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时间:2023-07-25 17:17:54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第1篇

我国旅游局对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的旅游专业学生直接从业人员980万,并保持平均每年增长50万的速度,缺口至少有200万。近年来,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并有广阔的用人空间,在许多工作领域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数据进行了公布,国内比较有名气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有一部分选择从事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相关岗位,还有一部分也选择到国家旅游业相关部门机关和其他行业工作。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个行业,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深,对旅游实际业务更熟悉,吃苦耐劳,更加符合旅游企业的全面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中国目前的旅游行业企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应,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业的比例却越来越小,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多方面的。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2.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旅游行业的一线人员,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说,一线人员的工作具有高变动性,会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变动。所以,高校教学培养的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来适应工作的需要。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建时间较短,原有的教学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不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虽然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但是由于学校在专业硬件或师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往往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校内的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效果。所以,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最终是否选择在本行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各种技能是否与旅游行业需要的相吻合。

2.2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缺陷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应该有一个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并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为自己在将来的就业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在部门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片面性地重视学生的就业率。目前看来,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发展远远落后,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

2.3学生择业定位缺乏理性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存在对本专业的择业定位缺乏理性的思考。许多学生走上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后,盲目地致力于职位的晋升和争取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然而,旅游行业的工作,尤其是酒店企业,多要求的是管理者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高职旅游管理人员,需要丰富的旅游管理知识,同时更需要的是实践与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一个出色地管理人员,是充分了解各个基层具体工作和熟练解决基层问题的管理者,没有经验,管理只会是纸上谈兵,难以服众。

2.4学生职业认知存在偏差

旅游业高职管理人才欠缺,就业机会充足。然而一部分对口专业的学生存在传统观念,认为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不符合本专业性质,甚至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一部分同学在最初填报专业时,由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旅游管理可以满足自己经常游玩的愿望,在之后了解到本专业真正性质时丧失了信心;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旅游业要求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业务能力,而旅游业真正需要的是员工的团队精神、责任心和综合素质。

3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四个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3.1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旅游行业的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介绍和学习,让学生加强对本专业性质的认知和对就业方向的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使学生提前具备实践与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修养。

3.2创新教学模式,切实落实高职培养目标

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创新教学模式,开创结合旅游行业用人实际需要针对性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思路。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合作,以市场要求规划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学校应紧密联系相关的旅游企业,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以培养旅游行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旅游专业教学的指导目标。做到教学计划链接旅游行业相关模块,教学内容紧跟旅游行业工作岗位要求,教学方式贴近旅游行业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培养目标。

3.3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校期间,应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其专业热情。一方面,要从主观上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教师要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实际工作实践和开展野外实习、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

4小结

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 就业竞争力的构建 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影响。这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带来了相应就业难的情况。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2008年就业率为83%,专业对口率仅为61%。当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在整个社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要素,对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及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这就对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拥有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就业为指导,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保持原课程体系的四大板块,突出课程的专业性

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包括四大板块: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英语。新课程体系在保持原课程体系四大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课程的专业性,把旅游饭店管理细分为饭店客房服务管理、饭店餐饮服务管理、饭店食品营养卫生三门方向课程,把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细分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管理、休闲设施开发与管理四门方向课程,把旅游英语细分为导游英语与饭店情景英语两门方向课程,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努力寻求复合型人才与专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可行性。

2.突出基础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目前,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市场学七门课国外旅游高职院校普及开设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在国内开设程度同样很高,说明国内旅游专业基础理论性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与国际较为接轨,新课程体系在强化上述七门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同时,依据各科课程内容的逻辑性与学科之间的关联程度,在开设学期的时间安排、理论学时、学分上作了进一步系统完善,以更好的适应旅游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与特点。

旅游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要直接面对国内国际游客,从事一线旅游接待服务,良好的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尤为重要。新课程体系在开设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必修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同时,加强旅游政策法规、导游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突出旅游专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特色。

3.构建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多设在经济管理系、管理系或地理系,各大学通常依托系科背景优势,在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偏向于经济类、管理类或地理类课程,而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设置较少,培养出的旅游专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难以适应现代旅游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新课程体系积极构建课程的多元化,增设了中国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艺术鉴赏三门文化艺术含量较高的选修课程,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技能

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将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理论课与实验、实训和实践融为一体,切实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达到培养专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应组织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教学个实践环节的模拟培训,积极参加省、市旅游局举办的“十佳导游大奖赛”、“饭店技能操作大赛”等现场实习活动;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习,针对旅游高职开设的全部课程进行综合性实际训练;鼓励学生考取导游人员资格证书、饭店岗位技能证书等职业证书。同时,要求学生在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撰写理论性的毕业设计论文,为学生将来就业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院校还应充分依托学校的资源,积极筹建校内模拟旅游景点、模拟旅游公司、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实验酒吧等实习基地,以保证教学训练。主动与旅游企业寻求合作,采取联合办学、股份办学、集团办学等多种方式,合理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活动,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三、以就业为导向,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形成了多方面的挑战,高职教育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高职学校设置标准里规定,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要求专业课的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二是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只有具备以上能力才能培养出多能型、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多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离国家教育部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学校应该做的就是采取何种措施来缩小这一差距,比如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四、做好就业指导,改变传统观念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要给学生以必要的就业教育,进行就业指导。

1.贯彻就业指导,强化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并将其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注意培养就业意识,应该把开学典礼作为学生就业指导的第一课,告诉学生要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勤于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符合专业和个人实际的职业理想,及早根据个人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精心培育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院校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工作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和从业经验,加强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才能切实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解决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就业观念、就业技能等方面的问题。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只有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大学生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勇敢地迎接挑战。

毕业生就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就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旅游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以实践为主,动手能力强,就业主要面向酒店、旅行社等企业单位,因此应着眼现实,踏实工作,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要让学生做好健康的求职心理准备。在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念、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理念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立足于展现自己的实力,做好敢冒风险、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非专业对口不选也是一种择业的误区,必要的时候,非对口专业就业也未尝不可,应培养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应该让学生知道,事业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学的专业,综合素质的高低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3.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教育和面试应聘技巧指导

毕业当年,分析就业形势,弄清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和人才需求信息动向,对于毕业生就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位置,以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学校作为就业制度改革的主体,要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择业、就业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面对现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此外,院校还应加强对学生面试应聘技巧的指导,面试一般有较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招聘者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经过一番精心策划,院校要教会学生如何巧妙地回答应聘者提出的各种不期而至的怪题难题,才能使本校学生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总之,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我们要认真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技能操作以及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塑造,从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及其它各种就业所需能力,这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住.新时期旅游的特征及其对旅游教育培训的影响[J]. 旅游科学,1998,(3),1-7

[2]申葆嘉.谈旅游高等教育的几个问题[J]. 旅游学刊,1998,(3),31-33

第3篇

关键词:访谈;实践教学;旅游管理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访谈调研分析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当前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是提升旅旅游专业人才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了更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同时为了找准问题,对症解决。笔者对亳州某高职学院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访谈时间:2015年2-3月份

笔者为了保证访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事先拟定了访谈提纲,在访谈的过程中仅对问题进行提问和引导不参杂本人的观点。保证被访者所陈述问题如实呈现。本次访谈的样本数为26人。由于部分毕业生无法回校因此本次访谈主要采用现场访谈与电话访谈两种方式。在访谈前对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能够详细了解,对访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下面是对各访谈对象结果分析:

二、对旅游教研室主任的访谈分析结果

笔者依据访谈大纲首先对旅游专业教研室主任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院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方式。

访谈:请问学院对实践教学是如何管理的?效果如何?

