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翻译教学论文

翻译教学论文

时间:2022-12-30 20:20:18

翻译教学论文

第1篇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三、反馈中的思考

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从统计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有三分之二的教师仍以笔译教学为主,口译仍未达到平分秋色的地位。就教师素质而言,50%的人从教时间在8年以上,但有96%的人从未参加过翻译教学培训,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培训问题已成当务之急。翻译的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每周4小时以下、6小时和8小时的比例为4:2:4。在翻译教学手段上仍显落后,虽有42%的人表示在教学中逐渐引入了磁带、录像带、VCD、powerpoint或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但仍有58%的人回答从未使用过电教设备。在问到“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九成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缺少反映新时代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先进教材。学员们普遍反映,现在仍然使用80年代以来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口译教程》等市场出售的教材和自编教材,两者使用的比例为2:1。这一情况,与1996年南京全国首届翻译教学研讨会上反映的问题相吻合。这说明,五年来,中国翻译界和教学界仍未把教材建设问题纳入议事日程。这种不正常的“执著”引起了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的高度注意,他们正在酝酿在不久的将来物色得力的专家编撰崭新的教材,给中国学界填补这一空缺。相信热情的学术界会同心协力,共助这一力作早日铸成。

这次讲习班的帷幕在军科院的军号声中隆重开启,又在军号声中徐徐降落。对于精心策划的组织者——《中国翻译》编辑部来说,他们又在琢磨新的培训将如何更加切实有效、更加周到细致。而对于学员们来说,讲习班的丰富和精彩、紧凑和有序、务实和高效,带给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回忆。来自湖南的印晓红认为,此次学习,就犹如“站在一个巨人肩上,俯瞰译界众多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大讨论”。广州的蔡若蘅用十分感性的语言说:“味道好极了!有‘恨晚’和‘胜十年’之感。以后若有机会,当然还想来!”而来自合肥的任静生更把这次“高品位”、“大容量”有荟萃比做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立意要做“中国翻译的合格嫁衣”的《中国翻译》编辑部,一定会把这件嫁衣越织越美。就像学员们送给带病坚持战斗的编辑部工作人员的“中国结”,新的培训班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织入更新更浓更美的中国情结。

第2篇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否则势必将影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创新、影响我国对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所采用的教材缺乏实用性。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所选用的教材大部分是由一些西方文学著作或者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组成,而涉及旅游、文化、科技、商业等方面的翻译教学素材比较少。学生们在大学英语翻译专业课学习之后,能熟练掌握日常用语或文学体裁的翻译,对一些专业性的内容翻译起来比较困难,直接影响了学生翻译技能水平的提高。

2.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的现象。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翻译练习,很少有机会进行翻译实践,而且实践也多是在模拟的情景下展开的,无法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其次,在教学中对翻译素材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诠释不到位,导致英语翻译教学缺乏文化气息;此外,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过程中不能熟练地掌握双语转换,在翻译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整合汉语话语系统和英语话语系统。

3.从教学模式上来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到位。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对部分段落或句子的翻译,而很少面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展开。英语翻译教学中多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或教材内容选择学生学习的材料,导致学生掌握的翻译技能与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闭门造车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是不能长期立足的。

4.从价值取向上来说,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着为考试而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有关英语翻译的各级考试,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价值观和良好的翻译学习习惯。长期来说,这将对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5.从教学评价上来说,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一个教学评价体系如果缺乏实用性、与学生英语学习不配套,必将导致教学中缺乏强有力的驱动力,不利于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长期发展。

二、语言学的分类以及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的要求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就语言学的分类来说,可以分为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系统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功能语言学等,不同的语言学分类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要求。

1.认知语言学是从人类学习语言的角度出发,它强调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要依照人的认知规律有序展开。这就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在深入分析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基础上,严格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

2.文化语言学旨在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相关知识,在文化的统摄下进行语言教学。这就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除了重视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还要将英语、汉语所承载的丰富文化知识介绍、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基础上提高英语翻译能力。

3.系统语言学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它强调在学习一门语言时要把这门语言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了解,而不是仅学习它的边角。这就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把英语翻译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系统,从整体上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视角出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翻译能力。

4.社会语言学以及功能语言学是从社会需求及语言功能的角度出发,强调语言教学要关注社会需求和语言的功能、作用。这就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来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用性,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英语翻译人才。

三、基于语言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英语语言学的深入研究为解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只有回归到语言学,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翻译人才。回归到语言学的教学,要以英语语言学为指导理念,创新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价值取向等内容,以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持续发展和与时俱进。

1.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要严格按照语言学的相关要求,选择内容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实践活动,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翻译的实际能力,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向生活性和实用性发展。

2.从教学方式上来说,要严格按照语言学的相关要求,为学生创造更多英语翻译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有机会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教师要重视文化翻译、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教学,积极运用英汉对比翻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汉语语言系统与英语语言系统的能力。

3.从教学模式上来说,要依据语言学的发展要求探索实践教学模式。院校要积极与用人单位接洽,主动了解本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空缺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设定相关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翻译人才。

4.从教学评价上来说,要严格依据语言学的要求,探索出一套符合语言学发展规律及社会需求的英语翻译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充分发挥其导向、矫正、监控、鉴定等职能,以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为首任,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5.从价值取向上来说,要构建科学的语言学价值取向。引导教师重视翻译教学的教育性、文化性、实用性及语言性,通过深入挖掘英语这门语言的内在和外在价值,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健康、稳定运行。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多媒体;翻译教学;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校园网的不断完善,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逐渐成为可能,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来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了当今广大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着重探讨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的多项教学实践,从而探讨在高校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行性。

一、传统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翻译课历来是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

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翻译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也是能促进学生双语水平的提高,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认识的一门课程,但同时也是学生普遍认为难学,教师觉得难教,费时又费力的一门课程。就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言,多年来高校翻译教学一直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主要使用黑板和粉笔,另加一本教科书或印发的翻译资料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内既要教授翻译理论又要组织学生进行翻译练习,课堂容量十分有限,课堂效率较低,如在讲授长句的翻译技巧时,教师既要板书又要讲解,一节课下来,就只能讲解几个例句。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突出的课程,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到翻译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通过学习多种翻译技巧,参与翻译实践,从而提高翻译水平。而传统的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束缚了学生的翻译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课外作业大都是老师布置的一些非常有限的机械的英汉互译练习,翻译的内容,练习数量的多少,都是由教师来决定。教师需要在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改作业,但作业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批语不屑一顾,学生之间也很少进行作业的交流和学习。这样,就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费时费力了,但仅靠讲授翻译理论与技巧以及有限的练习是很难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的。

二、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的优势

计算机多媒体既包括了文字,数据,还包括了多媒体的人机信息交流手段,如声音,图像,活动图画等信息媒

体。它具有信息量大,信息输入手段多样化,交互性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尤其能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师板书时间,增大翻译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同时也可以增加翻译的练习量。

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或光盘等及时更新陈旧的不符合时代的教学内容,适当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翻译实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翻译练习,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三、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实践探讨

提倡自主外语学习是现代教育目标的需要,即提高人的能力和全面素质,人们普遍认为终身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人们社会生存的基本保证。提倡自主外语学习符合学习者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不同。鉴于外语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多媒体辅助外语翻译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学校的自身条件,笔者在翻译的教学实践中借助多媒体,探讨了利用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的多种方式。

(一)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介绍不同文体特点和语篇方面的基础知识,介绍东西方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的著名翻译理论。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存储量大,直观性强的优势,在讲解各种翻译技巧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例句和优秀译文,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到除了书本之外的更多翻译知识。

