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14 08:52:21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

第1篇

1、三农服务

落实好农信“三农信息员”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知识、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为村里找项目、帮技术、跑资金,根据信息员在服务期间表现、到村任职满两年后,本年度力争一批同志考录为正式员工。

2、实践活动

开展争当“十大员”主题实践活动,争当“十大员”即: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先进文化的“传播员”,村级组织建设“推进员”,远程教育“管理员”,科学技术“推广员”,服务群众的“代办员”,农村经济发展“示范员”,致富信息“传递员”,邻里纠纷“调解员”,党情民意“报告员”。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的技能本领,进一步密切与群众关系,坚定其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信心。

3、远程教育

依托远程教育的网络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个人专业特长,履行好远程教育管理员职责,做好远程教育登记簿和民主议政日登记簿的填写工作。

4、宣传报道

做好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做好《阳信县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简报》或《沃土》文章的征集工作。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工作过程中所闪现的亮点,要注重关于新农村建设理论的调查和研究,定期撰写高质量的村情调查分析报告。

5、学习培训

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力度,为其创造和搭建学习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每季度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培训至少一次。

6、政治培养

根据工作需要,争取年内培养村党支部书记;任命一批同志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落实好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日常考察培养工作。

7、日常考核

按照便于操作,奖勤罚懒的工作思路,强化日常考核,进一步修订完善《洋湖乡大学生村官日常考核办法》。

8、工作例会

实行季度例会制度,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学习、生活状况,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增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中实现互通有无。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农村 新农村建设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

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固然需要国家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但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导致农村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创业,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村两委班子难以吸引农村精英尤其是农村优秀青年留任。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自由流动的结果是人才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而不是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农村人才的匮乏致使村两委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低、开拓创新意识差、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村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当代大学生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先进,开拓创新意识强,这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富有农村工作经验但因循守旧的状况形成明显的互补效应。

2.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具备许多优良品质,他们专业素质高、思想活跃、抱负远大,但是,由于缺乏对社会的接触了解,其想法又往往脱离实际,并且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导致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和对复杂艰苦的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等缺点普遍存在。因此,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在改革、建设的第一线和艰苦的环境中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6月29日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农村社会基层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就业难将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始终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递增,“2007年的高校毕业人数已达到495万人。在未来数年内,每年高校毕业的学生将突破500万,每年将有25%左右应届毕业生不能就业”。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化无疑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建议

在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有:大学生村官身份界定模糊、综合素质欠缺、工作不深入、对大学生村官管理不规范等。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对策建议,对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十分重要。

1.明确界定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性质

大学生村官身份性质的明确界定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学生、也不是农民、更不是公务员,普遍存在着尴尬的身份问题,身份地位的模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应有作用的发挥。我国的《村委会组织法》规定,在村委会选举中,只有村民才具有选民资格参与村委会选举,但是,由于现行的《村委会组织法》对“村民”这一概念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导致出任村委会主任或其它村委会成员的大学生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其权威性不足,难以为村民接受并得到村民的认同。因此,明确界定界定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性质,并以《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为契机,重新确认选民资格以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基础,对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尤为重要。

2.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理论素质高,但生活经验少、实践能力差,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农村环境复杂,任务繁琐,工作难度大,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大学生村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因此,可考虑进一步严格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标准,真正把那些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基层,同时还应强化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为大学生村官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

严格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标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固然重要,而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更是提高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效的关键。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应采取分期评估的方式,因为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期、成熟期及其发展期分别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可采取跟踪考核、走访了解、民意调查、群众测评打分等方法,会同乡(镇)村(居)干部定期对大学生村官的政治思想素质、工作实绩、村情民意了解、群众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实绩一般、群众满意度不高的,进行谈话提醒,对考核不称职的,提出诫免,诫免期满后仍无改进的,按有关规定及时作出相应处理。对成绩突出的按照规定予以重奖和重用;对在定期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入党、评优、事业单位招考、公选领导干部等方面优先考虑,让大学生村官感到,来的有奔头、干的有舞台、留的有希望、走的有收获。

第3篇

关键词村官计划 考核考察程序 公开选拔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27-02

一、大学生村官的提出及发展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面向全社会经过过严格的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出任村干部(一般情况下,根据是否是党员的条件,充实到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干部群体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自从在海南省局部试点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争取在三至五年内达到一村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2008年12月,习近平在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稳定的农村基层干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学生村官慢慢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全国目前至少有20万大学生村官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和先进文化的代表,一方面在学习、吸收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过程中,完善、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发挥自身的知识文化优势,结合农村的实际,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和许多可喜的变化。随着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他们越来越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成为新农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重要生力军。

虽然公众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充满了溢美之词,但此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难免有一些问题出现。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村官选聘的人数,屡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海南省持续七年之久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江苏省海安县提出了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问题等。然而,作为这一政策的主要实施对象——大学生村官则需要我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他们,探讨他们的心路历程,了解他们在农村基层实践的酸甜苦辣。自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消息屡见于报端。譬如,毕业于

其他学者对大学生村官也做了相关的研究。李伟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对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建设提出对策。他认为大学生村官社区归属感弱、自我认同度低、社会认同度偏低、价值满足程度偏低。张丹以以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点切入大学生村官。她认为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对于走进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农村比较艰苦的环境中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付红霞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有相应素质的农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对于新农村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她认为大学生村官素质的提高前提条件是政府良好的体制环境,村官的能力发挥奠定基础;其次,村官需要有强烈的道德操守。耿相魁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大学生村官还是新兴的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他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权利与义务。李文腾和陆文聪通过个例分析与数据对比,阐述大学生村官这一社会实践方式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强调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对于非政府的环保是一重要补充。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韩新宝认为,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但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的障碍因素不容忽视。解决障碍因素,首先需要大学生村官更新就也观念,有长期服务农村的意识;第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锻炼适应基层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最后,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张丽将研究的基点放在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取向择业心理及社会认同领域,她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村官及部分准村官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征,大学生村官作为特殊的群体,完全有义务责任明确目标,端正自身动机,让其基层工作经验,成为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对于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认同度,她认为,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的社会角色尚未被社会所完全理解和接纳即呈现“迟发展效应”。赵新彦通过对北京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成功实施的探析,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高校毕业生在自身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到热爱农村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奉献力量做好准备;第二,高校毕业生要调整自身知识能力结构以在农村建设中有用武之地;第三,高校毕业生“要留得住”,这应该靠事业与待遇留人。丁艳霞和刘娥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是有必要的。首先,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其次,这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第三,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第四,这是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的需要。他们还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结合农村当地情况优化选拔机制与后期管理工作衔接起来。

编辑

参考文献:

[1]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法制与社会.2008(10).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 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 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 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 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 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外,大学生“村官”聘任到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失等情况,但也有些进入公务员队伍,尤其是今年国家和各地方公务员招录中专门为大学生“村官”群体及其他为基层服务的大学毕业生留出了一部分岗位,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队伍中会逐渐占据一定比例,特别是县乡两级基层政权。这些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公务员熟悉农村情况,深知农村需求和困难,这对于基层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民服务,改变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在农村的公信力和领导力,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是质朴的,谁能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谁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就支持谁,拥戴谁。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基层工作输入了新鲜血液,加强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与治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进的“显功能”和“潜功能”作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为探索顺利有效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新途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

[2]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

[3]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4]谭浩.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中组部负责人就制定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5.

