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事故反思总结

事故反思总结

时间:2022-12-04 18:57:51

事故反思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故事法;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

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分支课程,目的是为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队伍[1]。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心理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效果不佳。案例故事法是案例和故事的结合,是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的一种提高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编写案例故事、讲故事和讨论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案例故事教学法根源于杜威的反思学习理论。杜威提出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经验对于学习者比较重要。通过运用故事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机会。虽然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是以“案例故事法”为关键词搜索知网发现,案例故事法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根据案例故事法的五个步骤将案例故事教学法融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队伍做好准备。

一、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阶段主要是学生案例故事写作过程的热身,可以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在自由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些案例故事,并让他们自己写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自由写作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由学生报告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别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二、编写案例故事

自由写作后,开始编写案例故事。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编写出一个真实情境下的案例故事。以“学习动机”这一节内容为例,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缺乏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个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案例故事。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只有职校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内部动机。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不同的学生缺乏动机类型不一样,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动机结合自身的体验编写案例故事。案例故事需要有事实,还要呈现问题,此外在细节上还可以建议学生从人物的性格和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对话等这些方面入手。

三、讲或听案例故事

编写完案例故事后,再次将学生分组(跟第一次分组不一样)。每个小组中分配三位学生,一个负责讲案例故事,一个重点记录和听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监控时间。每五分钟为一轮,一轮结束后,三个学生轮换角色。讲故事的学生需要大声讲出案例故事,别的学生不能打断其讲故事。讲完以后参与者总结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案例故事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应该多交流。在课堂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技能,并促使他们参与别人的案例故事。

四、讨论

一些研究者认为讨论是案例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皮亚杰提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2]。案例的讨论对准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发表自己对案例故事的观点。讨论以6名学生为一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学生的案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对这个案例故事还有没有别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始终围绕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同样以学习动机这一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所呈现案例中不同学生动机不足的原因。如有的学生缺乏内部动机,对职业教育没有认同感,觉得职业院校地位较低。另外一些学生没有外部动机,觉得职业院校毕业以后收入不高,企业不认可等。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有的学生可能是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如家庭经济困难、吃不饱、穿不暖。而有的学生则是缺乏相对高层次的需要,如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爱。针对不同学生写的案例故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根据诱因理论,归因理论等来提高该案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总结

老师需要对学生案例故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理论在案例故事中的运用。教师在总结中要对每个学生的案例故事及课堂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学生也要对自己案例故事的情况进行反思,可以在个体层面反思也可以集体反思。前者包括自我问询,后者包括同伴间相互经验的交流。集体反思因为涉及跟学生或老师的外部对话,比自我反思程度更深。总结与反思是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可以巩固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成果,还可以为以后的案例故事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包昆锦.《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7-60.

第2篇

但是,据研究者观察,教师在叙事研究中存在“重叙事、轻研究”现象,问题有三:一是问题意识不强,叙述意图不清晰。二是叙事不连贯、不深入,没有形成完整的故事。三是叙事的发现不明确、不准确。以上问题使得教师不能通过叙事研究有效地促进专业发展。

对“叙事研究”的界定是回答教师需要何种研究能力的关键。我们可以把叙事研究理解为,教师以复杂教学情境中的困惑为起因,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系统呈现事情的产生、经过和结果,从而赋予教学活动以意义的过程。这个定义强调,叙事研究中的“叙事”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生活,叙事中要有观察意识。在讲述完整故事的同时,要有问题意识、分析意识。

将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

何为研究?用最简单的话说,研究就是回答问题。问题通常处在已知与未知、旧知与新知的交接点上,是反映教师实践中的不足,引领专业成长的探测器。有研究发现,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的关键区别是,专家教师能把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主动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已呈现出来的问题。问题是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焦点比较明确的、困惑自己的情境。问题的特点是具体,情境中有较为激烈的矛盾突出。杜威说得好,问题提得好,答案就有了一半。

好的问题,一是要有意义。就是通过描述一个故事,并且在分析思考之后,对于改进教学有重要启发。二是要具体。问题越具体,越有利于研究透过现象深入到事实背后的理论层面,找到改进教学的深层动因。

观察是积累资料的主要途径

当教师形成了有意义而且具体的研究问题后,积累丰富的论据就很重要了。观察是积累资料的主要途径,那么,教师在叙事研究中如何增强观察意识呢?

一是聚焦于学生。在许多关于教学生活的叙事研究中,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描述得很多,但是对学生所思、所为叙述得不多。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师生间持续的、反思性的对话活动。大量研究及经验也表明,专家教师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在备课、上课还是课后反思中,学生及其学习是焦点。一个教师从新手发展到专家的过程,其反思的重点一般要经历从自我关注到任务关注,再到学生关注的阶段。转贴于

二是在观察后的叙事中多事实性描述,少概括性描述。教师在叙事研究中经常通过两类方式对所观察的情境进行描述。一种是事实性描述,就是用直白而细致的语言对情境进行描述,再现教学活动发生时的场景和过程。在对情境进行较为完整而深入的描述中,生动而细腻地表达出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中丰富的认知过程和内心世界。描述不仅仅是再现情境的过程,它是思考过程的痕迹,描述到何处,即是思考到何处。丰富而完整的事实性描述帮助教师对教学活动实现较为完整而深入的认识。另外一种是概括性描述。就是把问题情境用教师的主观性语言在较为抽象的层面表述出来。这样的描述大大简化了被观察的情境,因为情境的模糊性,使得后续的分析缺乏针对性。教师通常是在描述一个情境的过程中认识教学的。事实性描述能够使教师更加深入与细致地看到教学活动的面目,从而尽力避免他们的判断受到先入为主的假设的影响。

提高叙事研究中的分析能力

自主性是教师专业性的基本内涵,其本质是寻找行为背后的理论,并根据理论行动。教师行为中蕴含的教与学的理念和看法,对教师专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学理念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叙述故事,更重要的是诠释故事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教师通过叙事研究,把实践经验与智慧进行系统化整理,有利于教师实践知识的保存、分享、创新和扩散。教师用分析的眼光看教学,使他们认识到教学是处在社会和政治环境中的,帮助教师分析和判断他们工作的环境,分析隐含在教学中的道德和理论议题,批判性地检验他们的教学信念。

教师在叙事研究的分析与总结中,经常出现两类问题:一是就故事说故事,讲完故事不去揭示故事中的理论。二是借用一般教育和教学原理,从很宏大和高远的层面进行总结,使得结论脱离了故事本身,显得空洞无力。这就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叙事研究中的分析能力:

一是要有理论总结的意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具体的、琐碎的。教师要善于把感性的经验变成理性的思考。不仅使教师明白自己做了什么,同时让自己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在教学中找到自己,增强自信和对教学的拥有感。通过理论总结,教师能够把隐藏在教学活动中的理论分离出来,对教学活动所处的环境脉络,支配教学活动的主导价值,活动的策略和过程进行慎思,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利用的宝贵经验。如果不通过反思,理论将会隐藏于人的活动中。通过理论总结,教师发现、检验并不断改变引导自己活动的理论,以促进自身深层的和有意义的改变。

第3篇

关键词:历史小故事 提升 授课能力

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教师的教学威信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单单是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把自己所准备好的授课内容很好地表述出来,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个人学习进步、发展的能力。对于初上讲台的在校师范生来说,高超的授课能力、授课艺术是学生进取的重大方向之一。

