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茶道的理解

对茶道的理解

时间:2023-12-04 10:04:33

对茶道的理解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茶道;文化传承;高校教育

中国茶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茶文化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具有自己的茶道文化,而所有的茶道文化都是在中国茶道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高校是茶道、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教师讲授、茶文化专家的讲座,来传达茶道知识、茶道传统与茶道技艺。因此茶道文化对现代人的意义并不在于学习茶道技巧,而在于继承、传播茶道文化,推动茶道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茶道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茶道起源于唐朝,《茶经》是第一部有关茶叶的文学著作。而中国也是最早发现茶、饮茶的国家,从唐朝以后茶作为一种饮料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开来。《茶经》是唐朝陆羽所做的有关煮茶、饮茶的文学文献,它不仅仅是介绍煮茶、饮茶等茶叶知识的学术著作,还包含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一切皆空的深厚茶道文化思想内涵。自唐朝以来,宫廷、民间、寺院、市井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饮茶品茶活动,茶道茶文化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宋代以后逐渐出现点茶、斗茶等活动,茶道也由原来的高雅文化逐渐向市民文化转变。各个阶层的民众都能够用茶道文化招待朋友、拜访亲友,以完成日常的交往活动。明清以后的饮茶品茶活动更为简约,而茶叶的选择、生产也更加的精细化。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饮茶活动,茶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中国茶道并不拘泥于煮茶、饮茶形式的选择,而更加关注茶产业附加产品的生产、茶产业经济效益的增加。自唐代以后茶道开始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各个地区的茶道交流活动往来不绝,其中茶道文化得到最好继承的国家为日本。茶道在原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四大皆空的思想上,又增加清寂的禅学思想。因此茶道思想融合宗教、哲学、艺术、伦理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自身独有的清、柔、圆、寂的文化氛围。如今的茶道一方面承担养生的作用,普通民众从茶道中获得心灵的升华;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茶道内涵能提升国民的思想素质,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2茶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茶道融合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宗教的文化思想,形成独特的清寂和美文化理念。我国地域辽阔、茶叶种类众多,因此在煮茶、品茶等形式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各个地区的居民都有一套自身独有的饮茶方式,也形成不同的茶道思想。当前茶文化领域尊崇的茶道思想为“廉、美、和、敬”,廉洁清廉、追求美向往美、心态平和安定、心存敬畏成为茶道所尊崇的主要思想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茶道正在逐渐往商业化、大众化等方向靠拢,休闲娱乐成为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道专注于煮茶、饮茶、茶产品方面的探索开发,提倡茶叶平心静气的养生作用。但相比于日本茶道而言,我国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茶道礼仪规范。由于我国的茶叶种类众多、茶道流派复杂,煮茶、饮茶等茶道方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此同时政府也没有从制度层面对茶道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特色进行规范,所以我国的茶道发展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特征。目前我国专注于茶叶产业建设,包括茶叶生产、茶叶附加产品生产、茶文化景区建设等,通过建立茶叶品牌来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叶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茶文化交流活动来吸引游客,增加本地的茶叶收入,提升地区的茶叶知名度。茶道的传承主要通过茶叶的经营销售来完成,现代居民通过煮茶、饮茶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各个高校还设立有茶文化、茶学专业,传授给同学们茶叶理论知识、茶道的理论知识,使同学们自觉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操。茶道还能够与茶叶科研结合起来,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茶叶产品;有些学校还开设茶产品营销课程,教授给学生茶产品营销技巧。而社会中也出现茶艺师培训等课程,主要向现代居民传授茶道的礼仪文化,以及煮茶、倒茶、饮茶等方面的技巧。茶道文化传承方面的间断问题,应该在茶道制度、茶道传播形式、茶道传播程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茶道传播制度、方式、程序方面的规范,能够建立起完整的茶道文化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茶道文化主体。同时茶道的传播要贴近普通群众,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茶道文化的推广宣传,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还要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进行茶道文化课程的设置,争取每个学期都能开设一门茶道文化课程。茶道行动规范、礼仪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3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维中的运用

中国茶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强烈的现代意义。茶道首先讲究现代居民对茶的理解,讲究茶文化的发掘与传播,以及茶道产品的开发创造,主要围绕茶叶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附加价值等方面展开;然后茶道讲究现代人对自身的理解,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等一系列的活动,人能够从自身灵魂中发掘到更多的东西,将身体与灵魂进行融合。茶道的内涵是以自然为基础,进而上升到人文精神领域。茶道中的“真、善、美”是相互联系的,茶道讲究真善美,提倡清寂廉静和美的文化品位。所以,茶不仅具有缓解口渴、陶冶身心的物质滋润作用,而且有着洗涤心灵、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茶道也成为居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的茶道活动,能够带给人心灵的陶冶、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茶道的清幽、廉静、和美是传统茶道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应该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幸福目标。茶道分为两个部分:茶和道。茶涵盖所有的茶叶种类,道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属于哲学的范畴,是由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佛教的《金刚经》等一系列的宗教经典组成。茶与道的结合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茶道文化涵盖我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茶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特征、以及茶本身的清幽,揭示茶叶与环境存在的紧密联系,也能够从侧面提升人类的环保意识。茶叶具有“和善美丽”的特性、茶道主张“精行俭德”的品德与信仰,告诫世人应“德博而化”。这表明通过茶道文化和善品性的熏陶,能够逐渐提升世人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茶道还具有天道人伦的道德思想,天道人伦的思想主张万事万物都要按照其自然规律进行运转,不能违背天道人伦进行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茶道以和、天人合一作为人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所依从的理论依据,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茶道专业讲师专注于对茶道的文化、精神、艺术特色进行详细讲解,以提升大众的艺术水准与文化修养。茶道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连接关系,茶道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的演示活动,进行茶文化的传播;还能够通过茶道书籍、茶道自然生态景区进行茶道文化的传播。自然科学、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共同构成完整的茶道文化体系,才能促进茶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才能使人们深入了解茶道文化的精髓。通过利用茶叶博物馆、老茶馆、茶叶生产加工基地、茶文化景区等现实资源,开展茶道文化传播活动。茶叶基地参观考察、茶文化景区游览、茶道社团活动的结合,能够促进茶道文化的深度传播,也能够使大众了解茶、感悟茶,品位茶道的独特美感与深厚的文化哲思。我国在古代已经有茶道教育方面的课程,茶道教育大多以家庭授教为主。传统上社会的茶道交流、煮茶、饮茶,也以男性为茶道交流的主要群体。现代社会也允许女性从事茶道学习、交流活动,大多数茶馆酒楼有着男性茶道传授师,也有女性茶道传授师,他们主要从事茶道表演、煮茶等一系列茶道活动。我国也逐渐增设茶艺师资格考试、茶道师技艺欣赏交流活动,用以培养大量符合国家要求的茶艺从业人员,提升全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茶道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在高校教育中主要起着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虽然说各个高校也开设茶道课程进行茶道的交流,但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与陌生人、合作伙伴的交流能力,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要按照一定的规矩来履行各自的职责。茶道具有严格的动作规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经过茶道的学习以后,能够增强学生与他人的心神交流,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茶道中的动作规范也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茶道的教授活动能够促进茶道文化的传播交流,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与道德素养。对那些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茶叶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传授茶道煮茶、倒茶、品茶等方面的技能与规范。通过茶道知识的通俗讲解,使学生初步理解茶叶方面的知识技能,理解茶道传播的人文思想。对那些茶叶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专业的茶叶、茶具、煮茶标准动作、品茶心态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茶道文化的深邃内涵。

4结语

茶道不仅仅包含茶叶、茶文化的内容,更涵盖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与艺术思想。因此茶道包含茶文化的所有内容,同时也包含哲学、美学、自然科学、艺术学等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社会居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归属。所以高校的茶道教育管理,最重要的是传播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高校可以通过茶道专业教学、茶叶产地参观游览、茶道实践等方式,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茶道文化体系,推动茶道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作者:刘大勇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庄爱兰.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理念与制度关系探讨[J].才智,2015(36):124-125

