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管理的概念

艺术管理的概念

时间:2024-01-25 14:35:33

艺术管理的概念

第1篇

[摘要]从艺术到艺术性,从设计到设计管理,这些概念的衍生、发展使我们从混沌中走出,逐渐看到大千世界的美好。设计管理这个新兴的名词让我们不得不想到它与艺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所以想要了解什么是设计管理,就要知道艺术,设计和设计管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艺术 艺术性 设计 设计管理

一、什么是艺术?

艺术这种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希腊艺术的特点大体上可概括为人文主义,中国的文人学士强调修身养性、自我情怀的抒发,而印度的艺术更直接的表现宗教。各个国家都有着自己对艺术的标准,所以欣赏任何艺术。都必须了解其文化。所以艺术到底是什么,怎样理解艺术成为了众多艺术家,哲学家竞相研究的问题。于是柏拉图写下了早期理论的最重要的信条:艺术的基本含义是。模仿”(模拟、拟态的)。而印度作家阿南达,K,库马拉斯万米,则认为印度的艺术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相反,是传统价值观的典型。他认为“真正的艺术,纯艺术从来没有与世界上不可能达到得尽善尽美相竞争,这种艺术只依藏于自身的逻辑性和准则,……只有我们对其所具有的生动性和来龙去脉层次结合的特色作出反应,我们就能够以艺术品的品位对其进行审视。

那么艺术到底是什么?对于此,前人已经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所以我们接着他们的思考,继续寻找下去。狄尔泰认为。艺术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兴趣(关注)中才有意义。因此不存在没有前提(先决条件)的艺术。”美国美学家莫里斯・韦兹和肯尼克,都根本否定给艺术下定义的做法,宣称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所以,从这些理论上来看,艺术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是的就是艺术。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说法就放弃了对艺术的研究,相反的正是因为这种说法我们才要去认真思考。必须首先思考艺术发展的路线,了解艺术家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通过对艺术活动的分析,进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接受等所有的艺术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艺术与心灵的关系中去寻求艺术的真正意义。

二、设计管理的概念的摄出及艺术性

设计管理(Deslgn Management)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这一新兴学科的概念、内容以及怎样有效的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在一起使其为我们所用,我国目前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1960年,Dorothy Goslett撰写了《设计职业实践》(XThe ProfessionalPrattlce of Deslgn)是英国第一部对设计活动的管理较为系统的专著。1965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发了设计管理大奖(PresidentialAwards for Deslgn Management)。由此,设计管理这个名称被正式提出。1966年,MIchael farrzaI撰写了《设计管理》。

一开始听到设计管理这个词就觉得很迷惑,是设计的管理还是管理的设计或是其他,是属于设计这一学科还是属于管理这一学科?但随着逐渐地了解则认为设计管理是一门很玄妙的学科,想掌握其精髓就需要了解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管理的知识,策划的知识、营销的知识等等。如果我们把设计管理这个词给拆开即设计、管理就不难发现他们都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1计划、构思的形成,2视觉传达方式:3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而管理,则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等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其基本职能包括决策、领导、调控几个方面,是全面的管理义务、卓越的见解、以顾客为中心、过程的以及度量的规则,即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利用事实和数据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如果将设计与管理这两个概念组合在一起,变成设计管理的时候,我认为这一概念主要是偏重于设计。不管是在设计学科里植入的是管理,他偏向于管理,还是在管理学科里植入设计管理,他偏向于设计,最终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怎样进行设计,怎样对一件设计作品进行创作和创新,怎样联系一件产品从生产到设计到销售之间的关系,怎样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怎样协调设计与市场、产品与消费的一致性等等。所以这里面有着不容忽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怎样使设计管理的艺术性更好的发挥出来呢?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师具有独特的艺术鉴赏力、创新力,他知道一件设计作品、产品的推出通过他的设计使其达到艺术性与功能性二者合一的境界。而作为一名企业领导他要从企业经营角度对设计进行管理,是以企业理念和经营方针为依据,使设计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能够慧眼识英雄、运筹帷幄知道什么样的设计用什么样的设计师,协调好这一系列关系。

三、结论

因此设计管理这一新兴事物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他既能够满足于设计又能作用于管理,使其二者能够更好的发展。他对于设计可以更好的提醒设计师注重功能、注重创新,同时又与科研、生产、营销等行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成为现代经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第2篇

关键词:文艺美学理论话语学科逻辑文化现象

1980年全国首届美学会议上胡经之提出“文艺美学”,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山东人学设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20多年来,文艺美学己成为中国1980年代以来文化演进中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话语、一种“认真”的学术建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对文艺美学,应怎样看待和定位,论说甚多,公案末了,但以上三个方面不由让我想起了三个——也许不很恰当的词——绝、怪、玄。

一、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表现为一种理论话语,是一绝。理论是从古典到现代的一种西方正统的学术把握方式。话语则是西方后现代和各非西方文化的学术把握方式对西方正统学术来说,要称得上理论,必须要符合二个条件:有一批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定义是明确的,逻辑是一贯的;这些概念按照逻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理论是与非理论相区别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而话语则不管言说形式上的严格性,只要有真知灼见,可以是以理论的逻辑的学术的形式,也可以为闲谈的零散的悖论的形式文艺美学在中国虽然是在谈论一种理论,但山于文艺美学的言说,从形式严格性上说有一定问题,但又正因为成问题而造就它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这是“绝’之一,这一点将山后而两节来细说)因此,最好将之看成一种话语当然它不是一种一般的话语,而是一种理论话语。

前面讲了,文艺美学一词由胡经之作为理论概念提出,但其背后是北京大学的整个美学和文艺学的学术倾向,朱光潜认为美学是艺术理论,哲学系美学研究团队,扬辛、叶朗、阎国忠等都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的北京人学的美学丛书以“文艺美学丛书”为名,丛书自1980年代初出现到现在,有近20余种。中国文艺学的重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室,老资格的学术带头人钱中文和杜书瀛,都是文艺美学的支持者和论述者,前者的《文艺美学:文艺科学新的增长点))(2001)后者的《文艺美学原理》(1992)集中地表达了对文艺美学的理论思考中国文艺学的另一重镇北京师范人学中文系文艺理论室占据了文艺理论的教学主流,以童庆炳为首的理论团队编写的种种文艺理论,认为文学首先是审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把文艺美学作为文艺理论的核心山东人学拿下了文艺美学基地,其学术带头人曾繁仁和谭好哲当然以文艺美学为已任,前者写了《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2001},后者著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义性与综合性》(2001)文艺美学的光芒不但在上述的中心闪耀,而四射向全国的要津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主编了“艺术美学丛书”由多家出版社分出了10余种,辽宁大学土向峰主编有《文艺美学辞典》(1987},四川大学王士德有《文艺美学论集》(1985),浙江大学王元骧写了《文艺美学之我见》(2001)……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文学理论界的一代,改革开放后毕业的新一代学人,如王一川、王岳川、陈炎、土德胜、姚文放等,都是文艺美学话语的参与者和者。文艺美学不但在文学理论圈中热热闹闹,而且向相关领域播散:于是有了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如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1988,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1986),西方的文艺美学(如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1988],马列的文艺美学(如刘文斌《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1996,董学文编著《的文艺美学活动》(1995)……以上这些学人为代表的言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关于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著述,在这样的一个时间长度和空间范围里,仍然没有一对文艺美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界说,也没有使文艺美学在学术的机构化中得到逻辑一致的表述。正如土德胜的论文标题所揭示的:《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2000)这不由得使人感到,在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里,纠缠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中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这里着重讲两个方面,一是纯学术体系的,即关于文艺美学的学术定位问题,二是学术与决定学术之如此的实践关系,是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使这一学科缘起,发展、流变。

二、作为学科定位的文艺美学

先看一看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现实状况,日前中国的学术管理体系里,与文艺美学相关的学科定位有三,一是文艺美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下面的文艺学(二级)下面的一个方向(三级)。二是艺术类(一级)下面的艺术学(二级)下而有艺术美学(三级),三是哲学(一级)下面的美学(二级)下面没有文艺(或艺术)美学,只有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二级)从这一现状中,不让人想起一个字:怪。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之怪,首先表现为概念逻辑的困难,其次是学术管理与学术体系的矛盾,然后是学科划分与学术体系整体的冲突

概念逻辑是文艺美学遇到的第一个困难,这一困难有比中国学术史复杂的学术史和文化史的背景文艺美学的两个来源文艺和美学在历史上都不是洁白的首先是文艺和艺术这两个词的绞缠。文艺,本是文学与艺术,文艺并列可以用来指一切艺术。艺术有两种用法,一是狭义,不包括文学,是广义,包括文学,因此就广义而言,文艺就是艺术。文艺理论,就是艺术理论。无论哪一方而讲,文艺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下面的二级学科都是一个概念错误,应该是文学学。文艺学——正如钱中文先生指出——其俄文原文就是文学学,文学学不符合汉语习惯,改成英文常用的“文学理论”就很好,偏偏改成文艺,一字之差,逻辑不通同样在文学学(或文学理论)下而的二级学科应该是文学美学(两个学字汉语上又很别拗)艺术学从学术管理的区分性来说,从文学中区分出来之后,应是一个狭义,是除了文学之外的艺术学,同理,艺术美学,是Ix_别于文学美学的艺术美学当然从学术体系的整一性来说,艺术美学可以也应该是包括文学于其中广义的艺术美学,史有利于学术逻辑和教学逻辑。但把艺术区分为一门文学和其它七门艺术合一的艺术,与学术逻辑较少关系,而是教育和学术现实状况决定的,从教学和研究的机构、规模、人数等因素着眼,文学一块,其它艺术共一块是合理的文学自一块,文学美学也可自成体系从这里返回去看,己经早现了文艺美学话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人讲文艺美学的人,都是搞文学理论的人虽然文艺美学这一名称让他们在出言写作的不少时候把文学外的其它艺术包含了进来,但实际上山于自己的专业所限,对其它艺术的涉及是不多的,理解也是不深的为什么不就讲文学美学呢?文艺美学这一词汇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巫术式的影响?把文学理论定义成文艺学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上的第一个概念定义错误,由此而下的文艺美学是一个附属错误,虽然文艺美学一词本身没有错,但在如此一个学术体系下却错了。

二是文艺与美学的关系。美学的定义本就很为复杂,但在西方它基本有三种定义方式,1、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它以审美对象为中心来研究美;2、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学问,它通过美感来研究美;3、美学是艺术哲学,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研究艺术就是研究美,只有艺术是典型和纯粹的美,其它所谓自然美、社会美等等,作为美是暂时的,不纯的,而且它们的美的基本性质己经包含在艺术中了。美感主要是对艺术之感,审美经验主要体现为艺术经验。研究艺术同时就把握住了美感和其它的美。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按照西方学术对美学的第三种定义,文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也就是美学。中国1980年代以来其学术主流认为美学包括三个方面,审美对象、美感、艺术。文艺美学就等于美学中的艺术部分。这样文艺美学与美学的概念冲突来源于两个学术传统和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划分。从学术传统上讲,文艺学是前苏联关于文学理论的概念,艺术是西方美学的概念,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把文艺学划在中文,美学放在哲学,文艺学中的文艺美学与美学中的艺术本是一回事,却变成了两个概念。而且文艺学下面的文艺美学,美学下面的艺术,艺术学下而的艺术美学,都是一回事,在中国学术体系中成了三个概念,分属三个不同的二级学科下而的三级学科。这一理论和概念上的混乱不能完全怪学术体系的建立者。美学的发展状况、学术真理与学术管理的矛盾要负点责任。

美学是世界学术体系中最难的学问之一其难首先表现在,世界上每个文化都知道美,但却很难形成关于美的学问。美是至广的,在什么地方都能遇上美的问题,美又是至高的,美总是与宇宙的最高者相连,美的本质一直与哲学的根本问题相关,与宗教的最高实在相关,与人类学的基础相关。而美的学问则意味着要把美按照学术体系的方式将美的问题学科化。美学的困难,就在于美的客观本性与美学的学科化的张力之中虽然美学很难,但美确实处处皆有,人人皆知人的有限智慧使人很难知道美是什么,但人的求知本能又摧使人偏要想去知道什么是美。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我们看到了这一现象:人虽然讲不好美学,却又一定要去讲美学自1980年代末以来,美学的学科定位就成为一个论题,肖到现在还有这方而的论文在发表这个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是美学自身的学术本性,二是学术体系的定位要求就前者来说,美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总的性质上说,理论上的真、善、美的并列,教育方针上的德、智、体、美并列,意味着美具有最高的总括性;从美学的分布看,哲学系、中文系、新闻系、各类艺术(美术、音乐、建筑、工艺)系、服装、广告等等,都配有美学的专一业课程。而各普通院校,也有美学作为普通选修课从这一方而来说,美学不适于在现代的学科分类体系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这种找不到恰当位置的学科,姑且借现成术语,谓之跨学科但这“跨”不象西方学界的“跨”是学科进展和思维方式变化的结果,现代学术体系发展有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细分,学科越分越细,现代型的专家也越来越专,所专的领域越来越小而细、专、小虽然是必然的、必要的,但带来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从而现代学术的发展又产生了另一个与细、专、小形成张力的另一趋向,就是跨学科,所谓跨学科,就是把好些相关学科中的一些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学科这样现代学术的发展,一方面是有不断地“细分”,另一方面又是在不断的“综合”。但美学的跨学科却是一个从古延续到今的老题。而对这一个老题,作为一个国家的学术体系,一定要把美学放在一个位置上才好进行学术管理。这样在我国,美学就成了哲学下而的二级学科。只要明白对于很多跨学科的知识体来说,其学科定位在于学术本性与学术管理相互间冲突与协调的结果,关于美学学科定位的讨论基本上只有学术管理的意义。但这种学科管理体系要真正有利于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最好在美学各分散部分(哲学、文学、艺术、建筑、服装、广告,等等)之问有一个沟通和协调机构。美学的管理如何真正起到促进美学的发展,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美学成为哲学的二级学科,是学术管理而对一个美学的跨学科性质时的无奈,当然,如何在这种无奈中把工作做得史好一点,还是极需讨论的

文艺美学的产生还来源于中西文化在艺术本质认识上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因此艺术哲学(或艺术理论)本身就是美学,至少就是艺术(文艺)美学,中国传统讲究文以载道,艺以传道,由前苏联学术而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学术都很强调学术的政治性。因此艺术(文艺)理论人于艺术(文艺)美学。与改革开放前的学术体系强调学术的政治性不同,改变开放后的学术转型更强调学术的科学性如果说,在中国语境中,文艺(学)理论可以包含很强的政治性,那么,文艺美学则突出了文艺自身的性质因此,文艺美学在中国的崛起,是与中国文化的学术转型密不可分的

三、作为文化现象的文艺美学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政治统帅一切,改革开放首先就是突破政治统帅一切,什么是最少政治性而又最有正当性的思想呢?美学,因此,1980年代兴起的美学热,文化原因大于学术原因。文艺美学就是这场巨大的美学热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什么不是艺术美学而是文艺美学呢?在中国学术界里,各个艺术领域都偏重于创作,文学由于以文字为媒介,本就多观念的成分,文学领域从来是创作与理论并重的,艺术界多创作者而文学界多理论家,正好文艺理论被命名为文艺学,美学具有广博性,文学理论用文艺学来命名,正好暗合于文学理论的通向美学,于是文艺美学的大旗树了起来。虽然正如第一节所列,摇旗呐喊的都是搞文学理论的文艺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话语虽然有着明显的术语混乱,但其传达的理论信息和文化信息是十分明晰的文艺美学虽以学科的而日出现,却有着文化的象征意义而且就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它也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文艺美学虽然山搞文学理论的人提出,跨越了学科边界,但正是这一跨越,使从文学理论发动的转型,带动了整个艺术领域的观念转型,而且影响了整个文化的观念转型因此,文艺美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充满了历史的玄机可以称得上一个“玄”字。

