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语文教育

新语文教育

时间:2023-07-24 17:06:01

新语文教育

新语文教育范文1

创新,就是走前人未走的道路,干前人未干的事业。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了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教学《司马光》、《乌鸦喝水》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司马光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结果小同学七嘴八舌,争辨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对于所有不同意见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合理的则给予表扬。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自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会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二、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司马光》时,有位教师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去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长城》第三段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

新语文教育范文2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二、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1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新语文教育范文3

关键词:语文 改革 继承 创新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正和着时代的脚步前进。面对课改,语文课将如何变革?我们常说“破旧立新”,一个新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决不意味着对旧的理念完全背弃。今天的课程改革,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我们的教学在着力求新的同时,应将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与现代语文课堂相融合,充分继承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益的经验和可行的方法,并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注入富于时代特征的当代语文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不断吸收新鲜养料,在继承中创新。具体方法和途径有:

一、既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忽略语文基础和语文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条新的基本主线。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与健全人格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而“课程标准”系统提出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个维度就是知识和能力,可见新课标依然是非常重视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叶圣陶指出:“如果青年学生没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是个人,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可见,语文知识的运用对个人乃至对社会的作用不可低估。语文素养来自日常的积累,尤其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如果学生错别字连篇,拼音句读不准,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既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变革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课堂效果明显提高。但有些教师“矫枉过正”,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整个课堂就应全部交给学生,一味追求所谓的“新”课堂形式,满堂问,问题太多太杂;讨论热闹,效果甚微;不遵从事实,一味夸奖。教师退出了“主导”的角色,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大降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给学生传授学业知识,就需要引导,引导学生要学些什么,怎么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等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既重视开展探究式学习,也不忽略传授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把探究式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而传授式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在给学生传承知识和技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可每节课都完全放弃传授式教学而搞探究式教学,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能“探”的“探”,不能“探”的不“探”。

四、既重视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也不忘仍要立足于课本

语文老师讲课时,眼光不能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山,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但教材编选的都是好文、美文、名文,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读,与名师大家对话,领略其中的哲理和意境,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趣。围绕课本这一圆点,描绘语文资源的圆面,给学生提供多而精的语文学习资源。

五、既重视多媒体的运用,也不放弃板书书写

多媒体的优势是明显的,它使语文教学的许多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形象,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语文。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现在,能否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评价语文教师的一项指标。但板书还不能完全淡出课堂。面对思维活跃多变的课堂教学,而且灵感随时迸发的信息流程及智慧的闪光点需及时整理显示,课前预设好的课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板书则可以作为随机应变的补充手段,解决这一难题。

六、既有必要的跨学科渗透,也要牢记语文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进一步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但同时也要牢记,我们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地理课、物理课,我们要学习和鉴赏的是“文学”的“美”,而不是“科学”的“理”。因此跨学科学习一定要从语文出发再回到语文,跨得出去收得回来,真正做到以语文为本。

唯物史观认为,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造。“改”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弊病,“承”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惟有如此,“改”才有根基,“改”才出希望。语文教师不但要学习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要更新教育观念,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另一方面要正视学情、重视学情,求实务新,走出只追求形式的教学误区,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在实处,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与语文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新语文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一、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较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性力量,其自身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换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欲攻创新教育之事,首先需先“利”教师素养之“器”。即首先需具备以下几点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创新过程是一个追求新事物的过程,是求异的过程,是打破陈规的过程。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创新即是利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创新意识则是勇于探索新“途径”的主观意识。譬如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一课时,该课文即论述了创新的积极意义。课文中讲述了“爸爸”与“聪聪”辨析“骄阳似火”的内涵,佐证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真知灼见。如此课文有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内涵,教师还需引导积极秉持“求异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爸爸”的解释基础上,根据自身认识重新诠释“骄阳似火”的含义,如“太阳的光像火一般刺眼,温度像活一样炙热”,这样的解释即涵盖了“光”和“热”两重含义似乎更加贴近实际。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求异思维”,如此方才能引导学生求异创新。

