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3-07-14 17:35:17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

问:为什么要对我省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重点规划?

答: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强四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省生态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我省在推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比较优势和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布局尚未形成,还必须通过系统规划加快推进步伐。

问: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规划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一是生态适宜原则。立足资源条件,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重点规划核心区和适宜区。二是市场导向原则。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推进原则。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用于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农产品上,抓好基地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产业化开发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产业生产带和优势区。

问:我省规划的特色效益农业主要涉及哪些产业?

答:规划的具体产业是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从我省自然生态条件、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分析,同全国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发展潜力较大,通过3―5年努力可以做强做大到全国第一、第二的优势特色产业。

问:我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经过5年努力,建成马铃薯等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核心生产区和产业带,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高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品牌知名度,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四川省农业产业体系,十大产业的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强,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比如,规划中提出要将我省建成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的马铃薯产业强省和全国最大的柠檬生产基地、橙汁生产加工基地。《规划》还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省十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10亿元,比2007年增加1469亿元,增长95.3%,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问:如何在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上做好文章?

答:一是强化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突出优势核心区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迅速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聚,形成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创新。建立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名优品牌创建。探索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三是加快研究推广核心产业发展技术。特别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加工并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大企业、大集团。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2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前期,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来规划建设。要种植就要考虑种植物的产品种植、灌溉、储存、运输,还有游客的观光、饮食、住宿等一些列设施的统筹规划设计安排。

(二)良种培植,营造主题

现阶段的生态农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产品开发,很去延伸到深度现状的挖掘。因此,现今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应该以生态、农业、观光等主题作为开发农业生态的基础模式,形成独特的整体格局。

(三)效益兼顾,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园的指导思想就是规划设计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新型观光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过程涉及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学、设计学、管理学等多方位的知识体系。在此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分析和规划设计,生态园区主要以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二、观光园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府发展的引导下,突出理念特色,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倡“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设计策略方针,把握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势头,将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发展。在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整体发展中,要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对内、对外生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交流为重点,以丰硕的果园、优美的农田风景、自然景色等要素为依托,以生态、绿色、环保、自然为规划设计的主格调,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直接的衔接、融合。同时,也要重视多发问题,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策略。

三、观光园规划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与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产物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应该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园。要致力于规划设计具有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科研、教育、休闲、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同时融入知识性、艺术性、参与性的多元化要素,把旅游观光农业培植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片区规划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体现示范园区的性质,体现生态农业多功能模式的整体格局,从生态、农业、旅游的角度,通过生态学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保护和挖掘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生产力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同时,能够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带领示范性作用。

(二)观光农业旅游园

此区域可以根据当地现存的资源来开发,围绕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理念,充分利用周边植被、水资源、地势、风土人情,在呈现美化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学、美学、园艺学等科学,开发更具特色的农业附属产品,供应游客进行观光、参与、品尝、购买、度假等多项活动,从而建立特色性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园区。

(三)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生产园

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绿色、环保等话题成为热点。“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生态园的规划建立,是进一步加强绿色有机农作物从种植、生长、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透明化,让人们参与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购买一体化模式中,把绿色有机农业产品推向更加亲民的环境中,形成产业品牌。

(四)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园

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是从种植、培育、销售等环节实行透明化展示过程,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生长过程的知识学习,又能展示生态园区高科技的运用,更能充分地开展对游客和学生的教育及科学普及。同时,可以把生态园区的种植流程科学化,形成一个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

四、发展策略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 特色农业 发展路径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18-02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通过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带动、规模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格局,使传统农业向高效现代农业逐步转换,为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以“五个培育”为抓手,对农业加大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特色农业“十二五”规划的无公害、有机食品、原产地标识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注册认证步伐加快,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很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市场集散地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各地政府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受历史和地域条件的制约,产业经营起步晚、生产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等因素影响,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更好改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经营利用率低,农业用地减少幅度大

各地政府由于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低,使得农用土地生产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土地利用不充分。二是垦殖指数偏高。三是土地生产率偏低。四是耕地减少程度加剧。并且,由于对森林资源掠夺性采伐利用,重采轻造,疏于管护,导致各地政府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坡地侵蚀损失程度高,土地砂石化迅速扩展,土地肥力严重降低,都严重影响各地政府特色农业的发展。

2.特色农业产量、品质及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因素影响,各地政府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导致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产品商品化、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名牌产品产量低,知名品牌少,品牌效益差,既不能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又不能准确市场定位,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小,导致人均农户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

3.特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不健全,企业发展资金短缺

尽管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发展战略,但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扶持政策相比,由于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投资周期长、效益显现缓慢,导致政府扶持政策出现偏弱。缺乏强有力的推手促进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导致管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严重浪费,对特色农业市场、农民合作主体培育不充分,致使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三、特色农业发展路劲探析

特色农业发展是在政府统筹人力物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当地自身优势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是基本定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基本目标,如何统筹土地资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等要素,切实加以有力的政策引导,综合推进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产品研发、市场培育等各环节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1.做好规划布局,加快各地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布局各地政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合理规划各地政府农业用地,实现各县市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形成产业布局优化、生产企业集聚、土地利用节约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各地政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使特色农业产值超过各地政府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2.做好基地建设,重点培育特色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设。针对各地政府特色农业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特点,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多成份、多行业、多层次的资源参与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渠道增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投入,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避免利益冲突导致竞争优势分散。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支持生产企业、政府农技人员和农村种养殖能人创办专业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原材料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做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链条式发展。三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需求,努力构建龙头企业良性发展平台。

3.做好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提高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围绕市场研发产品。通过政府引导,积极组织企业家、种植户到特色农业发达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内外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提高当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合理高效规划项目、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前景好、消费需求潜力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培育适宜本地种养殖、加工的农业优势产业,突出产品特色,实现以特取胜,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二是依托产业培育市场。

现代特色农业正是在传统的生产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环境和特色农产品优势,按照高效、优质、环保等要求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尽管起步晚,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工业产业的落后,才使当地具有地理和环境的优势条件,无论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劲怎么选择,环境保护首先是先决条件,优质的土壤、水源和空气才能保证农产品的环保质量,有质量才有市场竞争力,有市场竞争力才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才能使传统农业与现代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 王宇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J]. 新长征. 2004(11)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产业;环境;文化;村庄特色

1 引言

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节约用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生产条件;加强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等,均需要以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因此,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及人文环境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长木村,俗名“长木冲”,位于邵阳市双清区高崇山镇东北部,离市区约10km,呈狭长带状,属典型低山丘陵地貌区,无河流穿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现有11个村民小组,227户农家,960人。从1995年起,村里共走出73名大学生,其、硕士生6人,留学生6人,长木村因此享有“状元村”的美誉。长木村耕地面积约1500亩,葡萄、柑桔种植和生猪养殖已成为长木村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葡萄、柑桔种植面积增至400余亩,发展大小养殖户30余户,每年生猪养殖出栏近万头,长木村民人均纯年收入6500余元。该村推广的“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被农业部向全国推广。他们已将人工挖出的5、6口山塘连在一起,既发展了养殖业,又弥补了长木村没有河流过境的遗憾,改善了自然环境,成为白鹭的栖息地。近三年,长木村先后获得“邵阳市双文明村”、“湖南省清洁能源示范村”、“湖南省小康示范村”、“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多项殊荣。

2007年4月,我们在进行长木村规划设计时,立足长木村的资源条件和已具备的发展优势,坚持以促进产业特色形成和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延续乡村人文特色,促进长木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打造村庄特色构建基础平台。

