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故事

智慧故事

时间:2022-02-10 21:23:38

智慧故事

第1篇

从年初到现在,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看了《小故事大智慧》一书。书中收录了一系列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小故事。小故事中蕴涵着大智慧,给人以启迪和警示。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次他们外出旅行,回家时发现大楼停电了。他们只好背着大包的行李开始爬楼梯,爬到20楼的时候他们有些累了,哥哥说:“包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包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电梯来拿。”弟弟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于是,他们把行李放在了20楼,继续往上爬。

他们说笑着继续往上爬,可是好景不长,到了40楼,两个人累的实在不行了。想到还只爬了一半,兄弟二人开始互相抱怨,指责对方不留意大楼的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楼。到了60楼,他们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弟弟对哥哥说,“我们不要吵了,爬完它吧。”于是他们默默地继续爬楼,终于——80楼到了!兄弟俩兴奋地来到家门口,却发现他们的钥匙留在了20楼的行李包里了……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包袱,自己也不够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难免不稳。20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了包袱,开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愉快地过了20年。可是到了40岁,发现青春已逝,不免产生许多的遗憾和追悔,于是开始遗憾这个、惋惜那个、抱怨这个、嫉恨那个……就这样在抱怨中又度过了20年。到了60岁,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再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只好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好象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原来,我们所有的梦想都留在了20岁的青春岁月,还没有来得及完成……

是啊,人生就是如此。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忙忙碌碌漫无目的地生活着,到老年时才后悔莫及,于是开始深深地自责,然后在自责中遗憾走完自己的一生。

韶华易逝。我不要做这样的人,也不想要这样的人生,不想等自己死去的时候,攥紧拳头想要拼命抓住未来得及拥有的东西。趁现在还年轻,我要认真地为自己,为家人的今后好好地打算一下,不要等到40岁后才追悔莫及,60岁去遗憾抱怨。就从今日起,好好工作,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工作之余,努力寻找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有所突破,使得自己的生活更有色彩,人生更具意义。

第2篇

袁行走进门来的时候,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他的步子显得特别沉重,像有一部大车子在拖着。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袁行的眼眸。那是怎样的眼神啊,像黑夜一样,没有光、没有亮。

袁行沉寂的内心里,希望被什么样的土壤压抑着?如何让生的喜悦破土而出,如何让袁行僵硬的生命能量再次自如地流动呢?我可以怎样帮助他呢?我将从哪里找到一颗火苗,再次点燃袁行内心的蜡烛呢?

坐下后,袁行半晌才说出一句:“我觉得很迷茫。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之后伴随着长久的停顿。

“嗯。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带着答案来找我的。放心吧,当我们找到问题时,答案也出现了一半。”袁行的紧张不言而喻,我开始试图让他放松。

袁行调整了呼吸,像一个溺水者一样,他努力地想要抓紧什么。故事是从袁行的童年开始的:“我经常觉得很迷茫、很孤独,心里经常觉得充满了深深的恐惧与孤独感。这种恐惧与孤独似乎起源于是我的童年。那是一段并不幸福的时光,我在父母的争吵、打闹中度过。当时我家境不好,也许是俗话所说的贫困夫妻百事哀,家里的气氛总是那么紧张,像汽油一样一点就着。身为长子,我既觉得要对父母负责,也要让弟弟妹妹们受到惊吓的情绪得到安抚(说到这里袁行眼圈红了,哽咽起来)。所以我想:父母之所以过得那么不好,主要是因为家里穷造成的。所以,高中毕业后我没读大学,就直接进入社会打拼,想尽早挣到钱,让父母、尤其是母亲过上好日子。这些年来,我一直埋着头不停地干啊干……忙碌奔波的生活中,我没有朋友,焦虑总是如影随形。更让我难受的是未知的将来:什么时候事业才能真正成功呢?什么时候才能让家人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呢?千头万绪,压在我胸口,常常让我感觉窒息般的疼痛和无可名状的焦灼,我很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袁行一边讲述,同时他的腿焦躁不安地抖动着,眼神更加涣散了。个案中介入和退出的时机同样重要,并对个案最后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觉得是时候点燃火苗了。“来,袁行。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再接着谈,好吗?这次我们的主题是你最喜欢的动物。”“企鹅!”袁行脸上顿时浮起笑意。“好,这次的主题就是企鹅。这是一个关于企鹅的故事。这刻,我们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南极。袁行,你知道吗?在内心里,你就是一只自己最喜欢的企鹅,南极就是你的家园。长大的你离开了养育你的家,站在海边上遥望着远方。你从此就要开始独自拼搏,自己照顾自己了。你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让家人尤其是母亲过上好日子,你是那么爱你的兄弟姐妹,你的父亲母亲,而他们也同样爱着你。当别的企鹅在玩耍嬉戏的时候,你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你总想抓到更多的鱼带回去给妈妈,因为你想她开心,想她为你骄傲。海豹和杀人鲸随时都有可能把你作为他们的晚餐。有一次,你正在跟一只张牙舞爪的乌贼搏斗,一头巨大的杀人鲸扑了过来,好在你及时发现,迅速逃脱了——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你已经成了一名出色的游泳专家。在岸上,你舔着自己被鲸咬伤的鳍,非常的伤心。但是,周围却没有一只企鹅上来安慰你,因为,你在水里呆得太久了,他们都不认识你了。和你一样的雄企鹅们正准备出发到内陆去呢,因为那里雌企鹅正等着他们。可是,袁行,你为了追逐梦想,为了心中不灭的火焰,你还要辛苦工作。你拖着蹒跚的步子摇摇摆摆地走回家,看到了一封妈妈写来的信:‘亲爱的,好久没有见你回家,妈妈很想念你,偶尔从别人那里知道你在外面很努力,也吃了很多的苦,也很不开心。其实妈妈知道,你心里有一个想法,就是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妈妈知道你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孩子,辛苦你了。可是,孩子你知道吗?其实你这个样子我们很心痛,你不开心,你那么劳累,我们又怎么能开心得起来呢?爸爸妈妈的生活和心情并不是你的责任,而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你不需要把爸爸妈妈的不开心背负在自己的身上。小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给你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时,我们没有力量,或者可以说,我们初为人父母,也不懂得对自己的快乐负责,还让你把让我们不开心的责任背负到今天。孩子,爸爸妈妈要谢谢你。通过你,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妈妈现在开始学习怎么样让自己开心。我相信这是取决于我自己而不是你。孩子,妈妈想请你从我们的阴影里挣脱出来,去过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妈妈会很想念你,会远远地望着你,为你祝福!’小企鹅读这封信的时候,他一直在不停地流泪,泪水打湿了信纸,后来,他索性哇哇大哭起来,多少年的辛酸和泪水,都在这一刻倾泻了出来。不知不觉,他抱着这封信睡着了,就像抱着妈妈一样,睡得那么的踏实,那么的香甜。当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小企鹅推开自己的家门,外面的阳光,空气,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的清新,他深呼吸,内心非常的轻松……”

在我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袁行的泪水像山泉一样流淌着,可同时,他的眼神也越来越明快起来。最后他露出像雨后彩虹一样美好的笑容。

袁行握着我的手:“谢谢你!我懂了!”