2.质疑思维。创新过程是基于旧事物基础上将其推向新的发展局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对旧事物的必然性提出疑问,这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创新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就需要敢于质疑,并将此思想传递至学生思维结构中,帮学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然而在传统教育思维束缚下,诸多教师思想固化,程式化教学思维严重,教学过程不提出质疑,不变通思路方法。为打破这样的教学僵局,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思维特性,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并鼓励学生探究创新。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中的“以收促育”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育需有意识的训练提升,教学实际中切不能急于求成。同理,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有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首先需充分审视学生认知特点、实践能力等主体因素,其次是结合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客观因素,综合分析研究,从而采取合理措施。就学生认知特点、实践能力等主体因素特性而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至少应该包含两个重要阶段,简单而言即是一“收”一“放”。小学语文教学初期,“收”应该体现在教师细心、耐心、贴心地引导学生实践创新,而提升阶段的“放”则是激发学生主体潜能,深化教学实效的必要措施。下文主要由“收”及“放”的阐释了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之措施。

1.适当减负合理增效,给予学生参与空间。传统小学语文实践创新教学之中,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学习“疲态”。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初级阶段,部分教师急功近利,没有认真审视学生认知能力,误判学生实际能力,时常布置学生难以完成的作业及任务。创新教学中学生疲于应付,如此一来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时间则小之又少,为引导小学语文教学良性回归,就应该适当减负,给予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空间。然而为保证减负措施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具体情况,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管理办法,以此避免反复机械的赘余训练,而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耽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升。

2.深入研究教材,收敛探究范围。小学语文教学初级阶段,组织学生创新,不能偏离实际、毫无目的的随意发挥,这样创新活动虽然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却内容空乏,既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此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实践创新也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并加以探究,而其他无关紧要的问题,则应该适当收敛,否则按照小学生跳跃的思维模式,一旦放任其肆意探索,那么极其可能偏离主题,从而降低实践创新实效。

新语文教育范文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创新教学,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在进行创新教育时,教师要把握教学新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时,教师要发挥对教学的组织作用,使课堂教学能加快节奏,提高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学习兴趣;探究性

创新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始终坚持创新的教学观念,根据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任务在学生的积极学习中顺利完成。在创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还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创新观念下高效进行。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不敢质疑教师讲解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在压抑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失去了活力,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活跃性,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抓创新教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提高他们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能从多个方面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开展创新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和教师共同讨论以加深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主动思考、探究、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领悟课文蕴含的深意。随着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由于他们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有限,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直观展现的特性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探究,能有效突破重难点,促进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随着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有利于把直观认识转化成抽象理解,促进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渔夫的故事》时,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设计成趣味的动画模式,把文字内容以动态的动画视频播放出来。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被多媒体播放的内容所吸引,进入到了积极思考状态,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实现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夸大多媒体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免让多媒体教学方式占领课堂。而是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师的引导和多媒体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提高,让学生学得开心,收获更多的知识。

三、运用问题激趣,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促进他们思维的积极运转,促使他们从已有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寻找和问题有关的知识,通过分析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因而就会主动思考和分析。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通过问题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问题还要有梯度,由简到难逐层递进,让学生在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顺利进入到更有难度的问题探究中,从而让他们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活动中的挑战,不断刷新自己的学习记录,享受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哪个学生钓过鱼,在钓鱼时候的感受是什么?在生活化的问题提出来之后,有过钓鱼经验的学生会主动发表自己的钓鱼感受。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解读,并提出问题:作者的父亲在钓上鲈鱼之后为什么又让作者把鲈鱼放到湖里?作者在放鲈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反复阅读和深入分析,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受。通过逐层深入的进行提问,让学生理解父亲要作者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了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从而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注重写作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想法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了《假如没有灰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假如……》为题进行写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优秀的作文。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印象深刻的事件进行描述,并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除了在语文课堂和写作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还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结束之后把阅读感受写下来。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打好了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把握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真谛,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学组织和指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焕发活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在主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究,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高效的创新教学。

作者:郑利春 单位: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青介学区善南小学

参考文献:

新语文教育范文6

那么,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哪些制约新诗教育的问题呢?

