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

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

时间:2023-08-21 17:24:27

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

第1篇

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和,是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周围世界的文化。当儿童进入学校之后,校园应成为儿童文化滋长的乐园,但学校教育却常常忽视甚至压抑了儿童文化。校园儿童文化的建设,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危机:

(一)学校教育对校园儿童文化的压制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为儿童提供了相互交往,形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机会,但其成人化、规范化、目的性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儿童文化的发展。

1.成年人的干涉

从事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都是成年人,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观察儿童的行为、态度和思想,忽视了儿童文化。影响学生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成年人对儿童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实中的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过分的强调对儿童文化的干涉,用成人文化中的价值和标准要求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旦学生生活中流行起某种游戏,教师便开始惶恐不安,甚至以影响学业为由采取压制措施,扼杀了儿童的游戏精神。

2.过分强调的规范化

学校教育有严密的组织形式、系统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学内容,是规范化的教育活动。教师也秉承“教不严,师之惰”的传统观念,在严格进行规范化教学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的行为举止规范化,“两手放好,两眼看老师”的动作从幼儿园开始,就成为了上课标准姿态,以致于中国学生在课堂中的安分守纪,常常让外国来访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惊讶和困惑。过分强调规范化的学校教育,必然遏制学生的创造力。已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曾对此感叹:“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了对儿童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忽视了儿童本性张扬和个性突显,使得儿童文化的自由与随性受到了压制。

3.过分强调目的性

学校教育是为达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考试是衡量教育目的实现与否的一种方式,但却常常被本末倒置,成为了教育的目标。学校迫于升学率的考虑,以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为目标,重视知识文化的灌输,忽略儿童本性的发展,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观念也延伸到了儿童,使之过早与儿童文化分离,形成十年寒窗苦读日,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时的追求。

(二)现代社会对校园儿童文化的冲击

现代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观念的转变都给校园儿童文化带了冲击。

1.社会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普遍的社会观念中,孩子被看做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而不注重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没有看到儿童文化巨大的潜能。因此成人对幼儿过多的干涉,将成人文化的观念强加与幼儿。成人社会充满了竞争,这助长了家长、学校超前教育的观念,为了是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往往在孩童时期就以学业为衡量好孩子的判断标准,像孩子灌输竞争意识,并主要以成绩为竞争内容,要求孩子以牺牲玩耍和与同学交往的机会为代价学习功课;用成人文化中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约束儿童。

2.社会发展的影响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得到空前的发展,网络、电视占据了儿童大量的闲暇时光。不可否认,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儿童通过获得知识和信息,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过多的以来网络与外界交流,是儿童缺少对周围世界的生活体验和与同伴的近距离交往。现在,电脑游戏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传统游戏,儿童越来越没有机会交往、共处,离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远。

二、儿童戏剧与儿童文化的相通性

儿童戏剧是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一些儿童戏剧是创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蕴含了丰富的儿童文化,还有一些儿童戏剧本在创作时并不是专门以儿童为接收对象创作的,因为恰好适应儿童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儿童广为接受。这些儿童戏剧都蕴含了以下儿童文化特征:

1.充满想象和创造

儿童文化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儿童戏剧的情节设计、舞台表现都恰好符合这种文化的需要。如中国儿艺的《马兰花》中,勤劳善良的小兰能够死而复活;北京儿艺的《红领巾》中,顽皮的小少先队员通过穿越时空感受革命精神。作为儿童戏剧的对象,儿童也是是儿童戏剧参与者。如台湾九哥儿童剧团的《东郭、猎人、狼》中与观众的互动设计:大野狼被抓住了怎么办?儿童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需要对剧情的发展、矛盾的解决进行创造性思考。

2.游戏精神

儿童文化的本质精神是游戏精神,这与儿童戏剧有相通之处。戏剧本身包含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游戏因素。模仿是儿童的天赋本能,儿童通过模仿来探索周围的世界;角色扮演是儿童进行生活体验的途径,为儿童在真实角色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如包蕾的《小熊请客》的取材,来源于儿童“过家家”的游戏。通过小熊请小猫、小狗、小鸡来家中做客,唯独没有邀请好吃懒做的狐狸的故事,使儿童在游戏中了解了几种动物的食物,也明白了不能好吃懒做的道理。儿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游戏,进行了生活体验。

3.扮演者的亲密交流

儿童文化是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儿童文化中的成员有一种亲密感。在儿童戏剧参与中,儿童需要与同伴进行大量体能相近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亲密感。

三、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的途径

张金梅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儿童戏剧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儿童戏剧教育”界定为:在激发儿童创作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儿童乐于并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师幼共同建构的指向人文精神的一种审美教育。将儿童戏剧用于教育并非新的议题,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已经把戏剧用于儿童教育上,进而发展成各种流派,如英国的“剧场教育”(Theatre in Education),美国校园的“创作性戏剧活动”(Creative Drama)等。儿童戏剧各流派的研究取向分化为“本质论”和“工具论”的角度,前者将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培养儿童的戏剧艺术审美能力;后者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当下已经出现了“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融合的趋势。如英国的“剧场教育”中,观众参与剧场,增强了儿童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既满足了儿童的戏剧艺术创造和表演的欲望,又强调了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我国儿童戏剧教育走进校园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港澳台地区和沿海发达城市已开始尝试并初见成效,内陆地区发展缓慢。香港演艺学院张秉权教授曾总结了香港学校的四种戏剧教育模式:将戏剧作为课外活动的学校戏剧组;将戏剧作为独立科目的戏剧教育科;将戏剧作为教学法的教育戏剧;将戏剧作为学习经历的教育剧场。在2001年,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的教育改革中,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加入了“表演艺术”课程,确立了戏剧在儿童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将戏剧纳入了艺术课程,并对九年义务教育各阶段儿童应达到的戏剧表演能力做出要求。在上海,面向中小学戏剧活动已经开张的红红火火,形成了“课程内戏剧教学”模式的戏剧普及教育,“课外学生社团”为主流的戏剧精英教育两种模式。湖南地区已有部分中小学通过社团活动开展戏剧教育,但并未推广普及。

结合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研究精髓和国内儿童戏剧教育实践经验,考虑湖南地区校园儿童文化建设实际,笔者认为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可参考以下两种途径:

一是将儿童戏剧社团融入校园。据统计,全国有3.8亿少年儿童,而专业的儿童剧团只有24家。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中,专业的儿童戏剧表演很难在校园中普及。结合戏剧中艺术元素的教育特性,利用儿童表现欲望和表演天性,通过儿童戏剧社团的形式,将戏剧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进行专项训练,不失为将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校园中的儿童戏剧社团既不同于专业的儿童剧团也不同于一般的儿童戏剧活动,应兼顾活动过程和演出效果。既将戏剧作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也将创编、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作为儿童学习的手段。注重戏剧活动过程中儿童的自由想象和创造,通过一段时间儿童对角色的体验与诠释,儿童演员之间的交流与磨合创作出具备一定审美价值的儿童戏剧作品。通过儿童戏剧活动过程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儿童戏剧表演让更多的儿童作为观众感受儿童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所传达的儿童文化。

儿童戏剧社团应注重戏剧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和儿童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和改编剧本,在排练的过程中儿童对剧本角色进行体验,可随时提出修改建议,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传达思想。通过排练中的创造性思考和尝试,儿童在戏剧情境中对角色的经验进行反复的心理体验,从而避免了真实错误导致的各种消极影响,使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通过儿童戏剧的表演满足儿童表现的欲望,使更多儿童受到儿童戏剧中蕴含的儿童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校园儿童文化建设。但不得不考虑到的是目前湖南地区能进行儿童戏剧排演指导的师资有限,中小学繁重的学业往往使得戏剧社团形同虚设,而许多高校校园中许多戏剧社团活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小学儿童戏剧社团可以与高校戏剧社团合作,引入适合儿童欣赏的戏剧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进行演出,也可以借鉴高校戏剧社团的经验,儿童参与高校剧团表演,从而使部分儿童率先接受儿童戏剧教育,逐步将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例如笔者所在的岳阳地区就采取儿童参与高校儿童戏剧排演的方式,并将高校儿童剧团排演的较为成熟的儿童剧引入中小学和幼儿园,以解专业儿童剧团缺乏的燃眉之急。儿童参与到高校儿童戏剧排演,在排演的过程中得到了学习和体验,又为成年人排演的儿童戏剧注入了更丰富的儿童文化。

二是将创造性戏剧教学融入课堂。创造性戏剧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儿童戏剧教育先驱温妮弗瑞德?沃尔德提出来的。创造性戏剧重表演的过程,不重表演的结果,主张通过文学故事戏剧化的想象、表达,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帮助儿童理解自我和社会。创造性戏剧主要是将戏剧作为教师教学的媒介和儿童学习。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创造性戏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儿童文化因素。教师可以采取组织综合戏剧教育或渗透式戏剧教育两种形式。

综合性儿童戏剧教育儿童戏剧综合活动是指以儿童戏剧表演为中心,融合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符号的综合性活动。主要可以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或英语课堂,还可以与美术、音乐课进行跨学科的衔接。如语文教材中剧本的教学,传统的方法是逐段分析,归纳中心,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但往往止步于分角色朗读、没有真正的融入戏剧教育。如果能在语文课上熟悉剧本,表达台词,在美术课上进行服装、道具、舞台设计,在音乐课上为戏剧配乐,儿童必定对文学、美术、音乐都形成根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缓解了儿童戏剧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但这种模式的执行需要各学科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第2篇

童年最让人感伤的地方,就在于它如同天边的彩虹,美好迷人却又短暂易逝。而且童年往往是在我们还没反应过来的不经意间,蓦然远去,永不再回的。比如我们“80后”最常感慨的事情,莫过于“我们还没来得及长大,就已经开始老了”。

低幼儿童剧如《红苹果の味》相对来说要好演一些,只要在剧情、体态、语言和服装等方面努力贴近儿童,配以精炼的舞美,就能营造出很好的效果。但如同《当我们“童”在一起》这类戏剧要想成功,却是有难度的。而马来西亚剧艺研究会演出的这一剧目就偏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处于童年末期的十岁左右学龄儿童的生活作为表现对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儿童与少年之间的过渡时期,他们在身体上正在变为少年,但在心理上却很大程度上仍旧停留在儿童时期,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人生中第一次剧烈的变化,相当多孩子对此并不能适应,由此产生出各种心理问题。该剧的编演机构马来西亚剧艺研究会成立于1963年,他们从建会至今一直担负着戏剧艺术拓展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任务,他们努力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渗入切入当下的深切关怀,推广一套创意思维的“多元活泼教学系统”,把戏剧艺术元素融入学校的课外与课室的教学中,塑造“艺术治疗”的新举措。

《当我们“童”在一起》讲述了马来西亚的学生们在当今考试制度下的心灵历程,他们面对功课的日益繁重,一方面感到苦闷不悦,一时间难以接受这种成人化的高度紧张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又不敢放松学习,生怕辜负了父母亲的热切期望及栽培,结果他们为此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有时候深感不堪重负。此剧通过四位少年演员不断变换演绎角色,把处于这个特殊年龄时期的孩子们的内心的呼喊和祈愿,以及当代社会对自然人性的压抑,模式化教育观念对孩子心灵可能的戕害等等尖锐的社会问题,以极具现场感和艺术性的舞台表现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让观众在观看时不禁为之感叹和触动,闭幕后仍持续对之反思。此剧获得马来西亚最高票房儿童剧殊荣绝非偶然,它喊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提出了严肃的诘问,它关涉的并不仅仅是马来西亚的问题,而是整个东南亚、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相关国家地区都要面对的教育命题。

剧中有不少格外打动人心的场景,比如几位小演员玩跳格子、放风筝和拨弄弹珠等各种童年游戏时显现出的那种天真烂漫、逍遥自在,以及相形之下,在沉重课业负担之下,孩子们彷徨迷惘,找不到心灵的价值支撑点却又无力摆脱的痛苦状态,让观众看着不禁心中为之一震。