[2]岳淼.高校的教学管理现存问题与应对措施[J].科技展望,2016(3)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2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对学校开展音乐课程这一举动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但开展音乐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出杰出的音乐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出温婉和谐的人。要想体会茶艺表演的深层内涵,需要发挥观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远比你所学的知识更加宝贵,因为想象力是无限的,而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对音乐的鉴赏可以较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茶文化给以音乐灵魂,没有文化注入的音乐只是枯燥的音乐,本文就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应用研究

1茶文化与音乐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经多个朝代历史的洗礼而留下的精华,至今不衰仍被人们追崇。回想一下我们所学的关于饮茶的诗词歌赋,就会发现茶与音乐早在几千年以前就为人们所传颂。如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苏轼的《行香子•茶词》、黄庭坚的《鹧鸪天•汤词》中都提到关于琵琶、古筝、笛子等多种古典乐器的使用和声乐。而在现代的茶楼中所放音乐也多是古典歌曲,“茶宜净室、宜古曲”是从古代到当代不变的旋律。茶艺茶道可以培养人的情操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美学,学习茶道也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可以利用赏茶、沏茶来增进茶友之间的友谊,更可以学习相关的古典立法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品茗培养自己清和、廉洁、温婉、求真的高尚情操。茶道是一种可以提升自身气质、十分有意义的美仪仪式,与古代的儒雅之士提倡的儒僧道茶文化精神也不谋而合。茶文化与音乐产生相容,这时候浮现在我们脑中的应该是非采茶歌莫属了。采茶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后来又衍生出的采茶戏、采茶舞无不是我们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创立的采茶戏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特的剧种。在当代生活中谈到茶文化与音乐的相容时,我们也会报出不少的古老的采茶歌的名曲,如《采茶舞曲》、《请茶歌》等。现代茶歌的出现,使得茶文化与音乐再一次发生交流与碰撞,可以使茶文化更好的得到传承与推广。例如在精彩绝伦的茶艺表演中,壶中的水倾泻而出到茶杯中时的动作配以我们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借搭配这样一首名曲使得倒茶这一简单动作有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2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2.1信息传达方式的共性

音乐是共通的,不论是否属于同一国家。音乐之所以这么受人们欢迎,原因有很多:第一、音乐存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风声、雨声、鸟声还是自然界的其他某种声音都可以成为表达音乐的载体,最重要的是这种声音不受人为的各种干扰,它们都是自由的天籁之音。第二、作为音乐创作人、作曲家、演奏家们每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他们各自可以根据个人的情感、个人的人生经历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演绎出不同的音乐歌曲。茶香作为茶文化中能感觉到的载体,同音乐一样不需任何语言,可以超越国界为任何一个人所理解与接受。沁人心脾、千滋百味的茶香,精彩绝伦的茶艺深受亚洲人民的喜爱。茶道热衷者们选取不同品种的茶叶、风格各异的茶具,将茶香的真谛传递给世界的每一角落。在品茶或是茶艺比赛中,人们是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或定义出对茶的理解。同样作为品茶者们,也不用茶艺师们任何语言的解释,只要用心去感受、回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茶香的独特的解读。站在信息传达和接受的角度,茶艺和音乐是有共性的,由于两种文化存在相同之处,在学习这两种文化时可以相互之间借鉴学习,使得学生对抽象的音乐的理解变得容易一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也就突显出来。

2.2精神内层的共性

茶文化是一种经时间洗礼而留下的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茶艺作为茶艺家们表现茶文化的一种载体,包涵茶艺家们对茶文化的热烈的情感,但是我们却无法从茶艺这一表演载体,去真正地了解到茶艺家们所要传递的丰富的情感,就像在欣赏歌曲表演时,我们也无法从歌手们程序化的表演过程中,理解歌手向我们传递的内容。也正是由于不同的人的理解存在主观性和多义性,才给与人们无限想象与发挥的空间。由于对茶艺和音乐的欣赏都是来自于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论茶艺表演或是音乐表演多么变化神奇、不可思议,但是当欣赏茶艺师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想起如高山流水般的音乐,我们就会有那种感受好像在尘世中漂流许久,终于洗净铅尘,得到灵魂的洗涤净化。对音乐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需要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进而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而对茶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可以利用精神内层的共性,随着茶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帮助我们深入歌词,去真正用心感受音乐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力量。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茶艺给予音乐灵魂、音乐给予茶艺形式,将茶文化运用于音乐教育中,可谓锦上添花、相辅相成。

3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作为一种综合性、创新性的艺术创造活动,从填词谱曲以致到舞台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瞬间,荡气回肠的古典舞,再配以高山流水、或是泉水般清澈的茶水的声音,高度体现作曲家、作词家、表演者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强大的文化素养。所以,为了使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有更好的运用从而促进音乐的发展,设计一系列不同的茶文化课程供同学们学习,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几大模块:茶文化欣赏学习、茶文化在歌词方面运用的学习、茶道教育、茶道实践的学习,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儒学气质和艺术魅力。

3.1茶文化欣赏课程的开设与学习

在茶文化学习的课堂中,我们选取各个朝代最具特色、最具代表茶文化的一些描述茶的词曲、歌曲或舞蹈的一些作品,作为茶文化欣赏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如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全唐诗》中的皎然的《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茶歌的再一个主要来源,即完全由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通过这些歌曲的学习,更容易引导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力,加快学生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由浅及深,感悟歌曲的真正魅力。在茶文化欣赏的课程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自由地谈论对文化的理解及赏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赏析茶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从而具备基本的文化赏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人生的感悟、时间的万物融入到音乐中,创作出触动人心灵的音乐。

3.2茶文化在歌词方面的运用与结合

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所知晓的茶文化是经过无数先人的打磨随着历史的滚轮而留下的精华瑰宝,传承到现在的茶文化的意义已不再是提供人类解渴的饮品,更多代表的是一种优雅的艺术情操、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作为音乐学习者,我们可以多从大众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审美需求等多角度出发将这些茶文化运用在歌词中,就像周杰伦利用青花瓷这首歌将青花瓷演绎的惟妙惟肖一般。在对歌词进行填写的时候,注重的不仅仅只是描述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注重的是将文化通过歌词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这样的歌词就不会让听者觉得空洞无味。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运用在字里行间,不仅可提高歌曲的吸引力,还能提高歌曲自身的文化价值,同时提高歌词的审美价值,吸引更多观众赏析购买。在茶文化方面,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这种风韵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论是吟唱茶的精神,茶的外表,亦或是茶的香味都会成为一首沁人心脾的曲子,也只有茶才能将这三种优美之处结合在一起而不让听者觉得僵硬。将茶文化运用到歌词中,不仅可以丰富歌词的内在含义,更能丰富整首歌曲所特有的文化和精神,这种形式的传播也更加有利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3.3茶道教育、茶道实践的学习

茶道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不仅仅只是沏茶的步骤,也是一种文化。茶道从煮茶、泡茶再到倒茶、品茶,其中每一个微小的步骤都可以体现出整套茶文化的艺术造诣。沏茶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既柔软又坚韧,品茶时的心境如淡雅竹菊般,安静、恬淡,没有好的心境就无法品出茶中百味。在浮躁的社会中,在嘈杂的快餐音乐模式中,这种淡雅的心境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当下学生认真学习和揣摩的。当代的音乐传达的情感直接、歌词直白,很难给人以宁静悠远、寓意深刻的感觉,在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人们所喜爱的已不再是重金属音乐,而是渴望听到清新空灵的音乐。中国茶道文化艺术是我国特有的国粹,其内涵之深无以比拟,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茶的清幽与茶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向世人警示了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其二,茶性的“美善统一”与茶道推崇的“精行俭德”,告诫世人应“德博而化”,向世人展示了高素质的重要性;其三,茶道提倡的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警示霸权主义的危险性;其四、茶道的灵魂“和”展示了全球一体化将是未来世界的走势。中国茶道文化包含了美学、哲学、科学,它包罗万象、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了解茶道文化对提升我们音乐修养也大有益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运用到音乐中,使歌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使我们对音乐的曲、词、演奏方式、以及风格的欣赏等能够打破具体事务的束缚,在音乐上有更高的造诣。