文艺美学在文化转型中产生,无论从学术的严格性上有着怎样的概念含混,但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却恰好最有利于文学理论自身的学科转型,与政治意识形态关联最密切的文艺理论,要摆脱与自己的学术本性无本质关联的政治性,回归自已的学科本性,文艺美学的提出,确实名正言顺,文学的本性就是它的审美特征让文学理论从政治学回到美学正是中国19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学科转型的主要轨迹,2001年教育部成立了两个文艺学重点基地,作为全国文艺学学科的带头单位,一是北京师范人学,一是山东人学,前者的文艺学理论,认为文艺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后者名称就是文艺美学从1980至两个基地的建立,可以说,文学理论的学科转型在根本观念上己经完成。正因为在基本层面上的观念转型业己完成,在新基础上的学理建构才显得重要起来文艺美学不但作为一个学科在现代学术体系的学科建设中暴:露出了自己在学理上和概念上的矛盾性,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转型的潮去潮来中也越来越早现出自已在学理上和文化上悖论性先讲后一方而文艺美学的出现和成潮在于它突出了文学理论的本质,从文艺美学出发,使文学理论走上了自已的正路,山于文学在中国文化里从先秦以来和从现代性以来都是最重要和最中心的学问之一,文学的回归正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个文化转型具有重要的影响,文艺美学也因这一功劳而声名人振但中国文化转型的进程在世界经济科技文化转型的人背景中日新月异,电子传媒,文化工业,人众文化成了社会文化舞台上新的文化明星文学理论告别政治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已的政治高位,电子时代又使文学使去了印刷时代所具有的美学高位文艺美学使文学理论回归本位在文化转型的初期具有文化的先锋作用,但当文化转型在电子传媒和人众文化的进一步飞跃中,文学理论回归到文艺美学反而失去了自已的文化先锋功能文艺美学所突出的审美特性虽然是文艺的本质性的东西,但不是文学理论的全部审美突出了文学的本位,但文学又不是只有一个本位,文学是与整个社会/文化/历史相关联的,因此,文学不是只能从审美方而进行研究,还可以从其它相关方而,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等,进行研究但文艺美学这个名称不利于这种跨越本位的多学科研究,而文艺美学曾有的文化先锋性又使其想继续扮演文化先锋,于是文艺美学的宣传者纷纷要把文艺美学变成具有文化先锋性的学科。胡经之(1989),钱中文(2001)、曾繁仁(2001),谭好哲(2001)等,都要求文艺美学而对实践,面向文化的多向性,实现交叉性和综合性。这样的言说,从文艺美学在学术体系中的学科定位和学理逻辑来说,很是勉强,但从文艺美学曾有的文化先锋功能来说,又一以贯之,非常逻辑.而且体现了文艺美学言说者对时代的洞察和对现实的敏锐,也符合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文学理论就F有的人文关怀。文艺美学从其产生起,就有二重功能,一是学科转型,一是文化先锋,因此,它既是一种学科建设,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前者必须要逻辑严格方能最后完成,后者往往因为含混而获,得现实的成功。从逻辑上说,文艺(文学)美学是文学理论的本位,文学社会学、文学批评、又学心理学、大众文学、文学政治学……才是文学理论与其它领域的关联。一定要求文艺美学与其它领域关联,那么,它是坚决不与其它领域关联而升腾到审美的纯度,而以一种更高的境界与之关联,而不是直接的、感性的、具体地与之关联。一旦文艺美学要直接地具体地与其它领域关联,它都会变成不是文艺美学,不管它用不用文艺美学这一商标。再从文化现象的角度来看学科动向,中国文艺学有三个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两个同时拥有重点基地的重点学科点,一方面标举“美学(审美)”商标,受学科逻辑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文化逻辑的推动,编织着新说。而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则在文化先锋这一逻辑的推动下决定告别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研究,其学术带头人金元浦说:“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与文学研究则发生了‘文化的转向’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发生的由中心到边缘的‘三级抛离’——走向审美、走向文本、走向内在规律的总体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与文艺研究正在迅速地走向社会、走向历史、走向文化。”[1]也就是,走向读图时代,走向人众文化,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20世纪80年代‘回到文学自身’的趋势相反,文学的文化研究是‘走出文学自身’探索。”[2]从文化先锋的逻辑看,就可以理解今天的“文化研究”与过去的“文艺美学”一脉相承,也可以文艺美学论者要超越自己的概念内涵去而向社会、历史、文化的内在动机。

一方面,文艺美学是一个学科,应该在现代学术体系中有自己的学科逻辑,另方面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作用现实,而向文化。文艺美学如何从这两个一直相互纠缠的方而摆脱出来,既完成学科的建设,又找到自己作用现实和面向文化的恰当方式,困难尚多,道路还长。但是只有当这两方而都得到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有关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才会清晰起来。

--------------------------------------------------------------------------------

第3篇

论文关键词:自然美,艺术美,反思,艺术观念,合法性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提到,“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须和崇高地位,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在黑格尔看来,“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黑格尔站在古典型艺术向浪漫型艺术转向的时代点提出“艺术终结”的命题无疑动摇的了传统艺术观念的合法性。

然而从美学的角度,尤其是自然美到艺术美的角度回望西方艺术观念,不难发现以希腊辉煌时代的艺术为代表形成的传统艺术观念影响深远,尤其是关于艺术“模仿”的一系列理论,成为早期艺术创作的艺术规范。

从美的定义来看,西方古代更多的是从节奏,韵律,对称,和谐等自然外在的方面来诠释,这也反映出艺术观念形成过程中自然美的决定力;现代主义则偏重于事物中蕴含的意蕴,注重事物生命的表现,探究心灵深层情感。自然美在艺术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决定力在于:自然美的“本真”让人感知到美,“本真”在古希腊模仿论者那里就成了艺术观念形成生的力量之源。不可否认模仿使得艺术观念合法性地位得到确立,然而,随着人类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升,以自然美为决定力产生的艺术观念受到艺术美的挑战并显示出其弊端,艺术作品中对艺术美的强调开始令原本稳固的艺术观念开始动摇,艺术家开始反思现存艺术观念的存在合法性。在这一过程中,艺术美开始以否认自身对自然的借用的方式来确立新的艺术观念的合法性。艺术观念也需要不断的摆脱自然美的限制和巨大影响,寻求自身救赎。

一、自然美对艺术观念的决断力及其反思

艺术观念的合法性需要在公众对艺术作品的审视和观照中获得,在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创作中,艺术模仿自然成了唯一准绳。自然美对艺术观念的决断力体现在其本真、和谐一律的形式美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范式;自然美由于契合主体审美力而令艺术创作有了模仿冲动。

艺术创作推崇自然,较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柏拉图以“理式”的床、“木匠”的床和“画家”的床为例,谈到“模仿者的作品和自然隔着三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艺术之所以模仿自然,显然是由于自然具备模仿的因子,在阿多诺看来是“由于令人敬畏的自然的诸形象从开初就意在凭借模仿来抚慰自然,”正是自然美中蕴含的敬畏因素,促成了艺术模仿。实质上这种艺术的模仿是对自然美的一种挪用,尽管这种纯手工的艺术创作会烙上创作者的痕迹而不至于使创作的艺术美完全等同于自然美,但艺术美更多的是附庸于自然美之下的,自然美成了艺术美衍生的绝对根源,也成了艺术观念形成的支配力。

在康德美学中,同样肯定了自然美的决断力,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到,“无论是谈到自然美还是谈到艺术美,我们都可以一般地说:美的就是那在纯然评判中(而不是在感官感觉中,也不是通过一个概念)让人喜欢的东西。”康德认为美的艺术作品虽然不是自然但又要像自然产品一样。此外康德还提到“无须概念而普遍地让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他还认为不以任何有关对象概念为前提的自由的美是独自存在的美是独自存在的美,而依附于一个概念的美是有条件的美,从而肯定了自然美。自然界中的花是自由的自然美,“许多鸟类(鹦鹉、蜂鸟、极乐鸟)大量海洋贝类自身就是美,这些美根本不应归于任何按照概念就其目的而言被既定的对象,而是自由地并且独自让人喜欢的。”

自然美以其自身的决断力祛除艺术美的痕迹后,形成的艺术模仿是值得反思的。康德所提及的不附加概念,无功力目的自由之美在现代工业出现之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现代复制技术的出现消解着这种纯粹的美,大规模的艺术品复制造成了传统艺术观念的变化,也让此种不附加概念的自然美在艺术创作中难以被借用,模仿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韵味也在消散,艺术作品需要在汲取自然之外找到自身美特质的源泉,以符合其艺术作品的资格,艺术观念也需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新确定自身合法性。

同样,黑格尔认为模仿只不过是“按其本来的面貌,再复制一遍”,“这种复制可以说是多余的,因为图画、喜剧等等用摹仿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例如动物、自然风景、人的生活事件之类——在我们的园子里、房子里或是远近熟悉的地方都是原来已经存在着的。”同时,他认为“这种多余的费力游戏总是要落后在自然后面。”这是因为单纯的模仿只是停留在技巧方面,难以竞争过自然,而且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对现实的模仿。尽管黑格尔的说法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在自然美祛除异质性因素(艺术美)之后形成的艺术观念在古典型艺术向浪漫型艺术过渡时出现了动摇。

模仿的艺术观强调现实世界的自然美,艺术模仿难以显现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它更多的是对自然美的挪用。自然美之所以能以如此合法的身份得到认同在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未能得到有效区,这一命题直到黑格尔那里才完成。黑格尔明确提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模仿的艺术观念合法性受到挑战并亟待重新立命。在美学的领域中,自然同科学中的“自然”十分相似,而自然美也不过是经过视力和听力两种最为常见的感官所统摄,因此自然美具有原初性。这种原初性可以表现为一种纯真的美感,同样也可能暴露其缺陷,这种缺陷在黑格尔看来,是自然美的不完满,停留在“自在状态”,而“生命只有作为个别的有生命的东西才能存在,善要借个别的人才能实现;一切真理只有作为能知识的意识,作为自为存在的心灵才能存在。”显然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才能称得上是“自为存在”,艺术美可以规避自然美的短暂性,从而令自然美得到矫正,这种矫正区别于简单的临摹和记录,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含有技巧性的艺术创作。

此外,黑格尔还从心灵角度对自然美和艺术美做出了有效区分并极力推崇艺术美,他很明确的肯定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这一观点充分肯定了人作为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认可了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审美力量。

艺术观念在黑格尔那里被重新界定,在他看来美的艺术“在心灵领域里,尤其是在想象领域里,比起自然界来,显然是由任意性和无规律性统治着的,”艺术美之所以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是人类心灵的产物。不同于山川,河流的“自在”美,艺术美需要心灵发挥巨大的创造能力,运用人脑的思维和创作技巧,经过心灵,大脑的重释,融入情感因素,才能获得美的艺术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新的艺术观念中自然美的因素被艺术美取代和扬弃,但在阿多诺看来这是“自然美概念完全受到压制”的结果。

黑格尔对艺术美的推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具有潜在影响。尽管现代主义作家也认可自然美给予了创作的激情和外在的客体刺激,但他们认为艺术的内在创造才更为关键,艺术不是表现可视的自然美,也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要表现精神之美,艺术之美。他们反思艺术只是生活真实反映的观念,由其是在现代工业极度发达的世界,摄影技术更是让模仿的“真”难以有更大的超越,艺术作品人工痕迹的差异性也不复存在,所以内在的表现所呈现的艺术美才是艺术存在的关键。

认为艺术是表现的艺术观寻得了主体心灵情感的解放,当然也引来了非议,阿多诺就认为,“表现只能被看成是苦难感受或经历的的表现。”艺术中塑造物和模仿物能够很轻易的将与作品无关的其余粉饰物排除在艺术之外。表现本身也可能将客观物排除在外,从而将现实生活中的直观性与艺术分裂。从表现的效果而言,尽管艺术家能够完整的表达其内心情感的东西,却只是“欲言之物的徵记,或者是以密码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平淡无味的象征。”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无疑对表现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主体精神的幻想和虚构性以及由此构成的艺术观念同样受到挑战。

二、艺术观念的循环

“艺术作品因为招致消亡而得以存活”,艺术观念同样如此,它通过自身的黯淡给新的艺术观念以合法性空间。古希腊艺术观念中:若要把握艺术,创造艺术就应该认识到艺术源于模仿,离不开模仿,自然界中各种形态的美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无论作品如何繁复都离不开模仿。这一艺术观念最终在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论断中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注重心灵主体性表现的艺术观念,然而这种观念也因为其暗含的虚构意识以及自身追求的虚构契机而被摒弃。

事实上,艺术观念中渗透的主体性意识在艺术创作中扩大了艺术美的视域,它试图扬弃自然美的模仿契机以奠定表现作为艺术创作的唯一形式和规范,但同时它也潜藏着危机,那就是,艺术的主要动力保存了模仿契机。注重表现的艺术观念对自然的忽视最终还是要回到自然本身。后现代主义对生活再次的关注,甚至认为艺术就是生活便是一例。

艺术观念的循环论证的发生源于模仿和表现的现代冲突,而这一冲突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阿多诺认为,表现具有模仿的功能。表现具有强迫性的表述力,模仿作为技术性的程序妨碍着这一表述力,从两者的冲突中不难看出,艺术观念更替的必然性。

客观的模仿艺术观是如何再一次产生的,在阿多诺看来正是主观性的表现和客观性的模仿的冲突实现的。表现中的模仿契机激发了自发性和任意性,这种自发性和任意性遇到模仿力就成了客观性。主观性的形式知解落入主体的模仿力造成了客观性之重演的模仿。

总之,从美学角度反思艺术观念的合法性可以看到,艺术观念合法性确立是在不断否定异质性因素的过程中取得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及非简单纯粹的自然模仿也非纯粹精神化艺术作品,而是在多元复杂的异质性因素中获得同一性。例如,传统美学中长时间控制的美的对立面——丑,在艺术作品中常常因为表现职能而损耗丑的一面得到艺术观念的认同。阿多诺提及的“想要在事物世界面前使自身获得合法的地位,艺术——作为否定事物世界的一种东西——显得先验性地无能为力。”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的“艺术终结”预言不仅成了艺术观念反思的起点,也是艺术观念合法性地位确立的契机,艺术观念正是在这中契机中才具有了现实的批判意义。

参考文献

1 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 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

「艺术,是人人都知道,且经常使用的字眼。但只有少数在此范畴中深入研究的专家,或艺术家敢于自称了解它的意义及意指。当然,也有某些我们不便同意的论据;我们也看到许多互相指称「误解,甚至直斥为「伪艺术的情况。要从这些众说纷纭的论述当中,求取一个确定的答案,或找到自己可以毫无疑惑依循的中心思想,是极不容易的。

尽管我们不能十分清楚,艺术究竟是什么?但我们依然承认艺术是存在的,且是人类的重要活动之一。大多数的人不能肯定地自谓懂得「艺术,但又不稍迟疑的认为自己或多或少也能欣赏一些「艺术或「伟大的艺术品。那么,先不论不懂艺术的人到底可不可能欣赏艺术,或他们欣赏的到底是什么;艺术之包含主观成份是没有问题了。它既没有数学的准确性,也缺乏物理学的验证性;它容许某些「误差,容许独特的个性,并以此为其基本的质素。如果「艺术不为「独特,那便容许被取代,则其似乎只能算是一种技术;也可以被完全的分析,亦即我们全然的掌握它的构成,或者可以控制它的效果、影响;如此,则「艺术是可以预期的,可以被精密计划的,且有理由为求取群众间最广大的感动而制作;这样说来,艺术并不需要独立个性,而是以群众心理为依皈。那么,便只能说是一门实用科学。

但则,艺术容或是一种主观的认知,却又绝非如此单纯。当我们承认某作品为「艺术品时,艺术已经具备了客观的普遍性了。如果说,艺术是全然独特的,绝对的不与人同,则艺术不单背离了文化,也并非人「类活动,这样,它便消失于人群之中,而我们竟无法承认艺术是存在的了。因此,尽管我们不认为完全取决于大众口味的作品可以构得艺术的资格,也赞同「独特才是艺术所在,但这种「独特是必须他人可以,或可能感知的;这毋宁说是对于所见、所感的一种不落俗套的见解。

不过,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独立个性是所谓「艺术的基本质素,这就是说,艺术虽然不能脱离人类文化,但它的精义正在于能(无论我们是否为此目的)超脱并提升人类文化,它的地位必得处于高过「普遍性之上的境界;那么,我们当研究的,是否应该仅是其价值所在的此种「独特,而非它的客观原则?这却是一种含混的意解,「独特并非就不能具有客观原则,如果我们从它的相对面来探讨的话,将可更容易明白,而不致为词意所误。「概念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如果我们有了一个概念,那必是因为它不同于其它概念;如果我们要辨明什么是「独特的,至少要对什么是「一般的,求得一个明确的概念。「独特不能舍「一般成立,假使「一般并不存在,则所有的造型、符号皆为「独特,亦皆可称为「艺术,则我们实在并不需要「艺术这个词汇,但这显然是荒谬的。而我所说的艺术的「客观原则并非在说明它的「一般性;相反的,正在基于「一般性来探讨艺术所以「独特的原理,把「其所以为独特从我们所见的表象由概念中抽离出来,看看它们的性质维何。在「不外于所见的表象中「为什么这是艺术?,「为什么那是艺术?,如果这些的「为什么具有相类或呼应的理路(所谓「客观原则),则「什么是艺术?就并非不可以概念化。

我们已经知道,「独特,是可以用来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的,但是我们还是不明白,「艺术指的是什么?

