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论文

社区论文

时间:2022-06-09 07:34:58

社区论文

第1篇

第一,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对社工进行结构式访谈,向社工站负责人了解社工站基本情况、运行现状;与专业社工人员了解其日常工作内容及在工作中如何发挥专业性、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希望得到什么帮助等;向社区居民了解对社工站的满意情况及评价,是否促进社区建设等。第二,参与式观察法。与社工一起开展活动,参与到工作中观察社工是如何开展服务,观察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活动或社区事务中的积极性,是否配合专业社工等。第三,文献调查法。查阅、整理大量资料,对学者研究进行二次分析,对专业社工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有关内容作文献分析。

二、社区建设及其社工状况——以X社区社工站为例

工作站专职社工及实习生等工作人员在对社区居民服务需求进行初步预估之后,结合本机构服务宗旨,自成立以来为促进社区建设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服务:

(一)提供个案服务,倾听居民内心烦恼

社工主要以企业中的单个员工为服务对象,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通过专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增强和发展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工站面对的群体主要是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大是这一群体的普遍特征。社工经常接触到的是情绪波动较大、内心苦闷的案主,为他们提供个案服务,疏导情绪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展小组活动,促进居民行为改变

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为小组成员提供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成长,获得行为的改变,协调各类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进步与健康发展。工作站针对社区居民实际情况曾开展过自信心提升小组,“化解压力、轻松生活”,“战胜缺陷,面对生活”等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中,社工带领组员参与小组活动,在富有启发的活动中获得行为及态度的改变。

(三)策划社区活动,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

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开展“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等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促进社区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互助关怀、彼此互济的美德;促进社区进步和增强社区凝聚力。工作站成立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如:艾滋病宣传日活动、情系五月感恩母亲活动、复古儿童节社区活动、社交礼仪培训活动等其他有意义的社区活动。

(四)开设社工学校,提高社区学生学习、生活技能

社工站成立了“四点半社工学校”,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半辅导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学习,每个年级配备一至两名社工。辅导内容包括完成当天家庭作业,空闲时间则额外布置其他作业。根据每位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进度施以不同的教学。同时,为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社工学校开设了手绘工作坊、家务工作坊、亲子工作坊等,培养小学生兴趣爱好,处理不良亲子关系,为小学生营造幸福快乐的成长环境。

(五)实施社会调研,为政府出谋献策

社工在开展本机构服务项目的同时,也承接政府部门的社会调研项目。为将要推行的政策作前期调查,预估受惠人群及需要哪些部门参与执行。后期调查评估整个政策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群众反响如何,实施过程中有哪些不足等,形成调研报告反馈给政府。

三、专业社工促进社区建设时面临的困境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社区建设水平的提高,专业社工在社区建设职能进一步深入,社工在开展社区服务时亦遇到了来自社工本身、社区、政府等多方面的困难,阻碍了专业社工作用的发挥。

(一)专业社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社会工作者自身素质不仅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处理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法,熟练运用专业技巧。专业社工本身能力与服务效果直接相关,尤其是与特殊对象如精神病患者、残疾人接触时,良好的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造成社会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有:第一,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发展不充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育设置不完善。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总体上是“重理论,轻实践”,多引进西方成熟和先进的理论模式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本是一个实务性极强的专业,由于社会工作机构相对缺乏和发展不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机会较少,缺乏实战演练的平台,尤其是在社会工作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职业社工集体表现出经验不足和实务性不强。第二,社工接受的专业培训有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社会工作后,很少再有其他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社工很大程度是靠自己的摸索来吸取教训和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机构大多是非营利性质,经费有限。除用于服务项目的开支,很少有结余用来给专业社工提供技能培训。机构间亦缺乏互相交流和共同进步的意识。种种原因导致专业社工自身素质不高,直接制约着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和服务质量。

(二)社会认知度低,难以顺利开展服务

我国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只在部分地区的社区服务、社区救助等领域中较为普遍开展,大部分公众对其缺乏正确的认知,甚至将其与传统的行政工作联系在一起①。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是居民的不了解、不认同。由于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不甚了解,造成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不信任。专业社工最初在社区开展社区服务,当涉及居民个人隐私如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和家庭状况时,大多居民要么认为社工是骗子,骗取居民钱财;要么以为社工是做推销传销,害怕上当。大多数居民会表现出自卫、抵触心理,对社工的介入较为反感和不信任。因此,社工融入到某个社区是比较困难的,这需要社工耐心真诚地与居民相处,让社区居民了解社会工作,信任社会工作者,以利于服务的开展。

(三)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难度大

首先,居民对社区认同感低。社区参与即社区成员广泛地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体现了社区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②。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是当家做主和主人翁意识的体现,但现实中社区居民参与情况差强人意。城市社区居民流动性大,异质性强,彼此间没有血缘关系,是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较为淡薄,社区认同感低,容易产生“社区冷漠”的文化现象③。其次,社区居民参与内容简单,多是社区文娱体育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少④。居民大多只对文体娱乐活动感兴趣,对于社区管理和决策则不上心,认为不关自己的事,习惯依赖于社区居委会等行政组织。再次,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意识制约社区居民参与。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承担着家庭责任。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荣辱兴衰才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家庭利益与居民息息相关,而社区利益大多居民则不太关心。长期的行政化单位体制令居民对社区居委会产生依赖,凡事依靠居委会解决,居民自主性极低。

(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限制社工发展

社会工作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它的发展要靠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策照顾不够。政府为加大社会工作发展会出台一些有利于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者发展的政策,目的是从宏观上给予社会工作政策照顾。但有些制度具有表面性、宏观性和空泛性,全国各地区操作起来面临的具体问题都不尽相同,这需要每个地区因地制宜,结合自己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本地区适用的政策。现今对于社会工作者薪资待遇政策尤其重要,社会工作行业呼吁建立等同公务员薪酬福利体制,以提高社工积极性,吸引更多人从事社工。

2.资金保障不足。我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着资金来源少、筹资面窄的问题⑤。社工机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购买服务以及少部分的社会捐助。专业社工在社区开展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与资金充足紧密相连。大多数社工都反映开展一个服务项目时间长、见效慢、变数大。专业社工不是医生,不可能立竿见影就解决所有问题,他们是通过在长期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行为,促使其行为改变。目前政府对社会工作还处在一个观望阶段,需要专业社工做出成绩来证明政府的投资是有效的,能给群众带来益处的,这对社工的考验相当严峻。

3.资源链接不到位。专业社工在社区建设中不是单打独斗,往往是以小组或是团队的方式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在日常工作中,尤其重视与民政系统、街道及群团组织等主要社会工作部门的沟通协调⑥。同时,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以及志愿者义工队伍都是可利用资源。然而政府在资源链接中的角色不明显。民政系统、街道社区居委会以其管理者的身份面对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他们不愿意配合社工或是提供所需资源,专业社工在开展服务项目时显得捉襟见肘。此外,民政部门购买服务招标的形式令机构团体间存在竞争,民间社工机构团体呈单独发展趋势,缺乏强强联合的合作精神。

四、改善专业社工在社区建设中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和社工机构:加强社会工作者专业培训

职业社工应是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本、专科学生,接受社会工作系统教育,考取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从源头把关,避免半路出家的业余工作者影响整体质量。

1.高校多层次培养专业社工高校培养的对象要进行层次分工,注重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有相应针对性⑦。如专科生侧重技能和应用的培养,本科生侧重理论与实践综合培养。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学科,因实习条件限制,大多学生缺乏实地带领小组、开展个案服务和社区活动的经验,场景模拟代替了实地演练。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在最开始从事社会工作时会表现出惊慌失措,发现实际与案主接触时与书本理论知识完全不一样。高校在分层次培养专业社工时也应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

2.社工机构间多进行专业技能交流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社工机构应多进行专业技能交流,输送内陆地区缺乏实践经验的社工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将成熟的工作模式带到内陆。每一位专业社工应有自己的专长领域,每个领域的工作手法和服务对象大不相同,把“一锅捞”大杂烩式的社会工作细分化、专业化,每位专业社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创出新天地。不同社工机构之间加强合作,把每个领域的专业社工定期组织起来交流,互相学习经验,并共同开展服务项目,把专业化的服务带给社区居民。

(二)社工站:发挥团队优势,扩大社会影响

社工站进驻到社区中是以一个集体形式出现的,在社会认知度较低的情况下,社工站应发挥团队优势,扩大社会影响。每次活动应及时在社区公告栏和网站进行张贴宣传,告诉居民社工站又做了什么,了解社工站动态。除为特殊群体开展服务项目以外,在“3.15消费者日”、母亲节、儿童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全民教育和娱乐性活动,吸引居民积极参与,愉悦身心的同时增强社区凝聚力,亦可借机宣传社会工作者。每次外出活动社工应统一着装,佩戴勋章或帽子,也是一种无形的宣传。社工站发挥社工影响力多以传递正能量为主,树立积极向上和互帮互助的精神。此外,社工站可在社区内部招募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活动、社区照顾中,并在社区居民间口口相传。

(三)社工:工作方式多样化,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对于社区建设至关重要。一个社区建设优良的社区,应该是居民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一致对外;社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卫生文明。要达到这些目标关键是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事务中,促进社区发展。社工在开展服务项目时,应转变工作方法,变被动为主动。与社区居委会合作,逐步把社区管理职能下放给居民和社区组织,选拔社区领袖,充分利用业主委员会和其他组织。社工除负责开展专业的服务项目之外,可号召居民成立各种服务大队。如绿化大队、保安大队、行政大队、外联大队、爱心服务大队等,居民按照自己特长和喜好加入到服务大队中,推选大队长和小组长,让居民担任职务,强化责任感。每月一次评比,表彰工作开展好、居民表现积极的大队,增加居民荣誉感,对社区事务更尽职尽责,改变以往漠不关心的冷淡态度。创新工作方法,把社区利益与居民利益联结起来,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促进社区建设。

(四)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2篇

一、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主要表现为:以地方大专院校为主的公办形式社区教育,如惠民工程中艺术课程讲座,以及老年大学等形式。这些公办音乐教育的主要学习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就课程的设置而言,较为简单,内容单一;另外一种是以私人办学为主的艺术培训学校,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的幼儿启蒙式音乐教育。公办社区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资源不够,教学内容粗浅单一,没有固定形式的教材,学习时间不固定,持续时间不长,等等。公办社区教育一般以大专院校为主体。由于课时编排与资金支持等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得到优秀的业务精英或专家学者教授和指导课程较少。而以私人办学为主的音乐培训中心、琴行,艺术学校等问题则较多。首先,办学资质无认可机制。只要在工商部门领取执照就可以开班收徒。音乐教育俨然成了一种商业手段,甚至有的培训中心从校长到教师仅有1~2人。这样的音乐办学水平可想而知。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艺术培训学校为节省开支,公开聘用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这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一方面,不能保证“学生教师”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流动性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统一和完整。第三,学习风险大。许多学校由于恶性竞争,导致经营不善,随时面临倒闭关门的问题,这样一来致使许多儿童不能继续完成学习,而家长甚至连学费都无处追讨……。以上种种问题都是我国目前社区音乐教育办学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总体来说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1)由大学主导的社区音乐教育优秀师资资源不够,课程单一,内容不清楚。社区教育部分分工不明确,无相应的毕业凭证,社区音乐教育更像是课外辅导班,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机制。(2)社区音乐教育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没有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也是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不持久的重要原因之一。(3)社区音乐教育课程安排与消息来源渠道单一,民众无法准确了解社会音乐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与通知。消息传播滞后影响民众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进度。(4)私人开办的社区音乐教育机构艺术培训学校等没有相对严格的办学资质认可,没有一定的评估机构,没有相对稳定的优秀师资力量,不能保证教学的完整与统一。(5)社会媒体与舆论对社区音乐教育关注度不高,由于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传播与发展相对滞后。(6)社区音乐教育涉及到社会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音乐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目前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只局限于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阶段,与其他形式的社区教育相对隔离,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看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完整教育体系。国家对社区教育(音乐教育)相关法规政策较少,关注度不高,没有相对完整的建设性法规措施予以支持。