(二)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根据作业内容要求学生分组或全体提供电子版作业,并将学生的作业进行整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评讲,也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将作业完成情况反馈给学生。如在讲解翻译的文采时,笔者曾尝试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多种译文,并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比较,赏析,通过现场评讲的方式,学生不仅印象深刻,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各种译文的比较,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利用现代大学生喜欢网络沟通的特点,通过建立翻译论坛等方式,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翻译练习,并和同学及翻译爱好者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翻译指导,而不是仅仅只局限于课堂,教室的指导交流。也可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翻译网站,资源共享,不仅加大了学生翻译的练习量,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文体的翻译资料,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通过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译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讲解翻译与文化时,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分组比较中英文化差异,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分组展示讨论的结果。又如在学习习语的翻译时,笔者让学生分组收集中英习语互译的例子,并以课件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这些翻译实践不仅让学生完全参与翻译实践,也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有更多交流学习经验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笔者所教授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从这些制作课件,展示课件的实践中,为以后走上讲台,从事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五)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优势,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翻译教学的趣味性。在讲解电影翻译时,笔者让学生翻译了《功夫熊猫》的片段,学生不仅翻译的积极性高,而且很多学生课后反映从此喜欢上了电影的翻译,并经常参与电影翻译实践。

通过以上多媒体辅助翻译实践,确确实实完全改变了传统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增多了课程的容量和学生的课后练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体现了翻译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但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也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室不仅需要有意识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会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并整合各种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进行测定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到最合适的自主学习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英汉翻译教程,杨士焯,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00

第4篇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查学生的翻译水平,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对汉语的读与写的掌握能力。翻译离不开文化,汉语翻译教学更加要注重翻译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是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所需要掌握的那种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文化。翻译教学的宗旨有两个“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

关键词:对外汉语 翻译教学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前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查学生的翻译水平,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对汉语的读与写的掌握能力。关于对外汉语翻译教学,学术界已经做出了许多的研究,在本篇论文中,我只想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补充一些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文化的翻译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要素组成的。那么何以为文化呢?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文化我们采用泰勒的说法,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认识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广义的文化,借用季羡林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我们可以知道,汉语是一门语言,我们可以从汉语内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对学生进行讲解。但是“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是我们所认为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一切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文化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对外汉语翻译教学的文化”是一个语言教学范畴内的概念,是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与“文化”是从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是它们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概念都是不同的。研究文化,人类学有人类学的角度,社会学有社会学的角度;而研究“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语言学有语言学的角度,应用语言学有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是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所需要掌握的那种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文化。

一、翻译病句实例

我这次的教学对象是英语为母语的美国留学生,所以这里的翻译病句,就是指英语翻译为汉语的病句。

留学生的汉语翻译中,出现错误主要包括下面这几点,借此我用文化的角度来结束引起这些错误的原因。

1、称谓翻译的错误:

例句:(1)我爸爸的妹妹是我的阿姨。

(2)我妈妈的弟弟是我的叔叔。

留学生翻译aunt,uncle等这类表示亲属称谓的词,不能完全的对应汉语亲属称谓。在汉语翻译中,aunt对应的是姑姑,婶婶,阿姨等词语。Uncle对应的是叔叔,伯父和舅舅等词语。然而由于英语中没有将家庭关系的称谓划分得像汉语这样细致,所以留学生会产生翻译的错误。

2、成语翻译的错误:

例句:(1)我想成为天之骄子的人才。

(2)东部有雨后春笋的非国有经济。

“天之骄子”就是指的人才,没必要写“天之骄子的人才”。“雨后春笋”不能直接做修饰词,“雨后春笋般”才是修饰词。这个是因为汉语中成语一般是有典故来源的,不是可以从字面意思简单推敲出来的,并且成语的词性也是由其典故意义来决定的,不是可以从成语结构而推出来的。我们试看“雨后春笋”这个词,首先我们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留学生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下雨后的春天的笋子”,但是其本来意义是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这里就有留学生从字面读不到的意义“很多的笋子”。然后我们在词性,留学生从字面意思来看“雨后春笋”就是指“笋子”这个成语应该是名词,但是这个成语是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成语突出的是大量涌现,该成语是副词。该病句中,留学生是理解到了“雨后春笋”的意义,也知道不是名词,但是却误认为了该成语是形容词,这也是由于没有从成语的典故来理解和使用成语,从而犯了错误。

3、词语顺序的错误:

例句:(1)我回家坐飞机。

(2)我吃饭用筷子。

这两句话如果用英语表示就是“I come home by air.”“I have dinner by chopsticks”,在英语中“by air”“by chopsticks”状语后置是正确的。但是在汉语中,这两个状语也表示动作,这样我们理解这样句子就用动作的先后顺序来理解。“我回家坐飞机”,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这句话,即是,我回到家再坐飞机。“我吃饭用筷子”,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这句话,即为,我先吃饭再用手拿筷子。但是我们正常的顺序是先坐了飞机才能到家,先拿了筷子才能吃饭,所以正确的句子是“我坐飞机回家”“我用筷子吃饭”。这主要是汉语讲究的思维的严谨和逻辑的先后顺序,这也是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体现的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

4、量词搭配的错误:

例句:(1)我会说三个语言。

(2)中国有1000大学。

英语中许多的名词都没有量词,而汉语中的名词几乎都要用量词来修饰,这样才可以显示其准确性。量词在古汉语中很少有的,很多的量词都是在古汉语中由别的名词或者动词演化来的。“门”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指“区别不同人家的功能”,于是后来演化成可以区分不同的语言。“所”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思是处所,后来可用为量词,修饰处所名词,“大学”也是表处所的,所以用“所”来修饰。因此是“语言”的量词应该是“门”,“大学”的量词应该是“所”。这两个病句也是翻译中体现出来的语言学中文化的差异。

5、词义不准确:

例句:(1)我们的差异对一起交流很麻烦。

(2)祝你复原。

如果是用于交流,我们可以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但是中国人如果说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觉得很奇怪。第一句话为“It is troublesome to continue with each other fou our diffrence.英语中的“to”可以直接的翻译为汉语中的对,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根据程度的轻重,好坏,而翻译为“导致、以至于”等词语,这里把“对”改成“导致”有一种贬义,并且使句子看起来不直白。第二个例子是学生想表达祝福某人身体康复的句子。用英语表达这个为“wish you recovery”,“recovery”很难直译成“康复”的意思,这个就是必须要记住汉语固定的表达习惯,才会说地道而准确的汉语。

二、翻译教学的宗旨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即翻译是在文化的大语境下进行的,是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的整合。翻译教学的宗旨有两个“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

其一、谈谈“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翻译教学所追求的理念。所谓的“和”,指的是和谐,是中西方文化理想追求的审美凝结。然而,中国的和谐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重在不相互对抗,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西方文化的和谐强调的是部分,以部分的实体性来形成整体的和谐,注重对立面的斗争,这是所谓的“不同”。体现在汉语翻译中,我们可以用一个定语从句来举例。“This is the beautiful house which we live in.”翻译为汉语为“这是我们住的那所漂亮房子”。汉语是将定语整理在一起,所谓“和”然后在修饰主语“房子”。而英语就将定语拆开,主要是强调“which we live in”,并且用分散的部分来修饰“ house ”。所以汉语翻译强调整合,在教学中要注重句子的紧凑和整合。

其二、谈一谈“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是翻译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在文化信息的翻译标准方面,对于翻译遮是立足于本土文化还是外国文化这一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表现为翻译的“异化”和“归化”。汉语翻译教学的“异化”与“归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汉语形式与汉语文化内容。“异化”是指一种外国文化为导向的翻译,重视体现外语的特色,强调保留外语的风格特色。因此,在翻译中不免要增加一些对汉语来说具有创造能力的新的表达方法。就是在汉语中加入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归化”就是与汉语文化为导向的一种翻译,即用汉语的表达方法来再现和传递外语中的文化信息。即是,坚持汉语文化,因此外语文化的特色在翻译中将会被消失。

这是两种极其极端的翻译教学观念,因为两国的文化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所以在翻译中,不能极端的来“异化”或者“归化”,在翻译过程中,只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文中想表达的文化信息,就是最佳的翻译教学原则,不必拘泥于表达的形式,这就叫做“求同存异”。

三、结语

翻译离不开文化,汉语翻译教学更加要注重翻译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外国人学习汉语,需要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文化,侧重的是语言交际的文化,所以在汉语翻译教学中要把握住文化的范畴,不要涉及过多的中国文化,不然会增加翻译的难度。在翻译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翻译教学的宗旨,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1]张文联.从翻译的“文化转向”看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自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132-136.

[2]菜禄、苗欣.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偏误的认知心理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108-110.