一、这些年都在参与本系师范生的试讲指导,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历史课的试讲中存在着条理不够分明,讲述不够完整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一)讲述条理不够分明

初中的历史课本里的内容大多为一些历史知识要点,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框架,这对在校的师范专业学生来说是要准备好一个教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历史第六课洋务运动,它只有两个框题:自强与求富、洋务运动的评价;再如第七课也是两个框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师范生在准备教案时得事先理清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事件与事件之间是该如何衔接的。准备阶段没理顺,讲述自然条理不分明,而且也不能把一个历史事件的概貌呈现给自己所教的学生。由于理不顺课本上的内容,试讲起来心里没底,再加上紧张等等因素,讲述时条理不够分明,试讲效果就不会很理想。

(二)讲述不够完整

历史事件的讲述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讲述完整,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讲述清楚,以使学生有个全面的概念,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试讲阶段的部分师范生在讲述过程中只看到课本里的内容,没有经过精心梳理,在讲述里很难把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讲述完整。有些师范生在介绍背景时耗时太长,而到了事件的经过确是一句话带过;有些师范生没有介绍背景,自己在讲述的过程中觉得很不顺利,连自己说什么都搞不清楚等等,这些讲述不完整的表现都影响到试讲的效果。

(三)自信心不足

师范生在试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讲过的内容而且不必要再进行讲述的时候,还在进行讲述,而且前后有不一致的现象,有些学生讲一个内容没讲完,就连说要重新来,有些站在讲台上停顿两分钟左右没出声等,这些都是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自信心的不足与其备课不够充分、基础知识不牢固、个人表述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与学生训练不够多也有很大的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让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讲述历史小故事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在以后的实习及进入教育教学工作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小故事的特点

历史小故事的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内容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风俗等,它还贯穿古今,纵横世界,教师在授课过程恰当地运用它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提高等也非常有益,

三、讲述历史小故事对于师范生知识的巩固、提高师范生试讲及实习的自信心、提升师范生的授课能力授课技巧、提高其教材处理能力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知识的巩固

一个师范生最基本的技能首先是专业知识的扎实,通过讲述历史小故事,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是有益的。一个人的学习要想得到巩固,就得如教育家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学生首先要选择题材,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适合于教学的题材,在选择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整理材料的过程,也是对过去学习的知识的一个再梳理、再认识的过程。同时,历史故事的讲述要求运用历史语言语音要准确、科学、有历史韵味、精练、通俗,这使学生在选材过程中,都在学生思考考证的范围,这对以后学生试讲、实习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生巩固知识是有益的。

(二)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自信心的提高

历史小故事,由于较短小,师范生在讲述的过程中,相对于一节课来说是较容易应付的,这对于师范生自信心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经过长期的指导实践,较多的师范生在实习前的试讲练习过程中,大多都了解历史小故事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的重要,所以学生在试讲过程,都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师范生在试讲前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的反复训练,让学生在试讲前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得心应手,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上得好课的自信心,并提高其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自信心。

(三)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讲述技巧的培养提高

历史小故事,具备叙事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对故事的讲述可以以常用的方式,如顺叙、倒述、插叙等进行,也可以选择平叙、补叙、追叙、分叙、合叙等等方式进行,方式方法的选择,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了一次检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思考自己的语言运用是否得当,仪表仪态得当与否,这些都是要学生考虑的。另外,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推敲、评价等对学生讲述技巧的培养及提高都非常有益。

(四)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材处理能力,为其试讲阶段写教案有益。

师范生在进行历史小故事的讲述训练过程中,选择题材、选择讲述方式方法、故事的编写都使学生在开支脑筋思考:选择什么题材,哪些题材是自己较熟悉的,哪些是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哪些较适合自己讲述,哪些自己讲述得不是很好,哪些方法方式最适合自己,编写的过程中不能违背史实,要把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哪些同学讲得较好,可以向他们学习什么,自己的长处短处都有哪些,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应该用什么词句进行过度等等。师范生对以上内容的思考、实践,实际上是对其以后准备试讲阶段的编写教案程序进行了“预演”。有了相关的“预演”,对学生以后写教案,处理教材等等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师范生开展讲述历史小故事的活动,应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开展师范生讲述历史小故事活动的组织

(一)历史小故事选择的指导

开展师范生讲述历史小故事活动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故事,最好是与学生实习期间所授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我系学生实习时间大多数是在国庆后,实习学校初中一年级历史课的授课内容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阶段,所选择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选择与春秋战国相关的一些故事,如一鼓作气、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三令五申、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等。要求故事的篇幅简短、真实,并对故事情节进行高度浓缩。如果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过于冗长,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挫,而且在试讲及实习授课过程中就会发生喧宾夺主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成长。

(二)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的方式进行。

开展讲述历史小故事提高授课能力的活动可采取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每一小组成员以三至四名为宜,每组的成员设一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组员选择故事题材、撰写讲述稿、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等。各小组的活动开展可进行评比,或个人自行练习,当然最好是以系部组织比赛或以其它的评比形式开展,或者把它做为教学法课程的一个考核内容为最佳。

(三)讲述的要求

讲述历史小故事要有一定的要求,使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章”可循。首先是要求声音要洪亮;其次是语言是否流畅,语速掌握是否得当;第三是看情节处理是否得当;第四是仪态是否大方得体,表情、手势等语言是否把握得宜;第五是要求时间的掌握是否恰当。根据这些要求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比、总结,对学生授课能力的提升无疑是有益的。

(四)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的此项活动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总结有必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第一是要求学生每个人完成一份自我总结,这一层次要求是以个人的感悟为主进行,并以作业的形式上交;第二是在小组进行总结,这一层次要求以组员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缺点进行总结反思,并拟定整改措施;第三是进行班级总结,这一层次要求以各组的总结为基础进行一个全局的概括总结,以让全班的学生对所组织的活动有个较全面的了解,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系部、班级对表现优异、优秀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那些表现不是很出色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可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帮扶促进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歌德说: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练习,通过学生的反思总结学习,在校的师范生的授课能力授课技巧终将会得到的提高,学生在“打造”自己的同时,也使得学校更有实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师范专业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一、 何为教育叙事研究

在解释“教育叙事研究”前,我们先来了解“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叙述个人在教育活动中的经历或经验,它通过教师个人传记、经验总结等文本的方式,直白地描述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和感情流露。

“教育叙事研究”由北美和加拿大学者的研究开始兴起,它以叙事(教师讲述自身的教学经历和故事)的方式开展教育研究。它是一种能深入挖掘和剖析教师教学理念和信仰的质的研究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不说明教育的定义,也不规定教育的行为规范,故事就是研究文本,故事就是读者了解和体会教育真谛的途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归纳和理清自己的教学行为,体验实现教学理念的乐趣,叙事促进教师反思,并在反思中促进成长。[1]

二、 当前英语教师叙事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不是叙事的主体

尽管叙事研究这一质的方法是通过讲述真实、系统的教学经历和故事,透射出隐含的教学行为理念,但在叙事研究过程中,有些研究者不是把教师作为故事的主角。研究者所采样的叙事文本中,更多的是关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故事,主体被偷换了,教师成为旁观者和配角。故事的主体如果不是教师,那么后期的深入分析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也无法真实地反映教学行为背后的哲理和信念。

