一人一段,逐词逐句落实,教师则对学生的讲解予以订正、补充或强调,对规律性的东西给予归纳,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这样学,人人动脑动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效果相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作文教学方面,我引导学生多读书报,利用当任班主任的有利条件,主办黑板报,一月一期,有专人负责。办报的稿件大多数都来自于本班学生之手,对所有上黑板报的稿件均给予奖励。努力拓宽他们知识面,引导学生全方位关注社会,让学生热爱生活,做有心人,注重积累生活素材和对生活的感受,自觉多练,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的作文课也一改往日,作文形式不拘一格,除了通常的命题作文外,或提供一个话题,或规定一个范围,文体不限,写法不拘。有时还做些“缩、扩、改、续”等形式的作文练习。评改指导方法也力求多样化,有时出题后只提出要求,不作指导,限时作文;有时精心指导后,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有时结合讲读课文教学指导作文;还有时组织活动,现场指导作文。作文评改不采用单一封闭式的全批全改的做法,而让学生参与评改作文。采用的方式有:教师分层次有选择的批改,教师指导学生自改、互改,教师个别面改,指导学生小组批改,把典型文章印发给学生,师生共同评改等。作文形式多样,评改指导方法各异,目的只有一个:多给学生写作和评改的机会,让他们在应该怎么写和不应该怎么写的比较中多一份感悟,逐步提高。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说课;问题探究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说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形式,以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对相关期刊的查阅,笔者发现当前对说课的探究日趋深入且成果丰硕的同时也有不少问题存在。尤其是在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说课中,对说课这一新的教研形式还缺乏一个深刻的认识。显然,对于这一方面存在问题的探究是必要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问题之一:教材介绍简单,教学目标、重难点解说空洞,模糊。

1、教材分析是说课的首要环节,也是说课成功的重要前提。只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教材,才可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在“My Time Table ”这课的说课中教师是这样说教材的“说课内容: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4 Unit 2”显然这样的介绍和分析是不够的,在教材介绍时应向听众传达出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即在何种基础上进行的,对以后的学习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只有从这样的层次上把握教材,才能够使自己的教学贴近实际,层层深入,稳步提升。

2、在教学目标的阐述上,我们先看一个关于 The Man Who Loved Dogs说课设计中一位教师教学目标阐述的案例: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状语从句及不定时作主语的用法。”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很多老师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陈述目的方式,如“使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等。然而在设计教学目标的实际中,教学对象是设计的主体。因为判断教学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因此,目标的叙述应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话语结构,如学生能够学会…”等。

3、重、难点的阐述上等同于教案,只说是重难点什么。如在“中师英语说课案例Book 1 Unit11 Dialogue ”、The Man Who Loved Dogs等说课稿中只是交代出了重难点是什么。说课不同于备课的地方在于它的刨根问底;为什么是重点、难点?依据是什么?突破的方法又是什么?只有建立在教师对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的重难点分析,才能为教师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过程提供有力支撑。

问题之二:忽视对学情的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说课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进步的,所以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显然都是不妥的。但是可能因为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评委或者是同行,因此较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如在lesson 18 Cats and Dogs、Let’s Talk、The Olimpic Games等说课稿中,均未谈到对学情的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优质的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上。只有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他们的年龄特点、学习风格有了深入了解,才能使得各项教学策略有的放矢。

问题之三:重教法轻学法,教法、学法无依据。

1、重视教法轻视学法。如在Olympic Games 、Tasks Skills Building等说课稿中只交代了教法,而对学法指导只字未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只是传递的过程,有“授”未必能“受”。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成为了“授”和“受”之间必要的纽带。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2、教学法选择无依据。很多说课稿只是简单罗列模糊的教学方法,如Module7 Where Are You Going?、牛津小学5 B Unit9(B、C)等说课稿对教学法的叙述只是简单交代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游戏法等诸如此类的描述。我们经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课中对于教法的叙述更应该侧重在“得法”上,即如何教?为何这样教?对于学法同样如此,应说清如何学?为什么要这样学?

问题之四:说教学流程如说流水账。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所有教学准备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阐述直接决定着说课的成败。出现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直接按教学步骤来说教学程序,缺少对教学总体思路和环节的概述。因为说课面对的是评委或者同行,大致交代一下本节课的思路和环节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们对说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总体把握,更显说课过程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2、“流水账”式交代怎么上课。如在Olympic Games 等说课稿中对教学程序的叙述,只是陈述上课的环节和活动。说课不同于上课,它要回答三个问题:不仅仅是“教什么?”“怎么教?”更应该“为什么要这样教?”本环节上要说出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每个环节中,如何处理教材,运用哪些方法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有效。

小 结

说课不是教师的一种简单的“作秀”,而是一种建立在对教育原理、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学生以及自身特色上的科学把握上的“真功夫”。只有对说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不断深入探究,才能使得说课这种教研形式更好的促进我们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更好的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游陆莲.“My Time Table”说课稿.《信息技术教育》,2004(09).

[2]曾省红.Unit 15 Lesson58 The Man Who Loved Dogs 阅读课说课设计[J]《黑龙江教育》,2001(07).

[3]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8).

[4]许谦.中师英语说课案例――Book 1 Unit 11 Dialogue[J]《教学与管理》,2003(12).

[5]张建鹏.Lesson 18 Cats and Dogs 说课稿[J].学周刊,2011(27).

[6]和晓英.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 5 Part B Let’s Talk 说课[J].小学教学设计,2007(6).

[7]黄蔚君.高一英语上册必修(2)Unit2 The Olimipic Games 说课稿[J].课改探微,2007(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胡军.牛津英语模块二 Unit2 Task Skills Building 1说课稿[J].才智,2010(18).

第5篇

关键词:说课;困惑;说课案;说课稿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24-04

说课者在说课活动中有的表现较为优秀,有的一般,还有的效果明显较差,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究其原因,除了说课能力有别,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说课者对说课产生的困惑各有区分,困惑越多且长期未解,就越难在说课活动中有良好的表现。那么都有哪些困惑会困扰着说课者或阻碍其能力提升呢?下面从说课准备中、说课实施中、说课结束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

一、说课准备中的困惑

在说课活动中能否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与说课准备是否充分有关,也与对准备工作重点把握的准确与否关系密切。具体而言,包括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足以引起了高度重视,以前对说课理论与方法的积累是否丰富,准备工作的关键点把握等诸多方面。那么,在说课准备阶段,说课者常有哪些困惑呢?