二、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解决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日益紧张的生存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与隔阂等都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对此仅依赖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国际社会教育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全社会大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综合形式,才能满足和解决广大群众对社会教育的总体需求。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进行尝试。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等都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在美国,各个社区学院都随时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catalog),将开设的课程分门别类开列于上,如课程内容、学分、编号、授课时间等。学员们可根据自己需要自由地选择课程,了解应付的学费。学员在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之后,可向学院提出申请,如经审核符合毕业标准则颁发结业证书及学历文凭,甚至准学士学位证书。社区学院的教师都由专兼职两支队伍组成,兼职教师一般要占到一半以上。专职教师几乎都是负责基础类的课程,而兼职教师多数要由熟悉行业现状、熟悉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来传授。他们主要承担着专业性较强的,需求数量不多的课程[4]。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借鉴国外已有的教育模式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大专院校应充分发挥公办音乐教育机构的优势,努力获得政府或企业的稳定财政支持,针对报考学校的学习者设立较为丰富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内容,选派相关专家或演奏名家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师资的质量与水准。(2)社区成人音乐教育机构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学校音乐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准。(3)对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实行专门的监管,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与资历认证,以确保民办音乐教育的教学资质与教学水准。对民办音乐教育师资设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例如:由国家权威部门发授教师资质认定,凡通过者可聘为音乐教师,持证上岗。对在岗教师每1~2年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心理测试),未通过者则不能聘为音乐教师,取消其执教资格。(4)对持有资格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定期进行监督审核,对办学条件老化,办学能力不足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予以整合,尽可能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亦可打造品牌音乐教育机制,使民办教育强强联合,提升整体教育水平。(5)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音乐教育机构都应帮助社区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改善社区环境,改善老年人社会生活环境,丰富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

社区音乐教育一方面推进普通教育的传播与普及、发展了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功能,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雅艺术,不仅发展了职业教育,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教育则能够满足更多外来人口及子女的基础教育需求。外来人口是社区教育对象中日益增长的社会群体。他们所带来的“城市第二代”在逐渐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更需要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下一代人能够努力地融入大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进而成为城市公民的一员[5]。有鉴于此,社区音乐教育在这一方面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帮助国家完成这一部分群体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外来人口的整体素质。此外,社区音乐教育对调整退休老年人的心理,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他们与外界联系等方面也可发挥很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和滞后,目前存在的社区音乐教育机构还是体制外的非正规的教育机构,还有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社区教育的意义。社区教育特别是社区音乐教育既着眼于社区成员美德的完善,又服务于社区成员才能的提高,因此对社会教育起到不可小觑的重要功能与作用。我国有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经历政府与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必将蓬勃发展,势不可挡。

作者:李沫单位:沈阳大学音乐学院

第3篇

(一)关于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类型问题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使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从高校所在的不同的社区类型角度出发进行活动。从我们在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等城市社区的调查表明,城市社区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工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政治社区、居民社区等,不同社区类型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有不同的建设途径与文化特色,有不同的发展创新思路。高校的领导和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其所在社区的文化建设现状和文化发展需求来参与规划项目和建设内容。同时,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上,除了高校积极参与外,高校还应当联合社区的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建设。这样一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就更多了,力量就更大了,城市区文化建设的步伐就会更快了。

(二)关于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问题

我们高校的领导、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形成一个区域文化建设的理念,即做到关心高校文化建设与关心所在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工程,积极热情地与社区的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同志共同研究、共同规划。同时要从加强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制出发,采取积极的态度。高校应以社区一员的主人翁的态度,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当成高校的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工作去关心、去支持,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急社区文化建设之所急,解社区文化发展之所难,满腔热忱地投入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三)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并不充分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更没有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有些社区工作者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街道也没有详细的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简单的把社区文化建设定位在娱乐和文体活动。二是社区文化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场所达标率低。调查发现,不少社区的文化中心建设未能达到标准,功能很不完善;三是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平衡,社区与社区之间由于条件环境差异,社区的文化设施也不均衡;四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分配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方式严重制约了社区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分配不尽合理导致部分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四)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任务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范畴,对高校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作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应当首先建设好高校自身的大学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二是高校作为所在社区的一个成员,还要与其他成员共同建设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一方面,高校要加强自身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高校文化建设应以关心师生员工的健康生活保障为宗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应以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为尺度,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应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为追求,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应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目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意识为主体的大学文化,使高校成为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同时,高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洞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变化,随时会影响大学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因此,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创建大学周边良好的文化环境,成为大学进行文化建设的共同任务。另一方面,高校要处理好高校小环境文化建设与社区大环境文化建设的关系,积极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高校要促进高等教育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高校文化将以自身的人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科学技术优势和特色,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推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二、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活动方式

(一)建立联合建设社区文化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

高校参与和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大学的一种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坚持“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间的合作,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在高教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构建产学研合作载体和共建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社会化和社会资源教育化,就是大学对文化在区域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区域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区域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客观地讲,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内的高校、企业、党政机关积极参与的联合建设运行机制。社区文化建设由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由社区文化机构制定建设行动方案,对文化团队的组建以及日常活动、日常管理、以及参加文艺演出方式予以明确规定,实现对业余文化活动的规范化管理。高校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积极选派有较高水平的师生加入社区文化团队,充当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调查表明,从各地开展的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参加活动的人员大多是社区的老年人,由于一些项目缺乏现代文化的内涵,对社区青年群体相对缺乏吸引力。为此,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联合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力量,在文化组织建设、项目构建、形式设计、内容创作、活动队伍培训排练等方面精心规划,并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既坚持发展社区传统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又要坚持以满足城市社区全体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加强城市文化推陈出新,创作一批既有时代气息、内容健康的,又有社区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项目,真正做到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社区成员喜爱并广泛参与,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二)加快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繁荣,必须要有经费保证。政府要加大文化专项资金投入,逐步建设社区的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演出场地的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等。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高校在参与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直接投入一定数额的资助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与文化资产独立创办文化产业,也可以与社区或街道联合创办文化产业,引入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既可以为市民文化需求进行有偿服务,以繁荣城市文化,又可以利用其经济收入投入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切实为社区人民群众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三)运用大学的人才资源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其一,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学生会要积极指导社区中小学生的读书活动。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组织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内的中学和小学校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以“中华美德颂”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或讲演比赛,引导青少年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其二,组织“五老报告团”进行专题报告。由社区统一领导,组织社区内高校、企业、机关的热心社会工作的老领导、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成立“五老报告团”,根据社区理论宣传、形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列出专题,分头到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和街道做报告,效果很好。其三,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当代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高校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更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建立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高校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如帮助老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帮助弱势儿童学习文化,帮助社区筹办与开展业余文化活动,帮助社区举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城市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以汇集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快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第4篇

文化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公众性,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各种文化活动的热衷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文化建筑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对城市的空间环境产生新的重大的影响,文化建筑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文化建筑应定位于对居民开放的服务性质建筑,其发展也会带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城市的市民生活,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改变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吸引投资和增加凝聚力。

2项目概况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一条湘江将长沙城隔成“西文东市”两番不同的特色。而作为长沙的西大门,岳麓区已发展成科教大区和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区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历史悠久。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3“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4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

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5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6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王其钧,王谢燕.文化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高伦.当代文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1.

[3]章迎庆.当代文化建筑意义的休闲化倾向.华中建筑,2007,10.

第5篇

【论文摘要】社区的思想道德建设事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加强和改进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要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各级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感;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三要突出工作重点,把为居民群众办实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四要健全各种制度,确保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五要强化占领意识,进一步巩固扩展思想教育阵地。

社区是社会的主要细胞,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广大社区干部面临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解决了一系列居民群众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为党和政府树立了良好形象。

一、目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认识有所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几年,社区广大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阵地意识不断强化观念不断增强,他们把群众的思想问题作为开展一[M].切工作的第一信号建立了各种强化思想政治的机构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例如“主访慰问小组”、“调解小分队”“扶贫济困小组”的成立等等,定期开展工作,解决了一系列居民群众大小疑难问题,赢得了广大居民的信赖和欢迎。

二是以解决居民群众生活实际问题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地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广大社区干部把帮扶解困作为社区切入点和落脚点的工作,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出发,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辛勤的工作,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解决了许许多多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社区干部还与贫困居民结对子、连亲情,解决了许许多多贫困户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

三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广场演唱会”、“夏凉音乐会”、“老年秧歌赛”、“摄影书法展”、“居民拔河赛”、“棋类大比武”等等已成为社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还通过图书室、活动室、墙报、板报和简报等形式对广大居民进行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收到较好效果。

四是运用“共建舞台”,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发挥驻街单位作用,利用资源共享优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我市社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特点。源自于共建单位的赞助,为作好日常的思想教育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

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层面不够广泛,缺乏应有的辐射力。有些社区开展思想教育存在一头沉现象,只顾及特殊群体,而忽视广大居民的日常教育,顾此失彼现象比较突出。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比较落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有的社区缺乏阵地、缺少宣传设施、缺少宣传工具、缺少活动经费,个别社区连活动室、图书室都没有。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比较薄弱,缺乏一定的感召力。加之,有些社区缺乏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履行工作职责难以到位,常常出现有心无力管和无人管现象,给思想政治工作造成空缺。

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不够规范,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有些社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没有具体规划和长远打算,基本处于推着干状态,特别是上级对社区这方面的考核也不到位,干多干少一个样,影响了社区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性的正常发挥。

五是干部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社区干部大多是企业下岗职工竞聘上来的,有些人在原单位从事的是行政工作,或在车间当工人,他们从未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感到陌生,工作起来不知从何下手,甚至有时工作缺少耐性,给工作造成很大被动。

三、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各级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感。社区是与居民群众挨得最紧、贴得思想政治研究最近的一级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群众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最集中最容易暴露各种矛盾的区域,也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想抓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教育社区干部牢固树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抵制和克服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观念,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讲政治的战略高度,自觉的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到社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贯穿于社区整个工作之中。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基于社区干部人少事多的实际,今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应在发挥兼职政工干部作用上做文章。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区域内广大党员的作用,特别是离退休党员的作用,建立一支有社区老党员、老劳模、老干部、老教师为主的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他们积极性的调动,激活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调动区域内提前退岗并且有专长(文体爱好者等)的居民积极性,把他们请进社区,发挥他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这些人不仅年富力强,而且凭借自己的特长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也是弥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足的有效渠道。

三要突出工作重点,把为居民群众办实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是最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当前热点、难点问题比较多的新形势下,及时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雪中送炭”、“雨中送伞”,化解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产生的矛盾,理顺思想情绪。诸如大部分社区开展的“凝聚力工程”、“送温暖工程”、“希望工程”、“再就业工程”等,这些活动得人心、实效性强,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急于解决的事情入手,积极主动地为居民分忧解愁,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困难。

四要健全各种制度,确保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制度作保证。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可以防止工作随意性,使思想工作更具计划性和系统性。一方面要结合社区实际。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各种制度,如走访制度、考核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调节制度等。把这些制度贯穿整个社区工作之中,并做到长年坚持,按章办事。一方面要建立严明的考核奖惩机制,每年街道都要对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考核,以激发和调动广大社区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强化社区干部的政治、业务培训能力,提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以更好的适应自己的本职工作。

五要强化占领意识,进一步巩固扩展思想教育阵地。思想教育阵地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强化思想教育阵地建设是做好社区思想工作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各社区要开动脑筋、创造条件,充分利用驻社区单位优势,开展“区企共建”、“警民共建”、“军民共建”、“社区学校”等活动,不断充实扩展思想教育阵地。一方面社区要想方设法挖掘利用现有的社区阵地资源,强化现有设施(“业余党校”、活动室、图书室)等教育阵地的管理。发挥好这些阵地的作用,组织广大居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总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哪个部门的事,是全党、全社会的事。要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凝聚全方位力量、齐抓共管。一方面要构建一种有益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的良好氛围,形成“大气候”,无论是企业、乡村,还是机关、学校、部队,都要在本地区、本部门乃至全社会大造舆论、大造声势,烘托和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配合社区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社区党组织要在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负全责,组织开展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工青妇群团组织作用,将“退休办”、“就业办”、“个体私营协会”、“老年人协会”等组织的成员吸收进来,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党组织做好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党政工青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邹德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理论基础[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1.1组织管理

社区体育的管理包括政府、社会的管理与基层社区内部的管理。社区体育的组织领导体系主要有领导体系、协调体系、操作体系三部分,市、区、街道、居委会四层次。从调查来看,秦皇岛市社区体育均由街道、居委会负责,其中75%配备一个专职干部负责相关工作,25%的社区分别配备一名专职和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社区体育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业务指导和协调场地,也有些街道帮助培训指导人员、与体育组织负责人有工作联系。现阶段,社区体育主要以街道社区体协作为主要的管理机构,以体育辅导站以及体育活动点为活动性组织。接受调查的16个社区都有社区体协和1~3个体育活动点,81%的社区拥有体育辅导站。

