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时间:2023-10-13 09:44:34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第1篇

23年前,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以台湾茶界代表的身份。首次将“茶艺”一词引入大陆,成为首位在大陆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的特使。而他大陆之行的首站便是上海,那里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因此,当他见到赴台参加学术交流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主任陆留弟教授时,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在近7个小时的品茗恳谈过程中,陆教授流露出了他对当前茶界关于“茶艺”、“茶道”与“茶文化”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现象的担忧之情,范老师则旁征博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以历史、哲学的视角对这三个概念的含义以及来龙去脉进行了全新解读。

陆:您认为茶艺与茶道有区别吗?

范:茶道与茶艺是“体”和“用”的关系,可以用方法论来清楚区别。“道”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是形而上的;

“艺”是有形的,表现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现出来的就是艺。只有艺才能真正表演,道是无法表演的。茶艺偏向科学,茶道偏向哲学。

我把茶艺的界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如何泡好一壶茶是属于科学,是一种技艺。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种。但要泡好一壶茶一定有个公式,一个最好的方法。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有一条是最省时、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适合您走的路。这条路就是我们茶艺学要寻找、探讨的目的。

我常举例说“以茶道为圆心,茶艺为半径,画一个圆即茶文化。”圆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点。有立足点才能决定方向,才能选择目标。有了方向、目标,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之道。学茶艺的目的,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圆心定位在此,半径愈长,画出的范围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围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艺,其中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为、有物态、有思想、有制度,必须是物质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与形下以茶艺来贯穿,茶道与茶艺的总和才是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因没有做科学的整理,用词不准确、规范不明确,所以不够有深度和高度,无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国人向来喜欢以茶会友,在品茶之余。谈天说道,意兴遄飞,人人自以为离“道”不远,但曲终人散后。则依然故我。似这般的清谈聊天,哪能把“道”聊出来?“道”可以自由地表达,但需要“悟”,没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传达给别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载体和过程。茶艺即是这个部分。

学习茶艺是为了修习茶道。艺是助人进入道的工具、载体,是过程,同时艺也是道的形式、道的呈现。《庄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的刀法是艺,但解牛于无形是道,运刀能如此神妙靠的是艺中有道。

陆:现在的茶艺表演,表演者年纪很轻,应该没有太深的茶道修养,但他“艺”的表现非常完美。这中间的“道”和“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范:艺的表现需要有道,才会有深度的美;而道的体会是需要悟。悟。是积累起来的。人的聪明智能是修行来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学习实践的功德来,累积得越多,聪明智慧就越高。年纪虽然轻,有悟性,聪明智慧高,表现出来的艺是有深度的美,自然就完美,因为它是有道的艺。

陆:“茶艺”这名词,古人为何没有想到?

范:茶文化发展已经几千年了,过去的人,或说古人,并没有把应用茶和对茶体会的哲学、思想,清楚地、系统地以科学的方法表达出来。思想的表达或表现是需要方法的训练和学习。现代人提出“茶艺”,是领悟到茶文化的核心,且能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能表现出来才能传承,才能普世接受。茶艺可以说是实践、务实的茶文化表现。针对事物用准确的语词来表达。这代表我们现代人的进步吧!

陆:当年娄子匡先生提出的“茶艺”是何意义?

范:基本上是等于“茶道”,是茶道具体的一面,也就是说要把茶道让人实践,务实地享受茶的生活。茶艺是茶道的具体实践。走向茶道的一步一步过程,就是“艺”,就是“茶艺”。茶道和茶艺,可以说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语词的~种表达。但是,在表达一种事物时必须具体,表示一种技能、一种职业时。更应该具体清楚。“茶艺”是一种具体的生活应用,是一种技艺。可以拿来表演,让人欣赏的技艺。那就应该是“艺”了;“道”是无形无相的,怎么表演?所以“茶艺”这个名词才是较准确的,“茶艺师”的称呼才是较正确的。“茶艺师”这名词是我提出来的,是经官方认定的,这就是正统。如果说“茶道师”或“泡茶师”,那是不准确的。茶艺师还要懂得茶性,懂得与之相关艺术的运用;泡茶师只是泡茶,那是不够的。

陆:您所阐释的“茶艺”和陆羽当年提出的“茶法”有没有区别?

范: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的理论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只是一个开拓者,提出一个方向,可能要经过弟子、再传弟子的努力,才能有一个完整的学理、一个坚实的理论架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茶能彰显道时,道就寄托在茶中;当茶不能彰显道时,道又会寄托在别物中,或许寄托在咖啡为咖啡道,或许寄托在餐饮为餐饮道……而茶为何能彰显道,适合道寄托?因人类发现和应用茶已有数千年,经过数千年来前贤、大德不断的从各个方面探讨研究应用茶,建设茶的技艺、礼法,使茶中有艺,而艺可入道。

“茶艺”和“茶法”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茶法”、“茶道”,甚至于“茶技”,都有所不同。

范: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学茶并不是学大道理,就是学习注意生活小节、注意细微的地方,果真如此,一生行事必定失误少,累积的成就自然就比较大,从茶艺的规矩中学习成就大事的能量。

范:我认为依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看,未来应该是要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的就是茶,茶人是社会上的君子,有一点使命感、有一点作为、有一点绅士风度,像一个人的样子。而人能成为一个人的特质,就是有个“礼”在,而礼就是规矩。喝茶有规矩,把规矩表现出来即“茶艺”。如果不提茶艺。喝茶用塑料杯、纸杯就好了。为什么大家会不满足于塑料杯、纸杯?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汤姆士・德昆西说:“茶永远是最聪慧人的饮料”。我们茶人对建立社会规范这件事,是可以有贡献的。

陆:中国茶中,道家的成分是不是占得比较重?

范:道家讲修道,非常讲究阴阳调和。现在中国人讲泡茶是“道”,近年来又流行起茶席设计,但却没有把道家的思想理论阴阳五行的元素考虑进去,那么茶中所谓的道就没有了根据。现在许多人讲茶道,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

陆:范先生您能不受意识型态左右,客观、科学地评论观念性的东西,这是我很敬佩的。您的“道”是很自然地引导人改变。我们大陆现在也在改变,人们的观念逐渐往客观方面走。

范: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也是饮茶人口最多的国家,茶是中国的国饮。要提升茶文化,才能离开庸俗、低俗、媚俗的风气,才能是有品味的人。

