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时间:2023-08-17 18:04:33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第1篇

[摘 要] 本文基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经验,针对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价值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标管理的评估方法。研究了该方法在企业信息化项目价值评估和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评估两种情况下的应用,并通过具体的评估案例实践,验证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价值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对标管理;企业信息化;价值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3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65- 05

1 前 言

近些年,企业信息化价值逐渐得到认可,信息化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价值也体现着企业价值。一般来说,所谓信息化价值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信息化价值,即某一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或信息系统建设能够为其建设主体带来的价值,一般表现为直接的、可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是对一种具体的、短期的、单一的信息化项目价值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广义的信息化价值,即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来影响和优化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的过程,是对宏观的、长期的、复杂的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进行评估。

伴随着国际信息化的深入飞速发展,我国两化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价值评估结果的模糊性表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战略价值参考,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而严肃地评估信息化价值,但围绕信息化价值的分析与评估,仍然存在着评估方法的缺失和评估不够量化等问题。对此,本文作者结合信息化工作实践,参考大型央企集团信息化工作模式,提出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价值评估方法。该方法既适用于对具体的信息化项目建设进行评估,又适用于对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进行评估。

2 基于Ρ旯芾淼男畔⒒项目价值评估

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项目价值评估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即选取对标企业、选取对标管理指标项、对标评估及分析。以我院建设的项目管理系统为评估对象来阐述该方法的应用。该系统建设目标是为了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使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系统实现了从经营、合同到生产组织、项目管控及验收、归档等全程线上管理,功能覆盖了正式生产项目、投标项目、代政府咨询评估项目、经营服务项目以及科研项目和管理类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业务流程节点涉及经营管理、生产综合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生产、工时管理、指标管理、综合报表等8大类41个功能模块。该系统2012年正式立项,至今已建设达5年整,先后投资达480万元。

2.1 选取对标企业

首先选取已经建设了类似系统的三家单位作为对标企业。对标企业的选择可以是行业内企业、集团内二级子公司或者与本公司规模体量及经济效益基本相当的单位。经过调研走访,选择了一家北京建筑设计单位、一家行业内施工企业和一家与我院规模体量基本相当的省级规划设计院,为方便描述,分别为上述三家企业设定代号为A、B、C。

2.2 选取对标管理指标项

对标管理指标项的选取对评估结果至关重要,它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某方面价值的关注程度,指标选取的恰当与否会影响价值评估结果。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提出的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的九大知识领域,结合企业自身对信息化价值关注点,选取其中与项目价值关系紧密的五项改进后作为对标管理指标项。

(1)项目整体目标:是对项目建设后形成的预期结果的描述,建设目标的方向性和现实性是系统能否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因此衡量项目建设价值时往往从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可实现的角度进行考量。

(2)建设内容及范围:是指为达成项目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对于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可从两方面来描述。一是根据项目周期的阶段按照项目管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集成准备、集成实施及测试与验收等6个阶段对所涉及的工作进行层层分解;二是根据系统需实现的业务功能模块来进行层层分解,将业务流程进行细化。项目建设内容及范围有覆盖程度及深化程度之区分,在做对标评估时要确保使用同一维度的内容分解方法并使分解的各个工作事项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

(3)项目时间进度:是指为完成该项目所产生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总和。一般指信息化项目从立项启动到上线验收经历的时间。

(4)项目投资及成本:指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总和。

(5)项目建设质量:对于信息系统来讲,项目的建设质量主要从三方面来考察:一是系统建设选择的技术框架体系是否合理,如系统选择的软件技术,采取的安全技术等是否合理;二是系统本身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标准或客户要求,如系统可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等;三是系统建设的组织管理过程是否规范合格,如过程的组织与管理(P-D-C-A的执行过程)、风险分析与管控、项目参与各方的沟通程度等。

2.3 对标评估及分析

对标评估过程需要专家参与。对于信息系统的价值评估,一般由领导、业务部门、信息化部门、行业专家及用户共同组成5-7人的专家组。首先到各单位调研,就对标管理指标项与各公司沟通了解情况,每位专家将填写对标评估表,经过对比分析给出各家指标项的评分;汇总专家对标评估表,取平均值作为该公司某项指标项的最后得分,得到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院的建设目标相对清晰,建设框架和内容、功能相对完整,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了项目组织管理的质量控制环节,避免了走弯路,在时间上节约了返工成本,总体属于中上等建设水平。这与我院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也证明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方法是可行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将该办法应用于系统建设之前,即调研各家单位后形成上述对标评估表,根据评分来决策其他要素几近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投入的多少或时间进度的控制。

3 基于对标管理的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评估

运用对标管理方法来评估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价值同样适用,只是选取不同的对标项。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的信息化价值评估为例,根据国资委年度评测指标体系,在行业内信息化较有影响力的央企有某综合能源集团公司(设代号M)、某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设代号H)和某大型专业能源集团公司(设代号S)等。中国交建选择这三家行业优秀集团公司作为对标企业,对标管理可以选取以下几个指标项。

3.1 指标项1:信息化领导力

从信息化领导力来讲,大多数公司均由公司领导亲自挂帅或设立CIO制度,将信息化定位为驱动企业变革与转型的核心要素,以信息化为切入口实现企业整体变革。在这方面,这三家对标企业均由集团公司副总全面抓总信息化,实现集团范围内的管理提升和变革。

3.2 指标项2: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

从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上,信息化工作是系统工程,集团上下应齐心协力,适宜集中统一、步调一致,不适宜分散建设、重复投资。这方面,三家对标企业的实施路径与策略见表2。

3.3 指标项3:信息化管控w系及职责分工

信息化涉及众多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内容,建设过程中清晰明确的管控体系和职责分工能够帮助业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尽快进入角色,共同提升业务和信息化水平。在这方面,三家公司均有成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办法、信息化与业务活动的规范接口及相关技术标准。

3.4 指标项4:信息化建设力量

信息化工作的效用发挥一定是信息化理念、技术与公司特有文化、管理模式、组织模式的有结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一支自有专业队伍必不可少,不仅可以支撑企业内部管理变革,同时还可成长为行业内独立业务板块。三家对标公司的具体情况见表3。

3.5 指标项5:信息化资源投入

充足的资源投入是信息化工作的强力保障。在对标企业中,各公司都非常重视信息化投入。经调研了解到各对标公司的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见表4。

从以上五个维度的指标项来对标分析,目前中国交建在信息化领导力方面,尚未设立企业CIO制度,二级单位信息化组织架构尚需要完善和充实,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方面,2010年提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12年在《中国交建十二五信息化顶层设计》中正式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筹建设”的四统原则,2016年又进一步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投资、统一运营、统筹建设”的六统原则;在信息化管控体系及职责分工方面,公司已制定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但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仍有待提升,业务部门及信息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仍需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在信息化建设力量方面,中国交建下辖7家信息化专业公司,运维人员约1 400人,但由于市场分散、地域分散、人员分散、专业分散等原因,尚不能形成合力;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中国交建年度投资约4亿元,同期营业占比仅为0.1%,相对建设期投资偏低。

为以上五项指标给出相应评分,见表5。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交建应在信息化领导力、资源投入及整合信息化团队方面进一步提升,这与集团当前信息化所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与中国交建在国资委信息化评比成绩是一致的,与当前集团上下对信息化的认可度也是一致的。

4 结 语

以上就信息化工作实践中的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化价值评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初步证明是有效果的,但仍有可改进和优化之处。比如,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价值评估时,可将指标项增加和细化,或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表进行评分,得出的结果将更加量化和准确。总体来说,信息化价值评估对企业管理层和技术层衡量企业信息化价值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做好信息化前评估和后评估有助于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杠杆作用,促进企业的两化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2篇

评估工作背景和意义

现阶段,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飞速创新发展和进一步普及扩散,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持久,信息化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制高点。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所以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内生需求,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经济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需要在现有工业化基础上,快速增强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的设计和把握,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是走中国特色两化融合道路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中央、地方、行业和企业不同层面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具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以引导各地区、各行各业和企业在统一框架下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框架体系所蕴含的两化融合理念和内涵也能够帮助各推进主体统一对两化融合的认识,增强工作合力。

促进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是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顶层设计,其评估视角、要素是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保障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从全局考虑出发、符合两化融合发展规律和方向的重要依据。依据评估框架体系和结论,能够支撑各部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项目资金支持等工作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增强工作的连续性。

摸清两化融合发展现状,找准目标和定位。评估工作能够正确评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帮助政府准确的总体把握发展现状、趋势和规律,显著提升决策科学性。帮助行业管理机构摸清本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情况,挖掘共性问题,提升为行业内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帮助企业明确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找准标杆定位,设定发展目标。

加强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科学引导和务实推进。企业是两化融合的推进主体,信息化对我国工业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的规范性、标准化,以及业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性、阶段性、以及指标间相关设计,能够引导企业找到发展路径,务实推进两化融合工作。

评估工作历程与成效

2009年~2011年,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会同相关司局,以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总支撑,重点在行业层面开展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探索,分两批在钢铁、冶金矿山、化肥、纯碱、水泥、电解铝、重型机械、机床、轿车、商用车、造船、造纸、家电、棉纺织、服装、肉制品加工和乳制品等17个重点行业,试点开展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设计了一套总分结合的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组开展了两化融合内涵、发展进程和战略研究,并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基于对研究和现状数据材料的分析,形成了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关键要素的基本认识和发展水平的真实判断,提炼了大量工业企业先进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