[5]林墨.“大学生村官”现象追踪[J].公民导刊,2009,2:46-47.

[6]张一强.大学生村官托起新农村的未来[J].农民科技培训,2009,2:15-16.

[7]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21-24.

[8]何伟娟,卢国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7:131-132.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长效 机制

为发展我国农村的各项事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接班人,同时也为了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步实践大学生“村官”计划这项重要举措,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大学生 “村官”计划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不断改进,使该计划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一、现阶段大学生“村官”培养与使用机制

1995年,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自此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2010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将5年内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增加为5年内选聘20万名大学生“村官”。

(一)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总体政策

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非常重视,2009年4月,中组部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2010年5月中组部下发《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鼓励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党员大学生“村官”,通过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乡镇党委推荐等方式,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选举。到村任职工作一年以上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参加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选举。对留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任职期间继续纳入大学生“村官”名额,保留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同时可享受同级村干部补贴。2011年11月23日,中组部与农业部首次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李源潮同志出席开班式并讲话。2012年7月29日,中组部等6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总体目标规划,主要有三条。一是明确选聘规模,到2015年全国一半以上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二是明确培养使用目标;三是拓宽发展渠道。另外《意见》将大学生“村官”岗位性质定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是国家开展的选派项目。

(二)个别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政策

各地在大学生“村官”有培养与机制方面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把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使用作为一项重要方针。笔者实地考查上海浦东新区,从区政府到镇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区、镇每年都会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全封闭的统一培训。每季度区政府、镇政府都会各举办一次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交流各自的心得,及时向区政府反馈意见和建议。区政府一年还会组织五次以上大学生“村官”联谊活动,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浦东新区的大学生“村官”还成立了自己的QQ群,作为各村大学生“村官”联系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了全方位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能力,浦东新区政府每年会给大学生“村官”们发放几本书籍,内容涉及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综合能力、如何更好地在农村服务等。

2010年上海市大学生“村官”成立了自我管理委员会,这对于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是一个重要举措。浦东新区政府及各个镇政府对服务期限满一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实行到区、镇两级政府部门见习的措施。2009年至2011年,浦东新区为服务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举办了定向考录公务员的考试,共有14名大学生“村官”经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问题与不足

国家大力推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重要目标就是让大学生村官接受实际工作锻炼,协助妥善解决农村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协助村民积极应对各种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提高村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创造条件,从而促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居民,构建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推动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做出贡献1。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在整体设计层面存在许多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一)缺乏一定的法律地位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无论是公开选拔程序、考核录用、管理规范、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一切都还在制度层面,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经过公开招录程序的,但它和公务员是有本质区别的。由于大学生“村官”的“空降”方式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所规定的村官产生机制,因此很多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而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对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属性描述为“志愿者”,造成他们的角色定位十分模糊。

(二)缺乏长远的职业设计

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期限一般为一到三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出路,有一些总体的设想。如中组部等部门提出的“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学习深造、另行择业”等“五条出路”。

中央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报考公务员、考研、创业时均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其余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引导其就业,同时鼓励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农村。前几年,对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有的地方实行加分政策,有的地方明确提出在进入公务员招考面试环节后,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大学生“村官”。2010年7月2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省区市考录公务员要拿出专门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实行定向考录,同时规定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这对于广大服务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是个极大的鼓舞。但能进入公务员队伍中的大学生“村官”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对于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来说,他们的未来究竟会有怎样的职业选择仍然是个未知数。而这种对未来的迷茫影响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待遇相对比较低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安心在农村工作,各个地方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例如:北京市从2009年开始为大学生“村官”缴纳住房公积金,各级政府也抽出专项资金,作为对大学生“村官”的专项补贴。但总体上,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仍相对偏低,而且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差别也比较大。东部地区在大学生“村官”待遇比前几年有了提高,但一些中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仍然较低。

三、对于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纵观以上分析,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为了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

选拔德才兼备的大学生进入到“村官”队伍,既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能更持久有效地开展。高校和地方政府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要各司其职,把好关口。

1.注重高校在选拔过程中的作用

高校要明确自己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大学是大学生“村官”在进入社会之前学习、生活、成长的场所。因此,高校在选拔大学生“村官”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避免大学生选择“村官”就业时的功利主义思想;同时,需要增加创业课程的开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锻炼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另外,在选拔大学生“村官”的过程中要加强高校与地方的合作。

2.地方政府在选拔时应有所侧重

鉴于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地方政府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要注意和村官本土化。其次,农村所需要的专业跟城市有许多不同,同时每个地方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还需注意专业对口。

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一是要制定严格的大学生村官选拔标准,对大学生的各项基本条件,尤其是社会工作能力、专业对口程度、服务农村的热情和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情况等,进行认真的考核和审查。二是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统一组织笔试、面试和考察工作。

(二)继续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

温铁军认为“大学生成批地被各地政府聘用驻村支农,应以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2。这就要求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干部培养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强化大学生村官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村官自觉按照角色定位来规划、发展自我。

1.加强岗位培训

一是加强农村工作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胜任本职工作。二是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组织大学生“村官”向周边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学习。三是例会培训,镇每月举行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例会,通过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问题、讨论发展思路,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工作的认识,激发在农村干事创业的热情。

2.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

从现实情况来看,除了一少部分大学生“村官”会长期留在农村,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迟早会离开乡村,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行之策应该是,将向农村选派大学生作为国家长期战略,而不是权宜之计。对于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应引导他们走向公务员队伍和其他工作岗位。当然,对于有志继续服务于农村的大学生,应创造有利条件使其在农村待得更稳,各项工作与生活更有保障。

(三)不断探索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

由于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不是很到位,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率比较高。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的流失,对各地农村的建设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必须从法律、待遇、考核等几个方面着手,不断探索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

1.明确法律地位

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是实行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重中之重。大学生 “村官”身份确定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担任村“两委”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可从本质上来讲,他们既非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又不是村民。这种角色定位的模糊使很多想要续聘的大学生村官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只要不出大的问题,干好干坏都一样,因为我们待遇是固定的,今后政府部门调整待遇,我们怎么办?”许多大学生“村官”谈的是待遇问题,实质是身份问题。一位专家指出,“现在这只显露出苗头,如果大学生村官不明确法律地位和身份,也就难以确定其责、权、利,更难让快要到期的大学生村官安心地在基层放手工作。”

2.切实提高待遇

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比较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比较低。因此要花大力气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使他们在农村待得住。地方财政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村官”补贴的发放,并不断提高补贴的数额。同时在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方面应给予大学生“村官”较为优厚的待遇。

3.加强考核管理

考核激励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考评办法,并定期组织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地方补贴和进行职务任免的主要依据;同时,要把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在镇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或公务员时,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优先选拔使用3。

只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才能将真正优秀并立志服务于农村的人才吸引到大学生“村官”的队伍里来。只有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机制,才能使刚走上社会不久的大学生尽快适应在农村的工作,提高他们服务基层的能力,使他们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不断探索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才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芸,张浩.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温铁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J].学习月刊,2009(11)

[3]张丽萍.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破解思路[J].未来与发展,2011(1)