第2篇

关键词:茶道;文化传承;高校教育

中国茶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茶文化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具有自己的茶道文化,而所有的茶道文化都是在中国茶道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高校是茶道、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教师讲授、茶文化专家的讲座,来传达茶道知识、茶道传统与茶道技艺。因此茶道文化对现代人的意义并不在于学习茶道技巧,而在于继承、传播茶道文化,推动茶道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茶道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茶道起源于唐朝,《茶经》是第一部有关茶叶的文学著作。而中国也是最早发现茶、饮茶的国家,从唐朝以后茶作为一种饮料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开来。《茶经》是唐朝陆羽所做的有关煮茶、饮茶的文学文献,它不仅仅是介绍煮茶、饮茶等茶叶知识的学术著作,还包含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一切皆空的深厚茶道文化思想内涵。自唐朝以来,宫廷、民间、寺院、市井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饮茶品茶活动,茶道茶文化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宋代以后逐渐出现点茶、斗茶等活动,茶道也由原来的高雅文化逐渐向市民文化转变。各个阶层的民众都能够用茶道文化招待朋友、拜访亲友,以完成日常的交往活动。明清以后的饮茶品茶活动更为简约,而茶叶的选择、生产也更加的精细化。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饮茶活动,茶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中国茶道并不拘泥于煮茶、饮茶形式的选择,而更加关注茶产业附加产品的生产、茶产业经济效益的增加。自唐代以后茶道开始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各个地区的茶道交流活动往来不绝,其中茶道文化得到最好继承的国家为日本。茶道在原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四大皆空的思想上,又增加清寂的禅学思想。因此茶道思想融合宗教、哲学、艺术、伦理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自身独有的清、柔、圆、寂的文化氛围。如今的茶道一方面承担养生的作用,普通民众从茶道中获得心灵的升华;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茶道内涵能提升国民的思想素质,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2茶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茶道融合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宗教的文化思想,形成独特的清寂和美文化理念。我国地域辽阔、茶叶种类众多,因此在煮茶、品茶等形式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各个地区的居民都有一套自身独有的饮茶方式,也形成不同的茶道思想。当前茶文化领域尊崇的茶道思想为“廉、美、和、敬”,廉洁清廉、追求美向往美、心态平和安定、心存敬畏成为茶道所尊崇的主要思想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茶道正在逐渐往商业化、大众化等方向靠拢,休闲娱乐成为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道专注于煮茶、饮茶、茶产品方面的探索开发,提倡茶叶平心静气的养生作用。但相比于日本茶道而言,我国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茶道礼仪规范。由于我国的茶叶种类众多、茶道流派复杂,煮茶、饮茶等茶道方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此同时政府也没有从制度层面对茶道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特色进行规范,所以我国的茶道发展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特征。目前我国专注于茶叶产业建设,包括茶叶生产、茶叶附加产品生产、茶文化景区建设等,通过建立茶叶品牌来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叶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茶文化交流活动来吸引游客,增加本地的茶叶收入,提升地区的茶叶知名度。茶道的传承主要通过茶叶的经营销售来完成,现代居民通过煮茶、饮茶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各个高校还设立有茶文化、茶学专业,传授给同学们茶叶理论知识、茶道的理论知识,使同学们自觉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操。茶道还能够与茶叶科研结合起来,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茶叶产品;有些学校还开设茶产品营销课程,教授给学生茶产品营销技巧。而社会中也出现茶艺师培训等课程,主要向现代居民传授茶道的礼仪文化,以及煮茶、倒茶、饮茶等方面的技巧。茶道文化传承方面的间断问题,应该在茶道制度、茶道传播形式、茶道传播程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茶道传播制度、方式、程序方面的规范,能够建立起完整的茶道文化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茶道文化主体。同时茶道的传播要贴近普通群众,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茶道文化的推广宣传,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还要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进行茶道文化课程的设置,争取每个学期都能开设一门茶道文化课程。茶道行动规范、礼仪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3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维中的运用

中国茶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强烈的现代意义。茶道首先讲究现代居民对茶的理解,讲究茶文化的发掘与传播,以及茶道产品的开发创造,主要围绕茶叶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附加价值等方面展开;然后茶道讲究现代人对自身的理解,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等一系列的活动,人能够从自身灵魂中发掘到更多的东西,将身体与灵魂进行融合。茶道的内涵是以自然为基础,进而上升到人文精神领域。茶道中的“真、善、美”是相互联系的,茶道讲究真善美,提倡清寂廉静和美的文化品位。所以,茶不仅具有缓解口渴、陶冶身心的物质滋润作用,而且有着洗涤心灵、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茶道也成为居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的茶道活动,能够带给人心灵的陶冶、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茶道的清幽、廉静、和美是传统茶道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应该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幸福目标。茶道分为两个部分:茶和道。茶涵盖所有的茶叶种类,道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属于哲学的范畴,是由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佛教的《金刚经》等一系列的宗教经典组成。茶与道的结合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茶道文化涵盖我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茶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特征、以及茶本身的清幽,揭示茶叶与环境存在的紧密联系,也能够从侧面提升人类的环保意识。茶叶具有“和善美丽”的特性、茶道主张“精行俭德”的品德与信仰,告诫世人应“德博而化”。这表明通过茶道文化和善品性的熏陶,能够逐渐提升世人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茶道还具有天道人伦的道德思想,天道人伦的思想主张万事万物都要按照其自然规律进行运转,不能违背天道人伦进行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茶道以和、天人合一作为人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所依从的理论依据,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茶道专业讲师专注于对茶道的文化、精神、艺术特色进行详细讲解,以提升大众的艺术水准与文化修养。茶道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连接关系,茶道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的演示活动,进行茶文化的传播;还能够通过茶道书籍、茶道自然生态景区进行茶道文化的传播。自然科学、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共同构成完整的茶道文化体系,才能促进茶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才能使人们深入了解茶道文化的精髓。通过利用茶叶博物馆、老茶馆、茶叶生产加工基地、茶文化景区等现实资源,开展茶道文化传播活动。茶叶基地参观考察、茶文化景区游览、茶道社团活动的结合,能够促进茶道文化的深度传播,也能够使大众了解茶、感悟茶,品位茶道的独特美感与深厚的文化哲思。我国在古代已经有茶道教育方面的课程,茶道教育大多以家庭授教为主。传统上社会的茶道交流、煮茶、饮茶,也以男性为茶道交流的主要群体。现代社会也允许女性从事茶道学习、交流活动,大多数茶馆酒楼有着男性茶道传授师,也有女性茶道传授师,他们主要从事茶道表演、煮茶等一系列茶道活动。我国也逐渐增设茶艺师资格考试、茶道师技艺欣赏交流活动,用以培养大量符合国家要求的茶艺从业人员,提升全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茶道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在高校教育中主要起着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虽然说各个高校也开设茶道课程进行茶道的交流,但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与陌生人、合作伙伴的交流能力,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要按照一定的规矩来履行各自的职责。茶道具有严格的动作规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经过茶道的学习以后,能够增强学生与他人的心神交流,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茶道中的动作规范也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茶道的教授活动能够促进茶道文化的传播交流,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与道德素养。对那些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茶叶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传授茶道煮茶、倒茶、品茶等方面的技能与规范。通过茶道知识的通俗讲解,使学生初步理解茶叶方面的知识技能,理解茶道传播的人文思想。对那些茶叶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专业的茶叶、茶具、煮茶标准动作、品茶心态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茶道文化的深邃内涵。

4结语

茶道不仅仅包含茶叶、茶文化的内容,更涵盖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与艺术思想。因此茶道包含茶文化的所有内容,同时也包含哲学、美学、自然科学、艺术学等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社会居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归属。所以高校的茶道教育管理,最重要的是传播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高校可以通过茶道专业教学、茶叶产地参观游览、茶道实践等方式,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茶道文化体系,推动茶道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作者:刘大勇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庄爱兰.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理念与制度关系探讨[J].才智,2015(36):124-125

[2]岳淼.高校的教学管理现存问题与应对措施[J].科技展望,2016(3)

第3篇

茶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茶文化学、食品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加工与品质检验、茶叶经营管理与贸易、茶道及茶艺表演、食品工程、工艺的基本训练;培养茶树栽培育种、茶叶与茶用植物加工生产极其综合利用、营销、茶艺表演、食品及饮料加工的基本能力。茶学专业的学科体系,由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体的栽培、制茶两个学科组成,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现已超出了原有的范畴,不仅包括原有的两个传统学科,还增加了许多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学科。专业主要课程包括茶叶生物化学、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病虫防治学、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机械、茶叶经营管理、茶文化学。文章所涉及的主要茶学课程包括:茶文化、茶叶机械加工、茶叶科学、茶叶审评、茶业经济学(茶叶贸易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育种创新、茶叶病虫害以及茶艺、茶道等,文章对茶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及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均以这些课程分析为基础。

二、茶学专业相关边缘学科

茶学相关的边缘学科课程较多,将课程划分相应的模块讨论,分为茶叶生产模块、茶叶加工模块、茶文化与销售模块。其中茶叶生产模块包括土壤肥料学、茶园管理、农业气象学等课程;茶叶加工模块包括手工制茶技艺、茶叶机械使用与维护、茶叶包装与储运等课程;茶文化与营销模块包括茶文化、茶艺、茶馆经营与管理茶产品电子商务等课程。

对于茶学这门学科,一些基础学科的开设还是很完善的,比如土壤肥料学、植物学、遗传学等基础课程在各校都是作为基础课开设,有利于为茶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茶叶生产模块,像茶园管理等学科开设较少,某些高校作为专业任选课开设,理论知识较多,实践关于到一个茶园的建设管理,实践机会不多,作为专业任选课学习理论知识对以后茶园方向有意向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课程。