一、教材问题。现在的中、小语文教材普遍是按照主题单位来编排课文的。这种编排重视的是课文里的思想和知识的主题内容,却忽视了课文文体形式的差异,没有导向学生对文体之美的感受,很难建立起文体感,形成文体意识。此外,教材里,新诗的选编也有大问题。一是大部分入选教材的新诗不是按照审美标准来选的,而是根据单元主题的需用来选的。如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中,把牛汉的《华南虎》与郑振铎的《猫》、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动物文学”单元,但选编者可能没有想到,牛汉的《华南虎》这首诗既不是“动物诗”,也不是“生态文学”。这首诗中的“华南虎”只是生命的隐喻,是诗人对知识分子和诗人处境的时代描述与思考。二是对入选新诗进行改编,使原作之美丧失。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入选的新诗经过了改编,其他名家名篇也都经过了改编或缩写。三是选入或编写了一些劣质新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里的《延安,我把你追寻》,就是一首缺乏美感的朗诵诗,它过分强调主题思想,缺乏语言之美,几乎没有诗意。四是新诗选编缺乏连贯性与审美逻辑。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四年级上、下两册里的比例就失衡,上册里只有一首新诗,下册里有三首,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审美关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更是编排很乱,初二课本里没有新诗,而初三课本里儿童诗的比例比初一课本里的大。按照审美逻辑,初一课本里可以多选儿童诗、少年诗,初二、初三课本里可以多选青春诗、抒情诗,可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就毫无审美逻辑和难度层次。

二、教法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语文老师不会讲新诗。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给语文老师很恰当的指导。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遇到新诗课文,就跳过去,干脆回避。还有的语文老师只是简单地带学生朗读几遍,或者把新诗分成一段一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有的语文老师压根儿就不懂什么是诗,不知道什么是意象,不知道什么是意境,也不会带领学生感受意象,进入意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里,新诗也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笔者曾去一所中学听语文老师讲新诗,这位老师给学生们讲郑愁予的《错误》,竟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问的很可笑,完全把一首很轻灵的抒情诗的美感粗浅化了。古诗词的讲授,他们也不过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教,先是讲解里面的生字生词,然后带着学生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归纳思想主题。

三、教师素养问题。很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新诗素养是非常欠缺的。这与大学的中文教育和教师教育有关。现代很多小学语文老师是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的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文学修养不够,文学基本知识掌握不系统的问题。另外,现在各师范大学中文系重视“文学史”系列课程,也很重视“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却缺乏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教授从来没在课堂上教学生解读、分析与欣赏过一首新诗,他们自己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给学生讲些空洞的所谓“知识”与“理论”。因此,这些大学生在中文系学了四年,甚至有的还读了中文研究生,可他们不会细读文本,细品小诗。当他们走到语文教学岗位上,面对一首新诗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解读,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四、考试问题。多年来,中小学语文考试基本上回避新诗。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类的短文,因为这些短文很容易归纳主题思想,很容易找到标准答案。小升初、初升高到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写材料作文。之所以考试都以写材料作文为主,主要是因为材料作文很适合学生表达老师们想要的观点。应该说,材料作文是作文的一部分,作文不可回避这种写法。但材料作文不能成为各种语文考试的最主要的作文题目。最令人费解的是,语文高考极少鼓励学生写新诗,甚至还明确表达“诗歌除外”,这其实是语文教育自相矛盾,画地为牢的表现,也是语文考试片面性的证明。

以上几个问题,都制约着新诗教育,当然也导致了语文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培育学生语言能力,并感受母语魅力,体验创造母语的快乐。那么,新诗教育要提高,要改进,需要如何推进呢?

第一,语文教材要修订,让真正的优秀新诗进小学、中学语文教材。而且教材编写要显示诗歌教育的逻辑。需要体现新诗学习的规律,把现代新诗的文化脉络和审美追求融进教材里。比如说,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的课本里可以选些精美的儿歌、幼儿诗和童话诗,中高年级的课本里可以多选些有趣的儿童诗,可以是优美的抒情诗,也可以是生动的童话诗,还可以是幽默的叙事诗。而初中语文教材,初一里可以适当选一些儿童诗,到了初二、初三,则尽量多选些少年诗、青春气息浓郁的抒情诗。高中语文,则可以多选五四现代新诗、“朦胧诗”和“后现代诗歌”等比较有深度的新诗。

第二,诗歌教学要提高,就要改进新诗的教法。新诗教法,不能简单地分段落讲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新诗教学要从新诗的语言技巧入手,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才能达到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没有进入新诗语言的门槛,就难以体验新诗之美。新诗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思想,也美在新诗有它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现代追求。

第三,提高教师的诗歌素养。语文教师要教好新诗,要把新诗之美展现给学生,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空间,体验新诗之美,自己就得会读诗,善于解读新诗,能够把新诗里常用的修辞、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新诗内在的节奏与情感转达给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素养,得多读新诗,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语文教师最好要会写新诗。

