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贸年中总结

外贸年中总结

时间:2022-05-16 11:30:12

外贸年中总结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1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2003-2013年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加值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三大产业年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较为接近,大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至2013年间,第二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87%,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69%,而第一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6%。由此可见,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而且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也在逐渐提升,由2003年的41.23%增加至2013年的46.09%。我国产业结构正在进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合理化。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图2显示,2003-2013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呈现整体上升趋势。除2009年外,其它年份对外贸易额都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我国对外贸易额由2003年的8760.8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43165.4亿美元,同比发展速度为490%,而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22%。对外贸易及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呈现同向变动关系。

二、模型建立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建立

理论上讲,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技术进出口发展、技术的进步及重要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作用于国内的产业结构。基于理论知识及研究目的,建立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回归模型,以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为自变量,以产业结构为因变量。为了减少差异性在建立模型的时候将对外贸易总额取自然对数,模型如下:IS=c0+c1LnIT+c2OP+c3MP+u(1)其中,u为误差项,IS表示产业结构,LnIT表示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OP表示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表示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c0、c1、c2、c3为回归系数。

(二)数据说明

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工业制成品贸易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1、2、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权重,由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三产业所占地位不断突出,所以三大产业的权重中第三产业最高。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经检验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产业结构等具有平稳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拟合度较高。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以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三个变量对产业结构影响较为显著。而且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动、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以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变动能够解释93%以上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得到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之间的关系公式(3)之后,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2显示,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IS是对外贸易总额LnIT、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OP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的格兰杰原因,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对对外贸易的发展、一般贸易及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的变动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外贸易总额LnIT、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OP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三个因素也都是产业结构IS的格兰杰原因,意味着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动、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的变动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的变动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实证结果分析

实证分析显示,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显著影响因素,都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格兰杰原因。这三个影响因素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而且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和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度远大于对外贸易总额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度。从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第一,对外贸易总额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070330%,即随着对外贸易总额的增加,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将会提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必会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会优化调整进出口结构,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就需进行技术革新,而国内产业也需进行优化调整。第二,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632720%,即在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的发展会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而言,一般贸易能够产生更加有效的产业发展引致效应。一般贸易的发展能够带动第二产业中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并且一般贸易的快速发展对运输物流、通信、银行等服务业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985959%,即工业制成品生产和进出口的发展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这是因为相对于初级产品而言,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对于技术和资本的要求更高。通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加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竞争力及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促进第二产业内部优化调整。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引进国内急需技术或机器设备,进而为国内第二产业内部行业升级提供硬件条件,并且通过与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促使本国工业生产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四、结论及建议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2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本文将基于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作以简要分析。

一、贸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由下表可见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金额单位:亿美元

项目进出口出口进口差额

金额增速%金额增速%金额增速%

服务贸易总额1345.6731.88624.3433.60721.3330.42-96.99

1.运输366.1140.06120.6752.63245.4434.61-124.76

2.旅游448.8837.72257.3947.87191.4926.0965.90

3.通讯服务9.13-14.374.40-31.014.7210.49-0.32

4.建筑服务65.0433.373.8121.7461.2434.16-57.43

5.保险服务28.9035.173.8121.7461.2434.16-57.43

6.金融服务2.32-39.650.94-38.181.38-40.61-0.44

7.计算机和

信息服务28.9035.1716.3748.5412.5320.943.84

8.专有权利使用

费和特许费47.3329.492.36120.9444.9726.73-42.60

9.咨询78.8747.8531.5367.2547.3437.24-15.82

10.广告、宣传15.4763.858.4974.626.9852.511.50

11.电影、音像2.17110.550.4122.571.76152.

87-1.35

12.其它商业服务244.2913.52159.515.9484.7831.1674.73

13.别处未提及的

政府服务9.0911.893.785.505.3116.94-1.52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

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3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指一定时期内~个国家或地区进出13总额(Ex+fM)与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即FTD=(EX+IM)/GDP。它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出13依存度(EX/GDP)~U进口依存度(IM/GDP)。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13依存度则反映~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中国参与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外贸得以迅猛发展。当然反映着一国经济发展对外贸依赖程度的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是快速攀升(如表1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从历史看我国外贸依存度虽然并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外贸依存度呈连续上升趋势,且速度快,2010年甚至达~.18o34%。

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原因

1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并且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121。自从2003年以来外贸总额持续增加,并且每年外贸总额的增长率都超过了GDP的增长率,因而外贸依存度也在持续提高。尤其是20世纪9O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121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El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使我国进出El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O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直到今天,我国又超过日本成为第二贸易大国。在进El方面,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资本品进口。例如通过进I21设备税收抵扣以及“两免三减”政策来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开发区,刺激资本品部门的进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我国产业结构

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导致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国内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约为30%,而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仅为33%左右。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第三产业的可贸易性比较低,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会越低。然而恰恰相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导致了较高的外贸依存度,这是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加工贸易大大提高了我国进出口的贸易总额

加工贸易通常是指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制成品出口到国外市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1J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El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13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外贸依存度的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增长。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便利条件来对其产品进行加工再出口,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在外贸总额中的较大比重。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提高了我国的进口和出口依存度,进而外贸依存度也急剧攀升。

4.国内需求不足

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也是内需不足的直接反映。对企业而言,内需和外需是互为补充的。国内市场需求较旺盛的国家,出口依存度会低一些:对于那些生产具有较强规模且价格不低的消费品而言,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这些产业的发展,必须部分地依赖国际市场;对于那些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优势行业而言,如果不抢占国际市场就无法生存(例如我国的服装业)。当前我国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当这种情况无法在短期内有效改善时,加大出口便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这种畸形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可避免的提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

三、对策

1优化外贸相关产业的结构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都是呈倒三角型的,即第三产业(服务性产业)多占比重最大,同时可以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工业)次之;第一产业(农业)所占比重最小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因此我们应该控制个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可以优化一国的产业结构,又可以扩展GDP的经济规模,降低外贸依存度,同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又会提升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优化外贸结构

除上述我国产业结构不平衡外,我国的外贸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依存度过高,并且这些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而我国进口也主要集中在一些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因此,我国应注意调整我国的外贸结构。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我国的外贸结构:一是优化主体结构,做强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二是优化商品结构,重点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的出口,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三是优化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四是优化贸易结构,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3.坚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近年来,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但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式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用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来思考定位我国外贸的发展。坚持保外需和扩内需并举,既要重视开拓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也要重视6o''''fz,人的全球大市场。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只有扩大内需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对外贸易;熵值法;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27-03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钻石十年”打造工程的落实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广西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广西依靠对外贸易发展的后发优势,促进了生产总值的稳定增长。但是,中国目前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应该适应新常态,贸易份额的简单提升显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广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完成了对外贸易额的高速增长,但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采用以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费、高污染排放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从长远看来,这种发展方式必然会带来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逆向制约了广西对外贸易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可持续的。因此,广西应当及时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路径,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在保护资源、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中通过对广西对外贸易的各种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经济、技术、生态、资源等效益指标,立足于新常态下广西区内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对外贸易发展背景,对广西的对外贸易可持续性进行评价,最后为广西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路径。

2 广西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

2.1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国际贸易相关领域例如:经济、生态、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发展。在本文中,选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易技术效益、对外贸易生态效益、对外贸易资源效益四个指标来评价广西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情况,最后运用熵值法得出对外贸易综合评价指标,来综合分析广西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状况。

2.1.1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发展对外贸易的最终目标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以分析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是评价广西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运用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分析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公式如下: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国民生产总值(GDP)

对外贸易依存度为进出口总额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贸易的依赖程度越高,说明该地区的对外贸易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就越强。