我相信,袁行内在的烛光已被点燃。而这串从内点燃的希望之光,将引导袁行迈向未来。当人们为现状所困,往往既看不到前方永恒希望的星光,也找不到深深隐藏在我们内心里的烛光。那么,是否黑夜将永远笼罩于大地之上?生命将从此沉寂消沉?在这个命题上,我相信所有的动力皆源于我们神秘、渊博、深遂的内心。唯有点燃一个人内在的烛光,才能支持我们找到生之意义动力。而所有心理咨询个案的终极目的在于“助人自助”。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的使命就是通过引导,借用各种心理咨询的工具让人们自己找到内心深处的烛光。

袁行的个案中,我所采用的是隐喻:讲故事的方法。借用隐喻的方式,咨询师需要将故事的情节设计和案主的际遇丝丝相扣、环环相连。这样的故事才能抓住案主的心,带领案主的情感,给予案主新的启迪。同时,故事借用他人或他物来表述,在情感上又和案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可以让案主更放松。案主可以放松地从自己投入的情感中暂时抽离出来,以第三只眼的角度,透过纠乱的表象,直达问题的核心。因为人们用另外一种角度来重新看待、审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时,我们才拥有尝试着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与解释的可能性。而隐喻的故事通过情节的设计,灯光的配合,咨询师音调,语速的变化,故事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情感跌宕起伏,故事中其他人物的想法表达……与案主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的心物同体的状况。隐喻在引起案主情感共震的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折射世象,让案主对自己真实的现状有重新的审视、觉察。隐喻像一张利箭。它快速逾越了由语言组成的意识表层,直指个案隐蔽的内心深处:潜意识层面。隐喻在这个层面里做工,一方面让案主有抽离重新组合故事元素,更为客观地看待自身、他人的机会,同时,故事的结局中将会巧妙地通过隐喻、借喻、暗喻等手法给出一个光明的结局。隐喻借用光明的尾巴,让案主豁然开朗,在瞬间如醍醐灌顶般喜悦。

我总是记得佛家的那个故事。有位得道高僧,他本身并不识字。有人嘲讽他:你都不识字,哪里配做高僧?当时正是夜晚,高僧把这个人带到庭院里。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高僧用手指向明月,问那个人:“顺着我手指的方向,你看到明月了吗?”“看到了。”对方回答道。高僧把手放下来:“好,现在我没有指向明月,你看到了吗?”“看到了。”高僧笑了:“所以,明月从来都在,就像我们所拥有的智慧一样。你可以借用我的手看到明月,也可以自己看到明月。同理,文字就像我的手指一样。”所以,亲爱的朋友,小故事中隐藏大智慧。我愿做那只指向明月的手,我愿给你启迪,送你启航。但请记得:永远陪伴人生路途的,是你心中不灭的希望之烛。

第3篇

被儿童称为“故事爷爷”的孙敬修,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他总结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精辟地指出:“儿童求知欲强、好奇心胜,最喜欢生动、形象、活泼的教育,讲故事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讲故事决不应当成为妈妈们哄孩子、打发时间的手段,而应让儿童受到教育。因为故事不但能使孩子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学习语言,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美的心灵。一个美好的故事,往往对儿童的一生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应当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呢?

对故事应有所筛选

古今中外,故事浩如烟海。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草木、历史地理、人物典故……无一不入故事之林,良莠混杂,不筛选能行吗?

怎样筛选呢?第一,把思想性、教育性放在第一位;第二,选择故事性强、富有情节,而且符合儿童口味的故事;第三,适当照顾趣味性,诙谐而幽默;第四,必要时可把故事进行剪裁加工或改编。

开发孩子的智力

孩子听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其想像的翅膀能不断挥舞,并逐渐进入角色。为了训练孩子的想像,有时可在故事的中途停下,让孩子自己去续编,从中进行引导,有时还可以和孩子互相交替地对接故事。心理学家所说的“讲故事是训练儿童想像力的体操”,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学习语言,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学习塑造人物典型。如果在孩子听完故事后,父母能让他复述,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而且还有助于其记忆力的锻炼。

塑造孩子的人格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大道理往往难以被他们所领悟。但是,如果利用形象、生动的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故事的描述与刻画,他们就很容易接受。他们不仅能接受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准则,而且还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感情,树立起模仿的榜样。比如,“谦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讲大道理,孩子听不明白,大人亦难以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换上故事《孔融让梨》,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必须要有针对性

不同年龄的孩子,故事应有所不同。年纪小些,故事应短些,情节应简单些,故事的含义亦应浅显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故事可相应拉长,情节相应的复杂,含义亦可深刻些,让他们通过思考去领会。

第4篇

关键词:成语故事; 数学思想; 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84-002

从数学和思想的含义去理解,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之中。因此数学思想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

很多成语与典故中的智慧,与数学思想在解题策略中运用有着相同的灵犀,发现与捡拾两者具有相同特征的智慧。在数学解题一筹莫展之际,可凿壁借光汉文化的智慧,来为学生开启数学解题思路。

一、巧用故事,感受归纳思想

苏教版的《可能性》这一内容由原来的二年级放到了四年级的上册,考虑到学生这时候已经有一定的语文文化基础,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情境:

情景一:有一位老婆婆坐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棒(出示场景图),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成语故事吗?

学生回答: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老婆婆这样锲而不舍地磨着,最后铁棒?(一定会磨成针)

学生感知一种事情发展的确定性:一定。

情景二:一个农夫正在田里拔禾苗,还没等老师问完,学生看到场景图就脱口而出“拔苗助长”,你觉得“拔苗”可能“助长”吗?学生立刻回答:“不可能。”

学生感知到事情的另一种确定性:不可能。

情景三:一个庄稼人坐在一个树桩旁,头脑里想着一只兔子,早有学生说出了这个成语:守株待兔。你觉得这个事件可能发生吗?学生讨论后得出:可能,但是可能性很小,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也做了一个伏笔。

这是事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

教师通过归纳,得出事情发生存在三种现象:一定、不可能、可能。

数学归纳思想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解题水平和提高归纳、总结、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归纳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从成语故事中为学生提供特征鲜明的数学题目,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二、妙用“曹冲称象”,体会转化思想

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可对练习课进行如下设计:

师:有一个历史故事叫“曹冲称象”,谁愿意讲给大家听听?

(指名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师:两千多年前,幼小的曹冲就有这样惊人的智慧,怎不叫人称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经常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板书:

转化

大象的重量 石头的重量(这个问题可解决)

师:其实在数学学习时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就是通过把它转化成长方形,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请你想一想,我们还在哪里运用过这种数学思想。

生1: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是将它们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再推倒出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生2: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是将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再推倒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除了图形面积的计算,在其它数学知识中,有没有运用转化法的情况?(小组讨论,汇报)

生3: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是通过把它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进行计算。

生4:学习“小数的乘法”时是通过把它转化成“整数的乘法”,再进行计算的。

生5:学习“分数的除法”时是通过把它转化成“分数的乘法”,再进行计算的。

生6: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是通过把它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进行计算的……

曹冲的过人之处在于化“大”为“小”,将“大象”转化为“石头”,这说明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问题从复杂化转向为简单化,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策略。它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小学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开发智力,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还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未来发展乃至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借用“朝三暮四”,感知类比思想

(教师与学生说一说“朝三暮四”的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猴子们好笨,其实老人的两种说法不同,结果是一样的,一天7个栗子。

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2:第一种说法:3+4=7,第二种说法:4+3=7

师:原来加数交换了位置,结果是不变的啊。

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加法例子吗?

