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务建设论文

政务建设论文

时间:2022-12-15 15:27:16

政务建设论文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门户网站,行政服务中心

一、基本情况

从1999年开始,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其初衷是为了方便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登记、项目审批、相关证照办理和税费缴纳等业务,而将部分或所有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办事窗口都搬到一个大楼内集中办理;后来,越来越多的与经济发展、公共管理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与公用事业部门、单位的相关办事窗口也都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形成一个所谓的“政务超市”(这些机构虽然在组织管理、业务功能等方面相似,但是其名称却各种各样,如办证中心、市民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经济服务中心,等等。为了论述方便,以下将这些类似机构统称为行政服务中心。)。到2004年,我国绝大多数的地(市)和县(区)政府都建立了类似机构(吴爱民、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服务中心的困境与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9期。)。

但是,行政服务中心在建立之初,普遍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两者是单独发展的:行政服务中心主要是各部门办事窗口的简单的物理集中,业务流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和调整。这时的前台-后台关系非常简单,仅仅是受理-办理的关系,很多业务还必须由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交到本部门去办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不多,即使是采用了信息网络技术,也仍然只是为了满足某个部门的内部信息管理的需要或是通过网络进行简单的信息,其中并没有多少互动的业务内容。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电子政务的作用日益凸现。但是,电子政务的综合性及其流程化特点却一直与现实的政府职能分工的体制存在着明显的有时甚至是尖锐的冲突,因此电子政务要发挥其业务协同、系统整合的功效,就必须对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突破政府部门单独上网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服务中心所具有的集中性、规模性、流程化与公开透明的优势也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如果能够对行政服务中心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它完全可以作为虚拟世界的电子政务在现实世界的对应,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前台-后台关系,使电子政务得以充分地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给政府行政管理带来的巨大优势。

二、衡水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经验(以下有关衡水的资料来自衡水市人民政府向联合调研组所作的关于其信息化工作的汇报材料。)

2006年3月21日至24日,笔者随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农业部组织的联合调研组前往河北考察其农村信息化发展情况,详细地考察了衡水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笔者发现,在耦合行政服务中心与电子政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目前,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其一站式政务大厅、一线式电话联动中心和一站式政府门户网站的物理集中中心(如图1所示):

一站式政务大厅依托市数据中心,将分散的审批与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其中,对行政审批和服务实行流程化管理,实现部分窗口的网上虚拟办公。目前,全市市直机关共有47个部门进入大厅,窗口工作人员达到119人,在各级中心办理的服务审批事项达到401项。现在,群众办事不再到各个政府部门分别地跑腿了,只须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即可办理各种事项。

一线式电话联动中心集事务咨询、办事查询、建议征集、接受投诉为一体,从与群众关系密切的12个部门抽调懂技术、懂业务的人员,经过岗前业务培训后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为群众进行电话服务。

一网式政府门户网站则集中了各级政府机关网站的信息资源,对外一网式展示政府公务信息,增强政民互动,进行在线咨询、下载表格,将政务大厅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部上网。

图1衡水市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衡水市“一站式、一网式、一线式”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政府部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的信息交换和审批事项的网上审批,促进了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有效利用和政府效能的大幅度提升:2005年,衡水市行政服务中心完成了行政服务和审批事项约17万件,完成事业性收费7000多万元,收到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125面,表扬信和电话280多件;另外,基于政务服务中心进行系统整合的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也为市政府每年节约近600万元的链路费。

虽然受制于体制的因素,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仍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却已经为地级市电子政务建设以及服务型政府的建立闯出了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发展之路,对各地级市政府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具有参考作用(衡水市电子政务建设模式之所以具有推广价值,是因为衡水市是个经济相对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市,辖一区两市八县,全市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农业产值占其GDP的17%。这种结构在我国的地级市中比较普遍,有相当的代表性。)。

三、政策建议

未来的电子政务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规范模式,本身是现有的各种职能机构及其服务设施与信息网络技术、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紧密结合与综合体现,而行政服务中心则是这种结合和体现的有形载体,是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汇聚场所。因此,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该特别地注意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这种枢纽作用。具体地来说,各级政府在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政策和措施:

首先,应该将行政服务中心明确地纳入地方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将两者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克服以前行政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各自单独发展的状况。这一点是行政服务中心纳入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电子政务效益的基本要求。可以想象,无论是仍然按照传统思维建设行政服务中心还是仍然独立地实施电子政务计划,都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不可能实现应有的效益。

实际上,之所以说行政服务中心在地方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因为其后台业务处理平台作用外,还与以下的两个问题密切相关:一是政务处理的数字化及其网络化的程度。一个政务流程,并不是所有的业务环节都可以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输,总是有很多的环节必须要以物理内容或过程作依据和保障的,为此必须要有个相应的实体来实施;二是当前的“数字鸿沟”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

时期内,“数字鸿沟”将一直存在,大多数群众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政务环境,还必须经历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电子政务的制度设计必须充分地考虑到这种现实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服务中心,突出其作为行使行政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政府机构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有必要结束当前在机构名称上的混乱局面,将办证中心、市民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经济服务中心等诸多说法统一为行政服务中心。

关于行政服务中心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还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凡事都要设立“中心”,“中心”存在过多过滥的趋势。这种现象在一些发达地区或城市的城区政府当中非常普遍。实际上,这种“中心”已经不是这里所强调的行政服务中心了,它根本就起不到集中办理群众事务、方便群众的作用,因为每个中心所能整合的政务事项很有限,群众为办理一件审批事项,还是必须在各个中心之间跑来跑去。其结果是,公文由原先的在政府部门之间的流转变成在各中心之间的流转,电子政务的整合作用根本发挥不出来。

其次,是应该明确未来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目标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我们可以从下图来理解和认识这种服务体系。

图2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主体、三项业务要求(李广乾:“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2005年第223号。)。四个流程主体为各政府部门(以及由其业务网络所构成的内部网)、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门户网站、公众(及其服务界面);三种基本业务要求为集中、整合以及互动。从图2中可以看出,该模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流程,电子政务建设的几乎全部内容均能涵盖其中,而行政服务中心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实际上,衡水市电子政务实现模式与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就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这表明,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不仅理论上科学合理,而且实践中切实可行,完全可以作为地方电子政务的规划目标。

