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

时间:2022-02-24 17:44:10

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范文1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三)实施产业整合战略

大脑型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购销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我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五是专利经营。三星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实施通道建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总之,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的高度审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重新构筑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即寻求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成功转型。

外向型经济范文2

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尽管现行税收的调控目标与政府的总体经济目标相一致,但在不同时期,税收政策要实现的目标应该是有所侧重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政策经历了一个从重规模到重质量、从以区域性税收优惠为主逐步到行业性税收优惠为主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演变过程。近年“可持续发展观”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环境保护和促进科技进步。因此,我们在制定外资企业税收政策时必须考虑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特别是要符合WTO的规则。在此,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当前外资企业税收政策不足之处

我国现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政策的实施已产生了明显的扩大外商投资的吸引效应、经济发展的牵动效应和推进开放的示范效应,但也存在产业优惠政策不够集中明晰、对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的项目优惠范围偏小、东部区域优惠政策有待缩小甚至取消、优惠措施不够规范、“超国民待遇”导致内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等等问题。

1、税收法律陈旧与税收政策稳定性不够并存的格局,有悖于WTO原则。税收成本是投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税收是投资决策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税收调控是通过具体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现出来的,法律、法规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和严肃性,这决定了税收调控政策不宜(也不易)多变,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一般只适合于中长期的调节,而不宜用于短期调节和临时调节。我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发展要求的税制,也使我国税制与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基本接轨,并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但是,经过十年实践,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日趋完善,在这期间,我国又加入了WTO组织。我们看到,我国的现行税制与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有诸多不适应之处,也与WTO原则有诸多背离之处。主要表现在我国税收立法层次低,体系繁杂,与WTO所要求的透明度原则、可预见性原则相悖,并且现行税法中真正称得上法的只有三个,其余的均是条例,甚至是通知,约束力不强。依法行政基础不实。

2、目前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在引导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是1991年制订颁布的,由于采用普遍优惠制和区域性政策,税收优惠的产业导向不够明确,从而不能更好地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如对生产性企业一律给予企业所得税“免二减三”的优惠。此外,除了农、林、牧、石油、天然气等项目外,在其他的行业,无论投资项目、投资周期长短、利润高低、风险大小,优惠基本一致,这使外商更倾向于投资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的行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目前我国涉外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一般技术水平的中小型项目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高新技术产业少。一些给予优惠的生产行业(如轻工、纺织、包装工业)目前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再给予优惠势必加剧我国经济结构的供求矛盾。尽管当前国家对急需发展的支柱产业如高新技术企业赋予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比如,企业所得税规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除可以直接列入当期成本费用外,增幅在10%以上的,还可以再加计扣除50%;“两高”企业执行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等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首先,从企业所得税政策优惠来看,所得税优惠领域重科研成果环节,轻研究开发过程。现行所得税多是对投资收益的成果奖励,而事实上在风险企业投资研究阶段,其研究开发费用占企业支出的相当大部分,企业收益很少,此时更应该有税收的扶持。现行所得税优惠形式多重视采用税率式优惠(即直接减免税收),轻视对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基式优惠的运用。税率式优惠这种方式体现的是一种利益的让渡,强调的是事后优惠,只有企业取得利益时才能享受此种优惠,而风险投资本身风险就很大,没有利益就无法享受优惠,这难以适用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很不公平。其次,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只有在部级高新区区内注册经营才能享受的区域限制也有背于产业扶持的初衷。最后,在建立稳定的投资基金上,缺乏税收鼓励政策。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但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上述这些企业在初创期往往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法定利息的贷款,更无法上市筹资,资金不足问题始终成为制约它们发展的"瓶颈"。从国际上看,为了给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来源,许多国家不仅通过信贷担保、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形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甚至直接出资组建或参与组建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上述投资基金特别是风险投资的发展。

二、完善和加强涉外税收政策管理

(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对外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加强,应总结经验,适当调整我国涉外税收政策。

1、顺应税收国际化趋势,完善涉外税收法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将加快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随之税收制度对国外的依存度增强。税法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可考虑把现有的税收条例由全国人大讨论重新通过,上升为法。全面清理、归并现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使优惠政策更为规范、高效、简明和统一。由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倾斜,转向产业与区域相结合,以产业优惠为主的政策。当一个国家的政策稳定并且有可预见性时,才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就业机会就会增多,消费者就会更充分地享受竞争带来的好处,即有更多的选择和更低的价格。而在我国,只有将立法权集中在中央,全盘考虑,兼顾部分地区利益,才能使政策稳定而有预见性和透明度,才能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才能形成促进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竞争的市场规则体系。

2、改革对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以区域性为主的税收优惠改为以产业为主兼顾落后地区的税收优惠。⑴.在投资导向上,应充分利用税收手段,引导外资投向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产品、技术以及落后地区,鼓励企业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投资,包括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和创新的投资,如应逐步贯彻统一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对中外投资者一律实行国民待遇。并取消对外商在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产业和产品上的投资优惠,减缓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⑵.应加大对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的优惠力度,增加优惠办法。一是加大直接减免税的幅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可借鉴新加坡、韩国等的做法,延长减免税期限,由"免二减三"至少延长为"免三减五"。二是提高必要费用的扣除标准,扩大税前扣除范围。包括:允许高新技术企业提取风险投资准备金;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的扣除标准等。三是允许加速折旧。对于用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仪器、设备,经批准后予以加速折旧。四是实施再投资税收抵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用税后利润再投资于经认定的新的高新技术项目、产品和企业,其已缴的企业所得税允许冲抵当年企业应纳的所得税额,超过当年应纳所得税额的,可向后结转。五是取消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区域限制。

(二)加强管理,处理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要求我们放弃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把税收的微观调控职能限定于不能影响各个竞争主体在国家产业政策范围内。为此,国税总局已发文取消了诸多项涉税审批项目,但行政审批项目不能“一减了之”,我们要研究项目被取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后续监管,防止出现管理脱节。

1、当务之急是研究办法、制定标准,加强涉税审批被取消后的监管。?对通过明确政策标准,加强日常管理而取消审批的项目,一是应抓紧制定标准并通过税法宣传、咨询等多种途径予以公开,由企业按标准执行,减轻纳税人因对税收政策更新不够及时而导致的潜在纳税风险。二是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系统,提高管理的效率。从当前的我市涉外税务实践看,涉外税务部门根据税务管理的需要已经及时着手建立了纳税人重要纳税资料的技术支撑软件,如建立了再投资退税监管台帐、国产设备抵减所得税监管台帐、外商投资企业获利年度、亏损弥补台帐、时间性差异跟踪台帐等等,但由于保留的6项税务行政许可项目基本只涉及发票等内容,其余如外商投资企业选用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外商投资企业坏账损失、外商投资企业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外商投资企业发生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少留或不留残值、产品出口企业当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财产转让收益分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原先通过审批或核准管理的涉税事项,现在都取消了事先审批,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电子系统来记录、评价、跟踪与反馈,将这些内容充实到税务监管系统中。⑴.记录。记录的时点可选择年初(如外商投资企业选用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外商投资企业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等)年末(外商投资企业非货币资产投资收益、产品出口企业当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和年中。年中记录的应是平时就可确认的一些备案事项,如财产损失税前扣除、企业接受捐赠的大额非货币资产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平均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外商投资企业取得已使用的固定资产按尚可使用年限折旧等,宜在确定后及时办理,可适当缓解税务部门由于取消行政审批后造成工作量向所得税汇算清缴后移的矛盾。除有效性仅限于当年的记录外,其余信息可自动结转到以后年份。⑵.评价。评价是对照标准根据调查结果或审核评税结果和税务检查结果,对上述事项是否合法的判定。⑶.跟踪,它是对享受政策后需要长期监管的事后管理。⑷.反馈,它是对已有的征管信息能够有效地提供给审核评税、税务检查(包括税务审计)和反避税部门,以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加强事后管理。如外商投资企业列支福利费的审核项目被取消后,税务机关将在日常检查和汇算清缴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列支工资福利费是否符合统一规定、是否属于福利费开支范围、是否按规定控制在工资总额的14%范围内等方面进行检查以实现有效监管。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审批等被取消的审批项目,因原有政策标准已经非常明确,税务机关将通过加大日常检查力度,严格进行违规处罚的方法加强事后监督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对标准执行的遵从度,保证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

外向型经济范文3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不等于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达到了。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不是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基地。我们的产业也不能永远停留于只做加工贸易。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富裕化,精神生活丰富化,国家实现民主富强。这跟外资公司在我国投资以期盈利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是不同的。

■我国外向型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可忽略的事实。发展自己的大市场,势必应采取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内需经济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分步骤、分地区逐步推进。

一、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约9%,外贸年均增长约16%,比同时期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速度快两倍。在中国经济、贸易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增长势必会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越来越大,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对世界市场供需平衡关系造成冲击。特别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贸易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尤其重要。

1、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大、增长猛,导致贸易摩擦日益升温。

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报告,从1979年到2004年8月,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664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涉案金额达到115.96亿美元,影响我国约191亿美元产品出口。发生的案件之多、影响我国出口金额之大,居世界各国前列。而美国、欧盟、印度、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加拿大、巴西成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前十位国家。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有四大特点,一是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二是贸易壁垒形式不断翻新;三是涉及行业广泛;四是形式多样化。报告认为,这些对华贸易救济措施,使我国的出口受阻,相关产业受到冲击,涉案企业损失严重,还引发就业等社会问题。