所谓「艺术(Art)一语,源自拉丁文Ars,原意近于「技艺之属。大凡意指手工、冶铁、外科手术、雕塑、制器等等的技术。亚理斯多德(Aristotle)说:「艺术是自然的模仿,这里面含有一种「根据规则(Rules)的意思。在希腊、罗马时代,人们还没有与技艺不同而我们所称之为艺术的观念。

到了中古拉丁语的Ars,则类似早期英语的Art,指任何型式的书本学问。例如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剧作“The Tempest”(或译「暴风雨)中,潘鲁庇罗(Prbspero),脱下法衣时,说道“Lie there,my art”(躺下吧,我的法术);到了十八世纪,兰姆姊弟(Mary Lamb与Charles Lamb)作「莎士比亚故事集时,也还把Art这个字当作「学问来使用(如:the knowledge of this art)。可见当时,艺术只是隐藏、寄托在其它的学问之中,并未被充分的认知、探讨。迟至十八、九世纪,「实用艺术与「优美艺术的分野愈趋明朗,最后,艺术在理论上,终于完全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了。 共5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所以,我们当清楚,「艺术的意义,不在它原来是什么,因为它原来也并不是什么。「艺术不像花、草、树等,经由观察、归纳而赋予的名称。它是纯然人为的,我们用它特指一种我们所要指称的意态;然而,它虽然可以是一种「概念,我们又无法分析它的构成(如前所言),则我们竟无法说明「艺术是什么么?亦不至于此,诚然我们不能解剖「艺术的内蕴,但且让我们像伟大的达芬奇(Leonado Da Venci)所做的,微笑的蒙娜丽莎是可描摹的;至于她的微笑,让画中的蒙娜丽莎自己表述罢!

艺术与艺术媒介

当一件作品发生「非艺术与「是艺术的争议时,通常我们是在说,这个形象或意象的建构,只是一种技艺的完成;或是它并不代表技艺本身,而是另有所指。我们认为精良的技艺绝非艺术,但我们又为何常常须要在这当中将之区别开来呢?可见技艺与艺术间确有某种重要的连系。

艺术为何总是不能摆脱与技艺的纠葛呢?或许是我们误解了,其实它与技艺之间的关系不如我们想见的暧昧。

克洛齐(Benedetto Croce)在其著作「美学原理中提到:

审美的全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诸印像;二,表现,即心灵审美的综合作用; 三,快感的陪伴,即美的快感,或审美的快感;四,由审美的事实见到物质的现象翻 译(声音,音调,动向,线纹与颜色的组合之类)。任何人都可以看出真正可以算得审 美的,真正实在的,那首要点是在第二阶段…。

------第十三章

审美的事实在诸印像的表现工夫之中就已完成。我们在心中作成文字,明确地构思 一个图形或雕像,或是找到一个乐调,这时候表现就已产生而且完成了,……艺术作 品(审美的作品)都是「内在的,所谓「外在的已不复是艺术作品。 ---------第六章

这个看法是实在的,但只说明了部分的事实,我们承认艺术本身是「内在的,但不能同意「艺术作品也是「内在的。「作品的本身就是外在行为,是一种传达艺术的媒介。

丰子恺谓:「艺术品尚潜伏在艺术家心中而未曾表现于外部时,叫做『内术品。表现于外部,称为『外术品。是。

「艺术是独立的意象,如果不经传达,虽不为人所知,却也不能就说它是没有的。而「艺术品并不等于「艺术,敷于造型,它只是石块、泥团或铁堆而已;敷于音乐,它只是具有某些规律的一串声响而已;敷于文学,它只不过是一些纸张、墨水而已;敷于戏剧,又不外是一群活动的人偶。它们的价值全在忠实的模仿或传达艺术,所以它们的价值可上拟艺术,但终究不是艺术本身。

如果米开兰基罗(Michelangelo)已然断臂,或贝多芬(Beethoven)在失聪之后,并不将他的感受再度化为具体形质(这里是说声响)表现出来,亦不因此就说他们已经失却了「艺术,这是极容易明白的。

因此,艺术是艺术,要将艺术近于真实的传导出来,就得依赖精湛的技艺为之,藉由一个技艺的表象--我们所制造的艺术媒介,来传达艺术。

英人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曾对技艺与艺术之关系作过一番明白的剖析,他认为:

称一幅肖像是艺术品时,我们所指的东西比这幅肖像更多。我们除了指画家屈从于 描绘逼真任务的艺术技巧之外,还指高于逼真任务的进一步的艺术性。

---------艺术原理 . 第三章 . 第二节

这就是说,技艺与艺术是全然不同的两回事,然而技艺却可以为艺术服务。经由艺术的主导,借着技艺的表象完成艺术创作。因此,技艺是达成实用目的的手段,且我们将「艺术的传达看做一种实用目的,并由技艺负责执行。

这里,我节录罗丹(Auguste Rodin)的遗嘱来阐明技艺对艺术所做的供献:

艺术就是感情。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 也是瘫痪的。最伟大的诗人,如果他在国外,不通其语言,他能做什么呢?不幸在新 一代的艺术家里面,有不少拒绝学习怎样说话的诗人,所以他们只能含糊其词了。

共5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 慧、专 心、真挚、意志。像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你们要真实,青年们;但这并不是说,要平板的精确。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 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确。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希望你们用所有的形体,所 有的颜色来表达这种情感吧。

------------------Paul Gsell 笔记

在这段话里,罗丹把艺术叫做「情感、「内在的真理,而「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灵敏的手、「学习怎样说话、「像诚实的工人,这不是在说「技艺么?这不正在说明技艺的重要,与技艺及艺术之间的关系么?且「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只是瘫痪,不是没有)、「他能做什么呢?、「来表达这种情感吧,又不正表示艺术的传导正是一种实用目的么?至于「平板的精确、「低级的精确,实在就在说技艺之所以为技艺,技艺之所以不为艺术。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所谓的「技艺、「实用目的等,只发生在「传达之过程--即艺术的创造过程与艺术欣赏的实现。例如作诗,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意象,甫一构思,便流入理性,亦开始了传导的过程,直至得句、推敲、完句(此时亦可能得到更多意象),乃至他人吟哦讽诵,这些都包含在艺术活动当中;但自从「甫一构思开始,到「他人吟哦讽诵的这一串内、外行为,都应算是传达的过程,它们不是艺术,而是技艺。至于被传达物--「艺术则非如此。艺术的位置在本初的意象,衍生的意象,及「吟哦讽诵后产生的意象。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艺术、「艺术品与「非艺术(技艺)的区别及关系,将这些经常混迹于艺术概念中的杂质廓除后,便可对于「艺术是什么?好好的探索去。

托尔斯泰(Leo Tolstoy)在他的「艺术论里说道:

祇要视者听者能感到创作者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

艺术行为是引出自己所受的情感,而借着行动、线、颜色、声音以及语言所显出的 样式,来传达情感于他人。艺术是一种人类行为,其中一人以一定的外部标准传达所 受的情感于他人,他人对这种情感也同样的感受起来。

-----------第五章

艺术真是这样的吗?果是如此,则艺术可以「感同身受一语括尽。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但与「美无关,也并非人类疲劳余暇的游戏、情绪的发散、快乐等,而是「为人类生命及趋向幸福宜有的一种交际方法,使人类得以相联于同样的情感之下。

这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质,但这只能说明艺术之可以传达与艺术传达的目的;重要的是,他厘清了其余心理活动对于艺术涵义的不必要联系;不过,这犹不足以描摹艺术的形貌,且立论也嫌粗略。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即「艺术是感情的精确传达,并引发相同感受。他又说道:「区分艺术真伪的唯一标准是它的传染性。(「艺术论,第十五章)然而,有时我们有些简单的情绪或浮浅的感受,未始不能透过既有的、俗套的型式清楚传达。例如「你是我见过最美的女人,设使这句话真是一名男子的心声,同时,作为对像的女子也感到「我真是他见过最美的女人,此时是否就构成了艺术?如果这对男女的心意都是真诚的,我们可以承认这当中的确带有某些类似艺术的成份,但真正的艺术则远较为深刻。我们在前面说过,艺术必须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否则便落入现实生活的实用性,而非较高的精神层面。在这一方面,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有比较深入的发挥:

艺术家当作描写的目标的艺术对象,从柏拉图的立意来讲,说穿了就是一个理念, 再不是别的了。对艺术对象的认识,必须在艺术家的作品以前,而形成为它的根本、 它的来源;这个对象不是特殊的事物,不是普通体会的对象,也不是概念--那科学与 理性思考的对象。……概念是抽象的、反省的,在概念的领域内它自己完全不能被决 定,……理念,或许可以当作概念适切的代表来定义,它是绝对属于知觉方面的, ……只有那把自己超然高举越过了一切意志活动、一切独立个体性而达到了纯粹认知 主体的人,才把它认知(理念)。……艺术作品中体会出来重复出来的理念,只按照每 个人自己智能高低的水准,而对他有或多或少的吸引力。

共5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49节

艺术是「理念,但他所说的「理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据他自己的解释,「概念是综合的思维及判断,像个死板的容器,除了你放进去的,再也不能产生其它什么。「理念则像有机的生命,自己发展,并孕含创造力。模仿者、讲究形式的人,从概念来制造他的作品,他们注意到什么是讨喜的、感人的,并将之固定在概念中,故其作品是没有生命的,且无法消化,其杂质总是存在,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天才正为相反,他透过知觉的印像(理念)来转化所吸收的东西,创造新的出来;最高度的文化熏陶也不致干扰他的创造性、原始性,这样的艺术可长可久,永远保有新鲜的吸引力。

例如我们常言的「空、有义。设若杯为「空器,水为「有物;当「空、「有为「概念时,它只是一种相为对待的关系,即空则不有,有不为空;我们以为这已经明朗清楚了,就「概念(这是「物象)而言,是的。「理念(此为「物情)却不从此见;「杯中无水是「空的「物象,但其「物情则同时包含「空、有;杯中无水固成其「空,但因此「空恰为盛水之因(空才有盛水的可能性),故已具「有性,而若执此「空不令为「有,其与「有同,失去「空性,亦落「有;亦即执「空不使水入,此与「水满不复得入同,皆为「水并不入,故称「已有。「有性亦是,如水旋入旋倾,则此杯等如空杯,因其保持「可令水入的状态;若执「有不令水入,其性又与「空同,「空为水不入,「有则水不得入,二者水皆不入,为同一「物情。是故,以理念而言,「空、有的概念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浅薄认识而已,且所有的概念亦都是一种浮浅的「计执。

我们当明白,「概念是死的,是「执着的,它是一种「理性的了别,尽管工夫做到极端的细密,至多能让我们组织一个「物理式的心理结构,它能助我们初步的掌握物象,但也就是如此了。「理念的看待世界则是「了然对境,可以无入而不自得;可以终日随缘,终日不动。因为「理念是对物的一种超脱「自我意志的观察及觉知,它用「世界的意志来看世界,所以能够尽得其情而无所偏颇;也唯有心灵的「自我意志泯灭净尽,才得一见「纯然的理念。

定论艺术

因此,艺术是一种心灵高度的、纯净的发挥;它是一种对事物超然的感受,一种完全脱离社会观点、理性思维的观照;它之所以「独特,在于断然去除一切人类习性的沾染,它只是把事物本身,干净的还给我们而已;它既不在意既成的概念,也不屈从于普遍的误解。如果我们能感受到纯然的艺术(无论是原创或被传导。就另一个角度来看,感知只能是相类的;在这个意义之下,「感受事实上也正在创作。),这个时刻,我们是清净无瑕的,是卸去「原罪的;道家的「能婴儿乎与佛教的「直观可说是相类的境界。正如华格纳(Richard Wagner)所言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是「通往天国之钥。然而,这样的陈义,是否太高,而自绝于群众?纵使真是这样,也是无可奈何的。堪称「艺术的,原本不多,能达到艺术顶峰的,更是难得一见;这是为什么绝顶的艺术总是不被了解,甚至不能为其时代所认同。只是,我们要说,艺术其实是有程度等差的,绝对纯然的艺术可说是绝无仅有,若不是相攘的心灵也无从判断起;且艺术也不应被赋予「难、易的概念,只能说是心灵如何,便感受如何。一个心灵高渺的人,当他接触到较近于通俗的艺术时,通常感知到较多的杂质干扰,便不易感动起来;这是因为此艺术纯化的程度原本较少。而凡夫日日浸淫于此类杂质之中,亦不能觉其不妥处,对于其中偶有的数笔超脱处反能认真的咀嚼一番,领略一番,而觉其颇堪玩味。反过来说,一个俗子不意进入艺术殿堂,由于彼此心灵相距太远,至于完全不能契合,便得入宝山空手回而不自知;这中间的信道是截然不通的,并没有难易之别。而具此心灵的人则自能领受不尽,亦没有难易。

共5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事实是这样的,我们的心灵越能纯化、净化,则达到的艺术境地也就越高;我们的心灵越明澈,我们的直觉就越不受到杂质的干扰,越能让事物的本相不经扭曲的照入,即是,不受「自我意识的扰乱,例如我们以为玻璃是完全透明的,不知它正造成折射而我们并不自觉,这就是「观的障碍;此时,我们与外界其实是隔绝的,观察不清的;当我们越能打破这层层障碍,就越能认清世界;果能彻底破尽此种障蔽,便与万物打成一片,水乳交融。所以,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我们摆脱固有的或被形成的个性(意志)的一种成就。是以,我们且不要过度注意艺术作品的外在面貌,如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炽烈,拉斐尔(Rapheal)的静谧,这当然是感人的或可喜的,且这是他们为人们揭示艺术秘奥与自然真理的方法,我们固然赞叹这些方法运用得如此高妙,但这还只是意志的一种表象,柏拉图(Plato)说:「人们应该观察的,并不是那些被称之为美的个别对象;而是美。艺术也一样,一幅画作,就是一个画家的心血所寄;就像一个学者的文凭,文凭或许是我们评判的标准,但重点是,所以造成文凭的学识究是那些?这才是价值所在,我们能够追究出来么?「艺术作品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要是能够观察到它的「艺术所在,也就是对于我们的心灵做一番洗涤了。