评估体系采用总分结合的方式,设计统一的顶层框架,细分指标突出行业特色,既能够用于掌握总体水平和趋势,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又能够加强对企业有针对性的引导。评估体系广泛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为目标,重点评价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业务改进和管理创新产生的效果,激发企业内生评估需求。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在三年的评估实践中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得到各行业企业、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开展17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试点评估工作。基于两化融合总体框架体系,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形成行业评估工作组和专家组,分两批试点开展了17个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测评工作,行业范围涉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点民生产业和产业振兴规划领域,覆盖各工业门类和不同生产类型。

首先是,研究制订了17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调查问卷。各重点行业的评估体系均是各行业典型企业先进经验的表征和体现,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水平,还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其因行业特点不同而各有侧重,直接针对信息技术在与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点选取指标,综合考虑反映现阶段企业两化融合实际水平和科学引导未来发展等因素。各行业评估体系充分调动起行业内先进企业和资深专家的力量,各行业龙头企业均参与到行业评估体系的构建工作中。

其次是,开展17个重点行业企业的实际测评。评估工作组对近100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实际测评,在广泛培训的基础上获取了近800家企业两化融合现状的有效数据,数据覆盖30个省和直辖市,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民营、外资,大型、中小型等多种企业类型均有涉及。在多场企业培训过程中,统一了企业对两化融合评估框架、行业评估指标和调查问卷的理解,强化了对企业的引导和数据有效性。

最后是,形成和推广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成果。依据测评数据,总体和行业工作组形成了两份《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总报告》和17份《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选取了近百家标杆企业。各行业还分别召开了评估报告和结果会,让参评企业共享评估成果,并针对每个企业给出反馈,提出改进建议,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和各指标对比情况,引导企业梳理薄弱环节,实现对标赶超。

制订并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评估总体工作组充分提炼企业最佳实践,总结和提炼行业评估成果,制订了面向整个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并于2011年11月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下称“评估规范”),用于指导行业评估标准制订、企业自我评估以及与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各项工作,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及其持续改进。12月,工作组面向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召开了评估规范高级培训班,详细解读了评估规范核心理念和内容。

《评估规范》是覆盖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全局的顶层评估框架和引导体系,能够指导和引导各地方、各行各业构建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开展评估工作,帮助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评估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实现对工业企业的促进和引导,更加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目标

经过三年的实践,以企业为评估对象,立足行业开展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下一步要逐步从“试点开展”走向“全面推广”,形成全局统筹、各有特色、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促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走向体系化。建立和完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的协同工作格局。促进评估工作流程和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增强不同区域、行业间评估工作的协调性。

充分激发企业参与评估的内生动力。增强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引导性,明确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判标准和依据,将两化融合水平等级提高与产业升级、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和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企业主动参与评估工作。

创新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手段和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评估数据收集效率和质量,促进成果提炼和共享。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与政府相关推进工作相结合,更深层次地发挥评估工作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动评估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立足服务,以能够为企业带来切实效益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第三方评估服务机构等市场力量的积极性,研究建立良好的利益分享和市场运作机制,催生第三方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业态,逐渐形成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产业。

未来重点工作

根据苗部长指示精神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重点工作计划,下一步要进一步夯实评估工作理论体系基础,更广泛地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等级认定工作,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评估服务平台和组织保障体系,并在区域层面开展探索。

完善两化融合评估理论体系,开展标准制订工作

不断深化评估理论体系研究,修改完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推动评估规范成为国家标准。

选择若干重要行业,研究并制订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标准草案,完善并申请成为行业标准,开展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广泛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开展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活动,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认证相关专业培训,涉及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主管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企业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等。

全面开展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依据评估规范,开展重点行业评估工作,两年内实现对主要产业领域的全面评估覆盖的目标。指导和支持行业制订行业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开展实际测评,撰写和行业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参评企业。

开展各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对比分析,总结和提炼行业两化融合的共性关键问题和发展规律,定期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报告。

推进各方共享评估数据和成果,全面梳理行业评估成果,挖掘标杆企业的典型经验,总结和提炼先进模式和解决方案,进行全国推广。

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

依据评估规范,研究和不断完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关键理论问题,界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判的标准和依据,明确两化融合水平评估要素与各水平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

制订并出台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标准和工作管理办法,规范等级认定工作流程、内容和方法,完善工作机制。

与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

建设和运营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

开发建设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提供统一信息、成果交流共享、咨询培训、评估认定等服务。支持各单位依托平台分别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和等级认定工作,实现数据资源集中管理和充分共享。

搭建数据直报体系。依托各评估认定实施主体,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行业等数据直报系统,为进一步加强区域和行业管理,实现产业链优化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开展两化融合项目评估和全流程监管。依据评估规范建立两化融合项目绩效评估体系,依托评估服务平台对两化融合样板企业和重点项目申报、审批、监管和验收等进行全流程评估和管理,提高样板企业和重点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更好支持经验挖掘、规律提炼和成果推广。

搭建两化融合评估认证实施组织体系

成立两化融合评估认定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托两化融合评估专家组,成立评估认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各层面两化融合评估以及水平等级认定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建立两化融合评估认证中心。依托两化融合评估总体工作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立两化融合评估认证中心,承担两化融合评估和企业水平等级认定总体工作,完善评估认定实施组织体系,建立和运营两化融合评估公共服务平台,代部行使两化融合评估认定相关统筹、监管、协调等职能。

开展区域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试点

建立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召开专家研讨会,确定指标的权重、评估规范和测算方法。

开展评估数据搜集及调研。搜集有关统计数据,并请专家及各省市针对指标体系提出修改意见。请各省市协助评估工作小组调研和采集数据。

第3篇

关键词:评估指标体系;信息化;管理系统

课题项目:本文系滨州职业学院2009年度课题“质量评估信息化研究――以中小企业员工招聘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劲引擎。因此,着力推进中小企业在其员工招聘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助于企业避免招聘风险,提高企业员工招聘有效性,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中小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对招聘活动评估是发现招聘问题、完善招聘工作体系、提高招聘工作质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种评估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要评价招募到的新员工数量、招聘速度、人员流失率和部门经理满意程度等,还要考虑招聘的成本、实际结果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候选人意见反馈等因素。对于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估,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是针对以下三方面:招聘过程评估、招聘结果评估、招聘方法评估。虽然各种评估都具有一系列相应的测评指标,侧重点不同,但不同的评估有些测评指标是重叠或呼应的。基于此种情况,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应聘者角度、招聘企业角度和社会角度来设计中小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估指标。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中小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价工作的前提。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经过对指标的分析和筛选,建立如表1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评价体系。(表1)

二、系统整体设计

(一)设计原则。本系统旨在为中小企业单位提供一套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员工招聘质量评估体系,以代替传统的纸质调查问卷评估方式。现代软件系统的实现需要多种计算机技术混合使用,为了得到易于使用和维护的评估系统,依据以下原则:

1、稳定性和健壮性。稳定性是系统能够持续提供正常的服务,健壮性则是在遇到异常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使用。要达到稳定和健壮的目的,需要从硬件环境、系统环境以及软件的实现等多方面考虑。

2、复用性。是指一个软件的组成部分可以在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地方、甚至另一个项目中重复使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

3、易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对于系统需求的变化易于对系统做出调整或修改原有功能,或增加新的功能。

4、易用性。实现系统功能的同时,考虑怎样才能够更好地向用户提供这些功能,方便用户的使用。

(二)系统总体设计。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综合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确定本系统研究思路为:广泛收集和企业员工招聘评估相关信息数据项,对这些数据项进行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处理,建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主观评估以及评价结果统计等在内的质量评估信息数据库,再按照软件工程和模块化设计思想,构建具备评估数据管理、权限管理、分析统计结果、输出等功能的员工招聘质量评估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分为前台操作和后台支持两部分,前台操作主要完成显示功能,后成编辑和管理功能,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图1)

三、开发架构的选择及系统详细设计

(一)系统开发架构。计算机软件项目的业务逻辑开发主流语言是Java,系统架构的主流技术是MVC(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如图2所示。(图2)MVC设计模式把应用程序抽象为Model(模型)、View(视图)、Controller(控制器)三个功能截然不同的部分,三者既分工又合作地完成用户提交的每项任务。经过综合考虑,本系统使用Java语言、采用基于MVC模式的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开发,开发环境使用Eclipse/MyEclipse,Web应用部署在Tomcat中。用户访问界面用JSP网页形式设计,用户请求由控制层的Servlet进行处理,具体处理由模型层的JavaBean进行,控制层再根据请求的反馈结果在JSP页面中做出响应。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共设计了十多张表用于保存不同的数据。数据库中主要包含的表为:评估者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评估问卷信息表、评估项信息表、单选表、复选表、文字表、评估项类型表、是否默认选中表、管理员类型表等。

2、评估数据管理模块。对评估数据的管理功能是质量评估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它提供了作为质量评估载体的问卷的创建、修改、删除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对评估范围和状态进行控制和管理。

3、权限管理模块。为了便于管理,系统进行了权限设定,系统使用者分为系统用户和访问者两类。系统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管理员两种角色,系统管理员属于高级管理员,可以管理普通管理员和评估问卷;普通管理员属于一般管理员,可以管理评估问卷和自身信息;访问者可以访问管理员的评估问卷,进行填写和提交,查看访问结果。

4、答卷模块。答卷模块的功能相当于传统评估方式下问卷的分发及回收。需要参与评估的用户进入系统的答卷列表中,只可以看到其可以参与评估的问卷;另外,当用户答卷时也会判断此用户是否已作答,如果是则不能重复作答。本模块的功能虽然是独立的,但功能少,所以只设计了答卷页面,具体功能的实现则放在了评估数据管理模块的业务类中。

5、评估结果统计模块。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评估结果的浏览与统计。浏览功能可以查看每份答卷的详细作答情况;统计分析实现统计每份评估问卷有多少份答卷,各种选择题目的选答情况,据此获得此次人员招聘工作的某些趋势或倾向性信息。对于文本题型,则可以通过移动滚动条查看具体结果。

四、结束语

员工招聘质量评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思路,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方便对评估系统的维护管理。通过系统评估,给中小企业员工招聘工作的有效性给出客观评价,这将为企业控制招聘环境、选择适当的招聘方法和途径提供指导,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员工招聘质量。同时,也为招聘制度、手段的科学化提供依据,确保企业能够招聘到所需人才,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国辉.航天企业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上).