1.关于说课文稿撰写的困惑

在以往的区域性说课比赛中,组织者都要求参赛教师每人提交一份说课文稿。有的事先规定了说课文稿的结构要素,有的是让说课者自主确定文稿的撰写内容。说课前撰写一份完整的说课文稿就如同我们上课前要撰写一份教学设计一样,不仅要认真对待,而且还要在要素齐全的情况下把握关键点。通过与部分说课者的交流发现,有一些说课者对如何撰写好说课文稿存在疑惑,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知道哪些要素是说课文稿必须要呈现的内容;二是在诸多要素中如何做到详略得当;三是说课文稿上呈现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说课时的讲述内容。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困惑,说明当前说课文稿尚未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可以效仿,也说明困惑者对说课这一衡量和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教研活动,未能把握住关键。所以,在准备说课文稿的时候会不知所措,结果就会写出自己不够满意的说课文稿。基于这类困惑,我们需要理清有关联但又不完全一一对应的两项内容,一个是为说课现场准备的可参考的稿件,可简称说课稿,就如同我们登台演讲时的演讲稿一样,所写内容可以与所讲内容一致;另一个要准备的是一份说课设计稿,是一份较为详细的文本,它与说课时要表述的内容有关联但不完全一致。为了与说课稿区分开来,可以将完整的说课设计稿称作说课案。具体而言,说课案是需要提交给组织者的文本文件,而说课稿是可以拿到说课现场用于提醒自己说课的稿件,二者的内容是有区别的。这样一来,说课者的困惑就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如何撰写说课案,一个是如何撰写说课稿。提交给组织者的说课案相似度较大,因为组织者大都会有统一的格式规定,但是,说课稿就不见得人人都统一了,最好能够体现出自主性,既要讲清楚合理和新颖的设计,还要体现出语言表达的技巧。

2.关于说课幻灯制作的困惑

说课比赛或一般的教研活动中,有的要求制作说课幻灯,以PPT的形式呈现。但也有只要求口头表达的活动,如职称评审、体育教师招聘考试等活动中,往往采取口头表达方式。参加不同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要能够做好相应的准备。制作幻灯的时候,部分说课者就对此有一定的困惑,提出的问题有“可否在PPT制作时穿插视频材料?”“可否把要说的内容全部呈现在PPT上?”实际上,这既牵涉到PPT制作的内容问题,也是技巧问题。说课比赛中,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不同的说课者幻灯制作形式和内容有所区分,有的文字内容多,有的图文并茂,还有的几乎都是图片、表格,很少见到文字。除此之外,在视频的处理上,有的穿插有视频资料,有的只是静态的图、表和文字,既没有音频也没有视频材料插入其中,那么,应如何消除说课幻灯制作的困惑呢?首先,我们要把握好视频材料需不需要的问题,这根据个人说课设计而定,如有的说课者在其中插入了自己事先做的示范视频,有的在说课过程中插入了几十秒的学生练习的视频等。但要把握住视频长度,一般以几十秒或不超过一分钟为宜,视频不能过长,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因为说课毕竟要以说为主。其次,PPT上呈现的内容原则上是越简单越好,上面所呈现的内容不是提供给说课者阅读的,而仅仅是提示作用,最好是提纲挈领的,文字不可过多,标题和关键词出现即可。当然,图和表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呈现。总之,PPT是辅助于说课者的可有可无的形式,“有”就要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无”也不会对说课效果有太大影响。因此,要合理把握其内容、形式和呈现方式。

3.关于说课创新体现的困惑

体育课上有无创新,往往在评优课上被看作是较为重要的评价点。在说课准备过程中,或许也有人会问:“说课案文本的设计是否需要考虑创新”,这与上课是否需要创新是同样的道理。对于上课而言,假如是常态课,设计合理能够顺利上下来就基本上算OK。但是,假如是要参加观摩或评优比赛,最好能够在设计合理的基础上,在某环节尽可能地体现出创新性。因为创新的课,一般都是比较有想法的课,能够给他人带来一定启发。从课的设计中就能够看到任课教师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创新设计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课,其创新设计更值得提倡。基于此,说课准备过程中,对课的设计如果能够考虑到方法、手段上有所创新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创新体现在课的什么阶段更好呢,建议放在基本部分的主教材学习期间,尤其是要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选择时考虑创新更为适宜。因为,这个时候的创新能够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学习一节课上最重要和最难掌握的内容,教学目标自然能够顺利达成。所以,说课案文本的准备过程中考虑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4.关于背诵说课稿件的困惑

在说课现场,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说课者在说课时,让人感觉是在背诵说课稿,而有的在说课时不停的低头看说课稿,还有的完全在说,既没有背诵的迹象,也不是在断断续续念稿子。这样一来,有人就会问,说课准备阶段是否需要将说课稿事先背诵下来,是不是背诵的越熟练说课的时候表现越好呢?这样的疑惑并不为怪,因为,有诸多说课者在说课的时候会反应出紧张的状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说课前把说课稿背诵下来也未免不可。但是,如果是想达到比较好的说课效果,就不太主张背诵说课稿了,因为,凡是靠背诵说课稿说课的,比较容易在说课现场忘记部分内容,出现卡壳或间断现象,轻者做短暂思考后能回忆起下面的内容,重者会忘得一塌糊涂,不得不终止说课。因此,说课水平高低不是靠背出来的,而是要在设计环节下功夫,不仅要吃透教材,熟悉学情,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确定好重点和难点,根据目标要求和重难点突破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手段等等。这些如果在设计的时候了如指掌的话,最起码从课的角度无需背诵这些内容。然而,尽管主张准备阶段不背诵说课稿,但是需要牢记要说课的内容顺序,即把说课的内容架构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要明确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除此之外,还要能够把握各部分要说的关键点,而不是把逐字逐句的内容都事先背下来。记住关键点以后,能够在说课的时候体现两个“活”字,一是“灵活说”,二是“说活”,而不至于把课说死,死记硬背很容易把课说死。当然,对于新手来说,可能刚开始不敢尝试不背说课稿的做法,以后能多参加几次,比对一下背与不背的效果有何不同,就能够自然做出最适宜的选择。

二、说课实施中的困惑

对说课实施过程的把握是有技巧可言的,但有些说课者不仅没有及时把握技巧,反而有一个个未解的困惑,诸如不知道说课过程中能否看说课稿,不知道可否在说的过程中穿插动作示范,也想了解说课时间该如何合理分配,更想把握哪些地方需要细说深说,哪些环节可以略说浅说,甚至还有说课的语速语调等语言节奏如何把握的困惑等。