茶叶加工模块,对于制茶这门学科,是茶学的必修学科,系统介绍了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的加工技术,是每个茶学专业学生应该且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必修课程在此不多做介绍。对于茶叶机械方面的课程,按照机械的使用方法不同又分为采摘机械,加工机械等,由于学生对此兴趣不一,作为选修课程按照学生个人意愿选择较好。关于茶叶包装与储运,这是一门与生产联系紧密的课程,对于以后在茶厂工作的同学来说是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密切关系到一个茶厂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茶文化与营销模块,这一模块包含的课程主要针对茶叶的营销,涉及到茶叶的消费。茶文化、茶艺两门学科主要是研究茶的历史,是茶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应用于茶艺表演等方面,对从事茶艺这一方面的同学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意愿选择。茶馆的经营与管理,这门学科也是理论知识偏多,很难应用于实践,我国的茶馆数目不是很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馆的逐渐开设,茶馆的经营将会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茶产品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的时代,茶叶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方式,是茶叶的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在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十分有利于茶叶的普及。

三、对茶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茶学专业的课程丰富、开设的相关学科很多,本科生四年内不能够全部的学习,所以要有轻重的开设课程。

关于必修学科,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加工、茶艺、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树栽培等应该作为必修学科来开设。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茶学科中发展很快的一个领域,茶叶加工系统介绍了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的加工技术,以及茶叶中多功能成分的提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叶审评与检验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茶树栽培学概括为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茶树的繁殖与栽培两大项,繁殖的话可以细分为培育良种,育苗以及幼年管理等等,管理主要为茶园的管理,成年茶树的采收以及茶树的后期管理等。相比于其他学科,这些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际生产中也必不可少,因此建议作为必修课程开设。

再者为选修学科的开设。茶文化、茶叶经济贸易等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茶文化是一门茶学与文化相互交叉渗透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以科学的态度和历史眼光翔实地介绍茶的起源及其分布,饮茶方式的发展与变迁,中国茶叶对外传布及世界茶区分布,中国各民族茶俗及地方茶文化,茶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等内容。茶业经济学是研究茶叶经济管理的应用科学,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是茶学体系的创新,又丰富和完善了茶学体系。这些学科理论知识过多,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学习,对必修课程起到辅佐的作用,有助于必修课程的理解记忆。

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有利于各校茶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学校办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4篇

1.1茶文化讲究心气平和。

古时候,喝茶品茶者多是一些文人雅士以及官宦子弟,他们往往注重自身的修养,在品茶的过程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志绝尘境,栖神物外”。对于现代人来说,品茶能缓解人们的烦躁与心里的疲惫,让人心态平和。当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把品茶作为一种生活乐趣,往往能减轻压力,重新找到工作的热情。

1.2茶文化提高人的生活品味,丰富文化生活。

真正地领略过茶道的人一定都清楚茶艺的精髓和茶具的精致,其实品茶不单单是喝茶那么简单,往往通过品茶我们能够了解名茶、茶具、茶点、茶俗、茶艺等相关的知识,那些复杂的品茶步骤和制茶工艺总是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那些名茶的背景和茶具的介绍让喝茶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1.3茶艺是饮茶风俗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

茶文化不仅仅在中国盛行,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很流行,日本和韩国的茶道艺术也在世界上颇负盛名。对于现代社会双边合作密切的今天,推广茶文化,对于促进中国与外国友人的合作与交流时尤为重要,将我国的茶文化与茶道艺术推广在国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茶道及其文化价值,对于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接轨具有深远的意义。

2茶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

鉴于之前对茶文化的介绍及品茶文化对于当下社会的积极意义,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人品茶的推广具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那么如何设计与茶相关的产品包装才能更深入人心,使得产品更加畅销呢?那就是在包装中充分运用茶文化元素,强化设计的原创,彰显民族性特征,借助茶文化的力量来进行与茶相关的包装设计。

2.1以茶色为包装主体色系进行设计。

现代包装的颜色在设计中占有重要作用,如果以茶色来作为整体的色系的话,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心态平和的感受,这样的产品包装往往第一时间触动消费者心灵深处的茶文化情结,使得产品深入人心。采用茶色同时结合中国古典艺术的纹饰元素,在整体视觉与色彩上与古典相谐调能具有特殊的韵味。

2.2以与茶相关的诗句为设计标题。

如果在包装中出现饮茶相关的词句,尤其是产品的LOGO与茶文化相结合,能够给人以古今合一的感受,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产品的包装更加新颖而独特。比如在茶包装中把“茶”字刻意做成古体字,或者把“茶”字造型仿效成茶杯造型,针对包装外主体文字中采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如白居易诗句“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等茶诗,仿佛让顾客在购买茶饮的同时在品尝一杯芬芳甘味的名茶,使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2.3以古人饮茶的图画为设计背景。

产品包装尽量要贴合产品的特性,如果产品刚好是茶叶、茶饮料、茶具等茶文化相关联的物品,那么产品包装一定要以饮茶文化的图画作为背景,从茶文、茶道、茶艺的画面风格中去寻求突破。

2.4以茶文化为设计理念进行设计。

产品包装总体的设计理念以茶文化为主,也将产品层次进行了细致划分,对于商家而言提高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卖点,也丰富了产品的生产线。

3结语

第5篇

传统工艺如何体现文化内涵?

在毕设巡展的一角,一组玲珑温润的陶艺作品隐隐发出粼粼的微光,简单古朴的弧形勾勒出内心的从容,泥土的材质爆发出远古时代天真的呼喊。王教授告诉我们,这是他在2016年度指导的艺术硕士何昊辰的作品“观山漫醉” ――一组适合户外使用的便携式茶具,它将茶具的实用性和审美格调完美融为了一体。

“大多数人将传统工艺理解为工艺上的学术研究,严重脱离了生活。”王教授却一直鼓励并带领学生在工作室进行相关的工艺技法学习和艺术创作实践。一年前,师徒二人开始准备毕业设计。他对何昊辰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工艺应该从设计的角度去发展,更贴近生活。”

研究生何昊辰遂从僵硬的书本理论中脱身而出,关注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并对茶具类设计比较感兴趣。他无意间发现,不少人为了让老普洱的味道更浓郁,往往将泡过几次的茶重新再煮。难道煮茶是我们的传统吗?带着疑问,他先将茶具大概定位为煮茶器具。王教授随即点拨何昊辰:“进行陶瓷艺术创作,除了考虑使用功能,还应该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和中国悠久厚重的文化传统中。”

在导师的启发之下,何昊辰想到传统文化中有曲水流觞、寻佳泉朱茗等典故,还回想起元代杨维桢的《煮茶梦记》,其中的“月夜煮茶”让他为之陶醉,感受到浓浓的东方古典趣味。“我觉得户外煮茶这一行为充满了乐趣,让休闲娱乐的人们悠然自得,可充分适用于公园一类野餐茶聊,而且户外休闲茶具有更多的可设计空间,所以我最终选定了户外休闲茶具这个方向。”何昊辰说。

王教授对何昊辰的设计思路给予了肯定,“但要记得,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受众群体的调查,以及市场上同类产品的调研都是很重要的。”为了夯实设计的基础,何昊辰开始对潮汕工夫茶进行重点调研,因为潮汕工夫茶道非常流行煮茶亦或煮水泡茶。

这次调研为他选择燃料提供了关键思路。何昊辰分析了各种“煮”的很多方式,包括常用的户外燃烧工具酒精灯、便携式煤气炉等。最终,他别出心裁地选用了潮汕工夫茶中的鸟榄炭和龙眼炭搭配。乌榄炭和龙眼炭都属于微烟炭,耐烧。考虑到前者不易燃,何昊辰就用龙眼炭起到助燃的作用。两者搭配作燃料,燃烧时还会散发榄核的清香,“这能让茶在煮制过程中更富有生活情趣。”

设计如何让生活更便捷?

