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计与消费论文

设计与消费论文

时间:2023-02-09 07:11:51

设计与消费论文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1

对伽达默尔而言,诠释过程真正的实现,包括了解释者的自我与被解释者。这一同时的发生,就构成了游戏本身。如果以打球作为范例,在球(设计)经由游戏者所形成的往返重复的律动中,游戏者或打球这件事都因这颗球的往返动作而“被牵着跑”。同时,球这个游戏也被施展开来,球(类)游戏的精神就依附在这颗球上,这就是真理所在。游戏所强调的是一个“自我展现”的作用。在艺术经验里,真理的存在不表示某个行为或主体的自由自在,而是游戏所形成的一个历史经验,一个游戏动作的展现。游戏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而引申至企业形象设计,在这个“企业形象的游戏”里,对视觉设计、环境与人的态度而言,它们就变成一个(准备)被诠释的对象,一个可阅读的文本,一个游戏中的“那颗球”。

设计是“被观者拋来拋去、不断重复律动的那颗球”,它是“表象上”被诠释的对象,被诠释的文本,但其实设计本身并不是真正的、最终的那个对象。真正的那个对象实际上是企业形象本身。那么最终完成这个游戏的意义就在于“企业形象”这件事被展开。对企业而言,它向外界说了话;对于观者而言,理解了这个企业的文化,因此赋予了其对这个企业形象的一个诠释,并且将自身融入这个企业形象之中,在其中寻求自身对企业理念、精神的认同之处,去发觉在集体意识下的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而旁观者通过从观察的角度来决定自身是否要跃上舞台也成为诠释文本的参与者之一,去参与这个游戏。企业形象的游戏在舞台上不断地吸引台下的观众参与其中,以现实来说就是企业不断地吸引消费者消费。观众登上舞台,参与游戏,也会有新的观众填补舞台下空出的空缺,如此循环,台上的诠释越来越丰富,同时,也一直不断地有新观众加入,企业形象的推展也就越加丰富与开阔。以星巴克咖啡(Starbucks)为例,在市区内街头林立的星巴克改变了都市人的饮食习惯与社交方式,人们把到星巴克喝咖啡、聊天、阅读、社交作为一项好品位的代名词。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且是咖啡店的体验文化,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场所本身已然不只是原来所被赋予的功能和定义,消费者对于企业和场所的诠释不断地扩大,使当中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消费者不断地进入场所之中,也因此不断地诠释着企业文化。同时,在阅读企业的形象设计时,消费者对于设计的诠释与企业形象不断地相互激荡,在持续的诠释过程中,无论是“有形的设计”或是“无形的设计”,设计本身在企业形象传达的游戏规则中不断地被“游戏”着,设计本身的含义愈加丰富,而企业形象的强度也不断地被增强着。一个游戏通过参与者的加入,多样诠释的产生使游戏本身内容的丰富性也愈加精彩。企业理念经由包装形成其游戏规则,有了参与者之后,则丰富了游戏的内涵,游戏规则与游戏的参与者共同演绎了这出戏,“游戏”了游戏,完成了游戏,游戏也因此得以建立。消费者与企业此二者紧密互动、互扣,形成强而有力的企业识别,而展现整体企业形象的功能也得以施展开来。

企业的理念和精神也凭借企业形象设计与消费者的沟通而得以确立,也就是成为一个游戏的主体。本文以这个游戏概念为立论的基础,尝试将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游戏概念应用于企业形象设计中,探讨哲学观点应用于设计的可能性,以及当中设计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过程,这未尝不是一个新的观点。在设计领域后续的发展与研究上,这个问题或许是一个有待发掘的方向。

作者:于亮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2

关键词:室内设计;设计评论;关系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了单个空间的个性化要求和享受需求,也直接促使我国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开始了飞速发展,高额的商业投资利润成为设计施工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使中华大地上升腾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室内装修热潮,这股热潮造就了一大批室内装修公司,大大小小的环境艺术设计、装修设计工程公司遍地开花,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达兴旺。但在如此蓬勃发展的行业下,人们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认识仍存在很多误区,室内设计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健康发展。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如行业本身的良莠不齐、管理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其中没有完善的室内设计评论体系也是一个原因,本文就设计与设计评论的关系来进行说明一下。

设计是一个活动过程。“设计创作—设计作品—设计接受”三个环节构成了设计活动的全过程。而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理解和使用。消费者了解和理解设计作品的过程就是设计接受。只有当消费者理解了设计作品中的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元素,设计作品才能被接受了。事实上是,消费者和设计师之间因为主观差异性例如生活经历、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不同使得消费者要理解设计作品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个时候,设计评论就显得很重要。设计评论是连接设计师和消费者的纽带。是对设计作品的评判,同时也是对消费者的指导。而一个好的设计评论对设计作品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一是,设计评论会树立设计师的公众形象,从而提升这个设计师在公众中的威望或鼓励某一设计风格的发展。二是,设计评论促进设计的创作。设计需要设计评论。设计评论是对设计创作客观效果的检验,是大众对作品信息的反映。这种反馈为今后的设计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三是,设计评论是公众对设计接受的向导:设计评论使公众正确接受设计作品,同时设计评论使公众正确的选择设计作品。设计评论就是要告诉人们,哪些设计是优秀的设计,哪些设计师是优秀的设计师,哪些设计作品那一点闪光在哪里。

设计与设计评论是这样的关系,室内设计与室内设计评论同样如此,所以,完善的室内设计评论体系能够推动室内设计的良性发展。

但是纵观目前国内室内设计行业,专业的室内设计评论家甚少,更多关于评论的文章作者往往是时尚杂志的编辑。而时尚杂志编辑的思想难免有些西化,造成了现有室内设计界设计评论的尴尬和难堪——作者业余,评论又流于肤浅的形式。而我们设计界的另一个设计评论就是装饰公司的宣传。但是这种评论往往带有强烈的商业目的,往往不能给消费者正确的选择向导。也难以让消费者信服,这也是我们现有评论状况的特点。

试问,像上面所述的设计评论怎么能宣传我们自己的设计师,怎么宣传我们自己设计作品或是设计风格。怎样反馈我们的本土设计怎么指导我们的设计?我们即使有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设计,但是没有设计评论的宣传,怎么让消费者知道作品的优秀,如果没有消费者的反馈,又怎么会有有效的宣传、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师,又怎么谈得上更好的指导作品的改进呢?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本土设计评论体系,才能将设计评论的各个作用更好的用在我们本土的设计上,才可能有助于推动我们真正的本土设计,同时也才可能有助于推动我国室内设计的良性发展,改善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中的设计误区。

当然,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室内设计与艺术品不一样,它最主要的和最终的目标是功用性,所以评价室内设计优劣,还需有标准。大量的室内设计项目出现, 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作品问世, 可是评价孰优孰劣的标准却比较模糊,这也是造成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中的设计误区的原因之一。只有努力表达设计师与公众之间审美的共性, 这样才能使设计师的角色被更好的理解, 在设计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中, 尝试“创新设计”与“新的设计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用室内设计实践来探索室内设计在各个层面上的碰撞。同时设计评价也应本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审视设计作品并用此标准来引导公众。

本文是在参见相关理论与本人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情况下完成的,受个人能力、知识水平的有限,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成目前我国室内设计行业混乱的原因诸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策体制及设计管理等各个方面,作为从业人员,仅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以上一些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赵振霞.浅析设计评论及其未来[J].艺术与理论(理论),2011,2.