其中最触动我的场景,是小演员李祥奕通过剧中角色对着观众喊出:“我不想再学了,我就想当个小贩,卖我的东西”。我窃以为,他在剧中的这一声呐喊,正点出了此剧需要社会大众思考的关于教育的核心问题――究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本是为了提高人的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培养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促进德智体发展。目的的立足点是受教育者本身,只要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有所提升,那么教育就是成功的。所以孔子说“有教无类”,孟子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后来的教育却赋予了学习太多脱离原初目的的附加要求,学习成了出人头地、仕途进取的工具。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过分关注,让孩子们已经搞不清究竟是“课业学习为学生服务”的,还是“学生是为课业学习服务”的了,到底谁才是主体?狄马曾言:所谓读书就是超出具体的使用目的之外,生存和利益之外,为了满足自己的永恒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了解答自己理论上,或者思想上的困惑而发生的行为。虽然他是针对具体的读书行为而言的,但当孩子们上学读书越来越陷入功利主义泥潭时,他的这句话有何尝不给我们以警示。

与学业上的成功相比,孩子们更加珍视和渴望的是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交流,想向父母倾诉过重的课业负担给自己带来的苦痛,企盼能够获得消解现实无奈的暖暖亲情。能够成为一个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的人固然是好事,但也要让孩子拥有做一个平凡的,甚至是一点也不优秀的人的权利。一个孩子假若真的就像剧中角色那样就是喜欢当小贩,那么家长为何要为此埋怨、讥刺他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小贩也能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曹丕曾言:“气质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每个孩子的天赋都有局限性,不可能每个人长大后都能成为爱因斯坦。如果一个孩子注定不可能学好某个甚至若干个科目,如数学、物理等,是否还要强迫他去完成“学好数学”之类对他而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导演、编剧黄翠凤在介绍此剧的创作初衷和编剧历程时,提到此剧乃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具体社会事件:前段时间在马来西亚有学生因为不堪考试带来的精神压力而自寻短见,这些学生把死亡当成了对现实的解脱,引发了作为艺术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她的忧思。于是她开始编排此剧,希望通过此剧引发社会大众和有识之士对马来西亚当下教育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也希望学生能够在观看这部剧之后寻找到排解现实心灵困境的出路,不要再走向自杀以求解脱的迷途。

儿童终究会长大,他们还有更多的困境要面对,而这幕稍显沉重的儿童剧,或许也能为小观众在正式走入社会之前,打好心理预防针。学者罗雨说:无论我们走向何方,无论我们陷于什么样的困境,无论我们为什么样的心狱所缚,无论我们多么绝望、惶恐、虚无,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出口,只不过每个人寻找的“出口”的形式和路径不一样而已。[1]

这部剧的话题颇为沉重,但编剧却能巧妙地穿插活泼幽默的各种儿童游戏,展现孩子们欢畅嬉戏的场景,通过表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来暗示希望之所在,从而调和全局整体氛围,在紧张中见活泼自在,于痛苦沉思中见光明的照耀。使得全剧既揭示了现实问题,又张弛有度,不失诙谐童趣。

除了剧情之外,此剧的舞台调度也颇具特色,演员从始至终不离开舞台,表示转场间隔的不是幕起幕落,而是演员动作定格,继而变换位置,以示场次转换。全剧四个小演员分饰数个角色,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气息。当下不少儿童剧过度注重舞美,使得小观众们被炫目的道具和灯光所吸引,却把舞台上最核心的东西――人物命运遭际,给不经意间忽视掉了。而这部剧以演员的舞台表演为中心,淡化舞台背景,这一方面使得该剧能够节约舞台布置的资金,更适合作为巡回演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演员自由施展即时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适宜于提携新人,培养成熟的专业演员,在此过程中实施戏剧教育,提高国民戏剧素质。可见此剧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而且还具有艺术教育的实践意义。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阶段性成果之一。

第3篇

关键词:自由 创新 规训

6月2日,“中丹当代儿童文化研讨交流会”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举行,中国和丹麦的学者就儿童戏剧发展的话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由于国情和历史文化的差异,两国专家对儿童剧的教育意义有着不同的认识。正如丹麦儿童与文化网络中心秘书长本妮蒂特・赫尔瓦德所言“孩子是怎样长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成长在什么样的文化和国度里。”

丹麦儿童戏剧自上世纪60年代始发生了一个重心转向,即从“文化教育”转为“文化感知”。现在,他们更重视儿童戏剧的审美功能而非教育功能,希望在审美中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在给予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的基础上,让孩子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丹麦儿童戏剧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戏剧,它更多是一种创新的“可能”而非继承的“传统”。正如丹麦儿童戏剧人经常说的那样:“我们的戏剧是一种呈现而非灌输,我们的儿童剧不像迪斯尼动画――米老鼠不能拯救人类,超人也不能拯救世界。现实世界如此复杂,很多问题连成人还没想清楚,怎能灌输给孩子们?儿童剧不是为了找到新的信息、美好的价值观或良好的角色榜样,而是要找到希望,让孩子们有迎接复杂世界的准备。”

丹麦教育职能部门十分鼓励这种自由和创新的理念,他们谨慎地区分着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拒绝将它们混为一谈,因为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教育有着鲜明的目的,而文化则应更为多元,不能用教育生活的标准来衡量文化生活。他们认为,文化不会为教育也不会为工作生活提供服务,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审美体验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而中国的儿童戏剧更注重“文以载道”的传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在肯定了自由创新对于儿童剧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提出了“规训”的现实意义。中国的儿童乃至青少年(国际上“儿童”一词的范畴包括青少年)仍处于一种极其功利的应试教育环境中,与丹麦儿童不同的是,中国儿童几乎没有戏剧审美所需的闲暇时间。因此,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把戏剧纳入儿童教育的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戏剧教育才能突破专业院团和学校的狭小圈子,走入广大儿童之中。孙惠柱以“京剧进课堂”为例,认为其在选曲等各方面虽有许多不足,但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在整个研讨交流期间,虽然中丹双方在儿童戏剧的教化功能上有着明显分歧,但在提倡自由、创新以及“儿童视角”、“儿童思维”等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同时,戏剧在儿童、青年文化上的弱势地位仍是中丹双方不可回避的共同困境。

儿童剧与艺术

关键词:参与控制简洁

丹麦儿童戏剧强调参与性,提倡“近距离戏剧”,许多剧作力图打破镜框式舞台,让孩子参与其中。丹麦儿童剧协会主席约尔根卡尔斯伦称,他们在丹麦曾做过许多儿童实验戏剧,其中的一些甚至没有事先做好的脚本,只有一些规则和约定,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戏的走向、共同参与戏的创演。当然,这对观众、演员、导演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控制力”无疑成了关键。卡尔斯伦坦言,制作人员一开始确实对这种“失控”感到恐慌,可一旦将“控制权”还给观众后,反而感到轻松,整个舞台乃至剧场迸发出一种新的魔力。另外,“近距离”还表现在戏剧内容贴近生活,他们力求赶上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入了大量当代儿童、青少年所关注、依赖的新媒体。

多媒体数字戏剧《键盘世界》就是本次展演中的一出独特剧目,它的内容令中方再三斟酌,最终决定不对外售票演出。虽涉及一些儿童不宜的场面,但《键盘世界》仍是一出严肃戏剧,它关注的是沉溺于网络世界的青少年内心的孤独,堪称现代版《少年维特之烦恼》。全剧展现了一个女孩在闺房内独自上网的过程,没有结局,没有评论,如纪录片般诠释了青春期女孩特有的烦躁和骚动,更向所有现代人抛出了网络与现实矛盾的尖锐问题。

丹麦儿童戏剧同样力求简洁。这种简洁,在形式上体现为对语言、台词的弱化和对肢体、音乐的强化。音乐是此次丹麦儿童剧展演的亮点,不仅作为穿插和渲染,而且上升为一种叙事节奏和结构故事的骨架。《老爸总是对的》、《小红帽》中,都有一位演员在台上掌控音乐并参与表演,那种由音乐烘托的即兴创意如火花般不时绽放。虽然故事情节还是大家所熟悉的安徒生、格林,但被音乐和幽默肢体包裹起来后,就成了一颗百吃不厌的甜蜜糖果。丹麦芭笛塔剧团的《乐队狂想曲》、《美丽的玛丽亚》,更是把音乐元素放大到了极致,他们赋予音乐以情感,或快乐,或哀伤-或幽默,于是音乐有了表情、戏剧多了生动。

诚如一位丹麦儿童剧演员所言:“我们的身体是看不见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当孩子在演员身边时,这个宝藏会被自然唤醒。声音和动作的结合,能够把枯燥乏味的日常惯例变成新的体验,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此次丹麦剧团也将这种激发创造力的工作模式带到了中国,以工作坊的形式和中方儿童戏剧界人士互相切磋。丹麦儿童剧的创意,很多时候只是来源于一个节奏、一段和弦,于是在工作坊中,丹麦导演同样只给出一个意向、一串音符,让参与者用音乐和肢体去表述一个故事,让大家将音乐融入戏剧,又让节奏成为全剧的呼吸。

丹麦儿童剧一直保持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很质朴却很绚丽,很现实却也很童话,很深奥却也很浅显,很快乐却也很哀伤……但它并非强加于你的外在,而是由你自己去体会内心。丹麦儿童剧的特殊魅力感动了孩子,也激发了成人体内的孩子气,演出中,全场一片掌声笑声,此时,所有的家长都成了孩子。

第4篇

根据北京市教委京教高[2004]43号《关于继续开展2004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我院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院是02年底由中专校升格为大专院校,规范大专部的教学管理是本年度我们所做的重点工作。为此我们特别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办法。

1、规范教师教学文件

我们首先从规范教师教学文件做起。第一是强化教学计划管理,要求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实施计划,并由系领导检查、审批。第二是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要求每个教师课前不仅要备好课同时要写好教案,每节课填写教学日志和学生出勤情况。最后,学期结束时,要求每个教师写出学生成绩分析和教学总结。所有教师各部分教学文件装订成册,期末上交,由各系和教务部门检查,作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测评。

2、加强教学检查力度

学院要求各系每天进行教学巡视,教务处不定时进行课堂教学检查,针对问题作出相应处理。本学期发现个别学生对理论课重视不够,出现较为严重的缺课现象。教务处、学生处重新强调了学生考勤规定,要求所有教师严格课堂考勤,对于缺课同学进行了思想教育,对严重违纪的同学作出了相应的纪律处分。本学期学院还进行了一次学生对教师的测评,针对测评出现的问题还将进行反馈和整改。

3、加强英语教学,迎接英语应用能力的考试

艺术类学生文化底子薄,特别是英语,对他们来说难度就更大了。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全面素质,我们认真组织同学们参加全国高职高专英语能力考试。首先对同学们进行了动员和宣传,同时宣布学院的规定,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参加考试。教务处、文化教学系认真分析了学生现状,对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时安排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二、教学改革方面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北京文化局“多出人才,多出优秀尖子人才的人才战略思想”。我们认真分析了当前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艺术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和企业化的管理机制,给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创作出了适合艺术发展、符合北京市文化市场规律的办学新思路,举办了首届戏曲“尖子人才后备班”。用当代的思维指导艺术教育,转变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特别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办学理念。摸索出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北京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一种订单式的“演、学、研”相结合办学模式。有方向、有目标地培养艺术“尖子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艺术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首届戏曲“尖子人才后备班”(包括昆曲、京剧、曲艺、河北梆子、儿童音乐剧专业)的举办其目的是:

1、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让古老的文化艺术焕发青春。

用当代的思维指导艺术教育,填补传统艺术后继乏人的空白,为拯救民族艺术、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2、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特别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办学、教学理念。让我院的艺术教育跟上时代艺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走在全国高职艺术教育的前列。