2、解决贸易失衡问题造成的贸易规模不合理。

经过简单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问题。2004年1-9月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547.85亿美元,对欧盟顺差227.50亿美元;但对韩国逆差263.30亿美元,对日本逆差177.92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55.55亿美元。虽然我国进出口总体收支基本平衡,但是我国对美国、欧盟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已经引起美国、欧盟屡屡出台限制我国出口贸易的措施。其中有些措施有利于美国产品扩大对我国出口,却伤害了本国企业的高新科技产品按自己国家的标准上市销售。

另一方面,我国对韩国、日本、东盟等存在贸易逆差且逆差不断扩大。据了解,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产生的逆差有相当部分是因为其在我国大陆设有三资企业,而这些三资企业进口不断增加,三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相当部分销往美国、欧盟等地。进一步分析,从1980年代至东亚金融危机期间,日本、韩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贸易摩擦有时比较激烈,为了减少贸易摩擦,避开美国锋芒,这些国家和地区企业相继来到中国投资设厂,其产品改为从中国对美国出口。这实际上是属于日本、韩国对美国的迂回出口,产生的顺差也是迂回顺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希望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问题,却不顾上述事实,只讲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将全部顺差记在中国账上,让中国承担全部责任,仅与中国交涉有关贸易摩擦事宜,显然不合理。

3、根据世界进口增长水平确定我国出口贸易的适度增长。

我们研究我国外贸的适度规模是从静态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从动态角度分析将便于人们理解适度规模是需要适度增长维系。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外贸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今后。据世贸组织统计(见附表),我国经济增长、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增长均远远超出美国和欧盟。其中我国出口增长长期高于美国和欧盟进口增长。因此,我国在美国、欧盟(按15国口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据世贸组织统计,1990年我国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约3%,至2003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12%,超过了日本所占比重;同期我国对欧盟出口比重也由2.4%增加到8%,也超过了日本。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4年1-9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34.3%,接均水平,规模达到885.06亿美元,顺差达到547.84亿美元。根据美国统计,1-9月美国进口10800亿美元,增长15.5%,同期美国贸易逆差4816.6亿美元,增加18.0%。我国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市场比重又提高到13%,我方贸易顺差1143.07亿美元,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23.7%。我预计,至2006年我对美出口将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15%,贸易逆差所占份额将达26%。

从美国货物贸易总逆差看,2003年约有5400亿美元,2004年1-9月4816.6亿美元,大致分别占美国名义 G D P5.1%和5.8%。1985年美国等西方五国协调出台广场协议,认可汇率市场进入贬值期,当时美国货物贸易逆差占名义 G D P的7%,财政赤字占 G D P6%。可见当前美国财政赤字(约占美国 G D P3.8%)和贸易逆差问题又可能再次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为此美国势必要在不远的将来再次提出重大调整措施。当前,美元币值对欧元最高点贬值50%,对日元2002年平均汇率已经贬值20%。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前的美元贬值不过是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大调整的前奏。1985年美国对外经贸政策调整主要对象是日本,其次是德国。这次如果美国再次进行对外经贸政策调整,很有可能将中国列为第一对象国。

正如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报告所讲,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国外对我国商品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的大要案将会增加,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会遭受更多的反倾销调查和特保措施,反倾销仍是主要手段,但特保措施依然存在,反补贴成为新的手段。我国的出口环境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如上所述,中国自身贸 易进出口基本平衡,与1985的美日贸易关系有很大不同。中国与韩国、日本、东盟贸易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美国要调整与我国的贸易,势必涉及到在华三资企业利益,涉及到中国如何调整对韩国、日本、东盟贸易关系问题。特别是对韩国贸易逆差突出,可能作为主要调整对象。这些调整必将涉及到其在华的三资企业。

4、外资外贸不宜长期占据发展经济的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经验,像我国这样,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国家,发展潜力是极其巨大的。我们常常宣传我国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国际上外商也普遍承认这一事实。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商来华投资更加积极、踊跃,其原因无非就是看中中国大市场。但现实情况却是我们摆在家里的市场不去占领,反而一个劲地跑到国外开拓市场,似乎有主次“颠倒错位”之嫌,此其一。其二,要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应该注意外资、外商来投资发展有如浮萍。因为外商能将国际产业迁移到中国,就完全有可能迁移到世界上他们认为最能赚钱的其他地方。再有,外资企业需服从其跨国公司总部意愿,与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不同,对外资企业我们不能强人所难。但内资企业根在国内,国家可以调控。外资企业根在国外,存在一些调控不到的地方。

二、积极发展内需经济,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模式过渡

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可忽略的事实。发展自己的大市场,势必应采取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思路时,讲到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产业化的思想,讲到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理念,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等,归结为一点就是发展内需经济。新一届政府提出大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实际上也是注重发展内需经济。

但是积极发展内需经济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差距。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不可能一日之间完成。我国国土辽阔,地区发展差距大,所以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分步骤、分地区逐步推进。况且我国外向型经济也不是没有任何发展空间了。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大,在不同地区可分别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大致设想如下。

1、在东部地区率先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在中西部地区仍保留我国对外资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2、确立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应以刺激个人消费为主。国家制定政策应积极支持、大力发展为个人消费服务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我国的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产业也是相对比较落后,同样需要积极发展。

3、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内需经济还应注重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和城市化。我认为,农村经济发展应该产业化和城市化同时推进,其核心就是消化和吸收农村人口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

外向型经济范文4

醴陵是湖南株洲的一个县级市,连续6年进入湖南省省经济强县行列,2011年进入了全国百强县的行列。“十一五”期间醴陵经济增速达15.2%,遥遥领先于株洲其他县市。2010年GDP达265.75亿元,占株洲全地区GDP的20.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度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名单中,醴陵有135家,占湖南、株洲大中型企业数的占比分别为8.9%和54%。因盛产烟花爆竹和陶瓷,醴陵有“瓷城”和“中国花炮之都”的美誉。

二、醴陵烟花爆竹产业现状分析

烟花爆竹和陶瓷产业是醴陵的支柱产业,有产业集中度高、整体规模大、配套产业齐、社会贡献大等特点。2010年烟花爆竹总产值为120亿元,同比增长27%;产量达2767万箱,同比增长28.1%。缴纳税费占醴陵财政收入的7.4%,1.5亿元。2008、2009、2010年烟花爆竹产量分别为1760万箱、2160万箱、2747万箱,年平均增长率为28.85%。2010烟花爆竹产业上交税金分别为14987万元,分别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4%。醴陵烟花爆竹产量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增长,2010年的产量是2005年的2.7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55%;2010年比2005年出口增加约420万箱,年平均增长率为55.74%。如表1所示:

表1 醴陵烟花爆竹产量和出口量(2005~2010)

资料来源:根据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0)上的数据整理得到。

但是,醴陵烟花爆竹出口量仅占全国出口总额较低,2008年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9.57%。醴陵出口的烟花爆竹中有90%出口到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等国。其中美国是醴陵烟花爆竹最主要的出口地,2009年醴陵出口到美国烟花爆竹2400万美元。

陶瓷产业是醴陵另一大支柱产业,2010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210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幅达28.1%。陶瓷产业的产值占整个地区产值的79.02%。2009年,2010年陶瓷产业上缴税金分别为33398万元和36921万元,分别占全是财政总收入的23.5%和18.3%。2011年前三季度全是共生产日用陶瓷37.42亿件,其中出口14.3亿件,生产工业陶瓷39.6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了26.4%、25.2%和28.2%。

表2 醴陵陶瓷产量(2005~2010)

资料来源:根据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0)上的数据,整理得到。

如表所示,醴陵陶瓷的产量一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5年到2010年日用陶瓷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08%,工业陶瓷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45%。2009年醴陵陶瓷工业园已经初步建成,当年就有46家企业入园,产值突破了25亿元。醴陵陶瓷产业出口量占比较大,2005年陶瓷出口72625万件,占生产总量的29.1%。2009年日用陶瓷40%以上出口,出口量达12.94亿件,特别是炽瓷产品,出口95%以上,年出口额近4亿美元。

三、醴陵发展基本外向型开放经济的优势

大卫·李嘉图认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得到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也表明与比较优势相抵触的赶超战略是很难成功的。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应该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条件,积极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从而增加出口和经济的外向程度,达到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

醴陵劳动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拥有生产陶瓷和花炮所需的矿物资源和技术资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应该生产和出口相关产品。醴陵市委市政府相当重视醴陵的开发经济建设,在《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拓展开放经济”作为重要的一条提出来,主要从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合作两个方面,既期待对外开放为醴陵经济增添光彩,同时也了解周边的产业状况,引进必要资源,避免重复投资。

外向型经济是指实行开放性经济交往体制,面向国际市场,建立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广泛利用国际资源,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经济外向型经济具有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增强支付能力,并能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国外资金。通过对醴陵支柱产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醴陵已经是基本外向型开发经济。目前醴陵陶瓷和烟花爆竹产业出口都很强劲,有很强的出口创汇能力。2010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m业14家,已拥有自营进出口企业达183家,醴陵的各种产品外销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全市贸易出口总额达6.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出口收汇2.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

醴陵实行开放型经济有着自身的优势:

第一,资源丰富。醴陵具有相当丰富的陶瓷和烟花爆竹产业需要的稀土和矿物质,非金属矿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萤石、粉石、石材等,金属矿有金、银、铅、锌、钨、锑、铀等。

第二,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年间,醴陵富里人李畋就发明了花炮来驱赶鬼神,此时开始醴陵人就开始生产烟花爆竹。醴陵陶瓷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就一举拿的世博会金奖。