作者简介:

曹晶,女,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教师。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扭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代理、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心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妇女;种子计划;发展;项目管理;参与式

中图分类号:C9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10-05

“启璞计划”是全国妇联和李嘉诚基金会联合实施的大型NGO女村官培训项目。“种子计划”是“启璞计划”的核心内容,其初衷是推动女村官采取行动、大胆实践,提高女村官开展项目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倡导项目参与性理念——以村民(尤其是农村妇女)为主导、调动各个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到项目的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价过程中,并发挥项目杠杆效应,带动当地农村社区内部、地方政府等更多资源投入到农村发展项目中,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可推广性、可示范性。

一、调查样本概况及项目作用

(一)样本概况

研究者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2011年承办的“启璞计划”培训的14期共1052名女村官进行培训期间问卷调查和访谈,对105名学员培训后电话回访,并根据广西地域经济发展情况、“种子计划”项目类型及实施情况等抽选14个县32个不同类型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综合各种情况,本研究最终以获得“种子计划”奖励金支持的106个项目为研究样本。

106个“种子计划”项目内容涵盖了农村社区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其中以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建设项目为主。社区服务类项目包括妇女之家、幼儿园、儿童之家等,占项目总数的21.7%;基础设施建设类,如硬化道路,修建垃圾池、办公室、五保户住房等,占20.75%;文化建设类项目包括刘三姐山歌队、彩调队、文娱队等占18.87%;经济协会和合作社类,如毛葡萄种植、蔬菜种植合作社、养鸡协会、茶叶种植合作社等,占12.26%;农业技术培训类,如茶园管理规划及加工技术培训等占13.21%;妇女培训项目,如农村妇女培训中心等占10.38%。其中83个项目已经完成,占78.3%。

(二)农村妇女参与项目产生的效应

通过参与“种子计划”项目,无论对农村妇女自身,还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益处。有87.7%的女村官认为,参与项目最大的效益就是“增加女性知识才干”,提高了农村妇女自身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能力,使其重新认识自身经济独立的价值和重要性,提升了自信心。同时,有80.2%的女村官认为项目促进了农村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实地调研中发现,相对于其它妇女培训、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类别的项目,经济发展项目实施难度相对比较大,对农村妇女自身经营管理、技术要求更高。但一旦项目实施成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之后,尤其是当在经济利益分配中一直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村妇女自身的经济收入足以支撑一个家庭的各项开支,女村官也能带领一个村致富之后,农村妇女的自信心尤其是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女村官的威信与地位就得到很大的提高。因为这意味着农村社区内部经济资源的分配权实现了男女平等,村民都很现实,尤其是男性村民对女性村民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发展能力及效益,女性村民在经济上的成功是提升其在农村社区地位的主要和最直接的途径。总的来说,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同经济参与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所在[3]。

表1 “种子计划”对农村妇女的作用

注:本项为多选。

表2 “种子计划”对农村社区的作用

注:本项为多选。

二、农村妇女参与“种子计划”的基本情况

(一)动机

106个项目调查显示,农村妇女参与“种子计划”项目的首要动因是“男女平等,我也可以干事”,占73.6%,其次是“自己想发挥才能”,占67%,“为村集体做贡献”占35.8%,而“别人干,我也跟着”只占21.7%,“村干部要求”只占17.9%。实地调研中,研究者发现农村大量男性剩余劳动力转移客观上推动了农村妇女参与农村发展事务,促进大部分的农村妇女在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是被动地参加项目,而是主动地参与项目展现自己的才能,同时为所在社区发展做贡献,农村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半边天”的作用更趋明显。同时,“寻找致富门路”占49.1%,在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妇女参与项目的最现实动机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研究中还发现,项目所在村经济越是落后越是倾向于选择经济建设类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种子计划”项目,愈加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有女村官反映如果在经济都发展不起来的情况下,办唱歌跳舞的文娱队或者是读书看报的图书室对村民的吸引力不大,自己工作也没有足够的号召力,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干“正事”,还不如做些能赚钱的项目或者是能帮村里面争取资金修条路更加“实在”,自己的工作也更容易得到村两委干部和群众肯定。

(二)女村官在项目中的作用

女村官在项目实施中承担的角色很重要,包括有效协调村“两委”干部参与项目管理,动员、引导村民参与项目,以及与当地村民、当地政府及妇联、社会团体之间沟通协调争取项目资源等。

调查结果显示,106个项目中,有70个项目实际负责人是女村官,占66.04%;有22个项目实际负责人是男性村官,占20.76%;有14个项目由女村官和男村官共同负责,占13.21%。实地调研中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女村官灵活地处理与其他村“两委”干部尤其是与村委书记和村主任的关系,不拘泥于谁拿到项目就一定要做负责人,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与作用,这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女村官原本就担任村委书记或者是村主任,则在项目实施中仍然会继续担任项目负责人,通过村“两委”统筹协调整个项目实施工作;如女村官是村“两委”副职或者是村妇女主任,那么涉及整个村发展的项目,如硬化道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等,则会与村两委干部尤其是村委书记或者是村主任协商,一般由最有威信的村“两委”领导担任统筹协调项目工作,否则项目开展的阻力比较大;妇女之家、卫生室等以妇女发展事业为主的项目则由女村官带领妇女群众开展工作,村“两委”协助提供场地设备等;养鸡协会、茶叶种植等经济协会和合作社类项目则视情况而定,如果女村官是经济能人,具有项目前期基础,则起牵头作用成立经济合作社,村“两委”一般是辅助支持,否则项目交由村“两委”做决策和组织实施。此外,女村官公正处理项目资金利益关系也是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尤其是经济发展项目。实地调研中就发现有个别女村官在项目实施前期没有和村“两委”及村民商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过分偏重个人家庭和亲属等少数村民的利益,使得项目惠及面不广,其它村两委干部不支持,群众也不参与,项目最终失败。

(三)农村妇女对项目的支持度分析

“种子计划”奖励金项目提高了女村官的威信,改变了村民以前认为女村官出去培训就是政府组织去外出旅游见见世面或者布置计生、林改、保险等工作的传统观念,村“两委”和村民对实施项目的积极性相对提高,积极集资、出工出力参与项目,充分挖掘农村社区内部资源投入项目。

106个项目中,农村妇女支持度“很高”的项目71个,占67%,支持度“高”的项目26个,占24.5%。男性村民对“种子计划”项目的支持度比农村妇女相对要低,支持度“很高”的项目仅有59个,占55.7%,支持度“高”的项目有21个,只占19.8%。主要原因是“种子计划”项目设计获益对象主要为女性,尤其是妇女健康卫生室、妇女活动中心等农村社区服务活动项目以及文艺队等以女性为主的文化建设项目,男性村民一般都采取旁观的态度,参与积极性较低,尤其缺乏参与项目决策的强烈意愿。

