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说明文教学论文

说明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21 15:43:49

说明文教学论文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1

教学说明文,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因此教学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树立明确的目标

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3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4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5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2

一、重视“导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吕叔湘先生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些话指出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里,简要枚举如下:

引导学生掌握圈点评注的读书方法,改变他们只动口不动手不动脑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引导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克服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讨论,辩论的方法,改变他们在课堂上只听不说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重视“导读”,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俾使学生逐步增长知能”。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话都指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越是导之得法,学生就越是学得主动积极。几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导读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下面,简要地列举几种导读方法。

(一)直观法导读。就是利用课文插图、挂图、电化教学、电脑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导读,在讲课前我让学生先看赵州桥的彩图,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试说明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对照一下,看谁说得最好。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悬念法导读。就是在讲新课前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例如教学《七根火柴》,我指出导读思考题“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教学《同志的信任》则指出导读思考题: “‘同志的信任’的含义是什么?指的是谁对谁的信任?”,为了解开这些悬念,学生读得特别认真、特别细致。

(三)辩论法导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能引起积极争论的导读思考题,激发学生去辩论。

例如教学《驿路梨花》时,我提出“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辩论题,学习《荔枝蜜》时,我提出“‘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作者这样说会不会自相矛盾?”的辩论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激烈的辩论中得到了启迪。

(四)归纳法导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

例如,我教学《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在总结课文时,提出:作者为什么能把人民大会堂介绍得这样清楚,使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讨论,同学们归纳出如下几点:其一,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其二,合理安排了说明顺序。其三,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其四,突出了重点。其五,语言准确。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结论去对照前面学过的说明文,看是否也有这些特点。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通过归纳,同学们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也较好地掌握了阅读说明文和写作说明文的―般方法。

(五)迁移法导读。就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我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注意精讲一、二篇教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学习自读课文,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六)比较法导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纵横比较,前后联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它不但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同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通讯《北京立交桥》和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我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课文所写的对象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写“桥”)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表达方式又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明确了前者是记叙文,要使读者有所感,后者是说明文,要使读者有所知,因而两者的表达方式不相同。这样,学生对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三、重视“导练”,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做学习的主人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读写听说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做好如下两个方面:

(一)重视课内的“导练”,让学生做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张志公语),注重把训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读写听说活动,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做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重视课外“导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和能力。多年来,我遵循“三老”的教育思想,坚持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重视“导”的艺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组织;“先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59-01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先学后教”是很多名校成功的教学模式,也是被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实验和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原则。对于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早在1922年,胡适在中华教育改进年会的一次演讲中谈到“国文的教授法”时第一条就指出:“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讲堂上只有讨论,不用讲解。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以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胡适的这番话,虽然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他主张先由学生自修,再由教师在课堂上补充和讨论的教学顺序,却与现代语文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值得我们深思。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也就是如何组织学生“先学”呢?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语文教学同样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精神,需要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先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的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同学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觉,积极参与讨论。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的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明白了“先学”的意义,掌握了“先学”的方法之后,我想大家最着急的莫过于“先学”的内容。也就是“先学”什么的问题了。当然这也是最让学生手足无措的事了。大部分学生不是不愿学,而是不知学什么。本人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作法,以供同仁商榷。

现行语文教材基本是按文体分单元编排的,我们不妨按不同文体先教给学生不同的文学常识乃至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提出不同的“先学”要求,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吗!

一、记叙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集中四个方面:词语品析、句子品味、段落理解、全文探究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过抓文眼,抓线索,整体把握。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归纳中心思想。一般格式:(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因“象”悟“理”,因“象”悟“情”。

3.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比如(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一般是:不行,因为该词……地写出了……;(2)一句话中我两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一般是:不能,因为不符合人本的认识规律;该词与上文一一对应,不能互换。(3)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4)句子的含义。从修辞,文章结构,主题综合分析。

4.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5.初步赏析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二、 说明文:说明文阅读关键把握住八个字:对象、方法、条理、语言

1.如何找准说明对象?(1)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2)首括句。(3)中心句。

2.理清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有时间标志)(2)空间顺序(有方位标志)(3)逻辑顺序。

3.判断说明方法分析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等。一般都有鲜明的语言特点,判断一般没有空难。至于作用,概括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表述,至少应具备两项内容(1)解释该词的字面意义,分析它在句子中的具体说明作用。(2)揭示这类词在说明文中的一般作用。如是否准确,客观等。总之,要将个性和共性结合起来分析,表述。

三、议论文:议论文着重把握好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标题中找论点;开头寻找或总结论点;结尾寻找或总结论点;分析论据总结论点;归纳分论点,总结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论据只有事实和理论两种,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3.辨析论证方法。掌握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就能分辨所读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关键是分析其作用,对论点所起的作用,所达到的效果。