[3]刘丽宁.关于对外汉语专业翻译课的思考[J].语言与翻译(汉文),2010(4):73-76.

[4]邓梦林.文化差异翻译的模因解析[J].考试周刊,2008(38):227-228.

[5]常润芳.“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及对比、翻译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55-160.

[6]曾小红.有关对外汉语英汉翻译教材的思考[J].首接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2006:117-119

第5篇

作者:陈德喜 黄焰结

模糊与翻译美学翻译研究

在中国历史悠久,研究翻译的方法和视角也在不断地改变,涉及许多领域,如,文学、哲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信息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等。据Munday看来,翻译研究主要经历了前语言学(或前理论)、语言学和后语言学(或多元理论)三个理论时期(林克难,2002:74;姜秋霞、杨平,2004:12)。在前语言学时期,翻译研究植根于古典诗学和美学,主观、模糊、随意,基本可以说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外方情况都差不多。作为翻译与美学联姻的专著,许多专家、学者均有宏论。刘宓庆、毛荣贵、傅仲选、奚永吉、张柏然、黄龙、姜秋霞、侯向群、张思洁、葛校琴等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毛荣贵对翻译美学的界定如下: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毛荣贵,2005:7)。杨振宁教授也说过中国文化是沿着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中文的表达方式是不够准确,但是写诗却是一个优点,这样诗歌等文学作品意境深幽,隐于文中,需要读者整体理解,用心感悟,通过发挥想象力去发掘内在、隐含的因素。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其内涵较之精确语言具有更多的暗示性、蕴含性、妥贴性、独创性、简洁性、音乐性等特点,因而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中国人对模糊美感的追求,与民族偏向于内向的性格特点和审美心理习惯有关。但是,喜好含蓄并非我们民族所特有,作为性格比较外向的西方民族并不排斥模糊和含蓄。西方文学艺术也不乏以模糊和含蓄见长的优秀作品。海明威提出过所谓的“冰山原则”,至于西方象征主义诗人特别是意象派诗人则更是倡导象征、暗示与意象,反对明说和直陈。模糊,乃语言之共性(毛荣贵,2005:248)。但是,模糊美感在汉语中,它是主流美,而在英语中它却是支流美。汉语的模糊性呈现了更多普遍存在的个性特征。季羡林先生认为《二十诗品》妙就妙在模糊上,由此可见语言模糊性在英汉语中的审美地位的差异。模糊能给人以整体概念和整体印象,每个读者都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正应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模糊性的意味深远之处。另外,汉语的语法集西方语言学中的语法、修辞、语用、语义等于一身,正如的老师黎锦熙先生说的那样,国语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汉语更多的强调体验与感悟,重视个性与创造,常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其实,许多翻译家、学者都认为汉英翻译之憾,莫大于眼睁睁地看着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因为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应,是一种意境性语言,讲究意合意会,不求须眉毕现的分析,不讲严密的逻辑,而英语则呈现别样风景,重逻辑,讲分析,求形合,注重细节,欣赏客观描述,漠视整体效应。无论在翻译操作还是在翻译理论中,模糊现象都具有绝对性。邵璐(2008,3)的模糊法则认为模糊性不光体现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翻译理论同样具有模糊性。所以毛荣贵先生在论证汉英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时,分别从汉语语法、意境、妍美、句法等四方面与英语存在巨大的差异,必然导致英文译本的美感磨蚀。以神驭形,孕育模糊,汉语表达才获得了英语所缺失的美学价值。这对于优秀的翻译家来说,是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的事情。他们面对英汉之互译中的精确美感与模糊美感,无非有四种基本的翻译方法: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毛荣贵,2005:303)。而翻译中对于模糊语言的处理,常用的手法首先是以模糊译模糊,再从这一基本手法衍生出“以部分模糊译模糊”、“以模糊译部分模糊”或“以轻度模糊译强度模糊”以及“以强度模糊译轻度模糊”等无限多的方法和策略(邵璐:2008,2)。通过这样的手法,模糊语言的汉英翻译过程中有时灵感显现可化看似不可译为可译,至少可使磨蚀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原作作者的意图,作为原作读者的译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三者的视野融洽就成了翻译的焦点。就翻译而言,视野融洽是为了保证原作的意图,文本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在译文中得到再生,从而获得译文读者的共鸣(周方珠2004:279)。只有这样的翻译,尤其是模糊语言的翻译,才能真正地将汉语的美感传达到英文读者那里,也才能真正地让英文读者欣赏到含蓄隽永,意境空灵,形神兼具的汉语文化的魅力。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可以说是杰出的代表,他的翻译理论可以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来概括。具体来讲,“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似”则是指“形似、意似、神似”,其中“神似”最重要,并以中西文化背景语言的差异为切入点,说明古典诗歌英译关键是要保证它在文化背景、意境、音韵上的原汁原味和体式上的相似。他的“美化之艺术”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和升华,但多了归纳和系统化的现代致思导向;他的“竞赛论”的翻译实践充分展示了汉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有效抵制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此外,许渊冲教授的译诗八论,其中的“译者意也”是说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罗新璋、沈苏儒、毛荣贵、张经浩及香港的刘靖之等学者。他们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统译论的影响。

翻译美学及其模糊性的研究

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翻译研究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地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翻译学在西方已成为一门显学;在中国,翻译学也朝人文学术研究的中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4年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被批准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立我国第一个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二级学科),从2005年起招收独立的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标志着我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翻译》,2004)。同时,国内众多的高校纷纷成立翻译学院或翻译系,复旦大学等三所学校还成为首批招收翻译本科的大学,这一切均显示了我国翻译研究的长足发展。理论的发展滋生了翻译研究的繁荣。近年来,笔者在夯实传统翻译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中外前沿的翻译理论,并付诸于科研和教学中。传统的翻译教学注重于师徒相授的经验式教法,强调“怎样译”的规范式翻译方法,而新的翻译理论和科研结果昭示翻译教学更应注重“为什么译”的描写式翻译方式。笔者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大学英语教学,总是巧妙借助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促进英语教学,以丰富英语教学的方法(可称之为教学翻译),同时也在适当的机会向学生们讲授有关翻译的技巧和知识,毕竟翻译也是英语学习的五项技能之一。另一方面,笔者也利用批阅学生翻译作业的机会,帮助拓宽学生对翻译的看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和实践水平(谓之为翻译教学)。而且,笔者在业余时间里仍不断借助翻译研究新的突破来探索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新思路。总之,理论研究对翻译实践,尤其对英语教学和翻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最直接的使用范围是指导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而且还可以应用到实用翻译之中,这一点,笔者在翻译实践中受益颇多。翻译学这门新兴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尤其是模糊与翻译美学的结合,需要学习和消化的知识很多;本文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将模糊与翻译美学的结合运用于英语教学中,以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笔者将会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中外翻译前沿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寻求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一方面以翻译理论描述和解释翻译现象,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另一方面以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毕竟翻译也是应用型的技艺。为此,笔者将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模糊与翻译美学之间的结合并将其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上,如诗歌模糊的翻译,海明威作品模糊性研究等等,此即为笔者今后不断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第6篇

关键词 翻译教学 跨文化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表层意思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但由于拥有这两种语言的民族所拥有不同的生活传统和文化特点,导致一定文化层面的冲突,这给翻译带来了障碍。通常翻译教学往往强调语言和翻译技巧的讲解而忽略文化因素的导入,导致很多学生在翻译时出现不尊重原文的文化习俗的现象。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日益重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我们的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传统翻译教学的基础上将文化交流因素融入教学当中。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翻译教学

“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是泛指一切在语言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认为外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也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加上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文化进行和谐的交往。

