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通用六篇

时间:2023-08-04 17:24:07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1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儿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糖尿病大多数是1型糖尿病(IDDM)[1 ] ,因遗传基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共同参与而患病。针对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特点,2011年1月~2013年5月对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糖尿病患儿的膳食结构、运动及胰岛素的应用等进行综合干预管理,现将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自2011年1月至213年5月共收治糖尿病患儿78例,均符合WHO儿童糖尿病1型标准。其中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在为3~14岁。

1.2 方法

1.2.1 心理治疗 护士要知道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要给予患儿及家长以关怀和同情,把目前最新治疗方法能达到的最好疗效及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疗方面的更新等告知家长,讲解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注射后要及时进食防止低血糖,让患儿及家长掌握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等。

1.2.2 胰岛素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相应的胰岛素运用方案,指导家长选用什么制剂胰岛素、用量、注射部位,反复示范。注射部位可选取臀部、上臂外侧、股前部、腹壁等,每次注射要更换部位,以防局部皮下脂肪萎缩硬化。

1.2.3 营养控制方案 糖尿病饮食需严格称质量,除盐以外,一切食物包括主食、副食、蔬菜、烹调油应以净重为准,烹调过程严禁加糖调味,忌用油煎炸等烹调方法。全天饮食分为三餐三点制,需定时定量供给,其中早餐和午餐各占总热量25%,晚餐占30%。

1.2.4 运动方案 根据患儿年龄、运动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运动方案,以运动脉搏达到145~150次/分为运动强度,在此强度下每天20~30分钟,6d/周;选择跑步、爬楼梯、跳绳、游泳、打球等有身体移动的运动方式。最初时间10分钟左右,以孩子不感到疲劳,每日能坚持运动为原则,循序渐进。

1.2.5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的方式对78例患儿进行健康教育知晓率的调查。包括糖尿病的概念、血糖的正常范围和控制标准、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遵医行为、饮食控制、胰岛素的注射及注意事项、自我管理、足部护理。④进行健康教育后由责任护士提问,患儿家属回答,评估健康教育效果。

1.3 评价方法 分别在入组时、实施DM健康教育后3个月、6个月时通过测量DM识、自我管理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及配对t检验,X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儿童对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小儿由于自制能力差,理解能力有限,大部分时间需要家长监护,因此医护人员需对患儿及家长同时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认清糖尿病性质和危害,通过规律的饮食、运动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消除他们对此病的疑虑和误解。糖尿病的控制除了合理治疗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健康知识和信念,遵医行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监控。鼓励患儿及家长加强自身管理,按时监控血糖、尿糖,督促他们控制饮食和从事适当的运动。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健康教育干预,患者的知识、态度、行为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患者对糖尿病概念、分型、诊断标准、并发症,糖尿病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治疗目标、糖尿病常见错误观念纠正、糖尿病病人自我保健、低血糖的症状及防治措施、测量血糖的方法及足部检查护理的方法回答正确率均明显提高,各指标在干预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2

关键词 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健康教育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儿童420例,男230例,年龄7个月~6岁,平均(3.2±0.4)岁,女190例,年龄9个月~5岁,平均(2.9±0.2)岁。

方法:①向儿童家长宣传计划免疫接种的重要性:由于儿童这个群体比较特殊,儿童自身的抵抗力非常的弱,尤其像一些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由于儿童自身的免疫力低,很容易就被感染,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由于很多家长认为儿童不需要计划免疫接种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家长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儿童虽然感染某些疾病是有一定几率的,但是为防万一,家长应该带领孩子到医院进行接种。另外,如果儿童一旦感染上某些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等,将对儿童的今后成长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学习以及日后的工作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容易造成儿童某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儿童的一生。因此,结合这种情况,应该对儿童的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其能够充分地了解到,计划免疫接种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进而主动地带领儿童到医院进行接种。②耐心地对家长讲解相关的计划免疫知识:在对儿童的家长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耐心地为家长讲解相关的计划免疫的知识。很多家长对于计划免疫方面的知识了解的非常少,甚至不了解为何要进行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如何进行疾病的预防等。结合这种情况,需要对儿童的家长进行耐心地讲解,进而使其能够充分的了解到计划免疫方面的知识,其讲解的内容包括带领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的种类、接种后如何照顾儿童、接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接种的部位不能沾水等,通过系统地为家长讲解相关的计划免疫的知识,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助于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率,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③为家长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无法更加具体和全面地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因此,结合这种情况,可以对家长发放健康教育的小册子,使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阅读健康教育小册子了解计划免疫接种的知识,进而有助于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的重视程度,确保儿童接种率。④对家长进行定期电话随访:通过对家长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的方式,能够了解儿童家长针对于计划免疫接种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儿童的家长健康知识掌握的不好,可以采取电话聊天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再次健康教育,使其能够充分地了解到相关计划免疫接种的知识,有助于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的效率,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