尽管艺术外显的形貌依着人文发展而时时变动,它却始终是人类对于洗净不绝沾染、累积的尘垢所做的努力。

余渖附笔

艺术不同于试图将人性「类化的伦理学,也不是准备开启「上帝之门的形上学,更不是操作情绪反应的心理学。我们不否认这些形形色色的哲学(或科学)体系对艺术心灵的探究多少有些帮助,但艺术只是一种独立的现象,不当与其它科目混同才好。

于是,在本文中,美、善、真等经常与艺术相提并论的,被认为与艺术相关或相等的观念,便被我安然舍去不用。为着它们都属意识境所能觉知的根本共相(即无生有,有生种种了别初化的二元名相),还须先为仔细界说,并其意义的晦涩滞碍处真不下于艺术;冒然沿用,则只有更启疑窦,除非针对其各别作一系列追索。这就不是本篇这样的短文堪得胜任的了。

第5篇

「艺术,是人人都知道,且经常使用的字眼。但只有少数在此范畴中深入研究的专家,或艺术家敢于自称了解它的意义及意指。当然,也有某些我们不便同意的论据;我们也看到许多互相指称「误解,甚至直斥为「伪艺术的情况。要从这些众说纷纭的论述当中,求取一个确定的答案,或找到自己可以毫无疑惑依循的中心思想,是极不容易的。

尽管我们不能十分清楚,艺术究竟是什么?但我们依然承认艺术是存在的,且是人类的重要活动之一。大多数的人不能肯定地自谓懂得「艺术,但又不稍迟疑的认为自己或多或少也能欣赏一些「艺术或「伟大的艺术品。那么,先不论不懂艺术的人到底可不可能欣赏艺术,或他们欣赏的到底是什么;艺术之包含主观成份是没有问题了。它既没有数学的准确性,也缺乏物理学的验证性;它容许某些「误差,容许独特的个性,并以此为其基本的质素。如果「艺术不为「独特,那便容许被取代,则其似乎只能算是一种技术;也可以被完全的分析,亦即我们全然的掌握它的构成,或者可以控制它的效果、影响;如此,则「艺术是可以预期的,可以被精密计划的,且有理由为求取群众间最广大的感动而制作;这样说来,艺术并不需要独立个性,而是以群众心理为依皈。那么,便只能说是一门实用科学。

但则,艺术容或是一种主观的认知,却又绝非如此单纯。当我们承认某作品为「艺术品时,艺术已经具备了客观的普遍性了。如果说,艺术是全然独特的,绝对的不与人同,则艺术不单背离了文化,也并非人「类活动,这样,它便消失于人群之中,而我们竟无法承认艺术是存在的了。因此,尽管我们不认为完全取决于大众口味的作品可以构得艺术的资格,也赞同「独特才是艺术所在,但这种「独特是必须他人可以,或可能感知的;这毋宁说是对于所见、所感的一种不落俗套的见解。

不过,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独立个性是所谓「艺术的基本质素,这就是说,艺术虽然不能脱离人类文化,但它的精义正在于能(无论我们是否为此目的)超脱并提升人类文化,它的地位必得处于高过「普遍性之上的境界;那么,我们当研究的,是否应该仅是其价值所在的此种「独特,而非它的客观原则?这却是一种含混的意解,「独特并非就不能具有客观原则,如果我们从它的相对面来探讨的话,将可更容易明白,而不致为词意所误。「概念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如果我们有了一个概念,那必是因为它不同于其它概念;如果我们要辨明什么是「独特的,至少要对什么是「一般的,求得一个明确的概念。「独特不能舍「一般成立,假使「一般并不存在,则所有的造型、符号皆为「独特,亦皆可称为「艺术,则我们实在并不需要「艺术这个词汇,但这显然是荒谬的。而我所说的艺术的「客观原则并非在说明它的「一般性;相反的,正在基于「一般性来探讨艺术所以「独特的原理,把「其所以为独特从我们所见的表象由概念中抽离出来,看看它们的性质维何。在「不外于所见的表象中「为什么这是艺术?,「为什么那是艺术?,如果这些的「为什么具有相类或呼应的理路(所谓「客观原则),则「什么是艺术?就并非不可以概念化。

我们已经知道,「独特,是可以用来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的,但是我们还是不明白,「艺术指的是什么?

所谓「艺术(Art)一语,源自拉丁文Ars,原意近于「技艺之属。大凡意指手工、冶铁、外科手术、雕塑、制器等等的技术。亚理斯多德(Aristotle)说:「艺术是自然的模仿,这里面含有一种「根据规则(Rules)的意思。在希腊、罗马时代,人们还没有与技艺不同而我们所称之为艺术的观念。

到了中古拉丁语的Ars,则类似早期英语的Art,指任何型式的书本学问。例如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剧作“The Tempest”(或译「暴风雨)中,潘鲁庇罗(Prbspero),脱下法衣时,说道“Lie there,my art”(躺下吧,我的法术);到了十八世纪,兰姆姊弟(Mary Lamb与Charles Lamb)作「莎士比亚故事集时,也还把Art这个字当作「学问来使用(如:the knowledge of this art)。可见当时,艺术只是隐藏、寄托在其它的学问之中,并未被充分的认知、探讨。迟至十八、九世纪,「实用艺术与「优美艺术的分野愈趋明朗,最后,艺术在理论上,终于完全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了。

所以,我们当清楚,「艺术的意义,不在它原来是什么,因为它原来也并不是什么。「艺术不像花、草、树等,经由观察、归纳而赋予的名称。它是纯然人为的,我们用它特指一种我们所要指称的意态;然而,它虽然可以是一种「概念,我们又无法分析它的构成(如前所言),则我们竟无法说明「艺术是什么么?亦不至于此,诚然我们不能解剖「艺术的内蕴,但且让我们像伟大的达芬奇(Leonado Da Venci)所做的,微笑的蒙娜丽莎是可描摹的;至于她的微笑,让画中的蒙娜丽莎自己表述罢!

艺术与艺术媒介

当一件作品发生「非艺术与「是艺术的争议时,通常我们是在说,这个形象或意象的建构,只是一种技艺的完成;或是它并不代表技艺本身,而是另有所指。我们认为精良的技艺绝非艺术,但我们又为何常常须要在这当中将之区别开来呢?可见技艺与艺术间确有某种重要的连系。

艺术为何总是不能摆脱与技艺的纠葛呢?或许是我们误解了,其实它与技艺之间的关系不如我们想见的暧昧。

克洛齐(Benedetto Croce)在其著作「美学原理中提到:

审美的全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诸印像;二,表现,即心灵审美的综合作用; 三,快感的陪伴,即美的快感,或审美的快感;四,由审美的事实见到物质的现象翻 译(声音,音调,动向,线纹与颜色的组合之类)。任何人都可以看出真正可以算得审 美的,真正实在的,那首要点是在第二阶段…。

------第十三章

审美的事实在诸印像的表现工夫之中就已完成。我们在心中作成文字,明确地构思 一个图形或雕像,或是找到一个乐调,这时候表现就已产生而且完成了,……艺术作 品(审美的作品)都是「内在的,所谓「外在的已不复是艺术作品。 ---------第六章

这个看法是实在的,但只说明了部分的事实,我们承认艺术本身是「内在的,但不能同意「艺术作品也是「内在的。「作品的本身就是外在行为,是一种传达艺术的媒介。

丰子恺谓:「艺术品尚潜伏在艺术家心中而未曾表现于外部时,叫做『内术品。表现于外部,称为『外术品。是。

「艺术是独立的意象,如果不经传达,虽不为人所知,却也不能就说它是没有的。而「艺术品并不等于「艺术,敷于造型,它只是石块、泥团或铁堆而已;敷于音乐,它只是具有某些规律的一串声响而已;敷于文学,它只不过是一些纸张、墨水而已;敷于戏剧,又不外是一群活动的人偶。它们的价值全在忠实的模仿或传达艺术,所以它们的价值可上拟艺术,但终究不是艺术本身。

如果米开兰基罗(Michelangelo)已然断臂,或贝多芬(Beethoven)在失聪之后,并不将他的感受再度化为具体形质(这里是说声响)表现出来,亦不因此就说他们已经失却了「艺术,这是极容易明白的。

因此,艺术是艺术,要将艺术近于真实的传导出来,就得依赖精湛的技艺为之,藉由一个技艺的表象--我们所制造的艺术媒介,来传达艺术。

英人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曾对技艺与艺术之关系作过一番明白的剖析,他认为:

称一幅肖像是艺术品时,我们所指的东西比这幅肖像更多。我们除了指画家屈从于 描绘逼真任务的艺术技巧之外,还指高于逼真任务的进一步的艺术性。

---------艺术原理 . 第三章 . 第二节

这就是说,技艺与艺术是全然不同的两回事,然而技艺却可以为艺术服务。经由艺术的主导,借着技艺的表象完成艺术创作。因此,技艺是达成实用目的的手段,且我们将「艺术的传达看做一种实用目的,并由技艺负责执行。

这里,我节录罗丹(Auguste Rodin)的遗嘱来阐明技艺对艺术所做的供献:

艺术就是感情。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 也是瘫痪的。最伟大的诗人,如果他在国外,不通其语言,他能做什么呢?不幸在新 一代的艺术家里面,有不少拒绝学习怎样说话的诗人,所以他们只能含糊其词了。

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 慧、专 心、真挚、意志。像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你们要真实,青年们;但这并不是说,要平板的精确。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 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确。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希望你们用所有的形体,所 有的颜色来表达这种情感吧。

------------------Paul Gsell 笔记

在这段话里,罗丹把艺术叫做「情感、「内在的真理,而「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灵敏的手、「学习怎样说话、「像诚实的工人,这不是在说「技艺么?这不正在说明技艺的重要,与技艺及艺术之间的关系么?且「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只是瘫痪,不是没有)、「他能做什么呢?、「来表达这种情感吧,又不正表示艺术的传导正是一种实用目的么?至于「平板的精确、「低级的精确,实在就在说技艺之所以为技艺,技艺之所以不为艺术。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所谓的「技艺、「实用目的等,只发生在「传达之过程--即艺术的创造过程与艺术欣赏的实现。例如作诗,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意象,甫一构思,便流入理性,亦开始了传导的过程,直至得句、推敲、完句(此时亦可能得到更多意象),乃至他人吟哦讽诵,这些都包含在艺术活动当中;但自从「甫一构思开始,到「他人吟哦讽诵的这一串内、外行为,都应算是传达的过程,它们不是艺术,而是技艺。至于被传达物--「艺术则非如此。艺术的位置在本初的意象,衍生的意象,及「吟哦讽诵后产生的意象。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艺术、「艺术品与「非艺术(技艺)的区别及关系,将这些经常混迹于艺术概念中的杂质廓除后,便可对于「艺术是什么?好好的探索去。

托尔斯泰(Leo Tolstoy)在他的「艺术论里说道:

祇要视者听者能感到创作者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

艺术行为是引出自己所受的情感,而借着行动、线、颜色、声音以及语言所显出的 样式,来传达情感于他人。艺术是一种人类行为,其中一人以一定的外部标准传达所 受的情感于他人,他人对这种情感也同样的感受起来。

-----------第五章

艺术真是这样的吗?果是如此,则艺术可以「感同身受一语括尽。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但与「美无关,也并非人类疲劳余暇的游戏、情绪的发散、快乐等,而是「为人类生命及趋向幸福宜有的一种交际方法,使人类得以相联于同样的情感之下。

这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质,但这只能说明艺术之可以传达与艺术传达的目的;重要的是,他厘清了其余心理活动对于艺术涵义的不必要联系;不过,这犹不足以描摹艺术的形貌,且立论也嫌粗略。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即「艺术是感情的精确传达,并引发相同感受。他又说道:「区分艺术真伪的唯一标准是它的传染性。(「艺术论,第十五章)然而,有时我们有些简单的情绪或浮浅的感受,未始不能透过既有的、俗套的型式清楚传达。例如「你是我见过最美的女人,设使这句话真是一名男子的心声,同时,作为对像的女子也感到「我真是他见过最美的女人,此时是否就构成了艺术?如果这对男女的心意都是真诚的,我们可以承认这当中的确带有某些类似艺术的成份,但真正的艺术则远较为深刻。我们在前面说过,艺术必须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否则便落入现实生活的实用性,而非较高的精神层面。在这一方面,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有比较深入的发挥:

艺术家当作描写的目标的艺术对象,从柏拉图的立意来讲,说穿了就是一个理念, 再不是别的了。对艺术对象的认识,必须在艺术家的作品以前,而形成为它的根本、 它的来源;这个对象不是特殊的事物,不是普通体会的对象,也不是概念--那科学与 理性思考的对象。……概念是抽象的、反省的,在概念的领域内它自己完全不能被决 定,……理念,或许可以当作概念适切的代表来定义,它是绝对属于知觉方面的, ……只有那把自己超然高举越过了一切意志活动、一切独立个体性而达到了纯粹认知 主体的人,才把它认知(理念)。……艺术作品中体会出来重复出来的理念,只按照每 个人自己智能高低的水准,而对他有或多或少的吸引力。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49节

艺术是「理念,但他所说的「理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据他自己的解释,「概念是综合的思维及判断,像个死板的容器,除了你放进去的,再也不能产生其它什么。「理念则像有机的生命,自己发展,并孕含创造力。模仿者、讲究形式的人,从概念来制造他的作品,他们注意到什么是讨喜的、感人的,并将之固定在概念中,故其作品是没有生命的,且无法消化,其杂质总是存在,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天才正为相反,他透过知觉的印像(理念)来转化所吸收的东西,创造新的出来;最高度的文化熏陶也不致干扰他的创造性、原始性,这样的艺术可长可久,永远保有新鲜的吸引力。

例如我们常言的「空、有义。设若杯为「空器,水为「有物;当「空、「有为「概念时,它只是一种相为对待的关系,即空则不有,有不为空;我们以为这已经明朗清楚了,就「概念(这是「物象)而言,是的。「理念(此为「物情)却不从此见;「杯中无水是「空的「物象,但其「物情则同时包含「空、有;杯中无水固成其「空,但因此「空恰为盛水之因(空才有盛水的可能性),故已具「有性,而若执此「空不令为「有,其与「有同,失去「空性,亦落「有;亦即执「空不使水入,此与「水满不复得入同,皆为「水并不入,故称「已有。「有性亦是,如水旋入旋倾,则此杯等如空杯,因其保持「可令水入的状态;若执「有不令水入,其性又与「空同,「空为水不入,「有则水不得入,二者水皆不入,为同一「物情。是故,以理念而言,「空、有的概念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浅薄认识而已,且所有的概念亦都是一种浮浅的「计执。

我们当明白,「概念是死的,是「执着的,它是一种「理性的了别,尽管工夫做到极端的细密,至多能让我们组织一个「物理式的心理结构,它能助我们初步的掌握物象,但也就是如此了。「理念的看待世界则是「了然对境,可以无入而不自得;可以终日随缘,终日不动。因为「理念是对物的一种超脱「自我意志的观察及觉知,它用「世界的意志来看世界,所以能够尽得其情而无所偏颇;也唯有心灵的「自我意志泯灭净尽,才得一见「纯然的理念。

