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孝心得体会

孝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08 01:44:09

孝心得体会

孝心得体会范文1

出门也真难,身上又没有钱,找朋友、找工作、后来到了一家运输公司,给人家开车、跑长途、工资一月一千元,够我自己花,还有点节余,一直到我找到我现在的妻子后,我还是没有回家,我们在市里租房子过,后来有了我们的儿子,到了这时我的工资就不够花了,进项和出项不成比例、无奈之下我妻子、买了个三轮车带着孩子、上街卖水果,一天挣那么几十元钱,维持生活,妻子孩子也真难啊!有时还撞上了城管、要扣车子,把水果掀翻一地,我看这生意是难做了,我就辞了工作,我们上市场做生意,搞批发、做的是土豆的生意,那是我们的孩子只有两岁刚出头,无奈之下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在市场做生意是要起早的,孩子小也不是全托,我们和老师说好话,我们早上每天都是不到六点把孩子送到学校,叫开门孩子自己进去的,我孩子从没有哭过,到了星期天孩子不去学,我们早上两点前就要去市场,还要带孩子去,我们什么时间叫孩子起床,他什么时间起,也从没哭过,有时我自己也不知道偷偷的掉过多少泪,我们的孩子太听话了,我心里一直在想,我一定要有钱,不能让孩子受罪。长大以后不要像爸爸这样。后来市场生意也不好做了,我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我爸妈见我带孩子回来了很亲很亲的,也没有吵我,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可是我回到了家,又做了些很不好的事情!开了,还有我都不一一再说了,不过我孩子到现在都很听话,也很会说,我让他给我洗脚,他会那样做。在20**年的四月份,我孩子才上二年级,我奶奶病故了。我没有和孩子说;怕影响到他的学习,可到了第三天,他和他妈妈来了,到了家,我孩子自己站在灵前,眼里含着泪水,跪了下来,磕了三个响头。周围的人看了都是在落泪。

还有一次,那是20**年的12月份,我同学的父亲病故了,那次、我有些事,刚好喝酒喝多了,起不了床。那是礼拜天,我孩子在家。我就让他拿了些烧纸和鞭炮去了。他到我同学家老人的灵前站好,鞠了三个躬。这么小的孩子能这样做,好多人都吃了一惊!就问是谁家的孩子,怎么这么懂事,这才知道是我李洪凯的孩子。事后,别人问了我多次,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只是笑了笑,我心里知道这多数都是在我妻子和老师的调教下,才有这样的结果。我妻子人很好,我做了这么多的坏事,只到现在她都能原谅我,我一定要对起这个家,我也要她们好好的学学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为祖国做贡献。

我是20**年11月被当选村委会主任的,我是干部了,我要改变自我,从我做起,从那以后我几乎没赌过博,也几乎天天守在工作岗位上。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很后悔我以前做的事,我要弥补我的过去,我要让我们村的人都要学学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还要让我们村的村民经常学,来感恩我们最大的家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亲,让我们的祖国更繁荣、更强大。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张书记、王镇长、能把我带到这样的基地来学习,我非常荣幸、我也衷心的感谢基地的老师和义工们、以及镇政府的各位领导,谢谢,大家。

德孝文化心得体会(二)

“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的基石。

父母生儿育女,含辛茹苦,一生操劳。从十月怀胎到养大成人,无不渗透父母的心血和汗水,这其间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百般呵护和疼爱,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千遍叮咛和牵挂,有“不为己身苦,常怀儿女忧”的万种柔情和眷顾,这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情和爱比海还深、比天更高。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小生灵尚有报恩的义举,更何况我们文明的人类?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当以他们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和能力为父母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一片关心,一份理解,都会让父母心花怒放、倍感欣慰。你可以为年迈的爷爷背背诗,为苍老的奶奶梳梳头,为辛劳的父亲捶捶背,为疲惫的母亲泡泡脚。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一条短信,一份礼物,无不是情的涌动、孝的流露、爱的延续。饮水要思源,知恩当图报,作为沐浴父母无限关爱的儿女,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大连王希海24年如一日照顾已是植物人的父亲,只为父亲活着。当年23岁的王希海不仅放弃了出国工作的机会,还放弃了成家的念头,但是他无怨无悔,他的故事感动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一位瘫痪在床20多年的植物人,竟然浑身没有一点褥疮,不但肌肉没有萎缩,还能有80多公斤的体重,当医生在为王希海的父亲检查完身体后情不自禁道:“这在医学护理史上简直是奇迹!”

王希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孝”、什么是“知恩图报”。鲁迅先生曾说过:“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始也。”孝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要时刻谨记。

德孝文化心得体会(三)

很荣幸,本学期选修了中国孝文化这一门课程。这是一门通过历史展现亲情、展现孝道的一门课程,也通过古今对孝的不同定义给了我们很多感悟,在古人、在史书般的24孝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忠孝,对比之于今天的孝道,我们感慨万千的同时,也被孝的魅力所吸引,联想到我们作为学生自身,感触颇深。

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只有具有这个亲子之爱之后逐步地外推,才能把这个爱是从同胞、兄弟、家人、族群,这个心慢慢来体会,来逐步向外推导。必须有内在的诚心,在外面又有恭敬的礼节,才可以叫做孝。

中国有句古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句话很引人深思。这种亲情让我们的心灵无限感怀。如果没有母亲的羽翼,孩子的生命就难以保全。母与子的联系,实际上是用生死来印证的。人是多么善忘啊。我们感谢在人生路上给自己奉献一箪食,一瓢饮的人,但常常忘了感谢给予了我们生命的人。我们把父母的爱视之当然,不断索取,但心中却不思报恩。在追溯人生意义的时候,我们要问一问自己:到底应当怎样对待给予自己生命的人?我们要不要孝养,要不要恭敬,要不要感恩呢?天是人之始,父母是人之本,人要经常返璞归真。想要偿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真是天下的道理,但是我是怎么样一生也是难以报答的啊!父母的恩你能报答吗?你想的是,他们不就是生了我吗?但是,生你,对你的爱,怀你的苦楚,对你的养育、对你的担忧,多少的爱和烦忧才能抚养你成人。我们有时候听到或者看到很孝道的一些消息或者事件的时候都会泪流满面,上次我们看到“感动中国”里,一个做儿子的,为了自己的母亲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他一直瞒着母亲,因为他告诉母亲以后,母亲一定不让他这样做,而他非要这样做,很令人感动的。

以前我们在讲道家的时候,道家其实是讲天地自然的,都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这样一些。就是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寄存在这个世界上,而死去才是真正的归于大道。但是,儒家不会是这样的想法,虽然儒家也有一颗超脱的心,但是我们人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想着自己怎样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怎样对父母尊敬、孝敬,对长者尊敬,对兄长恭敬,等等方面的关系我们都要处理,我们疾痛惨怛的时候也要喊父母啊,劳苦倦极的时候也会喊天啊,所以说,人活在这个城市和人群之中,人和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道家能够临尸而歌,人死了,他认为是归于大道,鼓盆而歌。但是儒家绝对不这样想。过去父母死了以后儿女要守三年的丧,孔子的学生宰予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三年礼乐都不做,都礼崩乐坏了。孔子那么重视礼乐的一个人,在孝这个问题上他是绝对不让步的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予亦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圣人五情是与凡人相同的,有情有义,有孝有敬。孝为儒家文化起点。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

孝道从心开始。孩子对父母一定要爱。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他是不会爱天下人的,一个人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他也一定不会爱天下人的。儒家讲孝道特别讲人情味,他特别讲血缘人情。血缘关系表现出人情味,血缘之爱、亲子之爱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吧,所以,儒家坚持亲子之爱是最最根本的。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只有具有这个亲子之爱之后逐步地外推,才能把这个爱是从同胞、兄弟、家人、族群,这个心慢慢来体会,来逐步向外推导。所以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就是说他人有的心,我能想得到,体会得到。所以,一个人他能孝顺的话,“他亲吾亲,以及人之亲,长吾之长,以及人之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很自然的,最后才能大人君子抚爱万民,养育万物,从这里头引申出来的,所以,不爱父母、不爱老者、尊者,怎么爱兄弟?怎么会爱同事朋友?所以,冷酷的心常常是由不爱身边的人慢慢生发出来的,冷酷的情感就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所以,若是教小孩,一定要从感恩、从亲情、从孝顺这个地方生发,这是德性和教养的根苗。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从幼苗慢慢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没有亲切的话语、没有思念的感觉,好像是一个累赘一样,把钱寄去就完了,那么这个不能叫做是孝。因为孝它不仅是在于这个形式,最重要还是你的心对你的父母要敬爱。不是饮食的问题,不是金钱的问题,而是你心中割舍不了的亲情、割舍不了的爱。孝敬父母的观念一定是普适性的,没有一种文化是叫你不尊重父母,不怀念父母的,不挂记父母的。所有的文化都是,西方的世界都是这样讲的,没有爱、没有尊重的话,这个人完全不称其为人,这是最基本的东西。感恩心是人类美德。孝是普适性的,我们今天讲孝道与感恩,是因为感恩心是我们行孝道的重要的推动力,内在的力量,为什么强调感恩?因为天是人之始,父母是人之本,人要知道生命与血缘的来源。《诗经》上也说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以,感恩心永远是来激励我们行孝道的。今人为何要尽孝道。我们经常捧读《论语》或者聆听圣人言,尽管从书面上看语言离我们很远,但事实上这些道理却无时无刻地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内心。中华文化是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性关怀的文化,孝敬的理念已经渗透进我们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行为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人类的基本东西是不会变的,中华文化对我们的人生信念也有深刻的影响,也形成了中国人的特质,很多人受这个文化的影响。所以,我希望大家真的能从中得到启发,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亲情、人情,来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道路。

孝心得体会范文2

我科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向优秀党员郭孝义同志精神学习活动,通过对其精神的深入学习,无论是我的思想素质还是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都得到了全面提高,使我领会到,只有学习落实好郭孝义同志的四种精神,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才能成为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的一名民政工作人员。

一、针对四种精神,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郭孝义同志所体现的四种精神是中孝仁爱,大德大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亲民爱民、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清正廉洁这四种精神。针对以上四种精神,自己深刻反思,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学习意识还不强。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可是由于自己本身存在一些惰性思想,因此学习意识很不强烈。

2、工作有时存在马虎现象。有时手头业务工作较多时,自己在工作上就会出现一些小的错误,比如说,文件较对不够仔细,或是领导交办的工作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等,导制自己手忙脚乱。

3、只会埋头干,缺乏灵性。工作上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需要动脑筋,有灵性,勤钻研,善思考。如果只一味的埋头若干,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而自己在这方面就存在不足。

二、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1、加强学习,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打基础。在工作之余,要深入学习领会好单位组织大家学习的各种会议精神,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掌握工作动向,以便于提高自己的结合素质,创造性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

2、工作上要认真负责,不能大意。由其在较对文件上一定要仔细,因为文件的发出不仅代表个人,更重要的是代表整个民政的形象。所以今后要彻底改掉工作上大意,马虎的现象,要既保质又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让领导放心。

3、要多钻研业务,多动脑筋,多思考。不仅要努力工作,同时要善于开动自己的大脑,有时间要多想问题,多思考,要把每一项工作都当做自己的事一样认真的干好他,合格率力求100%。要在时间中学会成长,要努力学会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为人处事的办法。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以郭教义同志和其他先进为榜样,切实效仿他们的品质精神,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力求在思想和行动上成为一个优秀的科普工作者!