四、文言文

1.识记文学常识。作者:包括姓名、字、号、朝代称誉等;作品:包括篇名、选文、价值、地位等。

2.熟知文中字、词、句、篇义。首先掌握好重中之重――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其次把握常见虚词。有“之”、“其”、“而”、“以”、“于”等。

3.判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4

培养阅读兴趣,制定阅读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像爱电视、电脑和游戏一样先爱上阅读,对现代文阅读产生兴趣。

其次,阅读时要给学生定下阅读目标,避免学生散漫阅读。明确的要求学生在此次阅读中必须将什么目的完成,不同成绩的学生,还可以做不同的要求,这样,人人带着目标去阅读,人人都有收获。

分清文体特点,提高阅读效果

教师要注重跟学生展示不同文体的文章,详细分析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碰到不同文体的现代文时,能够尽快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首先,要让学生掌握阅读记叙文的基础知识。如记叙文的类别、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其次,引导学生理清作品线索、理解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旨,评论作品的思想内容,总结作品的写作手法等等。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先要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础常识,包括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这里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说明方法,一定要让全部学生务必掌握。其次,教学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时,要注意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的说明文,找出它们的异同,这样可以起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的作用。

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进行议论文教学时,首先教给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如议论文的类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及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等。其次要学会透过文章,摸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散文阅读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散文的一般知识。包括散文的类别,散文的特点,散文的题材、语言及表达方式等。很多学生反映看不懂散文,一见散文就糊涂。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老师在教学散文时,还要教会学生能分别出什么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要轻细节重情节,看它通过什么事表什么情、借什么物抒什么情及用什么事表达什么观点等,可以忽略它的形而一定要抓紧它的神。

诗歌的阅读方法 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象、作者的情感及修辞方法等。其次要让学生会划分诗歌的节奏,并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反复朗诵,体会诗中的情感。

熟记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在现代文阅读中,掌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固然重要,但如果能牢记一般的阅读技巧,也能让阅读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抓住文章主旨的三种方法 第一,题目。很多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作者的情感体现。第二,开头。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目的阐释和延伸。第三,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

记叙文开头、中间和末尾的作用 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起总结作用。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警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分析论证作用题的格式 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通过……,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者这个论证给文章增添了趣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人称问题回答格式 如使用这种人称有什么好处?或者为什么要变换人称?可以这样回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和抒情。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技巧有很多,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学生只要善于归纳、总结,积累的技巧越多,阅读的能力就越高。

注重反馈,分析得失

在平常的阅读训练中,一定要注重反馈,这样我们可以找差距,知得失,明优劣,使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收集反馈的方法,即列好表格,把各单元的分值进行比较,找出优劣,看看自己在什么题型失分多,什么题型得分多,扬长避短,尽量争取做过的题型都能拿满分。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5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也应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议论文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学;政教之论;审美原则;维面;阐说

政教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批评观念与批评理论之一。它是指在开展文学批评时,批评主体从儒家教化及其审美原则的角度对作家作品所进行的理论批评。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政教批评有其源远流长的承传发展线索,从一个视角映现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具有独特的观照意义。本文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予以考察。

一、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

我国古典诗学的政教审美原则论发端于春秋时期。孔子是最早提出中和审美原则的理论家,其《论语·八佾》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从儒家中庸思想原则出发,认为《关雎》一诗在艺术表现上秉持了适度把握的原则,具有哀乐相谐的中和之美。其《论语·子路》又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对中和的原则从理论上予以阐说,他将士人中偏于两极之人称为“狂者”和“狷者”,认为他们的言行都是不合中和之旨的,是与一般人的行为准则所不合的。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云:“《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是以君子贵之。”左丘明推扬《春秋》在表现方式上微婉合度,含蓄而深寓旨意,认为它较好地起到了劝善惩恶的社会功能。孔子、左丘明对微婉合度的中和原则的倡导与论说,成为后世文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之滥觞。

汉魏六朝时期,是我国古典诗学政教审美原则论进一步凸显的时期。此时,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论说主要体现在司马迁、扬雄、《毛诗序》作者、刘勰等人的论说中。司马迁《史记·屈原传》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习舾司马迁承继孔子以来的中和审美原则论,论断《诗经》的主要篇什合乎中和之旨,他一反时人对屈原《离骚》露才扬己的指责,认为《离骚》怨而不露,诽而不乱,是合乎儒家中庸思想原则的。之后,扬雄《法言》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晚年的扬雄对自己早年致力于创作大赋深表后悔,他曾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扬雄在经过创作的长时间历练和反思后,他晚年崇尚华丽而合乎典则的。诗人之赋”,对过度渲染、一味追求夸饰的。辞人之赋”不以为然,体现出自觉地以中和审美原则指导文学创作的自律性。南朝时,刘勰《文心雕龙》多方面论说到文学批评的政教审美原则。如:《宗经》篇云:。《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摘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刘勰将温柔敦厚视为诗歌言说人的心志最本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要求,他界定具有。温柔”审美特质的作品是最容易感人至深的。《明诗》篇又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刘勰进一步强调诗歌要温柔敦厚、持人情性,他将孔子等人以来所倡导的中和批评准则倡扬了开来。