(四)农村妇女在项目中的角色分工

“种子计划”项目在设计时融入了参与性理念,但有些项目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实施中仍然遵循了以往的常规模式,即由村“两委”主导、村民执行。文化建设、妇女培训、社区服务及基础设施等类型的“种子计划”项目,其决策过程普遍体现了参与性理念的要求。一般是征询妇代会或者全体村民(以妇女居多)的意见后再实施,在项目讨论期间,大部分妇女都能秉持“与我有关,积极参与决定项目”的态度积极发表意见,并且这些意见也能贯彻落实到项目决策及实施过程中,项目完成后的主要受益者和管理者也是以农村妇女为主。但是,合作社及经济建设等类型项目的实施团队普遍都是由村“两委”干部或者是村里的经济能人(一般以男性为主)组成的,大部分妇女表现出“与我有关,参与讨论”的态度,她们主要在项目实施初期参与项目决策的讨论,村两委干部或经济能人也一般是以召集村民会议等方式号召村民为项目集资或投工投劳,农村妇女也普遍满足于通过参与项目获得部分经济收益,对于需要承担更大经济风险但收益较高的项目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兴趣不大,比较少有妇女代表被吸收进入项目管理核心层(见表4)。这表明农村社区内不同利益群体在争夺资源时,尤其是显性的经济资源时,妇女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她们的需求容易被忽视,更谈不上优先,当然以妇女健康娱乐活动为切入点,一开始就明确了妇女是项目的对象和主体,也就避免了男性对资源的争夺[1]。

由表4可见,在具体分工上,由于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已经外出务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留守妇女除了承担管理者的角色,还要以投工投劳、集资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虽然男性村民对文化建设、妇女培训等类型项目的支持度比女性要低,但在社区服务及基础设施、合作社及经济建设等类型的“种子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男性村民仍承担主要的角色,尤其是充当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角色,因为男性在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工作上更有优势,更有利于尽快完成项目。但项目建设仅从妇女的生产角色出发,而忽视妇女所承担的其他角色,如再生产角色和社区管理者角色,这样若不涉及改变传统的两性分工模式的话,就会加重农村妇女本来就已经很重的负担,即使收入增加也不能带给她们生活质量的提高[2]。

(五)女村官争取项目建设资源的途径

106个“种子计划”项目分别获得4000元至20000元的奖励金支持,基本可以完成文艺队、农业技术培训等所需资金较少的项目,但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合作社等项目则需要争取当地村民、政府、妇联等投入资金、物资、技术等外部资源。获得“种子计划”奖励金支持的女村官更有积极性和自信心去寻找更多的外部资源投入,其中,长期担任村干部的经验丰富有威信的女村官,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的大学生村官,这两类群体在争取项目外部资源时能力突出,容易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

女村官争取项目外部资源的对象主要是当地党政群机构,其中乡镇党委政府占93.4%,县妇联占87.7%,县农业局、林业局、广播电视局等占33.0%。一般以定点扶贫、新农村建设帮扶等途径赞助设备、物资、技术及少部分现金,希望项目所在村在原有基础上“锦上添花”,倾向于扶持“种子计划”项目做大做强,以充分体现本单位的政绩。如百色市平果县某村原已是当地的典型示范村,该村副主任兼妇代会主任农性女村官在几次培训中都明显表现出比其他女村官更强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在获得“种子计划”20000元奖励金创办农村妇女培训中心后就主动制作“全国妇联-李嘉诚基金会种子计划试点项目”牌匾悬挂在村委办公楼(农村妇女培训中心用房)前,培训中心桌椅等物资也喷涂了“李嘉诚基金会捐赠”字样,积极宣传了全国妇联、李嘉诚基金会开展“启璞计划”的意义,大大提高了该村的知名度以及村“两委”在村民中的威信,也得到了当地党政部门充分认可,先后获得了自治区司法厅、县文体局、妇联等多个单位赠送的书籍、办公桌、书柜、电视等物资10余万元。

女村官争取项目资源的对象中,企业和个体老板只占26.4%,这是因为很多项目所在村经济条件较差,所在地没有企业,也没有经济能人。但在经济协会和合作社类项目中,企业和个体老板支持的资源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支持包括技术的支持、产供销的合作等,如南宁市武鸣县某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妇代会主任吴性女村官负责的西红柿合作社项目,就获得农业科技公司赞助种子24万元,在西红柿的生产、销售环节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了西红柿合作社项目的发展。

三、影响农村妇女参与“种子计划”的因素

(一)基层政府项目建设价值取向与“种子计划”不同

基层政府和妇联组织等女村官上级领导部门存在惯性思维,在谈到项目建设时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政绩”思想的影响,要求女村官在短期内把项目做好做出成绩,普遍只看重项目建设“成功”的结果,把项目是否建设“完成”作为评价女村官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准,也作为接受上级考核的工作成绩与亮点。这些看待项目的传统价值取向导致其对“种子计划”所倡导的农村妇女参与性理念等项目独特的深层价值基本没有兴趣,也缺乏动力去检查、督促项目参与性理念落实情况。

(二)农村基层缺乏项目“参与式”理念的氛围

在村干部传统经验中,村里做项目多是被动上马的多,很多工作只为了应付上级任务,即使有时为争取项目而做规划,一般都是村“两委”班子决策,村民执行。在村民层面,有些女村官即使在“种子计划”项目建设中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往往也难以得到积极响应,因为农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人能力有限,认为项目建设是政府和干部的事,与他们无关,参与项目的热情不高。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加之项目实施一般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平衡问题,为了避免麻烦,加快项目进度,女村官和村“两委”干部往往在项目实施中采取“大包大揽”的行事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妇女参与被当成是妇女“出席”的代名词,即一谈到参与就成了组织妇女来出席会议,参加劳动等[3]。

(三)农村妇女自身面临的困境

调查结果显示,有86.8%的女村官认为影响本村妇女参与“种子计划”的首要因素是“文化素质偏低”。因此,在项目实施中主要承担的工作就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投工投劳,而在决策和管理上总体参与程度及发挥的作用较男性村民并不突出;其次是“农村妇女家庭主妇、劳动力角色负担太重”,占61.3%,由于越来越多的男性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身挑生产和家务两副重担,普遍感到负担过重,缺乏精力和时间去开展“种子计划”项目(见表5)。大部门农村妇女曾经过过苦日子,如今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目前这种生活状况很满足,缺乏对自身潜力和作用的认识和利用。还有一些农村妇女存在着依附心理、满足心理、自卑自弃、心理闭锁心理等心理障碍[4]。

表5 影响农村妇女参与“种子计划”的自身因素

注:本项为多选。

(四)项目设计上存在的缺陷

项目设计时强调统筹考虑平衡村民(尤其是女性村民)需求、村委会领导的才能以及可利用资源三者间的关系,但部分女村官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项目设计不能做到量力而行,资金需求量大,超越村庄财力、发展基础和群众承受能力的项目,以实现个人“政绩”。有些年轻的或担任副职的女村官,设计了超出其职务分工和经验能力之外的“种子计划”项目。在项目实施中,有些女村官缺乏工作技巧和方法,面对存在较大困难的“种子计划”项目,持观望态度甚至置之不理。

四、农村妇女参与“种子计划”的经验启示

影响农村妇女参与“种子计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可行性、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促进农村妇女参与“种子计划”项目的三方面经验和启示:

(一)以“种子计划”为核心设计培训内容

“启璞计划”培训日程只有7天,安排了9个专题的内容,其中“应用、设计和管理项目”(“种子计划”设计)只有1天的学习时间。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女村官认为培训所学内容对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帮助,但一些隐性的内容如自我认识与规划、男女平等等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对她们的工作没有明显的帮助。但女村官认为运用政策法律、沟通技巧等调解农村林权、土地、家庭纠纷,运用项目设计的知识与上级政府、企业等沟通获取“种子计划”项目建设资源等显性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能应用得上,并且成效明显。因此,建议适当调整培训内容,与女村官项目建设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激发农村妇女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提高“种子计划”项目实施质量。

(二)加强项目监测评估

按照参与式理念,“种子计划”项目的监测评估应该主要由村民负责,全国妇联项目办文件也规定县乡妇联有监督管理职责,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单位也负责抽样进行电话回访和实地回访,评估项目建设情况。实际实施中,村民参与项目的意识与能力需要逐步提高,县乡妇联参与式理念有待培养,培训单位精力有限只能做抽样回访,结果项目的监测评估最终没有落实到位,参与式的理念就变成了项目汇报材料中农村妇女出了多少工集资多少钱而已。所以项目立项单位有必要出台基本的评估程序和要求,尤其是对农村妇女参与项目的决策、实施、评估、利益分配等做出原则性的规定,这样无论培训单位、基层妇联还是村民对项目的监测评估才有章可循,才能逐步引导女村官和村民将参与性理念融入到“种子计划”项目中。

(三)对基层妇联干部进行“种子计划”项目培训

各地妇联尤其是县乡妇联是女村官实施“种子计划”项目最直接的领导者和支持者,也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女村官和政府部门之间沟通的纽带,但其对“启璞计划”及“种子计划”的内容了解并不多,尤其对“种子计划”项目所倡导的参与式的理念内涵没有透彻了解,导致基层妇联组织普遍把“种子计划”项目作为一般的妇女发展项目加以管理。女村官通过“启璞计划”培训学习了“种子计划”项目设计等内容,接受了参与式理念等先进的妇女发展理论,基层妇联干部作为管理者也有必要培训学习相关知识,否则在“种子计划”项目管理中还采用传统的思维,难以正确履行项目监督管理引导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妇女:从经济参与看政治参与[J].民主与科学,1999(1):38.

[2]高小贤.一个赋权农村妇女的发展项目:丹凤个案[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西安: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2000:5-11.

第8篇

关键词:制度性嵌入;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061-02

自从海南率先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8年,中组部部署了在5年内选拔1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决定。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已达41万多人,目前在岗约22万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作为一项政府通过强制力引导、人为设计并自上而下嵌入到农村社会结构中的制度,并非实现了百分百“完美融入”,在一些方面还是出现了明显的“排异反应”。本试图通过嵌入性制度理论,以大学生村官“身份”作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一、中国村治转型的主观需求――服务性基层组织与新生治理主体匮乏

随着后税费时代国家权力从乡村的退出与城市的发展,中国农村出现了普遍性的“内卷化”与“空心化”的趋向。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初衷旨在从宏观上使乡村治理摆脱传统的乡村宗族家长制和精英俘获桎梏,实现现代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为基层培养和灌输更多人才,缓解了因城镇化步伐加快导致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的紧张局势。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政策为导向,搭建人才流通的桥梁,在解决农村新生治理主体缺乏的同时,也缓解了城乡人才二元结构性矛盾,优化了城乡人才配置,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乡村治理的新生主体垂直嵌入乡村,作为国家意志的践行者扎根于农村。

二、“熟人社会”中国家意志嵌入下的治局之困

1.熟人社会下的结构型难题――嵌入性主体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迷局

大学生村官选拔是由上级组织与人事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具有政治意识、市场观念等知识的优秀大学生“嵌入”基层组织,以期实现青年人才与基层政治的制度性衔接。大学生村官制度设定的身份是明确的,随着对农村工作的逐渐熟悉,对实际工作的慢慢接手,身份与角色也将发生转换。大学生村官作为国家垂直嵌入乡土的架构设定,在其嵌入过程中,自然会对传统乡土治理结构产生影响,对于旧式约定俗成般的村落社会关系的均衡结构产生变革,当政治权力介入村庄之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村落中原有的人际关系规则,传统村治主体的村干部在角色转换中处于模棱两可心态,一是原本自己对于公共供给品的“俘获”与人资格会遭受影响,二是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不信任感与身份认同的困境。

2.乡镇借调之风――基层公务员缩编带来的内生矛盾

现在大学生村官的招录为了基本的公平与人才的吸纳两方面的考虑,在考录公务员的时候不太会考虑地区性户籍条件限制,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地区方言的沟通与专业皆不匹配的情况下,就会大部分会被借调到乡镇里做起了“临时”乡镇公务员。本来按照国家给与“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大学生村官”是被选派到村里担任村主任、村书记助理的工作人员,他们理应下到村委会,在农村最基层工作岗位上接受锻炼,深入农村;由于基层编制缩减带来的基层公务员缺乏,很多乡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工作,使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既不在任职村,也不在村委会工作。所以就架空了所谓大学生“村官”,形同虚设。根据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调查组对江苏省总体调查来看,借调趋向非常明显,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都被乡镇或县里借用,超过60%的人上任半年之后都被安排在乡镇办公室工作,村里的职务只是挂名。

那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村官都会刮起乡镇借调之风呢?第一,大学生村官本身不愿意去村里工作,缺乏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易受社会风气与自身错误扭曲的价值观影响,他们很多人从开始就是抱着“混”基层的想法而不是从基层“干”起的想法。第二,基于农村工作复杂性,大学生村官自身无法改变现状。农民现在较缺乏组织性,文化素质有限,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推广较难;干部群众的矛盾仍然较大,村领导尤其是村支书或村主任惯于“一言堂”,根深蒂固难以突破改变,他们更不可能支持大学生村官插手现有的乡村秩序与利益安排,且乡镇政府与村领导有其传统的治理方式。第三,基层公务员编制的减少与服务性基层组织建设导致必须“截流”这批生力军。

三、解构与重构――江苏省政策创新与理论生发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新生事物,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培养基层后备干部的战略举措。推进这一重大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宏观层面的整体性设计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即需要站在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谋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走向,国家应担负无可替代的引擎角色。

1.加强涉农专业招录,推进地缘化倾斜

从2007年启动“1011工程以来”,连续多年,江苏一直坚持化选聘,每年选聘数千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任职工作。据课题组的重点调研,江苏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比例达到80%左右,近年来由于“985高校”可以免试,常州2013年大学生村官一半以上来自“985高校”,课题组的重点调研发现:江苏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分布较为分散,尤其其中涉农专业比例不足5%,事实上,选聘大学生村官是直接到村任职工作,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畜牧业等,农村的主要人口是农民群众,农村的主要工作离不开涉农专业,而且现在农林类院校的招生与学生就业普遍不太理想,这样一个良性的嵌入选拔机制,可以改善农林院校的招生和就业状况,这类大学的学生在农村更能够有施展拳脚的地方,农林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依托母校的学术优势给所在地区带来合适的项目,因地制宜,这样既能发展大学生村官个人,又能够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产学研的合作。