2.叙事零散、研究失真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叙事学、经验主义理论、现象学、解释学等,它通过主体的真情流露,解释和挖掘其教学行为和经历的深层意义,从而有效指导进一步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叙事不同于文学叙事,文学叙事既可以真实地叙述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依据虚幻故事的要素叙述情节;既可以是过去的事情,也可以是面向未来的。

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就是真实。它应是教师过去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收获、迷茫等。是对过去的“实然”回忆,而不是对未来的指令。但是,现下有些教师开展的叙事研究中,没有注意叙事的真实性,故事文本有所偏颇,这会影响进一步的探究和解析。

此外,从事英语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者还较少,撰写的文章也较为零星,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数据和相应的英语教育领域的叙事研究具体方法的科学和规范的指导。

3.只叙不思

“只叙不思”也是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叙事研究的关键在于反思,如果只是叙事,而没有思考叙事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就不可能在理论上解释故事的背后道理,如果没有反思,或很少反思,就只能为叙事而叙事。从现象到现象,是无法在理论水平上有所提升的,也就无法实现叙事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指导这一过程。“只叙不思”不是叙事研究所倡导的。

“只叙不思”也体现出进行叙事研究的学者没有学习和领会这种研究方法的根本所在,没有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框架,人云亦云,从而研究的结果无法让人信服。

4.成果单一,无法共享资源

英语教师的叙事研究成果常见的是所发表的论文,且相关的论文为数不多。本校和本地区的同行如果想了解他们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也只能阅读他们的论文。但是这些论文以褒奖的一面居多,展示困惑的方面还是凤毛麟角,所以读者也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他们的研究,更谈不上相互学习和分享经验。

教育叙事研究需要一个可以让老师们自由分享研究成果的科研平台和资源库,更好地组织、引导参与研究的教师,让彼此在交流和互动中,得到成长。

三、 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1.明确目的和对象

(1) 明确目的

研究者首先要明了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研究工作。明确目的需要充分考虑以下方面:①所叙之事以及背后隐含的道理对学校的英语教学有参考价值,对自我以及同行的发展有借鉴意义。②所设问题有一定创新,并有代表性。③所研究的问题有操作性,所涉及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影响因子都有可控性。

(2) 确定研究样本

充分考虑校本的就近和方便的原则,采用随机抽样方式,确定研究样本。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鼓励学校更多英语教师群体参与使用这种研究方法,满足本校更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尤其是促进英语教师个性化的发展。个体和集体的研究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发挥个性化研究特点,也促进研究中的合作与交流,达到共同进步,有效提高的目的。

2.叙事和收集文本

(1) 叙事

让所选取的对象陈述他们的教学经历。研究者要了解所选样本眼中的教育,其重要途径就是他们讲述的故事。这是他们对教学的体验和感悟。它尊重研究样本的原始声音和真实故事,以“实然”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体验的叙述为根本。它可以通过口述或书面陈述的形式,还原讲述者一个个清晰而完整的教学故事。真实的故事能保证后续的准确剖析和探究。

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注意体现教师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但也要注意到人人都有机会发言。参与研究的样本教师自由讲述自我的教育故事,但为了不偏离研究主体,研究者应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鼓励和刺激参与者,让他们围绕主题,大胆陈述。研究者认真地倾听和记录。在他们思路不开时,研究者以巧妙的方式,从听众的角色转换到发言人,提些问题或讲述自己同样的亲身体会,调节氛围,但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应始终让参与者觉得自己是故事的主人。

(2)收集文本

研究者对故事的记录就是有效的文本收集方式。此外,如果故事文本还不足以展开下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者还可以通过研究样本的教学记录、教学日志或与参与者的通信、访谈的方式收集文本。教学记录就是观摩参与者课堂教学行为后所得到的现场记录。教学日志是参与者日常教学活动的记录,包括课后录、课堂教学反思等。与参与者的书信往来或访谈,也能直接得到参与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故事片段,这些有用的片段,合成于以上的文本,就能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叙事文本。

3.分析文本

采用拉波夫模式和矩阵式方法,分析叙事文本。

(1)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

拉波夫(Labov)认为叙事研究“不是简单地转述参与研究的教师个人教学经历,而是对他们的某些教育教学故事片段的重新经历”[2]。拉波夫在研究中,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叙事分析模式。这种方法简洁明了,容易理清故事来龙去脉,并得出故事背后的教学理念、态度等信息。

这种方法以社会语言学为依据,包括六个关键环节:形成摘要、确定方向、描述细节、评价反思、形成结论和尾声,用英文首字母缩写表示为AOCERC。A即形成摘要(Abstract)。参与者先对即将叙述的教育故事简单介绍。O即确定方向(Orientation)。是指确定叙述故事中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关系等。C即描述细节(Complicating action)。是参与者以时间为主线详细叙述故事。E即评价反思(Evaluation)。指的是参与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悟以及隐含的一些反思和评论。它有内在和外在的反思。外在的是指叙事者在故事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和感悟,内在的是叙事者故事讲述过程中隐含的观点和原由。研究者要学会捕捉这些重要信息。R即形成结论(Resolution),研究者通过以上环节,进一步分析,依据所学理论和掌握的信息,形成故事的结论或观点。C即尾声(c o d a),叙事研究者指出这个故事及其结论与日常教学行为或者其他教育经历的联系和对其影响。[3]

进行叙事研究和分析过程中,这六个环节不是每环必备和顺序固定的,它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先后顺序和删减,有时可以省略摘要,有时也可以不要尾声部分。

(2)矩阵式叙事分析方法

包含四个要素:整体、类别、内容、形式。通过四要素的排列组合,形成矩阵分析模式。[4]

①整体——内容分析。教育叙事研究者认真阅读所收集的叙事文本,记下整体印象,寻找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词,并将主题词和形成的整体印象联系起来,以开放的心态,赋予故事合理的解释。

②整体——形式分析。从整体故事入手,关注故事构成形式以及发展脉络,并善于捕捉参与者的内在和外在的反思与评价,用这些有用信号合理推导出故事的结论。

③类别——内容分析。把收集的叙事文本,按研究的目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依据单元进行统计或描述,然后,按照研究的拟定原则,再细化和分类,通过量化和质化分析,形成研究结论。用一句话说,就是筛选、定义、分类和总结。

④类别——形式分析。同样也是先将叙事文本分类整理,然后依据语言学的特征,判断和评价叙事文本所体现的情感本质。即研究者在阅读和分析所收集的文本时,特别关注叙事中情感流露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定语、状语的使用,这些信号都有可能隐含着叙述者一次不同寻常的教育体验。研究者透过这些语言符号与特征,就能分析出故事中的故事。

4.方法升华

教育叙事研究遵循几个基本环节,即“方法一文本一结论一方法”。研究的最后环节是提升和改进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所说是一种质的研究,但由于其故事的讲述和收集与分析的过程,融合了很多主观判断和意识,因此这种方法要求其使用者时刻反思和理性探究,尽可能地避免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价值取向和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使叙事研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与反馈作用,并能升华为一个可持续的教育研究方法。

5.写作成文

它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而不是研究的最后环节。研究者通过前期的叙事文本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一定观点和判断,为了更好地反思和与同行分享,可把这些观点和结论汇集成文,以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出版或在会议宣读。所形成的研究文本是研究者和参与者共同创造的结晶,它促进双方的反思和专业发展,也让更多从事类似研究的同行们受益。