4总结

茶文化和音乐相容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渊源,使得茶文化成为提升音乐魅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音乐的相容可以使人既能体会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感受到音乐强悍的感染力。在欣赏音乐时,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颜色、鼻子能感觉到音乐传达的香味、嘴巴能品位出音乐的味道,耳朵能享受到优美的旋律,心中能感悟到音乐的深刻内涵。通过有效的手段将茶文化运用到音乐教育上,使茶文化和音乐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创作出直击人心灵的音乐。

作者:康雪 魏欣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姜春红.茶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1(22):164-165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叙事;审美特征;表意与隐喻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91-03

2013年由王冲霄执导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跨越世界不同国家,通过对近60位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的采访与拍摄,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制作等角度呈现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呈现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与茶的微妙关系,以接常百姓的生活引起情感的共鸣,流露出一种茶文化背后的情感,传达茶精神,从而感悟茶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正如其主题所讲“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每一个茶其实都在修行属于自己的茶道,而所谓茶道,就是在我们都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纪录片不单是以淳朴细腻的电视画面展示丰富多彩的食材及加工做法,而是通过以画面中故事叙述的纪实性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性,深刻揭示人文色彩、传统文化价值观、社会民族认同和生态和谐等深刻的文化内涵。纪录片《茶》既是对茶文化,茶精神的探寻,同样是呈现一场人与茶的对话,是对茶人精神的传递。

一、从味蕾阐述“一禅一茶”叙事特征

纪录片《茶》从国人所钟爱的味蕾角度出发,以真实、细节、温情的情感表达对茶文化,茶精神的敬仰,茶之意境在于雅,禅之精神在于悟,茶承禅意,禅存茶中的叙事特征,将茶的内在精神用影视语言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呈现,成为禅茶一味对茶之雅和禅之悟的有效结合。《茶》的整体思路可以归结为:就地取材、就材而饮、就饮品人、就人化文。中国幅员辽阔,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按照当地所处的环境寻找食物,通过品饮茶的味道体会人间百态,从日常生活,经验积累与教训成就中华文化的深沉积淀,展现历史的沉厚。

(一)“形散神不散”的叙事结构

“茶与茶人”在纪录片中呈现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存状态,纪录片中茶人的含义所应对的对象分别是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抛开个人身份认同的理念,深层次的茶人定位则是具备了茶性,茶德,茶精神,茶文化,茶审美的大众。纪录片共分为6集,分别是《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他乡 故乡》《时间为茶而停下》、《一碗茶汤见真情》,看似对60多位不同茶人的故事经过叙事内容与内涵的整理分为这六大主题,可谓呈现出“形散神不散”的叙事效果,这个整体的叙事结构中第一集讲述中国本土种植的六种基本茶类,第二集讲述中国边疆地域的茶与文化的关系,第三集从跨文化角度呈现亚洲的的茶传播,以日本茶道为主流探索,第四集则传播到非洲,印度等民族文化浓烈的国度,第五集以东方审美情趣转入英国,转入西方世界,第六集回归茶人,回归自然,从茶的传播遍布世界到回归人性。纪录片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茶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其宗旨还是体现茶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联系,正是这样碎片化的叙述方式以多元角度完美阐释了茶的文化与精神。

(二)接地气的平民叙事视角

纪录片《茶》从题材上凸显“以人为本”的叙事理念,在画面意境的营造中去创造作者的主观色彩,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采用平民化的视角特点,贴近群众的认知心理,以真实的画面叙事,诗意性的解说词表达,将生活化的场景形成艺术性的作品,呈现出特有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影片中的茶人的同期声话语,所生活的环境,对茶的感官理念都在表现着茶就在我们身边,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中,70岁的赵阿姨每天照看茶馆,尽管没有正式招牌,尽管是已经磨旧的瓷杯正正方方的排列着,却心里装着茶客,无论多么忙活总会按时开门,茶馆曾经是中国人认为最重要的社交场合,从最传统的茶馆入手,在这里抛开时间的浮华沉浸在一杯茶里,洗去尘世间的浮躁安静地享受一杯茶的人生,享受着灵魂的回归,掠去精美茶具、高超茶艺、深刻茶道,用淳朴接地气的方式让观众理解最真实的茶文化。茶,就在你我身边。

(三)本土化的叙事理念

尽管中国纪录片是西方传入的舶来品,相对于西方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相对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茶》品的是中国的茶情,传播的是中国的茶文化,纪录片面对的受众是中国的百姓,考虑到本土大众的文化背景与认知程度,本土化的叙事理念是必然的。片中以茶为题,以味蕾体现茶文化精神,不断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伦理和传统的哲学精神的联系,从一片树叶回归自然,就如解说词那样解释:“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所给予的中国人独有的感恩天地,包容自然,传达东方审美内涵和社会生活价值观,传承文明的人文情怀。正是因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叙事理念促进了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发展,传递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风格。

(四)国际化的叙事形态

“国际化不是去中国化、去传统化、去特色化。国际化意味着在保持本民族特点的前提下,用国际通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传递本族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就是通过国际化之路,让中国的价值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表达语言是国际化的、世界通用的客观观察,反映的内在价值取向还是中国的、本土的。”[1]国际化的语言,说的就是表述方式的问题,也就是纪录片话语表述方式的世界化。这部作品是站在全球化的叙事视野下,通过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讲述茶的故事,探寻茶在国家中的传播之路,揭示茶文化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茶,是国家,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

二、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创作手法营造再现与表现的审美内涵

纪录片本身区别于其他电视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其对客观事实的纪实性特点,融入视听语言的艺术创作效果,在再现客观故事的基础之上营造了文化审美意境之美,视觉语言表现画面的自然与真实,听觉语言同期声、解说词、音乐对画面进行辅的深层次解读,通过蒙太奇的剪辑特效营造纪录片的节奏,表达韵律之美。正是这三者对影视语言的建构,将纪录片艺术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再现情景的基础之上表达创作者所传达的审美意境与意蕴。

(一)视觉画面语言营造艺术美感

纪录片《茶》的画面语言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景别,光效,色彩,影调等运用中,片中对茶精致的镜头大多采用微距特写,这样既对观众把镜头中的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同时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当片中的主人公在制作工艺过程中,也采用特写镜头进行人物塑造,表现其在辛勤劳作创造食物价值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茶汤,树叶,水流,江海,烟气这些凝聚美的瞬间的高清空镜头通过减速的特点表现了时间的质感与力量,通过光与影的艺术处理体现出生命的质感与力量,整部纪录片中的色调没有加入强烈的色彩饱和度的暖色调,而是以清绿为主的冷色调为基调,茶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在这淳朴自然的色调中还原真,纯,雅的特点。真,茶源之真,纯,茶道之本,雅,茶局之雅,通过真实自然的镜头向观众传递茶的本质,茶艺之道,即茶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通过画面语言的描述,传递茶人的品性与茶文化的精神中的真善美。

(二)听觉声音语言传递表现力

声音作为纪录片中重要的艺术要素,担当着叙事和审美的作用。故事主体人物的同期声强化了纪录片真实的原则,身处不同地域的茶人用当地的话语风格朴实无华地讲述他们的故事,片中解说词采用晚明小品和欧式长句的复调,比如“喝茶,是简单的事,喝茶,也是复杂的事,从简单到复杂,中国人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从复杂回归简单,同样走过了一千多年”的诗意表达[2],在同期声平民化的叙述风格中加入提炼主题,升华意境,传播文化正能量的功能。片中背景音乐的应用将故事的叙事性与艺术的抒情性融合在一起,流畅自如,神秘莫测,从原始森林大树旁深沉的击鼓声到大千世界的繁忙,现实的生活情感最终归属心灵的悠远,不禁流露出一股庞大的音乐史诗。