[2]朱正亮,陈珍珠.中小民营企业招聘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3.

[3]朱海林.企业员工招聘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10.

第4篇

关键词:企业资信评估;现金制指标;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指标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资信评估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拥有三大巨头资信评估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其中,穆迪公司擅长国家评级,保准普尔公司善于企业的评级,惠誉公司擅长金融机构与资产证券化评级。除此之外,一些新兴的资信评估机构不断涌现出来,掀起了资信评估的高潮。

20世纪80年代,中国资信评估业务开始逐步发展。国1987年务院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个别省市组建资信评估机构,开始进行长期企业债券评级。我国资信评估机构有50家左右,是上世界资信评估机构最多的国家。

二、企业资信评估的导论

(一)资信评估的概念

对资信评估主要有以下观点:

1美国的穆迪公司在《全球信用分析》中指出:资信评估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债券发行人未付、延付而可能遭致之信用损失需要,而顺应产生的的一种指标。资信评级是最迅速的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之一穆迪公司认为资信评级是预测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偿债的信用风险,并且还认为资信评级是最迅速的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之一。

2美国标准普尔公司认为: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考虑来决定是否或者进行更大的投资,而资信评估则作为企业信用风险的一种衡量标准。信用等级证券高低不能作为发行主体整体效益评价的标准,它只是个一个有局限性的指标。 评级质量的三大因素是指整个评级体系的科学性、评级过程中评级分析与判断的可靠性和评级工作的客观性。客户对评级结果的信任程度是评级机构赖以生存的条件。

3日本黑泽义孝先生在《债券评级》认为债券评级的目的是债券能否按照约定得到实现,可信可靠地程度,避免客户因消息不灵而遭到的损失。并指出资信评级是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

4刘继忠先生在《资产信用评估概论》一书中指出:资信评估可以理解为:由独立、中立的法人评估机构,根据评估客体的委托,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的规定,凭借科学系统的程序和方法,对评估客体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序进行调查、审核和测定,经过同评估事项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反映其评价的结果的活动。

5 吴晶妹在《中国企业与证券的资信评估》一书中扩大资信评估的范围,认为资信评估对象的资金、信誉,从质和量,并对这些方面进行计量和检验,然后客观,科学的做出全面的评价,来满足委托人的要求。

6 朱荣恩和徐建新先生在《资信评级》一书中指出评估的重点是经济活动中的借贷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程度,是一种评估信用风险的管理活动。

7裴光在《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一书中认为资信评估的目的在于帮助委托人减少在市场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即资信评估机构)恰恰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用简单符号语言的信息传送给委托人,降低其交易的成本。

(二)资信评估的意义

1 资信评估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一项公证性的事业。资信评估促使企业自觉地加强信用意识,保障筹资人的融资顺利,维护股东的合理权益,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资信评估是促使资金优化配置的重要助推器,资金的优化选择,有利于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资信评估是为金融市场提供信息服务的源泉,资信评估是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情况的一个指标。

三、企业资信评估制度的问题和建议

针对我国在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保险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企业信用评级要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同时要对评级结果负责,保证其独立、客观、公正性。适当改变目前企业使用的债券额度管理办法,这样减弱了企业债券的发行收到政府计划的严格限制的问题,同时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推动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2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体系,目前各家评级机构不统一。这急需得到统一,提供一个公认得衡量尺度,增强投资的透明性。可以成立信息评估行业协会,来统一指导和管理资信评估工作。

3由于市场的变化的不确定性,资信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改进评级方法达到与时俱进。

4提高对资信评估的认知度,考核资信评估专业人员的资质。鼓励资信人员不断追求实践研究,加强应用水平,提高职业素养。

5对资信评估的真实得以保证,实现我国资信评估标准化。我国虽然是资信评估机构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数量虽多,质量不精。资信评估机构不健全,所以我国的资信评估机构急切需要进行全面整顿,提高机构整体质量。资信评估机构人员不稳定,必须加以充实。同时,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建立统一准则,提供公众标准,维护行业次序。各资信评估机构必须达到机构独立设置、制度标准完备、执业人员充实,并需要一定业绩才能建立。

6强调对外开放和保护培育资信评估机构的双重原则。既要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的资信评级水平。又要警惕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的渗控图谋,对我国资信评估机构的保护,捍卫我国的金融和国家安全。

结束语

资信评估已有一定的历史,也得到各国广泛的认可。资信评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融资机制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作者针对针对我国在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保险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资信评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统一资信评估的评价标准,尽量做到资信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会计人员要不断提供提高其职业素养。(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继忠刘继忠.资信评估概论[J].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4.

[2]黑译义孝. 债券评级[J].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44-45.

[3]美国穆迪投资人公司.全球信用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48-75.

[4]吴晶妹.中国企业与证券的资信评估[M].中信出版社,1994:23-24.

[5]朱荣恩.资信评级[J].上海三联书店,1996:23-29.

[6]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320-321.

[7]唐继军.我国资信评估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47-53.

[8]石新武.资信评估的理论与方法[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69-172.

第5篇

[关键词]评价模型;电子商务就绪;建筑企业;电子商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建筑行业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时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更是由该行业的地位、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所决定。首先,我国工程建筑业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必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次,建筑行业本身具有分散的性质,可能需要横跨多个市场,在短时间内切换于不同的工程领域,往往是在远离指挥中心的异地进行生产活动,具有复杂的物流,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将比其他行业更加需要也更受益于电子商务;再次,国内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低于国外同行,而电子商务就是实现管理现代化和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建筑企业从传统模式转向电子商务模式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获得竞争优势,这其中包含着很高的实施风险。由于建筑企业信息化应用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淡薄、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企业信息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间较难匹配、信息化投资不足和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建筑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实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为我国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化研究提出了十分紧迫的问题,即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模式之前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保证成功。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建筑企业特点的电子商务就绪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一、 “企业电子商务就绪”研究概述

电子商务就绪(e-readiness)研究根据对象不同分为地区电子商务就绪和企业电子商务就绪。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是指企业或组织为成功实施e化战略和计划而对相关各方面进行优化的水平。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思科公司提出的网络就绪评估模型(Net-Ready Evaluation)和普华永道咨询公司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研究提出的电子商务成熟度模型(emm@E-Business Maturity Model)。

思科公司的网络就绪评估模型是基于一套指标体系的定量评估方法,该指标体系包含领导者、管理、企业的能力和技术四大类指标。每一类又由具体指标组成,共有57个具体指标。根据企业对每个指标的符合选择以下5种之一:“完全同意”、“有点同意”、“中立”、“有点反对”、“强烈反对”,对应的分值分别是5、4、3、2、1。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总分,并对企业e化水平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5档:网盲型、网络意识型、网络深入型、网络领导型、网络远见型。通过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确定e化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确定其优势和劣势,并确定行动的优先次序。

普华永道的电子商务成熟度模型能够对任何企业电子商务实践进行定量评价,并与全世界同行业标准的电子商务进行定量比较,以及与同地区标准的电子商务进行定量比较,为企业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它包括九大类指标,分别是:战略类、价值网商务过程类、执行管理类、组织和能力类、安全和隐私类、系统和技术类、纳税类、法规类、产品交付与企业运作类。其下有90个具体指标,每个具体指标有3种选择答案:“完成”、“进行中”、“还没开始”,它们分别被赋予100分、50分、0分。评估的企业对每个指标选择符合自身状况的答案,进行自我评估。评估的结果产生3个定制报告:按9类指标的每类均值计算的企业柱型图报告、同行业企业对比报告、同地区对比报告。

我国清华大学黄京华教授也提出了一套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估指标体系,分为5层。第1层是总指标;第2层是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需求、以及信息技术与企业文化;第3层是三类因素的细化分解,包括9个子类;第4层是对有必要细化的子类的进一步细分;第5层是各个具体的指标,共67个。每一层中的各项指标通过专家打分和AHP方法相结合来确定权重。在评估时,企业对第5层的具体指标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中立”、“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之一进行回答,相应的得分为1~5分。经过加权可以得到各层次的得分。

以上研究成果各有特点,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思科公司和普华永道的评估工具不仅能给出对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水平定量评测的结果,还能与同行业、同地区的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水平进行比较,工具的操作性强,指标易于理解和选择。黄京华教授在其基础上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重新设计了指标体系,并且考虑了指标的权重问题,评价方法更为科学。本文认为每种评价工具都是针对特定的背景设计出来的,因此都有其最为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例如思科公司的网络就绪评估模型更加适用于软件公司、ASP等技术类公司。同时考虑到指标体系应该反映行业特点、文化背景、企业规模、电子商务模式等因素的差异,所以在具体指标和权重的设计上应有所不同。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希望专门针对建筑企业设计一套系统的、操作简单方便的测量指标,以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变革前,判断其在经营、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准备程度,从而明确企业需要改进的方向。

二、 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思路

1. 设计原则

根据以上目标,笔者制定了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建筑行业中的企业,因此在设计指标时要考虑建筑业电子商务的特点;(2)由于外部环境层面的指标难以衡量,所以本指标体系主要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技术的角度进行评价;(3)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建筑企业本身,也可以是企业中的一个部门,甚至是部门中的一个工作组,以帮助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进行自我评价;(4)指标体系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电子商务实践之前应必备的条件,通过评价使企业明确自己进行电子商务变革的准备程度和主要的差距;(5)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具有易操作性并适合自我评估,指标必须易于理解且答案易于选择,不能过于烦琐;(6)为使评估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 设计思路