孝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 德育孝心孝行“孝星”实践

“孝”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和光荣。何为“孝”?从字形上看,“孝”字上老下子,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孝”就是对父母尽心侍奉并顺从。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在父母亲百般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大多孩子接受了爱却视为理所当然,习惯了索取,不懂感恩,不知回报。在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孝敬长辈的亲情教育?我们开展“孝行养成”教育,即以“孝”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孝道,唤醒学生的孝敬之心,并引导学生把孝心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养成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孝敬老人的德行习惯。

一、由源及流:在亲子共读中传承“孝慈”美德

1.共读国学经典,感知“孝心”

国学经典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最具价值的国之瑰宝。它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孝经》、《弟子规》等书籍,我们精选部分内容,利用早读时间诵读并讲解古人是如何行孝的。同时,要求家长配合,亲子共读“二十四孝”故事,如“亲尝汤药”、“鹿乳奉亲”、“扇枕温衾”、“哭竹生笋”等。再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和家长畅谈共读国学经典《孝经》和《弟子规》的体会,抒发他们内心的孝心情感。

2.共读绘本故事,种植“孝心”

育人先育心。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我们制定了“感恩”主题阅读与实践活动。通过共读绘本《温情的狮子》、《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书籍,讲讲孝心故事等活动,让学生爱父母,孝敬父母的种子能生根发芽。

有位家长说,孩子读了这些故事,做了一件让她深有感触的事。有一天,他爸爸上班回家,双手捶打着自己的腰和背。孩子看到了说:“爸爸,我帮你捶捶背,你太辛苦了。”孩子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贴心的动作都体现绘本故事的魅力。家长感言,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这些经典绘本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孝文化的熏陶,在心中深深地烙下感恩父母的印记。

通过亲子共读,不但让学生了解“孝”的内涵,领略古代孝子的风采,品味名人行孝的感人事迹,而且加强了亲子间的双向沟通,建立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学生的孝心感知,让孝心植根于学生幼小心田,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世代传承。

二、活化路径:在德育活动中弘扬“孝道”文化

1.学校活动营造“孝”的氛围

“百善孝为先”。将“孝”的教育融入学校的德育之中,既是民族的传统又是时代的要求。然而,当前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这使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更不用说去尊敬别人的父母。本年段问卷调查显示,60%的小学生没有听说过任何关于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90%从没给父母盛过饭。在关于尊敬长者的调查显示,仅仅只有12%的小学生会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这和整个社会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孝意识的淡薄有关,也和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校德育在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孝”的教育。

自我校低段展开《小学低段孝行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就有意识地整合“孝的资源”,开设德育课堂,大力营造“孝”的教育氛围。以双周三的班会课为主阵地,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弟子规》和《名人故事》等书籍,先后开展了“文明之花”、“五心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家庭教育注重“言传身教”

家庭是学生接受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历程,学生的人格、观念的养成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家长要培养孩子爱戴父母、礼敬长辈的观念,应转变“只要你学习好,就是为我好”的错误观念和非爱心理,用自身的榜样进行“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中国家庭的优秀传统,家长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给年迈的父母盛饭、陪老人聊天,说话的语气恭敬,经常嘘寒问暖等。长年累月耳闻目睹,家长的孝行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给孩子的孝心培养起着导向作用。

3.公益活动加强“孝”的体验

人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好学生,社会的力量也相当重要。学校教育应当与社会教育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全面渗透孝文化教育。去年春夏之交,平阳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三心四德”活动,我们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平阳县“三心四德”系列公益活动之一――“弟子规”夏令营和冬令营,进一步深化“孝”的教育。

三、激励机制:创生新载体,呵护“孝文化”

1.培育孝心:“孝心”小银行

为奖励和促进学生孝老爱亲,长久关爱父母,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孝心存折”。班级还设有“孝心银行”,该银行为学生存放“孝行”服务,每个学期初,学生可凭积满孝行的“孝心存折”到班级的“孝心银行”升级,并领取第二本“孝心存折”。“小孝星”还有孝心宣言:“我坚信:孝,在我心,在于行;我坚持:一周一孝行,表达我孝心;我努力:争‘孝心奖章’、做‘文雅少年’。”

2.褒扬“孝行”:“孝行”足迹卡

我们认为,“孝”的教育最终应用行动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孝行养成”要通过操作、体验才深刻,才能成为习惯。因此,为了把“孝”的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为学生设计“体验亲情――孝行足迹卡”,促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落实孝行。

3.传颂“孝星”:孝星小讲坛

孝心得体会范文4

一、青少年孝道缺失

孝道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人伦关系处理问题。一般定义为以“事父母”为核心,推而广之,包括“兄友第恭,义行天下”,这是孝的延伸。乃至于包括“居处不庄,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甚至是“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的进一步泛化。可见,传统孝道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几乎包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伦理。对照孝道的内容,观察当今青少年的行为举止,很多已经严重背离了传统最基本的孝道,引发了一系列道德问题。

(一)家庭方面。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对于父母的孝敬是人情的自然回报。孝的本义就是指子女能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称:“孝,善事父母者也。” 事亲内涵又是多层次的,具体包括“养亲,尊亲,无违”等方面。1.养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可见,在“善事父母”里,最基本的又是养亲,即赡养父母,这是做子女的起码义务。当今物质条件的改善,对于青少年来说无须养亲,相反的是,如今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父母的包办,不但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反而产生了反作用。过惯了娇生惯养生活的独生子女,久而久之,导致他们根本不懂物力维艰,饭之不易,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严重依赖父母的习惯。空余时间,从不分担家务事,爱与富裕家庭攀比;没钱就要,要不到就闹,有的以离家出走、殴打来威胁,甚至还出现了弑母的惨剧。2.尊亲:所谓尊亲,即对父母的尊敬。如果说养亲是从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那么尊亲则是从精神上对父母的孝敬,这也是人之为孝的明显标志。“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相对来说,精神的孝养显得更难得,更可贵。“养可能也,敬为难。”子夏问孝,孔子也说:“色难。”如何尊敬父母,曾子说过“孝子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要做到“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也就是子女对父母孝养要和颜悦色,让父母身心愉悦,使父母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今天,不少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父母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各种愿望。可是,子女却很难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孩子对父母的话很难和颜悦色地言听计从,而是多有抵触,和父母顶嘴、较劲。很少有孩子主动向父母长辈请安,嘘寒问暖,关心父母健康,有的不但不听父母的谆谆教诲反而出现逆反心理。父母为此身心憔悴,却无计可施。3.无违:孝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无违”,也就是顺亲,按照父母的意思办事,不可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忤逆父母。“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即顺的意思。但并不是说不论对错,都无条件地听从父母,对父母的失误,要适当地“谏亲”,以防陷父母于不义,不“谏亲”也属不孝。不过,“谏亲”也要和声细气,不能斥责或讽刺。时下,不少学生自以为上了中学了,懂的东西比父母多了,便看不起父母,对父母所谓的“无知”,不是悉心劝谏,而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对于与父母不同意见的,更是蛮横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很少与父母坦诚交流,企图以自己的“特权”来威逼父母让步,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学校方面。

孝的感情是可以迁移的,通常在家孝顺的孩子,在学校必然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当然,我们今天强调孝道,并不是为了防止“犯上作乱”,只是为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当代著名作家冰心曾积极主张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呢?眼下,不少独生子女养成了强烈的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我行我素,品行恶劣,纪律松懈,学习懒散,根本不知道尊敬师长,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或与老师对抗,或辱骂、挖苦、讽刺老师,缺乏感激他人的心理,缺乏孝敬长者之心。在对待集体事物上,部分青少年对集体的事情不关心,很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耀感。他们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爱惜,对人不热情。与传统“孝”紧密相关的是“悌”,所谓“悌”,就是兄弟姐妹,延伸至同辈、同学、同事之间,要相互爱护,相互关照。做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学校表现就是要团结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当今,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享受的都是父母长辈无私的爱,很少懂得去主动关心别人。因而,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比较严重,缺少必要的宽容心和忍让度,一遇到小的矛盾,不是自我批评、相互体谅,而是指责别人,甚至搬来家长或朋友,导致小事化大,小矛盾酿成大问题。

(三)社会方面。

传统孝文化不是简单局限于对父母的孝敬,而是由亲及疏、由内及外、由近及远,逐步向外推广,从爱父母、爱长辈、爱家庭的情感扩展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泛爱”。“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推己及人,博施于众,义行天下,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现象,便是社会公德的缺失,不少人变得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良心。表现在青少年身上便是不关心学校发展,不关心社区的人与事,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是敬老爱幼,同情弱势群体,而是欺老凌幼,欺软怕硬;乐以助人、大公无私、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护公物的少了,不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却多了,有的甚至出现仇视社会或与世隔绝的扭曲心理。