1.2体育经费

从实践来看,秦皇岛市社区体育的经费主要是靠街道财政拨款、部分单位提供赞助以及收取会员所缴纳的会费来解决。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则经费来源单一,只能依赖于群众所缴纳的会费来解决经费问题。除了上述的经费问题之外,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还面临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够的难题。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16个社区当中,只有5个社区有专项的体育活动经费,而经费的主要来源包括数量不定的赞助收入,而且不同社区差别较大,所以经费不足是社区体育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3基础设施

调查显示,81%的社区认为社区体育管理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体育场馆和设施。16个社区中只有5个社区有自己管辖的场地设施,设施的数量和场地面积都非常有限,所以社区要开展体育活动、举办体育赛事都是选择社区内的广场、空地等进行。从当前实践情况来看,秦皇岛市社区体育不仅面临资源短缺的局面,而且由于社区自身的封闭性,社区之间、社区与学校、单位之间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调查显示,愿意共享体育资源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低于10%,这显然严重阻碍了秦皇岛市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1.4体育指导服务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秦皇岛市的社区专职体育指导人员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例如,在指导锻炼方面,接受调查的16个社区中只有7个有体育指导人员。由于体育专业知识和医学知识缺乏,导致讲解内容肤浅,示范效果不佳。从秦皇岛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情况来看,专职体育指导员缺乏成为制约其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完善秦皇岛市社区体育管理的建议

2.1加强对群众体育锻炼场所的建设工作

一方面,将新建体育场馆的工作提上日程;另一方面,应当注意新建场馆与原有的体育锻炼场所的之间的合理布局,以尽可能的满足具有不同爱好的人群和不同项目对场馆的需求。此外,社区体育组织应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与市、区等体育管理机构进行沟通与协调,以尽可能的充分发挥本辖区内体育场馆设施的作用。

2.2积极拓展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增加相关经费或者设立社区居民体育文化专项经费;另一方面,还可以借鉴国内外经验,积极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例如,可以广泛动员群众参加体育组织,缴纳会费或者比赛报名费等,鼓励和倡导企业支持社区的体育事业。为增加对社区体育场馆的经费,可以在保留必要的免费项目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有偿的服务项目。

2.3努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水平

第7篇

中国文化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比较注重亲情和乡情,这非常有利于增强社区的荣誉感、归属感、互和自治性。人们的合群习惯有利于开发社区资源,减少人际冲突,充分发挥社区在公共安全和互助方面的功能。自实施社区警务改革以来,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治安秩序也明显好转。但同时不难看到我国社区警务建设中存在的如下问题:社区警务的行政色彩较浓,许多民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工作中充满指派意味;系统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尚有待建立,群众自愿参与和自觉管理的习惯还未形成;社区警务作为当前公安派出所改革的关键点和方向,自然会受到公安机关原有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的惯性影响,遇到一定的阻力。

(一)对社区警务战略和建设认识不足

在社区警务改革过程中,部分派出所对“社区警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挂几个牌,建几个警务室,做几本台账”的层面,在文件、材料中经常引用“社区警务”的字眼,认为这样做就实现了社区警务的改革。民警对“社区警务”的基本概念还十分模糊,不知道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社区警务”方面的一些有效措施不能切实落实到基层工作中去。部分领导的认识也存在较大问题,“求稳怕乱”的思想突出。机关里的人不愿意去基层,部分领导怕得罪人而迟于行动或干脆不行动。这样,便无法将有限的警力尽量充实到基层去,实现派出所工作重心转移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群众工作存在缺陷

社区警务的核心内容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群众工作,以有限的警力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群众。然而在现实中,我国社区警务的群众工作却往往难以落到实处。首先,在工作能力上,有的民警缺乏与群众互动和协作的能力,不善于带着深厚感情去和群众沟通交流,致使群众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其次,在思想认识上,有的民警官僚作风严重,不自觉地会对群众有居高临下和冷漠之感,解决问题时,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时有发生,拉开了自己与群众的距离。再次,在依法行政上,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的情况下,有些民警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办事水平较低,在处理群众利益问题方面,没有很好贯彻依法行政的理念,在群众中形成了“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导向,致使部分群众信闹不信法、不信法。

(三)警务工作被下压的各种非警务任务严重挤压

社区警务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服务前移和警力下沉,使社会基层重点承担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和任务,实现警民关系伙伴化和警民协作,从传统的单纯执法过渡到主动服务和合作共治。而目前,由于上级公安机关仍然不断下压各种任务指标,非警务用警削减了警力,致使警力不足,比如,为视察领导担任警卫,集中警力侦破大案要案等。这些都严重挤压了社区民警走户入访或巡逻的时间,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警务保障不到位

基层工作任务繁重,警力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出现“一区一警”的状况。这种状况导致社区民警严重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影响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基层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渠道不畅,保障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派出所连办公用房和出警用车都得不到应有的供给,民警甚至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出警。人均办案经费不足,民警的一个晚班加班费甚至只有几块钱,而且还连续几个月拖欠不发。这些都影响了社区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可能会导致民警以乱收费和乱罚款的手段牟取外快。不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警务改革的成功就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二、西方国家社区警务建设的经验

西方国家经历了四次警务革命:第一次是1829年英国人建立了都市警察,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警察专业化运动,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警察现代化运动,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的社区警务运动。西方警务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预防为主”到“打击犯罪”再到“回归重视群众和社会作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工作重点、衡量标准、警力、装备、警务合作和警务风格等诸多环节对原有的警察理论观念和组织结构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警务改革经验。

(一)在理念层面,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

英国的警务改革非常注重公民的建议和意见,总是把其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各项警务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公众为中心,始终把公众的意见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涉及宗旨还是具体问题,均考虑到公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公众像对待客户一样尊重。管理模式也由命令和处罚模式变为引导、保护和帮助模式,服务理念贯穿整个西方警务改革的始终,贯穿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公共权力真正地回归到为公众服务上来。公共部门是服务部门,当然包括警察机关,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其改革的目标,它体现在整个西方警务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公众至上和服务至上是英国警务改革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启示:在我国警务改革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构建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树立为民服务理念,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二)在制度和运行层面,具有多方面侧重点

1.注重专业化,明确责任归属

以美国为例,其警务改革非常强调警察应对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承担全部责任。社会对警务改革的参与只是间接的参与,是在警察机关引导下的参与。社会公众对社会治安不负任何责任,他们只是警务改革的服务对象。

2.强调依靠群众力量和社会力量维护治安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有诸多尝试。例如,美国警务改革中实施的邻里守望或街区守望制度,日本警务改革中实施的交番与驻在所制度,澳大利亚警务改革中实施的每月举行一次联防会议的举措和有效的社区反馈机制,以及新加坡社区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社区安全与治安计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警察和公众的关系,增进了警民之间的信任,发挥了民众对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作用。它们的警务改革吸纳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安全感,减少了社会治安问题,有效地预防、减少了犯罪。

3.强调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

美国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社区工作站制度,日本警务改革中实施的联络协会和家访制度,以及新加坡社区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罪案实录节目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警务改革的影响,传播了法治意识和对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的预防意识,表明了公众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性和必要途径,对强化警务改革的效果、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注重警务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创新

协商会模式的主要内容为:只要违法者愿意共同商讨应对违法活动的办法并自愿参与协商会,他就可以免于被;警察主持协商会,依照法律赋予的自决权,向违法者提出警告,并决定如何依法惩处违法者,其对象一般是初次违法的罪犯。这种模式对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启示:在我国警务改革实践中,我们要树立善治理念和“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战略思想,以促进警民共治,提升警察队伍整体战斗力;应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完善警察培训机制,以提高警察队伍素质和警察工作积极性,提升警察队伍整体工作效率。

三、新公共管理视域下推进警务改革的策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政府财政危机、政府管理危机和政府信用危机。在这种特定背景下,社会上掀起了以企业管理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基本主张有以下七点:(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3)政府应采用私人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技术;(4)建立合理的授权与分权机制;(5)视公众为“顾客”,公共服务坚持“顾客导向”;(6)政府部门的工作由注重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7)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电子化政府。在全球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成果和社区警务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社区警务改革大有裨益。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社区警务改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构建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

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强调责任、法治、民主参与和以公民为中心。“责任”是指要坚持权责结合并建立合理的责任制度和体系。“法治”是指警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接受公民和社会的监督,其权限必须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这对于解决行政行为违法和程序违法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民主参与”是指鼓励和支持公民参与社区警务政策的执行和监督。这对于确保警务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以公民为中心”是指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着力解决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增强公众满意度,树立“民力无限”的思想,将“以人为本”作为社区警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增加民警的服务意识,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警民关系。构建服务型的警务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强调的是服务而不是管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服务并不排斥强制。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强制的对象是破坏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的那部分人。因此,公共权力的服务性和强制性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强制也可被看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或者也是服务的体现,对犯罪分子的强制也是对公众的服务。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即在政府对公众的管理上,应该更多地强调服务,建立服务型警务模式。

(二)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

我国公安机关习惯于追求低犯罪率、低发案率和高破案率等一些比较现实的指标,为完成这些指标,不计成本和投入,缺乏成本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单纯注重打击犯罪的考核指标,必然会带来资源成本的增加。因此,有必要建立合理的指标考核体系和评估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对警察机关、市场和公众进行综合考虑,建立提供公共安全服务更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更加注重对成本、质量、绩效的综合考虑。

1.考核和评估的原则

(1)强调社区警务工作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

社区民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熟悉社区治安状况,减少社区的发案率,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因此,对社区民警的绩效考核应突出其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

(2)严格依照社区民警的职责进行

社区民警的职责就是要熟悉社区,减少社区的发案率,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密切警民关系。社区警务室不是派出所,社区民警也不是“消防队员”,不能一警多用。考核必须严格按照社区民警的职责进行。

(3)注重对绩效的综合考核,而不能仅仅考虑数量因素

社区民警更重要的职责是预防犯罪,把一些违法犯罪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减少案件的发生,做好群众工作和社区防范工作等基础性工作,因此他们很难像刑警破案那样出现明显的绩效。但这并不能说明社区民警的工作是无效的或者绩效不高的,因为能有效防范和减少案件本身就已经证明了社区民警的工作价值。因此,在对社区民警的考核中不能只考虑数量因素,而应该基于社区民警的工作性质,对其绩效状况给予综合考核和评估。

2.考核和评估的内容

(1)基本业务工作。社区民警的业务工作应重点突出社区治安防控、群众工作和情报信息收集三个方面。社区民警的治安防控工作职责,主要包括社区民警巡逻守候、阵地控制、出租房屋与特种行业场所的清理整顿、群防群治等与治安防控相关的工作。社区民警的群众工作,主要包括召开居民会、管理人口、入户调查、扶危帮困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工作。社区民警的情报信息收集工作,包括提供重大案件侦破线索,但重点应该放在对社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疏导和排查上。对社区民警基本业务工作的考核与评估主要是基于以上工作内容,对社区民警的工作过程与工作量进行考核可以有一定的弹性。(2)社区民众的满意度。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社区警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民众的满意度是社区民众对社区民警工作测评的结果,是社区民警工作绩效的直接体现。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的测评应在上级部门的组织下定期举行,可以半年举行一次或一年举行一次,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随机测评,不进行事前通知。由于社区民警的工作性质属于基础性群众工作,其职责主要在防范案件发生上,许多工作难以取得显性绩效,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的满意度。鉴于此,对社区民警工作的群众满意度测评标准不应定得太高,以利于实现客观公正。

3.考核和评估中的工作弹性

由于社区民警工作范围主要是在社区,而工作性质主要和社区群众相关,为了给社区民警的工作提供便利,可考虑对社区民警实行弹性工作制,对其上班的时间不做特别硬性要求,不能让其上班时间与其他民警同步、搞一刀切。正确的做法是社区民警根据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况,把工作精力放在最佳时间段,即最容易发生社区案件的时间段和最利于和社区群众沟通交流的时间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警力用在实处,把精力用在实处,才能更好地维护社区良好秩序,保障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树立善治理念,促进警民共治