生3: 5+6=11 6+5=11

生4: 20+30=50 30+20=50

生5:40+60=100 60+40=100

……

师:其实在数学上,像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呢,你们想来学习吗?(导入学习新课:加法交换律)

第5篇

他们乘着学校大力加强创业实践的东风,入驻学校的创业园,开启“智慧书屋”。面对创业,初次涉足的在校生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历了挣扎,直到柳暗花明。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创业人物,我们和他们一起感受创业的苦与乐。

2010年,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在宿舍区内开设了“创业园”,随着一批学生老板的毕业,一些店铺空了出来,10会旅班在班主任潘老师的指导下,承租了其中一间空余店铺,而创业的项目则回归了传统,在周围各种“现代化”项目中,“智慧书屋”显得很特别。

为什么会选择“智慧书屋”这个项目,还是源于“书屋”的老板是一群女孩子。女孩子都有一种小店情结,很多女孩幻想有一天有一家属于自己的特色小店:花店、服装店、书店、咖啡店、礼品店、玩偶店等等。在考察了“市场”的承受力和同学们的资金能力,最终选择了开一个小书店,取名“智慧书屋”。每位同学投资20元,再向班主任“贷款”200元,然后走遍了全城的旧书摊,买来了适合同学们阅读的书籍后,算是进了货,“智慧书屋”就这样开了张。

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同学都用上了MP4、MP5这样的电子产品,而手机功能的强大,使得很多同学都通过手机下载电子书来阅读。其实在开业初期,几位老板们还是有一些担忧的,“智慧书屋”真的有市场吗?开业第一天,“智慧书屋”的营业额只有2元钱,而就是这2元钱,还包含了押金。

“真的能赚钱吗,生意太差了,都没什么人来看书。”其中的一位老板徐同学这样说。

因为书屋的营业时间是中午和傍晚,所以在结束了第一天的营业后,几位合伙老板讨论了一下生意的情况。

创新之路

“我们的书不能吸引同学,太老套了。”冯同学这样认为,说的时候难免有点沮丧。

“我们都没有做广告,估计全校没多少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书店。”王同学则这样说,“我们应该也印发一些广告纸”。

“那我们要不要再进一些书呢?我觉得我们的书好像少了点。”常同学则这样提议。

第一次的碰头会,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而草草结束,几位小老板只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暂时忘了自己是“老板”。

几天过后,几位老板一起算了一下帐,都是学会计的,很快就算好了,还有个原因,就是生意真的不算好,一个星期下来,才赚了20块钱,这和大家的预期差太多了,几位女生心里都没有底,其中一位老板,甚至想不干了,觉得没赚头。其他的同学连忙说,其实一开始就没想挣多少钱,就是玩一玩。

可是,小店总不能才开张一星期就关张啊,几位女生觉得就这样关门了,面子上太过不去了,于是去找班主任潘老师商量。首先,潘老师先给他们树立了信心:“这个生意只赚不赔,收回成本是不成问题的,就算是不能收回成本,将这些书都看了,可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财富啊。再说了,开这个店真的是要赚钱吗?还不是为你们以后真正的走向社会,走向商海来积累知识和经验啊,这些可是书本上没有的啊,怎么样都是赚了啊。不过,你们可以适当的追加一些投资。这个星期天,你们上街去看看,有没有什么更适合同学们看的,更吸引同学的书籍买一些,另外适当的做些广告,至于广告的形式,你们自己考虑。”潘老师特意给他们放了半天假,专门到各个书摊去“采购”。

在听取了一些“顾客”的建议后,几位老板进了一些新货,还在宿舍的各个楼层一个宿舍一个宿舍的跑去宣传,而到不了的男生宿舍,则雇佣了班上的男生在各个楼层发放宣传单,另外还再拉了两位同学入伙,算是追加投资了。

调整心态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几位老板重新调整了心态,不再将赚钱作为开店的首要目的了。原本准备关张的“智慧书屋”生意虽然不是红红火火,但总算是有了很大的起色,再没有人提要退股的事儿了。

“现在的生意好多了,每天都能有10块左右的收入。”徐老板欣喜的说,“我觉得我们离收回成本不远了。”

“成本肯定是能收回了,马上我们就可以赚钱了,对了,我们要不要将前面的收入作为流动资金在投入一些书呢?几个同学说想看**类型的书,上次我在新华书店旁边看到有这样的书卖,价格还挺合理的。”冯老板这样提议。

第6篇

关键词:英语语感 故事教学 有效途径

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到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之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作为缺乏语言环境的外语――英语的学习来说,语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形成优美的语感,说出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呢?笔者把研究的方向投向了西方一直重视的故事教学,通过研究发现故事教学确实是提升英语语感的一剂良药、一剂猛药!

一、听故事,感受英语语感,一听就清

运用故事教学提升学生英语语感时,听老师讲故事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选取简单的、有趣的、有意义的、配有插图的、原汁原味的英语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老师在讲故事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语速,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语感。

在这一阶段中,笔者推荐的书目有《Rosie’s Walk》、《Watch Out!Big BRO’S Coming!》、《Snow Friends》、《Alexander and the Wind-Up Mouse》、《OTTO RUNS FOR PRESIDENT》、《The littlest dinosaur》等等。

二、读故事,培养英语语感,一读就懂

例如:通过读故事培养英语语感,笔者选取了《典范英语2a》中的Lesson9“I Can Trick a tiger”这一课作为范例。由于故事配上了生动有趣的插图,再加上主人公是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而且故事情节诙谐有趣,单词简短而且重复较多,故事结尾更是“恶有恶报”,让学生读起来特别带劲。笔者在鼓励学生读故事时还鼓励学生加上动物叫声的拟声词,大大提高了学生读故事的兴趣,让他们读了还想读。在一遍遍读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培养了活泼自然的英语语感。

三、讲故事,巩固英语语感,一讲就顺

例如:通过讲故事巩固英语语感,笔者选取了《典范英语2a》中的Lesson20“The Ice Rink”这一课作为范例。学生在听懂、读熟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讲故事。本课主人公是“爸爸”,讲了爸爸高超的溜冰技术,可以在冰上漫步、跳跃、旋转甚至跳舞都不会摔跤,可是最后走路的时候却由于一块香蕉皮摔跤了。在学生讲故事之前,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语言形容“爸爸”高超的溜冰技术,边讲还可以边配上溜冰的动作,用自豪的语气、自然的语感表达对“爸爸”的爱。结尾的表情和心理可以由学生自己揣摩,可以是滑稽、懊恼、失望或者可怜、心疼、大意等等,让每个学生讲出不一样的感觉。故事讲完还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或者想对“爸爸”说的话,让整个环节更加丰满。通过学生“讲出来”这一过程,更是巩固了学生培养起来的语感。

四、写故事,提升英语语感,一写就通

例如:通过写故事提升英语语感,笔者选取了《典范英语2a》中的Lesson30“Strawberry Jam”这一课作为范例。首先,笔者给学生呈现了故事插图,并简单地与学生讨论了一下:Who? Where? What? How?What happened at last?接着,与学生一起处理掉一些新单词。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化语言写故事,故事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彩。在写作中最难的是中、英文表达有很大的区别,这就特别需要运用“语感”的力量,正确地处理好介词的位置、后置的用法、宾格和各种时态,把平时说的运用到写中来。初级阶段只要求学生把故事表达完整,中级阶段要求学生把故事表达清楚并能有一些描述性的词句,终极阶段则需要学生通过故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整个阶段,特别值得老师们注意的是,一定要对学生们自创的故事及时、有效地批改并写上积极、鼓励性的评语,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生写故事的兴趣和对自己作业的一个反馈了解。