[2] 劳智全.设计需要评论[J].装饰设计,2011,6.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3

色彩心理 色彩情感 色彩设计

在产品设计中,任何产品设计都离不开色彩,其运用的好坏将左右产品的品位和销售及人们的消费欲望。现代产品运用色彩来装饰外观,往往有增强产品形象的感染力,加强识别记忆,影响消费心理和传达一定意义的作用。在服装设计中,设计色彩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创造服装整体艺术气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色彩的搭配,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影响人们的情感因素。不同的色彩主题搭配不同的造型及面料也常使人们对其产生复杂的感情,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支配人们的心理活动。

一、情感在产品设计中的含义

情感在心理学中是指人对周围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和体验。

心理学家近年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他们指出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送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象征热情,于是看见红色便令人心情兴奋;蓝色象征理智,看见蓝色便使人冷静下来。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运用色彩,让人在心理上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最佳设计的目的。

二、设计色彩需要情感魅力

当人们看到某一具有色彩的物体时,色彩作为一种刺激,能使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情,这是人所共知的现象。顾客从来不会挑选他们不喜欢的产品,在中国,中秋节、春节的礼品盒的色彩大都选用以红色、黄色、金银色为主色。以体现喜庆、吉利、快乐、团圆、红红火火。黑底白色虽然做到了醒目又易认,但在这个节庆的特殊日子里,却不能引起消费者好感。因此这样设计失去了促销的功能。英国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家庭主妇到超级市场购物时,由于精美包装的吸引而购买的商品通常超过预算的45%左右。足见设计色彩的魅力之大。不同商品有不同的消费人群,面对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消费人群,既要创造出有魅力的商品视觉形象,又能选择使消费者心理愉悦的色彩,是设计对色彩选择的特殊要求。

三、设计中的心理因素

引人注意是产品造型设计的首位因素。注意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识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种独立心理过程,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从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产品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产品的形态、色彩以及声音等条件的新奇性特征分不开的。

产品的造型形态、色彩等,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刺激,而这些刺激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奇形象特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设计师对产品造型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产品文化内涵和现代消费时尚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成功的产品不仅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和联想,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因此,产品设计要想让消费者记住,就必须体现产品鲜明个性特性,简洁明了的形象,同时还要反映产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才能让消费者永久记忆。以往的设计或许更多的与设计师的灵机一动相关,而现在的设计,设计的分工更加明确,设计的流程更加科学,同时人机工程学、语义学、认知心理学、色彩学、功能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理论的成熟,也为设计得到满意的解决之道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四、设计色彩在设计实践中运用

设计色彩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情趣。

设计色彩在平面设计中是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借助它可以在一个二维的平面空间创造出惊人的视觉真实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商品包装设计元素中,色彩冲击力最强,因为它首先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而赋予商品包装特定的内涵和外表。因此,设计师应根据由自然色彩所获得的深刻感受,按照对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将设计思想熔铸在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与技巧,使色彩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最佳发挥,达到理想的境界,从而更好地表现设计作品的主题思想。就一个食品的包装而言,首先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视觉与心理上的第一感受―味觉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市场。我们在对其进行包装设计时,应通过多种方法加以表现,使其造型和色彩相呼应,使食品的表现效果更加生动诱人,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让人感觉到包装内的食品新鲜美味,产生立即购买的冲动。现在很多方便面的包装就是采用此方法尽力丰富表现,更好的吸引消费者。

设计色彩也是广告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广告画面上人们首先看到的也还是色彩,然后才是图形和文字。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中说到:“说到表情的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因而,广告受众在观看广告的时候,广告中鲜明的色调很容易给人们一种冷暖的感觉,这种冷暖色调会直接把受众的感觉带入一种意境,使人们对广告产品产生好感。如空调广告,画面中营造出凉爽的空间,在夏日炎炎中,该广告使人产生拥有凉爽空间的欲望。

另外,设计色彩还运用于书籍装帧、插画、标志等方面,影响设计与消费者的沟通。

设计色彩在环境空间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的环境空间离不开设计色彩的规划,合理规划设计色彩会给我们的环境空间创造和谐的视觉氛围。例如,人们在公共娱乐场所,应该感觉到欢快、热烈的色彩氛围,其色调设计不能让人产生压抑、悲哀的情绪,应大胆的采用对比色来表现。

其他方面,无论影视艺术还是戏剧艺术也都与设计色彩相关联,直接影响观众的心理,观众的视觉要求也将影响设计色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诺曼著.付秋芳等译.情感化设计.

[2]崔唯.当代欧洲色彩艺术设计[J].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4.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业设计;影响因素;消费现状;合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44-02

一、历史的启示――把握社会消费现状的必要性

工业设计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工业设计的萌芽期,生产技术的革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又逐渐成为影响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直至今日,高新科技、高新材料的应用,促使工业设计突飞猛进。而消费,始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纷繁复杂的设计发展史中,工艺美术运动称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艺术设计运动。在当时,虽然“工业设计”一词还未有定义,但是莫里斯和拉斯金对于产品设计的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莫里斯从根本上排斥机械化大生产,并且提倡注重个人劳动的乐趣感和创造性;拉斯金也关注了机械与美的问题,提倡在设计上回归中世纪。他在讨论中曾提出,在艺术领域里,从高级艺术(如纯绘画、雕塑)到低级艺术(如衣服、器皿、家具等日用品的设计制造),艺术的健康方向首先取决于它在工业中的应用。这种观点在当时已经有了很大突破,将工业产品的设计划入艺术领域并探索了它的发展方向。然而,拉斯金的局限性在于,他在坚持维护工业产品的艺术质量时,没有认清工业发展所带动的社会消费市场的变革。

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大生产的势头突飞猛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普通大众的消费。在这种潮流下完全否认工业生产是与时代潮流相违背的。在探索设计发展方向的问题时,必须正确认识社会的大潮流和历史行进的步伐。这是比较难的,因为认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独立性。但是从目的性角度考虑,设计是社会性的行为,是要为大众服务的,大众作为设计的受用者,只能通过消费来实现对设计的使用或体验。拉斯金和莫里斯对于设计发展的积极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然而,在面临科技的变革、社会的潮流、传统与新技术之间的融合等问题时,过于受传统因素影响,没有认清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这是不可取的。

同样面临变革,美国的设计顺应潮流,迅速抢占了设计发展先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消费品领域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反而成为了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美国,从工业化生产发展初期,设计与商品就建立的紧密的联系,从根本上讲,大的社会需求和技术的进步为优良的设计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反过来,优良的设计又刺激了消费。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其连锁产物:商业化设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成功的例子就是罗维。他的成功,一方面基于他的才能,而更重要的,是顺应大时代的需求。在商品经济时代,设计如果不考虑产品的商品属性,是脱离实际的。

分析历史,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现代产品设计,尤其是商业性设计,必须以消费为根本。

二、国内消费现状分析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消费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消费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从众性。消费的产生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出现,消费水平与济条件是分不开的。消费的客体是商品,而商品链的起点是设计。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地域特色等不同形成了中国多元化的消费现状,下面从消费者审美倾向、消费水平、商品模式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消费审美倾向分析

1.追求欧美式的审美情趣

早在封建社会末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就使中国封闭的国门被动打开,伴随而来的是西方的文化,欧美的生产生活方式率先进入到殖民区,从上层社会开始逐步影响到中国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大地第一次受到西方文明的剧烈冲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引入,伴随而来的是西式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小到日用品消费,大到建筑风格城市规划,欧式的审美情趣迅速在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深入到了众多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生活之中。“品味”成为了消费的关键,“高尚、尊贵、上品、格调、典雅、精致”等等成为了品味的具体阐释。同时由于这种趋向是来自消费的中上层,对整个社会的消费起到了引领作用,这种“光环效应”对普通大众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智能化产品的风靡

在中国大众中,中产阶级中的白领和社会大众中的青年是这一消费人群的代表。他们追新求异,标榜个性,对数码产品、计算机、家用电器、服饰乃至汽车设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近年来苹果手机在国内市场的风靡,带动了国产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

随着新中产阶级的壮大,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中国古典风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了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乃至产品设计当中,设计界对于“第一眼的中国”与“第二眼的中国”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例如,当前家具市场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消费者对日用家具的档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中国传统的木质家具需求量也随之提高,这为设计和制作水平相对较高的仿古家具提供了很大的市场。

4.民族特色的审美趋势崭露头角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交融且历史悠久的古国,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情趣中对民族性和历史性的东西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的认同感。随着媒体宣传的加强和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越来越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产品为人们所了解认识,诸如服装、首饰、家具、厨具等,渐渐占有了一定的市场,聚集了特定的消费群体。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工业生产和设计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时代。首先,工业生产活动中越来越多地注入了设计美学因素,消费活动中对审美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次,设计审美向工业生产的渗透,又刺激了大众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了解消费者的审美倾向,对设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布不均的消费水平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由于经济政策、地区性特色、区域发展模式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首先,以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地区、港澳台、中南部沿海城市。其次,是我国东北部城市、中部地区,处于消费的中等水平。第三,是处于消费水平的下游的边疆地区、南部、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农村城市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也相对较大。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设计的定位。