2 促进产业特色形成和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必须通过科学规划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坚持从区域范围着手,分析长木村产业发展的前景,协调好长木村自身经济发展与邵阳市、高崇山镇经济的关系,从提供新的经济功能和就业机会、确保农民增收和受益、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出发,对长木村的产业发展项目逐一进行落实,加强了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适当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强化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的规划,如管理服务、交易交流、运输车辆停放等用地和设施。同时,在住宅设计中,认真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的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的面积,设置相对独立的具有庭院生产功能的产业用房,以适应家庭产业发展的需要。

为促进长木村的产业发展,我们将村内的农业生产用地规划为“六园七区二基地”。在村内现有的葡萄、柑橘种植规模上,以“猪-沼-果”模式为基础,继续扩大葡萄、柑桔的种植规模,形成“六园”——三大葡萄园、三大柑桔园,远期总规模达1000亩。扩充农业产业链,完善整体循环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猪-沼-鱼”、“猪-沼-菜”等模式,并以生态农业为依托,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因此,规划了一处旅游接待中心及“农家乐”旅游项目区,形成“七区”——两片水产养殖(养鱼)区、两片水稻种植区、两片蔬菜种植区和一处旅游接待中心及“农家乐”发展区。完善人畜分离措施和设施,在发展好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两基地”——在见宝冲规划年产牲猪一万头的养殖基地;在进村主干道南侧规划食品加工生产基地。

通过规划,着力培育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建设发展层次,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在2010年实现“五个一”发展目标:一千亩果园,一万头生猪,每户一栋新房,人均年收入一万元,培养一百名大学生。

3 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持村镇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我们充分尊重了长木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力求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在生态和谐中求发展——绿树成林、果园成片,湖(塘)光山色、鸟语花吞,六业兴旺、文明和谐,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3.1 集约利用土地

我们从区域角度认真分析了长木村的土地价值,本着不同地段土地赋予不同使用功能的原则,保证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通过迁村并点,将原有的11个村民小组,布置为6个主要的居住组团,适当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规划技术指标,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对于节约的土地,按产业发展的需求,适当集中产业园区。通过这些措施,调整土地利用功能,做到地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价值。

3.2 注重资源节约

利用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继续推广使用沼气。既避免山林砍伐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解决了清洁能源问题;又有效地处理了养猪所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从地方实际出发,在规划中落实环保措施,注重新技术的科学利用,重点加强对居民点、生猪养殖基地的废水、污水控制。村民住户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率要求达到100%。立足于省水、省电、省燃料,降低农民生活成本支出。将主要居室置于南向,满足住宅的日照要求:采用明厨明厕;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及雨水收集系统等。

整治、利用并适当扩建已经形成的人工山塘,在进行水产养殖的同时使它成为可供观赏、锤钓的公共休闲水面。保持水面洁净,改善沟渠亲水环境,保护原生植被。人工护坡和场地铺装,采用本地片石,形式简洁,利于排水和减少水土流失。 转贴于

3.3 保持环境友好

按照长木村规划方案,结合村庄地貌及建筑特点,本着少花钱、求实效的原则,新建的集中居住组团引导村民按照规划提供的户型设计建房,并进行庭院绿化,要求观赏树木与花草有机地形成立体结构。少数分散住户则因地制宜,按休闲农庄的设计要求,通过粉刷(如以白色为主)等方式对建筑进行适当的整饰,形成统一协调的村容村貌。前院是观赏树种和花草相结合,后院是果树及其他树木。村庄出入口、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建设村庄小游园。充分利用不宜建设的废弃场地和空闲地建设小绿地,同时结合道路边沟布置绿化带,绿化品种选择体现村庄特色、适宜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木或常绿植物(如樟树、玉兰树等)。与此同时,大力倡导植树和葡萄、柑桔种植,并把它作为衡量长木村发展的重要指标。让村庄在美化、绿化的同时,凸显环境特色。

4 延续乡村人文特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和谐和历史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要旨之一。因此,在长木村规划中,如何保护和延续村落传统、协调好现代生活与传统伦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意义重大。

村落是社会文化的最基层单元,其街巷、建筑、环境及居民生活状态、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等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的传统特色,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数千年古老文化的载体。我们在长木村规划中,注重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等建筑文化特色,协调好与旧村的关系,使新村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与旧村能有机衔接,实现新旧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注意保留并整治原有水系、山丘、植被,将绿化、广场、水系等多种空间元素以与旧村相似的尺度和肌理,有机地嵌入新村建筑群,与原有村落机理有机整合,组成变化有序的开敞空间。对村落建筑的形式、色彩、材质等进行控制,对村民对住宅、生产建筑空间的传统需求特点予以理解,并对由此产生的新建筑空间需求进行设计,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新村既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出延续地域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

在考虑迁村并点时,还注意在挖掘出自然形成的村镇秩序安定、人情较浓的社会伦理观念特征的基础上,体现原有村镇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为保持原有居住结构特征,在并点的新村规划中将原村民小组以组团形式相对独立布局,分设出入口及活动场所等;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完善配套。使迁入新村的农民,既提高了生活质量,又沿袭了熟悉的生活氛围,延续了原有的邻里关系,从心理上产生满足感。

继续发扬长木村重视教育的传统,规划建设好幼儿园、小学及村图书室、文体活动场所,满足村民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需要。在住宅墙面及休闲广场、文化长廊等地方,配以鼓励形成良好乡风民俗的宣传画,并利用传唱村歌——《走进长木村》等多种途径和手段,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弘扬先进文化,倡导比增收、比致富,鼓励文明理事、科技兴家,团结村民,鼓舞士气,歌颂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幸福生活。既彰显长木村的文化特色,又有利于建设和谐新农村。

5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因其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等的差异,应进行分类指导,做到村村有特色、有品位,避免求新求洋、千村一面。通过在湖南邵阳长木村进行的建设规划设计实践,我们认为,要打造村庄特色,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5.1 村庄的规划设计,应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始终贯彻村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 科学规划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小城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融合点。为进一步提升全州人居环境,改善乡镇发展面貌,为人民群众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加快全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步伐,树立“生态立州、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彝州、宜居城乡”为主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共同进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体提升,明晰责任、统筹推进”为主线,结合楚雄州乡镇规划建设和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楚雄州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规划编制时间较早,层次不高,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地方民族特色,无相应的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指导性不强,不适应今后乡镇发展的需要。

(二)大部分乡镇集镇供水设施和服务质量不高,水源不足,供水水质标准低,自来水管网严重老化,集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乡镇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环境卫生差;县市级财政对乡镇的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力量有限,项目资金筹措困难。同时,市场化运作的能力不强,乡镇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全靠政府组织建设管理,操作管理经验和能力有限,运行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三)乡镇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差,路灯、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环卫设施不齐、老化。

(四)土地报批困难,乡镇建设用地指标有限,无法满足乡镇建设发展需求。

(五)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集镇开发建设进度缓慢。

二、对下一步乡镇规划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乡镇、城市梯度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功能设施、加强社会治理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增强乡镇连接城市、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乡镇建设和发展水平,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启动新一轮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改,以县域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特点,科学定位乡镇在县域体系中的相应职能,合理确定乡镇的性质、功能和建设规模,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镇建设发展模式。