1.关于说课时可否做动作示范的困惑

过去我们在参与说课比赛的时候,无论是听众还是评委,都会发现有的说课者在说课过程中做了一次或多次动作示范,而有的说课者自始至终都没有做一次示范。那么,有人就提出:“说课的时候是否需要做动作示范?”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困惑,一方面确实看到了说课时有的做示范有的不做示范;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看到哪里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一定要做示范或不做示范。因此,有这类困惑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要想消除该困惑,我们需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说课的时候该不该做示范;二是做示范效果如何。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说课的过程中需不需要做示范,这一点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当然,做与不做示范都不为过,关键是要看做示范是否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如果不能带来更好的说课效果,那不做也罢。所以,就说课过程中的示范问题无须做更多的讨论,前提是尽量根据效果来确定。当然,对于不便做示范的动作不要强求示范,否则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很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说课内容是体操技巧类的话,假如在说课的时候突然伏在垫子上做起了头手倒立,或者是仰卧在垫子上做肩肘倒立或仰卧推起成桥,说课过程中说课者穿插这样的示范就显得不妥,一是会占用较多的时间,二是不一定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尤其是示范不完全成功的情况下,负面影响就更可想而知了。为此,假如能够在说课的时候表达清楚,在有限的说课时间内,不做动作示范可能会更紧凑些。

2.关于说课时间如何合理分配的困惑

无论是专门的说课比赛,还是职称评审中要求说课,或是应聘教师职业时的说课面试,说课时间一般都会有明确的规定,少则10分钟以内,多则15分钟左右,无论规定的说课总时间是长还是短,都会牵涉到所说各部分内容的时间分配问题。不免就会有人提出“如何合理分配说课时间?”那么,如何在确保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呢?通过对过去说课活动的观察了解发现,有的说课者各部分说课内容的时间几乎是平均分配,内容上都是在详细阐述,固然时间上也就没有特别的倾向性。而有的说课者却不然,不仅内容呈现详略得当,而且时间分配上也体现出了重点和关键部分占用的时间明显较多,需要简单介绍的内容时间上也没有更多的浪费。那么,如何分配时间更为合理呢?在此提几点建议:一是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述本节课是“如何设计的以及将如何实施”这方面的内容上。二是要注意合理把控时间,意思是说,有的说课者,说着说着时间到了,但内容还没有说完,这说明各部分时间尽管在准备的时候做到了合理的布局,但由于现场说课的时候未把控好节奏,结果出现了时间不够用现象。这一点在说课准备阶段就需要反复操练,以确保准确无误地完成说课内容。

3.关于说课语言形式如何把握的困惑

有人或许会问“说课语言形式如何把握?”诸如,说课是否需要开场白?需要什么样的开场白?说课对象是评委还是学生?(即是对着评委或听众,还是模拟对着学生讲)等等。说课比赛往往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如果开场白太长会浪费自己有限的说课时间,如果没有开场白又会觉得太突然。基于这种考虑,建议开场的时候直接说“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把要说的标题说出了即可,无需大段的寒暄或自我介绍。简单的介绍既是礼节,也是引入说课的有效方法。具体到主要表达的内容要说给谁听的问题,当然是评委和听众,而不是学生,因为,说课不是在上课,面对的对象和主要目的,都是要让听课者听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他们会根据你的表达做出判断。因此,说课语言是面对评委和听众,是一种介绍性的,而不是讲课似的语言风格。可是在说课活动中,经常会听到有的说课者并非如此,而是一开始就好像是在模拟上课,给人的感觉不是在说课。还有的是边说边上,或边解释边上,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课。除此之外,说课结束的时候,或许有人会问,是否需要说结束语,这一点,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没有超时,就可以比较从容地说上一句,“感谢大家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简单大方又礼貌。大家知道你完成了说课。假如时间不允许,紧紧张张刚好把要说的内容说完时间即到,或者已经超时了,那么,后面的结束语不说会更好些。但值得说明的是,整个说课过程中要少用第一人称“我”字,例如有人总爱说“我设计了……”、“我让学生做了……”等,这些语言表达形式都不提倡。

4.关于说课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的困惑

上课过程中有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说课过程中也不免同样会有突发事件,这就面临着突发事件如何巧妙处理的问题。过去在参与说课活动的时候看到,有的老师遇到说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束手无策,而有的无论遇到什么突况都能从容应对,还有的无论发生什么都继续淡定自如地说着该说的内容。这就表现出,不同的人对说课突发事件的认识不同,处理方式和能力不同,达到的效果就会各异。有人曾问:“如何巧妙处理说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区分突发事件的类型,从严重程度上来看,有影响性较大的严重事件,有一般性的,也有影响性不明显的小事件。从突发事件引发对象来看,有说课者自身引发的突发事件,也有外界环节或他人引发的。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机来看,有说课一开始就出现的,也有说课中间,或说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的突发事件等。无论什么情况下出现突发事件,对于一个正在说课者而言,都会做出反应,也有可能都会想到如何应对。然而,该如何应对才最适宜呢?其关键的是要把握如何才能对说课不产生负面影响,至少影响性应控制在最小范围。比如,带有说课稿的说课者,假如说课过程中突然遗忘,最快速的反应就是低头看一眼随身携带的稿子,有幻灯的话,回看一下PPT上的内容。尽可能让听众或评委感觉不到你出现了遗忘现象。另外,假如是在示范的时候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或尚未顺利完成示范,这个时候不能再继续做一次示范来弥补,因为假如第二次示范再不成功的话,影响就会更大。因此,错就错了,弥补的方式是要尽可能地讲对。

三、说课结束后的困惑

说课活动有的在现场除了要打分数,紧接着还有专家提问环节,说课者就要根据专家的问题进行回答。还有的说课比赛后要求说课者写出反思或小结,或者要求说课者进行自评。无论何种形式或要求,说课者都有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诸如,有的说课者对如何答疑存有困惑,有的搞不清楚该从哪些方面写反思等。

1.关于说课后应对专家提问的困惑

有的说课者在说课结束回答专家提问时,表现出十分谦虚的态度,甚至谦虚到不知道用何种语言来回答问题的地步;有的紧张得语无伦次,本来能够顺利回答的问题,却出现了颠三倒四的语言表达;还有的因紧张而像口吃一样吞吞吐吐,不知道是会还是不会、知还是不知。尤其是遇到“爱挑毛病”的评委,心理素质不够强或准备不够充分的说课者,听到问题大脑会一片空白,无言以对。那么,该如何机智应对评委专家或听众的提问呢?说课结束以后,针对专家们的提问,一般情况下,我们无需紧张,用语要谦虚,但谦虚不能过度。回答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提问者所提问题的关键,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或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与专家们平等交流。假如面对专家们提出的问题真的难以回答,最好能够谦虚地说“抱歉,老师,这一点我考虑的不是很周全,希望得到您更多的指导。”因此,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的问题,用交流学习的态度应对,就不会出现尴尬或失态现象。