2.1.2 对外贸易技术效益评价指标

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产品的技术进步,一般认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越强,对外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强,所以本文选取进出口技术效益来作为对外贸易技术效益评价指标,进出口技术效益评价指标公式如下:

进出口技术效益=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进出口贸易总额

进出口技术效益反映了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例,只有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升、质量提高,对外贸易才会往可持续方向发展,进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高说明可以吸收、消化先进的技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高说明出口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目前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普遍放缓,需要依靠进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来推动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1.3 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目前服务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进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工业生产的实物为主,出口产品的生产环节一般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本文选取单位工业废水排放量作为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单位工业废水排放量公式如下:

单位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单位工业废水排放量反映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每产出一单位的工业产值所排放的工业废水,在出口贸易中,废水排放量越小,说明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小,越有利于当地经济和贸易的持续发展,所以单位工业废水排放量越小越好。

2.1.4 对外贸易资源效益指标

对外贸易资源效益评价对外贸易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进出口产品生产的物质基础。本文采用对外贸易进出口能源密集度来反映对外贸易的资源效益,进出口能源密集度公式如下:

进出口能源密集度=进口商品总能耗出口商品总能耗

进口商品总能耗=进口总额国民生产总值(GDP)×总能耗

出口商品总能耗=工业品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工业总能耗

当进口商品总能耗大于出口商品总能耗时,说明进口的产品消耗的能源高于出口的产品消耗的能源,通过对外贸易而交换的能源更多,说明对外贸易的资源效益越高,所以进出口商品能源密集度越大,越有利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

2.2 各项指标数据的整理

本文中所用到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和中国国家统计局,最后经过整理计算结果得到如表1和表2。

2.3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各项指标分析

2.3.1 外贸依存度分析

根据表1和表2中的数据,将广西和全国的指标进行对比,如图1R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广西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十年时间里没有太大波动,稳中趋升,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影响了广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2003年-2012年广西对外贸易依存度依然呈上升趋势。但是广西2003年-2012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平均值为0.118,而全国平均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0.551,水平相差很大。

2.3.2 进出口技术效益分析

广西2003-2012年进出口技术效益趋势与全国比较图,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广西的进出口技术效益在2003年-2009年期间稳中有升,但是2010年以后上升比较明显,而全国的进出口技术效益指标一直呈现稳定的波动状态,主要是因为广西的经济起步较晚,在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才开始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重视高科技产品的研发。

2.3.3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分析

广西与全国2003-2012年生态效益趋势图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广西在2009年之前工业生产中的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比去年全国要高出很多,主要是因为广西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工业行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环保意识,但在2009年以后广西在单位废水排放量方面已经与全国差异不大,说明经过中国-东盟自贸区黄金十年的发展,广西工业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经济发展带动生态效益的提升,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增强。

2.3.4 资源效益评价指标分析

本文中对外贸易的资源效益主要通过进出口能源密集度来表示,广西和全国2003年-2012年进出口能源密集度比较趋势如下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广西进出口能源密集度从2003年的0.73上涨到2012年的1.26,十年之间呈上涨趋势,但是和全国进出口能源密集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广西应该保持进出口能源密集度的增长趋势直到与全国相持平或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

运用熵值法将对本文中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四个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客观的反应广西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数。在使用熵值法前首先将四个评价指标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这样可以更加合理的反应评价指标在综合指数中所占的权重。

本文使用的数据标准化的方法是线性标准化方法,假设minY和maxY分别为Y指标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标准化公式为:

y=Y-minYmaxY-minY

对外贸易的生态效益指标为单位工业废水排放量,该指标的数值越小越能说明对外贸易可持续性越好,所以进行标准化时使用的公式为:

y=maxY-YmaxY-minY

通过标准化运算,将所有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标反映在区间0-1之间,各指标中最小值的标准化结果为0,为了方便后续计算,假设其值趋近于0,取值为0.0001。最终结果如表3。

从图5中可以看出,广西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在2005年略有下降,2006年-2008年之间稳中缓慢上涨,2009年-2012年之间迅速上升。说明广西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在2009年后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对外贸易可持续性越来越好。

4 总结

综合以上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分析,从整体来评价,广西的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好。广西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主要由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技术效益、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四个方面决定。进出口技术效益对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要把握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的契机,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进出口产品附加值,扩大进出口技术效益,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继续保持广西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嵩,高小平.环境成本内部化与国际贸易比较[J].经济师,2001,(9).

[2]夏东.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商场现代化,2007.

[3]周高宾.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主成分方法[J].时代经贸:中下旬,2007.

[4]谷志红,牛晓东,王会青.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J].理论新探,2005,(05).

[5]张荐华,张建红.论云南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及优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6,(6).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5

何莉(1979-),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商学院经济学系讲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

摘要:文章分析了1978―2006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总体差距进行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分解。分析表明,从地区结构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来看,制成品贸易上的差异构成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主体。

关键词:进口;出口;地区差异;泰尔指数;基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7-0028-05 收稿日期:2006-12-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口和出口额分别由1978年的108.9亿和97.5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7916.1亿与9690.8亿姜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6.54%和17.85%。但在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上升的同时,不同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却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衡性,如2006年对外贸易量排名前5位的省市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5%以上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进口和出口额分别达到2252.63亿和3019.53亿美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自治区仅为1.06亿与2.22亿美元。

日益扩大的对外贸易发展差距,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的关注,如岳昌君计算了1998年我国各省市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各类商品的显现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认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出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谢昭琼认为,由于在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政策支持、资金状况、运输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东、西部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明显。许雄奇、张宗益运用不平衡指数、变差系数、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92-2001年中国出口贸易的省际差异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出口依存度、增长率、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和贡献率指标对30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992-2001年省市之间的出口差异逐渐缩小,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出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且中国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三大地区之间。尹希果、雷虹、谭志雄建立了包括进出口总额与增长率、贸易结构、贸易企业性质等28个变量的指标体系,对1999-2002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得分将31个省市分为发达型、发展型、成长型、潜力型、开发型5大类,认为中国各省市对外贸易发展差距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市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呈现出怎样的规律?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有何联系?总体贸易差异在地区构成和产业构成方面如何?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指标对1978-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讨,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总体差异进行结构分解,从而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一、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

(一)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的演变趋势本文首先采用泰尔指数(T)对1978年以来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定量分析。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各省进口或者出口贸易额。

根据式(1),本文计算出1978-2006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

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特征不尽相同。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6年,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变化较小;1987年后差异迅速扩大,衡量进口贸易地区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大幅度提高,1990年达到最高点;1991-1996年,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距逐步缩小,泰尔指数缓慢下降;1996-2006年,衡量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在高位上进入相对平稳阶段,波动非常小。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省际差异则以1986年和1996年为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6年,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逐渐缩小,1986年达到最低点;1987年后差异不断扩大,衡量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稳步提高;1996-2006年,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变化较小。

(二)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演变的成因分析首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受到经济、贸易体制变革的影响。改革开放初,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进出口贸易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企业基本上没有经营自,生产多少,出口多少都是由行政命令决定的。因此,在计划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改革开放初期,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距比较平稳,呈现出缓慢缩小的趋势。1987年起,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在外经贸行业内推行,此举极大的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各省份开始各显神通千方百计地增加出口创汇,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惠政策导向的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对外贸易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中央实行的是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政策,广东、海南、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设立了经济特区,优先享受到了各项优惠政策,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东部地区,带动了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也进一步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距。因此,1987年开始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迅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自沿海向内地的逐步开放政策渐入高潮,内陆地区的一些城市包括所有的内地省份和自治区省会城市都相继开放,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各省份基本上都设立了不同类型的经济开放区,优惠政策得到普及。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对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开始有所意识,将地区发展战略的重心转向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区差距的降低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客观上阻止了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所以,1996年后衡量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都相对平稳,波动较小。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息息相关。根据魏后凯、范剑勇、朱国林等的研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处于“U”字型走势之中,1978-1985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轨迹可以部分解释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演变。为了进一步分析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衡量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与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进行回归分析,为了克服异方差性提高计量分析的可靠性,对所有的变量均取自然对数。1978-2005年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GDP差异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在上面的回归分析中,所有的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统计值、R2均在合理水平,对方程进行