对教研室主任访谈摘要:我们学校实践教学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统一管理,下面有教务处负责管理教学安排、检查,实训中心负责设备管理、维护。各系主任协助副院长具体管理系教师实践教学。实验中心主任负责本实验中心的教学运行与维护。对于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主要是教务处负责每天的查课。查课也主要是看教师有没有按时上课以及学生的出勤情况,但是还没有设立岗位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尤其是校外实训教学的监管更难。

总结访谈并结合实践教学情况我们发现存在如下问题:①教务处并没有专门设立专项管理实践教学的岗位,无法进一步深入监督、考核。②对实践教学评估没有制定标准。③实验中心只有管理设备的权限,而没有监督考核实验指导教师的权限。④校外实训没有进行监管与考核。

三、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访谈分析结果

本次选取的访谈学生共18人(其中毕业生5人,大三顶岗实习学生8人,大二在校生5人)。访谈的目的主要围绕着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情况以及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访谈:您参加过哪些实践学习?您对实践教学效果怎么评价?对于实践教学您有什么建议吗?

对学生访谈摘要:A同学:关于校外实训我们专业有个传统的项目,每届学生都会在大二上学期去安徽皖南地区见习三天。例如黄山、宏村这些景点。但是实际上我们就像游人一样就是爬爬山,看看景,没有很深的收获;我参加过酒店一次集中实训大概三周的时间觉得企业都把我们当作廉价劳动力,老师也很少到现场去指导。B同学:毕业实习我是安排在杭州5星级酒店实习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一直在客房部实习,也得不到轮岗机会,对学习和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而且学院也没有安排老师过来仅在年底的时候看望了下;我在校期间老师没有安排去旅行社实习过,亳州当地的景区也只是去参观一下。我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学校的实训设备不完善,上实训课的时候因为设备有限部分同学只能在旁边观看。其他同学和我感受都差不多。好工作不太好找,目前打算在酒店再工作一段时间。

通过以上访谈分析,我们得出:首先学生认为实践学习非常重要,对将来的就业有很大帮助。其次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学生基本上以酒店实习为主而忽略了旅行社、景区等其他方向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后学生普遍认为学院的实践设施设备缺乏影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对教师的访谈分析结果

教师访谈主要是了解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笔者选取主要教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师做了如下访谈:

访谈:作为专业课教师平时的课程实训是如何开展的?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限制性因素有哪些?您对实践教学有哪些意见可建议?

教师访谈摘要:A老师:旅游专业课程实训是由开学前老师要提交规本课程的实训计划,计划主要包括实训的内容与上课地点,主要是为了教务处查课与课时量的计算。目前校外实训是课堂教学的2倍。实训效果主要是看期末学生对老师的评分,当然这个分数不仅仅是对实训教学的而是对老师一学期授课给的总分。系里对实践教学的监管主要是查看学生的实践报告。目前的问题是高职教育要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上会对每门课都会有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划分,比如《旅游财务管理》一共72学时,理论学时50,实践学时22,但在实际过程中老师安排的实践课时达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B老师:对于实践教学的建议我首先希望学校把旅游专业重视起来,加大对旅游教学软硬件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解决基础教学设施的有无问题和专业人才的匮乏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师资力量,加大师资结构中旅游从业人员的比重,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不落伍,不过时”;最后,可以尝试走与周边专科院校强强联合的路子,将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通过对以上专业课教师访谈资料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专业教师都认为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效果教弱。其次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完善校内的实训条件,从软硬件方面加强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

五、对企业访谈结果分析

本次访谈主要是选取了校企合作单位某旅行社与某酒店。访谈对象为旅行社业务部张经理,酒店总经理王经理。二人分别从旅行社、酒店用人的角度表明了企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时二人也总结了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访谈:您是否认为该校培养的学生符合你们企业的需要吗?对学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吗?您认为学生在企业实训时最缺乏的是什么?

对企业访谈摘要:张经理:我们非常欢迎学生到这里来实习实训,但是由于旅游企业对个人的工作能力要求比较高,短时间不可能让学生独立工作。目前陆陆续续大概有十多位该校毕业生都在我们旅行社工作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不错的,工作表现也很好。但是刚来的时候许多学生不知道做些什么,我们还要派熟练的员工专门对他们进行再辅导和再培训。我觉得学校可以在多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尤其作为导游行业人际交往的能力一定要过关,当然还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王经理表示学生到酒店来实训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方式:一是见习,主要是老师带着参观。二是课程实训,安排学生到具体的岗位工作。这两种方式我们酒店一般都是非常欢迎的,尤其是集中实训。旅游专业学生在酒店实训过程中表现比较满意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一般来酒店实训都是从基层服务员做起工作劳累,学生接受不了不愿意过来了。学校这方面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

通过对旅游企业的访谈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不满意,反映出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规格方面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现象。从以上旅行社张经理的访谈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企业是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而学院培养的学生到企业还要经过二次培训。这足以说明旅游专业的教学活动是脱离了具体的岗位和工作任务造成学生到企业后无所适从。而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作者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前言 

伴随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跨职业,并能不断适应岗位变化甚至转岗的能力。与此相适应,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目前职业综合能力的内涵在学界尚未统一认识,本文认为其内涵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跨职业、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前者是作为劳动者从事具体的职业岗位应必备的基础能力,由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单项技能、专业复合技能等)通过社会实践转换而来。后者是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是伴随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创业等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劳动者职业生涯中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也称职业关键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由于综合职业能力能真正体现学生从业创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受到高度重视。因此,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分析,针对毕业学生面临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剧,工作流动性较大,就业从事行业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结合广州市旅游行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提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对策。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调查分析 