3、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北京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方向、有目标地培养艺术人才。达到一种订单式的“演、学、研”相结合办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真正成为北京市文艺界的尖子人才。

“尖子人才后备班”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检验。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更加理性、办学目的更加明确、实施方法上更趋科学、合理,因此教学成果十分显著。受到了学生、教师、家长、剧院的普遍欢迎,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先进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尖子人才”办学理念

我院按照北京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演、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是我们实践高等艺术职业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行之有效,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它的生命力在于:解决了当前文艺团体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填补了片面追求学历而带来的对于专业技能、脱离艺术实践的不足;教学中把人才的培养与剧院剧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不离团、在校不离戏”,真正起到培养演员与剧目创作“出人、出戏”的培养目的。

在这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时代的需要创作出“尖子人才后备班”的办学理念,实践着“演、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想。这种理念与方法,有别于以往的我教你学,一切按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只注重艺术教育的个性,不注意学生的需要和社会、艺术市场的变化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招生办学的伊始,就依赖北京市文化局和所属院团的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艺术教育市场的调查。根据北京市各个文艺团体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向和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现阶段剧院演员的文化、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水平进行了调研。并且与剧院、团联合起来,对于招生规模、办学思想、培养目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初步地奠定了以“演、学、研”紧密结合为基础,创作出以培养“尖子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培养“尖子人才”为主的高等办学理念的形成,源于社会的需求和对北京市各院团演员知识结构的现状的认知。

比如,北京儿童艺术剧团的演员,他们年龄趋于老化,十九年没有新生力量进行有效的补充。许多儿童剧演员都成了儿童的爸爸、妈妈、甚至是爷爷、奶奶,怎能去很好地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实践证明,当前儿童剧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日趋复杂和多元化。它要求演员既能演、又能唱、还要掌握舞蹈艺术手段,甚至要向音乐剧演员的“艺术多负载”方向发展,才能适合儿童们的要求和时代审美的需要。显然老龄化的演员、只掌握话剧表现手段的儿童剧的演员们,就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艺术和艺术市场的需要。所以时代要求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进行彻底的更新,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模式的转换。

再有,北京市文艺团体,特别是戏曲艺术团体中。中等艺术专业学历的毕业生占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比例。除去老演员的成分,有大学本科的学历的演员就寥寥无几了。

还有,我们北京市的许多院团的尖子演员和专业方面的培养对象,目前在各团担任着“主演”的重任。不设法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特别是理论水平,就直接地影响着他们对角色的创作、形象的把握、情感的表现。但是,让这些剧院、团的青年演员和中坚力量去上大学,用四年的时间去读书、深造,显然会影响他们的艺术青春,更会割断与剧院、团的剧目建设和艺术实践的联系。所以,转变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创造一种使学生“学习不离团、在校不离戏,出人又出戏”的办学模式。将会对北京市各个院、团青年演员的文化、理论水平、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准备用十年的时间,用轮换的形式,实现为北京市文艺团体青年演员的知识结构进行较大的转换,达到专业技能的较大提高和创作意识的全新的培养。

所以,我们在“演、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创作出了“尖子人才后备班”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剧院、团的需要,甚至是改变、掌握不断变化的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种办学思想,“尖子人才”办学理念一经形成。马上得到了全院教师的赞成,得到了北京市文化局领导的肯定。而且,北京市文化局从培养人才战略的高度,给予了经济、政策上的极大支持和高度的重视。

(二)鲜明、准确办学目的的认真把握

有了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只是事业的开始。只有认真地把握明确的办学目的,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调整教学结构和课程体系。为此,我们从全体学生的专业构成、文化理论水平、各个专业门类的培养规格和每个学生的专业发展情况做了认真的研究。

我们招收的“尖子人才后备班”的学生,是从全国范围内优选的专业学生。优厚的待遇和招生政策,拓宽了招生的筛选率,所以他们的条件都是出类拔萃的。曲艺班的学生专业条件好,嗓音、形象条件比较优秀,表现意识强,基本都具备成为曲艺某个曲种的尖子人才的基础。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让中国的鼓曲艺术不能断代,让他们成为北京曲艺团京韵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单弦、梅花大鼓等曲艺种类的绝对接班人;而昆曲班的学生魏春荣、邵铮本来就是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为他们提高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的能力。为的是让他们担负起北方昆曲艺术继承的重任,承载起作为被联合国批准和认定的“世界口头文化遗产——昆曲艺术”的体现者;其中,京剧、河北梆子的学生们也是非常的优秀戏曲演员,培养尖子演员就是使他们成为戏曲舞台上的“角儿”。因为,中国戏曲艺术就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形式,作为戏曲演员的“角儿”起着戏曲艺术行为的灵魂作用。可见培养主角成为了我们培养、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尖子人才后备班”的儿童音乐剧学生,是我们百里挑一选出的人才。他们专业素质好、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和创作意识。为北京儿童艺术剧团培养儿童剧的接班人,为了使他们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儿童音乐剧艺术能力的训练,目标和任务是十分明确和重要的。

理性地把握了学生、剧院、社会的需求,我们举办的“尖子人才后备班”的办学目的就清晰可见了。我们的教学必须与学生的专业条件和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必须与剧院的剧目建设和演员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必须与艺术市场的需要和未来发展走向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演、学、研”为一体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适合艺术的发展与进步的教学体系。

(三)、正确、合理教学方法的实施

有了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明确、认真把握了办学目的,接下来就是如何正确、合理地实施教学方法的问题了。只有实行了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体现、检验先进的办学思想,明确的办学目的正确与否,才能真正产生出艺术教育实际的教学效果。

我们安排“尖子人才后备班”教学计划时,就牢牢把握教学与实用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理念。在专业教学中,体现着普遍与特殊的教育的培养,在文化、理论教学中,体现着共性与个性的学习的关系,在全部教学中体现着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意识,共同打造“演、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把他们培养成有较高的文化、理论水平,有一定的创作能力,有很强的专业技能的优秀艺术尖子人才。

“尖子人才后备班”的教学,专业方面以学院为主,利用剧院、团和社会的专家资源,做到了教学与实践紧密的结合。

两年来,充分发挥我院的专业基础课的优势,为“尖子人才后备班”实施教学。象戏曲专业的基本功、把子、身训教学、戏曲创编课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们认识了这几门课的学习规律,从被动型的苦练到掌握性地巧练,从经验型的表现形态达到理性化地表现形态。甚至,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作为“尖子的学生”戏曲的“角儿”如何在共性的中国戏曲表现手段中练出个性的(绝活)技巧来,在共性的表演方法中体现出个性的风格来。在创编课的教学中强调提高学生的创作思维,由戏曲教学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吸收、主动的编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锻炼了、学会了塑造人物的能力,掌握了表达情感的方法,提高了审美的创作的意识。

曲艺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个性强,我们基本聘请的是曲艺团的专家和社会的名流,一对一的进行专业的施教。如,北京的“琴书泰斗”关学增,天津的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花五宝,骆玉笙的得意门生京韵大鼓的名家陆倚琴,北京曲协副主席、北京曲艺团的团长种玉杰…….都是该班常任的主教老师。他们口传心授的悉心教学,本身就把多年的成功经验无私地交给学生,再加上他们在演唱中对鼓曲艺术“字、劲、味、气、神、韵”的美学高度的理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视野打开,让学生们不走弯路地直接掌握曲艺艺术演唱、表演的真谛。

儿童音乐剧专业学生的台词和芭蕾课都是安排我院优秀教师施教,他们认真地为学生的打好话剧专业、形体训练的基础。而表演课、爵士课、声乐课、音乐剧排练课,则聘请的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授银国春、陈刚、周秋雨和社会爵士舞名流孙晓明老师来院授课。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合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精神强。所以,我院高职二年级的学生专业水平,早以领先于同等专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专业水平。

我们的文化教学是严格按照国家教委的课程体系进行实施的。由于“尖子人才后备班”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学生又有当过演员的经历。深知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懂得文化、理论知识在艺术表现、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普遍文化学习认真,理论学习努力。我们分析到了这一特点,就制定了中国文化史和艺术概论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中国文化史的纵向的线索和艺术概论的横向的知识掌握,从中找到自己专业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座标和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为他们专业的学习、艺术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文化、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不把高职办学的内容变成大学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要“少而精、学而深”地掌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其中,除了共性的文化、理论课的内容外。我们还针对各专业学科设计了儿童音乐剧专业的《中国话剧史》、曲艺专业的《中国曲艺史》、戏曲专业的《中国戏曲史》的学习。除此之外,我们还安排了中外悲剧、写作课、计算机、心理学等选修课的内容,提供学生们学习,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这种在共性中体现个性、普遍中体现特殊的教学安排,有针对性地促进了教学的进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合理、科学地进行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真实、可喜的教学成果

我们说教学成果,应该是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的一环。教学成果是检验教学指导思想是否先进、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的唯一的“试金石”。我们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尖子人才后备班”的教学成果,用真实、可喜来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学生们两年中普遍地提高了文化水平、理论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这表现在他们在艺术的学习中对人物的塑造、情感的体验和艺术审美的理解,已经从经验的、被动的变为了理性的、主动的把握。从老师教我怎么做,变为我要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了?这种学习、创作思维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传统教学方法,打破了戏曲艺术教育从中专到大学的唯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初步地理解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程式的体验、技术的体验的艺术表演、表现的法则。学生们从开始稚嫩的“瞒跚学步”,到中间创作的“步履艰难”,再到最后“初步成功”。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怎样艰难地从剧本到舞台、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过程。看到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创作能力的加强。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在转变教学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优秀的教学的成果。其中,昆曲专业的魏春荣同学,今年在全国戏曲演员最高表演奖的评选中,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由在校学生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第一例。他们的学习、创作、成果,实践了我们的教学思想转换的必要,证实了我们培养理念创新的正确。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意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是我们改革教学方法的精神所在。充分地发挥这两个积极性,在儿童音乐剧的教学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儿童音乐剧的学生大都是从普通中学中挑选的人才,而儿童音乐剧的艺术负载又是繁重的。我们的教学安排是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动精神和创作意识,这也是儿童音乐剧的专业的需要。他们从体验生活开始、编写排练小品、创作音乐剧舞蹈、研究爵士舞组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创了发挥主体意识的学习方法,培养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理念。创作了一台又一台鲜活的戏剧小品晚会、音乐剧片断晚会、爵士舞情景晚会……在全院的教学的汇报中,受到院领导、教师、学生和剧院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于他们专业上主动精神和创作意识的形成,对这个集体在文化、理论 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地体会到了知识、理论的重要性和对艺术创作的指导意义。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文化成绩也是学院中最为优秀的。他们的团队精神、创作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他们进入剧团、为未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曲艺专业的教学,更是直接走的是一条从课堂到舞台的实践道路。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学院就与北京曲艺团达成了教学实习的共识,学生们每周都到广德楼剧场与曲艺团的演员们共同演出。通过演出、实习、增加了舞台表演的经验,扩大了他们知名度,培养了他们表现、表演的能力。教学中针对他们的专业特点,制定了以民族曲艺艺术演、唱为核心的,以戏曲程式表现为基础的,以话剧现实主义表演为手段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开设了身训课,直接运用程式的表现规范曲艺的表演,把话剧的现实主义体验精神注入到鼓曲唱段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他们今年五月在北京湖广会馆、八月在天津中国大戏院的演出,得到了北京、天津各大媒体的关注、受到曲艺名家的肯定、得到众多观众的热情赞扬。在剧场艺术不景气的今天,他们仅一场演出剧场售票的票款就能卖得两万多元,可见受欢迎程度的真实性。观众们评价:“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尖子人才曲艺专业的学生,专业条件好、素质高,北京曲艺团后继有人了”还有人赞扬:“这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北京曲艺团之幸,是北京曲艺界之幸!”更有的夸奖“不愧是名家教授出的尖子班的学生,北京曲艺的春天又来了!”光明日报的记者特为演出发表了署名文章《托起明天的太阳》来赞扬这批学生。在曲艺专业的学生中,杨菲同学凭借一曲教学曲目梅花大鼓《半屏山》,在今年全国曲艺大赛中又荣获了“侯宝林金奖”。

