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

时间:2022-07-25 21:12:53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1

1.1采用多人空气加压舱治疗治疗压力0.2~0.22MPa,吸氧80min,总时间110min~120min。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次数最少10次,最长60次。

1.2人员培训由高压氧护理中心组织陪舱护士进行颈髓损伤理论知识培训、急救知识培训及专科护理,规范护理人员工作态度、技术水平,了解护理路径内容及注意事项。培训合格后每次治疗安排1名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和高压氧专科知识的护士进行全程陪护,严格按照我院自行设计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

1.3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设计通过查阅大量医学资料,观察实际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难点,综合护理专家及骨科、神经外科专家意见,制定适合颈髓损伤患者的护理路径表,该表将护理内容按护理流程排序,内容简洁,实行填空式记录,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同时护理项目不会被遗漏,年轻护士易于掌握。见表1。

1.4具体实施应用①由指定的陪舱护士在吸氧前对患者进行评估,明确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及应对风险的处理方案,然后严格按照路径设定的时间、内容全程进行实施,执行后签字并标明执行时间;②在护理过程中记录变异及处理措施;③护士长每日检查患者的治疗进展及措施落实情况,对复杂变异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研究并处理,及时完善并修正护理路径表,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考核、存档。

2结果

26例颈髓损伤患者共接受300余次高压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发生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气压伤、氧中毒和减压病等不良事故。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表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充分的肯定和信任。患者反映护士服务周到,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无1例护理投诉,提高了其对高压氧治疗的积极性。护士反映护理活动程序化、有条不紊,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个人水平、能力不同而造成的护理缺陷。护患关系明显得到改善。

3讨论

高压氧治疗能有效地提高血液中氧含量,纠正脊髓缺氧状态,收缩脊髓血管,减轻脊髓肿胀,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在以往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并且临床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6h,最好不要超过24h,早期行高压氧治疗,并且延长高压氧治疗疗程(>30次),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伤残。但临床中颈髓损伤患者往往病情严重,患者多合并有四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不能自控,并且多有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费力,不能自主咳痰,多并发有肺部炎症需气管切开,在脊髓水肿期易发生呼吸停止。故虽然高压氧治疗效果明显,但治疗过程尤其早期治疗中的护理风险高于其他高压氧治疗患者,使得护理难度加大。

该临床护理路径表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治疗前医护患三方沟通协调,护士能充分了解护理重点、观察要点及必要急救措施,能取得患者信任及配合;该路径使健康教育制度化、具体化,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护理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不仅可以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而且增加了患者满意度;治疗中由于各个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使护理过程更加流畅,避免了护理随意化及重要护理项目遗漏,护士易于学习掌握,降低了工作中由医护人员水平能力造成的相关变异,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该临床护理路径不仅体现了科学、准确,还具有记录简单易行的特点,选用填空式,缩短了护士读写时间,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从而使护士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本组结果表明对颈髓损伤患者行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减少护理缺陷、投诉,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并且使用该临床护理路径表,可以规范护理过程,减少颈髓损伤不同患者、不同护士的护理差异,易于管理者或护士长对整个护理过程的全程监控,使护理质量从始末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急诊科是危重患者抢救的前沿,其工作重点是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安全转运,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患者的抢救成功与否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三者缺一不可,而对急诊护理安全转运是关键,也是最容易引起隐患和纠纷的环节[1]。因此本研究拟分析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有效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科2011年12月~2014年12月院内转运的115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0例,女45例;年龄7~78岁;循环系统疾病35例、呼吸系统疾病28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5例,其他27例;气管插管52例,气管切开8例,机械通气支持40例,头部引流13例,胸腔闭式引流4例,留置导尿91例,两路静脉输液80例,面罩给氧72例,鼻导管给氧47例。

2 结果

115例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有轻至中度意外者41例。其中引流管脱出4例;穿刺针头滑出血管外7例;定时药物或治疗未按时给予6例;血氧饱和度改变者12例,其中血氧饱和度低至92%以下4例,经高浓度加压给氧血氧饱和度改善者3例;心率改变者12例。出现重度意外者7例,在检查中发生意外者3例,转运至手术室时发生意外者4例。大部分患者达到了转运的目的,全部患者转运时重度意外发生率为6.1%。

3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危险因素

3.1病情因素 在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相对集中,在转运途中可能因病情不稳定、监测治疗设备限制和人员不足以及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患者发生危险事件。调查结果显示[2],危重患者转运时发生的不良事件中,31%是与患者病情相关,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

3.2转运因素 选择的搬运工具不当,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缺氧、肺动脉栓塞、颈部和肢体的损伤、骨折加重以及伤口裂开、坠床,还可造成人工气道、输液导管、胃管、导尿管等滑脱或异位。搬运中的改变也会导致监护探头、血压袖带移位,仪器的抗干扰能力下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护士对病情的判断。此外,如果转运过程缺乏人性化设计,都会延长转运时间,增加转运风险。

3.3人员因素 由专业人员进行转送,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而在危重患者的转运中,只有75%配备了足够的医护人员。因此,转运时如果没有安排合适的、足够的医务人员护送,或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不熟练、工作责任心不强,就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3.4药物及设备因素 调查发现[3],在急诊患者转运发生的意外事件中,45.9%与设备有关。如果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缺少可携带的监护设备和相对完善的急救设备以及药品,使医务人员不能及时、持续监测病情,并做出有效的应急处理,则会贻误抢救时机。较常发生的与药品、设备相关的危险事件包括:使用氧气枕使氧流量很难调节或在放射检查等过程中无人看护,使氧气不能准确或连续供给;没有配备简易呼吸气囊或呼吸气囊漏气;药物配备不足、静脉通路不畅或堵塞;监护仪功能异常、电池电量不足、干扰、屏幕显示不清; 吸引设备无负压吸引或吸引力不够等。

3.5沟通因素 患者转运前,转运人员未能与接收科室或患者家属沟通病情、转运的目的和风险;转运时医护人员的协调欠妥当;接收科室的床单元、监护设备和吸氧装置等准备不完善,不能及时、顺利地接收治疗和监护,就会影响安全转运,甚至出现送错科室的情况;而运送人员将患者转到后,如果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交接不严密细致,使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不能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心理状态等,也会影响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4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对策

4.1转运前患者的预处理及准备 ①意识清醒的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患者的配合;②昏迷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呕吐物等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③对颅脑损伤的患者,转运前应尽量去除引发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包括降颅压药物的应用,控制烦躁,并妥善给予约束等;④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是否妥当,必要时可加固原有固定,以保持管道位置正确、畅通,防止运送过程中不慎将插管滑脱,转运前应为患者吸净痰液;⑤外伤失血患者应建立2~3条有效的静脉通路,以保证有效循环。

4.2器械准备及人员组成 主要设备包括便携式多功能呼吸机、大容量氧气瓶(袋)、多功能除颤起搏监护仪及便携式吸痰机、微量注射泵、多功能转运床等。院内危重患者转运工作由院前急救小组的医护人员负责完成。

4.3转运途中的护理

4.3.1转运途中监测 转运的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对呼吸、循环功能支持效果的观察。包括心电、血压、呼吸、气道压力、潮气量、无创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音的监测。同时注意与简单易行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

4.3.2各管道的监测 保持各种管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多数情况下,转运患者可能同时带有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胃管、胸腔引流管、经心内膜心脏临时起搏器及漂浮导管等,管道处理以固定防脱落、观察是否通畅为主。

4.3.3重要的原发病及并发症的监测如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患者的神志及瞳孔等变化。正确搬运,防止再损伤。