有了思路,何昊辰开始着手设计。他准备将茶具分为煮茶器具和泡茶器具两个部分,分别要做出风炉、煮茶壶、泡茶壶、公道杯和茶杯。“这组设计需要做的东西体量很大,加上当时我思路也没放开,找不到突破创新的点。 ”

他将煮茶器具设计拿给王教授看,教授却发现里面没有茶滤结构。王教授告诉何昊辰:“单一的煮茶器具会限制很多茶的种类,茶滤的加入则可以满足煮水泡茶功能,这样既可以在煮茶壶内煮茶,也可以在公道杯内泡茶。”由此,何昊辰决定将煮、泡合二为一,省略结构复杂的泡茶壶,将煮好的茶水直接倒入公道杯内,然后分茶。

通过进一步优化,何昊辰又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现在的结构设计。这套茶具的特点主要在材质和便携两个方面。何昊辰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道:“材质上,我根据不同组件的功能需求选择了相应的泥料,从而突出体现手工制作的效果。比如风炉采用匣钵料,煮茶壶和茶滤采用砂锅料,公道杯和茶杯采用白瓷泥。便携主要体现在结构和其他的辅助组件上,以达到产品即包装的效果。在制作上,风炉采用泥板成型,其他的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经过一系列修坯,粘接等工序完成泥坯。电窑800度素烧成坯,上釉,然后通过气窑打烧、制造完成。”

对于何昊辰的这个设计,王教授表示,作品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相关的工艺手段问题不大,“不过,这个题目的难点也有很多,诸如如何决定功能性、便携性、美观性的主次和三者之间的协调退让;如何解决收缩率不同的各种陶瓷原料做成器具的契合;如何为减小体积让所有的茶具都容纳在风炉内等等。”对此,师徒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和讨论,最终找到了最优方案。“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尽量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当然,复杂的设计实践过程有时候会令学生的思维与设计初衷渐行渐远甚至背道而驰,这时候,导师还把他召唤到正确道路上来。”王教授说。

传统工艺逆袭

“北理之所以成立传统工艺美术系,是因为当时的院长发现,工业文明严重冲击着传统文化,大量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和工艺美术命悬一线。”为了力挽狂澜,学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这门学科,成立了校内工作室,还与地方手工艺机构合作,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也因此,北京理工大学的本科生们有一项特殊的“福利”,在埋首于枯燥繁重的理工科专业课程之外,他们可以选修设计与艺术学院十多门传统手工艺课程,亲自做一做陶瓷、剪纸,过一把文艺的瘾。这也在无形中加深了北理学子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提高了传统文化素养,所以他们的身上不仅具有普遍的理性气质,更体现着难得的生活情趣和灵动之感。

也因此,十多年过去了,看似“落伍,有些老土”的传统工艺美术系不但成功抵住了时代洪流的侵蚀,学校的陶艺、雕塑、染织、漆艺、木版年画、剪纸等专业都受到了师生的热捧。王教授告诉我们,近年来他重点关注的对象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并做了大量搜集、整理、传统手工艺资料、研究手工艺规律的工作,与此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培养着陶艺研究型人才。“我们的弟子学习积极性很高,有很多学生一边考察、研究传统手工艺,进行学术研究和积累;一边自觉地跟随着手工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去学习实践传统手艺,以达到传承工艺的目的。”

第6篇

关键词:日本荼道;和敬清寂;茶禅一味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2―0132―0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日本因其独特的民族心理机制,而使其文化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特征。自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同时,又结合本国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

谷川彻三、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和佟君的研究均认为,日本茶道是一种艺术,这些研究不同的是:谷川彻三认为,茶道是以人的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进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相互关联、互为一体的,艺术因素凌驾于其他三个因素之上,并通过渗透到其他三个因素之中来体现它的职能;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而佟君则认为,日本茶道是日本茶人对他们所尊崇的茶汤道礼仪的简称,是极其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的饮茶艺术。

千宗室和邢黎,对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千宗室的研究表明,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一个从贵族、僧侣茶到书院茶,再到庶民茶或草庵茶的过程。邢黎指出,在经过诸多演变后的茶文化中,无论从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在精神追求上来看,可以说日本茶文化与其宗源即中国茶文化最相似。

久松真一、杨炳菁、滕军和冯芗则是从茶与宗教的关系入手,对日本茶道进行了研究。久松真一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和包容性,其中包含了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滕军指出,中国茶文化是从实用品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的,而日本的茶文化却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普及到实用品层面;中国茶文化与讲究养生思想的道家文化关系密切,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则起源于佛教禅宗思想。冯芗认为,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它在日本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茶道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标志,它的这一标志性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越来越凸显。笔者通过梳理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进一步诠释其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1.茶道的内涵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本源、是起点、是终点、是过程、是规则,万事万物皆有其道;“道”是无、是虚空、是无为、是戒律,从戒律开始,到定、到慧、到志、到气、到力、到恒,最后回归“道”。“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是客观的,是普遍、永恒存在的。“道”是一种精神,而“茶”则是这种精神的载体,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茶道”。

2.中国纯茶道的出典

在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这样的诗句:“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由此可知,至少从唐朝开始,饮茶就已经是中国人的修身养性之道了。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全世界现存文献对茶道的最早记载,这再一次说明茶道起源于中国。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的重点在于“道”,即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深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影响。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认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的话,那么,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人在用心灵悟道时产生的玄妙的感觉。

3.日本茶道的起源

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著作。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则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的《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而且中国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以及文人、僧侣们的那种对幽寂、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都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精神内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日本茶道的形成

1.日本种茶、品茶之风的形成

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并建立了正式的茶园。此时,日本将茶看做是药物,饮茶方法基本上是学习和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尚未出现现今的抹茶饮法。到了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兴起品茶之风,代表人物就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建久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荣西还研究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为日本茶文化的诞生开辟了先河。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到了室町时代(公元1392―1573年),茶树的栽种在日本已普及起来。这一时期出现了村田珠光、武野绍路、千利休三大茶师,他们对茶道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日本茶道的形成

村田珠光(公元1425―1502年)被称为“茶道的开山鼻祖”,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事,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村田珠光把饮茶从一种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和一种宗教,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完善了茶道的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层面,奠定了“佗茶”的基础。被后人称为“茶道的中兴之祖”的武野绍鸥(公元1502―1555年),他将日本和歌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和典雅的思想融入茶道,并对珠光茶道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进一步规范化和民族化做出了贡献。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他先跟北向道陈学习茶道,19岁时又拜武野绍欧为师,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欧茶道的基础上,把茶道推到了更高境界,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将其还原为淡波、寻常的本来面目。他还在茶事中增添了传统的“石料理”的审美意识,使人们在进行茶事的同时充分享受美的情趣。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茶道从上层社会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并把茶道的精神内涵归纳为和、敬、清、寂,丰富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开创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超凡的形式,使日本茶道在东方独树一帜,取得了“茶圣”的地位。

到了15世纪末,日本茶道完全脱离了宗教形式,成为独立的礼法,至此,日本形成了正式的茶道。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千利休的子孙和其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三千家流”茶道体系。这一时期是日本茶道的辉煌时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抹茶道、煎茶道。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茶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其文化内涵的加深、时代感的增强以及形式上的更具民族特征等,这为日本现代茶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日本荼道的形成过程

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兴之祖武野绍鸥都是通过拜禅师学禅,将禅宗的哲学内涵与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一步步将日本茶道发扬光大的。禅宗无疑是影响日本茶道精神内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视实物性能的养生型和升华为宗教审美意境的理念型。后者是前二者的综合,把对茶的他界观念型幻想和对茶的具体实物性认识综合起来,乃是日本茶道之本义所在。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从一味仿效中国,到逐渐消化外来文化,再到创造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的过程。日本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又绝非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翻版。日本的禅僧吧中国的茶文化传到日本后,又在日本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进行再创造,把点茶、饮茶的活动升华为茶道,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这对日本人民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

日本茶道既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优点,又发扬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长。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将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概括为和、敬、清、寂。“和”,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的调和,“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而且强调客人对主人以及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借用千利休的话说,也就该是“拂去浮世俗尘”之意了。这里的所谓“浮世俗尘”,除了我们所讲的一般意义上的尘埃之外,应当还有心灵的尘埃之意。当年,禅宗南宗慧能与北宗神秀在禅宗五祖弘忍处修道时,曾奉师命各作过如下偈语,神秀作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作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美景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日本茶道之“清”,汲取和蕴涵了这两位得道高僧充满禅机的偈语之意。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最根本的就是“寂”,即寂静之“悟”的境地,“寂”倡导人们要有一颗平常心,谦虚做人,永葆坦荡无私的心。和、敬、清、寂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茶道从“露地”、“茶室”环境、“床の同”、“天井”、“昼”的布置,到“石料理”的选择;从茶道仪式过程,到人的心境,都贯穿着这种精神,从而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艺术体系。