总之,在对于“尖子人才”的培养中,探索了一条高职艺术教育行之有效的办学道路,转变了惯性思维和常规的办学理念,摸索出“演、学、研”为一体的办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适应了当今社会对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当前艺术类高职学院的办学起到了推动性和指导性作用。

三、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因为我们是艺术类院校,很多专业课是在练功厅、琴房进行,常常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这样的教学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如何控制教学进度,如何检查教学结果,是我们在教学管理中首先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将不断探索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管理规定,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艺术需要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艺术人才。

第5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幼小的个体,在阅读经典文学著作的同时,他经常去剧院欣赏高雅的儿童戏剧,那么,他幼小的心灵对真善美就会有一种天然的吸收能力,并下意识地去屏蔽现实社会中污秽和丑陋的一面,从而自觉地从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艺术宝库中汲取优质养料,自主地去建构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果没有文化财富――知识、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美,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暗淡、狭隘,从而失去了真正的人的幸福。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在每一个未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身上,培养起一种对知识、文化和美的不可熄灭的向往。”闲暇时间观赏话剧,是一种舒缓压力、滋养性灵的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

曾记起,自己在学生时代被孟京辉执导的话剧《恋爱的犀牛》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种对于纯粹的舞台艺术的痴迷,也渗透进了我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对孩子及其小伙伴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和小朋友一道看了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神话剧《太阳鸟》后,评价说“角色扮演很丰富,色彩很鲜艳”,刚出剧场大厅就嚷着还要重温此剧。从他的身上,从许许多多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儿童戏剧的神奇力量,看到了它独特的育人价值。

许多学者都曾论述过戏剧对个体终身发展的积极影响。美国艺评家葛拉哈尼说:“儿童戏剧具有娱乐、心灵的成长、教育的发展、美学的欣赏及未来观众的培养等五价值。”限于篇幅,我主要谈以下三点:

一、欣赏儿童戏尉,能够促进儿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类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是至为关键的。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和理想,等等。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优秀的儿童戏剧,例如《十二个月》、《太阳鸟》、《皮皮・长袜子》、《小蝌蚪找妈妈》、《饼干小子》等,把儿童的审美体验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激发孩子们对于美的事物的热烈向往,能够促进儿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儿童艺术剧院展演的郑渊洁童话剧《魔方大厦》,演绎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孪生兄妹皮皮鲁和鲁西西意外发现家中的魔方竟然就是童话书中那个神奇的魔方,在皮皮鲁念了童话书中的咒语之后,魔方竟然将鲁西西的笑容拿走了。“大侠”皮皮鲁带着“不高兴”的鲁西西进入魔方世界,踏上了寻找鲁西西的笑容之路。皮皮鲁和鲁西西由最初的相互挤兑、相互较劲和相互对抗最终走向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相互接纳,感受到_r从未有过的亲密无间和温暖。走出剧场,我和孩子讨论故事中兄妹感情的变化,也反观自身讨论我们母子之间怎样才能和谐共处……应该说,当我正在为孩子“七岁八岁狗也嫌”这个时期的逆反一筹莫展的时候,《魔方大厦》为我和孩子提供了一个化解冲突、达成相互理解的契机。

在2l世纪的今天,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瞬息万变,既为广大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他们的道德观念模糊和道德自律能力下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无论是从家庭教育经验还是从学校教育生活来看,一些青少年身上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恩、盲目追求品牌消费、心理素质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诚信品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会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会使一个生龙活虎的孩子,毁于一旦。

2009年3月,浙江富阳一个家庭发生了一场凶杀案,结果却是独生儿子因为索要钱财杀害了父亲,重伤了母亲;2010年3月北京邮电大学一位博士生、一位硕士生双双跳楼……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无不令世人唏嘘良久。笔者以为,扭曲的人格、脆弱的心理酿出了一幕幕惨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我们每一个人,要思考的是:怎样在孩子小的时候,健全他的人格,拓展他的精神境界,从而培养出一个自强自立有益于人类的个体?

教育有着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主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而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在“理性”与“生命”这个连续体上,不适当地滑向“理性”一端已经很久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学习,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经常带孩子走进剧场、美术馆等,走向大自然,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被教育的“流水线”复制成一个单向度的知识容器。

二、欣赏儿童戏尉,能够开阔其知识视野,提高其审美能力,点燃其智慧的火花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把孩子带到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圣殿,这便扶植和实现了孩子想要成为发现者的可贵愿望。由观看儿童戏剧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量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进入儿童的意识。

目前学校的学习,记忆的比重比较大。“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蓬勃的智力生活。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苏霍姆林斯基)

一部高品质的话剧是一堂形神兼备、内涵丰富、能够启迪孩子多元智能的体验式课程。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能够感知与其生活的世界息息相通的童话和神话故事,能够触摸到深刻的思想和鲜活的语言。这种富有磁力的舞台语言,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儿童不仅仅是听到了它们,而且会兴趣盎然地在想象的世界里进行再创造,这样,他对语言的感受力会更敏锐。在剧场里,孩子们不会有传统课堂里那样的黯然失色的目光,因为演员们已经把生动的、激动人心的语言文字装进了儿童的意识,而且“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语言文字变成一枝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出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

在儿艺看演出,有时候,孩子们还有机会登上舞台,与身着盛装的演员们合影。这些稚气未脱的面孔,写满了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梦想。不少孩子看完话剧,会有属于他(她)自己的创作冲动。

三、欣赏儿童戏剧,能够丰膏儿童的人生体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孩子们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沉浸在话剧的欣赏中,对鲜明动人的舞台形象、丰富逼真的场景以及水融的舞台语言和音乐感到惊奇甚至震撼;孩子们感知和体验到了角色性格中与自己相同以及不同的方方面面,朦朦胧胧地叹服着戏剧创作者、表演者们精湛的艺术才能。高品质的话剧引领孩子们把观剧和阅读结合起来塑造求真向善创美的心灵,从而不断地提升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笔者以为,每个个体来到世间的使命就是书写自己的人生,创造自身生命的最大价值。正如法国著名学者罗曼・罗兰所说:“生命就像一粒种子,藏在生活的深处,在黑土地和人类胶泥的混合物中。在那里,多少世代都留下他们的残骸。一个伟大的人生,任务就在于把生命从泥土中分离开。这样的生命孕育需要整整一辈子。”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命的和谐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即从幼小的年龄开始,就应当使一个人从亲身经验中得到一种信念: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许多事情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有允许做的事和不允许做的事,有值得赞扬的事和应受谴责的事,有高尚的事和卑鄙可耻的事。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的道路一这一点正是以责任感教育学生的技巧和艺术之所在……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使孩子们遭遇困难;正是在遭遇困难中萌发出能力――种具有深刻道德性的能力,即珍惜年长一代所给予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遭遇困难是个人幸福和欢乐的源泉,它只有在一个人从社会中获取什么和他对社会贡献什么这两者达到高度和谐的地方才得以展开。观看俄罗斯童话剧《十二个月》,孩子们一会儿为大妞的悲惨遭遇扼腕叹息,一会儿又为大妞感动了十二个月进而得到了来之不易的雪花莲而欢呼雀跃!从此,展开了对于人生的诸多感悟。

《十二个月》这部唯美的俄罗斯童话剧,演绎了这样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不爱学习、动辄发脾气的小女王异想天开地想在冬天里得到在四月才开花的雪花莲,并重金悬赏。狠毒、愚蠢的后母和懒惰自私的二妞逼迫可怜的大妞在狂风暴雪的深夜进大森林里采雪花莲。神奇的十二个月被大妞的不幸遭遇和勤劳善良所感动,用四季的变幻和大自然的魔力惩罚了狠毒的后母和贪婪的二妞,教育了任性的小女王,给人以丰富而深刻的启迪。大妞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幸:失去了亲生的母亲,后母和妹妹欺负乃至虐待她,甚至逼迫她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暴风雪之夜采摘雪花莲。应该说,生活的磨难是一所大学,成就了大妞的壮美人生。对于今天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艰难险阻似乎“遥不可及”,但却是铸就不凡人生的精神财富。孩子们在话剧中体验别样的人生,从而丰富自已的生命历程。

生命是身、心二者交融形成的整体,其中以心灵为主体,因此,精神生命的存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个体精神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人们不断地修炼精神自我,借助心灵层次的提升开拓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空间。如果教育者不善于培养孩子们的理智和情感,不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学,那么任何跟酗酒、流氓行为作斗争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观剧的过程中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体验,在看原著的过程中爱上阅读,把观剧和阅读结合起来塑造求真向善创美的心灵,这是我们启发和引导孩子的金光大道!通过这样的途径,促使孩子们不断完善自己的鉴赏能力、思考能力和行动力,从而不断地亲近真善美,创造真善美,成为一个纯粹的人。

第6篇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统整了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经验,因此,它既有助于促进幼儿身体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幼儿艺术领域以及其他领域能力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戏剧教育大多以节庆演出形式出现,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专门的戏剧课程。张金梅教授带领她的团队经过6年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以3~6岁幼儿戏剧素养启蒙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关键词是“表达、创作、表演”,它既强调戏剧是幼儿的表达方式之一,也强调戏剧是幼儿艺术创作的方式之一,它是对传统戏剧教育只重视戏剧表演的一种超越。为此,本刊特以专辑的形式介绍这一课程的内容、实施途径和教育策略,敬请关注。

儿童具有戏剧天性。戏剧是儿童把握外部世界、认识自我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是以3~6岁儿童戏剧素养启蒙为核心价值追求的一种艺术课程,旨在引导儿童用戏剧手段表达自我、认识和理解世界,逐步丰富自己的经验,进而成为一个开放、会合作、有创造力的完整的人。

一、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

当我们把戏剧看成是幼儿表达自我、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时,戏剧教育的内容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表演”了。在戏剧教育课程中,表达、创作和表演构成了戏剧教育的内容,它们共同承担了对儿童的“戏剧素养启蒙”。

1.戏剧表达

戏剧表达是指儿童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在假想的情景中,以角色或非角色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儿童的戏剧表达从模仿、造型、控制和情感四个维度展开。

这里的“模仿”是指用身体(或言语)对人、动物、事物各种特性及其细节进行动态性再现、复制的能力。小班幼儿主要模仿熟悉的人或动物,如模仿小兔子跳、小老鼠偷吃食物、妈妈对宝宝说话的温柔语气等。中班幼儿主要模仿常见的人物或动物,如模仿小鸭和母鸭散步、游泳、觅食的动作和神态,模仿绘本中狐狸要吃掉小猪时凶恶的表情和小猪害怕狐狸的表情,并能初步模仿常见的过生日、吃饭、洗澡等生活事件的过程。大班幼儿通过模仿学习一些新的经验,如餐厅礼仪等。在模仿过程中,幼儿需要调动以往的经验,并借助感官,用表情、动作、声音和言语表达出来。幼儿的模仿可以不完全相同,通常带有他们自己对模仿对象的理解,是他们自己特有的表达。

这里的“造型”在对于身体而言时,是指用身体塑造静止形态的能力;在对于言语和声音而言时,更多的是指角色的音质,包括角色特有的音色、音速、语气和语调等特点。造型是静态的、瞬间的,是对身体运动的一种静止化,凸显瞬间的表情、动作、声音和言语特质及个性。小班幼儿可以是对熟悉的水果、小动物之类的造型;中班幼儿造型的范围和丰富程度都有所扩展,例如可以是大树和小鸟、顽皮的猴子和着急的老汉、富有爱心的爸爸和儿子等角色;大班幼儿的造型则更注重细节,比如海底世界里水草丛的不同形态、将军和士兵的不同表情、花木兰着女儿装和男儿装时的不同气质等。