以上是青少年孝道缺失三个方面的重要表现,这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普遍问题。我们的孝道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不要,而是急需要。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也只抓教学,而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熏陶,导致青少年道德存在严重缺失。也有不少人认为孝道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和学校教育无关,这也是错误的。且不说学校的德育本来就应包括孝道教育,学校的孝道教育可以做到家庭孝道教育不能做到的地方,起到家庭教育做不到的效果。

二、青少年孝道的培养

传统孝文化为我们进行孝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我们要善于发掘,继承其积极合理因素,并加以改造创新,以完善我们的德育体系。我们的孝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只写在书本上,除了必要的理论说教,更应该付诸行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中亲自去实践,要把孝心变为学生自觉地行动,让孝心伴着孩子一路成长。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孝教育,提高学生的孝意识。

可以利用学校的墙壁、楼道、橱窗、黑板、文化长廊等地方,大力宣传孝知识。可以张贴《二十四孝》、《跪羊图》,名人名言,简短警醒的如“孝行天下”、“从小懂得孝父母,长大报国好儿郎”、“百善孝为先”等标语,以此来营造孝文化浓厚的氛围,使师生沐浴在孝文化之中,时刻受到孝文化的熏陶,以达到洗涤心灵、唤起意识、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开设孝教育课,增强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孝教育课程,聘请对孝文化有研究的文科教师任主讲,讲解传统的《二十四孝》、《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等主要孝文化的经典;了解孝文化发展的历史;认识历史上名人的孝敬故事,如包拯辞官事亲,林则徐性尤孝友,、许世友尽孝听母教,为母亲洗尿裤等。有的学校还可以利用本地孝故事,大力开发“孝德”校本课程。此外,教师在平时也要注重寓德育于教之中,对涉及孝道方面的知识要重点宣扬,不能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孝道教育作用。

(三)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孝文化。

学校可以依据自身实际,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孝的实践活动。如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家长座谈会、讲座等。利用特殊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开展“学会感恩,孝敬父母”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每星期学唱一首“孝德”歌;每月出一期以孝文化为内容的黑板报;举行孝德格言征集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名人名言、名人孝德故事,学习身边的孝德故事;开展“当一天父母”的易位型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还可以利用广播台、晨会、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全方位地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宣传,让全校师生人人讲孝道,个个思孝行。

(四)布置孝敬作业,强化学生的孝行为。

学校在学科作业的基础上还要另外布置孝德作业,按期检查,强行对学生进行孝教育,以此慢慢形成孝的习惯。可以布置 “我为父母洗个脚”“我为家里洗个碗”“我为长辈倒个茶”“与父母谈一次心”“给父母写一封信”“给父母送一件礼物”等青少年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孝德行为和孝德习惯。

(五)重视孝行为测评,激励学生的孝行为。

学校要对学生的孝德作业和平时涌现的孝行为,进行及时的总结、测评,对好的要表彰,对一些做得不够好的要批评教育。在测评中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可以建立“家校联系手册”,让家长为学生行为进行评价、打分,学生还可以自我打分,再通过班级审核、学校终评,评选诸如“十佳孝星”、“十佳孝敬标兵”、“孝道明星”等,并以此作为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重要依据。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孝行,让学生在快乐的真善美中成长。

(六)大力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孝的原始动力便是感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养育了我们,感恩长辈爱护着我们,感恩阳光雨露滋润了我们;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情友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听“励志报告”,写感恩标语、摘感恩格言、写亲情作文等活动,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奉献,对人友好,对事热情,才能积极乐观,关心国事,乐意助人。

对于孝道教育,不少学校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开始实施,有的已成功摸索了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孝道教育模式。其效果反映普遍较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极为赞同和感谢学校。学生经历了孝文化的熏陶后,学会了宽容、感恩、报答、奉献。增强了对自己、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责任感。在家里,不但孩子学会了自立,还能积极帮父母做家事,开始问候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能主动为父母分担生活、工作上烦恼,主动与父母沟通,还会说一些关爱的话了,父母省心了,家庭和睦了。在学校里,学生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对老师有礼貌;能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遵守纪律,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真诚接受老师的批评;主动分担班级工作,学习成绩也上升了,学校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多了,打架斗殴、迟到、逃学等现象少了。在社会上,学生能尊老爱幼,遵守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献爱心,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孝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孝道;传统文化;地位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74-02

一、孝道的含义

所谓孝道,就是以孝为本的礼法规范,是尽心奉养父母的德行。《说文解字》释孝为“孝,善事父母者”。从字形分析,孝是老与子这两个字的合一,是讲父辈与子辈的关系。从内容上说,孝道的范畴包括尊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妯娌、团结连襟、敬长爱幼、扶贫济困以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有两种形态:一是对在世父母,即对活人的孝,包括奉养、尊敬、服从;二是对去世父母、先祖,即对死人的孝,包括安葬、祭祀,通常被称为“追孝”。狭义的孝指赡养父母,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即做事情要合乎道德规范,能受到人们的称赞,使父母在精神上获得安慰与满足。简言之,孝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尊老、敬老、养老、送老,也就是“敬爱父母,反思祖先”。从动机看,孝是一种敬本心理。从效果看,孝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孝道文化的历史渊源

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其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变革五个历史时期。并从一种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演变为一种多元的文化体系结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核心范畴和思想理念。

在远古社会,社会由无序的婚姻开始趋向于血缘家庭结构时,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就孕育了孝的萌芽。伴随着父系制家庭的出现以及对父子关系的确定,孝道观念由此产生。

西周是孝道的形成时期。周朝确立封建制度后,有了宗族制度,产生了五伦观念,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此基础上,孝道观念得以产生并在社会中作为一种伦理观念正式形成。

春秋至秦汉是孝道文化的发展时期。春秋时,宗法制开始逐渐瓦解,人民对祖先的祭祀活动由繁趋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关系进一步确立。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成为家庭血缘间最基本的义务。善事父母,成为孝道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春秋后期,孔子把孝和礼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孝道文化的内涵,至此,孝道文化有了人性论的依据,孝道从宗教伦理转化为家庭伦理。至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孝道文化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之中,为“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服务,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乃至经济生活中贯通性和统领性的意识。

魏晋以后,孝道文化逐渐成熟。魏晋沿袭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著名书籍《晋书》中专门有“孝子传”一栏,记述当时著名孝子的孝行,以表示对孝的宣扬和褒奖。南朝时期运用中央监察官亲自出面弹劾和清议的方法,来监督孝道文化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到宋元明清时期,孝道文化演变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孝道教化变得日益绝对化和片面化,单方面强调子女对父辈、臣子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出现了“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情况。

至近代,随着中国现代化速度的加快,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不断渗透,民主自由科学的思想开始萌芽和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大批仁人志士开始怀疑批判封建家族制度与传统孝道文化,他们从自然人性的角度出发,揭露传统孝道文化的专制性、愚昧性和残酷性。至此,传统孝道文化开始摆脱封建专制性和愚昧性,开始向着新型孝道文化方向发展。

三、孝道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文化是由儒释道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儒学的主要精神是仁学,而仁学的精神又是由孝道出发的,所以说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伦理道德的鲜明特点。从纵向上看,孝道文化是贯穿天、地、人、祖、父、己、子、孙的重要链条,从横向上看,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延伸的根据和出发点,所以孝道在所有的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1.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哲学意义

从宗教与哲学的角度看。首先,孝道文化具有崇拜祖先、追求永恒的宗法性和人文性的宗教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生命之无限永恒的价值。其次,它体现了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祭祀祖先,生育后代,是基于孝的宗教情怀的人生义务。珍视生命,善事父母,则是人的现实义务。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孝是人类从内心发出的至诚至爱的情感,这种情感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也是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开展的实践出发点。

2.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居于仁义礼智信等诸德之首。“百善孝为先”深刻体现了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从纵向上说由“八条目”构成,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由修身道德、齐家道德、治平伦理道德三个方面构成。其中,修身道德是基础,家庭伦理是核心,政治伦理是目的。孝道自始至终贯穿于这三者之中,并且是这三种道德的核心与起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从横向上说是由“三纲五常”构成,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孝道直接体现了“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则体现了孝与忠的关系,孝是忠的基础,忠从孝中延伸而来。孝悌之道要求女性“三从四德”,也处处体现孝对女性的要求。可见,孝与“三纲”有着内在的精神统一性。“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孝与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亲相爱的情感与理智,其精神实质是相同的。孝与义是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礼则是孝道的直接行为体现。智和孝相辅相成,互相体现。信含于孝又从属于孝。总之,仁义礼智信是实践孝道的行为规范,都受到孝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3.孝道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是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首先,孝道文化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在古代社会,以血缘关系和亲疏的宗子关系为基础,在政治上人分五等,官分九级,并以此为基础,分配土地、财产、行政权力等经济、政治利益与特权。孝道便是维护血缘关系和政治统治最主要的一项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封建社会中宗族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交织,尽孝与从命尊上便合二为一,孝要求尊宗敬祖,所以孝便成为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有力武器。其次,孝是“家天下”和“家长制”伦理政治的基础。中国传统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由于家国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伦理的原理可以直接上升为政治的原理。伦理以血缘为基础,政治以伦理为本位,最终家族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其实质就是用大家长治家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儿子对父亲的孝是一种家庭道德,但“父父子子”可以直接引申出“君君臣臣”,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从家庭道德中引申出社会道德与政治道德。最后,孝道是传统社会政治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孝悌是仁之根本,因为孝悌维护了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稳定。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顺天下,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防止叛乱和逆反。