一个建设项目一般要经过项目建议书拟定、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验收以及使用和维护等阶段,建筑业电子商务是对项目建设周期实行全过程、动态化、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并将项目所有参与方连结在一起的复杂的电子交易系统。在这一电子交易系统中,各参与方的主要活动包括:业主进行网上工程招标、评标、项目控制及结算;设计方在网上出图、展示设计方案;承包商实现对盟友的选择、网上估价、投标、在线项目管理、项目结算;工程师对项目远程监理与咨询,以及供应商和租赁商进行的网上商品展示等。

由此可见,建筑企业电子商务的特点为:(1)管理上的复杂性。项目涉及的参与方和参与人员众多,信息交流复杂,要成功实施和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并获取竞争优势,对企业自身的战略决策、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流程整合至关重要。要想通过电子商务实现所有参与方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则利用信息技术对建筑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是电子商务化成功的重要前提。(3)由于建筑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复杂性、灵活性、涉及面广和跨地域管理的特点,要求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应用的人员要具备较高素质。(4)由于建筑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复杂性,对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IT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根据以上分析,建筑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变革前必须在以下4个方面做好准备:

(1)管理。通过战略、措施、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准备,保证通过技术应用来获取竞争优势。(2)流程。通过提高对现有流程的认识,进行流程的分析和优化,来支持技术的成功采用。(3) 人。人员在思想认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是技术顺利实施和应用的保障。(4)技术。IT能力是企业电子商务变革的物质基础。

这4个方面对即将电子化的组织很重要,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如图1所示。

三、 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笔者从上述4个方面对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该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4类指标,如表1所示:

共有53个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四、 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就绪度的评价

步骤一:给每个具体指标进行打分。

每个具体指标的得分有5种,分别是: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2分代表“不同意”;3分代表“中立”;4分代表“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

步骤二:分别计算每类指标的平均分,平均分越高意味着企业在这项指标的就绪度越高。

步骤三:设定参考值,并进行评价。例如设定2.5和3.5,则当平均值小于2.5时,表示这类指标中有不少具体指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企业在这个方面能力比较薄弱,企业要在这方面花大功夫进行改进。当平均值大于2.5并小于3.5时,表示该类指标中有少数具体指标不合格,要引起企业注意。当平均值大于3.5时,表明企业在此方面有足够的能力。如果4类指标的得分都较高,则企业电子商务就绪,可以进行电子商务变革。

步骤四:根据评价结果,给企业以具体改进的建议。

五、 结 论

本文在对前人电子商务就绪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建筑行业企业电子商务的特色,按照建筑企业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子商务就绪评估体系。其特色是针对性强、指标易于理解、操作简单方便,有助于帮助建筑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变革前,判断其在经营、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准备程度,从而明确企业需要改进的方向。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没有考虑指标的权重问题等,指标体系分类过于笼统,没有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等。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将进一步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京华,黄河,赵纯均. 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3):63-69.

第6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能力; 评估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4-0020-02

目前,整体上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财务制度混乱、未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没有理财观念等①。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评估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有助于企业重视财务管理能力建设,使财务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使财务部门由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促进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进程,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增加企业价值;在企业外部,有助于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企业,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政府财政金融、税收以及监管部门出台扶持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此,本文在明确财务管理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构建了财务管理能力评估体系,为评估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奠定基础。

一、财务管理能力的内涵

目前,关于财务管理能力的内涵,学术界没有一致的观点,且存在财务管理能力与财务能力相互混用的情况。关于财务管理能力与财务能力,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三种视角开展研究:第一种视角是基于传统财务理论,认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体现,通过财务比率衡量,代表性的包括盈(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力论”(张先治,2001;荆新等,2002),“三力论”或“五力论”。第二种视角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视为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朱开悉,2002等;罗宏等,2003;王小朋,2004等),包括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与财务表现能力,其中财务活动能力与财务管理基本活动相对应,包括筹资能力、投资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和分配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与财务管理环节相对应,包括财务决策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与创新能力;财务表现能力与“五力论”相对应,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第三种视角从财务管理支撑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将风险管理、财务高管人员岗位设置等也纳入财务管理能力的范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评估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2013;刘玉廷,2012),涵盖公司治理结构、首席财务官(或财务高管人员)地位作用、资金营运及理财、项目投资绩效、全面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控、资本结构、产融结合、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财务信息化程度、财务高管职责及理财能力等。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以资本运作和产融结合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已经体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能力除了反映基本财务活动之外,还需反映财务管理对企业战略的支撑水平、资本运作能力、产融结合能力、风险管控能力与财务创新能力等。基于此,本文认为财务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财务高管职责及胜任能力、营运资金管理、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产融结合、项目投资绩效、全面预算管理、财务信息化、财务报告及财务分析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估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全面性与战略匹配原则。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价体系要覆盖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各个方面,且服从、服务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第二,科学性原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以财务管理能力内部构成要素及其本质联系为依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指标含义清楚,设计合理,无重复、无遗漏。第三,动态开放性。财务管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的管理活动,设计财务管理能力评估体系时,要注意动态开放性,要将不断出现的财务管理创新活动纳入评估体系中。第四,可操作性。财务管理能力评估体系的各个指标应易于度量,定性指标可以量化,所需数据易于取得。

三、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评估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遵循上述原则,构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一)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在财务上的具体体现,是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与方向,是战略高度的财务管理。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匹配性以及对企业战略的支持,需要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财务战略与发展战略的匹配性,财务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力、对子公司战略的财务影响力等。

(二)财务高管的职责定位和胜任能力

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主体。目前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总会计师与财务总监并存、财务高管权责不清、决策地位不高、发挥作用有限等问题,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员工的积极性,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前提。因此,需要对财务高管的职责定位和胜任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财务高管职责范围、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胜任情况、对财务高管的统一管理、财务团队建设等。

(三)营运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血液流通顺畅,肌体方能健康。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资金分散和沉淀的问题,因此,营运资金管理主要评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情况,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资金集中管理制度与统一管理平台、企业的财务信用状况、营运资金周转情况。

(四)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

在股权结构方面,主要评估企业通过内部资产与业务重组、产权交易、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盘活存量资本的情况以及股权多元化程度;在资本结构方面,主要评估狭义资本负债率即有息负债/(有息负债+所有者权益)、加权资本成本等。

(五)产融结合

产融结合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必经之路、必学之课”。我国企业一般对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利用意识差、能力弱,对金融业务的投资与集团战略、产业政策相脱节。因此,产融结合主要评估股票市场、债务工具、期货市场、股权基金利用情况、直接融资的比重以及产融结合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情况等,以促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发展实体经济。

(六)项目绩效

财务功能不限于筹集资金,应延伸至资金使用,特别是重大项目投资。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与项目投资“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应重点评估决策流程、项目资金管理、项目效益、财政资金绩效等,以强调财务管理在项目前期决策、中期管理、后期评价应发挥的作用。此外,我国国有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金额逐年攀升,很多在国内以生产、市场营销见长的企业,对境外业务的财务管理能力却是捉襟见肘。因此应重点评估是否进行尽职调查,增强境外投资的财务管理保障能力、境外投资管理、境外投资绩效,以引导我国企业坚定、有序地“走出去”。

(七)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是综合了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的管理控制方法。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对战略实施和资源配置支持力度不够,对整体经营缺少量化控制和反映,预算与业绩考核和奖惩相脱节的现象,因此重点评估制度建设、制度实施、对预算执行的考核和奖惩,以促进企业依托全面预算实施战略,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等关键运行机制。

(八)财务信息化

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和管理“两张皮”、信息孤岛、盲目迷信的现象,因此,重点评估财务信息系统完整性、财务信息系统稳定性、集团财务信息化程度,以推动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九)财务报告及财务分析

财务信息是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了解企业真实情况、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要重点评估外部财务报告、内部管理报告质量;资产管理能力,如存货周转能力与应收账款周转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如净资产收益率与收益质量;成长能力,如营业利润成长性与持续发展能力。

(十)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问题

主要评价企业在财务管理体制、机制、方法、工具等方面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如推行首席财务官制度、EVA管理等。

这十个指标以评估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为目的,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为最终目标,覆盖了现代企业管理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活动,包括财务基本工作、财务预算、投融资活动、营运资金管理、资本运作、产融结合等核心财务活动以及财务创新活动,各指标之间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严密整体。

四、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评估方法选择

从上述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可以看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是一个多层次,涉及多个定性与定量因素的复杂体系。对定性指标的评价最常用的方法为专家打分法,但是对于各级评价指标所占权重的评估缺乏公认的方法。《企业财务管理评估试行办法》中对财务管理评估各指标设置了固有比重,但由于企业所处行业、规模的不同,评估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时,各因素的权重应该有所不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权重可以进行调整。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具有人的思维分解、判断和综合的特征。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估时,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依据本文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财务管理能力细化为一级指标层与二级指标层,通过两两比较,采用1―9标度方法,通过专家打分,构建重要性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通过一致性检验后,进行各层次单排序与总排序,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因素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根据重要性程度,设置各层次中各因素的权重。

因此,本文建议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专家对定性指标进行打分,加权平均后综合评价企业整体财务管理能力水平,为投资者、债权人、银行、政府等的决策提供依据,是企业申请上市、境外投资、融资授信等政策支持的参考条件;同时通过财务管理能力评估,找出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瓶颈,为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 朱开悉.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及其报告[J].会计研究,2002(2):41-44.

[3] 罗宏,陈燕.财务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相关性[J].当代财经,2003(12):109-111.