定论艺术

因此,艺术是一种心灵高度的、纯净的发挥;它是一种对事物超然的感受,一种完全脱离社会观点、理性思维的观照;它之所以「独特,在于断然去除一切人类习性的沾染,它只是把事物本身,干净的还给我们而已;它既不在意既成的概念,也不屈从于普遍的误解。如果我们能感受到纯然的艺术(无论是原创或被传导。就另一个角度来看,感知只能是相类的;在这个意义之下,「感受事实上也正在创作。),这个时刻,我们是清净无瑕的,是卸去「原罪的;道家的「能婴儿乎与佛教的「直观可说是相类的境界。正如华格纳(Richard Wagner)所言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是「通往天国之钥。然而,这样的陈义,是否太高,而自绝于群众?纵使真是这样,也是无可奈何的。堪称「艺术的,原本不多,能达到艺术顶峰的,更是难得一见;这是为什么绝顶的艺术总是不被了解,甚至不能为其时代所认同。只是,我们要说,艺术其实是有程度等差的,绝对纯然的艺术可说是绝无仅有,若不是相攘的心灵也无从判断起;且艺术也不应被赋予「难、易的概念,只能说是心灵如何,便感受如何。一个心灵高渺的人,当他接触到较近于通俗的艺术时,通常感知到较多的杂质干扰,便不易感动起来;这是因为此艺术纯化的程度原本较少。而凡夫日日浸淫于此类杂质之中,亦不能觉其不妥处,对于其中偶有的数笔超脱处反能认真的咀嚼一番,领略一番,而觉其颇堪玩味。反过来说,一个俗子不意进入艺术殿堂,由于彼此心灵相距太远,至于完全不能契合,便得入宝山空手回而不自知;这中间的信道是截然不通的,并没有难易之别。而具此心灵的人则自能领受不尽,亦没有难易。

事实是这样的,我们的心灵越能纯化、净化,则达到的艺术境地也就越高;我们的心灵越明澈,我们的直觉就越不受到杂质的干扰,越能让事物的本相不经扭曲的照入,即是,不受「自我意识的扰乱,例如我们以为玻璃是完全透明的,不知它正造成折射而我们并不自觉,这就是「观的障碍;此时,我们与外界其实是隔绝的,观察不清的;当我们越能打破这层层障碍,就越能认清世界;果能彻底破尽此种障蔽,便与万物打成一片,水乳交融。所以,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我们摆脱固有的或被形成的个性(意志)的一种成就。是以,我们且不要过度注意艺术作品的外在面貌,如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炽烈,拉斐尔(Rapheal)的静谧,这当然是感人的或可喜的,且这是他们为人们揭示艺术秘奥与自然真理的方法,我们固然赞叹这些方法运用得如此高妙,但这还只是意志的一种表象,柏拉图(Plato)说:「人们应该观察的,并不是那些被称之为美的个别对象;而是美。艺术也一样,一幅画作,就是一个画家的心血所寄;就像一个学者的文凭,文凭或许是我们评判的标准,但重点是,所以造成文凭的学识究是那些?这才是价值所在,我们能够追究出来么?「艺术作品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要是能够观察到它的「艺术所在,也就是对于我们的心灵做一番洗涤了。

尽管艺术外显的形貌依着人文发展而时时变动,它却始终是人类对于洗净不绝沾染、累积的尘垢所做的努力。

余渖附笔

第6篇

关键词:苏珊・朗格;自我表现;人类情感;艺术抽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西方表现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就是艺术是表现情感的。其代表人物之一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根本特性在于作家的直觉――表现。克罗齐从直觉出发,最终认为艺术中表现的情感是属于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存在于作家的心灵艺术之中。艺术是作家内在的心灵活动及其内心的产物,这种感情内容是孤立的、个体的。

与克罗齐相同,美国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也认为艺术是表现性的,她说“能够对各种艺术都大体使用和基本使用的特征是很少的,然而它们却是一些具有决定性的特征,因为通过它们就可以确定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非艺术。‘表现性’(在其确定的意义上说来)是所有种类的艺术的共同特征。”同时,朗格也认为艺术是无法脱离情感的,而且,这些情感是不可表达的,它无法诉诸于逻辑思维,以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而只有通过表现性的形式。可以说,朗格认为情感天然具有一种表现力,情感必然是表现性的,从而她断定文艺区别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质之一在于表现情感。但是,朗格的情感完全不同于克罗齐的“个人情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人类情感。

一.艺术所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

朗格所认为艺术所表现的人类情感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文艺不表现个人的情感,不是表现自我。她曾经嘲笑地诘问:嚎啕大哭的儿童恐怕比一个音乐家表现粗更多的个人情感,可谁又会为了听这样的哭声去参加音乐会呢?因为“发泄情感的规律是自身的规律而不是艺术的规律”,“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

2.文艺必须表现人类的情感,因为人类有共性,从而使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着人类的共性。这种情感是脱离了个人的情感,是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是各种具体情感的抽象物。正因为这种情感为人人所具有,所以我们在阅读一部作品时,对里面所表现的情感常常会感同身受。

3.人类情感的范围很宽泛,按照朗格的说法,就是“指广义上的情感。亦即任何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感、疼痛感、舒适感、躁动感和平静感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可见,这种人类情感是多方面的、宽泛的,而不是单一的、狭隘的。它不仅包括人的肌肉松弛等生理效应,还包括人的心理效应。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朗格反对自我表现说。朗格认为艺术表现的情感不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以舞蹈为例,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或快或慢,或激情或消沉,按照朗格的观点,这种虚幻的力的情感符号并不表达舞蹈演员个人的喜怒哀乐,舞蹈演员通过虚幻的力的符号形式向人们传达了一种超出个人之外的情感,是一种情感概念。这就是说,舞蹈的可感知的形式表现的是人类情感的种种特征,是其创造者对各种人类情感的认识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情感概念,而不是舞蹈演员个人的情感表现。如朗格所说:“一个舞蹈表现的是一个概念,是表示感情、情绪和其他主观经验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念,是再现我们内心生活的统一性。个别性和复杂性的感念。”朗格强调了舞蹈所表现的情感,不是艺术家个人的真实的情感,而是一种他所认识和理解的人类情感,是一种情感的本质,情感的概念。这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对艺术是一种符号来讲,艺术的抽象正是体现了其所具有的符号特质,正因为艺术表现的是情感的概念,所以才说艺术是一种符号,这是艺术为符号的一个前提条件。朗格认为艺术符号应是一种“能将人类情感的本质清晰地呈现出来的形式”。艺术应表现的人类的普遍情感,这普遍的情感也就是指情感概念。

总之,朗格通过对他人观点的扬弃,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艺术表现理论。朗格认为,艺术所表现的情感不是个人瞬间的情绪,不是偶然的情感作征兆性的表现,不是纯粹的自我表现,更不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的表现。朗格说:“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把艺术表现和自我表现区别开来。这是苏珊・朗格对艺术理论所作的一大贡献,也是对表现主义的一个新的补充。

二.艺术表现的人类情感通过艺术抽象获得

朗格一再强调,艺术所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是情感概念,那么,什么才是她所说的情感概念呢?朗格的回答是:情感概念就是情感的本质,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抽象而获得的。

在苏珊・朗格的理论中,情感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一种广义的情感,是指“任何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感、疼痛感、舒适感、躁动感和平静感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指“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朗格有时候也把这种广义的情感称为“内心生活”,所谓的“内心生活”是指一个人对他自身的历史发展的内心写照,是他对世界生活形式的内在感受,这一类经验一般是不可名状的。艺术作为情感符号“是使我们认识到的主观现实,形式和情感……,给这些内部经验赋予了形式,所以它们才能得以被表现出来,从而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把握到生命的运动和情感的产生、起伏和消失的全过程”。艺术符号表现情感,人们可以通过艺术符号来认识情感,这也正是艺术符号的符号学价值和功能。朗格一再强调艺术所表现的是种情感概念,是再现人类内心生活的概念,这是艺术形式的内涵,艺术正式把这些概念细腻深刻地表现出来。这是语言无法完成的,艺术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朗格认为人类情感由具体向一般的过渡是个复杂的过程,人类正是为了获得关于客观情感的认识,掌握一般的情感概念而从事艺术创作活动。

尽管朗格一再强调艺术所表现的是人类情感,而非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但是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朗格的人类情感不仅没说明白,而且愈说愈玄乎,愈说愈抽象,愈说愈神秘”。的确朗格对人类情感并未作出详细的描述,这给人们留下了疑问,到底什么样的情感才是人类情感,这是朗格在理论中所没有讲述的。

在前面我们说到,朗格认为情感概念是通过艺术抽象而得到的。朗格认为“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是抽象的,这不仅包括现代艺术,而且还包括埃及和中国的传统艺术。”她说,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对于情感生活的本质的同差与理解,而一切理解又需要抽象。所以,这种理解就不得不借助于符号去进行,离开了符号,就无法达到对情感生活的理解;反过来,如果不进行抽象,也就无法得到表现情感生活的符号。艺术抽象是对情感生活本质的关照,“艺术抽象,只不过是那种表现和认识某种相当具体的事物――即那种与物质时间同样具体的人类情感事实――的整个符号抽象活动中的一种偶然性的或附属性的抽象活动,它没有为真正的抽象思维提供任何构成成分。”也就是说,人类情感并非是科学、哲学、逻辑上的抽象概念,它是抽象所得,但却是一种可以直接被直觉直接把握认识的情感形式,是具体的,具有感性特征的。艺术抽象出来的形式是“那种能够表现动态的主观经验、生命的模式、感知、情绪、情感的复杂形式。”是与感情同构的形式,是生命的形式。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的概念。尽管朗格并没有具体论述,但是可以看出她对自我表现的否定,对艺术表现的情感进行了更为本质的探索。简而言之,就是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是人类情感,这种人类情感也就是情感概念,情感的本质,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抽象的方法而得到的。

参考文献:

[1] 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2]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第7篇

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等。

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不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对后现代的描述延续了后结构主义的正确思想,使之成为一部分,如主体和真实的概念。美国学者胡伊森认为,必须着手研究概念而不是提供一个后现代化的概念或者延续分析当代文化,法国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低迷时期重要的现代化理论。或许可以说,如果没有提供后现代理论,后结构主义就会提供不包含在内的认识论,或者用认识论信念支撑现代文化,尤其是现代艺术文化。如果没有达到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这种程度,就要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每一个部分。

在哲学审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中,人们一直都有传统结构的思想,其中存在一定的对立面,如主体和内容、内部与外部、含义的必然和偶然。尽管人们可能对事物内外部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不完全如此,如形式主义,在某些方面,在所有的解释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如社会历史艺术。人们头脑中的思维已经定位,或者假设主体的可理解概念存在于是否脱离环境。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在于人们运用了不同的方式。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如何解释外部的东西,或者如何将其纳入主体的意识当中。由此可见,主体的可见性和可理解性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必要条件。当人们将偶然联系放到主体中会产生必要的联系,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得出的主体概念没有外部的成分。

在美国,大多数艺术实践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后结构主义艺术家,创造了完全的自给自足和意味深长的艺术作品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艺术家,如迈克尔·弗雷德和唐·贾德。贾德用“实在性”的概念来反对弗雷德的“在场性”现代主义的概念,回顾性的共识是他现代主义的工作模式。在他的文章《特定的物体》中,贾德详细阐述了他的理念,使人们理解了特定的作品,他推动了基本的极简抽象艺术雕塑的相反方向发展。“实在性”是依照非幻觉、非指称、非具象等研究出来的。在他的文章里,真实直接赋予或蕴含了这种含义:固定的事物、材料、部分之间的简单联系等。这两个用途被作为等价物或有着同样作用去支撑它,“……什么被看到的……是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一个主体的思想是理想的,是完全自给自足的、意味深长的,其是自我指涉的,这就是所说的“实在性”宣称的东西。

如果将贾德的作品作为条条框框,用一个完美地合理方式去描述所看到的“实在性”,会出现一个潜在的问题。贾德谈论到物体的时候,不是说其是简单的夹板箱或者一堆砖,而谈论了物体是一种艺术。问题在于,从某种程度来说,夹板组成的是物体的实在属性,真实可见并且服从这种现象,但对有的人来说那不是艺术。如果人们看到夹板箱,或者看到一堆砖而没有看到艺术,没有看到更多的东西,没有长远的实在属性,人们忽视的是可见的艺术性。为了“看见”雕塑品,人们需要的是没有在物体的实在属性或可见性中精确赋予的一些东西。人们需要与其他物体、价值和知识相似,这样才能在实在属性的关系上来呈现出艺术的含义。贾德的文章中展现出了这些关系,但是没有明确说明主体思想是否与这些物体产生联系并且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信任,因为只有这样,这些实在物体的艺术性对人们来说才能变得可以理解。进一步说,尽管人们将简单的物体视为纯粹的物体,一个夹板箱,即使与物体外部发生偶然的联系,只要物体作为艺术作品能被察觉、有可体验性,那些关系就绝对有必要。艺术体中没有它们,审美将不复存在。只要其具有可见性,那些关系就不是偶然的和物体外部的,而是内部的和必然的。

简单地说,如果人们接收后结构主义阐述的含义,自主化理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将产生很大问题。尽管思想家们对于后结构主义的定义各不相同,他们普遍同意索绪尔提出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符号产生了象限点符号,换言之,就是与优点相关并在一个系统内不同于其他符号;第二,符号要素之间的联系,能指和所指之间并不是自然、有机的,而是任意的、惯例的。尽管后结构主义不同于索绪尔和结构主义,后者授予了系统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但所有人一直认为含义之间是有关系的。

如果一些物体呈现出艺术作品的地位,那么与艺术作品相关的联系则有着重要意义。这些联系在艺术作品中发掘出其特殊性,以此作为这种物体的含义,如安德拉的“第八等价物”。应该进一步反映出现在发生的这些关系,而不是看到谈论到的艺术、书写的艺术或者是其他方式,即通过人们所接触的或以某种媒介或者译本了解艺术或使之成为一种为之有效的早期形式的物体(代替“完整的意义”),必须了解与人们活动相关的方面。人们正在说的、写的、出现在幻灯片上的、悬挂的作品都在行动中安置或定位了,人们从物体自身的特殊性看出了联系。艺术是永恒发展的,人们会引用大量的谈话、演讲、展览指南、目录、期刊论文等,其目的是关注作品的含义但是没有“言语性”,也就是说,对于学生、读者、观众来说,一个优秀的作品有效地传递给他们与之相关的知识体和理论体。如果一定的体验变得有效或者可行,联系就会被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但是重要的是,作品的含义及其形成,总是与一些知识体有关联,那就是知识是自身显露的。

作者单位:彭智尧,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

第8篇

[关键词]艺术衍生品;原点价值;跨界整合;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12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3.020

艺术衍生品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在概念上存在含混现象,表现在艺术衍生品与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文化礼品等的概念边界极其模糊,有很多艺术衍生品同时具有艺术品的收藏功能、旅游纪念品的纪念功能、文化礼品的馈赠功能,因此,其既可以在博物馆出售,也可以在画廊中交易,还可以在艺术超市被销售。由于艺术衍生品既有天价的限量版艺术复制品,也有几十元的马克杯,因此如何界定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已成为学术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林雪[1]将艺术衍生品分为复制品与生活用品两类;金磊磊[2]将艺术衍生品按照形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类,静态类的包括复制品、日用品,动态类的包括艺术行为与艺术体验。但总的来说,这些分类方式过于笼统,只阐述了艺术衍生品的某些类别,无法全面地涵盖艺术衍生品的概念。本文拟从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开发途径,以及艺术衍生品原点创新的策略,以期为当前艺术衍生品研究提供参考。

一、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

艺术衍生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是指以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或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作为原型,采用复制、挪用等手法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可见,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有一个明确的艺术品原型,这个艺术品通常是被公认的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依据艺术品原型,使用复制的手法,可以制成限量版和非限量版的艺术复制品。采用挪用的手法,可以将艺术品原型的图形和造型植入到不同的物品上,得到拥有艺术品质的衍生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原型提供给艺术衍生品的不仅是艺术的灵感,更是艺术的价值。众所周知,经典传世的艺术作品往往价值不菲,而文物级的历史遗产更是无价之宝,以传世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作为原型,提取其元素作为艺术衍生品的创作资源,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这个衍生的过程中,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悄无声息地转换成艺术衍生品的商品价格。狭义的艺术衍生品种类主要包括:书法、绘画、建筑、摄影、雕塑、装置等。