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字典里所包含的对应的翻译只是翻译的表层,而丰富的文化信息则是潜藏在独特的文化底蕴之中。例如,“pick up sb.”一词在英汉字典里表示“接某人”的意思。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在该用另一个汉语意思相同表示“接某人”(meet)的情况下而误用了“pick up”(一般指用车接)。这是因为大多数字典里不可能把每个单词所联想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体现出来,而外语学习者最开始接触的翻译也仅仅停留在意思表面即对应的字面意思。还有一个笔者经常发现误用的字是“house”,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习惯用这个词来表示任何概念的“房子”,殊不知美国文化中有好几个表达不同类别的“房子”。经过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笔者了解到通常我们所指的城市居民单元式住宅楼房在美国也有相似的对应,可以叫“condominium”,而不是绝大多数美国人也很向往的“house”,因为该词通常指的是那种类似于中国别墅式的房子。因此,为了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误解,了解与掌握字典里背后的深层文化底蕴是极其必要的。而翻译教学作为以双语的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对文化传播更负有直接的责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对于翻译教学具有比对一般外语教学更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翻译课堂中存在普遍的错觉,认为翻译课就是教会学生翻译,培养译者。另一方面,学生也对老师讲授的翻译过程、标准、原作的背景知识、词汇的文化内涵时等兴趣不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老师在浪费时间。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

众多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中西方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的不同,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中方是发散性思维, 西方则是直线性思维; 中方注重整体, 综合概括, 西方重视个体, 强调逻辑分析, 表现在语言上汉语概述性, 抽象性强,英语具体性强。 例如在时间的表述上, 汉语是以年月日的顺序, 而英语却是把年放在了最后。在价值观上, 中方重儒家文化, 集体主义,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如中国人在面对表扬时, 语言上常表现的是谦虚, 否定自己, 西方却坦然接受表扬, 表现个人的成绩。

外在因素主要表现在目前的考试制度, 教材, 教师等因素。 目前翻译资格证的考试还是重翻译技巧及语法知识,文化与交际的知识考核得较少。教学管理者也一般认为取得了翻译资格证就意味着就能胜任翻译教学,而没有提供条件让教师接受真实文化语境下的培训或进修。在翻译教材方面, 呈现出单一, 过时等特点, 缺乏实用性, 而且教材把重点过多地放在语言知识和具体的翻译技巧运用上, 设计的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很少, 对跨文化的引导和运用更是被忽略了。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选取恰当的教材。

翻译教材具有导向作用,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实现翻译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是英语专业学生获得翻译知识、提高翻译能力的最直接来源,是评估高校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国内翻译教材层出不穷,种类繁多,数量可观,但目前来看,翻译教材的现状还很难令人满意。主要体现在:一是教材内容陈旧,主要以词句为例介绍一些翻译技巧,服务于传统教学,与现在的翻译教学严重脱节,如张培基的《英汉翻译教程》首版于1980年,但今天仍有很多高校选用这本在当时相当权威的教材。翻开此类教材,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教师很容易辨别出这种纯粹从词句层面上讲解翻译技巧的教材仅仅局限于语言表层的转换,脱离了文化语境,忽视了文化知识的传输,没有以文化交流为指导思想,不符合翻译教学大纲规定。二是国内外翻译理论的发展对翻译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译教师开始不满足于传统的翻译教材,人们也开始编著新教材。这类教材已有明确的理论介入,但缺乏文化交流为主线。跨文化意识较强的教师还是不太能满足于此类教材面对这种情况,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教师往往会选择适应新翻译课程要求的教材,尽量选择融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翻译史、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教材。

(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目前翻译课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闭卷,考试多是对语言知识点和翻译技巧的考核,内容绝大部分是字词到段落的英汉互译,主观论述题基本不会出现,也不允许带字典等工具书。这样就自然给学生灌输了一种信息就是以为有了语法加上字典,就可以轻松应付翻译考试了。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有翻遍所有字典也可能查不到的东西。因此,在考核中,可以加大平时成绩的力度。鼓励学生多搜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或多找机会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口头汇报,或者用角色扮演把一些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再现出来,这些都要纳入期末成绩评价标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兴致盎然地、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提升翻译教师资质,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翻译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翻译教学有别于其他纯语言的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自然也要更有针对性。试想一个从未跨出国门的或者甚至是刚跨出校门的年轻教师,自身可能都对目标文化感受不深,更谈不上言传身教。为了帮助教师能获得真实的目标文化体验,大学及院校管理者应该提供出国的机会,没有条件者也要帮助教师参与目标语国家人士的联谊会等之类的社交活动。可以方便利用的资源是各个大学的外籍教师,翻译教师应该主动与之接触,可以把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或所感受到的独特的文化转述给学生。另外,当前世界已然成为“地球村”,网络等各种资源媒介的使用,使得我们可以不出家门就可以领略各国文化,因此教师最起码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总之,一个连教师都缺乏目标语国家文化的课堂根本就谈不上跨文化交际的培养。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 互联网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

教师应该多收集, 整理有关西方文化方面的音、 像等资料, 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 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一个声、 像、 文俱全的真实交流环境。这点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它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 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情景相联系的, 是对真实情境的一种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社会互作用,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才能有效地构建知识。 同时又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并完成知识构建。因此在翻译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真实多媒体课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承担着跨文化交际的重任。翻译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翻译方法的讲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有计划、有系统地导入跨文化交流因素,逐渐改变传授一般翻译技巧或机械练习的传统教法,要教会学生从文化内涵来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正如著名翻译学家Nida的文化知识框架中所包含的各个要素,我们在翻译教学中要将不同国家的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导入翻译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名称: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教学一体化模式(课题编号:2011jyte147)。

(作者:武昌工学院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3]佟晓梅.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教学研究,2006(2).

第7篇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英语教学 策略

从人类有了语言交往,翻译就产生了。几千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关于翻译的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丰富的翻译理论和众多翻译学派。其中,目的翻译派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之一,近年来,该理论在中国翻译界和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和学者撰文介绍目的翻译理论。研究者总结了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翻译目的论理论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教学一直受到广大学者尤其是翻译教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而在中国,现今的翻译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传统的翻译教学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给出参考译文,结合译文讲解技巧”。翻译仅被视为一种词汇、短语以及句子的语码转换,这给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阻碍,学生过于重视对等,却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造成了交际活动的失败。这种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多数学生对翻译学习失去兴趣、翻译水平无法取得更大进步的局面。

二、策略

1.明确目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翻译目的论

认为译文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译者应遵循的原则实际上是译文功能目的论。功能目的论反映在教学上就要求学生明白翻译的预期目的,目的不同则翻译策略也不同。翻译有确定对象,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体现译文的功能性,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给出读者满意的译文,满足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求。

2.加强翻译理论的讲解。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但英语专业本科生传统的翻译课教学基本围绕翻译技巧讲解,老师认为翻译理论晦涩难懂,在课上往往避而不谈。更有不少学者认为翻译理论是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无需给本科生讲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时,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书本上的各种翻译技巧也无法熟练应用,很多学生知难而退,导致翻译教学效果低下。针对这一问题,翻译课中除了进行翻译实践方面的训练之外,还应注重选择实用性强的翻译理论进行讲授,以理论指导实践,真正提高翻译水平。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效果。翻译的跨文化性决

定了其根本任务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的传达。如果脱离文化背景,语言错位,信息载体的作用也将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来看,熟悉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单纯掌握两种语言显得更为重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逐渐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使学生着眼于翻译的整体功能,充分考虑译文交际情景,优先解决语用和文化问题。教师应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学生毕业去向选取合适的翻译资料,培养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随着国际间经济与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急需大批翻译人才,当前的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把目的翻译理论引进翻译教学是高校翻译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举措,这对于更新翻译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翻译人才,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院级课题结项成果之一。项目名称:目的论关照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探索。项目编号:2011008.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2]傅敬民,张顺梅,薛清.英汉翻译辨析[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8).

第8篇

关键词: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翻译教学;翻译能力;课程设计

一、复合型专业的翻译教学现状与背景

近年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如火如荼,将传统的翻译教学从语言操练发展到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了从翻译专业本科和翻译硕士学位的培养体系。这种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国内还有多所外国语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新闻传播”等专业,这些专业发挥自身的外语优势,将外语学习和专业学习并重,培养了一批特色人才。2000年制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但正如胡文仲(2008)指出:“随着具有较强英语教学背景的经管、外交、法律、新闻等专业的独立发展壮大,英语专业自身的定位问题成为该专业(笔者注:英语专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目前,复合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戴炜栋2009):

(1)外语+专业型外语人才

(2)专业+外语型外语人才

(3)复语型外语人才

(4)主辅修型外语人才

(5)外语+方向型外语人才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目前该校刚刚实施了“主辅修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专业”模式转向为“双专业、双学位”,英语专业作为第二专业供学生选择辅修。这一转变对翻译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根据新规定,作为双学位的英语专业只需要额外修20个学分即可,因此翻译课只能有2个学分。而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翻译课(这里特指笔译课)持续3个学期,共计6个学分。两相比较,作为第二专业的英语教学体系中翻译课时量大大压缩,但校方的要求是完成学业者水平应不低于英语专业学生,这显然构成了一大挑战。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上好这门课,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呢?

