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

时间:2022-05-24 05:01:04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1

1563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部 武汉市 本科

1564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65 长江大学 湖北省 荆州市 本科

1566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6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育部 武汉市 本科

1568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69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70 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部 武汉市 本科

1571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72 华中农业大学 教育部 武汉市 本科

1573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74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部 武汉市 本科

1575 湖北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76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省 黄石市 本科

1577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省 黄冈市 本科

1578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本科

1579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省 襄阳市 本科

158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育部 武汉市 本科

1581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82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83 中南民族大学 国家民委 武汉市 本科

1584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省 十堰市 本科

1585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省 孝感市 本科

1586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省 黄石市 本科

1587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省 咸宁市 本科

1588 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省 十堰市 本科

1589 江汉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90 三峡大学 湖北省 宜昌市 本科

1591 湖北警官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92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省 荆门市 本科

1593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94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95 武汉商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96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597 汉口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598 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599 武昌理工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0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1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2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3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4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宜昌市 本科 民办

1605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6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7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8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9 武昌工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10 武汉工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11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荆州市 本科 民办

1612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荆州市 本科 民办

1613 湖北商贸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14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十堰市 本科 民办

1615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十堰市 本科 民办

1616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本科 民办

1617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18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19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黄石市 本科 民办

1620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襄阳市 本科 民办

1621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孝感市 本科 民办

1622 文华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3 武汉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4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5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6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7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629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省 十堰市 专科

1630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3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黄冈市 专科

1632 长江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33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 湖北省 荆州市 专科

1634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十堰市 专科

1635 鄂州职业大学 湖北省 鄂州市 专科

1636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37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孝感市 专科

1638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39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专科

1640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襄阳市 专科

1641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42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荆州市 专科

1643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44 仙桃职业学院 湖北省 仙桃市 专科

1645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46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47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省 荆州市 专科

1648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49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0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1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宜昌市 专科

1652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随州市 专科

1653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4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5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6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7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8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59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60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61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62 武昌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63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64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65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66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咸宁市 专科

1667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68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湖北省 潜江市 专科

1669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0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1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黄冈市 专科

1672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3 黄冈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黄冈市 专科 民办

1674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5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6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湖北省 宜昌市 专科

1677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78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9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省 黄石市 专科

1680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宜昌市 专科

1681 天门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天门市 专科 民办

1682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科技采矿;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实践平台;校际合作交流

作者简介:柴修伟(1980-),男,安徽亳州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讲师;张电吉(1963-),男,安徽灵璧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院长,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82-02

近年来,随着国民基础建设的稳定增长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采矿业作为经济基础建设的基石,既面临着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又要迎接实现科技采矿的挑战。[1,2]科技采矿的提出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采矿业发展的趋势是推动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的原动力,针对当前矿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学者对高等采矿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从专业设置到教学方法、产学研的探讨等进行了探讨和改革研究,[3-5]认为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是适应目前形势的迫切要求。[6-8]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基本情况为背景,探讨采矿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可行思路,加强“三基教育”,即“实习基地、实验基地、实践基地”教育,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观点。

一、武汉工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概况

武汉工程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培养化工矿山专业人才的学科,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矿业类行业处于低迷状态,学校对采矿工程专业进行停招。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矿产资源的需求及矿业技术的发展,对采矿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学校抓住机会,在2008年通过自愿调剂专业、自愿报名、专业老师面试选拔的方式在2007级理工类学生中选取26名其他专业的学生进入采矿工程专业,组建了武汉工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停招后恢复的第1个采矿班――2007级采矿工程01班。

二、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实践平台现状

1.实验平台短缺

停招前采矿专业的实验仪器和模型,如采矿模型、运输提升模型、通风系统模型等大多已不存在,剩下一些大型仪器,如压力机等也基本丧失其功能,现在采矿专业的实验只能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来代替。

2.采矿专业矿山实习基地问题

由于长期失去与矿山企业的紧密联系,2007级采矿01班的各种实习多是通过专业教师的私人关系联系的实习地点,造成实习环节安排不能自主,如生产实习安排是大三暑假在南京梅山铁矿和大四开学前两周在湖北黄麦岭磷矿两个地点实习,对实习效果影响比较大。

三、采矿工程实验实践平台建设思路

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性及实习、设计环节多,大学四年学生需经过金工实习、地质实习、测量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及专业毕业实习等许多实习环节及许多相关课程的实验等,由于采矿工程专业中断的时间很长,很多实验实践基础都基本处于报废状态,恢复招生后学校又不可能将这些实验实践平台一次性全部配备齐全。采矿教研室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验实践平台的建设。

1.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除了购置一些基本的采矿教学模型外,为配合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建设和提高采矿工程专业科学研究的硬件设施,采矿教研室拟购建一套中型充填系统和一系列充填材料试验设备。既能给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也能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共同协调发展。

2.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与矿山企业紧密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模式,探索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归双方所有、由双方使用和经营的模式来实现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与大冶铁矿共同建设了武汉工程大学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9]

武汉工程大学黄石市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地区,由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于2005年开始建设,属于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中心主要依托黄石市大冶铁矿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为主体,并辅以大冶铁矿周边区域相关单位的实践教学资源,可满足我校采矿工程、选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等多个专业学科的各类实践教学需要。

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体系是按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来编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由浅入深、相互交融地合理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按此原则并结合中心实际情况,示范中心设置的主要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具体包括相关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项目均体现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之中。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教学,不仅可达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工程实践训练的协调统一,而且可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武汉市有三所矿类专业学校,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属于原来的武汉建材学院的,主要是针对建材类矿山;武汉科技大学原名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冶金行业特色的大学,其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去向多为以金属矿床为代表的固体矿物开采领域。武汉工程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培养化工矿山专业人才的学科,全国化工矿山企业的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大多数出自该校。

2011年初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三校矿类专业建设交流会在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会议室召开,探索通过师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达到现有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开展更为广泛的校际合作。其中武汉工程大学2007级采矿工程的“矿山运输与提升”专业课是聘请武汉理工大学的专业教师讲授,“爆破工程”实验课在武汉理工大学爆破实验室进行,“采矿学”实验课是在武汉科技大学的采矿模型实验室参观学习的。

四、结语

新形势下采矿业的发展为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也对采矿工程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是适应目前形势的迫切要求。另外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使得矿类专业的建设投入也逐渐增多,出现了采矿工程专业建设资金的相对宽裕,本着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通过师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可以达到现有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钦礼.中南大学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法和途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1-13.

[2]高喜才,伍永平.西部采矿工程专业特色实验教学示范平台建设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27-29.

[3]弓小平,木合塔尔扎日,黄滚,等.我国采矿工程专业改革现状与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10,91(3):58-63.

[4]曹树刚.论我国采矿工程本科教育及其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1):82.

[5]吴宝贵.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3):115-119.

[6]陈清运,赵飞,张电吉,等.全球矿业发展趋势及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导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6):106-109.

[7]华心祝,杨科,涂敏,等.采矿工程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9-25.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3

摘 要:会展经济是近几年发展异常迅速的经济形式,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也是各地高等院校竞相开办的专业。针对市场需要,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10年在商务管理专业下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招收专科生。结合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实际,分析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并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进行了定位,在此基础上,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思路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岗位和需求;课程架构

会展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近几年来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会展教育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为配合湖北及武汉市重新走向全国会展经济的第一方阵,2005年就开始进行会展经济和会展教育的研究,2010年开始设立商务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招收三年制专科生,现将我们的做法进行如下思考,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

1 会展行业的发展态势及会展策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我国的会展经济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且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一种新兴经济形式。截止2011年3月,我国已有展览中心245个,室内展览面积6511653米,室外展览面积3738520平方米,总展览面积10250173平方米,2010年举行各类展览5400多个,单就数量而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展览大国。我国展览业直接收入2005年65亿元,2006年80亿元,2007年140亿元,2008年145.03亿元,2010年,受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北京市会展业直接收入172.5亿元,浙江省会展业直接收入290亿元,拉动经济效应2610亿人民币。据上海世博局统计,截至2011年3月底,世博会运营收入累计为130.14亿元,其中门票收入7355亿,直接经济效益明显。世博会上海旅游直接收入800亿元人民币。据测算,世博会对上海GDP的贡献值达5%,对整个长三角投资的拉动将达40%到50%。我国会展业收入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专家预计会展行业在未来5-10年将成为我国十大支柱行业之一。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五大会展产业带,即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会展产业带,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产业带,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会展产业带,以大连、沈阳为会展中心城市的东北会展产业带,以成都、重庆为会展中心城市的中西部会展产业带,而武汉的中部会展中心城市地位处在与郑州、长沙等城市竞争之中,尚未得以确立。武汉作为华大经济中心,展馆建设较早,历史上曾和北京、上海、广州并为全国四大展览中心。尽管近20年来有所衰落,但是随着2011年10月展馆面积20万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投入使用,武汉的会展场馆设施又重新回到了全国的前五位,国内一流的会展场馆设施和较好的会展比较优势为武汉会展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武汉举办各类会展170多个,拉动消费仅130亿元。湖北及武汉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会展经济的发展,早在2004年,武政[2004]10号文发出了《关于加快武汉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1月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武汉要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支柱的武汉会展业提出了“立足华中、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构建中部会展中心城市和中国会展名城”的战略,武汉会展将迎来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2012年在武汉中央商务区6万平方米“欧洲之门会展中心”将会建成,武汉会展将形成一主三辅的格局。“一主”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三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科技会展中心、欧洲之门会展中心。5年后,武汉市展会数量将达到200个,并培育8到10个品牌展会,武汉将打造成为中部会展中心城市和中国会展名城。

随着会展产业的飞速发展,会展策划与管理职业必将是一个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的职业。2010年世博会表明,会展专业是当前最紧俏的人才之一。据《国际商报》2008年报道,会展专业人才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今后几年内我国会展市场需要的会展从业人员将达200万。湖北省会展商会会长张透露“现在武汉会展业专业人员不足300人,缺口高达70%”。武汉会展业人才缺口严重!2011年举办的武汉会展发展论坛上,湖北省节庆会展研究会会长王重农说,武汉会展业高层次人才匮乏,10万年薪都招不到一个高素质的会展项目经理。湖北省会展业商会会长张粗略估计,武汉每年会展人才缺口在1000人以上。

由此可见,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市场需求十分走俏的专业。

2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面向的职业与岗位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适应我国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一门新型专业,主要为会展行业培养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人才、会展支持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会展公司、会议中心、展览馆、博览会等组展企业担任项目经理和基层管理人员,也可到各类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等参展企业担任营销管理人员。根据市场的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面向的职业与岗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会展项目经理。主要工作任务是会展项目的选定,协调、组织和领导团队开展会展项目的策划,组织指挥会展项目的实施。

