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

时间:2023-08-04 17:25:10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

第1篇

关键词:少儿图书馆;素质教育

同志在全国第四次少代会上指出:“少年时代是美好人生的开端,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都在这里孕育养成”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要重视和关心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下一代的水平。

一、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

其基本内涵是坚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审美情趣、实践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还要求尊重少年儿童的个性,承认他们的兴趣和性向的多样性与素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使每个少年儿童都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潜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对少年儿童,加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更是目下的当务之急。

少儿图书馆在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能够发挥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必须从少儿实际和少儿图书馆实际出发,科学地把握少儿主要特点,正确认识少儿素质教育的现状,是研究少儿图书馆和少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二、少儿图书馆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优势

1.少儿图书馆公益服务的优势。

少儿图书馆是公益服务性单位,凡是少年儿童只要按照图书馆的规定办理一定的手续或借书证,就可以免费成为该馆的读者。在这里,每一位读者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没有名次之别。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在这里更进一步巩固知识、扩大视野;成绩普通的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成为另一领域的佼佼者,甚至可以因为在另一领域的优秀促进学习的进步。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优秀的。少儿图书馆这样广大的开放性,平等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2.少儿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少年儿童的知识欲求。

这对于少年儿童素质教育来说,是首先所必须的。一般说来,每一个少儿图书馆都具有结构合理、比例适宜、内容丰富的藏书体系,能够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广泛的知识营养。这个优势是一般教育单位所不可比拟的。在学校里,学生一学期只能面对那么几本书,虽然读好那几本书也十分必要,但从知识面的角度说,毕竟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少儿图书馆有许多藏书比学校的课本更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图文并茂地把动物人格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 所有这些,都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更加贴近,使之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大量的知识,既开扩了知识视野,又陶冶了情操。

3.少儿图书馆具有良好的优雅的环境,这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读书兴趣和自觉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少儿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少儿喜爱的优秀书籍,还拥有优良的环境和优良的服务。少儿图书馆从馆舍的建筑风格到馆内布置,都充分体现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同时保持其端庄、宁静、优雅的本色。泰安市少儿图书馆屋舍舍俨然,馆周围花木葱郁、荫幽静谧、馆舍内整洁、活泼、明亮、舒适、宽敞,读者如云,且留连忘返。安静的环境,高度适宜的桌椅,浑厚的学习氛围,吸引了许多少年儿童假期带作业到少儿图书馆来完成。我馆从2005年开始在少儿馆阅览室腾出一块地方和部分桌椅,供孩子们做作业。实践证明,少年儿童在图书馆里既可以看书,又可以做作业;既可以讨论交流,又可以独立思考,并能认真完成假期作业。在图书馆做作业,家长放心,同时,也增强了少年儿童与图书馆的亲密感。

三、少儿图书馆对提高素质教育的作用

1.少儿图书馆重视阅读指导,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审美情操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少儿图书馆的小读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认识能力低。他们来到图书馆里,读什么书,往往只是兴趣使然,由于对自身的需要和读书的目的认识不清,盲目性很大。因此,对课外阅读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指导使儿童逐渐地掌握图书的检索、利用方法,进入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这对培养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少年儿童来到图书馆,是到知识的海洋里航行,那么图书馆就应当担当起导航员的使命。

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是根据馆藏图书特点,在充分了解小读者不同年龄、不同个性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多层次的指导措施。对低幼儿童,采用耐心启发,循循善诱,逐渐培养对图书的阅读兴趣;对小学阶段的少儿,在补充他们课堂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其特长意识;对中学生,在引导他们阅读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书籍的同时,注重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从多方面优化少儿的素质结构。

2.少儿图书馆可以帮助读者挖掘时间潜能,使他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

少年儿童平时功课繁重,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是他们到图书馆“充电”的最佳时间。尤其是寒、暑假期,他们一身轻松,能够到图书馆比较从容、比较系统地读书。少儿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加大对小读者们的阅读服务,发挥自己的独特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延长开放时间,提供更大的空间,更舒适的条件,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到图书馆来阅读学习,另一方面,认真制订假期少儿读书指导计划,指导小读者多读书,读好书。同时,精心组织各类读书夏令营、知识竞赛活动丰富小读者们的假期生活,充实他们多方面知识,并给他们的创造能力提供施展的天地。

3.少儿馆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少儿图书馆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实体和重要课堂,其藏书提供的知识领域,是任何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课程无法抵达的领域。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和强调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广大的少年儿童也一直在社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少儿图书馆与学校、家庭是整个社会少年儿童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提供丰富的藏书供青少年阅读流通外,开发与利用设施设备资源,对青少年进行一些辅导,扩大知识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第2篇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意识

一、前言

近几年,如何有效地对听觉障碍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国家、社会、家庭、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身生理缺陷因素

由于听力的损失或障碍,导致听觉障碍儿童对自我意识较为敏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康、健全的情绪生活,使得他们的学习、交往等方面遇到更多的困难,经受更多的挫折,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行为活动特点。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听觉障碍儿童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果听觉障碍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也会对他们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如在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会产生较显著的不良影响。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包括教师的因素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等方面。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态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的心理健康又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儿童的评价,平时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法都将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对听觉障碍儿童所持的态度、听觉障碍儿童的就业状况等。在现实中发现,社会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评价听觉障碍儿童,对他们的态度往往走向极端,使得听觉障碍儿童心灵遭受创伤,发生扭曲,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就业难、难就业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儿童心理压力增大,思想包袱沉重,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缺少自信或的心理。