(三)商品模式分析

商品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根据当前我国的消费分布研究,其中“实物消费”约占70%,而“服务消费”仅占了30%。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分布比例几乎与其相反。首先,不能否认“商品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实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物质性决定了市场是有一定的饱和度的。而服务,作为一种非实物商品,同样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并且市场潜力巨大。以信息服务为例,在信息终端的硬件设施满足的前提下,网络通信、网络娱乐、网络销售等等服务性消费的发展相对于终端机的消费市场要广阔的多。这也是现代工业设计越来越注重服务设计的原因。

三、消费现状对于工业设计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针对以上国内消费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不同的产品是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首先,消费群体的审美倾向对于具体的设计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一群体的审美倾向,才能准确定位产品设计的方向。相应的,基于消费审美,才能做到提升,进一步引领该领域的审美趋向。例如宝马3系轿车,是宝马轿车里最成功,销量最大的车系。宝马3系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2年宝马推出的1500型汽车,当时该车被称为“新级别”汽车。这是一款外观漂亮、性能出色并带有运动风格的新型汽车。继1500型发展出来的宝马114车型奠定了宝马3系的雏形。宝马3系从最初的设计定位,到后面一系列的改进和提升,一直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要抓住“时尚运动”这一审美倾向,形成独特的造型样式,从而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

(二)当前社会正处在商品经济时代,经济水平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即购买力。商品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商品流通中的盈利。而作为商品链的起点,设计是具有社会性的,要为大众服务的。因此,如何在盈利与服务大众这两者之间寻求最佳方案,也是设计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把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作为客观条件进行设计定位,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优质的设计方案来解决问题。

(三)在传统商品模式日渐成熟的今天,服务性商品的市场还很广阔。最典型的例子是以网络通信为基础的信息互联服务,不仅市场潜力巨大,甚至能给其它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认清消费对于当前工业设计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更加明确设计的发展趋向,而另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考虑,这一影响因素也正是设计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能够正确分析市场,分析消费倾向,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顺应潮流乃至引领潮流。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战.功能与美得角逐――西方现代设计艺术风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3.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5

关键词:消费;文化;家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72-01

一、消费文化

目前对于消费文化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人类学与社会学三种方向三足鼎立。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的研究方向从政治经济学和符号社会学的角度全新而深刻地剖析了消费的社会性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则结合了文化符号分析和社会等级分析,对社会各阶层的文化消费从“习惯”、“品位”、“生活风格”、“文化资本”等范畴进行了分析,打破了审美消费和日程消费之间的藩篱,深刻揭示了设计的消费功能。

国内学者尹世杰认为:“消费文化就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消费文化饱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享受,当然是文辉啊的反映。二是消费品,包括劳务产品。质量好、优美的消费品无论是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素质美都反映一种文化;特别高雅的精神文化产品,能以艺术的魅力使人潜移默化,更反映一种文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越高,反映的文化色彩越浓。三是人们的消费活动。”人性化、人文化、生态化、大众化和个性化是我国当代消费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消费文化的类型则出现了时尚消费、品牌消费、简约消费、绿色消费等。

(一)时尚消费观

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时尚并不是先验性的,它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通过相应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科学技术手段表现在大众视野中。社会时尚潮流随着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摇曳生姿,风情万种。

家具设计在追求家居的造型、颜色、材料的同时,必然需要把社会习惯、流行时尚考虑在内,与流行时尚保持一致的步伐。

(二)品牌消费观

家具品牌是一种标签,可以区别于其他家具,是对消费者根据自身喜好、个性、情景选择家具的引导,是对良好生活方式的倡导。商品的日益同质化使得人们对于品牌消费和文化消费的需求较以往更为强烈。

(三)简约消费观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日常生活日趋复杂,简洁和纯净的精神空间成为人们追求的渴望,摆脱繁琐和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是人们互补意识的直接体现。满足人们对现代社会需求的无疑需要简洁明快的简约设计思路。

板式家具完美诠释了简约设计风格特点,其简单明快的线条,优美的几何曲线,迎合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而大受追捧。

二、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家具设计分析

(一)智能家具设计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家庭生活中信息产品大量出现,主宰了现代人的生活。作为体现科技性和人性化的家具产品是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提高的坚实的物质基础。高新技术应用于家具领域,使家具智能化,操作更为简单、使用更为方便。

(二)生态家具设计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消费者对于消费的生态需求与日递增,家具设计师开始关注绿色生态家具的设计。生态设计理念关注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垃圾,有效保护环境,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延长人类寿命。纸质家具、皮革家具、朱藤家具、玻璃家具、可回收家具的出现与受青睐体现了人们的家具设计生态需求。

(三)体验家具设计

从设计的方法论思考家具设计,在家具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不断紧密结合消费群体,发掘消费者的潜意识需求,探索消费者的想象力。目前各大家具卖场风行的家具体验馆,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了家具设计者与消费者的亲密接触,充分了解了消费者的对于家具设计的需求,成为一种新型的家居设计模式。定制家具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出发,以满足消费者的家具设计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将成为家具设计流行并广泛发展的一种服务设计理念。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6

【摘要】对于企业来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深入研究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准确把握并正确引导消费者需求,以此推进企业产品价值链[1]改造升级,合理分配企业资源,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消费者需求 Q-P模型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共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同一时期, 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 但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且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 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二、消费者生活需求的变化

上表从消费者年龄层细分的角度,通过不断抽象概括不同年龄层群体特点。

从宏观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恩格尔系数不断减小,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消费者需求及产品设计[3]之间的关系分析

即使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同一层次的消费者,由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也不相同,不考虑其它因素,只从中选取年龄这一因素,将消费群体分成7个区间,并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5个需求层次进行交合,则得到35种需求,并以此对应35种产品,如图模型:

将消费群体按年龄层划分后,得到消费群体的年龄层集合(老年,中老年,中年,壮年,青年,少年,童年),记为X,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五个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记为Y。X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Y,则X与Y交叉后形成的需求种类有35种,记为Q1j=其中Q1j表示老年人消费群体的需求,Q2j表示中老年人消费群体的需求。

由需求种类来设计产品种类,则至少需要设计35种产品,记为pij(1≤i≤7,1≤j≤5,i、j∈Z),例如,Pi3表示根据具有“社交需求”的消费者所设计的产品种类,其中p33指根据“中年消费群体”中具有“社交需求”的消费者所设计的产品。

根据上图分析可看出,根据消费者五个层次的需求,企业至少设计五种产品,在产品设计中,需考虑加入相应的产品属性。1.pi1--功能属性,产品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功能属性,要实用。2.pi2--质量属性,产品在满足pi1所具备的属性时,还要注重质量、品质的设计,不仅实用,还得耐用。3.pi3--品牌属性,产品在满足pi1、pi2的基础上,要注重品牌建设。4.pi4--情感属性,在满足pi1、pi2、pi3的基础上,产品还要设计得有特色,有品味,充满个性,注重产品的产异化建设。5.pi5--情感属性,在满足pi1、pi2、pi3、pi4的基础上,产品还要融合文化、故事、信念、精神等元素,使产品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文特征。企业也可以设计并生产每一个产品大类下的特定目标群体需要的产品。例如,企业选择了pi4,则可以生产其中的p14~p74,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企业首先要定位消费者需求层次Qi4,然后定位这个层次上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Q14(老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24(中老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34(中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44(壮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54(青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64(少年群体中的尊重需求)。最后,定位相应的产品p14,p24,p34,p44,p54,p64。从而实现由需求拉动供给的企业产品生产模式。

四、建议

1.加大对居民消费需求研究的投入,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将理论研究与一线调查结合起来,掌握消费者真实的需求,以需求端的变化带动供给端改革。

2.跨界合作。企业应满足消M者更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加快与科技、艺术、文学跨界合作的步伐。