第三,行政服务中心的“机构集中”一定要与政府门户网站的“业务整合”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地来说,“集中”和“整合”在意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整合”是在“集中”的基础之上,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业务流程需要而对原有的业务和机构进行重组和调整。)。我们可以将这两者看作是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对应,相互之间不能偏废、不能缺失。我们也可将这种对应关系称为电子政务前台-后台关系,它是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关键部分。可以说,这种关系越紧密,电子政务的效益也就越明显。

在构建这种前台-后台关系时,一定要考虑到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情况是行政服务中心的“机构集中”过程与程度。就很多地级市政府而言,要像衡水市那样将几乎所有的具有对外办事职能的机构都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当然最好,但是却不太容易做到。这就有个逐步集中的过程、以及选择哪些机构和哪些业务先行集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将行政服务中心看作是一个与其他政府部门等同的部门,一定要给其赋予更多的职责、更大的整合权力;不然的话,行政服务中心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另一种情况是政府门户网站的门户整合程度。一方面,能够整合的业务越多越好;另一方面,这种整合最好与行政服务中心的机构集中程度相对应。为实现这种关系的耦合,各级政府应该就此制订相应的实施计划与步骤,保持其整体作用的协调一致。

我们通常说,要实现真正的电子政务,必须进行组织机构的重组与业务关系的整合。其实,从发展程度上讲,无论是行政服务中心还是政府门户网站,都存在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机构重组和业务整合。就行政服务中心而言,一方面,其本身就是对原有的组织机构的一种重组,只是这种重组还仅仅是各部门窗口的简单的物理集中;另一方面,未来的发展也要求对各部门的业务进行归并与调整,合并重复的内容、剔除不必要的业务,按照业务线进行流程整合。在传统的业务环境下,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足够了。就政府门户网站而言,一方面,各政府部门如果能够通过该门户网站统一提供业务内容就已经实现了其最基本的“门户”的内涵了;另一方面,也应该根据网络环境的特征对这些业务进行归并和整合,突出业务流程,淡化部门概念。综合来看,就理想情况而言,行政服务中心的归并和整合与门户网站的归并和整合应该相应地进行,特别是要以电子政务发展要求、以政府门户网站的本质特征来指导行政服务中心的归并和整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型政府。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制定了符合社区电子政务建设要求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案,并不代表能获得预期的效果,结果的优劣取决于组织、制度、文化、教育的保障。高效、灵活的组织保障非常重要,但政治制度是社区电子政务建设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根本保障,社区还必须形成先进的优秀的社区文化以形成强劲的凝聚力,此外,社区电子政务建设要求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还需要教育作为保障。 论文关键词:社区 电子政务 人力资源 保障 社区电子政务平台可以说是纵横信息的交汇点,是条块结合部的重点环节,也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瓶颈问题的突破口。我国现建成的电子政务是各个部门按照壁垒森严相互隔离的不适于统一集成的社会需要的电子政务,而人力资源开发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瓶颈因素,城市社区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非常薄弱,而且至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战略思路不够完整、透彻,致使统一成为尖锐的矛盾。有鉴于此,在目前全国城市还没有全面展开高质量的城市社区电子政务建设之际,必须重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特殊重要地位。但是制定了符合社区电子政务建设要求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并不代表能获得预期的效果,结果的优劣取决于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实施过程需要众多措施的保障,其中组织、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尤为重要。 一、组织保障 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1、社区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高效、灵活的组织来保障。我国基层社区是自治组织,它也是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管理强调控制、一致和确定性的制度型组织。我国社会的变革和政府职能转型,导致社区也必须摆脱僵硬、封闭的管理方法,努力成为结构扁平、精干、富于变化的灵活型组织形式,这种灵活型的组织形式使信息渠道畅通、传输快速更为对称。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组织的内涵,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社区组织有助于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 2、社会应努力成为知识型的管理。今天的社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社区,它渴望知识的武装,更趋向于成为知识管理型组织。在信息社会全新的改变过程中,它更渴望更新,也更趋向于学习型组织。随着知识经济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知识越来越成为战略性资源,知识工作者在组织中的数量和比例越来越大,而且他们也是维持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这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其将学习上升到组织的层次,而不仅仅强调个体层次的学习。 3、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力大小及其发挥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状况。而要提升人的能力并使其更好的发挥,组织保障是不可替代的。众所周知,人是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现代人主要是社会存在物或“社会的人”。一般来说,人口、人力资源、劳动力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也是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从社会经济运动的角度讲,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人力资源处于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其形成、分配和使用都处于整个社会之中并依赖于社会,因而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资源。而今天的社会人,生存生活在一定的组织里,例如社区组织。社会人在社区组织里通过精神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团队建设、利益整合等方式,促进其自身和生活的发展。 二、制度保障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区电子政务建设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根本保障。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社区各项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当然,社区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具体落实必须有与之适应的人力资源配制、开发、激励机制、绩效评价、薪酬福利等人力资源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3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行政效能提升的几大亮点

从中央到地方,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转变职能、增强效能和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上,出现了几大亮点:

①有了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自觉性、紧迫感的共识基础,并形成了一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极具活力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模式。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

②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各有其历史性的进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堡垒,政府机构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摆脱了过去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政府逐步转变职能,不断增强效能,着重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突出了改善民生,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

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增加,不仅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越来越大、成就辉煌,而且机关服务的设施与效能也越来越强,电子政务的普及加快了阳光政府、电子政府、高效政府的建设。

④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以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均制定了实施方案,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着力以好的思想作风打造高效能的机关,用硬措施优化软环境,坚持在革“旧”立“新”中为科学发展除“障”破“冰”,切实解决导致机关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升机关行政效能,促进经济社会提速发展。