三、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学校及教师要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目前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往往忽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师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一些偏差,甚至教师本人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教师如果懂得心理学有关知识就能更好的和儿童沟通,减少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可能。因此,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要对各任课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2.培养听觉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能否健康的发展。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我,才能逐步树立起自信心,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和表现出更大的生活满意度。而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低,自我意识的产生较晚,独立性不强,自我评价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低,自尊心强于自卑感,自制力差,抱负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因此,要教育儿童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自我悦纳,体会自我的独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叫他们去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和满足感;同时教育儿童要学会客观、理智的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3.加强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与言语训练

实践表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损失及言语障碍,是导致他们心理问题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对儿童进行听力与言语训练,矫正言语发展缺陷,提高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其主要教育渠道就是学科渗透。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把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本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5.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课或提供个别辅导

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授课。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学校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作为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补充形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认识,不断创造机会让儿童去展示自己,张扬个性,完善自我,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做社会调查、节假日慰问、义务劳动、各种体育锻炼和野外训练等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坚持、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为儿童提供心理咨询、辅导。

6.给听觉障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听觉障碍儿童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自主学习的愉快的课堂环境。教师对儿童的学习要给予更多的激励和赞许,让儿童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和儿童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儿童从惧怕权威、缺乏自信心的卑微感中解放出来,儿童的心理品质就会在学习中得以健康发展。

7.给听觉障碍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保障系统

(1)国家与政府层面。国家与政府要为所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要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护。

(2)社区层面。良好的“社区照顾”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听觉障碍儿童情感需求,更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社区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要改变对儿童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真正把它们当做社会的一个成员来看待,让他们加入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来,让儿童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3)组织层面。主要指听觉障碍儿童学校。良好的学校支持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学校除了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最大限度矫正其心理缺陷外,还要做好对儿童就业前的培训与指导,为就业做好心理与技能上的准备。

(4)家庭层面。主要是指家庭内部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精神支持、家庭教育与指导、经济支持、社会交往的支持、朋友的社会网络支持、志愿者支持等。家庭层面的支持是距离儿童最近的社会支持形式,在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美贞.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4,(4).

[2]李柞山.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3]李慧聆等.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绿时代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体质监测;河北省;动态分析;3~6岁儿童

1研究目的

了解和掌握河北省儿童健康现状和体质变化规律,科学评价河北省儿童的健康水平,合理利用河北省国民体质监测儿童组数据,从而为制定河北省儿童体育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体质测量标准方法

根据《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对河北省两次监测的3~6岁儿童组数据进行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指标的测试。

2.2文献资料法

笔者从学院图书馆、兄弟院校图书馆及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三十多篇,为本文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3比较分析法

对河北省2005年和2010年3~6岁儿童的体质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十年来河北省儿童在身体形态、机能特征、素质特征等方面的变化与不足。

2.4数理统计法

本文采用了河北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公布的儿童体质监测结果,并对原始数据作了进一步分析,分析了河北省儿童达标情况:单项指标的平均值、年龄差别、性别差别(采用T检验)、城乡差别、单向指标的差异。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较准确地反映河北省儿童的体质状况和身体健康水平。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包。

3结果分析

3.1河北省3~6岁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的利用

本次监测的指标是从体质所涵盖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确定的,既注重了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又充分考虑了指标的可操作性、连续性和可比性。

本文研究对象测试指标2005年、2010年分别有12项:身高、坐高、体重、胸围、安静心率、皮褶(上臂、肩胛、腹部)、立定跳远、网球掷远、体前屈、折返跑、双脚连续跳、平衡木。

河北省3~6岁儿童身体形态在城镇和农村之间是有差别的,性别上也存在差别。例如:城镇儿童的身体形态指标均值要高于农村儿童;男性儿童的身体形态指标除了上臂皮皱厚度、肩胛皮皱厚度、腹部皮皱厚度能显示肥胖程度指标外均值都要高于女性儿童。

根据监测所得数据,建议政府在农村儿童教育上要多投入资金,改善农村儿童的生活条件,使之在身体形态上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城市儿童教育中,教师要改善儿童的游戏方式,增加儿童的活动量,减少城市“小胖子”的数量。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2005年和2010年河北省3~6岁儿童的身高、坐高、体重、胸围一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其中身高、体重均值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同龄儿童身高体重评价标准。2005年,河北省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均要低于2010年的标准,说明就2005年和2010年相比,河北省儿童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河北省3~6岁儿童上臂、肩胛、腹部三部位皮皱厚度均值随年龄增加而上下波动,3岁时皮下脂肪最少,随后呈现波浪式发展,但不论是哪年的监测结果,6岁时的皮下脂肪厚度均较前一年龄段都有所回落。

利用分析所得数据可以将河北省3~6岁儿童身体形态各平均值与我国乃至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同龄儿童身高评价标准相比较,可得出:河北省3~6岁儿童的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的发育均属正常。通过对河北省3~6岁儿童上臂、肩胛、腹部三部位皮皱厚度的分析,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善儿童的游戏方式、游戏场地,增加儿童的活动量。

3.2河北省3~6岁儿童身体机能监测结果的分析

2000年测得结果为:3~5岁年龄段的儿童安静心率呈下降趋势,可是在儿童4岁时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在儿童5~6岁时出现小幅度回升现象。2005年,只有4岁儿童的安静心率没有上升,这与2000年测得的结果几乎相似。以上结果说明河北省儿童在近十年体育锻炼方面没有多大变化,同时也说明对儿童教育方式没有很大改变。

3.3河北省3~6岁儿童身体素质指标监测结果分析

2010年3~5岁儿童立定跳远值要高于2005年,而2010年5~6岁儿童立定跳远值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近年儿童上学年龄有所提前,导致锻炼时间减少的原因。