广义的艺术衍生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艺术品原型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另一部分是基于艺术感设计生产的商品,而艺术感又可以被细分为美感、情感、通感、动感、灵感等多个方面,是否具有艺术感是为衡量广义艺术衍生品的重要指标。可见,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不是艺术品而是艺术感,能呈现出艺术感的商品,即便不存在艺术品的原型,依然可称得上是艺术衍生品,这一点在创意产品上尤为明显。创意产品通常具有“一种无目的性、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是“能引起诗意反映的物品”。很明显,这种价值正是后现代艺术所追求的东西。[3]这种存在于创意产品上的灵感和艺术品创作中的灵感都属于艺术感的核心特质。灵感是人类在瞬间把握自己本性或外界属性的思维活动,而灵感的物质载体是艺术品或者艺术衍生品。

通过对艺术衍生品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来把握艺术衍生品的核心,即狭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品,而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感。但不管是基于艺术品还是基于艺术感,艺术衍生品的本质属性是其商品性――将艺术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将艺术品衍生为商品(见图1)。

二、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

艺术衍生品近年来进入人们研究的视野有三个背景:一是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二是文化产业在当下备受关注;三是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近几年,艺术衍生品开始出现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艺术品商店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创造出逐年上升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官网上,都开设有网上商店,进行艺术衍生品的交易。下面以国内外几家大型博物院为例,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作一分析。

1.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 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96年新馆全面竣工,有青铜馆、陶瓷馆、书法馆、绘画馆、雕塑馆、玉器馆、钱币馆、家具馆、玺印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胡惠春捐瓷专馆――暂得楼陶瓷馆,以及3个临时展览厅,陈列面积1.2万平方米。馆藏以文物藏品为主,其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是以古代艺术品作为原型而展开的。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调研的结果是:有23个类别,共计268个品种(见图2)。

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所依托的基本原型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12万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精美与丰富在全国地方博物馆中都是罕见的。根据这些文物而开发出来的艺术衍生品琳琅满目,其中,仿

复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占据了品类的1/6,属于高端商品,对文物藏品的还原度极高,侧重对其艺术感的保留,是上海博物院艺术衍生品中的精品之作;丝巾、领带、桌旗等属于中端商品,具有江南特色,其品质与工艺堪称上乘;低端商品的品类更丰富,从行李牌、杯垫、手镯到小包袋、钥匙扣等应有尽有,多是精美的日用品,透露着上海人对生活的精微态度。

2.博物院的艺术衍生品

博物院又称国立故宫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其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与商家合作开发艺术衍生品已有20年,目前已有70多家故宫品牌授权厂商,其中16家厂商是双品牌(拥有自主开发权的品牌)厂商。其纪念品售卖区空间开阔,大到文物仿制品,小到手机挂件,设计均取材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与展览,是游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据官网资料显示,这里销售的艺术衍生品有3 000多种。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进行了调研,对9大类共795种艺术衍生品进行了品类分析(见图3),其中畅销礼品、书法绘画、典藏精品、图书影音都是依托其丰富的文物藏品开发的,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决定了其艺术衍生品的价格。在网上的艺术品商店中,高端商品有精致优美的书画绘画、典藏精品等,中端和低端的商品有图书影音、流行趣味、生活风格、设计文具等。博物院艺术衍生品的每个品类都有明确的产品概念,重视艺术衍生品中的情感体验,产品开发所关注的核心是人,注重人的生活趣味、情感体验,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开发的。这种理念指导下所生产的艺术衍生品,能打动人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法国卢浮宫的艺术衍生品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目前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根据艺术珍品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其官网上的艺术品商店售有海报文具、珠宝、目录指南、装饰、DVD、儿童用品、时尚配饰、雕塑8类,共计2 235种商品。由于藏品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以及商业模式和管理先进,卢浮宫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品质精美、品类丰富,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值得借鉴(见图4)。

卢浮宫在开发高中低档衍生品的品类和数量上是比较均衡的。其中,高端商品珠宝依托于丰富的馆藏品,制作精美,极具异域风情。复制品中,雕塑的品种丰富、数量繁多,分为古代艺术、欧洲艺术、非洲艺术、埃及艺术、亚洲艺术。时尚配饰是独立于珠宝和装饰的一个特色品类,与法国的时尚产业紧密相关,是法国非常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其依托于法国文化和地域的特点虽不可效仿,但这种开发衍生品的思路值得借鉴,因为文化艺术资源毕竟是艺术衍生品的命脉。数量最大的目录指南,则反映出卢浮宫每年庞大的游客数量。

另外,我们还考察了中国美术馆、尤伦斯当代

艺术中心、上海证大艺术超市,发现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格局是:博物馆依托于文物级的藏品进行开发;美术馆依托于所收藏的艺术品进行开发;画廊依托于已授权或签约的艺术家作品进行开发;艺术超市由于没有重量级的藏品,倾向于创意品的开发,走平价路线。整体来看,博物院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概念比较清晰,国内其他机构在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艺术衍生品的数量少、品类细分度差、雷同感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超市对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社会、文化、经济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整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设计、开发、营销到展陈的所有环节都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深度较浅;三是国内艺术衍生品授权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不尊重艺术品的知识产权,而侵权常给艺术家带来名誉、经济等方面的损失,使行业雪上加霜。

三、艺术衍生品的开发途径

随着艺术衍生品市场的持续升温,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将围绕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品类细分、系统模型与设计流程,系统地回答艺术衍生品开发过程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1.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

分析艺术衍生品价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艺术衍生品“为什么”的问题。通过对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人们购买艺术衍生品的六大价值需求,即收藏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馈赠价值、炫耀价值、实用价值。因此,在产品开发初期,应依据这六大价值需求,设计出相对应的艺术衍生品的品类:仿真品、装饰品、纪念品、礼品、奢侈品和日用品。这六大价值分别对应消费者的需求点,即仿真品的收藏价值、装饰品的审美价值、纪念品的情感价值、礼品的馈赠价值、日用品的实用价值、奢侈品的身份价值(见图5)。遵循价值分析推导出产品品类,是艺术衍生品开发的重要方法,通过在产品价值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建立起紧密的逻辑关联,可保证艺术衍生品开发的有的放矢,避免开发中的无序性与盲目性,这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创新与深度开发都具有现实意义。搞清楚“为什么”不仅可以保证短期开发的明确性,也可为长期产品的开发摸索出一条规范的路径。从“为什么”开始的设计思路,可保证设计的生命力与原创精神。

2.艺术衍生品的品类细分

在对艺术衍生品进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对艺术衍生品的品类进行细分。品类细分是艺术衍生品开发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当研究进行到艺术衍生品品类细分时,艺术衍生品的雏形就已经呈现出来(见图6)。通过对仿真品的收藏细分、装饰品的载体细分、纪念品的情感细分、礼品的用途细分、奢侈品的材料细分、日用品的功能细分的研究,艺术衍生品呈现出巨大的开发空间,许多可以延展的领域一目了然地出现,有效地回答了艺术衍生品开发中究竟“做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开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艺术衍生品的系统模型

艺术衍生品“怎么做”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系统性问题。当前国内市场上所看到的艺术衍生品良莠不齐的状况与缺乏系统模型有直接关联。艺术衍生品如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会出现品类上的狭窄和造型上的雷同,而且这种不求创新、一味相互抄袭、追求短期商业价值的行为,会导致艺术衍生品开发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的状态不仅是一个产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鉴于此,本文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系统模型(见图7),这

个系统模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是丝丝入扣的关系,有着相对严密的内在逻辑。通过这个模型推衍出的艺术衍生品具有生成感,这种生成感可以保证艺术衍生品的品质,提升艺术衍生品的生命力。这一系统模型可为系统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建立关联,使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过程成为可以系统推导出来的严密流程,即从“无形”的动机、观念到具体的概念、要素,进而形成“有形”的原则、策略、标准,完成动机生发――观念产生――概念导出――要素形成――原则建立――策略形成――标准制定等。以不同的动机作为核心,可以推导出完全不同的观念、要素、原则、策略、标准,形成完全不同的路径。系统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对艺术衍生品开发过程进行整体性思考,以保证之后的实务流程的有序开展。

4.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

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主要由以下四步构成(见图8)。

第一步是市场调研。其目标是精准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保证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对消费者深层需求的了解是艺术衍生品市场调研的重点。在调研中,可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购买力、商品需求结构、消费人口结构、消费者购

图8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

买动机、消费者购买行为等进行调查,摸清消费者购买艺术衍生品的动机、对现有艺术衍生品的意见、潜在的消费需求等。然后,根据市场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制定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策略,确定产品概念、品类、功能,通过有效的设计流程和展陈营销,保证艺术衍生品的良好开发。

第二步是产品定位。定位过程是一个对现有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在未知中探索发现的过程。定位是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灵魂,好的定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呈现产品的利益点、凸显产品的特点。通过产品定位,可对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品类、价格、人群、功能进行清晰的界定。

第三步是设计制作。这是一个将无形的概念转化成有形的产品的过程。要在产品定位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设计概念,进行反复的设计探索,寻找对应的造型、材料、色彩、肌理,不断通过草案优化艺术衍生品的外观、颜色、细节、语义、功能等,协调多种设计元素的冲突,将复杂的概念协调为简单的产品表

达。之后,运用三维辅助设计软件完成具体的产品制图,根据制图,完成产品模型的打样,进入生产环节。

四、艺术衍生品的原点创新

艺术衍生品的创新包括概念创新、形态创新、功能创新、材料创新、技术创新等,而艺术衍生品的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概念创新问题。创新的原点在哪里?

概念创新既非天马行空的主观臆想,也非绝对的逻辑推理,而是综合两者的思维突破。概念创新的基础虽是对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对相关知识与经验的掌握,但这些都只是条件,不足以达成概念创新,概念创新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赖声川认为,“创意所需要的智慧,是能够看到万物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看到万物的整体性,自然界一切的相互连接性。有了这种智慧,创意工作才可能有深度”[4]。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本质上是一个造物的过程,在赋予物体形态之前,必须首先赋予物体以精神,然后用材料和形态将其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要发挥“转化”作用,将自然界的材料按照设计构想重新组合,使其呈现出新的功能。为了完成这种“转化”,创新设计的思维必须寻找未转化前的原点。原点是设计的“根”,是进行创新最根本的素材;原点是创新的灵魂,其价值在设计中是必须保留的,创新只不过是改变它的呈现状态而已。以艺术衍生品、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艺术衍生品的原点是艺术品的原型,文创产品的原点是思维的原创,旅游纪念品的原点是特色的原地(见图9)。原型、原创、原地是让产品真正产生价值的部分。

作为艺术衍生品,衍生品原点的价值是其核心的价值。原点价值有三个属性:稀缺;非物质;无价。无论是狭义上具有艺术品原型的衍生品,还是广义上具有艺术感的衍生品,都具有这三个属性。优秀的艺术品是艺术家生命状态的当下呈现,具有不可复制的灵性,正是这种灵性的存在使得艺术品原作成为了稀缺、非物质、无价的物品。因此,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中,要通过设计语言的转化将艺术品转化为商品,并尽力保留艺术品的灵性,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艺术衍生品的欲望。稀缺性可使消费者趋之若鹜地渴望拥有;非物质性可使衍生品在延展中得到自由诠释;无价性可为衍生品在价值与价格之间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要进行艺术品的原点创新,可采取以下策略。

1.以原型拓展寻求价值突破

德国著名学者W.本雅明认为,复制品本身并

不具有价值,产生价值的是复制时所参照的物品,是这种稀缺的物品所具有的灵光让沉溺在物质泛滥世界中的人们在对这种特殊物质的复制品的占有行为中,稍稍脱离了物欲层面,赋予了其精神追求的属性。[5]

创新是从原点出发、以当下的审美意识和需求重新造物的过程。对艺术品原型的“转化”,从视觉上直接提取其图像、色彩、肌理进行再设计,是最常用的创新方法。但要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创新,必须寻求衍生品的价值突破。可从审美价值、收藏价值、情感价值、实用价值、馈赠价值、炫耀价值上实现突破,从商品开发的角度梳理产品功能,从功能需求的角度细分产品类别。

2.以原创突破进行跨界整合

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领域,基于原创的“跨界”整合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产品的体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原有以功能定位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这需要一种新的物质载体出现,以整合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使之相互渗透融合,以适应人们新的生活态度与审美品位,给人们带来纵深的产品体验。

“创意是一种跨越界限的能力,智慧是看到更多的能力。”[4]跨界整合意味着突破,其最核心的突破不仅是物与物的连接、场域与场域的融合,而且是观念、概念、思维、方法、感觉、状态、立场的转化。思维层面上的跨界,能够带来概念的创新,在原发状态基础上生成极具原创感的产品。

3.以原地深挖传承地域文化

无论是历史文物、建筑遗产、文化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节庆风俗、传统手工、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个漫长的时空中形成的稀缺文化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地域价值的深挖,是实现衍生品创新的基础。地域资源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自然价值,从价值层面寻求地域的独特元素,在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组合、提升,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传统的生活理念,为现代文明带来传统的观念,通过造物来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实现艺术衍生品创新的途径。

本文关于艺术衍生品创新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围绕概念创新、原点创新的层面而展开的,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材料创新、技术创新、媒介创新并没有涉及,有待下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参考文献]

[1]

林雪.艺术衍生品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服饰:理论版,2014(7):232.

[2]金磊磊.艺术衍生品的定义与分类[J].大众文艺,2014(21):117.

