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标准化的意义

会计核算标准化的意义

时间:2023-09-18 17:33:27

会计核算标准化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核算型会计、管理型会计、转化

引言:管理型会计是帮众多企业在管理上给予一定帮助,给予一定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和传统的核算型会计相比,更加的新颖,更加综合性和科学性。在当下的新时期,核算型会计会逐渐向管理型会计进行完全的转化。

一、管理型会计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会计向大家提供信息,管理会计就是运用信息。事实上,作为管理会计,除了要合理的运用信息,还要提供信息,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其提供的信息是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和评价的依据,具有很大的可靠性。管理型会计与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型会计紧密相邻,相辅相成。管理型会计的数据一定量上是从核算型会计上得到的,而管理型会计会在有效的数据上加以科学性、综合性的认真管理核算。两种会计方法互相补充,形成更准确,更切实际,更有效的数据研究,更准确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从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型会计来看,会计只做到了本职工作――就是核算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忽略了数据的管理。会计的准确核算不但能生成数据,提供数据,更加应该利用数据,管理数据。所以一定要利用核算型会计保证数据的准确型,再利用管理型会计来明确数据,分析数据,计划数据,管理数据。从而是这些准确的数据达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从一个企业来讲,管理者更加倾向于对数据的计划和管理,而管理型会计才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对准确的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所以核算型会计会逐渐转换成管理型会计。

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型会计是会计核算数据,而管理型会计能够更加有效的帮助企业者管理数据,利用数据。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利用自身掌握的准确数据找到最好的决策方案,控制成本,这样能体现出管理型会计的功效,更加能为企业的管理作出有用的贡献和对企业的管理提供便捷的方法。

核算型会计以手工操作为主,而管理型会计是计算机模式。在现代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会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核算财务信息、管理财务信息和处理财务信息。而管理型会计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财务人员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财务人员在核算之后能够更加准确的利用财务信息,管理型会计的职能和地位在企业中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换是至关重要的。

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有效方法

要想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就要加强财务管理,必须对财务人员以及其工作进行一定的管理,监督和控制。会计人员遵纪守法,按照制度办事,企业更要结合企业自身来制定有效的制度方法、不断的监督,控制和管理企业自身及其内部人员。企业自身内部制度的不断完善会使其管理更加明确,充分体现和提升了管理型会计的完善,使其进一步完善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自身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关系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规划。随着企业的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深度发展,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管理型会计为企业提供科学的,详细的,合理有效的会计信息,这样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优化的模式和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现代的企业来讲,提升和完善信息质量能够使管理型会计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二、新时期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需注意的问题

(二)充分认识到管理型会计的主要对象

管理成本是管理会计的对象,对于管理会计的对象来说,一般有现金的流量、资金的运动以及跟企业价值运动相关的成本和利润等等。但是,管理会计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成本。在管理会计中,主要的方法是效益分析的方法,也就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相应的成果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的成本效益,要重视成本问题。但是,在管理型会计中,对于成本概念的理解要比传统核算会计中的成本的含义要丰富。传统的财务会计在对成本进行分析的时候主要是站在核算的角度来进行,主要是关注这个成本的信息是不是具有真实可靠性。

1.决策成本分析。决策成本主要是在企业管理要作出一个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成本。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加上投资和融资方面的活动,都需要列出好几种不同的方案,之后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其中比较优秀的方案进行实施。在选择最优方案的时候,要比较每一种方案的财务信息,要看每一种方案成本的大小,也就是决策成本的大小。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成本,其中的核心是机会成本,在机会成本的选择上是不是足够正确和恰当,跟选择方案是不是科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企业决策阶段,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要为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机会成本信息,为管理人员决策服务。

2.控制成本分析。在企业确定了方案之后,就要给各个部门安排工作,逃部门之间协调来完成这个方案。为了企业方案目标的实现,管理人员要把相应的预算指标和成本制定出来,通过预算对各个部门进行的目标的分解和落实,把每一部门都纳入发哦整个预算的体系之内,从而提高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在这个时候,可以拿每一个部门工作完成的状况跟原来的预算指标以及相应的标准成本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纠正的策略。在目标控制阶段,作为会计人员除了要参与目标的预算,还要参与标准成本的制定,要根据这些来掌握成本方面的信息,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过程的控制。在企业成本控制方法运用的时候,要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控制分析的重要性,要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3.责任成本分析。考核企业的生产经济的状况需要通过各项收入进行观察,还要通过相应的费用成本来考核。为了对各个管理层次业绩进行一个客观有效的评价,就需要对其发生的费用进行严格的考核。成本控制者在承担成本控制这一责任的同时应享有相应的权利,如费用是否能够开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完成成本控制的预定目标。与此同时,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专门的奖惩制度,对于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行为进行奖惩,不定期的对他们的成本控制结果进行考核。可控成本是责任成本的核心。

结束语:综上所述,新时期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是源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这一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二者之间转变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谨慎处之,防止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二者之间的转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凯凤.财务会计应分为核算会计与管理会计[J].财会通讯,2012(15).

第2篇

【论文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初始化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科目、建立各种账簿文件、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或者是发生额数据等。初始化工作只能进行一次,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后的核算工作。不论是从手工核算过渡到电算化处理还是更换会计电算化软件,都需要做初始化的工作。在初始化的工作中,将本单位要 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入电脑,使会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管理需要。本文就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方法、规则的选用、科目的设置、报表定义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在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之前,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实施项目的主管人员应该与电算化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沟通、协商的工作 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比较熟悉,清楚实施会计电算化项目要实现哪些功能,达到何种管理的目的。但是,处于项目实施阶段时,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电算化软件如何实现某项具体的功能,如何才能达到自己需要的管理目标,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对于自己公司的软件的具体功能,功能之间的细小的差别设置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实施单位的具体业务却不太熟悉,不清楚实施单位需要实现哪些具体的管理目标,哪些功能对单位的会计核算重要,哪些功能对该单位的会计核算无足轻重,单位要实现功能是否具备了客观的条件。因此,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之前,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应该与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对软件的具体功能和单位的具体管理核算目标进行讨论,将二者之间协调起来,以避免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并且制定出标准化的方案,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应该做到尽量的细致、明确。在制定标准化的方案中还要注意满足单位现有的客观条件,既要避免那种没有实现条件的功能,又要为实施单位的进一步会计核算管理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二、单位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方法、规则时,应充分考虑电脑处理会计信息快速、准确的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和各行业会计制度确定了很多核算程序、方法,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应用。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且能相互补充。在手工核算方式下,我们往往选用那些计算过程不能很复杂、会计处理不能太冗长、结果要求准确或较准确的方法、程序。而会计电算化由电脑执行程序自动处理会计数据,就可以不考虑计算的复杂性,只要求结果准确就行了。如成本核算中的代数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它的突出特点是计算复杂但是其结果很准确;再如存货收发计价中的个别确认法,它也是结果准确而对会计核算、库管要求甚高。所以代数法、个别确认法等应在会计电算化中广泛采用。然而,在会计实务中,初始化的方法选用问题,往往由软件公司辅助完成,将本单位的现行会计核算模式照搬到电算化中去,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电脑处理信息快、准的优点。因此,我们应当从会计历史上去检索、选用适应电脑高速处理、结果准确的方式、方法和规则。因此,在由手工账过渡到电算化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电算化的特点与优点,摒弃传统的一些会计核算方法,采用适合会计电算化,能够充分发挥电算化功能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科目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账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软件系统,建立账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一般在建立账套的同时,电算化软件会根据你所选择的单位性质,按照会计规则默认安装一套会计科目。这些会计科目大都是总账科目,一般会满足单位的需要,不用再自行手工建立,但是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区别较大,明细科目还需要自己根据本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分别建立。在电算化账务系统中除了像手工账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另外还需要注意科目的性质、余额的方向,需要辅助核算的科目还要进行辅助核算方面的设置。在设定会计科目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科目的设置要规范。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账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账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应该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规范系统性和统一性。尤其是集团公司,科目的名称、代码等一定要做到规范统一。

(二)科目的设置要简洁。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录入凭证的速度,应当避免那些冗长而又无用的科目影响日常工作的效率。

(三)科目设置中应该考虑到业务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进步,注意科目的扩展性。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账实现,而重新建账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例如,假设“应收账款”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像这样的科目在设置中便需要一些技巧,一般的会计软件会提供一定的辅助核算的功能,可以将这类科目的辅助核算的性质设置为“往来核算”,将往来单位作为辅助核算的明细项进行核算,这样既减少了明细科目的设置,又增加了往来核算的明晰性与灵活性。如果不想采用辅助核算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账款”总账科目下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称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四、初始数据的录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科目设置的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根据系统启用的月份不同,原始数据的录入也有区别。账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