这里的“控制”是指对身体运动和言语的快慢、动静、轻重、高低、大小、远近等相对性的把握。戏剧表达不仅仅是张扬的,也是有一定约束力的。这种约束力被一定情景所规定,并彰显戏剧的张力。小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用动作表现快慢、轻重、高低、大小、长短等,用声音表现音量的大小等。中班幼儿对动作的轻重、方位等的表现都会有所控制。大班幼儿可增加对“远近”的控制,如用不同的音量表现小丑鱼远远地看见爸爸和回到爸爸身边时的情景。

这里的“情感”是指基于情感体验与理解的角色情感共鸣与表现。情感贯穿于戏剧表达的全过程,在模仿、造型、控制过程中都伴随即时的情感体验、理解、共鸣。比较而言,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情感表现是按从简单到较为复杂、从外显到逐步内隐的规律变化的。

2.戏剧创作

戏剧创作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虚构的情景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可感知的行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幼儿戏剧与成人戏剧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成人戏剧倡导“剧本创作先行”理念,而幼儿戏剧是以“角色创作”(或角色塑造)为先,在角色造型、性格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创作情节和场景。

就角色塑造而言,在一个场景中,从小班到大班,幼儿塑造的角色数量可由少到多。在小班,一个角色可与多个同一的角色互动。比如,小班戏剧主题活动“可爱的鼠小弟”,一个鼠小弟角色与多个幼儿扮演的大象(或猴子、长颈鹿等)互动。到大班,角色可增加到五六个。此外,从小班到大班,在角色塑造的内涵上可逐步从角色的外貌过渡到角色的行为特征、心理活动。比如,小班幼儿在扮演小兔、小熊、小老鼠时,只要能表现这些动物的体态、姿态即可,而大班幼儿扮演小丑鱼时就要表现出小丑鱼离家后各种复杂的情绪变化:开心、紧张、害怕、孤单、想念等。

情节的创作要紧紧围绕戏剧冲突展开。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表现戏剧冲突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对戏剧冲突解决的不同看法,需要通过集体协商形成相对一致的观点。教师既可入戏,扮演其中的角色,以高支配的方式引导幼儿创作;也可出戏,不扮演任何角色,以低支配的方式帮助幼儿创作。前者更适合小年龄幼儿的戏剧创作或者有难度的戏剧创作,后者适合大年龄幼儿的戏剧创作或者难度不大的戏剧创作。例如,在中班戏剧主题活动“大树和小鸟”的情节创作环节,砍树人要砍树,破坏大树和小鸟的家园是冲突点,由此发展出了大树和小鸟失去了森林家园、小鸟寻找各种解决办法、砍树人变成种树人、大家重建美好森林家园等一系列情节。教师只为幼儿设计戏剧冲突,情节的发展需交给幼儿去创作。

场景的创设是融入角色塑造和情节创作过程中的,即角色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出现的,随着情节的发展,场景也会有变化。“场景”需要一定的布景或装置来表现。但是,对于幼儿园戏剧教育而言,为了鼓励幼儿的想象,也为了教师的方便易行,场景可以完全是空的,教师和幼儿可通过共同协商,将一个活动空间想象成一个房间、一片草地、一片树林、一块田地等。教师和幼儿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标志将一个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场景,如用两条线表示河流,河流两岸的场景便自然形成;用一条线表示大门,门里门外的场景就此形成。

3.戏剧表演

戏剧表演在戏剧教育课程中有特殊的含义,它是指幼儿自己的“表演”:戏剧作品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创作的;“表演”发生在幼儿园的各种空间,而不是正式的剧场;在幼儿相对熟悉一个角色之后,角色是可以经常变化的,而不必像成人演员一样扮演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在一个班级中,演员与观众是流动的,而不是相互分离的;剧情细节可以让幼儿自由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表演,和成人演出的“儿童剧”有很大的不同。

戏剧表演看起来是戏剧成果的展示,其实其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幼儿是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是如何与其他角色交流的,是如何恰当地处理舞台空间(上下场、站位和走位等)的,是如何与观众互动的。教师无需急于求成,更忌拔苗助长,而要基于幼儿戏剧经验的不断建构,帮助幼儿积累舞台表演经验。

戏剧表演的样式(体裁)以音乐剧、木偶戏、哑剧、话剧为主。不同年龄的幼儿,戏剧表演的样式可不同,小班幼儿以音乐剧表演为主,初步开展话剧表演;中班继续开展音乐剧表演,丰富木偶戏、话剧表演经验;大班继续丰富音乐剧、木偶戏、话剧的表演经验,开始表演哑剧。这是对儿童戏剧能力和戏剧表演样式特性综合加以考虑的结果。学前儿童的戏剧表达多以肢体动作为主,言语表达难度较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借助乐曲、歌曲、舞蹈以及木偶等辅助手段。〔1〕

二、幼儿园戏剧教育的途径

儿童戏剧教育作为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像美术教育、音乐教育那样进入幼儿园课程呢?结合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我们试着通过戏剧游戏、戏剧主题活动和戏剧工作坊三种途径将戏剧教育与幼儿园已有课程加以整合。

1.戏剧游戏

戏剧游戏是指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动作与表情、声音与语言进行感知、想象和表达的游戏活动。这一组织形态以其简短(3~5分钟左右)、有趣、灵活的特色,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主要可在幼儿一日生活的过渡、等待环节开展。此外,戏剧游戏也可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去,作为教学手段加以运用。例如,在绘本教学中,戏剧游戏的运用可以使幼儿对绘本人物、情节、主题的体验更立体,表达更生动,理解更深刻。

2.戏剧主题活动

戏剧主题活动是指围绕某一主题,依从幼儿的戏剧经验,师幼共同建构的一系列戏剧活动。它从戏剧表达(角色的体验与表达)开始,发展到戏剧创作(戏剧冲突的创作和问题的解决),最终形成戏剧表演。戏剧主题活动完全可以与幼儿园现有的主题活动课程整合。和其他主题活动一样,戏剧主题活动也需要进行主题墙和区域环境的创设、亲子活动的安排等。在时间安排上,一个主题大约可以进行4周左右。主题的导入、戏剧表达和戏剧创作需要2周时间,随后2周可进行戏剧表演。戏剧表演包括剧本完善、角色塑造以及开放式的舞台排演,也包括服装、道具准备和场景制作。当然,在这2周时间内,可以适当安排其他领域或主题的活动,以避免任务单一而给幼儿带来倦怠感。一个戏剧主题活动结束后,如果有幼儿仍然对戏剧表演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幼儿到表演区继续表演,以满足幼儿的需要。

3.戏剧工作坊

戏剧工作坊是指在专门的戏剧空间中,在区域活动时间,引导者带领少数幼儿(8~10名)围绕特定的主题,经由动作、声音、语言等共同创作戏剧的角色、情节和情景,并在创作过程中反映自身独特的经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儿童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如果说戏剧主题活动是为了适应当前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的需要,以集体教学为主,那么戏剧工作坊就是一种小组教学活动。戏剧工作坊的内容可以来自幼儿园正在实施的主题活动课程,也可以是戏剧活动自身的主题,还可以来自幼儿的各种生活事件。在这里,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尽情舒展,尝试各种表达方式;也有充足的时间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充分地与教师和同伴互动。每次工作坊的活动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

三、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实施策略

戏剧教育活动和其他领域活动的最大不同是,教师要经常与幼儿以角色的身份互动,要借助多种戏剧教学策略。英国戏剧教学学者Jonothan Neelands等人总结了70大类戏剧教学策略。〔2〕我们结合幼儿戏剧经验建构的需要、教师组织幼儿戏剧活动的需要,通过实践验证,对这些戏剧教学策略作了筛选,并按角色、情节和场景这三个戏剧要素进行归类,归纳出以下常用的策略。

1.角色塑造的策略

“定格”。这是最为常见的角色塑造策略,幼儿经过思考后将角色动作、形态用静止的肢体、表情造型表现出来。

“轮廓图”。这是指通过对角色的面部特征、服装、携带的工具等的描述、绘画和扮演,达成对角色外形以及行为方式的深度理解和表达。例如,中班幼儿对砍树人轮廓图的描述有:大嘴巴、大眼睛、大胡子,脸上有脏东西;穿着牛仔衣、牛仔裤、皮马甲;扛着斧头,提着锯子,背着绳子,等等,教师一边倾听一边画出来,由此幼儿想象中的砍树人形象就变成了画面,幼儿可据此扮演。

“雕塑家”。这是指参与者将他人“塑造”成一个雕像,以反映自身对特定主题及人们的想法。〔3〕参与者在摆弄他人肢体“塑造”“雕像”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对角色外形、姿态的认识和理解。

“全班/小组扮演”。这是指全班或一个小组扮演同一个角色,以满足所有幼儿的参与欲望,同时缓解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的紧张感。

2.情节创作的策略

“教师入戏和出戏”。这是指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创作情节,是最常见的以角色带动情节创作的策略。

“坐针毡”。这是指某个人(教师或幼儿)扮演角色,接受其他人的询问。扮演者可以坐在特定位子(“针毡”)、穿上某件衣服,或拿着某个物品来示意所扮演的角色。〔4〕比如,教师或幼儿扮演的“狐狸”戴上狐狸的帽子坐“针毡”,“小猪们”对狐狸提出有关会不会吃掉自己的问题,在狐狸与小猪的对话中呈现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良心巷”。这是指全体参与者分成两列,中间留有一个角色可以通过的空间,这个角色穿过这条“巷子”时,其他参与者以某角色或自己的身份提出意见和看法,或者说出对该角色的想法。〔5〕

“神秘之物”。这是指以物品的象征性来引出情节,比如一把钥匙象征着权力,那么它会是谁的钥匙?谁也想要拥有这把钥匙?

“会议或仪式典礼”。这是指以举办会议或者按仪式典礼的特定程序设计情节的发展。

3.场景创设的策略

场景创设的策略通常与角色创作和情节创作的策略一起使用。

“镜像画面”。这是指运用肢体形态,集体复制出一个视像画面,从而具体呈现某个生活场景或事件。其中既可以有对角色造型的创作,也可以有对场景的展现。比如,几个幼儿可以合作用肢体表现有山、有水、有花草、有树木的森林家园。

“故事地图”。这是指想象与描画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行进路线、活动场景,这里既有情节的创作,也有对每一个情节发展的场景的描画。比如,幼儿绘制的小花鸭迷路后的路线图上有草地、树林、小河、小花鸭的家等,并说出了小花鸭经过这些场景时发生的故事,随后参考此故事地图作了即兴表演。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不仅可以成为幼儿园艺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幼儿园整个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了戏剧教育的幼儿园课程,是更加完整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张金梅.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戏剧表演: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0-244.