改变传统的单独由警察机关治理的模式,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治安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使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到社会治安治理中来,促进社会治安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社会秩序为目标的警民共治。这种主体多元的参与式警务模式,使公民有充分的渠道参与到社会治安管理中来,提供了调动公民积极性、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平台,更加有利于维持良好社会秩序。比如,可以通过合同出租、治安承包、公私伙伴关系、使用者付费制度、公共服务社区化等方式,将社会和公民可以实现自主管理的业务委托给特定的中介组织,把部分职能转移给市场或者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慢慢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也可把部分不适宜由警察机关来承担的职能转移给其他行政部门。这样,警察机关便可实现“瘦身”,从那些不适宜警察机关发展的传统领域中退出来,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树立“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战略思想

传统警务工作“重打轻防”,这与社区警务建设背道而驰。社区警务的根本内涵是“预防为主”。正确认识社区治安形势,应彻底摒弃“打”字当头思想。

1.赋予基层派出所更多的自和管理职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主张是政府权力下放和内部分权。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也需要权力下放和分权。公安部门作为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也应坚持这一理念和要求,在具体警务策略执行中,通过组织结构上的适度分权,将警力固定并长期地部署到基层社区,以增加与社区群众的联络接触,有效解决社区问题。同时,还应合理配置基层派出所内部的警力,减少诸如负责内勤和户籍的民警的非实战警力的比重,充实实战警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有足够的警力来完成社区案件的预防和侦破工作,更好地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和社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加强社区预防治安事件的宣传工作

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一个社会,良好治安秩序的营造和维护都不能仅仅依靠警察,而应充分动员人民群众,让提高警惕、共同治理的观念深入人心,警民共建和谐社会。因此,应当提升预防治安事件的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调动民众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性,防患于未然,以取得社区警务建设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前文所述的美国的社区工作站制度、日本的联络协会和家访制度以及新加坡录制罪案实录节目等相关经验。

3.做好协助破案工作

社区民警应积极提供破案线索和参与破案工作,协助刑侦部门侦破案件。应高度关注可控性案件的发生和侦破。这样,不仅可以震慑犯罪分子,也可以为以后此类案件的防范提供经验。同时,要努力建立广泛的有关社区治安问题的情报信息搜集渠道,为社区案件的预防和侦破提供信息支撑。

(五)完善警察培训机制,提高警察队伍素质

第8篇

电子商业社区

大部分网上社区都有商业社区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商业社区和纯粹电子商务站点的区别是:虽然社区服务的,并不让其中的"居民"反感。这种经营的关键在于,要成为任何一个对该领域感兴趣的人都必须去的地方,要成为所经营的这类站点中的门户、起点。所以以下的工作必须做到:建一个链接表,列出所有这个领域有价值的站点;开放一个讨论组,让感兴趣的人参加;发行一份电子杂志,传递有用的信息给订户;搜集尽量多的文字、音像资料、软件等,放在站点中。然后,您可以加入访问者感兴趣的产品、服务,或加入合

作计划。随着访问量的增加,你就有可能成功了!

就是这样一个站点。它提供从怀孕、生产、育婴的所有窗帘,吸引孕妇及初为人母的女性上网阅读,并在网上销售相关产品:婴儿用品、书籍、玩具、服饰等等。它对准一群需求清楚的目标读者群,他们会重新上网不断吸收育婴新知,购买跟婴儿相关的所有商品。BabyCenter以消费者导向,它生财的产品是广告(一年700万到800万美元)、特色内容及电子商务。为了跨入电子商务领域,招募各方专才组成50人的新经营团队、成立发货仓库,总投资金额接近1000万美元。

Geocities是美国最大社群网站,一般看到的是它流量大、大赚广告钱,看不到的是,其实它也大卖知识产品。Geocities将经营知识馐起来,OEM给其他也想提供相同功能的网站。这样一个一个功能包装起来,就成了一个一个的知识产品,如免费个人网页、族群软件Ring(功能是将水平市场区隔成不同的垂直族群)、交易系统(提供软硬件解决方式)等等。除了大企业,这些经营知识也可以卖给个人公司。

另外的一个代表是,。对所有自谋职业(无论是在线还是非在线)的人来说,这里实在不可错过。这里不仅仅有聊天室和各种物品,你还会在这里发现保险、退休计划等平时很难得到的服务(当然是对自由职业者面言)。

电子儿童乐园

"儿童不宜"经常是一些影视作品的内容标志,互联网上,当然也有许多儿童不宜的网站,家长担心、老师担心,于是专门针对儿童的网站也就出现了。

是Yahoo专为儿童在互联网上冲浪设计的站点,它成为儿童自己的门户网站,儿童可以在这个面向儿童冲浪者的站上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父母和老师也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找到相关资料。

和它的兄弟网站"AskJeaves")类似,"AskJeevesforKids"允许通过简明的英语进行互联网搜索。所有的搜索结果都经过编辑们的核查,所以都不会有害于儿童。网站上有各种各样的建议和计划可以供老师利用,包括"每天一词"栏目,以及进行旅行和冒险的计划等。

是一个交互性非常强的网站,该网站上有许多针对儿童的活动,还有许多针对父母亲的内容,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推销Disney过剩的产品和角色。网站上的游戏采用Shockwave技术编写而成,速度非常快。要想获得这个网站的完整访问权,你必须支付Disney冲击波俱乐部的会员费,不过,该网站上也有许多内容允许非会员访问者浏览。

对自己孩子的上网目的地感到的家长们,现在还可以把一个SurfMonkey工具条(一种乘法的"电脑空间盾牌")放在微软IE浏览器的窗口下方。SurfMonkey()甚至自己设计了一个适合于儿童使用的浏览器,以保证他们不会在互联网上误入歧途。

电子科普社区

孩子们总是好奇的,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当然应该有一些网址专门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下面就是这类网站。当然这些网站许多都是公益的。如果你为企业作长远的形象,不妨开设一些这样的网站,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DiscoveryKids是美国著名的"发现(Discovery)"频道的子网站。网站上有大量和我们周围世界有关的材料和文章,可以吸引任何一位具有好奇心的儿童。其自动生成的个性化冒险活动界面可以让儿童对网站进行定制化处理,并能够得到一份有趣冒险活动列表,以充分满足他们的特殊兴趣。

要是有个儿童版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会怎样?kids.earth.nasa.gov就是这样一个站点,只不过它的主题是与地球相关的,如热带降雨和臭氧洞等等。这里也有适合各种年龄的内容,如大陆漂移和板块这个内容,既有网上彩色图书,也有深入的研究。这个网站还有信息量极大的常见问题回答,也有大量优秀站点的链接。

毛毛虫怎样变成蝴蝶?你的鼻子吸入灰尘后会怎样?这样或那样的生物问题是Hhmi这个网站上的说明、图片、动画和方案的焦点。它的资料来源于全美国的儿童科学馆。它的资料来源于全美国的儿童科学馆。另外在动力城市电脑俱乐部,还可以和4个卡通小孩和爱说话的超级电脑乘坐一辆超级火车环游世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奥秘。孩子伞可以跟着他们,重温过去的冒险,查看实验室汽车中的交互式科学课题,会见真实世界的科学家。该网站由美国科学促进会主持。

虽然目前这些站点大都是非商业性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商业价值。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来开发。

科学发现的网址:

儿童版地球科学的网址:kids.earth.nasa.gov

好奇孩子的网址/coolscience

动力城市电脑俱乐部

地球村网络社区

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忧虑和对环保问题的觉醒,有关地球与环境的议题自然引起人们的兴趣,引来不省"眼球"。

从地球观测台站点上,你可以在地球观测台阅读或者调查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在"观察甲板",你可以使用卫星图像,从太空的合适位置观察地球;在"实验室",你能亲手(用鼠标)做一些地球科学试验。火山世界这个网站虽然设计技术不高,却完全胜任它的职责,那就是提供火山信息基本来源。看看活火山的网页,可以了解世界上那几十座正在喷发的火山是如何大发脾气的。网站上有图片和录像,甚至还有其它行星上的火山情况。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完整而详尽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星球上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这方面无人能比。网站上有该学会会刊《国家地理杂志》的内容(包括地图)和电视节目等,还有小型百科全书这样的东西。它的网上档案库也包含了许多探险经历。

现在看来,可能与环保用品和旅游挂钩是这些网站走向商业化的一条路。

地球观测台的网址:earthobservatory.nasa.gov

火山世界的网址:volcano.und.nodak.edu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网址

汽车爱好

在许多人拥有汽车或汽车梦的时候,有关汽车的网站当然是汽车商家关注的对象,也是人们了解汽车的窗口。

汽车内幕网站可以让你在网上窥视汽车内部,了解汽车的基础知识。例如防抱死刹车装置以及自动变速器如何工作,而且提供有清晰而漂亮的描述、图像和动画。你可以在图上移动鼠标,查看汽车各部分的名称,单击它们能看到详细的说明。

纽约城古根海姆摩托车艺术展是非常著名的展览。就是展览的网上网站。它以文字和图片介绍了两轮摩托运输工具的历史,从1868年(自行车加上了个蒸汽机)一直到现在内含多种高技术的比赛摩托。目前这个网站正在进行电子商务试验,你可以通过分类报纸查询、购买二手国――但是对汽车购买者和拥有者来说,这个网站的重点是多资多彩的信息资源。这里有足够的新闻,还有特别有用的汽车评论、汽车谈话等节目也非常有趣。

摩托车艺术的网址

汽车内幕的网址

汽车网的网址

专业知识网上社区

这个网站结构复杂,不过无论是偶尔的访问者还是寻找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人士,都能从中受益。在这个网站,网民能找到有能力解答自己的难题的专家,专家们也可以通过这里向他人提供服务,以获取收益。即使是免费解答网民提出的问题,专家也可藉些在网民中建立权威,最终在虚拟或真实的世界创立个人的事业。

出现在网站上的专家绝大多数都是出于爱心,而不是为了金钱。他们之所以来到这个网站答疑,原因是他们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识,并藉些确立自己的专家声誉(网民可根据自己的感受给这些专家打分),为今后建立自己的事业打下基础。这个网站会告诉网民,专家回答一个问题要用多长时间,甚至可告诉网民,专家正在准备回答多少个问题。

这个网站主要的建设目的就是要帮助电脑爱好者们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它拥有难得的资源――专家。你有问题吗?那就试着点击一段录像资料吧。如果你觉得不够理想,可以把你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提供给他。还可以上网和指导你解决问题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聊天。

类似的网上计算机救援站还有――一个以把病毒软件著名的站点,但实际上该公司的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反病毒软件这个范围。用户只要一年交付29.95美元,就可长期获赠McAfeeclinic的一套基于Web的应用软件,它可随时更新你的电脑里反病毒程序。即使是非付费用户,也能够从这个网站获得大量有用的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更别

提它还向用户提供高达100兆的在线存储空间了。

互联网是由无数个"西部牛仔"拓荒而成,当然网上的技术交流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资源当然是免费的,它潜在的商业价值就是可能诞生出新的"Linux"。

比如DevEdgeOnline――网景针对网页开发者而制作的网站。它向网页开发者提供大量指导如何进行网页编程的说明文件,涉及的范围从基本的HTML到Jave和XML,还有网页可供参考。该网站上还有一个帮助区域,允许用户和其他成员探讨疑难问题,并核查最新的bug报告。获得基本成员资格是免费的,而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则可以和该网站建立商业-商业合作关系,当然,这是需要付费的。

DevEdgeOnline的网址

Exp的网址

xperSite的网址

Service911的网址

电子网络沙龙

人们总有一种自由发表言论的癖好,不受约束,天南海北地神侃。网上当然也有满足你栾要求的站点,这些站点不一定非要有版主管理,可以完全由大家畅所欲言。

(以前这里叫做DejaNews)就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来到这

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依照无尽的种类进行分级、参加民意调查、发表个人的观点。这实在是一个庞大而喧闹的网上社区,商业超级链接非常之多,你在这里既可以大谈特谈朱迪·福斯特的电影,然后还可以从这时买到这些影片。这个网站让大家畅所欲言,面与此同时,它也在设法将人们的畅所欲言变成经济效益。从目前的情况看,它这一招还挺灵的。