2.政策性考量与规避策略主义

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身份困境是制约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有必要从源头上正本清源,准确定位大学生的身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良性发展。首先,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身份。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文社会环境各异,对大学生村官在思想上和能力上接纳的程度各不相同。各地可根据需要和能力制定适合本地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给予大学生村官恰当的身份。比如江苏省明确规定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待遇,其次,特殊问题特殊对待,灵活机动留住人才。为了让任期已满的优秀村官能够继续留任,能够参加村委会选举投票,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3条增加相应条款:“户籍不在本村,但党团关系已转至所在村,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应当对其进行登记,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当选“村干部”的制度安排。从各地的实践创新来看,现在能担任村委会主任、副主任职务的大学生村官人数偏少,但今后相当长时期引导和支持更多优秀大学生村官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参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做法必然更加丰富和有效;尽管理论创新和相应法规修订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大学生村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在农村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是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更是曲折的。

3.完善保障机制,解除后顾之忧

研究和制定相关激励和保障政策,包括使用专项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从起薪之月起,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参加当地的各项社会保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统一缴纳住房公积金、计发住房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助学贷款财政代偿等政策。同时,面向大学生村官安排专门职位定向考录公务员。例如:江苏省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到苏北村(社区)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将由财政全额返还。此外,各地还非常重视大学生村官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举办大学生村官评先创优活动,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站,开辟大学生村官论坛,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等活动,增强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造营造社会氛围。这么好的激励政策和展示平台,能让大学生不心动?

参考文献:

[1]刘强.农村空心化难题待解[N].农民日报,2012-3-31.

[2]郑明怀.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5).

[3]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4]于江,张水娟.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0(1).

[5]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周涵维.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综述[N].农民日报,2012-03-29.

[7]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8]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J].中州学刊,2009(1).

[9].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0]刘文慧,宋远军,等.困境与出路: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J].中国农村观察,2010(3).

[11]宋远军.破解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的合理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4).

[12]郑利军.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流程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满意度;长效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95 -03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

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协助村干部工作的大学生。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指为了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人才困境”, 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渠道,也是落实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干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萌芽可以追溯到 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 江苏是全国较早大规模选派大学生“村官”的省份,从1995年选拔首批大学生“村官”以来,全省共有6991名高校毕业生在村任职,其中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171人,村委会主任136人,村级党组织副书记1028人,村委会副主任388人。此后, 2005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计划”,各省纷纷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二、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调查

大学生基层就业担任村官有深远的社会和现实意义,但大学生村官模式在现实中却面临着大学生对村官的前途、村官的待遇、村官的难以发挥作用等不满意等问题。我们综合工作满意度调查表(JSS)、工作描述指数调查表(JDI)以及明尼苏达满意度调查问卷(MSQ)三种量表设计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南京、连云港、海安、徐州、苏州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村官总体上满意度水平中等,(满意度均值为M=2.908)。这是因为大学生村官在村委和社区主要是村长助理或村委副书记,而他们主要工作就是处理一些文字性的资料,类似于文秘,主要就是协助村长、书记等主要负责人的工作,他们觉得这份工作不能让自己的很多能力得以发挥,难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一些人生目标,总体来说满意度不高,但是但他们工作又不太忙,工作压力不大,满意度也不是很低,所以总体上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

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要素中,该群体对工作团队和直接上司比较满意,对工作环境、薪酬福利、成长提升部分不满意,对工作本身和绩效考评等的评价介于二者之间。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团队方面,村里面部门内部人员相对较少,工作之间又需要相互协调,频繁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团队合作;直接上司方面,一方面现有的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可能都比较高,沟通情况等也比较好,另一方面可能因为人们对上级进行评价时,尤其是白纸黑字写下来时,都会有一些干扰因素使其评价较高。

同时,工作环境方面,大学生村官多半要到农村了解实际情况,与很多在优越的办公室工作相比要饱受风吹日晒,而且有些村里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也是基本无法使用,更不要说上网了;在现有的国家的政策下,作为大学生村官以服务农村为宗旨,薪酬水平总体上是不高的,与大学毕业生群体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当然,所有员工在评价工作满意度时,对薪酬福利的满意程度一般都是最差的。虽然针对任职满三年的大学生村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鼓励留村任职、定向考录公务员、向企事业单位输送等。但是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人员又缺乏有效的培训(调查对象中,均反映没有参加过培训,除了赴任前省委组织部的简单培训),必然会造成对成长提升的较低评价。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激励机制

鉴于大学生村官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使大学生“村官”食宿舒心、留得安心、工作尽心、组织放心,就必须建立对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激励机制。力求为他们创造优良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大学生“村官”愿意长期留下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村官职责,增强归属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个体有归属和被尊重的需要。作为大学生,抱着服务社会的梦想来到农村基层,希望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好好发挥所学所长,结果却只是端茶倒水、打字扫地,有的还根本接触不到真正的基层。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结合各地的实际,首先,要明确村官的身份,要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岗匹配的原理把村官安排到适合的位置,让他们能发挥所长,参与农村日常事务的决策,彻底消除村官们心中“四不像”或“六不像”的疑惑。其次,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社会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内容,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政府的相关激励承诺一定要保证兑现,这样才能让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并扎根农村,用自己所学服务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开发更好的出路,激励村官的斗志

第10篇

一、“一村一大学生”发挥的主要作用

1、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的力量。“大学生村官”到村后,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丰富、文字功底较强、思想观念较新、思维比较活跃、懂电脑操作等优势,努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推进基层办公事务的规范化;进村入户深入宣传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土地整理各项政策,积极开展低收入农户调查等工作。如,到洲岭乡上舟洋工作的大学生李永鹤,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农民知识化培训,一年来共发动和组织该村村民70多人参加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其中有5人由此获得绿色证书,1人获得初级农民技术员职称。李永鹤也获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于今年村党支部换届时当选为村支部委员。

2、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首批60名大学生到村工作后,有8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52人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在今年的村级组织换届中,这批“大学生村官”全部参与所在村的换届选举工作,积极入户宣传选举政策,登记、打印选民名单,召集选民参加代表大会,配合乡镇做好村级组织换届的各项筹备工作。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有3名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村官”按照法定程序进入所在村两委班子,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为村领导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3、为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开拓新的途径。“大学生村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整体素质较高,他们能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承担起所在村居远程教育站点的管理及临近村居站点的指导和维护工作,及时为村民市场需求信息,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传播先进文化,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增添了新的途径。如西旸镇门楼坳村的村主任助理林昆开展“四个一”工作法,即:每周组织村民到远教站点看一次科教片或娱乐片;每周给村民从网上下载一些最新信息;每月聘请镇里的科技人员办一次讲座;每周安排一项村民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四个一”的活动,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农技知识和市场信息,增强了群众致富的本领。

4、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新的渠道。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总体形势趋紧,待业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多的情况,通过组织实施“一村一大学生”计划,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吸收优秀大学生进入基层队伍,拓宽了一条新的渠道。根据计划,**将通过四年时间实现全县299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20**年招考“大学生村官”60人,占全县提供给应、往届大学生招考就业岗位的31.5%。20**年计划招考“大学生村官”89人,比例更是达到了39.5%。