4.孝道文化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一方面,孝道文化是中国封建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因而孝是封建统治者立法的对象和主要内容。伦理重在倡导,法律则重在惩罚,孝道在传统法律中,主要是对“不孝”进行入罪的规定和惩罚。另一方面,孝道对统治者和民众的法律观念、立法和司法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孝道是维护宗族与家族主义的首要观念与规范。尊重祖先,赡养父母,有利于宗族与家族的和谐稳定。家族的和谐稳定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只要家族利益与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冲突,统治者就会维护这种家族利益。另外,封建皇族本身是一个大家族,封建统治者必然要以法律来维护这种家族主义,以保证家族和国家的稳定,因此致使中国传统法律具有浓厚的家族主义特征。其次,孝道是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根本精神。所谓亲疏有别,长幼有序,尊卑有等,这种伦理精神在封建法律观念与实践中得到体现,表现为亲属相犯按照血缘关系等级加刑和减刑的原则。最后,无讼理想与厌讼法律观。儒家讲究仁政,提倡王道和礼乐教化,反对法家的严刑峻法,因而视“无讼”为其政治法律理想,追求家庭和睦以致达到社会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封建法律主要体现为刑和罪的意识,这使民众形成了惧法惧讼意识。

5.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教育史中的历史地位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教育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根本内容。首先,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和核心地位,孝是仁学的根源,又是仁学的实践,所以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主要的地位。其次,孝道文化是道德的起点和开端。人类的品德由孝而产生,孝道是一切道德的动力。因此,一切道德教化,都是由“教孝”而树立起来的。最后,传统的人伦教育是以社会为本位的,而一切社会人际关系又都是在孝道的基本精神基础上推衍开的,因而人伦教育必以孝道为出发点和根本任务。

孝道文化不仅对中国宗教哲学、伦理、政治、法律和教育等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间艺术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孝道文化的观念与实践对中国国民性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孝道文化对中国国民性的影响与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促使中国人民形成了仁爱善良、重德敦品、守礼温顺、忠恕利群、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孝道文化的权威价值取向致使中国的国民形成了权威主义性格,崇古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国国民形成了保守落后和因循守旧的性格,孝道的片面义务价值导向使得中国国民形成了淡薄的权利意识和忍耐不争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谢宝耿.中国孝道精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查国昌.西周“孝”意试探[J].中国史研究,1993,(2).

[3]涂爱荣.中国孝道文化的历史追寻[J].学术论坛,2010.

孝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孝敬教育;成果

一、探究的背景

“孝”,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孝”,绝不单是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为了锻炼自己的道德情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社会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孩子“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的基本品质。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孝敬教材在幼儿园中广泛运用,老师们大多是结合幼儿园课程中的节日主题进行教育,但大部分的教师都比较偏向于口头说教,缺乏丰富的教育内容,生动的教学形式和幼儿参与的机会,教育的深度和持久性均不足,故孝敬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孝敬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会念几首孝敬儿歌,会唱几首孝敬歌曲,组织了几个孝敬活动上,而应该更系统地、更丰富地、更持久地付诸教育行为,让孩子在平常的生活中,从身边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去实践,从而形成生活中孝行的点滴积累。我园在2010年开始,以《开发区中大班幼儿孝敬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为切入点,对中大班幼儿孝敬教育内容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究。

二、探究的意义

对于我园中大班幼儿孝敬教育活动内容的探究,我们认为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帮助我园中大班幼儿最大限度获得孝敬教育的益处,享受孝敬活动的乐趣,确保每个幼儿都有相同的机会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幼儿树立良好的孝敬情感,促进幼儿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2)有助于我园教师获取更多的有关孝敬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引发教师对介入幼儿孝敬学习的教育行为和策略的思考,更好地促进教师根据具体的、不同的孝敬教育活动内容和材料,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经验,根据学习的环境条件及教师自身的条件和素质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和选择“适合”的行为策略,以支持幼儿孝敬知识的感知和学习。

(3)有助于优化我园孝敬教育的活动过程,提高孝敬教育活动的效果。

(4)有助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幼儿园发展性的办园理念,形成并巩固“孝敬教育”的园本特色。

三、孝敬教育内容探究的途径及成果

(1)家园合作,从幼儿兴趣入手,精心选编《孝敬儿歌童谣集》。快乐童年,总有许多健康的儿歌、童谣伴随着我们一代代人成长。健康、积极向上的儿歌、童谣能引导孩子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为此我园发动教师、家长以“八心”即“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能自理、多帮忙,让父母省心;懂道理,重安全,让父母放心;心灵美,手儿巧,让父母开心;讲文明,诚待人,让父母称心;语言美,能体谅,让父母顺心;讲卫生,行为美,待父母真心;重感恩,能迁移,献社会爱心”为主题核心思想,进行创编孝敬儿歌、童谣。

(2)家园合作,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精选古今孝心故事和孝敬题材动画片。我园每个班级都配有多媒体,因此我们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对孩子们进行孝敬教育。我们从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喜欢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出发,发动家长、教师选择古今孝心故事和孝心动画片,以此来牢牢抓住孩子的听觉和视觉。

(3)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孝育艺术、实践活动,精选《园本孝育实践活动方案集》。我们组织中大班幼儿开展四个“一”的孝育活动,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孩子们的孝育行为实践。首先是“讲一讲”,每个班级组织孩子讲孝心故事,中大班年段组织孝心故事演讲比赛,同时我们还把孝心教育辐射到中心村幼儿园,举行镇级幼儿孝心故事演讲比赛活动。让孝心故事引导孩子对孝行为的感知、体念,和内化。第二是“唱一唱”,每个班级组织孩子唱孝敬歌曲,开展年段幼儿唱孝敬歌曲比赛。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艺术爱好,更丰富了幼儿的孝敬情感。第三是“演一演”,中大班中开展孝敬题材的儿歌、童话剧表演,今年五月份,孩子们排练的孝敬童话剧《童梦奇缘》将参加斗门镇第二届教育共同体社团汇演,借此机会展现我园的园本特色文化。第四是“做一做”,每到一个节日,我们就组织孩子动手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一件开心的事。如“三八节”给妈妈洗一次脚,父亲节,给爸爸捶捶背,重阳节给爷爷奶奶唱歌、送礼物等等。

(4)教师积极参与孝育教学活动设计大比武,收集优秀孝育教案,精编《园本孝育教案集》。我园将孝敬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幼儿园的各大领域和活动中,教师们通过精心设计的优秀孝育案例,在教学比武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有充满爱心气息的《猜猜我有多爱你》;有运用肢体语言对父母传递密码的《爱的密码》;也有充满优美意境的诗歌,感受《家》的温暖;还有体验父母的关爱,学会为父母分担事情的《我的爸爸》、《老鼠的礼物》……一个个温馨感人的故事、一副副栩栩如生的作品、一句句暖人心窝的话语,在老师和孩子们的互动中,显得更为真切有效。

(5)开展孝敬教育评价活动,建立孝敬教育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家庭是开展孝敬教育最好的地方,孝心家长的榜样,潜在着无穷的力量。因此在评选孝心宝贝的同时我们积极主动寻找我园的孝心家长,通过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原则,评选出“柯幼十佳孝心家长”,孝心家长们的风采在《柯幼孝心家长风采展》中展示。 另外我们把“孝心宝贝”“孝心家长”的事迹通过幼儿园“小星星”广播台、国旗下讲话、学校宣传窗等渠道宣传推介,以浓化我园孝敬教育氛围,发挥好榜样引路作用。

孝心得体会范文7

“孝”为何也?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孝”字是“老”与“子”的结合――上半部为“老”字的半边,下半部为“子”字,两者结合即为“孝”字,由上而下看为老子抱孙子,由下而上看乃儿子背老子,因此说,“孝”是老子与儿子间不变的情愫,是对亲情最好的诠释。

“孝”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原点,是中国千百年不变的优良传统。“孝”对一个人、对国家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就倡导“以孝治天下”。在外地上学半年,我对“孝”这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孝”字最根本的意义是孝敬父母。父母是养育我们、教育我们的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牺牲自己大半辈子的精力来照顾我们的人。我想,除了父母之外,再不会有别的人会这般的对待我们。倘若你对他们都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敬,那你在社会上还会对谁感恩?又如何立足这个和谐社会呢?

重庆的天气阴晴多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雨绵绵。我在来重庆上军校之前一直生活在北方,很少遭遇这种天气,加上自身抵抗力不强,生了几场小病,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备受打击。尤其是精神上,一个人身在异乡,没有亲人照顾,看病时挂号打针都只能独自一人。在清冷的医院大厅,我窝在大衣里,泪流满面,心里念得是家里的父母。《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今我没有保护好我的身体,使它遭受疾病的折磨,怎么能对得起父母呢?倘若我这次的病痛蔓延成今后的病根,待到父母年老,我又如何照顾他们呢?每想到这里,我都会有无尽的悲伤,盼望自己的身体能早日康复,也时刻提醒自己要把身体保护好、锻炼好,只有这样,才不会愧对于父母。

军校中时常要进行军事训练,例如战术、射击、体能锻炼等。初到军营、从未经历过这些的我经常遭遇瓶颈――第一次射击,第一次穿着干净的校服在泥泞的地上滚来滚去,第一次围着操场整整跑了7圈……说实话,刚开始我真地坚持不下来。看着自己杠枪时留在肩膀上的印痕,望着脸盆里满是泥巴的衣服,摸着脚底磨出的水泡,我想过退缩,在宿舍里流过眼泪。直到新训结束、进行考核前我给家里打电话,告诉父母我一切安好、他们不用担心时,我才突然意识到:我的父亲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有了父母的激励,我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在后来的考核中,我顺利达标了。虽然我的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依然很开心,因为我没有给父母丢脸,至少也证明了他们十八年来对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他们的女儿不是个娇生惯养、怕苦畏难的孩子,而是一名越挫越勇的合格军人。

出门在外,什么都要靠自己。以前在家衣服脏了,可以丢给母亲洗;想吃水果了,可以张口向母亲要;买东西,可以花父母的钱,完全没有什么钱的概念。现在,在军校中,衣服要自己洗,生活必需品要自己掏钱买,买的贵了,钱超支了,羞于向家里要钱,只好缩衣节食,盼着下月津贴的发放,生活的确可谓“艰辛”。离开了父母的保护,才知道生活的不易啊!看来,人要长大,只有自己经历了,才可体会到生活的本质啊!