二、当前约束机关效能提升的主要因素

从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机关效能年活动来看,行政效能虽有较大提高,促进了市、县发展的提速,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到,约束机关效能提升的问题与弊端仍然存在。一是有些机关干部自身思想意识落后,缺乏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马虎应付,不给好处难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在上班时间玩游戏、,这种人不仅谈不上正常工作,还有损机关形象、风气与效能;二是有的部门缺乏全局观念,太看重本单位眼前利益,利用权力向企业搞摊派、报发票,并在部门之间借故搞扯皮、不配合;三是有的部门形式主义较严重,缺乏求真务实精神,把精力耗在文山、会海、应酬上,工作热衷于作表面文章,搞面子工程,甚至弄虚作假,给“政绩”注水;四是有的部门对“两集中、两到位”的改革举措未能落实到位,存在项目进厅而审批不进厅,人员进厅而权力不进厅,存在受理公开而审批不透明,使申办同志跑来跑去;五是有的部门缺乏诚信力,在千辛万苦招来商引进资之后,不信守承诺,甚至不等企业立稳,就一再吃卡拿要;六是有些部门之间存在职能重叠,有时多头争抢,有时谁都不抓,又由于存在条块分割和上下左右之间渠道的不够畅通,导致了办事缓滞;七是有的部门民主集中制不够健全,权责分工不够清晰,凡事一把手说了算,事事等着一把手来定,一把手的权力过大、身心太累,其下属职能部门与人员难以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八是有的部门个别人,权钱交易,行事扭曲,影响恶劣。

凡此种种,定性分析,有的属机关干部的个人思想品德、素质修养的问题,有的属机关作风与制度建设不到位的问题,有的属政府自身改革未臻完善的问题,有的属政治体制深入改革等解决的问题,还有最令人揪心的行败问题。这些问题与弊端,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干扰、约束、削弱了机关效能、行政效率,极不利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我市经济社会的提速发展。

三、推进机关效能提升的几点建议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机关效能提升上,最需要与最有效的是: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密切联系实际,切实力查力改,提高机关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开创发展提速的新局面;而令人最担心与最不愿见到的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力查力改,形式主义走过场,作风依旧,效能依旧,局面依旧,创不出新绩效,抓不住发展机遇,促不成发展提速。在机关效能年活动开展中,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着力提高机关人员的政治素质修养,增强其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服务人民、依法行政的使命感、责任心及能力水平。机关的工作与效能是靠人干的,首先要把公职人员的思 想、作风、能力提高起来。如通过学习理论、学习文件、学习英模活动,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和本职工作实践中的锻炼活动,定期的工作与作风总结、绩效考核和奖惩活动等等,帮助公职人员牢固树立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从而端正权力观、名利观、荣辱观,增强宗旨意识、全局意识、效率意识、忧患意识。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4

1.加盟方式统一

全国邮政便民服务站的建设,有4种加盟方式,江油邮政便民服务站根据发展情况,统一选择了授权式发展方式。江油局根据服务面积、服务人口及用邮需求,充分考察现有超市、小卖部等既有场所,按照距离邮政支局及各站点2km距离以上的布局原则,认真筛选加盟商,确保发展1个,成活1个。据调查,201个站的加盟商年纯收入在500~2000元之间,没有亏损现象,更重要的是便民站给商店增加了人气,形成了销售收入,这也让加盟商对邮政便民服务站有着良好的口碑。

2.管理方式一致

①加强培训。通过对各种制度资料等的学习,相互间加强交流,借鉴兄弟支局先进经验,将支局队伍打造成一支强有力的邮政便民服务站管理专业团队,同时加强对邮政便民服务站站长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②制度管理。在201个便民服务站点逐个安装上墙《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管理规定》、《安全用户须知》、《商务通余额查询流程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公告》等制度牌,有效规避便民服务站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③统一形象。所有的站点均挂有统一的邮政便民服务站招牌。4.运行情况良好201个便民服务站2013年1~11月共为老百姓办理助农取款业务11.12万笔;销售邮政分销产品570.84万元,即日化产品149.16万元、酒水264.05万元、农资产品157.63万元;全市所辖201个便民服务站1~11月收集销售航空机票、火车票信息共计出票847张;自2013年5月启动代收国电项目,至2013年末,代收电费31.93万笔,代收额达到2319.22万元。站点建设为百姓办了好事,替政府解了难,为加盟商增加了收入,为运营商减少了成本,初步取得了“政府肯定、加盟商有利、运营商满意、百姓称赞”的良好效果。

二、绵阳农村邮政便民服务站建设的有益经验

江油邮政便民服务站的建设从启动到发展,时间不长,但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经验值得总结,这也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全面建成服务站的目标提供了借鉴。

1.转变邮政的发展战略

邮政在农村的业务总体处于亏损状态,自身的发展也面临转型升级。邮政便民服务站的建设,契合了多方面的需求,理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盈利空间。绵阳市邮政将邮政便民服务站的建设放到了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2012年以来,按照四川省公司的工作方略,江油邮政大力推进邮政便民服务站的建设,将便民服务站列为“一把手”直接管理的重点项目,将“修渠”作为工作重点,借鉴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进行多元化的服务,努力让老百姓“琐事不出‘格’、用邮不出村”,不断提升农民对邮政的依赖与信任程度。

2.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时期党中央的民生政策,也是地方政府赢取民心,提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利、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单独依靠政府部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显得不切实际,政府迫切需要第三方的服务。而邮政作为一支国家队伍,与政府的合作有着天然的优势。江油邮政在推进农村便民服务站建设过程中,抓住了这样的发展机遇,始终与政府部门保持沟通与联系,开展收费、取款等一些政府想做而难以做到的一些业务,以服务民生为抓手,帮政府赢得了口碑,也争取了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

3.尊重农民的市场需求

邮政便民服务站最终的服务标的是农民的需求。农民的需求有着自身的市场特点,一是单笔业务量小。以取款为例,取一笔款一般收费1元,但有取款需求的农民颇多,尤其是哪些离城较远、年纪较大的农村居民;二是需求种类多。除了取款以外,还有充电话费、代收水电费等业务要求。邮政便民服务站不因单个业务经济效益低,依然开通了多个农民有需求愿望的业务平台。邮政便民服务站尊重农民的市场需求,并尽力提供周到体贴的服务。以代销化肥农药为例,市局要求各服务站点必须将产品送到农民家中或者劳作的田间,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绵阳邮政的温暖。