Wald检验证明不存在异方差性。总体而言,方程的拟合效果良好。回归结果表明,1978-2005年间,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的自然对数每增加l%,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泰尔指数的自然对数会相应增加0.84%和0.90%。

再次,各地区自身因素也是导致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各省在基础设施、资源禀赋、人力资本、技术力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因素都会对其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利用1978-2005年间省份相关数据的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1显示各省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资本形成、技术力量、市场化程度、利用外资水平与其进出口贸易发展相关性很大,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充裕、技术先进、市场化程度高、利用外资较多的省份进出口贸易发展也较好,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其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和市场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因此,各省份自身因素的差异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的结构分解

接下来,本文分别利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总体差距进行地区结构分解和产业结构分解。

(一)地区结构分解泰尔指数是各地区进出口贸易额的加权几何平均,它具有表达差距的较好性质,可以将数据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组,然后将差距分解为各个组内和组间差距。泰尔指数又可写成:

其中m为组数,Sk是第K组的权重,Tk为第K组的泰尔指数。等式右边第一项是各个组泰尔指数的加权平均和,表示的是组内差距,第二项是用组的均值来表示的组间差距。于是,衡量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可以按东、中、西部地区分解为:

其中,TE、TM、TW分别表示衡量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的泰尔指数;XE、XM、XW、X分别表示东、中、西部地区和全国总体的进口或者出口贸易额。式(5)中前面三项分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组内差距,最后三项是用组的均值来表示的组间差距。用T1表示组间差距,式(5)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贡献率的大小反映了该因素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

本文将全国30个省市(由于重庆市设立较晚,出于统计口径一致性考虑,仍将其并入四川省计算)按照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的标准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计算出1978-2006年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泰尔指数,然后,将总体的泰尔指数按东、中、西部进行分解,把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省际差距分解成各亚地区内部的差异和各亚地区间的差异。

表2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内部差异以及地区间差异引起的,相对而言,中部与西部地区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非常小,大多数年份其贡献率甚至不到2%。具体比较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和区域间差距的贡献率,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年份,地区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大于东部地区内部差距的贡献率,而且最近几年,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程度正在不断增大。

(二)产业结构分解接下来,本文借用基尼系数指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省际差异进行产业分解。出于数据可得性和统计口径一致性考虑,仅对1993-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省际差异进行产业结构分解。

定义进出口贸易发展基尼系数Gm,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某地区进口(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体进口(出口)贸易的比重,Wi为该地区的人口比重,Vi为各地区进口(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体进口(出口)贸易的累计比重。基尼系数可以按产业进行

口)贸易中所占比重,GK为单项产业进口(出口)的基尼系数。本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计算出1993~2004年中国进口(出口)贸易总体的差异以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分别对总体进口(出口)贸易基尼系数的贡献,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分产业来看工业制成品对总体进口和出口贸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不断增大,1992年工业制成品进口对总体进口贸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为85.57%,到2004年这一数值达88.12%。工业制成品出口对总体出口贸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更大,这一数值已经由1992年的84.88%,增大到2004年的94.37%。而初级产品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很小,而且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占总体对外贸易的比重显著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制成品贸易的地区差异不断扩大,如2004年广东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出口潜力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87-02

1 浙江对外贸易增长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外贸发展十分迅猛,已成为中国外贸出口大省。 2006年,浙江进出口、出口和进口金额分别达到1391.4亿美元、1008.9亿美元和382.5亿美元,分别是1980年的556倍、420倍和3825倍。在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1.3%上升到2006年的10.4%。在全国出口中的位次也由1980年的第18位,上升为第4位。

总体上,一个地区外贸发展的重要程度在于它对全国外贸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1计算了浙江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度。从表中可以看到,浙江外贸是推动全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呈上升趋势。虽然与广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作为一个资源小省,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实属不易。

2 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构特征

2.1 民营企业出口成为浙江外贸发展中突出特征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逐步放开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出口经营权,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突飞猛进。从1997年的706万美元,增长到2006年底的356亿美元,十年时间里共增长了4900倍,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34%。2003年,号称“蚂蚁雄兵”的民营企业出口规模首度超过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浙江外贸最主要的力量。2004年浙江私营企业出口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截至2004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和备案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1.8万个,其中开展出口业务的内资企业9100多家,占获权企业的50%,比全国平均高出10多个百分点。浙江省全年有出口实绩的私营企业近7000个,出口额达到149.4亿美元,比上年增88.2%,已经占据全省出口1/4份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仅次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主力;2005年,浙江省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又首次超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283亿美元,增长53.1%,私营企业进出口增量占总增量的40.7%。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89.6亿美元,增长36%,进出口增量占总增量的44.3%。2006年,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年总出口的34.3%,与外资企业出口呈鼎足而立之势。

可见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离不开私营企业的发展。导致私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浙江私营企业以小商品为主的产品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比较成本优势。私营企业出口的产品大多是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商品:纺织、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浙江私营生产企业在地域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产生了良好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而大量专业市场的存在,还能促使商品流通加快和降低流通费用,进一步增强了浙江私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第二,私营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增强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三,浙江人具有悠久的经商和海外贸易的传统,拥有广泛而密切的海外商务联系与贸易渠道。第四,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浙江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结果。

2.2 一般贸易出口居全国首位

从2001年1月起,浙江一般贸易出口总量超过广东,居各省市首位。 2000年以来,浙江加工贸易占总出口的比重一直在20%左右,远低于全国50%以上的水平,导致了加工贸易对该省外贸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1998年至2003年,加工贸易拉动浙江出口增长率平均不到4个百分点。2003年,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一般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浙江的加工贸易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据测算,一般贸易每出口1美元需支付退税款1元人民币左右,而加工贸易每出口1美元仅需支付退税款0.3元人民币左右,同样增加100亿美元的出口,全国平均(按一般贸易40%、加工贸易60%计算)大约需负担14.5亿元退税,而浙江省(按一般贸易80%、加工贸易20%计算)需负担21.5亿元退税。在此情况下,2005年浙江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超过了20%,并且与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下降趋势不同,2006年浙江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继续上升了一个多百分点。

2.3 贸易顺差大、贸易摩擦多

2002年浙江实现贸易顺差168.8亿美元,居全国第1位,比广东高出10.5亿美元。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贸易顺差超过300亿美元的省市,外贸顺差达310.9亿美元,与全国的贸易顺差基本持平。2006年,浙江省贸易顺差达到626.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1倍多。截至2007年10月底,浙江贸易顺差达到661.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31%。从1980-2006年,浙江共实现贸易顺差2575亿美元贸易顺差,占全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的48%,对中国利用外部资源发展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浙江经济发展和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浙江出口产品面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根据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金永辉在2005年浙江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新闻会上的讲话,从2002年至2005年8月,浙江已遭遇美国、欧盟、土耳其、印度等18个国家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和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件116起,涉及直接涉案金额28亿美元,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1/4左右,成为中国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3 浙江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化与出口潜力

浙江对外贸易增长的“奇迹”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成就的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外向型贸易转移规律在地区间贸易发展实践中的验证(如图2所示)。中国渐进式经济转型和开放的大思路体现在地区安排上就是实施梯度推移战略,同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赋予各地区显示外向型贸易转移规律以不同的动力。一部分经济转型和开放较快、较为成熟的地区,具有鲜明的外向型贸易转移倾向;而那些经济转型和开放较晚和较为落后的地区,外向型贸易转移的规模则受到明显的限制,如湖北。

图2 浙江与湖北对外贸易转移的动态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RCA的值大于1,表示该地区具有出口竞争力,值越大表明竞争力越强;RCA的值小于1,则表示该地区出口竞争力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值越小,竞争力越差。比较浙江与中南五省的RCA指数,可以明显看到浙江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并且这种竞争力还在不断增强,表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浙江经济结构有了显著提升,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反观中南五省的RCA指数,不仅出口竞争力较低,而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结合图2中湖北外向型贸易转移的特征,说明上述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还很不够,可以吸收借鉴浙江的发展模式,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

参考文献

[1]谷克鉴,吴宏.外向型贸易转移:中国外贸发展模式的理论验证与预期应用[J].管理世界,2003,(4).