4.3.4建立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登记本 危重患者到达收治病房时,护送护士应与病房护士交接患者病情、各导管是否畅通及注意事项等,待病房护士确认无误后予以接收并要在登记本上签全名。

4.3.5法律问题 应该强调转运工作服务对象是病情复杂的危重患者,抢救、治疗可能面临较大的生命风险和法律纠纷。在未征得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不能强行执行转运任务。在征得患者家属理解和支持并履行风险法律文件签字同意书后才启动转运程序。

5 总结

危重患者送检、转科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更明确的诊疗和护理,但转运可能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甚至加重病情,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转运成功的关键在于预防为主、防护结合,应于平日加强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设备应用、法律知识的培训,培养护士高度的责任心。同时转运工作是一项各个科室部门间协作的工作,应与各科室部门协调配合,增加默契,保证患者转运的通畅。同时注意提高护理人员法制观念,规范护理记录,严格执行转运制度,详细填写住院交接本,可提高医院的举证能力,对减少投诉和医疗纠纷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玲,荚恒娅,许开云,等.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方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751-752.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 感染科 职业危害 针刺伤 职业压力

防护感染科是集中收治各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专科,近年来传染病防治现状并不容乐观,结核卷土重来,“AIDS就在我们身边”,发病率逐年升高,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型传染病次第出现。由于病区内存在不良环境,存在大量的感染因素以及不可避免的接触,这些都使感染科的护士在工作中面临较其他科室更多、更大的职业危害,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熟悉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非凡性对其现存及潜在的危害[1]。因此,重视和预防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具有现实的意义。现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物表菌落≤15 cfu/cm2,医护人员手表菌落≤15 cfu/cm2,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向环境散发约500~1500个菌粒/分钟,在同样病房,人员增多,活动量增加,菌量也会随之增加。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更是一个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在感染科病房,如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会将病原微生物散布在空气中,护士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对护士会形成呼吸道感染的威胁。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也是一大传染源,经血液传播的HIV、HBV、HCV也是护士生物危害的主要种类之一。在这个不良环境中,护士发生感染的概率会较其他科室更高。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1.2.1 放射线、紫外线等危害因素

在感染科,呼吸道传染病人可能因为病情需要进行床旁摄片,病房空气消毒可能采用紫外线消毒或三氧消毒机等,这些都会增加护士暴露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机会。长期小剂量的辐射,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畸胎、死胎等后果。紫外线杀菌谱广,但可能引起皮肤损伤,严重时造成皮肤癌,长期刺激眼睛容易损伤视网膜,造成不同程度的眼炎。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放出臭氧,而臭氧是强氧化剂,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所以采用紫外线消毒和三氧消毒机都有可能对护士产生伤害。

1.2.2 锐器损伤的危害因素

临床护士承担着为病人输液、注射等治疗任务,是发生锐器损伤的高危群体。其中,针刺伤占较大比例,80%临床护士有过针刺伤的经历。针刺伤多见于处置针头时、注射或抽血后回套针帽时、处理医疗废物时。台湾曾对8645名医务工作者调查问卷显示,针头损伤及其他尖锐医疗器械损伤皮肤的年发生率为1.3次/人和1.21次/人,而其中54.8%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2]。据美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原因80%~90%由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占80%。有20多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可以通过针刺间接传播,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在护理工作者中有2.5%的HIV感染病例和40%的乙肝丙肝感染病例都源于意外针刺伤害。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可想而知。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

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与蔓延,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地面、物表、空气的消毒更为严格与重要。消毒剂常使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等,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以及甲醛、戊二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戊二醛是职业性哮喘原因之一,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甲醛还具有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危害。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视物模糊不清。

1.4 生理心理危害因素

1.4.1 职业压力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病人法律观念不断增强,服务理念不断更新,都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担心发生差错事故、医疗纠纷的压力不断增加,医疗环境感觉如履薄冰,并且工龄越长,比例越高。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设备、新仪器、新技术的运用,各种新型传染病的出现,迫使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发展,因此护士需要不断更新、不断积累知识的压力增加。在我国,社会对护士存在偏见,护士地位不高,薪水不高,自尊心受挫,缺乏成就感,价值感相对不强,这也成为护士职业压力之一,有很多护士因此改行流失了。

1.4.2 身心危害

感染科通常设在偏僻地带隔离,出入受限,与外界信息交流不多,特殊防护的着装要求影响美观,也易造成护士的自卑感。感染科收治的病人几乎都具有传染性,人们对传染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感染科甚至对感染科护士避之不及。工作环境严肃紧张,势必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高强度的压力使其产生心身耗竭综合症。护理工作平凡、繁重而琐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想压力大,进餐、作息不规律,易产生焦虑、神经衰弱并易患胃病等。

长时间的行走、站立,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1.5 人为因素

护士院感意识淡薄,缺乏慎独精神,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这些人为因素易造成感染科各区域污染隐患,增加护士自身感染风险和交叉感染机会。

2 防护措施

2.1 树立安全理念,提高防护意识

新入感染科护士会有陌生、恐惧、紧张心理,相关知识缺乏,因此入科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从护士新入科起,做好专科培训,讲解感染科各种疾病的特征、治疗、护理,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措施、自身防护。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培训方式,进行职业安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干预、促进健康的管理理念,让护理人员了解工作环境的恶劣性,重视自身职业安全与健康,将安全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防范职业危害。

2.2 营造绿色工作环境

2.2.1 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于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病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2.2.2 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使用抗菌洗手液,使用干手设备。护士进入病区,正确穿戴隔离衣裤、工作鞋,遇到特殊传染病或进行吸痰等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使用防护衣、护目镜、防护面罩等。正确权衡经济成本与安全风险,提倡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锐器盒、真空采血管、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2.3 做好消毒隔离

做好消毒隔离也是降低环境危害、做好自身保护的一环,对于消毒隔离工作不能纸上谈兵,要真正落到实处。要提高护士对消毒隔离的认识,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加强执行自律性,并让护士加强对工人的督促、培训、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床位安置合理,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达到规范操作,消毒方法合理,消毒浓度准确合理,避免环境污染。做好病人宣传教育,避免病人互窜病房。做好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消毒管理,教育结核病人不随地吐痰。当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避免与患者面对面。采用湿扫床,湿式拖地。每日对病区、治疗室、护士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更衣室等用紫外线消毒1h或采用三氧消毒机定时消毒,并作好记录。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2次,每日对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进行消毒。病房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拖把分区使用,标识醒目,压脉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抹布做到一桌一用,用后及时消毒干燥。

2.4 射线性危害的防护

为避免放射线在体内蓄积,要减少护士暴露于射线和紫外线环境中的机会。病人行床边拍片时医护人员应暂时回避,采用紫外线消毒、人机不共存式三氧消毒机时应在室内无人时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时戴防护面罩及眼镜。病房空气消毒最好使用人机共存式消毒机,以减轻伤害。

2.5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配置、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时,戴好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配置浓度、不良反应。盛装各种消毒液的容器要加盖,以免挥发到空气中。如使用甲醛熏箱,应保持密闭性能良好,注意开窗通风。