能激励人们去购买一件特别的商品、阅读一本特别的图书或是观看一部特别的影片的,莫过于他人的积极评价。这个网站根本的设计思想就是要把人们引入网络世界,让他们到这里来发表他们的观点、看法,相互影响。它收集的对象包括人们对自己所购商品、所阅读的图书的看法。你也可以到这里来谈谈对你影响最大和你觉得最有价值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在自己的周围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朋友圈子,从理论上说,你会更加珍视他们的观点,远甚于你在其他网站上所偶尔遇到的"陌生人"。这样的网站要获得成功,最需要的是网友的捧场,为保证网友的高度参与,只要网友在上发表的观点有人看,它就会按观看率给你支付费用(每次访问支付1到3美分)。

Deja的网址

Epinions的网址

电子编码簿

对于传统的邮政系统来说,邮政编码簿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资源,对于互联网来说,论坛地址和邮件列表就相当于编码簿。是公共资源,也是非常有用的广告资源。

第9篇

1.专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普通教育中的教学能力,有多种定义,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1];“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教科书、其他有关教学材料或采用某种特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2];“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要的心理条件”[3]等等。可以看出,教学能力与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任教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均有关系。“好的教学,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依然是好的教学”[4]。几个世纪以来,虽然教学发生了,并且依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但是某些核心的教师能力依然如故,比如与学生有效沟通并且建立信任的能力。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包括计划、准备、管理、应用合理的方法与策略。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洞察教学过程,能够对其进行调整使之顺畅。如其所言,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能力自然包括与学员相处的能力、教学计划准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善用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能力。专职教师的这些教学能力,是在其作为中小幼教师期间已经具备的专业发展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基础上,在从事社区教育教学工作中重新积累起来的服务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实践证明,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能力,由于自身基础、觉悟反思和努力程度不同,而参差不齐。如上所述,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涌现出一些成功的佼佼者,也存在一些失败者。面对社区环境,有的教师缺乏适合社区居民需要的专业学科优势,如原来承担数学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短期内没有开设出相应课程,即使尝试开设了类似的中老年养生保健课程或讲座,但由于需求把握不准确、专业知识不过关、内容组织不科学、教学方法欠妥当等原因,而遭遇明显不适或失败。所以,尽管这部分教师课程开发的主观意愿较强,但客观上的教学能力却很有限,有待提高。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大多由中小幼等普通教育教师转岗而来,因而缺乏社区教育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居民有效开展教学,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如有的专职教师的英语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沿袭了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不适合居民特点和实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受欢迎程度较低。

2.专职教师课程教学需求有待满足

在对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有关“教学需要(外部环境和个体内部等)”的调查中,专职教师表达了如下观点:观点一:“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剖析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观点一:“外部环境方面,希望社区学校的硬件设施还需完善,包括应有的专用教室还太少;个体内部方面,社区专职教师自身的培训还需要加强,特别是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驾驭能力的培养,只有自己学有所得才能充分利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观点三:“在社区教育教学中,外部环境中要注重教学设施,合理的设施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需要加强内功的修炼,如社区学院进行相关指导,社区教师通过自身消化理论联系实践。”观点四:“就我个人而言,即将退休,无所谓什么需求。但如果专职教师这支队伍还将继续存在,我真切希望能真正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派送真正热爱社区教育、有事业心、有责任心的学校教师到社区来作为专职教师的一员。”观点五:“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我觉得业务的培训十分重要,要有新技能的学习机会,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此外社区学校的设施配套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尤其是多媒体设备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观点六:“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相关工作的观摩,交流,提高。”观点七:“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多地理解与支持,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硬件设施能满足社区学员的需求。”观点八:“硬件设施需要更新,现在中小幼学校都有标准化的硬件配置,我觉得社区学校也应该有标准化的配置,能让我们社区学校教师也能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当然相应的业务培训也应该跟上。”观点九:“希望到其他社区学校参观学习,看看她们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取别家之长处,补自己之短处,社区教育教学可以增加一些教学经费鼓励上课较好的老师。”观点十:“希望在教室中配套多媒体教学的设备,以便能适应各个教学的硬件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居民有需求的知识(如养生、理财等),希望对我们教师有相应的培训。每年有一到二次各社区点的教师交流活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做好社区教育。”观点十一:“需要能向中小学校一样有个多媒体功能的教室(有条件的话最好每个班级都有)。最好每学期组织几次联合教研活动,学习他人之长。对各种专题授课教师,应有专题的培训(如参加‘上海市社区教育首批推荐课程师资培训’这种形式就很好)。最好有相对统一的教材,便于以后的交流和学习。”观点十二:“需要有成熟的社区学校使用的教材、影像资料等。对专职教师提供系统的社区教育教学培训,到兄弟学校学习、参观、考察,吸取兄弟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观点十三:“在社区教育教学中,对我们专职教师来说,目前最好我们临汾(路街道社区学校)教师每人有一台新的电脑,便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临汾(路街道社区学校)的兼职教师面临老年化趋势,需要上级部门配送一些教师来此地上课。经常组织我们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外出参观活动。”观点十四:“需要外部环境如:政策制度的保障,社区学校管理的科学、业务培训的规划与落实等广泛、有力的支持;作为个体的社区辅导员,应该及时不断地学习充电,加深认识社区教育的内涵,转换角色定位,帮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有助于我们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战胜困难,积累经验,总结适合社区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措施。”上述14种观点中,既有共性需求,又有个性需求,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教学硬要素方面。按照“学生、教师、职员、工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教材、仪器设备等都是硬要素”的观点,[5]专职教师对社区教育教学硬要素提出需求,包括教师、教室、教材、仪器设备等要素。教师要素方面,如希望上级主管部门派送热爱社区教育、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专职)教师到社区,配送(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师到社区授课;教室要素方面,如完善社区学校教学设施、增加专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室等;教材要素方面,如希望社区学校拥有相对统一的教材和影像资料等;仪器设备要素方面,如希望专职教师拥有电脑以方便教学等工作。另外还有教学经费要素,理论上也属于教学硬要素。专职教师对此也有需求,如希望增加教学经费以鼓励授课较好的老师等。教学软要素分为客观性的软要素和主观性的软要素。教学的基本的客观性软要素是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本质;教学的基本的主观性软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5]34-35由于社区教育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人们对其研究还未专门深入,故专职教师对教学软要素方面的需求并未涉及较多,而仅限于教学的社会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方面,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与支持;组织环境方面[6],希望得到政策制度的保障等;有助于专职教师适应社区教育教学外部要素的需求,如希望得到相关培训、业务指导;内部要素的需求,如剖析自己、寻找不足、不断学习;另外还有介于外部要素与内部要素之间、有助提升教学效果方式的考虑,如学习、参观、考察同行教师教学经验,参加教师教学交流、联合教研活动等。综上所述,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需求反映了当下社区教育教学发展阶段的特征。可以预见,随着社区教育整体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教学建设的重要性将会日益凸显,专职教师教学需求将会出现新的变化和特征。

二、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对策

完善探究2013年,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正式开启。根据《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办法》规定,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必须履行社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教学服务和社区教育研究等岗位职责。参加社区教育学科高级职称评审的教师除了基本的师德品质、学术论文要求外,也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活动组织管理能力。社区学校管理人员申报社区教育系列职称,也须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因此,关注研究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教学,正视破解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事关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亟需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和专职教师共同努力。

1.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议

第一,市级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对全市社区学校专职教师职称评审扩大宣传,使其明晰具体要求。当前,在全市一千六百多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中,不乏一批未担任社区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其中一些曾经是中学教师。因此,在广大社区学校专职教师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其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尽快胜任和适应社区教育教学,对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社区教育整体事业发展不无裨益。第二,区县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优化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管理。教师队伍入口方面,可以在普通学校中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也可以吸纳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教师管理方面,要给予教学工作出色的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第三、加强经费投入,提高社区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要素。通过加强经费投入、优化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设施,以及提供政策保障、加强培训指导等教学硬软要素,改善专职教师教学环境,为提高专职教师教学水平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

2.对业务指导部门的建议

第10篇

__村街道成立于1984年,地处__市主城区东北部,面临玄武湖,背靠紫金山,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下设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驻街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大单位70余家,地区常住人口6.5万余人,流动人口9000余人。街区景色秀丽、人文荟萃、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近年来,街道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居民群众实际要求出发,依托街道多年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基础,发挥整体综合优势,从“夯实工作基础,提升服务品牌,促进和谐社区构建”三个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使社区始终保持凝聚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连续提升、利益差异趋于融合、和谐幸福逐渐增进的态势,有力推进了富裕文明、现代新型和谐社区建设。街道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建国以来全国十大思想政治工作典型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侨务工作先进单位”和“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单位”、“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以及“南京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等市级以上荣誉170多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准“四个环节”,增强“两个功能”,不断夯实社区工作基础

南京新一轮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也带来了现实的挑战。锁金村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要成为都市型社区的代表,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软件建设,抓准“四个环节”,增强“两个功能”,不断完善公共管理多元化与群众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形成较强的调适能力,进一步夯实社区工作基础。

抓准“四个环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街道先后与驻区大单位党组织合作,牵头成立了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员议事会和社区党建工作党员代表大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发展和建设。二是拓展服务网络。以信息化为手段,整合社区资源,建成社区信息传达、管理、服务、监督的连动机制,并建立“万家帮”社区服务网站、呼叫系统和9个社区服务工作站,形成区、街、居三级联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服务网络。三是推行社区治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健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公约、自治章程、社区论坛等,真正将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交给社区居民。培育和完善社区各类中介组织、民间组织20多个,建立以“万家帮”为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15支,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四是加大投入力度。街道每年排出一批为百姓办实事项目,诸如小区出新、道路修整、环境改造等,同时加强社区居民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心理科普进社区等软课题研究。近年来,街道每年用于社区硬件改造和课题调研的经费占街道总支出经费的75左右。

增强“两个功能”:一是增强特色功能。根据统筹、均衡发展的要求,按照建立“一居一特、一居一品”的原则,建成一批学习型、服务型、数字型、生态型的特色功能社区。二是增强“三圈”服务功能。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打造十五分钟的健康圈、文体活动圈和生活服务圈,努力使居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受益。

二、开展五项活动,突出差别服务,推进“五个提升”

建立和谐社区服务评估体系,以“公平公正、消除差异、促进融合”为切入点,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差别服务,努力使社区成员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实现社区成员和睦相处、友好相邻。

(一)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推进社区居民文化道德素养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驻区单位人才集中和场馆众多的优势,打造文化锁金,努力将社区建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建立“自我形成、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学习组织,树立“学习让社区更文明,学习让生活更精彩”的理念,营造浓烈的求知氛围,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水平。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重点,开展科技、文化、法律、卫生等“四进社区”活动和“道德建设进社区、基本规范入家庭”知识竞赛、“公民道德演讲比赛”等特色活动,不断推动社区居民道德素养提高。

(二)开展困难群体帮扶活动,推进社区凝聚力不断提升。在街道再就业中心基础上,整合社区资源,成立家教援助、庇护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医疗援助、实物救助和邻里互助等“七位一体”的社会援助中心。建立“四解”工作机制,实现社区成员和谐相处。在经济上“解困”,设立下岗职工培训学校,定期为社区“4050”人员提供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兴办农贸市场、创业园和再就业一条街等社区就业实体,为他们荐岗、腾岗、买岗和开发就业岗位。在生活上“解难”,重点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员等群体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思想上“解惑”,发挥街道思想政治工作志愿者工作队和谈心室等载体作用,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提高他们对新形势的认识、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在精神上“解闷”,经常组织驻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困难群众当中,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三)开展心理健康进社区活动,推进社区人际关系融洽度提升。开设社区心理健康保健点(室),将受过培训的20多名具有高级心理保健师证书的干部,分派到各居委会心理疏导室定期开展工作,对群众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忧虑、困惑、压抑等情绪进行帮助和疏导。定期邀请心理健康专家来 社区开设讲座、培训,开展咨询、保健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积极开展邻里互助情、公婆体贴情、父母养育情、兄妹手足情、姑嫂姐妹情、婿媳敬老情、儿女孝顺情、夫妻恩爱情等“八情”活动。实施对流动人口和刑释解教等特殊人群送乡情、送亲情、送真情和送温情等“送四情”服务,大力营造亲情社区氛围。

(四)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活动,推进为老服务水平提升。挂牌成立老少照料中心,根据老人身心特点,提供谈心、生活护理等多项服务。各社区对独居、“空巢”老人均提供专业、志愿等低价优惠及免费志愿服务。