(二)完善乡镇功能。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乡镇建设投入力度,以路网为引领,加快乡镇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绿化、保障性住房等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镇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三)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条件,根据各自特色确立明晰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壮大乡镇域经济实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立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依托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和民族村寨,发展文化旅游业及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产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聚集到乡镇创业发展。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引导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工矿型、商贸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经济强镇。

(四)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乡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村人口向乡镇和中心村梯度转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五)提升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大乡镇环境治理力度,探索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新模式,新建和改造提升乡镇的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集贸市场,以沿街建筑立面控制、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为重点,加大集镇面貌整治力度,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特色小镇。统筹协调好住宅小区、商贸街区、产业园区布局,积极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推广使用沼气、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有效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特色民居等文化遗产。

(六)积极探索建设农村综合体。按照“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农民安居乐业,依托“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从城镇周边入手,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建设一批农村综合体,努力建设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构建县城、中心镇、农村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尽快形成城乡统筹、产村相融、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形成农村综合体的基础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村综合体持续发展支撑;加快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增强新农村综合体功能;着力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综合体社区建设;切实做好环境治理和保护,提高农村综合体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七)保障乡镇建设用地。一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二是认真清理空心村、工矿、砖瓦窑废弃地,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努力实现“城增村减”、集约利用土地,着力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三是认真做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不断加大建设用地储备数量;四是加强拍卖集镇的国有土地,快速回拢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八)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到乡镇建房购房。在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建筑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引导农村有条件的居民到乡镇或中心村自建住房。农村居民到小集镇建购住宅,对自愿退出旧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偿,奖补经费可从使用“城增村减”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产生的级差收益中列支;同时可享受政府对农村居民建房的各种补助政策。进镇经商、创业和投资达到一定比例的农户,可享受建房住房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

(九)创新房地产开发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集镇房地产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乡镇开展房地产成片综合开发;支持乡镇商品住房消费,促进乡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乡镇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凡符合国家、省、州减免政策规定的给予减免。

(十)搭建融资平台。一是加快乡镇国有土地的开发力度,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将资金用于发展建设,来优化和提升集镇功能。二是引进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大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农民、企业向集镇聚集,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小集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透明规范的乡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融资、综合开发、滚动发展。引导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将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三权”作为农村抵押贷款融资抵押物,拓宽农民贷款融资渠道。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开展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为乡镇居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

(十二)创新管理体制。一是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集镇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二是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督促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组建机构,落实专职人员,使其保持稳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现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努力把乡镇建设成为干净整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对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1] 王克强、马祖琦、石忆邵.城市规划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 张京祥\罗震东.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征,立足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合理确定“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努力把“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部署、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规划编制任务和分工

在配合农业部和省发改委等部门编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重点规划的同时,重点组织编制以几个层次的规划。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要突出我省农业优势特色,明确全省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以及主要政策措施等。总体规划由厅发展计划处牵头,会同有关处室编制(附规划大纲)。

(二)行业规划

根据“十二五”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种植业、畜牧业、草业、渔业、农机化等四个行业发展规划。具体由厅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农机局分别牵头,相关专业站配合编制。

(三)优势特色产业规划

主要编制草食畜、水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酿酒、特色渔业等7个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具体由产业化处、渔业处牵头,相关业务处、站配合编制。

(四)专项建设规划

1.种植业方面专项规划:主要是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建设规划,由种植业处负责编制;

2.畜牧业专项规划:动物防疫体系由省兽医局负责编制;畜禽良种工程由畜牧处负责编制;

3.渔业专项规划:水产良种工程由渔业处负责编制;

4.其它专项规划:农技综合服务体系由科教处负责编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范体系由农经处负责编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由产业处负责编制;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市场信息处负责编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编制;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建设规划由草原处负责编制;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由科教处、能源办负责编制;农村清洁工程由科教处、环保站负责编制。在具体在编制中,各相关处室分别协调厅属相关业务站参与配合。

(五)市州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各市州农牧主管部门可依据本级政府统一部署编制本辖区在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三、进度安排

分为4个阶段:

前期调研阶段安排(2011年2月至4月底):印发规划方案、成立编制机构。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开展“十一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加强与农业部和省上农业发展基本思路的衔接;各处室、单位确定规划编制规划重点领域,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思路研究阶段(2011年5月):研究确定“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发展重点,拟定规划编制提纲和重点领域,邀请省上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等座谈征求意见。

草案起草阶段(2011年6月至7月底):各处室、单位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意见,按照任务分工起草各类规划基本框架,纲要基本框架。征求各方面意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衔接。

规划评估完善阶段(2011年8月至9月底):厅发展计划处统一对各项规划草案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后,报厅务会议审定,并上报省政府,农业部报送省发改委。

四、编制要求

(一)认真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厅相关处室、单位要对本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认真分析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判断“十五”期间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发展机遇。测算和确定“十二五”规划指标、主攻方向、重点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

(二)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在当前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条件下,要把应对自然灾害等各种复杂因素与促进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谋划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研究提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政策和工作措施。

(三)科学测算和设置规划指标。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产量、产值、农民收入的同时,突出对促进产业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与“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保持一定连续性,又要与国家和省上农业方面新要求有机衔接;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设置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反映强基础、保安全、促增收等的职责要求。

(四)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加强规划评估论证工作,除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五)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以增强规划在解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行业规划、产业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产业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相互不能矛盾的原则。要加强规划间主要指标、规划重点、重大政策等由各处相互衔接。同时,注重各重点专项规划与国家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相应规划。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牧厅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厅长任组长,分管厅长任副组长,发展计划处、相关处室负责人做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发展计划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组织协调工作。各相关处室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具体编制工作人员,集中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各相关处室、厅属单位加强各市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编制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7

1.1乡土特色

乡土特色是农庄休闲园的基本内容,只有具备了乡土特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光客置身其中去感受与体验。农庄休闲园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观光客的青睐,就是因为具有传统农村田园生活的“乡土”味道。从观光客的需求角度分析,他们之所以会来到农庄休闲园,就是因为他们需要回归生活本质、体验自然真谛的生活需求,在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当中,乡土农庄生活成为了观光客唯一能够感受生活的途径。因此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以“乡土”为主旨意义重大。在这一方面,丰乐农庄做得十分到位,其以中原乡土特色为基调,通过营造农村民俗文化特色氛围,构建起了以特色性、休闲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农业园区,增添了园区的景观特色,并让乡土特色与生态景观实现了良好的互补,相得益彰。

1.2旅游特色

在丰乐农庄休闲园的众多产业项目中,旅游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吸引观光客,让他们愿意来到休闲园中进行旅游,是休闲农庄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发展,丰乐农庄以旅游特色为基点进行了农庄休闲园的建设,具体表现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特殊性”上。所谓“特殊性”就是与众不同之处,丰乐农庄实现了生态规划区域性划分,将农庄休闲园分为了“特禽区”、“特菜区”、“特果区”、“特娱区”。“特禽区”所带来的奇特感官享受,“特菜区”、“特果区”所带来的奇特味觉享受以及“特娱区”所带来的奇特娱乐享受,能够让观光客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可以大饱口福,为观光客留下感官印象和识别特点,从而发挥出农庄休闲园的旅游特色。

1.3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观光客“印象性”和“识别性”的途径。在农庄休闲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丰乐农庄充分发掘了中原地区的农村风情、民俗以及传统农耕文明,利用河南省重要历史名城的优势,深入挖掘内在文化资源,实现了园区文化品味的提升。同时还加大了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景观设计,通过当地代表性植被景观的设计,突出了农庄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使景观设计与农庄整体规划保持一致,在提升农庄景观生态学的同时,为农庄生态规划科学性提供了保证。