3.企业生产链改造升级,依靠信息化平台,建立一套消费者参与度高的产品设计与生产体系,让消费者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定位消费者的特点来定位产品品牌。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7

关键词:消费心理;包装设计

当今市场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者心理正在主导着我们的市场,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研究的结合已经成为包装设计的一种理念。著名设计大师唐纳德曾经说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设计师应善于把握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借助包装准确传达信息,从而促进消费结果的实现。包装在商品的流通中,一直是重要的促销手段,也是最符合消费者心理诉求的媒体。它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引起消费者注意并产生购买的欲望。要怎样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又如何进一步引起他们的兴趣,再如何促使其采取购买行动,这就必须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原理才能解答问题。

包装的终端结果是影响消费者,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购买动机、心理反应、接受教育的程度都是包装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根据消费者不同年龄、职业、个性等特点,制定不同的包装销售战略,是包装设计者的工作重点。也必然是商家销售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凸显出市场调研的重要作用,正确选择目标市场,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本文以包装设计的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出发,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研究,理清研究思路,了解包装设计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消费心理和包装设计之间的复杂联系。并根据包装领域的实际情况,搜集实例,结合本人在包装设计的实践经验,阅读国内外有关包装设计、消费心理等有关理论著作,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通过对包装设计界一些实际存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具体、真实、典型、具有说服力的案例来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使研究更具学术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消费心理概述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消费者在观察产品、搜集产品信息、选择产品品牌、产生购买行为时形成的心理感受。从心理学上讲,消费者在消费时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对产品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通过研究每一过程的发生、发展和表现形式等的规律性以及三个过程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消费者行为中包含的心理现象的共性。人们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来的个人特点和相互差异,是形成消费者不同购买动机、购买方式、购买习惯的重要心理基础。通过研究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进一步了解产生不同消费行为的内部原因,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了解社会消费现象,预测消费趋向,为当代包装设计在策略上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 消费心理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消费者心理对当代包装设计的影响,也就是当代包装设计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应对。具体来说,消费者心理对当代包装设计不同层面上的影响是:消费者心理在包装设计的形式语言要素(分别是色彩、文字、图形、造型、材质) 上、包装设计的策略指向和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上等层面影响着当代包装设计。

2.1从色彩角度来分析

从色彩心理的审美角度分析,色彩在视觉上容易增强产品形象的感染力,能强有力地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色彩通过成功的包装设计,能起到帮助识别商品并增强记忆的作用,成为顾客下次选择某商品的重要依据;包装的色彩特征比形状设计更为令人深刻难忘,因此,要突出商品的个性,就必须通过独特的包装色彩来强化形象冲击力。

从色彩情感的角度来分析:根据实验心理学研究,人类在色彩心理方面确实存在着共同的感应。色彩具有冷暖感、缩涨感、轻重感、软硬感、明快与忧郁感、进退感、兴奋与沉静感、华丽与朴素感、舒适与疲劳感等等。设计中利用不同的色彩带来的不同的观感,并根据商品的特征、气质加以运用,设计出属于商品性格的配色方案。

2.2从文字角度来分析

文字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这是文字最基本的功能。文字在包装设计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3从图形角度来分析

图形是包装设计视觉语言中的主要信息承载者。图形可以被分为两大范畴,即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两种。在当代包装设计中,具象图形主要是用摄影等方法表现、制作的。摄影是包装设计中使用最广、最多、最直接的表现方法。摄影图像能够真实的反应产品的品质、材料、造型和结构;使商品的信息以一种最准确、最直观的方式得以传达。而抽象图形的表现,则主要是运用图形创意来实现。

2.4从造型角度来分析

包装作为一类物质产品实体,必须通过一定的材质、形态和结构而体现出来。依据特定产品包装的物质与审美功能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材料、结构和技术手段创造包装的立体外观形态的活动过程,就是所谓的包装造型设计。包装要使用方便、搬运合理、贮藏可靠、解读方便,满足各种群体消费者的心理,生理特殊需求。商品的性能、用途、使用对象、使用环境等,均应成为包装造型设计的考虑范畴。人类在进步过程中,不仅要求设计满足基本的功能性,还要从人的生理及心理舒适协调出发,使人获得生理上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愉悦感,这是现代设计的必然趋势,更是包装造型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个在外型上让人使用舒适的成功包装设计,必定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只有达到形式和功能的完美统一,才能使包装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商品创造更多的价值。

2.5从材质角度来分析

当代包装设计中,材质的选用,不但能够表现包装设计的视觉肌理特征,又能提升包装形象的整体设计水平。不同的材料有着不中的质感、肌理,因而他们给人视觉上和触觉上的感觉也各不相同。消费者对质感的要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去发现新的、能打动人心的材质和肌理,以满足消费者在心理上对质感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品牌消费心理引领下的包装设计

3.1品牌的内涵、功能和意义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名称、专用名词、标记、符号、设计或是将上述综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商或销售群体的商品与服务的要素,并且使之同其竞争者的商品和服务区分开来。

对品牌内涵的分析应由浅入深。最直观、最外在的品牌表现为名称、标记、包装设计。从深层次上分析,品牌代表的包括质量、服务、款式、性能、品种、价格、包装策略、制造技术等差异。还包括品牌信誉、名望、知名度、信任度、美誉度、满意度的评价。品牌的最高形式是体现企业的文化价值、财富、身价、时尚等价值意义。品牌已经成为企业与顾客、社会进行沟通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与工具意义。

3.2品牌的个性与认同

品牌个性跟消费者期待的个性相关:两者越接近,越容易得到消费者认同,越容易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进而拉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购买欲望。因此,当品牌个性能够保护或提升消费者个性形象时,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较高,并期待同该品牌形成一种长期的关系,最终成为忠诚的顾客。特定品牌具有的个性能否得到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度是影响品牌忠诚和品牌价值的决定要素。

四、当代包装设计的品牌塑造

当代包装设计为完成自己促销的本职工作,迎合消费者的品牌消费心理,还必须为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包装设计要更加的凸显品牌个性,以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坚持品牌的定位。并能够得到有风格意识的目标消费者的青睐,塑造所独有的品牌特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包装设计通过以上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包装设计才能有效地发挥其自身引导健康消费、合理消费的主观能动性,使消费者心理和包装设计自身能够处于稳定、健康、和谐的运动发展状态。最终达到为商品促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江林.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第 3 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 吴作民. 市场营销.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罗子明. 消费者心理学. 第 3 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 朱国勤, 吴飞飞. 包装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5] [日]大智浩. 色彩设计基础.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6

[6] 王安霞. 包装形象的视觉设计. 江苏: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7] 汪兰川. 包装色彩设计. 北京: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9

[8] 王文明. 消费者心理对家电产品的影响.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2

[9] [美]凯瑟琳・M・费舍尔, 刘玉民译, 完美包装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0]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11] 冯丽天, 孟繁荣. 营销心理学.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12] 尹章伟. 包装色彩设计.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13] [日]中川作一. 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14] [日]河村博. 最佳日本包装设计.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15] [日]V川智. 日本著名包装设计师佳作集.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8

关键词:旅游文化消费;机制;策略

1文化消费研究综述

我国最早的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见于80年代中期。如陶冶等(1985)在《上海城市家庭文化消费现状及分析》一文中,比较详细的分析了当时上海家庭的消费构成,指出文化消费取决于家庭收入和生活费用的开支。任红葆(1986)《文化消费简论》中,对文化消费的渊源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早期的这些研究,是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开端,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人民收入增加,开始有了一些文化消费,早期的这些学者从概念、构成、影响因素等对文化消费做了一定的研究,形成了早期研究的成果,但早期的研究由于时代背景约束,研究没有深入。进入90年代,我国的文化消费开始大量增加,也促进了学者对文化消费的关注。如施涛(1994)《文化消费的特点和规律探析》中,比较全面的分析了文消费的特点和规律,从文化消费的范畴、概念、特点对文化消费有了一个全面分析。研究也从综合研究开始细化,如鲁礼华(1995)的《论精神文化消费的特点、功能及引导》,从精神文化消费的角度,全面剖析精神文化消费。张启亮(1999)《文化产业是21世纪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地位。90年代,每年都有几十篇文化消费的研究学术论文,从多个角度,大量论证了文化消费,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是,理论程度还不足,深入程度还不足。进入21世纪,我国文化消费开始爆发,相互研究成果也进入了一个爆发的阶段。如王亚南(2011)《全国乡村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测评———“十五”以来各地景气指数排行》一文,研制推出“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评价体系,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生产的发展成效进行可加验证的量化评价,具体检验文化消费民生需求增进的实际效应,已经用数据比较深入的开始进行乡村文化消费的研究。韩海燕(2012)《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运用1993~2010年城镇居民的相关数据在eviews6.0做了具体的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性,但也发现在经济转型期,文化消费在供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从而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吕寒(2013)《城镇居民分项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基于2002-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2002-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心理账户的视角,考察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分项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发现工资性收入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为正的“乘数效应”;财产性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为正;经营净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转移性收入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文化消费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比较深入的阶段,不仅成果丰富,而且多角度,多数据分析。