日本茶道所创造的时空是一种非日常的时空,所追求的世界是现实生活中的世外桃源。“露地”可以说是这种世外桃源的~部分。“露地”一词出自《法华经・比喻品第三》,是指引导人们潜修山林、脱离世俗、专心学法的途径。日本茶道中的“露地”原本写为“路地”,是指通往茶室的小路,村田珠光把“路地”改称为“露地”,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茶道乃是引导人们摆脱世俗的高雅之道。“露地”大多被设置成花、草、树、木、水、石相间的近似天然的山野空间,其中竹、石环绕,流水潺潺。进入“露地”,你可以悠闲地漫步在山野林间幽静曲折的小径,闻天籁之音,赏朝夕雨露风霜,观四季飞花。“露地”所构筑的是一个“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净土,其目的在于使茶人心旷神怡,从“无”境界中发现完全的、纯粹的、精神性的东西,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实。

“茶室”一般都建在山清水秀、树木丛生的幽静之处,其精巧的建筑格局,可以说是日本古建筑技艺的结晶。“茶室”的门洞都很矮小,茶客必须蹲下或弯下腰才能进去。“茶室”布置极为素雅,通常不设窗户,灯光幽暗,气氛肃穆寂寥。“茶室”中崇尚天然的建筑素材,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热爱自然的心境。“茶室”中设置了赋有各种意义的“床の间”、“天井”、“昼”等,无一不在显示“茶室”是茶人实施茶道、进行修行的一个主要场所;是切断了与俗世的一切联系,以茶为中心的人茶共乐的空间;是一个人神交会的神圣空间。

在煎茶出现之前的“石料理”,要求与茶事相映成趣,茶事主人在准备“慑石料理”时,按照季节的变化精心选择新鲜海产和蔬菜。环境的幽静、菜肴的简单、情趣的雅致、意境的深远,使茶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一个超凡脱俗的清静世界,人的火急暴躁之气尽消,多愁善感的心性得到安抚。由此可见,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渗透在茶道的每个环节,贯穿于茶道活动的始终。

四、茶禅一味的本质内涵

自佛教传人后,由于佛教教义的规定及僧侣的生活需要,使禅学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坡有诗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青灯孤寂,明心见性,这就是茶中有禅,茶禅一味的奥妙。弟子曾问千利休:“何为茶道?”千利休回答:“解渴之用。”“茶道之本只不过是:烧水、点茶、喝茶。”看来千利休之语“解渴之用”恰恰道出了茶道的真谛――茶道就是要解决人们的“心灵之渴”。茶道之“本”指的是茶道过程中的“顿悟”,即“禅”。冈仓天心在《说茶》中把茶道概括为;“茶道是在细小的生活琐事中悟出伟大这一禅的精神的产物”。

原日本京都大学久松真一教授以禅宗的理论为基础,将日本茶道艺术的本质归纳为:自然、空寂、简约、朴素、自然、脱俗、寂静;物、人、场所三要素,构成了茶道的主题思想。茶禅一味,关键在于“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达到一种涅境界。茶在于饮,禅在于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茶禅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静的茶禅境界,一种古朴、典雅、淡泊的审美情趣。

日本茶道的要义就是要对日常生活加以艺术化,即强调对生活的超越。正如周作人所说的那样:“日本茶道有宗教气,超越矣,其源盖本出于禅僧。”日本茶道讲究茶禅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恬静悠闲的情趣。日本茶道的形成一开始就与禅密切相关。日本禅僧不仅是中国茶的引种者,也是日本茶道的创立者。日本茶道形成的重要人物,如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大多数都对禅宗有较深的研究。村田珠光原本就是一个禅僧,他将禅的精神与饮茶方式相结合,创建了“四叠半茶室”,确立了茶的根本在于“清心”的理论。武野绍鸥不仅学习禅宗,而且在禅宗的教义中制定了茶道的“法度”,成为后人的典范。武野绍鸥的“茶禅一体”、千利休的和、静、清、寂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茶禅同一味,唯在空寂中”,武野绍鸥的这一座右铭证明了茶道的精髓,即和、敬、清、寂与禅的世界观、人生观是相通的。如此看来,茶道一开始就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禅宗的“禅”,原意为“静虑”,可见“静”是禅宗的重要宗旨之一。寺院均在幽静的深山,禅僧们过着幽闲自在的生活。禅宗主张生活清静寂寥,避尘世之喧嚣,求丛林之宁静,除人间之烦恼,得心灵之静谧。茶道也汲取了禅宗的这种追求恬静幽闲的性情。茶道的创立者们,无论是武野绍鸥还是千利休,他们都要求在茶会中贯穿幽闲、恬静的意境,要求人们在茶道的仪式过程中寻找和体验禅的那种枯寂的精神。因此,在日本的茶道中,不仅茶室的设置应闹中取静、典雅静谧,而且茶会的气氛也要肃穆安适。人们在百忙之余,悠闲地坐在与尘世相隔绝的茶室中,听着炉子上水沸腾的声音,看着茶师们优雅的点茶姿态,体味着奔波的人生中难得的片刻宁静与休闲,简直是一种高雅的享受。“禅与茶道的相通之处,在于对事物的纯化。这种纯化,在禅那里是靠对终极实在的把握来完成的,在茶道那里则是靠以茶室内的吃茶为代表的生活艺术而实现的”。日本著名的禅学家铃木大拙的话简洁明了地指出了禅与茶道、生活之间的关系。

日本茶道是一门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人生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在寂静的氛围中,茶人静静地点茶品茗时,茶禅一味,茶禅一体,天地无限之禅机即涌动于茶人的体内。随着茶事的进行,茶道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崭露其本来面目。这种在时空中进行,并一直流动着的艺术,就如舞蹈一般。

结语

茶与禅宗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茶文化现象,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中国禅宗在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茶禅一味将日本茶道的文化意蕴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美学层面上,茶的流动的神韵,禅的机缘,再加上茶人对人生的感悟,均能够涤荡凡尘,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和、静、清、寂的茶禅之美,在于“一味”,在于茶与禅所共同追求的优雅寂静、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第7篇

会把茶泡好、会把茶介绍得好的人是茶企业最需求的基层人员,不管是茶的制造商、贸易商、零售商,还是销售茶汤商品的茶艺业。有人以为只要会做生意,来了再教还来得及,但他忘了教导与时间的成本,为什么不将这个成本转嫁到教育部门或其他专职机构的身上?大家对公司的会计人员、电脑管理人员就比较不会有自己培养的念头,不是因为他们难以培养,只是会计人员与电脑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较为成熟,大家都很放心地等待招聘会计与电脑管理科系毕业的学生,他们相信招得到、相信招进来的员工几乎可以马上使用。但是这个信心在茶企业还没有,他们不相信登了征人启事就可以找到人,他们不相信能从应征者中找到可用之才。

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未成熟,不像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的教育体系,其建构的时间较为长久,派得上职场应用的可行性较大。但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属萌芽阶段,不但大家不认为茶叶行销需要专业训练,而且也不肯定应该如何栽培。现在中、高职院校开设的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究其设置的初衷就是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但是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家都不好意思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茶叶行销。(只有漳州科技学院,原天福茶学院,开校设置茶文化系的时候,在系馆的门口挂了一条横幅,写着:“茶文化专业学些什么?一如何销售茶叶与茶文化。”)