笔者所在的“复合型专业”学院自2006年以来,一直将“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为一门2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进行开设,其课时量与新的教学体系相一致。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面对从复合型专业向双专业、双学位的转型,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将教学中的经验与同行分享。

二、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教学理论分析

1. 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

翻译教学(translation pedagogy)和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是一对常被忽视的概念,但在翻译课程设计当中,区分这对概念非常重要。迪里索、利加恩克(2001)认为翻译教学是指:“(1)(翻译)教学中所有理论、方法和技巧的统称。在此意义中,翻译教学指传授翻译学科的教学知识,提供教学指导原则。涉及范围包括翻译计划、课程内容、实际训练、实习安排和评估方法。翻译教学常识在实际情况中探索翻译知识,试图找出(译者)培训的基本原则。(2)翻译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论的统称。在此意义中,翻译教学包括所有的课堂练习、方法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以及学生的动机。它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经历、志向和独立作业的能力。其目标是制订译员培训的程序。”而教学翻译则是指:“把翻译作为练习来学习外语的一种模式。在语言教学中,设计这种练习是为了扩大词汇量,帮助掌握新的句法结构,检查理解程度并评估对新词汇的认知。教学翻译练习中包括译入学生的主导语言和译入外语两种。从比较的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多倾向于使用直译的方法来处理语境中的词组和文章片段(有时是组合起来的文章)。在北美,教学翻译通常只局限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翻译。”

由此可见,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侧重点完全不同,翻译教学以翻译技能培养为目标,而教学翻译则以翻译为手段,以语言综合技能为培养目标。二者不可混淆。长期以来,我国部分翻译课教师用教学翻译代替了翻译教学,在批改作业中依然采用了教学翻译的方法即纠正拼写和语法错误,将语言基本功和语言的基本转换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了专业化译员培训的实际需求。这显然不尽合理。正如何其莘(2007)指出:“(翻译)似乎是学生在培养了前几项技能之后,就自然而然能够获得的一种能力。这种思路反映到人才培养规格上就是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学会外语就能够从事翻译工作。这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丛滋杭(2007:35)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一直以来,所谓的翻译教学实际上是教学翻译。”

作者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这里的复合型专业学生普遍英语水平较高,在求职中也常因出色的外语水平而备受青睐。因此翻译应当作为一门实用的就业技能进行教学,即以翻译教学为主,旨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为将来工作中的需求做好准备,也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然而短短一个学期、每周两节课的时间不可能让学生掌握职业译者所需的所有技能,也不可能培养高超而全面的翻译能力。因此必须一方面着重培养其学习能力,做到“授人以渔”,尽可能涉及翻译教学的各领域,同时提供大量相关材料和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兼顾教学翻译,进一步打好语言基本功,即将翻译作为 “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中的高级技能传授给高年级学生,通过翻译全面提高语言能力。正如张美芳(2001)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还不能把教学翻译完全排斥于翻译教学外。但当前翻译教学界面临的问题是,教学翻译在大学本科开设的翻译专业课程中应占有多大的比例。”笔者的教学模式是以翻译教学为主,占课时的70%以上,而教学翻译则不高于30%。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是成功的,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 从翻译能力看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常常以“教学翻译”为主,着重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却忽视了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因此有必要从翻译能力角度探讨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可表述为“能胜任翻译任务的主观条件”(罗选民2008)。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的研究小组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将翻译能力界定为“翻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在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翻译能力的研究蓬勃发展,Kiraly(1995)、Sch?ffner(2000)、Neubert(2000)、PACTE(2000,2002,2003,2005,2008)、Pym(2003)、Kelly(2005)均提出了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其中以PACTE研究小组最为多产,研究成果影响较大。因此本文从PACTE的翻译能力模式出发,对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学习者进行分析。

PACTE(2008)将翻译能力分为:双语子能力(bilingual subcompetence,包括原语理解和译语表达)、语言外子能力(extra-linguistic subcompetence,包括翻译理论知识、双语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转换子能力( transfer competence ,理解和再现)、翻译知识子能力(knowledge-about-translation subcompetence,包括译者的翻译技能、对翻译的认识和对翻译行业的了解)、工具子能力(instrumental subcompetence,翻译过程中所需的工具书、词典、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等)、策略子能力(strategic subcompetence,即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纠正偶发错误的能力、复述能力和文献编纂能力等)、生理—心理成分(psycho-physiological components,如阅读与写作技巧、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逻辑思考力、好奇心、毅力、严谨、敏锐、自信等)。

按照以上分类标准来看,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双语子能力和转换子能力上,力图通过基本句式的操练和经典文学作品的优秀译文赏析来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转换子能力和双语能力。这对培养翻译人才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近年来,对翻译理论和双语文化知识亦在翻译教学中得到了强调,但对主题知识的教学尚未得到重视。而翻译能力的其他方面均被冷落在一边。例如工具子能力在翻译实践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的传统翻译教学很少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目前大多数翻译教材中均未辟出专门的章节介绍如何使用工具书,更不用说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和网络搜索技巧。正如吕立松、穆雷(2007)指出,内地高校对翻译新技术的教学却至今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所开设的翻译课程几乎很少涉及翻译技术和一些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同时,对如何发展学习者的策略能力和生理—心理能力更是一片空白。

有鉴于此,本课程计划以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为导向,着重提高学习者的翻译实践能力,为将来可能从事的翻译活动和进一步在该领域深造打下基础。为此,除了常规的句型翻译技巧和篇章翻译练习外,还加入了词典与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模块以提高学习者的工具能力,同时通过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的方式(金圣华1995;肖红2005;梁志坚2006)让学习者在模拟真实翻译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以发展其策略能力,从而综合调动其他各能力因素,推动整体翻译能力的进步。

3. 翻译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翻译教学中,许多翻译课教师和长期从事翻译实践的专家却对翻译理论抱着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认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没有指导作用。丛滋杭(2007)提到翻译界部分人士认为:“翻译理论五花八门,各说各理,对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基本上不起作用,讲多了反而有害。”近年来翻译理论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翻译教学的研究也日趋进步,“翻译理论无用论”渐趋式微。目前的问题是,鉴于翻译课的学时本来就很少,必须对翻译理论有所挑选。那么,哪些理论是在本阶段必须教给学生的呢?穆雷(2004)认为,对于本科生来说,只需了解翻译学的构成及其基本分类、学习和研究翻译必备的条件与方法,翻译的定义、分类、基本方法与技巧等即可。王树槐(2001)认为,本科生翻译课上应涉及的翻译理论包括翻译标准、欧化汉语、英汉宏观对比、文化对比、语义分析等。本人认为,对翻译教学较为重要的翻译理论应包括英汉对比和功能翻译理论两个方面。

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是翻译学习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不少翻译教材将翻译技巧分为“拆分”、“包孕”、“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等不一而足,但对这些翻译技巧的理论基础却语焉不详。笔者认为,翻译技巧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理论角度了解其必要性和适用范围。英汉语言对比正是为从理性角度认识翻译技巧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学习者豁然开朗。在此方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连淑能(1993)作为主要讲解素材,以“形合”、“意合”这一对英汉语最突出的差异入手,用丰富例证对英汉语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为何在英译汉中要使用流水句,按照时间关系、因果关系重新组织小句,从而完成复杂句式的转换。以下句为例:

(1)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这句话是英语形合的典型案例,通过条件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从而实现了时间上的倒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笔者在教学中从汉语的意合入手,引导学生从时间关系上对以上从句进行重新排序,然后重新组织译文,就顺利完成了该句的翻译:

(2)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这一切终于得到了澄清。

而在英汉的文化对比方面,笔者除了简要介绍了英汉语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诸多差异外,还强调了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重点介绍了Venuti提出的“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并结合“龙”和dragon等实例与学生展开了细致的分析。通过这一做法,学生们有效掌握了英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方式,并在翻译实践中有意识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功能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界极为重要的流派之一。由于它打破了以“原文为中心”的桎梏,强调翻译的时间、地点、场合、媒介、目的以及译文的读者和功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因而“不仅可以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可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贾文波2007)在应用翻译领域,功能翻译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在翻译教学中也日益受到重视(Colina 2003;朱小雪等2010)。在分析了各类主流的翻译能力模式以及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指令”(translation brief)基础上,Hague, Melby and Wang (2011)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必要采用以翻译参数为基础的结构化翻译规范(structured translation specifications)。结构化翻译规范集(structured translation specification set)全文详见/specs。目前由Melby教授制订的结构化翻译规范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即将推出的翻译服务标准TS 11669。将这一国际标准应用在翻译教学中,势必增强学习者对真实环境下应用翻译的认识,获得更好的翻译能力。

当然,与翻译教学息息相关的翻译理论还有很多,但考虑到一个学期的翻译课程本来课时就非常紧张,想系统性介绍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几乎不可能,而本科生对理论的接受能力也稍逊于研究生。为了帮助学生对翻译理论活学活用,笔者与刘季春(2010)提倡的以翻译观念为轴的范例教学不谋而合。该教学理念不注重理论知识的严密逻辑体系,“教师有相当大的自由,只注意抓主要矛盾,教师可以自由创建和组合教学模块,有研究、有感悟的就讲,没感悟的就不讲, 感悟深的就多讲, 关键是要能打动学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教师对翻译理论的诸方面较为娴熟,能够信手拈来并密切结合实践,使学习者在不自觉中认识到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

三、作为第二专业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模块设计

1. 教学单元模块设计

基于上述理念,本文建议针对目前翻译课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为目标,重视实践能力,理论结合实际。因此本文将翻译教学分为以下单元模块:

以上模块基本对应了不同的翻译能力侧面,将这些模块结合起来,就满足了培养学习者翻译能力诸方面的需求。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对应用翻译模块等内容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增删。上述模块中并未将文学翻译列入,是基于文学翻译本身虽然是“皇冠上的明珠,”但其占实际翻译市场需求不足5%,对就业技能和竞争力没有实际贡献。但这并不是将文学翻译排斥在翻译课教学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文学翻译部分也常常备受欢迎。因此建议教师可以将文学翻译的例证贯穿在翻译基础知识和翻译技巧模块,况且翻译理论的分析和解读也往往需要用到文学翻译中的术语和分析手段。

2. 网络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课时非常紧张,学习者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修,才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达到教学目标。但仅靠开列的参考书目还是不够的,教师需要与学习者在网络上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教学,及时处理教学问题,答疑解惑,并提供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料供学习者参考。如此一来,课堂教学主要用于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集中学习,而网络教学则用于自主学习、答疑解惑和作业交流 。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则实际投入的学习时间超出了课堂时间的限制,从而大大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为此,我们利用学校“课程中心”建立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网站(http:///G2S/Template/View.aspx? courseId=32&topMenuId=44412&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由于课程中心的网站本身功能有限,因此本网站的模块设计依然受到很多限制,无法实现更加先进和复杂的理念。就目前而言,该网站的各项功能已经基本满足了翻译课教学的需要,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当然,若使用Moodle、Blackboard等国外主流课程管理系统并进行二次开发和客户化,则可以基于网络翻译教学的需要,增加更多功能模块如翻译记忆、翻译过程监控、学习者语料库、智能翻译指导等,更好地为翻译教学服务(王正、孙东云2009)。

四、结论

本文论述了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课教学设计。由于课时有限,翻译课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控(王正、孙东云2009b)。在教学中,建议从翻译教学而非教学翻译的角度出发,不要将翻译课作为高级英语课程的延伸,而是切实从学习者的翻译能力角度入手,着重培养其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多了解翻译的方方面面。若他们有志于今后进一步学习翻译或攻读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则具备了翻译的基本知识和自学能力。

复合型专业是国内外语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如何做好复合型专业的英语教学,是这些院校面临的普遍挑战。“主辅修专业”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专业化与英语技能之间的矛盾,但也压缩了英语教学的课时。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进一步做好英语教学,起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既离不开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充分重视和教师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网络教学手段。本文虽然着眼于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课教学模式,但也希望这一探索能够给广大相关教师有益的启示,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Colina, Sonia. 2003.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A Handbook for Teachers[M]. New York: McGraw-Hill.

[2] Hague, Daryl. Alan Melby, WANG Zheng. Surveying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Specification Approach[J].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er. 2011, 5(2): 243-267.

[3] Kelly, Dorothy. A Handbook for Translation Trainers: A Guide to Reflec?tive Practice[M],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5.

[4] Kiraly, Don. Pathways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ocess[M], Kent: Kent State University. 1995.

[5] Neubert, Albrecht.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A], in Christina Sch?ffner and Beverly Ada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 3-18.

[6] PACTE. 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 in A. Beeby, D. Ensinger, M. Presas (ed.):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99-106.

[7] 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 in Alves, F. (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3: 43-66.

[8] PACTE.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Meta, 2005, 50 (2), pp. 609-618.

[9] PACTE. First Results of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eriment: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and “Efficacy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A]. in John Kearns (eds)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2008: 104-126.

[10] Pym, Anthony. 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 In Defence of a Minimalist Approach[J], META, 2003, (48)4: 481-97.

[11] 戴炜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校外语教育——回顾与展望. http:///gzxy/uploadfile/20091483456385.ppt. 2009-11-25.

[12] 迪里索,利加恩克. 翻译研究关键词[M]. 孙艺风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3] 胡文仲. 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三十年高水平人才仍缺乏[M]. 光明日报. 2008-11-12. http:///edu/jygg/ news/2008/11-12/1446739.shtml.

[14] 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07(2).

[15] 金圣华.“翻译工作坊”教学法剖析[J]. 翻译季刊. 1995(1).

[16]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7] 梁志坚. 翻译课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翻译作坊在教学中的应用——暑期翻译教学高级研讨班和我的翻译教学活动[J]. 中国翻译. 2006 (5).

[18] 刘季春. 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J]. 中国科技翻译,2010(2).

[19] 罗选民,黄勤,张健. 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 外语教学,2008(1):76-82.

[20] 吕立松,穆雷.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 外语界,2007(3): 35-43。

[21] 穆雷.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3-46.

[22] 穆雷. 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 上海翻译,2006(2): 43-47.

[23] 王树槐. 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 中国翻译,2001(5): 36-38.

[24] 王正,孙东云. 网络翻译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7).

[25] 王正,孙东云. 网络翻译自主学习中的在线评价研究[J]. 外语研究,2009(1).

[26] 肖红. “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1).

[27] 张美芳.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

[论文摘要]将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促进英语学习、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首先论述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及策略,提高翻译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各类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更是对听、说、写、译等能力分三个层次(一般、较高、更高)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翻译课程,没有适合公共外语的翻译教材,平时也没有检测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便成为许多英语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需要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本文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试图讨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以飨同行。

二、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度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翻译课程设置;也没有专门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有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为非英专业学生增设翻译课等。为了改变大学英语翻译课不受重视的状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增加了句子内部汉译英考试题项,这一改革措施对重视翻译教学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笔者的工作单位在每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中都设置了翻译试题。然而,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学生的平时翻译作业和多次翻译考试结果来看,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翻译能力存在不足,如语篇缺乏连贯性、搭配错误、语法不通、逻辑混乱或严重存在中式表达等等,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深究起来,笔者发现,主要是翻译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技巧欠缺造成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英语教学中,本科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培养之间缺乏协调,需要总体规划的全方位教学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一些高校压缩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客观条件难以保证将翻译能力培养融入总体教学过程中。最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学校又不断强调科研工作,往往批改学生的翻译作业是只提供标准答案,没有试着去进一步启发学生就翻译答案的非唯一性进行辩论。