想想自己在军校的半年生活,它很美好,但总会想在家时父母对自己的细心呵护,而自己在家却显得顽皮,做得不够好。我怀念在家的感觉,心中不由地也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感。半年的时光让我懂了很多,看来自己真地长大了,会渐渐理解父母、体谅父母的苦心了。

一个人心中时常念着父母、牵挂着父母,这不就是一种孝吗?表达孝的方式有千万种,在我看来,物质上的孝只是浮在表面的孝,而真正的孝是让父母由衷地感到幸福,精神上得到满足,这才是最大的孝。要知道父母不在乎你拥有多少财富,他们在乎的是你的身体是否健康、生活的是否如意,在意的是你离开他们后能否独立地面对社会。父母想的永远比儿女深,考虑的永远比儿女远,这也凸显出父母的伟大之处,而我们的孝心也是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希望可以令他们觉得这孩子有出息、没白养,可以使他们安心地安度晚年。因此,我们在外面就要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刻苦学习,做人真诚,做事踏实,向高看,向远望,向深钻,向美赞。

我曾看过《孝无始终》一文,受益匪浅。文中说:“孝之核心和根本是爱,就是由爱父母到爱众生、爱国家、爱乡土的仁德大爱。”因此,孝的真正含义,即指以爱敬父母的情感的责任立身处世。我们要以远大的目光去看待孝,要用这种“爱亲敬长”的思想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从自身立足或是从社会的角度,我们都要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在孝敬父母的基础上,最终都要想到周围、想到社会。只有这样,在爱的渲染下,社会才会是和谐社会,人才能彰显真善美。

作为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特别是军校学员,我们将来要踏入军营,献身国防事业。如果我们有了孝心,心中充满了爱,对父母好,尊师重长,我们才会对社会有用,才能负担起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因此,让我们学会尽孝、用孝心照亮世界吧!

孝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慈孝仙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027-07

Piety culture of Xianju: the popular rout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CHEN Hong-lei, PAN Feng, ZHENG Li-zan

(Xianju County Party Committee of CPC, Xianju 317300, China)

Abstract:Piety is the cultural gene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which is enduring popularity and carrying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e guidance”, “typical inspiration”, “national practice” and “system supervision”, Xianju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refines and condenses the core valve of piety as “kindness, piety, kindhearted and trustworthiness”, which comes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 that is “abundance and mighty, democracy, civilization, harmony”, “freedom, equality, justice, rule of law”, “loving one’s country, devotion to work, being integrated and friendly”. So this study i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successful sample on the issue of popularization and rural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Key words:piety culture of Xianju;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traditional culture; popularization

当前,在进步的道德主流外,社会也呈现出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文化混乱、信仰缺失等复杂图景。重塑社会价值共识,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迫在眉睫。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普遍追寻的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2月也提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何重塑社会价值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融入社会生活,从而成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是目前学术界和基层政府亟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看,周公制礼,确定了最基本的人伦,其后孔子、孟子、朱熹等儒学大师将“仁爱孝悌”“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加之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宣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传统文化情结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也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仙居县以打造中国慈孝之乡为目标,大力实施慈孝仙居工程,以传承和发展传统慈孝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文化挖掘、理念传播、行为践行和机制保障,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重点地给以提升,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乡土化的实践进程,提炼形成具有当代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慈爱、孝敬、为善、有信”的仙居人共同价值观,摸索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乡土化的仙居样本。

一、慈孝仙居创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创建背景

1.仙居慈孝文化底蕴深厚

仙居历史悠久,慈孝的种子在仙乡大地有厚实的文化土壤。史载“仙居山川清淑,代产伟人”“孝子自爱其亲,悌弟自友其兄”“孝烈之风,求之宇内,未可多得”。王温乐善好施、羽化成仙的故事,演绎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奇;“逢人说项”的千古美谈,折射了仙居人向善的内在精神;还有朱熹遣子上学、应大猷仁爱孝悌、陈襄劝学劝俗等这些慈孝典故历代相传,广为传颂。以《光绪仙居县志》为例,共载有“孝友”人物21人、“贤孝”人物11人、“节烈”人物470余人,加之散布于其他章节的诸多孝子,古代仙居慈孝人物可谓是灿若繁星、照耀千古,如吴沆纯孝、张文道宽厚、朱煦孝勇、吴荣璧叔侄孝养、徐张氏婆媳节烈、徐继室贤惠、朱小三球笃孝、朱李氏持家等。他们的孝行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社会伦理的模范。

2.当代道德典型不断涌现

近年来,仙居不断完善最美人物的发现和评选工作机制,通过开展“仙乡新风”十佳新人新事、中国好人榜、台州好人榜等评选活动,培树了一大批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人格魅力的道德模范和时代楷模,尤其是在孝老爱亲方面的典型人物层出不穷。2009年以来,培树了1名省道德模范、6名市道德模范,12人进入中国好人榜,14人进入台州好人榜。如浙江省道德模范、收养140多名弃婴的“最美母亲”严雪花,台州市首届十大孝贤、长达20年悉心照料久病卧床父母的孝子尹祖礼,台州市道德模范、将自己65%的肝脏捐献给弟弟的“最美兄弟”吴春勇等等。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旧的道德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成,出现了信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多元多变,带来社会主流价值多元化。在广大农村,因为缺少主流文化的引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滑坡,很多人思想困惑、信仰缺失、道德失范、价值冲突。不赡养父母、婆媳不和、家庭不和睦、邻里吵架时有发生,钱字当头、个人主义、唯利是图比比皆是,封建迷信活动大行其道,黄赌毒丑恶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在“除旧迎新”的路上越走越远,歪风邪气、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反而越来越有市场,并逐渐侵蚀和危害着人们的价值观。

4.一老和一小两大难题亟待破解

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数迅速扩大,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13.3%,按照惯例,60岁以上人口占到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仙居是位于浙江东南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农村人口占比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很高。60岁以上老人达7.2万,占总人口数14.5%,农村外出劳动力达15万,农村空巢老人近1万多人,留守儿童达6000多人,如何实现一老一小两大群体的安居乐业与家庭和谐,对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深远。

(二)理论依据

1.传统慈孝文化释义和积极作用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孝通过儒家的阐述以及国家制度的提倡,逐渐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价值。孝的含义有:一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二是生养死葬。当父母健在的时候,以礼事之,当父母辞世的时候,以礼葬之。三是忠君事君。把家庭的父子关系推到了社会、国家的伦理,认为在家庭中能够尽孝者,在国家中必定能够尽忠。四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关爱自己的父母,而且也应该关爱别人的父母,甚至天下的老人。五是“慎终追远”。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处理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社会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

慈是父母对于子女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父母对子女表示亲爱和关怀。《管子》曰:慈者,父母之高行也,慈是长者应该具有的操行。传统家庭伦理讲求孝道,讲求父慈子孝。

传统慈孝文化是一种美德,其积极作用有:一是修身养性。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以孝养德,使人懂得尊重,懂得爱。二是融合家庭。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从家庭上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三是报国敬业。统治阶级宣扬以孝治天下,蕴藏其中的爱国敬业思想至今仍具积极意义。四是凝聚社会。孝道思想可以规范社会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五是塑造文化。传统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很大的灵活性,它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虽然传统慈孝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人民性、客观性和进步性,要给予充分肯定,但由于它植根于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又同中国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封建性和愚昧性,我们应辩证分析,认真审视,批判地继承。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精神,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儒家历来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文明的基础,是核心价值观的立足之地,唯有认真汲取华夏文明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3.慈孝仙居创建的核心价值内涵

慈孝仙居创建是以创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和全国道德文明高地为目标,积极倡导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大力弘扬慈孝精神,凝聚道德正能量,努力造就一个大孝大爱的人间仙居。通过长期努力,不断提炼和凝聚“慈爱、孝敬、为善、有信”的核心价值内涵,塑造仙居独特的人文精神。

“慈爱”就是仁慈爱人、凝聚关爱。倡导在家庭做到长辈对晚辈的精心照顾和抚养,使之健康成长;在单位做到领导率先垂范,使单位风清气正;在社会做到人人有爱心,形成仁爱有序的氛围。“孝敬”就是孝顺父母、尊敬亲长。倡导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慈孝文化,在家庭做到尊敬和孝顺长辈;在单位做到竭忠尽智,努力干事;在社会做到友爱互助,从个体的孝扩展到对桑梓和社会的爱。“为善”就是人心向善、从善如流。倡导要激励起人们心中向善的热情,使人们在处理各种关系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地求善、扬善、行善,使人们在积极的社会参与中感知应有的公民责任,使个人的道德良知升华为集体的人文关怀。“有信”就是要尊重规则、信守承诺。倡导要把诚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之基,不仅要弘扬传统的“诚信”美德,更要大力推进以个人为基础、企业为重点、政府为关键的现代“信用体系”建设,使遵规守法、信誉至上、一诺千金等意识成为全社会自觉的行为规则。

4.仙居人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联系

慈孝仙居所倡导的“慈爱、孝敬、为善、有信”其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大众化和乡土化。

一是理论逻辑一致。慈孝精神从对公民个人的要求,延伸到社会与国家,从小孝扩展到了大孝,从小爱扩展到了大爱,从个体行孝到集体行孝,从个体和善到家庭和睦到单位和气再到整个社会和谐,从点滴家庭小爱升华成社会大爱,从爱亲人延伸到爱他人、爱单位、爱家乡、爱祖国,实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逻辑关系一致。

二是道德标准同一。道德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范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当代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和谐、诚信、友善”是其直观的道德要求和外部表现,而其本质就是善,是对善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慈孝精神最核心、最根本的也就是为善,崇德向善、多行善事、造福乡里,通过传承和扩展人世间最淳朴、最真挚的亲情,努力唤醒人性向善的一面。

三是价值理念相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爱国、敬业”的社会价值理念是建立在爱国精神的基础上。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家乡、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这种意识和情感不会凭空产生,它植根在熟人社会的乡土情结里,流淌在延续千年的民族血脉里,构建在温馨和睦的家庭细胞里。慈孝精神从爱小家到爱大家,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就在于爱国,因而它是一种道德力量,催生出个人奉献社会、尽忠尽职、爱岗敬业,从而为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价值追求。