如果账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账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但是仅仅是录入各月份的发生额,再查询以前月份的账户的明细时,还是不能得到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如果单位的业务量小,凭证的数量较少,可以采取手工录入追加凭证的方法;另一种方法适用于更换财务软件的单位,与软件公司的人员协商,使用特定的软件,将过去使用的软件的数据转出来,再导入到新的软件系统中,这样做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丢失某些数据。总之,在会计年度中间实施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初始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应尽量在会计年度的开始或者是结尾,来更换财务软件。

初始余额发生额数据录入完成以后,软件会自动地核对总账与明细账之间、借贷双方之间、总账与辅助核算之间的平衡关系,但是对这个步骤不要掉以轻心,急于进行日常的工作,应该将录入的数据与手工账之间进行仔细核对,确认二者之间无误后再进行日常的操作。原因是大多数软件在录入凭证后,初始的余额便无法改动,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发现初始的数据有错误,便没有办法改动,只能用调整凭证进行调整,或者是作废掉该账套重新再建立一账套,重新初始化。

五、报表初始化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的会计报表,但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一定还需要其他报表,这些报表是无法预置的,需要重新设定。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从账薄、其他报表中取来,随账薄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但是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的会计软件产品中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在定义报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函数,财务人员一般不容易掌握。因此在初始化的过程中,这一项工作一般由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与单位的财务人员来共同完成。定义完报表以后还应该注意报表的校验公式的定义,校验报表内部、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避免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集团公司,集团内的各分公司向总公司提供的电子报表应严格符合集团公司所要求的格式,这样集团公司才能够进行合并、汇总工作。因此,为了做到严格的统一,像这一类的报表,集团公司应该首先定义出标准的报表,然后向分公司下发,分公司通过接收报表的方式,将标准化的报表接收到自己单位的账套中,而不应该由分公司自己定义这一类报表。

与一般的报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相对困难了一些。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具体制作,不同的软件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大,我们在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制作凭证的同时将涉及现金流的分录,归纳到不同的现金流项目中去;另一种方法是事后调整,制作凭证的时候不进行归类,等到会计期末,再由专门的制表人统一进行调整制作。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直截了当,做完凭证后随时可以得到现金流量表,但是对于凭证的制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凭证制作人员应熟悉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第二种方式对于凭证制作人员的要求较低,但是将工作量积攒到会计期末,制表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修改相应凭证后,制表人还得重新进行调整。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方式。

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涉及方面较广泛的,内容较复杂的工作。只有在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工作中注意上面所提到的问题,高质量地完成初始化工作,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走不必要的弯路,才能最大地发挥软件的功能。

第3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各类企业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原有的企业产品核算制度(以下称旧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时展和企业的需求,新制度于2013年发布,2014年正式实施,经过3年的实践证明,新制度有效提高了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质量,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国家经济总体进步有着积极意义,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保证。文章从以下两方面对新旧制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1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11使用行业范围不同

原有的旧制度使用范围小且单一,仅从大型国营企业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其他类型的企业,而新制度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同时涵盖了各种类型的企业,例如,农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餐饮业、文化业等。此外,新制度业并没有进行“一刀切”,根据金融保险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在核算对象,以及业务流程,还有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特性,做出了金融保险企业不适用新制度的正确认识和决定,使新制度更具针对性,也更加科学、合理。新制度下的行业划分原则,与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的划分标准大体一致,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行业划分,促进企业对新制度的理解,为新制度的实施提供思想基础。

12产品和产品成本的内涵不同

在原有旧制度下,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产品定义狭窄,单一将其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用于销售的商品以及成品。而新制度对产品的定义进行完善和扩充,将产品定义得更加科学,更具时代特征,将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纳入产品的定义范畴。新制度下,产品成本的界定也有新的?化,将其定义为:企业在产品获得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支出,但是将期间费用去除。所谓“期间费用”,包括产品的销售支出、对产品进行管理的经济支出,以及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等,这样的界定为企业生产费用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3成本核算对象方面不同

原有的旧制度下,对工业制造业而言,粗略地根据产品的品种,产品的批次订单,以及产品的生产步骤等因素,确定为进行成本核算的对象。而实施新制度后,成本核算以行业为划分标准,对产品成本核算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分,即使是不同的行业,也可以实现成本核算的统一。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有三种常用方法:一是品种法;二是分批法;三是分步法,除此以外,还有将上述三种方法进行混合的方法,同时,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依据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确定进行成本核算的产品。

14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方面不同

原有的旧制度下,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具体包括五个项目:①原材料成本;②燃料和动力成本;③员工工资,以及员工福利成本;④车间成产管理成本;⑤企业管理费用成本。而新制度则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征,为其设置了不同的成本核算项目,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依据成本的经济用途,并考虑生产要素内容,进而确定成本合算的对象,这样的确定方法比原有制度下的确定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成本项目的设置上也更加详细,促使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朝着科学化、系统化方法发展。

15“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面的不同

与原有旧制度不同的是,新制度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信息技术,通过作业成本法,将不可以直接划分为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实施统一的归纳、集中、分配,其中,对于制造费用,根据资源消耗的方式不同,为其制定合理的划分标准,从而对这类成本进行合理、统一的分配。若能够将作业成本法广泛用于成本核算,一方面能够改善原有成本核算方法中的不足和弊端,如间接费用的划分;另一方面,能够切实将难以控制的间接费用,转化为一定程度上可控的费用,进一步实现决策、计划的功能影响,促进企业作业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全面提升企业成本控制的水平。

2新旧制度的变化分析

与原有的旧制度不同,新制度有效地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实践两者进行高度的结合,并通过调查研究,对各个类型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梳理和总结,然后,将管理会计理念应用于新的制度当中,使之成为企业加强自身成本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新制度的变化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衔接“两大体系”;二是实现“三大突破”。下文对这两部分展开详细的论述。

21衔接两大体系

所谓的“两大体系”,一是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二是管理会计体系。调查显示,当前会计标准体系已经日渐完善,并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规模的企业当中,对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较少。新制度与旧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制度在与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保持了稳定的衔接的同时,对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整合,主要针对于成品成本核算中不成体系、较为零散的内容,具体而言,①包括存货会计准则中,由于产品加工这一部分的内容;②建造合同会计准则中,有关工程施工成本的一些相关内容;③企业固定资产、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中,产品折旧内容;④企业员工薪资福利待遇会计准则中,人力资费的内容。与此同时,上述规定的原则性较强,但是规定的对象和内容不是十分详细和具体,难以满足企业在产品成本核算中的实际需求,因此,新制度在对成本制度进行改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详细地规范了企业成品核算的对象,以及企业产品核算项目,企业成品成本核算的具体范围,企业产品的归纳、集中,以及其具体的分配,同时,建立了一套规范性操作流程。

除此以外,管理会计体系,已经成为企业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将其列为会计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这表明了新制度与管理会计体系之间,也具有衔接性,两者的衔接,体现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的重要意义,新制度明文指出,各个企业要切实依据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要求,为企业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项目,完成上述工作后,对企业产品获得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收集,再进行统一的分配与结转,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地使用作业成本法,促进企业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22实现三大突破

所谓“三大突破”,具体为以下内容:①突破了原有制度下,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使用同一核算制度的不合理性,新制度教旧制度而言,具有的普遍实用性,以及切实可行的操作性;②国民经济分类标准,将我国的企业类型分为20个种类行业,新制度在这一基础上,结合行业会计制度,将我国企业系统地分为11个种类;③为体现企业发展的时代性,将现代企业成本核算的实践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相结合,让成本信息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中的功能,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第4篇

【关键字】教育成本核算理论基础意义

1958年,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之一的约翰•维译(J.E.Yaizey)出版了名为《教育成本》(ThecostofEducation)的专著。自此,教育成本就成为教育经济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开始研究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尤其是高校的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

为什么要研究教育成本?研究教育成本的核算有什么意义?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学校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事业单位一般是不计成本的,所以,高校的会计也不要求进行成本的核算。但是,随着高校的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教育投资体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报账式”会计核算体系已不能满足对高校会计信息处理的需求。

1998年1月1日起开始试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将原来的“三大”会计核算要素统一规定为“五大”会计核算要素,并将将原来的“收付记账法”改为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并确立高校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要求高校的会计工作应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这为高校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使高校成本的核算工作成为可能。

二教育成本核算的社会意义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

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希恩认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如不用于教育部门,就可以用于别的部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高校实行“供给制”,即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因而,学校只注重教学和科研活动,不讲成本核算,不讲办学效益,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教育资源利用率极其低下。