临床观察指标:对儿童的家长采取电话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分为3个标准进行评定。①掌握非常好:儿童家长对于健康知识掌握的非常好,定期带领儿童到医院进行接种,并且在儿童接种完后能够全面的做好相应的护理。②掌握良好:儿童家长对于健康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能够带领儿童到医院进行接种,并且在儿童接种完后能够注意医生要求的相关注意事项。③掌握不好:儿童家长对于健康知识掌握不好,没有定期带领儿童前来接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儿童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见表1。

讨论

计划免疫接种对于儿童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家长方面的原因,导致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较低,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是影响到儿童的一生。因此,需要结合这种情况,做好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对420名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其主要的健康教育方法通过使儿童家长了解计划免疫接种的重要性、耐心地为家长讲解计划免疫接种知识,为家长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以及定期对家长进行随访,了解其健康教育的效果等。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对儿童家长健康教育的目的。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大学生;儿童保健;健康教育;课程

作者:文茂林等

儿童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性决定了学龄前儿童对其老师即幼师的高度信任感[1-2]。随着更多的儿童早期发展研究成果的涌现,人们愈来愈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对幼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3-4]。2003年"SARS"之后,师范类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高[5-6];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前卫生学》的内容与时展不一致,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与实际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幼师及部分儿童监护人对儿童保健与早期教育相关知识、态度和需求的现状,为学前专业《学前卫生学》的课程设置及适宜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与言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对象包括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原沙洋师范专科学校)2004~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沙洋城区2所幼儿园幼师和自愿参加调查的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包括幼儿园学生和住院儿童家长)。访谈对象除问卷调查对象中的自愿者外,还包括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参照儿童保健相关文献自行设计AKP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幼师和监护人3类。内容除一般信息外,包括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以及不同调查对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或了解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评估与态度,其中,相关知识分为4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为20个问题。3类问卷内容基本一致,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对相关内容的表述进行了适当调整。

1.2.2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分别于2006年9月~2008年3月进行,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依次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前)采用匿名答卷方式进行,由专人负责,当场发放并收回。2007年9月~10月分别采取整群抽样和半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沙洋县城区2所幼儿园的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1.2.3访谈KAP问卷调查对象由调查者以随机便利的原则按访谈提纲进行,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由课题组负责人按提纲进行访谈。

1.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收集整理后进行编码,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共261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学生年龄在18~20岁。其中男生10人(3.9%)、女生247人(占96.1%)。共有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自愿参加了问卷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2份和138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和76.2%。幼师年龄为23~46岁,均为女性。138名监护人的年龄为26~68岁,平均年龄(28.5±10.6)岁;女性82人,占65.1%,男性44人,占34.9%。

2.2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不同调查对象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率及比较,见表1~3。

2.3对儿童保健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与态度90.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接受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仅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其中76.7%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基础知识、疾病防治常识、早期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识与技能等,以技能为主;96.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大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的情景教学模式为佳。100%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3.8%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生理与心理等基础知识、意外伤害防范、急救和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与技能。90.2%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非常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1.3%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教师基本相同。

2.4访谈接受访谈的学生、教师、监护人和儿童保健、医疗与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将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课程接受教育;学习的内容与教师的观点基本一致,部分访谈者认为健康教育和与儿童的沟通的方法与技能亦应学习;教育水平介于普通民众与专业人员之间,与卫生员的水平接近;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或了解水平应高于警察等特殊人群。

