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能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的发展

时间:2023-09-04 16:54:23

智能建筑的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建筑 建筑智能化技术 电气节能

随着“智能建筑”开始在我国出现,对电气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设备或系统的控制,逐渐走向由专业的控制系统进行监控,并向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开放其通信协议,达到系统间的互联和互通。建筑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会议及视频会议系统、系统集成等十几个子系统。

一、国内的建筑智能化技术所包括的内容

1.建筑设备监控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结合,建筑设备监控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1)现场总线的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与工具、现场总线的应用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在对控制网络的组网技术、实时网络操作系统、可靠性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出现了以太控制网络。(3)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成为控制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热点,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信息网络的集成技术日益成熟。(4)各种控制网络的新技术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得到应用。计算机领域的opc技术、web技术、tcp/ip已逐渐融合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大大推动了建筑设备监控技术的发展。

2.安全防范技术

安全防范包括闭路电视监控、入侵报警、通道控制(门禁)、巡更、对讲、周界防越等子系统。安防系统从最初的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发展到如今的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防范的严密性、可靠性和实时性,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闭路电视监控子系统也从以往的模拟技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整个安全防范系统也朝着系统规模化、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3.通信网络技术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和电话通信网络等,前两者作为智能建筑宽带骨干网集中了几乎全部的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资源,连接了几乎全部的用户站点。

4.综合布线技术

综合布线是智能建筑中数据、语音以及多媒体通信的基础平台,自该项技术进入我国市场以来,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给国内的智能建筑市场带来了一种新理念、新技术,并立即在建筑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各类智能建筑所广泛采用。

5.系统集成技术

系统集成,利用开放的协议以达到各相关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控制和信息共享,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达到了节能和节省人力的目的,这就是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系统集成不是目的,而是提升建筑使用功能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手段,集成的内容不是多多益善,而应根据使用和管理的需要,在技术成熟、系统可靠、投资合理、管理高效等前提下,按需集成。

6.住宅小区智能化

20世纪90年代受国际智能住宅及电子屋理念的影响,建筑智能化技术逐渐延伸到住宅小区,全国各地设计院均将住宅智能化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住宅给智能化提供了平台,而智能化又是住宅设计中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的领域。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兼顾各层次居民使用的便利性,并处理好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关系、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功能配置与合理投资的关系。安全防范系统从一个个独立的安防子系统发展为家庭与小区、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综合安防体系。

信息通信方面由单一的宽带接人方式发展为多运营商可选方式,宽带接入网络由xd—sl、双向有线电视网络等向组建小区计算机局域网方向发展,小区居民可享用的信息通信服务从单一的宽带internet接人服务向小区局域网上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延伸。机电设备自动监控、水电气表远传抄送、音视频系统、物业管理信息化等系统的应用,使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家居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小区居民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信息时代为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和精彩,使家庭办公、网络生活等概念成为现实。

在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能源的消耗也就急剧增加,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因此,各行各业提出了节能的要求,节约二次能源——电能,也就成为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焦点。

二、建筑电气节能的途径

1.减少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

减少线路上的能量损耗,减少线路上的能耗必须引起设计重视。线路上的电流是不能改变的,要减少线路损耗,只有减小线路电阻。减小导线长度。增大导线截面。

2.照明部分的节能

(1)采用高效光源。(2)建筑物尽量利用自然采光。靠近室外部分的建筑面积,应将门窗开大,采用透光率较好的玻璃门窗,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光的目的。凡是可以利用自然光的这部分的照明,可采用按照度标准检测现场照度,进行灯光自动调节。

3.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的节能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建筑 传感器 射频技术

物联网能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或长或短距离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融现代建筑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于一体的智能建筑悄然兴起,智能大厦、智能小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而目前方兴未艾的物联网技术因其各种特性,引入到智能建筑中,必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一些成功的案例。

二、什么是智能建筑

所谓智能建筑,就是给传统建筑加上“灵敏”的神经系统和“聪明”的头脑,以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给住户带来多元化信息和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建筑业界流传着“3A”的说法,即指BA(楼宇自动化)、OA(办公室自动化)和CA(通讯自动化),“A”代表自动化,“A”(自动化)智能建筑、智能住宅和智能社区,代表着人们对工业自动化、家庭信息化和社区网络化三个需求的阶段。

智能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久,智能建筑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一浪高过一浪,在欧洲、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迅速刮起了建智能建筑之风。据报道,智能建筑也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当时人们称之为住宅电子化;80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形成了住宅自动化概念;80年代末,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这在美国称为智慧屋、在欧洲称为时髦屋,日本建设省在推进智能建筑概念时,提出了家庭总线系统概念。

总之,智能建筑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一套先进的楼宇设备控制系统,以营造一种温馨、回归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二是一套结构化布线系统,将整座大楼或整个小区的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多媒体通信融为一体。三是一个现代化的通讯系统,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高效率的工作需求。四是一个对大楼的强电设备和弱电系统进行统一监视和管理的系统集成平台,为住户提供良好的物业管理和一流服务。

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建起了具有相当水平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发展智能建筑,中国也把智能建筑的建设纳入了重要的议程。权威专家认为,网络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未来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绿色、环保、节能是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另外,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应避免重技术、轻管理,重硬轻软的情况,创造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的高效家居及办公环境。

三、物联网对智能建筑的影响

当前智能建筑技术现状,智能建筑包括了20-30个子系统;子系统分成两大类:常规与专业应用;绝大部分常规类、几乎全部专业应用类子系统均为网络化、IP网络化架构;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等已经构成ITP/IP网络平台上的集成融合子系统。一卡通包含很多内容,门禁、消费等等很多内容,现在融合起来了,变成一个集成融合子系统。智能建筑技术遍及各个行业,从传统“弱点”发展成“综合集成系统”;智能建筑技术遍及数字城市,是构建数字城市核心技术之一;智能建筑技术是构建绿色建筑的重要技术;标准与规范日趋完善。

物联网对智能建筑技术影响无处不在;设备经过传感器联网技术遍及大部分子系统;可以说:很多子系统已经是准物联网形态或已经是物联网形态。什么叫物联网形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部分是传感器联网,一部分是互联网的协议栈,一部分是设备网站。现在很多子系统可以说已经是物联网形态。例如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电子配线架、远传抄表、专业应用等系统。

智能建筑设备传感器联网方式:单向/双向;单路/多路;TCP/IP网、非TCP/IP网;设备间无直接互动/直接互动。简单例:远传抄表/一卡通/视频监控等。复杂例: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等。

智能建筑的物联网形态,家居网连接了家电、安防、窗帘、远传表具。家居网可以是无线,可以是电力载波,也可以是以太网等等。大部分家居网里可能都不是TCP/IP支持的网络。整个家居里面必须要有智能家居控制器来控制这些设备的联网。每个家里面有一个智能家居控制器以后,到小区里可以通过以太网跟住户连接起来,住户也可以反馈自己家里一些情况。要么就是移动通信网,要么就是以太网。

什么叫做物联网?我们知道物联网里面一个最主要的核心部分是互联网的协议,互联网协议在住户移动终端跟物业里,必须要浏览器跟服务器的访问,如果B/S访问模式必须要有一个服务器,服务器放在家居智能控制器里面,也就是说住户的移动终端或者物业的终端,通过服务器就可以访问到家居设备的运行情况,对它们进行控制。

四、物联网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已经成为可能,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件(设备)经传感器联网明显地反映在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远传表、电子配线管理、智能照明、公共广播、会议系统、机房以及某些专业应用等系统中。

2.以局域网作为内网是智能建筑的网络层主要结构。

3.TCP/IP网络平台支撑设备的管理和监控。

4.实现管理和监控,浏览器和服务器(B/S)访问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B/S与客户机/服务器(C/S)混合访问模式。

5.智能建筑设备传感/控制联网方式实际开关量或模拟量、单向或双向、单路或多路、TCP/IP支持的网或TCP/IP不直接支持的网、设备间无互动或设备间互动5个因素。

不同的子系统设备传感器/控制联网方式可能不同,其中模拟量、双向、多路、非TCP/IP网、设备间互动的联网方式比较复杂,建筑设备监控、智能家居、机房环境与设备监控等系统涉及的传感/控制联网就归于此类情况。