学习一门外语的最终目标是能够灵活驾驭这门语言,学习英语亦是如此。要想真正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就必须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言语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而语感的提升就是联系二者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持之以恒地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在一切英语语言活动中去感悟语感、实践语感。而故事教学能从听、读、讲、写等方面切实有效地提升英语语感,效果明确而显著,直接而有效。

参考文献

第7篇

《理财 小故事大道理》之本书是我的一个朋友送给我的。理财就是怎样处理身边的财务,爸爸妈妈辛苦赚钱给我们读书这是理财,存钱来给身边的朋友买生日礼物这也是理财。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理财 小故事大道理》中的一个小故事叫《钱箱》:小明把今天存起的零用钱放进钱箱囊。那是一个很普通、毫不起眼的铁钱箱,是小明的爸爸送给他的最后一份生日礼物。

那晚,窗外下着大雨。小明见到爸爸把一张有一张的钞票放进一个信封。小明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便问爸爸:“爸爸,这些钱你要寄去哪呢?”

爸爸笑着说:“这些钱是寄给广西一个年轻人的。十多年前我开始供养他生活和读书,算起来他有二十五岁了。这个月前他写信给我说‘他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在省级医院学院毕业,不久后将成为一个医生,说不定可以来香港行医呢!’”

小明问爸爸:“那么,他叫什么名字?”

爸爸回答:“好像叫张志诚。”

爸爸放下信封走到小明面前, 蹲下身,说:“小明,你要知道,即使我们是穷人,也要明白,这世上单是中国就有很多比我们更穷的人,无论我们怎样,也要帮助他们。我们吃少一点没有所谓,但他们再吃少一点就会饿死的了!既然我们日子还可以支持下去,为什么不帮帮他们呢?”爸爸说罢就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钱箱:“小明,这是爸爸送给你的生日礼物。爸爸待会儿要外出工作,不能陪你度过十一岁生日了。”

爸爸看着那钱箱,说:“小明,你要记住,当你有零用钱用剩时,哪怕只有一元,甚至更少,你也要放进这个前乡里。你要养成储存的习惯,日后用这些钱去帮助又需要的人,或者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知道吗?”

爸爸走了,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再也没有回来。

两年又过去了。小明十三岁的生日,在医院里度过——他妈妈得了一个很严重的并。小明跑去问医生:“医生叔叔,请问怎样才能救活我的妈妈?”

医生很同情他:“小朋友,现在只有奇迹才能救活你的妈妈。”

第8篇

【关键词】机智人物;机智人物故事

引 言

民间故事中有一个脍炙人口、长盛不衰的类别――机智人物故事。这类故事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因主人公常常以聪明的智慧,敏捷的思维机智地战胜对手,渐渐地这些故事就被具体集中在某一个固定人物身上,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机智人物故事,机智人物及其故事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1、机智人物解析

由于机智人物故事是关于人物的故事,所以故事中的人物值得分析,机智人物本身多是普通劳动者,有些更是穷苦人民中的一员,衣食无着,能理解人民疾苦,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他们被赋予了以下特征:

1.1机智人物一般为“箭垛式人物”

机智人物是文学典型人物。在传承中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物身上,所以机智幽默故事也会被集中到这些人物身上,久之这些人物形象得以强化,成为智慧的化身,给读者和听众以更强的感染、更深的印象。

1.2机智人物的思辨术――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是弱势群体采取迂回攻击的方式,对付压榨者的手段,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机智人物为了有力地揭露和回击敌人的挑衅,抓住敌人谬误的要害,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按照对方的逻辑,推理出令对方无法接受但又难以反驳的结论,巧用对方的思维“套住”对方,让其陷于进退维谷的被动尴尬局面。

1.3傻里藏智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机智人物正属于这类人,他们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一股“傻气”,但实际上他们智慧就藏在他们的那股傻气里。如卜宽系列故事中的《牛上树》:

卜宽从小给财主家放牛。将近年关的一天,财主对他说:

“你把牛赶上山去,牛要吃点青的、嫩的。”

卜宽说:“老爷,眼下大雪封山,你叫我到哪里去找青的、嫩的给牛吃呀?”

财主冷笑道:“牛关在栏里饿瘦了,莫怪我扣你的工钱!”

卜宽赶着,转了几个山头,好不容易发现一蔸长满青嫩叶子的米椎树。他就抽出钩刀,砍断一根血藤,用它穿过牛鼻梁,捆过牛颈脖,一头缚在树上,一头掉在地下。一切准备停当,坐等财主到来。

果然,财主踩着卜宽的脚印来了。卜宽一见,忙拉牛上树。财主冲着卜宽大骂,卜宽装着用力拉的样子,说:“老爷,你睁眼看看嘛,除了这蔸米椎树的叶子,哪里还有青的、嫩的?我若不把牛拉上树,你岂不要扣我的工钱?”卜宽说着,又要用力拉。

财主看见活活受罪的大牯牛,只好说:“算我服你啦!快放下牛,从今后,我赌咒不再扣你的工钱了。”

1.4应急智慧

机智人物故事中的智有别于人类正常思维过程中所体现的智慧,机智人物的智慧多以“急智”出现,常常表现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急智慧,是潜在智慧的爆发,具有爆发性的特征。这种智慧打破了人们正常的思维方式,以令人惊异的行为、出人意料的语言,显示出机敏的才华。汉族的《秧苗也饿昏了》就是这样的:

五月天,赵成同伙计们去栽秧。已是晌午了,财主蒋老统才带着伙夫来送早饭。赵成过来一看,送来的是包谷面汤汤,就每人舀了一碗摆在田埂上,去采来一些野花,照着稀汤梳装打扮起来。

蒋老统在一旁看了,又气又急,骂道:“你疯了!今天关秧门,活计紧,还在磨时间偷懒。”

赵成眨眨眼说:“老爷,今天关秧门,谷神娘娘要下凡,我们个个饿得皮黄骨瘦,不好见娘娘,想打扮一下也没镜子,刚巧这稀汤汤照见人影,就趁便收拾一下。”

蒋老统无话可答,扭头往田里一看,火冒三丈:“赵成,你们栽的是什么秧?有的东倒西歪,有的根根朝天,这怎么成?”

赵成说:“老爷,这阵晌午了,你才送来这稀汤汤早饭,我们饿了,这秧苗更饿昏了,头重脚轻,哪能不跌得东倒西歪脚朝天?”

2、机智人物故事解析

再看机智人物故事的特点:

2.1故事多以被压迫者同压迫者之间的斗争为主要内容

从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这类故事多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异常激烈。劳动人民社会地位低下,经常受人歧视和迫害,但它们并不忍气吞声和逆来顺受,他们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对来自各方面的侮辱和损害都要进行反抗和斗争,他们或以精巧的谎言、或以别出心裁的骗局,或以出人意外的行为等斗智的方式来反抗,故而这类故事的主人公是被压迫者,如奴隶、长工、牧民等下层劳苦大众,而对立面则是压迫、榨取人民血汗的统治者或剥削阶级的代表,如国王、官吏、阿訇、土司、奴隶主、地主、商人等;故事往往是以被压迫者通过斗智,巧妙地战胜被压迫者为结局。

2.2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故事群

通常机智人物故事是由一系列小故事组成的完整体系,这些小故事短小活泼既可以连续又可以自成体系,如阿凡提的故事中,有对付国王的,也有对付县官财主的,彼此之间互不联系。(下转第204页)

(上接第202页)

2.3笑话是机智人物故事的常见形式

由于多以口头流传,故事富有喜剧色彩,蕴含着人民群众的幽默感,很吸引人,既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又符合广大穷苦人惩治恶势力的心理,所以在传播形式上笑话就比较合适。群众在传播时深感故事的幽默性,捧腹大笑的同时又为故事的继续流传做了充分准备。

2.4对话对白是故事的主要表达方式

这类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能得以流传的原因就是其简单有力的对话。阿凡提的故事里,经常体现这个特点。

阿凡提当理发匠,大阿訇来剃头总不给钱。阿凡提很是生气,想狠狠整他一次。

有一天,阿訇又来剃头。阿凡提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问道:

“您要眉毛吗?”