2.关于说课后全面深刻反思的困惑

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在课后需要写课后反思,反思越深入全面,就越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说课也是如此,尽管说课活动不要求说课者在说课结束以后撰写说课反思文本,但是,就说课者个人而言,要不断地提高说课能力,把握说课技巧,不仅需要说课后进行深入的反思,还最好能够付诸于行动,把反思的内容记录下来。或许有人会问:“说课后该如何全面深刻反思呢?”若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是因为过去或许不常反思,另一方面或许做过但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基于这一困惑,首先要认识到说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重视说课后反思,并坚信它对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再次,要能够行动起来,每次说课后都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本次说课成功与否,对于说课前、中、后的表现自己是否满意,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以及还要反思专家提出了哪些问题,当时是如何应对的,还有哪些进一步学习的地方,整个说课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启发是什么等等。如果每次说课结束以后都能做出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发展的步子将会远远超过不愿或从不反思的人。

3.关于评说课具体标准确定的困惑

只要是比赛,无论是上课还是说课,都会有具体的评判标准,说课是从哪些角度评价的呢?这一问题也经常让不少人对此产生困惑。如有说课者曾问:“说课好坏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说课主要评说的能力还是课的设计水平?”等。说课比赛、体育教师资格考试、新任教师面试等,不同场合下的说课,其评判标准各有不同,有的是看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手段选择等等,还有的是按照提交的说课文稿材料和现场说课两个方面来组织评判工作。但无论如何,对于评说课而言,实际上我们要把握两大方面,一个是课的设计水平,另一个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设计水平一方面通过说课案文本可以了解大约20%左右,另一方面通过说课者现场对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措施的描述把握设计水平,通过说课者的语言表达还能够大约了解40%左右,剩余的40%左右的比例可以用于评判说课者说的水平,包括语言的精炼程度、对设计内容的熟悉程度、达到详略得当效果的时间控制、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等。为此,作为一个说课者,既要注重说课前的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还要能够通过语言把设计的课表达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在说课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6篇

关键词:课外督导 英语作文 过程法 结果法

督导一词本来是指各学校利用有经验的老教师、老教授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督导、检查工作,通常包括听课、检查教案和学生作业等,这里用来借指教师利用课外时间督促、指导学生的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或指导学习小组的活动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它不同于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辅导是教师对学生的单边活动;也不同于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活动是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课外作文督导活动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或小组的作文交流、批阅、修改,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写出满意的作品的目的。本文拟以课外作文督导为切入口,讨论通过课外作文督导的形式,指导学生有效实施英语过程作文法,提高学生的英语作文水平。

一、过程作文法的含义和步骤

结果作文法(the product- focused approach)因其过于重视成品作文,导致教师苦于批改作文,学生写完文章后就以为万事大吉,对教师的批语懒得再看或者看了也不明白如何去修改,造成很多学生认为作文很难提高,因惧难而放弃。大学英语老四、六级考试评分标准有一条:作文不做者,总分不得高于60分。新题型中作文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得分情况更加一目了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水平呢?80年代中期兴起的过程写作法(the process- focused approach)强调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通过有效的写作学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90年代以来在中国英语界也引起广泛的重视。(李森,2000)

概括起来写作过程包括构思、提纲、初稿、小组讨论修改、2稿、小组讨论再修改、3稿、如有必要还可以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再定稿、发表等步骤(White & Arndt,1991)。这种写作模式说明过程法是以交际理论为基础,写作不再是一个个体化的活动,而是通过群体间的交流如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形式完成的(张坚,2000)。而且,整个写作过程是非线形的,也就是说各步骤可循环往复,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来达到写作目的,即在“做”中学(李森,2000)。正如Dixon(1986)所说,写作就如同雕塑家用一块黏土塑像,起初并不知道成品会是什么模样,但一定在心中要有一个基本的动手的步骤和基本的轮廓再下手,这就是写作前的构思、提纲阶段;雕刻过程中反复雕凿修改,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这就好似写作过程中的初稿、修改、2稿、再修改、3稿,直到定稿的一系列过程。学生通过训练对整个写作过程会非常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Nunan(1999)指出:学生明白了学习的过程就会对自身的学习负责,学习的动力更大,学习效率更高。但是有些中国学者在所在院校的教学实践中明显感到由于大班教学、课时紧张等因素,在我国现阶段普遍开展过程作文法有不少的困难。

二、实施过程教学法存在的困难

现在,教师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一般还是运用结果教学法。通常由教师分析范文的篇章结构,给出写作的的框架,学生去套写,文体一般为议论文和书信类的应用文。有的学生通过背诵范文和仿写,进步很快;有的学生非常反感这种模式化的写作,认为很死板,不愿多花工夫去考虑用词的准确和丰富性,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比较差,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反复琢磨、修改,才能得到改善,因此运用过程作文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有些教师试图运用过程作文法的时候,经常会面临这样的矛盾。

1. 作文训练时间少

由于人口高峰、大学扩招等原因,各类学校基本都是大班教学,这给教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问题。各院校除英语专业外,每班英语课周学时一般2到4节,英语写作、听力、阅读都由同一位教师承担,通常是两到三周一次作文,而教师多数会担任两到三个班的课,有的教师还要带专业英语课,教学压力可想而知。教师能尽可能按时批改作文就很费力了,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加大作文训练的力度。

2.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为省事省力,教师通常采用结果作文法,先给出范文,学生来仿写,教师在评阅成品作文后,往往表扬一些作文优秀者,对写得差的作文很少做详细的评讲,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信息、被动评价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由于缺乏激励,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容易泄气。

3. 师生缺少沟通的机会

教师工作量大,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个别交流,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成绩,难以觉察自己的进步。比如:有的学生作文很通顺,但是在遣词造句方面欠缺精确和多样化;有的学生试图运用一些复杂的词汇和句型,由于衔接不够合理,连贯性就差一些。即使教师批语指出这些问题,学生也很少修改,更不知如何修改。因此,尽管有的学生一周做几篇文章,由于缺少修改的环节,作文水平还是原地踏步,难见成效。

如果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沟通,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介入性的课外督导,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三、课外督导实施的条件

随着招生比例的下降,人口高峰的回落,师生比有希望趋于正常,教师的课时量会有所下降,这将是各大专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绝好时机。实施课外督导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教师的精力是否充沛,劳动所得是否和付出成正比,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尊重他们的劳动关键,还是在于学校的各级领导。