会展策划专员。主要工作任务是会展市场调研与分析、制定会展组织和营销策划方案、会展策划案的实施与修正。

会展营销专员。主要工作任务是会展环境及对象的调查与分析、制定会展营销活动方案、会展营销方案的实施与修正。

展馆管理及会展现场管理专员。主要工作任务是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会展现场管理、会展服务管理。

参展企业会展专员。主要工作任务是行业会展的调查与分析、参展企业会展策划、企业参展营销与服务、企业参展展后评价与跟踪。

3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3.1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武汉及华中地区乃至全国会展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掌握会展管理和会展策划知识,具备各类会展活动中进行策略构思、设计、实施、管理及控制能力,能胜任会展行业会展管理和会展策划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知识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会展经济法规;掌握应用写作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普通话和英语的基本知识;掌握会展调查、资料收集整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商务会展部门的一般技术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一般管理、商务管理及过程管理和会展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会展策划的基本知识;掌握会展营销策划、公关策划、广告策划的理论和实务;掌握会展场馆管理和会展现场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会展策划文案写作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会展礼仪和展示设计知识。

能力要求。会写,具备一般的写作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说,熟练掌握普通话,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会展活动;具备会展调查、资料收集、策划整理的能力;具备一般的会展经济分析能力;具备会展活动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具备会展策略设计的能力;具备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公关交往能力;能进行简单的会展广告设计;具备综合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业务能力。

素质要求。具备较好的团队精神、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礼貌礼节;具备较强的合作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自信坚强;身心健康、形象较好;养成良好的策划心态和习惯;养成策划人全面的思维素质。

4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会展业务流程一般由项目选定、寻求合作、招展组团、开幕展出、展间管理、展后评估组成。参照业务流程确定工作岗位。由岗位到学习领域的转换路径是: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会展策划与管理的主要行动领域有商贸会展调查、商贸会展经济活动分析、商贸会展管理、会展策划、商贸会展沟通与礼仪。因此要具备以上能力,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公共知识模块的基础上,应包括商贸会展调查模块、商贸会展经济活动分析模块、商贸会展管理模块、会展策划模块、商贸会展沟通与礼仪模块。具体分析如下:

公共知识模块,即大学生基本修练模块。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职业素质和能说会写。对应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应用文写作。

商贸会展调查模块。商贸会展调查主要是完成商贸会展活动调查、商贸会展活动资料收集和整理、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的运用、撰写调研报告等典型工作任务。其对应的课程有:统计学、会计学原理、商务调查与预测。

商贸会展经济活动分析模块。商贸会展经济活动分析主要是完成商贸会展活动的外部环境分析、商贸会展活动的内部条件分析、商贸会展策划的可行性分析、商贸会展活动的经济规律分析、商贸会展活动的技术规律分析等典型工作任务。其对应的课程有:经济应用数学、经济学基础、消费者行为学、商品学、会展学原理。

商贸会展管理模块。商贸会展管理主要是完成商贸会展的一般管理、商贸会展的综合管理、商贸会展的要素管理、商贸会展的过程管理、商务管理工具的运用等典型工作任务。其对应的课程有:管理学、商业企业管理、会展管理、会展法规、商务、会展服务、会展营销、展览现场管理、节庆管理、会展企业认识(考察)、会展综合实训。

会展策划模块。会展策划主要是完成会展组织和营销策划、会展广告策划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场馆布置与设计策划、撰写商贸会展策划书等典型工作任务。其对应的课程有:会展策划、会展广告与策划、PHOTOSHOP平面设计、会展营销与策划、展示设计、会展策划文案写作。

商贸会展沟通与礼仪模块。商贸会展沟通与礼仪主要是完成会展沟通、会展商务谈判,商贸会展组织形象的展示、商贸会展个人形象的展示等典型工作任务。其对应的课程有:会展英语、商务沟通、商务谈判、会展公共关系、会展礼仪。

参考文献

[1]周正柱.从会展企业任职条件看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思路[C].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2008,(12).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必要性 可行性

进入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亿辆,私车已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60%左右,这标志着中国汽车消费已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阶段,我国已步入汽车消费的黄金时期。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服务市场也随之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汽车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服务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整体组织、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提升汽车服务企业整体水平日益成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企业整体水平提高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从业人员总体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2011年到2015年,武汉市将投入124亿元办教育,提前5年完成国家规定的“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同时,该规划还着重提出“十二五”期间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申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政府的大力支持使我校汽车专业提升办学层次迎来了历史机遇。

一、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1.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汽车服务人才需求,服务武汉乃至湖北经济建设的需要

据相关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市场仍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年汽车产量将稳定在1500万辆以上。2010年,汽车产销量已突破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汽车产销量超越美国稳居全球第一位。2011年,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全年汽车产销量超过1800万辆。专家预测,2015年的汽车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全球汽车产销中心将逐渐向中国转移。

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汽车服务业。而在此背景下,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汽车服务人才在数量及质量上的严重不足。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汽车服务人才,尤其是应用型高级汽车服务工程人才是提升汽车服务企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近几年来汽车服务人才一直是人才市场的热点,应用型高级汽车服务工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然而,另一方面,未来几年内汽车服务人才全面紧缺。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秘书处副主任汤海山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维修人才缺口80万。未来5~10年内,包括汽车营销、维修、管理等方面的汽车服务人才持续紧缺。而据国家发改委调查数据,2011年,我国汽车服务市场从业人员达356.87万人。根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预测,2015年前后,我国汽车服务市场从业人员将达到500万人。由此可见,汽车服务市场对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

市场对汽车服务工程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专业背景和层次上。伴随着汽车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汽车服务岗位不断专业化和精细化,汽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汽车服务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等也有了更高的标准。

湖北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是现代制造业,尤其是以汽车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点。《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创新汽车市场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汽车研发——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汽车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武汉是湖北汽车产业的龙头,截至2011年,武汉已拥有超过500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千余家汽车服务企业。一个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的格局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汽车服务市场正在高速发展。如此规模的汽车服务市场,必然需要相当规模的人才支撑。汽车服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推动这个巨大汽车服务市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在汽车产业成熟的国家里,汽车服务人才约有32%为本科层次。然而,截至2011年,武汉市汽车服务(或相关行业)专业人才近3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却不足1500人,约为5%,该比例明显偏低。如果考虑到汽车服务企业扩大规模、企业升级等因素,本科学历的人数比例更低。若放眼全省,汽车服务本科层次人才的缺口将更加突出。不仅如此,在就业岗位上,本科层次人才更多的集中于管理层,在汽车故障诊断、汽车市场营销与策划等汽车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才能胜任的岗位,还主要以专科层次人才为主,不能满足汽车技术及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校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契合了湖北省及武汉市 “十二五”规划中满足汽车服务领域人才需求,为汽车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持。

2.武汉乃至湖北汽车服务人才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的需要

从武汉市目前的情况来看,汽车服务从业人员总体上存在着职业技能型人才持平,而中高级人才尤其是应用型高级工程类人才稀缺的状况。从人才层次需求来看,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本科汽车工程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汽车服务后市场领域人才需求的主体。

作为汽车服务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应当同时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综合素质,这种人才既不是研究型的从事专业分析、科研和教学的人才,也不同于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兼有技术服务、营销管理综合能力的工程类人才。其显著特征是具有本科学历,具备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所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具体而言,实践能力的核心是故障诊断和检测能力;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汽车营销和技术服务能力以及汽车后市场企业管理能力。而上述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和特色所在。

要解决武汉市“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存在巨大缺口这一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不合理的人才结构问题,只有通过专业、系统的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和具有特色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优化人才结构,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需求的目的。

3.提升汽车专业办学水平,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需要

2004年以来,我校汽车专业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技能型汽车服务人才,服务了武汉乃至湖北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但由于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导致对汽车服务人才需求结构的要求发生改变,特别是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在较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供需紧张的状况,导致其供求结构严重失衡。虽然近年来开设汽车专业的高职高专越来越多,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解决不了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紧缺的问题,制约了汽车服务市场的发展。

因此,我校只有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稳妥地提升办学层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按照本科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才能够提升汽车专业的办学水平,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直以来,我校始终秉承“与服务经济共进,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办学理念,在汽车专业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专兼结合,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坚信,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我校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是可行的。

我校目前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两个专科专业(以下统称:汽车专业)。汽车专业自2004年开设以来,始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湖北省和武汉市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宗旨,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的独特区域优势,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专业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连续获批省级教改试点专业、省级实训基地、武汉市品牌专业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近5年来,汽车专业招生规模稳定在每年280人左右,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汽车检测维修能力、汽车营销及售后服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专业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力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实验(实训)条件大为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高。汽车专业实验室目前已拥有总值逾800万元的各类汽车实验(实训)设备,规模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汽车专业还拥有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几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中青年教学团队,拥有包括3名教授(含1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名副教授在内的中青年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共有教师28名(含“双师型”教师13名,楚天技能名师1名,汽车实验(实训)教师5名)。教学团队近半数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均有汽车专业学习经历或具有汽车企业工作经历,学缘结构优良。团队中既有40岁以上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知识面宽广、知识结构良好、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团队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既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拥有熟练的实践技能。

综上所述,我校申办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非常必要且切实可行的。这一举措,既能顺应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也能弥补汽车服务业对本科应用型汽车工程人才的需求,还能使我校办学实力较强的汽车专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为武汉市乃至于湖北省汽车服务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文资.汽车服务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与研究.职教通讯,2012,(5).

[2]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4-1.