“当然要,那还用问!”

“好,您要我就给您!”

阿凡提说着,飕飕几刀,把阿訇的眉毛剃了下来,递到他的手里,把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

“阿訇,您的胡子要吗?”阿凡提又问。

“不要不要!”阿訇连忙说。

“好,不要就不要!”

阿凡提说着,又飕飕几刀,把阿訇的胡子刮下来,甩在地上。

2.5相同的模式

无论哪个民族的机智人物故事,似乎都镶嵌在同一模式中,即那些被愚弄的对象常常在被整得本该心悦诚服的时候反而心有不甘,还想评自己的小聪明挽回损失,往往是自讨没趣狼狈不堪,这充分满足了读者或听众的欣赏心理。

3、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机智人物故事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原因在于这类故事强烈的民族共鸣感――颠覆:这类故事的两个阶级对立面是社会最底层的被剥削者和有权有势的剥削者,由于古代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被剥削被压迫者是弱势群体,无法也不可能以直接的阶级斗争的形式压迫,所以只能以斗智的方法,采取合情合理的欺骗方式抗争:这类故事的情节实现了劳苦大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报复并惩治压迫自己的对立阶级,以精神上的颠覆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故而此类故事能够广泛流传,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唐麒.机智人物故事(中国卷)[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2]农品冠,曹廷伟.壮族民间故事选[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2.

[3]祁连休.智谋与妙趣――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童装加工业、竹木业、纺织业较多,产业层次处于“低、小、散”阶段,易发生电气火灾事故的企业、单位和场所点多、面广、量大。

由于湖州市现有监管力量薄弱,管理手段仍然以“人防”为主,安全隐患数量众多与排查治理能力较弱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类电气火灾事故易发、频发、突发的情况普遍存在,成为浙江省湖州市安全生产工作的短板和“顽疾”。

如何破解小微企业用电安全难题,成为提升企业本质安全的一只“拦路虎”。为此,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分别在童装加工业和木制品企业中先行试点运行了智慧式用电安全隐患监管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智慧用电”)。

借力科技补“短板”

在“低、小、散”企业,火灾事故的发生大多由电线老化、线路过载等安全隐患引起。对此,企业电工也十分苦恼:“突发线路故障,我们一般是人工排查原因再针对性修复,有时故障找不出,就会耽误生产用电。”

那么,有没有可能借助科技力量来实现隐患动态排查及事故的预警预报呢?杭州家和物联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家和物联”)研发的“智慧用电”系统正好契合这一需求。

该系统可对电气引发火灾的主要因素(线缆温度、电流和剩余电流)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统计分析,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发现电气线路和用电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电气线路相关参数的数据分析,判断故障发生原因,及时向企业管理人员发送预警信息,指导企业开展隐患治理,消除潜在的电气火灾安全隐患。“这个系统就是电流世界的‘医生’,能对电气线路进行在线‘体检’,全面分析病源,开出诊断报告,及时提醒治疗。”家和物联董事长方正平阐释了该系统的功能价值。

为了消除“短板”,湖州市安监局印发《湖州市安全生产适用“智慧用电”项目推进方案》,明确推进目标、行业、步骤及工作要求,为稳步推进“智慧用电”项目提供系统指导。南浔区安监局、吴兴区安监局分别召开“智慧用电”试点工作动员会,并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式用电安全隐患监管服务系统”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任务以及时间节点。

截至2016年5月,两区共安装使用“智慧用电”系统1 297套,实现了实时监控各企业和单位用电设施、设备、电气线路的运行情况,及时警示电气火灾隐患。

吴兴区 千余“智慧管家”入企

吴兴区是湖州市中心城区所在地,全区下辖12个乡镇街道和1个高新区,其中织里镇是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分工协作最为紧密、市场配套最为齐全的童装产销基地。

由于辖区内电气安全隐患点较多,吴兴区对童装加工业、危化企业、小纺织业、人员密集场所、居住出租房等企业和场所开展试点,并注重边试点边推广,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智慧用电”系统知识宣传,动员和引导生产经营单位参与和推进试点工作。

2015年以来,吴兴区部分企业安装了 “智慧用电”系统。“请来了这个‘智慧管家’后,我可以随时关注企业的用电安全情况,如果发现隐患,后台就会发送短信提醒,我也可以第一时间处理。”在吴兴区织里镇从事童装加工业的陈先生,对刚装上的“智慧用电”系统竖起了大拇指。

该系统应用于200~400 V低压配电系统,可实现对配电柜、二级箱柜、末端配电箱等各关键节点的剩余电流、电流和温度监测,一旦发现异常,便可通过联网的实时监测后台,及时将警报信息发送至分管安全的责任人手机上。

吴兴区安监局局长郭士忠介绍说:“我们从2015年7月底开始试点安装,目前已有894家企业安装‘智慧用电’系统1 100余套。”

2016年1月10日,湖州(吴兴)安全生产监控服务中心正式运行,该中心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高科技技术,对企业的用电系统实现实时、在线、无线传输,监测相关物理数据,为企业提供远程“体检”报告,评估用电的风险和存在的隐患,对症下药给予排查解决。目前,吴兴区所有试点企业“智慧用电”系统均接入中心,实行统一管控。

自监控服务中心建立以来,已排查整治剩余电流过载135家,排查整治电气线路过载27家,排查整治线缆温度过高现象20家。

米加米优精品童裤有限公司存在剩余电流报警,经过工作人员仔细排查,企业单台设备剩余电流值超标,因零线和地线混接导致漏电,规范线路安装后,故障消除。

湖州芭比宝贝制衣有限公司存在线缆温度过高现象,通过线路排查,发现配电箱中连接到设备温度传感器的电线被老鼠咬断导致短路,更换连接线后,线缆温度恢复正常。

南浔区 从最薄弱企业入手

地板、家具制造业是南浔区的特色产业,辖区存在大量木业企业,近年来,因不安全用电导致该区各类电气火灾事故频发。2015年,南浔区发生火灾事故319起,其中电气火灾约占70%。

为了将“电老虎”关进智慧的笼子里,南浔区安监局从电气火灾安全状况最薄弱的企业入手,首先确定38家木制品企业进行第一批试点安装,然后结合花林集镇皮鞋产业区域患专项整治工作,在61家皮鞋厂安装该系统。在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后,又将该技术引至文物保护、娱乐、商场等场所与单位,目前已安装209套“智慧用电”系统。