中、高职院校开设茶文化或茶艺科系时的课程设置大多向两条边线倾斜,一是茶叶加工与茶树栽培,一是茶艺表演,中间的主干道,茶叶的认识、冲泡与品赏往往显得稀疏。事实上如果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茶叶行销,那如何把茶泡好、如何把茶介绍得好才是应该充实的主干课程。在大家还来不及把学生培养成茶企业所需的基层人才之时,有一个择才的简便方式,就是看他通过泡茶师检定考试没有。因为现在已执行多年(1983年至今)的该项检定就是评估考生能否把各类茶在不同的茶具与场合下(如人多人少、喝一道还是多道)泡出一定的水平,而且将该种茶的欣赏法与相关的茶文化介绍给客人。这项检定没要考生从事茶艺歌舞式的表演,也没有列上背景音乐的分数,正符合茶企业基层人员的职场要求。这项检定考试目前只有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与漳州科技学院每年各举办一至二次,其他设有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的学校也可以举办这样的检测,这个检测不但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向,它的检测标准也可以作为茶企业用人的选择依据。

有的茶企业是从事茶道艺术的提供(如为客户举办各种茶事活动),或从事茶业人才的培训,他就可以举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只要他的泡茶师证照获得大家的认可,用人单位也乐得以他的证照作为取才标准。泡茶师检定考试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颇大的,例如一天要完成30人的检测,就要准备65套不完全一致的茶具(假设每场5人同考),所以培训与检测的单位可以分开,培训单位教育好了准泡茶师,将他们带到检测单位考试。

茶汤市场,也就是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逐渐拓展后,泡茶师的需求量还要加大,而且大家会要求更精准地泡好茶,更完美地呈现茶汤作品的泡茶师。泡茶师是茶企业的基层员工,是茶企业的基石。

第8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设立饮茶室、茶馆、茶叶店的酒店越来越多。餐厅、酒店等事业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有一套手艺,茶艺师是具有专业的茶叶鉴赏知识、茶艺表演技能和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茶业人员。作为一个新的职业,茶叶技艺师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是特有职业的一种。正因为如此,各个高校应将茶艺课程安排到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酒店管理知识技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茶学优秀服务人员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将中级茶技师的技能培养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使学生达到中级茶技师的职业能力。

1茶艺课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的意义

1.1茶艺能弘扬茶文化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自古到今,茶一直被人们所喜爱。茶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饮料,也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良好的精神享受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进入茶馆喝茶不仅是因为茶水能解渴,更是因为茶馆安静、舒适的环境能够放松心灵、陶冶性情,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消费。在茶的泡制过程中,人们从茶叶的选择、茶具的摆放、茶室的布置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四溢的茶香,还会体会到精神境界上的宁静悠远。茶文化不仅传达了慢生活的理念,更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精神,对处于快节奏生活的我们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另外,茶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品。相关研究发现,茶叶中具有咖啡因、茶多酚、生物碱、维生素等几百种化学有益物质,是世界公认的高品质饮料。喝茶能使人兴奋,有利于消除疲劳,还能加速尼古丁、酒精等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分解速度;能有效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同时还具有抗辐射、抗衰老等功效;同时,茶叶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对人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茶艺培训能够丰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自身技能和自我修养

在茶文化发展中,茶艺是茶文化最有效的表现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时展的特色之一。与其他的礼仪培养训练不同,茶艺是一种独特的礼仪。茶艺服务要求古典高雅,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服装、所用的茶具、相关的动作等都要求尽量与环境融为一体,以展现茶的优雅。同时,茶艺服务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要求服务者庄重且姿势优美。一般来说,茶艺师应该有一双纤细柔软、不佩戴任何首饰的手,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不断升华自己,提高自身的气质。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烫壶、温杯、分茶,置水、分汤、嗅味等都是基本功,只有长期的实践才能掌握。在泡茶过程中,对水质、水温、茶水比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学习者仔细观察,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加入茶艺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也能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促进学生的就业。

1.3茶艺课程的开设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仁义礼智信”,赞美正义、诚信和智慧,茶艺训练能够有效地传达这一理念。酒店管理行业作为社会服务行业的一种,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容易使年轻人产生自傲、甚至自私的心理。通过茶艺课程,可以教导学生放下名利之心,平静淡泊,处事从容,以此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

1.4茶艺在酒店管理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茶业的经营模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在一些餐饮、休闲场所、俱乐部等部门服务,而且可以独立运行。从目前的情况看,茶技师已经成为一些高级酒店急需的人才。大学生通过茶叶学习,不仅需要对茶叶制作过程有清楚的了解,而且对中国古典诗词、历史文化、健康知识等方面都需要有深刻的认识。一般来说,学校培养的茶艺师可以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使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途径[1]。

2现阶段茶艺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茶艺实训室硬件设施不完备

茶艺培训顺利达成的前提是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完善的教学设施。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茶艺课程,但学生没有专门的茶艺室去自己动手实践,只能坐在普通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述理论知识,有些学校的茶艺培训室设备简单,只有少量的茶具、简单的装饰,茶具的数量和种类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茶室装扮简陋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茶艺课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此,为促进茶艺学科的发展,提高茶艺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必须和加强茶艺课程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2]。

2.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茶艺属于酒店管理专业新兴的发展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足够的有专业茶艺知识的教师资源,尤其是那些不是茶叶主产区的地方的院校。茶艺教学一般由酒店管理专业的其他学科的老师讲授,这些老师没有深入地学习茶艺知识,只对茶文化有表面的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向学生们传递茶艺的精神。缺乏专业教师是茶艺课程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培养专业茶艺老师、提高茶艺教师专业技能刻不容缓。

2.3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过程有待完善和提高

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是科学的课程安排。课程安排不合理就会出现教学方向错误、教学实践出现偏差等问题,从而影响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影响茶艺学科的发展。因为这是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所以有些高校在课程安排上没有足够的经验,因而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由此制定的教学计划脱离了社会的实际,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向已有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其他高校学习,潜心研究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茶艺教学体系。

3发展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建议

3.1使茶文化融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相当合适的。茶艺是茶文化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可谓风头正劲。在当代,茶艺服务业可以横跨多种行业,高级的茶艺师受到高端酒店的大力推崇。酒店管理专业的茶艺课程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学生了解泡茶的过程,还要求学生懂得如何生产茶、掌握大量与茶有关的习俗、文化、诗歌等引申内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茶艺师资格认证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获得就业机会。因此,将茶艺课程融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3]。

3.2编制实践性较强的茶艺技能教材

与酒店管理专业其他课程不同,茶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需要奢华艳丽,只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作用。因此,学校要编写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在编写教材时,需要对茶文化的精髓有深刻理解的老师以及专业的酒店管理人员参与,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的茶文化研究学者和高级酒店茶艺从业人员,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才与酒店管理职业的特点相符合。

3.3聘请专业的酒店茶艺工作者做现场演示

与学校的教师相比,专业的酒店茶艺师除了具备深厚的茶学知识以外,还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学会茶艺可能是件容易的事,学好茶艺就是一件困难的事,要想掌握茶艺这门艺术,就需要长时间的实践,而长期处于这个工作岗位的酒店茶艺师显然拥有深厚的茶艺实践经验。学校聘请专业的茶技师来到课堂进行现场演示,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茶艺是一门修身养性的技艺,茶艺工作者优雅的气质也会让学生爱上这个课程。

4结语

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店的高消费水平顾客在娱乐消费和用餐喜好上越来越追求绿色时尚、回归自然。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融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而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和谐、宁静、忘我、奉献”的茶道精神正好迎合了人们对本真生活的追求,使生活快节奏的现代人获得心灵上的平静。随着“饮茶时尚”这一消费观念的出现,酒店管理专业对具备茶学知识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是该专业长远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光辉.茶艺课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的意义.福建茶业,2016(3):136-137.