2.6 职业暴露的防护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提倡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操作中,用物放置有序,忙而不乱,不合作病人要有助手协助;操作后,及时小心清理,提供随手可及的锐器盒,减少用物处理环节。应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避免徒手取被污染的针头、锐器,避免用手相互传递锐器,禁止回套针帽。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真空采血管、安全型留置针。戴双层手套降低手套的穿孔,避免暴露于危险中,减少职业危害[3]。护士之间相互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如不慎发生针刺伤,应尽量挤出伤口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0.2%碘伏或75%酒精消毒后包扎。并立即上报相关部门,抽血化验,预防性给药,定期随防。受到HBV污染的针刺伤后可接受HBIG或乙肝疫苗注射,如 HIV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应在伤后2h内立即使用双汰芝片和佳息患口服。被狂犬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刺伤,全程注射狂犬病毒疫苗,必要时注射高效价抗狂犬病毒血清,伤口不必包扎和缝合。

2.7 做好护士压力管理

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情绪调控,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会注重自身修养,宽容待人,以改善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 丰富业余生活,正确对待社会的偏见。主动学习压力管理知识,将压力变为动力,树立较强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如此则产生较强的个人成就感。人性化管理, 管理者多关心、体贴护士,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树立良好着装仪表,加强与外界交流沟通,利用业余休闲娱乐机会加强科室内部沟通,打造齐心协力的团队意识,营造科室轻松和谐的氛围, 将心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总之,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个人重视和行政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只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用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实际工作强化理念,采取积极有效防护,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的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王海平.血液透析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原因及防护体会[J].海南医学,2002,13(7):85.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脑出血;急救;护理

脑出血是指小动脉、小静脉破裂等原因引起的脑内实质性出血,是常见的急症之一,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其他急性脑血管病高[1],常因用力、情绪激动而发病。脑出血患者起病急骤、病情重、并发症多。本人现将院前急救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人在"120"工作15年共参与院前急救及护理的脑出血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62例,女性38例,年龄在40~62岁。患者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不清、肢体障碍、昏迷等症状。其中安全转入医院192例,途中死亡8例。

2院前急救及护理措施

2.1电话指导护士接到电话后简短询问病情,告诉家属让其平躺不要搬动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松开衣领,取出假牙,随时清理口中分泌物及呕吐物,并让家属在指定位置等候。

2.2现场急救及护理到达现场后医生快速判断、口头医嘱,护士立即用生理盐水尽量选用型号为32ml/min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输氧、心电监护,如血压过高,收缩压>200mmHg或比基础血压高30%以上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常选用心痛定10~20mg舌下含服[2]。呕吐频繁病情严重患者快速输入20%甘露醇250ml。患者呼吸困难、吸浅快及不规律时可使用可拉明、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3]。将其平卧,解开衣带,有假牙的要将其取出,以免发生舌根后坠,严重的患者协助医师给予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2.2.1途中转运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搬运过程中保持平躺,尤其头部不能剧烈晃动,偏向一侧,途中重点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血压、瞳孔变化,注意是否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如患者出现瞳孔忽大忽小、浅慢或深大呼吸多提示呼吸中枢受压,预示有脑疝形成,配合医生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同时电话通知急诊科做好接诊抢救准备。

2.2.2管道护理随时查看输液情况,输液装置固定是否牢固,尽量使用软包装,减少来回晃动,以免脱落砸伤患者及家属,液体输入是否通畅,防止液体外渗。氧气瓶应安全固定,救护车上空间狭窄,输氧管容易折叠,随时查看是否通畅。

2.2.3心理护理此时患者及家属情绪激动,护士应主动和他们沟通,多关心、安慰患者,让患者了解情绪对病情转归的重要性,不要让患者因病情严重而感觉恐惧,增强患者的安全和信赖感,取得患者信任、配合治疗,降低体能的消耗。

3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研究显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与其脑组织、脑细胞的损伤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救治的时间便是决定损伤程度的关键,因此院前急救及护理对疾病的转归尤其重要,延误急救时间会造成器官不可逆的损伤,不恰当的急救方法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120"工作人员应具有较高责任心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应配备在临床工作至少5年以上具有中级职称医生值班,护理人员应在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熟练护士,这样才能保障患者抢救及时及不会受到二次伤害从而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陈利红.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15.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5

132013吉林医药学院病理教研室.2

132013吉林医药学院2007级英语护理

本科班.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05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高层次护理手段。大量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生、治疗、预后与诸多的心理因素有关,不良的情绪反应易导致病情加重。因此,2006~2011年对冠心病伴失眠症状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2011年收治冠心病患者347例,男280例,女67例。心绞痛257例,心肌梗死90例,平均年龄56岁。

冠心病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判断:⑴恐惧心理:恐惧是患者的一种正常反映。恐惧的原因主要有这几方面:①害怕自己患上某种疾病;②对某种治疗的损伤性感到不安;③对医院的病房、设备、患者的特殊环境产生恐惧感;④对各种疼痛的恐惧。临床中注意到,有些冠心病老年人由于年老多病,加之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性质不了解,认为自己的病情很重,或者心绞痛频繁发作常有濒死感,生命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的心理。恐惧的护理诊断要点如下:①主诉自己感受到威胁或危险(已存在的、潜在的、想象的);②患者产生难以控制的害怕、紧张感;③发生机体改变,如脉搏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手发颤,出汗,说话声音颤抖,提问增加,音调变化等。⑵焦虑心理:焦虑也是患者最常见的情绪反映,是一种焦急而又忧虑的不良情绪。长期的焦虑,可以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增高,迷走神经兴奋。焦虑的原因主要有这几方面:①情景方面:如患者住院后环境陌生,诊断不明确,疗效不明显等;②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影响;③某些恐惧因素的存在。临床护理中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濒死感,加上环境陌生,床上大小便,改变了往日的生活习惯,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特别是心律失常频繁发作的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从而加重了原有病情。护理诊断的要点如下:①生理方面: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次数增加,出汗、面色潮红或黄白,瞳孔散打,声音发颤,手发抖,坐立不安,失眠,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感觉异常及尿频。②情感方面:自觉不安,缺乏信心,神经过敏,恐惧紧张以至失控,或表现为易激动,好发脾气,哭泣或表现为退缩,自我贬低,缺乏主动等。③认识方面: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环境缺乏注意,健忘,沉思,思维中断等。

心理护理措施:①住院初期,与患者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为临床康复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首先,护理人员应该热情接待患者,耐心地介绍医院的情况,包括各种规章制度、打针吃药的要求,使患者很快适应医院生活,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然后,护士要尽快掌握患者的诱因及向家属了解既往史,迅速进入角色,在护理中操作技术要娴熟,使患者得到安全感,从而为下一步心理护理进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护士服务要周到,对患者提出的意见要有细致的解释,善于针对患者的思想状况,有效的解除患者的焦虑、悲观、恐惧、消沉的情绪,为康复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例如对于心梗患者,护士应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清楚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并解释医疗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如限制盐的摄入,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卧床休息对心脏功能恢复的意义,对于预后较差的患者,可以用以前治愈的同类型实际病例来鼓励与支持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千万不可在患者面前窃窃私语。②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护理:住院期间,护士的举止、言行对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医疗效果起到一定的协同作用。由于患者生活习惯、职业、性别、性格的不同,他们的心理需求有很大差异。每个患者即使得的一个病,但是由于他们各自不同的情况,对疾病的态度和要求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要求护理人员要经常巡视病房,在同患者进行交流中,准确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获得一些有用的心理资料,从而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减轻或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大喜、大悲、精神紧张等都可加重病情,因为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其结果将会影响药物治疗,甚至可诱发和加重病情。因此,护理人员还要耐心的做好解释及安慰工作,稳定患者情绪,时刻关心鼓励患者,与家属经常沟通,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出院时,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知识方面的教育,对患者家属进行出院指导:患者缺乏系统的冠心病方面的科普常识,因此护士要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针对自己的疾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避免诱发因素,坚持服药,合理安排生活,病情变化时及时就诊。