南浔古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镇内木结构老房子密布,去年古镇主动引进15套“智慧用电”系统,协助古镇管理委员会做好火灾事故预防控制。南浔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褚夏亮对这套系统赞不绝口:“2015年云南大理古城楼发生火灾,600多年历史古迹全被烧毁。安装这套系统以后,南浔古镇电气线路出现任何问题,平台就会自动报警,管理部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针对电气线路老化、破损进行更换,花些小钱却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我们感觉安心多了。”

由于已安装的企业大都是小型企业,基础条件较差,设备首次安装报警率可达80%。但是,小型企业电气专业人员缺乏,很多企业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查具体的报警原因,还有的企业管理人员不懂如何查看网上平台的相关信息及诊断报告。

对此,南浔区安监局与家和物联沟通后组织安排网上平台运用专题培训课程,并由家和物联安排技术人员对每家报警企业进行首次免费排查,手把手教导企业电工隐患排查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第10篇

关键词:爱智慧危途礼

一、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爱智慧

哲学是爱智慧。

什么是爱智慧。爱智慧是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对先贤、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并以此理解为基础对生活做出实质性抉择。这一抉择就是我们的行为。

每一次这样的行为都将我们的生命带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中,一个只有你独知的领域中。在这一领域中,世界、人类、大地、时空与你处于无间的融合中,在这一融合中,你或有智慧或无智慧。所谓智慧是意味着你是否秉承、顺应了只有你独知的这一融合境域中的中正力量。

智慧就是秉承“独知境域”中那一本源意义上的中正力量。有了这一中正力量,我们的抉择才不会坠毁入危途。

我们的一生都是在这种“独知境域”中进行抉择。每一次抉择,或有智慧,或无智慧。但无论怎么样的抉择都是你自己的抉择,而不是他人的抉择,你要承担你抉择后一切发生的事件,无人能代替你承担。逃避承担不仅不是智慧的,同时也不是爱智者的生活方式,爱智者,不一定是智慧的,但承担自己抉择后的一切事件则是爱智者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没有承担后果的爱智慧行为,永远不可能是智慧的拥有者。

自己抉择并承担抉择是一切爱智慧者本源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只有这种自己抉择并承担一切后果的行为,世界的真实意义才可能为我们打开,一种诚实的力量将去除掉一切虚浮不实的幻象,世界的真实意义将洗净你内心一切污秽,你将处于本源真实的中正洁净中。

每一次抉择,或智慧,或愚蠢,但无论怎样抉择都由你自己做出,并由你自己承担抉择后的一切。先贤只是以睿智的目光作壁上观。先贤只能冷静的言:自己抉择、自己承担,没有人能代替你。

爱智慧就是你自己看着做作壁上观的先贤,对现实处境中的事物做出抉择,没有现成的旅游指南为你指出坐几路公交车可以到达目的地。

爱智慧不等同于你就有智慧,只有你做出抉择了,这时才能判断你是否有智慧。

一次有智慧,不代表你终生有智慧。你仍在充满歧途的旅途中,或危坠,或走出危途。只有生命秉承中正之力,不断走出危途,智慧积累越多,我们才能逐渐接近那“善的相”,接近那“良知”,接近那先贤中的“仁”,或拥有。但拥有并不一定代表你永远都在真理之路上行走,你的抉择还有可能将你带入危途。

形而上学的终结,意味着先贤只作壁上观。爱智慧、有智慧,需要你看着壁上观的先贤,在他们的光辉下,进入你未知的领域。领域永远是未知的,因为你不是上帝,不是先知。在未知领域中,壁上观的先贤只能告诉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爱智慧,就是自己独行在“危”、“微”的路上,心秉中正而不坠毁入危途。

当我们沉溺于先贤的典籍中,忘了自己的抉择时,这是对生命存在的遗忘,这种遗忘恰能导致你误入危途。因为存在是你自己的存在,不是先贤的存在,先贤不能代替你存在。沉溺于先贤的典籍,是自己对自己独知领域的无视,是舍已从人。当我们舍已从人时,你将离危坠之途不远。舍已从人,你将偏离中正之途。

中国先贤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充分揭示了我们终生都在“危”、“微”的途中独自行走。

问题是:哲学是爱智慧,我们怎样才能在哲学的智慧下,在“危”、“微”的途中独自行走减少坠毁入危途的机会?

中国先贤又曰:“惟精惟一,允执其中。”

怎样才能“惟精惟一,允执其中”?

“中正”与“礼”,二者互为表里,达“惟精惟一,允执其中”之界。

何谓“中正”?

中正是自己在独知的领域中,秉承决定这一领域的力量,以仁厚明睿之心察事之隐微。中正是一种仁厚笃实的生命,这一生命秉承着你所在境域的那一生生的混元力量。何谓仁厚笃实的生命?这一生命不因外在虚云浮障而改变自己仁厚笃实的中正之心。中正是仁厚笃实的生命秉承决定其所处境域那一力量,生命与其所处境域的合一,正所谓天人合一。中正是一种吾人在所处境域中,一种物我人和谐的生命流畅。

何谓礼?

礼是中正之心应事之外发,是随着境域发生变化、中正笃实生命的具体的行为。礼修正言语行为以避免我们误入歧途,其是对我们行为惟精惟一的修正,是对生命中正笃实惟精惟一的磨练。

礼是中正生命力的应事之外发,同时礼又是对中正笃实生命的惟精惟一之养护。中正与礼互为表里助吾人步入爱智者的中正大道。

中国先贤用礼磨练吾人,避免吾人误入危途。礼对生命之意义,荀子之论甚是精微。

“做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悦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仪,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荀子·礼论篇》)

在中国先贤的思想中,“一之于礼仪”的言语行为可免吾人行走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

哲学是爱智慧的。中国哲学的智慧可以说是一种存在的智慧,一种避免吾人生命坠毁入危灭之途的智慧。个体生命何以才能是一种智慧的存在方式,中国哲学要求心秉中正,以礼规范自己言语行为。若此则可多一些智慧,在独行于“危”、“微”途中不致坠毁于危灭之途。

吾人行走何以易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这源于吾人欲心之危,道心之微。欲心重,道心微,则行为无度,破天地人伦和谐,故吾人行走易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

针对欲心之危、道心之微。

荀子曰: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篇》)

从荀子对礼之起源之论,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贤充分尊重“人生而有欲”这一事实,有欲则必有所求。问题不在有所求,而在于所求是否有度、是否恰当,是否因欲心而害了道心。故中国先贤在人生而欲,有欲必有所求这一前提下,制定礼仪养吾人合乎法度的欲望之求,避免吾人欲心危害道心从而坠入危途之域。

欲是吾人源于天地的生命力,需以礼仪调和养护,善养则欲心不害道心,吾人不致入危途之域,且可使吾人生命入中正精微之界。

礼养的三个层次

从中国先贤对礼之论,我们可以看出礼是“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是对个体生命的养护,个体生命又必在一具体境域中生存,礼养个体生命必养其所处的具体生命境域。具体生命境域含自然环境与人类群体,故礼之养必包含三个层次:个体生命、自然环境、社会群体。

1、对个体之生命之养

个体生命以何与其所处境域进行关联?