唐代,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主要体现在孔颖达、刘蛲、徐衍等人的言论中。孔颖达《礼记·经解》云:。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zs]船孔颖达进一步提出。诗教”的论题。他认为,《诗》、《书》等作为。六艺”各有所教,其教化也各有特点,其中,诗教乃。六艺”教化之首,在发挥教化功能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地位。孔颖达将。诗教”的最基本精神与特征概括为。温柔敦厚”,这从内在质性上对诗教的本质予以了界定,从此,汉代以来人们所常言的。温柔敦厚”作为诗教的核心观念之一,一直影响到历代文论家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孔颖达对。温柔敦厚”作为《诗》教之义的解说,在古典诗学政教之论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后,刘蛲《取士先德行而后才艺疏》云:。昔之采诗,以观风俗。咏《卷耳》则忠臣善,诵《蓼莪》而孝子悲。温良敦厚,诗教也。岂主于淫文哉!

刘蛲和孔颖达一样,也肯定。温良敦厚”是诗教的基本特征他明确反对过度的、违背中和原则的。淫文”。晚唐,徐衍《要式》云,。美颂不可情奢,情奢则轻浮见矣;讽刺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针对。美颂”容易辞不符实的状况徐衍强调要反对过于感情用事,避免轻浮不实;针对“讽刺”容易直露的情况,他又提出反对一味叫嚣怒张的做法,认为这容易使诗作筋骨尽露,缺少感人的意味。

宋代,邵雍、王安石、魏泰、黄庭坚、韩驹等人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都有所论说,他们将政教审美原则较广泛地推扬了开来。邵雍《答傅钦之》对诗歌的审美表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恶则哀之,哀而不伤;善则乐之,乐而不淫,邵雍将孔子以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话题具体联系善恶观念阐说发挥了开来。王安石《诗义序》提出了。《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于礼义”的论断,对《毛诗序》中的。止乎礼义”之论予以了重倡。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强调。诗主优柔感讽,不在逞豪放而致怒张也。"黄庭坚也对中和审美原则予以过阐发,他反对。强谏争于廷,怨仇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的创作旨向和路径,认为这是“失诗之旨”的做法,此论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诗歌创作要持人性情的主张。韩驹《陵阳室中语》则云:。诗言志,当先正其心志,心志正,则道德仁义之语、高雅淳厚之义自具。三百篇中有美有刺,所谓‘思无邪’也。先具此质,却论工拙。”韩驹较早将诗作的社会功用与创作主体心志的邪正联系起来立论。他提出,要想让诗作具有美刺之义,合乎儒家。思无邪”的原则,首先必须要让创作主体。正其心志”,如果主体惰性淳厚,志向纯正,那么,诗作自然便会呈现出中和的审美特征。

元代,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主要体现在虞集、傅若金两人的论说中。虞集《郑氏毛诗序》认为诗歌可以。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所谓‘温柔敦厚’之教,习与性成,庶几学诗之道也”虞集把。温柔敦厚”的艺术原则放置到了诗歌审美表现的首位。傅若金《诗法正论》云:先生日:夫子删诗,列于六经,谓其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推之从政专对而无不可也。其所关亦大哉!若作者能以‘思无邪’而不堕不动声色奇怪之失,则固圣人所不弃也。傅若金在孔子所倡。兴观群怨”说的基础上,继续将心思无邪”定位为诗歌思想旨向和艺术表现的准则,其批评观念体现出过度的保守性。傅若金极力主张诗歌创作要有益于教化,要符合以比兴言说的传统,要吻合中和的审美原则,要得情性之正。他在这段不长篇幅的论说中,将儒家诗学政教批评的原则都端了出来。