2015年底,通过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1—2015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了解近几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以便进行专业改革,使培养的学生能具备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2011年以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为478人。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20份调查问卷,回收212份,回收率为96.36%。调查问卷共计问题22项,便于本文研究需要,选取了其中6项做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性质与专业对口程度分析 

关于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为42人,比例为19.81%;专业基本对口的为18人,比例为8.49%;与专业相关但不对口为46人,比例为21.7%;完全与专业不相关的为106人,比例为50%。结果表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毕业后并未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毕业生从事工作具体岗位与行业相关程度分析 

关于2010—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具体工作岗位与旅游相关的占问卷调查的32.04%,而从事其他岗位的占问卷调查的68.87%。 

(三)毕业生在工作中运用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职业能力的运用是比较熟练的,如沟通与应变技能、旅游产品销售技能、组织协调与管理技能、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能、书面表达技能,但旅游产品设计策划技能、旅游英语听说技能等选项一般的比例达到42.45%、44.34%,显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毕业生在工作中认为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析 

此题为多项主观填空题,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根据在工作岗位中认为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爱岗敬业能力198(93.4%)、社交礼仪167(78.77%)、团队合作能力146(68.87%)、自我学习能力113(53.3%)、岗位技能105(49.53%)、组织管理能力99(46.7%)、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92(43.4%)等。这和在对旅行社管理人员访谈中关于旅行社在招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时最注重沟通能力、技能水平、合作能力、实践经历、敬业精神等因素基本一致。 

(五)毕业生对学校的各方面评价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情况,对学校设施普遍满意。但在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联系紧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

 

(六)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开展科技活动或竞赛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开展科技活动或竞赛普遍获得认可,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等。 

二、提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从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性质与专业对口程度、从事工作具体岗位与旅游行业相关程度等问题的分析,学生已大多数不再从事旅行社行业或者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面对现阶段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现状,结合专业偏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专业改革,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 

(一)制訂以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由行业、企业、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任务、工作过程,对工作岗位应具备的从业素质、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标准并进行论证,再依据论证结果设计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同时,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制定体现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实现岗位群与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考证内容与职业资格内容对接。

 

       (二)构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突出综合素质与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1)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所需人才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能力要素组成。(2)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综合能力分析,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并围绕专门能力进行课程的设置,确定课程设置的专门能力目标、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同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所需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等,并围绕这些素质开设相应的素质课程,融入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拓展素质等基本模块,对应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模块。(3)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优化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课时,使职业能力培养和专门能力训练的学时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应占总学时的60%左右以上。 

(三)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在课程标准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1)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旅游企业岗位群进行岗位典型性工作任务分析,对应的岗位工作过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匹配,整理成课程的素质点、职业岗位能力点、职业核心能力点,形成学习性任务。(2)根据学习性任务设计成教学项目任务,将相关素质训练项目、专业能力项目和职业核心能力项目训练相集成,按工作过程加以排列,形成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内容。 

(四)构建适应职业综合能力为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技能,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以職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指导,修订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实践教学内容。(2)构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实训(习)体系,突出课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课堂内外动手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形体塑造、应用写作、沟通交际、社交礼仪等能力。(3)注重校外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职业理解、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升。(4)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情景式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发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创新实践考核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参照职业资格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突出实践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6)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参照旅游类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岗位能力需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内外实训(习)基地的建设。(7)开展系列讲座、科技活动、大赛等素质教育活动,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个性能力。(8)通过志愿者行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实践与操作、表达与表现、创新与创业等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5篇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研究一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

第6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68-05

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中高职课程衔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本文对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

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性

(一)江苏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旅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江苏是全国旅游大省,2014年全省实现旅游收入8145.5亿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863.5亿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97.1万人次,全年旅游外汇收入达30.3亿美元。江苏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人才数量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由于国家和区域之间竞争的激烈化,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旅游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产业的升级拉动了职业的升级,而职业的升级又催生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升级。单一“断头式”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的发展急需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二)旅游新业态不断出现,旅游从业者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强烈

近年,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新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企业管理和现代服务中的科技与创新元素越来越多,旅游产业的新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衔接有利于系统化的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打通学生的成长空间,满足旅游从业者的职业发展需求。

(三)江苏省政策的颁布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打通中高职教育,强调课程衔接

为适应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快推进与旅游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江苏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衔接。

2012至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先后颁布了《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12号)(以下简称《2012》)、《关于公布2013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3〕20号)(以下简称《2013》)、《关于公布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4〕20号)(以下简称《2014》),其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3+3”分段培养项目的数目分别是3个、6个和9个,试点项目不断增多(见表1)。

《2012》要求“在职教体系内通过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为中、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2013》、《2014》要求“进一步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完善试点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高试点人才培养质量”。此外,2014年,江苏省为进一步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深入,颁布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4〕2号),在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形式,启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含应用型本科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课题,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院牵头联合7所中职学校展开。

二、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比较分析

(一)中高职衔接专业开设现状的比较分析

1.衔接专业名称与内涵分析

2012至2014年,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有18个,以课题形式立项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1个,涉及江苏省12所高职院校,21所中职学校。从项目试点来看,“一对一”即一所高职院校同一所中职院校合作的项目有13个;“一对二”即一所高职院校同两所中职院校合作的项目有3个;“一对多”即一所高职院校同两所以上中职院校合作的项目有3个。从试点项目专业名称和内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类情况:

一类是衔接专业直接对口。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中的高职院校专业名称都是旅游管理专业,与之相衔接的中职学校专业是旅游服务与管理。

二类是衔接专业有偏差。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衔接的不是旅游管理专业,而是其他专业,如2013年立项的江苏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涉外旅游专业衔接;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衔接;另一类是中高职学校有与衔接专业相类似的其他专业,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同中职院校合作的专业是旅游管理专业,但该校除了这个专业之外,还有导游专业、英语导游专业等;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衔接,但是该校还有导游服务专业。

从上述分析来看,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首先面临中高职衔接专业名称与内涵不同的问题。中高职衔接的目的是通过长学制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深厚理论,又有熟练技能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的的达成,需要在同一专业内进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专业名称不统一且内涵不一样。一些学校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而一些学校还开设了与衔接专业相近的专业,两者专业内涵不同,教学标准和要求有差别。

3.“一独立”:中高职独立设置与各自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如表2所呈现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如中职学校A设置了航空票务知识、展览讲解基础知识;中职学校B设置了秘书基础、基础会计;高职院校E设置了吴文化、华东线模拟导游;高职院校H设置了出境领队实务、旅游休闲管理。中职设置了高职没有的课程,考虑到了学生就业岗位的广度。高职设置了中职没有的课程,考虑到就业岗位的深度。那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主动与中职学校沟通,因为高职阶段的课程难度加大,中职学校是否需要提前在中职设置,需要双方的沟通。