目耳口鼻体与行为、言语,故礼必养耳目口鼻,修正吾人言语、行为。

礼养目耳口鼻体。

“稻梁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史记·卷二十三》)

养必有节。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

从孔子在饮食方面的这些礼仪,我们可以看出先贤之制礼仪既重对生命之欲的养护,又重欲不至过而无节度。所以,孔子养欲重在有节,故其“惟酒无量,不及乱”,“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朱熹《四书集注》中先贤对此段之注,充分体现了礼仪重养吾人欲,又重节吾人之欲,使欲必不穷乎物,为外物所牵而丧吾人中正清明。

“谢子曰: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不食,穷口腹者或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也。”

礼重养欲节欲,重欲不穷乎物。

人生而有欲,从欲是生生之为人的本质特征,礼则使吾人之欲流畅而不及乱。这是先贤制定礼仪养欲节欲的核心所在。

2、对自然环境之养

人不可能无欲,欲发之于内在的本源的生命力,外体现为目耳口鼻。故礼必养其目耳口鼻。但礼之养必有分寸,必使吾人之欲不伤物为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

在人欲与物的关系上,礼节吾人之欲。若吾人不能节制自己之欲,则必导致欲穷乎物,物屈于欲之现象。如当今社会屡屡出现的生态危机,就是人不能节自己之欲而伤物的恶果。

中国之礼重人物相谐,重二者相持而长。既使欲不穷乎物,从而丧我,丧吾人中正平和流畅的生命。同时也重对物之养,不因欲而屈物、伤物。

“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这是中国先贤以礼来规范人与物关系的原则,从而以达两者相持而长的和谐境界。

3、对群体之养

养目耳口鼻,不能离我们所处之境域。因我们是与他人共在一个境域中,而物也非无穷尽。故礼养目耳口鼻体使欲必不穷乎物,同时礼之养必重群体和谐而不致乱,礼重修正吾人言语行为使我们在一个俱体境域中彼此和谐,达物我人统一和谐。

达物我人统一和谐,礼对群体之养必有秩序、必有等级,群体之间必是和谐。故礼又重对人类群体进行分别,在这种分别的基础上修正个人的言语、行为,以谐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养护我们所在境域的生生流畅。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何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礼记·曲礼》)

礼通过上述种种方式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终达“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这种群体相和的境界,以实现先王恶其乱,制礼以分之的目的。

在有所别的群体中,为使此群体彼此和谐,礼重修正个体的言语、行为,以达人与人之间彼此既有所养、又谦恭礼让之界。

“君子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礼记·曲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礼者养也,养护我们的生命。从先贤对我们的生命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生命非只是心灵的观念体,生命是肉体、心灵与其所处境域的高度合一。宁静致远的心灵必有与其所处环境和谐流畅行为,合乎礼的行为必对内心之中正平和进一步予以养护,对其所处境域有一种光辉笃实之养。

“故礼仪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之束也。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礼记·曲礼》)

以礼对生命予以养护,则可“固人肌肤之会、筋之束也。”

礼对生命之养要让生命处于与天地合一的生生的流畅之中。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荀子·礼论篇》)

在这一“日月以明,四时以序”的和谐境界中,生命如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处于与天地合一的生生流畅之中。

中国先贤制礼,重在养欲节欲而又重其所处境域的和谐。故礼是对处于具体境域中以具体的行为方式对生命的一种养护。

三、礼养个体生命入精微、致广大

中国之礼重整体和谐,重个体之欲有养同时又与其所处境域彼此和谐。个体之欲有所养而不致乱,这只是个体为人的前提,而不是为人的充分条件。

人之为人,非只是简单养其欲而不致其乱,欲只是生命力的初级阶段,生命力必致中正平和精微广大之界,此才是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

故礼必以具体的修行方式,助人入精微广大之界。

“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荀子·礼论篇》)

“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浃,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荀子·礼论篇》)

圣人是中国人文精神中的最高境界,达圣人境界为中国士大夫的最高理想。以礼养吾人入中正精微之界可以说是实现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

若至圣人境界,君子必一生终绐如一,敬始而慎终。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荀子·礼论篇》)

敬始慎终,终绐如一,意味君子必一生注重自己修为。“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

敬始慎终,一生注重自己修为,必从如下方面重养君子之道,以实现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实现中国士人成圣成贤之志。

1、养中正平和心态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君子慎其独,故须臾不敢离其道。不离其道,则以礼约束自己行为以守中正之道。是故“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敖长、欲从、志满、乐极,则丧吾人中正平和,我们离危坠之途也将不远。

“生,人之始也。”中国哲学又讲“生生之为乐”,此即意味着,我们终生都在起点上进行选择,我们终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生命的又一次开始。敬始慎终,是君子一生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恪守的原则。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开始,君子都要以慎独之心,敬其始,毋敖长、欲从、志满、乐极,而丧中正平和。若此方可慎其终,而不至于有善始无善终,背离君子“终始如一”之道。

2、养君子之尊

人生而有尊严,这是一个先天命题,尚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存在。要将这一先天命题演化成为一个现实存在,则需吾人以这个“生而有尊严”的先天命题为基点,以礼修正吾人言行。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礼记·曲礼》)

《礼记》对吾人言行的这三个规定是君子养“人生而有尊严”的起点。先贤对此三个规定的解释甚是明白精微。

朱子曰:“首章言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乃礼之本。”

范氏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

刘氏曰:“篇首三句,如曾子所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而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之’意,盖先立乎其大者也。毋不敬,则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俨若思,则正颜色,斯近信矣;安定辞,则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三者修身之要,为政之本。此君子修已以敬,而其效至于安人,安百性也。”

从上述先贤之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可使吾人“动容貌,远暴慢,远鄙倍。”吾人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以此为言行之本,自可养吾人生而就有之尊严,达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威武不屈”的君子之界。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只是养吾人生而有尊严的起点,吾人“生而之尊严”必经大是大非之检验,能临危不丧君子之气节,方能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君子生而就有之尊严。故中国之礼重养君子临事有大节。

3、养君子临事有大节

世事风云,人事苍桑。吾人一生都在危、微途中独自行走,有时不免遇见危难。遇见危难,临危何以能不坠入坠毁之途,则需吾人临事有从大节着眼之气度。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从孟子上述之论我们可以看出:生是我所欲,死是我所恶,但若所欲胜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则吾人舍生取义。故礼记有“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之论,此是在行为上养君子临事勿因个人之利而丧君子之大节。

君子之大节,“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故礼重在养育君子临事不丧大节。若能有舍生取义为人境界,自能做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从而避免吾人临危坠入坠毁之途。

君子为养其尊,故重临事有大节。

4、曲尽人情

君子重养尊、重养临事有大节。同时君子有厚德载物、悲悯宽厚之心,为人又平和宽厚,与人相处能忠恕之心曲尽人情。故礼重养君子与人相处曲尽人情。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天生雄迈英杰,但为人极其谦逊平和,其风范甚能体现儒家为人恕道精神。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以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隐私,以沽其直,皆不可以言责善。”(《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此是对人,若对已,阳明又认为:

“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者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同上)

阳明与人相处,对人对已可谓是曲尽人情,尊人之极。

“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荀子·礼论篇》

阳明待人待已,以中正之心,曲尽人情,尊人之极,至天下莫之能损益之界

我们的行为只有达到上述一、二之礼,才是哲学所言的智慧。吾人因此哲学智慧,生命达至情文俱尽之乐界,物我人和谐。个体生命融入种群文化的一种生生大创化之乐中。个体的生命是渺小的,但当其融入种群文化的一种生生大创化之乐中时,其生命可以说是入精微宏大之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常常在具体境域中,为幻象所惑,坠毁入危途。哲学不是观念之学,不是形而上学。爱智者需要在具体境域中,以中正笃实生命顺乎天地、秉承那处境中的力量,“法礼足礼”,循礼而行,才能养天、养地、养物、养已生生不息的生命,并至生命之极。有此礼之养,“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吾人才能独行的“危”、“微”途中,中正不移,而非坠入危途。