四、 叙事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叙事研究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就是一种个性化十足的教学反思行动,它让研究回归于课堂,更贴近教师的个人教学生活,通过重现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故事,把保存在教师个人心中的隐性的、难以量化的知识和个人经历和收获表达和描述出来,它能多层面、多维度地探究行动背后的显性因素。这种实践中的理性反思,将给予英语教师校本专业发展极大的内在张力。

1.教师成为叙事研究者

在叙事的过程中,参与的教师其实也主动地进行专业发展。从教书匠到教学研究者这种身份和角色的变化,更有利于教师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激发教学和研究兴趣。叙事研究就是教师专业生活经历的真情告白,它为教师提供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思考空间,让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的研究者,以有效地发现自我和提高自我。

2.隐性知识外显化

以讲故事、做教学日志、访谈或者是课后录的方式,记录着教师个人的隐性并似乎散乱的教学行为,但是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把直观的、个体的、即时的文本系统和科学地诠释和深挖,就能把隐性的知识外显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也可以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激发反思

当我们谈到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话题时,反思总是一种被提及的方法和手段,但有时教师们也很困惑,我们为什么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反思成为了一种言而无物的摆设。然而通过叙事研究,教师们就能有针对性地反思,个性化的数据和文本的分析,就是积极的并且清晰的反思过程。

4.搭建校本资源分享的平台

通过叙事,将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与人分享,也能将个性化的教学行为展示给本校同行,使个人教学行为和本校同行、教育权威拉近距离,也让自己有机会向同行学习,同时在交流中更好地解决本土的教学实际困难,更有效地推进校本的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将校本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叙事研究结合起来,促进英语教师对自我教育行为的反思与评价,通过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共同探讨,把教学研究和反思具体化,开放化和意境化,有助于英语教师职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教育研究,2006(2).

[2] 战菊.大学英语教师的叙事分析:信念及其构建.中国外语,2010(9).

第5篇

一、问题提出

有人告诉在贵州山村里支教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人类主要需要学习的是文化,而文化主要是语言和语言能表达的东西”,并建议他“围绕着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来画画、造故事中的东西、编歌曲,把这些都写出来”[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当然可以把德育故事看做文化中的一个事件,对这个事件好坏的考量应当建立在能否反映整体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讲授德育故事应当是最古老的德育手段之一。从一些记载和人类学家发现的故事、神话中,我们可以不断发现其中含有道德意味的禁忌、规范乃至价值取向。几千年来德育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在人们还年幼的时候。

柏拉图认为在国家中,有些事不必然也不需要用法律加以规范,这时就需要道德出面,因为道德的作用更持久也更有效。他十分强调故事的德育作用,主张对故事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因为“在它幼小时,最容易改变,你想把它塑造成什么样式,就能塑造成什么样式”[2]。虽然柏拉图强调了德育故事的好处,但是这种方法真的可以达到其崇高的目的吗?我们知道,虽然对于教师的一些错误或不适合学生的观念,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拒绝接受的,但是学生能否觉察到德育故事背后隐藏着的教师的观点呢?由此,我们调查的基本问题产生了。首要的问题是学生是否喜欢德育故事;其次的问题是有多少学生倾向于通过一个好听的故事接受一个附带的结论,却不对结论本身详加思考;再次的问题是有多少课堂存在以德育故事代替思辨的现象。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0年12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师范学院附中高中部的两个班级的部分学生作为被试,总计收到有效样本108份,年龄范围15-18岁。

(二)研究工具

我们使用自编的德育故事施测,两个班级分别选用故事A和B。其中故事A的内容如下。

1980年,一只英国旅行团的大巴车在撒哈拉沙漠抛锚,无法与外边取得联系,大家只能焦急地等待救援,车上的水只够饮用三天。每个人都很清楚,如果三天之内救援队没有发现他们,他们就有麻烦了。开头的三天,大家想尽办法:用石头在地上摆出SOS,夜晚燃起篝火,希望天空中的飞机能看到。晚上大家挤到大巴车上或火堆旁一起取暖,白天就躲到树荫底下躲避酷暑。三天过去了,平均每人只剩下一瓶水,而沙漠里白天的气温达到了40度以上,显然他们该做的是避免活动,控制水的消耗,否则就失去了生存的希望。3天后救援队没有出现,水很快就要耗尽,一些人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其中一个三十多岁,穿着时髦的女性有些失控,她早就把自己的水喝完了,也很不耐烦了。中午的时候,她抓起自己鲜艳的衣服,走到炙热的沙丘上,用力挥舞。别人劝她回来,认为这是自杀行为。她说:只有这样才能让飞机看见他们,躲在树荫下,飞机是发现不了他们的。

在正午的烈日下,她渐渐有些摇晃和虚脱,众人一再劝她休息,但她粗暴地拒绝了,她开始咒骂天气和同伴。终于,她昏倒了,众人赶紧将她转移到树荫下,而且都自愿分了仅有的一点水给她喝,她醒过来后,不听劝阻,又继续向沙丘走去,而且主动要别人的水喝。她说:“我救自己,也就是救你,你的水理应给我喝。”然后毫不客气地接过别人的水就喝下去。结果,反复晕倒几次之后,大家的水都被她喝完了。第四次晕倒后她就再没起来。第五天早晨,她死了。第六天早晨,一辆越野车出现在大家面前,救援队的其他车辆随即赶来,给众人提供了水和食物,大家吃饱喝足,坐上车,载着那个女人的遗体,离开了这片沙漠。

故事B只是对故事A的结局做了改动,即其他人因为这个女人的行动而获救,避免了死亡,其附带的问题是相同的,即:妨碍别人道德吗?

(三)研究方法

量表填报采用团体测验形式,每个班级分别听取一个故事,测验时间总计约为10分钟。由语文老师利用语文课的前10分钟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在课堂上统一施测。指导语、故事用录音机先后呈现。待故事播放完毕后,留给学生一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播放问题:妨碍别人道德吗?3分钟后,确定所有学生已写完,统一收卷。(见表1,表2)

我们将结果分为与故事意图相符组,与故事意图不符组,并分别进行频数累计,然后进行卡方检验。

A故事的意图是让学生得出妨碍别人是不对的结论,B故事则意图让学生得出妨碍别人有可能对的结论。我们将与故事的意图相符的归为与故事的意图相符组,其他结论则归为不相符组。实验数据使用SPSS 19.0进行卡方检验,显示P>0.05,两个故事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不论我们的结论是否矛盾,故事都起到了预想的作用。且从比例上看,我们的德育故事显然大获成功,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故事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未运用批判精神详加鉴别与考量。

作为对上述结果的补充,我们还进行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及座谈等项辅助调研。

三、结果与讨论

根据上述结果的梳理,本次调研有如下重要发现。

(一)高中生对德育故事存在偏好

在接受个案访谈和问卷中询问学生“是否喜欢德育故事”,第一个班级有80%的学生,第二个班级有78%的学生表示喜欢德育故事。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们一致认为,一个好的故事获得学生的认同往往更多。根据现场观察和录像分析,在现实教学情境中,教师讲完一个完整的德育故事之后,学生外在的体态和表情显示出较高程度的认同。