第三,交通便利。同时醴陵拥有便利的交通优势,毗邻我国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株洲,320国道,106国道、沪昆高速,浙赣复线都经过境内,醴陵拥有至盐田港的集装箱专列,计划在2012年开通的衡茶吉铁路将大大缩短醴陵到厦门出海口的距离,醴陵将成为长株潭地区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地区。

第四,通关方便。醴陵是中西部所有城市中唯一拥有海关和商检的县级市,企业报关和报检的成本低。醴陵是湖南仅有的2个可以在当地办理护照的县级市之一,相关人员的出入境方便。

第五,人才优势。醴陵人口资源丰富,而且醴陵市株洲地区拥有高学历比例最高的县市,大量的陶瓷和烟花爆竹企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才。

四、醴陵政府如何规避外向型经济带来的风险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醴陵 这几年发展十分迅速,但是醴陵支柱产业是高投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依靠价格优势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的。这样的出口产品在开放经济很容易受到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在加大发展开放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产业自身的发展。

我国自2005年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6年多后,人民累计升值约为31.24%。烟花爆竹和陶瓷产业同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体现在生产成本、出口价格和市场占有方面,理论上醴陵的出口收入损失31.24%。再加上原材料、运费、工资等价格上涨,出口退税的下降,但是,醴陵出口的产品主要靠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不敢轻易降价,只得自己蒙受损失。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增值将促使出口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把生产重心转移到研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同时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国外市场资源。

当下是政治周期和经济周期交织的试点,市场调节职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政府调节乃高层次的调节。醴陵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开放经济促进醴陵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困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醴陵出口企业的利益。

1.川气入醴。醴陵开通管道燃气以来,以前的煤窑都改为了天燃气窑,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合格率也有所提高,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下降的压力。

外向型经济范文5

[关键词] 外向经济综合依存度聚类分析比较

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彰显,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通过综合依存度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比较研究探索我国外向经济发展现状。

一、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依存度分析

综合依存度分析方法。本文将国际商品贸易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国际服务贸易依存度和经济综合依存度作为测量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的基本指标,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各项指标测算公式如下:

国际商品贸易依存度=T/GDP*100%;(2)外资依存度=F/C*100%;(3)国际服务贸易依存度=S/GDP*100%;(4)外向经济综合依存度=W1*T/GDP+W2*F/C+W3*S/GDP

其中:T为进出口总额,GDP为国内生产总值,F为实际利用外资额,C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S为国际服务贸易总额, W1、W2、W3分别是T、F、S占(T+F +S)的比率。

根据以上公式测量,可以把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分四类:第一类是发达地区:广东,其外向经济综合依存度为1.78;第二类次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其外向经济综合依存度为1.73、1.68、1.14、0.86;第三类是发展中地区:福建、浙江、辽宁、海南、山东、新疆,其外向经济综合依存度为0.62、0.58、0.39、0.33、0.30、0.21;第四类欠发达地区:其他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其外向经济综合依存度均在0.20以下。

二、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下面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析。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经济变量的选择。选择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五个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总值、国际商品贸易总额、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同上。

第二步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目前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大致有3种,即标准化、极差标准化和正规化。我们选择第一种方法并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标准化后的观测值:;式中:表示指标平均值,

表示指标标准差,i=1,2…31;k=1,2…5。

第三步距离测度并绘制聚类图。聚类分析技术主要有相关测度、距离测度、关联测度三类,以距离测度的应用最多。而距离测度又包括欧氏距离、明科夫斯基距离、绝对距离等。本文以欧式距离的最短距离法来进行测度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距离计算公式为:。并通过SAS软件得到聚类图(略)。

第四步对全国三十一省市自治区进行聚类。也可以把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分四类:第一类是发达地区:广东,;第二类次发达地区上海、江苏、北京、浙江,;第三类是发展中地区:天津、福建、辽宁、山东;第四类欠发达地区:其他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

三、结论与比较

1.两种方法相互验证,结论相当。在两种计量方法中,第一类发达地区都是广东,其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综合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总额排在全国第一,利用外资总额排在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省,因此将其划为第一类也是理所当然。第二类次发达地区都包括上海、北京和江苏;第三类发展中地区都包括福建、辽宁和山东;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第四类欠发达地区。两种方法的结果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综合依存度法把天津列入第二,把浙江列入第三类,而聚类分析法则刚好相反。

2.计量结果显示,聚类分析法相对来说优于综合依存度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浙江省无论是对外贸易总额还是利用外资总额均远远高于天津市,因此聚类分析法将其列入第二类地区更为合理。综合依存度法之所以把天津列入第二而浙江列入第三,是因为尽管天津的外向度指标远低于浙江省,但相对而言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更低于浙江省,所以产生这种不太合理的归类。二是海南和新疆两地区无论对外贸易总额还是利用外资总额都很少,在全国的排名也很后,聚类分析法将其列入第四类地区更为合理。但由于其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更少,致使在综合依存度法中把其列入第三类地区。因此,在考察一个地区的外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时,综合依存度并不能作为唯一的指标,必须把外向型发展的总体规模考虑进去,结合总体规模来进行测量。由此可见,相对而言,聚类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更为科学,可以说是对综合依存度法的检验和修正。

3.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真正能够进入前三类的地区只有九个,所占比重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而且全部为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全部属于第四类,可见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极为落后。因此,今后我国应该制定相应政策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以促进我国经济总体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立平:聚类分析法.北京统计,2000(5)

外向型经济范文6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出口转型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对外贸易从初期计划经济下的高度垄断,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充满活力,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提高。1990年,我国首次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仅1154.4亿美元;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4221.2亿美元;2008年,中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256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实现贸易顺差约2955亿美元。不到20多年的时间,贸易额增长了10倍之多,并且,我同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000亿美元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

出口规模的增长,使我国保持了对外贸易的长期顺差,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同时,这种依赖出口的外贸增长方式也给我国带来了诸多棘手的难题,如:大量消耗资源;经济发展受到瓶颈约束;频繁遭受他国反倾销调查等等。转变现存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

一 “外向型”经济面临的困局

(一)资源日益紧张,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只注重出口的快速增长,而忽视了出口商品结构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或粗加工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出口实际上是资源出口。虽然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但仍属于人均资源很少的国家,以目前的这种“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持续下去,我国的资源将不堪重负。同时,必然对这种高耗能的增长方式付出沉重的代价。据世界银行估算,我国每年因此造成的工业产值和人民健康方面的损失达1200亿美元。

(二)同他国的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

在现有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频繁与国外的摩擦和争端主要表现在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或企业的打压和排挤,如西班牙烧鞋、俄罗斯的查扣鞋等事件。另外,由于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度不够,许多国家也常常拿这个问题开刀。

(三)过高的“外向型”经济依存度也给我们带来了经济安全隐患

高速增长的“外向型”经济虽然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过度地依赖外贸出口,外贸依存度不断攀高。2004年外贸依存度为70%,2005年为63.3%,2006年为67.0%,2009年为65%左右。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外向型”经济依存度过高,尤其是对外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并建立在粗放型的数量扩张的基础之上,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市场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这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贸易波动的风险对我国经济的负传递影响日益增大,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安全产生隐患。

(四)实现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国虽然已经跨入贸易大国的行列,却远不能成为贸易强国。首先,从人均角度来讲,我国外贸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但人均只有880美,而同比美国却是8427美元,日本7136美元,韩国7920美元。其次,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虽然已经超过90%,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占28%,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都超过40%。再次,从贸易方式上看,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并且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还处于较低层次。我国是世界第一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农产品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仅为31%,而美国却达102%。由此可见,我们是数量的强国,结构的弱国。

二 转变“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思路

无论是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还是抓住战略机遇;无论是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还是走共同发展之路;无论是发挥好自身优势,还是利用好外部条件,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方向应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并举,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使“外向型”经济对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出更为显著的增强。

(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不合理的出口产品结构根植于传统的增长方式,因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是转变“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主要是调整出口产品生产布局,制定出口产业的长远规划,按照对外开放的层次和各地区的特色,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出口商品基地,着力培养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和核心力量。从我国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已经具备了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快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

为尽快培育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出口产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科研、生产等环节加大对具有潜在国际竞争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48.2%,其中占出口的比重为47.3%,同时还提供了超过4000万人的就业机会。加工贸易产品也在不断升级,我国出口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中,90%以上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而加工贸易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却由于受到外商的控制难以提高。因此,要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2004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所占比重为19%,我国仅为11%。“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应该也有可能得到较快发展。一是服务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将为服务贸易提供更好的国内产业基础。二是服务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一批优势产业,在工程承包、远洋运输、旅游、商业和餐饮业等服务贸易领域很有发展潜力。三是全球服务外包的趋势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所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也会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数量和质量。

(三)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发展自我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使得我们的产品缺乏价值提升空间,技术上的劣势又延缓了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了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必须花大力气开发新技术,努力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提升我国出口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国家层次看,主要是要制定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编制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规划。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步伐。从企业层次来说,要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四)建立鼓励与限制并重的出口调控机制

调整现有外贸管理和促进政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环保、行政等手段,加大对新产品的科研、品牌培育、营销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提高精深加工程度,逐步减少“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出口;对中西部地区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减少出口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业,要积极研究建立财政补偿机制,鼓励其采取措施,发展相关替代产业,鼓励出口环保节约型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成本。

参考文献

[1]李三举,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面临新考验[J],经济导刊,2005,(11)

[2]简新华,张皓,论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7,(8)