(四)制定畅通的中高职衔接机制

1.建立联考机制。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有“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模式。其中,“一对二”、“一对多”模式,是一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同两个或多个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衔接,由于中职校之间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标准、教学要求等也不同。在中职向高职转段时,高职院校很难统一考核不同中职校的学生。同时,对于来自不同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各不相同,高职院校很难开设相应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统一转段标准,建立统一要求的联考机制尤为重要。

2.建立互动机制。中高职院校属于不同的组织机构,合作院校要加强沟通,建立互动机制,一是加强中职生和高职生的的互动。中高职生可以互相访问衔接院校,高职生引导中职生体验大学生活,增加升学对中职生的吸引力;二是加强中高职院校教师的互动。围绕衔接专业的教学,定期召开例会审视衔接专业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探讨中高职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分享教学经验等;三是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同中职生的互动。高职院校教师可面向中职生作报告,也可建立互动联系,解答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引导中职生顺利升入和适应大学生活。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3+3" Segmented Training in Jiangsu Provincial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QIAN Xian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Jiangsu Province)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

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纷纷建立实训基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用不上、社会不满意等矛盾日益突出在旅游行业也不例外。因此,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实训室不仅要有,而且要切实“有用”。为此,拟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从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出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准确定位、统筹规划,建立符合校情的校内实训室近年来,许多旅游类高职院校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诸如导游、餐厅、客房甚至吧台等实训室,服务于实践教学,环境一流,设施高档。但同时对部分实训室的建设没有全盘考虑,盲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大批设备引进后或实训场所建成后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的实训室设备及场所使用率低,闲置浪费,成为摆设。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首先要准确定位。所谓准确定位,就是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办学规模、重点专业以及今后办学方向等进行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其次,实训室的建设还应具有前瞻性,考虑先进性,注重实用性,并结合高职教育办学水平评估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再次,根据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实训室的建设和设备的完善还应该做到有步骤、分批次、有重点。当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加强校企合作,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与旅游企业共建实训室也是很好的实训室建设途径。

根据旅游专业特点,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内实训室旅游专业主要是为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等相关企业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的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同时,也是一个经常与人打交道,对客服务较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正是由于旅游专业具有这样的特点,旅游专业的高职教育只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仅把实训室作为技能训练的场所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培养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面对陌生的旅游、酒店工作环境以及对客服务中的突发事件往往束手无策。事实证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已经成为旅游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与企业接近,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才能真正适应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要营造实训室的企业氛围。实训室的建设应具有仿真性,即实训设备的配备、实训场地的布置要做到与真实企业相一致或者接近真实企业,要让学生进入实训室后有置身企业的感受。还应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融入实训室的环境建设之中,建立良好的企业氛围。比如,旅行社追求“品质第一,诚信为本,顾客至上,服务上乘”,星级酒店重视“服务一流,微笑待客,宾至如归”等。诸如此类的企业文化与服务理念,都应让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进入实训室后立即有所感受。因此,实训项目、实训流程、实训操作规范应全部“上墙”,让学生谨记服务规范,提高服务水平,追求服务质量;微笑的面容,一流的服务水平,以及“宾至如归”、“顾客就是上帝”等服务理念应以图片、标语的形式展示在实训室内,让学生耳濡目染感知企业文化,在实训室内受到浓郁的职业氛围熏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提高服务水平的热情。

2.管理制度要与企业接轨。为了使实训室与旅游企业“零距离”,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借鉴旅游企业的管理制度,并模拟旅游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进行严格管理。比如,实训室的钥匙管理由值日学生按照企业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实训室的学生守则完全参考旅行社或酒店的员工守则制定,甚至就采用旅游企业的员工守则。采取这样的方式,学生能较早熟悉并认可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从而缩短学生在企业实习、就业的适应期。管理制度与企业接轨之后,学校将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严格要求学生,进入实训室,学生就要把自己视为企业职员,并自觉遵守企业的上下班制度及工作要求。在这种遵章守纪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养成认真、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此外,实训室的设备、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也应与星级酒店的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及服务操作规范结合起来,在使学生熟悉和理解企业管理制度的同时,实现实训室的正常运转。

3.要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开设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开设也应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即在开设实训项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一重要因素。就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简单地增强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实训项目的开设不仅要增强学生的服务技能,还应考虑综合性、设计性的因素,开发综合训练能力强的实训项目,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比如,中餐零点服务在学生熟悉零点服务基本程序及规范以后,可以开设综合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并不断变化客人类型、变换服务情境,让学生学会应对不同的服务场景。甚至可将不同的突发状况引入实训项目,诸如弄脏客人衣服、菜品质量出现问题等等,加强学生应急能力的训练和突发状况处理能力的训练,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围绕职业岗位真实环境开展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职业岗位的素质、知识与能力。为了培养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高职旅游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开展应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的真实环境,始终贯彻与企业“零距离”结合的精神,尽可能地模拟真实职业场景或真实的服务现场。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服务社会、参与企业化运作的形式,开展全真的实践教学。比如,创建旅行社,开展旅游业务,使旅行社的运营、营销、导游服务等工作与学生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融于一体,或者将部分实训室直接建设成学生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企业实体,让学生在真实企业中得到锻炼。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企业经营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以利用实训室开展仿真性实践教学,比如,让学生在实训室里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实践教学尽量模拟真实的企业状况或职业场景,采用角色扮演、模拟现场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直接感受现场气氛,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

拓展实训室功能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还应走实用性、社会化的道路,即不仅要让实训室成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场所,还要发挥实训室的功能为社会提供服务。比如,具备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的院校应充分利用实训室与社会接轨,向社会开放,不仅让本校旅游专业学生在毕业前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而且应面向旅游行业的社会人员开展职业资格鉴定,为旅游企业员工的提升、再就业培训等职业需求提供方便。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以实训室为纽带,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扩大实训室的功效,把从企业、社会中获取的信息及时注入学校教育之中,加强实训室的建设。

第8篇

文章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BAG法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支撑保障体系、目标体系、管理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具体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分析总结之后提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BAG分析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大量增加。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了。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正在成长的新专业,该专业具有应用性广、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满足社会需求,必须不断完善教学资料,提高教学能力,重构教学体系。进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也称为BAG分析法。文章利用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国家经济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好转,旅游业在我国又迅速发展起来。但从许多研究旅游业的官方数据中发现,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发展还不能完全跟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步伐,还不完全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每逢节假日旅游高峰期报道出来的旅游服务人员的不文明行为,告诉我们社会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旅游人才。然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够用,实践操作能力不足,高分低能及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较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仍采用传统理实分离的教学模式,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面要求与严格训练。对于“铺桌子拆餐绢、整理床铺叠被子”的基本技能训练做得太多,缺少贴近旅游业现状的创新型、综合型训练。甚至只针对书本上旅游相关的简单知识进行再现演示。2)许多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实一体化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寻找出操作技巧。3)许多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认识和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相关文件中曾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仍存在校企较少的问题。4)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普遍都年轻化且教学任务繁重,每学期平均承担的课程较多,老师们学习时间较少,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无法很好地去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术,加上相同的学历在学校工作与高级酒店工作的待遇相差很大,高职院校留不住人才。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的实践水平普遍有限。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探讨