通过教育成本核算才能分解经费的使用情况,可以全面掌握教育经费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跟踪考察人、财、物的消耗情况,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和方法,使高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国家制定合理的教育投资规划。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确定高校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部门根据在校学生年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1996年12月16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作出原则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可见,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是合理确定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的依据,一所高校如不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无法确定生均成本,也就无法确定究竟收费多少才能维持学校正常的运转。

(三)教育成本的核算是建立合理的负担和补偿机制的前提

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性投资,社会、用人单位、个人都是受益者,因此,他们都应该合理的分担教育成本。1999年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成本要尽快建立起一种由国家、学校、学生家长和个人共同合理分担的机制。”建立教育成本的分担和补偿机制的前提条件是要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

三教育成本核算对学校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的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非物质生产领域,它一方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购买者和消费者,这样高校就成为构成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把竞争机制引进高校,必将促使高律财务管理由拨款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管理需要相关相关的数据进行规划和控制。为了满足学校决策的需要,就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标准和方法对教育过程中各种纷繁复杂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计量和描述。也就是要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从而提供预计性和分析性的信息。

(二)衡量高校办学效益的依据

提高办学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耗费,实现较多的教育成果。

只有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才能在同类院校之间进行办学效益的比较,充分利用高校

的资源,促使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高校由原来的国家包办转变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高校之间有办学方式、发展规模、招生分配、科技成果转让等领域逐步与市场接轨,高校面临着调整、联合、合并的发展趋势及办学风险。进行人才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衡量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

四教育成本核算对学生和家长的意义

随着学生缴费上学的普遍实行,学生(或其家长)已成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对于教育服务价格确定依据的教育成本自然非常关心。1998年海南大学的自费毕业生就提出,学校应对他们两年来的各项费用进行结算,对不合理及超出部分予以退还。他们认为,既然是自费,学生就有权知道自己的钱用在哪里(《南方周末》,1998.7.3)。

因此,核算教育成本,有利于学校财务的公开,有利于大众对学校财务的监督,也能使学生和家长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核算;影响

在旧的财务会计制度下,我国医院的会计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整体的核算工作这样来说有着一定的影响。新的财务会计制度颁布之后,从医院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出了更多的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得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合理,确保成本核算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能够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

一、医院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

医院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是医院财务工作的基础,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部分。当前,很多医院的会计工作在成本核算方面的控制力相对比较缺乏,导致成本核算工作不能按照原有的要求进行,所核算出来大家结果存在一定的不正确性,不利于对医院的运行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并制定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在具体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中,相关会计核算你工作并没有得到领导层的足够重视,从而使得在进行核算前、核算的过程中和核算之后的成本控制没有得到很好地进行,导致运行成本高,整体经济效益低下。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由于旧的财务会计制度本身不合理造成的,同时也是由于财务核算思想不正确所造成的。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之下,导致了财务会计核算的信息不能够得到一个完整和准确的呈现,失去了这项工作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很多医院当中,成本会计工作只是在工作结束之后才进行的,在工作开展之前,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都缺乏这部分工作的开展,使得成本没有从根源性上得到合理的控制,为后续的控制工作增加了难度。在医院的成本会计工作中,很多医院只是对各项支出费用在发生之后进行一个集中的汇总、分类和统计,从而让管理者可以知道整个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消耗情况,这样的一个统计方式,不利于对费用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作出评估,调整整体的工作开展。有的医院属于私营或者个人合伙开办性的医院。在这种医院的运行当中,投资者会担任经营者和管理者,但是这些人员对于医院的相关专业知识是非常匮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医院整体财务会计工作来说,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医院费用公摊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很多医院的财务会计工作当中,费用的公摊主要是采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来开展的。这种工作模式容易导致费用的公摊混乱,费用得不到一个有效的控制,使得收支和结余的信息不能进行准确的呈现。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会计核算的意义

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会受到了多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利于促进医院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得到了改革。在最新的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主要是根据它的寿命期来进行分摊固定资产成本的,并且在计提折旧的过程中,还会进行增加累计折旧的项目。其次,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实行,可以使得药品的进销差价得到了取消,从而使得在会计的核算科目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会计的核算项目中,公益性的项目被纳入其中,根据工作的要求,这些公益性的项目支出也需要进行准确的统计,从而促进会计财务工作的完整性不断提升。过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整体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一个有效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医院收支核算工作的规范化进行。在新的制度中,费用分摊制度被取消,改变了过去不平等均分的经济分配状态,同时,科教项目的收支情况纳入到了医院的总体收支管理当中,避免这笔经费不用在应用的地方。通过这样的一个调整,使得医院的整体收入有了一个完整性的呈现和评价。再者,这个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出现,促进了医院财务报表得到了完善。整体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和调整,有利于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一些细化的处理。

三、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了会计科目准确定义和理解的进行

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在实施之后促进了医院会计科目进行准确的定义和理解,促进会计核算工作不断进行优化。通过会计科目的准确定义和理解,使得入账的标准得到了统一和规范,避免模糊界限对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当中,会计的科目有了明显的调整和树立,在账目的具体入账要求和标准当中,也有了更新,并且这个更新和具体的工作实际更加贴切、相符,从而使得整体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和高效。会计科目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这部分内容明晰了,才能使得工作的对象更加明显和突出,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强化效果。

(二)推动了权责发生制成为记账工作的基础

在旧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当中,公立医院开展会计核算中,会出现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对于一些在权责发生制之外的财务会计核算,公立医院会按照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内容来进行核算,使得整体的财务会计工作出现了断层。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仅是使得一份工作两个标准,更重要的是会因为二者之间标准的不同,导致财务会计核算难以进行合理地判定,给了一些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推出,使得医院会计记账基础的完整性得到了规定。在新的制度当中,对于医院的财务会计工作,要求全部采取权责发生制,相关责任人要对自己所负责的财务会计审批工作进行直接性的负责。在这样的新条例之下,医院要对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加强对其的监督,促进这个制度落到实处。

(三)促进医院成本责任制进行完善

成本责任制是新财务会计制度的一个特色,具体来说需要医院根据自身的财务成本核算情况和医院的运行、发展状况制定出新的成本责任制度,并且保证这个制度里面所涉及的内容和各个部门的工作,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提升整体医院工作的效率。医院成本责任制的推行有利于强化医院领导层的责任意识,避免它们、。在这个成本责任制完善的过程当中,医院的整体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也会得到促进,整体和运行更加顺利。成本是医院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成本责任制的实施,可以从人的层面促进成本的降低,提升医院的运行经济效益。

(四)加强医院会计的预算收支管理层面的工作

根据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在预算管理工作当中,要保证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涉及支出和收入的部分要求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强化,并且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来进行执行,不允许虚报谎报,对于相关的数据报表,尽量要做到准确、翔实,并且能够结合各个采购内容和实际用款的情况,按照月份或者季度进行按时、及时的上报,这样才能够有利于促进领导决策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呈现。

(五)加强医院财务人员自身的成本核算意识

在医院的财务会计工作当中,成本核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参与工作的财务人员自身的核算意识要得到加强,这样才能促进核算工作的科学化进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意义财务人员自身成本核算意识的提高。基于这样的制度,在财务人员成本管理意识培训方面,医院不仅要加大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培养和技能提升。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慢慢开始进入信息化工作模式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财务人员也要注重自身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工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无论是从基础性的工作来说,还是从信息化技术的工作来说,只有加强财务核算人员自身的意识,才能使得他们在工作当中不断提升自己应对信息化技术下的工作要求所需的能力,提升医院成本核算的质量。

四、结语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医院卫生体制的改革得到深化,当前,医院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情况,并且整体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出台,可以使得整个医院财务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医院的更好发展,使其进入一个规范化的运营状态,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小霞.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J].财经纵览,2016,(7):156-156

[2]朱润言.浅谈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6(9):248-248

[3]袁玉昀.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影响研究[J].财经界,2014(30):216-216

[4]田立启,李江峰,贾卓霞.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2013:12-13

[5]谢国辉.浅谈新财务制度对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54-58

[6]韩春燕.浅论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会计核算影响[J].新财经:理论版,2013:23-25

第6篇

普联软件(济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普联软件公司)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正是为了帮助企业站在整个集团的高度,对其拥有的资源、资金进行全局的、整体的优化和配置,实现集团企业财务一体化管理,将各下属单位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实现集团公司内部财务信息的传递与共享。

普联软件公司是我国石油行业管理软件和服务领域最大的本土供应商之~,是山东省首家在纳斯达克主板上市的软件公司(股票代码:PSOF),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核心合作伙伴,拥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冀中能源等国内特大型企业在内的高端用户群。