第7篇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意义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 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无论个性还是才智, 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 遵从孩子意愿, 强调游戏和富于刺激性的环境, 及时充分发掘孩子潜能, 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教育方法。

一、游戏的教育价值

实践证明, 从教育影响到儿童发展有一个中间转化的环节。儿童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真正主体。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交往中不是被动地复制或承受外界影响, 而是有选择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客观现实, 形成与构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当儿童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受到重视, 儿童主体性的发展被充分认识时, 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才能真正被人们所认识。

首先, 自由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特征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 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活动, 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因此, 游戏着的幼儿, 身心总是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其次, 自由游戏是幼儿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己决定玩什么, 和谁玩以及怎么玩。从而, 使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按照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所确定的方式与主体构成特定的关系。

再次, 自由游戏是幼儿借助于模仿与想象, 创造性地整合与表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与愿望的活动。游戏动作的特征是“我能拿这个东西来干什么”, 而有别于“这个东西是作什么用的”工具性常规动作。

二、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

(1)游戏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游戏是幼儿运用智慧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孩子思维的积极活动,形成了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学前儿童正处在由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时刻,动作思维的特点需用具体的动作来进行思考,而游戏则充分地体现了“动作”这一特点。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地发展,实际上也是借助于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具体活动来实现的,譬如搭积木、堆沙土等对于童的智力发展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2)游戏有利于幼儿身体协调地发展。陈鹤琴先生早就指出,幼儿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保证幼儿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发育。游戏有具体实践性的特点,在运动类游

戏中,譬如“老鹰捉小鸡”,幼儿通过一定量的运动,使身体各器官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有助于如肌肉、骨骼、关节等身体各部分得到有效的活动和锻炼,从而使身体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协调性得以发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所以游戏对于增强幼儿身体的抵抗力,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3)游戏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语言是人类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广义地说语言有三种主要模式: 肢体动作、口头语言和文字。通过游戏, 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多元化和趣味性。比如, 借助戏剧游戏, 儿童可以通过不同角色扮演, 来了解文字的涵义; 而通过对白, 儿童可以练习说话; 通过扮演儿童可以熟练肢体动作。狭义地来说, 儿童约自两岁起即常进行各种语言的游戏, 包括: 声音游戏、造句游戏、和语意游戏, 这类语言游戏不仅能让儿童练习和精通语言, 学会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工具, 而且能增进儿童的内在语言知觉, 即认识和分析自己的语言形式和规则的能力。大量的语言是通过实践来掌握的。游戏则为儿童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 儿童在游戏中必须与同伴交流, 练习表达与理解。Bruner 的研究认为,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最为迅速地掌握本国语言, 语言中最复杂的语法和实用形式都是首先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如果一味地教儿童一些复杂的词汇,儿童对于词汇的掌握只能长期停留在消极词汇当中, 只有在游戏情景中, 消极词汇才可转化为积极词汇。

(4)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形成。社会认知是对于人类社会关系的了解,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儿童社会认知的研究包括三种角色采择( perspective taking ) :

一是知觉的角色采择, 研究他人如何看世界; 二是认知的角色采择, 研究他人在想什么或他人像什么; 三是情感的角色采择, 研究他人的情感经验为何, 通常即指移情。有关儿童游戏与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都着重于戏剧或想像游戏, 因为儿童从事这类游戏时, 必须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 并符合其角色行为的社会规范。有研究发现, 学前儿童的想像游戏与视觉角色采择能力具有正相关, 移情能力与规则游戏呈正相关、但与功能游戏呈负相关; 但也有研究发现, 想像游戏的次数或复杂度与学前儿童的角色采择没有显著的关系。在游戏训练的实验研究方面, 有研究发现, 社会想像游戏训练能增进学前儿童的视觉角色采择和认知角色采择能力; 也有研究发现, 建构游戏和戏剧游戏, 皆能显著增进儿童在知觉、认知和情感三种角色采择测验上的分数。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获得认知、语言、社会性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在早期儿童的生活中, 没有什么活动比游戏能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经验。因此, 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自由游戏的机会, 鼓励儿童参与游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 刘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2] 霍力岩.论促进幼儿的主动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1(1).

第8篇

校园戏剧按学龄可分为幼儿园戏剧、小学戏剧、中学戏剧和大学戏剧。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发生在校园中的戏剧活动,参加者应该是各类在校生。其目的或者是作为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教育内容中的美育部分;或者是作为丰富学生业余活动,培养学生广泛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辅助教育手段;或者是一种培育未来戏剧艺术家的带有特定目的的专门教育。

幼儿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因势利导地利用儿童喜欢游戏和模仿的天性,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戏剧形式和游戏形式,开发儿童心智,挖掘儿童发展潜质,锻炼他们的运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团体精神、友爱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意识等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幼儿戏剧教育主要是作为一般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对戏剧有潜在兴趣的儿童得以在其成长早期就有机会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戏剧艺术的种子,他们日后在适当的机遇激发下,有可能成为戏剧艺术的专门人才。

在中小学校园戏剧方面,随着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一些戏剧院校的学员在影视艺术实践中逐渐显示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实力,不少人还一跃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甚至国际影响的明星。这激发了无数青少年的明星梦。因此一些为满足人们实现明星梦这类社会需要的表演学校应运而生。这类学校的师资大多由专业院校组成,教学主要侧重表演及基础艺术理念等,学制较短,带有速成性质。

现代化意义上的校园戏剧文化应该具有比较普及的特点,以及得到这种形式的社会支持而成为国民教育结构中的“准因子”的基本特点。在这方面美国、加拿大的某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这两个国家在中小学中都采取了将艺术课包括戏剧科作为选修课的方法来普及戏剧教育,加上选修课表上的演讲课与辩论课,对于学生成长为现代化开拓型人才所必备的一些素质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根据国情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一条为我所用的路径。

校园戏剧文化是发生在校园中的戏剧生产活动的总称,如果分门别类地看,校园戏剧文化的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这不仅是指量的方面,也是指质的方面。

首先,校园戏剧参与者的成分方面的差别,对于校园戏剧的生产方式、运作效果、艺术质量及其对于社会和观众的影响来讲,是非常不同的。人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戏剧文化,主要是指戏剧活动,或者是由非戏剧专业大学生所组成戏剧社团开展的戏剧活动。后者可能是由文科学生参与的,也可能是理科学生参与其中,但他们都是戏剧艺术爱好者。学生戏剧社团通常隶属于学生会或校团委等学生组织,这样便于进行组织协调工作,也便于争取校方从思想与物质方面给与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学生戏剧社团又分为经常性的和临时性的两种,经常性的学生戏剧社团,是指某些学校具有戏剧传统,包括在组织学生戏剧社团活动方面也有悠久的历史和经验。所以现有的校园戏剧组织只不过是其历史情况的一种延续。而临时性学生戏剧社团,是指为参加校方计划中举办的全校性艺术节,或是为更广的戏剧节庆活动而特地组织的一次性排练话剧节目为目的临时学生戏剧社团组织。由于我国在小学与初高中阶段的戏剧教育还不甚普及,学生的戏剧修养普遍不高,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这种业余性质的校园戏剧,水平通常是不高的。

在对于一些资金薄弱的业余性校园戏剧组织来说,戏剧院校相关系科的学生,往往也可以成为其财力不足和所费不多的校园戏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对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艺术水平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戏剧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辅导业余学生戏剧,自有其优势:一是两者都是学生,年龄相近,兴趣相投,互相理解,便于沟通;二是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感觉敏锐,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容易得到广大青年学子的响应和共鸣。因此,他们的任何小小成功,对于在校园里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成为戏剧爱好者,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这势必会为专业戏剧演出吸纳大量的高水准学生,这是一种值得长期去做的培育戏剧市场的隐形战略投资。

校园戏剧的第二类情况,是专业戏剧(影视)院校中发生的学生戏剧活动。这里可以区分两种情形,一是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的戏剧演出活动。如中央戏剧学院在校园内持续几个月的实践戏剧活动,活动的主体均为学生,他们以极微薄的自筹资金、冲天的干劲、刻苦的精神、执着的探索,实践了不同风格、题材多样化的戏剧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二是校园戏剧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带领下按照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校园戏剧,具有更高的效率,更明显的学术效果,艺术水准也相当高。国外戏剧教育界更直截了当地将其称为学术戏剧。

在当代,校园戏剧与专业戏剧几乎有一种天生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虽然我们已无从得知戏剧教育具体起于何时,但却可以断言,当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成员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当更多的人为戏剧艺术所吸引,当更多的人渴望献身于戏剧艺术,当人们感到戏剧本身需要不断得到提高,以及当教育本身获得了高度的发展时,戏剧教育便应运而生了;第二个方面的联系则体现在校园或戏剧教育往往赋予戏剧以面对可能性“危机”发生时强大的应变力量。

校园戏剧和校园戏剧的独特优势在于它们比较重视学术性,并常常利用实验性手段来达到其学术性目的,也就是说它们较少受到商业化因素的干扰。这无疑是校园戏剧质量的一种重要创新因素。因为它们所需要专业的人才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鉴赏口味,当这些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的戏剧创作主流之后,他们就成为一支使我国的戏剧艺术创作保持较高水准的自觉性的主体力量。戏剧文化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因为戏剧是人类生活的经验反映,恰如莎士比亚所说,世界就是个大舞台,男人和女人都不过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注重通过戏剧教育和校园戏剧文化培养戏剧人才和戏剧正是戏剧可以采取的旨在促进自身长远发展的一个很有预见性的战略行为和奋斗目标。

(责编 金 东)

第9篇

关键词:图书馆;低幼;低幼亲子阅读;设想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在我国,低幼亲子阅读也逐渐受到各界的重视。但与此同时,不少家庭对于低幼亲子阅读的目的、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如不少家长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识字,缺乏对孩子阅读活动的指导方法及策略等。再者,现今社会上各类早教机构良莠不齐,大大影响了低幼亲子阅读的质量与效果。因此,低幼亲子阅读需要有一个专业、权威的社会文化机构对其加以正确指导与支持。作为社会文化公益机构的公共图书馆,有着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优越的服务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开辟低幼亲子阅览室模式及设想。

一、图书馆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的意义

首先低幼亲子,孩子能力培养方面,图书馆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其次低幼亲子,图书馆服务拓展方面,图书馆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可扩大服务领域,培养潜在的忠实读者群。最后,社会效益方面,图书馆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书香家园,并促进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另外,图书馆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对纠正家庭早期阅读误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家庭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误区,归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对早期阅读认识不足,包括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正确含义(如不少家长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识字)等。其次,缺乏对孩子阅读活动的指导方法及策略。最后,忽视对孩子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对低幼亲子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引。

二、图书馆低幼亲子阅读服务的模式及设想

(一)故事会

讲故事是低幼亲子阅读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为大多数图书馆所采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讲述经过加工的特色故事,将文化知识、诗歌(童谣)与故事相结合,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能让儿童认识、了解这些故事及相关的知识,加强社会认知度。公共图书馆推出低幼亲子阅读工作坊服务,服务对象为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及其家长,其内容主要有“图片说故事”“纸偶讲故事”“故事小擂台”等。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的低幼亲子故事会活动,专为低幼家庭设置读书交流教育平台,通过图书馆或阳光网报名预约,每次活动约20个家庭参与。由故事会衍生出来的其他形式有:

1、故事屋和故事馆故事屋是一种动态阅读的空间,通过主题布置让孩子从自身环境进入富有想象空间及逻辑思考的故事世界。在这里故事不仅能读,而且通过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台湾许多图书馆都有这种别具一格的故事屋。

2、儿童戏剧

儿童戏剧取材于孩子们喜爱的绘本和故事书,它以戏剧形式带动现场气氛,运用幻灯、皮影、彩绘等道具,设计多种观众得以介入的形式,让低幼亲子共同欣赏、参与戏剧演出,孩子能从中体会演出的乐趣;家长也可以理解孩子的想法。

(二)有奖阅读

当孩子对读书还缺乏足够深入和稳定的心理时,图书馆可以采用一些奖励手段来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奖阅读”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督促性的读书氛围,让孩子得到精神鼓励。有奖阅读活动从时间跨度上分为两种。

1、长期性有奖阅读活动

多采用积分制、阅读记录册、阅读心得等形式,一般每年作一次总结,排名居前的小读者及其家庭得到嘉奖,积分与阅读记录长期有效。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读者积分计划规定:小读者通过阅读图书、撰写阅读心得、捐献图书、参加义工活动都可获得积分,经过持续的环境熏陶,逐渐养成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

2、阶段性阅读

活动阶段性阅读活动通常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且具有时间限制。可以开展“十佳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要求家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创建“温馨、尊重、平等”的阅读环境,形成父母带头读书、子女热爱读书、家庭成员互动体验的良性循环。

(三)低幼亲子读书会

低幼亲子读书会一般由专职馆员、教育者和家长带领儿童共同组成,读书会的专业人士向孩子和家长推荐优秀童书,指导孩子拓展阅读视野和视角,从而爱上读书。馆员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朗诵、提问、讨论的热情,并鼓励家长一起参与整个过程,对孩子的表现予以鼓励。少年儿童图书馆的“爱绘本,爱阅读”每月可组织不同主题的低幼亲子阅读活动,读书会的成员可通过QQ群、短信等方式及时获取活动信息,提前报名参加。