[3]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长江日报,2011-3-23.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两型社会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简称“高新区”)在产学研合作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高新区成为了试验区中的试验区,产学研合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基于调研数据,对高新区产学研合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展望,为制定产学研合作政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无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还是高新区管委会,都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产学研合作能力明显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规模与质量,是产学研合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高新区培育了一批卓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08年底,注册企业达到12784家,经营活跃企业有8000多家。其中,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达到72家,规模以上科技企业达到720家[1]。随着高新区管委会的推动和引导,科技型企业重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主体意识增强。例如,凯迪电力、华中数控、烽火科技、长飞光纤研发并产业化了大批新产品或新技术。

高新区汇集了42所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始终注重科技与经济结合,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主要集中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电子、光通信等领域具有比较明显的转化优势;武汉大学在本地转化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测绘、化学化工、水电利设备及生物医药等行业;武汉理工大学在机电、汽车、材料等专业转化能力较强;华中农业大学的主要优势集中在畜牧、养殖、生物等专业方面[2]。

高新区汇集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家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高新区始终按照市场经济思路推动科研院所加快成果产业化、院所企业化,加速释放科研院所的科技能量。其中,邮科院、化学所、生物所、高压所等20家科研院所实现了以研发为主的事业单位向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的转化;中核武汉核动力所、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院所将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3]。

2、产学研合作环境日益完善。

产学研合作水平与外部环境的支持密切相关。高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改善产学研合作环境。

(1)、创新服务平台日益多元化。高新区积极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组建了“国家光电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为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行业核心企业建立10多个不同层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建设了多元化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子产品测试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

(2)、孵化器逐步专业化。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高新区开创专业化孵化器发展道路,完善了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的体系。通过不断加强孵化器的建设,逐渐建成或正在建设武汉留学生创业园、光谷创业街、光谷软件园、南湖农业园创业中心、生物医药孵化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孵化器、光电子企业孵化器7个专业孵化器。截至2009年7月,高新区的孵化面积达90万m2,在孵企业突破1000家[4]。

(3)、大学科技园成为产学研成长链的关键环节。高新区已形成校园周边、科技园区和创业中心、孵化器相结合的多层次孵化网络。尤其是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等的建设,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例如,截至2008年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168家,累计毕业企业85家。

(4)、投融资环境不断改善。高新区在改善投融资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①扶持和促进企业上市,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暂行办法》;②发展风险投资,已建立了华工创投、东湖创投、光谷创投、武大创新、创业者中心等7家风险投资机构,引进了汇丰控股公司、IDG创业投资基金、Intel等境外创业投资机构;③完善了产权交易平台。中国(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在全国首创非上市公司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开展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截至2008年年底,为高新区内的艾维通信、武汉安能、江通动画、银泰科技、绿世界环保等28家公司融资35笔,总资金超6亿元[5];④促进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例如,光谷基金与华夏银行签定协议,形成“贷款+担保+投资”的投融资新型融资模式,为中小城市企业提供超过1亿元的融资支持[1]。

(5)、促进成果转化政策推陈出新。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暂行办法》、《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国光谷创新奖暂行办法》、《关于推进科技人员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中国光谷创新奖,鼓励科技成果的股权化、资本化。例如,在红光高清NVD项目的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人员和管理团队以知识产权入股650万元,占股比例达27%。

(6)、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08年底,高新区已累计吸引海外留学人才1300余人,创办520多家企业,涉及200多项高科技项目的研发和经营[6]。2009年,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先后出台《关于在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3551”人才计划的暂行办法》,得到海内外相关人士的关注和响应。

(7)、产学研联动机制初步形成。高新区定期召开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等参与的产学研联席会议,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联盟、光电国家实验室、软件外包产业联盟、激光行业协会、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产业技术联盟、光纤到户(FT-TH)联盟、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的建设,加强了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动,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3、产学研合作模式多元化。

在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多种富有生机活力的合作模式。

(1)、松散型合作。即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区内企业已建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15家。例如,楚天激光聘请中科院姚建铨院士为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聘请国内外一批知名激光技术专家组成顾问团。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是企业规模较大、研发力量较强,属于创新型企业的典范。

(2)、大学院所直接将研发植入产业。即高校、科研院所依靠科研资源和科研优势,创办科技型企业以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高校老师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到高新区创业,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楚天激光、凯迪电力、凡谷电子。大学科技园逐步发展成为高校和科研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华中数控、天喻信息、达梦数据库,武汉大学的武大弘元、武大吉奥、武汉立得空间,武汉理工大学的南华高速、理工光科、港迪电气、理工光学等。华烁科技、中冶南方、烽火科技等则是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科研院所依靠自身的科研能力、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直接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典范。

(3)、共建产学研经济联合体。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中,为了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高新区建设了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共建的产学研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拉动了产学研集成。其中,2002年,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东湖高新集团合作成立了我国第二个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产学研各方共建企业推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武汉大学开发的“OSMAR-S型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选择凡谷电子公司作为实现雷达产业化的合作伙伴。

(4)、产业联盟。整合产学研的技术和产业资源,以联盟的方式提升整合能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软件外包产业联盟、激光行业协会、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NVD)产业技术联盟、光纤到户(FTTH)联盟、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这些联盟的成效已开始显现。

(5)、“产业基地+研究院”集成模式。高新区采取资源集聚战略,依托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立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其中,光电国家实验室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717所组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由武汉大学牵头,由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凯迪电力等单位组建。

4、产学研合作国际化初具雏形。

东湖高新区的产学研开始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合作,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1)、谋求全球产学研资源的整合。目前,高新区内的产学研主体已开始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积极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例如,长飞光纤由中国电信集团、武汉长江通信集团与荷兰德拉克公司共同投资、合作研发;华工科技收购澳大利亚的Farley和Laserlab,通过集成创新研制出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精度等离子切割机和高性能激光切割机。

(2)、吸引跨国公司到高新区建设技术中心。例如,微软技术中心、IBM软件创新中心、英特尔创新技术体验中心、EDS全球服务外包中心等。

(3)、聘请国外专家。例如,光电国家实验室聘请了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布立顿?强斯博士,成立了“布立顿?强斯生物医学光学研究中心”;凯迪电力聘请世界著名干法脱硫专家孜默担任技术顾问,引进了7位经验丰富的德国、波兰等国家的脱硫技术专家。

(4)、举办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例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国际光电子博览会、留学生创业会以及光谷国际论坛等。

5、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

(1)、从联合创新走向创新集群。高新区涌现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如华工科技、长飞光纤、烽火科技、凯迪电力、中冶南方、楚天激光。2001—2008年,高新区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部级创新项目320多项[7],开发了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尤其是烽火科技的3项IP网络技术标准、长飞光纤的“光纤链路测试方法”,均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高新区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由区内企业牵头组建了产业技术联盟,成立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开始走向联合创新。这标志着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已朝市场化、长期化方向发展,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

(2)、科研成果不断转化成社会财富。产学研结合的浪潮日渐高涨,科研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被产业化,转化成社会财富。例如,由国家光电实验室研发改进的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NVD研制成功,武汉全真LCOS大屏幕投影仪产品试生产。

(3)、部级示范基地纷纷落户。高新区已拥有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研发基地、光电器件生产研发基地、光通信产品研发基地、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高新区也先后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全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全国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和“武汉?中国多语信息处理产业基地”等。这些基地的落户都是官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成效。

二、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的形势,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发展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集中突现如下:

1、校企的价值取向差异依然严重。

高校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往往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长期以来,高校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数量、参与人的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依然以论文或著作、研究项目及教学成果为依据。虽然高校、科研院所考核体系及激励机制正逐步向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发展,科技人员创办公司越来越多,例如,武汉东湖创业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886家,其中近20%的企业由高校或高校教师创办[8]。但是,武汉高校产业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产业相比,在数量、规模、产业实力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关注的焦点是科研成果的市场效益或市场前景。

目前,区内企业在创新上对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大多数企业的创新属于自创。据湖北省统计局2007年的《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6年,湖北省由企业独立完成的产品创新占71。9%,独立完成的工艺创新占65。2%,只有28。1%的产品创新和34。8%的工艺创新是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的合作完成的[9]。

2、产学研合作联盟亟待升级。

跨“产学研”平台的产业联盟是现阶段高新区推进产业升级和规模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新区的众多产业技术联盟,由高校或企业牵头,由研究机构、企业,甚至金融、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组成(如表1所示)。但是,高新区的产业技术联盟成立时间比较短,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的初级阶段,需要经历“联系、联合和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六部委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且,随着产业联盟的逐步推进,产学研联盟中存在文化风险、制度风险和运作风险,可能引发联盟内部的冲突和不协调,造成联盟的终止。因此,转向产学研相结合、整合有效资源的技术创新联盟,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3、在汉高校的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

高新区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可进行产业化运作,但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远落后于其科研能力。尤其是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向本地企业转化的比率比较低,由武汉地区企业承接的项目不足20%[8],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例如,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项目总额大约在3~4亿元,其中涉及到武汉本地及武汉周边地区的项目转化总额只有大约5000万元,仅占转化总量的25%左右[2]。武汉大学2006年以专利申请权、专利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形式实施具有发明专利的项目13项,武汉企业承接的项目只有2项[8]。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其它高校及科研机构也存在类似现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对象大部分是江浙、广东等外省企业,与省内企业的合作反而比较少。

例如,武汉大学2002—2006年通过专利技术合作开发项目68项,其中与武汉企业合作开发的专利技术项目不足10%,华中科技大学2002—2006年与武汉企业也只有29项专利技术合作开发项目[8]。

4、产学研合作地区性明显。

高新区的官产学研合作大多局限在本地区,以整合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源为主,在积极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资源,实现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一方面,外省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各部委所属单位的科技人员带科技成果来东湖高新区实施转化的很少。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虽然东湖高新区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开始引入国外科研力量,包括与国外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和独资企业的技术转移与扩散等。例如,与法国政府联合建设P4实验室,华工科技收购澳大利亚切割系统公司,凯迪电力高薪聘用外国专家。但是,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地区性过于明显,未能在更开放的环境中推进,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产学研创新体系,难以融入国际性创新网络。

三、促进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对策

为促进高新区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结合产学研发展趋势和高新区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1、以战略规划引领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

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产学研合作过程的重要运用,也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正经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转型时期,明确产学研的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结合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经验,制定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明确产学研合作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以规划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引领产学研工作纵深发展。

2、以战略联盟和合作网络驱动产学研合作国际化。

随着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发展,产学研合作不能局限于区内、国内。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外延边界,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际化道路,是高新区成功嵌入国际性创新网络,逐步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推进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随着产业技术联盟的不断发展,利用现有具有影响力的技术联盟或产业联盟,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大型跨国企业开展合作,成立跨国产业联盟,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推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化。另一方面,通过在汉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国际合作网络,以“请进来、走出去”思路开展产学研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国际化。

[NextPage]

3、吸引和促进区内外产学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世界一流科技园发展的经验证明: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来推动高新区企业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一方面,依靠辖区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实施产业与科技的对接。以高新区优化的产业结构,积极与在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和学科链实现对接,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另一方面,借鉴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加强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鼓励省外乃至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根据东湖高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到高新区建立转化基地,借用外省的科技能力为高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4、以产学研平台吸引和留住科技领军人才。

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如何留住人才,使用好人才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产学研平台建设,营造引才、留才、用才的综合环境,从而使人才从愿意有为到可有作为,从希望发挥到能够施展。例如,利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中科院武汉分院、邮科院等科研院所,凯迪电力、长飞光纤等创新型企业,以国家光电实验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部级实验室为平台,引进和留住海外科技领军人才。

5、借助“部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发挥辐射效应。

高新区创建“部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应该说既有需要又有可能。自主创新体制和优化产业布局是武汉城市圈作为“新特区”的重要试验内容,东湖高新区作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龙头和示范基地,则成为试验区中的试验区。

正如李健[10]教授所说“两型社会离不开两型经济,两型经济离不开两型产业,两型产业离不开两型技术”,两型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高新区在优势产业上已具有优越的产学研合作条件,为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应该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建立“部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探索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东湖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武汉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情况汇报[R]。2009-2-20。

[2]武汉市产学研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武汉市产学研工作发展报告[R]。2006-11。

[3]夏亚民,陈丽娜。东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区,2007(2):80-84。