明代,在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方面,杨慎,胡震亨、王祚、陈子龙等人对。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和审美原则也予以了高标。如:杨慎《选诗外编序》批评魏晋以来不少诗作,。详其旨趣,究其体裁,世代相沿,风流日下。填括音节,渐成律体。盖缘情绮靡之说胜,而温柔敦厚之意荒矣。”胡震亨《唐音癸签》云:。诗家虽刺讥中要带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王祚《学诗斋诗记》云:。诗以理情性,是故圣人有优柔敦厚之教焉。求止乎礼义之中而不失其所感之正,情性之道,斯得矣。”陈子龙《皇明诗选序》云:。诗由人心生也,发于哀乐,而止于礼义,故王者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一些诗论家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展开了理论探讨。如:谭浚《说诗序》具体地对中和艺术表现的内涵展开阐说,他认为,诗的最大功用在于养人性情,由养”到“中”,再由“中”到。和”,他批评。躁者肆而不遏,倨者疏而不缩,濡者咩而不谐,杀者竭而不泽,微者匿而不显。此词逐文变,匪所养也”;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喜平则无乐,怒平则无恶,思平则无虑,悲平则无怨,恐平则无畏。”谭浚实际上旨在提倡一种不露声色、悲喜深寓的艺术欣赏与感受观,其论显见深受传统儒家思想观念的沾溉与局圃。又:王直《诗辨》认为孔子删诗,。十去其九”,则。其存者必合圣人之度,皆吟咏情性,涵畅道德者也”.其温厚和平之气,皆能感发人之善心者可知矣。王直之论,亦体现出对。温厚和平”创作取向的痴迷。

清代,人们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探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对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标树;二是从人的性情、品格论说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根源。在第一个维面,冯班、魏禧、徐乾学、田雯、田同之、吴雷发、翁方纲、方薰、潘德舆、何绍基等人作出了论说。如;冯班以“恩无邪”来概括诗歌的思想旨向,其《钝吟杂录》云:“诗者,讽刺之言也,凭理而发,怨诽者不乱,好色者不淫,故日思无邪。”魏漕《魏叔子文集》云:“诗之为道,主于温厚和平,此不恶之谓也;此于礼义,此严之谓也。”徐乾学《十种唐诗选序》云:“诗之为教,主于温柔敦厚,……惟恐稍涉凌厉,有乖温柔敦厚之旨田同之《西圃诗说》云:“不微不婉,径情直发,不可为诗。一览而尽,言外无余,不可为诗。吴雷发《说诗菅蒯》云:“诗须得言外意,其中含蕴无穷,乃合风人之旨。”

翁方纲《渔洋诗髓论》云:“诗者忠孝而已矣,温柔敦厚而已矣,性情之事也。”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云:“凡作讥讽诗,尤要蕴藉;发露尖颖,皆非诗人敦厚之教。”何绍基《题冯鲁川i小像册论诗》云:“温柔敦厚,诗教也等等。在第二个维面,赵执信、沈德潜、李重华、纪昀、焦循等人则作出了论说。赵执信《沈东田诗集序》云:“诗之教温柔敦厚,盖必人之天性近之,而后沐浴风雅,扬挖比兴,咀其精英而挹其芳润,庶几有得,非苟然也。赵执信论断“温柔敦厚”的诗教是与人的“天性”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人敦厚性情的体现。沈德潜《施觉庵考功诗序》云:“诗之为道也,以微言通讽谕,大要援此譬彼,优游婉顺,无放情竭论,而人裴徊自得于意言之余。《三百》以来,代有升降,旨归则一。惟夫后之为诗者,哀必欲涕,喜必欲狂,豪则放纵,而戚若有亡,粗厉之气胜,而忠厚之道衰。其与诗教日以慎矣。”沈德潜是诗教的忠实提倡者和维护者,他在清代中期统治者崇盛文道的历史背景下,强调诗歌创作要走微言大义之路,“优游婉顺”,以陶冶人的情性为本。他反对非中和的创作路径,认为在对个性的偏扬中温柔敦厚之道会走向衰落,诗教会日渐式微。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今既藉风雅一道,自附立言,则美刺二端,断不得轻易著手。大致陶冶性灵为先,果得性灵和粹,即间有美刺,定能敦厚温柔,不谬古人宗指,否则于已既导欲增悲,于世必指斥招尤,或谀人求悦,取戾自不小也。”纪昀将人品与诗格紧密联系起来加以阐说,认为人品与诗格是成正比的。他认为,李、杜相较,“忠爱悱恻,温柔敦厚”的性情和气质是杜甫让后人广泛接受和推扬的主要原因。焦循《毛诗郑氏笺》云:“夫诗,温柔敦厚者也。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自理道之说起,人各挟其是非,以逞其血气,激浊扬清,本非谬戾,而言不本于性情,则听者厌倦。焦循明确将诗的本质属性界定为“温柔敦厚”,他具体从表现方式和艺术内容两方面立论,在表现方式上,强调要以“比兴”言说,委婉曲致,引人回味;在艺术内容上,则肯定“不言理”而“言情”,不追求超过人而追求感动人。