2丰乐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丰乐农庄休闲园目前已经成为了部级4A级旅游景区,这说明丰乐农庄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考虑到农庄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建议丰乐农庄休闲园应坚持以下几方面发展策略,以便能够为丰乐农庄休闲园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2.1个性化发展策略

在各种农业休闲园区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丰乐农庄想要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保证自身个性化生态规划发展策略。因为只有个性化的发展,才能够为农庄提供持久不衰的竞争力。为此,丰乐农庄必须实现对自身景观生态环境规划的革新,使其能够根据中原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对农庄园区标志性生态景观的建设,来构建起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从而提升农庄在观光客心中的记忆性与标识性。

2.2延续性发展策略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丰乐农庄要想成为经久不衰的农业产业园区,为郑州市及其周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贡献,就必须做好对农庄的延续性发展保护。在人们审美情趣日益变化的今天,农庄的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必须要能够保证适应时展需求,能够反映出时展的特征,才可以发展下去。但是片面地迎合时展,而放弃传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日新月异的时展模式下,传统文化才是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为此,农庄可以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发掘,以现代化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为途径,将传统文化表达出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实现农庄的延续性发展。

2.3保护性发展策略

服务性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众多功能性特点之一,但其并非最主要特点,从当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状态来看,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才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最主要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丰乐山庄的基本特性,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发展是重中之重。为此,在进行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时,要根据生态保护原则来进行工作,尽量保留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为观光客提供一个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

3总结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8

关于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城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城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城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城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城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城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城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城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城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城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发展,以城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城镇。

4、做到节约集约。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要求,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指导城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保障发展。要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严禁建设脱离实际、违反标准的“形象工程”,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要引导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5.注重生态保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9

乡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1近年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依托天然优势,紧紧围绕西河草食蓄牧业示范园和西河现代食用菌产业循环示范园建设,出生态牌,走特色路,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三化联动’,融合发展,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为本底、联动二三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共同繁荣。

一、目前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2016年全镇春播面积***万亩,其中小麦***万亩,大麦***万亩,油料**万亩,饲草**万亩,蔬菜**万亩;牛存栏量**万头,羊存栏量**万只,禽类存栏量**万只,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截止目前,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其中农民股份合作社*个,市级以上示范型专业合作社*个,家庭农场**个;鼓励农民入股合作社,既开创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又壮大了合作社力量,为本镇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镇重点发展了****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村“边洼里”生态农业观光园、***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农业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镇党委、镇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等方面,镇政府先后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二、新城子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提升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目前,***镇辖区**个村,**个社土地已全部流转,共计流转土地****万亩,在流转土地过程中坚持土地流转和合作社发展相结合,鼓励农民以土地的形式入股合作社,既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生产水平,开创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又壮大了合作社力量,为本镇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持续抓好养殖业建设,继续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根本特征。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养殖业过程中,新城子镇牢固树立标准化理念,立足本镇天然优势,以标准化体系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以产业化、品牌化开发为目标,整体推进养殖业标准化工作,努力实现畜禽水产品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共建成标准化养殖场**个,标准化养殖暖棚***座,发展适度规模家庭舍饲养殖***户 ,养殖专业合作社**个,为推进现代化养殖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镇政府着眼于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点实施了基本农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等项目,整理基本农田**万亩,新改建渠道***公里,建成高位蓄水池*座,实施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工程**万亩,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坚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中之重来抓,重点扶持怡泉新禾有限责任公司,绿保康有限责任公司、成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发展潜力大,生产能力强的的农业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进农牧民增收。

乡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2一、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分布

赤壁镇是三国赤壁古战场遗址所在地,位于赤壁市西北38公里长江中游南岸,两省(湖南、湖北)四县市(赤壁市、嘉鱼县、临湘市、洪湖市)交界处。我镇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代农业园区涉及石头口、九毫堤、太平口、东柳、周郎嘴五个村,规划总面积17000亩,具体功能分区如下:一是优质高效的有机粮食园区,规划面积8000亩,主要分布在太平口村一、二、三、四组,九毫堤村六、八组,石头口村一、二、三组,东柳村一、二、三、四组;二是有机蔬菜园区5000亩,主要分布在东柳村三,四,五组,九毫堤村一、二、三、四组,太平口村一、二组;三是花卉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主要分布在石头口村一组,九毫堤村六,八组;四是有机茶业园区,规划面积1000亩,主要分布在周郎嘴村七、八组。

二、园区建设进展情况

依托九毫堤、石头口、东柳、太平口和周郎嘴五个村的耕地和山林面积,结合五个村现有沟渠和道路以及水、旱田的排灌等基础设施条件,我镇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①蔬菜产业示范园:利用已通过论证的5000亩有机基地种植有机蔬菜。现已种植大棚蔬菜1000亩,露天蔬菜4000亩。②高产创建示范园:核心示范片8000亩,深入引导四个村所在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自主经营转换种植有机水稻。③周郎嘴村有机茶产业园:园区建设目前已签订流转合同1000亩,开挖荒山500亩。④花卉产业园:与河南驻马店卉秀园艺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拟流转开发九毫堤、石头口两村约3000亩土地建花卉产业园,并征地200亩建设花卉精油加工基地。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我镇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目前有蔬菜合作社2家、水稻合作社2家、油菜合作社1家、农机合作社1家、棉花合作社1家、湘莲合作社1家、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1家,其中九毫村陈家咀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有蔬菜大棚420个,并注册了“九胜”商标;东柳村创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有蔬菜大棚300个,注册了“东柳”商标。依托这两家合作社,我镇正积极推进大棚蔬菜的种植,引进江西金源有限公司,利用已通过论证的5000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拟投资征地200亩建设蔬菜储存和深加工工厂。在项目区内,通过农业局酸性土壤改良项目改良和增施有机肥3000亩。近年来,我镇积极争取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和镇村自筹,共硬化道路13.5公里中,铺设沙石道路25公里,极大改善了园区的通行条件。

三、园区现有排灌设施、道路现状(见附后图)

四、当前园区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保收抗灾能力不强,综合生产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下:①园区内道路拓宽、改造、硬化5000米并新建12000米田间道路。③新增排灌渠10000米。④安装启闭闸3座。⑤安装灌溉用泵站5套。⑥1000亩的大棚配套滴灌设施。⑦园区内主沟主渠清淤护砌10公里。⑧安装1000套田间过水涵管。⑨在硬化公路两边营造农田生态林18公里。⑩为保证蔬菜和花卉种植的需要,建议恢复原有红星泵站。

乡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32016年我市农业工作,紧紧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以脱贫攻坚为统领,规划为龙头,项目为支撑,一线抓落实。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业生产总产值31.8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农业增加值16.6亿元,同期比增长3.5%,位居阜阳市第二;农产品加工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18.5%,位居皖北第四;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8505.8元,同比增长9.6%。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大突破。

一、2016年重点工作亮点

(一)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率先通过阜阳市验收。全市18个乡镇街道,142个农业村居,农业人口65万,承包农户14.2万户,二轮承包耕地面积58.1万亩。实际完成确权面积60.8万亩,占二轮承包面积的104.6%,颁发证书13.8万本,占确权总农户的97.2%。12月13-16日阜阳市确权办组织内外业专家组对我市确权颁证工作进行初验,以“优秀”成绩在第二批6个试点县市区中率先通过验收。