2010年儿童网球掷远的值要低于2005年所测,可能是由于农村条件越来越好、农村幼儿园的游戏环境及游戏方式的改变所致。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河北省儿童体格发育保持着较快的平稳增长趋势。河北省3~6岁儿童的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的发育均属正常。通过对河北省3~6岁儿童上臂、肩胛、腹部三部位皮皱厚度的分析,我们可以适当改善儿童的游戏方式、游戏场地等,以便增强儿童的体质。

从完成动作的情况来看,对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四项,2005年和2010年所监测的儿童都能按规定完成动作。但有部分儿童不能按规定完成双脚连跳动作。通过调查发现:完成动作好点的儿童都体格健壮、活泼好动,从而说明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与儿童的遗传因素、性格及运动能力有很大关系。

身体素质的其他四项指标(立定跳远、走平衡木、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城镇和农村之间也存在差异。3~6岁的男孩完成这四项指标的能力要比女孩强。而农村儿童走平衡木、网球掷远均值分别好于城市儿童,这说明在自然环境下成长的农村儿童,其身体素质要优于城市儿童,城市儿童需要加强身体锻炼。但在技术性较强的立定跳远运动上,城市儿童要好于农村儿童,这点主要是农村基本没有开展早期儿童体育教育所致。

利用对河北省2005年和2010年监测数据的分析,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可以考虑给城市儿童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之能加强身体锻炼,并对城市儿童的胆量、自信和勇敢精神进行有意识的锻炼。在对农村儿童的教育上,教师要多一些技术上的指导,从而提高河北省儿童的身体素质。

4.2建议

3~6岁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的营养和体能发展直接影响到儿童以后的身体健康水平。总之,在建设城市幼儿园的同时,我们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建设,还要在城市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里适当增加一些强度大的体育锻炼,如攀爬、平衡木等项目。

参考文献:

[1]赵健.潍坊市3~6岁城乡儿童体质指标变化的比较与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54).

[2]张龙.贵州省六盘水市3~6岁儿童国民体质监测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04).

[3]汪浩.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儿童体质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03).

[4]陈品,陈华.舟山海岛地区3~6岁儿童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04).

[5]叶新新,陈品.我国海岛地区3~6岁儿童的体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1).

第4篇

【关键词】 儿童保健教育;普及;营养知识;效果

目前我国儿童营养状况问题并不乐观,主要存在营养缺乏、营养失衡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对儿童进行保健教育,满足儿童成长发展的营养需要。在儿童教育中普及营养知识可以促进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这就需要父母掌握儿童营养知识,为儿童制定合理的饮食,从而保证儿童身体营养状况的均衡。

1 儿童保健教育的涵义

儿童保健教育包括儿童身体保健和儿童心理卫生两部分。儿童身体保健是指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顺应儿童身体,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要求,这就需要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优美自然的成长环境、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主要包括正常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游戏的伙伴、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2 儿童保健教育中普及营养知识的效果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主要来自2011年初来我所进行健康检查并存在营养问题的86名儿童。儿童年龄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5岁,其中男性44名,女性42名。将86名儿童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名,男性22名,女性26名。铁钙缺乏儿童16例,蛋白质缺乏儿童26例,肥胖儿童18例,维生素缺乏14例,有28例儿童同时存在以上两种问题;对照组38名,男性22名,女性16名。铁钙缺乏儿童36例,蛋白质缺乏儿童20例,肥胖儿童14例,维生素缺乏10例,有20例儿童同时存在以上两种问题。所研究的儿童均无智力方面的问题和营养流失问题。两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对儿童父母进行儿童保健教育和普及营养知识,对照组不进行儿童保健教育及普及营养知识,只向父母提出儿童存在营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医生初诊后进行1-8个月的跟踪研究,并对儿童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分为三个等级:营养未改善、状况好转、营养改善。营养未改善是指营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或者变得更糟;状况好转是指最后的营养状况比就诊时有所好转;营养改善是指儿童存在的营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效为状况好转和营养改善之和,评价对父母进行儿童保健教育和普及营养知识对儿童营养状况所起的作用。

2.2 研究结果 研究86名儿童的营养状况见表1,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讨论

2.3.1 我国儿童目前的营养状况不佳,主要表现为两方面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营养缺乏主要表现为铁钙缺失、蛋白质缺乏、维生素不足,铁钙是儿童成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影响着儿童智力、骨骼的生长,摄入不足容易导致佝偻病;蛋白质为儿童成长提供所必需的营养,如果缺失就会导致身高体重不增、免疫力低下、消化吸收功能落后、智力落后,最终导致成长缓慢;维生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果缺乏或者不足都会对儿童产生重大影响。营养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肥胖,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肺活量,增加心脏的负担,也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如自卑、不合群等,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

2.3.2 导致儿童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哺育方式不科学,家长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这就需要加强儿童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

2.3.3 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营养未改善4例,占8.3%,状况好转8例,占16.7%,营养改善36例,占75%,有效为44例,占91.7%;对照组营养未改善16例,占42.1%,状况好转6例,占15.8%,营养改善16例,占42.1%,有效为22例,占57.9%。研究表明,普及营养知识对儿童保健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

3 总结

通过研究发现,营养知识的普及在儿童保健教育中有着良好的效果,营养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儿童家长提高对儿童营养和健康的认识,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能够使父母为儿童制定良好的营养和饮食结构,补充儿童成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从而促进儿童保健教育的发展,也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敏,何井华,邢誉.营养教育对护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影响[J].现代医所,2010(08).

[2] 查晓梅,曾德秀.儿童保健的开展关键——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9(22).

[3] 洪梅.儿童保健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06).

第5篇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师范特质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27

Abstract In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the maj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or Teacher Training), specialized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is mainly intended to develop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er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the reform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cours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professional teaching with vocational training through scientific positioning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as well as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normal students' disciplinary literacy, and by means of increase in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to strengthen their vocational skills and thus overall enhance their teaching competence for this course.