[4]王宏斌,陈捷。武汉东湖高新区玩转资本市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7-08。

[5]何亚斌。关于产权市场促进产学研合作情况的汇报[R]。2009-3-27。

[6]夏斐,李宏。武汉吹响“人才集结号”[N]。光明日报,2009-03-02。

[7]湖北省科技厅高新处。极目楚天论光谷[EB/OL]。2008-06-19。

[8]董宏伟。武汉市教育部直属院校专利转化情况调查。2008-01-14。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6

武汉政协网2007年,是新一届政协的开局之年。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按照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统一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以“加快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为目标,认真履行政协职能,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同港澳台侨同胞的联系,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流交往工作,为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取得较好成绩。

一、围绕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专题调研工作取得新成果

开展调查研究,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专委会组织委员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一年来,我们围绕市政协常委会议题和专委会工作特点,组织了专题调研和委员视察等活动。

(一)围绕市政协常委会议题组织专题调研。一季度,专委会围绕十一届二次常委会“关于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议题,在分管副主席肖志钢、江中联率领下,到市外经贸局听取有关负责同志就我市"十一五"规划中我市外资大项目引进工作情况通报,赴武汉新区、武汉经济开发区调研,视察香港世贸集团在建的锦绣长江和知音大道等项目建设工程情况。为了更进一步准确地摸清外资企业在汉的发展情况,走访了华中商贸园有限公司(台资)、香港·武汉华乐地产拓展有限公司,听取了公司负责人关于企业运作情况的介绍并进行座谈。通过调研形成了《关于我市外资大项目引进工作的几点建议》专题报告,并由专委会主任黄楚卿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常委会上发言。三季度,与市政协科教文卫体专委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围绕十一届四次常委会“关于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步伐”的议题,召开“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整合”调研情况通报会,请市旅游局负责人就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整合情况作专题通报,分别到黄冈、孝感市召开由8城市政协副主席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对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整合的意见和建议,调研专班成员还赴新疆、甘肃等地考察,形成了“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整合,促进市场一体化,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并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常委会上发言。

(二)组织重点课题的调研。根据《政协武汉市委员会2007年重点调研课题实施意见》(武协字〔2007〕6号)精神,专委会与对外友好界别组成联合专班,由市政协副主席肖志钢、江中联领队,围绕国际资本流动趋势对我市利用外资的影响、三资企业(外商)在汉投资现状以及政府对策进行调研。为了选题准确,体现对外工作的特点,组织委员与主席约谈,在广泛听取委员对课题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成立调研专班,制订详细的调研方案。听取市发改委、市外经局、市招商局、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开发区等单位通报外商在我市投资情况;分别召开部分外商驻汉代表机构和我市部分外资企业座谈会,邀请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武汉办事处、曼彻斯特武汉联络处、香港贸发局武汉办事处等20多家企业负责人,听取他们在汉投资发展、经营状况和面临的困难及今后企业投资经营计划等情况。通过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分析武汉在利用外资和外资企业在汉发展情况及引进和使用外资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国际资本对华投资的现状和发展形势,为我市及时调整招商引资对策,提高我市对外招商引资水平,促进我市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策。为了使对策和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调研组还考察了北京和天津市政府有关部门,致函上海和深圳市政协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学习兄弟城市经验。经调研组成员认真磋商、修改形成了《把握国际资本流动趋势,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的调研报告。

(三)认真做好提案督办和委员视察工作。上半年,专委会在肖志钢副主席带领下,到市民政局督办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集体提案《发挥留学回国创业人员作用,积极推进我市自主创新进程的建议》(第0114号)、《建立和完善我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第0115号)、《建议将军山南大门等道路命名为武汉大道》(第0116号)。听取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负责人关于办理第0114、0115、0116号提案的进展情况通报,并就进一步提高提案办理质量、提案涉及的为留学回国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学习和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优化我市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投资环境等问题提出了

意见和建议。组织委员就《发挥留学回国创业人员作用,积极推进我市自主创新进程的建议》(第0114号)提案的督办工作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开展专题调研,并对光谷软件园进行了实地考察,视察了软件展示厅、思远教育、江通数码、动漫公共平台、数字媒体公司、软件公共技术平台等项目并进行座谈。张敏委员提出的“武汉创意产业振翅待飞”、“开辟创意产业发展空间”等建议,分别刊登在长江日报《议政建言》专版和《经济新闻》栏目。下半年,专委会与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联合组织视察辛亥首义文化建设情况,并分别到武昌区起义门、中山路、蛇山南坡、首义文化广场等辛亥遗址视察。在召开的座谈会上,30多位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就打造首义文化名片出谋划策。委员们还联系工作实际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调研,积极撰写提案。今年,在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提案102件,集体提案3件,我委的提案及反映《社情民意》受到市领导和职能部门的重视,如,张敏委员的《关于加快发展武汉市创意产业的建议》提案,在市政协《社情民意》上刊登后,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市委书记苗圩、袁善腊常务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毅等分别作了批示。王辉光委员全年撰写提案、《社情民意》共计40多篇。香港委员陈永坚《关于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促进武汉市健康发展的建议》提案,在市政协《社情民意》地刊登后,常务副市长袁善腊作了批示,责成政府职能部门专题研究具体落实措施。澳门委员吴坤林关于《抓住机遇,促进“十一五”规划早日成功发展》的提案,受到市外经贸局高度重视,在提案回复中明确表示,要加大对澳门的宣传力度,在出国劳务人员培训、旅游、会展、工程承包、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并与澳汉联谊会建立联系,努力引导我市企业通过澳门渠道“走出去”,拓展葡语系国家的经贸往来。在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武汉航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奖励办法》中,采纳武汉与澳门尽快通航的建议,提出奖励新开国际航线的航空公司,推动武汉-澳门航线恢复通航。

二、密切与港澳委员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拓展交流交往领域

加强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和团结,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交流交往活动,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往来和合作,是党和国家赋予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责。一年来,接待港澳台侨胞、海外朋友100多人次,出访港澳、日、韩、法、瑞士、北欧等国7批50人次。

(一)对外友好交流交往进一步加强。为了充分发挥政协对外交往的优势,市政协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友好交往。5月份,应日本大分市政府和韩国清州市政府的邀请,市政协主席叶金生一行访问日本和韩国。在日本访问期间,拜访了我市友好城市——大分市政府和议会,分别会见了大分市副市长叽崎贤治先生、久渡晃先生,大分市议会议长三浦由纪先生、副议长渡部义美先生。双方对两市多年来的友好交往与合作表示满意,叶金生主席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力争取得更好的双赢效果。访日期间,叶金生主席一行还参观了在武汉东湖开发区投资的日资企业网野(武汉)高科技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在访问我市友好城市——韩国清州市政府、市议会时,叶主席一行就进一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促进企业互访、人员往来等方面进行了会谈。双方一致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越来越成为国际资本注目的焦点,武汉市与清州市的交流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月,李富生副主席在香港会见美国EXE网络公司威廉.威特梅先生、美国科贝国际公司首席执行官曾宪锋先生、新加坡生物柴油储备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柏清先生。11月,市政协副主席黄蔚堂率团访问法国、俄罗斯,重点考察了城市建设和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促进了武汉市与欧洲国家城建系统的交流与合作。12月,市政协副主席肖志钢率团访问法国、瑞士,进行议会交流,加大对武汉的宣传。12月底,以秘书长王少雄为团长的武汉代表团一行37人应邀赴日访问友城大分市,宣传了我市与大分市结成友好城市的可喜成就。在做好市政协领导对外交流交往工作的同时,组织部分委员以及所联系的企业负责人参加“中国—非洲投资贸易合作武汉推广会”。通过活动使市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企业人士进一步了解非洲市场,熟悉我国对非经贸政策,从而为推动武汉中小企业走进非洲,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贸易合作建言献策。今年,还加强了与港澳委员的联系,市政协主席叶金生、副主席杨付华、肖志钢、李富生,秘书长王少雄及专委会负责人先后专程赴港澳考察,通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情况,港澳地区委员们倍受鼓舞。

市政协领导在“走出去”的同时,还注重以“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日本、西班牙等国和港澳台地区高层人士交流交往。6月,叶金生主席会见以日本大分市前议长田岛八日先生为团长的日本大分市议会自由代表团一行,加强了两市议会交流。在会见时叶金生主席回顾了武汉与大分市结为友好城市近28年来,双方在经贸、科技、文体、医疗、农业等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与合作,所取得成果喜人。希望继续保持友好交往势头,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为中日发展作出更大贡献。8月,十届政协主席刘善璧和副主席肖志钢,秘书长王少雄会见西班牙原驻巴塞罗那副总领事高守坚先生一行。11月,肖志钢副主席会见日本大分市长钉宫磐先生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一年来,专委会还分别接待了市政协常委、汉港联谊会会长林兴识先生、澳汉联谊会会长吴坤林、蓝光集团董事长高训禧、澳汉联谊会副理事长杨友运先生等,接待了以市政协第

八、九届委员、香港义生五金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德义先生为团长的香港武汉之友代表团一行。

(二)做好接待来访台湾团组的工作。一年来,接待了以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陈武雄、和桐集团林锦花总裁为团长的大陆经贸考察团一行。组织考察团到开发区管委会听取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情况介绍,考察了开发区区容区貌,参观了冠捷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还分别接待台湾知名人士胡秋原先生长女、美国宾州大学博士胡采禾女士、台湾三犬基金会负责人汪其桐一行等团组及高层人士,相互交流情况,进一步宣传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大政方针,宣传了人民政协组织。

(三)举办联谊活动。9月,专委会在市职工疗养院,举行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月圆九州,情系江城”中秋联谊活动。市政协副主席肖志钢、江中联、秘书长王少雄、副秘书长蒋君伟、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负责人等领导和被邀请的市委统战部、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台办、市外办、市侨办、市工商联等单位领导;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代表、海外驻汉代表处代表、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委员、工作顾问以及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老领导、各区政协负责人等100多人参加了联谊会。江中联副主席在联谊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政协委员和海内外各界人士陈洁、杨青、张敏、王树忠等结合自身工作,发表了参与政协活动感言,并通过参与互动的方式进行联欢。

三、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优势,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服务

(一)积极支持和协助市政府举办“香港·湖北武汉周”活动。武汉市政协港澳委员高举爱国、爱港、爱澳的旗帜,在积极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同时,关心武汉、奉献武汉、建设武汉,认真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5月,由省、市政府主办的“2007香港·湖北武汉周”活动,得到港澳委员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委员们发挥优势,为“湖北武汉周”争做贡献。有的委员主动邀请香港工商社团负责人、著名工商界人士出席活动;有的委员主动提供车辆和人力支持并协助赴港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委员们积极参加湖北武汉周开幕式,以及多个专项会议活动,并与李宪生市长进行座谈,对推进武汉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并对港澳委员在湖北武汉周期间积极参与,献计出力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在发挥港澳委员作用的同时,我委还在市政协副主席李富生带领下赴港参加“湖北武汉周”招商活动,参与了香港召开的汉南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推介会、洪山区招商推介会、武汉市旅游局旅游推介会、王家墩CBD招商推介会等活动,积极筹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招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具体事项,积极支持了政府的中心工作,扩大了政协参政议政的影响力。