二、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

我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相对于古典诗学而言数量是很少的,主要体现在清人的一些词学论评中。清代,对词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予以过阐说的词论家主要有田同之、尤侗、彭孙通、蒋敦复、刘熙载等人。他们主要围绕诗词同道,词的创作旨向要人乎雅正、合于风雅之义来展开其论说。田同之《西圃词说》云:“王元美论词云:‘宁为大雅罪人’予以为不然。文人之才何所不寓,大抵比物流连。寄托居多。《国风》、《雅》、《颂》,同扶名教,即宋玉赋美人亦犹主文谲谏之义,良以端之不得,故长言咏叹,随指以托兴焉。必欲以柳屯田之兰心蕙性,枕言下等言语,不几风雅扫地乎?田同之针对明人王世贞论词所大胆吐露的欲为风雅罪人的言论展开论说。他认为,风雅谲谏在我国古代是具有悠久传统的,《诗经》中的“风”、“雅”、“颂”有功于名教自不必说,就连宋玉这样的才子,也以“美人”之喻托言谲谏之义,较好地将文人之才性与传统政教的要求结合在了一起。

但像柳永这样的词人则创作旨向相反,从创作主体而言,他具有灵心妙舌,但遗憾的是其出语猥俗,不合风雅之义,他将作词之道领向了脱轨风雅的道路。尤侗《<梅村词>序》亦云:“词在季盂之间,虽不多作,要皆合于国风好色、小雅怨诽之致,故予尝谓先生之诗可谓词,词可为曲。尤侗在论评吴伟业词作时,对词作的旨向明确提出了合于风雅之义的要求。此论在我国古代词论史上是较早从正面阐说政教之求的言论。彭孙通彭孙通《旷庵词序》云:“历观古今诸词,其以景语胜者,必芊绵而温丽者也;其以情语胜者,必淫艳而佻巧者也。情景合则婉约而不失之淫,情景离则儇浅而或流于荡,如温、韦、二李、少游、美成诸家,率皆以旅至之景,写哀怨之情,称美一时,流声千载。黄九、柳七,一涉儇薄,犹未免于淳朴变浇风之讥,他尚何论哉!……不知填词之道,以雅正为宗,不能冶淫为诲,譬犹声之有雅正,色之有尹邢,雅俗顿殊,天人自别,政非徒于闺檐巾帼之余,一味儇俏无赖,遂窃窃光草兰苓之目也。”彭孙通从词的创作对情景运用的角度来详细展开论说,认为词与诗一样,也有“以景语胜”和“以情语胜”两种艺术表现的偏重,相对来说,“以情语胜”更容易流于不合风雅之义的艺术表现情态中。同时,词作艺术表现也有情景交融和情景相离两种审美表现的不同情态,相对而言,情景相离容易使词作流于浅俗浮荡的艺术情味中。为此,他将宋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人词作划分为了两类,对黄庭坚、柳永词作予以了讥斥。彭孙通最后归结“填词之道”应以“雅正为宗”,在创作旨向的人乎雅正中尽辨“雅”与“俗”的内在本质不同。彭孙通此论体现出深受宋人执着辨分雅俗与贯通雅俗的影响,在古典词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中是甚具典型意义的。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提出:“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蒋敦复和彭孙通一样,也从正面提出了词作要有“风人比兴”之义的要求,强调要在对事物凡俗和日常生活的吟咏中,体现出深致的寄托。他称扬南宋词人大都能于物有寄,继承发展了我国古代以来的“风人比兴”传统。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莫要于有关系。

张元干仲宗因胡邦衡谪新州,作《贺新郎》送之,坐是除名,然身虽黜而义不可没也。张孝祥安国于建康留守席上赋《六州歌头》,致感重臣罢席。然则词之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刘熙载也通过例说张元干、张孝祥二人词作,阐说出诗词同道之理和词作艺术表现亦具有“兴”、“观”、“群、“怨”的效果。他在词的创作旨向上是明确持论有丰厚社会现实内涵的。

三、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

我国古典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是与诗学理论批评紧密相联的,两者相互纽结。从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人们的文学观念由诗文同体到逐渐异途,形成各异的文体批评观念。因此,在这一长段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古典散文政教之论并未开拓出多少独立发展的空间,其政教审美原则论是与诗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交融在一起的。其论说也主要体现在孔子、左丘明、司马迁、扬雄、《毛诗序》作者、刘勰等人的言论中,我们不作复述。