(二)学生会盲目地接受德育故事的结论,批判精神缺失

另一项对10名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一致认为,给学生讲授德育故事的效果要明显好于说教或说理,学生很容易接受德育故事的结论。他们一致认为讲故事是一种让学生接受“正确思想”的好方法,因此他们也曾有意识地讲授德育故事。我们随机对10名学生进行的个案访谈表明,德育故事虽然不会每节课都出现,但平时出现的次数还是很多的。无论从我们的实验结果来看,还是从教师普遍认同来看,或者从现实教学情境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和表情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盲目地接受德育故事的结论且缺乏批判精神。

(三)与刻板结论挂钩的德育故事经常在课堂出现

在课堂中,德育故事经常出现,学生接受德育故事的意愿较高,老师讲授德育故事的意愿也较高。在后来对3名教师21节课的旁听中,我们发现5节课中有德育故事出现。经过分析,这些故事大多与刻板结论相联系(比如任何时候不能说谎等等)。进一步探察发现,真实情景中的故事以及实验用到的故事A,都是与刻板结论挂钩的。而这些刻板的结论往往被学生所接受。在教学中,德育故事往往都附带刻板结论,很多德育故事带有欺骗性,不能反映整体,脱离文化,这种带有刻板指向性的德育故事是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刻板结论的。

综上所述,课堂中普遍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的德育故事取代思辨的教学现象,教师往往将需要宣扬的价值观孤立化、静态化、抽象化,严重与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相脱节。以故事取代思辨的做法导致刻板的结论(甚至也可能包含刻板结论所代表的某些价值观)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事实上,只有经过反思的道德,才可能具有力量,才蕴含着新的可能性,其效用也远比刻板的观点更为持久。而且,引入德育故事的教学可能会存在某些布鲁纳称之为“民族教育学”的现象,也就是说教育者自身已存在某种价值判断标准,导致对德育故事内容的选择、故事材料的陈述方式等都存在着个人或某群体的“特色”,而这种“特色”自身可能是有问题的。

四、对策与建议

(一)关注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滥用德育故事

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处于人生的重要关口,独立意识不断地增强,也不断地在尝试各种新的可能性,出现教师眼中的“错误”在所难免。另一方面,高中生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心理发展也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增强。根据这些特性,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动力聆听自己所述的故事。学生动力不足时要以推心置腹、平等交流的方式开展工作,而不应直接将内置刻板结论的德育故事隐性地推销给学生。

教师绝不可以简单地认为,既然学生不想听自己的说教,不如随便讲个故事活跃气氛并以期让学生折服。如果要讲一个故事,首先要考量这个故事是否暗藏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否有助于学生生成一个好的“系统”或窥探到各种“系统”,并反思这些“系统”,再自主生成一个新的“系统”。具体来说,教师要注意故事结论的正反对比,考察德育故事引出结论的适用范围,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不仅要找寻故事背后的隐义,还要对隐义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文化适用性等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形成牢固的、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思维模式。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鼓励提出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轻信任何观点,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以判断。允许学生对教师进行质疑,让学生了解一个经过批判思维验证的道德体系,才是巩固的和蕴含着新的可能性的德育。要注重和学生一起就德育故事在内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地探讨,探讨的结局不应总是一个确定的答案。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问题的存在并非学习缺失的标志,学习也并非是清除问题的过程,而应是创造新的可能性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甚至是大胆地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批判。

从埃里克森的研究来看,高中阶段正处于确立自我同一性的阶段,让学生保留适当的疑问和质疑是必要的,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人格新的更高层次的整合。反之,提前实现自我同一性以完结内心的需要却可能出现问题。[3]目前,我们大多数老师“心中已有定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深度的问题与质疑鼓励不够,甚至持排斥态度。许多老师甚至认为某些学生“纯属捣乱”,“干扰课堂秩序”。在课堂上对反对意见进行“冷处理”或加以斥责,而对于符合自己观点的回答就立马叫好,然后立即迫不及待地进行长篇大论。无疑,教师应摒弃上述狭隘的观念和做法,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指挥者变为引导者,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敢于并善于与学生共同就问题进行探讨。

(三)把理解和阐释的权利交给学生,还学生一条幸福之路

无须赘述的是,时代早已承认人性解放和个人价值的重要意义。一些流行的思想如价值澄清理论,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价值的自由选择和生成(与接收和模仿相对),这些思潮的出现暗示了德育故事的应然――要让我们的孩子远离带有偏见的宣传,具备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由此看来,柏拉图等人主张对故事进行选择甚至删减以满足某些目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快乐科学》的“幸福之路”一文中,尼采借傻子之口说出幸福的要义:自我欣赏和“蔑视”(contempt),而且没有“蔑视”就没有自我欣赏[4]。“蔑视”的对象可以是人、思想等等。随着多元化的兴起,文中的“蔑视”已越来越有“对比”的意味了。如果课堂德育故事反映的是老师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学生的“蔑视”之上,那么我们创造学校的目的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学校毕竟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

布尔迪厄指出,因为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是内置的,所以传播者再现事实的原来意义基本是不可能的,关键是“选择一个有利于受众理解和阐释信息的叙事方式”[5]。教师作为传播者,对德育故事的选择和陈述要坚持公正、中立的态度,要把理解和阐释的权利交给学生,播撒幸福的德育故事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自我欣赏和对比的权利之上,要鼓励学生在与他人及他人观点的对比中找到体验幸福的途径。

总之,本文的调查与思考表明,教师在讲授德育故事前必须对德育故事进行合理的检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德育形式,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协助他们自主地形成良好的批判质疑精神及行为习惯。如果高中生对德育故事多一点批判精神,教师也能够对包括德育故事在内的各种德育形式进行综合和合理运用,那么,我们的课堂德育故事才会变得既有活力又有创造力,师生也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幸福。

参考文献:

[1][德]卢安克.非目的的行为[EB/OL].省略/luanke/.

[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杨恺,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67.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77.

第6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打造一批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教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怎样探索一种简捷、高效的教学研究方式,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有所思考、有所收获,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组织开展叙写、讲述教学故事的教研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分析与反思,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学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被广大教师所关注,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叙写教学故事是教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亲身的故事,是教师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教学中所发生的真事件的一种文体写作。它与教学论文相比,更有实践性、真实性、实效性,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给人以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教师通过叙写教学故事,不断实践与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借助一个故事表明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借助这个故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教师更加关注教育教学行为,关注课堂教学的情境,积极研究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教师要想写好教学故事,还必须重视自身的理论学习与提高,这样就会促使教师认真学习,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有了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对发生的教学问题提出深刻的反思,并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搜集捕捉教学故事,培养反思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有了突发事件,才有故事可写,实际上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研究价值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收集、整理、反思,使它具有启发性,给人以思考、能发人深省。

1、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学故事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巧妙的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段,一段有趣的教学活动,一个精彩的教学情节,以及巧妙的处理好一个突发事件,都可以引发并构成教学故事。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典型情节,发现身边有研究价值的案例,这样才能写好教学故事。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故事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时教师课前的设计。按照课前预设使教学的精彩之处成为一则故事。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践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创造出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故事来。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根据教学设计,先让学生估一估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然后带着学生在马路上用卷尺100米、100米的测量,让学生感知一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不仅有了一千米的概念,而且还纠正了前面估计自己家到学校距离的错误。这一环节是教师特意安排的,通过让学生亲自量一量、走一走、看一看等活动,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一千米的实际长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教学亮点就构成了一则引人思考的教学故事。