(二)大力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我们不断加强与在汉台胞、台湾岛内有关党派团体和知名人士的联系和交流,主动协助有关部门促进汉台经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扩大汉台交流与合作发挥了作用。7月,我委协助市政府举办“湖北武汉台湾周”活动,专程赴京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王永海等出席会议。张克辉副主席在开幕式上宣布“湖北武汉台湾周”开幕,还参加了活动的欢迎宴会,会见了中国副主席江丙坤及台湾知名人士。我委还积极完成“湖北武汉台湾周”有关活动的筹备工作,为市政协副主席肖志钢、江中联等领导出席农业合作与交流活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年初,还组织了以十届市政协副主席贾震涛为团长的经贸文化交流考察团赴台考察,为加强政协组织广泛团结台湾同胞,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和关系和平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进一步加强了同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和团结。配合国侨办和市政府成功举办了“2007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海外华人华商、华侨华人社团侨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等近2500多人来汉出席。邀请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郭东坡出席会议,在市政协副主席江中联的带领下,我委黄楚卿主任、香港委员谢俊明、彭钦华、澳门委员吴坤林、叶荣发等委员参加'2007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会议期间,江中联副主席在“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致词,张敏委员代表本专委会作题为“发挥留学回国创业人员作用,积极推进我市自主创新进程的建议”的大会发言。我委还联合侨联界别走访中百仓储集团,介绍我市侨务工作,积极争取企业对困难侨眷在生活和就业上给支持和照顾。

四、积极探索,夯实基础,建立机制,专委会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发挥界别联系委员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界别优势,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一是注重发挥专委会的指导作用。专委会将界别活动内容纳入《2007年专委会工作要点》中,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加强指导,列入季度工作安排,具体逐项落实。二是为界别活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落实界别活动时间、地点及组织形式,联系参加活动委员,协调参与的相关单位等,如,5月、10月,专委会两次召集所联系的四个界别工作联席会议,围绕2007年调研工作,确定课题、交流调研成果。8月,组织对外友好、侨联、台盟界别召集人和部分委员到鄂州开展界别联谊活动。三是积极参与界别组织的活动。3月中旬,与对外友好界别共同策划调研课题、与侨界委员共同参加并组织协调有关“华创会”的系列活动,积极为界别活动当好参谋,出谋划策。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外出考察、走访委员、座谈会、联谊等形式活动,拓宽了委员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提出了高质量建议,如对外友好界别“关于加快发展武汉市创意产业的建议”受到市领导的重视,并被有关部门采纳。

(二)加强与全国、省政协和区政协对口专委会的联系。专委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为了开拓工作视野,拓宽工作渠道,争取对口专委会的工作指导。年初,专委会主任带队分别到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外事委员会、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拜访,汇报新一届专委会组成情况及今后工作的思路,加强了与全国、省政协的联系。同时,还到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就湖北武汉台湾周、市政协召开台海形势学习报告会等工作向有关负责人汇报并作邀请。

专委会把与区政协对口专委会的联系作为加强制度化建设重要工作,坚持半年一次的市区政协主任会议制度。如就工作互动、工作交流、工作协作进行座谈。11月,与江岸区政协在百步亭社区联合开展了政协委员进社区征集社情民意活动。并邀请13区对口专委会主任参加专委会组织每月一次的“委员活动日”,进一步加强与13区对口专委会工作的联系。

(三)加强专委会建设,为做好政协委员履行职能服务。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委员自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专委会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组织委员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学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内容。每季度组织委员参加市政协主办的专题报告会,利用委员活动日、界别活动等多种形式及时传达市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精神;每季度将武汉经济建设和市政协工作情况编印成《情况通报》发给港澳委员,为委员履行职能提供信息。积极为委员知情明政、履行职能创造条件。与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致公党武汉市委、市侨办、市侨联、市司法局、市普法办联合举办武汉市侨法学习宣传报告会。请国务院侨办国内司司长程铁生就《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侨法的产生背景、贯彻侨法的重要意义、各地贯彻侨法的基本情况、对下一步宣传贯彻侨法的意见作报告。协助文史学习委员会举办台海形势报告会,邀请原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中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为市政协委员、市各派、各区政协和台办干部,就两岸关系问题和如何贯彻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指导原则作报告。同时,为了让委员和对口区政协专委会更及时掌握台海形势动态,每月编印《台情网摘》供作参考。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根据《政协武汉市委员会专门委员会通则》,结合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港澳台侨和外事工作实际,制定《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工作规则》,明确工作任务,形成年初有计划,季度有安排,半年有小结等工作制度。同时还制定了主任会议制度,明确了主任工作分工,为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证。三是开展“委员活动日”。经专委会主任会议通过,每月组织一次“委员活动日”是加强专委会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活动密切与委员的联系,为委员履行职能、知情参政提供平台,今年,组织委员到武汉市亚洲心脏病医院听取医院发展情况汇报和健康知识讲座,参观医院病区、门诊部、实验室等部门、体验心脏超声波等先进医疗设备;到江夏区视察藏龙岛庙山开发区、到武汉影城观看“佳片有约”;视察三资企业凯恩斯香港国际置业有限公司;组织乒乓球健身联谊活动;组织中秋联谊会;到江夏梁子湖开展联谊活动;到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开展征集社情民意等活动,均受到委员欢迎。四是聘请专委会工作顾问,提高建言献策水平。为了提高专委会参政议政的质量和工作水平,经专委会主任会议同意,聘请了一批资深的专家、学者作为工作顾问。他们结合自己在港澳台侨和外事工作的专业,围绕专委会重点调研课题,积极出谋划策。五是协助完成《政协论坛》节目。今年,协助武汉电视台制作了以香港回归十周年为契机,“香港回归,汉港双赢”为题、以委员发表意见“热议”“两假”、政协委员关注物业管理的《政协论坛》等节目3期;与长江日报有关负责人共同策划宣传香港委员以及其在汉投资企业发展情况的专版。全年,被《政协信息》采纳39篇,《社情民意》等采纳7篇。其中4篇分别被书记苗圩、副市长袁善腊、宣传部长朱毅等领导的批示。

2008年工作要点

 2008年,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和中共武汉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突出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紧密结合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工作实际,把“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把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作为重点,着力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专委会的基础作用、界别的纽带作用;着力抓好基础工作;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开创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工作的新局面。

一、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努力提高委员的政治素质和履行职能的能力水平

把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作为全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重点,着力抓紧抓好。紧密联系专委会工作和委员增强素质、履行职能的实际需要,继续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加强港澳台侨和外事工作方针、政策和各方面新知识的学习,组织委员参加市政协举办的报告会、专题讲座等,为委员们多学一点、学好一点、学深一点创造必要条件。年内,围绕构建和谐和社会和学习中共十七报告等专题,将在香港和武汉分别召开两次市政协委员学习交流会。

二、把握发展主题,深入调查研究,把建设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作为专委会和政协委员发挥职能的第一要务

围绕市政协常委会议题,选择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咨询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课题的需要,开展与派、界别联合调研。重视发挥港澳地区市政协委员在调研中的作用,运用他们独特视角和前沿知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服务港澳委员,团结港澳同胞,为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武汉又好又快发展再作新贡献充分发挥港澳地区武汉市政协委员在促进武汉与香港、澳门合作与交流的主渠道作用。鼓励港澳委员中的企业家加大对武汉的投资,并通过委员的渠道和社会影响力介绍更多的港澳地区工商社团和企业界人士来汉投资考察。继续扩大与香港、澳门社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的旗帜下,促进汉港、澳汉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发挥香港汉港联谊会、澳门澳汉联谊会的作用,支持他们依照政协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配合市政府组织湖北武汉香港周招商活动。组织港澳委员赴内地开展视察活动。

四、坚持和平发展,加强交流沟通,扩大汉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优势,加强同台湾同胞和各界人士的联系,特别是与在汉台胞和来汉访问的台湾朋友的联系,共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使汉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再上新台阶。配合市台办,开展每年度的台湾周活动。加强同市台企协会的联系,关心支持在汉的台资企业的发展,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五、贯彻侨务政策,加强侨务工作,促进海内外同胞的和谐,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在广交新朋友、深交老朋友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人士的工作。特别是努力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成就的华侨华人拓展。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武汉籍华侨华人情况,通过持续性、累积性工作,逐步增加市政协侨务工作资源。协助市侨办,开展每年度的华创会活动。加强同市侨商会的联系,关心支持在汉的困难侨胞侨眷,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六、做好外事工作,扩大对外交流,为我市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服务认真贯彻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政协对外交流交往工作,形成做好外事工作的整体合力,要依照政协章程,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流交往活动。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7

1、目前我国没有科技成果流失情况权威统计制度,但可以通过二个方面考察

(1)科技产出状况

《2005年武汉市专利申请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武汉市专利申请量2004年为4136件,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六位,2005年武汉市专利申请量6233件,比2004年的第六位下降一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444件,占申请总量的23.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40%),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七位,比2004年下降两位(见表1)。另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评估,湖北工业自主创新力仅居全国第19位,创新支撑能力仅居第28位。显然,无论是专利申请量、还是自主创新能力,其现状与武汉市科技人才拥有量很不匹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武汉的科技实力综合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全市拥有包括部属、省属普通高校59所(数据截至2005年5月24日),科研机构800多个。在人才资源上,截至2005年底,武汉地区人才总量约为107万人,拥有两院院士50名。按照常理,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智能”资源的地区,其科技产出在全国应该是具有对应地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智能外流了。

(2)科技成果流失现状

武汉市科协副主席刘晨晖教授说过:“我省的科技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现实甚至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电子工业为例,武汉市的电子工业产值原来居全国第6位,现在却降至第二十几位。电子工业这个最能显示技术进步的行业,如果不引进新技术成果,我们将有被淘汰的危险。”据有关专家调查,武大、华中科大、武理工大三所高校的科技成果80%以上流向沿海地区。如著名的胃药“丽珠得乐”就是珠海市丽珠制药厂1990年以40万元价格从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所购买的一种名为“迪乐”的胃药专利;武汉大学教授、两院院士李德仁的两项技术成果――三维数码城市技术和空间信息与移动通讯集成技术因缺乏10万元的启动资金,被深圳市科技局以500万元启动资金引入深圳,最终异地开花结果。

2、科技人员流失

有人用“行云的武汉,流水的三镇”来形容武汉近些年的人才流失状况。相关统计显示,1998年以来,湖北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在职人员流向江浙的至少有20万人,流向珠三角的甚至可能超过30万。仅武汉大学提供的数据就显示,1999年以来,该校毕业生约有60%流向珠三角和长三角。人才流失已使武汉的经济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留不住人才,自然就难以快速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不了,就业条件和待遇不够优厚,反过来又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