Key words Children's Literature Course; teacher-training quality; course reform

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有别于的相对独立的文学门类,在当代儿童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已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儿童文学作品大量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小学语文课文的基础文本,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也占一定的比例,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主要构成也为儿童文学佳作。在高等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和语文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才,学生只有通过儿童文学的系统学习才可能具备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能力。儿童文学课程带有综合性的特征,包含了基本理论、文学史、作家作品研究等学科知识,是一个熔文、史、论等不同内容为组合要素的指控系统,这就使儿童文学的教学客观上存在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安排少的矛盾,如果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策略运用不当,容易陷入教学的无序状态,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和语文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学内容科学定位,改革创新,增强课程的师范特质,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具备厚实儿童文学理论功底和研究精神,有广阔儿童文学视野,较强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能力的未来中小学教师。

1学科素养与课程设计

儿童文学的首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学生今后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基础,师范生要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儿童文学的特质,扩大儿童文学的阅读面,具备鉴赏现当代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

儿童文学的课程由基础原理、文体知识、文学史三大板块组成,这三个板块的知识都是构成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基本面,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作出科学的定位,进行统筹安排,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力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使教学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1)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是学生踏进儿童文学殿堂的敲门砖,是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根本,具有核心地位,必须为教学之基本点,只有讲清讲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阐述要引领学生理解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层次分类、儿童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儿童文学的创作和阅读规律等。通过形而上的学习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学科理论素养,使他们在未来的教学中能高屋建瓴地把握儿童文学文本,分析儿童文学现象,具有区分儿童文学优劣作品的判断力。

(2)文体知识为课程设计的另一中心环节,讲授时要讲出不同的儿童文学文体特有的文学魅力,使学生能把对文体特征的理解运用于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形成文学教学的特色,并在儿童的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这些体裁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儿童文学的文体种类不少,但在中小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是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这应是教学的重点。讲述时,应重在揭示每种文体独有的“儿童文学”特质。例如,儿童诗歌中的儿童情趣与诗歌美感如何结合;童话的想象夸张与作品的区别;寓言如何借助设譬立喻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寓意;儿童故事富有童趣的情节创作技巧体现在哪里;少年儿童小说如何展现成长主题;儿童散文如何运用带有故事性的叙述方式使情趣与理趣相结合等等。教师只有把握住每种文体最富有“儿童文学”特色的艺术表现,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各种文体的鉴赏水平。

(3)文学史是儿童文学学科的脉络,必须顾及,但要重点突出,避免铺陈无度。文学史的教学不宜细讲精讲,对儿童文学发展概况的梳理以粗线条为主,不要求学生对文学史的细节“死记硬背”,只要求学生能掌握儿童文学史的大致历程和儿童文学发展的阶段性,重点在引读经典作家作品,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帮助他们吸纳中外儿童文学经典的营养。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难以在这一教学板块中对经典作品做非常具体细致的赏析,为了弥补此不足,笔者认为在基本原理和文体知识的教学中应当尽量选用经典作品作范本进行分析,讲出特点讲出品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触摸经典,感受经典,使整门课都散发着经典的魅力。

2教学能力与课程实践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幼教师的《专业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能力为重”的专业发展基本理念,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能力要求,同时,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要求加强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能力培养。“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①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其核心就是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儿童文学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修养,更重要的是还要把学生的文学素养转化为教学能力,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范应用性的引导,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1从阅读鉴赏能力到阅读指导能力

在对儿童文学的系统学习中,师范生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会得到培养和提高,但是,如果不把阅读鉴赏能力提升为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能力,那么,就不能说是具备了儿童文学的教学能力。因此,我们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指导能力。

例如:开展课前演、讲儿童文学作品的实践训练。我们可以在课前给予学生10~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儿童文学作品,根据所选的作品,确定作品的聆听对象为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童,然后练习为此年龄阶段的学童讲演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寓言、童话,诵读儿童诗歌、儿童散文。这是师范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基本功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学会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学习运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形神兼具、声情并茂地为儿童讲演儿童文学。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和指导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笔者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儿童文学名著导读”的实践训练。笔者精心挑选10部左右的儿童文学名著,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同学完成一部作品的精读。在每次上课时,安排一个小组,让他们用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全班同学“导读”一部经典名著。“导读”环节包含了作家介绍、故事简介、精彩片段演绎、阅读指导等四个步骤,并要求学生就相关内容完成PPT的制作,运用多媒体手段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此“作业”时,需要细读文本、查阅资料,抓住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挑选、细品作品“片段”并进行“排演”,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展开阅读指导。通过这样的模拟实训训练,既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增加了作品积累,增强对儿童文学的阅读体验,又让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经验,为以后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2从文本审美能力到文本写作能力

儿童文学课程以理论作为师范生跨入儿童文学殿堂的奠基石,在理论的引导下,充分的作品鉴赏能提高学生的文本审美能力,而这种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不仅仅要转化为阅读指导能力,还要通过写作训练,提升为儿童文学文本的写作能力。通过创作的体验,师范生能更充分深入地感知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提高对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把握和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对中小学生作文的指导能力。

文本写作能力的训练方式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是课堂上的即时小创作,也可以是课后的作品创作;既可以是独立创作,也可以是集体创作;既可以是全篇创作,也可以是续写、仿写等。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是结合儿童文学的文体教学内容展开的。每一种儿童文学的文体都有其独立的文体特征,虽然所有文体的写作都要突出“童趣”,但写作训练应根据文体特征灵活开展。例如:诗歌写作突出“想象性”与“故事性”的结合;童话写作突出“夸张”手法的运用和“拟人形象”的塑造;寓言写作突出故事与道理的链接等,只有抓住文体特征展开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在学生完成创作后,还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习作,这又是一个“批改作文”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②综上所述,在儿童文学课程改革中,应改变只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陈旧观念,把专业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儿童文学”课程的师范特质为导向,对课堂教学内容构成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儿童文学学科素养,有效提升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整体发展。