4.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

邮政便民服务站的业务除了帮政府部门分忧解难以外,还着力开拓其他业务。农村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是市场的“蓝海”。但是当前单个的业务要在农村推动,却面临巨大的运行成本,以购买飞机票、火车票为例,如果仿造城市在农村建立一个火车票、汽车票代购站点,将难以维持运转,而邮政便民服务站将多个业务进行叠加,将成本越摊越薄。邮政便民服务站抓住了这样的市场特点,与移动公司、燃气公司等多家企业或运营商进行业务洽谈,利用网络平台对各业务进行整合,替企业或运营商减少了成本,实现了各业务在农村的推广,也增加了便民服务站的盈利点。

三、绵阳农村邮政便民服务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便民服务站建设在农村服务民生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据调查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便民服务站建设更好地实现“为民、便民、惠民”。

1.业务素质较低

农村各邮政便民服务站点工作人员一般年纪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虽然在加盟时对业务操作人员进行过培训,但随着业务发展,农民来便民服务站办理的业务增加,一些站点的工作人员学习能力不足,就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表现在业务操作不熟,甚至有些工作人员态度烦躁,影响了邮政服务的整体形象。

2.网络保障不力

邮政便民服务站的业务操作的必须条件是网络畅通,但在农村网络却是个重要的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网络还未普及到,这为江油市2014的工作计划(拟在2014年实现全市村村均有邮政便民服务站站点设置了最大障碍。即使在已经接通网线的部分农村地区,网络的速度与稳定性也有待提升。网络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的办理并造成业务纠纷的增多。

3.技术支撑不够

目前,邮政便民服务的信息平台上各专业信息平台互不连通,各专业平台、各电子渠道的独立特征明显,联网互通性较差。便民服务站系统还不能满足“一个客户、一点接入、多个产品、一站服务”的方便快捷的要求,未能实现在同一平台将所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还做不到便民服务站、电子化支局、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等业务平台之间的系统互联互通和联网运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地业务开发的便利性,同时也影响了工作人员的操作。

4.业务分红不高

一些加盟商在加入初期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却认为与自己的预想有差距。加盟江油邮政便民服务站需缴纳数万元保证金,而且分红较低,不如加盟移动、电信等企业的收入分红高,并且在业务支持也不像移动、电信等有话费充值折扣等促销活动。一些地区利安、华夏通、拉卡拉等与邮政便民服务站的竞争已相对激烈,在江油单个业务的替代性也比较强,随着潜在竞争对手的加入,今后江油邮政便民站的建设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因此,理顺收入分配是便民服务站建设今后需要考虑的因素。

5.退出机制不活

邮政便民服务站服务的业务内容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但是服务兼有市场化收费的方式,用市场化的方式就有加盟商的进入与退出问题。江油邮政便民服务站的站点选取严格把关,成活率高,但是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也面临一个退出的问题。目前的退出机制在实践过程中还显得不顺畅,这也导致一些经营不善的站点出现抵触情绪,容易导致在管理上出现真空状态,结果邮政管理部门想管而管不到位,影响来办事的老百姓对便民服务站的评价,也引起其他加盟对象的顾虑。

四、加强农村邮政便民服务站建设的思考

为更好地推进便民服务站建设与作用发挥,为邮政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邮政部门必须进行认真研究,以提升发展层次,拓宽发展项目,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技术平台为手段,促进邮政便民服务站的健康发展。

1.争取政府更大支撑

江油邮政便民服务已经得到了江油市的初步肯定,如在政务中心为邮政免费提供了200余平方米的营业场所。但还有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需要邮政与政府进一步的沟通,力争政府将便民服务站建设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使便民服务站建设有组织保障,“借力政府部门”推动市场拓展(据调查,绵阳目督办已经有了这样的设想并将实施);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争取资金支持;加强与工商、税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争取简化办事程序;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争取新闻媒体部门扩大便民服务站建设的宣传。

2.拓展更多业务种类

便民服务站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业务基础上,要坚持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进一步增强邮政渠道在农村市场的竞争力,为政府分忧解难。①向生产领域拓展: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政策信息服务,为城乡有志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等服务;②向科技领域拓展: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送科技下乡;③向流通领域拓展:分散农户和企业洽谈供销事宜,建立健全农副产品供求及价格平台,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各种中介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采用更多加盟方式

授权式加盟方式,提高了加盟商的存活力,但是却不利于市场的退出与站点的覆盖。除了授权式加盟以外,还有个体独立经营:将便民服务站作为单独的业务,合作经营;与电信等有业务重叠的部门合作,由村级机构代办。这3种方式各自都有一定的优缺点。第一种方式适合半志愿性质的服务,存活率不高,另外两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各行政村,可以灵活采用加盟方式,这样也对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有辅助作用,针对授权式加盟商退出,可用另外3种方式进行承接。

4.提升业务办理平台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5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研究(1) --兼谈如何贯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2011年10月2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作出了部署。(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面向需求,立足应用;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统一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工作,逐步建成电子政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引导推广电子商务。(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五)深入开展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研究。 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的主要内容来看,强调了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而两者的结合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更显重要,因此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加速中国信息化的进程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1.1 传统政府运作机制和部分政府官员的守旧观念的束缚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政府信息资源高度共享、高效运作的新的政府模式,是对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扬弃。在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的改革,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设置和行政流程不合理,办事透明度低,办事效率低下,特别是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各政府机构各自为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些问题都成为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互通互联的障碍。 另外,部分政府部门官员留恋并习惯于传统的公务文书形式,不愿接受电子政务的洗礼,也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阻碍之一。 1.2 信息利用率低,开发手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以及3000多个信息库,但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信息库仅占10%左右,其他大部分信息资源都没有被充分利用和适时更新,基本上是“死库”,从而形成一方面需要政府信息的企业和个人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大量信息却“锁”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室里白白浪费的尴尬局面。许多地方在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信息少,孤立分散的信息多、交流共享的信息少,传统载体方式多、电子方式少,行政性开发的信息多、市场化开发的信息少,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的现象。 1.3 数据来源的复杂性、信息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信息孤岛” 前几年,各部门、各地方也建了不少政务信息数据库,但由于国家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少一个统一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结果造成数据交叉采集、指标口径不一致、信息流通瓶颈等问题,制约着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在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下,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壁垒森严,“老死不相往来”,各自为政,自行规定一套很不完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6