二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灵感的火花和教师的教学机智的体现。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和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成功,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情景。同时要努力倾听和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学生资源,运用教师的智慧和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展示自我,这样学生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才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靓丽的一笔。

2、在课后反思中挖掘教学故事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事件在叙述的认知活动,教师的智慧来自于实际经验的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验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教学故事就是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是教师反思的外在表现,是教师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每件事、每个环节、每个活动都有叙写教学故事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后,深入反思。反思教学中成功的做法,包括课堂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独特解法独创思维,这往往是智慧的火花,它常常是一闪而过的,因此必须及时反思;反思失败之处,包括失败的根源以及自己的体会和改进的办法等,从中发现特别有意义,有启迪的素材,这样才有写教学故事的价值。如:一位农村教师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借鉴了一位特级教师的引课设计:先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的片头曲,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节目?再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是在什么时候播出的?结果用了近7分钟的时间也没有引入新课。“就这样一个课前的导入,为什么会花费这么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别人用得很好,而到我这里就出问题了呢?”为了解开心中的疑问,这位教师课后对学生进行做了调查:原来农村学生根本就不看新闻联播。通过反思就引发出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故事。

三、在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故事中提高教学能力

有了好的教学故事,还要给教师提供讲述交流的平台。要定期进行教学故事交流,通过交流、分析,有助于教学故事的提炼,使故事反思更加深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教师用自己最自如的表达方法将教学中一件件发人深省的、有趣的、精彩的事例讲述出来,既给同行以无穷的回味,也给自己以新的感悟与启迪,及时弥补自己的教学缺憾,萌发改进的意识。同时也给其他教师以必要的警示,以达到与同行资源共享,互相交流、促进教师共同提高。近年来我们征集了几百篇数学教学故事进行评比,并在各级教研活动中交流,给教研活动增添了色彩,深受教师的欢迎。

第7篇

城山煤矿掘进区总支书记

(2020年1月)

按照矿党委要求,现将履行抓党建工作职责情况汇报如下:

一、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职责情况

1、抓班子建设,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发挥引领作用。一是坚持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组织开展学习12次。系统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我省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二是通过召开支委会、班子会、民主生活会等会议,贯彻落实全省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及集团公司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2019年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三是发挥监督保证作用,组织开展了“一反两检”“五个专项”行动和“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区、队两级班子每月召开一次“一反两检”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及队主要领导撰写了“一反两检”专题讨论发言材料。

2、抓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推进党的领导融入区队治理实际工作。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在队级干部调整、工资奖金分配等大事上,坚持采区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在每天的生产会和收工会结束后,班子成员都会坐下来,对上级提出的新要求、采区当前的工作重点、和近期准备开展的工作进行沟通、安排,班子成员之间由于在思想上和工作上都做到了及时沟通,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团结,促进了工作。二是开展好“双培”工作。围绕“双培”工作要求,已将1名党员培养成班组长,将1名优秀的技术人员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为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三是开展了支部书记培训工作。针对全区段队党支部现状,强化了标准化党支部创建,对照考核细则,上齐基础工作。配齐党支部书记,把素质高的调整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为提高支部书记素质,定期组织支部书记学习培训,使党支部书记素质得到了提高。四是严格“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总支、支部从 “三会一课”质量入手,提高“三会一课”效果。抓实党建基础,增强党支部战斗力。

3、加强班组建设,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一是区党总支以班组建设为重点,在队组中开展“六型班组”创建活动。各队配齐、配强了班组长,制定完善了班组考核细则。二是推进员工“双十”行为规范,统一了安全帽标识,推行升入井列队行走,每月对班组员工安全行为、生产指标完成、员工遵章守纪等方面进行日考核、月总结。三是按照矿要求,推行班前“五步法”,严格按照刚性规定执行,为实现安全生产打牢了基础。

4、认真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一是组织开展区领导“逢八”安全大课,做到提前准备讲课内容,提前通知队组人员参加,提前确定讲大课领导。现在全区员工每到“逢八”这一天,都知道采区领导要讲大课,提前到单位,已经形成了习惯。二是开展事故案例教育。用典型的、新近发生的事故进行事故开展事故案例教育,员工通过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吸取了事故教训,算清了“五笔帐”。通过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全区员工安全意识明显提高,遵章守纪、兑规作业、干标准活蔚然成风,也促进了安全效果良好发展。2019年全年全区共发生轻伤事故3起,伤3人。与去年相比,安全工作有了长足进步。

5、强化廉洁自律,转变工作作风。抓好廉洁自律是做

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作为总支书记,我时刻警示自己,筑牢思想防线,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认真学习两个《条例》,自觉遵守公司八条规定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十项行为规范等各种规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奢侈浪费行为。针对采区负责区域广,治脏治乱工作量大的实际,带领支部书记、地面党员义务劳动40余次。使采区的外围形象得到了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虽然是一名老党员,但在总支书记的队伍里还是一名新兵。反思一年来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政治理论学习抓的不实,思想认识没有完全跟上形势,思想保守,没有完全解放。二是党建工作基础还有薄弱环节,还需要加强。三是党的领导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区队治理结构,党建引领区队发展还有待加强。四是创新性工作不足。五是员工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轻伤事故没有消灭。

三、2020年党建工作打算

1、加强自身党建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增强自己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2、抓好支部书记培训工作,提高支部书记素质,打牢支部党建工作基础。

3、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继续推进班前“五步法”流程,利用现代化设备,提高班前会质量,使班前会达到程序化、制度化标准,抓好兴矿答题培训工作,增强员工安全意识、素养和技能,从源头排除隐患,抓好安全。

第8篇

叙事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绘画和影视)常以叙事形式呈现。它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它陈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事件的基本方式。简单地讲,叙事就是“讲故事”,讲述叙事者亲身经历的事件。

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的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这些“故事”样式的实践记录是具体的、情景性的,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教师自己叙述教育教学故事,既不是为了检验某种已有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为了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更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因而教育叙事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象。它十分重视教师个人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第二,叙述的故事中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的亲身经历,不仅把教师自己置于事件的场景之中,而且注重对个人或学生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说明。

第三,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教育个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非常重视教师的日常生活故事及故事的细节,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替代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来描述概括的教育事实。这种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对教师来说有着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教育叙事的优点:第一,易于理解;第二,接近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第三,可帮助读者在多个侧面和维度上认识教育实践;第四,使读者有亲近感,具有人文气息,更能吸引读者;第五,能创造性地再现事件场景和过程;第六,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教育叙事的局限性:一旦与传统的研究方式混淆,容易遗漏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信息;简接收集的材料,可能不太容易与故事的线索相吻合;读者容易忽略对故事叙述重点问题的把握,难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局内人”感觉;也许是当局者迷吧,结果常常不清晰明确教育叙事、案例稿写作要求。

教育叙事是研究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做什么。教育叙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让读者有心灵的触动。情感交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案例编写要按照题目、背景介绍、案例描述、案例反思、案例点评来写。其中题目要求体现反思主题,案例描述要写出课程片段,反思要求有问题思考和反思的分析,案例点评要分析通过案例得到的经验或者教训。案例可以是写教学的反思,也可以是教学中对教育的反思。

第9篇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我比较认同一个好莱坞编剧的3点论:

1、细节。一个好故事需要关键的细节,人会为细节而感动。

2、冲突。用皮克斯的话说,你的人物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丢给他们完全相反的事情,考验他们。他们如何应对?