[4] 王小朋,朱开悉,郑槐淼.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与计量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8-21.

[5] 贺斌.2012年财企工作“稳中求进”――访财政部企业司司长刘玉廷[N].中国财经报,2012-02-21.

第7篇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种经济评估方法,其以企业整体为对象,判断企业整体价值的综合评估,目的是分析和衡量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并提供有关信息,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当局改善决策。企业价值不是各项资产价值的简单相加,价值评估作为价值管理的基础,是对企业未来价值创造结果的度量。企业价值评估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企业整体价值的一个数字,还包括评估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外部影响因素是不可控的,所以可暂不考虑,主要是对可控的内部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和管理。可控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不可计量的无形资产连同报表中可确认的无形资产共同称之为“软”资产,报表中反映的可确认的有形资产则可称之为“硬”资产。“硬”资产的价值可以通过财务指标加以准确计量,而未在报表中反映的“软”资产由于其特殊性,难以用财务指标准确计量其内在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价值是由软、硬资产共同驱动的。因此,按可计量性又将价值影响因素分为财务影响因素和非财务影响因素。另外,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不得不考虑无形资源对企业价值贡献的影响,由于无形资产的计量结果难以准确化,只能模糊计量其相对价值,但不能因此而不进行评估,应该对无形资源或非财务驱动要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企业整体价值是由财务要素和非财务要素共同驱动的,企业整体价值V*是在财务指标评估值V的基础上,利用非财务指标评估得出的纠偏系数值β,调整财务指标评估出的价值V。因此,本文提出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模型为:

企业整体价值=财务指标评估值×(1+纠偏系数)

即,V*=V×(1+β)

其中:V*代表企业的整体价值;V代表企业财务指标评估值;β代表非财务评估的纠偏系数。

其一,经济增加模型。常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主要有: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相对价值模型和经济利润模型,本文主要选取经济利润模型评估企业的价值。经济利润模型是通过计算企业未来经济增加值的现值,与期初投资资本相加计算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与其他两类模型相比,利用经济利润模型评估企业价值更有利于企业进行价值管理。经济利润,又称经济增加值,利用经济利润模型评估企业价值的公式如下:

企业价值(V)=期初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现值

经济利润(EVA)=期初投资资本×(期初投资资本报酬率一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一期初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NOPAT-TCxWACC

其中:NOPAT指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TC指期初投资资本;WACC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其二,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是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产物,是通过构建模糊一致性矩阵对要素进行评价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化程度较高的评估方法。该方法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企业价值的步骤如下:一是建立因素集;二是建立评语集;三是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四是确定权重分配,进行综合评价。

三、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应用

(一)经济增加值模型的具体应用 从企业价值评估思路出发,利用经济增加值模型评估企业价值的同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纠偏系数,并对前者进行修正。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假设某企业期初的投资资本为300万元,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12%,企业预测期为五年,前五年处于超常增长阶段,预测期第一年的增长率为10%,第二年的增长率为12%,第三年的增长率为8%,第四年的增长率为6%,第五年的增长率为5%,从第六年起企业处于永续增长阶段,增长率保持在5%,其他预测数据如下表1所示。

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投资资本=期初投资资本×(1+增长率)

投资资本回报率=税后营业净利润/期初投资资本

税后营业净利润=期初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率

资本费用=期初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经济增加值=税后营业净利润一资本费用

由于企业资料获取的有限性,未对经济增加值进行调整,本文仅介绍模型的应用。通过简单计算,该企业利用财务指标计算出的企业价值V为310.3万元(300+6.2+4.1)。即:企业价值V=期初投资资本+预测期经济利润现值+后续期经济利润现值。

(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沿用上例,为简化计算,该企业的非财务指标的选取以表1为准,具体评判步骤如下。

首先,分配指标权重。非财务价值评估中最为重要的是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分配,权重如何确定前已述及,在此仅介绍模型的具体应用。经过计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如下:

四、企业价值评估的效果分析

第8篇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信息安全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信息安全重点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1)网络受到外部的恶意攻击,部分单位无终端接入控制措施,使企业的正常业务无法开展或相关重要数据被盗取;2)网站受到黑客攻击,由于部分掌握网络技术的不法人员查询到破解网站所存在的漏洞,加以利用并篡改网站信息及获取网站管理权限,使得网站陷入瘫痪;3)信息发布的监管不利产生不良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信息发布没有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导致监管不到位,那么不良信息就可能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而上传到网站上,造成不良影响;4)计算机病毒的危害,相关系统不及时更新补丁和升级,受到病毒入侵并加以利用,篡改应用系统信息或获取管理权限,使得应用系统丢失重要信息。

 

当前,有关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价虽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具体实践方式,但在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形式化的评价理论和方法。评价模型基本是基于灰色理论(Gray Theory)或者模糊(Fuzzy)数学,而评价方法基本上用层次分析法AHP[2](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或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3]将定性因素与定量参数结合,建立了安全评价体系,并运用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确定待评对象的安全状况。上述各种安全评估思想都是从信息系统安全的某一个方面出发,如技术、管理、过程、人员等,着重于评估网络系统安全某一方面的实践规范。在操作上主观随意性较强,其评估过程主要依靠测试者的技术水平和对网络系统的了解程度,缺乏统一的、系统化的安全评估框架,很多评估准则和指标没有与被评价对象的实际运行情况和信息安全保障的效果结合起来。

 

大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就是为了寻找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并根据该体系和方法对大型企业的信息安全状况和水平进行评价,对信息安全管理绩效进行考核。

 

2、 大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内涵

 

通过管理体系的应用,将对大型企业信息安全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对企业信息安全的水平做出客观的反应,认识企业信息安全存在的不足之处,发挥考评体系的指导作用,引导企业“信息安全”工作健康科学发展;二是可以为企业信息安全的建设指明方向,为信息安全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有效控制信息化活动的进程,提高信息安全级别,减少因信息安全事件引起的损失,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指导企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大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做法

 

为了大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了管理体系的目标:对于信息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达到防范目的;对于信息安全工作进行查漏补缺,加强管理;通过评估体系的考核,落实相关信息安全文件、推进信息安全工作,为企业信息安全的建设指明方向,同时注重管理体系整体的时效性,根据信息安全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及时更新。

 

1) 建立大型企业信息安全体系

 

信息安全体系总体设计。信息安全体系设计共分为三级,包含9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共性指标,三级指标为数据采集项。一级指标包括:网络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应用系统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终端安全管理、操作安全管理、网络信息发布安全、移动信息化安全、服务器扫描情况。一级和二级指标结构图如下:

 

2)信息安全考评指标的权重设计

 

指标权重理论思路。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4]、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

 

管理体系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设计过程中,选取两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其中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对各指标按百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再组织专家研讨会,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企业信息安全考评指标总分计算方法:

 

I=Σ(Pi*Wi) (1)

 

I表示指标体系的总得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得分,各指标得满分都是100分;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权重的和为100%。

 

3)建设大型企业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

 

为了实施信息安全措施体系,以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文件和考评制度为基础,研发包括信息安全在内的大型企业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通过使用该系统,将减轻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负担,填报和汇总数据的效率显著提高,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报数据为基础,可以自动、实时地形成各种统计、分析图表,从而完成以往需要信息化管理人员几天才能完成的大量统计工作,大大减轻了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工作强度,增加了信息化管理部门对新情况快速反应能力。

 

系统整体架构由数据库层、框架服务层、应用逻辑层、界面表现层组成,系统部署了tomcat下运行的I@Report和BI@Report作为框架服务层,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业务系统。

 

系统主要实现了如下功能:

 

编码同步、基层权限管理、评价初始化、基层初评、数据提交、部门权限管理(含单位、指标项)、管理部门复评、信息稽核、数据计算、统计管理、查询管理、决策模型。

 

建立统一的数据报送平台,提高企业信息整合水平。

 

建立在线交流及公告发布平台。

 

系统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可自动、实时地形成各种统计分析图表、报告等,例如:信息化评级、信息化水平评测报告。

 

4、 结束语

 

通过大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更加完善,在考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同时,又对信息安全水平等级有所提升。

第9篇

关键词:资产评估;会计信息

一、资产评估与会计信息

资产评估是指特定目的下,注册资产评估师和相关机构、人员,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资产评估准则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严格实施相关程序,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最终形成专业评估意见的一系列行为和过程。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他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能够系统、全面地连续反应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资产评估结论的形成依赖于会计信息

一直以来,会计信息都是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企业并非静止不动,相反,它有着鲜活的生命,有着过往、现状和未来。而对于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会计信息无疑是最好的记录。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企业资产的价值也不可能脱离企业而存在,不可能游离于企业之外,必然受到企业这个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也受到整个行业的影响。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难免要用到企业的会计信息。没有会计提供的信息资料的支持,资产评估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体而言,无论评估人员选用何种评估方法来进行资产评估,都将离不开会计信息。现就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分别进行说明。(一)成本法。有重置核算法、物价指数法、功能价值类比法和统计分析法。基本思路都是在账面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对时间、技术变革等引起的差异进行合理的修正。比如,重置核算法下,需要将资产的实时状况、价格的变动、经济环境变化及技术的变革等对资产历史成本的综合影响进行量化,然后在账面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再比如,采用物价指数法进行重置成本的测算时,就需要在资产历史成本的基础上,通过价格变动指数,将其调整为评估基准日时的重置成本。统计分析法下也需要用到资产的历史成本。这些都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资料。(二)市场法。市场法下,需要参考企业的市盈率或者是企业的市净率来进行计算,这也需要以会计信息作为依据。同时,诸如资产评估目标公司的盈利情况和净资产状况等都是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三)收益法。运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时,需要合理地确定预期收益额、未来收益期、折现率这三个基本参数。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对财务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公司过往的业绩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将来,但至少与将来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进行评估时,必然要立足于企业的经营现状,分析过往业绩而后去推导未来。具体而言:为了确定未来收益期并对企业在未来各个期间的预期收益额进行预测,我们需要:1.收集、验证评估对象的有关财务资料或经营情况的信息,并通过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2.收集、分析类似资产在市场交易中的有关经济信息,根据市场情况预测评估对象的潜在收益;3.收集评估对象的税收、物价等有关数据资料,并结合前两步收集的资料确定现金流量模型,计算未来期间的净收益;此外,为了选择合适的折现率,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财务信息。由此看来,在运用收益法的情况下,资产评估就不可避免地要依