2旅游文化消费运行机制

作为客体的文化产品与作为主体的人———文化消费者相互作用,客体对主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对主体产生一定的效应,使客体为主体服务,同时客体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化产品由于能够满足主体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具有价值。文化产品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实在的、物质的;一种是无形的、观念的、精神的。文化产品的价值是多要素的统一: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意识与存在的统一;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因而也是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文化产品的价值体现在文化产品作为客体与作为消费者的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客体对主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对主体产生一定的效应,使客体为主体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说客体(文化产品)对主体(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具有价值。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在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主体发现、感知、体会、理解、认识、评价,从而对主体产生积极效应,为主体服务,促进主体发展、完善,使主体更美好,这就是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因此,从社会群体角度来看,我们把握文化产品的价值,不仅要认识他的内在价值,而且要把握文化产品的潜在的价值,如: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学术价值、道德价值等向社会实践效益的转化。这种转化就是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实现。它具体表现为,促进了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人们在思想道德、精神风貌、智育和文明行为方面的发展。

3加强旅游文化消费的策略

3.1打造出一个达到消费者内心期望的文化消费项目。环境好坏、风景优美与否、价格合不合理成为消费者选择旅游地的几项重要参考标准,它不仅是高品位、高质量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旅游消费目的的必要条件。人们旅游目的就是追求舒适、宁静、美丽的环境。因此,开发的文化产品必须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损害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打造优美宜人的环境与风景。而这些工程就不得不提及融资问题,没有融资就无法将文化产品完美的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文化旅游就得不到进一步发展。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还是市场的开拓都不能缺少资金的支撑,所以融资在文化旅游开发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很多地区经济条件不乐观,开发资金短缺,缺少投资资金,从而制约了文化旅游产品发展。

3.2推动创意设计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强化创意设计对旅游消费内容的支撑。引导创意设计产业向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价值链环节渗透,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与创意水平,强化创意设计对旅游消费内容的支持。比如创意设计产业与旅游产业“购”相融合,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意设计提升旅游商品的设计感和时尚感,增加吸引力,提升销售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旅游商品消费场所走建筑风格艺术化、空间复合化道路,打造特色购物、特色餐饮等创意商业新业态,满足现代游客对旅游产品高品质、旅游过程体验化的消费需求。

3.3推动文化演艺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协调演艺空间与旅游空间发展。结合国内各地文化演艺和景区发展现状,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探索开展文化演艺进景区工作。文化部门根据地域文化特色、游客需求,编排适合市场需要的精品剧目,旅游部门负责场地协调、游客引导和市场宣传等工作,让文化演艺走出剧院、走入景区,合力解决剧场演艺观众少和景区夜间活动少并存的问题,实现演艺空间与旅游空间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全华.中国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1(04)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家具零售 体验营销 规划模型

一、引子

随着大量外资家具品牌的涌入,加之中国家具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不足,中国的家具业面临空前严峻的考验。这一切使得家具业界越来越重视对家具市场营销问题的研究。而运用新型营销理念开展家具产品的营销研究在当前则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家具的体验营销,就是把顾客购买的全过程“体验”视为整体,站在客户的感受、情感、思考、行动等角度,重新定义、设计家具的营销行动纲领,为客户创造值得回忆和持续愉悦的丰富体验,从而促进家具销售和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体验营销是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本文试图将这种新型营销方式应用到家具产品的零售中去,并通过建立家具零售的体验营销规划模型来指导家具零售企业体验营销的开展。

二、模型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零售学相关理论以及体验营销的策略思想共同构成了本模型的基础理论。著名学者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与消费后的体验,才是企业营销致胜的关键所在。施密特博士还运用心理学模组(modules)概念,将消费者体验形式视为“战略体验模组(strategic experiential modules, SEMs)”。战略体验模组包含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ion)与关联(related )五个层次。因而,体验营销策略设计可分为“感官营销”、“情感营销”、“思考营销”、“行动营销”与“关联营销”五种。“感官营销”以消费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种感官为诉求,通过对消费者的知觉刺激,提供消费者对美学的愉悦、兴奋与满足等美好的感觉。“情感营销”则是通过提供某种情感体验,使消费者对公司产品、服务以至品牌产生情感的策略方法。“思考营销”则是通过引导和鼓励消费者从事具有创意和深入的思考,促使消费者对企业及其相关要素进行重新评估。“行动营销”则通过设计顾客参与的产品和服务,形成高度的顾客身体卷入。“关联营销”则由将个人与体现于一个品牌中的较广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关联,超越个人的感觉、感情、认知与行动。

任何一种体验都不可能凭空而来,体验的产生必须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因而,家具卖场的零售接触界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一些接触媒介。第一,产品传播媒介。众所周知,产品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体验传播媒介,商品质量、款式、质地等因素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第二,服务传播媒介。通过服务可以传播体验,商场销售过程前、中、后的服务对体验的形成至关重要。可以说服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体验的好与坏。第三,广告传播媒介。广告可以唤起人们对产品、服务和环境的联想,并对体验的预期及最终形成产生影响。第四,卖场环境传播媒介。卖场环境包括卖场布局、卖场陈列和卖场氛围等方面。卖场氛围对体验的形成无疑起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作用。第五,促销传播媒介。促销同样对体验的形成产生影响。第六,品牌传播媒介。品牌作为一种无形的抽象物,其重要性在于通过“先入为主”效应,对体验的形成产生影响。第七,创新设计传播媒介。商场通过创新设计,引入相关的创新产品、服务等,可以形成意想不到的体验效果。

三、家具零售体验营销规划模型

根据体验营销的五种策略设计,结合零售卖场中体验传播媒介,笔者提出如下家具零售体验营销规划三维结构模型。

1.X、Y、Z三坐标轴介绍

该三维模型力图站在消费者感官(Y轴变量)的角度,通过消费者五种感觉官能与七种体验传播媒介形成的矩阵,在其“交叉处”来设计体验的接触点,而往纵深方向发展的Z轴则代表了体验的五种模块。

X轴:商场体验的七种传播媒介,即产品、服务、卖场环境、品牌、促销、传播、创新设计。Y轴:感官体验的五个模块,即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和嗅觉。Z轴:体验的五个层次,即感官体验,思考体验,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体验传播的各种媒介相对独立;感官体验的五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五种体验层次之间逐层递进。感官体验的五个模块同时又构成消费者其他体验类型得以实现的基础。

2.规划模型的运用分析

根据体验营销的传播媒介和各种感官体验模块的结合,可以在各自的区域设计相应的体验接触方式。在视觉体验与传播媒介的结合区域,消费者有对家具的款式、质地、风格的体验;对卖场服务人员印象及服务过程的体验;对卖场环境布局、路线设计等的体验;对品牌中可视的LOGO标识部分的体验;对促销的宣传海报的体验;对产品传播中可视的目录册部分的体验。在听觉与传播媒介的结合区域,消费者有对家具产品敲击声音的体验;对服务用于的体验;对卖场中音乐背景、广播信息的体验;对促销语言的体验等。在嗅觉与传播媒介的结合区域,消费者有对家具气味的体验;卖场环境中空气气味的体验等。在触觉与传播媒介结合的区域,消费者有对家具触感的体验;卖场环境清洁度的体验等。依照此种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家具卖场中促进消费者体验形成的各个关键接触点所在。而通过对这些关键接触点的管理,可以达到有效管理消费者体验的目的。而对于那些消费者与体验媒介的“空白”地带可以设计相应的辅助物加以丰富。