(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结构调整加快。全年新增经济作物面积5.75万亩,累计达到14万亩,其中瓜果蔬菜7.17万亩、花卉苗木2.7万亩、中药材1.34万亩。二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83家,其中部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1家、阜阳市级示范社51家。家庭农场已认定注册1064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阜阳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25家,其中,规上企业81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家,9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被再次认定,1家进入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4家联合体为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一村一品”特色专业示范村27个。三是主导产业快速起步。绿色马铃薯和彩叶苗木繁育产业发展初见规模。绿色马铃薯产业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投资6.7亿元,专项基金0.8亿元,建设无公害绿色马铃薯基地10万亩,目前已引进新品种,推广“肥水一体化,两棚一膜”新技术,建设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面积一万亩,今冬明春我市马铃薯面积将突破30000亩;成功申报“界首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了“丰絮”、“牛耕时代”马铃薯商标,并获得绿色产品认证。以佳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申报的“中国特色彩叶苗木产业示范基地”已于9月28日顺利通过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四是农业品牌建设提速。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个,部级安全优质标准化基地1个、省级2个、阜阳市级11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0个、绿色品牌31个。

(四)村集体经济发展快速推进。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9个村成为国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获得省以上扶持资金900万元;省综改办在我市召开阜阳市农村综合改革现场会;市委市政府设立720万元的专项引导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市149个村和农业社区均已成立了村集体控股的公司。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15个、5—10万元的村20个、5万元以下的村62个。2016年脱贫出列的10个贫困村,村集体收入总额208.3万元,村均集体收入20.8万元,最高的129.3万元,最低的5.76万元,已由专业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做账,并出具审计报告。目前我市正在申报2017年全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已通过省财政厅综改处来我市检查组的初审。

(五)特色种养业扶贫成效明显提升。全市45个贫困村,申报特色种养业脱贫贫困户4739户、10331人。截至目前,审批自主发展产业脱贫4564户,发放奖补资金837万元,其中达到省农委、省林业厅标准的1474户,已经完成了省里948户的任务数。经筛选新型经营主体213个,审批带动项目135个,奖补资金781万元,带动贫困户近3600户;2016年拟脱贫的10个村全部明确了主导产业,其中邴集乡邴集村、东城街道随湾村、田营镇魏窑村的经济林种植,陶庙镇赵庄村的马铃薯种植,泉阳镇胡集村的蔬菜种植均达到省特色种养业标准,甚至达到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标准要求。

(六)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明显。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2800万元,开展涉农融资风险补偿贷款试点。截止到8月底共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06亿元,其中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放无抵押无担保、弱抵押弱担保贷款1.84亿元,位居全省15个试点县第一,在2016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介绍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经验。上个月,省农委、省财政厅又联合下文,确定追加我市融资风险补偿基金130万元(其他5个县追加80万元),继续开展试点工作。近期又与农商行、邮储银行合作,计划支持马铃薯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贷款3000万元、支持村集体企业贷款1500万元;开展“劝耕贷”业务,目前已发放45家共计1450万元。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性创建进一步深入。深入开展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活动,全市共取得各类标准化基地(区)16个,其中其中部级1个,省级2个,阜阳市13个,示范区4个。全年共抽样检测农产品50余种600多个样品,其中接受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共5次,监督抽查产品10余种,全部合格。我市被列入2017年全省第二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范围。今年8个乡镇街道承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民生工程项目全部按时实施并顺利通过省和阜阳市验收。通过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考核体系与绩效考核机制,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切实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八)项目建设与招商成效显著。2016年1-10月共谋划农业项目189个,计划总投资238.02亿元。其中,已开工在建项目135个,计划总投资112.59亿元,2016年年度计划投资39亿元,已完成投资13.2亿元。2016年争取项目投资9426.6万元,其中上级项目资金7863.7万元,比2015年增加投资2078.7万元,增加上级项目资金515万元。招商项目31个,计划投资46.41亿元(其中续谈项目3个,计划投资13.35亿元;新谈项目8个,计划投资16.55亿元;已签约项目8个,计划投资4.85亿元;新谋划招商项目2个,预算投资7亿元),目前落地在建项目12个,计划投资11.66亿元,已完成投资1。24亿元。比2015年增加招商项目17个,增加计划投资8。27亿元,同期完成投资增长26.8%。

(九)党建工作成效显著,政风行风持续好转。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性党责党风党规党纪”专题教育,突出问题导向,勇于责任担当,要求党员干部对照要求找差距、提质增效进一流,切实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提升系统思考、统筹谋划的能力,不断提升在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了、依法行政意识,坚决按照法治要求和规范程序施政。我委连续三年在政风行风执法类评议中位居第一名,目前全委已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浓厚工作氛围。

2016年,我市农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发展良好,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虽然土地流转面积在扩大,结构调整在优化,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加之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低下,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和大户生产积极性,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更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和创大业意识。二是项目工作差距较大。大项目谋划不多,谋划不实,质量不高、入库量少,落地项目少、进展慢。乡镇街道、村(社区)对农业发展规划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主动谋划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农业招商引资奖补标准低于周边县市区,土地资源不足,影响农业项目落地。三是农村资产、资源没有有效盘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还停留在探索阶段,金融部门对“两权抵押”贷款不积极,大户融资渠道不畅通。金融授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监管不到位。高标准农田与之相配套的乡、镇、村应该实施的自建沟、河、塘项目,因投入不足,进度较慢,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不能有效解决,易造成旱涝急转。同时,由于建管体制改革速度慢,水资源管理工作仍然滞后,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问题仍很突出。五是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创建工作进展缓慢。创建配套扶持政策没有出台,示范主体培育措施不力;“一村一品”不够突出,扶持力度不够,申报积极性不高。“两区”建设有点无面,点上建设进度缓慢,亮点不亮;部分乡镇街道“两区”规划不远瞻、不详实。

二、2017年工作打算

(一)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一个统领(以脱贫攻坚为统领),抓好两个试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突出三个融合(种养、加工、商贸),聚力四个抓手(规划、项目、预算、政策),实施“五大示范行动”(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全面创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

(二)总体目标任务。积极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 45个贫困村,4739户特色种植业贫困户全部确立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49个村全面消灭空壳村,45个贫困村收入80%达标。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难题。积极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一二三产融合水平。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0亿元以上。确保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万亩,彩叶树种植面积达1万亩,全面加快马铃薯绿色和彩叶树种育苗两大产业发展速度。

(三)重点工作

1.坚持一个统领

坚持脱贫攻坚统领农业农村工作,把最优惠的项目,最优秀的人才,向脱贫攻坚倾斜,最大限度的服务好脱贫攻坚大局。

一是按照“户脱贫”要求,扎实做好特色种养业产业到户扶贫工作。把特色种养业扶贫作为贫困户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的摸排调研,建立完善的贫困户自主发展的信息台账。进一步完善产业到户的政策机制,不仅要最大限度的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更要最大限度的规避政策漏洞,确保产业到户出实效,不出事。大力鼓励贫困户从事马铃薯等特色种植,通过贫困户的示范带动,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探索建立贫困户联合养殖模式,在鼓励发展的重视,最大限度的减轻环境污染。加强产业到户工作调度力度,力争全市产业到户达到6000户,确保顺利完成省农委、省林业厅下达的任务。