四是法治精神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法治精神其实是建立在西方社会平等的契约精神之上。西方也讲自由、平等、公正,但与我们的公平公正理念有本质区别。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也就是说它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每个人既能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又能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其乐融融。慈孝仙居的创建秉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既“温暖夕阳”,又“关爱朝阳”,解决人处于比较弱势阶段的权益和发展问题,体现根本的社会公平公正精神。

三、慈孝仙居创建的实施模式和主要做法

(一)实施“以文化人”模式,使慈孝理念内化于心

一是发挥理念的引领作用。批判地继承慈孝文化,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举办慈孝文化建设研讨会、慈孝仙居理论征文比赛、孝行浙江走进仙居、慈孝创建骨干培训班等活动,高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总结和提炼慈孝仙居创建的核心价值和制度安排。邀请国内慈孝方面研究专家、学者开设慈孝大讲堂,并成立由土专家组成的慈孝讲师团在全县机关、企业、学校、农村进行巡回宣讲。

二是发挥文化的塑造作用。注重挖掘、整合本地传统慈孝文化,形成恒久性、有形化的文化成果。搜集整理仙居古代慈孝典型、慈孝文化遗迹遗存、文献资料、民俗习惯等,并汇编成书。创作慈孝主题歌,编写《孝满人间》《大孝无声》等文学作品集和《林氏家训》等族谱家训。把慈孝新人新事创编成三句半、道情、莲花等文艺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送戏下乡。建设周敦颐后裔故居、朱熹遣子上学的桐江书院等10个慈孝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一批慈孝主题公园、慈孝文化街、慈孝文化墙、慈孝文化长廊等。

三是发挥氛围的感染作用。在县城各个主入口、县城主要街道、20个乡镇街道、418个村(居)都精心布置了有关慈孝的公益广告。在仙居电视台、仙居报开设“仙乡新风・慈孝在行动”“寻找身边的感动”“寻找百岁老人”等专题专栏,确保慈孝创建日日有动态、天天有声音。大力应用新媒体,开通慈孝仙居专题网站,开设仙居手机报、微博、微信平台,宣传慈孝文化和行为。制作慈孝宣传环保袋、广告扇、餐巾纸等免费发放给市民,发送慈孝宣传手机短信50万条次,确保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实施“典型感召”模式,使慈孝人物汇聚成林

注重挖掘、培育、宣传“可亲、可敬、可学”的慈孝典型人物,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最美盆景”逐渐发展为“最美森林”。

一是注重典型的代表性。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寻找最美仙居人・首届慈孝之星、十佳慈孝家庭、十大孝村、校园十佳小孝星等多个层面的慈孝典型评选表彰活动。通过群众推荐、专家评审、投票公示等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地评选出了“最美奶奶”金冬梅、“最美妈妈”王雪娟、“最美母亲”严雪花、“最美媳妇”季一婷、“最美女生”朱耀婷、“最美男生”曹贵林、“最美集体”溪港乡中心校四(1)班等各有特色、各具代表的先进人物和群体,共同组成了仙居“新二十四慈孝”人物。

二是注重典型的导向性。在典型的选树过程中,注重发挥典型的荣誉感和先进性,不仅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各种奖励和表彰,还在政治待遇和日常生活中给予优待和特殊照顾,形成好人有好报、人人争做好人、好人频出的生动局面。近年来,有1名典型当选为市人大代表,3名典型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代表,每年两会、党代会邀请慈孝典型作为市民代表参加旁听,县内大型文艺晚会也请慈孝典型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每年还组织慈孝典型赴台州市立医院免费体检,优先安排慈善援助和民政救助家庭比较困难的慈孝典型。

三是注重典型的可学性。加大慈孝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对先进典型进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宣传,使典型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举办中国好人榜仙居颁奖晚会、“你最美丽”首届仙居县慈孝之星颁奖晚会,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为慈孝之星颁奖,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并通过发文推广、媒体宣传、组织报告会、制作发放晚会光盘和画册等方式,持续不断地跟进推广、集聚、放大慈孝典型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实施“全民践行”模式,使慈孝精神身体力行

践行慈孝精神贵在身体力行,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对象、不同层次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有安排地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从而使践行慈孝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一是突出农村的主战场地位。在工作计划安排、工作精力投入、工作资金保障上都把乡镇和农村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组织开展“让父母住朝南屋”“为老人晒被子、洗衣服”“为老人过生日”等“慈孝日”系列活动。按照自愿原则,充分发挥地方乡贤、社会爱心人士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类渠道筹集建立慈孝基金。建立村级志愿义工服务队,通过结对帮扶,让空巢老人有人帮忙照顾,让留守儿童有人关心关爱。整合现有资源,突出慈孝主题,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按照创建基础条件,全县分示范村、重点村和实施村分批分层签订慈孝协议,将慈孝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开展“星级慈孝文明户”评定,致力于创建慈孝村(居)。

二是突出单位的示范性作用。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开展“我为父母献孝心”活动和“我为子女树榜样”活动,让党员干部在家庭和单位都身体力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建设慈孝道德讲堂50家,开展仪式流程规范、内容形式丰富的道德巡讲活动,传播和学习身边的道德好人。举办“党群同创”慈孝仙居演讲比赛、“践行慈孝弘扬文明志愿服务”等活动,激励和引导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志愿、奉献爱心。结合“强基惠民村村帮”工程和“双百结对、共创文明”工作,统筹城乡共建资源,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目前,全县51个省、市级文明单位同51个村,所有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与418个村(居)结成为期5年的慈孝创建共建对子。

三是突出学校的基础性作用。学校是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慈孝教育需从孩子抓起。深入开展“慈孝育人”工程,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开展“慈孝育生心”“慈孝铸师德”“慈孝凝校魂”系列活动,构筑全方位、立体式的慈孝教育教学模式。举行“慈孝育人”千人签名活动,开展“慈孝心・中国梦”书法、绘画、演讲比赛和“慈孝仙乡・逐梦中国”暑期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慈孝教育氛围。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编写慈孝教育校本教材,已出版发行小学教材3册并纳入日常教学。制定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慈孝文明守则,纳入中小学生守则,规范青少年日常行为。积极开展为父母做饭、洗脚、过生日等慈孝实践活动,探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径。探索开展中小学生孝德操行评定,并与评先评优、学业成绩相挂钩。

(四)实施“制度督孝”模式,使慈孝行为固化于魂

长效机制是慈孝仙居创建的有力保障,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慈孝创建化虚为实,变软为硬,变短期为长期。

一是建立健全正面激励机制。县农村信用联社是慈孝仙居创建的载体银行,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将慈孝行为纳入用户信用的评定考核中,评上县级慈孝之星或慈孝家庭的信用户贷款可享受银行基准利率,乡镇一级的可比其他信用户再优惠5%,同时贷款额度可进一步放大,办理业务可享受绿色通道。推出丰收慈孝AB卡,提倡子女为长辈存孝款,长辈给子女存教育成长基金,凭丰收慈孝卡,在景区旅游、公交出行、医疗服务等日常生活服务方面都享有优待、优惠政策。

二是建立健全反面约束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和年度考核中,将是否孝敬父母、关爱子女等指标纳入个人德行的考核体系,促使领导干部更加注重官德,以身作则。在农村广泛签订慈孝协议,将慈孝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对村民行慈孝行为进行量化,若违反协议则在宅基地审批、村集体福利享受、入党和党员民主评议等方面采取惩罚性措施。今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县委发文明确把不慈不孝的对象列为不宜参选人员。

三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县委专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骨干力量,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考核办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责任制考核。聘请21名离退休老干部成立慈孝督导团,不定期对乡镇部门进行督查考核。

四、慈孝仙居创建的初步成效和绩效评估

(一)慈孝仙居创建寻找到了一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新路子

慈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道德记忆。慈孝仙居创建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融入新时期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实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倡导和弘扬了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追求,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全县上下形成了情谊融融、孝行如潮、善曲高歌的生动局面。

(二)慈孝仙居创建寻找到了一条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在基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子

慈孝仙居点亮了人们心中的道德明灯,使积善心、行善事、做好人蔚然成风。在浓厚氛围的熏陶和感召下,全县人民的价值理念得到升华,“慈爱、孝敬、为善、有信”的慈孝仙居价值内涵不断凸显,充分激发了仙居人民崇德向善的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有效落地,生根开花,乡风民风明显改善,爱岗敬业、团结互助、诚信经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展现。仙居2013年底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荣获第三届浙江孝贤工作特别奖和 2013年度台州市党建工作创新奖。

(三)慈孝仙居创建寻找到了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物质精神双赢的新路子

慈孝仙居创建,不仅促进了家庭细胞的和谐,也用制度化手段和社会化途径切实促进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管护难题。同时乡风文明提升,有效化解了社会许多矛盾冲突,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道德品牌的软实力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效益。全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招商选资成效显著,三大产业平台建设和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会民生项目、文明城市建设等扎实推进,仙居县已连续5年在台州市县市区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被评为优秀,仙居正向着“绿色发展、科学跨越”的目标不断迈进。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的思考

群众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来源于对理论的感性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感知、所理解、所接受、所认同,才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减少其政治性、理论性、空洞性,应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增强现实性、形象性、基础性。应推动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乡土化研究,使道德从抽象的概念范畴走向生动丰富的群众现实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

(一)植入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一定是在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着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结晶。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12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1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合理成分,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茁壮地孕育发展。

(二)扎根农村基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4,广大农村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适应中国国情,摸准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思维方式,找到先进文化在农村生存的根基和土壤。农民群众不是不愿意接受有价值的先进思想,而是不喜欢接纳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说教。这就要求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将“大社会”转化为“小舞台”,把“大道理”寓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感悟之中。慈孝仙居倡导“对上要孝,对下要慈”,价值观念简单,理论平白无华,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因此架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双向桥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思想精华顺畅地进入农民群众的话语系统,深受群众欢迎。