[2]金立其.浙江出口贸易地区结构实证分析[J].浙江统计,2006,(7).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7

关键词:新疆;贸易结构;优化

一、新疆贸易结构变动分析

(一)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变动情况

以新疆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基本数据为基础,对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变化近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从绝对量上看,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从1985年的29197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94189万美元。相比1985年,2005年的总增长率为2620%。第二,从环比增长率来看,1990年到1994年为止增长率较高,最高年份达到80%左右,在1995年相对于1994年出现负增长,1996年后恢复,并保持快速增长。到2001年后新疆及出口增长势头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增长速度,总量上升速度也很快。第三,进出口总额绝对量增长曲线斜率在2003年后变得更陡,说明进出口总量增长正处于高速增长势头。

(二)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的深层原因分析

第一,从出口总量来看,新疆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802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04024万美元。相对于1985年总增长率为2697%,平均年增长率为134.8%,同进出口总量相比,还要高出3个百分点。第二,从新疆进口和出口总量水平变动中可以看出,2002年后新疆的进口量明显增加,且上升速度快于进口总量。进口总量比较稳定,上升速度放缓。第三,进口总量自始至终保持着慢速增长势头。2002年后虽然有一定的增长势头,但是,相比于出口上升速度明显小于出口。总的来讲,新疆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规模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1998年和2002年进口总量超过出口总量之外,其他年份,新疆的净出口总是大于零,国际收支总是处于顺差状态。

(三)新疆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结构分析

根据2006年的统计资料,对出口的边境贸易和进口的边境贸易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一,新疆对外出口当中,一般贸易所占的出口比重明显小于边境贸易,而且边境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一般贸易增长速度。一般贸易以1994年为期年,从29106万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88036万美元,增长率为202.4%,平均增长率为18.4%,而边境出口贸易从1994年的23932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86237万美元,增长率为1513.94%?熏年平均增长率为137.6%。①说明新疆出口贸易中边境贸易占据绝对重要地位,对本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率很大。第二,新疆进口贸易当中边境贸易所占的份额比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大。但是,一般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分配格局并不像出口贸易那样明显有差异。一般进口贸易从1994年的16036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8894万美元,总增长率为579.3%,而边境进口贸易从1994年的27335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7648万美元,总增长率为513.3%,增长率水平上还不如一般贸易。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从中亚进口的原材料较多,而新疆本地加工能力弱而不便于直接作边境贸易,纳入到一般贸易。

(四)新疆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第一,根据历史数据所计算的出口产品历史变动说明,新疆对外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从相对指标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42%上升到2005年的90%。说明新疆外贸出口结构已经达到合理化水平。从初级产品出口数据来看,从1981年的58%左右下降到9%左右。这说明,新疆的贸易格局出现喜人的结果,出口贸易结构已处于向着高级化发展的台阶。第二,该趋势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量从1995年后一直在下滑,2000年初虽然有些上升,但是,到了2003年后开始大幅下滑。从绝对量来看,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其总量处于上升趋势。由于工业品的上升速度快于初级产品,因而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量中比重下降。因此,不要把这种优化趋势认为是绝对优化,应该理解为相对优化。第三,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不同制成品出口格局。以2005年为例,通过对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品的四大分类进行了拼图分析,发现如下事实:

相对于1981年而言,化学制品出口比重明显下降,杂项制品出口量有所上升,而纺织品和农产品出口量明显上升,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量明显增加。说明出口结构向着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发展。第四?熏初级产品出口结构的分析说明,食品和活动物的出口一直处在上升趋势。占比达到10%以上的其他两种初级产品,即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的出口趋势来看,非食用原料的出口所占的比重处于下降之势,而矿物燃料的出口量反而处于上升态势。但是,我们从其动态来看,发现没有绝对上升和下降趋势。是一种动态的周期性变动,进一步论证了初级产品贸易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价格不稳定和贸易格局无法掌控等特点。

(五)新疆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第一,根据历史数据所计算的进口产品历史变动说明,新疆从外进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比重在逐年下降。从初级产品进口数据来看,从1981年的9%左右上升到40%左右。而工业制成品进口量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91%下降到2005年的60%。这说明,新疆的贸易格局出现喜人的结果,进口贸易结构也处于向着高级化发展的台阶。第二,工业制成品进口中不同制成品进口格局。以2005年为例,通过对工业制成品进口产品的四大分类进行了拼图分析,发现如下事实:相对于1981年而言,化学制品进口比重有所上升,纺织品和农产品进口量明显上升,而杂项制品进口量明显下降,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量明显下降。第三,初级产品进口结构的分析说明,食品和活动物的进口一直处在下降趋势。占比达到10%以上的其他两种初级产品,即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的进口趋势来看,非食用原料的进口所占的比重处于上升之势,而矿物燃料的进口量反而处于下降态势。但是,我们从其动态来看,同样发现没有绝对上升和下降趋势,是一种动态的周期性变动。二、新疆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的要素禀赋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在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中,虽然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初级产品,但是,仍然以“杂项制品”和中低技术的“机械运输设备”为主。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新疆的出口商品结构尚处于较低层次,基本上是“以量取胜”,即通过增加出口商品的数量来扩大出口。另外,初级产品出口的绝对数量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反映出产业结构低级化,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初级产品的加工深度不够。

(二)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加工品占了较大的比重

在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中,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比重偏低。就机电产品而言,内地均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机械设备为主,机电产品中九成以上是机械设备。新疆机械设备在机电产品中所占比重虽然也上升到一定比例,但是,其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都跟内地有较大的差距。高科技的缓慢发展严重阻碍了新疆贸易的发展进程。

(三)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由于没有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服务贸易的相关政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不能合理有效引导外资投向通信、生物医药、软件等高技术产业;鼓励政策性银行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贷款,支持企业在电子通信、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致使新疆的服务业存在着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不当,竞争力差等问题。

三、优化新疆外贸结构的相关对策

(一)鼓励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结合

在授予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经贸权的同时,鼓励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同外贸企业组织联营公司。外贸企业可依靠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并在科研、生产领域积极投资联营。科研机构可以科技成果或专业技术投资作为股份或投资,积极参与生产或外贸经营活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对研究与发展应予以重视并投入一定资金,通过人员交流、相互派人任职、相互投资、合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加强贸工技结合。

(二)在外汇、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对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所需外汇优先予以支持。为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按进料加工的有关规定办理。自营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享受与外贸企业同等的出口退税待遇。鼓励贸工技结合企业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对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单位可在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用于奖励从事出口的科技、外贸和其他有关业务人员。

(三)发展服务贸易

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扩大旅游、中文教育、医疗服务和电信服务、运输等服务贸易出口;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部际联合工作机制,形成对服务贸易统一的宏观管理;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开展服务贸易促进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发展极为迅速,198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仅为381.36亿美元,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154.36亿美元,仅十年时间增长了2.0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1.71%;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742.97亿美元,为1990年的4.1倍、年均增长速度15.18%;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总额与中国经济增长始终呈现出正向的变动关系。