(四)玩具图书馆

玩具图书馆在国内和国外由来已久,但在内地却是新鲜事物。玩具图书馆给儿童提供使用玩具进行游戏的机会,通过举办游戏活动给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内容,家长则可了解与各年龄段相适应的游戏设备和材料,通过游戏进行低幼亲子教育。少年儿童图书馆设立的玩具图书馆,其建设理念是“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充分考虑玩具与儿童的发展关系,专门为父母和孩子营造温馨快乐的环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学习,从而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增进低幼亲子感情,并培养孩子从小利用图书馆的好习惯。

(五)手工制作

手工制作活动包括剪纸、剪贴画、手工粘土、折纸、以及使用器材制作活动用具等,其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内容形式给孩子提供动手动脑的平台,引导和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家长研习班

低幼亲子阅读离不开家长的参与,父母不仅要为孩子挑选图书,更需要时间和情感上的投入。图书馆是低幼亲子阅读的积极推行者,通过主动为婴幼儿父母开设课程,举办讲座,教导父母们掌握基本的低幼亲子阅读技巧。可以组织“如何培养婴幼儿阅读与识字”“健康的低幼亲子交流模式”等讲座教导家长如何进行婴幼儿阅读引导、婴幼儿趣味识字、图画书选择等技巧;“故事讲述人研习班”可现场指导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技巧,并鼓励家长们通过故事讲台进行实习,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促进。

三、结束语

总之,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开辟低幼亲子阅览室就是要把最好的书籍,最富有爱心的服务带给每一个走进图书馆的孩子,要让图书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阅读沃土,要调动所有的资源和采取各种服务手段来吸引孩子,推动阅读,让孩子们爱上图书馆,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蔡晓丹.少年儿童图书馆分级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1(8)

第10篇

这里指的少儿特指15岁以下的青少年,由于他们的身心都处于发育未成熟的阶段,身体、心理都处缺少足够的锻炼和阅历,因此如何引导他们进行自我保护、学会在危机到来时如何应对是少儿消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外,通过开展对孩子的消防安全常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这一少儿消防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少儿心理的特点。

1、感性形象能力思维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弱。据专家研究表明,人在幼年时期首先发育的是他(她)的感知能力,然后才是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认知的能力、理性思辨的能力,因此,这一阶段的少儿教育模式也应该是注重动作、节奏、图形、语言、色彩的开发培育,孩子们对这种形式的东西接受得比较快,并可以由此引发联想从而理解一定的道理,即使没有懂得任何道理能从形式上记住某些东西也将会是终生受益的。

2、热情多于耐心,很难长时间地关注一件事情。人们普遍认为孩子都是多动的,其实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喜欢运动也是动物在成长初期的普遍规律,运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因此给孩子看的、听的、学的东西就必须是短小精干而不能是很长篇幅的,必须是一下能抓住他(她)们眼球(注意力)的东西,而不能是起承转合、一波三折的含蓄隽永。

3、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富于幻想,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老师来说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并且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孩子们大多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这当中也蕴含着无数的创造性和智慧,如何发掘他(她)们幼小心灵中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能否取得成功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孩子们的想法尽管是天真和不切实际的,但是应该尊重他们想象的权利,并和他们一起寻找事物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学相长。

二、适合少儿消防教育的几种形式。

(一)被动接受式

1、卡通漫画的形式。现在对于卡通画并没有明确的界定,通常把动画片、连环漫画,以及一些可爱的用线和色彩表现的绘画形式叫卡通画。但事实证明,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确非常受少年儿童的欢迎,用这种方式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尤其是对少儿进行的消防教育无一例外地都取得巨大成功。安徽消防杂志社曾经请人在消防杂志上采取连载的方式进行卡通漫画的创作,用以宣传普及消防常识和法律法规,读者尤其是小读者们非常喜欢,他(她)们经常给杂志社写信,和编辑们交流对漫画的看法,对所学到消防知识的体会。后来,该杂志社将几年内连载的漫画故事编辑成册,取名《森林的故事》免费送到全省各中小学校,此举更是得到小朋友的热烈赞赏,并且不断有学生和老师来信求书。事实证明,孩子们不是不喜欢消防知识教育,而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只要找到了,少儿消防教育肯定是大受欢迎的。

2、给他们讲故事。听故事是每个人小时候的美好经历,没人能说清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听人讲故事,但是故事的确是他们所愿意听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会引起他们无限的暇想,激发他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数次火灾案例和广大消防战士与火灾作斗争的英勇事迹,这些都是给孩子们进行消防知识教育的良好题材,是蕴含消防知识的巨大宝库,从中可以挖掘的故事太多太多,只要讲得精彩,都会受小朋友们欢迎的。

3、舞台剧、广播剧和影视作品。前文所述的《森林的故事》卡通画册后来经过消防宣传工作者的策划、创意、改编、加工,最终形成一部四幕的儿童话剧《老巴克与小巴克》,该剧一经上演立即在业内引起强烈轰动,得到专家和小观众以及家长的一致好评,该剧获上海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播组委会优秀剧作奖,剧中的两个主演分获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奖。这是国内第一部消防题材的儿童话剧,也是第一部成功完成商业演出的消防舞台剧,在上海市该剧连演150余场,创下该市儿童话剧演出场次之最,这充分说明优秀的儿童话剧在小观众中的市场有多大,受欢迎程度有多高,也充分证明好的宣传形式的光明前景——不只是有好的社会效益,更有好的商业回报。

但是作为少儿消防宣传教育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消防题材的舞台剧、广播剧和影视剧的创作近年来在国内并没有呈现出繁荣的态势:一是好的本子少,二是制作单位不愿意投资,三是演出单位缺少好的专业的演员。这几个方面制约着优秀消防儿童剧(舞台剧、广播剧、影视作品)的诞生,在香港和好莱坞类似题材的作品要多得多,每年都有上演、上映,这一方面是利益的驱动,客观上对消防知识的推广普及起到推动作用。令人欣慰的是国内多家媒体已经意识到这个个问题,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如湖南卫视的《消防大本营》节目就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

4、电脑游戏。电脑游戏如今成为网络世界的一个巨大的衍生

商品市场,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巨已经超越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戒除网瘾而绞尽脑汁,有多少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远离电脑游戏而苦心孤诣,其实这或多或少都有因噎废食之嫌。游戏本身没有错,孩子玩游戏也没有错,问题是我们给他们什么样的游戏去玩,怎样把握度。游戏开发方完全可以根据目前的消防教育现状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发出适合少年儿童的电脑游戏,逐步发展壮大成战略升级游戏。目前国内已经有公司在作类似的尝试,但还比较粗糙和简单,不能引起少年儿童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浓厚的兴趣。

5、主题班、队会,团日活动。由于我国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少年儿童基本都是在校学生,都参加了共青团、少儿队,因此利用班会、队会和主题团日对少年儿童开展消防教育是常用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取得成功经验最多的一种形式。江苏镇江市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利用这种形式(当然也有其他的形式)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有很强辅导经验的老师和消防安全意识较强的中小学生,**年该市的一个在校小学生利用在学校学到的消防安全知识成功解救在家中煤气中毒的父母亲,得到媒体和广大市民的赞扬。镇江市某小学主题队会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孩子们既可以学到一定的消防安全知识也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真是一举多得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二)、主动参与的形式。

1、消防题材的绘画、书法、作文比赛。这也是目前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专题教育时常用的手段和方法之一,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组织简单易于操作,缺点是深度挖掘不够,很难入脑入心。

2、组织与消防工作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消防隐患我来查”,“消防安全进万家”“消防安全支一招”等等名目,宗旨就是将孩子们引入到火灾隐患的发现以及整治工作中去,小手拉大手共同除火患。这样做可以唤起广大的少年儿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起到发起者、组织者、督促者的作用。前文所述,孩子们都是有强烈表现欲和创造性的,只要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开展得如火如荼,收到良好的社会性效果。这种模式对组织者的要求很高,事前要经过精心策划安排,周密组织,对孩子们也要进行一定基础的培训,使他们肯具备一定的防火知识,另外还必须保证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的绝对安全,不就顾此失彼地忽视孩子自身的人身安全。

3、结合消防站开放,组织孩子们到消防站、消防教育(科技、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这种教育形式近年随着消防站的开放而大行其道,到消防站(馆)参观学习的好处是可以利用站馆现有的装备器材设施实物等等,让孩子们直观、真实地了解消防科技知识、火灾发生的原理、火灾的危害、防控火灾的手段、当今消防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是科普的一种好方法,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教材,更是普法教育的好手段。

三、两个值得注意的的问题。

在进行少儿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的时候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组织者的注意:一是立足少儿身体发育的特点,在组织孩子们做一些动手项目时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防止受伤;二是立足少儿心理发育欠成熟的特点,在制作供孩子们收听、收看、观看广播、电视节目或者玩消防知识类电脑游戏的时候,切忌不可出现血腥、暴力或者其他不健康的成分和因素,以免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运用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通过游戏的形式能够释放儿童的天性。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教师与家长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导致儿童缺乏有效的游戏时间。同时,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起与积极性,科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将游戏与教学相互结合,一方面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让儿童寓学于乐,在游戏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正确的游戏化教学观念

通过相关的调查与访谈可知,一半以上的小学科学教师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相互对立,通过游戏并不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因此这部分教师几乎从来没有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进行科学教学。这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了游戏的含义,没有意识到游戏对于儿童来讲也是一种教学,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科学教学。此外,还有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模式存在偏见,认为游戏破坏了传统课堂的严肃性;而其他一些教师虽然认可了游戏化教学所具有的功效,但是认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困难,缺乏可行性。

(二)教师缺乏必要的游戏化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没有掌握科学的游戏化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负责简单的讲解规则与布置任务,自己并不参与到游戏中,导致出现了“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情况,对游戏化教学的效果造成影响。其次,教师没有游戏自主开发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游戏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教材等渠道获得的,这种游戏并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部分教师认为进行游戏自主设计难度太大,而且不一定能够吸引学生;部分教师认为进行游戏自主开发过于浪费时间。

(三)学校科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出现了学历不高、年龄较大、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情况,导致小学科学教学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师都安于现状,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会逐渐丧失自主精神与创造意识,加剧了教师时间操作能力的退化。

二、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运用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观念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游戏与教育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教育理念中包含了教学理论与教学意识,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往往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大部分的教师都存在着行为与理念脱节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教学观念的及时转变。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游戏化教学的优势。其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仅仅更新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将自身的行动与理论相互结合。科学教师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将游戏化教学模式真正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

(二)提高科学教师的游戏化教学能力

1.要对科学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

当前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存在效率较低、重点不突出、观念滞后等问题,导致教师没有相关系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参考与借鉴,提高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能力与自信。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工作。对科学教师进行集中的专题培训,让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加有效与及时的掌握游戏化教学要领。小学科学与游戏教学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针对科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具有特殊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题要与时俱进;第二,培训要知行结合;第三,培训要强调后续调查与指导。其次,建立相关的专题网站。教育培训万丈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能够为科学教师带来极大的便利。

2.提高教师的游戏自主开发能力

首先,为科学教师创造宽松的游戏自主开发环境,让教师在进行游戏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充足的空间与自由,为教师游戏的自主开发奠定基础。其次,科学教师应该建立科研小组,共同进行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发,通过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各自的游戏开发能力。最后,将游戏开发结果运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通过学生的反馈、评价等对游戏化教学进行改进与完善。

(三)建立游戏化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发展性评价方式将评价的重点集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与意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之下,现行的评价制度存在着主体、方法、形式等单一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也应该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与素质作为评价的重点内容。在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中应该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创意思想、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进行评价。因此,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实现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建立,真正发挥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四)注重科学学科资源的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对课程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运用的大部分都是传统的教科书,忽视了其他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科学课程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相互联系的。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关注儿童对于游戏的需求,实现有效与科学教学的相互联系。随着专题课程资源王章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多的学科资源被挖掘与利用,实现了教师教育视野与知识面的不断拓展,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与普及。

总结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小学科学肩负着培养儿童科学实验的重任。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吗,应该通过游戏化教学对其进行有效地解决,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让儿童能够寓学于乐,一方面在游戏中开发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在游戏中帮助儿童学习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乐,刘玉倩.游戏化教学模式在“C程序设计”中运用研究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3,07(87):126-127.