三、应用会计信息为资产评估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资产评估,特别是在持续经营前提下所依据的许多资料来源于企业的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对资产的重置成本、各种贬值、以及资产的预期收益、预期风险的测算都离不开企业财务数据的支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资产评估与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对资产价值计量标准上却大不相同。一直以来,会计往往更加强调资产的历史成本,而资产评估则倾向于关注资产的现时价值,重置成本、市场价值以及未来收益。资产评估和会计在业务的目标和作用方面也是不同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如果评估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引用不加分析、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评估结果不实。因此,评估人员在进行评估时,需要对这些会计信息予以充分关注、认真核实、正确处理。在引用时,要将谨慎二字常挂心间,尽可能地减少因不科学、不合理地使用会计信息而导致的资产评估结果不实的情况发生。(一)资产评估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利用。1.识别失真信息是做好评估的基础。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到会计政策、会计人员人为的原因等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所谓的真实的会计信息相对于资产评估而言就不那么“真实”了。例如:由资产减值准则所规定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持有期间不得转回。这一会计政策就可能会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有些企业为了虚增利润,在商品销售时虽然已经知悉购买企业将无力承担付款的责任,仍然确认收入。鉴于此种情况的存在,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利用时,要对目标企业的各种会计政策进行分析,在发现会计信息可能存在失真情况时,需要对可能引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事项进行特别关注。2.对于由于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评估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资产评估价值和会计计量的区别,要结合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合理的修正。万万不可因疏忽大意或贪图省事而错误地直接引用某些会计数据,影响评估的科学性。3.对于为追求某种特殊目的而人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要审核数据的真实性,必要时进行调查,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尤其是对于重大的资产计量、收入与费用的确认等进行分析,比如,在利用有关企业收入的财务数据时,应充分了解企业确认和计量收入的标准,剔除其不正常因素。可采用与行业的可比公司进行数据横向比较,判断其合理的收益水平。总之,依赖财务报表作为一种主要的分析资料,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对财务报表做出适当的调整。要对会计信息进行鉴别,不能简单地直接将公司的历史数据运用到资产评估中来。要过滤掉因会计职业判断及虚假会计信息等所引起的财务方面的曲解。否则,结果的不准确、资产评估结果的质量大打折扣就会随之而来。(二)资产评估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充分利用。1.除借助直接列示的会计信息资料外,评估人员还应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加工处理,充分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在运用会计数据预测利润时,可以计算出相关的财务比率,利用好财务指标这一副产品,据以衡量企业获利能力和风险,分析和预测公司的发展方向。2.报表附注中所披露的信息也应当考虑在内。我国现存的财务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各个环节,都有着一套严格的标准。一些与企业相关但不符合确认计量条件而不能在主表中进行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只能转而在灵活的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如或有事项的处理,企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等。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在进行资产评估时,不仅要关注财务报表主表中的信息,也必须着眼于报表附注。比如,分析会计政策变更,看透会计政策改变的实质,不被其所误导,做出更正确的评估。对于由于发生的不确定性而不能直接在主表中进行确认的或有资产、负债等,经过合理的评估使其具有的经济价值得以体现,这也恰恰体现出资产评估的“揭示判断价值”。即把一些实质上具有经济价值而按会计计量标准没有价值的评估对象经过资产评估后使其价值量得到体现。[1]而这个基本功能的实现正是依赖于评估人员对于报表附注信息的充分关注以及正确分析。总之,财务报表附注的作用不可小视。评估人员在评估时,一定要对本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充分关注,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被评估单位,提高资产评估质量。(三)对会计信息的利用,不仅限于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前已述及,资产评估之所以不等同于企业会计信息,一个原因就在于资产评估更加注重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强调资产的重置成本、市场价值和未来收益。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时时刻刻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那么,对这些价值的估计也就离不开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在评估资产时,既要利用单独某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也要借助一个行业的财务统计信息,甚至还可能是某一类型企业的会计信息。简而言之,就是要调动一切有利的会计信息资源为资产评估服务。例如,评估人员应当关注企业竞争对手所披露的信息。比如,有关未来前景、定价政策、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等,据此可以了解本企业在同行中的地位和未来增长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有助于未来增长率的预测。再比如,在运用成本法时,我们需要考察行业的技术变革,进而对账面历史成本进行合理的修正。运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时,收集评估对象的有关财务资料,立足本企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也要分析类似资产在市场交易中的有关经济信息,根据市场情况预测潜在收益。简而言之,资产评估以企业信息为基础,但绝不局限于此。为了做出更高质量的评估,在进行预测等行为时要突破企业限制,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考察市场等环境变化,利用一切有利的会计信息,为评估服务。

四、结语

资产评估的主要依据就是会计信息。在评估的过程中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充分应用,尤其是对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应该进行选择和修正,确保会计信息更好的为资产评估服务,促进我国资产评估事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纪益成.论资产评估的基本功能[J].中国资产评估,2016(1).

[2]刘萍.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协调和合作[J].财务与会计,2006(11).

[3]张会丽.会计信息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2011(9).

[4]姬彦丽.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与会计计量属性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7).

[5]丁盼盼.浅谈资产评估和会计的关系[J].全国商情,2015(22).

[6]于强,刘黎清.浅谈会计失真信息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处理[J].中国资产评估,2003(6).

[7]胡卓娟.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J].当代经济,2008(7).

[8]唐健雯,张瑞.浅谈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关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

[9]鄂强.资产评估与会计核算[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1996(1).

[10]刘萍,徐泓.资产评估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9-170.

第10篇

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税收法律不够规范,纳税评估依据不足

税收法律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房地产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不足。目前我国在纳税评估上还存在很多法律盲区,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纳税评估的法律法规,但对于房地产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纳税评估的一些环节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二是对相关规定执行的力度不够,并没有按照预售收入计算企业的所得税,导致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大量流失。三是对房地产企业成本扣除标准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随意性较大,致使偷税漏税、延迟纳税的情况时有发生。

2.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纳税评估工作的效率低下

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专业性较强,相应的对纳税评估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不仅要求评估人员具有专业的纳税评估知识,还要求具备相关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等。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纳税评估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根本无法满足相关的要求,导致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较差。

3.缺乏健全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无法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

全面的数据和信息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因此,具有健全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纳税评估工作中,并没有形成统一而健全的纳税评估体系,导致纳税评估工作的可信度较低。

4.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较差,纳税评估的流程不够通畅

在实际的纳税评估工作中,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非常低,致使整个纳税评估的流程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务部门内部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协调,各个岗位的职责不够明确。二是国税和地税之间没有建立完善的协作机制。三是税务部门和其它的职能部门联系不够密切,进而导致纳税评估的流程不畅。

二、优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的有关法律,使纳税评估工作有法可依

首先,相关部门要根据纳税评估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的有关法律,填补法律空白,使纳税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其次,全面推行预售收入预征所得税制度,禁止出现不申报预收款纳税的现象。最后,制定严格的房地产企业成本扣除的标准,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产权进行明确。

2.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素质,建立高素质的纳税评估团队

首先,税务部门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培训。税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专业技能。其次,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考核,形成良好的竞争上岗的机制,促使评估人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税务部门可以在评估人员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评估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评估人员共同进步,进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纳税评估团队。

3.建立完善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更加规范

首先,要做好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为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根据纳税评估的总体思路,设计出合理的评估指标。在设计评估指标时要对企业做好三个方面的评估:一是对建筑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的评估。二是做好对建筑企业各类要素的评估。三是在前两者评估的基础上,深入发现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4.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规范纳税评估的流程

首先,增强有关部门内部的协调配合的能力。这主要是指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各个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她要求各个部门公开各自收集的资料,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其次,积极推行一体化的管理,加强国地税之间的联系。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出地税部门在房地产所得税征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从而提高所得税征管的水平。最后,加强与其它职能部门的沟通和交流。这主要是指税收部门应该主动的与财政、房管等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

第11篇

1.投入产出核算理论

投入产出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里昂惕夫创立的。目前,投入产出分析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计划和预测。它的基本思路是: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但互为联系的部门或产品群,然后借助于线性方程组,模拟现实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过程,最后,通过测定技术系数,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或预测经济未来。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借助于投入产出方程进行,而生产技术系数矩阵A则是分析的基础,系数矩阵。

A=(aij)nxn,其中,aij=xij/qj,(i,j=1,2…n)

式中aij称为直接消耗系数,是反映生产一个单位产品对各种生产要素,如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等的消耗数量,qj表示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第j种产品的数量;xij表示生产一定数量的第j种产品对生产要素的消耗数量。

国民经济中的直接消耗系数是一个宏观变量,反映某一部门或行业内所有的企业生产同样一种产品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数量,是一种社会平均消耗量,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行业单位产品消耗系数。行业消耗系数与企业单位产品消耗系数有如下关系:一是二者在性质上完全一致,他们本质都是单位产品对生产要素的消耗;二是二者在数值上不完全一致,因为,一些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较高的管理水平,则企业消耗系数低于行业消耗系数;反之,则高于行业消耗系数。但是,不管什么企业,其单位产品消耗系数与行业消耗系数的偏离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种偏离的稳定性是我们构建评估指标的理论基础。