从中国区域贸易量来看?,中国区域贸易总量已有2000年的2042.9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1127.37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7.40%;各产业部门贸易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农业部门贸易量增长相对较快,年均增长速度为35.03%,从各部门贸易的比重来看,重工业贸易始终占各区域总量的较大比重,2000年,其比重为55.84%,2007年这一数值达到59.58%;从各区域来看,东部地区贸易总量始终占中国区域贸易总量的较大比重,由2000的45.06%下降到2007年42.20%;从各地区贸易的增长速度来看,其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为35.23%。从各地区之间的贸易总量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之间贸易总量始终是中国区域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量比重约为中国区域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由2000年的1232.2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477.7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3.75%,其中,中部地区对于东部地区出口稍大于进口量;从两地区贸易的部门来看,东部地区在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部门稍有盈余,中部地区则在农业和采矿业部门贸易优势较为明显。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及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动,中国经济将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在不同时期,又会有怎样的差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成为本文的研究目标。

二、文献综述

对于对外贸易及贸易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证实了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也验证了出口导致经济增长这一理论假设。国内学者也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性。研究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出口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用,同时对于出口对于投资、消费等所产生的间接效用也应加以考虑,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贸出口每增长10%,基本上能够推动GDP增长1%15。中国出口与GDP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出口贸易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出口对经济增长所产生贡献约为24.1%0。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来看,可能出口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它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之_&]。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出口导向型的08。

对于贸易为什么会促进经济增长,Baldwin和Mazumdar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只要一个国家参与对外贸易,资本积累就会形成,将会促进经济增长09,Mazumdar按照Baldwin的分析方法得出了与之不同的结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出口消费品和进口资本品时,资本积累才会形成,进而才能导致一国经济增长,因此,贸易能否引致经济增长将取决于一国的贸易结构M,然而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Mazumdar的研究仅适用于小国贸易模式,对诸如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比较优势决定下的贸易结构完全符合Mazumdar条件,但资本品进口和消费品出口并没有对中国资本积累起到促进作用,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贸易结构往往提高了资本品-消费品的相对甚至绝对价格,并最终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使得贸易收益并不明显。

部分学者对贸易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性进行了探讨,一国外向经济发展程度越强,出口依存度越高,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转型作用的效果越明显M。初级产品出口与GDP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总体出口增长和初级产品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013。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短期表现不明显,并且两者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工业制成品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引起GDP增长约1.02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初级产品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降低GDP约1.45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集中反映了国家重视发展工业制成品来带动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M。而王永齐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VAR模型估计中国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结构并不显着影响经济增长。

以上文献无疑证实无论从对外贸易还是从贸易结构来说,均证实两者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关系。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文献着重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对外贸易及贸易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联系,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等,这似乎缺少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这些研究大多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及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对于中国内部各区域之间贸易及贸易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当然,这可能与中国区域贸易数据较难获取有一定关联性,官方统计年鉴并没有对区域贸易数据做连续性统计,这也给相关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因而,从时间序列上对中国区域贸易结构变动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性研究的可能性不大。而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②避免了这一缺陷,文章借助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三、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一)理论基础

CGE模型构建其理论基础来自于生产者行为及消费者效用理论、可计算的一般均衡理论,文章所构建CGE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供求均衡。

(1)生产者行为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各产业部门产出是增加值和中间投入品的不变替代弹性(CES①)函数,根据生产者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行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构建拉格朗曰乘数,可求解出增加值和中间投入品的函数形式;第二阶段,各部门增加值是各部门资本和总劳动力的CES函数,中间投入品是各部门产品的CES函数,可求解出各部门使用本部门和其他部门产品的函数形式;第三阶段,各部门产品来自于不同地区同一部门产品的CES函数;根据下一阶段的生产函数可以构建上一阶段的价格指数(具体函数形式省略)。

假定代表性生产者第一阶段CES函数如下:

其中Zscc.s.表示生产产品c中对c'的使用量来自地区s的部分是对应的份额参数,是来自不同地区产品间的替代弹性参数。

(2)消费者行为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者效用函数采用CES函数形式表达,其约束条件为消费者(劳动力)收入,通过构造拉格朗曰乘数,求解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所需要的各部门产品。第二阶段,消费者所消费的各部门产品来自于我国东部(ea)、西部(we)、中部(zh)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wd)等四个地区,其函数表达形式仍采用CES函数形式。

中国各地区(东部、西部、中部)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各部门产品的效用函数均采用CES函数形式。其中Qsc是s地区产品c产量是s地区c的技术效率参数,Vsc和Isc分别代表地区生产产品c的附加值和中间投入品;ascv和axl分别是附加值和中间投入品在CES函数中所对应的份额参数;asc是s地区增加值和中间投入的替代弹性参数。

第二阶段附加值和中间投入品CES生产函数分别为:

其中hc和I分别代表生产产品c的总劳动力和资本投入;ascl和asck分别是总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在增加值函数中对应的份额参数;ascV是总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替代弹性参数。表示生产产品c中对c'(c的别称)的使用量,a&是对应的份额参数,是不同中间投入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参数。

第三阶段中间投入的各部门产品来自于不同地区的CES函数其表达式如(4)所示:

其中A表示中国各地区消费者或者世界其他国家的效用函数是地区s对产品c的需求是对应的分配参数,A是s地区不同产品间的替代弹性参数。

中国各地区(用n表示)的最终消费和世界其他国家总消费面临的预算约束分别为:

其中En表示中国各地区最终消费支出,札是1对应的价格指数,由第二阶段的CES效用函数产生。Ewd表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总消费支出表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品c的产量表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品c的价格。根据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对应的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需求:

中国各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必然来自于其他四个地区的产品加总,因此,其函数仍采用CES形式,如(8)所示。

所对应的预算约束为:

运用一阶条件可以得到中国各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不同地区产品的需求:

而得,模拟方案数据参见方案设定部分内容

其中L、K分别表示总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

(二)数据来源

文章数据主要来源以下三个部分:基础数据来源于2000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2007年30省(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编制),根据文章需要合并成四地区(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六部门(农业、采矿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区域投入产出表;二是确定相应的替代弹性,替代弹性数值的选择是CGE模型求解的重要环节,其替代弹性数值选取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替代弹性系数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如采用

表1方案1、方案2状况下2000年中国GDP及各部门增加值变动情况

四、方案设定与结果分析

本文基本思路在于利用2000年和2007年各区域之间各产业部门贸易的份额参数代表贸易结构变化,比较和分析在2000年的基准状况下,2007年中国各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的份额参数变化对2000年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同样地,在2007年基准情况下,2000年中国各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的份额参数变化对2007年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借此来分析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变化的影响

(一)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中国GDP及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影响

为了分析中国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设定如下的模拟方案,各模拟方案中的具体数据来自作者根据GAMS软件进行校正而得。其中,方案1、方案2根据2007年区域投入产出表校正而得,方案1假定2000年中国各区域贸易结构与2007年中国各区域贸易结构相同,对外贸易结构仍然与2000年相同;方案2假定2000年中国各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与2007年相同;方案3和方案4则是根据2000年区域投入产出表校正而得;方案3假定中国2007年各区域贸易结构与2000年区域贸易结构相同,对外贸易结构仍然保持2007年对外贸易结构状况;方案4均假定2007年中国各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均与2000年相同。借此反映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模拟结果如表1、表2所示。