(五)开展“五教”活动,推进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提升。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德教、科教、法教、帮教、家教”等五教工作。德教,大力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并教育青少年学会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科教,就是通过组织未成年人参观科普教育基地,成立未来工程师俱乐部和社区科普大学,对他们进行科学常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法教,就是通过建立街道“模拟法庭”,举办法律报告会、现场会等形式,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帮教,就是重点对街道失足未成年人进行帮教。家教,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并帮助家庭处理好家长与子女的关系。

三、构建“六个平台”,打造“六大品牌”,不断提升社区发展档次和水准

品牌就是形象、特色就是优势。为此,街道认真分析形势,抓住重点,创新载体,不断造就新特色,创出闪光点。

(一)构建社区服务平台,打造“万家帮”品牌。近年来,锁金村街道依托品牌优势,成立了“万家帮服务公司”,以“借万家力、解万家难、集万家情、送万家暖”为服务宗旨,秉承“一人帮万家,万家帮一人”的服务理念,立足社区、面向社会,从帮生产、帮生活、帮解困到帮学习、帮创业、帮发展,开展为居民提供医疗、家政、维修等60余项服务。在“万家帮”组织各类服务活动的影响下,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自发组织了包括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万家帮志愿者在内的5000人以上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了“一家有困难,多家来帮忙”的新型邻里关系。

(二)构建居民参与平台,打造“百姓点戏政府唱”品牌。以社区为载体,建立了“百姓点戏街道唱”的工作机制。先后在社区服务中心和各社区分别设立了群众点评室和点评栏,定期召开社区协调会、听证会和议事会等,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__年12月,锁四社区主任换届时,街道进行网上表决后,组织召开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根据多数居民的意见,对该社委会主任成功进行了“海选”。

(三)构建党建强基平台,打造社区党建“四个服务”品牌。一是党工委为基层党组织服务。适应社区特点,推行“社区党委—楼幢支部—楼道小组”的党建新模式。二是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建立党员家有困难必访、家有矛盾必访、身患疾病必访和关系转入必访等“四必访”工作制度。建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对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在职党员、生活困难党员、非公企业党员及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关系接转等13项服务。三是党员为群众服务。建立由600多人组成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安全巡逻队和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队等三支党员志愿者队伍;建立党员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四是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党建工作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在社区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投资兴业的发展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四)构建依法行政平台,打造标准化服务品牌。锁金村街道社区服务起步较早,社区服务标准化工作开展得也较早。20__年,街道制定的社区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服务标准己被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推广为江苏省通用标准。去年以来,街道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参照ISO9001:20__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行政服务中引入“顾客”这一市场概念,把《行政许可法》的合法原则、合理原则、效能原则、责任原则、监督原则以及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融入日常行政流程,制定了“一门受理、决不推诿;一口说清、决不含混;一次办结、绝不拖延”的“三一三绝不”行政服务标准。20__年9月28日,街道行政服务工作通过了ISO9001:20__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我们制定的和谐社区评价准则也通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并备案。

(五)构建科技创安平台,打造平安社区品牌。突出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整体提升社区“大防控”水准。加大投入,在小区增设门卫室、报警亭,在小区主要路口增加监控探头,为居民家庭配备报警器,为社区民警、辅警配备掌上电脑和对讲机,扩大呼叫系统覆盖面,完善人防、技防和设施防“三位一体”网络体系。目前,街道20的社区被评为全省平安社区,60社区被评为市平安社区。今年4月,南京市在我街道召开了平安社区现场会。

第11篇

关键词:警察职能,转变,趋势,途径

83年严打以来,我们公安机关天天都在喊坚持严打方针,专项斗争、统一行动一个接一个,公安民警疲累不堪;民警的数量大幅增加,警种越来越多,装备越来越精良,民警的文化水平和其他素质越来越高,指挥中心的建立、现代化的交通、通信设施的配备以及快速反应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刑事、治安案件却越来越多;我们天天喊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摆在首位,情报信息工作一再强调加强再加强,而情报不灵、信息不通的情况依然存在,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群体性事态逐年增多;我们一再强调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开展了一系列争创人民满意的活动,而警民关系不够和谐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些群众不愿提供破案线索、不愿作证越来越成为影响基层公安机关战斗力充分发挥的突出因素。

造成我国公安机关上述困境的社会客观原因很多,比如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尖锐等等,对于这些客观现实的原因我们无力主动改变。因此,在这里没有必要展开讨论。但是从我们公安机关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上探讨,还是有实际意义的。那么我们公安机关目前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我认为:

一是按专业依条设置机构,分工过细,形不成合力,警力和其他资源也严重浪费。比如由于分工过细,部门科室多,不仅警力、经费等资源分配困难,而且造成警力分散,捏不成拳头,群众报警后不知该由哪个部门去处理,事事需由公安机关的领导协调,有些性质不明的事项造成相互推诿扯皮,久拖难决。公安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忙闲不均,相互攀比,影响士气。因此,公安机关人员年年增加,而且素质越来越高,但警力不足的问题却似乎永远解决不了。

二是重打轻防,防范工作弱化。首先,专项斗争、统一行动一个接一个,使基层无暇顾及防范工作。坚持严打方针是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重要措施,专项斗争、统一行动也不失为解决一些突出治安问题重要手段,但是,搞专项斗争、统一行动时不能为完成任务,只忙于应付,也要针对问题建章立制,做好防范工作。但实际上对这方面我们抓得比较松,基层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抓这方面的工作,因此防范落空,打完之后类似的问题又迅速反弹。其次,在公安工作的理念和考核评比上重打轻防。如提出“侦查破案是公安机关的硬道理”等口号的同时又一再强调防范是社会工作应该还给社会等,导致不少基层公安机关把侦查破案、打击处理人员的多少作为评先评优的硬指标,而把治安防范工作作为软任务,重视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别。因此,民警大多喜欢冲冲打打破案件,而不愿意做艰苦细致、婆婆妈妈的基础工作和防范工作。重打轻防,基础工作、防范工作日益弱化的结果是,不仅造成防范工作没有到位,而且公安机关通过基础工作发现违法犯罪线索的功能也大受影响,因此打也没有力量,从而使公安机关陷入案件越打越多,打不胜打的困境。

三是在为人民服务宗旨方面存在虚化现象。每一位公安民警都知道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怎样为人民服务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为人民服务只停留在纸上、嘴上的还大有人在。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警民关系没以前那么密切。一些民警群众观念淡薄了,“洋派”多了,“土派”少了,以至于在警察寻求群众协作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群众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现象,这样的警民关系对警察工作是很不利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我们公安机关本身来看,在贯彻执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方面确实只是从队伍建设角度提出过一些政治大原则、大方向,对于如何从具体警务工作角度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方面却没有明确地告诉过我们的民警。有的民警在写思想汇报的时候知道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却不知不觉地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还有的把警务工作狭隘化,凡是与“警”无关的服务工作都不愿意去做,对群众的一些合理合法的要求也漠然视之,无动于衷。尽管群众要求警方协助解决的问题大多与执法活动和犯罪无关,但无动于衷的结果只能是警民关系日益疏远。

四是强调科技强警和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同时,在一些基层公安机关中出现脱离群众搞单纯专业化的倾向。有的单位和民警对现代化警务设备过分依赖,无论什么案件、什么情况,都要求上手段、上技术,好象离开了手段、技术就不会办案、办事,完全依靠一些技术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说反而会降低实际效能。还有单位和民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认为自己是执法队伍,只要做好份内工作即可,别的可以不理,特别是在群众和一些政府部门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不知自己该干些什么,而总想脱离烦琐杂务当旁观者。在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态方面,有的人认为公安机关工具,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说服教育和疏导工作,总想走捷径,以强制手段予以压服。

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我认为公安警务工作也是一种服务,只不过它是一种别人替代不了的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改变公安民警过去的“管理者”角色,实现“服务者”角色的转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处罚进行管理的工作模式才有可能求得突破和解决。在这方面,王法金同志的警务工作法值得借鉴。在交谈中我领会到王法金同志的社区公安警务的运作理念就是公安机关职能必须由“查处”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当然,我们说公安民警职能面向服务社会、服务公众职能的转变,并不是不要公安的职能了,只是说在我国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之下。职能已经不能再看作是公安民警的唯一主要职能了。王法金同志认为社区公安警务工作要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要做好预防工作;公安民警不仅是执法者而且应是社区的服务者,不仅要处理紧急事态,而且要尽可能用良好的服务与社区居民搞好关系,公安警务工作要溶入社区,通过发动社区力量搞好防范和管理,来实现社会的安定稳定。王法金的这一社区治安管理思想的内容,我给他归纳一下主要由4大部分组成:

一是整合社区力量,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违法犯罪。王法金同志认为,社区治安是社会治安的一个缩影,社区警务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需要社区各个部门、不同层次共同合作和协作实行综合治理才能完成,只有在社区内把分散的社区力量组织起来,充分挖掘现有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实行多方面的交流和协作,才能发挥最佳的合力作用,才能使社区各方面的受益。所以社区民警与社区之间要树立共管意识,对共同关心的社区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共同决策,寻求解决的办法,确保社区平安。问题在于怎样整合?《王法金工作法》中的“五个注意”很有参考价值。这“五个注意”是:一是注意调动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积极性,有事找他们商量,集思广益,主动配合居委会做好份外事和一些公益事。二是要注意发挥社区党员,团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三是要注意在创安工作中发现工作能力较强,热心社区工作的治安积极分子。四是注意重塑文明楼群,治安先进村居形象。五是对群防群治组织成员要注意做好“五适”,即适当的身份、适当的照顾、适当的待遇、适当的尊重、适当的交流。王法金在预防方式上主要是实施邻里联防计划,如《敞开式小区创平安社区工作规范》《社区民警巡回责任区工作规范》《文苑警风执法监督员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制度。由社区警方发起组织并负责划分邻里联防的区域范围,召集有关会议,帮助推选居民代表及邻里联防的负责人,分发预防犯罪的小册子等宣传品等小读本。邻里联防计划具体由社区警方负责实施。比如动员文苑社区楼里退休的大伯大妈们,让大家前后“楼管楼”,同时,动员社区里的小店店主、开水灶业主,设立起了治安“观察哨”“信息员”,建立起“动与静”相结合的新型防控体系。

二是以民为本,执法为民,改善警察形象。王法金同志认为:“社区的一切警务工作都要以民为根本,以群众满意为目的,要挖掘社区人力资源作为社区治安轴心,构筑社区防控网络,减少犯罪主体对社区生活环境构成的危险和破坏力。只有这样社区警务工作才能实现真正的目的和意义。”“以民为本,在民”的观念还应体现在为民服务上。为民服务的内容很宽泛,目前各级公安机关对此存有分歧。有的认为警务活动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方式实施,履行法定职责就是为民服务,在法定职责以外从事为民服务活动有“不务正业”之嫌;有的认为为民服务不应有“份外”和“份内”之别,只要是群众求助的或者警察认为应该帮助群众办理的事情,都应为之。这实际上涉及到本文的主题“警察历史角色转换”的问题。从法律角度讲,警察是应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的执法者;从社会公众角度讲,警察应是对群众理应有求必应服务者。因此,基于警察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的实际情况,只从一个角度对警察提出为民服务的要求无疑是片面的。在社区警务中,警察为民服务的内容应当以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是否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标准来确定。处理法定范围内的事项,办理群众求助的事项,为民排忧解难做好社会援助工作,协助做好社会服务性工作都理应成为警察为民服务的内容。正如王法金同志所提到的:社区民警的服务理念应是贯穿于整个社区警务工作的始终,服务能使民警立足于社区,服务能赢得民心、调动民心。服务好了,矛盾少了,刑事治安案件自然减少了,服务与执法并不矛盾。《王法金工作法》中写到,一个社区民警应是“时时是我们服务的时间,处处是我们服务的地方,件件是我们服务的事件,人人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因而社区民警的服务理念应该是:群众是“顾客”,社区民警是“服务者”。我们与王法金交谈中还深深地感受到,王法金的社区警务工作充满了人性的关怀,比如“黄手帕”工程,他以自己的一颗真心,赢得了居民群众的真情。比如王法金公布手机号有困难找警察;张家的车库门锁坏了、李家的下水管道堵了、赵家养的宠物不见了……这些社区居民的各种求助,都密密麻麻的记在了王法金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至今已记下了满满不下10本,事事有着落。用王法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群众的事没有小事,我一定尽力而为”。应当讲王法金的社区民警的服务理念充满了哲学思想,他正确摆正了主人与公仆的关系。宪法规定,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的主人。而社会治安涉及到社会内每个成员的利益。因此,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必须把包括社区组织、单位和居民在内的社区成员置于社区治安治理的主人位置。作为治理治安主体的社区成员,其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与社区成员在治理社区治安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人与公仆关系,或者说是伙伴关系,两者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携手共同搞好社区治安。正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着这种关系,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开展各种警务活动必须充分尊重社区成员的意见,使各项警务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良好协作关系。二是社区成员有权通过自治组织对居住区域内的社会治安实行自治。社区成员对社区治安实行自治包括:制定安全公约或章程;组建安全保卫组织,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等。同时,为了保障社区成员对社区治安自治取得预期的效果,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应当对此加以指导,但不能把指导转化为行政命令、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社区成员共同意志之上。社区警务只有根植于社区以及社区群众之中才有生命力。公安机关要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必须有社会公众的配合与支持。公安机关要想在工作中取得社会公众的配合与支持,必须把为民服务作为社区警务的根本。