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播媒介和感官体验的模块相结合都是有意义的,比如说家具产品本身这样一个传播媒介和味觉的结合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消费者不可能品尝到家具的味道。由上面的规划模型可以看出,家具商场的体验营销中,味觉体验是严重缺失的。但是,体验营销是要以调动消费者的所有感觉官能为最终目的。因此,家具商场可以通过创新传播媒介来产生味觉体验。这或许是宜家的卖场里面会设置餐厅、进口食品售卖部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达成感官体验的同时,还必须要通过消费者思维的介入,达到情感的升华;最后还需要消费者的行动参与,达成全面的体验升华。

3.该模型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本文中,只介绍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五种感觉官能和体验媒介的“交叉处”对家具零售中体验的形成有关键影响的接触点。而对于另外思考、情感、行动、关联四种体验模块和七种体验媒介的组合并未做进一步的探讨。这是笔者在后续研究中将继续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Schmitt Bernd,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5

[2](美)B・约瑟夫・派恩 詹姆斯・H・吉尔摩著 夏业良等译: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姜奇平著:体验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钟财帮 左仁淑:试论体验营销模型.经济管理,2003(15)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餐饮空间;主题性;设计

主题餐厅是20世纪90年代从西方国家引入我国的,刚刚引入我国的前几年,其发展速度并不快。受到其他国家设计思想和理念的影响,我国餐厅在主题上模仿西方国家,创新度很低,也无法满足我国消费者的需求,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渐呈现出东方文化特色。因此,研究餐厅空间主题性设计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 餐饮空间主题性的概念

餐饮空间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餐饮方面服务的专门场所。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影响了餐饮空间的布置和设计,可以用“白墙”“木头桌椅”“蓝色大碗”等词语形象地概括当时餐饮空间的基本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餐饮空间设计的主题性逐渐凸显出来。“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餐饮空间主题性可以理解为整个餐饮场所内部所有的设计都围绕或者突出同一主题,消费者走进餐厅能够感受到别具一格的主题环境和氛围,如国外的以热带风情为主题设计的餐厅。

2 餐饮空间主题性设计的原则

2.1 以市场为导向

餐饮空间的设计需要与市场潮流、消费者需求相吻合,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赢得消费者欢迎。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餐厅内外部进行精心设计,如外部包括有选址、市场潮流导向等,内部包括有主题的选定、环境的布局、装饰品的选择等。内外部的设计都需要与市场导向相一致。

2.2 强调适用性

适用性是能够突出其使用价值,也就是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化的服务。例如,在以“黑暗”为主题的空间设计中,为了能够全方位突出“黑暗”主题,故意将餐厅内灯光调暗。对于视力较弱的消费者而言,容易产生不适应感,这样无法体现出适用性。因此,餐厅空间设计既要突出主题,又要确保适用性。

2.3 多元化设计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之中。对于餐饮空间的主题设计同样需要引用现代化技术,从多角度进行设计,如空间意境、立体设计等。多元化设计要体现在餐厅的各个方面,如过道、装饰、餐桌等方面,使得消费者在就餐过程中能够拥有不一样的感受。

3 餐饮空间主题性设计的策略

3.1 主题性设计的目标定位

目标是设计的导向,在主题性设计中需要突出目标的重要性。纵观我国目前的主题性设计情况,目标定位大致有三个方向,异国风情、文化、追求另类。目标导向还需要结合消费者情况,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查,目前主要表现为五方面,显性、隐形、现实、物质、精神。通过目标的定位,即从总体方面确定了餐饮空间的主题性设计方向。

从我国古文化角度出发设计关于古代食物方面主题类餐厅,在目标基本定位后,对市场上消费者喜欢对古代食物的需求和了解程度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消费者对“满汉”时期的食品有较多的需求。综合以上几方面情况,确定“满汉食代”主题,从空间规划到具体细节等方面进行设计。

3.2 明确主题性设计要素

餐饮空间的主题性设计需要明确具体设计要素。结合现阶段我国主题类餐厅设计情况,其要素主要包括有四方面:其一,文化特征。文化象征着思维、价值观等,为了使设计要素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还需要从多角度突显文化特征。其二,饮食特点。主题类餐厅是为了向消费者提供饮食类服务。因此,需注重饮食特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偏好等特点均不相同,设计时需要注重餐厅所在地人们的饮食特点和文化特点。其三,建筑特色。建筑特色与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不同历史文化时期建筑风格是不同的,其内部的摆设、装饰品等差异性较大,设计时需要注重其特点。其四,民族特色。我国是多民族大家庭,不同民族具有各自的地方文化和乡土特点。主题类餐厅基于主题的文化特征从餐厅服务员的服装、语言、餐具的使用、餐桌的摆设等方面突显民族特色。

“满汉食代”主题餐厅依据我国清朝时期的文化历史,在饮食方面结合选址地区的特色突显出清朝的饮食特色,如烧烤、火锅等。该主题餐厅的空间设计中建筑方面要结合清朝时期的铜件、玉石、瓷器等装饰特点等突显建筑特色。另外民族特色需要将满族和汉族的特点融为一体。

3.3 采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在目标定位和主题设计要求基础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突出主题。从理论层面来看,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四方面:色彩、材质、造型和符号。其中色彩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也是空间整体颜色布局的表现,需要从消费者的视觉偏好出发,传达并突出主题。材质是空间感塑造的载体之一,也是表达餐厅主题的主要物质介质。不同材质传递消费者不同的感受,如混凝土材质容易产生让人一种历史感。另外,材质的选定还需要与一些图案和造型加以搭配。主题性设计借助于各种造型进行直观的表达,造型设计的准确性对主题的诠释更为重要,如以色列的一个海底红星餐厅,通过各种水下造型的呈现来突出主题。符号的选取需要从主题中挖掘,不同的符号形成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例如,圆形常常给人以一种圆满的感受;四边形给人以严肃、稳定的感受。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餐厅空间主题抽象成一种符号,通过符号表达主题思想。

在“满汉食代”主题餐厅中,色彩选择需要传达出清朝封建时期的古老气息,适宜选择偏暗色的色彩,如餐桌、托盘、地板等可以选择深红或者深棕色、暗灰色等;材质方面,为了突显古代气息,在石柱、餐桌选材上尽量选择木头类的材质;造型上可以将我国古代的屏风、守夜灯等造型引入,消费者进入餐厅即可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气息;在符号上尽量以方形为主,由于我国古代社会为封建社会,注重规矩和礼节。因此,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要素,“满汉食代”主题餐厅设计总体效果如图1所示。

总之,饮食是消费者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餐厅是提供饮食的重要场所。随着消费者饮食消费理念的转变,逐渐对饮食过程提出了要求,具有特色的主题餐厅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商家只有掌握此方面的设计策略,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赢得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 李雪松.基于体验消费的我国主题餐厅建设模型[J].消费经济,2013(3):12-19.

[2] 卢志海.体验经济视角下的主题餐厅设计[J].现代企业文化,2010(20):23-28.