外向型经济范文7

一、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

1.新疆进出口贸易现状

2000—2008年期间,按名义价格来计算,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8.8倍,出口额增长了15倍,进口额增长1.8倍。环比增长率来看,除了2001年对外贸易总额负增长20%外,其他年份都有高速增长,其中,2003年增速高达77%,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凸显的2008年增速也达62%,在2001年出现了负增长,增速达负20%。总的来看,环比增长呈现波动趋势,且幅度较大。出口的最高增速出现在2002年达95%,出口负增长出现在2001年,高达负44%,2008年增速为68%,2000—2008年间增速呈现波动趋势,增速差距高达139%。进口的最高增速出现在2003年,高达61%,而负增速出现在2006年,高达负32%,增速也呈现波动趋势。2000年对外贸易结构来看,出口占53.18%,进口占46.82%。2008年对外贸易结构中出口占86.87%,进口占13.13%,说明出口在对外贸易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进口比重的下降较为突出。

2.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

2000—2008年期间,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额来计算,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4.5倍,出口额增长了8.6倍,进口额负增长0.16倍。截止到2007年底,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的93.1%;其中制成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93.8%,进口额占33.6%。但从出口商品的分类来看,出口商品多为服装,它的出口额42337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36.80%;纺织制品、农产品、家具、汽车及底盘、番茄酱、塑料制品、钢材、箱包等产品的出口额348662万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30.31%;鞋类产品的出口额12445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10.82%;聚氯乙烯、玻璃制品、照明装置、铝及铅材、鲜干水果、汽车零件等产品的出口额62519万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5.44%;全年机电产品出口202738万美元,增长74.4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571万美元,增长78.8%。

3.利用外资现状

2000—2008年期间,新疆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从58个增加到72个,合同总金额增加了6.01%;总实际使用金额增加了8.9%;2008年底,独资经营企业的合同金额26549万美元,占总合同金额的41%、实际使用金额10825万美元,占总金额的实际使用金额的57%;合资经营企业的合同金额12349万美元,占总合同金额的19%、实际使用金额5796万美元,占总金额的实际使用金额的30.5%;合作经营企业的合同金额1121万美元,占总合同金额的2.5%,实际使用金额866万美元,占总金额的实际使用金额的4.6%;按贸易方式分,2008年,边境小额贸易的出口额占总出口的81.7%,进口额占64.9%;一般贸易的出口额占总出口的15.04%,进口额占31.63%;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的贡献率比较低,仅占总出口的2.3%,进口额0.63%。

二、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发展的缓慢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疆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形式。但是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一直处在低的水平。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的贡献率最低。2008年新疆按贸易方式分析的海关进出口额中边境小额贸易的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16.5%;一般贸易的出口额比上年高达负41.16%;加工贸易的出口额比上年高达负28.21%。其中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比重一直保持着很低的水平。

2.外贸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现在获得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越来越多,但多数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秩序比较混乱,对外贸易经营者缺乏必要的战略规划。宏观协调服务和监管工作未能完全适应贸易发展的形势,短期行为突出,经常发生恶性竞争,低价竞销的情况屡禁不止。同时一方面由于多头经营,力量分散,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大宗商品和大型技术设备进出口业务经营,从而丧失一些难得的业务机会。另一方面则会使新疆经济对某些国家依赖性比较大,容易受到对方国家经济社会政策波动影响,使进出口贸容易面临较大风险。

3.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

在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中,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比重偏低。就机电产品而言,内地均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机械设备为主,机电产品中九成以上是机械设备。新疆机械设备在机电产品中所占比重虽然也上升到一定比例,但是,其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都跟内地有较大的差距。高科技的缓慢发展严重阻碍了新疆贸易的发展进程。

三、加速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

1.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边境省区,同8个国家接壤,拥有17个一类口岸和12个二类口岸。通过它们可以了解新疆,进而了解中国。目前,新疆已形成了“五区三线”的旅游业重点发展格局,景区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开发旅游景点(区)468个,其中部级A级景区165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5个,3A级景区69个。2008年新疆国际旅游人数36.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6亿美元,但2009年旅游外汇收入比上年下降16%。国内旅游人数219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7.95亿元,比上年仅增长2.6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列示的68种旅游资源类中,新疆占56种,居全国之首;新疆有许多被称为“世界之最”的自然景观。可以说,发展新疆的旅游业是增强新疆经济实力、提高新疆的外汇收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

2.以拓展中亚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随着苏联解体,中亚各国都突出地面临着日用消费品奇缺和产业结构失衡与调整的问题,出现了一个市场和投资的真空,这就为新疆进入中亚市场提供了一个好的机遇。截止2008年底,边境贸易额157.6911亿美元,占新疆出口贸易总额81.71%,新疆边境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两国,上年出口商品总额78.6321亿美元、71.7035亿美元,分别占边境贸易额的49.87%、45.47%,新疆出口总贸易额的40.74%、37.15%。另外,海关进出口总额中,哈萨克斯坦在2008年的出口额71.70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5%。这说明中亚国家正成为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走出去战略和能源多元化战略的重点地区。

3.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中央的支持实行外向型经济为新疆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资金短缺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提供了必要条件。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服务与监督职能的发挥,从金融保险服务、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和产品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外向型经济范文8

(一)从亮点方面看

亮点之一: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1—6月份,全市进出口贸易克服诸多因素影响,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分别增长31.52%、28.49%、38.61%,分别高出全省平均增幅4.5、2.4和9.3个百分点。

亮点之二:外贸有效出口主体增多。1—6月份,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312家,同比增加45家,其中生产企业175家,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97家,同比增加23家;其中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这6家企业合计出口1.2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8.56%。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亮点之三:外资对外贸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1—6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亿美元,同比增长43.94%,占全市出口比重达24.69%。生产企业仍是我市出口主力军。1—6月份生产企业出口2.*亿美元,同比增长22.44%,占全市出口的47.01%。

亮点之四:外贸结构更趋合理。,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142.23万美元,同比增长134.36%,在全市出口中的比重大幅提高,由上年的7.99%上升到16.35%;机电产品出口8041.86万美元,同比增长25.95%;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合计占全市出口额的34.76%,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亮点之五:进口增速强劲。全市累计进口2.02亿美元,同比增长38.7%,其中一般贸易进口13124.41万美元,占同期进口总值的65.*%,同比增长173.68%,其中1—6月全市进口矿产资源3392.34万美元,同比增长527.76%,仅浙江华东巨化物流有限公司一家公司就进口镍矿砂2810.13万美元。

亮点之六: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大幅增长。1—6月份,全市实现合同外资5336万美元,同比增长15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4.5%,完成率同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3138万美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8.4%,超时间进度28个百分点。

亮点之七:新批项目单体规模大且质量高。新批的6个项目中,有4个总投资规模在2500万美元以上,6个项目平均规模达200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平均规模的16.4倍(去年同期平均规模仅为122万美元)。合同外资单体项目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占4个,6个项目的合同外资平均达到718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4.7倍。

我市外向型经济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有关部门积极创新和扎实的服务工作,市外经贸、台办、各开发区在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收紧的情况下,注意调研,防微杜渐,对企业作了很好的指导服务工作;外经贸部门策划组织了欧洲招商推介会、浙洽会、广交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海关和商检对企业服务分别作出了十项承诺和十二项承诺,经常对出口企业加班加点、特事特办;市委组织部、党校与市外经贸局筹办了外经贸工作培训班,推进了外经贸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国税部门给企业指导退税并及时退税,人民银行外管局创新金融服务并及时办汇,都有效提高了企业资金利用效益;经委等工业部门把国际化提高到重要议题,有效促进了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外侨办积极做好企业出入境服务工作,促进了企业高效运转;工商行政服务工作也为外贸企业提供了良好注册登记服务等。从调研情况看,各县(市、区)也都有很好的经验和措施。

(二)从不足的方面看

一是外贸各项指标增幅在全省排名全面下滑。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压力下,外贸经济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市去年1—6月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增幅均列全省第一,而今年增幅分别名列全省第六、第七和第四位。周边的丽水市却增势强劲,1—6月进出口、进口增幅列全省第一,出口增幅列全省第三。

二是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外贸方面,从进出口增幅看:*县、*市进出口仍保持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为90.60%和91.57%,其余各县(市、区)增势平稳,*县增幅最低,仅增长10.25%,无论是进出口还是出口,增幅差距十分悬殊。从完成年度进度看,外贸进出口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有:*县、*市、*区、市开发区和高新园区;外贸出口达到时间进度同步的则只有*县、*市和高新园区,其中高新园区已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的外贸进出口目标任务。利用外资方面,县(市、区)利用外资情况发展不平衡,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合同外资看,*、*已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37.39%、112.86%,市经济开发区和衢江区分别完成年计划的38.39%和15.62%,其余县(市、区)均无新批项目或增资项目。其中市开发区的合同外资为增资项目,也无新批项目。从实际利用外资来看,*县、市经济开发区和衢江区完成的较好,特别是*县和市开发区,分别到资1383万美元和1427万美元,已经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半年内完成的实际外资是全年任务的2.5倍;衢江区实际外资251万美元,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市和开化县分别到资67万美元和10万美元,分别完成计划进度的12%和2.5%。*区、*县、市高新园区和西区实际外资目前还为零。