2005年12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印发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的通知》,文件中指出:投入产出法,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销量、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以此文件作为指导,基层税务机关开始了在企业纳税评估中应用投入产出法的探索,初步建立起了分行业、分类的专项增值税纳税评估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2.投入产出法在纳税评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投入产出法广泛运用于工业企业纳税评估,但是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信息匮乏。现代经济学将所有的市场交易都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从而形成了现代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是现代契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纳税评估工作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搜索、采集、积累和掌握,纳税评估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资料比对等定量、定性分析,由于信息的不真实,使得评估效果大打折扣。数据的收集是纳税评估方法体系中的重中之重。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纳税评估必须掌握行业消耗参数,但这些信息在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和申报表中都没有反映,而目前在信息采集中面临以下困难:

2.1.1税收管理员负担重,难以保证下户调查核实的时间。税收管理员负担承受过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管理员制度》规定,税收管理员的主要职责包括:户籍管理、税收宣传、催报催缴、纳税评估等税收管理业务,大量的工作都需要税收管理员收集、整理、报送相关资料,同时还需要在CTAIS系统中进行录入、维护;为了做到过程可控制,结果可考核,许多工作还有定式表格要填写,如此大量的案头工作占用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时间,使下户工作时间得不到保障。二是片面理解税收服务,以“淡化管理”来取悦于地方政府和纳税人,以所谓的善意提醒和延伸服务代替税收执法,把纳税人应尽的义务转变为税收管理员的责任,把应该由纳税人主动申报的事项变成税收管理员的必要工作内容,加大了税收管理员工作量。三是部分考核指标不甚合理,片面追求各类考核指标的达标,加之税务系统内部各类检查、考核和地方评比的活动比较多,税收管理员有疲于应付的现象。

2.1.2纳税评估缺乏法律保障。目前纳税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仅仅是部门规章,并不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纳税评估目前并不是行政执法行为,而是行政事实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不具法律效力,如果相对人拒绝配合,行政主体不能进行强制。因此,在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纳税评估时,如果纳税人拒绝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关涉税信息,纳税评估环节不能采取罚款、停供发票等强制手段,所以也就无法保证信息的获取。

2.1.3缺乏第三方信息。外部信息的获得要花费很大的成本。目前想要获得一个企业的国地税信息,银行资金的使用与信用,工商登记注册及处罚情况,海关记录,财政和公安信息及国外收入等相关信息并不是不可能,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税收、工商、海关、金融等机构之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体系,所以要是获得纳税人的相关信息还是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尤其是对于跨国经营企业的国外经营收入等相关信息的获得并不十分容易。

2.2投入产出法应用中有适用前提。如果条件不具备,就无法运用该种方法。

2.2.1投入产出法比较适合对产品单一的工业企业的纳税评估。对于生产多种产品而会计核算健全的生产企业,由于每种产品对每种生产要素的消耗都可依据成本报表直接计算,因而也可以计算消耗系数与偏离系数;对于生产多种产品而会计核算不健全的生产企业,纳税评估人员则必须按一定的标准(如机器生产工时等),对不同产品消耗的同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成本分摊,然后计算企业的产品消耗系数和实施纳税评估。如果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应能区分不同生产环节或车间,否则,该种方法不能适用。

2.2.2投入产出法是在耗用数真实的情况下运用投入产出比来推测产量、销量和销售收入,以分析企业是否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但企业账面的耗用数真实与否难以监控。如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收购企业购销存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很低,由于农产品和废旧物资收购发票供应和管理方式的局限,纳税人自开自抵,随意性强,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现象严重。企业账外经营手法多样,隐蔽性较强,很难运用投入产出法发现线索。

2.2.3行业均值可比性不强。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尚值得研究和探讨。一般这种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都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似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纳税人大量存在账外销售现象,申报信息没有完整真实地体现纳税人的实际经营状况。同行业信息的获得要依赖国内国际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的信息资源,才能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目前我国国内的很多同类行业内部发展参差不齐,行业价格,成本等重要的信息也无法做到能够科学全面反映整个行业的情况。所以,在纳税评估上采用此类指标有时候难免有所偏颇。

2.2.4测算分析结果不能直接作为补税依据。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分析的结果,还只能作为疑点,必须深入调查,从企业仓库保管、库存明细账目、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等多方面印证、分析,查找线索。而且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如运用设备生产能力模型测算时应注意正确区分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和生产能力,而且设备生产能力一般有幅度,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掌握。

2.3纳税评估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纳税评估需要高素质的评估人员。运用投入产出法评估,不但要求评估人员掌握税收业务知识、财务会计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而且还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貌及纳税人的详细情况和特点,掌握审核、评析、测算、取证、质询的全部技能,但目前符合上述条件的干部在数量上还不能满足纳税评估的需要,纳税评估尚停在表层的分析,为评估而评估,工作基本处于应付状态,因而使纳税评估显效缓慢。

3.投入产出法在纳税评估中应用的对策研究

3.1明确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税务管理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纳税评估作为税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其本身的法律地位问题及其涉及到社会经济领域的法制体系完善问题,都将影响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1.1完善《税收征管法》。纳税评估属于税收征管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目前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实施细则中并没有相关的规定。目前纳税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虽然较为详细地规定了纳税评估的相关内容,但是还不能称其为法律,因为该办法仅仅是国税发文件,属于部门规章。它同法律、法规相比,在地位上就稍逊一筹。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纳税评估体系状况而言,将纳税评估体系的相关内容,写入《税收征收管理办法》以明确其法律地位成为必需。

3.1.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纳税评估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它不仅涉及税务系统内的多项工作内容,还涉及到社会生活中其他行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其它方面的法律的完善,对于完善我国的纳税评估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完善《会计法》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完善《合同法》,使经济合同成为比较科学准确的涉税信息,为纳税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条件。三是完善和发展纳税人、政府机关和其他相关部门关于涉税信息共享方面的税收法律体系,确保纳税评估能有效地从第三方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同时明确政府机关和其他相关部门有配合纳税评估调查的义务。

3.2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在完善的社会法制体系的支撑下,纳税评估信息采集渠道应该包括来自纳税人的直接信息和来自政府机关及其他部门的间接信息。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支持下,上下级之间、同级各部门、各岗位间将形成无障碍监控和制约,信息资源的可信度在开发应用中得到逐步提高,纳税评估将有一个坚实、稳固的前提和环境。

同时要从横向、纵向同时入手拓宽评估信息渠道。一是加强信息的横向联系,通过相互之间的互联网络的建设,实现与地税、银行、海关、审计、水电供应、外贸等部门密切联系达到数据共享,最大限度地掌握纳税人的各种经济信息,把这些信息与纳税人申报的商品进、销、存,产品产、供、销等资料进行比对,从中寻找差异,确保分析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二是完善信息纵向联系,在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的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加强配合,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公开,建立内部信息共享的“税务数据库”。鉴于评估工作与财务管理结合紧密的特点,可以运用会计核算原理,根据会计科目、税收政策勾稽关系,推广纳税评估软件,将纳税评估的整个环节都纳入计算机管理,初步实现评析指标测算和主要文书处理的微机化和网络化,保障纳税评估工作的有序运作。

3.3提升数据处理和挖掘能力。我国税务系统在实施以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协查、防伪税控、综合征管、出口退税、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和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中,相继实现了市级以上的数据集中模式,初步形成了多个应用系统共享一个网络的格局。这些系统运行产生了大量有用数据,但由于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彼此独立,导致目前的数据还比较零散,信息共享程度低,大量数据沉积在操作层,不能将其转换为决策管理层的信息,浪费了现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和规律。

巨大数量的涉税数据形成了极为庞杂的“数据海洋”,对于这些多级、多年、多变的数据如何规划、组织和管理,将成为大型数据工程的重点课题。如何将这些数据挖掘出来,适应目前税收管理决策工作需要,已经成为当前税务信息化的重要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推倒重来,建设一个新的庞大系统,不符合实际。因此,以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为基础,开辟各系统间的数据通道,通过模糊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对现在的、历史的、分散的业务数据进行钻取和整合,简便易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迅速激活现有的大量电子数据,来进行纳税评估,促进税务管理决策水平迈上新台阶。从纳税评估入手,建设税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是:利用市级一省级一总局数据处理中心的资源,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建立一个跨区域、跨平台、跨应用的信息集中、共享平台,将征管数据、行政数据、外部数据按主题建成规范统

一、高度共享的数据仓库,并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统计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种方式的分析和挖掘。

3.4提高人员素质。纳税评估工作的最终实施是依靠评估人员来完成。评估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工作经验、分析判断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综合素质将会直接影响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强纳税评估专业人员队伍及素质建设,将成为今后纳税评估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基层纳税评估专业机构的普遍建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纳税评估发展的经验,通过建立基层纳税评估的专业机构,解决现阶段纳税评估工作需求与纳税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主要矛盾。造就一批精于纳税评估工作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其次是基层纳税评估专业机构的隐性化发展。通过基层纳税评估专业机构工作的开展,推动基层纳税评估专业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素质的普遍提高,真正地将纳税评估工作融入到税收管理的一部分,让税收管理员能真正地胜任纳税评估的工作任务,基层专业评估机构同时也将逐渐淡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个税务部门的税收管理员成为从事纳税评估工作的主力军。

第12篇

而在企业信息部,IT经理甚至不少CIO也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困惑,即无论自己的信息部有多大,CEO对它的关注度总是不会太高,虽然它仅占整个企业营业成本的1%~2%,甚至更小,CEO仍觉得信息部是只花钱不赚钱的部门,不是核心业务部分,CIO也成为“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人”。

因此,包括CEO、CIO都在思考与探索: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如何让IT融合业务创造价值?企业如何定位信息部在企业中的角色,将其从“成本中心”转为“利润中心”?企业如何寻找和创建适合企业的IT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与盈利模式,让信息部从“花钱人”转变为“赚钱人”,从而得到企业的整体认同?