(三)建立社会组织

社会治理模式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社区和家庭是社会结构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先进文化,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有效完成新任务的基层治理模式。传统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的规则意识和宗族、乡约等民间组织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影响,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注重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政府主导和村民自治相结合,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与农民的思想意识水平,实现官民共治,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慈孝仙居创建就是抓住农村“熟人社会”特点,重塑社区内部的文化价值观念,并培育社会组织,推动村民自我管理的探索。建立村级慈孝基金和理事会,理事会汇集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以及村里的经济文化能人,按照“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筹集设立的慈孝基金在慈孝文化宣传、慈孝典型培树、慈孝行为践行等方面发挥了最大效益,理事会也成了村民信得过、看得起、最有凝聚力的自治群体。修订村规民约和签订慈孝协议,将慈孝理念和传统的民事民治理念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行动准则和行为规范,约束和激励村民行慈孝、做善事、遵道德。成立志愿者驿站和村级义工服务队,把志愿服务组织延伸到广阔的乡镇农村,开展一些贴心而实在的志愿服务,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下担当公益角色。开展信用村、慈孝家庭评比,并实施信用贷款优惠政策,“用慈孝做抵押,用道德做保障”,以低息贷款激励村民行慈孝,又促进了当地老百姓发展生产、积极创业,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四)党员率先垂范

党员干部在弘扬先进思想道德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是极为重要的导向、示范和很有说服力的教育、引导。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甘于奉献,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头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慈孝仙居创建一直强调党委政府全面引导,党员干部率先示范,群众广泛参与。在志愿服务方面,不仅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而且志愿服务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慈孝基金捐款方面,党员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捐得多,捐得早;在践行慈孝争当慈孝典型方面,党员干部成为主体,首届慈孝之星党员干部就占40%以上。在创建过程中,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党风廉政教育等工作密切结合,积极寻找工作结合点,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严把孝德关,把干部践行道德方面作为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使领导干部更加注重官德,在制度方面有效激励和约束党员干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张春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及其构建途径[J].东南学术,2011(2):117-124.

陈翔宇.浅析孝文化及其现实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22.

曲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孝心得体会范文9

孝道文化中小学生传统美德一、学生敬老尊老缺失的原因

1.父母对孩子孝亲敬老教育的缺失

中小学生敬老尊老缺失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孝亲敬老教育缺失。按理,孝亲敬老教育大多靠长辈们耳提面命的训诫和行为感化而来,但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要求较高,对学生品德要求较少,对孩子孝敬父母方面做得不够,家务劳动不让沾,体育课不让上,社会活动不让参与,有不良思想倾向不予纠正,结果使得这些孩子虚荣心日盛,性情日骄,个性日傲,自私自利,目中无人,形成了极端的以我为中心的品性,根本不知道去关心、体贴他人,甚至是疼他爱他的父母。

2.我市家庭孝道教育遇到的问题

现在的家庭结构基本是属于“421”。“1”是指一个独生子女,“2”是指爸爸、妈妈,“4”是指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老人对孩子基本没有孝道的要求,只有付出,独生子女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对他(她)百般疼爱、千般关心、万般呵护,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

3.社会环境对学生孝道行为形成的影响

2011年8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老龄化形势严峻,我国老年人“未富先老”,社会养老还不发达,养老负担加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家庭结构都是“4+2+1”模式,小孩得到充分甚至过分重视,老人相对地位下降,社会上出现重幼轻老、爱幼嫌老、顺幼逆老,青少年孝道意识淡化甚至丧失,歧视、虐待老人时有发生,“青――老”关系恶化。例如2011年吉林市昌邑区中兴小学在全体学生中发放问卷调查600份,调查中,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人(家人、亲属、邻居等)孝顺老年人的情况的评价:非常好为10%,比较好为50%,一般为35%,比较差和非常差占5%;同时,社会环境对学生孝道教育还存在反面影响,不知道孝道的大有人在,一些人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子女间相互推脱甚至遗弃父母。

二、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多渠道开展孝道教育

针对以上原因对中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探讨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重视学生孝道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青――老”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1.充分发掘“孝道文化”学习素材,撒播文明

吉林市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家长进行专题培训,市教育局、市妇联每年组织专家讲座,(“三八”节请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宣讲团成员,来吉林进行传统孝道教育专题讲座),每年利用工作会聘请专家专题讲座至少一次。组织家长教子经验介绍,市直学校、县(市)区所属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经验交流会或评选好家长活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提高家长素质,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子女方面,对子女以身作则。学校利用各种渠道正面宣传孝敬父母的案例,使中小学生听到、看到、切身体验到我国孝道文化的教育效果。如吉林市船营区二十三小五年级学生几年如一日坚持照顾体弱多病的奶奶,吉林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对我市中小学生有很好的正面影响,很多学生自发组织为她捐款,带动我市中小学生自觉孝敬老人。吉林市朝鲜族实验小学、吉林市朝鲜族实验中学德育校本教材以传统孝道教育为主要内容切实可行,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很好;课堂渗透,感悟良好品行;规范学生行为,制定系列孝道制度。约束学生行为。2011年4月吉林市教育局在吉林三中召开“创新德育载体,传承孝道文化”德育工作现场会,学校开展活动的相关案例代表吉林市教育局上报到中国校外教育网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吉化三中结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爱心小天使”“社区小义工”活动让学生走进敬老院、走进乡镇、走进社区参加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

2.家庭的传统孝道教育是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有效补充

孝心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感恩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为重要,很多事例证明,做父母的应该督促孩子做家务,促使孩子将孝敬父母的观念转化为关心父母的行为。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孝心得体会范文10

[关键词]先秦儒家;孝;哲学架构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3-0102-4

孝是人类对父母生育、养育和教育之恩的感怀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先秦儒家通过对人类孝意识和孝行为的反思,将孝纳入人类道德体系,使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之一。儒家先圣孔子最先把孝纳入他的仁学体系,孝成为了“仁”的基础和出发点,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条件。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孝德思想,并以“性善”为人性基础,以“推恩”为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实现“仁政”为最高目标,把先秦儒家孝德思想推向哲学高度。荀子从社会现实出发,以“人性恶”为出发点,以调和“孝”的内在矛盾为要旨,全面论证了孝的社会功能。

一、孔子首先把“孝”纳入“仁”的哲学体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说,其核心是“仁学”思想。孔子关于“孝”的理论在《论语》一书中有着大量的论述,他将孝纳入仁学体系中,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第一次把孝提升到“仁”的哲学高度。

1.孔子的孝论是对古代孝意识和孝行的反思。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这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也是一个“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的动乱时代,就像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旁时吟唱的那样:“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狂人对当时社会德行衰败、人心惟危、政治昏暗的黑暗现实的控诉引起了孔子强烈的共鸣。孔子对鲁国当权的三卿祭祀祖先仪式结束时奏天子之歌《雍》诗来撤除祭品非常反感,常叹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不仁,礼和乐还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仁,也不会从内心去尊敬和爱戴父母,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对于当时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不以为然,认为只停留在物质方面的养,与养活动物没有区别,不是真正的孝。祭祀祖先和父母也是一样,要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无敬爱之心,祭祀也是不能表达孝心的。

2,孔子关于“孝”的目标体系的论证。

《论语》中“孝”字共出现19次,“仁”字共出现119次。仁学思想是一个博大的哲学体系。

首先,孔子将“孝”作为仁学思想的起点和基础。孔子的学生有若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如果将孔子仁学比喻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那么孝就是立地之根基,失去这个根基,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孔子认为孝需要推广,做到推己及人。孔子回答子贡时说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强调显达之后应施助于别人,不要以自己的意志强加别人。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泛爱众,而亲仁。”“亲仁”其实就是对有仁德的人要尊敬、亲近,这是孝的一种表现。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有酒食,先生馔”就是说遇到酒食,让给年长享用,同时加上敬爱之心,这是孝的推广。

第三,仁爱万物是孝的一种表现,也是孝的再扩大、再推广。《论语》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叫孔子钓鱼,不用系满钓钩的大绳来捕鱼,不射归巢的鸟。《礼记》中曾子曾引用孔子的话:“夫子日:‘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可见,孔子的孝论不仅仅局限于人伦关系,还延伸到宇宙万物的自然关系,这体现了孔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目标。

第四,孝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和谐。孔子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所以对于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如何治理国家的回答,孑L子最满意是曾皙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沐风沐浴,踏歌而行,这是社会和谐的表现,是理想的政治目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小和谐是社会大和谐的必要条件,社会和谐需要从孝亲开始,进而逐步推广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3.孔子对“孝”的基本内容的系统论证。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孝的具体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养”。正如《说文解字》释孝:“善事父母者”,善事父母,就是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孝。对父母的疾病,要时时担心,“父母唯其疾之忧。”第二是“敬”。孔子对只养不敬这种所谓的孝行十分鄙视,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赡养父母和老人,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才是真正的孝,对于死去的亲人也要做到“祭如在”,毕恭毕敬,虔诚思念。第三是承志。孔子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无改”其真正含义是“承志”,“志”是指“父之道”。第四是先孝后忠。孔子主张孝是忠的前提条件,即谓“孝慈,则忠”具有孝心和忠心这样的德性,才可能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

孔子通过对孝的整理与提升,古代的孝不再只是一种自然的意识,不再只是一种简单而随意的行为,而是一种人类的基本德性,是一切德性的起点,爱人、爱国家、爱万物等美好德性都是从爱亲人开始的。孔子关于“孝为德之本”思想理论,奠定了儒家孝德思想的基础,为先秦儒家孝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孝德理论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一座坚实的丰碑。

二、孟子对“孝”的人性基础和政治目标的论证

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子思又是孔子之得意门生曾子的学生。曾子以孝著名,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孝子之一,传说《孝经》就是他所作。《史记》记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孟子作为曾子的后传人,对先师孔子及其弟子的孝德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为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孔子以“孝”解释仁的根本,但是“孝”的根本或人性基础是什么呢?孔子并没有做出解释。对于人性而言,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孔子并没有做明确回答。孟子明确提出人J陛善的观点,他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没有不善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一样。人性本善为孝德的哲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康学伟教授指出:“孔子以人类所共有的人心之仁作为孝道的要

基,孟子则进一步以性善来解释仁的来源,这就使得孝道的哲学基础更为牢固了。”孟子对孝德之内在依据的先验性解释,虽然与道德是社会产物的观点相违背,属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其思维方式为后世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1,孟子性善论与孝德思想。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天都具有善的种子,至于能否达到圣人的境界,在于后天有没有决心去保持这种善的德性。