结 果

根据冠心病临床治愈、好转标准,出院后3个月追踪随访结果,平均住院日由原来的25天缩短到现在的20天,睡眠情况良好295例(86%),睡眠好转,间断服安定睡眠24例(7%),无效25例(7%),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有很大作用。

讨 论

心理护理活动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对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把热情和爱心溶化到语言和行动中,需倾注更多的心血,要善于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交谈使患者倾吐压抑的情绪,给予积极的疏导,这样才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总之,实践得出,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失眠症状是很有效的,但是要真正做好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还有待广大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总结、提高,努力把心理护理应用得更广泛、更有价值。[HT][FL)][HJ]

百草枯中毒的呼吸道护理体会

[FL(3!@(0,0,0,40)K2]

石思翠

636150四川宣汉县人民医院ICU

摘 要 目的:总结百草枯中毒的呼吸道护理经验,更好的为患者提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方法:收治百草枯中毒患者5例,入院后立即给予甲强龙80mg,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抗氧化、抗感染治疗,对患者的呼吸道护理进行分析。结果:有2例因经济原因已拒绝行血液灌流。疾病转归2例,好转出院,其余死亡出院。结论:百草枯中毒的呼吸道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很大,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可以提高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呼吸道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06

百草枯又称对草快、克芜踪。它是引起人类急性中毒死亡率最高的除草剂,多由经口误服致死,百草枯可经完整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但吸收并不完全,吸收后随血液分布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但肺中含量甚高,常大于血中含量的十至数十倍。百草枯中毒可引起多脏器损伤和衰竭,最常见的为肺、肾和肝损伤,死亡率极高。早期积极反复洗胃,早期行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促进毒物排泄,大剂量使用抗氧化剂,减少毒物吸收和对肌体的损害,同时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有效可行。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1月收治百草枯中毒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6~50岁,均为口服百草枯中毒,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吞咽困难,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及肾功能、心功能衰竭,甚至昏迷。

方法:5例患者均是经过洗胃后转入治疗,入院后立即给予甲强龙80mg,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抗氧化、抗感染治疗,活性炭口服或胃管内注入及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

结 果

其中有2例因经济原因已拒绝行血液灌流。疾病转归2例,好转出院,其余死亡出院。

讨 论

呼吸道护理措施要点:肺是百草枯中毒的靶器官,进入人体的百草枯被组织细胞摄取后在肺内产生氧自由基,造成细胞膜脂质氧化,破坏细胞结构,引起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进而导致肺内出血、肺水肿、透明膜变性或纤维细胞增生。早期容易因肺损伤而引起急性呼吸衰竭,晚期易出现肺纤维化,多在中毒后5~9天内发生,2~3周达高峰。因此住院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及肺部体征变化。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监测肺动脉血氧分压,对抗过氧化损伤,防治肺纤维化。①保持呼吸道通畅,慎用氧疗:因百草枯中毒后在肺泡内形成透明膜而妨碍肺泡内氧的弥散,吸氧可加大肺泡/氧分压比值而加重缺氧,不适当氧疗将明显加剧肺部病变。因此百草枯所致肺损伤的严重程度与吸入气体中的氧浓度有直接关系,高浓度氧气吸入可加重肺损伤,因此轻、中度中毒者禁止吸氧,中重度缺氧明显,PaO2<40mmHg,可给予低浓度、低流量、短时间应用,PaO2达到70mmHg即可停止氧疗,以防加重中毒。氧疗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咳嗽和排痰能力,紫绀的程度,呼吸幅度和节律,注意是否有呼吸抑制。同时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适当调整吸入氧浓度,及时掌握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测结果。但如果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发生呼吸衰竭、ARDS时,应尽早实施人工通气,通气方式一般采用正性终末呼吸压低流量氧吸入,可使肺处于一定扩张状态,增加功能残气量和气体交换,改善氧合功能。禁止使用高压氧。②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氧耗量。取半坐卧位,一方面借助重力使膈肌下降,胸腔扩大,肺活量增加,同时使血液滞留在下肢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淤血,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另外,如患者喉部有炎症或局部水肿等,可遵医嘱采用雾化吸入法,如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生理盐水5ml。吸入时间10~15分钟/次,2次/日治疗。③患者口服百草枯后2天即出现口唇糜烂,咽痛,舌咽处多处糜烂出血,伴溃疡,形成痂块,应用生理盐水含漱,保护口腔食道黏膜,以减轻继发损害,减少继发感染,指导患者咽喉有异物时及时咯吐,防止痂块脱落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不能自行咯出,昏迷,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异物。口咽部溃疡面应用锡类散等外敷,促进愈合。④积极进行肺功能锻炼,协助其取半卧位,鼓励深呼吸、用力咳嗽,痰多时予以雾化吸入、引流、翻身拍背,以利痰液咳出。防止因灼伤的气管内膜痂皮脱落引起的窒息。备好抢救器械如吸引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呼吸机等,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护理体会:百草枯中毒目前尚无肯定的特效解毒药物,中毒病死率较高全社会应提高对PQ毒性及中毒的认识,大力宣传PQ的药理作用和毒性,如误服后对人体产生的损害,加强全民健康教育,以减少中毒的发生率。对百草枯中毒患者应紧急抢救,在救治过程中尽早彻底洗胃、清除毒物、对症治疗,必要时行血液灌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同时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及呼吸等方面的变化。洗胃时应注意保护胃黏膜,反复多次清洁冲洗,洗胃时压力要低,直至洗出液澄清为止。百草枯中毒者均神志清楚,其焦虑恐惧心理会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应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减轻恐惧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抢救,以降低死亡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入院时病情不重者,可逐渐加重而发生呼吸衰竭,多脏器损害而死亡,所以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视出院后的随访。

参考文献

1 杜捷夫.中毒与药物过量临床表现及救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7):445.

2 石金河,牛丽丹,戴鼎铎,等.百草枯中毒3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6):936.

3 郑新贵.急性百草枯中毒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4,17:104.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6

【摘要】烧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均常见,它是指各种热力、光源、化学腐蚀剂、放射线等因素所致始于皮肤、由表及里的一种损伤。临床上分为轻度烧伤、中度烧伤、重度烧伤、特重度烧伤四种。近年来,我科对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的救治。即在抗休克,切痂、抗感染、治疗败血症以及护理等方面,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些临床成功,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因为在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救治和护理不及时或不得法而引起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现象在临床上时有发生。

【关键词】烧伤患者;休克期;临床护理

烧伤患者休克期一般发生在烧伤后48小时,烧伤局部有大量血浆样液体从血管内渗出,而丢失于创面和渗出至组织间隙。这种渗出变化以烧伤后6~8小时最快,48小时达高峰继而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从而引发和形成低血容量性休克。严重烧伤可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引起血红蛋尿,加上肾缺血等原因,易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抗休克是实施对烧伤患者救治的第一步,也是救治烧伤患者的最关键的一步。必须做以下四项基本指标:

1 补液,维持血容量

1.1中小面积烧伤,如无消化道症状,早期可给予口服烧伤饮料;大面积烧伤,应尽早建立输液通道(周围静脉穿刺有困难者,可进行静脉切开),并准确记录出入量,每班小结一次,24小时总结一次。

1.2 合理分配输夜量在第一个8小时输入总量2/1,其余全部分别在后16小时输完。输液的原则是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盐后糖,无特殊情况应均匀给予,并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 观察指标的护理