此时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在IT绩效评估中就显出其独特的作用。

平衡计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业绩的方法,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未来驱动因素,即客户因素、内部经营管理过程和员工的学习成长等因素,包括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经营流程、学习成长四大方面。

平衡计分卡中的目标和评估指标来源于组织战略,它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有形可见的目标和衡量指标。一份结构严谨的平衡计分卡应当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和指标,这些指标前后一致,互相强化。例如,投资回报率是平衡计分卡的“财务角度”方面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的驱动因素可能是客户的重复采购和销售量的增加,而这二者是客户的满意度所带来的结果,也是企业内部经营流程改善的结果。因此用平衡计分卡来对信息部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可谓一剂“良药”。

总部或人事部门借用平衡计分卡考核信息部

愚以为,可巧用平衡计分卡对信息部进行全面有效考核,3点方案建议如下:

1.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检验IT建设成效。

以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为例,建立CRM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来评估信息部某个阶段信息化建设成效如何。这可借用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想与内容。

IT建设一般亦由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两类指标组成,企业人事部门、信息部可籍此评估所建的IT系统的产出成果。

CRM定性指标体系包括:对企业业务流程创新的贡献、对于企业管理者决策科学化方面的贡献、对于企业文化环境改善方面的贡献、对于企业整体管理思想提升方面的贡献、员工素质提升方面的贡献、企业形象提升方面的贡献等。由这些方面判断、考量CRM建设成效。当然这些方面还有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拓展。

定量指标体系包括:客户满意度、渠道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单一客户所带来的收入、客户流失度、员工满意度等,具体可以涉及到市场销售、服务、渠道运作、财务、企业信息流等业务流程层面。由这些方面判断、考量CRM建设成效、投资回报率,最后决定是否继续完善与推动、提升该业务系统,并借机考评信息部绩效。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渐采用BSC模式,而实施BSC的管理模式以后,信息部将IT基础设施组件映射到它所支持的每一个部门每个业务流程中,IT系统的运行状况对其它部门业务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企业核心业务的影响也能用非常清晰明了的报表与视图反映出来。这样一来,IT业务系统的管理对企业的贡献将是标准透明清晰的,这样将使信息部和CIO能拿出事实根据,反击某些人“信息部只会花钱摆架子,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的流言,也不致于让信息部绩效考核成一笔糊涂账。

2. 让具体数字摆道理,IT的价值就将不再是抽象空洞,从而让决策层信服、认可。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为第一手取得IT投入建设后企业所能获得的具体价值与收获,这点是CEO最为关注的。主要表现为IT系统投入建设后能否有效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改善多少管理状况,给公司市场带来多大的成长,产出能否大于投入,能否提高资金周转率、减少在制品损失等。

给CEO报告IT作用与价值时,CIO不能用抽象空洞深奥的专业技术来描述,应用具体形象直观的数字来说明,从而取得CEO充分的认可与支持,让CEO认识到信息部不只是专业技术部门,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智能中心”,一个可创收、迸发经济价值的“利润中心”、“核心业务部门”。此时借用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方法与内容,就可充分发挥作用。

比如,在描述人事管理HR系统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产生效益时,CIO可如此进行具体量化:系统的应用推广后,减少了X个人事专员,减少一个专员每年可节省5~10万元的人力成本;每月每个员工可节省X分钟,相当于X个员工;取代原来的老系统,每年节省维护费用X万元,同时降低了X万元的风险成本,等等。

再如,某大型制造商CIO在向CEO汇报IT成效时,就采用下面形象、客观的描绘,从而取得不错的说服效果,通过了人事部门的考核,并巩固了信息部的地位:企业销售部通过CRM销售自动化配置解决方案,仅用3天就实施了一项新的营销计划,提前18天开始销售产品,从而使营销部门在面对竞争威胁时能够做出更快速的反应,而以往实施这样一项计划通常需要21天。

还有,福建某军区总医院CIO在描述自己的信息部数字化建设成果,也用可观直白的数字说明IT投入成效:过去一名医生一天只能完成3~5份入院病历的书写,现在应用电子病历模板不但规范,而且可完成10份;过去3名护士要用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医嘱转抄和校对,现在2名护士只需1小时就能完成;医疗收费也从某年的1亿多元,上升至某年的3亿多元。

3. 从整体考评评估当前的IT建设模式,评估能否有效支撑企业管理的改善、业务的提高。

方法得当、持续稳定、运作有效的IT建设模式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所以对于IT建设模式的盘点、评估也是对信息部绩效考核的一个很重要内容,以此决定是否继续支持IT系统的投入与建设。

①IT建设模式的市场适应性,主要表现为所建的IT系统能否支持业务开展、上线率情况以及受员工欢迎度;②IT建设模式的竞争力,相比同类企业的系统建设,该系统的技术理念、系统先进性、性价比等要有明显优势;③IT建设模式的盈利性,主要表现为IT系统投入建设后能改善多少管理状况、给公司市场带来多大的成长,即在可预期的将来,产出能大于投入;④当前IT建设模式所暴露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平衡计分卡对信息部内部考核的运用

上述主要是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两大方面考核信息部。其实平衡计分卡不但可被借用外部主管部门对信息部的考核,也可对IT内部自身运营管理进行考核。这也是平衡计分卡四大方面所要求所体现的。

建立平衡计分卡的顺序,通常是在先制定财务和客户方面的目标与指标后,才制定企业内部流程面的目标与指标等方面考核,这个顺序使企业能够抓住重点,专心衡量那些与股东和客户目标息息相关的流程。

内部流程运营的绩效考核应以规范提升企业内部(或部门内部)管理,实现对客户满意度和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业务流程为核心。内部运营面指标涉及信息部内部的改良/创新过程、经营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CIO可借此对其属下信息部及员工进行考评,从而提高整个部门的战斗力。

1. 盘点评估的团队执行力――即IT团队成员对公司的IT政策、任务指标的传达、理解、落实、实施的执行力度及效果。

当企业信息化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CIO应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企业信息化实施的规划步骤,明确内部IT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职责,重点总结、考核员工对公司的IT政策、任务指标的执行力:

①团队(包括项目组、二级部门)近年来能否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计个人得失不计岗位轻重,以服从IT建设大局为重;②与上级领导、业务人员及部门同事的关系能否协调融洽,能否使IT技术融入业务,并取得业务部门的理解、支持;③在推进企业IT建设中,近年来每个团队成员、项目组作用如何、表现如何、成绩如何,有否做出突出贡献。

2. 对团队成员的个人评定、考核――即对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及岗位胜任程度的评定,甚至包括下一个年度的岗位调整的人员测评。

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股份公司的信息部通常较大,分设有不同科室、项目组甚至独立的IT技术服务公司,因此要通过建立部门员工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来实现对IT员工的有效管理,更好地打破“大锅饭”做法。

主要是对不同部门、项目成员合理制定定员定额标准和竞岗办法,进行岗位动态考核。本年度无论是考评还是考核,都需要对IT员工的业绩、素质、技能等进行评价,均应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全方位进行,但重点是考核工作实绩。然后以考评和考核结果为依据,可对IT员工的职、岗、薪进行调整;也可实行内部淘汰办法;还可对不能胜任本职、本岗人员及未能竞聘、竞争上岗技术人员,进行转岗或培训,对不服从者或经转岗、培训后仍不胜任者,可与之解除劳动关系。

无论哪一类管理体制,都要逐步形成IT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薪能升能降的用人和分配机制,确保IT每个年度都能有效支持企业业务的成长。

3. CIO要对自己团队成员作进一步判断、整合与改进――即建立绩效考评之后,CIO还要对团队成员进行精确细分,根据情况合理排兵布阵,以使团队爆发出更大的创造力。主要如下:

①判断分析团队成员中哪些是新手、哪些是老手,哪些能力强、哪些能力较差,“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将这些技术人员派往相应匹配的项目岗位。必须注意的是,对于那些能力差但可塑性强或是些不适合做技术但公关能力强的团队成员的可找一些办法、途径来改善他们,使他们的能力能得到有效转变、提高,以继续为企业服务;如果再培训还不行,可以通过一些较好途径间接淘汰。

②判断分析团队成员中那些IT人员哪些属于进攻型、哪些属于开发型、哪些属于保守型。CIO可以把进攻型的技术员派到有挑战性、需要快速提升建设成效的重点新工程,或是该工程中比较重要复杂的项目现场,比如较为繁杂庞大的ERP。那些研发能力较强的技术员可派做些深度性的研发项目、课题,提供技术支持,而那些保守型的技术员可分派做些后台服务技术工作,配合建设前线。

③对于那些技术差、态度不好但在企业根子硬、难挪动的刺头派,可把他派到不重要、一般性的项目或后台岗位由其发挥,有机会再把他转岗或辞退,以免拖累整个团队。

总之,利用平衡计分卡,旨在为信息部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评价信息部绩效,衡量企业信息化投资成果的综合评估体系,并创建IT建设盈利模式,使信息部逐渐从IT支持角色转变为IT服务角色,从以IT技术为核心转变为以IT服务为核心,从产费用耗成本的成本中心转变为可改善管理、可提升业务、可创造价值的智能中心、利润中心,CIO让自己也从“花钱人”华丽转身为“赚钱人”。这是信息部及其CIO所必须关注的关键战略点,也是许多企业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对未来企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