三是利用外资后劲严重不足,新批项目明显减少。我市合同外资虽然增幅很大,但新批项目比往年明显减少,新批项目仅6家,同比下降57.14%。全省的情况也一样,全省实际外资56.27亿美元,同比增长14.4%,但新批项目869个,同比下降40.2%,并且全省11个市新批项目全线下降,没有一个地市是增长的,虽然这一现象全省普遍存在,具有共性,但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开发区园区利用外资主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市开发区虽然已经超额完成了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任务,但只有增资项目,无新批项目;市高新园区和西区均无新批项目,实际外资目前还为零。

二、着眼全球,审时度势,积极顺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趋势

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成本推动等带来的影响都将逐步显现,企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巨大压力,加之5.12地震可能带来的宏观经济压力,我市对外贸易不确定因素增多,未来走势将接受严峻考验。

(一)当前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压力。自20*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上升的走势。在20*年人民币强势升值的基础上,今年在美联储降息救市、国内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总体呈现加快升值的趋势,7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到6.823:1,2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幅已达6.6%。从现在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远还没有探底的迹象,这对出口的影响不言而喻。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对出口企业提出了较往年更为严峻的挑战:要么承担升值成本维持原出口价;要么提高出口价格,导致部分订单的流失。

人民币升值一方面造成了出口企业的汇兑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又缺乏避险工具与能力,不敢签订超过3个月的出口合同,因此升值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削弱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冲击出口贸易,挤压企业出口利润,影响企业出口的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全市的外贸出口。并且,相对其他地市,由于我市出口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很多都是以低价竞争方式赢得市场,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市带来的冲击更大。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反映出口基本无利可图,甚至亏损,汇率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汇率风险,造成企业接单困难、生产设备闲置。在当前尚缺乏有效规避手段的情况下,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还直接抬高了出口规模增长。1—6月全市出口增长28.49%,剔除人民币升值因素后,用人民币计价的外贸出口额仅增长17.48%。

二是外贸政策调整滞后效应开始显现。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缓解贸易顺差,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平衡,去年国家相继多次对外贸政策进行调整。如对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出口退税政策再度调整,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等,由于政策调整对外贸出口有个滞后影响,因此从20*年度出口情况看,政策调整尚未对我市出口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今年已开始显现。首先,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使我市不少企业的预期收益随着退税率的降低而相应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难以消化出口产品生产成本的困境,尤其对于一些生产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主要通过低价竞争方式争取出口的企业,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所造成的影响较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在抑制顺差增长、限制“两高一资”商品出口的同时,对我市大宗商品,特别是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造成负面影响。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一方面造成全市出口规模增长势头减缓,另一方面造成企业出口效益下降,企业出口积极性降低。20*年7月1日开始下调了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政策调整对我市影响极大,我市有80.8%的企业、61.74%的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涉及出口额万美元。其滞后效应在今年已经显现,降低和取消出口退税商品今年出口都不理想,1—6月,全市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出口下降61.71%。其次,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20*年国家相继3次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大幅调整,20*年版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已达1816个海关商品编码,我市加工贸易龙头企业浙江通天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牛皮革被列为禁止类目录,受此政策影响,该公司自营出口全面停止,进口也因此受到影响。

1—6月,全市加工贸易全面回落,进出口额1.24亿美元,下降22.53%,绝对额减少3600万美元。再次,出口关税政策调整影响。去年出台的新进出口关税政策,对142项“两高一资”产品加征出口关税,有80多项钢铁产品将被进一步加征5%—10%的出口关税。受此政策调整的影响,我市的钢坯及钢铁制品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浙江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出口的钢坯,不仅退税取消,还加征出口关税,出口价格低于内销价格,以至从去年6月份起钢坯出口一直处于停顿状态。1—6月,全市钢铁及钢铁制品出口额838.86万美元,下降42.*%,绝对额减少609万美元。虽然,上述政策调整从长期看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但在短时期内密集出台而且政策过渡期很短,将大大打击出口企业的信心。可以预见,,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那些自身利润较薄、商品技术含量不高、经营产品单一的企业及“两高一资”企业,在政策调控下,前景不容乐观。

三是贸易壁垒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额的迅猛扩张,来自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也在增大。近年来,针对我国商品的贸易磨擦持续不断,并有进一步升级、加强的趋势。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设置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也愈演愈烈。随着我市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张,遭受“两反两保”案件也随之增加,如*的reach法案、“两项电子电器”、“rose”指令、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以及其他国家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的设置,对我市农产品、化工产品及纺织品等出口带来不少困难。尤其是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c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新政策》(即reach法案),被称为中国入世以来遭遇的最大贸易壁垒,很多化工产品涉及reach法规,而我市又是个化工产品出口大市,20*年化工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3.1%,因此其影响程度现在虽然难以预测,但肯定是重量级的。近年来我市遭受国外反倾销案件急剧增加,已有14家企业遭受国外13起反倾销指控,继去年浙江巨大实业有限公司遭到*反倾销指控后,今年一季度捷马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又遭遇来自美国、*的反倾销指控2起,金额为1464万美元,尽管目前我市遭遇贸易壁垒的企业不是很多,涉及的金额也不是很大,但深远影响仍值得关注。当前,公平贸易形势严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出现了将“贸易救济措施”演变为“贸易限制措施”的新动向,出口反补贴调查的压力也在日趋增大。

四是原材料价格“普涨”。近年来,国内外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外贸出口提价压力加大。今年国内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多在20%以上。受国际铁矿石基准价上涨65%及国内钢材库存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国内主要钢材价格比去年底涨价幅度达12.55—19.8%。受原油价格上涨影响,化纤、塑料原料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涨幅都在10%以上,煤炭上涨30%。据市统计局统计,我市原材料价格1—6月份平均上涨17%。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在出口提价相对较困难的情况下,轻纺、机电等产品出口利润下滑,出口竞争力下降。

五是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日常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因素,推高了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据企业反映,今年我市企业用工成本较上年提高幅度普遍在20%左右,我市的最低工资已从620元提高到700元,一般工人工资均在1000元以上。除劳动力工资上涨外,新劳动法实施后,员工的“五项费用”等社保金得到了硬性规定,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增加了企业压力。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直接抬高了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利润,出现了招工难和用工不足等新问题。

六是世界经济减速,国际需求下降。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美国国内消费水平下降,不少美国进口商倒闭,对中国等主要出口国商品的需求萎缩。在美国经济走向衰退的的情况下,*、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将受牵连,全球经济也将面临一定困难。作为我市主要出口市场的美国和*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必将影响到我市的外贸出口,并且这些因素的影响预计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其影响将向纵深发展,如出现国际需求下降、贸易壁垒、海外商帐等,对我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亦将持续存在。20*年我市对美国、*、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出口为2.95亿美元,同比增长52.85%,占全部出口总额的40.86%,这三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减速,必然带来国际需求的下降,从而影响我市的外贸出口。1—6月,我市对上述三大经济体出口1.61亿美元,增幅回落32.7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36.84%,占比同比回落了4.63个百分点。

七是多种政策相互叠加,增加了利用外资的难度。一是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正式实施,对外商投资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去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国内已经掌握成熟技术、具备较强生产能力的传统制造业不再鼓励外商投资,明确限制类条目适用于外商投资项目,也将对我市利用外资带来影响。三是针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进行规范,利用外资项目审批门槛抬高,加大了项目的审批难度。

(二)值得关注的新情况

一是在出口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背后是出口提价困难、出口利润萎缩、出口信心丧失和出口环境恶化。虽然目前我市外贸出口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出口额高增长的背后是出口企业普遍反映经营困难,出口成本上涨太快,出口提价不到位,出口效益大幅下滑,出口增长潜力严重不足,出口环境和形势严峻。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综合影响下企业被动适当提价,提价幅度远无法消化上述因素对出口效益的影响。

二是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订单有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流失的倾向。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与越南、孟加拉等周边国家相比,我市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出口订单有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的倾向。面临多重压力,不少服装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已经或面临倒闭。1—5月,全市6家主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1家陷入困境已停产,4家出口同比大幅下降,分别下降78%、55%、21%和19%,只有1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三是货币紧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国家正式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中国人民银行去年以来已13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6次存贷款利率,且在20*年要求各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按月贷款发放计划,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获取银行资金的难度。信贷从紧后,我市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度增加,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凸现,不少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已经或面临倒闭。(“钱庄”合法化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未来两三个月内,合法、规范的民间小额贷款业务将在温州这个资本大市正式登台。)

综上所述,由于我市的绝大多数外贸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还很弱,外贸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还不高,上述制约因素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外贸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工作的难度也会有所加大。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寻求应对的措施,切不可沾沾自喜,掉以轻心。

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当前严峻的外向型经济形势启示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加强学习、研究思考和分析形势,要更加开阔视野、掌握信息,以世界眼光、全局胸怀推进*的国际化进程和高质量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把*作为经济全球化棋盘中的一颗棋子,从事外向型经济工作的同志应该具备更为开阔的眼界、思路和胸怀,把各项工作放到世界范围内去思考和谋划,既要立足*、立足浙江、立足长三角,又要跳出*、跳出浙江、跳出长三角看*,放眼全国和世界寻找发展参照系。下更大决心实施开放合作与国际化战略,坚定地走国际化道路。这是*新一轮发展实现“两大目标”的必然选择。我们务必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创新驱动,在总结*30年来改革开放经验,发扬成绩、巩固战果、摸索规律的基础上,认清当前形势,提高*的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把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的国际化进程作为重大战略,勇打“全球牌”。

尽管接下去,外向型经济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但我们还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坚定信心,树立坚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决心。