中国石油案例

在集团财务集中核算方面,中国石油可谓走在了中国企业的前列。

对于中国石油这样大的规模与数量级的企业而言,实行财务的集中核算,其复杂程度难以想象。中国石油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系统以其集中程度之高、覆盖面之广、数据量之大、用户量之多、技术实现之难、系统功能之强、实施时间之短,创造了中国石油财务管理史上的许多第一,掀开了中国石油财务管理的崭新一页。正如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所说,“中国石油会计一级集中核算是一个创举。这不但在中国会计界的企业会计工作中是突破,而且在国际各大跨国集团和大石油公司中也是首创。”

在这个过程中,普联软件提供了重要的软件支持与系统维护工作。

据普联软件公司解决方案部经理魏善勇介绍,中国石油下属企业有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销售、天然气与管道4个板块,分70多种专业。不同的板块和专业,其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和核算流程千差万别,实行统一核算难度可想而知。此外,中国石油需要提供中国准则、香港准则、美国准则三种会计报表,如果没有集中核算这些工作异常艰巨。

在实施集中核算前,中国石油的会计核算多达7级。而实施总部一级集中核算后,各级数据都随时反映到总部,通过实施普联集团财务管理系统,各种内部交易、关联交易实行实时抵销,通过系统组织结构的设置,可以随时形成任意准则的报表。

实施集中核算之前,中国石油总部获取的数据都是通过报表逐级汇总上报的方式获取,至少需要10天的时间。而实施一级集中核算以后,各级企业的会计核算数据实时传递到总部服务器,从总部可以随时了解当前企业最新的财务状况,包括资金情况、负债率、往来等等。在信息时代,提前10天的时间对决策者而言极其宝贵。

实施一级会计集中核算前,中国石油总部只能看到各下级企业报表数据,对真实的财务状况无法确认,存在很大的管理风险。实施一级集中核算后,每家单位的每笔会计核算都能同时反馈到总部,总部的会计人员能及时了解各单位的财务状况,大大减少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同时,多家下属企业,每家企业可以有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通过网络,实现下属企业与上级企业服务器的实时沟通。总部统一管理用户认证、各种核算标准。

中国石油最终实现了’在核算上,统一并规范会计核算,更快速、准确的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在管理上,加强和细化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与管理,增加预算控制功能,加强对所属单位的考核,强化落实各单位的责任和绩效,提高对所属单位的监督和控制水平。

解决方案介绍

普联集团财务解决方案基于财务集中核算的思想,打破传统的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顺应企业财务管理集约化趋势,是专为大中型集团型企业用户开发的一套实现会计数据集中、财务管理集中、信息决策集中的全面解决方案,其优势及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统一的标准管理平台

软件提供标准管理平台,系统所使用的所有编码,都通过标准平台统一管理、统一、统一申请、统一生效,通过标准管理系统,实现各项会计核算标准编码体系在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严格一致与共享,从而规范了下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可靠性、规范性和口径的一致性。

整个公司使用统一的标准平台,做到所有主数据的集中管理、统一,建立申请一审批一一生效的标准管理流程。规范的标准申请流程降低了标准维护的难度,提高了标准维护的效率,实现标准编码管理的自动化与规范化。以系统的手段保证了标准的一致、有效和执行。

多组织架构核算体系

软件采用“责任中心+科目+辅助核算”的会计核算体系。改变以往每个单位都需要单独建立一套账(单一会计实体)的方式,实现了分责任中心的管理模式(多会计实体),每一个独立核算的账套在集中核算软件中体现为一个责任中心,并且通过责任中心的层次来确定每个会计主体的层次关系:

责任中心是软件基本组织结构单元,责任中心代表一个独立运作的会计实体,具备完整的会计科目定义,完整的、连续编码的会计凭证,会计账册,以及会计报表。责任中心可以是一个独立法人实体,也可以是一个具有完整账套的非独立法人实体。只要是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都可以设置为集中管理账套的一个责任中心。

通过责任中心的设置,可以将多个会计主体的数据集中在一个账套中,真正实现整个企业一套账的核算模式,做到分级管理与集中核算的有机接合。既可以提供总体的完整的包含全部实体的会计资料,又可以区分不同法人实体、纳税实体、会计实体提供相应的会计资料,会计数据一目了然。责任中心在实现多级管理的同时,还支持虚拟责任中心的建立,虚拟责任中心用来对责任中心进行重新的组合,满足企业管理者从多个视角对数据进行分析。

软件同时提供部门、成本中心等组织架构的管理,便于对各种成本费用分部门、分成本中心进行考核。与责任中心组成一个多维的组织架构体系。

强大的会计业务处理功能

提供7类标准辅助核算、8类自定义辅助核算和分责任中心的专项核算的功能,加强和细化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与管理,与科目一起应用,满足集团型企业深化内部管理的需要,完成复杂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功能。

支持12个标准会计期间和最多4个特殊会计期间,轻松实现审计调整等会计事项的处理,可以连续打开24个会计期间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工作。

支持多外币核算,可以灵活定义外币币种字典、定义外汇的折算方式,以及定义相关的汇率。月末自动进行汇兑损益的折算,自动计算汇兑损益,自动生成调汇凭证。提供外币余额表、账页的查询功能。

开放的、模块化设计体系,软件的各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成为有机的一体,通过各模块的灵活组合,可以构建一个合理的会计核算与管理体系。同时

通过软件提供的通用接口,方便地实现与其他系统的集成,以完成整个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运转。

完善的内部交易处理机制

软件提供统一的交易平台,集团各公司间交易的数据被提交到统一的交易平台上,信息不仅服务于数据录入方,也为业务对方所共享,实现了下属单位问交易的及时确认、及时结算、自动对账、自动形成下属单位的记账凭证及集团公司的抵销凭证。实现内部交易“逐笔确认、实时抵销”。

通过交易平台,将采购方、销售方、结算方的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联系到一起,一次录入,多次多方使用。加强了交易的核对机制,在交易发生的时候就进行交易的对账工作,并记录交易确认信息,彻底消除交易事后对账难、无法对符的问题,消除未达账项对交易的影响,更深层次地抵销内部交易对合并报表的影响。

基于交易类型的定义,对确认通过的交易,自动生成抵销凭证;在交易数据准确记录、抵销分录实时形成的前提下,结合月末手工抵销和调整处理,将所有的抵销信息转化为会计凭证,直接通过账务数据汇总实现多层次、多口径的汇总和合并报表的编制,而不再依据个别报表的报送、汇总、抵销。

统一的报告与分析体系

软件提供强大的报表数据功能,可以方便地输出企业需要的各种正式的报告。通过多级责任中心体系设置,自动地识别并记录公司间交易,自动完成交易对账,轻松实现内部交易基础数据的归集,自动形成各层次、口径的合并报表,使得合并报表的编制变得简单、准确、高效。

报表管理功能类似EXCEL的操作风格及界面处理,在系统中可以创建、保存、关闭报表,系统还提供了多种数据转换功能,以及不同数据格式的转换功能。

高度的适应性和扩展性,自如应对未来报表数量、项目、格式的频繁变化。系统采用的是高度模块化的设计,其中的公式处理系统非常独立,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扩充,开发不同的公式来生成报表。报表数据单独保存,基于数据库进行存放、读取,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开放式系统设计,既是普联集团财务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单独使用,可以作为其他ERP软件(ORACLE、SAP)的报表展示工具单独使用。报表数据是以责任中心为组织架构,以报表表项为反映内容的,按照编制周期存放的数据,其规范性、准确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可以通过数据转换,利用数据仓库等数据展示工具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第7篇

【关键词】 会计科目; XBRL技术; 分类标准

【中图分类号】 F23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1-0098-03

XBRL是一种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它是XML在财务报告领域的应用分支。其本质是一种电子报告语言,通过对财务报告中的数据项目赋予特定的标签,计算机可以依据这些标签的属性来识别数据信息,使用合适的转换工具就可以把财务报告中的数据转换成XBRL格式,同样也可以通过工具把数据从XBRL文档中提取出来。XBRL的应用使得商业报告的格式更加规范、统一,能够使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方便地检索、比较以及分析财务数据。

XBRL的工作原理分为三块内容,分别是XBRL技术规范、XBRL分类标准、XBRL实例文档,其中XBRL分类标准是XBRL工作原理的重心,它是由一个模式文件和若干链接库集合而成的,模式文件主要是完成对财务报告元素及其属性的定义,链接库主要是完成各种关系的定义,并且这些链接库可以通过链接库引用元素被模式定义文件引用或者内嵌到模式定义文件当中[1]。实质上,XBRL分类标准就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词汇表,它是由各个国家以及不同的行业依照XBRL技术规范,结合自身的会计准则及法律条款等环境因素而定义的。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个语义化的标准,可以让不同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都能够用一种通用的、统一名称的标签来进行描述。