第四,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让新诗进入考试试卷,让新诗阅读成为检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好的方式,让新诗写作成为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高考,再也不能武断地“诗歌除外”了。平常的作文和语文测试,也要尽可能让学生练习新诗欣赏与写作,让学生从新诗里找到语文之美之趣。

新语文教育范文7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研究学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就是不对学生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创新意识是要靠激发的。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向导,顾问,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学方式立足于鼓励质疑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现代教育更应该不拘泥于死搬教条,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而质疑是创新开始,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把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的、略带粗拙的问题,看成是探索知识过程的基石,并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对待。教学中,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自由宽松的外部环境中,学生可以大胆怀疑,学会用已学的知识判断新知识,提出质疑,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最容易撞出创造的火花。

三、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同时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读写练习,培养想象力。如教学《狼和小羊》后,重新播放录相,当狼扑向羊时定格,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很快就编出了好几种故事结尾。我课前通过个别了解把一个学生的想象的故事结尾制成光盘,此时播放说:“这就是王红同学所编的故事结尾,真生动!请同学们继续大胆想象,大家一起评出几个精彩的故事结尾,老师再把它制成光盘,我们一起欣赏。”这就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连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几个同学也举起手来。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急中生智,想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没被狼吃掉,或把狼打死;也有的学生设想小羊太善良了,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还是被狼吃掉。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教师相机评点、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做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多数发明家从小就喜欢创新性活动,牛顿小时候喜欢制造风车、风筝等。爱迪生从小喜欢做实验。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更突出地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首先要重视学科活动,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活动课,使创新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在活动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学生设置,“欣赏课”、“说说做做课”、“畅想课”、“演讲课”、“童话课”等课型,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教师可在童话课上,让学生通过儿童歌曲“大鹿”来编一个童话故事,从歌词想象到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故事发展的过程,从音乐旋律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变化,体会故事中情节的变化与各种角色的情节变化。再次是,要丰富课外活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隘了。教师要带领他们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比赛,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的园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因素。用适当的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性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教学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我们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新语文教育范文8

培养学生创新教育的条件

一、更换陈旧观念,立足激发兴趣

姆博说:“人们对付当代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创造性之潜力。”现代化建设正需要一批掌握信息、善于创造的创造型人才,我们语文教师应树立语文教学为教育总目标服务的观点,从而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

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学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就厌学,兴趣就不能达到着迷的程度,就不会出现灵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思维入境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就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分述如下:

1、设疑法。教师在课前导语、语中点拨、课后结论中巧妙设疑,便能引起学生思索问题和探索知识的兴趣。

2、引导法。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理学称之为学习内部动机。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

3、欣赏法。文学寓美于作品中,美好的意境,能把学生引入

艺术的殿堂。“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二、教人先育己,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

老师的文化素质、创新意识、教启能力是创造性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要自己进修。”这就要求我们作教师的务必做到:既要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藏,又要发展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教育的途径:

心理学家吉费尔德认为:“在学校教学方面,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从求同转向于求异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一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途径。

2.1运用创造型教学方式,发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的智力因素,并当学生提供思维和机会,在课堂中生存动态资源,以此创设思维的情境,这对激发创造性思维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就要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注重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开放性。

2.2鼓励激励法。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动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我尝试一上讲台,就笑着与学生共同大喊三声:“我能成功!”别小看这三声,喊一喊,你就能喊出这强大的自我来。这喊声孕育着自我意识改善的奥秘。这种自我意识的改善和更新,无疑是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源泉。

2.3铺垫引导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遇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答不上的“冷场”现象,过去我只是一味埋怨学生,其实很多冷场现象,就是问题设计过高过大造成的。而教师又不知道再提一些小而切合实际的过渡性的问题来作铺垫,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解决的问题中来,此时又不能以教师为主体而讲出来,有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那就要注意讲究过渡铺垫引导的作用了。