第9篇

在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于茶艺表演的视听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利用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茶道文化的传授,让学生感知艺术与知识交融的美感,有效提升其审美体验,帮助他们形成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入认识。当然,更深层次上也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本文通过对茶文化传承理解,明确茶文化传承中的音乐教育功能,并结合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理解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结合的方式,深化对于茶文化以及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的解读。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茶道

从茶席设计,到茶艺表演的具体实践,利用自然、优美的动作传承天人合一、物我相荣的理念,赋予茶具、音乐、整体环境以和谐的韵味,实现茶道艺术和音乐的有效融合,向参观者传递茶道的文化观念,当然也传达着中华茶文化的精神。这,即是茶道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音乐学习,抽象的审美能够伴随着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展开,丰富视觉体验的同时,升华听觉感受,进而加深对于茶色、茶汤、茶味的感受以及茶道表演本身所传达意境的感受,超越表演本身看到茶艺表演的本质,泡茶技能自然也随之上升,进而促进个人修养的有效提高。

1茶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民饮茶的习惯,源于神农时期,周、汉时被世人所认可,唐宋时期更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技能,加之元、明、清的发展以致形成当前时代的茶道,可谓经历了饮茶、煮茶、茶艺表演、茶道、茶文化沉淀等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中,茶道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相互融合,在综合三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同时,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潮流,形成了清净淡雅、自然随顺的茶艺风格,并将其赋予茶艺表演过程中,实现以动传静的目的。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有着新的发展,比如各地采茶歌、采茶戏的表演,以幽默的风格传达着采茶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各地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茶馆中,茶艺表演中与各类传统乐器的结合,也丰富了个人饮茶的体验。当然,采茶戏和茶馆茶艺都是在茶道与音乐相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创造意境,茶艺渲染意境,两者都在传递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当然,音乐教育功能在茶文化中也愈加凸显。

2茶文化中音乐教育功能分析

音乐教育能够加深个人的五官感受,改变人们对于基本物质的情感体验,对于帮助个人发现美、理解美、深化美并再次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更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认知体验,增强个人想象力,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在茶文化传承中,音乐教育的展开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2.1提高个人协作能力

在以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传承中,煮茶、洗茶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不同表演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尤其加入音乐演奏的茶艺表演,需要茶艺师和乐师之间相互理解,把握每一个音乐节奏或者是茶艺表演的具体过程,以促进两者的和谐。在具体的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个人理解音乐对于茶艺表演的促进作用,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美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提高他们在茶艺表演中与其他表演者相互配合的能力,实现其具体表演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提升其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其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

2.2传递茶文化和历史

在茶文化中,采茶戏、采茶歌等可以说是接受度比较广泛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当然,采茶戏并非简单的滑稽表演,其借助于采茶时候的步调、采茶的技艺与音乐之间的相互融合,展现我国采茶文化的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采茶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着采茶者面对艰苦的生活依然乐观的态度。而在茶艺表演中,托壶、旋转、倒茶等的一系列富有音乐韵味的肢体动作,一方面展示着茶文化本身的包容性,表明茶文化可以与音乐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利用人民丰富的智慧创造出新型文化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更突显茶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茶道、音乐等中华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创造,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状态,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茶艺表演中的音乐,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的内涵,融于茶道表演当中,让人们能够在音乐欣赏和茶艺表演中了解音乐,更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承效果。

2.3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饮茶,讲究慢条斯理,以心境理解茶境,以茶境感染心性,在淡然的氛围中,体味茶色、茶香和茶汤。同时,在舒缓的音乐中,放缓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心情,在品茶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文化本身带给人的滋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很难平静下来。包括茶艺表演在内的很多艺术都变得相对浮躁,人们都希望找一个不忙的时候放松心情。茶文化,则给了人们这个机会。茶艺中音乐的加入本身是为了给人营造平和的环境,而茶艺表演,则利用茶香与音乐情境的融合,茶艺表演与音乐节奏的融合,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它的的平静,加深对于生活的体验,更在品茶的过程中寻得片刻休息的机会。可以说,音乐教育让人们对于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给茶文化这一中华文化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以此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并在传递茶道文化精神的同时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个人提高应对世俗凡务的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更促进个人品格的塑造。

2.4培养个人审美能力

经常在品茶的同时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周遭事物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增强其审美体验也有帮助。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节奏、音调、音色的介绍,让学生明确基本的音乐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但是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缺乏具体的情感经历,其很难把握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因此在弹奏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因无法专注音乐本身而影响最终音乐效果。但是茶文化则给音乐提供了具体的表演情境,茶艺表演中融合的茶道精神,与音乐本身相互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表现技法熟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茶道文化的体味、茶艺表演的观察等,丰富其个人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就好比,一个经常去茶馆听曲的人,因为原有的茶文化滋养,对茶艺表演已经相当熟悉,而音乐人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与茶艺表演节奏不和谐、音乐表演人情绪过于紧张的状态,其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

2.5促进个人身心健康

当一个人出现状态问题时,喝一杯茶,感受一下《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大好河山,能够再次拓宽其视野,让人不再沉浸于原有的情感天地中,而是放眼于更大的局面去感知生活本身的美好;当一个人经过长久的漂泊,于一处安闲的地方喝一杯温暖的茶,听一曲家乡的采茶戏,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带给个人的亲近感,还能够在茶香中获得愈加沉静的感受,进而从这种感受中汲取再次奋斗的力量。而当个人十分失意,充满沮丧感时,以茶代酒,在慢慢品味茶汤的过程中,感知《高山流水》中知音之音,感受渔舟唱晚的闲散舒适,感受《沧海一声笑》的壮阔豪情,发泄心中的沉闷,同时也提升思想境界,重新变得斗志昂扬。在茶文化中,优秀音乐曲目的展现,不仅能够平复个人的心情,让人能够深入到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帮助个人和缓心情,同时也能够通过思想境界的升华,保证个人身心健康。

3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实践

结合茶文化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节奏、音乐表现形式的同时,加深对于茶文化的解读;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采茶戏、采茶歌等具体的茶与音乐的结合形式,了解茶与音乐之间的动静结合之美,明确茶文化不仅是静止的历史和文化,其在不同的地域、历史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当然也接受历史、人类智慧的滋养,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表现形式,以多样的状态向人们传递着生活的美好,加深人们生活的体验,更促进个人生活态度的转化。当然,茶文化的音乐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在赏析音乐的同时,提升其对于音乐本身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审美体验,实现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与音乐精神的相互融合,让抽象的理解变得更加真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想象境界。同时,在整体的音乐感受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对于音乐的认识,尤其加深对于不同音乐小节中所表达情感的认识,进而将一个个音乐片段联系起来,以新的音乐展现形式传递音乐带给自身的感动,更向周围的人再次传达音乐理念,深化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音乐实践本身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过程,进行音乐的具体演奏实践,有助于个人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得原有的以静态方式的曲谱灵活展现于手指尖,让音乐的表演更加鲜活可感。而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学生自身情感的加入,也可以让身心全都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进而在感知音乐情感的同时实现个人精神的升华,帮助塑造音乐品质。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让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与茶相关的音乐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形成,为茶文化的深层次构建、茶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式理解创造条件,更为茶文化的深度发展和时代传承做出贡献。

结语

从茶文化的传承当中,了解茶文化的具体韵味;从茶文化与音乐结合当中,明晰音乐的功能,明确音乐教育的加入对于茶文化教育的具体作用,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具体形式以及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具体展开形式;在以茶文化为背景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丰富个人形象感知能力,提高个人对于音乐和茶文化的认识,更有助于茶文化本身的时代解读和发展。

作者:杨珊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贞文.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174-176.

[2]蔡荣章.茶席•茶会[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

第10篇

对于文人而言,茶的先苦后甘的自然属性,正暗合了士阶层追求理想所走的人生道路,故而这一时期文人饮茶之风兴起,茶成为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竹林七贤”亦时不时地以茶代酒,以表清高。同时,有关茶的诗歌也层出不穷,如杜育的《(chuǎn)赋》是专门歌咏茶事的诗赋,它完整地阐述了茶叶的种植生长、采摘时节、烹茶用水、茶具选择、饮茶功效等,奠定了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基础。从诗赋中不难看出,这时已开唐宋茶道之先声。

唐代茶文化得以快速发展,陆羽《茶经》不仅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煮、茶具、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更为重要的是把儒、释、道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创造了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茶道文化因陆羽《茶经》而形成的一套崭新的文化体系受到了文人、僧侣乃至皇室贵族的接受和推崇。在陆羽茶道普及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斐汶《茶述》、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广《十六汤品》等茶事、茶道专著。