[3][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藤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

第9篇

本文作者:宛少军单位:北京画院研究部

一般来说,一个画派的产生、形成和确立必须具备三个重要条件:一是追求共同的艺术理想;二是出现一个画家群体;三是已形成作为一个艺术群体的明确的艺术风格或艺术趋向。

中外美术历史上关于一个画派的确立或概念描述大约有两种情形:一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记录。历史上某些画派的形成从一开始出现就是由某一个画家群体提出了自己明确的艺术主张、宣言或口号,并且很快或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艺术语言风格,以此带动、形成了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主要艺术面貌或以此与别的流派、群体有所区别,成为此时此地重要且独特的美术现象,从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影响,并为社会所认识和接受,由此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被当时和后世所记录和研究。比如印象派,就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有画家如马奈、莫奈、德加、雷若阿、毕沙罗、西斯莱等一群人相处在一起提出自己的艺术主张,他们都崇尚室外写生,大都以表现大自然丰富真实的光色效果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因而逐渐形成了基本面貌近似的技法表现语言和形式。他们以共同的追求和艺术面貌出现,曾多次举办展览,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艺术影响力,影响了世界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尽管印象派这个词是一位记者在评论中首先使用的,但印象派画家们索性将其拿来命名自己的画派。于是印象派作为一个画派被写进美术史。在中国美术史上,如“新安画派”、“决澜社”、“长安画派”等亦是如此。

二是基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中外美术史上也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在某个时期、某个地域出现几个或一群画家,他们在艺术理想、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倾向,而彼此之间具有相似性;但他们相互之间并没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像印象派画家那样经常一起在咖啡馆聚会聊天,讨论艺术问题。他们甚至相互之间都不认识,更没有共同发表过宣言和理论主张;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明确的艺术倾向,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后代史家基于这种事实,出于对历史的认识、概括和总结,也为便于对历史的阐述,史学家便以某个概念对这种现象进行概括,于是在美术史的撰写中就产生了某个画派但这个画派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概念,而不是对全部客观事实的记录描述,也就是说这个画派概念并不是当时已有的,而是后人给予的;这并不表示这个画派就是虚构的,它所依存的基本现象是曾经真实存在的,因而作为一个美术史概念是能够成立的。有了这个概念,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所发生过的史实。比如在美术史上的后印象派代表画家凡高、高更、塞尚,他们相互之间的情形完全不同于印象派画家。他们没有发表过共同的宣言主张,也没有就共同的艺术道路组合在一起,当然他们彼此认识甚至有短暂的相伴;然而,他们都一致反对印象派客观的光色表现,这一点是共同的。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在吸收印象派色彩观念的基础上,倾向于内心的情感表现,所以表现出了与印象派不同的艺术风格。《后印象派绘画史》的作者约翰雷华德在梳理、描述这个时段的美术现象时便提出了“后印象派”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在凡高他们在世时尚未提出;而学者提出这个概念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些画家鲜明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贡献。中国美术史上如“扬州画派”、“四王”、“四僧”等画派和概念同样都是后来美术史家基于对历史的研究和给予使用的。我们要区别的是,画派的名称或概念是当时的称谓的还是后人的总结。

很显然,京派绘画的概念不属于上述前者。那么作为一个画派,它是否具有形成画派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呢?答案是肯定的。第一,京派绘画具有明确的艺术主张“精研传统,博采新知”。这是1920年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时由金城明确提出来的。这个主张实际上就是走借古开今、在继承中创新的道路。他们为此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研究,如陈师曾的《文人画的价值》、金城的《画学讲义》等论述,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京派的画家群体在理论研究上的深入程度及所发表的文章数量,是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的画家群体所无法比拟的。第二,京派绘画具有明确的组织形式。京派绘画在1920年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了自己的正式组织,如果算上此前1905年所组成的“宣南画社”,那历史就更长了;到1927年湖社另行成立,可视为该组织形式的继续发展。以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为依托,该画派出版了影响巨大的刊物《湖社半月刊》(不久改为月刊)和《艺林旬刊》(后改为《艺林月刊》)。其中《湖社月刊》共出版100期,于1936年停刊;《艺林月刊》共出118期,至1942年6月停刊。京派绘画的艺术主张、理论研究、京派画家介绍等栏目在这两本刊物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两种刊物不仅是京派绘画继续发展的阵地,也成为研究京派绘画的当时状况乃至20世纪上半期中国画坛的重要史料。第三,京派绘画有数量可观的画家个体。借助于中国画学研究会等组织形式,京派绘画聚集、联络、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画家。特别是他们以特有的方式吸引和培养后学,大大拓展了京派画家群体的规模,形成了承上启下、传承有序的几代画家,使京派绘画的艺术主张和理想追求在整体上得到了张扬和凸显。第四,京派画家有基本一致的艺术追求和表现形式。他们尽管表现题材、艺术风格各有不同,但在继承出新这一艺术主张上是共同的,在艺术风格的基本格局上具有近似性,与中西融合派的艺术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第五,定期举办成绩展览及各种艺术活动。京派绘画的学术团体定期举办展览以及各种活动,包括组织中国绘画出国展览等,向外界介绍自己的成绩,使自己的艺术追求得到了很好的宣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因此,作为一个画派,京派绘画具备了一切应该具备的条件;唯一没有提出的就是“京派绘画”或“京派”这个概念,但这并不妨碍京派绘画的客观历史事实的存在以及在当时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力。当后世在梳理研究这段历史时只要具有起码的客观态度,就不能无视上述重要史实。如果把这段史实同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做一个比较,我们马上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明显不同。因此从历史观的角度对这段史实给予“京派绘画”的概念是能够成立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使用京派绘画的概念,反映出他们对这段史实的尊重和认识程度。然而,京派绘画概念的建立,并不等于对它所凝炼之史实的梳理、认识和研究就自然能建立起来。对京派绘画史实的忽视,反映了20世纪中国画坛的思潮是矛盾和纠结的。

从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历史发展就可以看到,20世纪的中国已形成了一个新的美术体系,这个新体系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中国美术史传统,是具有颠覆性的。这个新体系从20世纪初开始的美术革命到三四十年代的革命美术,再到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主流美术所形成了一个历史轨迹。这个新体系的核心,围绕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这个中心内容而展开,为其助力,它强调艺术要面向社会,描绘现实,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也就是为人生的艺术。这是20世纪特别是下半叶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流思潮,其艺术形态主要表现为中西融合派。而且这个新传统随着新中国建立后一系列美术制度的建立实施而愈显牢固。其中关键有两点:一是以西方写实主义为基本手段的教学方法覆盖了20世纪中国的几乎全部的美术教育,包括中国画教育。这个学习的结果,就是从人才的出口上,不仅培养了美术工作者偏向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而且深层次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以写实主义作为美术教育的主导思想和重要方法与中国固有的传统完全不同。二是建国后,几乎所有的展览由国家意识形态主导,核心是强调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性,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至“文革”已经形成或是强化了题材决定论的社会功利性,在今天则是继续强调表现现实生活的主旋律,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这种意识形态的主导,自然就决定了主流展览的评判和评选标准。从作品的出口上,牢牢把握住或控制了艺术创作的基本方向,使艺术家除此方向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出路。当然,近些年艺术市场的火爆似乎使这个出口变得松动,不再唯此一路,但还没有从总体上改变画家获得社会认可的路径。新体系强调的社会功用性与中国固有的传统偏重审美性和精神自娱的倾向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尽管古代也有“成教化,助人伦”、“文以载道”的倡导和实践,但还远不是主要的艺术实践。

相对20世纪的这个“新体系”,中国此前固有的有着几千年发展历程的美术历史被称之为“旧传统”;而与这个旧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从表现方法到艺术精神一脉相承并明确主张精研传统、继承传统者,在20世纪就应该是京派绘画了。那么,京派绘画在新体系看来自然也是旧传统。在20世纪新体系的主流框架之中,对于京派绘画的历史书写、价值评判自然都是在新体系的价值观之下进行的,这就注定了它作为新体系的对立面要受到抑制。这是京派绘画的发展实践直至今日的历史研究始终面对的也是无法摆脱的现实大背景。从新体系的评判标准来看,很长时间以来,京派绘画都被贴上保守、陈旧、缺少现实生活气息、无时代性创造性等概念的标签。甚至到今天,人们的这种印象都没有退却。当然,在京派绘画的所谓旧传统看来,新体系也有无笔墨、少韵味、缺意境等问题。这是因为双方的出发点和审美观不一致所产生的自然结果。然而,相对于新体系的主流和强势,旧传统自然成为守势,但终究在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浩荡潮流中被逐渐淹没,并在后来的历史研究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遮蔽,这是历史事实。

重新审视京派绘画,如果把他们的作品放到中国美术史自身发展的漫长时段中来看,人们就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不同于19世纪,更不同于宋元,尽管他们提倡回溯宋元(实际上是学习,以借古开今);他们的作品还是能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比如,齐白石在大写意中的新创造,于非在工笔花鸟中的创新,王雪涛在小写意中取得的新成就等等,都或多或少地散发出作者当时的时代气息。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京派绘画的出新和创造,是因为我们回到中国美术史自身的长时段发展历程中,而不是站在与新体系相对的横向角度。当然相对于旧传统,新体系的创新是毫无疑问的。实际上,无论新体系的中西融合,还是京派绘画的借古开今,二者都着眼于20世纪中国绘画需要发展变革的现实,只不过二者的思想主张和所循方向不同。京派绘画变革发展的基点是在中国传统中,在此基础上适当参照和吸收有益的西方艺术营养(说他们完全摹古、排斥西方艺术资源是不符合史实的)而进行变革,因此在今天看起来同传统还是很接近,变革的步伐就显得缓慢一些。新体系变革的基点其实是在西方艺术资源上,在此基础上有意吸收中国传统的有益营养,或使之中国化、民族化,因而同中国传统的距离就显得大了些,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用也明显得多。所以要进一步研究京派绘画,在方法上我们应该警惕或打破新体系与旧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不以一种标准简单地去否定另一种标准,也不以一种道路和主张去评判另一种艺术追求。应该看到他们面对现实所确立的共同目标,那就是创新;要看到他们在共同点上各自的努力,只是彼此的方法和取向不同;还要看到他们进行不同探索的可贵精神,肯定其面对革新可以走多种道路的可能性。他们正好相互补充,互为启发,共同充实和发展了20世纪的中国绘画,使之出现如此丰富的创作面貌。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史实,从而肯定其价值并使之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并使这一条道路的努力和实践得到进一步鼓励和发展的机会。由此,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就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地得到重视和继承,并使其在20世纪的历史叙述和评价中以至今天获得应有的位置。

基于20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环境,新体系得到充分发展是符合历史的实际需要的,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京派绘画的艺术实践和历史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和忽视,也是能够理解的。但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我们必然需要发展相应的文化,需要在新世纪发展和建立符合当代精神的本民族的美术体系和价值标准。中国社会对艺术的现实需要和20世纪已经完全不同,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我们需要重新梳理20世纪以京派绘画为代表的属于所谓旧传统的美术历史以借鉴更多的艺术资源,那么,以京派绘画为代表的传统资源以及他们在推陈出新中的经验得失就是我们应该珍视和研究的对象。

新世纪的今天,在国家强民族自信心得到巨大提升之后,我们不再有过去那么多的文化与思想上的纠结,可以用相对客观、冷静的心态,作出实事求是的学理分析,对京派绘画或以京派绘画为代表的旧传统重新进行探讨和探究,作出价值上的重估和重建,这至少有三重意义:一是客观地看待京派绘画的历史事实,不以偏见评价其20世纪之成就,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美术历史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这具有学术上的历史意义;二是看到京派绘画在继承旧传统基础上所做出的创造和出新,这种创新更具有民族文化的精神品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完全可以有所创新,从而坚定我们继承传统的信心,进行以古开今这一方向的艺术实践使其在新世纪获得发展的新空间;三是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传统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艺术和价值的评判标准。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西方的文化艺术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不再像20世纪那样一味地去崇拜和追随西方;同时对民族的艺术传统也开始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有了越来越相对平和冷静的心态,越来越认识到我们民族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对20世纪新体系的反思,以此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新的时代条件,是我们对京派绘画和中国美术深厚传统得以重新认识和价值重建的新契机。

第10篇

近些年来,一部分高校提倡的艺术教育,一方面,眷注于一般性的抽象理论的灌输方面,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学理论或者艺术理论的学习研究,以认识论和知识论作为艺术教育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将艺术教育狭隘地理解为开设一些音乐、美术知识介绍与欣赏的课程方面,流于具体的艺术知识和美术概念的传授。这两方面的做法,固然在理论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领悟的经验,增强他们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是仅仅停留在对一般理论的抽象理解和具体概念的机械把握.对于个别的艺术作品只能有浮光掠影的碎片式的模糊印象,而难以有深刻的感悟和审美的共鸣。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研究人员与教学人员普遍地将艺术教育简单理解为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艺术教育理论的知识传授,在教育活动中,片面地以抽象的概念代替生活感受,以理论体系覆盖生命直觉,以逻辑推导遮蔽心灵反思,因此遗忘对学生进行审美感性的教育,没有开启主体的心性和灵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培育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情。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艺术之树常青。开始,没有对于自然的观察体验和热情感受,一个人不可能培养对于艺术的热情和兴趣,当然更不用说美感和经验了。艺术教育离不开对于学生的自然和审美教育,离不开激发和调动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审美观察、诗意体验和富有激情的想像。在当今历史语境中,艺术教育还必须承担教育学生培养对于自然的敬畏感情,建立他们关心自然,和大自然平等对话的意识,而不应单纯地树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意识,而是应该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这样有助于建立生态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现代意识,更有利于美感的形成和艺术感觉的完善,可达到一石两鸟、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大学层面的艺术教育并非单纯局限于教科书上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换言之,艺术教育并不是那种满足于空谈艺术的本质、历史、特征、风格和表现的书本教育,也不限定于探讨文艺美学的种种概念,以及常识性的艺术知识。高校艺术教育事实上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精神工程,应当致力于借助于艺术教育的途径,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完整徤康的人格结构、具有一定审美修养和具有诗意内涵的生命存在个体,培养他们的艺术敏感和兴趣、良好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经验等等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从诗意生存和审美生存的美学意义上着眼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这样,使艺术教育获得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的关键不是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类别的知识传授,不是让大学生从审美境界的启发,让他们建立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尊重,开启心性,激发诗意情怀和审美眼界,结合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让大学生能够明“道,’体“道,进而与“道,’一体,进入充满美感的艺术殿堂。

在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上,人们习惯于将艺术教育附属于美学理论的范畴,或者将它和艺术理论混为一谈。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然而,它们毕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和区别。在存在形态上,艺术教育是将具体的美学理论、艺术理论应用于教学和教育的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注重于理论体系和概念内涵的传统也不是单向度地传授具有的艺术知识和审美经验,而是将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诗意直觉等审美感性渗透到理论结构和知识形式之中,另外,它注重艺术的形式感和具有的艺术经验的启发,使观察力和想像力融入记忆力、推理力,让理论结合实践,良知渗透生活。而一般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是以知识论和认识论相结合,是以逻辑和思辨以特性的概念形态。因此,它们不能简单和直接地代替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与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不仅有着存在方式上的差异性,而且有着社会预期和社会功能的差异性。艺术教育不是以单纯求知为特征的知识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寻求建设青年学生的诗意的人生修养和审美的生命境界。故从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纯知识学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将遮蔽艺术教育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意义,从而不能真正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换言之,艺术教育不是对知识理论问题的知识性解答,不是以回答“什么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等等类似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或者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讨论和回答的知识命题。艺术教育是力求解决人生的审美感性、良知修养和诗意境界的问题,而这些内容是美学知识和艺术经验难以包括的,它们更多是生命的智慧形态。

要进行艺术教育,审美主体就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感受和体验自然、社会和人生,进入到具体的审美对象才行。必须建立和大自然的对话关系,建立和艺术作品、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的对话关系。没有自然对于艺术对象所展开的亲身体验的独特感受,那么无论看了多少别人的分析文章、理论着作,听了别人多少评论指点,自己也只能鹦鹉学舌随人所言,而决不会对艺术对象有任何真切体认。没有审美主体的亲自参与和真切感受,便不可能有审美活动的感性展开,更不可能有审美感悟的产生和艺术灵感的获得。再以书法艺术为例,先秦法书,如甲骨文、铭文、大篆,它们尽管没有纯熟之书法理论引导,但笔画结构间却尽显书法美的奥妙,这是先民对劳动生活的感悟,对美的自然的感悟,是有感而发、灵感飞扬的文字组合的自由舞蹈。正因如此,欣赏殷墟书契,观看《大盂鼎》、《毛翁鼎》、《散氏盘》方会有那种“众星丽天,’的艺术美感。甲骨文字、钟鼎铭文的艺术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也还体现在文字形体本身透露出来的艺术生命。在实际的观赏效果上,早期文字显现出来的美感决不输于后来之书体。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的演进,汉字字体也经历了发展与嬗变从甲骨卜辞、青铜铭文、大小篆、隶,至楷(含魏碑)行、草等,字形与笔法的天地大大拓展,书体之间字形与笔法的融合,各流派之间风格的高标独立与互相濡染,使书法的美学内涵愈加丰厚。“汉字——书法——法书,’的人文主义的艺术实践表明,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洞察自然和人生的审美感性的活动。它表明艺术教育必须从理论转换到和实践的统一,从内容到形式的融合,从知识走向智慧,从逻辑分析走向诗意感受。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必须从“知识理论,’走向“生活实践,从知识论转换到智慧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于自然和人生的观察、体验、想像的兴趣和能力。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不应是一种纯理论的求知过程,它必须是一种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的一种艺术实践和审美感悟。只有在每一位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艺术教育的内在品格与审美特征才能被鲜活地显露和敞亮。人正是在审美活动的游戏状态中,正是在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人才摆脱世俗的知识、功利、欲望的种种束缚,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从而达到马克思所理想的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的审美理想。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品交易 艺术品交易行为 法律规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价值和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艺术品有着珍藏和潜在升值的财富,激发了人们对其竞相进行投资行为的发生,也极大的推动了艺术品交易市场形成与发展。然而,由于艺术品交易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加之我国现行法律对艺术品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制存在缺失,导致了艺术品交易过程中的民商事纠纷的发生。因此,如何运用民商法律规范,从法律上界定和厘清交易中艺术品的内涵和外延,进而科学把握艺术品交易标的的法律属性,建立有效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机制,科学地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合理的分担艺术品交易中的法律责任,对艺术品交易行为进行法律规制,乃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它对于促进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健康、有序、高效运转,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交易中艺术品的厘清