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的德性,是人人天生就有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就是善的种子,是人先天固有的本性。

由于每个人先天具有善端,所以不需要经过学习和思虑就拥有它。所以,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孩童没有不知道亲爱自己父母的,亲爱父母是仁,是孝,孝敬父母是人类的自然情感。

孝敬父母不能用“利”来衡量,不能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孟子说:“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如果臣、子、弟怀着功利思想去事奉君、父、兄,那就失去了仁义,这种人伦道德就要灭亡。

上述文字表明:孟子的孝德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的,孝是人先天的良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就像《后汉书》记载的那样:“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本根也。”说明孝敬父母是人的本性所致,是人人都应该具有的道德。

2.孟子认为“孝”的政治目标是实现“仁政”。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性善论之人性假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其仁政学说作理论支撑的。他说:‘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什么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就是惊惧同情之心,同情之心就是仁爱之心。把这种同情之心运用到政治上,就是仁政。施行仁政可以得民心于天下,老百姓就会亲近和拥护他,以死报效君王。他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还说:“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晚之,犹解倒悬也。”孟子用老百姓得惠于仁政就像倒挂着被解救一样高兴的生动例子形容人们对仁政的渴望。

百姓生活富裕,子女能养活自己的父母是孟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生活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换时期,战争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老人得不到赡养是社会普遍现象。所以,孟子孝德思想也特别重视物质方面的赡养,他将物质赡养作为第一层次的孝,“世俗所谓有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现在这种规划民众产业的措施,不能使人们养活自己的父母,这违背了仁政。同时减轻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使百姓生养休息,“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就能做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仁政学说的最高目标是使富民富国,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养,这与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

重视以孝德为核心的道德教化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又一重要内容。对于孝德教育的巨大社会功能,早在孔子思想中就有体现,“弟子人则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在这里所指的“文”,主要指“孝”、“悌”、“信”等内容,其中以孝为核心。孟子仁政学说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说:“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孟子认为除了搞好物质生产之外,还应该让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所以,统治者要重视学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总而言之,孟子仁政学说重视道德教化,而孝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化的核心。

三、荀子对“孝”的人性基础的再认识和内在矛盾的调和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 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性恶论”、“隆礼”和“重法”是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从“性善”出发,认为孝是主体内心的自觉和自我的道德修养;荀子则主“性恶”,认为孝是一种他律道德,需要用外在的“礼”来约束和规范。较之孔孟孝德之说教,荀子孝德思想更贴近现实,这正是荀子对孔孟儒家孝德思想的独到见解和创新发展。

1.荀子性恶论对“孝”的人性基础的进一步论证。

荀子的人性论与孟子的人性论是根本对立的。荀子主张“性恶”。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人为”的意思。显然,苟子认为人类的文明和道德都是“伪”出来的,不是自然固有的东西,而是社会的产物。他指出:“夫子之让乎父…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孝悌之情,都是对人性相反的,不是先天固有的情感,就像“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一样,禽兽是自然的产物,虽有父子关系,但没有父子之间的孝慈亲情。冯友兰指出:“孟轲主张性善,是企图以此证明奴隶社会的道德原则和秩序是出乎自然。荀况主张性恶,是企图以此证明封建社会的道德和秩序是出乎必要。”由此看来,荀子与孔孟关于父子人伦间的孝德思想,就其人性基础而言,有很大的差别,是先秦儒家孝德思想的新发展。

2.“从父”与“从义”:荀子对“孝”的内在矛盾的调和

孝心得体会范文11

关键词:教育 德育 孝道 责任

山东济宁是孔子故里、文明之邦、礼仪之乡 ,更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孝道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的精髓,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学校也一直把孝道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本人想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谈论一下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孝道教育。

一、孝道没有局限

孝道不能仅局限在“孝敬、孝顺、孝养”父母这一层面上,“孝”还体现一种“责任”。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同时应加强“责任”教育。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不孝的事例屡见不鲜,虽遭道德遣责但仍有人不顾道德伦理?关键是这些人的没有以孝为先、以礼待人的责任意识,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顾他人的感受。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是培养“责任心”的重要阶段。很难相信一个毫无“责任心”的人会在父母需要赡养时而尽孝,更难相信一个无责任心的人在工作中尽忠。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通过一些小事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比如:有些学生由于某方面的原因讨厌某一门课,以致造成偏科。这时就对他说:“学生的责任就是尽最大努力学好每一门课程。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出自什么原因不喜欢,你都必须努力去学好,因为这是你的责任。你先强迫自己去努力一段时间,把它当成任务去完成,过一段时间你也许就会发现这门课程其实很有趣,当你感到有趣的时候,你就会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它了。”有个别学生迷恋网吧,经常对他们说:“不管你们有多么充分的理由迷恋上网,有一个问题你们无法回避,就是你们在逃避现实,逃避你们应负的责任。这个责任首先是对你们自己的责任,再就是对父母的责任。一个对自己不负责的人,就是一个不孝的人。”有些女同学,在遇到问题后宁愿一个人跑出去找个地方哭一场,也不愿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在找到她们后,不先批评她,也不问她为什么,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晚上一个女孩子在外面是很危险的,把自己置于一个危险的地方,就是对自己的身体与生命的安危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就是对父母不负责任,万一出点什么意外,这就是父母心里一辈子的痛,这更是最大的不孝。”女孩子大都比较孝顺,听到这些话都能释然。

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仅举几例与同行共勉。总之,在衣食无忧、国泰民安的今天,更需要我们社会、教师、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只有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对父母尽孝,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担当民族的大任。

二、孝道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现在的“孝道”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谈起孝道经常联想到轰轰烈烈的大事,比如捐肾救母、背父上学等等。当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给学生讲这样的事例,确实能使学生感动和受到鼓舞。但“孝”并不只体现在大事上,在生活一帆风顺时就不需要“孝”了吗?当然不是,在更多的时候“孝”体现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在当今社会中,“孝”应体现在给父母盛一碗饭、倒一杯水、捶一回背、谈一谈心、洗一次脚、洗一回衣服等行为上。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时时想着父母,事事念着父母,在碰到大事时才能从容尽孝,才能以孝为己任。

三、“子预养而亲不待”孝要从早做起从小做起

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时,很多学生会不以为然。认为孝顺父母是成年以后的事,现在经济上还不独立,谈不上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孝顺父母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经济上赡养父母;二是精神上慰藉父母。

孝心得体会范文12

学科渗透,引导师生弘扬民族精神

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知恩、感恩,学习立足课堂,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孝道文化教育。小学部将国学课程纳入校本课程管理,每周固定一节全校统一的国学课。教务处定时进行检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落实孝道感恩教育内容的主要课堂渠道,其他学科根据内容结构和教学特点,实施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逐步落实小学孝道文化教育目标。中学部主要借助语文、思品学科以及地方课程进行教育渗透。例如《青少年孝道教育读本》是一本值得学生认真品读的好书。学校把这本书的学习纳入地方课程体系中,学生学孝道知识,讲孝道故事,自觉参加到学孝、行孝、传孝行列。

教师讲坛,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精髓

每周一、三、五,语文教师利用校园广播开展孝道讲座,选读部分健康有益的孝行经典:《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图》《劝孝歌》及《论语》中有关孝道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今孝道名贤的语录和具体事迹以及普通百姓孝行事迹。教师讲坛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孝德教育最终让学生形成爱人的品质,发扬传统孝道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

图文宣传,彰显孝道文化气氛

学校首先利用围墙的24孝图、走廊的孝心展示窗、楼梯的“百善孝为先”的专题设计、牌匾的中小学生孝行“十个一”、班级的孝心评比等内容,大量培植感恩文化,大力营造孝道氛围。操场东侧和南侧有处靓丽的风景线――传统文化教育长廊,内容包括“孝德校园,商法明礼”的标语、《二十四孝图》和励志故事。这是八中精心打造的一条诵读经典、滋养心灵的文化墙,完全由学校的美术老师创作,极大地增加了校园的孝道文化气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心灵与经典同在。

各个班级的文化墙,汇集了以孝道橹魈獾氖文、书画、剪纸、摄影等佳作,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令人赏心悦目,这里也是孝德校园实践的基地、提高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魂”植“根”,育人向孝。其次,利用媒体加强孝道文化宣传工作。在校刊《兰之馨》中专门开辟传承孝道专栏,开设孝道文化系列课程,刊登孝道活动中学生的征文、活动感想、孝心小故事等等,以增强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鼓励师生积极向《开原教育》投稿,及时反映校园孝道活动。

屏幕展示,拓展孝道文化教育渠道

校园屏幕媒体播放一条孝道名言佳句。这些经典的名言,是把对孝道文化教育的理性思维放在生活化的教育当中,这些孝道文化教育活动的体验使学生学会尊敬父母、热爱学校,从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二十四孝》等经典名句,对全校师生了解儒家经典,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智慧与能力,倡导孝道,完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简明的标语能鼓励广大学子胸怀大志,豁达乐观,好学笃行;深邃的哲理能指引孩子诚信明理,正己正人,爱国爱家。

主题班会,感悟孝道文化之精髓

中小学每月召开孝道主题班会,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促使学生去搜集、了解、感知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特别是孟母教子、岳母刺字、二十四孝的故事。主题班会坚持孝道文化教育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孝道文化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行孝是做人的根本。

示范引领,树立孝道文化的先进典范

评选“孝心少年”。为了巩固孝心教育的成果,学校在全校层面进行“孝心少年”评比活动。活动从每一个班级推选班级“小孝星”开始,学校组织这些小孝星通过校园广播、事迹墙报,向全校师生宣讲孝心事迹,全校学生为心目中的“孝心少年”投票。至今,学校已经评选了两批“孝心少年”,共32名。我们把他们的事迹在走廊和学校网站进行展示,其中第一批“孝心少年”还把自己在孝心教育中的进步在校刊上发表。评选“孝心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孝心教师”评选活动。参选教师们的事迹平凡质朴、真实感人,令师生大为动情。评选“孝心家长”。学校把孝心活动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以此营造和发展良好的社区文化。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学校附近几个社区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组织和发动下,学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孝心家长”的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