摘 要:行政服务中心是现行行政体制下开展的一种新型行政工作制度和行政办事方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表现模式,其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有极大的研究意义。 论文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行政服务中心 行政许可 行政服务中心是本世纪初我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它有多个说法,有的地方叫做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有的地方叫做行政中心,有的地方叫做政务大厅,一般正式文件里叫做行政服务中心。不管其称谓如何,行政服务中心是现行行政体制下开展的一种新型行政工作制度和行政办事方式。基本模式是:政府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将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和各类大众服务性工作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在这个通透式办公场所中,通过集中服务部门,集中服务项目,简化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机制,以良好的服务作风依法开展政务活动的一种便民方式。它集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一站式办公等多种便民措施为一体,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办事效率,防止以行政权力谋私。现在,我国不少地方包括区县级单位都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涉及数千种政务工作。如北京市18区县和43个政府部门全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涉及各类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约2000余项。根据2007年l月的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报告统计,全国建有2166个行政服务中心。可见,行政服务中心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有极大研究意义;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行政服务中心出现的主要背景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需要,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就是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而出现的。 (二)是为了改变政府及其公务员服务意识淡薄的现实 2005年某网站刊文:惊闻“政府机关人员敬业度最低”!文章称,根据调查,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敬业度最低。敬业指数用来反映员工对本岗位的热爱程度,指数越高则表明员工越热爱本岗位,反之亦然。调查显示,“爱岗不敬业”的现象在政府机关人员中大量存在:他们“热爱”自己的岗位却缺乏相应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行业敬业指数高低既有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素,还有外部的客观环境、竞争压力等因素。由于政府机关人员的工作压力、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等远远逊色于那些市场化、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的员工,而政府人员敬业与否与其工资标准、福利待遇并没有直接联系才造成如此低的敬业指数。如此低的敬业指数,如何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更逞论建设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了。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为了回应提升政府及其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准特别是敬业精神的需要而成立的。 (三)是为了配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成立 2001年10月,中央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部署,国务院批转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委的《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察部,承担行政审批日常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政府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为了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而成立的。 (四)也是为了配合《行政许可法》实施而成立 2011年《行政许可法》实施,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精神,行政机关要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管、管理与服务等有机统一起来,要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动态管理机制和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这对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建成效能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为了配合行政许可法的更好实施而成立的。 二、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模式 (一)基本工作模式 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模式,归纳起来有:一口全程代办式、大厅承诺办结式、网络信息服务式、牵头单位式等。 “一口全程代办式”即设立统一的对外受理窗口,全程代办、及时回复。一些服务事项少、每天接待群众较少的单位按照“一口受理、全程代办、内部运作、按期办结”的要求,在受理窗口一次性地把服务事项办理完毕;“大厅承诺办结式”,就是政府职能部门或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统一设立服务大厅,厅中设立多个窗口,为群众办事全程的模式。这种模式关键在于提高一次办结率,同时依法按承诺时限办结。一些服务事项多,接待群众量大的部门大多采用这种方式。“网络信息服务式”,就是通过电子政务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为群众服务。这是政府服务形式的发展方向。“牵头单位式”即对行政许可事项需统一办理或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由一个牵头单位负责受理并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办理,统一送达办理结果。以上几种模式,都可以在行政服务中心里进行,但是有的在中心只是完成一部分,有的在中心则能全部完成,这要视申办人的申办事项而定。 (二)基本工作制度 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和办法。如全程办事制工作流程、行政服务中心工作实施细则、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准则、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考核办法、行政服务中心投诉督查办法等制度规定,明确和完善了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以及考核、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体系,保障了行政服务中心的规范运作。 (三)工作关键环节即整合环节 按照事权责相一致和便民高效的原则,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职能要整合,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要优化调整,办事效率要提高。政府部门只有整合了进入中心的各项职能,效能政府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行政服务中心的初步成效 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在现行体制下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新组合,通过创新和改进工作方式,推动政府部门工作方法的改变,减少部门之间的推诱扯皮和相互挚肘,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 (一)提高了工作效率 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口受理,全程代办、按时办结等工作模式,改变了政府部门内部科室各自为战、分别对外的传统模式,由一个窗口统一接待申办人,各种手续在部门之间自行流转,限期办理,最后由一个窗口统一送达申办人,促使各单位自我清理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以及部门间的繁杂规程,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实现了办事公开透明 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公开制度贯穿于中心工作全过程。服务项目、办事手续、办事程序、完成时限、收费标准、投诉办法等全部向社会公开,办事过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增强了办事透明度。受理室的设立使得经办人与申办人相对分离,减少了申办人与政府工作人员打交道的机会,较好地防止了以权谋私、与民争利行为。 (三)提高了政府服务意识 人本、服务、高效是行政服务中心的宗旨。把申办人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在行政服务中心里成为政府各部门的实际行动,改变了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四)提高了电子政务水平 行政服务中心促使政府各部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通过电子政务的形式,为申办人服务,提高了电子政务的水平。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之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既要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正确把握其基本特征,又要科学设定建设路径。唯有如此,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理论到实践,它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以消除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增长与当前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矛盾,缓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紧张关系。 一、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市场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带来了新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内各种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伴生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社会贫困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然严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大量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等日趋突出。诸如此类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犹如病灶一般侵入并损害了我国社会机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深入分析上述这些侵害我国社会机体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备所致。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不仅给“公共服务”下了一个权威性定义,而且深刻地阐述了公共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确,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结构正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具体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长。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体增幅,并且近两年的增幅更大。二是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三是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迅速,除了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利益表达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于一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则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国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个社会矛盾不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无从谈起。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换言之,只有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快速、健康、持续性的发展。 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所要面临的一大基本国情。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受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否则,这种和谐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党也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发展状况,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九大目标包含了我国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务、道德文化、社会创新、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全方位的内容,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8