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分类,来源于对每一类会计要素的定义,其本质即是分类、定义,这与XBRL分类标准的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分类、定义。因此,可以考虑结合XBRL的分类标准来进行会计科目设置体系的创新,以更好地顺应互联网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XBRL的架构图如图1。

一、传统会计科目设置方法及特点

会计科目是为了实现会计的基本职能,以客观存在的会计要素的内容为基础,根据企业核算和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项目,它是复式记账、编制记账凭证、设置账簿以及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从手工会计核算时开始,给每一类的会计要素定义一个合适的名称就得到了会计科目,一直延续到现在,会计科目的来源仍是如此。所以说会计科目本质即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分类、定义。会计科目的本质是分类,功能是作为数据的载体,由此在凭证、账簿以及会计报表之间承担了纽带的作用,也就成为会计制度中尤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其设置的目的就是能够清晰、系统、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以进一步具体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的发生带来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情况。

目前都是从经济内容和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详尽程度两方面来对会计科目进行划分,其中按经济内容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成本类、共同类这六大类科目[2]。为了方便核算,对每个会计科目都以数字组合的形式设置了与其对应的科目编码。另外一种按照会计信息提供的详尽程度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两类。为了方便管理以及避免明细科目设置过于冗杂,通常在明细分类科目和总分类科目之间加设二级科目,二级科目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低于明细分类科目但高于总分类科目。一般会计科目设置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目名称、科目类型、科目编码、科目性质、账页格式,由于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一系列核算流程都是由手工完成,所以对于会计科目的使用也仅限于填写会计科目的名称,科目编码的设置只是为了满足管理上的需要,在业务处理当中一般不需要使用编码。因此,这也凸显了手工会计核算效率低下的缺陷。

二、ERP系统下会计科目设置方法及特点

ERP系统中会计科目设置是将企业会计核算中所使用的会计科目按照一定的要求逐一描述给系统,并将科目设置的结果保存在科目文件中[2]。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及特点去设置会计科目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与经营管理的需要。为了更系统、详细地反映企业经济业务变动情况,企业会计人员一般会在总账科目或明细科目下再设置下级科目。实质上,ERP系统下的会计科目设置的基本原理与传统手工核算下的会计科目设置原理是一致的,只是突出了信息系统集成的特点。例如,会计科目设置体系中对部分总账科目以及明细科目增设了“辅助核算科目”;为满足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处理需要,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都使用会计科目编码进行数据检索、排序以及汇总。

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对总账处理起到一种补充和拓展的作用,是企业根据管理的需要和交易、事项的特殊性设置的。一般经济业务独立、单一的核算项目可以设置辅助核算科目,如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个人往来、部门核算等,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可以减少科目层级和科目数量[3]。在记账凭证录入时,如果录入的凭证出现了辅助核算的会计科目,系统会自动要求追加录入辅助核算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由各业务部门维护的基础档案。由此可知,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完成了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

在ERP系统下,会计科目编码的设计是必要的。会计科目编码设计是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及会计科目的设置,按照一个系统的方案确定各级科目唯一数字编码的方法。一般在手工会计核算下会计编码只是为了满足管理上的需要,在业务处理中一般不需要使用会计编码。但在ERP系统下,为了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在总账系统设计中的基础设置阶段,就把会计科目编码、科目级别、科目名称等都设定下来,当进行记账凭证填制时,以科目编码为检索关键字来随时调用会计科目,以规范、快速地完成记账凭证的生成。同样计算机可以将编码作为关键字进行数据的排序和汇总。科目编码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为会计工作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ERP系统下“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以及“会计编码”的使用,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1.“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使得部分经济业务核算仅通过总账科目而不再下设明细科目就能完成,同样能够生成明细信息。

2.“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就是为了避免各企业设置繁琐、冗杂的明细科目,将业务子系统链接到财务子系统,以更好地为会计核算服务。由此可见,会计核算越来越趋向于财务与业务的系统化、一体化。

3.科目编码的使用保证了会计科目的唯一性,同时将文字的会计科目变为统一的编码,为计算机进行分类、检索及数据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节省了数据存储空间。总之,科目编码的使用方便了机器识别、加快了数据处理、统一了部分数据存储的格式,使得会计核算的方式正在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

4.在以上问题的启发下,设想对企业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在不设置冗杂的明细科目的条件下,统一数据的表示方法,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数据处理及存储的特点,进一步实现会计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

5.在思考的启示下,结合XBRL分类标准的本质来尝试创新会计科目设置方法,不设置明细科目,统一使用一级科目来实现会计核算流程。对会计科目按照XBRL分类标准的思想进行语义化的分类、定义,使XBRL这一互联网通用语言扩展应用于会计科目设置上,而不仅仅应用于财务报告领域。

三、XBRL下会计科目设置

在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有成千上万种,但是与其他语言比较,XBRL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XBRL可以将每一个数据项目语义化,使得数据格式统一化。每个数据都使用特有的标签进行标记,它与商品的条形码有相似之处,各种商品都有其自己的条形码,条形码就像商品的“身份证”,机器通过扫描读取商品的条形码,可以直接了解到商品的信息,这是商品能够流通于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这种统一格式的数据表达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在不同软件之间进行电子信息的交换以及利用分析软件分析数据。

2.XBRL格式的数据可以实现跨平台传递以及交换。XML本身就是可以跨平台的,而XBRL作为XML的应用分支,同样有这种优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的今天,XBRL恰如其分地结合了互联网的优势,使财务信息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1]。

3.XBRL是开放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公开的标准,任何财务人员都能在不同软件平台上免费、自由地交换分析财务信息[1]。

正是由于XBRL的这些优势特点,选择将其应用于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体系,能够使得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发生的数据标识标准化、统一化、数据语义保持一致性,这也使得创新会计科目设置成为可能,为企业实现会计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由以上XBRL的优势特点分析可知,有了XBRL的技术支持,在进行会计科目设置时可以进行如下创新:

1.可以统一使用会计准则的一级会计科目,不再增设明细科目。将XBRL引入到会计科目设置体系当中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化、标准化,而明细科目是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而设置的,不同企业的明细科目设置很难实现统一,不利于互联网对会计数据的自动化、系统化的处理以及共享。

2.在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间增设事项凭证,实现在不设置明细科目的条件下生成明细信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企业将产生的原始数据都收集存储在事项凭证中,事项凭证中不仅记载了经济业务的事项数据,还记载着业务处理的规则。根据事项凭证中的明细事项数据来产生明细分类信息。

3.用XBRL分类标准中标签的形式对每个会计科目的含义以及核算要求进行定义说明,然后存储在模式文件中,实现会计科目设置体系中语义格式的统一。XBRL国际组织已经定义了1 880个标签,分别属于12个分类,这些分类包含了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一级会计科目。科目与科目之间的关系以及科目与数据资源、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在链接库中进行描述。

4.会计科目设置体系由专门的标准数据服务机构提供,减少企业开发成本,方便企业进行自动化会计核算工作。由于一级会计科目都是在会计准则中制定的,所有企业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都应当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都应该在其制定的科目范围之内。因此,标准数据服务机构完全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在规定的一级科目范围内依照XBRL分类标准的模式分别制定符合每个行业特征的会计科目设置体系供企业使用。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企业财务人员只需要登录这一系统,就可以进行自身的一系列会计核算工作,企业与企业之间互不影响,可以同时登录进行使用。就像是云服务一样,有专门的软件公司来开发提供这项服务,而用户只需要在云端登录自己的账号即可享用云服务。

在XBRL技术下,我们创新了会计科目设置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科目的设置理念,发挥了XBRL技术在数据分类汇总中的作用,减少了企业推广使用XBRL技术的成本,能够在只设置一级科目的条件下生成明细信息。更重要的是,XBRL在会计科目设置体系当中的应用,使数据格式统一化、标准化,有利于数据、信息跨平台的传递和交换,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为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世平,罗黎明.XBRL实用案例剖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5.

[2] 张瑞君,蒋砚章.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9-90.

[3] 杨定泉.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10-113.