6.“十二五”物联网规划所支持的重点应用领域与智能建筑关系密切。

五、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

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可细分成6层和公共技术共7部分。

1.智能建筑传感与执行层。各子系统物件传感相互协调,互不干扰。

2.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处理层。涉及传感器与执行器所连接的现场总线和通信技术,以及设备在现场总线网络上的互动和协同处理。

3.网络平台层。对于智能建筑物联网有关的子系统该层的内容几乎全部是TCP/IP以太网平台某些子系统需要建立移动通信网平台。

4.网络应用协议层。该层内容是TCP/IP网络平台所支持的应用协议如HTTP、FTP、MIME、SNMP、XML等。

5.服务支持层。该层内容包括数据资源和中间件等。

6.智能建筑应用层。对于智能建筑物联网有关的子系统必须具备基于浏览器的B/S访问模式的管理和监控功能。

7.公共技术。公共技术主要包括建立系统所需要的公共文件和服务如标志解析、信息安全、系统管理等。

六、物联网应用在智能建筑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物联网应用的主要目标可认为是数字城市(目前称感知城市)和行业智能化。国家“十二五”规划物联网锁定的十大重点领域虽然遍及数字城市但与处于基层的智能建筑关系密切:智能家居领域本来是智能建筑的一部分;工业与自动化领域包括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环境与安全检测领域落实到智能建筑中就是绿色建筑环保监测以及重要的安防系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健康、金融与服务业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与这些领域中的智能建筑相关专业子系统物联网应用有关。

2.物联网的原文是Internet of Things但对于基于建筑物、基本由TCP/IP以太网内网支撑的智能建筑来说其物联网架构不可能发展成由Internet来支撑即智能建筑领域的物件资源不太可能在互联网上被共享。但是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应用协议(如浏览器、HTTP、Web Server、MIME、XML等)对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的支持极为重要。可以认为智能建筑物联网物件资源的共享发生在互联网协议支持的内网以太网平台上。

3.智能建筑各个物联网子系统的应用层采用B/S访问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如下几点:物联网计算模式源于上一代互联网计算模式显然应用层的B/S访问模式是主导随着浏览器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当前国内外智能建筑产品的应用层均走上全B/S之路替代了B/S与C/S混合模式。

便于构建物联网架构的智能建筑集成系统。如果有关的子系统均为B/S访问模式则形成智能建筑集成系统(BMS)新颖的物联网架构是迎刃而解的事。便于向上融合。B/S访问模式是智能建筑作为基层子系统融合到感知城市或(和)行业整体的物联网架构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云计算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构建即将到来的智能建筑物联网云计算平台B/S访问模式是必要的技术条件。如当前国内已有企业推出基于智能建筑云计算的能源管理系统以能源管理的云计算服务改变当前每个建筑孤岛式的能源管理。智能建筑公共运维服务是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摒弃传统智能建筑孤岛式的运维模式。物联网B/S访问模式为智能建筑发展第三产业公共运维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智能建筑领域应用层的B/S访问模式是发展智能建筑物联网搜索引擎的决定性的技术条件。

4.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物联网基本的传感器技术广泛应用于一些领域是物联网感知层的始祖。但对于智能建筑的感知层RFID传感器在一些子系统中很少使用,而在一卡通和出入口控制等子系统中使用了类RFID传感器技术。可以认为智能建筑的感知层是较复杂的不仅传感器的种类繁多而且还包括相当多的执行器。某些子系统(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家居等)在感知层实现设备间互动是智能建筑物联网结构的一个特点;而在网络层实现有关子系统(如火灾自动报警与视频监控)间的联动则又是一个特点。

第3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施工规范

总的来说,建筑就像是一个人,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就是人的各个肌体,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神经系统。然而若想充分发挥智能建筑的功能,提高智能建筑的智商,使智能建筑得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需要相关科研工作者加大智能建筑的研发力度,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力,使智能建筑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建筑主题。

1智能建筑组成部分

1.1楼宇自动化系统

1.2消防及自动报警系统:为了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必须全面的检测火灾煤气以及其他有毒气体,并在此基础上做到自动报警,启动消防设备。

1.3安防监控自动化系统:其利用各种先进的手段来防止偷盗和各种暴力的发生,这些手段,包括自动报警、自动识别、自动控制自动记录以及自动监视,等等。

1.4办公自动化系统: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免去人们的亲自动手,减少手工劳动,人们利用先进的办公设备对信息进行处理,常见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生成、传输、接受和保存等等。

1.5通信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是指在建筑内部充分利用通讯手段以数字专用交换机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与多种系统进行有机结合,比如网络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同性自动化系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实时沟通与交流,方便住宅居住。

2智能建筑发展的现状

2.1现阶段我国智能建筑,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建设水平偏低、工程质量不高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智能建筑的发展进程,导致智能建筑的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工程延期、功能难以有效发挥、投资浪费等现象。

笔者认为,在上述情况下,智能建筑的建筑工作者应当全面、谨慎的制定相应计划,多工种共同努力实现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建筑单位、监理管理等单位深入了解产品、设计方法等相关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当有效利用智能建筑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既要提高各系统的先进性,又要提高各系统的适应性。

2.2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

在智能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施工标准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国家制定的相应施工标准都是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所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而智能建筑具有其自身的独有的特性,因此必须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对智能建筑进行管理。

2.3缺乏创新能力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智能建筑所选用的设备都来自于国外,虽然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智能建筑水平,但也给我们买下了很多隐患,因此,相关行业应当进一步加强智能建筑的研究工作,开发与生产智能建筑的相应原件、执行元器件等等。

3智能建筑未来发展趋势

3.1更方便更快捷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建筑将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了进一步促进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情趣,智能建筑必须向更加快捷、更舒适的方向发展。

3.2建筑环境趋于多样化

与传统建筑不同,智能建筑的产生打破了传统建筑仅仅依靠建设单位需求而建造的模式,使得建筑环境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3.3可塑性更强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建筑只有不断适应科技进步,不断增加其使用功能,才能够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4 结语

总而言之,智能建筑的诞生以及发展给我国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对智能建筑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大智能建筑的研发力度,充分发挥智能建筑在家居领域的优势,实现智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阶段性分析,王娜; 王俭; 李养锐; 段晨东,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2-30 .

第4篇

技术发展政策不能束之高阁,政策只有被业界广大科技群众理解与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本文谨是笔者个人在撰稿过程之后的不完全成熟的深层思考点滴,抛砖引玉,以期广大业界同仁关注献策,共同探讨新世纪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大计。

一、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形势

为了迎接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已正在向高增值型与知识集约型转变。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智能化建筑正是当代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本身,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一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也是信息处理的一种形态。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过程的主要内容有: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需求分析,方案的咨询和可行性报告,系统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工程的施工和监理要求;系统集成商作深化系统设计、协调、督导,还有系统的实施、试运行和验收以及峻工后物业管理。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先进高新技术,巧妙灵活地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物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用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

根据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的分析报告,国际上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技术发展阶段:1985年前为专用单一功能系统技术发展阶段;1986年—1995年为多个功能系统技术向多系统集成技术发展阶段;1996年以后为多系统集成技术向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应用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技术发展阶段。整个技术发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而跟着发展的。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及正在建的不同类型(含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化建筑(包括自称的)总数早已超过上千幢(项)。但绝大多数属于处在上述第二阶段技术发展之中,且由于多方面原因,技术开通达标率普遍不高,多数效益效果不理想。

自从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标,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已从随意混乱无序开始逐步走上规范有序。但也仅仅只是在设计阶段环节开了个头,要真正达到全程全面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路还很长,问题还很多,任重道远。

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二、技术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1.由于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技术、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整体建筑物业产品。它的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综合协调同步发展,需要全国统一计划、统一协调、统一对策,而不是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各自为战”、“互不协调”、“各自为政”。更不可“分封割据”打乱仗。

2.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领域。智能化建筑属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完善正处在变化极快之中。因此,技术发展政策既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前瞻先进性,更需要有深思熟虑的严谨准确性。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政府的正确指导行为是技术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不准确的指导行为就会导致紊乱、滞后、误解、甚至失误。

3.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要实现产业化而不是仅看作一项应用技术。目前国内智能建筑市场仍由国外技术系统产品设备占主导。要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国产化的技术产品与系统,技术发展才可能形成国产化产业。当前,不把智能化建筑作为一项产业发展,就要“贻误时机”。