1. 领导要有质量意识和人才意识

由于招生人数在近年会明显减少,学校要生存、要发展,领导必须具备质量意识和人才意识,狠抓教学质量,鼓励课时不饱和、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各项课外活动,课外作文督导就是其中的一种。中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对他们的工作要积极肯定,提高他们的待遇,将对他们的关怀落到实处,可以将课外督导活动计入课时。不过,为保证质量,对任课教师的周课时要限定在12―16学时以内。

2. 教师要明确角色定位

在督导活动中,教师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包揽一切的说教者,而要做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解决困难的指导者。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错误、共同改正错误。实施过程作文法最麻烦的就是小组讨论,对于一些不爱开口的学生,活动极容易流于形式,所以在分配小组时,最好按照成绩的好、中、差搭配,鼓励学生互相检查,共同进步。

3. 学生要努力实现从“他主”到自主的转变

离开了高中教师保姆式的教育模式,不少学生无所适从,现在一切要自己处理,感觉比高中那种繁忙的生活还要累。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还要多了解、掌握学习策略,要自觉地探究问题;运用情感策略控制自己的情绪,乐于和同学交流,从与同伴交往中获取生活的乐趣,汲取学习的动力,努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课外督导促进实施英语过程作文法的实例

课外督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为师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双方良好的沟通。通过小组评议,评点他人作文的优劣之处,取长补短,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学生通过反复修改、提炼,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2稿、3稿的比较,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下面是笔者和另外三名英语教师运用课外督导活动促进英语过程作文法的实验过程。

1. 实验对象

将我院2006级涉外护理1、2班的88名学生作为活动的对象,学生按好、中、差的成绩结合个人意愿两人结成一对,4-6人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利用下午放学后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周活动两次,每次90分钟,为期10周,教师对每组轮流指导。

2. 实验步骤

为配合大学英语新四级作文考试的要求,写作题目均为四级考试模拟题。第一次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写作前的讨论。以组为单位进行构思(Brainstorm),要求用英语表达,并有一人记录构思的过程、讨论草拟提纲。如果材料不充实,还可以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教师也可帮助理顺思路,提供资料或相关网站。要求每个人完成一份提纲。

笔者发现范文如果由学生自己阅读,则有很多学生作文细节内容雷同;经过教师分析篇章结构和衔接词以及一些复杂的句式和词组,学生模仿运用的也很多。模仿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相比较而言,后一种显然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因此,完成提纲后,我们一般都给学生分析范文,然后要求学生在半小时内每个人独立完成初稿。这是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限时作好准备。

第二次活动时先两人互评,再小组评议,要求用英语。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发表意见,一般不先发言,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和一切以教师所讲为准的心态。根据他人的意见,每个人经过修改完成第二稿。再次小组评议,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大家都满意可定稿;如还有异议,需再修改。

这些步骤如果在课堂上是绝对没有足够时间进行的,只有通过课外督导活动的形式来完成。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其效果是显著的。

3. 教学效果的评估

通过课外督导活动,不少学生词汇表达比以前丰富了,结构更清晰了,语法错误也少了,平均分达到及格标准的比例上升了。在我们实施督导的2005级学生中,一次性通过湖北省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专院校中称之为三级考试)的比例达97%,2006级达到100%。

笔者将摸底考试的作文成绩处于好(总分在9分以上)、中(总分在7―9)、差的三个学生的作文和在10周后阶段活动结束时期末考试的作文从字数、四级词汇的运用、总分和单项得分(结构5分,连贯性5分,语法5分)进行比较,

学生作文字数在期末考试中基本达标,A生和B生达到了120―150字,且四级词汇运用明显增加,结构方面进步最为明显,语法其次,语篇的连贯性和思想的深度还是有欠缺,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明显的成绩,但还有要继续努力的地方。文字只是表层的体现,思想才是文章的内核。中文水平高的学生英语作文应该也不差(蔡基刚),因此,今后也要鼓励学生多看中文的书报,拓展视野,开阔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课外督导活动,可以解决大班英语课堂作文难教难学的麻烦,搭建师生沟通的平台,提供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学生不仅训练了写作技能,同时锻炼了听、说技能和交际的能力,实现了综合能力的提升。过程作文法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完全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随着人口高峰的回落,各院校把精力转向狠抓教学质量上来,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教师应该有更充足的精力来做好课外督导工作。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 Learning [M].Boston. Heinle& Heinle Publishers,1991:273.

[2]Dixon Duncan.“Teaching Composition to Large Classes”,In English Teaching Forum,July,1986:2-5.

[3]Raimes,Ann. Techniques in teaching writing[J].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李森.改进英语教学的重要举措:过程教学法[J].外语界,2001,(1):19-23.

第7篇

关键词:意义;应用;获取;制作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using PowerPoint for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how to use PowerPoint in different settings, how to get PowerPoint from others and key points in PowerPoint design.

Key words: PowerPoint, uses, obtain, design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各高校多媒体教室的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但是,有许多教师对PowerPoint演示文稿并不熟悉,不了解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能做些什么。仍然用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下面谈一谈为什么要在英语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课堂上的应用 ;如何从其它来源获取演示文稿及制作应注意的问题。

2.在英语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在《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2001)一文中指出:“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 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不断变换的大屏幕、制作精美的画面、形象直观的阐述、丰富生动的信息,这一切,比起黑板上的粉笔字当然要活泼有趣得多。(袁雅琴、詹学伟、李伦娥,2003)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湖南大学教务处主管多媒体教学的副处长龙跃辉认为多媒体教学的五大优点其中三点同样适用于PowerPoint演示文稿: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可免除教师上课时板书的劳累,而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

3. 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课堂上的应用

PowerPoint到底可以在课堂上做些什么呢?