注释

第6篇

积极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近些年,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到城市打工,由于条件限制,将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照看,致使很多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为,严重的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中小学也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不显著,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原因在于当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过分地关注和渲染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诱发了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联想,忽略了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健康儿童的事实,忽略了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积极潜能,阻碍留守儿童的积极评价。所以对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能够挖掘出来,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得到完满发展,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侧重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和力量:第一,主观层面,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包括希望、满足、乐观、安宁和幸福等,其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研究的重点,是指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质,尤其关注有关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试图探讨能够帮助人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第三,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探讨个体如何利用这些积极组织促进自己积极品质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较消极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变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他的留守儿童就没有关注到。而且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也仅仅是帮助克服心理问题,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发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儿童中应该能发挥的更大作用。

2.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

传统主流心理学把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就是健康的个体。在这种消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也是片面而消极的,只注重给留守儿童介绍他们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弱势以及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掌握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错误认知,以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对号入座,错误地给自己贴上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标签,产生消沉痛苦的情绪感受。即使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也只学会了如何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会主动挖掘和利用自己拥有的积极的潜能、积极的力量去促进自己完美地发展,实现幸福人生。

3.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讲授法传授给留守儿童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这种讲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1)留守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佳;(2)教师只是单向地向留守儿童传授知识,没有能够从留守儿童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够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3)师生之间或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很少,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导向、监督、检查、调解、激励的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非常不完善,体现在:(1)评价的指标消极。学校通常根据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辅导教师通过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2)评价的主体单一。通常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价工作仅仅由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家长或其他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5.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中小学中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等兼任,几乎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德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做出许多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规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或自学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但对于积极心理学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几乎不可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树立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仅仅关注和解决个体身上的缺陷和问题是不能产生持续有效的预防效果的,应该通过发现和发掘人人自身都拥有的积极心理潜能、利用个体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来有效地预防和战胜心理问题,使个体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调适者和促进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积极的目标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更要培养全体留守儿童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目标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吻合,才能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不仅需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更需要学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积极潜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等。

(1)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预防

个体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如诚实、乐观、自尊、勇气、智慧、希望等,是战胜心理问题强大的力量,发掘和利用它们,个体就拥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较高的问卷测量留守儿童拥有的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美德,如引导他们利用乐观品质战胜忧伤和自卑。针对那些留守儿童身上没有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了解这些品质形成的过程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干预,帮助留守儿童塑造这些品质。

(2)增加留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提供充足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所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也应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加留守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表扬孩子。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观察孩子,但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关注和了解孩子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身边,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与认可,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欣赏的眼光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尊重、鼓励中增加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教师还可以创造某些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3.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

仅仅依靠讲授法这种单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突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积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某些典型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儿童某种情绪和态度体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和留守儿童之间双向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留守儿童之间是互动的,在合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因素得到培养。除了情境教学法外,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团体心理辅导法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4.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证其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因此,我们要破除病理学的评价和干预方式,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客观、科学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增加积极指标来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极的、负面因素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只采用心理问题减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拥有多少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多少积极情绪等作为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采用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正面的指标,来检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2)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仅仅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单一主体进行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所以应该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实际监护人、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和留守儿童个人都应该参与评价。多元化的主体进行的综合评价应该会更科学。

5.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掌握专业心理学知识、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教师才能够胜任。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关键条件。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1)各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2)创造机会让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出去参加培训,学习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念。(3)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专业素养。

――――――――

参考文献

[1] 孟丽娟,胡云斗,王同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11(10).

第7篇

(一)建立“留守儿童中心”,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地方政府可以主办或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创办地方留守儿童中心,将留守儿童以托管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教育成长环境。留守中心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校外管理和监督,以校外管理为主,辅以教育培养,密切配合学校和家长。一方面,在知识学习上,指导督促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的课业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在价值观引导上,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帮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留守儿童中心如果可以解决孩子们学习和生活方面疏于管理的问题,那么家长就能够安心在外打工,无后顾之忧。

(二)对户籍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偏离问题,必须在政策上改革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拆除依附在该制度之上的诸如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户籍制度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实现户籍面前人人平等,消除户籍歧视和户籍特殊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享受平等的人权和福利,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棘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近几年,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出现了破冰之举,中国户籍改革正蓄势待发,期待进入全面改革阶段。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享有平等权利的农民工子女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或跟随父母进城上学,或留在家乡接受教育,也可以在异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农民工父母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样在城市安居乐业,家庭团聚不再成为现实困难,家庭功能恢复如初,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偏离及其他各种留守儿童问题也可以随之迎刃而解。

二、农村社区重视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

首先,要在学生中摒弃“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让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热爱学习,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学习,提高儿童的道德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操。其次,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的改变,使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到爱,但不溺爱、娇惯,管,但不命令、粗暴,这就需要社区经常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开展一些儿童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提高监护人的文化素养。

再次,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努力在家庭中给孩子营造浓郁的读书学习氛围。政府要让孩子的家长明白,时下盛行的“读书无用论”只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缩影,是暂时现象,是错误观念。政府也可拨出专项资金对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人进行系统培训,了解儿童在心理、生理、情感等各方面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到以往教育的误区与不足之处,改变以往的教育手段,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三、农村学校应重视对留守儿童的价值观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外出打工难以承担教育责任,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无法胜任教育责任,能够真正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的只有学校。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从客观上要求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和指导,通过集体、老师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价值观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教师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提高农村教师的育人素质