4.技术协调理顺是智能化建筑建设全过程中技术发展质量保证的瓶颈。不仅是智能化各个专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工程项目的立项、方案、设计、施工、监理、到验收、物管之间的全程协调(包括技术资质管理统一协调)。要从体制结构上着手解决事实上存在的“山头”与“门户之见”。当前智能化系统的真正技术监理还是个空白。

5.智能化建筑属交叉学科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当前突出存在建筑设计与智能化系统设计严重分离。由于建筑的智能化大大增加了传统工程设计工作的难度及劳动量,而设计费一直未变,不符合按劳付酬原则,直接影响人的极积性与技术发展。

6.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政策尚未具体地与单位体制改革相协调、相结合;尚未充分体现出技术政策激励机制。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还未有机地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还未深入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联系。关键是,尚未真正意识到智能化建筑产业是21世纪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要。

三、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l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所以,国内人为地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是不准确的。况且两者技术都还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之中。

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

四、国际上技术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更准确地说,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1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五、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发展选择考虑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专业职能部门,理应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工作,规范智能建筑市场行为,保障智能化建筑建设工程质量。从我国国情出发,应本着“功能实用、经济适用”的技术选择原则,制定技术规范标准、扶持国产化、推进产业化,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的总体水平。为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建立起有稳定机制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智能建筑的技术创新体系。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开发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建筑技术,逐步推广建造智能型绿色生态建筑(含住宅小区)。

智能化建筑技术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部门,理应全面同步发展与推广。但是,谨对于建设部来说,应该需要重点抓住发展和推广的是楼宇设备自动化(BA)技术。因为,一方面BA技术是与建筑物本身紧密相关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首要基本技术,另一方面BA技术不属于其他专业职能部门(如信息产业部、公安、广电、环保、电力等)的业务管辖范围。因此,建设部理应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地承担开发和推广BA技术的重任,BA技术产业化不可以放任自流。因为BA系统产品设备又是智能建筑必不可缺的基础配备,市场需求潜力极大。目前又均为国外进口产品占据主导市场。因此,国产化产业化的前景极为深远。

由于我国人口最多,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世界排名属倒数,根据“十五”计划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累计竣工面积要达到57亿平方米,到2005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住宅小区建设潜在需求量极大。21世纪的住宅产业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必定地十分普及,因此智能化住宅小区产业化前景看好。要建立起智能化住宅部品、质量保障、性能认定等体系,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

六、与技术发展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为了确保智能化建筑建设整体工程质量,保障投资效益,减少浪费损失,提高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有利于技术创新激励,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提出如下方面建议:

(1)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技术政策首先必须符合适应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向;

(2)“十五”计划应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调整优化行业的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智能化建筑就是传统建筑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形式;

(3)统一抓好智能化建筑领域各类资质管理改革,打破地区和部门的市场封锁与分割,推进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质协调管理。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减少政府行政设定企业资质审批作法,逐步同WTO市场接轨,用个人资格替代单位资质;

(4)立即着手建立健全建筑物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技术监理制度,填补空白,以保障智能化工程质量。智能化系统技术监理工程师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资格证上岗;

(5)智能化建筑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项目建设法人(业主)必须在立项报告(方案说明、项目论证、可行性报告等)中,说明拟建项目中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拟达到的功能要求及标准、投资及措施;

(6)建设智能化建筑是一项投资巨额的系统工程。为了减少决策或抉择的失误,必须把技术咨询列入工程必须要有的法定规范程序,贯彻于工程过程始终;

(7)建筑的智能化必然要求建筑设计与之相适应。建筑设计必须要与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建筑环境平台必须能足够支撑建筑的智能化。兴建智能化建筑必须要建筑设计与智能化系统集成,紧密协同、整体规划、细致管理、精心实施;

(8)智能化建筑的总体规划必须着重考虑到要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以便全面规划、分期实现,既符合当前实际、又能满足未来发展;

(9)系统集成的本质就是最优化综合统筹设计。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全过程,不只是从单一的设备供应出发来考虑,而必须以整个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及管理四个方面出发综合(集成)来考虑;

(10)智能建筑的物业运营管理人员素质必须经过系统的全面专业技术培训取得合格证上岗,才能确保建筑智能化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获取经济效益;

(11)传统工程设计单位的专业技术结构构成,已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技术创新系统的需要。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专业结构,更新充实智能化高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

(12)根据传统惯例,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的主持人就是该建筑项目的主建筑师。因而作为智能建筑工程项目主持人的建筑师,责无旁贷地肩负着领衔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技术创新的工作责任;

(13)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系列化能相配套的有关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物管等等规范规定,使得我国智能建筑工程从局部到整体、从环节到全程均有章可循,形成体系;

(14)必须严格智能建筑工程审查和质量监督管理。对于已竣工实践证明是质量优秀、功能合理、运行良好、效益突出的智能建筑工程,才应当作为样板示范工程给予鼓励。不宜事先预封“样板示范”;

(15)按照“引进、消化、发展、创新”的方针,要大力加强对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研究。特别要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深入分析了解,要组织力量投入;

(16)由于新兴的智能建筑领域技术发展太快,技术正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对国际先进的技术,目前暂不宜强制规定定位在某唯一种技术或协议标准上,而宜采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导向、业界公认”的策略;

(17)要有政策扶持。大力鼓励国产建筑智能化技术产品及系统,要给予适当优惠政策;

(18)工程设计单位实行真正企业化。形成以技术创新为基准,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企业制度与机制改革为手段,建立起稳定有效的政策激励技术创新机制;

(19)立即调整智能建筑设计收费标准,将“智能化系统设计”单独立项收费,落实“按劳付酬、多劳多得”原则;

(20)全国统一成立“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协(学)会”,发挥跨部门、跨地区、跨专业的综合归口协调的作用。加入WTO以后,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学)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律,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结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意识的自治组织。而不可将行业协(学)会办成为“第二政府”。

由于篇幅关系以上内容未展开论述,只能点到为止。

第5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技术;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在建筑行业的渗透,计算机、自动化、通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建筑智能化的兴起,建筑业对从业人员建筑智能化的专业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作为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建筑智能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办公和生活环境,并带来空前的效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是目前建筑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有着不可限量的前景。“建筑电气工程”就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的整体趋势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要求不断提高,建筑物的功能与相应的标准也逐步提升。建筑电气技术作为现代化建设技术的核心,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近年来,城市建设与管理行业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对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群的功能特征趋明显,出现了中央商务区、休闲商务区、工业园区、行政中心区、经济开发区、住宅小区等区域。

一、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概述

1、建筑电气工程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尤其是居民建筑物电气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电气工程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建筑电气工程的主要施工工序主要包括:安装电缆桥架及架上电缆、安装成套配电柜及其控制装置、安装电线杆上电气设备以及架空线路、安装动力装置以及照明配电装置、安装变压器、安装柴油发电机组、安装不间断电源、安装低压电动机、试运行低压电气动力设备,电动执行机构以及电加热器并进行接线、安装开关插座等,安装接地装置,还包括安装母线(包括封闭母线、裸母线以及插接式母线等)、铺设导管、电缆线路铺设、对钢索和槽板进行配线、电缆头制造、穿管及线槽、测试线路等的绝缘性、照明设备安装和试运行、避雷设施铺设、连接等位点以及安装接闪器,建筑电气工程的验收等。

2、智能化技术及其优点

智能化技术以计算机为主,包括数理逻辑、自动化、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语言学、等综合性科学的智能技术。机器设备逐步拥有了与人思维相似的系统,并对人的智能理论进行着模拟。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其中,也包括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发展中,与电气工程相关的信息处理、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和计算机与电子应用则是主要的研究内容,智能化技术能够帮助装置或者设备等实现自动化运行控制管理等内容,并且能够提高工程或系统装置等的整体可靠程度,提高运行速度,加强装置系统或设备的自我保护能力等。

针对不同的人工智能控制,最有效的讨论办法是采取不同的方法。现阶段出现具备部分人工智能的控制器,例如:模糊的神经、遗传算法等均为非线性函数近似器,该种分类法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对人工智能总体进行探析;推动控制策略综合性的研发。可以很明确的一点是: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优于常规函数估计器。通常情况下,相对于常规函数估算器,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的优点更为明显,其主要优点包括:设计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的工序更简洁,即不必要进行控制对象模型,适当调整人工智能函数,有助于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性能提高,相对于古典控制,调节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的难度系数相对更低,在设计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时,可以借助相应数据,在设计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时,可以借助语言信息及相应信息,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的统一性更好,可以快速适应新数据及新信息,且能够解决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其抗噪声干扰性能极高,且容易被扩展或修改。 