据《中国百科大词典》,界定艺术品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范畴着手。广义的艺术品,指的是“历史上一切具有艺术价值并传承人类对美的认知、理解、探求、创造的客观物质载体”。而狭义的艺术品,是指“凝聚人类各种形式的艺术劳动,具有某一具体表征和特定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的物品”。在2003年6月2日我国文化部部务会议上,通过了《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此稿中对艺术品概念是这样界定的,艺术品:是指“绘画作品、书法篆刻作品、雕塑雕刻作品、艺术摄影作品、装置艺术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等以及上述作品的有限复制品”。

我国文化部部务会议对艺术品概念的界定,其界定仅指出了艺术品的范围,缺失对概念内涵的界定;而《中国百科大词典》狭义的艺术品的定义,也仅是从艺术品的静态来源和价值加以界定,缺乏全面性;而《中国百科大词典》广义的艺术品的定义,更为高度抽象,不宜用来对交易和流通的艺术品界定。我国法律还没有确切定义艺术品的范畴,当务之急应对交易中的艺术品概念加以厘清,这对交易过程中的艺术品(交易标的)合法性问题,交易行为有无效力问题,交易行为责任问题,艺术品交易中主体等问题是一个置关重要的前提。因而,结合上述的定义和艺术品交易的实务,从法律上对交易中的艺术品概念的界定,必须考虑到其动态性和权利属性。笔者认为交易中的艺术品应定义为,它是指凝聚有人们各种形式的艺术劳动,具有经济、文化、审美、合法性、科学价值的、且可依法用来交易的物品。这种概念的厘清,从权属和交易动态、以及艺术品的特征得以较为全面的涵盖,该定义的界定较为适宜。

三、艺术品交易的构成要素

1.艺术品交易主体要素的构成

从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主体上看,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主体,是由艺术品创作者、艺术品购买者或投资者、经营性中介机构以及评估鉴定等服务机构、监管机构所组成的。

2.艺术品交易客体要素的构成

艺术品交易的客体,是指艺术品交易双方权利与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即艺术品、以及艺术品的临摹作品、艺术品的复制品、还可能涵盖着赝品的交易行为。

标的物为艺术品的,是指凝聚有人们各种形式的艺术劳动,具有合法性和经济、文化、审美、科学价值、且可依法用来交易的物品。标的物为临摹艺术品的,如果临摹者临摹作品的目的是增长个人才干,提升学习能力或者临摹者临摹古人的作品,并明确表明是临摹作品,此两类作品通常被视为法律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另如,临摹者使用临摹作品冒充原作者作品、原作者己声明其作品不允许被临摹,则此两类临摹作品不是合法的艺术作品,著作权法不能对其保护。标的物为复制品的,不可能产生新的著作权。所以在著作权法上,艺术作品的复制品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只能算是一种产品。标的物为赝品的,由于赝品是以假冒他人署名为前提而产生的,具有明显的违法性,赝品的交易不受法律保护。

3.艺术品交易法律关系内容要素的构成

艺术品的创作者、购买人或投资者、艺术品交易的中介机构、评估与鉴定者、市场的监管者等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结构。艺术品在生产者或创作者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展览、销售等方式与投资购买人或投资人之间形成买卖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艺术品评估与鉴定者作为市场的服务和辅助机构,是艺术品市场鉴定与评估体系的组成部分。艺术品本身价值评估和真伪的鉴定直接涉及到艺术品所有人和购买人买卖价值的实现、艺术品评估和鉴定结论正确真伪与否,直接在艺术品所有人和购买人间产生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此外,艺术品的创作者、购买人或投资者、艺术品交易的中介机构、评估与鉴定者与市场的监管者,由监管而产生监管与被监管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关系。

四、我国艺术品交易存在法律的问题

我国规范艺术品交易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以及国务院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两部法律与我国日益发展的艺术品交易及其需要的法律规制相差甚远。

1.缺乏对艺术品交易规制的专门立法

目前,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人为的在形成,然而,法律对其交易主体的主体资格、准入市场的条件、艺术品评估鉴定中介机构资质条件和法律责任,市场的监管与责任等等,都缺乏具体的立法规定。导致艺术品交易权责不清,画廊同拍卖行关系错位等现象时有发生。

2.艺术品交易的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

首先,缺少对艺术品制假、售假承担民事、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其次,缺少对艺术品评估鉴定师的机构资质和责任的具体规定。对艺术品交易中的评估与鉴定人员的专业、法律资格认证和道德品质认证未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对艺术品交易中的评估与鉴定人员的不作为、以及违法的积极作为行为、过失行为造成的损害,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缺少规制。对艺术品交易中的评估与鉴定人员的诚信义务和说明义务缺少规定。

3.缺少对艺术品交易的具体监管制度

我国在对艺术品交易的具体监管上,监管的主体授权哪个部门、监管部门的权力与责任、监管的强制措施以及强制措施的行使都缺少具体规定,致使艺术品交易市场售价、造价、欺诈、加评估或鉴定现象乱相不断,交易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4.缺少诚信制度

现今艺术品交易市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诚信机制的缺失,诚信危机成为制约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瓶颈。艺术品交易市场中出现的艺术家包装炒作、人为造市,画廊的制假贩假、拍卖机构的拍假和假拍,甚至评论和鉴定专家也受利益驱使而对艺术品给出虚假的结论等,以上种种都可以归责于艺术品交易市场缺失诚信机制造成的。

5.艺术品拍卖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该条款可能造成一些拍卖行滥用这一瑕疵免责条款,获取不正当利益,将免责条款当做其非法行为的保护伞。

五、完善我国艺术品交易行为规制的立法对策

1.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主体的准入制度

从实践上看,对艺术品的创作者或销售经营者来说,设定法定的资质条件:一是应具有一定的创作或经营能力,应体现在知识技能的认证或经营资本(注册资本)上的认证;二是取得国家获地方政府颁布的艺术品交易(中介经营)的资格证书;三是艺术品交易主体经营章程;四是艺术品交易经营场所;五是具有一定的经营项目或范围。六是其从业人员须取得艺术品交易(中介)资格证书。考虑到艺术品中介交易的款项数量和交易的安全,也可采取严格准则主义,实行注册审批制。

2.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评估与鉴定制度

艺术品交易的评估鉴定人对艺术品真伪的鉴定结论关乎于艺术品的价格和行情。建议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评估与鉴定制度、鉴定人执业证书制、执业资格审查制、诚信等级评估制等。将评估与鉴定机构和鉴定师的资质等级、工作程序等纳入到法制管理中,从法律程序上保证艺术品鉴定的公开、公正和透明。

3.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责任制度

首先,确立对制假、售假中的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竟合的现象,采用两种民事责任方式。其次,增加《刑法》规定,对艺术品交易中的评估与鉴定师或机构故意或过失出具虚假艺术品评估与鉴定结论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吊销执业资格5年;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吊销营业执照。

4.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监管制度

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监管制度,明确地将监管的主体授权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同时法定监管权力与责任,其中应赋予现场检查权、询问权、查账权、帐簿以及经营资料复印权、查封权、以及强制措施执行的权利;明确规定监管的强制措施可以采取限制人身自由、限制出入境、以及开户银行查询封存权力;同时规定上述权利行使的方法和步骤。

5.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信用制度

目前,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诚信危机成为制约其市场发展的瓶颈。有鉴于此,建议在专门法之中确立信用制度,对征信机构的定位、权限、不良信息的保存年限、违反信用行为的处罚等作出具体规定。

6.修订《拍卖法》有关条款

针对一些拍卖行人滥用拍卖法瑕疵免责条款,建议将第六十一条第二款作出细化规定,明确义务,拍卖行应谨慎鉴定拍品真伪, 如果确因拍卖行故意、过失或未尽职责造成错将赝品按真品拍卖的行为,拍卖行应配合买方退还赝品,并与卖方同时承担拍卖款的连带返还责任,确保拍卖法真正发挥正义的作用。

六、结束语

鉴于我国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是一个新兴的投资市场,艺术品交易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通过本文的论证,提出限定交易主体准入制度、确立交易责任制度、确立交易监管制度、确立交易信用制度等立法建议,希望能够有效避免和解决艺术品交易过程中的民商事纠纷。

参考文献:

[1]刘翔宇.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49-52.

[2]郭玉军.制售美术赝品的法律责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3):21-22.

[3]郑健.经济论坛论[J].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2007(23):44-46.

第12篇

【关键词】概念首饰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36-1.5

一、概念首饰源起

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两次接踵而至的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各种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打开了艺术家们的思路。几乎同时期存在的浪漫主义正代表了当时人们面对变化时的反应,艺术家的思维从传统规范中解脱出来。正是因为浪漫主义的诞生,艺术仿佛打开了一扇门,从此走上了将各种不可能变成可能的道路。再到20世纪后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看世界的眼光,人们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更加的信马由缰。概念首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而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时各种新金属及宝石矿产的发现,新的宝石切割技术的发明,也在技术和材料上支持概念首饰的发展。比如20世纪初铂金的发现带来了宝石镶嵌的革命,取代了部分银与黄金镶嵌,因其材料的特殊性而发展出梵克雅宝著名的隐形镶嵌法。御木本对珍珠的养殖解决了天然珠产量不足的问题。翡翠、玛瑙、天青石、孔雀石、绿松石、琥珀、珊瑚等新材料相继被发现开发。在宝石切割技术上,发明了除传统明亮型切割、古典玫瑰车工之外的桌形切割、长梯形切割、梯形切割、柱形切割等。以及更多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的发明。

概念首饰的创作,最早应该是19世纪末新艺术运动时期法国的勒内·拉里克,他在当时大胆运用黄金、珐琅、绿玉髓、月光石、钻石等珍贵的材料,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大自然进行了梦幻般的再现,不仅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的珠宝设计,时至今日仍然是难以超越的经典。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蜻蜓女人,运用各种材质和精湛的工艺打造出一位有着蜻蜓翅膀的迷人女性形象。

20世纪初,现代艺术运动对首饰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概念首饰的影响,几乎根植于现代艺术的土壤中,现代艺术作品中多种材料的使用和技法的创新为首饰设计带来灵感。在现代艺术流派中非常重要的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对首饰的影响非常明显。毕加索、达利等来自绘画、雕塑等“纯艺术”领域的现代艺术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开始运用贵金属及宝石来诠释自己天马行空的艺术思维,传递自己的艺术理念,他们称自己的作品为“可佩带的雕塑”、“可佩带的绘画”、“可佩带的建筑”。他们的艺术风格从不同方面影响了概念首饰设计的创新。比如达利著名的《记忆的永恒》里流淌的时钟做成的胸针,充分体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发展至后来有了专业的概念首饰艺术家,概念首饰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二、概念首饰的定义和范围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通过对自然、人性、思想、材料、工艺等的探索,传达信息、疑问、挑战、求索的思想情感。正如油画布和颜料之于画家,金属、宝石等各种材料对于首饰艺术家来讲,也是表达思想、抒怀的媒介。因此,首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传统观念赋予它的功能和价值,成为纯粹艺术的表现形式。此类首饰通常被定义为“艺术首饰”或“概念首饰”。

发展至今,概念首饰已经不仅仅限于诞生之初所采用的贵重材料和实物形式了,其自身也在进行各种未知可能性的探讨。比如有的概念首饰颠覆了首饰作为依附于人体而存在的配件角色,将人体转化为活动的画廊,流动展示作品的舞台,人体作为一个活动的展架或者可以和作品互动的客体。有的概念首饰可能根本不存在实物,它可能是艺术家以光的形式打在模特身上的影子,也可能是作者在人体上利用太阳晒出的痕迹,甚至是艺术家利用人体所作的装置作品。不过,与其将这类概念首饰归类为首饰,毋宁将其归为“艺术作品”更合适。

许多趣味性概念首饰也进入人们的视野,旨在用一种诙谐幽默而又轻快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而这一类概念首饰同时也得到了市场的追捧。

三、概念首饰类型分析

表达艺术家个人思想理念及人文感受为主的概念首饰创作。此类概念首饰旨在挑战人们对传统首饰的再诠释、再思索。它提出疑问,也鼓励人们去直面棘手的问题,关注社会、人生、环境等问题,艺术家借以表达人文关怀思想理念。

美国首饰艺术家Anya的作品。运用一系列类似蕾丝花边的、非常女人味的形与非常工业化的冷冰冰的颜色或几何形相似结合,旨在探讨女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与现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采用大家熟知的符号进行场景置换的再诠释,使得原来人们所熟识的形在离开那个特定的场景后产生一种格格不入的关系,首饰艺术家往往试图利用这种错置的关系,激起人们的想象力和兴趣。因为人们往往对熟视无睹的场景或情况变得麻木。艺术家的责任之一便是唤醒这种麻木的状况,激发思考并进而寻求变化和改善。

探索新材料的运用以及新制作工艺为主的概念首饰研究。亚历山大·考德尔(Alexander Calder),概念首饰发展之初的鼻祖之一,他的特别贡献之处在于抛弃传统用火进行焊接与镶嵌的方式,他喜欢保持宝石原本的样子,在金属和宝石上打孔再用金属丝穿连。

追求新的形式美感与结构创新为主的概念首饰研究。赵心绮(Cindy Chao),台湾首位进军纽约佳士得的珠宝设计师,在建立品牌短短3年后就成为了世界珠宝设计舞台上的一匹中国黑马。一年只制作36件Master piece的她,让欧美、港台的政要名媛们心甘情愿地把天价珠宝存放在心绮的保险箱里,花上几年等待她的灵感。对于这位年纪轻轻就成为了首位受邀在香港IFC连卡佛百货开店的台湾珠宝设计师,一切听上去更像是一则神乎其神的传奇。就让我们带你走进Cindy Chao的瑰丽世界,亲自验证港台名媛社交界最广为流传的赞美——“看见过赵心绮设计的‘四季’系列之后,没有一个女人能移开她的目光……”

四、概念首饰在国外市场的发展起源和概况

珠宝首饰自古历来是皇室贵族的专利,而在装饰艺术运动之后,由可可香奈儿带领的在女性服装上的解放,也促进了与之搭配的胸针、发饰、戒指、手镯等配饰的需求,珠宝首饰作为商品走入市场走进大众的生活。

概念首饰被市场所接受要迟于这些作为服装配饰的珠宝首饰。1946年,现代首饰艺术展正式亮相于国立现代美术馆,参展作品135件出自26位艺术家之手。从此,概念首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美国也成为概念首饰艺术发展与推广的主力军。首饰行业中有成就的独立概念首饰艺术家和设计师有上千名,他们通过画廊及展览会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和小批量产品。比如目前有SNAG北美金属艺术家联合会、ACC美国手工艺委员会、巴尔的摩手工艺博览会,还有大大小小的艺术设计机构主办的艺术博览会、手工艺术博览会以及各种规模的艺术节等,为艺术家与顾客牵线搭桥。大部分艺术家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和一群忠实的小众客户。

概念首饰在大众市场发展的成熟,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德国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利用本国精益求精的工艺技术优势,与现代先锋设计理念相结合,大力支持首饰艺术家,促进珠宝产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市场。概念首饰从此走向了与大众市场品牌紧密联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