1)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首先以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为核心设计教学计划,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构建教学内容,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所有教学环节中。其次对学生制定“三证换一证”的毕业制度。最后由学校和相关旅游企业双方共同制定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结合。2)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把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优化设计。针对教学内容的“三个模块”(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建立相对应的基本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技能应用训练平台、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等教学“三个平台”。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特点和学年周期,把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与教学平台按“学一一做一一思一一实践”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机地接合。3)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改良教学考试方法,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4)教学支撑保障体系的构建。首先以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后加强与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的合作。

3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旅游业不断发展,产生了对旅游专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极大需求,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重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对策应要满足人才需求,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作者:罗燕春 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洁,范丽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旅游纵览月刊,2015.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倾向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指出,2014年全国旅游业实现平稳增长,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3.25万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11%。而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不断扩大。早在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而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显示,2012年我国全部旅游就业已达7600万人。旅游从业人员的大幅提升,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之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从专科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但是在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非本专业就业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旅游业供需失衡的矛盾一直没有改善。一方面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强烈,另一方面是旅游管理毕业生有业不就,造成就业难。有学者研究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率约为50%,但是三年后的流失率高达90%。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此种现象无疑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其就业观,对于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为旅游产业发展积累人才意义重大。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倾向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就业因素及对策、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就业观等方面的探讨上。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定性研究,而缺乏定量探讨。在研究角度上,侧重于单角度的分析,而缺乏系统的视角。在研究层次上,侧重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探讨,而缺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旅游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从业人员是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对于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选取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8份。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进行汇总处理,综合采用卡方检验、交叉列联表分析、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对学生的就业倾向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二、研究结果

(一)就业意愿及行业感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总体上意愿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8.9%,这与以前很多学者实证调查结果接近。大部分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前景持保守态度,认为旅游行业就业前景不确定和一般的比例达到了69.7%。这在总体上反映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行业的认可度不高。为进一步探究旅游就业意愿及感知的细化特征,本文利用卡方检验和交叉列联表对性别、生源地域和专业填报动机对旅游就业意愿及行业感知的关联性进行详细的探讨。通过卡方检验发现,性别(p=0.530>0.05)、地域来源(p=0.337>0.05)与本就业意愿的选择关联性不强,专业填报动机(p=0.028<0.05)与就业意愿的相关性很强。同时,性别(p=0.591>0.05)、地域来源(p=0.337>0.05)与就业认知的关联性不强,专业填报动机(p=0.022<0.05)与就业认知则具备较强的相关性。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中男生所占比例为11.9%,女生所占比例为88.1%,农村学生为74.1%,城市学生为25.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农村学生和女生为主。在行业选择上,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倾向比女生略强,而女生在旅游行业前景的感知上比男生略高。在行业选择上,农村学生对进入本行业意愿和对于旅游行业就业前景的感知上较城市学生较低。在访谈中也发现很多农村学生觉得旅游行业目前工资较低,怕无法支持其在毕业后基本生活用度。且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对旅游行业本身认知较差,在子女毕业择业时,其思想观念会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产生影响。专业填报动机对学生对本行业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感知影响强烈。在专业志愿填报上,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比例高达44.4%,通过访谈也发现,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前期对专业的认同,从而也导致与本专业磨合时间较长,后期也影响了其在本专业就业和对本专业前景的认知。但也有部分被调剂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对旅游行业产生了兴趣,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喜欢旅游(占26.7%)是学生选择本专业的第二个动机,大部分喜欢旅游的学生愿意在本行业就业,并且对旅游行业的前景比较乐观。随机填写在前期旅游专业选择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占11.1%),这部分学生大多对本行业就业意愿较低,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在填报动机中,喜欢旅游行业的工作(占2.2%)、看好旅游行业就业前景(占5.2%)、感觉旅游专业比较容易学习(占4.4%)和亲朋好友推荐(占5.9%)所占比例较低。先前填报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喜欢旅游行业工作和看好旅游行业前景的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前景依然乐观,但是选择行业就业的比例不高。通过访谈,有的学生谈到,经过专业学习和一定的专业实践,发现自己不适合做旅游行业,所以在就业时会放弃本行业就业。感觉本专业比较容易学习的学生对进入旅游行业的意愿较强,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前景也比较看好。通过访谈,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属于知识学习能力较差,但是技能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而旅游行业重技能、实践和经验的特点适合此类学生就业。而因亲朋好友推荐而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行业就业意愿,还是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选择比例都不高。

(二)就业领域及目标分析

在就业岗位方面,在意愿进入旅游行业进行工作的调查中,选择旅行社行业的比例最高,占到了75.7%,选择酒店行业的占到16.7%,选择景点景区的占6%,选择餐饮酒楼的占1.5%。在旅行社行业大部分领域里,高职学生接受从做导游和计调岗位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与其他学者对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导游”是最不看好的现状相反。很多高职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学历的要求,能够接受旅行社导游这一基础的工作,并且看中这份工作的自由度和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塑造。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担心导游工作不稳定,而愿意选择酒店行业。访谈中也得知,大部分学生刚从酒店实习结束,酒店工作辛苦劳累,让很多学生也对参加实习较少的旅行社行业更感兴趣。而非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各类销售、文秘、会计等工作,这些工作也是高职文科类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在就业地域方面,63.7%的学生选择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大城市作为主要就业地,这两个一线大城市丰富的就业机会,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充满了吸引力。27.4%的学生会选择机会相对较多的珠三角其他城市,仅有8.9%的学生会选择广东省其他地区和外省城市,并且这部分学生大多是选择回到家乡工作。而对于异地就业的学生,无疑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更有吸引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就业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未来就业规划方面,83.8%的学生接受先择业再就业的择业观念。30.4%的学生有意愿选择未来继续深造,争取获得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为自己将来再就业积累基础。46.7%的学生有创业意愿,大部分学生接受3年之后进行创业。14.8%的学生坚持找工作一步到位,期待将来能在自己喜欢的工作领域继续发展。

(三)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专家学者对学生就业倾向影响因素进行过探讨,本文参照其他学者选取指标并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选取了29个影响因素,采用SPSS19.0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就业倾向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公因子分析