有没有信心是我市当前外向型经济第一位的问题。外经贸战线第一次遭遇如此困难的形势,必须要正确认识,科学把握,积极引导。

一是要看到世界经济有下滑的一面,也有可喜的一面。如美国一季度尽管受次货危机影响,但仍增长0.9%;美联储减息告一段落,人民币被动升值压力减轻;日本经济继续复苏;*经济一季度势头良好,环比增长1.7%,同比增长2.2%。

二是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趋好。最近,中央领导密集调研。7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江苏、上海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7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在广东考察。7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浙江考察经济运行情况。7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在山东调研外贸、金融形势。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严峻,领导层选择在这时密集调研,调研的又都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显示出了中央对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的高度重视。从调研地区来看,中央很关注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特别是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下,出口型企业的利润受到很大压制。近日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增长17%,再度跌至20%这一敏感临界点以下。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大批企业因宏观紧缩政策造成关停。因此,从紧的调控政策可能会出现松动,部分扶持和鼓励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或将出台,人民币升值步伐可能放慢,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率可能提高。

三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外向型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最近都提出要以抓工业稳出口,着力改善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并要求省、市、县三级都要增加外贸发展扶持资金。最近,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外贸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扶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在两年内拿出7亿元扶持资金。

四是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机。7月14日召开的中共*市委五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深化工业立市战略,推进工业经济新飞跃。工业发展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石。市委、市政府把工业作为第一战略、第一目标、第一任务,必将强力助推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强外向型经济的领导和服务。

我市外向型经济起步迟、外向度低,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全市经济发展水平低,支持能力不强,尤其需要加强服务和领导。一是要科学认识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外贸是三驾马车之一,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二是要抓住当前深化工业立市战略,推进工业大飞跃。主动融入,积极对接。三是要研究、制订、争取、兑现外向型经济扶持政策。在困难的情况下,政策是有放大效果的。要研究上级、本级、周边的政策,积极争取省里的支持。四是加强领导。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困难面前越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切实深入企业指导,加强协调,同时加大培训提高力度。

(三)量质并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

1、强化调研,建立健全外贸预警机制。要继续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政策、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分析,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宏观形势的动态,积极探讨应对之策,分类指导。规范对外贸易经营秩序,指导企业依法开展进出口业务。建立健全外贸预警机制,引导企业积极运用wto规则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增强规避两反两保、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能力。指导和协助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2、优化结构,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在保持我市化工制药、皮革加工、普通机械、纺织服装、电视天线等传统出口优势的同时,着力扩大汽摩配、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出口比重。另一方面,外经贸部门要联合海关、国税等加工贸易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努力为企业营造发展加工贸易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此外,要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中央、省、市有关鼓励进口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进口急需的稀缺资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着力扩大我市进口规模。

3、扩大主体,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要继续积极引导和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资格,壮大外贸经营者队伍;加强对企业的业务指导和服务,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外贸人才,要办好第二届外贸人才选拔赛,帮助企业多途径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启动进出口业务,培育有效经营主体;要积极培植一批出口创汇骨干企业,对一些有出口实绩、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努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出口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超5000万美元甚至过亿美元的企业群体,拉动全市外贸增长。

4、深入贯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交易会,尤其要精心组织好广交会、义博会等国内主要大型展销会,并适时组织企业参加境外专业博览会和境外促销活动,开拓国际市场。

(四)千方百计抢抓机遇,坚决完成利用外资任务。

要扎实做好签约项目的转化服务关。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逐一进行“盘点”,对每个项目的投资计划和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切实落实好专门单位、专门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力促协议项目尽快转为合同外资、合同外资尽快转化为实到外资。特别是对今年在“欧洲推介会”、“浙洽会”等招商推介活动期间签订的一批项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本着“谁签约、谁跟踪、谁落实”的原则,抓好项目推进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力促这些项目尽快落实到位。具体工作要注重四点:

1、继续突出产业招商重点,走“特色招商”之路。要紧紧围绕我市“410”特色产业,并根据国际国内资本流动的趋势和特点,加快产业整合,挖掘和推出一系列产业链招商项目,吸引外商并购、合资、合作,引进国际优质资本。

2、拓宽领域,把三产服务业作为利用外资新的突破口。要紧紧抓住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我市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有利时机,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三产服务业特别是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对外招商工作,着力引进与我市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相配套、与区域产业特色相吻合的现代服务业项目。

3、集中精力抓好重点招商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重大经贸活动客商云集、商机较多,仍然是目前利用外资的重要途径。今年我市在组织好国家和省政府组织的大型招商活动的同时,要邀请落户在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来衢开展对接活动,争取在引进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来衢投资方面有新的突破。

4、进一步转变项目落地机制,切实把外资优先理念落实到实处。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联动的项目落地协调机制,凡符合产业政策的外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要实行优先,凡外资、内资两可的项目要尽可能往利用外资引导,对技术含量高、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外资项目,要突破区域、部门限制,形成合力加以推进,予以重点扶持。

外向型经济范文9

外经贸综合实力提升迅速

前不久,记者赶赴肇庆,采访了肇庆市外经贸局唐海洲局长。唐海洲介绍说,改革开放的30年,是肇庆市外经贸事业大发展的30年,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外资质量不断提升。从改革开放初期至1983年底,全市批准的“三资”企业项目全部由香港商人投资。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到肇庆投资,先后办起了13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包括日本本田、韩国SK、韩国现代、日本丸红、美国LP汽车等世界500强和美国500强企业。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肇庆先后引进了亚洲铝业、鼎丰纸业等一批投资超亿美元的基础龙头企业,外资投向从以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逐步转向以生产性项目为主,外商投资领域以第二产业居多,实际吸收外资比重达85%,对加快肇庆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集聚不断加快。随着吸收外资的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群优势越来越明显,初步形成了汽配、五金、建材、电子、鞋类、服装、造纸等集约化产业,对全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的全面优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肇庆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社会效益不断增大。万亚电子、中宇科技、金宝利鞋厂等10多家企业先后进入过全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行列。肇庆市在“十五”期间建成投产的三资企业宗数比“八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多,开放型经济对全市税收的贡献率超过五成。

――外贸增长不断提速。肇庆近年招商引资的持续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肇庆对外贸易的发展。2003年至2007年,每年进出口增加值均达上亿美元,年均增幅在20%以上。其中有三个特点:一是出口市场不断拓宽。目前肇庆已与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进出口贸易关系,远洋贸易市场的出口比重提升到70%以上;二是外贸出口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国有、三资、民营企业共同分享国际市场大蛋糕;三是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从粮品、食品、土产、工艺、轻工、五矿六大类100多个品种发展到今天的建材、五金、机电、服装等上千个品种,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从1979年的22.3%上升到95%以上。

――口岸物流不断发展。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肇庆口岸物流业蓬勃发展。2007年通过肇庆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191.2万吨,比上年增长8.32%,进出口货物总值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7%。海关征收进出口税款从2003年的1.79亿元到2007年的12.21亿元,是2003年的6.8倍,口岸物流对肇庆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外贸增长方式实现转变

随着吸收外资的规模不断壮大,肇庆市产业集群优势越来越明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金属加工、机械和汽车配件三大主导产业和生物工程、造纸和木材加工、食品饮料三大优势产业以及新型建材、林产化工、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食品饮料、金属加工、汽车配件、林产化工六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对全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的全面优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肇庆市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肇庆市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大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重点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引导轻纺、轻工等传统行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创新品牌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抓好自主出口品牌工作。进一步完善肇庆市创建自主出口品牌的工作机制和扶持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创建自主出口品牌的培训与指导,增强企业品牌意识。

――狠抓一般贸易出口。落实鼓励一般贸易出口政策,支持国有外经贸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推动中小企业进入跨国公司采购网络,带动配套产品出口。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东盟、中东、非洲和南美等市场,构建更加多元、稳定的国际贸易格局。

――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鼓励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增资扩产、扎根发展,积极稳妥推动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和增值率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肇庆市。

――继续壮大外向型民营企业。加强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培训指导,完善政策、技术、信用担保等服务体系,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品牌和技术创新,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积极扩大出口。加强对肇庆市主要进口市场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多渠道多形式扩大进口,重点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进口。

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

近年来,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已成为肇庆市招商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开始,肇庆市每年组织到佛山、东莞、广州等地举行经贸洽谈会,加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经贸联系,积极推介肇庆的投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珠三角企业转移到肇庆市。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从珠三角转移到肇庆市的外商投资已报批项目累计142宗,投资总额10.6亿美元,注册资本4.8亿美元。

2008年8月22日,肇庆市由市委书记覃卫东、市长杨浩明带队,有关市领导以及各县(区)、肇庆高新区主要领导和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肇庆市党政代表团100多人赴东莞参观学习,并举办实施“双转移”战略经贸合作交流会。在交流会上,肇庆共签约项目40宗,投资总额达68.19亿元,取得了良好成效。

唐海洲说,要把握住“双转移”这一战略机遇,促进肇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是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区域性、行业性合作,吸引珠三角行业群体到肇庆市投资发展。其次是为“双转移”提供更便捷的一条龙服务,与工商、海关、外管、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为企业迁移提供“绿色通道”,尽可能让其做到不停产转移,简化手续。再次是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这个承接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肇庆高新区作为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和广东省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已成为承接“双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工业主战场。

通过采取各项措施,肇庆市2008年以来外经贸各项指标均保持平稳增长。据统计,2008年1至10月份,全市实际吸收外资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2.7%;进出口贸易总额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出口贸易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通过肇庆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187万吨,同比增长15.3%;进出口货物总值32.79亿美元,同比增长22.4%。海关税收13.6亿元,同比增长28.17%。