唐代,对散文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主要体现在王通、李华、柳冕、崔元翰等人的言论中。王通在《中说》中对南朝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如谢灵运、鲍照、江淹、吴筠、谢庄、王融、徐陵、庾信、谢胱、江总等人都指斥其不足,如云:“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则典;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洼,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谢庄、王融,古之纤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王通推尚的只有颜延之、王俭、任防少数几人,其云:“子谓颜延之、王俭、任防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约以则。”对颜延之等人简约典则的文风表现出倾赏之意。王通之论表现出平和中正的文学趣味,当然也同时体现出了其较为狭隘的文学审美观。之后,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云:“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立身扬言,有国有家,化人成俗,安危存亡,于是乎观之。……夫子之文章,偃商传焉。偃商殁而孔及盂柯作,盖六经之遗也。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返,六经之道遁矣。”。李华认为,文章的写作因缘来自两个方面:从内在而言,是缘于创作主体的“六经之志”;从外在而言,则是缘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他批评屈原、宋玉违背了儒家传统的中和艺术表现原则,致使六经之义在他们的创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亦云:“盖文有余而质不足则流,才有余而雅不足则荡;流荡不返,使人有淫丽之心,此文之病也。”

柳冕从“文”与“质”、“才”与“雅”这两对对立统一的要素范畴来论说为文的创作取向和风格,他反对骋才逐文的创作追求,认为这会导致文章风格的华靡浮荡,此乃为文之大忌。柳冕在这里实际上从文章风格形成的要素上探讨了如何合乎中和创作旨向的问题。崔元翰《与常州独孤使君书》又云: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7

摘要: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下面是作者详细给我们介绍了怎样搞好高中语文单元教学。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单元教学 方法

明确目标。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2、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3、教读示范+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4、自读深化。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

5、习作训练。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元教学不可少的一步。写,是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佳形式。单元写作训练,就是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吸取单元课文写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练习。进行完前四步教学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关文体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训练自然是水到渠成。高中语文教材几乎每一单元后都安排有与单元知识和课文同类文体的写作训练,只要我们认真指导学生练习,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8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时,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

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自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9

在高中阶段,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单元教学的分步法,基本上可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习作训练”十二字方法,这对于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大有效果。

首先,明确目标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其次,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再次,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自读深化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例如,两篇白读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 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五,习作训练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元教学不可少的一步。写,是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佳形式。单元写作训练,就是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吸取单元课文写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练习。进行完前四步教学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关文体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训练自然是水到渠成。高中语文教材几乎每一单元后都安排有与单元知识和课文同类文体的写作训练,只要我们认真指导学生练习,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10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初中作文;序列数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88-01

现就在实践和探索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予以总结,以便使研究工作再上台阶。

1.写作序列教学实施要则

在调研时发现,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作文教学的定位、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序列的设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安排,作文的指导与评改。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要则:即作文教学:①要有指导序列,循序渐进。②要凸现学生的个性。③要注重素材积累与思想锤炼。④不是作文讲座,要有到位的训练。⑤要有整文意识。⑥要注重写文显魂。⑦要注重讲评与修改。⑧注重文字的书写与语言的表达。

2.实践:初中作文序列的建立

学生的作文训练,有序列无序列不一样,有方法没方法也不一样,所以建立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盼的。

2.1写作序列教学指导体系的建立

(1)文体序列:依据初中作文教学目标分年段、分册编排出写作常见的文体序列,主要是三类:记叙类、说明类和议论类。

(2)范文序列:因教材中缺少写作教学可借鉴的经典范文,教师结合教材,参照上述文体序列及每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选文分类排列,对选文作指导性评点,供学生阅读赏析仿效。

(3)指导序列:指导序列指的是分阶段对记叙类、说明类和议论类的文章写作序列指导。

记叙类:

a.写作知识:记叙的中心与材料、记叙的顺序、记叙的详略,记叙中的描写、议论与抒情。

b.写作要求:记叙完整、具体;中心明确、深刻、新颖,语言流畅、生动。

c.记叙类几种文体写法的指导方案。

说明类:

a.写作知识:说明的中心与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中的描写、议论与抒情。

b.写作要求:说明明白、具体;中心明确、新颖,语言流畅、生动。

c.说明类几种文体写法的指导方案。

议论类:

a.写作知识:论点、论据、论证。

b.写作要求:观点明确,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新鲜充分,分析透彻,论证符合逻辑、有力,语言准确、严密。

c.议论类几种文体写法的指导方案。

d.素材序列:素材序列指平时帮助学生渐进积累写作素材的学习活动安排。主要有以下活动。

观察:介绍观察途的方法和途径。(做卡片,作记事本,课前五分钟说事等)

阅读:推荐书目、推荐报刊、杂志,做读书笔记,举行读书鉴赏交流会等。

积累:介绍积累的方法(背记诗歌、名言等)。记录素材并作检测。

锤炼思想 通过平时说事与作文的评点,指导学生从平凡生活,深切感悟;从小事中挖掘深意;逆向思维,推陈出新,创出新意。

(5)与综合性学习相机结合的指导序列:将综合性学习专题进行梳理、归类,并纳入记叙类、议论类作文指导序列。

(6)初中写作教学分段安排序列:初中六个学期分大作文、小作文两个系列,确定写作文体,训练重点、要求,写作内容与时间,并配有范文与相应的指导方案。

2.2几类写作序列教学范式课型的研究

(1)指导课型:

指导课型指的是作文指导课,一般包括明确作文范围与要求,赏析借鉴经典范文,写作知识与技巧的指导,构思打腹稿或拟写作文提纲,反馈、交流评点等几个环节。也可根据作文训练的侧重点,设计有独创性的指导课型。

(2)活动课型:

作文是语文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有助于学生收集素材,旁征博引,亲历亲为,有感而发。常见的活动型的作文课,如阅读赏析,参观访问,成果汇报,探究辩论,经验交流等等,活动设计科学合理,收到的效果就大。我们可根据作文训练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以及本地资源设计好活动课型。

(3)讲评课型: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作文成功与否的一次检阅。学生抱有很大的心理期待,有成功被表扬的愉悦,有失当被评点醒悟;有个性再现的鲜活,有文章似曾相识的尴尬。讲评的精准与巧妙,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与创作的欲望,并爱上写作文。讲评课一般分为三种: 教师讲评 、学生互评、师生面评。

(4)升格课型:

作文升格是指对不同类别的作文,通过教师或学生讲评后进行修改,使学生的作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达到学生比较满意的一种作文教学方式,是实践操作中最为行之有效的课型。

3.成果

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教师摆脱了作文教学无处下手的困境,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初中作文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并积累了大量的作文教学资料,整理编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文思维训练等不同文体的作文教案集,与现行课本体系相配套的单元作文同步导写,中考作文备考题典,各课题成员先后展示了作文研究课,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不再畏惧作文,不会再出现"无米下锅"的局面。近几年来,校园文学刊物已出版多期,发表学生习作近500篇。各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相继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我们对学生作文序列性训练是分不开的,是我们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12

按照实际状况教学生学会阅读、写作和交流,这很符合我们现在提出的真语文主张。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写作、交流这几件事。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阅读的,就教学生如何阅读;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写作、交流的,就教学生如何写作、交流。怎样区分语文之“真”“假”?区分标准有哪些?说得太复杂把握起来反而不容易,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教的东西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常态,我们怎样阅读、写作、交流,教师就怎样教学生阅读、写作和交流,这就是“真语文”,反之即为“假语文”。

比如,教师在教说明文的时候,经常教学生一些说明方法、说明层次、说明语言,这些东西也不是不重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并不是这样来阅读说明文的,或者说,我们并不关注这些东西,甚至不懂这些东西也不影响我们对说明文的理解。阅读说明文的目的在于搜索信息,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是如何搜寻到自己想要搜寻的信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如何确定信息点,以及搜寻的路径等。例如,如何把握关键词,如何找关键句子,如何扩展搜寻线索,如何应验搜寻到的信息,如何利用信息点进行推断等。这些东西才是我们在生活中读说明文时真正用到的东西,而在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却不教这些真正用到的东西,反而常教一些在实际阅读说明文时从来不会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这就是“假语文”,而且是隐藏得很深的“假语文”。

再比如,一般的文学读者在读小说时,很少会关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除非是专门研究这些东西的人。了解或不了解这些东西,并不会影响人们阅读小说,而在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大多是在教着这些东西。这正如一个孩子在读一本小说,读得正起劲,突然有一个人提着他的耳朵问:这是什么描写?是肖像描写还是细节描写?于是,沉浸在小说情节中的孩子胃口大败。在学生正常听说读写时,教师突然提出一个非常“语文”的问题: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所谓“假语文”。理由很简单:我们平时并不这样听说读写。

按照生活中听说读写的常态来教学生阅读、写作和交流,听上去很简单,仔细想想却一语中的,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听说读写的。这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是语文课之所以是语文课的要害之处。不能教学生听说读写,肯定不是语文课;教学生听说读写,才可能是语文课。这句话可以转化成一个反命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学生关于语文的知识。虽然语文知识必不可少,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是为了拿出来说的,而是要拿出来“用”的。学生学的语文知识不能运用于听说读写活动,或者对听说读写活动作用不大,即使它本身也有意义,但对于语文课的作用并不大。总而言之,语文课里学到的知识必须要用得上,“管用”是其根本特质。这句话还可以转化成一个延展性命题:语文课肯定要涉及语文之外的东西,但这些语文之外的东西之所以需要,就是因为它们对学生学习听说读写有作用。它们对学习听说读写有多大的作用,就会有多大的语文价值。用语言和文学有巨大的内涵来论证语文课要极大地拓展其内容范围,都是说着好听却根本做不到的虚幻之论。这样的主张错在没有课程论意识:因为课程是有边界的,说一门课无所不包,等于取消这门课。