二、引发武汉市智能流失的因素分析

1、科技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过程,可以使科技成果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模式至少应体现以下三点:一是政府、社会、企业都实实在在重视科技工作,尤其是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二是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内在需求和要求增加;三是科技成果能够迅速地转化为生产技术优势和现实生产力。从武汉市的情况看,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多阶段性和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导致以稳健为原则的银行不愿贷款;普通投资者又不敢承担高风险;而以公共产品投资为己任的政府资金又相对拮据,对商业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中介工作效率较低

根据武汉市科技局网站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武汉市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孵化场地8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931家,累计毕业企业420家。而同年苏州各类科技孵化器只有23家,孵化面积68.6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414家,而累计毕业企业就已经达到400多家。由此可见,武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效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科技资源应用激励机制不健全

武汉是我国第三大科学教育基地,然而现行的人事、科技体制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往往围绕着省级以上“纵向课题”、“评奖”而不是市场来进行,重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类计划项目,而对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研究项目较为轻视。高校或科研单位在核算工作量或科研编制、职称评审、提取科研管理费等方面政策性(人为)地降低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及其经费的含金量。因此,高校科技人员比较关心论文能否发表、能否通过鉴定、能否获奖,至于技术成果能否转化,则比较淡漠。

4、诸多因素“驱赶”人才

导致人才外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武汉有以下几点:

(1)工资待遇因素

从2005年全国全年各城市人均收入调查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来看,武汉的人均工资(见表2)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上海、江浙一带相比都有明显差距。因此,从事同样的工作,个人自然会寻求收益的最大化。再加上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频频以高薪、优厚的福利待遇来武汉揽才,从而为人才的外流创造了条件。

(2)政府人才管理制度与措施相对滞后

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有关部门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如组团到外省招聘、对到本地区求职的外地高校毕业生报销路费等等。如浙江建德市财政出资,由人事部门牵头建设“人才公寓”,以优惠价格卖给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人才公寓”甚至成立了专门的人才公寓租赁服务中心,不仅免去租房者找房东奔西走的劳顿,甚至符合租赁条件的租户每人每月还将获得200元的补贴。

(3)民营经济发展落后影响了武汉的人才吸纳能力

民营企业一直是吸纳人才的重要主体,据统计,截至2005年,上海有民营企业32万户,深圳有15.2万户,苏州也有8万多户。这些民营企业吸纳了大量中高级人才,而武汉市拥有私营企业仅7.13万户。武汉在民间资本利用不充分,加上国有企业实力有限,削弱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容纳力。

三、政策建议

1、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

从武汉市科技成果外流情况看,资金瓶颈是主因。从国外科技风险投资的情况看,对一项成果的资金投入,起步阶段是10%,创业阶段是40-50%,后期是40-50%。可以说,没有资金就没有人才和科技成果的产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等措施,为科技成果研发及转化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智能资源开发提供优质的中介服务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提供市场信息、扶持科技成果鉴定及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市场方面有所作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开辟畅通的渠道。政府的人事部门可以借鉴其他省市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坐机关”的工作方式,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需求库,为人才流动提供指导。对于引进人才,则与用人单位相配合,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如协助解决居住、户口调动、子女入学以及配偶工作等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8

教育部2012年2月14日签发文件《教育部关于公布2011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2]2号),公布了2012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其中,武汉大学申报新增的“数字出版”本科专业获得批准。

随着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全面转型,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数字出版业正在成为朝阳产业。快速发展的数字出版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数字出版业要求从业者既懂出版又懂技术,对传统的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一批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并且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出版界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作为该领域国内创办最早的本科专业,在出版产业界和教育界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出版业的“黄埔军校”。2006年,武汉大学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武汉大学新闻出版总署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5月,学校正式申报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经过学校评审论证和北京专家论证会论证,由教育部批准设立。

在北京召开的武汉大学增设数字出版专业专家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在听取了武汉大学的汇报后,对武汉大学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的必要性、迫切性与建设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论证,形成了如下一致意。

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是我国出版产业发展与创新的时代需要,是发展新兴战略型产业的必然要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和重镇,出版学科先后有9名教师到国外从事数字出版前沿领域的进修与学术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多项重要研究项目,培养了多名数字出版方向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具备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的条件,设计的数字出版专业建设方案的培养目标与专业要求明确、课程设置合理、教学环节和教学计划科学可行。

据悉,武汉大学此次设立的数字出版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信息技术实践技能,能在互联网出版、数字内容生产发行与管理、新闻传播、文化、教育等部门从事数字内容编辑、产品策划、出版发行、营销管理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出版学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原理、信息处理方法;了解并掌握数字内容生产和管理技术,数字出版与数字发行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居森林)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9

关键词:对外汉语;多层次;工科院校;特色教学

作者简介:张晓萍(1981-),女,河南汝州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助教。(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GJYJ-B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97-02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汉语的文化价值及实用价值不断提升,日益受到国外政府、教育机构和民众的高度重视。[1]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的3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2011年来华留学人员超过29万,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0万,届时我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

随着我国科技产业的崛起,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看到了中国科技未来的美好前景, 并希望到中国学习理工类专业知识。因此,国内理工类高校的留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尽管对外汉语教学起步较晚, 但理工类院校的对外汉教学具有其自身优势:汉语与专业学习衔接顺利、汉语教学目的性与针对性强;提前适应学习环境,掌握部分理工类入门知识。[2]本文结合河南工业大学的实际,总结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与推广方面的一些经验措施。

一、对外汉语推广的多层次需求

对外汉语推广不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综合河南工业大学的需求,具体来说推广过程包含了三个层次的需要,即国家战略的需要、省区规划的需要和学校办学的需要:

首先,对外汉语推广符合国家战略的需要。面对世界人民的汉语学习热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将汉语国际推广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支持和发展。[3]2005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作出近130多次重要指示和讲话。其中,总书记曾批示:“不少国家纷纷要求建立孔子学院。我宜加大对此项合作的支持力度。关键是培养合格的师资。望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力求开办一所,就确保办好一所。”李长春同志于2009年做出重要批示:“我们要抓住全球“汉语热”这一契机,从战略角度加以谋划。”为此,国家汉办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大力推进国际汉语推广事业,其中包括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派出大量汉语志愿者和中小学教师到海外授课,举办世界汉语学学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孔子学院大会等世界性学术论坛,举办汉语桥中文比赛、全美汉语大会等国际性比赛,在世界各地增设HSK、BTC、YCT等各类考试及考试点等措施,使全世界每个角落都能听到汉语的声音。[4]

其次,对外汉语推广符合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河南省于2010年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5]该规划已正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在中原经济区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快由经济大省向文化大省跨越。充分发挥中原文化优势,大力推动文化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原文化国际知名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武术文化、中医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等都是我省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吸引外国人的优势所在,而培养出具有深厚河南文化底蕴的汉语教师在国内国外进行汉语推广将成为国际交流、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再次,对外汉语推广符合河南工业大学特色办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符合河南工业大学办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本校的粮油、信息、经贸等专业都是周边国家留学生最青睐的专业。依托特色专业,在保证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在汉语、英语与经贸、粮油等应用型专业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培养出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汉语学习者及涉外经济就业岗位的需求,在将来的人才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今后的汉语教学要变“招进来”为“招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变“对外汉语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与国际汉语教学并举”,这就意味着汉语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以适应海外教学环境。以往很多汉语教师因为外语不好而错失了很多海外教学机会。而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则主要培养学生的中文知识,却忽视了外语的重要性,结果毕业生只能在本土授课,而无法去国外教学。近年来许多院校都将对外汉语专业设在外语学院也反映了这种市场需求。

二、河南工业大学特色对外汉语教学与推广实践措施

依靠丰富的省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校内的教师资源,自2008年来,本校已在对外汉语教学与推广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1.积极参与国际少林武术节志愿服务工作

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河南是中华武术之乡。河南郑州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少林武术节,不计其数的国外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武术,领略中国丰富的文化。本校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和师生队伍,积极参与国际少林武术节志愿服务工作。以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为例,为迎接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隆重开幕,本校积极组织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共100名充当志愿者活跃在武术节的各个赛场。武术节期间及开幕前,他们忙碌在郑州机场、火车站、运动员住地、开幕式现场、赛场等各处,或为运动员引路,或为他们解答问题,或讲解入场流程,或帮助引导旗手入场。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各国来宾提供了专业的翻译和热情的服务,有力地保障了少林武术节的顺利举行,也赢得了各国运动员们的信赖和赞赏。此次志愿翻译服务不仅提高了师生的志愿意识,更是本校特色对外汉语教学的有力实践。

2.持续承办发展中国家中国少林武术培训班

近年来,本校一直高度重视援外项目的承办工作,如发展中国家中国少林武术培训。两年来一直由国家商务部主办、本校承办。在培训班上,本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本校对外汉语教师及专业武术教练为学员讲授中华武术的起源,各种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其他兵器类;器械拳术对练套路、软硬功夫练法、气功以及中国武术在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和发展研讨;同时辅助现场观摩、考察、座谈研讨等教学模式。通过这一培训,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及水平显著提高,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3.持续承办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研修班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研修班也是由商务部主办、本校承办的援外项目之一。积极选派粮食行业专家及对外汉语教师为学员授课,研讨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和安全储粮等技术知识,组织河南省专家企业等进行座谈交流;研修班赴北京、西安就两地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并将邀请国家粮食局官员与学员共同座谈交流。专门安排研讨班学员到国家粮食局座谈,邀请国家粮食局财政司专家与学员研讨农业经济政策等专题;参观西安中央储备粮大明宫直属库,并与专家就当地粮食安全现状和相关问题进行座谈交流;在河南安排学员参观考察了本校粮食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粮食储备库及有关企业。通过研修班的积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能力及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强化了本专业与粮食行业的交叉融合,丰富了知识结构和层次。

三、小结

特色教学日益成为地方性高校的共识。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与推广已显现出不少弊病。为满足国家、地方到院校多层次教学的新需求,必须深入探索特色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宗焕平.4000万洋人学汉语媒体解读孔子学院独特影响力[EB/OL].(2007-03-20)[2012-11-20].http:///education/20070320/

102065.shtml.

[2]李卿,张振康.谈理工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J].煤炭高等教育,2007,25(4):125.