方案3和方案4则说明2000-2007年区域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怎么样的影响。2000-2007年区域贸易结构变动使得2007年中国GDP增加了13.816%,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对2007年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仅贡献了0.226个百分点;方案3与方案4模拟结果的差异性表明对外贸易结构对2007年中国GDP增长的贡献有限,从侧面说明了2007年各区域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变动可以看出,中国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化对于中国农业发展不利,2000-2007年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化使得2000年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了2.579个百分点,各区域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同时变动则使得2000年农业部门附加值增加了17.089%;方案3和方案4结果同样证实了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将会使得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而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将会使得农业部门附加值提高;这可能与中国各区域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互补有一定关系,中国各区域农产品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这也导致其替代性较弱。对于非农产业部门而言,2000-2007年中国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均使得2000年和2007年采掘业、重工业、服务业部门增加值的影响为正,对于轻工业和建筑业部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相对比重来看,对于采掘业和轻工业的影响较大,从绝对值变动来看,对重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增加值的变动影响较大。

(二)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及各产业部门附加值的影响

表3显示了贸易结构变化对于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状况,方案1和方案2模拟结果显示中国各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使得东部地区GDP有所下降,但是使得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GDP的上升,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却有利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也从某个角度反映出东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东部地区出口遭遇阻碍时,将对这些地区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

表4显示了2000-2007年中国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于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状况,方案3说明2007年若仍然沿用2000年贸易结构,将会使得东部地区、西部地区GDP下降,中部地区GDP上升;方案4说明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将会使得东部地区GDP增加3.3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GDP分别下降1.856、.109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削弱了中国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

比较方案1和方案3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动对于2000年和2007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具体而言,区域贸易结构对2000年东部地区GDP的影响为负,对于2007年东部地区GDP的影响为正,而对于中部地区的影响与之相反;而对于西部地区的影响均为正,只是在两个年份内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已。方案2和方案4结果显示,相比于2007年,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2000年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

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变动来看,对农业部门而言,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西部地区农业部门增加值产生正向的影响,对于西部地区2007年农业增加值的影响明显大于2000年,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于2000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影响均为负,对于东部地区的明显大于中部地区,尽管对于2007年东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影响为正,但是仅发生较小的变动,对于2007中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影响为负,且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有利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其中对于西部86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影响较大,而对于中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影响较小;从非农产业部门增加值变动可以看出,各区域贸易结构及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各地区非农业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大多与对农业部门增加值的影响相同,只是影响程度稍有不同而已。

从整体来看,贸易结构变动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的,然而,贸易结构变动不同地区及部门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以下三点,一是各区域贸易结构更加趋于合理,贸易物品对于贸易双方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二是贸易结构变动优化了各区域要素配置,使得其配置更加趋于合理,提高了各要素报酬率,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明显;三是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技术效率以及要素禀赋等存在着显着的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9

关键词:湘西州;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7日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向中西部转移及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实施,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迅猛发展,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州,根据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逐渐使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湘西州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对湘西州促进外贸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湘西州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湘西州历年进出口额增速。从整体来看,湘西州的进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其中,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7,018万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1,631万美元,增幅达到1.65倍,以平均每年4.7%的速度增长。进口总额从2002年的89万美元增L到2015年的983万美元,增长了11倍,平均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出口额从2002年的6,929万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0,848万美元,增幅达到1.56倍,平均每年增长4个百分点。(图1)

从各个时间段来看,2002~2015年湘西州对外贸易增长时高时低,波动非常大,从各个时期增长速度来看,2002年进口额下降85%,拖累当年进出口总额下降5%;2004年进出口总额增速上升到69%,但次年又下降到了4%,随后又在2007年上升到87%,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大冲击,进出口总额下降了57个百分点,2010年由于进口额的大幅度增加使进出口总额上升了48%,随后又由于出口的减少使进出口额不断减少,2013年进出口总额缓慢回升,2015年由于“一企一策”政策的取消与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使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下降了53个和50个百分点。

(二)湘西州贸易顺差。从出口额来看,2001~2008年湘西州对外贸易出口持续增长,由6,794万美元增长到了38,604万美元,增幅达到4.68倍;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出口企业出口量急剧减少,这使2009年湘西州出口总额减至16,764万美元,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57%。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我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经济很快步入正轨。湘西州的出口额在2010~2014年也得以增长。2015年,由于国际市场疲软以及“一企一策”政策的取消,出口额由2014年的22,884万美元减至10,848万美元,减少了53个百分点。从进口总额来看,2001年湘西州进口总额为598万美元,2015年增长至983万美元,增幅为64.4%,但是进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颇低,且呈现不稳定的特征。

如图2所示,由于湘西州历年进口额的波动不是很大,贸易顺差主要受出口额的影响。2001~2008年,贸易顺差持续增长,最高达到38,247万美元,2009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贸易顺差下降到16,688万美元,2015年由于出口额大幅度下降,贸易顺差下降到9,865万美元。(图2)

(三)湘西州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一直是湘西州对外贸易的三大市场。由于湘西州进口的数额比例很小,在这里本文主要分析湘西州外贸的出口市场结构。本文选取了湘西州主要的八个出口对象国,比较出口输往国家数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

由表1所示,2006~2010年荷兰一直都是湘西州的最大出口国,占贸易总额的20%以上,2011~2015年对荷兰的出口比重持续下降到10%以下。俄罗斯、韩国、印度、台湾、巴西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俄罗斯2015年占比达到16.9%,而日本、韩国、印度占比均在10%以上,说明湘西出口主要输往中国周边邻国。但欧美市场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也因为湘西出口集中在这三大市场,一旦国际市场疲软,湘西出口下降的弹性也非常大。(表1)

(四)湘西州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由表2所示,在2013年湘西州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高达80.8%,而工业制品比重仅仅只有19.2%,2014年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2015年初级产品依旧高达94.1%,而工业制成品仅占5.9%。这说明湘西州的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单一。虽然湘西金属储量大,但是由于缺乏先进技术与人才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工业设备,湘西出口一直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由此看来,湘西州应该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由表3所示,在2013~2015年初级产品出口中,矿类产品比重均在98.5%以上,这说明湘西“一矿独大”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表2、表3)

二、湘西州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湘西州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产品单一,以锰矿类产品出口为主,“一矿独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2015年湘西锰系列产品出口8,779万美元,占全州出口总额的比例达80.93%;第二,初级产品比重仍然过大。湘西向国际市场出口的多为锰矿初级原料和简单加工后的低中端产品,原料加工行业的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处于产业链的较低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数量扩张来赚取生产链低端的微薄利润,不但出口收益不高,而且极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2015年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出口大幅下滑,同比下降了50.27%。锰系列产品出口呈现量增价跌的走势,1~12月共实现出口47,143吨,出口额8,779万美元,同比增长2.17%和下降12.39%。这正是上述问题的体现。

(二)进口规模小,贸易顺差过大。内生性增长理论认为增长由内需来驱动,而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口商品结构要可以为未来的高新产业提供要素和支持,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向为这些高新技术提供销售市场。湘西州的进口规模远远低于出口规模,对技术的进口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进口商品以锰矿砂类的原料为主,技术含量普遍偏低,这就抑制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思想的引进,商品进口带来的技术渗透和学习效应就很难被实现。

(三)加工贸易发展显著不足。虽然成本的增加会使加工贸易的发展优势减弱,但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促进技术改进、优化产品结构、推动湘西配套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方面也有着重大作用。2011年,湘西才实现加工贸易的零突破,加工贸易的规模小比重低,缺少核心生产技术,绝大多数只是简单的贴牌加工,低水平的加工贸易对湘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反映出湘西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能力较差,加工贸易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