三、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翻译教学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到位,进而解难释疑。因为翻译的实质是两门语言代码的转换,其过程有理解、表达、校对三步,尤其需要调动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只有正确理解原文,才能谈得上表达、校对。要取得正确理解,就必须对文章的语言现象(词汇、含义、句法结构、习惯用法)、文章内容、上下段落的逻辑关系有个全面的把握。在做翻译练习时,要求对原文的理解达到90%乃至1oo%,而在一般阅读中,正确理解的要求只要达到70%就可以了。因此,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首先,重视翻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割裂的,学生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练习获得语言知识,认识到英汉的不同表达习惯,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增强英语思维表达意识。其次,全面培养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非翻译的其他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对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提高翻译能力也是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再次,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说明及编写内容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课后附有大量的句子汉英互译练习,更加重视将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注意语言知识与翻译能力的关系。此外,各种各样的四级、六级模拟试卷也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翻译习题。笔者认为,适当做些翻译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的生词、固定表达、句子结构等的理解能力和句法表达及语法规律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策略

学生翻译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如何。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和翻译实践,通晓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打好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翻译兴趣。

1.将基本翻译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单纯的翻译实践课受到理论的指导。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水平的提高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单纯的翻译劳动,还得靠翻译理论的正确指导。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基本的方法和翻译的一些基本理论常识,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省略法、词类转换法、正反和反正法、长句拆译法、替代法等。英译汉时,注意被动语态、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的特殊译法。从而使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翻译理论,使其翻译实践更有成效。翻译教学必须重视中外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如直译、意译、可译度等概念导入对学生理性地认识和掌握翻译原则和技巧是非常有益的。教授翻译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翻译问题,自觉监督具体的实践活动。翻译理论必须和翻译实践相结合,这是因为翻译理论一方面来自于翻译实践,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一定会更加科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上可以先讲解一些理论,当场提问学生做些课堂练习;然后再布置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下次上课是先讲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得的翻译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自觉地、进而无意识地运用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适当介入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讲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语言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翻译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传递文化内容的过程,译者作为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其任务是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彼此互相沟通。受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比如说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适时、适量地导人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独特的文化知识总是代表某一民族的基本特点,是该民族语言得以传延的沃土。这就是说,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当今世界,虽然各种文化日渐趋同,但是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就难以避免文化冲撞和心理不适,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难怪,有人说翻译活动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因此,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尤其是差异之处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十分重要。这些差异包括英汉词汇知识、中西思维模式、民族历史及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

3.进一步增加英汉语言对比的内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时,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比较的认识,常常以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他们对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在翻译教学中,对比翻译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内容、含义和形式的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两种语言的内涵和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审美观,相对准确地译出异域文化中人们容易接受的语言,而整个貌似简单的翻译过程,却是在知识记忆网络图的作用下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的对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以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认识到英汉语言除了有相似之处,更有相异之处,引导其自觉探寻并逐步掌握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基本特点和常用的翻译技巧。通过练习翻译作业,学生呵以达到自觉培养翻译意识,遵循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尽量减少汉语的负面影响,选择英语中最地道的表达方式,正确译出原文信息,提高译文质量,从而提高对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认识水平。

4.利用精读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课前预习一教师课堂讲解一学生课后做习题一教师对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加大语言输入,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一个人讲解,缺少自由表达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不太有利。由于增设翻译课受到课时、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利用精读课教学时间进行翻译教学,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又达到了全面学习英语的教学终极目标。《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是进行翻译训练的绝好材料。因为翻译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一定量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减少英语语言点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外利用课文辅导材料自学,充分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对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

第10篇

关键词: 翻译理论;功能目的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1翻译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关系

翻译理论是基于翻译的规律和性质,从大批杰出的翻译作品中由翻译研究者总结得出的总结翻译本质和原则的理论和方法。商务英语翻译所适用的理论为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了和商务英语翻译相关的一系列原理和方法。所以,商务英语翻译课堂可以将翻译理论作为一个指导的方向,用该理论来启蒙并提高他们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认识,通过向他们讲述商务英语翻译活动的本质来加深他们对其的理解,同时以此引导他们学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翻译成策略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从课本的理论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又实用性的翻译技巧。当然,运用翻译理论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将理论实践到日常的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中,可以翻译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本,利用现有的资源提升知识水平并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2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改善方法

2.1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商务英语是一门还在不停发展和进步的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学科,而商务英语的翻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由于商务英语具有专业性、商业性等的特点,因此翻译者自身的文化基础、语言能力、文化交流意识和一定的价值观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商务英语的沟通效果以及商务英语的翻译质量。商务英语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换,也不是只依靠翻译的规则就能译出优秀的作品,这对译者自身是有一定要求的。

2.2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善的方法

商务英语基于商务和语言两方面的专业用途的英语,将现代英语的功能与商务专业的交流结合在一起。相较于普通的英语,商务英语与其功能目的等方面有差异外,在词语用法、语法、篇章上与普通英语也有差别。同时,由于商务活动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商务英语的交际目的十分明确。考虑商务英语的各项特点,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时要多角度思考,保证翻译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3功能目的论对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功能目的理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理论指导方案,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翻译教学:实务与翻译》一书就是初步将功能目的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依据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

商务英语翻译的语用特征、文本类型和译文的用处决定着教学的内容侧重和方法的选择以及译文质量的评价准则,这也是为高校的商务英语的翻译教学确定了教学方向。

3.1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所有的理都是为实践服务的,翻译理论也不例外。功能目的论指出,翻译后文本的质量评价不再是由教师的主管意见决定,正如“诗无达诂,译无定本”这句话,翻译其实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的质量是取决于译文的可用性和实用性。因此,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要立足于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过程,还要注意学生们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不仅只用于商务和语言的交流,还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别。某种程度来说,商务交流是基于特定的语言进行的一种跨文化的沟通,一旦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整个交流活动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这也是预期目的无法实现。

3.2转换翻译教学模式,注重信息和交际的目的性和实用性

商务英语需要翻译的文本大都是信息型、呼唤型、表达型的文章,翻译时要求做到准确的将信息再现并保留其功能性和交际性。因此,一定要联系实际的翻译工作需要来进行翻译语言技巧的翻译强化,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考虑到商务英语应用的实际情况,因此,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有关技巧和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必须要注重翻译的信息和交流功能。作为翻译理论的直接展现形式,翻译的技巧性需要在翻译的文本中直接表现出来。在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中,要将信息型的文本翻译作为终极目标,突出商务英语翻译的功能和交流性。实用性教学方式是现今贴合实际情况的新型教学方式,商务英语翻译实用性教学结合了翻译的实用性特点,把语言的技能和专业的商务知识融合到一起。功能目的理论可以直接全面的引导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具体可以表现在教学定位、目标确立、教学内容、翻译技乔、模式转换等方面。商务英语的翻译教学要将学习者作为主题,将社会需求作为终极任务,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翻译技巧并弥补他们的不足,帮助学生把握文本信息并进行翻译重现,体现出商务文本的作用。我国当前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一定要紧跟时代需要,将功能目的论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在实际中遇到问题才能灵活应对。

4结语

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本就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配合,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再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中也是考察了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新时期下,为满足商务英语翻译的需求,翻译的教学必须要加入功能目的,将原始材料作为源文本,面对不同类型的商务文本要用多元化的翻译标准。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还要注重学生们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要提升他们的翻译技能和自身素质,培养出高品质高水准的优秀商务英语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博宇.浅谈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8):59-60.

[2] 李辉.对任务驱动下的翻译教学"5A"模式应用的思考――以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1(4):35-36.