[3]钱佳男.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基于国家战略的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1,(3).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10

论文关键词 武汉市 商业企业 知识产权保护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武汉市作为一个注重创新注重知识力量的城市,历来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也收获到了一些可喜成绩。

但是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武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种种弊端和不足的现实。

在武汉,没有人不知道因广销各种世界名牌的“山寨货”而闻名遐迩的汉正街。据相关资料查证在2005年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在查处的30余家商场和药店中,就存在500余种商品设计专利问题,14种标志专利的商品存在问题。另外在2005年武汉市知识产权局查处各类商场商店中商标违法案件达111件,没收侵权商标标识77089件,没收制假工具97套,没收销毁侵权商品46819件,罚款金额达85.525万元。这些都说明武汉市在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的严峻现实。由此,本文以对武汉市四大商业企业“中商集团、汉商集团、武商集团、中百仓储”实地问卷调查结论、武汉市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走访记录、消费者问卷调查结论为支撑,讨论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原因和解决措施。

二、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原因

首先,从法律法规存在的数量看,自2007年到2010年,武汉市出台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行政法规有《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商品流通领域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的通知》、《武汉市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示范商场认定管理办法》、《武汉市商业企业专利商品经营管理暂行规定》三个。而相关方面的由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地方法规则处于空白状态。其次,从上述法律法规的内容来看,第一份文件提到了“加强全市商品流通领域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主要工作目标、工作的主要内容、具体措施、工作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但是该文件针对违反商品流通领域专利知识产权工作的行为没有任何相关处罚措施。而第二份文件则仅仅只是一种鼓励性办法,相关商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处于可有可无的的状态,没有上升为“义务”。因此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第三份文件虽然作为暂行管理条例,也有“奖励及处罚篇”但是,它仍然是以奖励为主,少有涉及处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完整的制度安排。并且这所有三份文件都只是针对“专利知识产权”这一部分的保护,对“商标权、著作权”视而不见。所以,从立法角度分析,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十分薄弱,没有形成体系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上的法律规范。

分析上述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立法者没有要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的意识。其实这也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对于中国而言,知识产权这种私权本来就是舶来品,目前我国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知识产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刺激了权利人的发明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又有碍技术知识的传播,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立法者对其保护是一种“投鼠忌器”的心态。而对于要求商业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者更是无意于此,他们从“截源”的角度看,认为生产者保护好了知识产权,那么商业企业自然就保护好了知识产权。但是它们没有意识到在市场经济中,在流通领域占据极大优势地位的商业企业是保护知识产权最后也是最有力的一环。(2)立法者立法技术落后。这也是中国立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知识产权来说。立法技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只有鼓励措施而没有惩罚措施,对商业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要求没有上升到“义务”的层面,那么它就是体系不完整,难以落实的“无用文件”。

(二)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现状及原因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武汉市相关部门存在选择执法、执法不严、执法效率低下,导致对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监管难以落实的弊端。

其原因主要集中以下两点:

1.多头分散管理,缺乏协调和预警机制。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设计各行各业,贯穿于创造、保护和利用的各个环节。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管理部门很多,除了武汉市专利局、知识产权局以外,还有武汉市工商管理局、消费者管理协会也在参与知识产权的监管。但在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因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政策和管理之间不衔接,不能形成合力,导致最终没有一个部门能够统起来。同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缺少沟通渠道,信息不畅。一方面,消费者遇到的问题不知道该找谁,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因为不了解情况,不能及时参与有关事件的协调和处理。因此就出现了遇有利可图的案件,多部门争相管理,遇无利可图又耗财耗力耗时的案件则相互推诿的“选择执法问题”。

2.保护经费不足,适用人才短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武汉市知识产权执法和行政管理部门都存在人、物不足的问题;当笔者在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中提到目前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时,专利局局长就特地谈到上述问题。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仅就知识产权局系统管辖的专利行政执法来说,专利申请和保护经费收支两条线,专利申请和维持费上交中央财政,行政执法经费实际上由地方财政支出。而大部分地方把知识产权部门当做普通的行政机构,只拨行政费和事业费,没有行政执法专项费用。少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地区从地方财政中拨划一部分资金作为专利行政执法经费,但都是临时性措施,没有制度化和专项化。这就不难理解出现选择执法、执法不严状况的大量存在了。

(三)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守法现状及原因

作为消费的最后把关者,商业企业上游连接生产者,下游承接消费者。其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消费者切身利益的责任十分重大。但是,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武汉市商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做得好的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专职人员”,但这些仅仅是流于形式的表面功夫,目的是应付相关执法部门的检查,做得不好的甚至连什么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都不知道。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由于立法上违法成本低下、政府相关部门执法不严、消费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忽视,使得商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公司内部对知识产权检查的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设置不完善,对所销售商品来源审查的粗糙,致使商场里经常出现假冒伪劣的产品。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缺陷,影响了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但也有诸多现实因素。落后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为了节约开支,多用兼职人员。这种状况使得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弱化,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处在一种半瘫痪的状态,导致企业易受侵犯知识产权指控。另外,我国企业尚未从战略高度来确立对知识产权的运用策略,与外国过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尚处在初级阶段。

三、对加强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一)立法上:提高违法成本,构建武汉市商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首先,从现行法律角度看,民商法、知识产权法对商业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惩罚力度薄弱,应当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升至“义务”层面。制定商业企业侵犯消费者、知识产权所有者合法利益的赔偿性制度。

其次,从刑法角度看,侵犯知识产权罪入罪门槛较高,情节严重的或是数额较大的才追究刑事责任,同时量刑起点低,一般情况下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但从法院审判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案件只是处以拘役或罚款,而更多的案件并未进入诉讼程序。因而应当降低入罪门槛,提高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法定刑,真正发挥刑法在保护知识产权中的最后作用。

最后,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应该从武汉市实际情况出发,广泛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执法上:严格执法,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效率

针对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不严、选择执法、执法效率低下的现状,笔者建议:

首先,商业企业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应当集中化。由于产品已经进入流通领域,可以交由工商行政部门全权监管,杜绝行政部门圈权和或推卸责任。

其次,应当严格执法,加大执法投入,增强执法频率。增加人力、物力、财力,肃清武汉市现存的商业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再次,应该强化消费者协会的作用,提升消费额者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突破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限制,加强沟通,提出应变措施,提高应变能力。

最后,做好后期宣传工作,健全湖北省县区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合作和协调。在各市县设立商标局、商标处,或是由知识产权局统一管理此类问题,积极主动联合文化单位、商业企业,推行知识产权保护。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并给予奖励,通过对积极承担义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知识产权的商业企业的宣传推广知识产权保护。

(三)守法上:树立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

第一,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对武汉市各大商业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引导,促使其树立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从而加强对货源的审查监管,对进货渠道的严格控制,从而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良性循环,保护消费者和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利。

第二,商业企业自身应当积极引入自由市场竞争机制,抓住和利用重大机遇期,苦练内功,通过加强管理创新、优化产品结构等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努力拓展新空间,着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着力培育创新思维,吸收专门的法学人才,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11

关键词:品牌战略;穿族式管理;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089-03

1 武汉黛斯杰服饰简介

1.1 武汉黛斯杰服饰发展历程

武汉黛斯杰服饰始创于1989年,位于武汉市古田三路附1号福泽工业园内。公司现有员工近120人,小学、初中学历员工占89%,所有的技术人员全部是工匠型人才,即靠师傅学艺成长起来,几乎不会电脑。

公司前称经历过“高龙”“圣娇龙”两个阶段,“高龙”时期属于公司发展初期,规模小组织结构模糊,厂房条件艰苦,员工不多,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中等,业务范围涉及自产自销,OEM和代销。到了“圣娇龙”时期公司规模开始扩大,组织结构也逐渐清晰。员工待遇提高,开始走精品路线,但是管理者管理水平仍然较低。这时的业务范围以自产自销为主。

1.2 武汉黛斯杰服饰组织结构

武汉黛斯杰服饰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的直线职能式结构,因为这种结构与公司的集权理念相适应,也与公司规模较小、职能单一、产品品种稀少的经济活动特点相匹配。

图解:公司所有部门管理都与老板有关系,老板直接控制所有部门,同时其他部门也同时被厂长和老板娘控制,形成了扁平化的直线职能网状结构。

2 武汉黛斯杰服饰家族式经营管理的弊端及成因

2.1 企业领导人决策独断及组织结构混乱

(1)企业领导人决策独断。

武汉黛斯杰服饰的领导人凭自己的感性认识和传统经验容易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导致公司战略迷失,企业短期投机行为严重。

企业的发展受到老板牵制,重大决策易出现失误。比如前十年建材市场火红,当时公司管理层意欲进军建材市场走多元化路线,但是老板因为怕担风险而放弃这个大好机会。

(2)组织结构混乱。

武汉黛斯杰服饰的组织结构完全未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而设立,所有部门职责、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完全是随意设定而成,带着一种浓厚的个体户色彩,呈现出各层次的混乱无序状态。图一中的组织结构就造成了以下现象的产生:

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难以沟通合作。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频频发生,有问题直接找老板解决,存在越级汇报的情况。而老板遇事总喜欢亲力亲为,运用老板的威严压人,遇事风风火火不够理性,对中层管理者形成职权架空,员工便不把管理者放在眼里,而老板则一天到晚疲惫不堪。

2.2 品牌战略意识淡薄

武汉黛斯杰服饰虽然已成一定规模,产品销售遍全国,但从决策者到基层,对于品牌的构架与塑造仍处在一种模糊的阶段。新产品的开发也处于“跟风”阶段,改版其他公司畅销的新产品。没有专业服装设计团队,忽视品牌的力量,不重视品牌效应,对于广告公关的投入几乎没有,没有公关部门和新产品研发部门。

对于上述现象,应归结为企业缺少战略考虑。公司高层管理者只着眼于现时的生产计划没有长远战略规划。眼光只存在于服装的生产,而忽视了企业的品牌发展。所想的是当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2.3 缺乏高素质人才

由表1中可知,武汉黛斯杰服饰往往用人先唯亲后唯贤,经常录用亲戚朋友来担任高、中层管理人员。公司近120人,小学、初中学历员工却占89%,技术人员没有一个是大专学历,所有的技术人员全部是工匠型人才,即靠师傅学艺成长起来。

武汉黛斯杰服饰这几年在生产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那都是生产设备的更新。没有高学历高素质管理人才和先进生产运作思想的引进,在生产模式上依然是以前的老一套,没有专门的采购部门和物料控制中心,生产物料控制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2.4 缺少企业文化

汉黛斯杰服饰的用人标准是任人唯亲,企业文化因此而难以发展。企业领导人的决策独裁使其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不重视,缺少经营理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企业对自主品牌的不重视,生产运作的短期性,使得武汉黛斯杰服饰内部员工呈现个体散沙性。员工以个人价值观为中心,对于个人行为规范、企业制度、企业形象放任自流。缺乏企业归属感,责任感以及团队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员工之间发生矛盾,致使人员流失率过高。

3 武汉黛斯杰服饰家族式经营管理解决方案

3.1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武汉黛斯杰服饰由于是多年的家族企业,一下子摆脱家族式管理是不可能的,但是毕竟现代企业治理机制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必须早日实现向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1)企业改制实行分权而治。

在企业运营巾,董事长与总经理不宜兼任。委托理论认为,董事会受股东大会委托成为公司所有者的代表,构成第一级委托关系;董事会又聘用经理班子负责管理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经理人员有义务和责任依法经营好公司的事务,董事会有权对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进行监督,并据此对经理人员进行奖励或予以解聘,构成第二级委托关系。在这种结构下,董事长是老板,总经理是雇员,若两个职务由一人兼任,则会失去这种委托关系的意义,武汉黛斯杰服饰则刚好如此,从而使公司的内部制衡关系失效。特别是当处在缺乏外部制约机制的情况下,更易形成新的“专制化”管理。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相对统一的、标准的内部制约机制和外部的监督机制。