(三)蒙太奇叙事剪辑的节奏感

蒙太奇作为影视语言独特的创作手法,剪辑节奏成为纪录片的灵魂,节奏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因此节奏既是一个时间的范畴,也是一个空间的范畴。电视纪录片作为时空交错的多维立体的电视节目样式,对节奏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节奏原是音乐的术语,电视纪录片加以借用,表示的是片中主体运动的方式,即轻重缓急。电视纪录片的节奏既决定于画面镜头和音乐音响的运行节奏,也决定了画面内容主体和解说内容主体行为的节奏。节奏是艺术作品中的内在律动,这一快一慢,张弛有度,制茶,采茶,喝茶的节奏表现了人的质感,人心理的质感,以及时间的质感。

三、画面语言的表意功能揭示纪录片深刻的文化意蕴

透过纪录片我们欣赏到了世界各地的茶的自然风貌,千姿百态的茶文化抒发着人性的真善美,云南烤茶的质朴,潮汕工夫茶的古典,日本茶道的孤寂,英国下午茶的典雅,藏族酥油茶的信仰,这些茶文化背后所传达的还是人的情感,岁月的流逝,不变的是人类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坚守与感动。这是一种感悟,是人与人心灵的悟,是茶与生命的悟,是宇宙与自然的悟。它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在茶文化,茶精神的感悟,它奉献给人类的是心灵,天地,宇宙间的道之悟性。

(一)“天人合一”的本源

《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在于“成万物”。在中国思想史上,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的概念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在中国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在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的主人公,云南景迈山布朗族村民苏国文,相信自己是茶神的儿子,用先人遗留的最传统制茶器具,喝茶方式与茶进行生命的交融。这是大自然赋予这个布朗民族最真挚的礼物,也是这片树叶撑起了整个民族的信仰。在片中可以看到他们在茶魂树面前进行茶祖节大祭,用淳朴的心灵呼唤茶神,欢度属于他们的节日,茶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用感恩包容的心爱护,传承,将天地大自然的馈赠作为凝聚本民族的生活与信仰,体现出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

(二)“家国同构”的凝聚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正是体现了国与家的关系,古老的中国一直沿袭着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的生存方式,维系着家庭存在,国家存在,从而催生出“家国同构”现象,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唐宋时期,而历经不同朝代的统治,不同的饮茶方式没有改变中国修身养性的作用。中国茶道不仅仅满足于味蕾的感觉,而是更大胆地加以探索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材等天然有机地结合,与宗教的结合。在《茶》第二集《路的尽头》中,广袤的大地不同的融合,新疆的茶与开斋节,广东凉茶与中医药,与现代说唱文化,丝绸之路中中国的茶叶走向世界,开创了大国风范,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一片树叶与民族宗教的故事,是与多元的现代文化的故事,以茶将个人情怀与民族,与宗教,与国家联系在一起,茶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片沃土繁衍生息,国人从茶文化的精神中体会人生的内涵,造就以和为贵,万物生息的非凡气度。

(三)“文化传承”的宿命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特有的文化符号,在传达文化内涵源远流长,意义深远的同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浓烈民族认同,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且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民族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这部纪录片将视角对准最自然、最平民的普通百姓。这是对他们辛苦劳作、坚守传承的赞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片中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的流水线制作进行对比阐释,也是对传统工艺文化的影像化的保存。而在科技化、高速化,程式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习俗正悄然而去,如何保留这些传统工艺、传统习俗并得以传承,仍是纪录片所面临的问题,值得反思。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作品成为传播国家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窗口,当今中国的电视电影业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纪录片则通过真实客观的镜头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人民精神风貌、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从人们对茶的涉猎、采摘,到加工、烘焙,到餐桌上的茶,凝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其后的几集走上日本,走向亚洲非洲,走向英国,走向欧洲,这是一种最直观的国家形象传达,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最美的明信片,它相比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能更体现国家形象的表达,如果说舌前者是介绍中国的美食,是从美食到国人传统思想表达的话,那茶就是从体现茶道的精神到走向世界,引领世界茶道的发展,将人与自然融合的最佳表现,一杯茶,安静,静谧,心灵的慰藉,融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

四、小 结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鲜明地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不仅仅代表中国,更是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财富,茶艺背后是激发人类探寻传统文化价值,回归自然的情怀。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文化瑰宝以电视的方式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向世界提供了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符号。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传播,我国在国际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只有加大文化传播,正如纪录片的发展,才能增进西方国家以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认同和理解,才能为我们实现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奠定良好的声誉。

参考文献: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 茶 茶道 技击 太极拳

茶道与太极拳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四川有一种长嘴工夫茶把武术、杂技、舞蹈等功夫融入茶艺表演中,有的商业宣传就称它为太极工夫茶,其实与太极拳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也不排除有人会把太极拳的动作引入工夫茶表演中,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它把太极文化植入了工夫茶当中,这只不过是表象形式的融合,并没有深入触及太极拳文化的本质。茶道与太极拳在茶道文化与太极拳文化形成过程中有较大的相似性,通过茶道与太极拳的类比研究,我们更清晰易懂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及“禅”“道”等道家文化、释家文化对茶道、太极拳等技术形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因而太极拳是沐浴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为大众所喜爱的武术。我们从文化视角对茶道和太极拳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茶道和太极拳的文化品性,用茶道的形成类比分析太极拳文化形成。

1.从茶到茶道:仪式与文化

1.1茶本是解渴的调味剂。

人们为了调节喝白开水的味道,在水中加入了调味的茶叶及其他的调味品,于是人们就有了泡茶的习惯,据说这个习惯发生在1300年前的朝代。泡茶本是一件平常而简单的事情,简单到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放茶叶、倒开水。喝茶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础的生理欲望:解渴。渴极的人渴不择茶一气灌个饱,雅士见了直呼“牛饮”不雅,虽不雅却是一样的解渴。

1.2当茶遇到了文化于是有了茶道。

文人雅士的介入使喝茶发生重要的转变,因为文人雅士讲究的是品茶,他们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细细品味。他们还注重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当他们注意到饮茶的精神层次的时候,茶道就出现了,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就是品尝茶的美感之道,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于是在喝茶的过程中追求静心、静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的精神享受。

1.3道士一品茶,茶道就有了养生的内容。

道家品茶为茶道注入功利主义思想。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总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士马钰在《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在养生观念的指引下,中国茶道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按照中医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品茶中感受养生的乐趣,拓展了茶道的发展空间,千百年来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大众的目光。

1.4当和尚饮茶,茶道就有了禅的意味。

“禅茶一味”的典故出自唐朝赵州和尚从谂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唐代人的饮茶习惯就来自和尚。所以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就是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众多的僧人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大大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梵我一如“戒、定、慧”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4]。

2.太极拳:从技击、套路到文化

2.1太极拳改变了传统的技击方式。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文化和武学集大成的拳术。清代学者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写道:“张三丰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既精于少林,复从而反之是谓内家。”可以想见,内家拳是对外家拳的一种改变,如何改变呢?黄宗羲在《王正南墓志铭》中有这么一段话“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待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内家是以静制动的搏击方式。王宗岳在《太极拳论》说外家拳“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这是外家拳的技击方式,又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显然,太极拳是以慢打快、以弱胜强的拳术,最初的太极拳是改变了传统技击方式,以智慧进行搏击的拳种。

2.2太极十三式到杨氏85式太极拳技击功能弱化。

太极拳名字的由来大概是杨露禅进京授权之后的事情,之前杨练习的拳术被人们称为绵拳、柔拳。清朝初期仍然是冷兵器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练习各种拳术是因为它能打,用今天的话说是技击性很强。杨露禅一个河北广平府的农民进京授拳,能够在京城站稳脚跟,就是因为杨用自己的拳术战胜了各路高手,受到王府的信任和器重。翁同在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后,对大臣们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并题诗曰:“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自此有了太极拳之说。杨露禅在王府传授的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拳术体系:(1)智捶,(2)太极大架,(3)太极老架,(4)太极小架,(5)太极长拳,(6)小九天,(7)后天法,(8)太极散手三十式,(9)太极十三丹功,(10)太极点穴法等环环相扣,组成了杨式太极拳完整的技术体系[10]。它的技击的训练要经过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到太极散手的逐步训练提高,太极拳体系有太极杆及枪、剑、刀;杨家枪术很有名,太极拳的许多技击技术和技击战术都来自于枪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杨氏太极拳是以技击为核心内容的。民国后提倡体育与国术,太极拳向大众推广,各地建立国术馆,杨澄浦先后在江苏、浙江、上海、广州等执教,杨家太极拳传遍了大江南北。在教学过程中,杨澄浦的杨氏太极大架逐步简化,定型成杨氏85式,这就成了今天普遍以为是杨氏太极拳全貌的拳术。20世纪50年代,在“发展体育运动”的号召下,以傅钟文为代表的太极拳名家出于太极拳推手在大众中练习的安全和难度考虑,对太极推手进一步简化,以适应于大众普及练习。竞技武术比赛中只有武术套路比赛没有太极推手比赛,太极拳的技击功能随着普及逐步弱化。20世纪80年代后尝试开展太极推手比赛,这是以后的事情了。