二、“一村一大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年龄轻、干劲足,到村(社区)工作后,不仅充实了农村干部队伍,在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还储备了有农村基层实践经验的公务人员后备人选,但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1、队伍不稳定。因“大学生村官”刚出校门,理想抱负与农村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许多人在到村工作后心理上产生了落差。有的大学生则是冲着“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招考可以酌情加分、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而来,只把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作为权宜之计,并未安心基层,因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而且部分“大学生村官”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既不是乡镇干部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村干部,干部、群众对他们缺少信任,开展工作比较被动,缺乏应有的身份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属欠发达地区,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村居情况比较复杂,工作难度也更大一些,且相比兄弟县(市、区),经济待遇较为悬殊,使部分“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目前已有2人参加事业单位招考被录取,1人因考取律师资格证后离职。

2、地方财政负担重。**作为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比较薄弱,乡镇财政较为困难,每年要为“大学生村官”负担工资待遇、保险福利等资金,财政负担较重。20**年度,县财政实际支出“大学生村官”工资66万元。而通过4年招考,到201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后,仅按目前的待遇标准测算,每年县财政固定支出就高达285万元,乡镇每年财政支出也将达到65万元,这对于全县财政总收入仅为2亿多元的**来说,无疑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3、后勤保障难跟上。第一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大多分配在乡镇所在地或村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居、社区,交通相对便利,食宿问题还可以得到保障。但是,接下来招考的第二批,直至以后招考的几批“大学生村官”,必然将分配到远离中心村镇,经济更加薄弱的偏远村,他们的食宿以及交通等问题一时将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深入推进“一村一大学生”工作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和农村工作实际,需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使“大学生村官”看得到前景,稳得住心态,激发起热情,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提升,作用得到积极充分的发挥。

1、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管”的模式。出台《选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细化组织人事部门、乡镇、村各自的具体管理职责和“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规范“大学生村官”的使用、管理、流转、考核等,防止乡镇机关随意截留、抽调大学生长期顶岗使大学生成为乡镇的编外干部或临时工,以及“大学生村官”脱管、缺岗、怠岗,不能积极发挥作用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档案,将管理考核过程中形成的考核材料、工作实绩验证材料等,统一整理归入考核档案,为聘期届满考核提供依据。

2、建立沟通机制,畅通“诉”的渠道。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共同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做好“一村一大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开通“热线电话”,开设“村居大学生”网上论坛,传达有关政策精神,加强日常工作交流和思想沟通,及时做好思想引导,为“大学生村官”们打气鼓劲。阶段性地进行巡访,帮助指导和解决一些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大学生村官”感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关怀,稳定情绪,安心农村和社区工作。

3、加强教育培训,开辟“强”的途径。认真做好新选聘“大学生村官”的上岗培训工作,重点是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农村工作基本知识和方法,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转换角色,及时适应并融入农村生活和工作。针对农村需求实际和“大学生村官”自身不足,实行专业对口知识培训,使“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更加适应农村实际需要。建立“结对帮联培养机制”,通过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帮扶、乡镇驻村干部帮传、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帮带“大学生村官”,以及“大学生村官”联系农户、企业等形式,为他们传授开展相关工作的经验,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促其工作顺利开展,能力得到更好更快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主动参加各类培训和学历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化层次。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村官 人才战略

大学生“村官”,是到农村(含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解决农民和大学生两大社会群体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方案,以构建农村新秩序为工作中心,为大学生“村官”的稳定性、长效性和职业化为目标,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新秩序等多重目标需求,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科学管理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大学生“村官”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对于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一政策的完善不仅需要从政策自身入手,同时也需要对政策实施的环境等一并入手,内外兼修、内外并重,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

1995年江苏省丰县实施的“雏鹰工程”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1999年,海南省也开始了局部试点,同年,浙江省宁波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公开招考“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地区。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成功实施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政策,200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也开始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此外,个别地区也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对完善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方案。2005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8年4月,中组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都是为使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农村社会科学发展的火种,进而吸引无数青年才俊投身于建设农村的浪潮中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进步,建立政治民主化、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农村新秩序所作的努力。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大学生“村官”为本的工作理念不尽完善

现有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性文件的相关规定缺乏对大学生“村官”本身的需求的重视。一是大学生“村官”享有的社保项目不健全且社保水平偏低。二是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普遍偏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常常不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上涨而提高。三是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不熟悉,现行的政策仅仅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干预,缺少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情感干预,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农村社会。四是大学生“村官” 大多数是进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办公室工作,参与农村具体事务的机会很少。

(二)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规划不够合理

目前,对大学生“村官”需求的预测工作处于缺位状态,选聘数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008年出台的《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2010年出台的《关于下达2010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明确2008年至2012年选聘名额由10万增至20万,2010年计划新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但在大学生“村官”的招录和使用过程中,没有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位设置,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不符合农村实际需要,造成了一些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三)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对毕业生的专业没有限制,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当大学生“村官”选聘到岗后,在工作岗位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时,一部分并未按最初预想那样履行自己的职能,而成为了“全能”干部、“打杂”干部,有的甚至成为了村干部的专职助理。未建立科学合理长效的大学生“村官”岗前、在职及职业发展培训体系,缺乏在培训组织、培训需求、培训预算、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村官”任职后,各级部门忽视了跟踪培养、在岗管理,出现了重前期考核,轻日常管理的普遍现象。

(四)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是大学生报考“村官”时动机复杂,一部分是出于社会竞争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各项优惠政策等的引力下做出的选择。

二是大学生对“村官”自己定位不明确,不少人过度看重自身身份,有的认为自己没有编制,身份尴尬,妄自菲薄,而有的则认为自己是大学生,通过了层层选拔到村任职,轻视农村工作和农民,有优越感。

三是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村官”关注今后出路,一部分将入村任职当做就业的“跳板”,一有机会就想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如果任期满了还未考走就续聘,走一步看一步,也有一部分想投身基层,但对政策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心生疑虑,有明显的不确定感,也有部分“村官”对今后的出路期望过高,认为不管工作成果如何今后政府都会特殊照顾。

四是大学生“村官”素质参差不齐,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经验匮乏,没有或缺少社会工作经验,较难融入基层发挥其作用。

三、对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见建议

(一)把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重要的国家人才战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关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而培养造就青年人才更是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完善这一政策时,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政策,坚持以用为本,制定着眼长远的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到岗后,认真研究大学生“村官”队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深刻把握这支队伍成长的规律性,有条不紊的发展这支队伍,在管理这支队伍时,将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对大学生“村官”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给位子、压担子、树靶子、搭梯子。其次,要提高政策引导信号的精准度,对于措辞不明确,政策方向的引导信号不精准,偏笼统、抽象,不具有操作性的规定,进行补充、细化和明确。再是,强化政策执行力,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协调制度,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岗前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离岗就业等重要环节,做好配合和协调工作。强化责任,将选聘、培养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当地党政机关工作的年度考核挂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提升 “村官”岗位的吸引力以及“村官”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营造适合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的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制度,把大学生“村官”当作国家优秀的战略人才,重点培养。

(二)不断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运行机制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既需要中央层面政策的不断创新和及时修正,也需要确保政策在地方的细化、分解和落实。首先,应从法律层面消除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尴尬,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用法律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其次,将大学生“村官”纳入系统的人力资源培养规划,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设岗选聘时要适当参考大学生“村官”对所任职地区的选择,也要让当地群众享有选择“村官”的部分权力,参考双方的意愿,从而缩短双方磨合期,尽快产生信任感。此外,构建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应高标准、严要求,提高准入门槛,从偏重考试的简单选聘转变为考试和实地考察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岗位管理体系,建立大学生“村官”个人信息系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监管、考核、离岗等程序,以免发生、缺岗、脱岗等现象。完善基层干部传帮带制度,为大学生“村官”传授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和影响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