以礼规范吾人行为,则吾人可不丧中正平和之心,吾人常存中正平和之心,则吾人行为则可应事而发,上顺天意,下顺民心,曲尽人情,达“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这一人物我“天地同和,天地同节”生生之界。

结语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爱智慧。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爱智慧,中国哲学的爱智慧是在具体境域中,中正笃实的生命以具体的行为方式棗礼,养护自己中正笃实生命、物及同类。如何能将这三者养好,这是中国哲学爱智慧的核心所在。只有在一日三省自身的具体的行为养护中,中正笃实的生命才能入精微致广大,步入智慧的真理之路,而不是在充满虚浮、歧途的意见之路盲行。

参考文献:

《礼记集解》,中华书局校点本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校点本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校点本“有”版权所

第11篇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书。但因为不识太多字,所以就看画册,或者是听家长们讲故事,直到二年级时才可以看很多字的书了。可是在奶奶的心目中,二年级就要好好学习了。不能再用很长时间看课外书了。但是在暑假的时候就可以痛快的看。有一天我在书橱里找到了几年前买的一本书。上面皱皱巴巴的写着几个大字《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也有大道理?带着疑问进入了这本书中找答案。

这本书总共有6种故事爱和友谊。人生智慧。成功法则。生存方略。积极心态。掌控命运。曾经有一位不知名的智者说过的一段话正好是描写这本书的。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真正有智慧的的人往往能从小细节看到大景观;从小故事悟出深的道理;从小事件总结除真智慧。

读了这本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我知道了这些小故事藏匿这大智慧,犹如一扇扇虚掩着的门从那门缝中露出的一束光,可以让你进入一个豁然开朗的境界。细细地读着这些故事,就能从中获得一个道理。这本书中的道理说不定就是我们一生中所需要道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虽然有些皱巴但我还是把它当宝贝。所以我便经常看真本书,更深入了解书中的道理。

这真是一本好书!

汉和小学五年级:胡逸凡

第12篇

关键词:小事;曹操;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22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39

关于曹操的评价,“乱世之枭雄”似乎是基本的定论,倒也简洁明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则认为曹操的性格最为复杂: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曹操,无疑是最让人难读懂的人。

但是人们终究要认识曹操,客观地评价曹操。“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历史的天空已经翻过了那一页,后人以古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事实上,从曹操做过的几件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不同寻常的智慧。

一、望梅止渴:不寻常的素质和魄力――巧妙的激励

望梅止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曹操有一次带兵出征,行军途中一直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口渴难耐。这个时候,曹操就下命令传话给后面的士兵们,说:“道路的前面不远有一大片上好的梅林,结了许多上好的梅子,又甜又酸,大家走到那里就可以解渴了。”士兵们听了之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他们就凭借着这个,终于走到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激励的智慧。但是如果从这个故事中只看出望梅止渴本身的意义,就埋没了曹操的智慧。有的人甚至质疑,可能只是曹操开了一个玩笑,是后人把曹操神化了。但是不能否认,既然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毕竟和曹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士兵口渴难耐,行军艰难,就算曹操当时真的是讲了一个笑话,这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笑话:(1)曹操当时身为带兵的统帅,手里握着生杀大权,士兵如果行军缓慢,他完全有权力军法从事。但是,曹操没有,他讲了一个笑话,或者说他虚构了一片梅林。这样的话,就已经不仅仅是智慧的问题了,这里就有水平和素质的问题了。(2)曹操撒了一个大谎,身为一个主要领导,他知道自己讲话的分量,但他还是严肃地撒了一大谎。下命令,传话,正儿八经地把这一句谎话在全军传下去。这样的话,也不仅仅是智慧的问题了,这里就有魄力和胆识的问题了。(3)曹操当时肯定也又渴又热,就算搞特殊,可能有水喝,但也不是舒服地坐在空调车里喝着冰镇饮料。古代行军打仗的条件,如果他以为前面有水,早早把备的水喝光了,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他没有急躁,或大发脾气,而是告诉大家前面有梅林。这样的话,难道仅仅是智慧的问题吗?

凡成大业者,必有过人之处,连鲁迅都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就从望梅止渴这件小事来看,这么巧妙的激励,难道他不是一个英雄吗?

二、割发代首:兼顾两全的决断――机智的权宜

割发代首的故事早就编进过小学课本,说的是曹操带兵打仗纪律严明:曹操有一次率领军队经过麦田,看到麦子长势很好,不忍践踏,就下令说:“大家都不要踩坏了麦子,如果有违反的,立即处死!”于是,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了马,小心地穿过麦田。没想到曹操的马却意外受到了惊吓,竟然冲进了麦田。于是,曹操找来负责的官员前来论罪。官员引用了春秋的典故,回答他说:自古以来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意思是说不能治曹操的罪。曹操却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自己却违反,怎么能够服人呢?但是我是全军的统帅,是不能够死的,然而可以对我施予刑法。”于是,曹操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扔到地上,以此代替斩首。

反复看这个故事,确实纪律严明。但换一个角度,真的为曹操捏了一把汗:(1)他不是知法犯法,他是立法立刻犯法。他刚刚宣布了严厉的命令,违者立即处死,他就犯了。杀了自己,不能这么办;不杀自己,无法面对全军的将士。这种尴尬和两难,让人捏了一把汗。(2)事发突然,大庭广众,众目睽睽,根本没有周旋的余地,曹操也没有心理准备,这也不能不让人捏一把汗。(3)必须立即处理,这样的事情不能找人讨论,不能开几天会研究一下,必须立马当下就进行处治,这汗是捏定了。但是,曹操的智慧仿佛让所有捏汗的人羞愧,就好像曹操早就准备好了一样,他从容不迫地处理了这件事儿,而且就算写到史书里,也让前人和古人对他的处置无话可说。

有人说,这是曹操的奸诈,既然违者立即处死,那就应该处死。仔细想想,如果曹操当时真的拔刀刎刭,那他才真是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二货”。

三、绝妙好辞:看到事情背后的事情――独到的眼光

绝妙好辞这个故事流传得不如前两个故事广泛:一是这个故事比较深奥,虽不至于难懂,但要讲这个故事,还真得多认识几个字;二是这个故事文学的色彩太浓,可能文人们比较喜欢这个故事。

曹操曾经和杨修一起途经曹娥碑下,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于是命令杨修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杨修是一样的。于是,曹操赞叹杨修说:“我的才能比不上你啊,我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除了那个绝妙的谜语,仿佛没有曹操多少事情。但是,事情还是没有那么简单:(1)曹操没有问杨修答案,坚持自己想。因为曹操觉得自己能够想出来,这里似乎有点小孩子脾气。(2)想出来以后,不明说,还要写出来。曹操这样做,这里就有点考试的意思了。(3)曹操对杨修的赞叹,就大有文章了。本来两个人都猜出来了,应该皆大欢喜,一笑而过,但是曹操却得出了自己比不上杨修的结论。

这正是曹操独到的眼光,表面上他在猜谜语,实际上他一直在关注事情背后的事情。如果能看懂这个绝妙好辞的小故事,就不难理解后面的《杨修之死》了。可能有人又要从道德上去评判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故事,自然会有一番结论,但如果从智慧上来讲,曹操真是深得很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