2.3养生功能的研究和深化。

太极拳的养生功能最早提出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歌》中,强调了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富有哲理地阐述了太极拳注重意气运动的修炼方法。他告诫后学:“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至于怎么实现太极拳的养生功能,在清中晚期问世的太极拳经典中,多有阐发走架打手理法,而很少论述周天养生,没有周天养生、经络论、气化论在太极拳修炼中具体运用的阐述,顾留馨在说明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时说其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很让人怀疑他的真实性。民国伊始大量知识分子加入太极拳的研究中,太极拳关于养生功能的阐述逐渐详细。太极拳与经络学说结合,是太极拳独创的顺应经络变化的缠绕螺旋运动方式而产生的缠丝劲抽丝劲促进人体经络的顺畅运行,有益于练习者身体的健康。在中医经络学中分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太极拳以通任督二脉为基础,要求“以气运身,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讲“运之于身、发之于毛”。故而通过太极拳的导引吐纳,自然而然地调节了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这样可以消除经络气血盛衰不调和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等致病因素。练拳有年者可使气由经络――经筋――皮部,由里及表,由表至里无微不至。久而久之,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时至今日,太极拳的养生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许多太极拳名家纷纷推出了养生太极拳之类的套路和练功方法,高校的科研也从生理生化等方面论证了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柔和缓慢的太极拳运动成了健身的优秀功法受到全世界中老年人的喜爱,有调查说现在全球有三亿左右的太极拳练习者。

2.4太极拳的修身养性价值。

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最初发明,是改变了之前的技击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流派,道家的传统文化思想把养生思想和修心的观念融入其中。少林拳有禅武合一的主张,太极拳虽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修心目标,但是在以儒家、道家理论做指导思想运拳中处处体现着修身养性的观念。太极拳阴阳学说核心是“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应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自然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人生的觉悟,因为私欲作怪,人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会带来烦忧、困惑,以“天人合一”为“诚明”,提高道德修养。太极拳在行拳中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体[9],儒家的伦理观念深入其中。太极拳练拳前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8]。虚静,从人生修为的角度要达到一种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境,这种心境的获得通过练太极拳演练进入一种虚静恬无的宁静之中获得练身修心的境界。

3.茶道与太极拳

3.1成为一种文化意趣。

茶道形成饮茶也成了品茶,因为是品茶、是茶道,所以有了一系列与之匹配的茶具,茶具的质地、制作工艺、哪个名家制作成为赏玩品;有了一系列规范的泡茶品茶程式,洗茶壶、温杯、汤壶等不一而足;有了香道、插花、抚琴、书画等营造出来的浓郁文化氛围;因为禅茶一味也有和尚主持的茶道文化有了品茶修行的味道。茶道产生一种高尚的文化趣味,深受文人雅士的追捧。太极拳在发展中形成类似茶道的文化性。太极拳最初并没有固定的名称,民间称之为“绵拳”、“化拳”等不一而足,它柔和缓慢又蕴含着内在的力量,它的推手是体验劲力练习技击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又可以以此来决出功夫高下分出胜负,没有血淋淋的野蛮技击格斗的场面。最初清末受到高级官僚阶层的赏识而有了太极拳的称谓,大量文人投入太极拳的练习研究行列,民国时期政府的提倡文人的推崇太极拳一时成为健身的时尚。知识阶层的加入,大量著作出版,太极拳理论得以整理技术得到规范,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学说及运用时代所理解的生理学、力学等科学知识对太极拳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太极拳集传统文化之大成,又有运动可行性的最具文化品位的拳术。

3.2原始功能弱化附属功能彰显呈现多元化。

茶的最为原始的功能是为了解渴或有一定的中医药的功能,茶道伊始,茶成为茶道文化仪式的一种元素,品茶具有了文化属性,人们品茶更是在体验完成这个品茶过程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内涵给人带来的享受。茶的种类越开发越细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个体体质等都可以对应不同茶质、茶性、茶味的茶,赏茶需要丰富的知识,也体现着一个茶人的品位。茶的养生功能最具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意义,凡是需要玩味的东西,总是能够与养生发生一定的关系,何况茶最初就是作为中药材来治疗疾病的,各种能够泡来喝的食物或是药物组合成种类繁复的有治疗功能的茶洋洋大观是中国茶的一大特色。茶道体现着一种精神享受,释家的“禅茶一味”、道家的“天人合一”都是茶道成为人们以此为手段的修心的历程。茶道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甚至遮蔽了茶最初最原始的功能。太极拳也有着同样的功能多元化现象。我一再申述太极拳最初是改变了传统的直接的刚猛的少林武术的技击方式,“夫从而反之”创造出了以柔克刚的太极武术的技击方法,是因为在今天的大众的心目中,太极拳早已是老少咸宜养生健身武术,没有多少人相信太极拳是用来技击的。可想而知,太极拳在作为大众武术普及的过程中已经没有多少,还在意太极能否技击了,甚至不知道太极拳是武术,其技击功能被大大弱化。反倒是今天那些太极拳名家及太极拳爱好者在大众解释太极拳时不得不繁复强调“武术太极拳”,健身养生功能已经掩盖了它的技击的本性。太极拳的表演功能特别完善,运动员把太极拳套路表演发挥到极致,现代太极拳又结合了扇子,创造了太极扇套路,成了纯正的表演,很多老武术专家批评今天的武术是“花架子”,内地武术界把武术套路作为重点发展是重要原因。

3.3成为修炼的方式。

“技进乎道”中国式的技艺都与道有某种形式的联系,茶道和太极拳也是如此,通过演绎茶道,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在这种程式化和半程式化的运动方式中,逐渐走向对这种技艺所带来的精神追求。《庄子养生主》中有描述庖丁解牛的技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p,砉然向然,奏刀d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技艺,但是庖丁并不满足于此,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进乎道”技艺达到巅峰后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达到“道”的境界,在意义上茶艺与太极拳已经脱离技艺形式自身的桎梏,生命的节奏与天地自然融合,个人的天性与人生的激情恣意宣泄,唯有如此,才达到庄子“乘物以游心”的理想境地。“禅茶一味”、“禅武合一”,中国的茶道、太极拳都以道家儒家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指导,技艺的本身就成为求“道”的形式,成为修身炼心的方式。

4.结语

茶道与太极拳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都经过了背离原始功能附属功能逐渐多样化并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甚至大众忘记了这些形式的最初。它们都超越了自身形式的有形现状成为修身养性的方式。我们品茶论道谈太极拳,能够让更多人士认识茶道了解太极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朱仲海.中国茶道[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2]沈小君.茶道养生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3]邢黎.关于茶道的灵魂―禅[A].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4).

[4]苗向东.茶禅一味悟人生[J].茶:健康天地,2011,(9):3-3.

[5]黄宗羲.王正南墓志铭.

[6]黄百家内家拳法.

[7]王宗岳.太极拳论.

[8]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山西:山西科技出版社,2012.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5

研习茶艺,一路艰辛

童启庆现场要为我们表演一套“九曲红梅”茶艺,就在她从幕后整装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很难想象一位74岁的老太太浓妆淡抹,低眉浅笑。尤其是那抹鲜艳的口红,那般正红也许是年轻人都不敢尝试的颜色,但是我们觉得刚好很自然地映衬上茶席边的那株红梅。

在童启庆如水般流畅的茶艺表演背后,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她告诉我们,最初她爱上茶艺茶道,开始创作一些套路在舞台上表演,虽然收获了不少认同的掌声。更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作为一名教授,她应该时刻站在讲台上。而不是在舞台上做着花里胡哨的表演。讲到这里,童启庆并没有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反而很自豪地说:“其实,他们不了解,国外的很多茶艺师年龄都比较大,因为姜还是老的辣嘛!”