二是按照“村出列”要求,扎实做好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健全政策扶持体系,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贫困村支持,引导贫困村最大村集体经济,做强村特色产业。鼓励贫困村拓宽集体经济收益来源,在资产出租、光伏发电等传统资产性收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扶贫车间的作用,支持贫困户自助发展集体经济,增加经营性收入。加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进一步理清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建立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台账。林业、蔬菜、畜牧、农综等部门要加强指导,帮助贫困村持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到贫困村创业,加强农业招商,充分发挥大户带动的示范作用。建立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的认定办法,力争年内所有贫困村都形成特色产业,最少10个贫困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

2.抓好两个试点

一是全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在做好2016年9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跟踪申报力度,确保申报成功。用好用活八个对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一批经济强村,全面消灭空壳村。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继续开展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贷款试点,深入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联合体和村集体贷款试点,大力推进劝耕贷,探索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途径,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3.抓好三个融合

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全省重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板。

一是突出抓好“农林牧渔产业融合”。持续抓好绿色高产创建,深入推进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计划,大力实施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双千工程”。进一步推进产业调整,新增花卉苗木产业5000亩,果蔬产业2万亩,中药材产业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000亩。推进牧原百万头生猪项目和银河百万头山羊项目,打造皖北重要的畜牧基地。整合全市水资源面积,科学规划布局水产养殖,提升我市渔业发展水平。

二是突出抓好“种养加一体融合”。加快农业产业化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马铃薯、辣椒、菊花初深加工企业。利用药渣、粉碎秸秆等制作培养基,发展杏鲍菇、金针菇等日常食用菌养殖。利用生物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肥料加工业,实现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的变废为宝。结合本市其它产业的发展,开发以秸秆为原料的包装材料、餐具、花盆、建材等新型产品。

三是突出抓好“一二三产融合”。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落地生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促进物流配送、冷链设施设备等发展。力争全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1亿元以上。开展鲜活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试点。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培育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处。

    4.聚力四个抓手

 强化发展意识、招商意识,狠抓规划、项目、预算、政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抓规划,引领发展。重点做好和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特色种养业扶贫规划》《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区规划》《省级现代生态产业化示范区规划》《绿色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与全市土地利用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旅游规划等对接,做到多规合一。    

二是抓项目,加快发展。以规划为引领谋划项目,一是围绕规划谋项目。以项目谋划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做到项目覆盖规划全域。二是围绕政策谋项目。深入研究调转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建设基金投向和PPP模式,积极向上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和面向社会进行融资。三是围绕市场谋项目。要包装项目,积极招商引资,汇聚社会力量发展现代农业。四是围绕特色产业谋划项目。要求涉农部门围绕农林牧渔、水电路地、一二三产融合、全域水系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特等谋划项目;要求乡镇围绕“两区”、泉河生态示范区、马铃薯种植示范区、生态养殖示范区谋划项目区来精准对接上级项目包。2017年我市将重点做好“两轴四区”谋划与建设,谋划项目233个,计划总投资388.24亿元。

三是抓预算,规模发展。以项目预算为切入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脱贫困攻坚倾斜,向美丽乡村倾斜,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争取建一片成一片,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引进工商、民间资本,开展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鼓励信贷资金向现代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设备资金投入,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推进农机物联网,扶持粮食烘干、储备等设施建设。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落实民生工程建后管护机制改革,加大管护资金支持。加大扶贫资金配套,快速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和开发。

    四是抓政策,支持发展。全面梳理涉农政策,抢抓国家优农惠农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围绕农业三补合一政策机遇,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涉农奖补资金20%向规模经营大户倾斜。二是围绕国家到2020年调减5000万亩玉米种植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布局,加快结构调整,少种常规粮食作物,多种杂粮和马铃薯。三是围绕畜牧业结构调整政策机遇,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牛羊和生猪养殖。四是围绕“1号”文件对休闲农业、农家乐、生态旅游业,从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政策机遇,抓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五是围绕国家藏粮于地战略布局,谋划全域水系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5.实施五大示范行动。

以马铃薯、彩页树、休闲采摘为主导产业, 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全面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重点培育30个示范主体,抓好四大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大力扶持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打造绿色生产示范基地。以陶庙为中心,发展种植马铃薯4万亩,建成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物联网设施监控,大棚面积5800亩;马铃薯“三膜”覆盖大棚建设,面积4200亩。培育马铃薯产业龙头企业4家,发展规模合作社及家庭农场200家。建设马铃薯技术服务站7个,引进专业技术团队2个,引进人才20人,培养乡土人才200人。申报认定6个马铃薯绿色食品,省著名商标2个,市知名商标1个。建立马铃薯产业园230亩,年分级包装马铃薯6万吨,年保鲜贮藏3万吨,年深加工3万吨。年产值达到25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

二是加快森林城市创建,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颍南、西城各打造一处千亩以上森林公园,力争造林绿化6000亩以上。结合特色集镇,提升集镇绿化水平,力争景观绿化3000亩以上。以骨干道路、沟河为骨架,打造森林长廊36公里,面积2160亩。扩大楸树(市树)栽植面积2000亩,力争使我市成为国家楸树用材林基地。对光武、西城等其他园区和工业小区布局建设防护林带、林网2000亩。依托曹田沟景观积极申报南湖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植被恢复2000亩。继续扩大彩叶树资源培育规模,新增栽植面积3000亩,着力打造中国特色彩叶苗木产业基地。

三是以邴集为中心,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完成邴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3家以上,产业联合社5家以上,产业化联合体2家以上。确保新开工上亿元项目20个以上,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以品牌打造农业亮点,年内实现无公害商品注册商标5个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完成4个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的软硬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水平,确保检测站实现运转。

四是加快泉河生态示范区建设,打造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做好沿泉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规划。完成项目谋划200 亿元以上,重点谋划沿泉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项目,确保示范区产业支撑。与阜阳市对接争取建设融资纳入整体计划,做好招商导引编制工作。完成疏浚徐闫沟及沿泉河八小水利工程、8个美丽乡村建设、11病险桥涵项目建设及10千伏及以下电网绝缘化和变电站提升改造工程。推进两湾湿地项目、沿泉河洼地、铺设生态经济示范带泉河堤顶路工程。

三、保障措施

进一步抓好党建和党风廉政反腐败工作,夯实作风基础,提升保障水平。

    (一)组织保障。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现代农业工作,编制发展规划,制订工作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明确责任人,制定时间表,强化工作落实。邴集、陶庙“两区”,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带所在各镇,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各乡镇街道要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化联合体,争创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主体。

(二)人才保障。通过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重点扶持培养农业科研人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生产能手、农村经纪人等农业科研、推广、经营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0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省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农业资源,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加快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近几年发展迅速。据统计,全省现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2720户,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已达58个,休闲农庄1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20个,农家乐1500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6.5万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多亿元。休闲旅游农业不仅使传统农业直接受益,还带动了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重要的是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了把这新兴产业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我们在工作中合力推进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1.1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紧紧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培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突出生态特色,增加科技和文化内涵,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使其成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坚持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市民,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

1.2政府引导,合力推进发展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投入机制,即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扶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并被评为五星级休闲旅游农业项目,视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列入信贷扶持范围和相应的贷款计划;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积极鼓励工商企业、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搞好自主经营、股份经营和联合经营。

1.3以农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农旅结合、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园区化、区域化、产业化进程,大力引导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向园区和优势地区聚集;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全面发展;坚持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坚持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休闲旅游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明确目标、强化措施,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按照我省的《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要求,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规范提升休闲旅游农业业态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方针,全面推进休闲旅游农业文明高效发展。