二、电气技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建筑业出现也很多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象。例如,没有专门的研究场所,没有行业之间的学术交流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国也在短短几年之中开设了相应的协会,并在学校中开设了学科。这些措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通过频繁的交往学习,我们的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邓小平的南巡标志着我国建筑电气在全国的推进。1992年以后我国建筑电气的发展已经可以和世界相媲美。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也慢慢成熟。虽然,此时,我国的智能化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一些概念,理念等等还认识不是很清,但是这对后期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技术已经逐步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智能建筑设计及系统集成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等法规的颁布,进步一规范了建筑的发展。 

三、建筑智能化技术

1、建筑设备监控技术

20世纪90年代前,因为信息等可靠性差,机子的运行速度很慢等等缺点,使得计算机集散式控制方式替代了集中监控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一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设备监控技术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有:现场总线的一些应用有了飞速的发展,在设备系统中,技术也逐步成熟;由于对网路技术和可靠性等的深入钻研,以太控制网络诞生;控制网路技术也慢慢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监控和集成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种技术都逐步向实用性发展。

2、安全防范技术

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使得安全防范从相对独立慢慢过渡成各个之间的联动。这样极其严密的安全防范,极大地保护了人们的生活起居。模拟技术的监控系统也逐步被淘汰,取之而来的是数字化。安全防范的整个系统也向着一定规模全面迈进。

3、通信网络技术

通话网络包括计算机、双向有线、电话通线网络。计算机网路和双向通线网络几乎占有全部的有效资源,和所有的用户站点有联系。但是以太网以其独特的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处以绝对地位。并且以太网的传输速度还在不断更新。而电话通线网路具有能实现兼备数据、图像等的窄带数据通信在电话通信外的功能,这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4、系统集成技术

在智能建筑内的每一个部分系统,一般来说都由各自的网络连接起来,并在各自的领域内完成计划好的工作,但却不能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为了管理的方便快捷,各部分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应进行系统集成。要达到这一目的,集成过程中所选择的系统平台不同,网络结构不同,所集成的部分系统范围不同,因此有不同的集成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它部分系统相连,由此产生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为主的系统集成方式。还有以各自系统同步进行集成的方法,建立系统集成管理网络,将各部分系统看作最基础的现场控制网并用相同的方式集成。各子系统每次当下收集的数据,通过开放的工业标准接口,转换成统一的格式并放在系统集成的数据库或服务器中,系统集成管理网络再通过程序对各部分系统实现统一的管理、监控及交换信息。系统集成,利用开放的协议使得与之相关的部分系统之间可以同步控制和信息共享,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达到了节能和节省人力的目的,这就是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系统集成是一种可以提升建筑使用功能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手段,集成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根据使用和管理的需要,在满足技术成熟、系统可靠、投资合理、管理高效等的前提下,按现实情况的需要对系统进行集成。

5、住宅小区智能化

20世纪90年代受国际智能住宅及电子屋理念的影响,建筑智能化技术逐渐延伸到住宅小区,最初在我国沿海少数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取得成效。建筑智能化技术开始从公共建筑向住宅和居住小区发展,建筑智能化技术迅速向小区智能化延伸,己成为智能建筑发展的重要市场。从公共建筑的智能化到住宅的智能化,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实际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设计院均将住宅智能化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住宅给智能化提供了平台,而智能化又是住宅设计中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的领域。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兼顾各层次居民使用的便利性,并处理好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关系、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功能配置与合理投资的关系。建筑智能化技术在国际智能住宅及电子屋理念的影响下,向住宅小区的方向逐渐延伸,起初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取得良好地效果。它开始向住宅和居住小区发展。从公共建筑向小区智能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智能建筑的重要市场。在市场的需求和实际发展的需要的情况下,住宅智能化被全国各地的设计院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住宅智能化也是住宅设计中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的领域。 

结束语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提高,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可见,智能化之路是提高市场的重要举措。同时,我国的快速发展的经济,信息时代的推进,为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智能化的发展也有着更广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毛菊英.电气智能化技术在现代建筑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3). 

[2]鄢庆桂.智能建筑的电气工程及其智能化技术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3(2). 

第6篇

【关键字】智能建筑,计算机网络,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智能建筑为我们带来便利的生活,生活的科技化和智能化是我国现在的发展的目标方向。智能化建筑在我国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和探讨下有了很大的创新和进步,相应的我国的网络技术也在研究发现中得到相应的推动和进步。下面我们具体的分析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楼宇智能化

楼宇智能化是智能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智能建筑通过楼宇智能化系统实现建筑物内设备与建筑环境的全面监控与管理,为使用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经济、便捷的生活作环境。楼字智能化系统对整个建筑的所有公用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监测和遥控来提高建筑的管理水平,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护及营运成本。设计楼宇智能化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建筑内各种机电设备的信息进行归类、分析、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各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使设备始终高效、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创造安全、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尽量节省能耗和管理费用,从而提高了智能建筑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2.消防智能化

智能建筑许多都是高层建筑.其内部设施功能复杂,形成火灾的因素也比普通建筑更多。一旦出现火情,如何尽快有效地开展补救工作,就为智能建筑的防火带来了特殊的要求。因此消防智能化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就变得极其重要。从而使得尽可能的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目前智能建筑经常采用的消防智能化系统包括:智能喷水火火系统;智能气体灭火系统;火灾事故广播系统;安全疏散系统;消防电梯管理系统。

3.保安智能化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工作很重要,过去依靠人工的方式存在很多隐患及弊端,而智能化小区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用电子装置来保障小区的安全防范工作,为住户提供舒适安全居住环境。现代建筑的安全防范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着非法闯入的发生,防盗报警系统;出入口管理与周界防范系统;对讲与防盗门控等等,它们都是以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设计基础,使人们的公共安全得到保证。

三、智能建筑发展趋势

1.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智能建筑的发展也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第一代的智能建筑一般由多个相对独立的自治子系统构成,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操作也相对独立:第二代智能建筑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一些专门的网络将楼宇的各个控制子系统连接起来,从而能完成一些诸如远程控制、操作序列化、制定时间表等涉及多个子系统的操作任务。虽然,第一、二代智能建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楼宇控制操作的智能化水平,但基本上还不具备人类智能的特点,即系统基本上不具备推理、学习、适应等能力,因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

2.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成熟实用的是第二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大致可分为四大技术流派,即专有协议、BAC net协议、Lon Works协议。专有协议产品以美国江森公司、霍尼韦尔公司为代表,BAC net协议产品。按各技术流派的发展情况来看,BAC net协议产品最有可能成为将来的主流系统。我国的智能建筑大多处于第一代水平阶段,正在向第二代智能化系统发展和过渡。

3.目前国际上已开始第三代智能建筑技术的研究。人工智能科学中智能(Agent)技术在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为楼宇智能控制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另一条新的思路。智能(Intelligent Agent)技术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特别是网络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它也是软件工程、网络科学发展至一定程度后必然要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提出。其目的在于,谋求一种适合于求解“动态环境中、资源受限条件下、不可预测的复杂问题”的更理想的方法。

四、智能建筑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1.智能建筑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内的设备进行智能控制、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对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的一种新型建筑我国已经将智能化建筑技术开发应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让人目不暇接。目前出现的芯片处理能力达到了数亿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具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功能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计算机、电器、电信行业都出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现象,即“三电一体化趋势”.并出现各种新产品。智能建筑的构成也在不断变化。应该使用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整体,把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用网络等信息通信系统构成的综合系统,或者说是集成系统。

2.只有综合性的系统,才能通过监控中心协调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否则可能是一种虚假的智能建筑,可以视作一种植物人的智能建筑(VB)或弱智的智能建筑”(MRB)。智能建筑的标准化。智能建筑各系统的接口应实行标准化,设置计算机、数字交换机,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通信网将各个终端和各种设施连接起来,共享所积累的数据资源.传送和处理信息。

有了计算机、电视电话、公用设施的控制系统和安全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把分散独立的系统,集成为一体就有了前提条件。系统问能互相进行信息交换,使各种系统的功能有机结合就有了可能。当然,最终还是为了建造成理想的智能建筑。这种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也要不断地修改。目前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综台国内设计行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情况,除少数智能建筑外,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水平总体相差不多,大都没有形成一个有特色的网络管理系统,即将IS09000的思想溶入网络管理中,使得将整个智能建筑的管理水平跨一个新台阶。建筑设计行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决定了设计人员的工作创造性劳动和简单重复劳动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设计人员之间只能通过会签、校审等工作来保证项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般来讲,管理人员大多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设计进度等情况。

3.根据设计阶段或工程的复杂程度等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设计项目管理软件应以项口管理为主线,采用“用计算机管理设计的全过程”。具体说就是:未通过计划部门的立项就不可能产生方案,也就没有设计在智能建筑中,还有许多日常办公MIS系统信息需要管理。如:人事、档案、设备管理、财务等,这些管理软件的数据资料都通过设计项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接口直接读取,可以根据管理人员的权限,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完成他们的工作,无须再学习各类MIS管理软件。设计项目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其管理和推行尤为重要。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管理模式涉及到整个设计观念上的转变,设计项目管理系统在应用推广期间,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阻力,这项工作需要院领导和全院设计人员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完成。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的智能化生产和建筑。智能化的建筑施工是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相信随着我国智能化的不断推动,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会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朱腊梅.连轧机力能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研制开发[D].中南大学,2013.