以积极态度应对危机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唐海洲说,肇庆市积极应对,努力促进肇庆市外经贸的平稳发展。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肇庆借鉴珠三角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全省“双转移”战略决策为契机,抢抓发展机遇,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辐射,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推动经济新一轮发展,尽快融入广佛经济圈,促进无缝对接的区域经贸一体化。

――调整优化引资结构,积极扩大招商引资。肇庆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和方式,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大力引进对肇庆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有重大拉动作用的创税型、科技型、生态型大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档次和水平。围绕肇庆市主要产业等开展招商引资,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同时加强与重点跨国企业的项目对接,多种形式推进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交流,鼓励外商把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肇庆市。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把吸收外资与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针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合肇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国际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内资企业进入国际化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环节,逐步提升肇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巩固市场份额。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金融形势,肇庆市各企业纷纷调整经营策略,以巩固产品的市场份额。首先是产品销售市场走向多元化,由原来集中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转变为分散向多个国家、地区出口或将部分市场转向国内消化,减少产品库存积压。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如中东、非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拓宽肇庆市外贸进出口渠道。在第104届广交会上,肇庆市参展企业成交额达1.1亿美元,在当前国际金融海啸的大环境下还能比上届略有增长,主要就是得益于肇庆市传统出口市场以中东、南美、非洲市场为主。其次是稳定经营效益。部分企业通过降低经营成本、选择接收风险较低的订单等方式以稳定经营效益。再次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各企业加大了对新产品研发和营销的投入,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增强了出口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在客户服务上,做到全程跟踪反馈,确保客服的及时到位,力求最大限度支持客户,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链接:

外向型经济范文10

[关键词]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国际型人才;陕西省高校

[中图分类号]H 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87-02

1引言

自从进入21 世纪以来,陕西省对外经济发展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尤其是出口贸易,增速就达到了35%,远远超过了西北五省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发展陕西省外向型经济是继续保持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选择。经济发展要依靠人才来实现,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则更是离不开人才,所以,人才培养不仅要赶上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还必须要能适合于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陕西省高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培养出能促进陕西省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高水平、重能力的国际型人才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研究任务。

2陕西省发展外向型经济背景下,国际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该国或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而任何一个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在经济的全球竞争过程中得到完善。众所周知,经济的全球竞争依靠人才的竞争,归结为一句话,人才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源泉与动力。因此,当今各国发展的首要任务无疑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与国际交际能力,能够适应当前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公开化的高素质与强能力人才。

陕西省如果想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与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站稳脚跟,就必须把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主要任务。首先,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与准确地对经贸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利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在鉴定、安装及使用引进技术和设备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最后,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还关系着国际同法的理解、变通贯彻与执行。毋庸置疑,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并使之服务于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具有重大意义,这直接关系着陕西省外经贸发展的广度和力度。可以想象,如果陕西省培养的人才不懂国际规则、国际惯例,不具备国际交往能力,那么陕西省就无法立足于国际社会,更不用提在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所有这些都要求陕西省高校教育培养出更多能让社会认可,能满足社会需要,能适应时展的国际型人才,并使之服务于陕西省的外向型经济建设。

事实上,1993年2月我国政府就已经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其中清楚提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教育的国际性,而且于2007年2月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就必须加大高校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革力度。在陕西省面对外向型经济的伟大战略部署的紧要关头,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更需要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加快培养国际型人才意识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然而,我们清楚地看到,一直以来,陕西省高校长期以旧的教育模式进行人才教育,一直以“应试”或“专才”为主导方向的教育理念为基本点,注重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高校学生国际素质的培养,始终没有把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与陕西省经济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不但与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趋势相违背,而且不利于陕西省走国际化道路发展经济的客观要求。长此以往,终究会导致陕西省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与经济发展不挂钩,赶不上历史发展的步伐。总之,传统的教育理念已明显不能适应陕西省经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为发展陕西省外向型经济,省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向、理念以及结构等方面都应做出新的调整与改变。

3陕西省高校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相关建议

有研究指出,“陕西省现在和以后的发展都需要国际型人才,人才要素投入不足是严重制约陕西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正在面临一场新的考验与挑战”。因此,在陕西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紧要关头,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国际型人才队伍的培养进程。

首先,高校教育应当把国际化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型人才。陕西省高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活动,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地嵌入一些国际性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国际化常识。高校应在教育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国际氛围,给学生灌输一种良好的国际意识与国际理念,并使之内化为高校本身的一种精神气质。

其次,高校教育应尽量做到因地适宜,充分体现特色化。陕西省高校应当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很好地服务于本省的经济发展,力争从本省自身的市场需求出发,培养自身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此外,陕西省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及本省经济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从而培养出具有自我特色的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层次国际型人才。

最后,高校教育应尽可能地去参与国际化。为适应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需要,陕西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参与国际化,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既通晓各国文化常识,又具备较高的国际交往能力,能达到顺利进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沟通思想的国际型人才。同时,陕西省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国际理念,国际沟通能力,国际活动能力,处理和加工国际信息能力诸方面的重点培养,以此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承受住文化多元性冲击的抵御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切实满足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求。

4结论

陕西省的社会经济进步、科技发展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离不开人才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的素质,是发展陕西省经济的迫切需求。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力争把一批批合格的高素质人才输送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行各业之中,如果教育不针对市场要求,不根据地区实际状况,那么教育自然会失去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外向型经济给陕西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压力与挑战的面前,应当具备充足的信心,把握住良好的机遇,时不我待地发展外向型经济。总之,目标就是要根据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创建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型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立足陕西,面向全国甚至世界,使之充分服务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玮.经济全球化与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2] 陈霞.对接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国际型人才――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J]. 院校研究,2009(21).

[3] 奉灵芝,牛之礼.借西风,陕西力推外向型经济发展――专访陕西省商务厅长李雪梅[J].中国对外贸易,2006(1).

[4] 顾伟勤,梅德明. 国际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外语界,2008(5).

[5] 田振江.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趋势[J]. 学科教育,2009(11).

外向型经济范文11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订,使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因此,了解、学习、研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并普及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知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陈继勇教授、肖德副教授等著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12月出版。该书作为教育部“九五”社科基金规划重点项目,是在充分吸收作者自“八五”期间主持国家教委社科基金博士点项目《关贸总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以来的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课题组成员四年多的潜心研究,集体攻关的最终成果。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作为研究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又一部学术佳作,在研究主题的确定、研究内容的界定、研究体系的设计以及研究方法的选取上都有其独到之处。综观全书,有以下显著特点:

1.观点鲜明,分析客观公正。一是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评价。1995年1月1日创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继承、修定和完善了关贸总协定为维护全球正常经贸秩序所制订的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作为具备国际法地位和规范、协调当代全球经贸关系最权威、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负责制定全球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游戏规则,组织实施多边贸易协定、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解决各成员间贸易争端、审议成员方的贸易政策等,其管辖范围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以及政府采购等。世界贸易组织自创立以来,不仅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而且进一步完善了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政策评审机制,扩大了多边贸易体制的职能和协调范围,为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世界贸易组织运行中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例如在管辖的主要协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缺陷,在调整国际经贸关系上尚缺乏明确而坚实的法律基础;在多边贸易体制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大国操纵的现象。另外,地区主义与亚洲金融危机过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将威胁到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健康发展。对于世界贸易组织,作者始终采取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既充分肯定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贸关系协调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也深刻分析了世界组织发展面临的棘手问题。例如该书第四章首先肯定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当今全球经济关系协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后又直接地指出世界贸易组织运行中仍存在的各种局限性,如大国操纵现象、发展中成员方实际从世界贸易组织中获利较少等等,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论述有利于读者全面而正确地了解、研究世界贸易组织。二是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评价。中国“入世”问题自始至终都受到普遍关注,由于涉及面广,历经时间长,无论是学者、专家,还是干部、群众,甚至于每个平民百姓都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争议和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争论核心一度从“入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挑战大于机遇,还是机遇大于挑战”,转变为“入世对某某产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等,在“入世”的利弊和挑战、机遇问题的分析上,作者始终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方法。本着以大量信息和逻辑推理来论证观点,避免走入研究极端,既不认为“入世”是场灾难,也不认为“入世”是种幸运。如在第八章中,作者对农业、纺织工业、机电工业、医药化工业、汽车工业、信息产业和金融业分别作了论述。作者认为“入世”对我国纺织工业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对其他诸如信息产业、金融业等也不是天大的灾难。其实,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国家仅仅因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使国民经济一夜之间陷入崩溃或迅速腾飞的。该书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其巨大的理论价值。该书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淡化了中国“入世”带来的社会影响,不做一般性的炒作,使人们保持平常的心态面对中国“入世”。

2.结构严谨,研究力求前沿。该书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作者在回顾关贸总协定的产生与发展、乌拉圭回合谈判和世界贸易组织创立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协议、管辖范围、基本原则、基本职能与运行机制,论述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贸发展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并明确提出,世界贸易组织作为“经济联合国”,在未来的国际经贸关系中将继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次,作者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讨论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着重研究了世界贸易组织主要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分析我国“入世”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再次,作者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景作出了分析预测和策略选择,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全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体制、市场体系、重要行业、企业组织、外汇管理的影响及对策。该书作者本着以数据说明事实,以推理预测前景的态度,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各主要行业将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该书的论述始终围绕着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入世”问题展开,整个体系严密,脉络明晰,逻辑性强,前后各章联系紧密,相互呼应,并有相应部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人一目了然。同时,该书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力求站在理论发展的前沿,捕捉最新发展动态,将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首先是借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博弈理论等运用到对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影响的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理论研究某些方面的空白;其次是对世界贸易组织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的研究,在国内有一定的超前性。例如第五章第四节论及了世界贸易组织“千年回合”中的南北之争问题,第六章第三节展现了美方公布中国市场准入和议定书承诺的内容,第九章第三节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问题等。总之,该书的研究紧跟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捕捉理论研究最新发展的动态。