3讨论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中地位与作用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排在学前教育目标的首位[7]。学龄前期儿童除了家庭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托幼机构中度过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较高信任度。目前我国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托幼机构[8],作为未来托幼机构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及其态度、行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而传染病高居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位[9]。儿童一旦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老师常常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可在黄金时间内使发生意外的儿童得到有效的现场救护。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也可使校园内传染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幼师参与健康教育将有益于学龄前儿童健康促进。

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率达56.7%,较儿童父母、幼师及保育员的知晓率为低。对止血包扎等现场急救技能的认知普遍较低,与国内师范生急救认知调查的结果相似[6]。较低的知晓率与幼师及监护人对他们的期望存在差异,这也与他们的认知与态度相一致。

3.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需求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师、监护人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目前,国内除教育部《学前卫生学》大纲外,尚未见与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或了解程度的相关资料。本研究提示应将《学前卫生学》或儿童保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3.4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学前卫生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侧重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略或缺乏对儿童健康、疾病的影响因素、危害的认识[7]。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应该综合分析、评价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应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儿童生理心理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传染病预防、现场急救与安全防范等内容,且应将后者作为重点,尤其是技能应作为重中之重。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儿童保健相关问题的健康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能提高他们促进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他们将适宜的技能传授给儿童,促进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儿童生存质量,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3):91-98.

[2]刘小红.李兴民.儿童行为医学[J].1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3]朱宗涵.儿童早期发展面临的挑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53.

[4]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谢舒平.幼儿教师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B):2752-2753.

[6]陈根芝,胡高楼,林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

[7]欧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4

一、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学前儿童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过“学前儿童园必须切实做好学前儿童生理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即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学前儿童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儿所、学前儿童园的教师及学前儿童家长缺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1)一些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更多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没有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2)部分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们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代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暂,尤其是专门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更为短暂,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我国传统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一种保姆的角色,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进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无论是中等学前儿童教育学校,还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中,由于系统理论的缺乏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各个学前儿童教育的专门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学前儿童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机构等)用于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的文章和书籍,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学前儿童教育师资方面的问题。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学前儿童园教师,但是大多数学前儿童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由于缺乏扎实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他们常常对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学前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学前儿童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树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学前儿童教育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达成学前儿童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学前儿童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个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学前儿童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因此,作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学前儿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学前儿童心理畸形发展。而且,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以预防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间接的社会环境有时虽然与学前儿童不直接发生关系,但是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加强学前儿童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成长,教师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期是人格形成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较大。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影响一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并且一个人在学前儿童期形成的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中去,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艰巨工作。另外,还应对学前儿童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好地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

4、搭建学前儿童园与高校合作的桥梁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5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免疫规划; 健康教育; 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 R 186 文献标志码: B

为了解城市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程度,探索更为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我们于2011年对宁波市某街道2个社区的流动儿童家长开展了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和干预,并在干预前后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了调查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街道2个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对暂住期在6个月以上的0~4周岁流动儿童的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共234人进行干预前调查,并在实施多形式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

1.2 方法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表进行干预前问卷调查,了解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基本知识知晓率及对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情况。之后采用现场医生讲解、发放免疫规划知识宣传资料、妈妈班课堂宣教、播放多媒体宣传片、同伴教育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抽取的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干预1个月后再对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对待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改变等情况的问卷调查,评估干预的效果。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 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34名调查对象中,男48人,女186人,平均年龄3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者占33.33%,初中占35.47%,高中占22.65%,大专及以上占8.55%。以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为主,对不能独立完成问卷的流动儿童家长,由医生询问并记录来完成调查。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调查了234人,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34份。

2.2 免疫规划相关知识水平比较

对于11个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问题,干预前家长的知晓率为15.38%~85.47%,干预后为67.52%~96.58%,各问题干预前后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总知晓率从43.47%上升到8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2.3 对免疫规划相关态度的比较

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具有积极态度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6.26%上升到干预后的8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所调查的4个问题,具有积极态度的家长比例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

2.4 对免疫规划相关行为的比较

本次评估设置了2个免疫规划相关行为的答题,流动儿童家长具有积极行为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2.95%提高到干预后的9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3 讨论