首先,学校应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多、管理困难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策的重点是对教师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以及专门培训。留守儿童中的潜能生在学习和道德教育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因此学校可以考虑把潜能生转化工作考核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与教师奖金挂钩,让老师不仅能重视学生的成绩,也能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成绩,要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聘请专家以开讲座的形式对老师进行心理课程培训指导。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从性格及行为特征,到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生活目标、成人意识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老师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而是要针对其心理特性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自身素质,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职业成熟和专业化发展,增强自助能力,形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五、留守儿童家长要切实关注孩子的价值观形成

第8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作为语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也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高等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改变现有儿童文学发展受困的局面,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儿童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观念的落后

我国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历经百年,但是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很多人以为儿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长对学生进行陪伴。家长认为小学生教学不在于知识的培养,那些文化知识都会在日后的较高级教育中教授,对于文学教育更是淡化,这样观念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学素质的整体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儿童文学》没有起到对日后素质形成铺垫式的作用。这样的局面对于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障碍性,不利于实现素质教学的推进。

2.价值观的不正确

随着各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口号的提出,很多家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艺术形式,各种舞蹈、音乐、兴趣班,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文化知识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必要却不应该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文学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时候加以引导。然而几乎没有家长会注意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院校传递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3.专业知识的缺乏

在基础教育中,中学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引导,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更低,即使教育部一再要求幼儿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及以上,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特点依旧是学历低层化,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素质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很多教师自身就心智还不成熟,更加不可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偏远农村教师视野狭窄,阅读量不大,图书资源匮乏,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单纯地学习拼音,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外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避之不及。这些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儿童文学上拓宽的程度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据调查,高校师范类中文系开通了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即使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课时也是大大缩减,而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对这样的情况还听之任之的话,在不久后很可能出现高校中文系再无儿童文学课程的局面,学校本身对于儿童文学的忽视使得社会普遍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必将会对儿童文学的日趋消亡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要想实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培养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以后学生学习文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为儿童文学最契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儿歌、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让儿童明辨是非,认识真假善恶,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掌握儿童文学的这些特征,能为以后的道德思想教育提供前期的理论铺垫,更好地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依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知识启蒙和道德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贴近于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成长轨迹,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启蒙价值,值得重视的是《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道德素质初期萌芽。

2.《儿童文学》与基础教育者的素养培养

儿童文学的出发点不是要求初学者掌握多少文学知识,而是儿童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领悟生活,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教育专家一直在讨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究竟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其实,语文素养很难用语言来概述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文学素质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上都有提及与涉猎,而这就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所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想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具备起码的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上升到个人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审美标准等,而这些都是与《儿童文学》的培养离不开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是儿童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承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对于初学者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三、《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

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的影响着儿文学童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之前,首先要对其教学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进行探讨,然后根据这些选取内容上贴近的课程,诸如儿童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语文素质等,尽量实现理论与文学的高度统一。在原有的理论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进行统筹,对于长期形成的经验教学要有选择地借鉴与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现代教学模式对于课程设计进行适度的修改,把新兴的技术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来,使得《儿童文学》更具有时代性与应用性。内容选择上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理论、创作过程等对于儿童语文素质启蒙有重要联系的内容。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的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及,要具有传统性和创新性,既要有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改编的大胆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分配课外搜集的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于课堂中保留下来的问题要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并进行相关材料的整理,进而对已有的问题交流与分析,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宽了知识面的掌握。

2.培养师范生的文学能力,加强自身文学体系的构建

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文学创作问题,所以师范类院校加强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增强个人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可以为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在掌握了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再适时地进行有关儿童文学的创作,是当代从事基础教育师范生必须要涉及的新领域。一方面,要摒弃原有的创作理念,加入对正规语文工具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的创新,不断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后的文学教学。在日常的儿童文学教授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做到对于儿童校园文艺的编排能力,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在很多师范类学校中都明确把校园文艺编创和指导作为师范生掌握的一门必要技能来学习。儿童校园文化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文学能力的整体掌握度。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内容、课程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必然也不断地随之改变。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单靠自身搜集的知识不能满足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一部分必须要由老师主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儿童文学体系,对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要有推荐,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独自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其对于儿童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为他们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的主体留给儿童,由单纯的教师教授儿童被动接受向儿童自主学习转移。将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四、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育界对于儿童的基础性教学也日渐重视,尤其是《儿童文学》也因为其重要性的特点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儿童文学》与其自身基本学习特点,《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的关系也使得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教师自身知识薄弱,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使得幼儿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教育界要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加以重视,调整教学评估方式,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实施基础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与老师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第9篇

关键词: 新《纲要》 个性化教育 幼儿教育

一、重新审视个性化教育的意义

对个性化教育的理解,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哲学所理解的个性是一个与共性相对应的范畴;生理学所理解的个性,侧重于对个体神经类型的解释;社会学对个性的理解,则更多地看中一个人在开放的生存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而教育学对个性的理解,则另有所指。它觉得个性就是个体所拥有的一切独特性,是一种特殊属性而不是个人的特殊性,应和所谓的“个性执拗,我行我素”区分开来。而个性化发展是指个体按各自特定的方式完善和发展自我,形成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健康个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很看重孩子之间的共同学习,获取书本上一成不变的相同知识,老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老师一步一步地按照开学初制订的计划努力完成,生怕遗漏了一个内容,生怕所讲的某一内容孩子没有记住,充分把握了儿童同一年龄阶段的共性。却忽视了孩子在发展方向、起点、速度和最终达到的水平方面的差异,也忽视了幼儿在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更谈不上个体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殊不知,每个不同个体的儿童,由于他们遗传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同的个体差异。新《纲要》注意到了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胜任这一多角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全方位了解和尊重不同个体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这正是新《纲要》对儿童个性化教育内涵理解的实质所在。