也对,如果没有经历过岁月的积淀和生活的磨砺,也不能完整而优美地诠释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茶艺表演的创作没有得到太多的帮助和支持,童启庆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表演道具,自己慢慢摸索着,然后又毫无保留地把这些表演免费传授给学生。她说了一句话让我们都深有感触:“做人啊。该使劲的时候就应该使劲。”这是深刻而有力的人生哲理,这位老太太用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

用茶艺表演来诠释茶文化

童启庆编著过《习茶》、《生活茶艺》、《影像中国茶道》等著作,她对茶文化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很好理解,包括茶的自然科学方面,理论学科有制茶、种植栽培等;狭义的茶文化则偏重茶对精神社会的影响。”

看着我们一脸疑问,童启庆巧妙地用一个例子为我们解释了狭义的茶文化。“茶艺表演的过程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用最浅显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狭义的茶文化。”回味着刚才童老师的茶艺表演,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有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她把滤出的茶汤重新倒回紫砂壶里再分到茶杯中,这一番反复还有说法。因为古人泡茶没有用到茶海。茶汤直接倒在杯中,能让第一道的茶香留在杯底。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要把茶汤均匀地分到每盏茶杯中,在没有茶海测量茶汤多少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两次分茶。

童启庆说,茶文化在广义与狭义上的结合,便要求一个人既是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又能泡一手的好茶。童启庆老师从茶叶的种植栽培到爱上茶艺表演,她的这一生或许也是茶文化在广义和狭义上的结合。

在日本人面前表演茶艺

童启庆到过日本,听人说:日本有茶道,中国没有茶道。她不服气,中国一直是有茶道的,只是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过去,日本的妇女都在家里学习茶艺,招待客人;在中国,到了现代社会,不论男女都不能像古人一样写诗作画喝酒,逍遥自在地生活,要保证有生活的来源就必须外出工作。,日本的茶道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并形成流派:在中国,子女并非要继承父辈的事业,也许茶道的传递过了三两代人就中断了。

童启庆原本到日本去是要和当地人进行茶叶自然科学的交流,对方对童老师的茶艺表演到日本交流早有耳闻,便提议让童老师在会议上表演茶艺,童老师也不推辞,大方接受对方的邀请。这一次的表演特别出色,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也为中华茶艺茶道狠狠挣了一回面子。童启庆老师很自豪地说:“这几年,日本反过来向我们学习茶艺表演。”

按照童启庆的理解,茶道不是单一的艺术,而是综合的艺术,通过插花、器皿、音乐、背景等元素的艺术搭配。把一套茶艺中所传递出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她说,茶馆是最好的传播茶文化的窗口,因为茶文化要在民间扎根才有生命力。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6

茶艺不仅是基于一种典礼或仪式、茶艺不仅是基于一种知识上或哲学上的满足、茶艺不仅是基于一种休闲或社交的机会、茶艺不仅是基于对日常生活磨难的一种逃避。茶艺是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透过自我观察的技巧,如实观察茶艺本然的实相,在实际经验的层面上,体验和认识到“自我”,净化身心的一种活动过程。首先,在茶艺的过程中,藉由观察呼吸使心专注,接着以敏锐的觉知,开始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体验无常的特性。

茶艺的过程就是一条人生的道路、一种修行的方法,是普遍治疗心灵的药方,不管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可适用,就茶艺的过程中,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人生及生活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心灵。茶艺的过程是净化心灵的法宝,以宁静、平和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上的紧张、困惑和问题。认识茶艺的根本目的。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茶艺生活是茶艺对社会的正面贡献。从内观茶艺生活的道理。存好心、说好话、行正道、喝好茶,就是体验茶艺生活的结果。所谓“内观”,是指“专注深入地观看”,以智慧来观察,对实相的了知,逐渐停止造作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毒害身心和慧命的根源,根除内心的贪嗔痴,是根本解脱痛苦的方法。

茶艺不是无济于事的画饼充饥,有一套理论落实为身心的净化,明白茶艺生活的心境,是依循着一定的步骤,达到心灵的超越。准确地说,茶艺生活是要息灭贪口痴、修持戒定慧。戒,是道德生活的准则;定,是专注力的培养;慧,是对实相的正确了解。“内观”也就是修持戒定慧。

内观是藉由无选择性的观察,直接体验身心之中的实相,使心得到基本的平静,稳定持续地专注于对象而获得专注力,不带价值判断地穿透事物的表相,去观察身心,以高度敏锐的心获得真正的智慧。这个建构在实际体验的智慧,其威力远超过信仰和理智层面的理解,能够扭转错误的行为模式,化解潜藏在内心的压力、不安、恐惧等等根深蒂固的情结。

茶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而身、心和无常是一直存在的。对于初学茶艺的人,必须由富有茶艺经验的明师来指导,以及一个适合茶艺的环境、最低干扰的场地。换句话说,内观就是透过实际的体验,去了知身和心具有的无常、苦、无我的真相,明了世事变化无常的道理,不满足是苦的根源,无自主性是无我的本质。

观察茶艺的道理,不是经由信仰上的接受或是理智上的了解,而是经由自己的努力,透过观照,内省身心而自我净化,深入潜意识的最深层面,学习如何根除深埋着的各种复杂情结。得到自身的体验,从实际层面以智能观察身和心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领悟这个道理的成功秘诀,就是持续不断且摒绝外缘的修习。因此,行为规范是有其实际必要,且合乎科学及理智的。让茶艺的行为规范,营造出一个有利的气氛,品味到茶的真正味道,领悟到茶艺的道理,解脱,对茶执着的傲慢。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7

内容摘要:

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茶艺馆、茶饮料的大量出现,品茶也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时尚文化,茶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份。通过茶事活动和茶的品饮,使人们进一步领悟到其中深厚文化内涵,既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又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关键词:生活 品茶 茶文化 茶道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中国古人的饮食观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观念,体现了 “民以食为天”,这七件事全是关于饮食的也就亳不奇怪了。但是把茶与柴、米等并列,视其为生活之所必需,这在有些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其实,茶叶从被人类发现到利用,就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了。尤其自唐、宋以来,茶不仅成为“比屋之饮”,饮茶达到了“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的程度。而且,茶叶还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时政府利用少数民族生活离不开茶,以茶作为交换马匹的物品,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在唐代,茶叶还曾作为边疆地区官吏的饷银。这些反映茶的特殊地位的现象,都是其他生活物品所不多见。中国人是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中国茶道不仅是深沉的,而且是隽永的。中国茶道应是一种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因为中国茶道是和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一起走来的。极其重要的儒、释、道等教派思想,深深地融汇在茶文化中。

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茶艺馆的大量出现,品茶也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时尚文化,茶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如今走在城市街头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大小小风格不一的茶馆,很多人也已习惯于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到茶艺馆品品茶、聊聊天、看看茶艺表演,放松一下。还有会议、座谈我们都会用茶来接待我们的贵宾,茶成了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茶是健康饮料,对我们的健康功不可没。现在市场上出现多种与“茶”有关的饮料,已悄悄的、逐渐的取代了原已占领多年的外来饮料“碳酸饮料”。饮茶对于人类,不仅仅是生津止渴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又能显示高雅的修养,成为一种文化艺术行为,因而茶叶被誉为“本世纪最文明的饮料。”而稳居于三大饮料之首。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得特别的感觉。”这是鲁迅先生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一段话。这“特别的感觉”我认为就是茶文化的体现,在品茶中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而古老的历史与大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艺和礼法是属于形式部分,道是属于精神部分。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心灵,强身健体,丰富人生。因此,以茶为“道”,就是以茶为生活的路。茶道就是生活之道,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与人心灵相通,化解鸿沟,促进和谐和了解,使人从一般的生活中走出来,代之以美感、价值感和充实感。