3、反面人物。很多品牌为什么要设定一个对手,就是因为,用户可能不清楚你的产品性格,但是可以通过你的对手来反向定义你。

你擅长讲故事吗?你有什么秘诀?

病毒营销必鉴:皮克斯讲故事的22条法则

皮克斯(Pixar)动画公司主要影视作品有《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赛车总动员》,《飞屋环游记》,《料理鼠王》等

1、对于一个人物,你赞美的应该是他的不屈不挠,而不是他的成功。

2、时刻记住,讲那些能让作为听众的你感兴趣的事,而不是作为作家的你喜欢写的事。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3、大胆尝试某个主题,但往往不到故事的结尾你无法看清故事真正说的是什么。这个时候重写它。

4、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___.每天, ___.有一天___.因为如此, ___.因为如此, ___.终于最后___.

5、简化。集中。合并角色。截弯取直。你会感觉失掉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这能让你放开手脚。

6、你的人物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丢给他们完全相反的事情,考验他们。他们如何应对?

7、在想出故事的中段前先考虑故事的结尾。这很重要,结尾通常很难,提前考虑。

8、写完你的故事,坚持写,即使不完美。跟你的理想情况有差距,但不要停。争取下次写的更好。

9、故事卡住时,写一个清单,列出下一步不会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这些素材会让你灵光闪现。

10、检讨那些你喜欢的故事。这些你喜欢的其实你是生活中的事情;在使用它们前你需要重新认识它们。

11、写到纸上,这样能让你定型它。如果只装在脑袋里,即使是一个完美的想法,没有人会能欣赏它。

12、给首先出现在你脑子里的素材减分。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第三个,第五个抛开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给自己找个惊喜。

13、让你的人物有自己的思想。可塑/被动也许更适合你来发挥创作,但对观众来说这是毒药。

14、为什么你必须要讲述这个故事?是故事的什么让你的这种信念在内心燃烧?这是核心。

15、如果你是你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想?诚实能给不可思议的情况带来可信。

16、支柱是什么?给一个让你的人物在观众心里生根的理由。如果做不到这些会怎样?堆砌奇巧无济于事。

17、没有工作是白费的。如果不行就放弃,继续想其它的日后有一天它们会重新回来变的有用。

18、了解自己:认清自己是在最佳状态还是在挖空心思。故事是一种灵感,而不是一种琢磨。

19、让你的人物碰巧遇到麻烦。但不是让你的人物碰巧解决麻烦,这是欺骗。

20、锤炼:找到你电影中你不喜欢的部分。如何重新安排它们使你能满意?

21、融入你的故事和角色,不能只写"酷"的东西。是什么能让你像电影中那样做事?

第10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安全生产现场会,总结前一阶段全公司的安全工作,吸取刚刚发言的两个部门的人身伤害的事故教训,目的是要全体员工都重视起来,认真扎实地开展反事故斗争,确保安全生产,确保企业稳定,完成全年各项生产任务。

应该看到,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一至三号机组已建成移交生产,四号机组已进入调试阶段;在役的三台机组运行情况总体良好,部分经济指标优于同类型机组,机组投产以来,已累计发电219017万千瓦时,为江苏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在机组投产的一年多时间里,也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刚才行政部对投产以来的安全工作作了回顾,对发生的几起事故作了剖析,燃料部、发电部也就近期两起人身伤害做了分析,也都认识到安全生产基础还不牢固,安全管理工作还有薄弱环节。下面我就安全生产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认真吸取近期发生的几起事故的教训,真正做到“四不放过”

9月6日燃料部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暴露出少数职工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对现场危险点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认识不清,自我防范能力弱,也说明我们的安全教育仍有不少薄弱环节和差距。

8月15日,发电部发生的导致氨水喷入双眼的人身伤害事故,暴露出的问题是在个别职工中仍然存在有章不循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对可能造成的危害抱有侥幸心理。

这两起人身事故后果虽不严重,但性质很严重,既不是设备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值得我们与会的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去反思。同志们试想,连自身的安全都不能保证,怎么能实现我们“三地”的安全生产长治久安,对此,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及责任人要有清醒的认识。希望相关单位严格按照电力事故调查规程的要求、真正做到“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二、以加强执行力建设为重点,认真落实以行政第一责任人为首的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实现“五个到位”

一是要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加大对“安全生产奖惩规定”的执行力度,以“三铁”反“三违”;二是强化安全目标的“三级控制”,部门是关键,班组是重点,要一级保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执行各项违章和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居安思危,小题大做”,发生任何不该发生的事,都要追究责任,一追到底;三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检查与监察力度,充分发挥各级安监人员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检查和分析事故“隐患点”和“危险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确保企业生产工作正常稳定,真正实现“五个到位”,即:安全思想教育到位、岗位安全职责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具体行动到位、事前预防到位。

三、以即将进行的一号机组首次大修为契机,强化安全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即将进行的一号机组大修是我们承包*电厂以来进行的首次大修,其意义和重要性在本周一的大修动员会上已经说了,希望检修公司合理组织好人力,协调好“三地”日常维护和外出检修工作,确保完成安全、质量、工期三方面的任务。

“三地”发电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两票三制,要强化电量意识,想方设法降本增效,努力完成上级或与甲方签定的生产承包任务。

燃料部要吸取事故教训,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在确保设备完好的情况下,配好煤,尤其是在*一号机组大修期间,二号炉制粉系统薄弱,更要确保燃煤供应和煤炭质量。

航运部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针对航运的工作特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总之,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好会议精神,认真吸取前一阶段的事故教训,强化安全意识,确保人身安全,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健康水平。

四、认真开展反事故斗争,确保中秋、国庆两大节日及十运会期间万无一失

省电力公司近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关爱生命,杜绝违章、根除隐患”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下发了关于开展《反事故斗争工作方案》的通知

第11篇

一、注重课堂导入中激发学生兴趣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如何导入新课,对整个思想政治教学成效至关重要。导入中如果注重艺术地设计,则能在上课后短短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从课间的松弛状态中吸引过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本课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现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时政新闻导入法。因为政治这门课本身带有鲜明的时政性,在整个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时政教育。在新课学习中用时政热点导入新课,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取和利用当前备受关注的时政新闻、热点事件,达到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发挥他们探求新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讲到《经济生活》中经济全球化时,结合当前时政国家主席在博鳌论坛发表的演讲内容,导入本课,这样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中。