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四次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矩阵,共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9个,其累积贡献率为66.8%。将因子特征根大于0.5的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对因子进行命名和阐释。

2.影响因素阐释

第一个公因子包含5个项目,反映的是工作技能、工作或实习经历、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关系,工作技能相对来说因子载荷较低,体现的是学生在就业时具备的个人能力与人际关系,命名为择职能力与人际技能因素。择职能力与人际技能影响因素的特征根值最高,说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择职能力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第二个公因子包含6个项目,包含的信息是单位经济效益、薪酬福利待遇、单位工作环境、单位发展前景、工作是否稳定,反映的是学生选择单位目前所获得的福利和未来发展前景,命名为单位保障因素。这个影响因素反映的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存状况,也是很多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个公因子包含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项目,这两个因素相对来说因子载荷都较高,反映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命名为课程教学因素。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对其将来就业影响重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后期工作学习能力。第四个公因子包含两个项目,反映单位性质和知名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其中单位知名度的因子载荷较高,命名为单位声望因素。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学生渴望能够选择一个单位声望在同行业中相对比较高的单位,如选择本行业工作的学生希望能够进入知名度较高的旅行社或者是五星级酒店。对单位性质高职学生则不苛求,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进入就业比较热的政府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企知名企业受到学历和能力的种种限制,私有企业、民营企业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务实性。第五个公因子包含了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项目,反映的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对就业的影响,命名为人才培养因素。这两个项目反映的因子载荷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学生认为学校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对其将来就业有重要影响。第六个公因子包含了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三个因素,反映了实习实践对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命名为实践因素。在这方面,毕业实习反映的因子载荷最高,这阶段的实习关系到学生直接就业,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期间的指导对其就业有直接影响。第七个公因子包含了个人形象、个性特点、兴趣三个因素,反映了个人特质对就业的影响,命名为个人特质因素。在这三个因子中,兴趣的载荷最高,反映了学生在就业时希望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个人形象很多学生认为对就业的影响较小,大部分学生更加关注自己能力方面的提升。第八个公因子是职业发展平台,反映的职业发展机会对就业的影响,命名为职业发展因素。访谈中,大部分学生看中单位的培训、机会及晋升制度,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第九个公因子包含了专业是否对口和单位所在地域的信息,其中专业是否对口的因子载荷较低,命名为工作地及对口性因素。这个影响因素的特征根值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就业时学生相对来说考虑的较少。尤其是专业对口性因素,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调查中认为不重要。很多学生反映目前高职学生尤其是学管理类的学生,将来就业的出口大多是服务行业,做的很多工作也是服务工作,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适合行业需求,而不是特别看重专业。通过以上分析,可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倾向进行总结:第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工作的比例为48.9%,大部分学生对旅游行业就业的发展前景持保守态度。第二,性别、地域来源与高职旅游管理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和对旅游行业就业前景认知关联性不强,但是高考志愿填报动机与高职旅游管理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和对旅游行业就业前景认知具有显著的关联性。第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目标和价值观更加务实。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单位的最基础的岗位和工作,高职学生意愿创业的愿望也比较强。大部分学生意愿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良好的资本。第四,九种因素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影响,其影响力由高到低分别是择职能力与人际技能因素、单位保障因素、课程教学因素、单位声望因素、人才培养因素、实践因素、个人特质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工作地及对口性因素。

三、基于就业倾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影响学生就业的九个因素涵盖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方面。要提升高职旅游学生就业质量,尤其是本行业就业,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一)从学校方面来看,需要优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行业就业引导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将来如何就业取决于学校的前期引导。因此,是否能够保证学生在本专业就业,学校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要想改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工作,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识。入校前及入校后前期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讲,让学生充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及将来从事的工作性质。既要让学生了解到本行业的广阔就业前景,又要让学生又充分意识到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不是想象中的游山玩水的旅游享乐。在调查中发现,高考志愿填报动机对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有重要影响。要在厘清学生填报本专业志愿填报动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前期的专业引导和意识强化。第二,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设置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通过调查影响就业的因素发现,与学校相关的影响因素项目课程设置(0.854)、教学方法(0.815)、培养目标(0.821)、人才培养模式(0.755)的因子载荷都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期待学校良好的专业学习的训练,真正能够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旅游教育与行业脱节这一现象在旅游教育中一直比较突出,并且很多学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一直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笔者所调查的这所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校方推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的设置比例较高,挤压了旅游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要想完成专业教学内容,教师也只能点到为止,实践课教学成为空谈。在课程调查时,61.5%的学生反映专业课的理论较多。而旅游行业又是实践性较强的行业,学生所学根本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导致学生对行业的认可度较低。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必须要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对接,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设置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要着力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创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持续关注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积累实践教学经验。要合理安排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专行业认同感。第三,加强就业教育和引导。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尽可能根据旅游专业特点设置就业指导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实习实践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强调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强化。在进行就业引导时,要明确在旅游行业几乎都是从基层做起,不可能一蹴而就获得成功。要让学生明确本行业的岗位特点和要从事的工作的性质,尽可能缩短后期在本行业工作的适应期。

(二)从学生方面来看,需要强化择职能力,关注个性发展

择职能力和个性特质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要想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可以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引导。首先在择职能力方面,根据行业特点,强化学生的择职能力。在关于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素质感知调查时,63%的学生选择社交能力,57%的学生选择领导组织能力,50%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知识能力。在择职能力提升方面,学校的引导与支持作用明显。学校要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对本行业有更强的认同感,从而抑制其在非旅游行业就业的倾向。其次,在学生个性特质发展方面,要通过丰富的旅游活动和旅游技能大赛等项目,激发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兴趣。要经常让学生走入旅游企业,增强对旅游企业的认同。要请企业专家经常走进学校,适当传授工作经验,增强学生对旅游就业的向往。

(三)从企业方面,需要提高就业保障,重视员工职业发展平台

第10篇

一、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一)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改革开放前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之后,我国旅游业挟带其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积蓄多年的需求存量,领改革开放之先,受改革开放之惠,借改革开放之力,2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极富生命力的新生力量。2009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一份指导性文件中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个文件势必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旅游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

(二)江苏旅游产业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

江苏,在全国来说,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旅游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力每年都有大幅度递增。2008年,江苏旅游总收入继续蝉联全国第一。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68.39亿元;接待入境游客540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38.5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30亿元。2008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其中三产中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5%。全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比重28.3%,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2.0% 。由此可见,旅游业已经成为江苏省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也是江苏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江苏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以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为例:截至1988年底,全省有旅行社119家(其中二类社44家,三类社75家),旅游饭店32家;至1995年底,全省共有旅行社214家(其中一类社14家,二类社45家,三类社155家),涉外旅游饭店151家;至2008年全省旅行社1661家(其中国际社83家,具有出境游组团资格的49家),旅游星级饭店895家。20年间,旅行社数量增加了14倍,旅游饭店数量增加了28倍。