三是良性互动,改革警务活动方式,密切警民关系。社区警务的实质是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与社区成员共同治理社区治安,也就是警民互动的过程,能否实现警民良性互动是区别传统警务和社区警务的试金石,也是衡量社区警务进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警民之间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关键在于警方,如果警方认为社区成员是自己的管理对象,受自己掌握的权力支配,习惯于发号施令,指手划脚,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凌驾到社区成员的身上,就不可能实现警民良性互动;如果警方认为社区民警与社区民众之间存在主人与公仆的关系,社区成员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和工作伙伴,就会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社区成员,并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成员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彼此之间相互信赖、相互支持,就有可能真正实现警民良性互动。实现警民良性互动,一要社区民警改变以往的勤务方式,变蹲办公室为走访社区;把等事干变为深入到社区居民当中找事干;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感情沟通,密切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二要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将有关社区治安的信息及时通报给社区成员,以便社区自治组织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也要求社区自治组织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反映社区内的社会治安问题和社区成员的意见要求。公安机关对社区居民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应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妥善处置社区中存在的治安问题。三要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将组建专职保安巡逻队和老年义务巡逻队,必要时社区民警和治安民警可以搭档联勤制和巡访制,实现点面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警民接触的机会,改善警民关系。王法金同志讲道:社区工作,是一个非常强的社会开放性,是一种亲民工程,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王法金认为要做好社区群众工作,应“责任在先、情感在心、艺术在上”,要做到“用情、用心、用脑”。必须在“情”字出大力、流大汗,才能解决好对群众的感情问题。然后利用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警民良性互动,群防群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问题导向,建立社区反馈机制,是现代社区警务的核心。警察历史角色转换就是要实现警察职能从职能向服务社会、服务公众职能的转变,首先要培养公安民警在社区警务中提高解决社区居民的家事、琐事、婆妈事问题的能力,让公安民警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达到控制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让社区居民的各种自治能力和热情在参与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培养、发展。王法金的社区治安管理思想中充满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工作特色。从发现问题中接近民众。从热心、真心、诚心地工作中去做群众工作,更重要的是同社区居民群众打交道过程中要善于融入感情。问题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使新问题的难度大到能使公安民警激励思考,提高工作艺术;小到自然注意到的新奇因素能引起疑惑,激发工作热情;能使社区居民从公安民警办结的熟悉的家事、琐事、婆妈事中赢得理解、获得一些启发;并从中激发社区居民极大参与的热情,提供一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而情报工作是生命线,由于建立信息反馈网络,治安信息员的各种信息源远不断,加上通过走访、座谈、定期召开联防会议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公安民警自然耳聪目明。

总之,王法金的社区治安管理思想既是现代社区警务实践浙江特色的成功经验,更是现代社区警务基本理念指导下的现代社区警务成功实践。与我们公安机关存在的一些问题相比较,王法金的社区警察历史角色转换后的工作优势在于:

第一、社区公安警务要求公安民警依社区开展工作,主要按社区安排部署警力,而且强调一警多能,可以纠正我们按专业分工布排警力的模式,解决警力资源浪费问题。

第二、社区公安警务重视主动先发的犯罪预防和控制,可以纠正当前我们公安机关普遍存在的重打轻防的倾向。

第三、社区公安警务重视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可以纠正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在工作中日益脱离群众,搞单纯专业化的倾向。

第四、社区公安警务要求把群众工作具体化,可以解决我们的一些民警不会做群众工作和为人民服务虚化的问题。

第五、社区公安警务要求社区公安民警充当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可以让公安机关通过这一机制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王法金社区治安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职能的转变,在警务工作上充满了人性化,是情感加艺术的亲民行为,体现了公安民警应有的价值。应该说社区公安民警历史角色的转换,是我们公安警务战略转变,是适应目前形势的必然要求,理由有:

第一、社区警察历史角色的转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要求。特别是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努力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将更加坚定彻底地朝着市场经济的道路方向迈进。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言,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特征就是劳动力的自由竞争和流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体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加入WTO将极大地促进这一进程的继续发展,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人们可以而且必须自主择业,变动职业乃至失业将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经常性现象,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由单位统包就业者生老病死一切事物,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单位”烙印的生活模式将被彻底改变。除了工作以外,人们的其他活动主要在社区开展,个人事务也将依靠社区服务机构来解决。在这种形势下,公安工作必须立足于社区,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也只有立足于社区才能更有力地预防、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第二、社区警察历史角色的转换是党委、政府加强社区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强社区建设已经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仅制定了社区建设纲要,而且相关的工作已经逐步开展。在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党委政府把维护社区治安列为重要内容,要求建立以公安机关为主体,打防控一体化的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公安机关作为党委领导下的重要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决策,自觉投入社区建设事业中,以推行社区警务为手段促进这一机制的尽快建立。

第三、社区警察历史角色的转换是巩固严打整治成果,建立维护社会长治久安长效机制的要求。严打整治斗争年年进行,各级公安机关都面临着如何巩固成果的问题。如果在严打过后,刑事、治安案件依旧迅速反弹,突出社会治安问题一个接一个,成为牵扯党委政府精力,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突出因素,公安机关自身也重新陷入打不胜打、疲累不堪的困境,严打整治斗争就失去了它本应有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以推行社区警务来强化防范和其他基础工作,实现社会治安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四、社区警察历史角色的转换是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有助于密切警民关系。是警察必须不断发展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公众建立密切的联系。维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王法金同志认为,公安职能的核心是执法。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为社会提供广泛的服务。而公众为公安民警提供了“公众之眼”,这可以防止犯罪活动,或者把问题报告给公安民警。没有公众积极帮助以提供信息,并愿意作为目击证人作证,公安在预防、打击犯罪方面就会缺乏效率。公众通过各种类型的预防性的努力,能够防止许多类型的犯罪活动。与群众保持良好的关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我国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坚持群众工作为主线,使公安工作扎根于群众之中,则是公安的基本建设。也是防控体系建设的成败之举。因此。在公安职能转变的今天,必须落实群众路线,密切警民关系,为公安职能的转变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五、社区公安民警历史角色的转换有助于解决公安机关经费不足、警力不足等实际困难。西方国家的社区警务正是基于政府不可能对警务工作作无限制投入的观念而提出的,从实践来看,基础工作、防范工作做好了,案件少了,公安机关的经费、警力支出就会相对减少。同时,依托于社区开展警务活动,通过社区党委、政府机构和群众组织的支持,再加上群防群治队伍的健全完善,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经费紧缺的问题应该会有所缓解。

其实不仅是社区警务要学王法金,树立以民为本、执法为民的思想是我们全体公安队伍终身要解决的问题。尽管时代不同了,科技在进步,观念在更新,然而群众观念、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永远不能丢。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个不会做群众工作的民警,、就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民警,尤其在基层,更是重中之重的一个问题。反思由于不会做群众工作的缺失,给我们公安工作、公安形象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失误、恶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必须全警补课。要把学会做群众工作作为公安民警,尤其是基层一线民警的重要考核指标。近年来,我省许多地方的公安机关在警务改革和强化服务群众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并不是全方位的系统的改革,只能解决一些局部的问题,而警察职能的转变,角色的转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公安机关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公安机关怎能适应目前的形势和要求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按以块为主的原则理顺公安体制。特别是在县一级公安机关必须改变主要按专业设置机构、部署警力的模式,把有限的警力和资源最大幅度地投入到社区警务工作中去。按属地原则把治安管理职责、权限和相关警力下放到派出所,保证派出所有足够的警力开展社区治安管理和服务工作。在派出所也实行按块管理和一警多能、综合执法服务机制,根据人口、区域面积和居委会设置情况设立社区警务室,尽可能把民警安排到第一线发挥服务群众和保一方平安的职能作用。

二、按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摆正打防关系。总书记对消防工作“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批示,科学地阐明了消防工作中防范与救灾的关系,江总书记的这个批示不仅适用于消防工作也同样适用于处理整个公安工作中的打、防关系。通过防范达到少发生案件、事故,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远远胜于发生后去破案、去抢险救灾。就警察的职能看,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稳定社会;另一方面要通过防控手段消除犯罪因素,遏制犯罪行为,确保一方平安。实践证明,只打不防,打不胜打;只防不打,防而无力。把打击与防范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社会治安趋于严峻态势下必须遵循的方针。但打击毕竟只是治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警察工作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和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正常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因此,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是治安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警察机关的主要职能。其次,应该正确认识警察的服务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我们知道,服务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宗旨,群众满意是检验公安工作的标准,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力量源泉。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工作将无从谈起,更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防范工作要依靠社会,通过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来开展,而不能说还给社会,撒手不管。因此,侦查破案是公安机关的硬道理,防范和基础工作同样也是公安机关的硬道理,两者不可偏废。社区警务的重点是防范,是基础工作,我们不仅要从观念上重视“防”,还要从工作措施、考核指标和民警待遇等各方面体现出来,使民警乐于防、安于防,在防的工作中创造辉煌的业绩。此外,还要加强对防的工作的指导、训练,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工作计划,引导民警开展好创安全社区、群防群治等工作,建立严密有效的治安防控网络,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第12篇

(一)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优越性

在流入地城市居住了一定年限、有稳定住所、有稳定收益的流动工人,集中居住在流动人口集居区,或者零散在城市社区租房或在城市雇主家中居住的人口,不管其住所是购买还是承租来的,既然居住在城市社区,就处于社区制管理机制之下。与单位制管理和社会(组织)制管理相比,流动人口社区管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区域性。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处在同一区域,便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2)集约性。以社区为基础整合社区资源,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管理效率,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3)多元性。社区管理可以调动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本地居民、流动人口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更好地实现服务式管理、参与式管理,同时可以减少企业管理的成本。(4)社会性。在流动人口社会组织比较成熟的社区,通过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尚未成熟的社区,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都能够实现流动人口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5)参与性。注重吸收流动人口的优秀分子参与社区管理,可以充分地反映流动人口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精神,增强他们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社区融入,迈出了流动人口本地化的重要一步。

(二)流动人口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流动人口社区管理中,社区居委会、流动人口自治组织与流动人口都是管理主体,加上本地户籍人口,构成流动人口管理的四个利益相关方。各管理主体及其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1.社区居委会与职能部门的关系尚未理顺。对于城市流动人口,我国有些地区虽然实行了社区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社区居委会与公安、计生等部门多头管理的问题。其中,社区居委会与职能部门的地位不对等,前者是自治组织,公安、计生等部门属于政府机关,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合法性不足,由群众的“头”异化成了政府的“腿”。多头管理还造成了流动人口信息重复与遗漏并存的问题。信息重复采集一方面是对有限的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使居民非常反感,“门难进、脸难看、信息采集难”。况且,部门各自为政采集的信息有的不一致,降低了流动人口信息的准确性。

2.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缺乏。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全社区共同参与、综合管理的管理运行机制。一方面,流动人口自治组织能够充当社区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缓冲带”“调解人”,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另一方面,流动人口自治组织源于流动人口,更了解流动人口的诉求,更能通过与社区居委会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流动人口服务。但目前的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具有组织涣散、流动性强的特点,首先是因为自治组织的成员大多是流动人口,他们在就业、居住等方面本身就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其次,流动人口多数居住在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等地区,而这些地区经常面临拆迁问题,流动人口被迫离开某社区,通常也伴随着该社区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的骨干流失。