我国从1993年启动“三金工程”以来,1999年开始实施“政府上网工程”,2002年提出的《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使电子政务获得进一步的快速发展。目前从中央、地方到各个部门,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条件。那么,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哪些重要课题?应当从哪些方面加快政务信息化的步伐?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教授。高新民指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职能转变、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以及协调机制等四大课题。 技术应用与职能转变相结合 高新民指出,电子政务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要认识到这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与政府的职能转变结合起来,互相推动,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容易造成浪费,应用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高新民认为,我国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政务网站体系,可以为企业和公民提供基本的信息,应用的基础架构也基本成型,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些服务。下一步就应当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变政府运作的方式,充分考虑大众(企业、公民)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接受政府的服务,从而根据这些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重塑政府的服务,实现“以公民为主导”。更进一步的就是进行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界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综合功能的融合。 技术应用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结合,实质上就是政府业务流程的重塑。高新民认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进入这个阶段的条件:经济快速提升、政府高度重视以及社会需求的契机。比如在SARS发生以后,政府迅速协调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建立了相应的应急系统和监控系统。在后来的针对禽流感的战斗中,这个系统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公共服务为建设目标 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企业和公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高新民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前十年将加强监管、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效率提到首位来优先考虑。现在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逐步转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建设目标,建设服务型的政府。 目前指导着西方国家大力推行行政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服务型政府将是未来政府的基本定位,综合服务将是未来政府的核心职责,政府原有的一些管理职能将移交给其他实体,政府更多的精力将投放到单个实体无法处理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领域。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需要来设计政府的网络功能,它将促使政府由一种多层次、多部门、以管理为主的形态向一种智能型的、顾客取向的、以服务为主的形态转变。 高新民认为,为了提供公共服务,一定要非常重视各级政府、部门门户网站的建设。门户网站有别于一般网站,能够实现网上网下的互动,拥有后台的数据库联系和服务功能的整合,用搜狐总裁张朝阳的话说,是“Internet这块大陆的港口”。在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最初来自政府上网工程,其地位与作用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其重要性远不如“金”字工程,目前更多的是被各级地方政府当作网络世界的门面,缺乏实质内容。只有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以及商务部、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网站达到了门户网站的水平。高新民认为,应当把门户网站作为推进电子政务的“抓手”,以此为载体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建立信息资源整合平台 信息资源是网络的基础,但是要想准确、高效地获得信息资源,就必须做好信息资源的交流整合工作。特别是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很多服务功能涉及到多个地方、多个部门,就更要注意这一点。高新民提出,各部门要建立好自己的数据基础,要根据本部门的工作职能或者核心业务,开展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应用工作,这就形成了进行互通互联的数据基础。 互通互联的过程中,上级单位与各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对每一个部门来说,掌握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一些特殊的优势或者权利,从信息交互的角度看,各部门信息交换一定是不平衡的。因此要通过信息沟通和整合,遵循开放系统的原则,建立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的、开放的信息平台,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建立合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9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59-01

中共十报告明确指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一深刻论述,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共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人民群众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政府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府”是在2004年,地方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其中上海、南京、珠海、成都、大连等地方政府走在了前面,它们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热潮,早期地方政府的探索实践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高潮,近几年来,在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例如,中央政府废除了许多过去的行政审批项目;全国人大通过《行政许可法》,限定了今后增加行政审批的条件,这意味着政府正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北京、重庆、内蒙等许多省市都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并且出台政府工作条例,具体规定了政府服务的措施和办法。“服务型政府”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方式和作风不断得到转变;依法行政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成绩显著。但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政府职能仍然存在缺位和越位的现象;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并没有真正走向群众,建设服务型政府缺乏群众参与,呈现“内热外冷”的现象;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技术层面措施较多,缺乏制度层面建设措施,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是从易于操作的技术层面着手,如改善服务态度、建设政务超市、简化办事程序,而在制度创新等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公务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社会投资多元化和消费多元化的需求。

我国理论界围绕着服务型政府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服务型政府、为什么建设服务型政府、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三大问题,重点研究了四个领域的问题,即: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取向、服务型建设的理论依据与时代背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总结、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内涵及价值取向上,学者们从四个角度进行了界定,即:政府宗旨的角度;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政府职能的角度;政府工作方式转变的角度。关于服务型建设的理论依据上,学者们持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的政府改革理论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包括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等。第二,有的学者则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渊源,这些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的“为人民服务理论”、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理论”,的“三个代表”理论,同志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第三,有的学者则认为西方的政府改革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构成了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基础。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总结上,有的学者指出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探索经济了三个阶段,即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起步阶段、入世后的推进阶段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推进阶段。关于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上,学者们的分析较为接近和相似。对于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对服务型政府的认识不到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薄弱;服务型政府建设呈现政府热、公民冷的现象。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学者们从五个角度进行了论述:重塑政府理念;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健全政府运行机制;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对服务型政府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这一问题上,大多数学者往往把重心放在政府自身的转型上,而对政府的转型与公民、社会、文化以及政治体制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缺乏分析。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是政府单一做出努力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政府、公众、社会多方参与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洪浩中.中国服务型政府研究之新进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3(2).

[2]刘子先,高树彬.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价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傅晋豫.当前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J].行政论坛, 2013(3).