江苏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呈动态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内涵不断提升。由于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内涵提升、旅游者收入及文化层次的提升,旅游层次越来越高,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较快。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至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主要客源国、第一目的地国,因此急需高素质、国际化的旅游人才。

二、旅游人才需求与旅游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张和内涵提升,对人才需求的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目前中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和行业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及结构体系

据文献记载,我国现代最早的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当时的旅游教育活动仅限于职业培训。直到1978年才成立了第一所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旅游学校,1979年成立了第一所旅游高等专业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我国正规的旅游教育是随着我国大众旅游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完善的,目前已经形成了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学历教育、全日制学历教育到职业培训等较为齐全的结构体系。

从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得知,旅游教育是应市场需求而生的,开办之初就定位于“应用性学科”,而目前普通高校的旅游专业开办一般依附于其他专业,由于定位为管理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不对接,导致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反之,高职高专由于培养目标瞄准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使得毕业生与旅游市场需求对接,毕业生就业形势好,成为目前旅游教育的主力军。

(二)江苏旅游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旅游教育的现状是旅游教育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地区旅游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旅游教育的发展情况又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状况。自改革开发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江苏的旅游教育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在学历教育方面,江苏已经形成涵盖研究生、本科、大专高职、中专职高四个层次的教育培养体系。2006-2009年各学历层次招生人数见表2-1。

数据来源:本科及三年制大专的数据来自于省考试院,五年制高职、中专的数据来自于联院相关分院及南京、宿迁、扬州、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市招办。

从学历层次分析,学生人数结构基本呈正金字塔形分布,这与旅游业对高级、中级、初级人才的需求量是大致契合的;从年份序列分析,2006-2009年每年的招生总数都在稳步上升;从各级培养层次分析,大专高职层次的招生增长速度较快,本科及中职招生增长速度较为平稳。

(三)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分析

1.量的分析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然而,人才稀缺已经成为制约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左右。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酒店的增加,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达800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至2010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旅游人才缺口总量达37万人 ,而以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所能供应的旅游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个缺口,与如雨后春笋般涌起的旅游项目相比,旅游业人才的供应明显滞后。

2.结构层次分析

依据江苏省旅游局2006年对旅游企业接收毕业生情况和未来五年计划接收毕业生情况统计汇总得出,目前旅游企业需求量较多的岗位主要是一线服务员、接待员、导游员、讲解员和基层管理者,对于这些人员的学历要求以大专高职和中专中职为主,从未来五年旅游企业拟接收毕业生情况分析,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学历层次主要为大专高职。

3.旅游企业急需的人才

调查显示,旅游业是一项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市场需要有综合能力的高端旅游人才。旅游发展水平的高低依赖于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的高低依赖于提供服务的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因此,高素质、有经验、遇事能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备受旅游企业的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从旅游院校毕业的学生能直接就业的岗位主要是一线基层岗位(导游员、服务员、讲解员),这些岗位目前人员流动性大,又是出于人力资源金字塔的底部,是旅游行业企业缺口较大的岗位,需求量大。而一些中高层的管理岗位一般都需要经验和经历,这是刚毕业的学生所欠缺的。由此可知,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第一学历并非是最为重要,从业经验才是最为关键。如何从蓝领变成白领金领,从何从旅游人力资源变成旅游人才资源,关键是看进入这个行业的时间、经历、经验,最后才是学历。

依据英才网历年的招聘信息,我们可以发现,对最紧俏、最急需的旅游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来说,主要是集中在高职高专这一学历层次。虽然同是办旅游专业,但是硕博、本科、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三年制中职等在专业建设内涵、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与优势上应该是有所区别的。

三、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分析

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内涵的提升,旅游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旅游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这种种因素都在呼吁,旅游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国际化、有经验、信息化、复合型的人才,而此类人才正是江苏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针对目前旅游行业的产业发展要求和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江苏五年制高职旅游教育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独特的办学途径,与中职、三年制高职以及本科旅游教育错位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

(一)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概念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从横向而言涵盖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管理,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餐厅、旅行社和景区等已经成为传统旅游行业的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后,旅游行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旅游业已经开始面向更加宽阔的领域发展,像休闲、咨询、娱乐、会展、节庆、物流、策划、地产、交通、投融资管理、会所管理、电子商务等等,旅游业更多地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组成。所以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从横向而言其职业岗位不仅面向旅游产业,还要兼备社会公共领域的需要,从纵向而言涵盖企业高层管理、中层管理至一线服务岗位。所以,我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需要适应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适应我国旅游业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的发展,要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加宽广的领域中去审视我们的专业建设,去培养学生在新增长领域中的就业能力。

(二)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教育的优势与特色

1.五年一贯制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高素质人才

目前中国旅游业最缺的就是高素质人才。旅游业看似门槛儿低,但实际上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是一个具有行业特殊要求的从业领域,注重职业素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形象。职业素养的形成巩同需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一定的职业性接触才能完成。五年制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时间较长,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是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年龄段,再加上有较高的求知欲,只要引导正确,容易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按照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从新生入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和熏陶,为其在五年内树立良好职业意识和培养职业能力创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校园氛围中养成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所以,五年制高职旅游教育更具后续发展的动力,其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2.五年一贯制培养有利于学生专尖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高技能人才

北京旅游学院教授杨乃济认为,从数量上看,我国各类旅游院校培养出的旅游专业人才并不少,人才缺口大,毕业生都不愁找不到工作。可是,往往职业高中和大专类学校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更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他们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进入旅行社和酒店后,马上可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五年的学制,使得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年时间到企业实习成为可能,同时在学期中开设“工学结合”课程,可以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客人,在与客人交往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通过实际对客服务,稳定和提高操作技能,体会操作规范的制定依据,掌握基本的管理技能,形成“工作经验”。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 学生 职业素质 教育管理

近些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整个我国经济产业,在服务业位列前茅。由于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往往面对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为其提供服务,其服务态度、专业程度、职业素养等方面,直接代表着所在旅游公司的品牌形象,甚至影响着国外游客对于本国形象认识程度。正因如此,很多旅游企业在选拔录取人才时,除了基本的条件,学生形象优、知识全面、实践技能优越等方面,更要求学生们有着良好的职业素质,逐渐地旅游职业素质也渐渐地成为了当代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课程。