(四)出口集中度偏高。湘西州出口一直集中在欧美以及亚洲周边邻国地区,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台湾、巴西、荷兰八个国家的出口额占到了出口总额的70%以上。出口区域结构集中性过强,外贸地域机构构成单一,市场多元化发展仍然不足,风险性也相应较大,一旦危机爆发时易受到较大冲击,同时还阻碍了对其他新兴出口市场的拓展,导致对新兴市场的进出口贸易规模相对偏小,从而面临较大的外贸风险,严重影响湘西对外进出口的规模,阻碍进出口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湘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湘西州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一)促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其一,要促进出口商品Y构的优化。要提高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全州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把经开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兴贸的平台,要坚持利用创新驱动企业从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依托湘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劳动力优势,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拓展利润空间,为出口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湘西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其二,要适当加大进口力度。对外贸易既要重视出口,也要重视进口,才能促进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加大对重要资源和产品的进口,保证湘西的资源安全。加大对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进口有助于湘西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改变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

(二)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近些年来,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费用不断提高,为了降低成本保证利润,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明显增快。在此背景下,湘西必须要在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引导下,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一方面湘西加工贸易的发展应紧紧围绕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链由低端的加工装配向高端的产品研发升级;另一方面要努力形成多元化、专业化的产业链,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企业开展技工贸易,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升级。

(三)扩大国际市场,促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按照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的要求,要以开拓新兴市场和周边市场为重点。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形势新变化,努力巩固和扩大俄罗斯、美、韩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东盟、南亚、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进一步推动湘西州出口市场多元化,有利于分散对外贸易的市场风险,避免因外贸市场的过分集中而使一国对外贸易受他国的制约和垄断,同时减小他国或地区的经济因素及非经济因素的变化带来的波动和影响。

(四)坚持把精准扶贫与对外贸易发展结合起来,出口湘西特色农业。2013年11月,到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坚持精准扶贫与对外贸易发展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坚持修炼内功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既要努力打造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又要最大限度地依托对外开放。一是要因地制宜,把“五个一批”与对外贸易结合起来,充分把握“616”对口帮扶工程等政策机遇,借助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产业发展脱贫一批,整合农业资源,创新项目,努力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提高产品质量,以符合国际出口及卫生标准。同时,要扶持一批出口企业,帮助微小型农业产品企业出口;二是要主动地、全方位地推动开放合作。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充分发挥湘西的比较优势,利用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发展非地经济;与此同时,创新机制,把基于资源上的扶持转变成为优势交换基础上的合作,以促进湘西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湘西外贸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国际市场形势虽然严峻,但是也意味着湘西的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能不能认识到自身问题并积极做出转变。必须结合湘西州独特的产业优势、劳动力优势,突破地理位置偏僻的劣势,把握国家西部大开发与精准扶贫战略的机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市场多元化,以促进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转变,实现湘西州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David.H.McCormick.The Great China Challenge[J].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2007.4.

[2]IRodrjk D.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China&World Economy,2006.5.

[3]Feder Alex.On Exports And Economic Trade[D].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4]郝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广东与河南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07.2.

[5]马小利.湖南省外贸竞争力及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2.2.

[6]张汉东.发展加工贸易打造外贸强省――浙江发展外贸的经验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6.

[7]宋云.洛阳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

[8]许军,沈蕾.反向依存――对中国外贸加工业依存度过高的一种新解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2.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10

1苏州市出口贸易结构的演变进程及特征

出口贸易结构包括一国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中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主体结构等,它们共同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发展效果。

1.1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江苏省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2001年江苏省的出口贸易额仅为288.8万美元,而到了2013年,其出口贸易额增长至3288.57万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近11倍。而作为江苏对外贸易的引擎,其出口贸易额占江苏省的一半以上,2013年的数据显示,苏州市的出口贸易部1757.1亿美元,占江苏省的53.4%。

1.2苏州市对外贸易产业结构2003~2013年苏州主要产品出口类别的出口额数据如表1所示。多年以来,机电设备和纺织原料及其制品是苏州市出口最多的两类制成品。2003年,这两类商品的出口额占当年苏州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5.20%和12.69%。虽然这两类产品在以后的年份里逐年快速增长,但在2003~2013年这十年的时间里,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品出口占比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而技术附加值高的机电设备类商品出口占比则逐年递增。2013年,这两类商品出口比例变为79.02%和8.99%。另外,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由2003年的54.83%增长至2013年的56.66%。这说明,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方面,苏州市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有国际竞争力。

1.3苏州市对外贸易市场结构苏州市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为日本,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其主要的传统出口贸易伙伴比较稳定。但2001年之后,对日本市场出口比重逐渐下降,而对欧盟地区和美国的出口比重却在上升。2001年,苏州对日本、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这四大出口地出口分别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例为26.3%、21.6%、18.3%和7.5%。这四大出口市场合计占苏州对外出口总额的73.7%。2013年,苏州出口美国408.6亿美元,出口欧盟310.9亿美元。两者合计占出口总额的40.9%。出口日本163.5亿美元,出口香港为252.3亿美元。在四大出口市场中,日本由第一位已经滑落到最后。美国成为苏州对外出口最主要的国家。而四大主要出口地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已经下降到64.6%。其主要原因是苏州对外贸易市场主体在不断优化。2013年苏州对东盟、南美和非洲等地出口额为258.1亿美元,占全市全年出口总额的14.3%,且出口到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比例在逐年攀升。

1.4苏州市对外贸易方式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其他贸易等类型,出口贸易方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产品和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直以来,加工贸易是苏州市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中国加入WTO之后,苏州直接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贸易也随之迅猛发展。由表2可以看出,2003年,苏州的加工贸易实现出口总额261.47亿美元,这一数字占苏州市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80.13%。一般贸易占比19.71%。十年内,苏州的加工贸易虽然增长了近7倍,2013年苏州加工贸易额为470.88亿美元,但加工贸易额占当年苏州对外贸易出口额的比例却下滑到56.36%,而一般贸易占比上升至26.80%。十年间最为显著的是其他贸易增长了近580倍。但加工贸易却仍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目前已经形成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部级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1.5苏州对外贸易主体结构一直以来,在苏州出口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外资企业,因为外资企业经济实力雄厚且技术优势明显。除此之外,其出口额以较快的速度逐年上升,相比而言,国企和私营民营企业的出口占比则在逐年下降,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和内资企业投资出口额分别占当年对外出口额86.30%及13.70%。十年之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和内资企业投资出口额虽然都增长了,但内资企业投资出口额增长的速度却要明显的快于外资企业。2013年,外资投资企业出口额为1212.4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比例为69%,内资企业出口544.7亿美元,占比31%。数据显示,虽然外资企业出口额一直占苏州市对外贸易出口额的一半以上,但其比例在不断地下降,这说明内资企业外贸活动日趋活跃。

2苏州市对外贸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

2.1优化对外贸易产品结构苏州市对外出口的产品多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虽然这对拉动苏州的就业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高耗能及高碳排放长期会阻碍苏州的经济发展。况且加工贸易比重严重偏高会影响苏州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竞争力。因此,在“节能减排”及全国都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苏州外资加工贸易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摆脱“打工仔”的形象。

2.2优化对外贸易市场结构苏州市对外贸易出口市场比较单一。从出口贸易市场依存度来看,苏州出口过度依赖发达国家,这很不利于苏州经济的稳定发展。出口市场集中度偏高会使得苏州的经济很容易受到这些市场经济政策或者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另外,单一贸易市场使苏州遭受越来越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虽然苏州对欧、美、日及中国香港的出口的依赖度开始下降,出口市场结构也不断地改善,但却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市场集中率过高的问题,苏州应该在加大对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11