[4]张茜,马正英.强化服务型政府构建下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J].前沿,2013(2).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电子政务; 信息; 资源共享; 区域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41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69- 03

我国学者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比较具体,涉及管理、技术、法制、文献处理等多个领域,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很好,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所得出的相关结论,所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确实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主题及其发展趋势做出一些分析。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主题分析

1.1 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定位、目标、运营理念、发展战略、实施策略、借鉴的经验等方面来进行的研究

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编著的《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一书,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成果,从技术角度讲解电子政务及其实现的专著。本书详细地阐述了电子政务工程的先进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技术难点和前瞻技术,其中“电子政务”的定义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2007年,刘寅斌在其论文《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体系的研究》中从项目规划、项目立项、项目建设、项目验收、项目运维等方面,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管理体系加以分析和研究[1]。2007年,徐春艳《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对比研究》对比英、美、法、加拿大等国家政府网站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作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借鉴经验[2]。

1.2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

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 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 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 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 G-G、Extra 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 G-G、Extra 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2.1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

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2.2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

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2.3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2008年,熊先兰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进行探讨,分析其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率[1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每年都会在《网络与信息》杂志上发表《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报告。分析电子政务的形成与发展,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这两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用普遍联系和全面性方法论,将电子政务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关联,预测电子政务演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绿色 电子政务 理念 方法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历了将近20年的历程,与欧美的一些国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只是个后来者。但这20年也决不是一晃而过,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行,中国电子政务从起步到如今步入正轨,却是经过了漫漫长路。今天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如何具体体现电子政务的优越性、如何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优势转化到现实中的实际成果,这是中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是对电子政务建设与开展本身,更是与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电子政务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发展模式初步形成、理论研究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如何使中国电子政务研究与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这里我们提出一个绿色电子政务的概念。

一、绿色电子政务

众所周知,“绿色食品”“绿色软件”“绿色奥运”都是一些合成词。同样“绿色电子政务”也是一个合成词,“绿色”只是对“电子政务”外延有了一个限定,所以说绿色电子政务研究是与电子政务研究分不开的,两者紧密相关。那么,到底什么是绿色电子政务理论和绿色电子政务呢?我们认为:所谓绿色电子政务理论,是指为确保电子政务建设和活动能够在节能、环保、安全、和谐等状态下可持续发展,而遵循的一系列理念、方法及指标体系;而在遵循此理念的基础上建设和开展的电子政务即为绿色电子政务。当然,这一概念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所以绿色电子政务的研究和探讨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上面我们对绿色电子政务的认识可以看出,绿色电子政务也是理论研究与现实运用两部分组成。可见,之所以在此时而没有在电子政务初期就提出此理论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在初期我们还没有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只有通过初期的实践才能得到现在的认识,而且只有通过对经验和教训有一个充分和正确的认识与研究,才能将其应运用到后一阶段的实践当中去。因此,绿色电子政务理念、方法及相关指标的研究是有其重大意义的。

二、绿色电子政务所包含的理念

首先是节能环保理念。对于节能比较好理解,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开展活动都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如何才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这是电子政务应该考虑的问题。同样环保思想也同等重要,电子政务的环境不仅包括常规的周围环境,还应将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的网络环境包含在内。试想一个充满垃圾通讯信息的电子政务平台又如何使电子政务的优越性得到体现。节能环保是绿色电子政务的一个首要理念。

其次是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方面不用多讲,许多专家已经给出了精辟的论证。如于凤春教授指出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政府、厂商和科研机构关注的课题。只有实现了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电子政务的建设才能在更大的资源基础上逐步推动、扩张;只有实现了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管理才能得到更及时、合理的改进,合理的政府管理体制会给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条件;只有实现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之间才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社会才会形成内在的对电子政务发展的进一步需求。

再者是和谐构建理念。这一思想是将中国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与电子政务自身要求相结合而得出的。电子政务是政府开展业务的一种途径,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政府的“脸面”。如何使其更好地为每个公民提供公平、公正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与服务型政府的推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和谐思想应该贯穿电子政务建设和开展的始末,这也是绿色电子政务理念不可或缺的基本思想。

三、实现绿色电子政务的方法

⒈电子政务预算的合理化

电子政务建设已列为中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各地用于电子政务的预算超过了万亿元,但是光靠巨额的预算数目而没有通过科学的预算方法而进行的投资不会有很高的回报率,反而会出现针对预算资金的一些背其道而行的行为和现象。因此要本着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小到电子政务设备采购,大到部门设置、项目开发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经过上下统筹,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保证电子政务预算资金的合理化,从而才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性及高回报率。这一点贯穿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与开展过程当中,关系到电子政务建设的成败,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⒉寻求完善的电子政务构建模式

世界各国都在寻找着一种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符的电子政务模式,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电子政务模式选取上亦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中国电脑拥有率与互联网使用率都比较偏低,2005年,中国的上网计算机数为4950万台,平均每百人为3.8台,网民总数为1.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每百人中的网民数仅为10.5人(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的统计)。而在2004年,美国每百人中的网民数已达63人,每百人中计算机数就有76.22台;同年加拿大和新加坡的上述两数据分别为62.36人、69.82台和56.12人、62.20台(数据来源于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的统计)。上述三国的这两数据远远高于中国。其次,中国地区差异较大,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而电子政务对公民文化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受到如上一些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如何寻求一个完善的电子政务构建模式,利用多方位的现代通讯技术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再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状况和多样化需求,使电子政务的优越性惠及全民,这是当前电子政务理论研究和建设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它也是将电子政务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的一个关键。只有让电子政务给群众的根本利益带来好处,而同时这种构建模式又是有效的、可持续的,那么它就是绿色电子政务所要追求的。

⒊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相关法律制度

现代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基于ICT(信息通讯技术)的电子也天然地继承了网络固有的不确定性风险,所以在电子政务框架基本建立的现阶段,电子政务相关法律、制度、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出台成为保障电子政务发挥其功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政务的出现,必然伴随一些电子官僚或技术官僚的出现。只有完善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软环境,才能抑制新型的滋生,也才能保障电子政务前期建设的有效性。可想而知,没有一个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电子政务是无法达成的。

⒋尽快构架绿色电子政务指标评价体系

电子政务研究进行到现今,宏观方面的理论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大体理论研究方向业已确定。绿色电子政务注重实际效果,在电子政务由起步走向成熟的这一阶段,电子政务研究的重点应该在正确的宏观方向之前提下,向微观研究转移,即由抽象研究转向具体研究,由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此时,绿色电子政务指标评价体系的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该指标评价体系是联系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桥梁,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灯塔。因此,尽快构架绿色电子政务指标评价体系,指引下一步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开展向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起到评价监督作用,以促进电子政务建设与开展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是实现绿色电子政务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⒌强化部门之间电子政务的协调机制