中国茶文化是以茶事活动为中心,并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达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锻炼。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陈香白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这就不由我们想起在那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的那副优美的“茶”字画卷和几百人组成的“和”字,这不正体现出茶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吗?茶之特性是“清和淡洁”。饮茶之功效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因此,茶就成为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征,把饮茶当做励志、雅心、怡情、养廉的一种手段。通过茶事活动和茶的品饮,使人们进一步领悟到其中深厚文化内涵,既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又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转贴于

在激烈的社会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紧张而繁忙的学习、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心理上的压力都十分繁重。因此,通过茶事活动,对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身心的放松是很有益的。茶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比如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意味着茶生活,是大众化的;说“琴棋书画诗曲茶”作为精神生活是属格调高雅的。闲暇之余,人们相聚在茶馆、茶室、家中、野外或清闲之处,品饮自己冲泡的茶品来化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畅谈各自的理想与心声。茶作为传播文明的媒体,通过各种有益活动,可达到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敬客,人们通过饮茶来领悟哲理,感悟人生,减缓压力,整顿身心,清除烦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等。因此,我们生活中的喝茶,不能只注重感官的、物质价值的层面,而忽略了内在精神思想。否则人们只能学到认识茶种、泡茶技巧、追求五官感受、收藏所谓名壶及舞台化的表演,根本无法从根性上认识人生真谛与责任所在。我们在体会人生真正的乐趣与幸福之余,还要发掘心灵的清流,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一份情趣,使我们对生命与社会更具有信心。

在我们闲来之时,能够好好享受一杯茶,泡出一杯好茶来,细细品味,提升精神生活的境界,会使生活更有品味。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茶、了解茶,让人们在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宁静、淡泊的氛围。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8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教学管理队伍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教学管理队伍不够稳定、服务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与能力不够全面、工作压力大等。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以应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第一,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学管理人员应立足本职岗位,以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以及无私的职业精神,做好烦琐的教学管理工作。第二,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多方面能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将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多方面的工作能力,有效地运用于教学管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第三,健康的身心素质。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完成日益繁重、复杂的教学管理工作。

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引入茶文化理念的必要性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它蕴含了人们在道德修养、人格塑造、情操追求、身心和谐等方面的内容,对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具有积极指导作用。高校教学管队伍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除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外,可以结合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引入茶文化的思想,制定可行的实施策略,确保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有效性。茶文化主张立德树人、修身养性,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注重协调人际关系,提倡对人尊敬、无私奉献;另一方面,面对紧张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参与茶文化活动,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解决人的精神困惑。这些对于解决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三、茶文化活动在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高校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可以开展茶话会、茶艺表演、茶道文化交流、茶知识讲座、茶艺术鉴赏等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来对茶文化进行宣传与普及,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与教育,使教学管理人员了解茶文化,学习茶文化,发掘茶文化的精神,接受茶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茶文化的精神,潜移默化地用茶文化的思想指导教学管理工作。通过“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敬客”搭建起人际交流的平台,将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升教学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茶话会是在古代的茶宴、茶会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高校可以用经常举办茶话会的形式,把教学管理人员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集会品茶中学习现代教学管理知识。这种茶事活动通过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合作对话、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可以让具有不同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管理人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

四、在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弘扬茶人精神

茶人精神是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的支柱。茶人原指采制生产茶叶的人,后泛指从事茶叶事业的人。茶人精神来源于茶树的风格,茶树生长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季节,饱经风霜、根植大地,四季常青,常采不败,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奉献着茶叶,茶树的风格培育出了茶人的精神,他们身上体现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茶人精神正契合了我们所弘扬的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教学管理人员应争做“茶人”,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更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乐于奉献、甘为人梯,主动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五、学习茶道精神的内涵,推动教学管理人员自我完善

茶道就是品尝茶的美感之道。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对于茶道精神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和、清、敬、怡、真”五谛最具有代表性,体现着中国茶道的核心精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接受茶道文化熏陶的同时,要学习茶道思想中这些丰富的内涵,提升个人的思想内涵和道德修养境界,并将茶道的思想精华应用于教学管理,促进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尊自强,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一)和谐管理

悠久的中国茶道文化中渗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充分挖掘这些哲学思想中的管理思维,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可以丰富教学管理手段和提升教学管理效果。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于“和”,中国自古以和为贵,教学管理也应秉承茶文化中“和”的理念,以和谐为教学管理的基点,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融洽,重新审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运行的效率,推动高校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清醒清廉

在饮茶时,不但对外物要求清净,心灵也应该净化,不能起杂念,毫无拘束地以清净的心情来做茶事。“清”是指“清洁”“清醒”“清寂”“清廉”。“清”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以理论上的清醒,促进政治上的坚定,强化服务的主动性,坚守立德树人的高尚品质。“清”也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对教育教学规律、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教学改革与创新及自身发展等都要有清醒的认知,将教学管理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实现科学育人,服务社会。“清”还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对自己的工作性质有清醒的认识,它是服务于人的工作,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要时刻保持清寂之心,坚持做好本职工作。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拥有一定的行政职权,免不了面临各种物质、权利的诱惑。教学管理人员要有“茶”的秉性,做到“清廉”,对名利少一点欲望,对师生多一点真诚,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接受师生的监督。

(三)敬业敬人

“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在茶道中,要一丝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来做好每一件事。“敬”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要以“敬”为先,对自己的职业保持足够的敬意,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从严要求自己,推动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运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管理人员应把自己定位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以爱换心,真心实意地去尊重每位教师,采纳教师的合理化建议,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千方百计地为教师搞好各项服务,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理解学生,平等待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四)怡悦反思

“怡”是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不重形式,不拘一格,雅俗共赏,茶事活动时茶人经过感知、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品出了茶的物外意境,悟出了妙理,不仅得到愉悦怡乐的身心享受,而且产生了精神升华。在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面对教学管理中各种棘手的问题,另一面要面对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问题与压力,教学管理人员应通过茶事活动不断调节身心,疏导自身的负面情绪,把教学管理和个人价值追求、思想感悟等结合起来,在学校发展和服务学生成长中,感悟奉献之乐、收获之悦,体会树人之美、育人之德,在品味中享受着教学管理这份职业的自豪与满足,拒绝各方面的诱惑,树立坚守教学管理岗位的信心。同时,教学管理人员在体会怡悦时也要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完善教学管理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另外,面对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繁重、精神压力大、晋升困难的现状,高校的管理层应完善职称、职务晋升机制,建立奖励机制,对优秀管理人员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改变教学管理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只有让教学管理人员不断体会到“怡”,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不会心浮气躁,才能保证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才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

(五)认真求真

“真”要求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终结追求。中国茶道内涵的“真”包含对人真心,说话真诚,以真待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循这个“真”字,用认真去对待教学管理中的每一项工作,真诚面对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直面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敷衍了事,设身处地地为师生着想,寻求最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捧着对师生的一片真情,怀着对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片真心,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职业理想融合在一起,在教学管理岗位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9

茶马古道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历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1.文意把握: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品感受: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3.要点概括: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两段的内容。4.段落分析: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重要举措的句子是:5.文句理解――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6.内容探究――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证明:“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参考答案:1.“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或:“茶马古道”是由于汉藏民族间的“茶马互市”而形成的运送茶、马的交通路线2.唐代、宋代、元代、清代(或唐代、到宋代、元代、到了清代)3.宋朝统治者和藏族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4.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5.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6.文中说“古道”晚于“互市”,文中又说到唐代文献中只对“茶马互市”有所记载,所以“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10

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姿,堪称世界之最。

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一说400种以上),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茶可谓具有“厚德载物”之秉性。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与“文以载道”,“茶以载道”得以成立,茶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练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在陆羽的笔下,饮茶决不像烹肉、熬粥一样,为食而食,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与人性融合在一起。饮茶不只是一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可令饮者能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而道、佛两家所宣传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对士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过品茗、琴棋书画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稳定。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对茶道直觉体验的细节作了详尽的描写,其中包含着庄子道家混同物我,顺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彻大悟的精神。“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11