二、个性化教育中自由度的把握

新《纲要》蕴涵了三个基本指导思想,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终身教育理念和面向世界的科学教育,每种指导思想下都不难看出对个性化教育的强调。在新《纲要》每一部分内容中常常看到“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自身的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的观点。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里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性化教育中自由度的把握。

在传统的教学中,儿童没有选择活动的权利,少有表达自己内心的机会,其个性、自主性、独立性常常被压抑。随着个性化教育的提出,儿童可以获得充分的自由、自主和自尊,他们可以不完全受成人的约束干一些自己的事。此时,如果教育者心中没有一个教育的大目标,不认真分析每个孩子的特点,就会使个性化教育走入另一个极端,致使儿童为所欲为,放任自流,自我意识过分膨胀,形成不守规则的坏习惯。

有人认为,个性化教育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差异性”,打破“趋同性”和“一致性”的教育,这样才是真正拥有了个性化教育中的自由。这种看法把“差异性”和“趋同性”完全对立起来,强调绝对的差异和绝对的自由,这是不科学的。教育必须对教育目标有一个整体的培养目标,认真分析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不放任学生个性的随意发展,抓共性,重个性,使每个个体正确认识自己,有远大理想,但不自命不凡;有真才实学而不独来独往。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很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个性化教育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个性化教育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它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自我发展,培养独立自主、勇于挑战、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以此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就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可以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内心体验,另一方面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和最近发展区,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让幼儿操作,充分展示幼儿的能力,感受成功与努力的快乐,引发幼儿探索下一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类似这样的活动,是每一个幼儿能够接受并喜爱的,只要教育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会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个性化教育在当代幼儿教育乃至其他学校教育中是必要的、可行的。它不仅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且注重个体的独特表现,非常适合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希望个性化教育能在新《纲要》理论的指导下,克服绝对性,发挥主动性,扬长避短,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教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金斌.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

第10篇

摘要:儿童文学这一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本文从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方式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

关键词:小学教育儿童文学素养本科生

一、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对儿童的精神生命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文学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和主题有助于培养儿童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帮助儿童建构道德体系;文学是爱的文学,它能够帮助儿童认识爱、理解爱、拥有爱;儿童文学是真的文学,它能教导儿童崇尚真实、追求真理;儿童文学是美的文学,它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引导儿童创造美好;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它带给儿童积极乐观的人生基调和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因此,拥有了儿童文学的童年,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便有了健康而斑斓的色彩。儿童文学为小学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首先,儿童文学作品普遍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上好课,还要引导儿童广泛阅读和理解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其次,儿童文学为小学教育的其他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源,如校园文学建设、社团活动等都需要以儿童文学作品作为依托开展。小学教育本科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育师资,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实现。

二、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

培养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儿童文学素养,首先要明确儿童文学的素养,这是确定培养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素养是指在儿童文学的知识、理论、思想、表达等方面具备的基础素质。第一,具有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重要意义,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的联系,树立他们对儿童文学的正确看法和态度。第二,具备系统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儿童文学是一门完整系统的学科,本科生能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是否具有系统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决定了教师能否从儿童的角度、儿童文学的角度考虑小学教育。第三,能够进行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儿童的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教育阶段,儿童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要恰当、有效地指导小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小学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同时具有儿童文学的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第四,具有较强的儿童文学表现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小学教育本科生要具有较强的儿童文学表现能力,如经典作品的诵读能力、讲述能力、表演能力等。只有教师具有这样的表现能力,才能把作品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同时感染到他们。小学教育本科生要对小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进行指导,包括推荐合适、丰富的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儿童文学的阅读活动、帮助小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制订并有效推进儿童文学的阅读计划、推动家庭的图书阅读活动。

三、小学教育本科生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1.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不同学校的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教师要依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按照OBE理念,从岗位能力需求出发,梳理“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到小学去调研,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诉求,理清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儿童文学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邀请小学语文教育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商讨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出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最符合小学语文教育也最实用、够用、能用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学到知识、养成能力。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小学调研,小学校长和老师经常反映的问题是小学教育本科生在小学实习或者就业的时候,不知道怎样上课,理论知识很丰富,实践能力很薄弱。针对这样的问题,在“儿童文学”教学设计中,理论教学的同时大大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时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践理解、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有益于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养成的实践性系列活动。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的原则是结合不同文学体裁的不同特点,目标是通过具体文学体裁的不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这些实践活动如下:结合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教学的“诵读”活动,结合童话、儿童故事、儿童小说教学的“讲故事”活动,结合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与改编教学的“我的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活动,结合绘本、儿童戏剧、儿童科学文艺教学的“表演”活动,结合作家作品教学的“儿童文学作品推介和赏析”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读、讲、写、研、鉴赏等能力。3.必修课与选修课相渗透。儿童文学内容丰富,仅仅依靠“儿童文学”课程的32学时是不够的,因此在“儿童文学”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增设“儿童文学名著赏析”“儿童文学经典作品诵读”“儿童戏剧表演”“儿童文学创作”“绘本阅读指导与制作”等选修课程。另外,在常规的课程之外,还可以为学生举办各种儿童文学专题讲座或报告。这些选修课和讲座的设置可以弥补必需课的不足,突破局限,使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4.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儿童文学教学内容丰富复杂,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需要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教学延展。成立与“儿童文学”教学内容相关的社团,如儿童文学作品诵读、儿童故事讲述、儿童剧表演、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绘本制作等社团,同时根据教学进度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连接,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将第一课堂的理论讲授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如儿童戏剧的教学内容在第一课堂讲授之后,除了在课堂上完成改编和初步表演的活动外,在第二课堂也要进一步组织戏剧表演与竞赛的活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者结合,营造浓厚的儿童文学氛围,激发小学教育本科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和热情,并为之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儿童文学具有独立的艺术身份与独特的艺术价值,是儿童精神生命成长必备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本科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开展“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和研究,是提高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能力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新方法,促进小学教育本科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91―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园在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研究中,积极探索了与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园互动、指导“留守儿童”家长科学育儿的有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我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我们对全园56名留守儿童的现监护人一对一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幼儿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家长科学育儿等方面。调查分析显示: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停留在生活照顾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上,缺乏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教育方面的正确引导;二是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更多关注孩子在园的识字、算数等。有的留守儿童家长寄希望于幼儿园,认为为孩子选择了保教质量好的秦安一幼,就基本完成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使命;三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大多为娇纵溺爱型、放任自流型、简单粗暴型等。