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强调职能划分明确,分工合理。电子政务对政府各部门的要求更高,它也要求分工明确,但也同时强调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电子政务使得部门之间的界限变得不是很明确:机构设置扁平化,一些业务的处理也是多部门联合审批进行的。所以绿色电子政务要求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部门内部、部门之间,职能内、职能间的交错混乱。

⒍加强多方参与,互动中完善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建设并不仅仅是政府自身的任务,每个社会成员、社会主体都应当参与到其中来。政府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要重视社会科研机构、学者专家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关注最新理论成果,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子政务建设的风险,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同时,在政府内部也要分层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高层级政府有效帮助低层级政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发达地区政府要帮助欠发达地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先行部门应将其电子政务建设经验推广到后进部门。如此采取有效措施来逐步缩小数字鸿沟,避免出现新的两极走向。此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人民群众应更审慎、更负责任地共同努力推动电子政务发展。如此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动方式,是构建绿色电子政务的有效平台,是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攻坚阶段应当推行的有效方式。

四、中国实行绿色电子政务的意义

⒈有利于科学可持续地推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要求贯穿于整个政府改革中,以政府为基点,逐渐将电子政务用于G2G、G2B、G2C等主要社会活动中去。推进电子政务是一个大的变革,只有本着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才可以使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此时,绿色电子政务的提出为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亮起了指示灯,绿色电子政务之所以强调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以及和谐建设思想,就是要使中国电子政务之路走得更远。

前面也提到过,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既有独特的优势,也存在特殊的困难。在庆贺电子政务建设初期取得可观成果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下一步发展该如何走。绿色电子政务指出只有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才能取得电子政务建设的最后胜利。

⒉有利于加快社会民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中国一直在加大民主建设的力度,民主建设也是和谐社会构建不可或缺的元素。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惠及全民,给全民带来切身的利益。而电子政务的出现就必然推动了社会民主向前发展。首先,电子政务促进了民主参与的实现。伴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开展,政府官员和民众、不同阶层获取信息的范围、数量以及时差上的区别在不断地缩小,公众与政府官员可以获得等量信息,致使政府的政治决策环境不可能太封闭;同时随着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国民可以根据自己所获信息对问题作出理性的决策,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民从的参与兴趣。其次,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务公开的发展。民主就意味着开放,电子政务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务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只有民众享有了知情权,才可以谈及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民主。最后,电子政务为加快民主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架起了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桥梁。借助新型的交流平台,民意可以得到及时的上传,以供政府参考;而政府的决策也可以有效下达,从而促进了政府与民众的交流,推动了民主建设的进程。

电子政务既然可以加快民主社会建设,也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与社会加强交流与沟通,从而消除部分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增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增加政府对民意的了解,这些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当然,以上所有的前提就是符合绿色电子政务的要求,如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只重盲目投资、重建设,而不重使用,那么新的电子就会滋生。这样不仅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绿色电子政务的施行是十分有必要的。

⒊有利于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紧接着党中央高度强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众所周知,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立足点,就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可见,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有利途径。仅靠几个“政务超市”、“网上并联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等政府便民行动,的确给群众带来了很多便利: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决策由政府组织听证会;使企业觉得红头文件少了,行政审批环节少了;市民也可以通过“市长电话”、“市长电子信箱”等等绿色通道与民众进行互动、沟通。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电子政务的全部,这就是服务型政府的所有。其实,这只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九牛一毛、冰山一角。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的政府是要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电子政务就是要通过有效途径来促使政府向以人为本、透明公开、依法行政转变,使中国政府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要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其自身价值,以此来实现全面的服务型政府。而绿色电子政务的出现,即以其绿色之理念来指引电子政务向这一方向发展,从而保证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杨凤春.多方参与促进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J].中国计算机报,2005(6):77

[2]罗新阳.电子政务: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平台[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55

[3]刘邦凡.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5

[4]刘邦凡.电子治理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12

作者简介: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12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发展,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日益重要。本期“人物・视点”刊发“第三次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专家观点总汇,该研讨会的主题是“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改进”。与会专家认为,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分为两类,分别对应于政府工作中常见的两种业务:一种是机构操作流程型业务,另一种是研究型业务。这两种政府业务有着不同的数据资料应用类型、数据应用模式,也有着不同的共享模式。对数据共享观念改进的讨论为进一步改进信息共享效果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专家们还认为,信息共享建设走过了许多弯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以资料为中心的信息资源观作为理论基础,为此,应树立以目标为中心的新信息资源理念,强调将信息资源的价值与用户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岁末年终,电子政务建设领域的同仁都在思考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走向,探索新形势下电子政务建设的模式和途径。本期“人物・视点”还刊发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安耕教授在第三届全国电子政务决策者论坛上的演讲稿,讨论的主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互动问题”。王安耕回顾了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他认为,大规模建设时期已基本过去,电子政务建设应强化面向公共服务,树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理念;随着大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平台上移的建设模式会成为一种趋势,而平台上移的同时服务要下延;要突出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集中并逐步外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投入了近万亿元的巨资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通过近20年来的持续努力,特别是经过“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等大型项目的阶段化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完成并投入使用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这些信息系统已经或将步入应用维护阶段,持续稳定地提供应用服务的风险已日渐突显。本期“专题报告”刊发一组电子政务运维管理的文章:《中国电子政务运维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理论研究,立足实践,从电子政务运维现状、面临的挑战、国内外的最佳实践、电子政务运维发展趋势和应重点考虑的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国家部委IT运维管理体系案例》以某部委的IT运维管理体系为对象,对运维体系建设的需求与目标、思路和方法、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电子政务运维服务外包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从实践的角度,结合理论研究,在管理框架、运维费和人、流程、技术的融合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做了阐述。

本刊编辑部整理的《2008年电子政务大事记》记述了2008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大事,主要包括全国性的政策法规颁布实施、重大活动、论坛和会议,以及国家电子政务重大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等内容。

《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说明》介绍了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评估内容设计和调整情况,这个体系的设计凝聚了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专业研究人员、政府主管部门、广大政府网站建设者和学术界的智慧与成果。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探析》一文对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进行了阐释,介绍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报告的主旨对电子政务和政务整体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对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和关注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