[2]陈圣白.小学英语游戏化教学的建构主义视角反思[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05:80-83.

第12篇

关键词: 混龄教育 连续性 有效实施 社团

引言

混龄教育是指将3~6周岁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中,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倡的一种教育形式。混龄班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它更接近真实的社会生活,让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学会理解、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快乐的情绪和自信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国外混龄教育的传统可追溯到19世纪的“一间房”(one room)学校,欧美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取混龄编班的形式。混龄教育虽早有传统,但早期一直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近代的班级授课制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备受批评。人们回头重新审视混龄教育,重新发现了它的价值。20世纪60年代,古德兰(Goodlad)和安德森(Anderson)的著作《无年级学校》(The Non-graded School)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混龄教育的研究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今年来,混龄教育在德国、美国、意大利、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学前教育发达国家极受关注,而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儿童无兄弟姐妹的情况也引起了国内众多教育专家和广大家长的关注及思考,目前国内部分幼儿园也尝试运用间断性的混龄教育对幼儿进行学习、活动。

混龄教育通常分为“间断性混龄”与“连续性混龄”两种形式。间断性混龄是指每天一个时段或是一周一至两个时段之内采用混龄教育。连续性混龄是指一直都采用混龄教育,从幼儿入学开始就实行。“间断性混龄”与“连续性混龄”的主要区别在于,从时间上,前者是非连续的、间隔的、随机的,后者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持久的。基于社团活动特性,本研究选取了连续性混龄教育形式,拟通过在杭州少儿艺术团—演艺团内的实践,了解连续性混龄教育模式对社团的发展、对团员自身的成长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改进社团建设和管理的目的。

一、在社团中实施连续性混龄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与其他校外教育组织形式不同,社团是以兴趣为切入口,籍自发的感召力与凝聚力,打破区域、年龄等背景的限制,通过创造各种实践和体验机会,使少年儿童在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效进程中,发展身心、陶冶情智、修炼品性、施展才华。这些特性决定了在社团中实施连续性混龄教育有较强的可行性。具体到笔者所负责的杭州少儿艺术团—演艺团,笔者认为实施连续性混龄教育的有利条件非常突出,这主要表现在:

(一)团员的年龄构成。

因表演专业的特殊性,团队招收学员年龄从8-15岁不等,团员年龄结构参差不齐是团队的一个特色也为混龄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先天的条件。目前团队实际团员30人,8岁5个、9岁5个、10岁8个、11岁4个、12岁4个、13岁4个,个别初三团员因学业紧张已申请退团。

(二)团员具有的共性。

团员之间虽然年龄跨度大,但孩子们彼此相处融洽,年龄的差距并没有使孩子们产生距离感,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共性:喜欢表演、性格外向、喜欢集体活动;有较强的合作意识;适应能力强;喜欢挑战、喜欢接受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精力充沛、好动、爱玩;追求自由、快乐、开放的教学环境。

(三)表演的专业特性。

团员通过作品的排练,角色的塑造,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一个作品需要不同年龄段的团员塑造不同的角色,有需要年长的团员扮演兄长、教师,也需要年幼的孩子扮演小弟弟小妹妹、小动物等,根据角色确定不同年龄段的演员,让不同年龄段的团员发挥所长。

二、连续性混龄教育模式在社团中的实施途径

(一)组织管理方面。

为使团队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杭州少儿艺术团—演艺团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每位团员配有一本团员章程,其中章程规定,团员入团后不得擅自离团,如有特殊情况需提交书面申请,团部秘书处同意后方可执行,而针对初三团员(客观上此阶段学生学业非常紧张),章程规定团员只需递交书面申请后就可办理暂休,因此,团队内部的团员结构非常稳定,并且,团员在入团到退团的若干年学习、训练、演出活动中都是以连续性混龄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长期教学。

为培养团员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团队中综合能力强的团员潜质,团队建立了学生理事会组织为团员自主管理提供了平台。理事会组织包括理事长、生活后勤理事、纪律监督理事、专业业务理事、组织协调理事,各理事会成员协助老师一起管理团队日常工作。理事会二年改选一次,在当选的这二年中,理事会成员必须抱着为团队服务的宗旨开展各项工作,在每一届的理事会改选时,团队艺术指导会充分考虑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加入理事会,把连续性混龄教育落到实处。

1.组织协调理事:负责团队日常排练与活动的总点名;协助老师组织各类会议、演出和活动;搜集、整理团员档案;及时征集团队意见与建议上报;组织团员做好团队的宣传工作。

2.专业业务理事:协助老师做好有关专业测评、考核等工作;分发学习资料等;及时了解和帮助学习中有困难的团员;在专业学习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3.纪律监督理事:负责团队日常排练、演出和各类活动的纪律管理;及时表扬团队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及时纠正团队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负责每月的考勤、考纪表统计、填写及反馈。

4.生活后勤理事:负责训练场地的卫生督导工作;协助老师进行活动过程中的餐饮管理、演出服装管理。

学生理事会的成立及运行为团队自我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卫生理事在训练结束后要求每个孩子把自己的凳子放回原处,把自己身边的垃圾带走,小年龄段的孩子搬不动凳子,年长的团员会积极主动的上前帮忙,同时小年龄段的孩子也会不忘说上一句“谢谢”。课后排练场干净整洁的像没有活动过一样,这种现象与没有设立理事会之前是完全不同的。又例如:每年的暑假团队集中训练,团员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像一个大家庭,上午训练结束后,孩子们会很自觉的排好队,由理事会的成员来逐一派发午餐,这种良好、健康、和谐的团队气氛会影响着每个孩子。

(二)常规教学方面。

团队常规训练每周一次,每次授课3小时,每学期15次课,滚动教学,团员每年除春、秋季的常规教学外,还进行暑假集训,以及各类演出、活动、比赛的排练。

常规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作品排练及优秀作品欣赏等三部分构成,所有团员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听、看、演、思考,以混龄的形式进行集体教学。课间休息,团员们仍然会兴致勃勃地和不同年龄段的团员一起游戏、玩耍,他们在混龄教育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得如鱼得水。

在排练作品时,教师会提供多个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作品,由孩子们自主选择,并自发主动地去邀请作品中的其他搭档,然后组成一个剧组,并且,每组推选一位小导演,负责拟定作品的排练计划、沟通协调演员之间的关系、组织落实排练等,此阶段教师只是起到协调、调配、引导的作用。待每个剧组的作品粗成型后,教师再逐一细扣,没有轮到的剧组继续在小导演的带领下自主的进行排练。每个剧组以角色需要落实演员,因此,剧组中的成员往往是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层次的团员组合在一起来共同完成一个作品。

(三)在比赛、演出方面。

一台文艺节目需要不同专业多种形式的节目汇集呈现(如舞蹈、声乐、戏剧表演等),和其他艺术类专业相比,戏剧表演专业不追求“一杆尺”的审美标准是其有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特性,同时,这一特性所体现的作品也往往是整台节目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在比赛、演出方面,我们尝试把角色的舞台效果与连续性混龄教育的理念结合起来,综合地体现在作品中。前段时间团队有作品参赛,其中相声节目我们尝试用异性、异龄、体型反差大的两位团员来表演,打破常规的演员构成模式,结果舞台效果出奇的好,这种有意义的尝试让连续性混龄教育的理念在团队的方方面面得到体现,也使得这一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地扎根于团队。

三、连续性混龄教育模式实施的成效分析

(一)混龄教育能使同伴教育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布朗芬布伦纳教育生态理论提出:教育生态系统分为五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其中微观系统直接作用与儿童的发展,混龄同伴之间的互动为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创造了良好的微观系统条件。目前我团30位团员当中,只有一位不是独生子女的,其余29位均是家里的独苗,他们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了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或缺失。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独生子女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集体团队意识,而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而多年来通过混龄教育,团队中独生子女团员的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得到了非常有效的纠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同时,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是儿童成长的途径,观察模范的对象越是多样化,儿童社会学习就越丰富多彩,混龄教育为儿童大量观察和学习不同发展水平的同伴提供了机会。而作为语言表演专业,团员间的相互观察、模仿和学习对团员的专业提高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混龄教育能促进团员认知能力发展,提高其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儿童认知的发展需要与同伴不同观点的互动,通过与同伴的争论使得儿童能学会接纳,重组自己的认知构架,而混龄教育让认知成熟水平不同的孩子交流互动,使认知冲突出现的几率更大,这一由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冲突理论,表述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相处对认知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确实,经过多年的观察笔者发现在混龄教育的表演实践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团员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概率。孩子们在排练、创作过程中不断地体会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想法,不同观点相互碰撞,有助于刺激大脑的发育,进而促进团员的认知冲突的发展。团员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刺激,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智力及专业领悟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表演专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训练充分提高团员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三)混龄教育能有效促进团员的社会性发展。

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生活”是国内引用最广泛的教育理念。混龄教育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完整、生态的生活,有助于不同年龄的儿童理解和掌握社会规则,在交往中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最新研究表明,同龄儿童在一起易产生攻击,而异龄儿童在一起活动时,年长的儿童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作用,会表现出比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通过混龄教育,面对比自己小的新团员,老团员更愿意谦让、帮助,享受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而新团员通过与老团员的交往,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系和激励帮助,从而学会感恩、学会关心他人,有效促进团员社会性的发展。

(四)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团员的情感。

在混龄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团员一起学习、排练、演出、游戏、生活,增强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与异龄同伴交往带来的角色、心理体验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对团员提出了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以前是新团员的,现在可能就成了老团员,角色会发生动态变化,促进他们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另外,团队排练的各个作品剧本本身设置的角色也给各团员提出了更高、更有难度的角色挑战。这种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团员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结语

总体来说,在社团内实施连续性混龄教育模式,成效是比较显著的,它不仅有利于社团的有序管理,更有利于促进团员的综合发展。在社团内,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他们相互挑战,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通过混龄教育在团队中的开展,新团员与老团员之间自然存在差距,新团员向老团员询问、模仿及借鉴,而老团员则向新团员做出指导、示范、纠正。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超越他们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水平,又力所能及地发展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争取达到“最近发展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使团员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

连续性混龄教育在杭州少儿艺术团——演艺团中的有效实施,使得团员经过若干年的混龄教育之后,各方面综合发展的都非常全面,所取得的成绩也相当可观。团队中的每个团员在自己的学校都是活跃分子,担任不同的学习职位,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一部分初三的孩子毕业后都顺利考上了重点中学。在专业方面,孩子们活跃于各种舞台及影视剧组。团员曾与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董浩、小鹿姐姐等同台主持,与焦晃、张家声、童自荣、姚锡娟、肖雄、田华等老一辈艺术家同台演出,有的团员还被剧组选中担任电影《兰亭》及《三江船歌》的女一号,这些孩子的表演都受到了各位专家的一致肯定及赞扬,因此,“连续性混龄教育”的作用能影响孩子们一生,使他们能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81.

[2]钱秀华.在我国幼儿园时间混龄教育的困难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5(2).

[3]黄俏乐.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J].华章,2009,(4).

[4]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研究[J].2005,2.

[5]盧美貴,黃意舒.幼稚園混齡教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93.27.

[6]徐汉林.改变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4:125-133.

[6]蒙台梭利(意).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

[7]蒙台梭利(意).发现孩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

[8]曾洁女.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传播及本土化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04):5-7,26-31.

[9]曹东.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实践与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04):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