(三)健全保障大学生“村官”政策落实的配套措施

第一,鼓励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按学校招生计划适当调整加分幅度。报考在职研究生、本科双学位的大学生“村官” 均可适用此项政策。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将中央及各地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适用于大学生“村官”。中央及各地出台的有关“三农”的扶持政策,要明确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和当地农民同等享受。在离岗就业培训、社保办理、人事档案管理、户籍管理等方面对离岗择业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倾斜性照顾。

第二,与高校联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专门的师资力量做好课程研究、规划和设计,并在农业高校或下设涉农学院(系)的普通院校开设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选修课。或将大学生“村官”选聘报名阶段从大学毕业生向前推移,实施大学生“村官”双学位项目,组织有意向的大学生到农村实地了解情况,感受农村生活,也可以在所设岗地区的县、乡镇、村等设置大学生实习、见习岗位,期满后,对其工作情况进行标准化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可直接录用为服务地的大学生“村官”。加大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就业指导和宣传动员,引导大学生“奉献自身、投身基层、建设基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抱负、造福农民。

第12篇

一、基本情况

庐江县有234个行政村,共有大学生“村官”56名,(其中2008年聘任5名,2009年聘任4名,2010年聘任17名,2010年聘任30名),覆盖率为23.9%;大学生村官中,女生共43名,占76.7%;中共党员44名,占78.5%,专科学历26名,占46.4%,本科以上学历30名,占53.6%,其中研究生学历1名;任村支部书记助理44人,占78.5 %,村主任助理12人,占21.5 %;大学生“村官”的平均年龄为23.7岁。

二、工作成效

(一)、村级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加强。在调研中,86.4%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视野宽、信息灵、门路多,为农村带去了发展经济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大力引进项目资金,帮助村里上项目,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年以来,全县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协助村上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26多个,在汤池镇建立了1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大力发展蛋鸡养殖,帮助引进资金14万多元,帮助发展养殖户、种植户100多个,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调研中,88.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由于从校门走出,直接到农村任职,一时难以适应工作环境,难以胜任工作岗位,造成工作方式方法不足、农村工作经验欠缺等困难,但通过驻村工作,经受了特殊环境的锻炼和考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锻炼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加快新农村建设也有了新的思考。

(三)干事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县委组织部制定印发了《庐江县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办法》,构建起了日常测评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85.7%的大学生“村官”分配在距离乡镇驻地较近、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以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吃饭、住宿等基本条件;结合全县实际,明确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使大学生村官有职有责有权的开展工作。县、乡主要领导定期走访大学生村官,与他们交心谈心,听取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在调研中,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目前干事创业的环境满意率为81.4%。

(四)新农村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有的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帮助农民推销产品,有的利用农业技术助农增收,有的利用远程教育培训新型农民,既有效地盘活了人才资源,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此外,大学生特有的热情和激情也带动了广大的农民群众,大学生“村官”的注入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更新,更是推动农村建设的整体优化。与之相应的是村干部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程度,在调研中,有93%以上的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或基本满意,75.8%以上的群众认为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各项工作,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从开始到现在只有三年多的时间,虽然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第一,思想和工作状态不到位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还是迫于就业压力或受到优惠政策的吸引,把到村任职看作是事业的跳板,25%的大学生把农村当作磨练自己的舞台,以期将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15%大学生满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志愿扎根农村。而他们认识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强弱。如何教育引导他们安心扎根基层,发挥才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二是工作深入不到位。农村工作的深入,是与当地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关系和对农村工作的熟悉程度息息相关。调查显示,46%的大学生村官干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生活不习惯,30%的大学生到村后感到工作难做,不知道从何处下手,15%的大学生感到前途迷茫,缺乏斗志。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政策和制度规定的困境问题。一是角色困境。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一般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使得他们很难融入当地环境,只能做些辅助工作,难以参与议事决策,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这种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二是政策困境。从目前各地所出台的倾斜政策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扮演着一个应急或缓冲的政策角色。政府允诺大学生村官日后可以优先进入公务员系统,但面对当前已经人满为患的行政系统,这无疑加剧了本已艰难进行中的行政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对于优惠政策的另一重要砝码“研究生考试加分”,即使如愿考上了研究生,也无非是再次回到了两三年后毕业就业困境的怪圈中去,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工作困境。农村是一个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形成的“熟人社会”(1)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缺乏较为规范的组织观念, 对外来者存在排斥心理;同时,宗族是维系社会关系和编织社会网络的重要力量,而村干部往往是各宗族博弈的产物,是宗族利益的代言人。这样,在异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可能会受到熟人社 会的排挤;“高学历”带着标签的大学生进入农村管理机构,会给本土村官造成危机感,产生不信任、不放权的状况;有限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也使大学生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纷、人情关系时无以应对,使得这些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助理”们,很难融入当地环境。在当前环境下,大学生村官只能干些辅助工作,没有决策权,村里的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着,琐事可管可不管,他们很尴尬。

第三,管理与考核的误区。一是日常管理上的误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体是镇党委,但不少镇党委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思想上不重视,能力上轻视,管理上忽视,放低要求,甚至把村官当免费的劳动力,借用到镇级打杂,使其作用不能发挥,无法安心工作,产生情绪落差。有的乡镇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深造学习,在对他们本职工作岗位实践和精力上的要求有所放松。二是创业帮带上的误区。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政府主动性强,社会联动机制功能弱的局面,企业、金融机构、科研计划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尚不能在科技信息、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学习交流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对于大多数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村官而言,既缺技能,经验,更缺资金,在没有切实有力的扶持措施的情况下,自主创业的潜在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只有取得企业、金融机构的支持以及政府的扶持才能减少风险,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对他们的怀疑态度,影响了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三、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制度创新研究

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制约其发挥作用的因素众多,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从

计惯例,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损失。旅游管理的会计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国际会计相关知识的教育,促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国际会计标准有初步的了解。

3.深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

传统的会计教学仍以手工会计工作为主,而高度发达的旅游业不仅已经早已实现会计电算化,而且业已建成网络架构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体化,与企业管理系统融合。这使我们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教学必须紧跟时展脉搏,抛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现向电算化、信息系统一体化的方向转变。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教师应加深对旅游行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理解,领会旅游会计融入其中的注意点,从而加强旅游管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4.建设旅游企业环境会计知识体系

环境会计可以将转嫁给社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客观,并进一步揭示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抑制企业的短期行为,促进企业合理的资源消耗,实现企业长期良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讨论已经阐述的比较详尽,包括环境会计的要素、各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建立旅游管理环境会计知识体系,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就将这一知识种子播入学生脑海,不仅有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也有利于旅游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和长远进步。同时,由于缺少对环境会计实证的研究,研究缺乏实践指导,阻碍了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会计建设环境会计教学体系还有助于促进环境会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三、尾语

顺应旅游行业环境的发展变化,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是是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教学变革不仅有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更能够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加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旅游行业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3)。

【2】史迪芬・肖特: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大连:东北财经人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