一、旅游职业素质的概念

旅游职业素质,是基于旅游业的一个职业道德体系的衡量指标。对于旅游业来说,工作人员的第一要素:专业;而第二要素:职业素质。旅游职业素质,关系到一个人工作价值的体现、关系到旅游公司的品牌形象,更是关系到国际上对于我国形象的认识性。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学不合理

一名优秀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领域,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皆略懂,并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旅专的三年教学中,往往绝大部分的学校都不注重全面“教学“的重要性,加上专业课程之间的体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对其产生厌倦心理,三年的旅专学习也难以掌握 “博而杂”的旅游知识的精髓。

(二)师资力量略显薄弱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呈现一个发展的局势,而对于当代我国旅游的一个特征分析:发展起步慢,成长快,经济效益显著。由此证明了一个结论:我国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体系处于基础期,大部分的学校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其本身都没有接触过完整体系的旅游知识的学习,而且缺乏自身的实践性,并不能绘声绘色且专业地教授给学生们旅游知识,使得学生学习与实践相脱节,导致旅游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先天不足。

(三)学生年龄层偏低

同样的从事旅游行业,大学生在趋于心理、生理等全面完善,再加上三年或者四年的旅游专业知识与实践的教学,容易培养出完善的旅游职业素质。相比较,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年龄层偏低,其心智和社会实践都薄弱,短短两年半加上半年的实践,并不能去改变这些先天因素,导致他们即使认真的学习知识,但真正地去落实在旅游公司的岗位上,便会发生明显的旅游职业素质不足。

三、如何培养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以南京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一)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

在入学的时期,学校便考虑到未来学生就业的问题,制定出了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近些年来,学校经过一定的发展,师资力量渐渐地稳固起来,但却缺乏实践的教学与经验传授。学校领导,通过与一些旅游公司的提前协议,承诺未来为其输送人才;而旅游公司则提供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层管理人员,在三年的旅专教学中,他们定期来学校对学生们进行与时俱进的知识传授和一些工作上的经验分享,让学生学会了:1、用学校的知识理念去结合现展的旅游行业知识;2、通过经验的分享,帮助学生们心智的锻炼和经验的丰富。除此以外,组织一些学生跟团旅游,跟着一些有经验的导游丰富视野、过程学习,并让这些学生回来给其他学生们做心得演讲。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旅游知识的学习,学校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把班级内的学生分为4组,每组8名学生,交流寒暑假和法定长假之间去的旅游心得。往往教师,都让小组学生们各自把去过的地方写在纸上,并由组长发言,并上台记录在黑板上。等所有小组发言与记录完毕,教师从中选出重复的旅游景点进行讨论。首先,提问过去去过此处的学生们,让他们发言旅游心得体会;其次,提问是否有类似于讨论的几个旅游景点的地方,让学生大胆发言,并陈诉其理由,往往学生们都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两者的相似性;之后,教师详细都对于类似的旅游景点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教学,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地提出一些小问题,带动学生们的参与感;最后,教师要求每组学生推荐出一个旅游景点,并且小组合作写下推荐理由、相关地理和历史等资料,并由小组长发言,逐一由教师与其他三组进行轮流选举,推陈出哪组推荐的最好,最吸引人。由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校这些年来与当地旅游门市之间构建了有好的人才输送现状。

(三)强化职业道德课程

旅游专业的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多的是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习与实践认识的。然而旅游专业的职业道德却在上岗之后,便是一个衡量是否是一个合格旅游工作者的指标。由此,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应当强化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姿势、交流理念等等,同样开设实践考试,每年一次,保证学生们注重对于职业道德的培养。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件刻不容缓的职业教育培训,去满足如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市场的人才需要,保证实习培训,便能上岗熟练应对接下来的旅游工作,提升所在旅游公司的品牌形象,为中国的旅游业奉献出微博的成就。

参考文献:

第12篇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模式陈旧、学校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工学结合紧密度不高、实训实习基地实用性不高、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适应性差等问题,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走出学科体系的阴影,教材内容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这是课程改革止步不前其原因,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

一、清晰定位导游人才培养目标

从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我国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导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因此,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区域经济,主要面向地方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或度假区、会展中心等旅游服务企业对导游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除了熟悉导游的基本理论,还具有丰富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同时有一定的导游讲解能力、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旅行社基层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制定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通过人才市场的充分研究,根据企业行业专家讨论和分析在工作和工作范围得到导游专业(群),归纳出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主要技能要求。导游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主要技能要求如下。

(一)职业岗位群分析

根据导游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在旅游行业用人单位看来,高职学生可从事:导游员(全陪、地陪、景区讲解员)、计调、旅行社管理师、景区管理师、咨询师、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岗位。结合高职导游专业特点及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因素,确定了高职导游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三个。

第一,导游员岗位(群)。主要面向旅行社和景区等单位,从事全陪导游、地陪导游、景区讲解员、领队等工作。

第二,旅行社服务与管理岗位(群)。主要面向旅行社,从事旅游宣传、旅游营销旅游计调、旅行社管理工作。

第三,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岗位(群)。主要面向旅游景区售票、验票、旅游接待与服务、旅游景区安全员、景区营销等岗位。

(二)典型工作任务及主要技能分析

以导游专业导游员岗位(群)为例进行工作任务及主要技能要求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1)旅游景点讲解;(2)旅游接待计划落实;(3)旅游交通食宿安排;(4)旅游购物娱乐安排;(5)旅途中突发事件处理;(6)旅游行程协调;(7)旅游接待计划监督;(8)旅游安全管理。

主要技能要求:(1)要有导游基础知识,如交通,票务,宾馆常识;(2)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建筑园林等基础知识;(3)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交流沟通能力;(4)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5)能够对景点进行导游词创作;(6)导游讲解的能力;(7)突发事件处理问题的能力;(8)独立思考沉着冷静的能力;(9)具备一定的旅游安全应急常识;(10)具备一定的导游带团技巧

(三)设置专业课程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从当地旅游产业、行业、旅游企业、职业调查入手,根据毕业生的服务面向、就业部门和岗位(群),通过专业调研和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参与等方式,对导游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导游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性内容,把旅游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融入导游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以“必须、够用”为度,建立工作过程化的课程体系(见表1)。

三、提供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旅游行业相比其他行业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培养合格的导游从业人员应建立校内完善的实训室、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室,应有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见表2)。

四、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保障最重要的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学院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教师像师傅”。

第一,丰富、更新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分批选派导游专业教师到相应高校学习、深造,接受行业或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专业人才或师资培训。

第二,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实践、顶岗工作、行业研讨会等活动;

第三,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及教学指导,促进导游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

第四,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各项技能比赛,强化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通过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建设、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教师企业顶岗实习活动等手段和措施,建设一支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专兼师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