2.4分组竞争法。

新语文教育范文9

一、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模式

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原动力。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外在表现,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二者密不可分。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轴心”,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好语文学习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够较为灵活的应用所要学习的知识,语文教师要能够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用最为恰当的方式来构建学生的想象目标,从而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能。科学史上很多巨大的成就,都是源于大胆的想象,只有进行大胆的想象,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创新。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且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将自己所想象的东西变为现实的正确方法。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其中出自于文章的一句话是“舟行碧波上,人在水中游”,这句话是作为结尾句出现在文章中的,主要描述出了桂林山水的如诗如画般的风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这句话让学生来进行想象,主要引导学生思考桂林山水的主要风景,思考在进行荡舟漓江的过程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以及心情。通过提出以上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在游览桂林山水的过程中给人的总体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补想”这一思维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育能够让语文教育达到意外的一些效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关爱学生

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学生以及呵护学生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的小学生的心理都较为敏感,教师的言行等都十分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是多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比如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认真学习一定能够学好”这样的激励话语,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得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产生的一些质疑以及提问等,教师要能够保持好自己的耐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解答,小学生的心理都比较脆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样的问题,关注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项实践活动

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具有立足文本、又超越了文本的广阔空间,是与其它课程相结合的跨领域的学习,是应用生活、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教师有机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语文这一科目来说,其与社会的一些具体实践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教学的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让学生多参加社会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来深化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从整体上来说,就是学会不断的扩展语文知识。比如,在学习《小摄影师》等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将课本改写成适合学生进行表演活动的课本剧,组织好学生进行课本上的一些角色的扮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多加入一些创新的独特想法,进行自由发挥,教师要能够有效的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创新性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而且更加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体来说,小学的语文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体裁,要想得到有效的结果,就需要在课堂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学会在课堂上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会爱护学生,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挥出学生的想象能力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潜能发挥出来,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多多思考,大胆想象,实现语文教学的教育目标。

作者:张旭琴 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小学

新语文教育范文10

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然而,当前我国中学的基础教育状况却差强人意,不断出现保守教学、机械化教学等现象,这也在客观上使得创新教育遭到轻视。笔者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来剖析其不足与出路。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现象严重阻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延伸。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以一个真诚、尊重、关爱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长处。比如,在学习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的时候,为了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说:“母亲是温热心灵的太阳,母亲是滋润心灵的雨露,你对母亲这个词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纷纷抢着发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受到了尊重,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中。

2.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所在。比如,在学习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口技》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吹口哨、学狗叫、学鸡鸣的口技表演,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整堂课也变得异常精彩,教学效果非常理想。与此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性活动,磨砺学生的意志,开拓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并感悟生活。

3.利用最新技术设施

在现代教育领域中,音频、视频和图文等形式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主要因为上述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人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日出》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壮观的日出视频,让学生感受景观的壮美,然后再引出正文,如此一来,便能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在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关于互联网的灵活运用,大量实践证明,互联网当中丰富的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并且在客观上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由教师出题,学生到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且利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课件、电子教案、练习题等材料都上传到网络,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课件、电子教案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在网上进行评价和指导。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拓展,沟通能力也会提高,并逐渐塑造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4.采取多样化教学视角

每个人对于文章的理解都存在差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想法。就学生主体而言,其往往会对于既定的看法产生相应的质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学生的道理和想法合乎逻辑,就需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而不是在其发言的时候,就对其想法产生怀疑,或者直接给予否定。应当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得思维更加严密。推而广之,学生看待一切事物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看清真相。

5.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个体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同一种方式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当以思维水平较为普遍的中等生为主体,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内容缺乏透彻的理解,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问题的设置方面也应当注重分层次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做好问题的设置,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在学习《秋水(庄子)》《捕蛇者说》等古文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教师应当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

三、结语

新语文教育范文11

新课程改革理念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小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几千年的汉语文化保留下来,加以传承和发展,而人文教育便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加深层次的研究教材,引导学生获得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的技能,进而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感受语文课本中丰富的情感,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本文笔者主要是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怎样在新课改之下将人文教学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众所周知,汉语语言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了下来,汉语已经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便是要将这份遗产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其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那么,小学语文老师该怎样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又该运用怎样的措施来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呢?要用怎样的检测标准来辨别人文教育是否成功呢?这些都是目前语文老师应该深思的。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必须要以教材为基础,从中挖掘出教材中所隐藏的人文教育的题材,将人文教育深入的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透彻研究课本教材,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知识、语言和文学教学的综合体。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都是由当代思想家、教改委等人精心挑选出的具有教学意义的文本,其中包含经典的、唯美的、文质兼美、人文情感、高尚品质等等优秀作品,无不凝结着从古至今所有作者的思想成果,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心灵可以得到滋润,品质可以得到熏陶,精神得到振奋,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树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理想和信念。同时,老师要深入挖掘课本教材中的人文文本,当学生不理解时,要及时的启发,使学生深刻体会其中的感情,在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时也可以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人格涵养。