[2]孙明革,朱喜林.基于组态王软件下的SQL数据库技术[J].微计算机信息,2012.

第7篇

一、智能建筑的定义

我国智能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张瑞武教授在1997年6月厦门市建委主办的“首届智能建筑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下比较完整的定义: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技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这是目前我国智能化研究的理论界所公认的最权威的定义。

二、智能建筑的特点

1、节约能源。2、节省设备运行维护费用。3、提供安全、舒适和高效便捷的环境。4、广泛采用了“3C”高新技术(3C高新技术是指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5、系统集成。

三、现阶段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1、电气施工图设计不完善。建筑工程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时,往往重视建筑设计本身的平、立、剖,而对其他专业,特别是设备工程,包括水、电、暖等有所忽视,只要写一个简单的说明即可,而对智能化系统建设则未被列入内容,有的甚至不考虑。在设计方案评审时,有关主管部门提出或设计单位询问建筑单位关于智能化设计时,项目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单位才认识到需要这方面的设计,设计单位也才被要求做智能化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与楼宇自动化系统都是当前世界的先进技术,设计单位难以完全掌握,设计单位对选用的系统不熟悉,施工图设计困难,对各系统应包括内容有分歧。

2、智能化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建筑设计不同步。正当智能化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进行时,由于工期紧迫,建筑设计已进入施工图阶段,设计迫在眉睫,智能化系统总体方案甚至未经评审就进入施工图设计。部分工程项目在进入施工后才发现缺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施工图,于是重新找施工单位进行智能化系统设计。

3、系统集成商在准备进入项目实施时,发现没有弱电井和弱电配电间,要不就是土建已超前,管路预埋已成空话,或虽有管路但冗余不够等。介入时发现电话、电视等已有人实施,许多管路和信息出口的安装位置,设备的安装位置已被占用。诸如此类,使原方案必须重新修订,系统指标和工程预算发生较大变化。

4、缺少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发出一套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产品,国外如美国江森自控、I BM、朗讯科技等公司产品占据国内智能建筑市场。国外楼宇自动化系统的供货都是从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变送器、现场控制站、子站、网络服务器及所有软件成套供货,产品质量有保证,但现场调试、人员培训、后期服务等方面不完善,在与甲方及施工单位配合上有难度。自身的技术力量薄弱。在施工过程中,接线、安装等低级错误引起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国外产品不熟悉和技术壁垒给智能建筑的正常运行带来隐患。

四、智能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

1、智能大楼。是指将单栋办公大楼建成综合智能化大楼。智能大楼的基本框架是将BA、CA、OA三个子系统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发展趋势则是向系统集成化、管理综合化和多元化以及智能城市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智能大楼作为现代化办公和生活的场所。

2、智能广场。智能大楼从单幢大楼变为成片开发,形成一个位置相对集中的建筑群体,称之为智能广场。智能建筑不再局限于办公大楼,逐步向公寓、商场、医院、学校等建筑领域扩展。智能广场除具备智能大楼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系统更大、结构更复杂的特点,一般应具有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IBMS,能对智能广场中所有楼宇进行全面和综合的管理。

3、智能化住宅。智能化住宅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家庭电子化(HE),其次是住宅自动化(HA),最后是住宅智能化,美国称其为智慧屋(WH),欧洲称为时髦屋(SH)。

智能化住宅是指通过家庭总线(HDS)把家庭内的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都并入到网络之中,进行集中或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协调,提供工作、学习、娱乐等各项服务,营造出具有多功能的信息化居住空间。

4、智能化小区。是对有一定智能程度的住宅小区的统称。智能化小区是具有居家生活信息化、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IC卡通用化的小区。小区智能化是一个过程,它伴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及人们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完善,表明了可持续发展是小区智能化的重要特性。

5、智能化城市。在实现智能化住宅和智能化小区后,城市的智能化程度将被进一步强化,出现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智能化城市。

第8篇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现代建筑;网络技术

1楼宇智能化的概念及发展

1.1楼宇智能化的概念

楼宇智能化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结合建筑物内部的技术,例如,通信技术、消防技术和监控技术的统一,由此实现建筑物内部设施的统一管理,利用高新技术实现楼宇设计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由此提升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1.2楼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1)更加的智能化、人性化就目前来看,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已经成为智能楼宇设计的主要方向,原因在于人们注重提升生活品质,需要更多人性化的服务来支撑楼宇设计,加之对于楼宇设计要求的精细,因此智能化的楼宇设计需要综合以上两点,不断提升设计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是最终目的。(2)多元化智能楼宇设计在开始建设的初级阶段,其各方面的功能设计十分不完善,但在设计进行过程中,功能设计更加完善,当前多元化的特征已经成为智能楼宇设计的显著标志,初始阶段的智能楼宇设计只是简单的为人们提供智能服务,当前的智能楼宇设计在实现基础智能管理的过程中还注重为人们提供很多人性化服务。

2楼宇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楼宇智能化的发展,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智能楼宇建设的目标主要有三点,第一,为居住者提供安全舒适且便利的优质服务;第二,建立起先进的综合管理模式;第三,注重节约能耗,降低建筑的成本花销,以上目标的实现和楼宇智能技术的应用状况有关。

2.1BAS电气设备的自动化系统

BAS系统是智能楼宇设计技术中的核心,其在智能化设计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电器设备,BAS系统能够直接对智能楼宇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故障发生的状况实施监督,一旦发现故障产生会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抢修。由于BAS系统会根据外部环境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自行调控,能够为人们提供十分舒适的环境温度。此外,BAS系统还可以良好管理楼宇内部的照明系统和通风系统,保证人们无时无刻处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BAS系统的整体结构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管理层、自动化层和现场层。该系统的核心结构是管理层,其对整个系统实施监控,通过每一个计算机的终端来实施数据的交换,自动华层主要是对管理层指令的一种监测。

2.2安保系统

安保系统是继BAS系统之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基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生活需求,安全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智能楼宇中的安保系统主要通过先进的电子技术和BAS系统对楼宇的内部环境实施监控,由此来保障人们生活环境的安全和稳定,智能楼宇的安保系统能够对居住空间实施全天候的全方位监控,还能将监控画面保存,方便查看。门禁系统主要针对智能楼宇内部的车辆和人员进行识别,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门禁系统能够实现对讲、遥控器和计算机的构成处理。一旦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入门禁系统监督的范围只有,系统能够完成身份识别,监视器的人员能够良好识别图像信息,然后能通过设备将监督的画面直接传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实现信息和内部存储的信息对比,对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如果身份认证通过,通过遥控允许进入的指令。防盗系统能够十分高效的针对楼宇设计的内部环境实施监控,辅助以报警的警铃,一旦突发状况产生,报警系统就会根据系统程序开始报警。监控系统是最常见的一种安保系统,其出现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地方,例如,宾馆、停车场、住宅小区等地方都存在监控。监控系统的安装能够全天候的对楼宇附近的环境和内部人员动向、车辆动向实施监督,利用高清摄像头将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实施监控,将监控记录都保存在设备硬盘中,方便以后的查看。