(二)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导入法。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语句比较精炼,语意新颖、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形象、生动、逼真的描写,学生乐于接受。以此导入新课,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情景故事导入法。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猎奇心理,开始讲授新课前,教师可以先精讲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有趣并富有教育意义的精辟小故事,通过故事引出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这种导入方法,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引导思路的作用。例如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我讲述了一个故事:据《孟子》记载,有个宋国人,急切地盼望着田里的稻子长得快一些以便自己能早点收获。于是他到田地里,把每棵稻子都向上拔了一节。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告诉家里人说:“今天好累呀!我帮助田里的禾苗往上长了一些。”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糟糕的是水稻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同学们立刻开始议论纷纷)。教师点拨:这个事例尽管大家以前都听过很熟悉,但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哲学知识,请同学们从哲学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四)漫画导入法。利用漫画教学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用漫画导入新课,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展开积极思维,畅所欲言,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讲授《质变与量变》一节的导入中,可利用漫画“贪的变奏”,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四幅图片从一开始的“贪”到接受监察部门的“谈”到实证前的“坦”再到自己痛哭流涕的“叹”,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并点出漫画主旨。这样导入新课,方法新颖,直观生动,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能被吸引过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五)视频、音频导入法。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音乐创设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置于其中,使学生自然地跟随老师进入本课学习。例如在讲授哲学生活《人生价值》的导入中,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介绍“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视频主人翁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为这里的孩子开启一扇窗,让孩子们发现新的世界。视频中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和孙丽娜的事迹说明了人的价值在于……这样导入本课比较形象生动,与本课所讲内容贴近,学生易于接受。

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实际教学中应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以前的讲授、板书、重点知识标记等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反感和无奈,但他们必须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根据新的《政治课程标准》,其明确指出我们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自交给学生,注重对政治学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接收者,在探究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在学习兴趣中进行思考、探究、讨论、体验、收获、成长。比如在必修二政治生活中讲到《民主选举方式》时,把学生组织起来对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选举方式进行现场模拟,用这种教学方式导入本课学习,可以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对本课知识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及时把握课堂生成,构建灵动的课堂

在实际教学中,无论多么优秀的特级教师都会在课堂上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每节课堂都是不可复制,也不可预设,所以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一些课堂处理问题的技巧。遇到问题时老师首先应该先冷静下来,灵活应对,针对问题采取不同方式处理,但必须谨记的一点是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同时应该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感受到学习乐趣,在课堂中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四、进行教学反思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12篇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求解 策略

“小课题研究”当前正逐渐走入职教教师的教育生活,成为一种深受一线教师青睐的典型研究形式。本文结合自身“小课题研究”实践经验,提出关于“小课题研究”的“五个不等式”。

一、“小课题研究”≠“个体研究”

“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个体研究”吗?非也。

所谓“小课题研究”,我的体会是以学术思维和科研意识,审视和理性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的行动研究;是教师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的自主性研究方式。“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经验即成果”,“小课题研究”具有“真”、“实”、“小”的特点,是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选择教学中发生的问题―教学问题分析―确定研究主题―预设研究步骤―教学实践研究―总结研究反思)。但是这种自主性研究并不是固步自封的封闭式研究或排他式研究,而是更强调研究的开放性、合作性。小课题研究者更应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报刊文献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合作研究中吸取经验,增长专业成长的智慧。

例如我校构建了“三位一体化”(实施校本研究在线培训、教师小组合作研究、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小课题研究”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运用“在线培训”引导教师用培训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研究课题,以教师合作小组方式基于教学问题开展小课题实践研究。

图1 中职校“三位一体”“小课题研究”管理框图

二、“小课题研究”≠“教育总结”

“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总结”吗?非也。

“教育总结”,即是教师立足于最真实、最普通的教育环境、教学状态、管理困惑,对常态教学下的关键问题的思考。但是“教育总结”重在对“做了什么”内容的呈现和就事论事的反思,大多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小课题研究”首先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想清楚―写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思考、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做出来”就是脚踏实地地研究教学存在的问题;“想清楚”,就是对存在问题的思维加工过程;“写出来”就是把问题理性地想清楚了后写出,作为自己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小课题研究”最需要呈现的既不是方案也不是总结,而是通过“确定小课题研究的题目―设计出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反思小课题研究的进程―调控小课题研究的进程―收集小课题研究的效果―物化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的具体活动进程实现研究目的。这是从课堂教学出发,从教师的困惑点出发,从教学的关键点出发,从教育管理问题出发,对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与教育问题进行理性的判断(即开展教学问题型“小课题研究”,如图2所示),“对策即成果,收获即效果”是对“小课题研究”成效的朴实写照。

图2 中职校教学问题型“小课题研究”实施的操作流程

我的“小课题”《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懵懂现象”的透视》(《教育科学论坛》2011/05)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师“二次成长”中瓶颈与突破的“为什么”和“如何做”等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阐释。“小课题”《关于中职校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问题分析与建议》(《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2/07)是我对某地市中职校近70篇参评论文写作问题作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得出的有规律结论。它们都是我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与研究过程之间的一种“切换”;是把自己的实践对象变为研究对象的认知;是对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自身积累知识的“三素”有效的融合。

三、“小课题研究”≠“教育随笔”

“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随笔”吗?非也。

“教育随笔”,即对教育事件的及时感悟的记录。重在记录成功的教学方法、记录教学中的失误、记录教学中的遗漏、记录教学中的感悟、思考教育管理中的不足,大多表现为零散的“豆腐块”。而“小课题研究”则是对“豆腐块”式教育随笔的系统的元认知,是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并不是仅停留于教育日记撰写、教育案例提炼、教育反思记录。

我的“小课题”《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是我对当前中职校专业教学主要包括的日常专业教学(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课外技能兴趣小组辅导教学、各级技能大赛集训教学、单招高考专业教学(高职升学教学)四种课程教学方式呈现“四张皮”(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统筹性、融合性)问题的求解与论证结果。它们的研究流程都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课题(问题即是课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设计(制订研究方案,实践中运用拟定方法)―研究过程(具体组织实施,问题得到解决)―研究结果(总结研究成果)。这是伴随我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有关事件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我评价、自主提升、自动追求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持续过程。

四、“小课题研究”≠“教育故事”

“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故事”吗?非也。

“教育故事”,即教育案例当中的一种类型。它是教育活动中“当事人”、“实践者”教师以故事的方式来叙述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真人、真事、真情感的短文。这种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教师对教育的诠释和理解。它既不直接定义教育内涵(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的应然(做什么),只是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是“小课题研究”成果一种呈现方式。但是“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对教育叙事、案例、日志、反思中鲜活、丰富、多样、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述,更是注重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和不断反思追问,并有效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其成果有完整的表述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教育叙事研究,主要包括题目(简洁点题)、引子(研究起因)、背景(研究背景)、事件(经过或调查的结果)、结果(分析和反思,主要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等研究内容。另一种是陈述方式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

我的“小课题”《我研故我乐――我的教科研之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01)就是对“教师教科研的成长之路”的困惑、路径、对策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叙事研究;我的“小课题”《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01)就是我参加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有关课题组调研的内容完整的陈述表达。

五、“小课题研究”≠“教育论文”

“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论文”吗?非也。

“教育论文”,即教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将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和讨论,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呈现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小课题研究”成果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小到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教育故事、田野笔记,大到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关键是“小课题研究”还遵循自己的逻辑推理与研究规范。“小课题研究”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其研究共同特点都是一种“研究―实践―调整―完善―实施”的过程:一是“成果应用型”。研究操作流程为:学习他人成果(文献资料)―选取选题―制订研究计划―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研究成果反思总结。二是“问题解决型”。研究操作流程为:问题分析―提炼问题解决的办法―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研究成果反思总结。三是“经验总结型”。研究操作流程为:寻找自己成功之处―总结成功经验―经验的理论分析―研究成果反思总结。四是“探求新知型”。研究操作流程为:对新方法、新规律、新关系的内涵的界定―制订研究计划―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掌握实施效果―研究成果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