3.流动人口政治参与不足,造成社区有关决策的合法性不足。社区内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居委会、本地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社区有关决策要代表社区内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就要在决策时吸纳社区内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居民代表参加。尤其是在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的社区,更应该由流动人口参加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因为很难想象,仅有社区居委会和户籍人口参与制定的决策,会代表广大流动人口的利益。况且,即使本地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都参与决策,本地户籍人口的诉求也可以对决策产生更大的影响,而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的诉求有些是相冲突的。在实践中,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对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现状都不太满意。首先,社区居委会对流动人口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持怀疑态度。按照他们的说法,即使是文化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在被选为居民代表后,一般也只反映个人利益诉求,很难从流动人口整体角度考虑,提出代表流动人口整体利益的建议。其次,户籍人口对流动人口参与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持反对态度。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乃至特权,来自户籍人口的居民代表,一般反对流动人口参与。最后,流动人口自身对政治参与持消极态度。流动人口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一是受文化程度较低的限制;二是受工作时间较长的限制;三是对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表示失望,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主张难以通过自己的参与在社区层面实现。

4.流动人口与社区、户籍人口之间缺乏沟通,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社会。无论是在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混居的社区,还是在流动人口聚居的社区,流动人口大都缺乏归属感,只是将社区作为临时居住的场所。他们的社会交往局限于亲戚、同事、同乡等圈子,很少主动与本地户籍人往。出于对管理的天然排斥,他们不愿意主动联系社区并登记信息;出于对社区服务的不信任,他们也不会主动向社区求助;出于对社区活动的不积极,除了一些热心公益的流动人口外,大多数流动人口没有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可见,流动人口与社区及社区居民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上的融合仍然任重道远。

二、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

流动人口社区管理中的问题,是由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造成的,具体来自: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社会组织体制,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服务、管理、维权制度,财政投入体制。其中,条块分割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使得社区的管理主体功能与整合功能弱化,政社不分的社会组织体制影响了社会组织作为管理主体发挥作用,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制度排斥了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而以户籍人口为基础的财政投入体制又导致社区管理的多元化主体缺乏经费保障。

(一)条块分割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

掌握完整准确的流动人口信息,是为流动人口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的基础。而我国目前条块分割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不适应流动人口的现状与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的要求。一方面,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就业和居住状况经常变动,信息采集和更新困难。加之不少地区缺乏对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迁出注销的健全制度,在管理方式上重管理、轻服务,使得流动人口缺乏主动登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公安、计生、社保等部门的条状分割,不同地区之间的块状分割,又造成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重复与遗漏并存的现象,产生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信息孤岛”问题。此外,条块分割的状况也不利于整合各部门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不利于社区管理的真正实现。

(二)政社不分的社会组织体制

现代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完善的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是多元化管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组织体制下,政社不分的问题普遍存在,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不足,对社区管理主体的健全造成不良影响。首先,政府主导与政社不分并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与社会在观念上和实体上必然发生相对分离,向“国家—社会—公民”三重主体的社会关系格局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组织逐步成为与政府、市场并立的第三部门。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典型特征是“强政府,弱社会”,政社不分,社会组织独立性不足。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往往随意调用本来就不充足的社区工作人员与流动人口协管员,政府只是将基层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作为自己的“腿脚”,很少认真应对他们的诉求。其次,经济依赖加剧了政社不分。目前,我国的基层自治组织与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存在资金不足、发育滞后的问题,特别是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具有组织涣散、流动性强等特点。在社会投入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基层自治组织与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只有依赖政府投入,才能正常运转并发育完善。现实情况是,基层自治组织的财权与事权并不平衡,基层政府大多向社区分派大量事务,却让社区自筹经费。社区为了少量的拨款承担了大量的事务,进一步陷入政社不分的循环。

(三)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城市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无法享受到与居住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而且无法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正当的利益诉求。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制度。流动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内化为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户籍管理制度作为其核心,将流动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截然分开。城市政府只以是否拥有城市户籍为依据,对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实行差别化的子女就学、职业介绍与培训、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各项权利与服务。按照大多数流入地城市的相关规定,流动人口一般不能在流入地城市参加民主选举,或者其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很难得到切实保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如果不加以改革,附着在城市户籍上的各项“特权”就会继续存在,歧视性的服务、去服务化的管理与内外有别的政治参与就会继续存在,流动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平等。在这种情况下,流动人口到有关部门进行登记的主动性不会提高,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会提高,而且可能增加对管理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社区管理的效果,而流动人口与社区居委会、本地户籍人口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更无从谈起。

(四)户籍人口为基础的财政投入体制

流动人口自户籍所在地流出后,通常是跨乡(镇)、跨县(县级市)甚至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动。流入地政府既要利用流动人口发展本地经济,又要回应本地人口的诉求,防范流动人口在治安、就业、教育、计生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还要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医疗、子女教育、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财政支出需求。然而,我国目前的财政投入体制不能适应这种财政支出需求。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了分税制,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财政投入以户籍人口为基准。在当前人口快速流动情况下,有的地区劳动力大量流出,只剩下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有的地区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倒挂”的形势下,这种财税体制必然会造成财政投入苦乐不均,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既无财力又无动力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本地人口无差别的公共服务。具体到城市社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居委会既要为各职能部门“跑腿”,又要为流动人口提供直接服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基层政府对社区居委会的拨款与其承接的职能并不成正比,特别是对于流动人口数量众多乃至倒挂的社区形成巨大的财政压力,这是制约社区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大障碍。

三、完善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政策建议

要解决流动人口社区管理中的问题,就要转变管理理念与方式,不仅要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而且要扩大居民参与,促进自我服务。在这一导向下,首先要寻求核心突破,要求基层政府从地方的层面,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具体实施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社区管理主体并加强合作。其次要加强改革,要求中央政府从全国的层面,破除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社会组织体制、户籍管理制度、财政投入体制等方面的障碍,完善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

(一)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核心突破

解决流动人口社区管理中的问题,需要基层政府从地方的层面,完善具体的实施机制,包括合作机制、资源保障与日常管理机制。

1.完善流动人口社区管理主体的合作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社区管理,最根本的是要完善流动人口社区管理主体。同时,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社区管理的经验,健全社区管理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

第一,明确社区自治组织的独立地位。按照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求,我国要坚持党委在社会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地位,明确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这是就宏观社会管理而言的。具体到基层社会管理中,我们要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落实政府责任,但不能直接干涉社区的具体事务,而是指导、帮助社区自治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适应社区需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协调作用,甚至为配合社区目标而开展种种活动。社区与政府处于同等地位,充当居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发挥上传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

第二,坚持社区负责。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是社区基层自治组织,要充分赋予他们自治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独立意志自主管理社区事务,自行决定涉及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与责任。

第三,坚持社会协同。在培育和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和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管理中的协同作用。整合辖区资源,吸引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通过共建、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居民参与自治和沟通交流的场所。第四,扩大公众参与。改善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改善社区服务,改善社区服务的有效途径是提倡参与式管理,引导和鼓励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此,要壮大社区自治组织的群众基础,吸引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自愿加入并直接参与民主管理,使政府能够听到居民的呼声,使政府的计划更符合社区实际,这也是增强流动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融入感的有效途径。

2.强化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资源保障。流动人口社区管理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在整合社区资源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强化和完善社区人力、财力和信息保障。第一,壮大流动人口社区管理队伍。针对部分地区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加快社区工作者与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同时以参与式管理对流动人口利益的保障效果,吸引流动人口直接参与社区管理。第二,在社区资金的来源与运用上注重开源节流。一是在增加政府财政性投入的同时,实现社区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方面,既要以实有人口为基础,增加以财政专项拨款为主要形式的直接投资,又要增加以政府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或减免税收为主要形式的间接投资。社区方面,充分开发利用自有资源,逐步探索居民会费、有偿服务等形式的资金来源,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资本参与社区管理,努力向社会各界募捐(包括企业赞助、个人捐助)。二是实现社区资金运用集约化、公开化。按照市场化手段,节约运用社区资金,降低管理成本,鼓励社区工作者义务活动,坚持财务公开透明。第三,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建设。在充实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招募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中的志愿者,对流动人口进行信息采集,实现信息实时变动和动态管理。可以借鉴网格化管理的做法,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实现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3.建立服务导向的流动人口日常管理机制。在户籍管理制度不可能在短期内取消的情况下,完善并推广现行的居住证制度,逐步赋予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公民权利,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为居住证持有者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通过优质的公共服务与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流动人口主动办理居住证、主动登记和注销,借以采集流动人口信息并在同城的不同社区之间共享,实时掌握流动人口动态。

(二)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改革

流动人口社区管理中的问题,具有深刻的体制机制障碍,因此,在寻求核心突破的同时,还应当由中央政府从全国的层面加强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1.改革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管理机构设置。针对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条状分割与不同区域政府之间的块状分割,导致社区资源分散使用与流动人口信息重复采集、资源整合与信息沟通不力等问题,今后应当进一步改革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应当在大人口机构统筹型管理体制下,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协调公安、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与流动人口切身利益相关的部门,充分发挥其协调机构层次较高、各职能部门间共识容易达成、政策执行力较强的优势,为流动人口提供生活配套、权益保障、劳动用工、计划生育等服务,进而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推进。

2.推进社会组织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组织协同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社区管理要求整合社区、社会组织、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等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实现多元化管理。其实质是要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平台,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为依托,充分发挥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的作用,提倡流动人口直接参与社区管理,或者通过其自治组织间接地参与社区管理。可见,发展和完善包括流动人口自治组织与其他社区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对于完善流动人口社区管理至关重要。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对流动人口社区管理介入不强,其自身存在发育滞后的问题,原因在于传统的社会组织体制不适应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现实国情,因而,今后需要加快改革传统的社会组织体制。推进社会组织体制改革,首先要明确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使社会组织具有相对平等的地位。尽管中共十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相对于过去的“大政府,小社会”是一大进步,但在该体制下,政府的“负责”与社会的“协同”表明了政府高于社会的地位,与“小政府,大社会”相去甚远。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提高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体制中的地位,明确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这样才能解决社会组织有意愿介入流动人口社区管理,而受政府有关规定限制难以介入的问题。其次,要建立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使社会组织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目前,经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社会组织尤其是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的发展,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投入,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独立性。为此,政府一方面要考虑到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收入水平和文化素养较高的流动人口投入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建设。只有建立在政治平等与经济独立的基础上的政社分开,才是真正的政社分开,这是“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根本前提。

3.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保障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流动人口政治参与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与户籍管理制度相挂钩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政治参与制度,为此,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外地户籍与本地户籍的差别。当前应当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将已经在城市有稳定就业或自谋职业的流动人口稳定为当地户籍人口。按照分人群的思路,对于需要向城市迁移的流动人口,分类调整户籍迁移政策:以居住为基础,进一步放宽投靠落户条件;以就业为前提,进一步放宽高校毕业生落户条件;以需要为原则,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条件;以就读为条件,放宽农民工子女随迁政策,为人口自由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对于技术移民,在户籍关系上优先考虑;对于暂时不具备大城市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可以在目前部分城市推行居住证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居住证制度。只有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直至消除了外地户籍与本地户籍的差别,才能使流动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社会地位、政治权利、合法权益与公共服务获得制度化保障。在这一制度化保障下,社区自治组织才会真正重视流动人口的民主选举与民主参与权利,本地户籍人口才无从反对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流动人口才不会漠视社区管理活动,才会克服置身“社”外的心理,积极与户籍人口沟通,实现真正的社区融入。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社区管理资金投入。由于我国社区发展的模式主要是政府推动型,目前在我国社区管理资金来源中,政府财政投入占了绝对比例。解决社区资金不足的问题,也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投资,特别是对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更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这就要求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建立健全以实有人口为基础的财税体制。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逐渐摒弃了传统体制下“以收助管”“以罚促管”的做法,将流动人口纳入转移支付范围,扩大转移支付项目,按流动人口数量支付补助,减轻地方财政对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环境处置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同时,建立起以地方财政供给为主的经费保障体制〔2〕。但由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是按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实有人口数量来拨付的,实际工作中存在财权与事权、权力与责任不相匹配的问题,这就要求以实有人口数量为依据,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一是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标准财政支出测算中,要充分考虑流动人口因素,增加对人口输出大省和输入大省的一般性财政补贴力度,以强化地方政治经济利益与其人口服务任务的一致性。二是整合公安、计生等部门流动人口服务专项经费,统一归并为流动人口服务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划拨给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使用。设立流动人口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根据输入地吸纳流动人口数量给予资金转移支付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