2.3消防系统

消防系统的设计对我国人口密度的重要性很高,智能楼宇的应用最多的地方就是宾馆,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后果可能是很严重的。由此可见,就智能楼宇的设计来说,消防系统的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要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智能楼宇设计中的消防系统设计主要采取的是计算机远程监控和报警的方式,其中还安装了闭式自动灭火装置,针对楼宇内部环境实施监控,主要监控的对象是烟雾的浓度,一旦发生烟雾浓度符合火灾发生条件的时候,消防系统就会将火灾发生的地点信息传送到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就会发生警报,由此通知整个楼宇内部的人员开始疏散,一旦烟雾的浓度上升到关键点,闭式自动灭火装置就会开始自动灭火,为消防人员的到来争取时间,缓解火灾的蔓延范围。由此可见,智能楼宇设计中的消防系统设计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智能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消防系统的稳定性。

2.4声频系统

声频系统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常见的失物招领、寻人启事和火灾报警等过程都需要声频系统的支撑,此外,音频系统能够在人们紧张的时候为人们播放轻松优雅的歌曲,能够良好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舒缓工作压力,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片刻的安静。结语: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智能化楼宇的设计集合了多项技术,例如,通信技术、消防技术、安全技术等,作为高科技建筑的一种,智能楼宇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住房需求,实现住宅设计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提升了建筑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节约了很多劳动力,能促进人们实现理想生活。

参考文献:

[1]雍定慧.楼宇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和发展[J].建材与装饰,2015,48:111-112.

第9篇

关键词 :物联网 ;智能建筑 ;应用 ;发展 ;高校智能化1 物联网以及智能建筑的体现方式

探讨物联网及智能建筑的体现方式之前,我们首先就必须要了解两者的基本概念,只有了解了基本概念才能够真正谈得上提升建筑智能化水平。下面本文就来分别分析物联网及智能建筑的概念和体现方式。

1.1 物联网

所谓物联网主要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连接的网络,物联网同互联网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是对互联网的延伸及发展。互联网是信息之间的交流,而物联网则是物品之间的交流。当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开始得以发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网上购物、电子银行、教学医疗等领域都能够看到物联网的影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物联网,人们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强对物联网的研究应用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物联网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的新兴产业。云计算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传输技术都与物联网技术有密切联系。所谓网络传输技术指的是网络层之间的传输定位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包含互联网、WIFI 以及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则指的是物件的传感、执行以及近距离通信等。云计算技主要是利用不同区域的高性能计算机来进行有效沟通融合,最终为物联网提供科学高效地数据管理、分布式计算等服务平台。

1.2 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就是根据客户需要来对建筑物的管理、结构、外观、服务以及设备等进行高效组合从而最终满足客户需要。智能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使得建筑物成为一个健康、优雅、舒适的建筑体。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建筑技术是智能建筑技术的四大基础。提升智能化水平就必须要加强对这四种技术的研究。智能建筑理念当前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同,并应用得到了各个领域。照明系统、节能减排监控系统、安防消防系统集成就是智能建筑理念的典型体现。物联网技术带给了智能化领域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这场革命把人的思想融入到智能化体系中,把电子芯片放置于建筑、各类管网、空调设备等物体中,甚至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区域,如楼层、墙体、夹板等建筑物内部隐藏的众多管线和阀门中,通过物联网实现了管理人员对小至一栋楼宇,大至一间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实施更为有效和统一的控制与管理。可以说,建筑业下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依靠智能建筑、智慧建筑的飞跃发展。

2 物联网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

2.1 物联网应用现状

物联网是一种先进的专业的技术,这项技术本身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项技术也到了广泛应用。设备之间通过传感器联网,人们可以就更加真实地了解电子设备的使用信息。照明系统、空调冷暖系统、给排水系统、安防消防系统与电梯系统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智能设置,也是物联网应用的具体体现。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局域网的应用是值得注意的。局域网应用过程中经常采用总线型或者是环型树型拓扑结构。这些拓扑结构有助于人们资源间的共享。

2.2 物联网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具体应用

建筑智能化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已经贯穿到了建筑智能化的各个环节中。物联网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在于无线网络的普及、网络宽带化。当前无线网络获得了较快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得到了全面应用,网络宽带化的形成能够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及应用。智能建筑之所以能够实现关键在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成为了可能。本文以大学校园为载体,详细叙述物联网在校园建筑智能化中的具体应用,物联网技术具体应用在校园以下领域 :一是智能教学中的应用。智能教学主要包括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电子图书阅览等。建立实时和非实时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网络进行大面积的远程或者直接教学,系统可供优秀课件储存、下载、点播,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互动教学,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学质量。设计者在考虑校园全数字多媒体教学网络布线系统应充分考虑建成后的需求,并应充分考虑网落全覆盖,在教室的各个位置都可以利用 WIFI 上网互动教学。教室内由多媒体电子讲桌统一控制所有设备,包括投影机、投影幕、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设备。通过控制面板可对各种设备进行切换和操作,如可切换控制各种设备的播放,选择频道和调节音量大小等。二是节能减排中的应用。节能减排是校园智能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具体而言,物联网技术在节能减排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在空调设备内安装感知组件,从而动态地获得各种环境状况信息(温度、湿度等)。之后通过上传数据分析,最后由节能管理一平台来全面自动地调控空调系统本身的负载端设备,把环境温度的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因为人为操作不当造成过冷或过热。我校大学城校区所有教学楼宇的暖通空调系统都采用远程节能减排监控系统作为管理辅助,当教室内无人或少人时,系统可远程关闭或调节温度,有效的节能减排的同时为我校节能大笔费用。当前较为流行的监控通信技术主要是 ZigBee 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该系统将能够实现对室内湿度、温度的实时监测、同时还能够有效增强节能运行管理效果。该系统本身还具有搜集数据、分析数据、输出打印报表、传输无线内网、合理评价能源消耗等功能。三是智能校园安防中的应用,智能化的安防系统为校园安全提供有先进的保障系统。传统的安防系统存在着较多问题,新形势下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安防系统与传统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采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安防系统将能够全面科学高效地处理相关信息,准确性以及处理速度都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入侵报警以及电子巡逻是智能安防系统的主要内容。摄像机主要分布在华工校园主要出入口、停车场、每栋新建教学大楼的每一层的主要出入口、围墙、建筑等。在值班控制中心的值班人员可以 24 小时监视摄像机画面 , 随意切换画面,并可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储录像 , 提供犯罪证据。智能化传感器和红外线传感器的应用将能够实现对非法侵入信号的有效防范,这对于避免误报警也是很有意义的。四是智能校园后勤保障中的应用。主要运用为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教学科研、校园办公、远程教育、物业管理、图书借阅、身份认证、食堂就餐、医疗就诊等多项功能综合智能卡。这些功能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各种资源数字化,方便统一管理。当前的一卡通系统主要是涉及到数据库、一卡以及一网三个层面。建议采用先进的控制网络作为分散的控制设备、数据采集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系统主干采用以太网,通过路由器连接校园网,终端设置若干个信息输入和输出控制器。建议采用非接触 IC 卡,通过非接触 IC 卡比起以前插卡式的 IC 卡更加先进、安全、可靠、实用,既保护了学生个人信息,又便于使用。一卡通系统同时应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具有开放性和标准化的特点,并保证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物联网技术的科学高效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校园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办公、后勤管理和物业管理等提供稳定的数据平台,有效地提升建筑物的舒适度,保证校园的安全,为建设一所国际化的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制定完善的校园智能化建设方案应根据学校的明确需求,遵循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避免造成功能上的闲置。总而言之,加强对物联网与智能化建筑完美融合的研究已经成为今后校园智能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智能建筑在物联网时代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同智能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说智能建筑在物联网时代将会得到较快发展。作为一种理念,智能建筑已经被越来越多地人接受,智能建筑所包含的绿色环保、人工智能等理念使得不同用途的建筑物都开始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物联网时代,智能建筑获得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智能建筑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当前智能建筑的理念已经扩展到到了住宅楼房、学校以及办公商业等领域。智能建筑、智能小区以及智能城市等逐渐发展起来。智能建筑的前景越来越广阔。二是智能建筑同绿色节能建筑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智能建筑同绿色节能是有密切联系的。智能建筑同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相结合将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能够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采取这一措施更显迫切。三是智能建筑外延的发展。随着智能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多,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也将会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上三点都体现了在物联网时代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