3.1 介绍背景知识

根据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背景知识在理解文章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教师都会做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时间及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口头讲授,如使

用PowerPoint就可以将相关的背景知识用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同时也便于学生做笔记。背景知识可以包括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

3.2 口语活动

把口语活动要求,话题展示在大屏幕上。还可以把一组图片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可以看图编故事,练习所学语法项目等等。

3.3 词汇教学

可以将相关的词汇、例句展示在大屏幕上。如在讲授《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Food时,可以把相关单词如蔬菜、水果、肉类、谷类、饮料等列出,展示在大屏幕上。

3.4 语法项目

讲解语法。如不规则动词,词的各种形式,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等等。这类幻灯片一旦制作好可以反复使用。

3.5 写作

把写作要求和写作完成后重点要检查的事项展示屏幕上。

3.6 复习

可以放映以前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也可以把讲授过的知识要点摘出,制成新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既便于学生复习,又有新鲜感。

3.7 测试

把测试题打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上,省去了印刷试卷的麻烦。学生可以不抄题,直接标出题号,写出答案即可。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计时功能预先设定好每张幻灯片的放映时间。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学生的答题时间与速度。

3.8 讲评试卷

将学生在试卷中所犯的错误展示在屏幕上,进行讲解和要求学生改错。 4. 如何从其它来源获取演示文稿

有许多网站可以下载PowerPoint演示文稿。Don L. Fisher(2003)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English PowerPoint presentation”或“ESL PowerPoint”或类似的短语,就可以找到PowerPoint演示文稿。可以多试几家搜索引擎网站。一些网站允许预览PowerPoint演示文稿,但是,多数网站只是列出PowerPoint演示文稿,可直接下载。一些PowerPoint演示文稿是只读文件或是受保护的文件。如果你想修改这样的文件,只需打开新的、空白PowerPoint演示文稿,把只读文件粘贴过去就可以了。经过修改,PowerPoint演示文稿就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了。下载文件时会出现的两个问题:一是演示文稿用不同的计算机制作,一些特殊的符号会出现问题。二是下载的文件带有病毒。要多加小心,从可靠的网站上下载。

5. 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应注意的问题

1)每页演示文稿要有标题。

2)每页演示文稿不要过长,一般为8-10行。

3)可以用颜色来表明相互之间的关系,但颜色搭配要得当。有些颜色不宜在一起使用,如红色与绿色、蓝色与黄色、绿色与蓝色和红色与蓝色。

4)每页的颜色不宜超过7种。

5)如果使用图片、声音、图像,要确保是高质量的。

6)避免在同一页使用过多种类的字体。使用大号字体。

7)使用的图表和表格要易懂。

8)使用简单的图案和背景。不要使用使学生眼花缭乱的图片或字体,要使学生集中精力注意所讲授的内容。

9)演示文稿做好后要进行语法与拼法检查。

10)要预览,看其效果如何。

6. 结论

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简单,可以不断地修改,也可以同其他教师交换使用。这些演示文稿便于保存。它在课堂上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相信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会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Don L. Fisher. Using PowerPoint for ESL Teaching.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Vol. IX, No. 4.

Mark Peterson. Making an English Presentation with PowerPoint.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Vol. V, No. 10.

第8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我所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教育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只注重于读写,偏废听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现实,加之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大都较低,又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这些学生读课外书籍特别是文化名著都很少。而这些,恰恰是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口头表达能力差,课堂发言胆子小,公共场合讲话胆怯,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现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相距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对我们农村中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是刻不容缓的。在实践中,将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方法。解决我们农村学生只重写、不会说以及既不会说又不会写的问题,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应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将口语交际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训练。让口语交际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

一、具体教学中的培养实施和方法

1.鼓励学生从图书馆借自己感兴趣的书,培养带头人,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日看书,并为自己周围的人讲所看的内容。两周后统计谁看了哪些文章,在下面评出讲得好的同学,利用班会课给大家讲所看的故事。同时提出要求:提炼文章精彩部分,重点人物,有趣的故事情节,句通义顺,并能有序地组织语言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转述给别人,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收集成语练胆量,积累词汇量。演讲前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收集五个成语及其成语解释,轮到哪位学生该三分钟演讲了,这位学生可以拿着自己收集的成语资料到讲台前面给同学们讲读。老师对学生的语调、语气、语速、停顿、态势语言进行指导和要求。安排组长督促检查,老师星期五把同学们收集的成语收上来检查,以此来督促学生积累词汇量,这样保证每天的三分钟演讲顺利进行。同时对演讲的学生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正或一两句的小结,让演讲的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下一次的演讲中去克服缺点,发挥优势,使自己的口语能力不断提高,这一活动坚持了一个学期。第二步是给学生题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内容,自己动手把所选的内容抄在日记本上,目的是把说和写结合起来。课前三分钟演讲时,可以拿着所选的内容给同学们演讲。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出现了两种情况:(1)一些学生语文素养好,口语表达能力强,对所有的题材没有问题;(2)另一些学生语文素养低,口语交际能力弱,对有些题材不愿去收集材料,怯讲。根据上述情况,老师指导口语表达好的学生选一些讲名人、谈理想、评时政的内容给大家讲。这些内容有深度,学生在收集资料时,语文能力就开始提升,眼界逐渐打开。他们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也给听的同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那些语文素养低,口语交际能力弱的学生,老师指导他们选小故事或笑话,利用课前三分钟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进步,这一活动也进行了一个学期。第三步自己动手写稿并脱稿口头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高、难度大,是针对语文素养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因此针对学生情况,我对所教学生提出了两种要求:(1)自己动手写稿并脱稿口头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针对语文素养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2)可以借助已有的材料但要脱稿进行口头三分钟演讲,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针对语文素养低,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如果演讲时哪个学生没有脱稿,第二天必须重新演讲,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起来,积极准备,谁也不愿意有第二次重复。如果有学生讲的不好,听的学生就会主动呼吁重讲。在这种互相监督的压力下,要登台演讲的学生就会提前做准备,自觉练习,学生能这样做是对口语训练的最好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书本上的课文也要求学生自己先预习,然后尝试着同桌间互相复述课文内容,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经过、结果都有,课代表要监督看谁做得好,及时给予表扬。

二、口语教学培养取得的效果及反思

1.效果。

(1)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及能力积累,由浅层向深层次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大量的知识积累又丰富了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内驱力,为他们在各类活动中能大胆流畅说话一显身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日趋完善。语言流畅,表意清晰,敢说,想说,也会说。通过训练,培养的对象中有的成为学校的广播员,有的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脱稿口头三分钟演讲,不仅可以训练学生们的记忆力,说话的连贯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的逻辑性。

2.反思。

(1)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敢说。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说的机会,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心无旁忌,并且在点评学生的口头表达时,多表扬,少批评,逐步增强学生敢说的自信心。

第9篇

关键词: 讲学稿 “教学模式” 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

一、背景介绍

最近我校探索实施了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讲学稿”的设计要求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利用“讲学稿”来上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我教学的内容是Unit 6 Topic 3 Bicycles are Popular Section B,我尝试了以“用好讲学稿,因材施教”的活动形式来帮助学生合作、互助与学习。

二、教学案例描述

本课的教学重点:继续学习条件状语从句;懂得一些交通警示牌及交通规则。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讲学稿”中设计了如下内容。