第8篇

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在不同的总量层次上予以实施。由于地方层面存在着利用数据进行经济分析的需要,所以国民经济核算也必须在较之国家更低的层面上实行核算。在单个机构、部门、地区和跨地区都存在着不同层面的国民经济核算。从1954年开始,德国就逐步在州、市、县和其他地区层面的角度开展国民经济核算。

■ 历史追踪――从“社会产品核算”到“州级国民经济核算专门机构”成立

1954年黑森州统计局第一次开展了“社会产品核算”,1957年首次在州的层面上了生产指标的成果。同时进行了州层面的生产指标和雇员总收入指标方面的方法论研究,县级的指标试点也开始着手进行。

20世纪60年代,统计部门进一步对分配指标消费使用核算和养老金收支指标的方法论进行了研究。1964年首次发表了针对1957年至1961年的州级GDP核算结果。1969年正式将州级核算命名为州级国民经济核算。

1972年巴登州统计局成为德国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领跑者,70年代中期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GDP的核算,同时引进了投资核算、财产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和报废核算,并对核算的组织机构和任务进行了确认。1987年德国《统计法》肯定了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必要性和意义。

1990年12月在柏林召开了首届全德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研讨会。20世纪90年代中期,统一后的德国,将原东德地区的州纳入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体框架之下,很多州以州级统计法规的形式将地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制度固定下来。20世纪90年代末期将州层面的国民经济核算和1995年制定的欧盟国民经济核算标准(ESVG1995)结合起来。

21世纪伊始,按照欧盟国民经济核算标准,首次出版了州层面的国民经济核算结果,并成立了州级国民经济核算的专门机构。

■ 实施方略――州际一致的数据来源和指标方法保证核算的科学性、独立性

德国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是由专门机构“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负责组织实施的。在实施核算工作过程中有一致的数据来源和指标方法,有自上而下的核算程序。

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

每个州的统计局在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中都是具有表决权的成员。德国联邦统计局则是不具有表决权的成员,法兰克福市统计局作为德国城市的代表参加其中工作,欧盟统计局作为特约代表参加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的各种会议,巴登州统计局是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的主席和主持人,负责整合地区之间国民经济核算的各项事务和对外代表州际国民经济核算组。

数据来源和指标方法

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应该在协调一致的原则下展开,每个州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中,都要考虑到所有州在总体上和经济部门上的可比性。所有的州在全德范围内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必须强调数据来源和指标方法的一致性,以保证指标结果的高度可比性。由于所有的州都致力于方法论角度的协调一致,从而使得1995年引入欧盟国民经济核算标准时很容易顺利的过渡,并保证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和独立性。同时,州以下的市和县也强调了国民经济核算在数据来源和指标方法上的一致性。

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程序

德国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过程并不是基于原始统计调查的,即并非从最小的基层单位层面汇总至州级数据和国家数据的,相反总是首先有联邦统计局的国家级数据,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分解出各州的数据。通常欧盟国民经济核算标准推荐的两种分解方法用于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即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按照自下而上的方法实施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首先要求具备最基本的详细的统计单位信息,然后按照自下而上的层级逐级汇总出州一级的数据,最后由州一级的数据汇总出全德的数据。自上而下的方法则恰恰相反,国家的总体数据被分解为各州的数据,但并不分解为某个具体单位数据。

■ 借鉴意义――地区生产、收入、分配、使用多角度核算经济状况

地区国民经济核算从生产、分配、收入、使用的循环角度反映地区经济全貌。

地区生产核算

地区生产核算的核心指标是GDP和总产出。总产出反映了经济部门的总成果,GDP则反映了各部门的新创价值。按上年或特定基年计算的可比价,GDP主要用来反映经济的增长。

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果是欧洲层面分配财政资金的依据。地区层面的人均GDP则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它对于联邦层面的财政平衡政策意义重大。GDP指标进一步派生出一系列重要指标:如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单位GDP的吨公里货运量,单位GDP的人公里客运量等。

在国内,有关经济增长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数据信息,对于各方面的政策制定意义巨大。以人均不变价格GDP表示的劳动生产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与资金的引进和投资方向的选择关系密切,同时也对择业、地区竞争力和税收产生影响。

地区收入核算

地区收入核算是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经常账户核算。核心指标有折旧、雇员报酬和营业盈余。收入核算揭示了在创造社会产品价值过程中,作为要素投入者的劳动和资本是如何获取相应收入的。收入形成指标也是分配核算的基础。作为雇员收入基本指标的收入总额和工资总额对于制定地区养老金标准和社会核算标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地区分配核算

作为地区国民经济核算重要组成部分的分配核算和收入形成核算紧密关联。它揭示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配核算中最重要的三个指标是要素收入、原始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地区原始收入指标和地区总产出(或地区GDP)指标之间的比较,表明了报告期内产出、创造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原始收入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反映了地区的收入结构,并且最终导致了由社会动机因素决定的再分配机制下的可支配收入指标。

地区使用核算

第9篇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第10篇

【摘要】本文从实践出发,运用心理学基础原理,创新性提出了构建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建设培训会计核算人员新模式,以提高会计核算人员从业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思想,具体介绍了建设模型的目的、原理、内容、初步运用和成效。

【关键词】会计 能力 模型 研究

一、引言

“ 会计人才是国家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会计人才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各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然而随着时代进步、环境和用人单位需求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愈加高,简单雷同的传统上课考试培训模式,己不能适应现代会计培养与发展的要求。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在寻求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笔者目前服务于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心的职能是负责一个特大型央企的全省会计核算服务、风险防控和价值创造,中心全部是会计核算人员,相对普通的财务机构,对会计人员的核算素养、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要求高得多。因此,笔者在实践中提出了构建新型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的理念和建设新型的会计人员培训模式,并构建完成运用于实际中,以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对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现将该模型构建有关情况进行梳理提炼,为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并提供研究参考。

根据会计核算岗位工作职责,针对性提炼核算会计适配岗位的能力或素质要求,并按级分层归类形成模型,据此评估从事此项工作人员实际水平,按“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性开展培训,提升会计核算人员适岗能力与素质,实现会计核算人员“核算高效率、质量高标准、服务高水平”的目标。

二、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理论基础与思路对企业而言,提供培训是为了激励会计人员提高业绩。本文通过运用心理学动机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梳理日常与会计核算人员的大量交流研究激励个体提高绩效的关键因素或指标,并通过实践归纳梳理得出主要指标以构建模型。

(一)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1. 运用动机理论发现:制定适合的标准、设定适合的目标值和掌握会计人员归因心理是模型建设的基础,构建模型对于培养会计核算人员有必要性。由动机理论的目标设定论发现,假设过去的绩效和能力是个体选择目标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则个体是希望具有目标、选择目标以及有动机去实现目标的, 并通过以下四点影响其动机,一是选择能够激起努力的目标,二是选择能够指引注意力和努力方向的目标,三是选择能够增强持久性的目标,四是选择能够间接影响行动的目标。而在实际与会计核算人员的日常接触与访谈中发现,基本每个会计人员都希望在工作中有激发工作热情的适合自己的目标,有符合自身条件的并能够通过一定努力获得成绩的工作标准,有种机制能测试自己的基础潜质和标准的符合度。

动机理论的期望理论则认为,个体选择有意图的行动、努力水平和职业,以最大化其预期愉悦、最小化其预期痛苦,因此个体的动力模型是其期望(如业绩)、功用性(如能力)和效价(对成果的追求)的函数,需要运用期望值来决定最大化动力的备选方案。建设一个基于职业标准、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模型来满足会计人员提升自我的期望是必要的。

动机理论的归因理论是将所关注的人的行为归属为一定的原因,对于所关注的人的某一行为应归为内因(能力、努力)或外因(任务难度、运气)。被观察者倾向于将其行为更多地归为外因,而其他人倾向于将相同的行为更多地归为内因。这一偏差也提供了解释和预测个体如何主观理解实际业绩和目标业绩差异的基础。所以为让会计人员更客观的认知自己的业绩水平和激励提高业绩,需要更侧重于设立内因指标和评价标准,激发主观能动性,让会计人员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

2. 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现:满足会计人员自我评价、自我强化、自我改进的心理需求是构建模型是否适用的关键。

社会比较理论告诉我们,个体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强化和对能力、选择、业绩、情感及成就自我改进的需求;个体会将自身与客观信息进行比较或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人们寻求自我强化的评价,则会将自己与较低水平的对象进行比较,如果寻求自我改进的评价,则将自己与较高水平的对象比较;人们日常更倾向于将自己与相同情境或有类似任务的人(如同事)进行比较。在日常与会计人员的交流中也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一种评价标准和机制,能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通过一定标准的对比,发现优势与劣势,期待单位能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进步与更好的业绩。所以在构建模型时,满足这些心理需求对模型成功与否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构建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有着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满足会计核算人员的实际心理需要。构建模型需要从设立适合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入手,通过心理学相关手段能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测试和评价,并基于评价指标范畴指出会计个体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帮助会计核算个体提升自己。