4 结语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潮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融合,物联网时代真正到来。在物联网时代,智能建筑将获得更快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物智能化水平,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也能够促进物联网技术的进步,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同时也能够相互促进。本文首先分析了物联网及智能建筑的体现方式,而后重点分析了物联网在校园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以及物联网时代智能建筑的发展。可以相信,随着今后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的水准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智能化系统,开创一个安全、智能、便捷的新时代,让人们充分体会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 楼冀阳 . 物联网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 [J]. 中小企业管理

与科技,201(41)

[2] 孙禄明 . 基于新型网络技术的建筑智能化项目应用案例

[J]. 电声技术,201(37)

[3] 魏宏飞、黄宗建 . 浅谈物联网技术和建筑智能化 [J]. 现代

营销,201(39)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问题分析;对策

1 智能建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五十年代后期引人智能建筑技术,截至近几年,我国已建成相当数量的智能建筑,从相关资料的信息反馈来看,东部、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房地产开发面积每年在600~700万m2,其楼盘中具有智能化功能的占到大部分。然而,这些所谓的早期的社区、住宅智能系统,在设计时,追求信息化系统的大而全,但配套设施却不完善,因此建成后难以启用,成了建筑物昂贵的摆设。有些建筑,智能化系统能正常运行,但真正发挥作用的约占20%,很多项目不能正常运行,能够使用的系统仅占45%,有35%的系统因各种原因不能运行,而且,很多智能建筑在使用或运行一段时间后因发生故障无人修复而弃用。

智能建筑运行状况的不良表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完全处于停运状态,此类项目基本大多是在80年代末建成的,通过商订货,安装后的系统调试、验收及运行培训工作不规范,后期技术服务没保证,即便出现问题也找不到原来的订货商,找到了订货商也会因种种原因导致费用很高;(2)系统虽然在运行,但只有显示而不能自动控制,这种状况较多,自动控制部分能正常运转的项目不多,自动控制系统全部运行,能够实现设计要求并经济运行的项目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来,因开发商和质监部门加强了对供货商或商资质的审查,通过合同方式对设计、调试、验收、培训及后期服务作了明确规定之后,智能建筑的整体情况方有所好转。当然,致使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对智能建筑定义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是一个重要原因,设计上的不完善,供货商的集成配套能力优劣,还有施工单位的项目实施能力与水平等多种因素交杂。

因此,对智能建筑的现状需要进行细致认真的分析和研判,总结经验,持续改进,从源头上分析解决。如:设计不完善,建筑设计院所各专业成龙配套,人才荟萃,但技术力量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结构设训、水、电、暖设计等五个专业,能真正开展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稀缺。而系统集成商的人力资源队伍中,绝大多数技术人员是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有较为熟练的把握和理解,对设备产品也比较熟悉。可是问题恰恰出在这部分人员身上,几乎没有建筑设计培训经历,对建筑设计了解浮浅,施工图设计质量强差人意。并且由于智能建筑的建筑、结构、水、电、暖等各专业设计均交由设计院设计完成,系统集成商只能单纯做智能化设计,设计整体上难与各专业配合。可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却几乎无需审图公司审查,使得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与施工总图之间断链。多数智能建筑在土建施工开始之后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由于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不送审;或因审图公司没有相应的智能化设计审图人员,审图成了走形式。施工图设计质量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审核。有些工程项目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同步进行了,但因为评审者多为有关主管部门,导致智能化技术设计部分无人评审。再有,智能化技术产品的质量也是影响智能建筑正常运行的一个关键因素,集成不配套,运行不协调,经济效益的发挥更是无从谈起,对于投资失效,造成资金浪费的大都由于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失效而产生,因为楼宇自动化系统运行的正常与否将决定智能建筑的自动控制部分的运行,若无法实现工况自动转换,就无法有效利用室外新风来节能降耗,在目前的智能建筑中,显示部分基本上都能保证正常运行,因为它不直接影响工作,所以也就引不起业主们的高度重视。

2 对智能建筑应对问题的方法

(1)加快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智能建筑中楼宇自动化系统正常投运率低,导致投资与能源大量浪费的现象虽然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但该委员会作为建设部勘筹设计司的顾问,参谋和助手,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行业法规的工作还需加快进行。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标准制定的是否合理,是否可执行,是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2)尽快完善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设计规范相当于设计过程中必须执行的“法律”,国家颁布的设计规范也就是建一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智能化建筑涵盖了诸多人性化、智能化的内容,但切不可忽视的是智能化建筑的安全胜,没有安全性保证,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的基本要求是要保障人身与设备安全。在智能化建筑中,设备投人昂贵,人员相对集中,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实行设计,我国目前设计规范一般都按专业制定,它要求各种类型的建筑物设计都须遵守。因此,智能建筑设计规范应尽可能集成现有规范,没有必要专门为智能建筑研定设计规范,通过对现有多个规范的统合,实现设计、施工和验收人员在理解和执行方面的一致,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基础性规范保证。智能建筑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在安全防护方面的国家相关规范规定不够明确,洽洽这些问题对智能化建筑的运行产生的影响还较大,影响系统稳定的运行是必然的隐患,严重的则可能损坏价格昂贵的计算机系统,造成投资的重大损失,安全防护的缺陷将会使系统数据遭到破坏,尤其是对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破坏带来的损失更是难以弥补。虽然智能化建筑是一门技术先进的新的学科,但智能建筑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当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不能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时,应由相关政府部门及时对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进行认真论证、补充或修订。

3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应注意的工作

(1)加强对智能建筑的宣传。目前,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在智能建筑方面所知甚少,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大力宣传智能建筑的巨大效益,以提高大众对智能建筑的重视程度,继续推动智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从智能建筑能满足使用者安全、快捷、舒适、节能、方便、高效等方面的要求着力宣传。

(2)尽快培养智能化系统集成商。当今市场上的智能系统集成公司真正能称得上是智能系统集成商的很少。当务之急是通过市场引导系统集成公司,积极鼓励科研院所技术攻关,将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发挥国产计算机系统的优势,采取国内国外相结合的集成思路,通过消化引进,逐步提高元器件国产率和质量,形成规模化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

(3)提升“集成”设计能力。针对多数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讨不甚熟悉,集成设计弱的现状,应引导智能建筑设计部门不仅要注意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而且要注重建筑平台方面的考虑,从而提升建筑结构的灵活性、适应性。

(4)组建合格的施工队伍。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人员,智能建筑施工经验缺乏,施工安装效率低且_质量不高;施工中每个阶段的控制指标和测试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的规定以及竣工验收的条件和相关文件等,仍偏重于定性验收,而忽视了定量验收。针对这种现状,施工企业应加强培训,引人高技能人才,组建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专业施工队伍,也是智能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11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发展;应用

物联网技术给智能化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把人的思想融入到整个系统中。任何智能化的功能,不需要规划,也不需要其他厂家定制,只要利用鼠标,就可以自己随时随地创造任何想要的功能。物联网对智能建筑技术影响无处不在,当前智能建筑包括了20~30个子系统,其中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等已经构成ITP/IP网络平台上的集成融合子系统,已经是准物联网形态或已经是物联网形态。

1.物联网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影响

物联网对智能建筑领域的影响十分巨大,将彻底颠覆之前的传统思维方式。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建筑物、公路等,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网络等。而在“物联网”时代,把感应器等芯片嵌入和装备到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电网、大坝、油气管道、钢筋混凝土、管线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达到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的目的。智能建筑综合是集成、维护、管理系统。如果智能建筑维护管理都走物联网道路的话,我们的智能建筑用不到每个楼里面都设置一套智能建筑维护管理班子,用一个云架构就可以实现,统一管理,非常方便。

物联网在楼宇智能管理、物业管理和建筑物的运行维护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仅从建筑物外表我们不可能了解其真面目,因为有许多管线都是隐蔽在楼板和墙体中,众多开关阀门遍布建筑物的各个角落,如果没有图纸,你要找到某个阀门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一些复杂结构的建筑,而图纸一般都保存在档案馆内,要去查阅,手续是极为麻烦。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才能实现更有效的管理。

BIM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数据模型,是物联网的核心和灵魂,正如BIM是ERP基础数据一样,物联网应用不能脱离BIM。没有BIM,物联网的应用就会受到限制,就无法深入建筑物的内核,因为许多构件和物体是隐蔽的,存在于肉眼看不见的深处,只有通过BIM模型才能一览无遗,展示构件的每一个细节。