(一)复习

1.写出骑自行车的好处。

2.写出预防交通事故的建议。

(二)预习导学

1.小组朗读第128页的单词和词组。

2.翻译词组。

3.(1)小组朗读1a并找出1a里的含有“If”的条件状语从句,并试着说说“If”的用法。(2)找出1a里的含有预防交通事故建议的句子。

4.小组讨论,画出一些所知道的交通标志并在标志的下面写出英文。顺便完成1b的练习。

5.完成2 Work alone。

6.根据图,用“If”句型讨论并写出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

(三)课堂活动

1.预习检查:(1)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2)交流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讲解课文中的重难点。

(四)分层次地设计了一些反馈练习

因为“讲学稿”设计的内容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当天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在分组讨论骑自行车的好处时,他们讲得很生动,有的学生甚至边讲边做出骑自行车的姿势。当看完一则有关交通事故的录像后,有的学生惊叹:“How terrible the traffic accident is!”然后,踊跃地加入如何预防交通事故的讨论中并积极发言。当我叫他们动手画出所认识的交通图标时,他们画得很认真,在展示的过程中他们有的还边展示边用手比划。当我让他们回忆以前是否做过违反交通事故的事情时,大多数学生讲得很大声,遇到不会表达的,其他学生会自觉地给予帮助。他们毫无顾忌,畅所欲言,纷纷讲述了自己以前的不文明表现。当我问他们:以后还会做这种事吗?他们很真心地回答:“No!”在讲解讲学稿里的练习时,他们懂了的就自己站起来回答,回答不完整的,其他学生会自动站起来补充,完全不用我点名。连班上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站起来回答了两题词组翻译。整个流程很顺利,我上得得心应手。总之,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我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

三、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后的评课中,不少老师都对“用好讲学稿,因材施教”活动形式印象深刻,赞不绝口。我也对学生的配合和表现充满谢意和喜悦。这节课的成功,我想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就学生层面而言

“讲学稿”设计的内容走进学生实际,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灵敏度,把抽象的英语学习变成具体的亲身感受。“讲学稿”事先分发,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互帮互学,有自主探究的机会,学习主体性得以彰显,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另外,“讲学稿”里的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很熟悉,学习兴趣大大提升,课堂参与意识加强。这样使学习过渡变得自然,师生互动更加融洽,不仅优化了学习方式,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就教师层面而言

在备课、选材等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过程中,做到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指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这一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全面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深度和进度都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受,同时注意集体教学条件下的个别对待。最后,要采取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加速学习(跳级),减速学习(延长学时),组织兴趣小组等,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更好地学习成材。换句话说,因材施教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的教育,这是一种适应性教育。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使学生被迫地被动地接受教育,实在太不平等。

第10篇

一、教师应营造“平等”之境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修订后的这一表述坚持了“平等对话”的核心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明晰了“平等对话”的前提,即合理定位师生角色,从而建立起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由“灌输-训练”的模式逐步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此导致教学组织形式由问题驱动逐步转变为活动、任务驱动,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主动实践。在践行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教师“一言堂”“话语霸权”的现象渐渐消失,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然而,我们的课堂上又出现了这样一些状况:合作学习成了学生之间的你说我说大家说,而缺失了老师的合理组织与科学安排;交流讨论成了学生之间的错的对的统统说,而缺失了教师的及时评价与巧妙引导。教师角色的缺失,让“平等对话”只剩下热闹的躯壳,让“学生主体”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让“课堂提效”成了美丽的幻象。由此可见,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平等”之境,唯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二、教师需创设“利学”之境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还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和“实验稿”相比,这段话增加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修改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一“添”一“改”,恰恰说明了教师所要创设的“利学”之境除了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具备两个特质――注重“得法”,尊重“主体”。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实现这一“环境”的创设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张龙老师在教学人教版《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时的片段:

师:课前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大家快速看一下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学生浏览课文后概括,教师指导。)

师:刚才同学在说的过程当中都提到了一些主要的情节,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其中的一个情节?

生:课文写了嘎羧重披战甲来到了打洛江畔与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友一起同眠。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情节,他说嘎羧重披战甲,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战甲是保护身体的盔甲,而嘎羧披的是什么呢?

生:嘎羧披挂的是象鞍,可以说它是重披象鞍。

师:真好,我们就用他所说的这个词语。(板书:重披象鞍)一个“重”字,就把26年前和26年后的事联系起来了,语言多准确呀。那其他情节呢,刚才他还说了回到打洛江畔,这个情节你能像这样概括一下吗?

生:应该是“再回战场”。

师:你为什么要用“再”字?

生:因为它已经第二次回到战场。

师:多好啊,用词也特别准确。

生:它光荣归去。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概括,他读懂了嘎羧的行为,光荣归去。(板书:光荣归去)我们再来看,这三个情节是嘎羧在临终前所做的事,那它在26年前战斗结束之后幸存下来这个情节,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生:英雄垂暮。

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九死一生。

师:在战斗结束后,嘎羧幸存下来这个情节,我们能不能这样来概括呢?战后――

生:战后幸存。

师:真好,我们就用她所说的“战后幸存”。(板书:战后幸存)你们看,这么长的课文经过我们的思考、概括,就提炼出了这四个主要的情节。

课堂上,张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有效引导学生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说简练”,并在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点明了方法。他的课例告诉我们,“利学”之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以学定教”,将目标锁定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利学”之境的创设还需要教师“顺学而导”,将引导指向学生学力的生长点。

三、教师要开拓“创造”之境

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究其本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创生。

创生之一源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对“实验稿”中的相关表述进一步加以完善,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里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具体化了,以此警醒我们要防止对教材随意“创造”的现象发生。课改实施至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却看到有些教师对教材进行过度开发,导致语文学习中充斥了许多“非语文”的内容。还有的教师对教材解读出现偏差,因而导致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背离了教材原有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对教材进行正确解读、适度开发。

创生之二源于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一步补充,提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教学理应与时俱进,将网络情境引入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网络环境优化教学,以此提升教学达成的效度;借网络资源拓展空间,以此延展学生学习的长度与宽度……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为学生的“创造”提供更多的可能。

创生之三源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统。《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统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表述从宏观角度诠释了语文的“综合性”,其不应该拘泥于某一节课、某一次活动,真正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应该立足于课程,体现于“统”。南京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芮琼老师曾以《课标》3、4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为基准,对第八册教材的阅读教学目标进行了统,例如《课标》中提及的“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做为一级目标出现于4篇课文,且每一次的具体要求有所差别,体现了针对文本而言的适切和针对能力而言的提升。芮老师还将“统”后“挤”出的阅读教学时间合理分解给课外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学习活动,让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更加科学、高效。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培养;说课;技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49-02