我省休闲旅游农业总体发展目标是:全力实施“551”工程,就是用5年时间创建5个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打造5条特色休闲旅游农业路线;发展100个三星级以上示范企业(园区),其中20%进入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行列。使我省的休闲旅游农业步入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结合我省农村实际,重点开发城市依托型、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民俗特色型、农家体验型等休闲旅游农业产品。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把这一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抓出成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强化领导,加强统筹协调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意见》的要求,我们召开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会议,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加强休闲旅游农业行业管理,把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拓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相关单位加强配合,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推动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对乡镇企业协会进行换届的同时成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充实了省级协会的领导力量,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了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休闲旅游农业的组织领导。

2.2加强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为了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指导,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我们重点强化了对基层工作的指导:一是加强休闲旅游农业基础工作的指导,我们从休闲旅游农业规划入手,加强规划指导,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思路指导开发、建设和发展。二是加强项目开发指导,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准确定位休闲旅游农业规模、档次和水平,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休闲项目,避免雷同化、单一化。三是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休闲旅游农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研发、掌握现代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四是充分发挥省休闲旅游农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合作交流。五是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同时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规定的标准,认真开展星级企业审核评定,切实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2.3营造氛围,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 我们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宣传策划工作,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节会、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各新闻媒体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休闲旅游农业的品牌,努力构建具有北方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营造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1

关键词:区域特色农业;外向型农业;特色农产品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是优质专用品种生产还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形成,地区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就是把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这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扶持重点项目

一般来说,特色农业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特色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我国制定和实施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在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0类114个特色农产品,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启动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开发驯化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推广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特色农产品质检体系、营销体系和信息平台,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公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确定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地道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外向型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坚持科学发展关的基础上,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一村一品”为主要内容,通过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以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从而进一步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基础。在国家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开辟新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2007-2010 年)》。《规划》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划分,明确了各自的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包括中央补助投资、地方补助投资、企业自有资金及其他投资四个部分。中央补助投资重点支持五类示范项目:一是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围绕本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实力,发展“龙型”经济。二是外向型农业示范项目。促进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和出口,发展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是农业适用新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和先进工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等关键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五是农业多功能性拓展项目。支持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项目发展,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二、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幅度放缓,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削弱,而且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也呈下降趋势。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我国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由于地域广阔的农村,还处于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状态,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生产方式与大规模产业开发的矛盾是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产品加工相对滞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的问题所在,体现为农产品整体质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销路不畅等矛盾和困难。由于这些地域是农业产业化潜力和开展的重点区域,小农生产方式无疑是大规模产业开发的一大障碍。

2.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全球特色农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是规模化和专业化,而我国的农业发展技术含量低,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优种率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2002年2月,农业部提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四大战略,指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以质取胜,加强、扶持与鼓励竞争并重等四大发展战略,特别指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贡献率。

3.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8.3%,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但出口企业规模偏小,最初的巨额利润刺激众多民营企业加盟,容易引发无序竞争。

4.行业标准缺,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管理和市场规范。我国产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国外对中国农产品质量实施严格监督,产品质量依然是影响我国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量等是主要因素。目前,虽然我国逐步对产品质量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监控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现象还比较突出,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和外销。

三、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的总体战略思路是确立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战略,提高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农产品出口体系。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提升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做强做大优势区特色品牌产品,可以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1.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大力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由国务院明确农业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要逐步实行食品安全的行政垂直领导,逐步理顺动植物内外检体系,减少不同部门的重复设置,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尽快制定和修订规范的有害有毒物质残留限量及检测方面的标准,使检测系统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快我国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进程,尽快启动我国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项目。推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有关疫情管理规范,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逐步消除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有关禁令,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法律法规不足的状况,应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形成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在相关法律比较完备的基础上,建立和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和执法机构及队伍建设,强化检测与执法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农产品安全工作程序。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中,重点要抓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分层次加快省级、市州级、县市级和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必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为全面推进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保证。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目前,我国一些出口企业因不了解国外技术标准和技术壁垒,经常发生农产品出口受阻情况,而有关部门的服务又不到位。因此,向出口企业提供准确、快捷的国外技术和市场信息,帮助外贸企业出口农产品,直接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工作。

2.做好区域布局,加强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对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1996年至2008年底的相关数据统计,山东省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国来说都居于前列,其中水产品和蔬菜从2000年开始一直处于首位,这些农产品中约55%销往国外,商品率达70%。此外,蔬菜种植逐年扩大,一些优质蔬菜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订单农业也日益壮大,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一个先导。

“十五”计划纲要中曾特别强调了发展外向型农业,明确提出“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协调、服务和政策支持,继续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省蔬菜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蔬菜出口规模的扩大。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商品化、企业化、市场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必须及时调整农业产业化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提升品质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仍然普遍存在着品牌偏小、生命时间短、影响力不够等通病,以及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名牌保护体系不完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不足等制度缺陷。因此,实施名牌战略成为我国农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的重要途径。创名牌必须“打特色牌,走特色路”,从产品的内在质量、外在标志、包装设计,都要充分体现特色。此外, 还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推进优良品种、先进种养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引进工作, 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 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农产品的加工方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户合作经济组织, 并推进产业化经营, 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 使之上联市场, 下联基地和农户, 在农工商、产加销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销衔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发挥农业产的比较优势,加大农业技术的创新,推进农副产品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积极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农艺,休闲农业;把握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强调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战略。突出重点,强力推动,着力培育以种植、养殖业为重点的深加工和营销企业,积极发展供产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

以优惠的政策和灵活的方法,吸引国内外商客入驻几个示范园,兴办加工园区,独资、合资、合作兴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和行业部门界限,鼓励国有工商企业、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创造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以及“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结合日益紧密。培育一批大龙头,建设一批大基地,发展一批大产业,形成“内外相连、合作经营、共同发展”的生产经营格局。调整国际营销策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产品和市场状况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和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力创世界名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做好对外的市场营销工作。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说明我国特色农产品目前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且到目前为止,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产品贸易大幅度上升,说明我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出口规模,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努力扩大中国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 赵敏.特色农业发展指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

[2] 宋伦进.加入WTO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形势下湖南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6(82).

[3] 屈孝初.湖南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 杨载田,袁开国.湖南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4(3).

[5] Hillman, j. Nontariff Agricultural Trade Barrier Revisited.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Research Consortium, Tusco Az., Working paper 06-2,dec.

[6] Gallagher. Paul. International Merketing Margi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Effects of some Nontariff Trade Barriers. Amer. J. of Agr. Econ.80(may 2007):325-336.

[7] 邓笑天.农业的区域化思路[EB/OL].[2007-01-28].zgxzfx.com.

[8] 陈章喜,周芮仪.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与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2006(2).