2.1 生命体症观察严重烧伤后,由于脑血液供应不足,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状,继而面色及口唇苍白四肢冰凉等休克状态,早期脉搏快而强,血压正常或稍低,随着渗出液的逐渐增多,脉搏细而弱,血压降低,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低于8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表示出现休克状态,此时,病人伴有呼吸频率和幅度改变,出现呼吸加快变浅、不规则或出现呼吸困难时,护士特别要仔细的观察并护理,防止发生喉头水肿或呼吸窘迫的发生,若有发生,立即做好气管切开术的准备。

2.2 尿量的准确记录尿量是直接反应休克是否存在或改善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护士要进行留置导尿管的工作,在护理过程中注重观察患者的排尿量,并准确 记录每小时尿量,若尿量少于25ml/h,表明肾血管收缩或血容量不足,应采取加快补液以纠正休克状态。在救治过程中,护士还应注意观察尿的颜色和比重等。

2.3口渴因大面积烧伤创面大量渗液,使细胞外液水分减少,渗透压升高,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使患者感到口渴思饮。虽然饮水,但不能减轻患者的口渴症状,要注意不能给病人饮大量白开水。以免引起低渗,胃肠功能紊乱,呕吐等。

3 吸氧护理

由于血液浓缩,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组织缺氧,可加重休克。此外,合并呼吸烧伤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均应给予吸氧护理至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均恢复正常。用氧者应先降低氧流量,间断供氧,不能骤停,这是护士在给病人吸氧时特别注意的环节。

4 心理护理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腹腔镜;胆肠内引流;护理配合

腹腔镜具有手术创口小、疼痛感少、住院时间短、疗效高等优点。护理工作对于手术而言虽然仅起到辅助作用,但一些护理工作尚不明确。本院基于这一情况,详细针对腹腔镜实施胆肠内引流手术展开护理配合分析,希望能够完善护理工作,提升术中护理有效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这1年时间内收治,共13名。患者中男性7人,女性6人。患者年龄最小为42岁,年龄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58.6岁。

1.2 一般方法

1.2.1 器械准备方面

护理人员应检查好仪器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并将相关器械仔细消毒(腹腔镜等)。同时,查看二氧化碳钢瓶中是否已经准备好足够腹腔镜手术使用的气体量,确保手术顺利展开。仪器摆放方面,护理人员应将腹腔镜使用中涉及到的监视器、气腹机、摄像机以及光源等固定安装在专用层架之上,并将二氧化碳钢瓶放在手术床相对于医生而言的右上方;同时将胆道镜光源以及高频电刀放在手术医师背后的器械架上[1]。另外,还需准备好11号刀片、布巾钳、腹腔镜相关器械、无损伤钳、持钳、手术专用剪、4号丝线以及缝合针。

1.2.2 麻醉护理

腹腔镜治疗胆肠内引流的患者需使用全麻方式麻醉。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前应详细登记患者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并切实了解患者平日饮酒状况,以免麻药剂量过少造成患者术中疼痛感。

1.2.3 患者护理

患者在手术时采用仰卧姿势,并需要将患者下肢固定。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应及时将患者适时调整,确保头部高于足部,身体水平线呈倾斜状态并让患者向左侧稍微倾斜。

1.2.4 巡回护士配合

巡回护理人员首先应微笑面对患者,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之后在患者左臂建立一条静脉通道,在输液器上安置两个三通旋塞,方便手术医师实施术中微泵以及麻醉师为患者注射麻药,保障手术整个过程中液体输送的畅通。巡回护士还应注重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查看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状态等情况。在套管置入之后,应将日光灯与无影灯关闭,在将腹部切口时再开启。

1.2.5 器械护士配合

器械护士主要工作是为手术医师传递手术器械,配合手术进行,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器械护士需要在手术前15分钟在手术台准备并清点手术器械。在作脐下弧形切口时,为医师递11号尖刀片。在全麻状态下为患者建立一个人工气腹,将压力保持在12mmHg。在患者肚脐下方10mm开观察孔,将主操作孔选取在患者左侧锁骨肋缘中线部位向下数5cm处,大小为5mm。之后,在患者右下腹以及右肋缘胆囊投影腹壁打两个辅助孔,大小均为5mm。刺入气腹针时使用布巾钳将腹壁固定。同时,还需要将腹腔镜用热水将上面雾气去掉,在手术过程中为医师递持钳以及无损伤钳。探查胆总管时,应为手术医师递手术剪,将总管浆服剪开,利用胆道镜查看下段梗阻产生原因。

空肠与空肠之间、胆囊与胆囊之间需吻合,沿着将患者之前右侧肋缘下辅助孔从5mm扩大到3-5cm,切口为斜向。使用吊丝线将胆囊及空肠缝合,实施“胆囊――空肠及空肠――空肠侧侧吻合术”。

1.2.6 器械保养

手术使用之后的器械需统一送至器械消毒中心清洗消毒,确保病菌不会残留在器械上造成后续使用患者交叉感染。首先应用清水冲洗,之后将轴节打开,将器械浸泡在比例为7.5ml适酶:2000ml水的适酶溶液中,时间在2-3分钟即可。之后将器械浸泡在浓度为0.5%的速消净溶液中。最后将器械取出用流动水清洗,之后高压氧吹干后喷一层防锈油即可。

2 结果

观察患者肝功能指标在术前、术后3天以及术后一周的对比情况,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了患者总胆红素、白蛋白以及GGT这三项,具体数值变化情况如下表:

本次采用护理配合下研究的1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在半小时至两个半小时之间不等,失血量在20毫升至120毫升。所有患者术后黄疸均逐渐消退,没有出现术后感染情况。随访发现,患者在出院后未出现较严重不适感。由此可见,胆肠内引流实施腹腔镜手术方式相对于开腹手术而言能够极大提升手术效力;且在护理配合下,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被有效避免,同样提升了手术成功率。

3 讨论

采用腹腔镜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传统腹腔镜手术中存在的手术创口大、术后易感染等缺陷,让手术达到“微创”效果。护理人员工作不仅是从各方面关心患者,还应为手术治疗起到一定辅助作用。本次研究中从护理工作的器械准备、患者、巡回护理等方面展开研究,证明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在该手术中,除了上述护理方法外,还应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因为在腹腔镜手术中需要使用二氧化碳为患者建立一个人工气腹,当二氧化碳在患者体内停留时间过长时易造成患者体温下降。手术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血氧浓度、心率、血压状况以及呼吸频率,并定时检查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各环节护理人员需各司其职,熟悉手术器械性能、要求,加强器械灭菌工作,减少术中感染的可能性。同时,器械护士应加强自身能力培养,确保术中器械给递的有效性。总之,护理配合能够有效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因失误造成的手术缺陷,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8

【关键词】亚硝酸盐;中毒;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15-01

亚硝酸盐毒性较大,由于物理性状与食盐相似,常致误用中毒。亚硝酸盐摄入0.2―0.5g即可引起急性中毒,超过3g可致人死亡。【1】它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血管舒缩中枢有麻痹作用,对血管平滑肌也有较强的直接松弛作用,由此可引起周围血管极度扩张,发生周围循环衰竭;对其他器官的平滑肌,也有短暂的松弛作用。亚硝酸盐进入人体血液后,与血红蛋白作用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作用,出现全身缺氧现象。如不及时救治将危及患者生命。

我院2011年7月收治误食亚硝酸盐集体中毒患者10例,经治疗后全部好转出院,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0名患者均为打工人员,其中男患8例,女患2例。午餐时,厨师误将亚硝酸盐当做食用盐调味,致使10人全部中毒,轻者发现头晕、头痛,嗜睡、气短、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心悸、口唇、指甲以至全身皮肤发绀。重者呼吸困难,抽搐。发病后30分钟收入我院,此时正值节假日期间,在院领导、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协调指挥下,急诊科、消化科值班医护人员的共同救治下,10名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2 抢救措施:

2.1 尽早催吐:迅速清除毒物,对意识清楚者立即给予口服温开水,用手指或压舌板刺激上咽部引起呕吐。

2.2 彻底洗胃:及时彻底的洗胃是抢救亚硝酸盐中毒的关键,用温开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彻底、反复灌洗,以减轻毒物在体内的吸收。注意出入量平衡,观察洗出胃液的颜色、性状,必要时留胃液送检。

2.3 灌肠导泻:用生理盐水灌肠,促进毒物排泄,减少毒物吸收。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亚硝酸盐中毒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高流量吸氧,可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细胞的缺氧症状。病情严重者,给予监测血氧饱和度,严密观察缺氧状况是否改善,随时调节氧流量。

2.5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应用解毒剂:①特效解毒药l%亚甲蓝1―2mg/kg体重加入50%葡萄糖静注,l0―15分钟推注完毕,若无好转2小时后可重复1次。[2]亚甲蓝为氧化还原剂,在还原型辅酶I脱氢酶(NADPH)的作用下,还原成还原型亚甲蓝,可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成血红蛋白。②10%葡萄糖500ml加维生素c5g静脉点滴,以加强亚甲蓝的疗效。③还可给予速尿20mg静脉注射加速排毒。④抗休克:由于亚硝酸盐能松驰小血管的平滑肌,故重症病人的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四肢湿冷的休克表现,应及时予以纠正。

2.6 观察药物的副作用:亚甲蓝剂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头晕,心悸、胸闷的症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用药速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7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尿量变化并记录。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医生做好各项化验检查。

3 体会:

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由消化道吸收入血,所以彻底洗胃和亚甲蓝的快速输入是抢救亚硝酸盐中毒的关键。

为了保证抢救的顺利进行,急诊科的各种抢救物品要充备,护士随时做好接诊准备。当集体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病人同时入院时,医护人员应立即上报院领导及护理部组织人力抢救。有了人力保证,合理分工,各负其责,才能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先重后轻逐个反复洗胃、催吐、导泻、灌肠、高流量高浓度吸氧(4-6L/min),同时尽快采取建立静脉通道、大量补液、心电血压监护等抢救措施。

病房护士接到集体中毒电话通知后,应立即调整好床位,妥善集中安排,便于处置和观察;备足吸氧、吸痰及监护设备,接诊时每人床头准备一张记录卡,与急诊护士做好药品及其处置的交接并记录在卡片上,便于护士交接班和医生了解病情,及时准确的对病情做出评估,给予相应的治疗与护理。

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管理好工业用盐,工业用盐和食用盐分开放置,防止误服引起中毒。一旦发生此类中毒,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做好对症的抢救及护理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9

【中图分类号】R595.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88-02

CO中毒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中。轻者影响身体健康,重者危及生命。高压氧治疗CO中毒有其独特及肯定的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单位主要生产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CO,常有CO中毒情况发生。因地处北方,天冷生炉子常见,因此居民CO中毒也较多见。急性CO中毒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重而急诊入院。高压氧的特殊环境,给治疗及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随着高压氧医学的不断发展,高压氧治疗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急重症病人进入高压氧舱内进行抢救和早期康复治疗已为临床广泛应用。因此,科学、安全、有效地应用高压氧治疗CO中毒,做好治疗工作是确保救治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将我们的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急性CO中毒的主要作用机理

CO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其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合血红蛋白大300倍,且与血红蛋白难于解离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受阻,血氧不能释放给组织,而且CO还能直接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上述因素均可加重组织缺氧,尤其是脑组织缺氧更为明显。因此迅速改善CO中毒患者的组织缺氧,尽快改善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是成功救治的关键。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机制:①高压氧能加速HbCO的解离,促进CO的清除,使Hb恢复携氧功能。血氧分压越高,HbCO的解离和CO的排除就越快,呈正比关系。②高压氧能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含量,使组织得到足够的溶解氧,大大减少机体对Hb携氧的依赖性,增加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缺氧状态。③高压氧能使颅内血管收缩(但不降低血氧含量),使其通透性降低,则有利于降低颅内压,阻断大脑与脑水肿的恶性循环,从而抑制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促使脑功能恢复。④高压氧下血氧含量及氧张力增加,组织氧储量及血氧弥散半径也相应增加,故能明显改善组织细胞缺氧状态,从而有利于解除由CO中毒引起的生物氧化换抑制现象。

2 操作高压氧舱治疗时护理

2.1 入舱前护理。要立即准备抢救的器材、药品。入舱前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的病情、中毒情况,并介绍进氧舱须知,注意事项、面罩的佩带方法,检查随身携带物品,严禁易燃:易爆物品人氧舱,如火柴、打火机、半导体收音机等,严禁穿着化纤衣服入舱。给患者更换全棉衣服,对首次接受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应向其简单介绍高压氧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筑起排空大小便,对轻度中毒患者教会其在加压阶段进行吞咽、咀嚼、捏鼻鼓气等调压动作,保持咽鼓管通畅,不能配合者可带水果,口香糖、饮料入舱(昏迷者禁忌),以便病人能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情况,昏迷患者常有呕吐和大小便失禁,护士要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其气道通畅,在吸氧的情况下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患者清洁舒适,对躁动患者酌情给予镇静药和适当地束缚。

2.2 入舱治疗中护理。加压时叮嘱患者做捏鼻鼓气,或吃口香糖、饮水等(昏迷患者除外)调压动作,以保持咽鼓管通畅,加压速度不能过快,注意观察病人反应,了解舱内病人有无耳痛或副鼻窦痛,若有应及时减慢加压速度,以防止发生鼓膜及副鼻窦气压伤。输液患者加压时要将液体平面调低,并注意输液速度变化。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详细记录,不配合者多给予解释,讲解治疗的好处,分散注意力,帮其戴好面罩以保证充足的氧气吸入,昏迷患者随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生病情变化要及时与操舱护士联系以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理。稳压吸氧过程中,若发现病人烦躁不安,颜面及口唇抽搐,出冷汗或突然咳嗽、气促或诉头晕、眼花、恶心乏力等氧中毒症状时,则应打开连接在单人舱另一通道上的阀门向舱内注入氮气,一直到舱内氧浓度为21%时停止氮气输入,在此阶段,应做好抢救准备。严格按照减压方案进行减压,倘若减压过快或不合理时,将导致减压及气压伤的发生。减压时注意给患者保暖,并将输液的液平面调高,以免减压时液。平面降低使空气进入体内,并协助做好出舱前的准备工作。

2.3 出舱后护理。由于进行高压氧治疗,患者的身体消耗大,故应嘱咐患者出舱后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出舱后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有无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不适,以便及早发现减压病症状。有无气压伤或减压病的发生,若有根据情况暂停高压氧的治疗2~5d,做好舱内物品的消毒工作。补充病人所用的药品及其它用品。在病房需继续氧疗,重症患者可出现清醒后再度昏迷现象,要预防迟发性脑病。