二、设计人文教育的标准,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曾经指出过,语文教学的宗旨便是实现全方位的育人教育,要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意识的进行语文学习,进而达到创新学习的目的,使其拥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因此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人文教学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爱国精神,遵循基本的道德品质,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和审美观,提升整体的语文文化素养(2)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掌握民族文化的精华,学会关注世界文化,主张文化的多样性。(3)让学生有意识的喜爱汉语语言和文化,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形成优秀的品质。(4)善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养成脚踏实地、爱研究科学,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对于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采取的都是照本宣读的语文教学模式,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容量,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只能被动的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语文知识,这样局限性的教学模式没有发展前景,局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无法提起对语文学习的动力。而目前的新课程标准将学生作为主体,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当学生自主学习之时,要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融合其中,引导学生们有意识的合作和探究,逐渐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开展,充分体现出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也只有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才可以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四、构建主题式的教学方式,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当挑选阅读材料之时,老师要尤其注意小学语文教学主题的构建,使阅读材料可以很好的成为语文课文的补充内容,在帮助小学生丰富业余生活之时,帮助小学生丰富视野、开拓思维,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当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有技巧的选择和课文主旨相似的阅读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将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深层次的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进行知识内容的拓展之时,必须将人文内容也渗透其中。这样的语文主题式学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广度等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意义,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创设时机体现人文精神,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感,便需要给学生创设体现人文精神的时机。目前的小学教育重视的是培育学生的理解人、关怀人和人文的精神,所以这便要创设关心他人的实际情境。比如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老师开篇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古建筑的桥、风景区的桥的动态图片,先激发起小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引用身边的一个和小钱患了一样病的孩子的事例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别人的关爱,体会此文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同时讲课时可以用韦唯的《爱的奉献》作为背景音乐,分析文中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让学生融入到这些情感之中。之后可以和学生聊聊身边这样无私奉献和具有高尚品格的事迹。引导小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这样结束了课文之后,学生们便会久久不能平静,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动之余更多的还是关爱别人、珍惜亲情和感慨祖国的伟大。这是对小学生的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人文教育的深层次的升华。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人文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从而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中,逐渐使他们养成乐于助人和关爱他人的习惯,也要让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好品质,只有这样发展下去,小学生们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才是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逐渐的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同时,老师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渗入人文教育之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方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拥有高贵的思想品质。

作者:匡婵 单位:贵州省沿河县板场镇第一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钟琴.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1)

新语文教育范文12

一、创设气氛,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环境。比如,学完《跳水》一课,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我认为那孩子当时的确很危险,跳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还有别的办法。“”是吗?说来听听。”我用惊异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说。“我认为孩子可以用双脚和双手分别勾在一起,倒挂在衡木上交替前移取下帽子,再按原路返回。”他充满自信地说。听了他的意见,我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很有新意,而且你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接着,我组织学生分析孩子当时的心理情况、体力情况,讨论比较哪种办法更合理。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孩子当时吓呆了,反应迟钝,只能听从指挥,不会想到别的办法。再有,孩子爬上桅杆,已经很累了,如果倒挂在衡木去取帽子会很危险。所以,跳水是最合理、最安全的办法。课堂上要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二、巧设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分布广泛的创新因素,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教师的问题提得好,就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千方百计地去考虑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1.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而且这种兴趣往往又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问题,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月光曲》中,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句子,设计了一个开发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1)贝多芬默认了;(2)贝多芬谦虚;(3)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4)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5)贝多芬急着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说话。学生的这些设想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巧设问题,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例如,在初读《草原》之后,我让学生把第一自然段和插图相结合,想想草原美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体学生沉思过后,有学生讲道:“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清鲜的空气,鲜明的颜色对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从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想到草原像绿色的地毯锈上了能移动会变化的花朵,那动态的美让人陶醉。”一个学生抢着说:“草原一望无际,草长得茂,绿得浓,被风一吹,多像泛起微波的海面。”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3.问题有利于学生迸发求异的火花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既要鼓励求异,又要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1世纪是一个既互相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而又多变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当前教育肩负的重任。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光靠一朝一夕,要靠我们教师大胆探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