(二)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是调查归纳,提炼模型指标体系,形成模型基础。二是研究探讨,制定所有指标的定义规范、分级标准,形成模型框架。三是试点测试,征求有关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会计核算骨干人员意见,调整优化和修正模型。四是宣传和培训模型,让全体会计核算人员学习和认可模型,并不断征求意见和修正模型,并最终定稿。五是依模型设计会计核算知识题库和心理测试题库,心理测试题库请人力资源专业咨询公司依分级标准设计完成,专业题库聘请会计专家设计完成。六是择机对全体会计核算人员按模型进行心理评估和专业测试,为每位会计核算人员提供评估报告,为企业出具整体报告。七是针对评估报告得出结论,主要是评估发现的能力素质缺陷,根据需要提升的能力种类划分会计人员培训类别,制定针对性培训方案,称之为行动力学习方案。八是开展针对性培训。九是培训完成后的再评估,评估培训效果和模型适用性。十是持续优化。

三、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数据调研分析阶段、模型校验阶段以及成果汇编阶段。如图(1)所示。

(一)数据调研阶段

数据调研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影响会计核算岗业绩最关键的若干业务模块,提炼完成任务所需的关键能力标准以及支撑关键行为的性格品质。在该阶段,分别用了战略演绎法、资料分析法、标杆人员BEI 访谈法以及问卷调研法等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1. 战略演绎环节。就是运用战略演绎方法,收集公司对核算岗未来的职能定位,从组织战略发展的要求,梳理出新的要求。

2. 资料分析环节。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及研读,在收集公司会计核算岗职位说明书、所属部门职责、岗位涉及的业务流程等资料的基础上,研读提炼出了会计核算岗位关键业务模块。

3.BEI 访谈环节。运用BEI 访谈等方法对会计核算岗标杆人员进行调研访谈。在BEI 访谈的过程中,首先与典型员工本人、典型直属领导、典型身边人进行面对面座谈,收集典型员工的行为事件,以及他们对典型员工在事件中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并编码记录典型行为;然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删除不具备操作的描述性语言,转录原始访谈记录中的行为描述,将具体的描述转录成员工具体的能力素质,并分别统计典型素质元素的提出频次,将概念相同或相近的元素,整合到共性素质中,筛选出关键的能力素质指标,进一步明确核算岗位关键业务模块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关键能力标准。

(二)模型校验阶段

基于以上一系列的调研、分析工作,撰写出了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和具体分级标准的初稿,即模型初步建成。

当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基本成型之后,进行专门校验。首先,对初稿进行一次内部研讨;第二步是通过沟通会等方式,由具体工作项目组、会计核算岗位相关人员对模型及其标准提出意见或建议。最后再根据相关意见和建议对初稿进行修改,并形成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及标准修订稿。

(三)成果汇编阶段

构建的最后一个阶段便是成果汇编阶段。基于会计核算岗能力素质模型及标准修订稿,对成果文件进行汇编,最终完成《SSC 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手册》。

四、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内容

(一)模型的框架结构

图中所示即此次构建的“SSC”模型结构图,SSC 是职业化(Specialization)、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的英文缩写,模型以这三个维度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模式,三个维度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针对职业化,提炼出专业能力、责任意识、诚信正直、抗压能力等四个具体能力素质指标。针对标准化,提炼出严谨细致、高效执行、勤思好学等三个具体能力素质指标。

针对客户化,提炼出团队合作、全局意识、开放沟通等三个具体能力素质指标。

上述三个维度模型指标共计十个,在构建过程中提炼总结了这些指标的具体内容,均包括:指标名称、指标定义、指标等级、等级关键词以及等级行为模式(等级典型行为)等。

(二)模型指标的含义

1. 四个职业化维度指标,代表了会计核算能力内涵。

(1)专业能力:专业领域相关知识扎实,对待专业问题能够提出令人信服的专业性处理意见;准确辨别问题之间潜在的多重因果关系,擅于进行推理分析,并能将复杂问题进行逐层分解;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2)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并积极主动承担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及其结果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并设法解决问题;能够很好平衡工作内与工作外的关系。(3)诚信正直: 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业务处理不受个人利益、好恶的影响,遇到利益诱惑时能坚持原则,不凭借职位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工作中能够言行一致,做事客观公正,信守承诺并保守公司秘密。

(4)抗压能力:能够适应长期的重复性繁琐工作,对严格的“时效、质量”等考核体制环境能够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状态,控制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很好完成工作。

2.三个标准化维度指标,代表了会计核算业务标准素养。

(1)严谨细致:保持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尊重事实,关注细节,控制风险,重视工作质量,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追求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2)高效执行:理解自身任务目标,服从领导决议,快速响应领导工作任务,严格遵守公司的保密流程和制度,有力推动个人与其它相关方积极开展行动,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3)勤思好学: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尽最大能力提出解决建议;加强各方面的自我学习,并在工作中不断应用,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能够根据业务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灵活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3.三个客户化维度指标,代表了会计核算服务素质要求。

(1)团队合作:富于合作精神,重视团队的整体价值和利益,在团队中主动分享并积极配合,追求团队整体目标的达成。

(2)全局意识:跳出本位,始终以大局为重,全面、系统地考虑自身的工作对部门和组织整体的影响。

(3)开放沟通:保持开放的心态,充分表达并努力了解他人的观点与立场,以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与信息的无障碍交流。

(三)指标分级评价内涵

上述每个指标都根据测算结果,分成四级,即等级1 至等级4,逐级提高,以此作为评估的标准。以“开放沟通”指标为例,其分级及每级内容如下表所示。

五、结论

本模型已在笔者服务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实例运用,即根据标准组织测试评估,提供评估报告和针对性培训,目前培训仍在进行中。具体为:一是根据模型开展的会计核算人员评估工作。请中介机构专门设计了评估流程和软件,请财会专家和会计骨干设计了专业能力测试题,包括专门设计的500 多题的心理测试题、360 度评价和专业能力测试等。组织了专题考试和测试。二是向每一位参加评估的会计核算人员出具了评估报告。每份报告都有三个维度每项指标的量化结论和十项指标雷达图,得出了具体参考意见和改善建议。三是向公司提出了整体总结性报告,对公司整体会计核算人员基于模型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量化分析的详实报告,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四是根据评估结论提出整体培训计划,行动力培训计划。运用前后比较,参加测试和培训会计人员的年度绩效成绩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50%,差错率下降70%,可以说基本达到目的。

首先,该模型提炼的成果SSC( 职业化、标准化、客户化),与公司会计职能内涵、业务依托以及会计服务宗旨非常吻合,内容方面基本涵盖了个人成长、团队合作及工作要求,能够准确反映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对会计核算岗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的一个标准。

其次,该模型是促进员工持续完善的基础。公司可以建立基于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评估机制,该评估机制对目标的完成、绩效的提高和能力的评估,可以帮助员工完成目标,完善自我,以及了解自身事业发展机会。而基于这一模型的评估机制也可以让公司了解到众多关键性信息,包括: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素质的长处与短板;员工潜在的能力和发展趋势;员工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经验方能满足既任岗位所明确的能力素质要求;要采取怎样的培训,才可以有效地弥补员工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依据这些关键性的信息,公司便可以引导员工制定出绩效与能力的发展目标以及具体的行动策略,从而促进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进而取得公司期望的绩效成果。

最后,模型是员工有效培训提升的基础。在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与评估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设计,一方面能够让公司了解核算不同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包括个性、价值观、能力以及知识等;另一方面可以让公司明确现有的核算岗位员工在素质能力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与短板,尚无法满足未来岗位的需要。这样便可以确保整个培训能够有的放矢,从而有效提升不同岗位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核算质量、工作效率、服务水平。

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初步运用阶段已告一段落,阶段性成果基本令人满意,下一步可以持续针对性培训并开展第二次评估。

参考文献

第11篇

1.政府会计改革历程

根据2013年11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规定, “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任务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这意味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帷幕已拉开,翘首以盼的会计改革即将开始。

到2014年底,《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正式开始。根据《改革方案》,四项政府会计改革任务为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以及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

为了积极落实财政部的《改革方案》,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夯实政府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编制基础,改变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较低的现状,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政府会计制度破冰改革;2016年7月6日根据《基本准则》陆续制定发布了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四项具体准则,以进一步规范这四类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2016年 8月1日,根据基本准则及四项具体准则,财政部发布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及说明,对行政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提出了全面统一的要求,在提高政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方面获得较大突破。