3 讨论

急性CO中毒是常见的急性中毒之一,重症CO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常出现痴呆、木僵、偏瘫、癫痫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高压氧的治疗及其护理是取得疗效及减少后遗症的关键,在治疗上,以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治疗对CO中毒、颅脑神经损伤、脑血管疾病效果显著,其中CO中毒治疗效果最好,颅脑外伤次之,脑血管疾病居第3位,另高压氧的治疗是否及时和是否彻底也是治疗的关键。中度、重度CO中毒在6h以内治疗效果最好[1],遇有接触CO时间长、昏迷时间长、高龄、同时伴有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病史的急性CO中毒时,高压氧的治疗次数适当延长,并加强护理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特别遇到迟发性脑病时高压氧的疗程至少应在30次以上[2]。综览各医学,关于急性CO中毒的综合治疗中高压氧在治疗重症CO中毒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已成为目前医学界的共识。急性CO中毒的综合治疗应包括高压氧治疗,内科药物辅助治疗,其中高压氧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而高压氧的治疗护理工作又特别重要。进高压氧舱前的准备工作(如:心理护理以减少患者紧张心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安全教育,舱内禁止带入易燃、易爆、易损的物品,进舱前测记生命体征,排空大、小便,高血压不得入舱,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畅通等)要细致的做好,确保患者舱内安全。

综上所述,高压氧治疗急性CO中毒是治疗的首选方法,如抢救及时大多数患者是可以痊愈的。一旦发现CO中毒患者,应及时送往有条件的医院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防止脑水肿、肺水肿、心肌损害等并发症发生,尤其是重度中毒昏迷>4h者,在治疗清醒后,经一段假愈期会出现急性CO中毒性迟发脑病,故及时合理足量的高压氧治疗和护理是CO中毒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10

【关键词】 基础护理; 心肌梗死; 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成为常见内科危重病之一,是循环系统疾病的严重类型。临床主要症状有突然出现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呈现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锁骨下及腹部,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和发绀[1]。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死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此类患者除了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外,还应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抢救和做好急救监护、基础护理。现将笔者所在科室2009年~2011年收治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治疗

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了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40~80岁,好转21例,治愈6例,死亡4例。通过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恢复期的健康指导,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2 护理

2.1 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医生到来之前,护士应及时给予吸氧、胸外心脏按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检测生命体征等初步救治措施,同时准备好除颤仪,起搏器,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

2.2 疼痛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复发病突然,并伴有疼痛压榨感,因此护士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因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所以疼痛时可鼻导管持续吸氧4~5 L/min,提高血氧浓度,改变心肌供氧,减少因无氧代谢产生的致痛物质,必要时遵医嘱 应用扩冠 药物,止痛药或其他抢救药物有效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

2.3 急性期活动护理

指导急性期患者病发后一周内绝对卧床休息,患者一切日常生活由护士协助,以免因体力活动而加重心脏负担。第二周可在床上翻身及肢体自由活动。第三周可在床上做轻缓活动,如洗脸、进食等。第四周可逐步开始室内行走,自理大小便,活动量渐增,要询问患者有无心慌胸闷等不适,若有异常立即停止活动。对有并发症者酌情延长。

3 健康指导

3.1 饮食护理

由于患者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心肌供血不足、加上绝对卧床休息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应指导患者开始几天吃流质,一周后改为半流质,宜少吃多餐,在饮食中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等,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患者进食不宜过饱,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并强烈戒烟,不食刺激性强的和易引起腹胀的食物以减少便秘及腹胀,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2 保持大便通畅

大小便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中非常重要,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的患者。由于患者卧床,进食量减少,消化功能减弱,抑制了胃肠蠕动,不习惯卧床排便,而易导致便秘。排便时须有专人看护,避免排便过度用力而发生意外,同时可鼓励患者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蜂蜜等。对患者2~3 d不大便者,可给腹泻激活开塞露通便,必要时可进行温盐水低压灌肠[2]。

3.3 心理护理

患者突然患病,由于疼痛剧烈,伴有明显的濒死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悲观的心理障碍。所以,要重视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与心态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使其心理上有所准备。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要对家属耐心做解释安慰工作,做好对家属及探视人员的工作,使患者充分感受家庭的温暖。

3.4 恢复期护理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在急性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恢复期也要提高警惕,因许多并发症可发生在疾病的恢复期,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工作,多为患者讲解急性心梗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发生。一般患者4~6周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出院,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康复门诊随访,进行康复治疗。提倡小量、重复、多次运动,适当的间隔休息。指导患者戒烟酒、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的食物,加强锻炼以防止过度肥胖加重心脏负担。

4 小结

通过两年来对31例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到,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护理急救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护士在患者入院后的宣教、药物指导、饮食指导、出院健康教育等方面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对本病的预后也尤为重要,临床中紧密配合医生才能及时挽救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规范护理操作对疾病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在重视急救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与陪探视人的管理,可大大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参 考 文 献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11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对32例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的心理护理、高压氧基础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本组3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痊愈1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结论:在突发性耳聋的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多伴有耳鸣,部分伴有眩晕,是耳科严重的急症之一[1]。常为单侧,是一种四季均可发生的常见、多发病,但在春秋季多发。其还是五官科常见的突然发生的感音性耳聋,多在3 d内听力急剧下降,确切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迷路水肿、血管病变和迷路窗膜破裂有关[2-3]。2007年4月~2008年10月,我院共收治突发性耳聋患者3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突发性耳聋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岁;轻度耳聋16例,中度耳聋13例,重度耳聋2例,极度耳聋1例;伴眩晕、耳鸣者15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采用大型空气加压舱,缓慢加压20 min,使治疗压力达到0.20~0.25 MPa,稳压后给患者戴面罩吸纯氧,吸氧40 min,休息10 min,再次吸氧40 min;总吸氧时间为80 min,然后在20 min内缓慢减压出舱。1次/d,10次为1个疗程。本组患者治疗2~3个疗程,平均2.5个疗程。效果不明显时,可休息7~14 d后,再进行第4个疗程的治疗。

2 结果

本组3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痊愈1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由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不明,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除保证改善内耳代谢外,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其表现为焦虑、急躁、易怒等,特别是双侧耳聋者[4]。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是向患者讲解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因素及治疗等有关的知识,以及医护患关系的融洽。护士不但要了解疾病,更要从精神、社会、文化等方面了解患者,由于患者听力下降,在与其谈话时,单侧者应在其健侧耳边谈话,双侧者声调要提高。当患者讲话时,要耐心倾听,全面了解发病的心理因素及社会背景,有的放矢地指导患者,帮助其正确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与患者交谈切忌流露出厌烦的目光和不耐烦的情绪,以免影响护患关系。

耳聋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患者,往往有焦虑和疑病心理,对治疗丧失信心,应采取暗示加转移法进行安慰,向患者说明这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案,贵在坚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在住院期间可以看一些趣味性的书籍或听一些轻柔的音乐,使其精神放松、心境平和地接受治疗,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2高压氧基础护理

3.2.1 入舱前的准备及护理询问患者有无感冒、鼻塞症状,鼻塞者进舱前给予1%麻黄素滴鼻,排空鼻分泌物。教会患者做咽鼓管调压动作,如吞咽、张口、打呵欠、捏鼻鼓气等。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检查咽鼓管是否通畅(中耳镜下,患者吞咽动作时,可见鼓膜扇动,则表示咽鼓管通畅)。换纯棉衣服,进舱前排空大小便,嘱患者勿抹油脂化妆品,禁用头油、发胶等,以免遇氧气自燃。教会患者进舱后如何与舱外医生联系。