流动儿童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难点和弱点,也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大量的报道表明,免疫规划预防的疾病在流动儿童中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常住儿童。流动儿童家长所掌握的免疫规划知识,及对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在流动儿童家长中开展干预,以提高他们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水平,提高对免疫规划的依从性。

3.1 干预提高了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知识水平

健康教育前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属低水平,这一结果与陈妍等\[1\]的报道相一致。说明我国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水平较低。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缺乏相关的信息和教育。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水平明显提高,这与郭素兰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健康教育对提高流动人口的防病保健意识,推动免疫规划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3.2 干预增强了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意识和行为

健康教育前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行为水平属低水平,这一结果与家长缺乏免疫规划相关知识有关。说明流动儿童家长由于缺乏免疫规划相关知识,从而影响了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健康教育后,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 、行为水平大为提高。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明确表明,知识水平的提高是信念和行为改变的前提,知识的提高、信念的提升,将有利于行为的改变。当然行为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因素影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并且需要社会支持的大环境。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免疫规划。

本文结果还表明,干预后家长对“通过采血了解孩子疫苗接种的效果”自愿程度较低,主要还是因为相关知识了解少,且对采血存在恐惧心理。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干预中,要抓住薄弱环节,加强对容易引起混淆的知识点的讲解。卢磊红等\[4\]认为,对于新知识,以不同的教育方式,不断重复、强化,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成效。

3.3 “同伴教育”模式可提高免疫规划工作的宣传效果

在流动人口聚集地通过“同伴教育”的模式\[5\]可有效提高免疫规划工作的宣传效果。本次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因其流动性大,到了一处新地方后,不知道可以继续接种疫苗,很多都是通过同乡或朋友的相互提醒而知晓。因此,应该在预检登记时主动询问流动儿童家长其周围是否还有新来或未接种的儿童,向其发放接种告知单,嘱咐其向周围的流动儿童家长进行接种提醒,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

总之,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知识水平,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其态度、行为水平。所以在日常免疫规划工作中,要重视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同时在教育形式和内容方面要大力创新,吸引儿童家长积极参与,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加强不易理解知识点的教育。

4 参考文献

[1]陈妍,陈德容,李一,等.天津市红桥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免疫规划知识调查与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101-102.

[2]郭素兰,李志敏.对儿童家长实施免疫规划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河南预防医学,2009,20(5):369-370.

[3]陈伟,朱向军,高志刚,等.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4):466-468.

[4]卢磊红,赵颖.影响健康教育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杂志,2003,26(4):73.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6

引言

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使得学前教育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为儿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前提,因此,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些有利参考。

一、现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长将重点都放在了儿童的生理健康上,往往只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其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幼儿园和家长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若发现异常,须引起重视。例如,如果儿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出现不爱说话、不乐于与人交往等现象,幼儿园和家长就应该格外留意。但是,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却将之视为儿童的正常表现,不对这种现象采取任何措施,或是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那么最后可能导致问题的严重化,儿童出现性格孤僻、忧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幼儿园和家长一旦发现儿童表现出此类现象,那么就应该及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对儿童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时常和儿童进行沟通,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化、恶劣化。

2.理论与实践不协调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发生着改变,对儿童的教育模式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重视了起来,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现在,我国的众多教育机构开始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时,只注重理论研究,并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是相关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只是将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利用起来,所得理论缺乏实例支撑;又或是即使通过研究得到一定的成果,也是根据以往的一些实际经验进行总结的。

二、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长进行合作,共同促进儿童进步

对儿童的教育工作,要想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光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只有幼儿和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使儿童健康发展,快乐成长。首先,就需要家长增强对儿童的关心,不仅要让儿童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还要时刻关注着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幼儿创设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幼儿有足够的耐心,要抽取一定的时间和儿童进行沟通,让儿童感受到成人的关怀与爱。另外,家长还要适当对孩子进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幼儿园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儿童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只有实现家园共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儿童的教育

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要充分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对儿童有足够的关心和了解,一旦发现儿童的身心出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地解决问题,并及时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在儿童阶段,儿童最爱模仿成人,因此,教师要做儿童的好榜样,如果教师在儿童面前做出一些不适当的举动,就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教师要时刻约束自己,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目前,还有许多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教育工作不够了解。根据上述情况,要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素养满足教育的需求,才能够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快乐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