这个模型是三维可视和动态的,涵盖了整个建筑物中所有信息,然后与楼宇控制中心集成关联。在整个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中,建筑物运行维护的时间段最长,所以建立建筑信息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建筑信息模型目前在设计阶段应用较多,但还没进入建造和运维阶段的应用。一旦在建造和运维阶段得到应用,将产生极大的价值。BIM与物联网两者的结合,将智能建筑提升到智慧建筑的新高度,开创智慧建筑新时代,是建筑业下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物联网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和发展

为适应信息化给建筑物带来的变化,提出智能建筑并加快智能化的步伐是时代的要求,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智能建筑,或者说让智能建筑融入物联网所包含的范畴,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2.1 在网络集成中的应用

智能建筑可看作城市信息化的基本单元之一,在智能建筑中集成最新的通信网络技术是必然趋势。网络宽带化: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应用和集成的需求,通信网络的宽带化是必然的,随着EPON和GPON等光纤到楼、光纤到户的推进,智能建筑以更高的带宽与物联网相连。无线网络的普及:包括WLAN、无线传感网在内的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将在智能建筑中广泛部署,并与有线通信相结合,形成覆盖广泛和灵活的无线网状(Mesh)网络。控制网的标准化:控制网的标准化和开放性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基于IP技术,使用具备开放性和可互操作的系统,是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的最佳选择。

2.2 在智能安防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可以将不同建筑内安防各子系统集成到物联网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建筑群内部的统一管理和智能化监测,进而还可以实现整个城市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社区、楼宇、家庭等场所是各种设施和安防系统密集分布的区域,小区、家庭、停车场、仓库、周界等不同区域都需要进行监控,各种车辆、人员、视频、声音、身份、位置等多种信息也都存在感知的必要性,而现有分散建设的安防系统难以满足如此复杂的智能化要求。基于现有的安防系统基础,大力加强物联网平台建设,促进信息融合和智能化建设,降低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提高安防和管理效率,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安防,促进安全、容量和效率整体水平的提升。防入侵系统是智能安防中的重要应用。典型代表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防入侵系统,已敷设的30000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能分辨出对象是人还是动物,一旦有人靠近栅栏,系统就会自动发出善意提醒;如果来者不听警告,继续靠近栅栏,第二道防线就会报警。

2.3 在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给住宅小区中的各种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信息的实时反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智能化住宅小区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系统)、信息和人的三位一体智能化。人们进入居住小区或楼宇无需刷卡,系统会自动识别随身携带的身份卡信息;车辆可以无需停车刷卡,无障碍进出小区门禁;实现远程医疗或健康监护服务,有助于最大限度降低疾病给患者和亚健康人群所带来的危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安全防范的保障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从平安小区上升到平安园区、平安城市的层次。伴随着物联网平台的建设,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住宅小区将会达到一个感知社区、感知家居和感知生活三者相融合的一个阶段,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安全、更便捷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2.4 在监控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事物和作业的不间断监测,及时响应突发事件,是物联网的另一项重要应用。光纤传感器灵敏度高,体积小,易于敷设,对被检测场无破坏与干扰,抗电磁干扰能力强,能够进行分布测量,在建筑智能化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可以贴在结构的表面或预先埋入结构中,对结构同时进行冲击检测、形状控制和振动阻尼检测等,以监视结构的缺陷情况。另外,多个光纤光栅传感器可串接成一个传感网络,对结构进行准分布式检测,可用计算机对传感信号进行远程控制。以电梯远程监控系统为例,建立该系统旨在帮助电梯安全管理部门、维护单位和使用单位实现电梯安全的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电梯运行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5 在生态节能中的应用

在客户空调系统的负载端设备(FCU、分离式冷气、空调箱等)及外气引进装置加装控制设备,在空调环境内同时加装环境感知组件,用于侦测环境状况(温度、湿度、CO2浓度等),通过环境状况的资料搜集与分析,由节能管理统一平台自动对空调系统的负载端设备进行自动调控,将空调环境的温、湿度及CO2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因不当的人为控制导致环境过冷或过热,让使用者能充分享受自动调控且舒适的空调环境。建筑能耗动态监测系统是基于无线传感网技术的能耗动态监测系统,可实现建筑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初步分析、定时定点上传等功能,并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系统还可实现室内温、湿度的远程监测,分析房间内的实时温、湿度变化,配合节能运行管理。

3.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把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子系统,对多个子系统的又一次集成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集成,通过它可向住户、物业管理者、系统维护者等多种用户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把智能建筑技术深化、细化,让人们充分体会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安全、高效、便捷,而且可以更加节能、环保、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公忠.物联网与智能建筑[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1(1).

第12篇

关键词:电气消防技术;智能建筑:技术

建筑系统的电气消防技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是极为受到关注的。电气消防技术从设备上、分类上、研究与应用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消防技术由多线制转变成总线制,随着建筑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以电气消防技术自动化报警系统为中心的系统,是用来防范、阻止建筑的火灾情况的发生与发展。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该项技术仍不够先进,因此在电气消防技术方面还存在了很多问题,需要大家思索。

1、电气消防技术在研究和应用上的问题

(1)电气消防系统存在漏报、误报、迟报的问题。因为传感器的探测系统参考数据较少,核算方式缺乏准确性,消防现场数据库不全面等问题,报警系统无法正确判断烟气的浓度、现场温度、光的强弱和易燃气体的浓度、辐射度等标准数据额度,形成了电气消防系统中的漏报、误报、迟报现象,此外,因为消防系统监测仪器的环境相对复杂,传感器的监测又具有缺陷,造成了消防监测仪器探测不到物体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光线、声音、味道等微妙的变化,火灾现场产生的烟气浓度、颜色也是监测仪器的弱点,同样也是令系统产生漏报、误报、迟报的现象之一。

(2)报警组建连接方式需要优化。目前的电气消防报警系统虽为自动化、线制话为主,材质上监测器:报警器和控制器的线路上也以多条铜芯绝缘体的导线电缆进行连接,这不仅大量耗费物力、财力、抗干扰力,并且铜导线的耐高温性、磨损性都是较差的,并且影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

(3)电子消防报警技术的应用较为缺乏。灵敏度高的电子消防报警仪器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像激光式烟火探测仪、吸气式高智能烟火探测仪以及气体高智能烟火探测仪在应用上,都较普通消防火灾技术探测仪的灵敏度提升了很多,这些系统主要采取了激光散射式原理进行操作,激光离子技术监测系统所保障的区域,并更具单位面积内粒子增加减少的数量来判定能不能产生火灾,这样的高智能灵敏度火灾探测仪器可以在火灾发生前数小时或者数天内探测到火灾的隐患,做到提早警报、提早解决。但是就现在市场而言,这项技术在我国还处于开始阶段,要想得到真正的利用,还需等待时日。

2、电气消防技术的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建筑系统的出现,预示了高技能时代的来临,电气消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消防系统成为当代智能建筑中的子系统之一,成就了自动监测现场、明确火灾并作出声音、光线的警报,开启灭火装置的自动灭火、除烟、圈固火情等,像多方发出求救的信号,并立即联络通信方等救援机构。现在,世界各地的消防技术的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在发展方向上,基本为以下几点:

(1)智能化、简易化。现在对于电气消防技术的自动化设计,早己汇总了大量的微机控制技术、电子技术,以实现对简易化的报警系统安装的地点不在单独设置及操控,并且依照网络中的设施、服务材料等进行判定、操控、报警,这些电气消防技术的自动报警系统在安装、运用、管理方面就会极为便捷。电气消防系统的网络化管理是源于计算机技术,并将其报警控制器、监测器、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和火灾信息报警处,经过一定的网络条款进行连接,实行远程数据库调用工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施网络监控管理,可以让各个独立的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使网络内部的所有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得到共享。

(2)智能化。当今电气消防系统是高科技发展下的成果,为了迎合智能建筑系统的需要,正在突飞猛进中寻找更好的发展。电气消防技术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报警系统是可以监测到信息,模仿人的思维模式,主动吸收环境的温度、湿度、灰尘和光线疏导的数据模式的变换,还采取人工智能技术面对数据库进行计算核实处理,在各种环境数据中进行比较.将可以正确预报灾情、监测灾情的数据提供出来,以便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一旦火宅发生后,可以根据勘测到的所有信息对火灾造成的环境、情形、烟雾、火势的大小,以实现其他方面快速正确的反馈和自动启动消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