3.2.2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患者入舱后,舱内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陪护患者进行治疗。详细介绍舱内的环境、通讯设备以及使用方法,不得随意搬弄舱内阀门、开关、按钮等设施,以防发生意外事故。做好预防各种气压伤基本知识的宣教,加压时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捏鼻吸气,密切观察病情,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反复、耐心地向患者讲解开启咽鼓管的动作与方法;如有不适应减慢或停止加压,待患者症状消失后再继续升压。舱压升至治疗压力时,通知患者戴好面罩,指导患者正确的吸氧方法;吸氧时嘱患者不要讲话、吃东西,不做深呼吸,并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昏、出汗、恶心、面肌或口角紧张抽搐、刺激性咳嗽、胸骨后疼痛等氧中毒症状,一旦发生应立刻中断吸氧。减压时由于气体膨胀吸热,使舱温下降,应注意为患者保暖,以防发生感冒而影响治疗,嘱患者保持自然呼吸,不要屏气与剧烈咳嗽,防止发生肺气压伤。

3.2.3 出舱后的护理护送患者回病房,继续做好保暖工作,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减压早期症状。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减轻高压氧治疗后的疲劳,给予能量合剂、扩血管治疗,促进活血化淤、改善内耳血液循环。指导患者合理安排生活,保证充足的休息;有的患者伴有头昏、耳鸣,更应注意安静休息,起床活动时动作要慢,有事外出时要防止发生意外;应用抗凝药物者,要注意防止碰磕,以免引起出血。

3.3 出院指导

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在住院期间,达不到痊愈的治疗效果,出院时告之要坚持服药、生活有规律,防止过度劳累及受凉,保持稳定、开朗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讨论

心理因素在突发性耳聋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压氧治疗期间,护士对患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行精心、细致的心理护理,让他们心情乐观、情绪稳定、积极地配合治疗,消除不良情绪和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使患者身心同治,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对其施行心理护理以缓解紧张情绪十分重要。在患者进舱前,详细询问病史,提醒患者禁带易燃、易爆物品,介绍高压氧设备及通迅、通气情况,指导患者做咽鼓管调节动作,如含口香糖、捏鼻鼓气等,细心观察、监护舱内患者情况,以防止在加压过程中出现不适反应,使耳膜内陷而引起疼痛。指导患者间相互交流,请同种疾病的患者交流治疗情况,必要时有意安排幽默、健谈者与抑郁患者同舱,以调整患者的思想情绪。因此,良好的护理配合是保证高压氧治疗顺利完成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何彩虹.突发性耳聋误诊1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144.

[2]田勇泉.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77.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12

关键词 老年 肺切除术后 呼吸功能维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13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2008年8月收治行肺切除术患者106例,男78例,女28例,年龄65~81岁。肺癌87例,气管扩张1例,肺大泡16例。肺血管瘤1例,肺错构瘤1例。全肺切除10例,肺叶切除84例。肺叶切除+气管切开术4例,肺叶楔状切除8例。吸烟69例,为600~1200支/年,术前高血压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2例,肺心病3例,慢支肺气肿9例。肺功能均出现轻,中度减退。106例老年患者肺切除术后中1例肺部感染、2例高碳酸血症,3例低氧血症。术后全部康复出院。出院后能正常工作生活。

呼吸功能维护的方法

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神志、呼吸频率、呼吸深浅度、末梢血氧饱和度、听诊呼吸音。本组2例术后患者先后出现呼吸频率逐渐减慢至8~12次/分、呼吸逐渐变浅,继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嗜睡,听诊呼吸音减弱,无痰鸣音,经气道吸痰无痰,末梢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气分析示高碳酸血症,指导患者有效深呼吸后1例较轻高碳酸血症很快好转,另1例没有好转,改用简易呼吸囊过度通气、纳洛酮静推,仍无效,经用无创机械通气6小时后正常。3例全肺切除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小于90%,经加大氧流量后无效,给以机械通气后血氧饱和度正常。

做好呼吸道护理是预防肺不张、肺炎的有效措施:本组吸烟者约65%,肺功能均出现轻、中度减退。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运动不良,杯状细胞增多,分泌物增多,黏稠度高;老年人咳嗽反射低下,咳痰无力;病肺手术创伤,气管刺激,造成分泌物增加,根据以上特点,预见可能出现并发症,进行针对性护理。

采用恰当、有效的排痰护理,注意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尽早恰当鼓励和指导患者有效舒适排痰。一般麻醉清醒,生命征平稳,取半卧位或坐位排痰,体力不支,取侧卧位排痰。采取以下5种排痰方法:①护士先做有效排痰法示范:轻咳数次后深吸气用力做爆发性咳嗽时气流加大将痰排出,然后从外向内、从下往上,给病人进行叩背,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②护士站在患者术侧,一手轻压伤口处、另一手按压对侧腋下胸部,指导患者有效咳痰,此法用于怕痛病人;③方法②+另一护士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胸骨上窝总气管处,在吸气末刺激总气管使其产生咳嗽,此法用于怕痛不会自主咳痰病人;④对于体弱,不会做有效咳痰和支气管痉挛者,先进行5~6次深呼吸,在深吸气后保持张口然后咳嗽,将痰咳至咽喉部,再用吸痰管吸出;⑤对于咳嗽无力或反应迟钝者给予早期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指导患者有效排痰中,总结以下几点注意事项,才能让病人舒适,才能达到恰当有效排痰:扣背避免叩在伤口中,力量适度,手掌弓起,手指拢;按压气管位置要准确,力量适度,指尖不能垂直按压气管;超声雾化后半小时,或应用止痛剂15分钟后进行排痰;注意观察病人耐受情况,病人感觉痛苦适可而止;进行排痰护理时,注意保证供氧,避免排痰护理过度而缺氧引起心率失常和其他并发症。

雾化吸入:是预防肺部感染及排痰最有效方法之一。本组术后当天开始接受雾化吸入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痰多黏稠适当增加雾化频次,延长雾化时间,常规雾化液为生理盐水20ml,庆大霉素4万U,α-糜蛋白酶5mg,肾功能差者不用庆大霉素,痰多黏稠加沐舒坦15mg,支气管痉挛不用α-糜蛋白酶改用安茶碱,雾化吸入时,注意雾不能过大,用中号面罩进行雾化,避免浪费,对病情重依赖氧治疗者,边雾化边吸氧,以免造成缺氧。

呼吸康复护理:老年人由于胸部和肺顺应性降低,呼吸肌群的肌力减退,肺活量降低,气体交换减少,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手术后肺组织减少;术后切口疼痛,产生限制性呼吸困难等因素,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易至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因而积极进行呼吸康复护理对术后恢复起重要作用。①教授患者深而慢的正确呼吸运动方法,病人用鼻子深吸气,将嘴唇噘起,连续而缓慢地吐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3倍,连续深呼吸10次左右,每天做呼吸运动4次,肺不张者每1~2小时1次,二氧化碳储留者休息10分钟后再重复,通过正确呼吸运动,以矫正无效的呼吸形态,增加肺部气体交换功能,训练呼吸肌,延长呼吸时间,使气体能完全呼出,减少二氧化碳储留及肺不张产生。②呼吸康复训练:早期活动,术后当天病情稳定即给以翻身,四肢活动,术后第1天坐起活动,拔除引流管后床边活动,以后步行锻炼或原地做蹲起运动,在进行呼吸康复训练时,以不增快心率、呼吸,不感到心慌气短和疲劳为宜。

讨 论

老年人肺功能不同程度减退,全麻后肌松剂的作用是2例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的主要原因。患者出现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变浅时,应积极指导患者有效深呼吸,能有效预防高碳酸血症,因此老年患者肺切除术后常规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正确处理;采用恰当、有效的排痰护理,同时结合药物雾化吸入能有效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尽早进行呼吸康复护理是有效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谭爱梅.肺减容术后呼吸康复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