第11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翻译观; 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168-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45

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和发展为翻译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更为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翻译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翻译教学研究不容忽视。但是在客观主义语言哲学观下,高校翻译教学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即只注重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传授。学生在翻译活动中的认知能力和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强调译者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在解释力和描述性方面比客观主义语言学更具有优势,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

1 .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学科领域”。王寅(2007)在翻译的功能观基础上,结合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即“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制约作用,认为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583-590),因而它又是一种辩证的、追求平衡的翻译观。

2 . 高校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而是以结果为中心,不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师生之间没有较好的互动和交流,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涉及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因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目标。传统的翻译教学缺乏系统组织和理论指导,远不能满足翻译实践对翻译教学的要求。谭业升(2001:13-16)通过对翻译教材的考察指出,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语言结构对比、传统翻译技巧传授为中心。这种语言知识教学方法很容易误导学生,使他们误认为翻译是语言对照体系的运用,因此翻译时会有对照的心理倾向,从而难以摆脱源语语言形式的束缚。

翻译课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供原文,学生做出译文之后,教师根据参考译文对有关的翻译问题进行讲解,评价学生翻译的得失。这种“纠错”式(刘彤、陈学斌,2006)的教学法自身的缺点在于只进行语言训练,而不包含让学生进行信息提取、选择,根据既定的目的来创造译文等翻译能力的训练。

美国学者唐纳德・克拉力归纳了翻译教学中主要存在的9个问题,这些问题中包含了传统翻译教学的现状(问题1、4、5、6)及其原因(问题2、3、7、8),也暗示了改进教学的方法:(1)缺少教学和翻译理论相结合的有系统的翻译教学模式;(2)在翻译职业培训中忽视了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和现代翻译学的研究成果;(3)过分强调语言转换,忽视职业翻译中包含的社会和认知等因素;(4)在教学中未能把阐释和文化教学模式与语法教学模式相结合;(5)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6)学生(甚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7)未能对翻译过程进行实验性研究,从而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翻译和译者能力的模式,并进而确立翻译教学的方法;(8)未能明确译者能力的组成要素,从而不能区分持双语者的语言能力和译者的职业能力;(9)对于现有的和计划中的翻译课程缺少评价标准,不能评价课程的实用性、效果和某个特定课程(如把母语译成外语)的教学方式(Donald C. Kiraly, 1995: 181)。

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翻译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翻译课时十分有限。翻译活动的独立性和价值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没有获得承认。二是因为我们对翻译活动的内涵认识不足。我们只认识到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的一面,没有认识到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忽视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目的性,因而在翻译教学模式上过于简单化、机械化。由此,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作为自成体系的理论,因其对翻译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关注,可以发展成一种可行的翻译教学模式,为解决当前翻译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

3 .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

王寅提出,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模式包含六个观点,即翻译具有体验性;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翻译的语篇性;翻译的和谐性以及翻译的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教师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实际翻译能力培养上来。

3 . 1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目标

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这在翻译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共识。Neubert(2000)主张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并认为转换能力既建立在前几项能力的基础上,又将它们统一协调起来,使译者能够完成翻译行为。翻译能力不仅涉及译者内部心理认知因素的整合与改变,而且受社会规范、翻译情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高校学生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翻译,进行翻译实践的,因此,译者内部心理认知因素在培养翻译能力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体验的强调及其勾画两个世界(认知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具体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译者的认知能力,即译者要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其次,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握翻译效果,具备确定翻译目的、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翻译认知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翻译能力就是译者的职业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目标。

3 . 2 学生是翻译过程中的体验和认知主体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是以体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作为哲学基础,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体验和认知主体,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把译者推到了翻译活动的核心与主导地位。因此,在翻译课堂中教授不同语言之间的互换技巧远非教学的全部,亦不是教学的中心。翻译教学应包括引导学生去面对原文以及原文所反映的世界;确定自己对原文的态度;分析整个翻译的情境并确认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立场;承担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所应负的责任并明确翻译活动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效果等。翻译教学在内容上应该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的板块:一是让学生理解并参与翻译过程的每一步,即认识原文―确立翻译目标―开展翻译活动―修改译文以实现既定的翻译目的;二是在开展翻译活动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如何进行语言转换,如何处理翻译中的人际关系,译者如何进行翻译决策和选择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教师选定或编写不同主题和体裁的英汉双语对照文本,供课堂评析使用。由于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所以小组成员的译文版本通常是不会完全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创造信息。最后评出最优秀的几个版本进行集体点评,把各自的优点集中起来,供大家借鉴学习。如此,学生与真实的翻译活动就可以互动起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起来,就可以实现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社会化的蜕变。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严谨负责的翻译态度,学生们还可以互相启发,开发思维能力。

3 . 3 在翻译教学中应选择适合于学生使用的翻译材料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具有体验性。翻译的这种特性,要求译者必须通过接触丰富的翻译材料以掌握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从教材的编写上来说,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必须从方法论上鲜明地体现以培养翻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教师在选择翻译材料时,应该以翻译市场的需求为依据,应选择适合于学生使用的翻泽材料。若以“翻译的语篇性”这一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点为参照,选择一些具有实用交流价值的语篇来编成教材,参考译文应配有两篇或三篇,组织学生对学生译文及参考译文进行比较评析,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创造信息,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翻译材料可以由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在理论部分,教师应将翻译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和前沿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介绍给学生,将相关学术论文加以汇编供学生学习或参考;在实践部分,教师不仅要选择体裁广泛的翻译文本作为训练材料,还应将与实际的翻译工作有关的内容也纳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这样做,可以为他们提供间接的经验。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翻译材料并翻译。这一做法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体验从选材到完成译稿的整个过程。

4 . 结论

认知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本身,同样关注语言习得和学得的整个过程,强调译者的主体体验性。反映到翻译活动上,即形成了“现实―(体验)认知―翻译”的翻译形成模式。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不仅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的一些相关问题上有所突破,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Kiraly, C. Donald. Pathways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ocess[M]. Ohio: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刘彤、陈学斌.外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06(12).

第12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给译者翻译带来文化障碍,进而影响翻译的效果,这一问题已被国内翻译界普遍认同。在翻译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比较,这是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然而,国内高校英语教师大多缺乏对外交流,因而对文化差异缺少直观切身的体会,在课堂授课上,很难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度讲解。

(二)就英语翻译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来看,总体上还比较单一,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翻译能力个体差异的关注,而且多数院校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过级率作为教学评价手段或教学评估要求,这一点很难评价出高校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实际应用水平。

二、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新路径

(一)强化对学生翻译理论的指导,辅以适量的翻译实践。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我们对教学翻译理论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又要照顾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英语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对翻译理论的学习,掌握前沿的翻译理论,然后在翻译教学中讲授一些翻译理论,这种理论的讲授应结合教学实践,如对国外翻译理论和翻译名家的介绍时要有选择,有时各流派有抵触,这时不必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辨,以增强识别能力。

(二)针对课时偏紧的问题,教师可采取融翻译于精读与阅读之中的翻译方法。由于英语教学中课时较紧,且在大多数的非专业英语教学中不设有专门的翻译课程,学生所掌握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及翻译实践极为有限。在短时间内解决课程设置问题存在一定难度情况下,作为精读教师或泛读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翻译理论和技能,融翻译于精读和阅读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在所教授的课文中选出一些句段作为翻译材料,指导学生翻译实践,选择时当然不是信手拈来,无的放矢,应注意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能体现一定翻译技巧的句段来练习。

(三)注重学生表达能力与创造思维的培养。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必然能表达得准确。表达阶段就是要求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内容用本族语重新表达出来。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一定量的阅读与翻译练习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下广泛阅读,多做翻译练习;课上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讲授某一问题的翻译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译语中不同风格的范文,让他们感受范文的遣词造句及谋篇技巧。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本中,有许多上乘佳作,可供学生品味赏析,领悟其中高妙之处,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鉴赏的能力。翻译教学决不是单纯的理论技巧的死记硬背,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过“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既是再现,又是转变,因为它的目的是要在本意和联想意义两个方面达到表象和结论上的真实。”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运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外,还必须发挥形象思维、创造思维,透过语义概念这一层次,进而想象出原文所描绘的形象,最终用目的语言把形象重新描绘出来。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认知能力。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奈达,1993)。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标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英美文化与翻译是水融的关系。如果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只讲知识,训练语言应用能力,不讲英美文化,要教好英语翻译是不可能的。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充分发挥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素材,进行文化比较,在讲解语言难点与重点的同时,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下更好的理解原文,然后进行翻译。

(五)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练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多数情况下是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地跟随老师的思维,缺少独立思辨能力的锻炼。翻译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把握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尽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模式,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翻译素材,让学生实践练习。选取的素材应尽可能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热点,符合就业需求导向。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