2.政府会计改革内容

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这就要求在一套政府会计核算系统中能够实现双功能(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和双报告(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就要建立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2.1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表体系

根据现时的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旨在建立能够满足当前政府工作需求的现代化会计管理制度。与之前的会计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准则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在编制预决算报表之外,还需要另外编制其他财务报表。因此新政府会计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与以往相比,更能真实反映出政府实际的财务运行、资产管理状况,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真实透明度,同时也增强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靠性。

2.2界定各类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标准

根据会计实际工作需求,政府会计吸收了企业会计各要素的定义和确认原则,较大幅度修改了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原则,新《基本准则》针对每一类具体会计要素的定义和标准进行了具体规范。会计要素的规范一致,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会计实务工作中出现的差错,使得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可比。

2.3独创采用“3+5 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

为满足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的双重功能,《基本会计准则》首次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为3+5个要素,分别为3个预算会计要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5个财务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与旧的会计核算模式比较,新的会计核算模式主要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可以更好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能力。

2.4建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的双会计工作体系

根据《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将以“3+5”要素会计核算模式为基础,实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的双会计工作体系。一直以来,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就不一样,预算会计注重的是预算收入支出的执行,而财务会计注重的是收入费用的运营,将二者的重点相互分离,有助于预算管理部门与一般财务部门的分离及实现整个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

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的新财务管理模式中,两种政府会计在具体的职能上是相互区别、相互分离的,一个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一个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无论是预算会计还是财务会计,实际运用中二者遵循的仍然是同一套政府会计基本准则。

2.5补充会计要素的计量原则

政府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负债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但在特定情况下资产可以采用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名义价值计量;负债可以采用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其中现值、公允价值、名义价值计量法是政府会计制度新增的计量方法,能够更好地维护会计主体的合法权益。

3.医院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差异

2011年财政部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与新政府会计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差异:

3.1会计基础不同

我国会计核算基础包括两种即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会计基础分别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其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并不完全,即在财政项目补助收支和科教补助收支中采用“待?_基金”科目核算。而《基本准则》将财政补助完全从财务会计中剥离,由预算会计按照收付实现制来核算,因而《基本准则》下的财务会计执行的是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3.2会计要素不同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要素。《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与预算结余。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即政府会计为八要素。现行医院会计中,仅包含政府财务会计五要素,医院预算基本按其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进行处理。政府会计准则实施后,预算会计也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有利于在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信息披露过程中,反映预算收支合规性,并为真实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绩效水平提供会计依据。

3.3报表内容不同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该编制财务报告,“医院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医院财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以及有关附表”。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主体应当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

政府决算报告应当包括决算报表和其他应当在决算报告中反映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政府财务报告应当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包括会计报表和附注,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政府会计主体应当根据相关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政府会计准则在原有财务报告基础上增加了决算报告和合并财务报表。决算报告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有助于决算报告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

3.4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不同

政府会计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负债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在医院会计制度中只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的计量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造成医院资产的损失和流失。

综上分析,目前公立医院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区别在于医院以财务会计为主,缺乏预算会计信息,且编制预决算报告的基础信息来源为财务会计信息数据,而不是从专门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科目信息提取。

4.新形势下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4.1加强医院基础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准则中对于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方法做出了既详细又全面的规定。尤其是“3+5”会计核算模式的提出,给现有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及细致化,提出了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医院必须严格按照新的会计要素运用不同的会计科目处理现有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业务。为此,医院须在新的《基本准则》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管理,把提高会计质量作为首要目标。

4.2持续推进财务体系建设

《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首创了会计工作双基础制,将原来的会计工作一分为二,具体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弱化了医院的财务核算工作,强化了预算会计工作。预算会计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两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双基础制,医院在处理每项经济业务均需要分别使用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编制不同的会计分录,最终生成两套不同的预算报表和财务报表。

4.3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由于目前的《医院会计制度》与重新公布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意见征求稿)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以收付实现制基础的预算会计科目的运用处理。新的“3+5”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平行的会计体系,给目前医院财务会计工作改革提出了巨大挑战。针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上的特殊问题,需要在反复学习《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充分理解新制度要求,修改医院已有的各类相关财务制度,以指导日后的会计实务工作,以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4.4优化升级现有财务信息系统

根据新的制度规定,财务会计、预算会计需要同时记账,但二者的会计核算基础分别为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编制的报表分别为预决算报表、财务报表,这给医院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带来了较大挑战,医院需要结合新准则和政府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推动医院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积极探索推动医院会计信息化工作。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 平衡计分卡

一、财务预算管理的背景及意义

市场经济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伴随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其中,财务预算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所以企业应该进行科学化的预算管理,站在战略化的角度来管理和预测市场环境。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前提,对企业的资源可以起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对财务进行预算管理,才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财务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获得长期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理念。

二、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组织体系方面。预算的组织体系不科学,因为预算的编制、执行、反馈及考核都集中在计划财务部门执行,会加大计划财务部门的工作量,导致效率低下,同样会导致计划财务部门集中重要的职权,在预算的考核会显失公平。同样当各个部门只有预算的执行权和讨论权,导致不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本部门的预算指标考核。

2.编制及执行过程方面。更多的是体现费用和成本的控制,这样会使预算偏离企业的战略,忽略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导致流程很难改进,不能很好地解决利益冲突问题。预算编制方法相对单一,当实际和预算发生偏离时,就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3.员工没有完全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去,很多员工没有意识到预算的有效性,导致预算执行力差,财务预算管理的考核及奖惩方面的指标都是财务指标,经常关注的是当前的利益,经常忽视公司的长远利益和机遇,考核指标过于单一,没有具体到具体的指标。考核指标的设计不合理,负责考核的部门显失公平,失去考核的意义,同时对预算奖励和奖励的方式太单一,同时忽略了处罚的措施,降低了员工参与预算的积极性。

三、财务预算管理改进政策建议

(一)公司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模式的优化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设立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预算、年度经营目标、重大决策的投资筹资预算,审批调整、审核调整等,同时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预算的审核和考评,如:制定相关的制度、程序,审查审批预算草案,此部门的人员应该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出任委员,以会议讨论的模式开展工作,根据自身部门情况制定相关制度。这样解决“独权”的问题,使得预算更加的符合实际。

预算管理办公室的设立可以有效地处理预算相关事务,及时制定报表,同样的执行机构如各个部门计划财务部、生产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营销事业部以及技术管理部可以分别执行命令进行有效执行。例如:生产管理部负责生产的产量预算及主要产品原材料等消耗品指标的预算,计划财务部要联合人力资源部核算员工的工资总额,技改项目和研发费用是技术管理部门的职责预算。

(二)引入平衡计分卡预算管理

平衡计分卡克服了考核指标单一化、忽视企业战略等弊端。使得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更加接近于实际目标,将平衡计分卡的考核指标融入到企业的预算管理考核。平衡计分卡即:员工的学习成长与客户目标的平衡,例如:员工的满意度即员工满意率与顾客满意率,员工的晋升率与回头率,员工的素质与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的平衡。内部业务流程的执行与财务目标的实现的平衡等都是考察的指标、即可作为预算管理的指标。

例如:公司财务预算财务指标考核表,即:设立有关生产成本项目标准分值为15分,考察的核差额=标准生产成本-实际生产成本,实际得分值=15+考核差额/15。利润总额考核标准分值为10分,实际得分值=10×实际利润总额/预算利润总额。管理费用(可控部分)考核的标准分值为10分,考核差额=费用预算额-费用实际发生额,实际得分值=10+考核差额/10。工资总额考核的标准分值为15分,实际得分值=15-扣减分值。

公司财务预算生产管理指标考核表,即:生产管理考核占10分,原材料采购管理考核为5分,实际得分值=5-扣减分值,生产计划完成率考核为3分,实际得分值=3-扣减分值,生产现场管理考核为2分,计算的实际得分值=2×生产现场管理考核实际得分/100。

(三)公司财务预算指标考核及员工奖励的改进

运用权重的方法对预算进行改进,采用德尔菲法举例说明:通过初步的探讨与平均统计各个反馈结果等最终确定目标公司的发展权重,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如下:财务维度相关指标应该达到40%,客户维度相关指标达到15%,内部业务流程相关指标达到30%,社会责任、职工伤亡率指标达到1.5%,员工满意度2.5%,基于以上的分析,整体的绩效方案如下:年终绩效=基本工资×40%+平衡计分卡的加权得分/100×50%+滚动月份的预算完成次数/12×10%。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奖励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工作技能。有关员工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要互相配合,积极协调,可以强化员工战略的意识,对加强宣传预算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