(2)允许员工持有股份。

经理层及员工持有本公司的股份,才有反对权,才能避免公司股权过分集中。经理及员工的切身利益与公司更趋紧密是通过持股实现的,有利于减少董事长、总经理经营决定失误的发生率。董事会成员或董事长的股份不能过于集中,否则再好的制衡机制也发挥不了作用。

(3)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首先是管理风格的改变。创业者侧重于打破秩序,需要冲动;而企业家必须循规蹈矩,重视制度与规范。武汉黛斯杰服饰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须进行规范化管理,否则就会由于管理上的差距而被市场淘汰。

其次是管理重点的转变。武汉黛斯杰服饰在创业阶段,人员较少,工作简单,大家齐心协力解决企业生存问题,此时的管理重点是“事”。当企业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人员增多了,事业扩展了,此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成为管理中最主要的因素,管理的重点是“人”,应强调“以人为本”。武汉黛斯杰服饰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决策体系、人才管理体系、生产经营体系、资金运营体系、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和技术工作体系。

同时,武汉黛斯杰服饰还应建立一套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如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淘汰机制等,利用组织机制的力量克服管理中的不足。这样,企业的成长具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才有一种企业不断发展的内

在推动力。

(4)实施先进管理方法。

武汉黛斯杰服饰不能满足于过去经验管理所带来的现状,应及时转换思路,在新产品开发、人事、财务、生产、营销等方面采用一些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与控制。

具体地说,首先是要严格计划管理。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计划管理包括计划的制订、执行、检查和调整。武汉黛斯杰服饰应当规范和完善计划管理体系,尤其要重视计划过程中的控制与调整环节,避免随意决策,努力使企业达到“管理制度化、工作标准化、行为规范化、操作程序化”的要求。

其次是集权与分权要相结合。武汉黛斯杰服饰应遵循先进的组织管理原则进行科学管理。要权责分明,要求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考核,不充许越级请示和越级指挥。要把统一管理与分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营造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得其所的良好管理氛围。

3.2 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代表了一个企业产品的品质和形象,蕴涵了企业的文化和精神,体现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和诉求。

(1)建立自主品牌风格。

武汉黛斯杰服饰品牌建设的载体在于拥有独立自主的品牌风格。要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在新产品的开发上保持原创性。显然建立新产品研发团队是核心,是当务之急。

(z)加强企业文化推广。

企业文化是品牌的核心体现,企业文化的培养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短时间的心血来潮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武汉黛斯杰服饰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同时,帮助经销商积极培养自己的企业文化,大力支持商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广。

(3)提高服务质量。

服装行业属于手工制作类,因其技术含量低,售后服务与配件要求不高,那么提高服务质量就能受到客户的青睐。这一方面成为客户购买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商的服务质量高,就会演绎成自身的一种特色,形成企业的一种品牌。武汉黛斯杰服饰应举办一些培训会,积极邀请一些专家对服务人员进行指导,内部切磋探讨,争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4)打造形象工程,积极联合宣传。

武汉黛斯杰服饰应积极推动品牌店的建设,商们都应积极给与配合,统一的店面,统一的服务车标识,统一的着装,给客户带来专业的感受!武汉黛斯杰服饰应积极做好公关,积极和商联合进行品牌宣传。在一些重要的路段设置路牌或者灯箱,在有条件的地段实施墙体广告,在客户群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进行展示会宣传,邀请一些潜在的客户和当地相关行业有影响力的人物参加,尽量扩大展示会的影响范围,另外必要的话可以邀请一些娱乐明星来进行配合,争取提高展示会的开展质量。

3.3 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1)建立科学、公正的用人机制。

用“规制”代替“人治”。任人唯贤,按照制度规范招纳贤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潜力,适应多层次、宽跨度的综合性企业管理对人力资本的需求。

(2)合理组织人才结构。

武汉黛斯杰服饰人才配备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少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关键在于人力资源搭配合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协同优势,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适应。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例如:武汉黛斯杰服饰经理人班子聘请有经验高学历的管理人才,中层管理者以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混合担当,而一般员工则以技术型人才为主合理搭配。

(3)重视高层管理人才。

实际上,武汉黛斯杰服饰规模扩大以后,更为缺乏的是高素质、复合型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策划、资本运营、职业经理等方面的管理人才,武汉黛斯杰服饰人、财、物的配置,产、供、销的衔接,技术、资源、信息的利用,都离不开管理人员的指挥和协调。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合适的人才,才能使企业所有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最佳组合,发挥企业的最大潜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激励是一项科学含量很高的复杂工作,武汉黛斯杰服饰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有效的激励方法,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忠诚感。例如:武汉黛斯杰服饰对于普通生产型员工把握其真实需要合理采用奖金、赞美与表扬、带薪休假、享有自由的空间、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等方式;而对于管理型员工则应把握起需要的特点合理的采取授权、晋升、经济报酬奖励、“合伙人”式的利润分享等方式合理的激励不同的员工。

(5)注重人才开发。

现代管理实践使我们相信,对人的有效管理。关键在于人力资源体系的开发利用。从长远看,武汉黛斯杰服饰必须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与再生机制,以自己培养为主,外来引进为辅,企业的发展规划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计划相配套,制定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规划,把人才培养作为部门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员工提供一个继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关心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使其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保证武汉黛斯杰服饰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维持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解决武汉黛斯杰服饰高级人才流失问题。

3.4 重构企业文化

(1)推陈出新。

武汉黛斯杰服饰企业文化重构的实质是抛弃传统家族伦理中非理性的血缘、亲缘观念,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业缘、事缘理念。要破除家族与非家族成员内外有别的价值判断标准,制定统一的奖惩措施。树立“尊重人、关心人”的观念,从物质、精神等各个角度去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出多样化、多层次的激励措施,如参与管理、分享决策权、提供学习深造机会等。充分发挥员工潜能和积极性。

(2)领导作用。

培养高素质的领导人。领导人的素质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领头羊对于员工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武汉黛斯杰服饰领导人的任务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培养和灌输一种清晰的价值观、目标感,创造激动人心的工作氛围。

(3)明确企业蓝图,走向成功。

武汉黛斯杰服饰应规划并沟通企业成功路线,企业的发展计划就是一张企业蓝图,根据企业的远景规划,在图中可以标明武汉黛斯杰服饰目前的起点,确立发展目标和计划达到目标的方式。计划可以把远景变成现实。然后授权团队走向成功,企业需要员工的责任心和信心。员工只有感到企业重视、尊重和信赖他们,感到自己是企业中的一员,才会有信心和责任感。

(4)信任机制与职业生涯。

武汉黛斯杰服饰要善于沟通营造信任氛围使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增强,良性健康的鼓励和充分信任,可以使年青人在这里展开手脚,发挥潜能,建立员工高度参与的工作模式。帮助员工规划他的职业生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达到员工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和谐。

(5)团队精神。

员工对合作群体有着很强的归属感,同群体共享成功及实现价值的目标将会激励着员工为之努力。武汉黛斯杰服饰要加强员工的归属感,调动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内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出游、爬山、素质拓展等。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12

成果名称: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践

成果完成人:

李庆宁,陈长江,陈彬,熊绪,朱春华

成果完成单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等级建议:

二 等 奖

推荐单位名称(盖章):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时间: 二0一一年三月三日

成果科类: 工 学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类别:教学改革

申报等次:二等奖

成果名称: 校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践

完成单位:(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主要完成人:李庆宁,陈长江,陈彬,熊绪,朱春华

申 请 人 及 简 况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李庆宁

高级工程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610学时

主持项目设计引进实施

陈长江

教 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150学时

参与项目设计实施

陈彬

高级工程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600学时

参与项目实施

熊绪

副 教 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80学时

参与项目引进

朱春华

高级工程师

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80学时

参与项目设计实施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争取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得专业教学软硬件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探索出了实行产权联结,按现代企业的制度运作,建立双向嵌入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同进行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大纲,构建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在船舶类高职院校率先与船舶专业设计公司合建生产设计工作站,并开展实船生产设计,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使学生有了直接参与船舶生产设计的真实的教学平台,能真正做到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成果用于企业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设计收入设立"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学生奖励基金",还可以作为工作站的发展基金,进一步推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

4,专业教师以工程师身份积极参与工作站的船体生产设计,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了联合设计和技术交流,企业的工程师定期对教师进行了 "tribon"软件和造船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为校内实训基地训练了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1,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海佳豪武汉船院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工作站既作为佳豪公司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也作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学院提供近600?的场地,XX年9月佳豪公司投入50余万元,购置电脑,安装船舶设计软件.2011年6月再投资200余万元安装"tribon" "sb3ds"软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结合所学专业,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素养,"工学结合"培养应用性人才.

2,学校和企业"双向兼职,双岗双职"建立良性运作机制,构建了共同参与的校内生产性教学基地的管理体系,工作站工作团队由本院师生和上海佳豪公司派驻人员组成,工作站站长由学校专业老师担任,企业管理按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站承接船舶产品生产设计任务,将实船产品引入生产性实训教学,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以工程师身份参与船舶生产设计,与佳豪公司的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了自身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与锻炼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3,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船舶产品生产设计,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产品,真实的生产过程,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企业文化中教学做合一,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

4,实现教学与生产双丰收,学校与企业共受益.XX年佳豪公司从工作站直接招聘技术熟练的学生40名进入佳豪公司工作,现在大部分学生已成为项目主管,为佳豪公司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上海佳豪武汉船院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先后完成了中国远洋总公司南通中远船务分公司350人生活驳船,振华港口机械公司1200吨,3000吨浅水铺管船,南京武家嘴船厂1080teu标准集装箱船,长航宜昌船厂8000吨多用途船舶等共230个分段,近8000张图纸的生产设计,设计产值150万元.图纸已全部用于企业生产,得到了厂家的高度赞扬.

2,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带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内燃机,船舶电气自动化等专业.2011年,工作站又引进了佳豪公司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计划对学校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开展实船生产性实训,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带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内燃机等专业,形成以点带面的专业化,系统化.

通过改革与实践,专业建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船体识图与制图》课程被评为11年省级精品课程,编辑出版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训指导》,《船体放样实训指导》教材,发表了人才培养和实训教学论文三篇,对船舶类国家示范性建设的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与船舶专业设计公司合建生产设计工作站,并开展实船生产设计,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在该模式的影响下,全院各部门都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办学,全院船舶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9%以上,毕业生获得企业的高度赞扬.实现了与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

2,工作站的实船生产实训为学生提供了船舶生产设计的真实教学平台,图纸用于企业生产也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收入的一部分设立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学生奖励基金.

3,显著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