二、我园留守儿童的家园合作状况

调查显示:祖辈观念陈旧,配合幼儿园工作不积极;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困难;QQ、微信等便捷的家园沟通方式不适合留守儿童家庭。

三、应对措施

(一)提升教师素质。家园合作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以及指导家长工作成效的高低,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首先,组织教师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使之能够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最直接最实用的家庭教育策略。其次,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家长观。教师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具有不同职业和文化素养的家长,决定了他们将以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家长,对待他们的孩子,而这种态度和行为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双方合作的成效,并最终影响孩子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将所有家长看成平等的、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真诚沟通,促进家园互动的有效开展。

(二)多种方式促进家园有效互动。

1. 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留守儿童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知识、转变观念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是专题讲座。我园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家长专题讲座,让留守儿童家长了解教养孩子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逐步改变留守儿童家长重知识、轻习惯的思想,让家长明白幼儿期是人性格品德、良好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直接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配合幼儿园,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2. 精简沟通方式,正面引导。在日常的家园互动过程中,由于留守儿童家长群体大多是祖辈,他们对于电子信息的接受能力较弱,有的留守儿童家长手机也不太会用,而且老师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沟通的方式方法也与其他家庭有所区别。

一是面对面沟通。通过幼儿入园离园环节、半日开放等,帮助留守儿童家长解困答疑、转变教育观念,或现场指导,提高他们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是个性化家教指导。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结合留守儿童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养指导。指出该留守儿童要纠正和培养的方面,规范监护人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正确引导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的形成。

三是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定家规。结合留守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教养实际,帮助留守儿童家长为孩子制定家规,督促留守儿童及其家长严格执行,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家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动作的协调发展、文明礼貌行为、社会交往能力、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第12篇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受研究的客观因素,大多数学者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均外出务工,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为照顾的儿童。本文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首先是农民工的子女,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一方或亲友等监护人抚养照顾的儿童。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教育工作者多采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结合所得数据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及切实可行的建议。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突出,欧洲多国对于公民的权利保障方面可以说是令人生羡,政府会有大量的资金专门扶持这些群体,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十分有力度。

二、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受到经济的局限等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基于以上的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宁德市蕉城区福洋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及成绩问题。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滞后,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纯文盲占了63%,文化水平堪忧,监护人不能很好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教育。研究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占了78%,而成绩优秀的仅占18%。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乐观,这和留守儿童缺乏学习上的指导有很大的关联。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问题。陆士祯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大多数监护人对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过于关注,留守儿童多出现组织斗殴、抽烟、偷窃,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些地区,这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35%以上。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分隔两地,父母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归结起来有:由于亲情需要不能满足所引发的情绪问题;由于内心的不平衡而出现的交往问题;由于缺乏心理支持而出现的自卑心理;由无奈的反抗所导致的逆反心理;等等。据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冷漠的竟高达60%,而孤僻的也占到了10%(详见表2)“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访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发现,他们时常与监护人顶嘴,脾气异常暴躁。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多为粗放型,监护人安全教育意识薄弱,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内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的共同点

1.心理负面效应。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管理能力不足。逐渐的,胆小、自卑、冷漠都成了他们的代名词。2.学校及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的学校条件有限,无专门的心理课程和心理教师,对于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力度都不够。3.道德品行方面。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和判断力均不高,基于这种情况,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是导致了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后果。

四、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比较分析

1.生活管教的差异。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指导学习的能力,有的甚至放任留守儿童沉迷虚拟网络世界,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他们也不像非留守儿童的家长那般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一系列的原因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逃学,从而成绩下降。2.学习条件的差异。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社会越发体现出来,但均衡教育却难以实现。非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尽量把孩子送往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地区进行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当地农村的小学就近上学,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缺乏,学习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没有打好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不公平且无法弥补的。

五、闽东留守儿童教育建议

基于国外的研究手法对闽东地区情况调查提出策略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管理

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应加大力度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管理。1.完善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对已有的政策、法规如《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进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施性。2.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指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整顿社会风气,抓住任何的契机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留守儿童常年生活的居所,对留守儿童起到生活指导、受教育的作用。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的滋养,加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素质等差异,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能力,这无疑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保障。1.慎重选择监护人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监护人的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品德养成等各个方面,因此监护人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监护人要做到严而有爱,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辅导学习,其次要具备责任感,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和身心变化,充当桥梁,加强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爱。2.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不可代替。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易遭到嘲笑,这对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缺乏家长的疏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密切联系留守儿童,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多给予肯定和赞赏,让留守儿童找到爱的归属感。

(三)发挥学校作用,加强指导和关怀

在农村,应该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实现学校教育的“补位”。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教育和管理作用。1.转变教育理念,倾入师爱。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出现了成绩效益的攀比,为此,教师容易出现对待上的差异。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质量。另外,要加大校内的教师关怀力度并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关爱。2.引导留守儿童实现自我管理教育。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相比较于非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因事件的冲击易产生暴怒、自卑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成了严峻性的问题,因此,实现对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充分、较为准确地认识自己,引导留守儿童在必要时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实现对自己的监督控制。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