一、云南省沿边开放政策回顾

(一)国家沿边开放政策

为提高民族地区沿边对外开放水平,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沿边地区特点的开放政策,其中边境贸易优惠政策构成了我国沿边开放政策的主体内容。1.边境贸易优惠政策。边境小额贸易税收优惠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家对沿边地区实施的边境小额贸易优惠政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实施进口税收减半征收政策(1996~2008年)和以专项转移支付办法代替进口税收减半征收政策(2008年至今)。具体内容如下:1996~2008年。199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定口岸进口的商品除国家限制进口的机电产品和烟、酒、化妆品等商品外,1996~1998年,减半征收进口关税和产品税;1998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继续实行“两减半”政策。2008年至今。2008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的批复》指出,自2008年11月1日起采取专项转移支付办法替代此前边境小额贸易进口税收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的政策,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专项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边民互市优惠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不断提高沿边边民互市进口商品免税金额。1996年,《国务院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边民互市进口的商品,不超过人民币1000元的,免征进口税,超过人民币1000元的,对超过部分按国家税法征收进口关税和产品税。1998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提高边境地区边民互市进口免税额度至3000元;2008年,《关于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再次将免税额度提高至8000元。2.支持企业“走出去”相关政策。为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对其进行有偿、无偿、贷款贴息;设立援外合资合作基金;建立对外承包工程风险保函贷款贴息等。3.口岸建设优惠政策。2009年3月31日,财政部发出《关于印发的通知》,规定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边境维护和管理,其中包括边境一类口岸运转、通关条件改善、边贸仓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4.人民币结算退税政策。2010年3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边境地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准予退(免)税试点的通知》,规定以一般贸易或边境小额贸易方式从陆地指定口岸出口到接壤毗邻国家的货物,并采取银行转账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可享受应退税额全额出口退税政策,明确限定可享受政策的口岸。2010年6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扩大了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了境外结算的区域和扩大了贸易方式,提出实行试点企业备案管理制度。

(二)国家对云南沿边开放颁布的优惠政策

1.云南省人民币结算准予退税试点。2003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以人民币结算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试行退(免)税的通知》,决定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退税政策自2004年1月1日起在云南进行试点。试点第一阶段为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9月30日,执行70%退税率。200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以人民币结算的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试行退(免)税的补充通知》,决定从2004年10月1日起,对云南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银行转账方式结算的,应退税额由以前的退付70%,上调为100%退付;对以现金方式结算的,仍维持按应退税额40%退付的规定。自2004年10月1日起至第二阶段执行100%退税率。2.国家支持云南省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政策。2011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总体要求,并分别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与产业政策等方面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见表1)。

(三)云南省沿边开放相关配套政策

为加快沿边对外开放,云南省自2000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主要包括:第一,《关于鼓励和支持我省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扶持政策措施的意见》(2005),采取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两种资金支持方式,专项支持到境外投资办厂,到境外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各类活动,对境外企业实行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境外投资经营,中方分得的税后利润,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税期满后至2010年,按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的税率计征企业所得税。第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2008),提出扩大开放的工作重点,其中针对边境贸易提出了提升边境贸易水平的要求,提出用好用足国家边境贸易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双减半”政策。探索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园区的新模式,建设一批边民互市示范点,扩大与相邻国家边民的贸易往来。第三,《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年1月),提出云南将建设沿边开放经济带,提升对外经贸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内经济合作;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2012年2月),提出努力构建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以周边国家为基础,积极推动一批互联互通项目。《加快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若干意见》(2012年6月),明确提出要下放4个审批权限、出台15个支持政策以及边境经济合作区,实施独立的管委会制度且拥有独立财权等,要使9个边境经济合作区成为“政策和投资洼地”。此外,云南省还颁布了以下一系列政策支持沿边开放工作,见表2:

二、云南省沿边开放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为全面分析沿边开放政策实施的整体效果,本文选取对外开放度①相关测算指标对云南省沿边开放水平进行评估。从目前学界所选用的衡量指标看,对外开放指标包括总量指标②和价格指标③。本文选用总量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包括外贸依存度指标、进口依存度指标、出口依存度指标。鉴于本文主要考察云南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因此,纳入边贸依存度指标。云南省对沿边开放“走出去”战略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因此,将对外承包工程依存 度纳入到指标体系中。综上,本文对外开放度指标具体包括:外贸依存度—X1(指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出口依存度—X2(指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进口依存度—X3(指进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边贸依存度—X4(指边境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实际利用外资依存度—X5(指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对外承包工程依存度—X6(指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占GDP的比重)。由于单一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云南省沿边对外开放程度,故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开放指标在总指标中进行赋值。通过使用Spss软件对表3中的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云南省沿边对外开放度的贡献率特征值和累计率,见表4。表4表明,前两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2.403%,较为充分地保留了原始变量信息,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文中仅选用前两个主因子的变化代表整个样本的相关变量变化。计算得出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表,见表5。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12

经济增长是许多增长现象的一种,它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过程,会引起复杂的社会经济效应。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本文研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新的一轮全球经济增长中,不断扩大开放、加大对外贸易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客观要求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2002―2013年我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如表1所示。

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GDP(万亿元)120313581599184921632658314034094015473151955688

增长率10%13%18%15%17%23%18%9%18%18%10%10%

表1 2002―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表

表1所示2002-2013年GDP增长速度逐渐增快,但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出现瓶颈。10年速度又继续加快。总体来看我国GDP的增长速度维持在10%-20%的区间内,增长速度快。2002-2005年,GDP的增长率波动幅度小,05年增长速度达到228%。但是在09年GDP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放缓的现象,考虑到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短暂下滑,随后经济增长逐步加快。

(二)研究对象:对外贸易额

本文将对外贸易进出总额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仅考虑对外贸易出口额或者对外贸易进口额,并不足以说明对外贸易的影响。如下表2所示:

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进出口额(亿万元)514705955116914101669179915062017236424422582

增长率22%37%36%22%21%18%8%-16%34%17%3%6%

表2 我国2002-2013年十年内的对外贸易额与增长率

(三)进出口与GDP的正相关关系

对比表1和表2可知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即进出口额增长率上升,GDP增长率也上升;进出口额增长率下降,GDP增长率也下降,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三、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性分析

(一)模型选择

由于本文关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他的因素诸如投资、政府财政支出、价格、预期,并未考虑进去。采用如下简化模型:

ΔGDP=β0+β1?ΔE+εt

Δ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了我们的研究对象,所以这里,ΔE国际贸易进出总额的增长率。

该模型是用国际贸易额增长率来解释GDP的增长率,如果β1的值无法被拒绝,那么我们就能讲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重要重要。

(二)ADF检验

考虑到国内生产总额与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是时间序列数据,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GDP增长率数据做平稳性检验,得到一阶差分后ADF值,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数据存在单位根。对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做平稳性检验,得其做一阶差分后的ADF值,结果该数据也存在单位根。因此将两个数据做差分处理,获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均为平稳时间序列。

(三)回归分析

经过差分处理后,数据满足回归前提条件。运用eviews70将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做回归,得到各系数如下:

0=0115099 1=0260419

即,

ΔDP=0115099+0260419?E+t

通过1991-2012年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对外贸易的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在5%水平显著,且无法拒绝原假设即对外贸易增长的系数不为0。所以从1991-2012年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总体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增长对经济的增长还是较为显著的。这是因为对外贸易可以为一国提供提供对外商品交换渠道。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外贸易出口还是进口贸易,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政策建议

由研究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增长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将国际贸易作为我国大力发展的一个方向是非常必须的。

(一)出口增长的同时,扩大进口

就长期经济发展来说,应将进出口基本持平的方案作为一项基本策略。长期内,若进口额较出口额来说持续偏低存在不利影响。因为在长期内,高的国际贸易进口额意味着国外技术的引、先进的设备和零、国内短缺的各种资源。所以要将进出口基本持平的方案作为一项基本策略。

(二)优化出口结构,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产业升级依旧存在技术限制、国际分工制约、需求结构的变化等等,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我国在扩大贸易出口的同时应以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从现阶段的半成品加工向原材料加工转变,延长加工贸易在我国境内的生产链条;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