[3] 陈德超.论餐饮文化营销策略与竞争优势[J].华东经济管理,2001(6):108-110.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现代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思路研究;文化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茶、饮用茶最早的地区,同时随着人们饮茶理念的不断成熟完善,也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茶文化内容。对于成熟的茶文化的内涵来说,其中不仅具有丰富的茶文化物质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茶文化精神理念。特别是随着人们饮茶习惯不断完善、成熟,到专门的饮茶空间内品味茶,感知茶文化,不仅符合人们饮茶需求,同时也是饮茶文化成熟发展的客观表现。随着当前艺术设计理念不断成熟,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水平都实现了实质性提升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现代茶饮空间来说,优化其艺术设计思路极为必要。

1茶饮空间艺术设计的具体内涵分析

茶饮空间是人们专门饮茶的场所。该场所并不是一件新事物,从人们饮茶习惯不断成熟开始,茶室、茶楼等专门饮茶的环境就已经成为人们饮茶的聚集地。人们在参与饮茶活动时,不仅可以品茶,同时也会和朋友进行聊天,因此茶饮空间不仅是一种饮茶场所,同时也是人们文化交流,增进情感的重要场所。之所以要对茶饮空间进行艺术设计活动,主要基于茶饮空间是一种独立的公共区域,无论是其饮茶需求,还是交谈会客,都有自身属性要求。设计工作开展的价值和目的是服务整个空间作用的发挥,可以说艺术设计活动是实现茶饮空间功能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当前人们饮茶需求不断成熟,加上社会化活动不断完善,当前在茶饮空间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其艺术设计活动的全面开展。通过开展艺术设计活动,能够充分弥补茶饮空间的功能相对不足问题,同时也提升人们饮茶活动的品质和内涵。对于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来说,其更大价值在于通过对室内环境进行合理设计和优化,从而实现茶饮空间设计与人们饮茶需求的体系化融合。随着人们饮茶需求不断成熟,加上人们对茶文化内涵日益推崇,在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价值已经不是简单的室内设计活动,而是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的综合性活动。结合当前设计活动开展状况以及人们的具体认知,我们在进行茶室、茶楼等茶饮空间设计活动时,要认识到该空间作为专业饮茶场所,因此其艺术设计,不仅要融入饮茶习惯及特性,同时还要对与茶相关的文化艺术及设计理念进行全面融入。在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主要要素和切入点是与茶相关的各种艺术元素,所以我们想要展现茶饮空间艺术的“美”,就需要让茶客在饮茶的同时,品味到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比如将舞蹈艺术、音乐艺术和历史文化资源等一系列内容融入到茶室设计活动中,让茶客在感知和品味茶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当然,必须认识到我国传统茶文化中不仅包含了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和文化艺术元素,同时其中也融入了深层次精神理念和价值内容,尤其是其中融入了广泛的礼仪价值规范和道德理念,所以想要实现现代茶饮空间艺术设计目标,不仅需要注重其艺术元素的融入,同时也要将茶文化体系中的礼仪、价值观等多样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营造极具人文情怀的茶室环境,从而实现传统茶文化的全面继承。此外,还应该认识到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理念融合不加快,如今在进行茶饮空间设计活动时,要充分注重将各种时代设计艺术和理念融入其中。

2当前人们对茶饮空间的全新艺术设计需求阐述

实际上,艺术设计是文化内涵成熟发展的客观表现。随着人们经营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所接触的事物更加丰富,这就对人们开展设计活动提出了客观要求。当然,随着艺术设计软件和工具发展不断完善,如今人们对艺术设计活动的认知也有了全新突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融入新技术,融入时代元素,创新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人们开展现代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的必然要求。结合人们消费理念的全新变化,当前在开展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时,需要做到:首先,整个艺术设计活动需要融入文化元素和内涵。当前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成熟,人们消费需求也不断完善,人们的消费关注点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相对于以往的价格和外在消费追求,如今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消费内涵的融入,也就是说,在人们看来其消费态度和理念更加成熟,多数人期待自身消费的内容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对于现代茶饮空间来说,其不同于其他公共场合,人们更加在意该空间的文化属性,可以说茶文化理念就是现代茶饮空间的文化基础。因此,当前在进行茶饮空间艺术设计工作时,就必须充分注重茶文化的体系化融入,通过整个茶饮空间的文化诠释,从而满足人们的全面需求。其次,茶饮空间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现念和时代元素的全面融入。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当前人们对整个设计活动的期待值更高,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元素,人们的标准和期待都有了更高期待。因此,在开展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过程时,需要将各种时代设计理念和设计艺术全面融入其中。通过赋予茶饮空间设计活动的全面性和时代性,从而实现茶饮空间的设计需要。最后,当前整个消费市场已经从以往的商家视角转向消费者视角,也就是说整个市场上的经营活动,更多主动权在于消费者,因此整个设计活动是否符合设计需要,其决定权和评判权完全在于消费者。因此在开展现代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活动时,必须将消费者消费理念与需求体系化融入其中,通过相互融合,从而优化茶饮空间的设计活动,进而使其整体满足消费者的客观需要。茶室空间的艺术设计活动,其给与消费者的更多是一种视觉感,因此在开展设计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如今消费者在参与饮茶过程中,不仅有饮茶这一养生需求,同时部分饮茶者也将茶饮空间看做自身交流、聚会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进行空间布局设计时,还要隔断出相关独立的饮茶区域,供人们交流聚会。当然,在茶饮空间整体风格设计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增加和融入茶文化元素,丰富茶饮空间的意境和内涵。

3融入现念的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思路分析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加上人们健康养生、绿色生态消费理念更加完善,如今茶饮空间的功能属性进一步明显。当前人们在参与茶饮空间进行消费活动时,不仅充分期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和融入的茶文化理念,同时也期待其整体设计及风格内涵更具有现代元素。可以说,在传统文化发展日益复苏的今天,如何实现传统茶文化与现念体系化融入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中,就极其值得思考。首先,要充分结合消费者的心理情感和价值内涵,完善茶室设计思路和氛围营造。对茶饮空间进行设计时,主要是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有效装饰,通过对建筑内部各个空间进行有效搭配和合理设置,从而优化整个茶室空间和布局。随着当前消费者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提升,如今在进行茶室设计时,必须充分采纳和结合消费者的客观需求,通过融入消费者的设计期待,从而确保茶室设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其次,要充分注重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和艺术细节融入整个饮茶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度和认知度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进行饮茶空间设计过程中,必须对人们的文化情感和价值理念进行体系化挖掘和系统化融入,特别是要对传统文化内的价值理念和各种行为规范,进行有效认知,同时将其与整个设计活动相结合。在饮茶空间艺术设计时,我们应该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茶文化所追求和倡导的就是天人合一。因此通过融入这一文化内涵,不仅与其功能属性相匹配,同时也是当前对传统茶文化全面继承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此外,在进行饮茶空间艺术设计活动时,应该避免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存在普遍问题,就是缺乏融合性,随着中外文化融合进程不断推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方设计理念和内涵有着更高追求,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活动时,基本都只会选择西方设计理念,但是客观的讲,茶饮空间作为饮茶的专门场所,其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融入传统设计理念。但同样,还要从全面视角看到饮茶空间艺术设计活动,也要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其相融合。最后,在进行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时,还应该充分注重对设计细节的融入。客观的讲,整个茶饮空间设计是一项体系化的活动,无论设计内涵,还是各个设计细节,都对整体设计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要将确保设计品质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要将各种元素延伸融入其中,比如水墨画、小品景观、古典音乐等各种内容元素融入到整个茶室空间的设计过程中。

4结语

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绿色消费日益重视,饮茶这一健康消费需求就被更多人所认知,因此饮茶活动日益广泛,日益完善。人们在参与饮茶活动时,选择专业的饮茶环境和空间极为必要,尤其是在人们饮茶理念日益成熟背景下,到茶室中去品茶,不仅更符合人们消费要求,同时也是饮茶品质化提升的客观展现。而当前另一个全新特点就是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品茶的客观环境也有着极高要求。因此,在进行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念以及消费者的具体需求相融合,从而发挥茶饮空间的功能属性和价值要求。

参考文献

[1]彭花菊.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研究[J].现代装饰,2013,(05):229-235.

[2]王小乐.现代茶饮空间设计研究———成都顺兴老茶馆设计浅析[J].城市地理,2014,(03):55-59.

[3]朱莉莎.浅析当代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J].现代园艺,2015,(02):78-82.