唐代茶道的形成亦与禅教的兴起有关。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参禅的僧人“跏趺而坐”“过午不食”,并排除所有的杂念,以达到身心一致。而茶则有提神养心之效用,能促进入静专思,摒除杂念,因而成为禅僧首选的饮料,遂有“茶禅一味”之说。于是寺院饮茶之风大盛,形成茶道中的寺院茶礼。寺院内设有“茶堂”“茶寮”,是专供禅僧礼宾、品茗的地方;还设职“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礼佛待客。在寺院茶礼中,有着固定的程序、严格的等级,用于不同的场合,形成独特的寺院茶道,并融入寺院生活的仪轨。诗人刘禹锡参拜西山寺时,曾受到过寺僧以茶礼款待。

唐代文人士大夫更是茶道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如颜真卿、李德裕、刘禹锡、皮日休、白居易等均是茶道中人。诗人白居易就亲自辟茶园,种茶烹茗,乐天安命,并经常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茶会是当时文人们一种常见的联谊方式,成为文人相互结识,联络感情,切磋茶技的重要场合。在茶会中,这些文人雅士自然免不了品茗吟诗,内容也多以茶事为题。而且常常采用联诗和韵的形式,即由一人开启始端,其余的人按韵联诗。到了晚唐,茶会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出现了品评新茶的“斗新”及音乐歌舞等助兴内容。

僧人与文人士大夫饮茶之风也悄然吹进深宫,宫廷茶道随之盛行起来,陆羽的师父智积禅师曾被召入宫中为皇帝煮茶。唐朝已有贡茶制度,除州郡所进贡茶外,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作为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的基地。每年新茶下来后,即分批通过驿道,用快马日夜兼程赶在清明节前贡奉到京城。每年宫廷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参加人员不仅有皇亲国戚、王公大臣,还有外邦使者等。

宫廷对茶道的重视和喜爱,促进了唐代茶具制作工艺的发展。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见图)。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唐僖宗奉献于法门寺的这批皇家茶具是最高礼遇的佛教茶供养,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的奢华。这批茶具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金银茶具,每一件都是完美的艺术精品。

宋代伴随着都市商业的繁荣,文化艺术异常活跃,茶文化亦步入鼎盛时期。宋代社会各阶层,上自帝王,下至乞丐,无不以饮茶为乐事。时人李觏《盱江集・富国策》云:“……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王安石《临川集・议茶法》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太祖赵匡胤更是位嗜茶的主,朝臣们自然纷纷媚上效仿皇帝的喜好,一时间宫廷茶道日盛。朝廷设有专门的事茶机构,掌管宫廷茶事。宫廷用茶有严格的等级,龙茶供皇帝专用,有时皇帝也将其赐予王公大臣,而其他不同等级的茶则按宫廷成员地位高低有所区别。

宋代文人茶道之盛,更是超越前朝,出现了专门的茶会社团“汤社”。当时的茶道中人大多是著名文人,如徐铉、王禹(chēng)、林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梅尧臣等。他们或诗茶唱和,或将琴棋书画这些文人的雅兴融入茶道中,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茶道的兴盛促使了宋代茶学大兴,一批研究茶事的论著纷纷问世,如丁谓《建安茶录》、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赵汝砺《北苑别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以及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就连身为皇帝的宋徽宗赵佶亦痴迷于茶事研究,著有《大观茶论》。这些论著无疑对当时茶道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茶道文化在宋代的普及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特别是在当时的都市中,茶肆、茶坊林立,茶会此起彼伏。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展现了当时汴京开封茶事的繁荣景象,画卷中除了诸多店铺、摊贩外,茶肆、茶坊错落期间,“茶旗”随风摇曳。甚至到了深夜,还有提壶叫卖者,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载:“至三更天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

宋代茶道有“点茶”之法,即将茶饼碾磨成粉,过罗筛细,放于茶盏中直接用沸水冲泡。以此法品评茶叶质量优劣、茶道艺能高下的活动又被称为“斗茶”。宋代“斗茶”的情景我们从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可窥知一二。宋代茶道文化相对唐代而言,在茶叶生产的过程、成品的样式、点茶技艺、茶艺器具、鉴赏标准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远比唐代精细,更注重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宋代茶点成后,茶色尚白,茶盏尚黑,建窑所产绀黑色茶碗就有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等多种,黑色的碗壁映衬着白色的茶汤,这种反差对比强烈的审美情趣极具时代特色。

第11篇

    茶艺是将茶的冲泡和品饮艺术化。茶艺表演,则是将这门艺术在有限的时空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境雅、茶美、水清、器净、艺精的品茗意境,通过茶艺表演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冲泡技艺,去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体会美,显示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创造出一种生活化的文化艺术氛围,它属于生活美学的范畴。我国是世界公认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茶文化以儒、释、道家思想为沃土,吸收各家之精华来丰富和发展自身内涵,由此形成了以“和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在弘扬茶文化的思想指导下,茶艺表演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载体。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着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历史文化发展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

    饮茶和饮食一样,也需要格外讲求环境气氛的营造。古人对饮茶品茗的环境要求是相当高的。除了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等之外,还需把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古人饮茶,其目的大都不在于满足解渴、疗疾、去腻等生理需要,而主要着眼于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古人在促进品茶生活艺术化的过程中,注重在优雅的意境中去享受品茗雅趣,讲究情景交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茶文化深受我国古代文化迎新爱国的必然结果,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古人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是和谐一体的。品茶作为一门艺术修养,也以主客体的相互统一作为最高境界。茶艺表演则正是将饮茶这种生活方式融进了文化艺术审美的精神领域。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的技艺、以及茶、水、器具的质量、茶室的意境等共同传达出一种人生状态。欣赏茶艺表演实则是在动静之间洞察万物玄妙、领悟人生哲理、感受人文精神,是审美主体无形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转化为有形物境和情感载体的过程。茶叶是一种代表和平、环保、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饮品,茶艺表演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极富发展前景和艺术观赏行的最佳途径,应当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第12篇

茶和书法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比如说《周易》与书法的关系,非常清楚,书法显然跟《周易》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

茶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书法是“师法自然”的。茶从种植、炮制、包装、饮用,带着自然生态的本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产生了茶道、茶艺,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笔墨纸砚都是自然天成和手工制作的,在书写以后,使中国文化得到升华。两者都渗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互相关联影响。试想,茶文化当中如果没有书法和它连接的中国文化的浸润,茶文化也不成其茶文化。

现代化都市的喧嚣和高度工业化的消费环境,使得人们在自然生态和人文情感上需要得到慰藉。而茶与书法正具有人文的、生态的特点,而且有相融性、一致性。在生活中,品茶的地方有书法;有书法,就想茶、就有茶。在茶具上、在茶室、在厅堂会所,茶与书法是那样和谐地存在着,在书法人的行为里有茶,在茶人的行为里有书法,茶与书法同土而栽、同根而生。茶人爱书法,书法人喜茶,乃完美境界。

茶和书法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比如说《周易》与书法的关系,非常清楚,书法显然跟《周易》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

对茶人来说,在品茶时讲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体身,忘掉自己的聪明,提倡使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涤除玄鉴”(鉴,一作览)、“澄怀味象”的审美状态。这是品茶和书法都需要的。书法和茶,作为古代文化中对文人品质要求的各个方面的具体表征,通过“文人意象”这个奇特的概念,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书法对人的品格要求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柳公权就以“心正则笔正”来觐见皇上。宋代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

茶在生活中的地位,由疗疾的良药、提神的佳饮、交友的雅物一直上升到事艺的清品,衍生出一系列的茶艺活动并具备了特定的思想内涵,是经过漫长岁月的嬗变而形成的。特别是魏晋以来,诸如“以茶代酒”“陆纳杖侄”等佳话的出现,说明茶的需求扩大,地位上升,同时,茶与儒、释、道结合,产生了茶文化。它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它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敬、互爱、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人的意志,以茶礼仁、以茶表敬、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它融合了佛家“普度众生”的思想观念,主张普度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用茶的“雨露”催化人们心中的块垒,使人澄明心境,等等

在茶的饮用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加工和提炼,衍生了众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积存了厚实的茶文化,包括书法,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书法人及茶人,如司马相如、王羲之、谢安、颜真卿、怀素、陆羽、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陆游、傅山、赵孟頫、郑板桥、徐渭、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用书法和茶演绎了其辉煌的人生,留下了宝贵的人文精神财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很值得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