3.方法创新,分析深入浅出。该书最大的特点首先是分析方法的创新,特别是对定量分析方法的使用,该书没有完全采用纯数理方法的推导,而是充分发挥数据与模型的作用,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不仅提高其论证的可信度,而且还降低其理解的难度。同时,该书中所展现的大量的各种经济数据以及涉及到每个细节的具体资料也成为该书的一大特色,它既避免了空说无凭的尴尬,也为本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该书对各个问题的研究有张有弛,有深有浅,重点突出。有关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的议题极为广泛,若要面面俱到,似乎是不太可行,而且极有可能走入空谈的误区。该书则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即在议题的选取上力求有针对性和新颖性,例如对有关中国“入世”对我国市场体系、经济体制、外汇管理影响及对策的研究在同类著作中很少见到;同时重点介绍与中国密切相关的方面,包括世界贸易组织主要协议例如农产品、纺织与服装、服务业、知识产权等协议和中国企业面临对华反倾销问题。这样一来,不仅顾及到面,也顾及到点,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整个分析深入浅出。

4.结合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入世”实质上是中国与国际经济的进一步接轨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也就是要求中国现行经济体制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制的接轨。这样,不仅会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体系,而且还会推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入世”后各行各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问题,该书作者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具体分析与抽象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多层面剖析和立体型考察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方方面面的影响及相应对策。同时,该书还讨论了“入世”与中国企业发展问题。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主体的中国企业,其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兴衰。该书第十章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各种焦点问题,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并运用博弈理论重点研究了外国对华反倾销问题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另外,涉及到我国重要的涉外经济管理政策——外汇管理,该书主要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认为必须积极地应对“入世”对我国外汇管理的挑战,通过稳妥地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增强外汇管理与市场观念、法治观念、服务观念,加大监管力度,有效地运用相关保护条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将“入世”带来的冲击降至最低程度。该书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其实用价值,大量的信息及令人信服的论证必将使理论界尤其是经济界的各位读者全面客观地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即将发生的变化,并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一书的及时出版,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在45~50%之间,“十五”末可望达到66~70%,进入相对成熟市场化的初级阶段,1999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36.5%,主要商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一书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学习和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普惠制待遇以及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享受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参政议政”权,以及全面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外向型经济范文12

关键词东莞;外向型经济;产业升级;金融危机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世界见证了中华人们共和国的迅速腾飞,无不惊叹震撼。但是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席卷,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阻碍,经济增长首次出现了多年来的下滑。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珠三角地区自然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而东莞的外向型企业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在危机下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呢?本文将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探讨。

一 、 外向型经济概述

(一)外向型经济的含义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一般可分为外向型经济战略和内向型经济战略两大类。外向型经济是“内向型经济”的对称,指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的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

(二)外向型经济特征与类型

外向型经济模式是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着眼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其基本特点有: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把重点放在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上;②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③生产要素通过国际、国内的双向流动,达到优化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④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风险也大。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各异,因而外向型经济也各有不同特点。国际上的外向型经济,按其商品、资本、技术与资源的运用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出口导向型,即出口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据重要的比重。包括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和深加工产品出口导向型两种,如韩国、我国的台湾地区、珠三角地区;②资本贸易型。除了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外,更重要的是资本国际化,如美国、日本。③完全外向型。贸易、外汇、金融完全国际化,基本上没有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货币兑换自由,资金进出自由,如我国的香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狭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并以出口替代为主。企业运作方式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为主,也常被称为“出口加工型经济”。

二、 金融危机对东莞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一)出口导向型制造类企业纷纷倒闭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其影响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珠三角是中国最有名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集中地之一,而其中的东莞则是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就由此而来。如今的东莞,面临大量出口导向型企业纷纷倒闭的窘境,成了这波金融危机“倒闭潮”的集中区域。

这一波史无前例的“倒闭潮”,让东莞的出口制造业,尤其是玩具、纺织服装和制鞋业面临严峻挑战,有民间组织调查数据显示,这部分企业的倒闭数量占东莞全部倒闭企业数量的1/3至1/4左右。尽管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东莞只关闭了九百多家企业。然而不管是民间调查组织还是身处倒闭漩涡中的企业主,都不认同这样的统计数据。有调查组织认为东莞大大小小的企业已经倒闭了近万家。尽管目前为止还没有严格的统计数据显示东莞近两年来到底有多少家企业倒闭,但是东莞制造业企业存在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诸多倒闭的企业里面,不容忽视的是外向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大多以初级代工为主,自身抵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在遇到经济环境动荡时容易遭遇危机。

(二)外资企业大量撤离东莞向内地或国外转移

这次金融危机对东莞外向型企业的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大量外资企业纷纷撤离,把资金和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内地一些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东莞台商协会人士分析,目前东莞台企已有近两成企业在外地设厂或直接外迁珠三角设新厂、生产线,大批劳工也跟着转移。

同时,东莞的制鞋、玩具、纺织服装等行业向印尼、缅甸、越南等地转移也较多。虽然这些地区面临工会力量强大、局势不稳定等不利因素,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中国低50%以上,汇率又大幅贬值,使得向这些国家转移远比在东莞甚至内地大部分地区有利可图。

三、东莞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根源

尽管东莞外向型经济在这次全球性地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但是究其根源,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导火线,东莞外向型经济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才是诱发此次区域经济问题的深层次根源。

(一)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制造型企业的简单加工收入。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熟练工人群体是东莞出口加工型企业创收的主要来源。经过近30年的发展,沿海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那些产品附加值过低,处于国际产业链底端的企业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宿命。东莞制造型产业结构中占比例较大的是纺织服装、家具、制鞋、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传统的低附加值、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企业造就了东莞昔日的辉煌。时过境迁,当政策扶持、人口红利等优势不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一并呈现时,这些曾经支撑东莞经济腾飞的产业,如今却成为制约东莞经济发展势头及产业优化升级的一大瓶颈。

现实表明,东莞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升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容乐观。正如郎咸平所指出的,被固定化在产业链底端、专一从事生产制造的企业,几乎没有产业升级的可能,一个高度专化的制造商,其实早就丧失了市场感觉,也没有营销网络,当然也缺乏人才储备,产业升级不啻是由易到难,甚至是从零开始,谈何容易?

(二)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链易断裂

融资难、融资渠道窄一直是东莞外向型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此类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东莞多数外贸加工型企业都是起源于家庭式的作坊工厂,他们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企业在发展初期也不注重金融资信度的建立,因此,从银行和担保公司取得资金融通和担保的难度较大。在企业发展势头较好的大环境下,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贷款的尺度较松,但是,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金融机构就会首先对中小型企业收紧银根,限制贷款额度,导致那些资金流动性不足的企业易于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特别是今年以来宏观环境偏紧,担保公司和银行都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度进行了严格控制,这对正处于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来说,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明显加大,很多企业因融资不畅而破产倒闭。

(三)外向型经济所需高级人才相对缺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到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未来的国际竞争乃至区域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东莞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样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需要大量的国际化的专门性人才,比如精通外语、外贸、法律和专业知识等多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精通跨国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主动开拓国际市场的人才,着力开发国际资源的人才,熟悉并灵活运用国际规则的人才。而在东莞市这些人才相对缺乏。

四、东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改变以往的简单模仿、仅以低廉价格和微薄利润占领国际市场的方式,应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有效的参与国际竞争,使得对外开放对东莞经济增长的拉动方式由外延式转变为内涵式。

(二)以国际化为契机,延长拓展深化产业链

在新形势下的国际分工中,应吸引国际大型企业进入东莞,打造国际产业链条。同时,拓展产业链,不仅将制造业融入国际产业链,更要将包括金融业、物流业、咨询业等的服务业积极融入国际化,分享全球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引进先进的产业发展思想,提升产业链层次,拓展产业链条。

(三)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在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发展要始终坚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促进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应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保持传统制造业发展势头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技术优势,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树立贸易全球化观念,选择政局稳定、市场容量较大、具有深度开发潜力的国家为出口中心市场,巩固东莞产品在港澳台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的份额,努力开拓东欧、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实现市场合理布局。

(四)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拓宽外向型企业融资渠道

除了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支持外向型企业融资外,东莞外向型企业也应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包括完善企业管理规范和财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用自评体系,使银行和担保公司向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降低,从而放宽对其贷款的限制,形成良性的融资环境。同时,东莞外向型企业还要积极探索一些直接融资渠道,如引进外资、实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风险投资等方式,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

(五)以人才战略为核心,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

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拥有国际化视野、具备国际化经验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熟悉国际经济规则的法律、市场、咨询及语言方面的人才,将东莞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又一个国际化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 倪月菊,以竞争力导向取代“出口导向”,望 ,2005(29).

[2] 儒,产业升级:开放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38页.

[3] 陈明森,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9页.

[4] 谢守红,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经纬,2008(2).

[5] 陈艳平、高 娟,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现状分析及其支持体系构建.价值工程,2004(5).

[6] 张德存,基于产业链经济绩效的计量与评价,统计与决策,2008(13).

[7] 赵淑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与信用保障体系建设构想,中国科技论坛,2005(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