[4]汤驰明.茶饮空间设计中室内外景观元素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3):322-326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12

关键词:3G手机 外观设计 消费者 需求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消费模式发生转变,与传统模式相比,体验经济模式注重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市场呈现以消费者的需求主导消费行为的局面。著名设计公司IDEO的创始人比尔・莫格里奇认为,数字技术改变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方式,消费趋势更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消费者在购买数字产品时已不再一味追求功能等基本要素,信息时代数字产品的设计应更关注人们使用产品的行为与情感体验,以行为、情感出发设计出美观的产品[1]。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手机也已从单纯的通信设备向智能终端转变。面对巨大的市场,中国在近几年催生出众多手机生产企业,他们都希望通过消费者所需的“差异化”产品来实现企业价值与提高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形态差异化作为手机参与市场竞争的最重要利器之一,[2]应受到重视。本文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潜心研究不同消费人群对于产品的不同需求,并将消费者需求运用到3G手机外观设计中,让消费者的需求分类结果为3G手机设计指引方向,使3G手机设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3G手机发展现状

3G(3rd-generation)手机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2008年,国家工信部为我国三大通讯运营商正式发放3G牌照,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虽然中国的3G较美国等典型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由于中国拥有9亿手机用户,并且在苹果、三星等高端品牌手机的促使下,中国用户快速的认识3G,短短几年3G手机市场在中国得到飞速发展。根据3G数据高速传输的特点以及触屏的不断成熟,大触摸屏成为3G手机的标志性特征。苹果公司iphone系列手机的出现打破NOKIA时代的设计传统,颠覆了之前的手机设计定位,掀起了一场手机革命。极简化、人性化、时尚化的外观设计风格使苹果获得极大地成功,同时其极具改革性创新的造型设计引来大量效仿。这一时期由于企业对内在系统等附加功能的重视远远大于外观设计,他们忽略消费者精神与心理需求,导致产品在外观形态设计上同质化严重。

二、消费者需求趋势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亚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基本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大部分,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3]。任何产品的产生与存在都是为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需求的不断变化,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必将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新的需求又会刺激新的欲望,从而导致新的设计的产生。根据马斯洛的五种生理及心理需求,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大致分为:美感的追求、功能的满足、行为的参与、情感的表达。

(一)功能的满足

功能即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产品之所以作为物存在的最根本属性。功能需求作为人类需求理论中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是产品存在的最基本特征。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这是功能论者的标志性口号,它反映造物设计最初的状况。

对于企业而言,消费者的功能需求的满足是产品设计的中最基础的需求表现。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功能的寻求是最基本,但非最重要的需求。例如,数字、网络科技发展至今,手机功能主要体现为除手机通话功能之外的无线上网等移动宽带数据功能,并且各个企业、品牌之间的产品在功能方面趋于雷同,消费者对于功能的认定也相对固定。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对于功能的体现并非齐全为最佳,需要设计师根据具体消费群体的特征来确定合理的功能。

(二)美感的追求

美感对于产品设计具有重大意义,具有美感的产品更易为消费者所接受。美感的追求属于人类需求理论中的精神需求。产品只有功能属性得到充分发挥之后,消费者才会进一步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产品的美感是建立在功能基础上而存在的。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路斯认为,建筑不是只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然之美而美。[4]一件好的产品其美感与功能是相辅存在的,消费者在获得美感的基础上必须先得到物质的满足,从而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拥有“美观且实用”的心理状态。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美感可以通过材质、色彩形态等要素表现。而消费者往往以个人主观认识作为衡量产品美丑的标准,对美感的追求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例如青年崇尚潮流,对创新造型接受度较高;商务人士更易接受稳重大气的产品。因此,通过外观设计来创造产品的视觉美感是最直接传递产品信息,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兴趣的方式,对美感的追求也是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

(三)行为的参与

人的行为倾向(或称自然倾向),广义上来说包括一切人的行为、感知和反应,而狭义的行为倾向是指人在下意识或未经反应情况下做出的行为。[5]人的行为倾向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且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习惯有所不同。

符合用户的行为特征的产品才能实现其本质价值。尤其对于数字产品而言,由于人―产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用户的行为习惯更为重要。例如手机设计,针对不同功能的手机产品其使用方式、操作行为具有差异性,而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手机在使用行为上需求也存在差异。一款符合消费者行为习惯的产品是通过造型将信息准确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操作的正确率,使消费者得到更舒适、高效的使用。因此,人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产品设计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师遵循用户行为需求,关注用户的使用方式与行为特点,能使用户从产品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四)情感的表达

人类作为感性动物,情感是与生俱来的,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情感是人格的核心。在科技发展与社会节奏的促使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趋疏远,人们开始注重自我的情感需求。在产品中,人们的需求重心已逐渐从功能转向情感化,情感作为人类需求层次中较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在产品设计领域引起重视,将消费者情感融入产品中成为设计趋势之一。美国心理学教授唐纳德・诺曼认为,在设计里含的情感成分可能比使用成分对产品的成功更重[3]。

设计是有“情”的,也是有生命的,设计使人们从物的挤压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使人类感情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美,真正达到人物和谐的境界[6]。将情感需求作为设计中心理念,注重用户情感需求,以用户为中心,不仅成功解决产品的功能与形式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设计的最终目的不是技术和操作,而且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内心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消费者需求在3G手机外观设计中的运用

同一时期,不同的消费群体会有不同的需求,同时同一消费群体也可能拥有多种需求。但对于同一消费群体而言,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这种需求对产品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现今消费者对3G手机的需求不再是强大的功能,而是它传达给用户的信赖感和使用过程中与皮肤接触的质感反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展现消费者需求的外观设计是3G手机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3G手机市场中,老年消费者常常被边缘化甚至忽略,市场中几乎没有为该人群而设计的3G智能手机。但这类人群消费能力较高且数量庞大,将关注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突破口。将老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老年人群的特点确定其需求特征,并根据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层面对侧重需求做出调整,确定各需求的轻重关系品并将其运用进3G手机设计中。

按照国际规定,将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理各机能逐渐减退,主要表现为行动缓慢、记忆力衰退、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听觉和触觉等感知能力骤减等。不仅如此,他们心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生活中拥有极强的孤独感与自我保护意识,常给人不愿接受新事物、守旧的印象,因此社会将他们视为弱势群体。对于手机,他们不在乎3G网络带来的全新服务享受,但是3G手机的智能功能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根据老年群体的特征分析,他们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感的表达、行为的参与为主,功能需求、美感追求为辅,并且以行为的参与为侧重需求进行设计。在此款老年3G智能手机外观设计中(图),根据老年用户使用手机过程中存在的行为操作障碍得到详细的行为需求,设计出具备助听功能的蓝牙耳机,耳机与手机分离降低老年用户通话时的误操作率,入耳式的耳机尽可能避免外界噪音,提高通话质量,手机中设计专门固定蓝牙耳机的卡口使其在不使用状态与手机完美融合。在受话器部分加入中国剪纸“福”字元素,让儿女赠送父母手机的同时包含一份祝福,这是老年3G智能手机设计中情感需求的体现。在外观设计上力求简单之美,符合手握舒适度的外型设计搭配防滑的硅胶材质防滑且美观。此款3G智能手机在具备基本的3G手机功能外还为老年用户设计人性化的附加功能,例如手机背面的微型电筒等。这是一款颠覆之前老年手机定位的产品设计,它打破人们心中对于老年手机的固有思维,大胆的将3G智能与老年使用者结合,并将老年消费者的需求始终贯彻于设计中,使产品在迎合时代潮流的同时更符合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

结语

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商品竞争力的核心体现消费者需求的把握能力与体现水平[7]。3G手机的开发与设计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基础进行,而不再是仅仅依靠设计师的主观灵感来定位市场与用户从而完成设计。只有不断地探索消费者的需求,以消费者为中心,让消费者需求作为引导设计方向的标准,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成功产品。人们正处于变革之时,对于手机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无限种可能,即使现在的3G将会被更先进的技术所代替,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成为手机设计不变的主题,对用户需求的研究也将永无止尽。从许多品牌的发展经验来看,手机设计的未来必定是属于现在能潜心研究用户需求的公司。

注释

[1] Bill Moggridge. Design Interactions[M].America:The MIT Press,2006.

[2] 杨颖,张艳河. 品牌特征族的个性化产品造型设计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9(4):460-466.

[3] Donald Norman.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 张玲珠、袁苏袁等.欧式建筑形体语言中的装饰特征探究[J].科教文汇:2010(6):143-144.

[5] 赵军,杜海清等. 产品设计中的操作行为倾向分析[J].包装工程,2010,1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