说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年轻教师若能熟练掌握,将会大大缩短工作适应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自身专业的快速成长。笔者认为,年轻体育教师说课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学理论知识,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1.研透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实施和指导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具有法定的指导作用,也是最终考察学生素质的依据,它确定了教材的编排指导思想、编排体系、编排原则。要正确处理教材,必须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学习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等,把它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这样,说课才不会迷失方向。尤其是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大家更要积极学习,做到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的课标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吃透教材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会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并超越教材,熟悉所授课在整个单元、整本教材、本年级、水平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说课时才能围绕课程标准对本年级学生的要求,将三维目标化解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才能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找准突破的方式与技巧,才能充分展示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驾驭分配能力。

3.活用教学参考用书和各种教学资源

教学参考用书是教师理解、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辅资料,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为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合格标准起到积极作用。教学资源是教师通过互联网、录像、杂志、报纸等各种资源搜集到的教学资料,并从中挖掘、筛选出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材料。教师要做到活用教学参考用书和教学资源,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将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资源中较好的指导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教学建议等资料搜集整理,分类存放,便于使用时检索与查找。

4.研读教育教学理论

说课重在说理,就是要说出理论根据,既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出这样教的理由。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要研究课标准、教材、教学参考用书,还要认真研读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理论,只有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说课时才能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到理论高度,才能说得深,说得透,说得明白。

5.学会分析学情的方法

学情,就是包括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及已有知识和经验等在内的综合,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透彻分析学情,能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制订科学的教学策略提供参考,有利于实现学生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学生从已有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找到从已有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转化的切口和途径,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总结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做好记录,并从中提炼出效果较好的方法,加以运用和验证,便于教师写教学设计和说课稿时运用。

6.学习优秀说课范例

学习、借鉴网络或书刊杂志上的优质说课稿,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取长补短,为我所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观看教师现场说课和说课录像,观察他们上课和说课的操作过程和实践效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己的说课积累宝贵经验。

二、练好真功,提高实践能力

1.锤炼语言,练好“说”功

说课要在“说”上下工夫,要按预定说课稿的思路去说,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可信马由缰,要仔细梳理说课稿的每一个环节,明确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避免把说课变成读教案、读说课稿、背说课稿、讲课。同时,要置身于听众思维与学生思维的交汇处,站在备课与讲课的临界点去变换说法,研究“说”法。教师在平时说课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姿态、有声语言、肢体语言,特别要注意避免口头禅和多余动作,要做到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姿态要做到抬头挺胸,站稳站正。有声语言要做到发音准确、语句流畅、语义清晰,音量可以根据说课现场的范围大小,听众的多少去调节,以大家均听能清楚为宜,说课的重点和关键处可以用高低升降、错落有致的语调讲述。肢体语言要大方得体,不能眉飞色舞,更不能手舞足蹈,要与有声语言协调一致。

2.反复演练,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对待每堂课、每个教学活动环节,检验自己设计教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找出教案及自身的不足。经过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再反思-再修正这样的多次实际演练。在此基础上,尝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写成说课稿,再进行说课,就可以有效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稿子的现象。

三、对比分析,取长补短

将自己设计的说课稿与网络、书本、报刊、杂志上的优秀说课稿进行对比、分析,或者将自己说课的过程进行录像,将之和一些优质说课视频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与他们的差距,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说课技能。

四、反思改进,努力提高

说课后的反思是教师对自己说课过程的回顾和梳理,是教师对说课活动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沉淀、过滤、剔除和保留的过程,是对自己的说课进行不断补充、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它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说课也会有点滴疏漏或失误之处。如果教师对日常说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深刻的剖析说课过程中的优缺点,细致、冷静地加以推敲,具体到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环节的设计与处理,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日积月累,这些经验将会成为说课的一笔宝贵财富,很快会转化成为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臻优化成熟。

参考文献:

[1]周勇,赵宪宇.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第12篇

由于招生政策变化等原因,我校近年初中生源质量每况愈下,教学成绩大不如从前。尤其是英语,退步更为厉害。早在小学阶段,英语两极分化的情况就很严重。而升到我校就读的这些孩子,大部分对英语不感兴趣,内容越学越深,分数越考越低,学生找不到成就感,上课越听越无聊。学生的情况直接影响了整个学校的英语教学成绩,这引起了全体初中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作为英语学科的带头人,我迫切地期盼一种能改变现状的“新颖、省时、高效”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初,我们在组长黎甜秀的带领下,向县教育局申报了“活化教材,优化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题。但是,怎样活化教材,优化课堂,让学生找回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跟其他教师一样,仍懵懵懂懂的。今年4月初,我有幸作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前往南京几所学校听课学习。在溧水东庐中学,我见识了该校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 讲学改革模式,茅塞顿开。“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公用的教学研文本,是教学研合一的载体。它追求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课改新路正与我们的课题不谋而合。“讲学稿”不是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编写教材,把复杂的内容往浅里教。于是,我决定以编写符合我校实情的“讲学稿”作为我们课题实验的根本。

二、“讲学稿”实验的目的

1. 通过运用“讲学稿”, 改变常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无效教学,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帮助学生重新找回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再创中考佳绩。

2. 验证“讲学稿”的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 增强自身参加科研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水平和探索精神,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

三、“讲学稿”实验的方法

1.采用“对比实验法”――初二(4)班作为实验班,初二(3)班作为对比班。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教材、教学设备、课时安排完全一样,并且进行“前后测实验”。

2.教学方法及所用材料――实验班采用“讲学稿”授课,教师把“讲学稿”编印完成后,将“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

对比班采用传统的五步教学法,按照教材分步授课,使用教育局统一印制的资料,比如《新课程学习与测评》。

实验班和对比班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同的教学材料来教学,以平时的测试为主要的实验依据。

四、“讲学稿”实验的过程

1.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我们初二年级三位教师把手上的资料拿出来共享,根据各人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如本人负责“学习目标”及“课前准备”部分,秦凤英老师与黎桂燕老师负责“学习过程”及“课后延伸”部分,形成初稿后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讨论修改,最后定稿。

2.课前。“讲学稿”编印完成后,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对每份“讲学稿”教师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预习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3.上课。课堂上,学生会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讲重点、难点、迷惑点、易混点,然后进行适量的练习,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边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

4.课后。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课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学生填写“学后记”,作为复习时注意的问题。

下面是一份外研社初中起点第四册英语Module 6 Unit 1的讲学稿样板。

Module 6 A Farm

Unit 1 It was hard work, but I enjoyed it.

课型:新授

执笔:叶汉琼

审核:初二英语组

时间:2010年4月15日

【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