我将自己的茶之路归纳成为三个字:静、真、通。是否以后还有,尚不得知,因为我自觉还未有达到那个更高的境界。

静,是一个习茶之人首先要领悟的。

静,康熙字典释义:徐锴日:丹青明审也。又《增韵》动之对也。《易・坤卦》至静而德方。又《书・尧典》静言庸违。《传》静,谋也。又《诗・邶风》静言思之。《传》静。安也。

在这个声色犬马、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不论是习茶、习香,亦或是琴棋书画。无非是想藉一艺以求静。只有放缓脚步,静下心来,才能俯身内视,将所闻、所见、所学、所思归纳总结,找出自身修行的不足与未来的方向,希冀更上一层楼。

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身静,心静,思静。

学习茶道,首先是借助茶艺的外部手段,通过茶艺的训练,让身体首先静下来。静坐,就是最初级的功夫。最初的静坐。是在台前静坐,不要小看这一门功夫,要能坐下来静静地泡茶,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比如茶馆里面的茶艺师,一坐就是大半天连续泡茶,这本身就是一门功夫。在台前静坐的基础上,慢慢地过渡到席地而坐,在茶台上泡茶。这种姿势可以进一步提升静坐的功夫。而静坐的更高一个层次。是要地席泡茶。在席上泡茶,采用盘坐和跪坐的姿势,都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盘坐30分钟,或者跪坐5分钟,都会是一种挑战。

在身体静下来的同时,还要学习心静。在泡茶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抛开周围的环境,把注意力集中在泡茶的过程当中,从烧水、候水、温壶、烫杯、置茶、温茶、注水、出汤、分杯、奉茶、试茶、品茶、体会、调整、再注水、再出汤的整个过程中,注意每一个不同的茶品的表现和特点。合理地调整水温,出汤时间的快慢缓急,注意茶汤的香气、浓淡、色泽、爽滑、舌感和喉感、回甘和持久、耐泡程度等等诸多因素,最后以茶笺一一记下,泡茶仪式结束后收拾和清理茶具,归纳收置,最后完成整个的泡茶仪式。这是一个通过专注茶事而达到心静的过程。

静的更深一个层次,是要思静。思静的层次,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除了阅读大量的茶书、茶史、历史、文化、艺术等等各门类的书籍之外,还需要有茶叶生产和制作方面等一系列专业知识,考察茶叶种植的生态环境,了解茶叶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对茶的影响,最后从茶反思到人,从茶叶的生产、销售、品饮等等诸多环节中总结出做人的道理,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联,并身体力行。广为传播,或著书立说,流传后世。这是思静这个过程所要学习和修行的。

如果说静是学习茶道的一个手段,那么求真就是学习茶道的目的。这个求真的过程,由外而及内,我归纳成为六个真宇:真茶,真器,真功,真味,真知,真悟。

求真。是一个求与辩,再求,再辩,如此循环,生生不息的过程。作为一个茶人。要把耳目延伸到眼耳鼻舌身。只有在求真的过程中不断地排除谬误,进而理才能越辩越真。

求真,还是一个待人以诚的过程。

我提出的六个真字:真茶,真器,真功,真味,真知,真悟,是茶人中普遍的一个求真过程。初习茶者往往不辨真伪,每每施以重金以求真,但常常所得非真。习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辨茶的大类。认清绿、青、红、黑,再辨绿中有黄白,青中有闽、粤、台,红中有正山工夫,工夫中有祁门、滇红、闽红、宜红等等,闽红中更有坦洋、白琳等诸多类系。至于黑茶中更有普洱、茯茶、百两千两,更是有如迷雾重重。不胜枚举。习茶者仅在真茶二字上的功夫,往往就要耗费毕生的精力。

无论茶艺纷繁如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一泡茶冲泡得好喝,是为真味。而茶人寻求茶的真味,就应该从茶的养生怡情健体为切入点。

茶的真味,可以归纳为生津、利咽、消食、解毒、健体这五个要点。

求真。也是一个慎言慎行的过程。人有五官,有潜意识。还有成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新事物的时候。视觉、听觉带来的第一感受很容易从表面上去判断一个事物,而人的潜意识和成见也往往会在认识之初对一个事情做出不那么正确的判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在试品一款新茶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某一种茶的品种、产地、历史、世俗状况以及自己对一个茶的喜好,片面的评价一款茶的表现,然而在某一个特别的时刻,把那些世俗心暂时忘记,不经意闲,你体会到了这款茶独有的风韵,不禁为自己当初的鲁莽而懊悔不已。由茶而人生,其道理是相通的,慎言慎行,就是要对一个事物做多方的考察,三思而行,以期得到一个更客观的评价。

慎言慎行,却不是谨小慎微,更不能盲从。若因尊师而盲从,则知识停滞不前矣。对于真知的探求而引发的辩论,不等于不遵师。一个人的所思有限,通过辩论而探求真理,是对师道的发扬光大。

通,就是一个通达的世界观,作为一个茶人要追求的至高的境界。由茶而心,由心而道,是一个从外而内的通达的过程,从动作的圆通。到心境的畅通,最后到悟性的明通。

追求一个通达的世界观,绝非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从“通”的释义可以帮我们了解到,“通”包含有以下层次的内容:

1、没有阻碍,可以穿透,可以到达,为通畅;

2、懂得,彻底明白,为通晓;

3、传达,为通告;

4、往来交接,为沟通;

5、普遍、全,是为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通古博金。通时达务,诵文汰理,诵天彻地。

首先,茶人通过茶的学习,从最基本的感官做通;通味觉,同鼻息,通喉舌。通肠胃,身体也从长期的饮茶中累积功用,进而达到通经理气的作用,畅通身体经络,养生健体,继而在习茶的过程中,读万卷书,懂技。懂艺,懂史,懂文化;行万里路,遍考茶山,遍访茶农,遍览群山,编闻风俗。近到茶人自身气脉的通顺,远到社会人情的通达,远到宇宙规律的通晓,所谓通文达理,通古博今,在求真路上,是茶人必修的功课。

通过习茶我们学会了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很多方面,小到各种器、艺之属,大到为人处世之道,均可以延伸援用。古人常以多种技艺共同学习,互相影响。互相参照,共同提高,以致相映成趣,比如诗书画印、琴剑射御、琴棋书画等等,皆是触类旁通的绝佳典范;比如习茶与习香同研,习茶的渐进方法可以用于习香的认识,而习香增进了对香气的灵敏度和分辨力,又提升了对茶的鉴赏能力,相得益彰;又比如习茶与习花,抑或习画,则每席中有画意,席间有花香,交相辉映,何乐而不为。

对茶道的理解范文12

茶文化最初来源于中国,但是在传入日本之后,日本将茶文化赋予了自己本国的特色,茶道也由此产生。总的说来,中日茶文化在定义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将对中茶文化进行总体的概述,以此对茶道、茶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中国的茶文化总说

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当属陈香白老先生最为精通,他在对中国茶道进行定义时,将中国茶文化分为七种义理,即茶世、茶德、茶礼、茶理、茶品、茶情和茶学说。这七种义理的总结,是从饮茶过程出发的七种品格修养,使得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引导每一个品茶者完成自身品格的修养,从而实现民族的安乐和谐这道。在陈香白先生之后,还有很多学者对中国的茶文化进行研究,有人认为,饮茶是一个道德修养的过程,人们在悠闲的饮茶过程中,进行人格、道德与内心情感的训练,从而得到一种内心平和的结果。中国的茶文化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即和、静、怡、真,这四个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的结果。“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最早源于道家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所要求的“和谐之美”。“静”是中国茶文化中佛家思想的体现,静是每一个品茶者“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的追求。“怡”是指品茶者精神上的愉快之意,是指品茶者在品茶时的独特精神享受。“真”则是真理、真性情的意思,它是中国茶文化中最高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之处。

(二)日本的茶文化总说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二、中日茶文化之异同

饮茶,是中国与日本代表的东方世界所特有的生活现象。虽然茶文化最先起源于中国,但当它传到日本之后,茶文化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以下,本节将对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更好的理解茶文化有所帮助。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

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