那么,我们要学习哪些语文知识呢?这要由语文知识对听说读写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来确定。语文知识本身要遵循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发和呈现。现代语文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开发了许多称之为“知识”的东西。其中有许多要么与听说读写关系不大,要么本身就不是按照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发和呈现的。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即是。这些知识充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这是“假语文”盛行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假语文”的实质是“假知识”,即不管用的知识。

在我们听说读写的实际状态中,有许多急需要开发和构建的知识。例如,在“PISA”测试中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在听说读写的实际状态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一类文本,而在现有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却不见其踪影。例如,在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英语)中出现的“信息类文本”“媒体文”等知识,在我们的语文知识体系中,要么无影无踪,要么隐藏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命名中。这些知识为什么重要?为什么不可或缺?因为它们是学生在实际的听说读写中要遇到、用到的知识,学生没有学到这样的知识,就会直接影响他们听说读写活动的顺利开展,直接影响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上是从课程层面谈美国语文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下面我以一堂具体的课谈谈什么是“真实”的语文教学。课程是回答语文课学什么,课堂则是回答语文课怎么学。所谓“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质是:要按照学生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展教学活动。下面我以在美国听到的一堂平平常常的剧本阅读课为例来阐述。

剧本是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在课堂里,学生用的并不是所谓的语文课本,而是独立的一本书。我去听课的时候,教师已经带领学生读了一个星期,后面大概还要三到四个星期。每个星期大致读一幕。那堂课教师首先讲了关于第一幕的测试题(以测试纸的方式),题目如下:

《第十二夜》第一幕测试

一、字符识别。

二、给无韵诗下定义。

三、解释影响莎士比亚在一个场景中使用散文笔调和诗意笔调的原因。

四、在第一幕中,这首十四行诗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了奥西诺的性格?

五、解释托比对安德鲁态度的原因。

六、“允许的傻瓜”的角色就是说权力即真理的人。费斯特在他与奥丽维娅第一次谈话时是如何表现这个角色的?

七、解释马伏里奥接近费斯特的原因。

八、在第一幕的结尾,奥丽维娅、薇奥拉和奥西诺是怎样卷入一个令人沮丧的求爱过程中的?

我听的这堂课是让学生看由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但并不是一口气看完,而是看一节后就停下来讨论。讨论题都印在一张纸上:

任何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都是导演对作品的一种解释。通常表现在导演对角色、表演、服装的设计,还有编辑对故事和内涵的情感倾向上。请跟着Trevor Nunn(导演的名字――笔者注),按照你的想法来读《第十二夜》,用清晰的文字和完整的段落发表评论,并阐释自己的意见和理由。

1. Trevor Nunn用原作序言开始他的电影。一个全新的以船为背景的场景和一个改造过的第一幕第二场伴随着莎士比亚的声音呈现出来。这对于观众,尤其是一个没读过原剧本的观众有什么重要的帮助?

2. Trevor Nunn把16世纪的剧本改成19世纪的故事,你怎么看?

3.请对下列演员的表演发表你的看法。(演员名字省略)

这是一堂我们称之为家常课的课,其间并没有看到在我们所谓“公开课”里常看到的导入、铺垫、高潮、总结等套路,可以说整堂课平平淡淡,按照我们的评价标准可以说是毫无亮点。可是下课后,我又分明感觉到,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个收获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解决了学生可能遇到的阅读困难,帮助学生真正读懂了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

我们先从教学内容方面来分析关于第一幕的测试题。第一道题目是人物识记。这是阅读剧本最基本的要求――记住人物。第二道题目是关于一个剧本中涉及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不专门介绍,而是随文学习,目的很明确,为了帮助学生读好剧本。第三、四道题目是关于剧本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的,提醒学生关注剧本的艺术特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能力。第五、六、七道题目都是关于人物与情节的,这是剧本阅读的重点。我曾在《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书中介绍过美国课堂里经常使用到的这种“测试纸”,其实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清单。从这种测试纸或讨论表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教学内容。跟我国语文课堂不同的是,他们的这种教学内容及其课堂教学推进都很朴实,没有起承转合的“花样”。我在与上课的老师讨论时,讲了这样的感受:教学内容似乎是“散”的,并不系统。对此,这位老师说:“我只是感觉到学生在读剧本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就教什么,我并不打算打乱学生自己读剧本的进程。”“不打乱学生读剧本的进程”,我的理解就是“按照学生阅读剧本的实际状态来教学生”之意。仔细想想,这实际上是很有道理的:学生在阅读剧本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只不过他们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不够完善、不够专业,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撇在一边,从头到尾重新构建一个新的阅读模型,而是要从学生实际的阅读状态出发,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阅读方式。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到的是管用的阅读方法,即为“真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