[9] 金紫江.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评述及其运用[J].经贸理论,2008(4):15-17.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2

关键词:休闲农业;都市;规划;凤泉区

中图分类号:F590.75;TU985.12+8(614F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570-0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作为重要的旅游经营模式之一的都市休闲农业也受到了公众的普遍喜爱[1]。都市休闲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与旅游、各类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农业,其主要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市民前来观光、体会、娱乐、休息等;具有改善生态、高效生产、观光休闲、餐饮度假、文化体验、活动参与、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与特征[2],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该园区现状已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农田;项目区定位是都市休闲农业园区。园区东临新中大道、北临区府路、西面是新乡市化纤厂,总面积8.2 hm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1 园区开发SWOT分析

1.1 优势

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紧邻新乡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新乡市是中原经济区内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较为发达,市区人口有100万。良好的城市基础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客源市场。项目区所在的凤泉区为新乡市的风景旅游区,规划面积为12 km2的新凤泉湖风景旅游区位于园区南300 m处,旅游区的建设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园区周边基础建设齐备,交通便利,给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电力与通信设施基础较好。而且新乡市目前还没有成规模的都市农业园区,园区不存在同类竞争。园区场地现为农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1.2 劣势

园区的西侧为新乡市化纤厂,属于中度污染企业。厂区排放的有害气体对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新乡市化纤厂先后进行了环境保护治理,增添了先进的环保生产设备和污染处理装置,使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工厂景观对园区景观仍然会造成一定的视觉影响,需要进行遮档。尽管园区地势平坦,适合种植,但是缺少地形的起伏变化,使景观显得平淡,需要根据景观建设要求进行改造。

1.3 机遇

2006年3月,《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增加农民收入”内容中第一次提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鼓励改变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鼓励并支持发展观光农业。为此,郑州市专门出台了《强力推进城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用以指导都市农业规划,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农业观光休闲需求。新乡市政府在《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国务院于2011年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3]建设将极大地促进河南省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都为园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4 威胁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园区发展的前提[4],因此,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游客的消费潜力,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项目建设资金是园区顺利开发的保障,资金筹集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合理分配投资收益,从而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激发投资热情。都市休闲农业园区以有机、绿色和高效农业为目标,在生产设施、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上都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园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高效管理,并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上不到位会使园区的发展受到拖累。园区要通过加强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食品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联合来解决智力支持难题。

2 规划原则

2.1 生态保护原则

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位于新乡市规划区内,将会纳入新乡市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因此园区的建设应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相一致,在建设中除了满足观光农业的要求外,还应发挥城市生态保护的功能。

2.2 复合功能原则

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集生产、休闲、餐饮、自种体验、采摘、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走复合功能的道路,以满足城市公众多样化的休闲游憩需求[5]。

2.3 市场导向原则

目前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主要是优质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品牌、绿色旅游品牌、餐饮特色品牌、文化品牌以及反映农耕文化[6]、民族风情、田园文化、乡村风貌、农事民俗等人文景观文化范畴[7,8];必要时应向商务会议、康体运动、文化展示等方面进行延伸。

3 规划设计

根据市场定位、农业生产和景观特色要求,园区划分为设施农业区、市民菜园活动区、果园采摘区、休闲垂钓区和特色餐饮区(图1、图2)。

3.1 功能分区

3.1.1 设施农业区 设施农业区主要从事设施蔬菜的生产,以农业部颁布的《蔬菜标准园》[9]为指导,进行蔬菜示范种植。逐步建设蔬菜生产设施、管理用房和冷库,选择优良蔬菜品种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GAP认证的生产,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蔬菜产品的营销采用供应本地高档宾馆和超市为主、游客购买为辅的模式。

3.1.2 市民菜园活动区 市民菜园活动区主要是为了使市民能够切实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集“休闲、劳作、收获和科普”于一体,是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市民每年缴纳一定的认种费用后,就可获得18 m2菜地。管理上采用园区管理加市民自理的方式,管理者为认种者提供农具、种子、肥料,并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通过在认种的菜地耕种、收摘亲手种植的新鲜蔬菜,锻炼身体,享受丰收的喜悦,让市民们增长农耕知识和种菜技术。

3.1.3 果园采摘区 果园采摘区主要在露地种植桃、樱桃、葡萄等果树,供游客进行采摘。选用名优果树品种,实施绿色无公害管理。果园采用行间套种,进行立体种植,下层种植紫花苜蓿、红薯、花生、辣椒等作物。平时散养鸡、鸭、鹅等禽类,既可以节省养殖场地,又可以除草施肥,还可以形成“果满枝头,鸡鸭满园”的农耕景象。同时,将“绿色”禽蛋产品推向市场,也是一种园区宣传的手段。

3.1.4 休闲垂钓区 休闲垂钓区临近特色餐饮区,可形成“赏翠荷、品美食、休闲垂钓”的特色,主要提供观鱼、嬉水、垂钓、观光等休闲方式。规划设计休闲垂钓长廊、亲水平台、亭廊栈道等垂钓设施。组织开展钓鱼赛事,提供优质垂钓服务,垂钓中心提供鱼竿出租,有各类鱼饵出售,在垂钓池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提供与垂钓相关的人性化服务。

3.1.5 特色餐饮区 新乡市的长垣县餐饮历史悠久,特色美食名扬天下,被誉为“厨师之乡”,长垣烹饪技艺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碗、油旋等被列为新乡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这些优秀的地方特色资源建立特色餐饮区,主要汇集河南省各地的名优特色小吃,其中以原阳特色美食为主打。相应地设计有生态餐厅和地方老字号街区,并在特色餐饮区规划一处水景,优化就餐环境。

3.2 空间布局

空间的整体布局旷奥相济,开合有致,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地融于一体。通过流线型设计来组织、引导人们的视线。园内不断变化的游憩线路和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视觉景观观赏范围,设计时通过视觉范围的收放变化使各个区域的景观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生动的画卷。

3.3 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能营造出瓜果飘香、红满枝头的丰收景象,所以园区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桃园、樱桃园、柿子园、梨园、葡萄园等小园区。园区的景观绿化根据主题特色,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在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季相和色彩等自然美的同时,结合水体、建筑、地形进行合理配置,使园区四季芬芳、清新淡雅;做到全方位多种类绿化,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乔灌木植物与藤本植物、水生植物与草本花卉以及地被植物等合理配置、疏密相间,使四季植物皆有景可观。

3.4 设施规划

建筑设计突出田园风格,以木石结构为主,采用大坡顶来取得与环境的协调。为了增加景观观赏面,立面采用大面积落地玻璃,塑造内外统一的优质就餐环境。道路由主干道和游步道两级组成,主干道采用彩色沥青路面,游步道采用青石材料铺垫,道路线形流畅,移步换景,时时形成良好的对景。园区给水主要是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通过管网和市政供水管网直接联通,建设遍布全园的自动喷灌系统;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排放和污水排放等子系统;通过改造地形,将全园雨水汇集到垂钓池内,并对水量及时进行补给,污水则直接排放至市政排水管网内。

3.5 夜景规划

都市休闲农业园的夜间游览需求高。园区夜景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高柱式庭院灯,主要分布在主干道路、游步道以及休闲小广场范围;②景观照明,包括园区入口和主要建筑的轮廓照明、建筑小品和景观树木的投射照明等;③安全照明,主要分布在台阶及坡道等处,提供补光照明;④水景照明,垂钓区水系的四周设置水下投光灯,打造优美的水景。灯具尽量采用LED灯以节省能源。

参考文献:

[1] 刘喜波,郭 伟,李建东,等.凡河都市农业区功能定位与规划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4):483-484.

[2] 邓键剑,范俊芳.湖南休闲农业园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分类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16-19.

[3] 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州学刊,2011(3):73-76.

[4] 孙娴娴.湖州太湖“渔人码头”休闲渔业旅游改造项目的SWOT分析和市场定位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4):110-112.

[5] 孙晓刚,郝立群,万 友,等.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920-1924.

[6] 徐筱婷,王金瑾.生产性景观演化的动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141-143.

[7] 孙白露,朱启臻.试论中国农业文化的价值及保护[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173-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