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

时间:2023-07-06 17:14:58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

第1篇

[关键词] 中国企业 跨国经营 政治风险

近年来中国企业频频遭受国际政治风险的威胁,也给迈向国际化征程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需要企业认真等待,研究各种政治风险,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已成为必然选择。海外投资会遇到各种经营风险,而政治风险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最大、最不可预期的风险。2004年9月发生在西班牙的“埃尔切烧鞋事件”,2004年中国五矿集团并购加拿大诺兰达公司的收购行动,由于加拿大政府的政治干扰而失败。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行动也由于美国布什政府的干预而败北。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进入了政治风险高发期,要遭受各种各样的国际政治风险,可能来自:一是宏观政治风险,是为东道国的全局性政治事件或政府行为对跨国企业的投资或经营的影响。包括革命、、军事冲突、骚乱、罢工、恐怖主义以及国家政权更迭等。二类是微观政治风险,仅针对某些企业的进行的政府干预和管制行为。这些政治风险主要有:征用与没收、国内化、外汇限制、进口限制、税收管理、价格管制以及劳动就业限制等。

二、中国企业应对政治风险的对策

面对各种跨国经营风险,中国企业应做好分析预测,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规避和降低政治经济风险及其损失,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全面认识跨国经营面临的各种政治风险

面对跨国投资政治风险的复杂性的严峻挑战,中国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投资地区政治风险的评估,分析判定有关目标国的总体政治形势,选择相对适宜的东道国。从宏观方面对东道国政府执政能力、政党及社会稳定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风险程度。评估的重点应是有关导致投资环境突然出现变化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政府对外国公司的政策、各政党的政治势力较量及其政治观念,政策的走向和选择程序,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

2.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构,强化对国际风险的识别、监控和预警管理

应加强企业跨国经营政治风险的识别、监控和预警管理,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政治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1)在企业跨国投资前:①签订特许协定,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签订的有关投资协定,包括资金可汇出的形式、转移价格的制定、解决争端的仲裁条款、雇员国籍的要求等。②购买投资保险,企业可通过购买投资保险将政治风险转移给其他机构。③选好投资进人方式。企业的投资进人方式主要有建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经营,其中合资企业因对双方都有明显好处,有助于缓解民族主义对外国企业的敌视,还可减少政府进行政治干预的可能性。

(2)企业跨国投资中:①控制生产专利和高级技术,不让东道国获取关键技术。政治因素如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而东道国又无力组织生产,则政治风险就会减小,从而降低政治干预的可能性。②市场方面应着力控制市场经营和掌握分销渠道,这是应付政治风险的有效措施。③财务策略上要扩大投资基础,积极吸收东道国的银行、客户、供应商等参股。可以与企业共同分担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时。

3.科学决策,确定合适的海外投资进入区域

中国企业综合考虑国际资源、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及技术风险等因素,按照“风险最小、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则,科学决策,确定我国未来海外投资开发的战略地区的选择。以石油为例,非洲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而且是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战略退出区域,蕴藏着机会。拉美地区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也是我国今后应重点考虑的地区。通过扩大来自中亚、俄罗斯、非洲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油气资源供应,分散国际风险,以提高国家石油安全保障基础。

4.实施本地化战略,最大限度地规避海外投资风险

本地化战略的最大好处是,大大降低进入东道国市场的门槛和政治风险,而且有可能享受该国国民待遇,免受非关税贸易制裁。实施本地化战略,首先要学习和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聘请当地的法律人才,他们熟悉本土法律法规、办案程序及其他注意事项,通过寻求“本土化”法律保障,就可大大降低政治风险。其次在股权投资安排方面,选择合资方式风险较小。一般而言,合资比独资政治风险相对要小,受到东道国的欢迎。利用对方人员、信息、社会文化和人脉关系等优势,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进一步获得东道国政府和企业的信任,有利于本国市场的开拓。

5.充分发挥我国大国外交的积极作用,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很弱。为此,政府应通过多种扶持政策,支持和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从国家层面上,政府应积极开展国际政治外交活动,通过多边外交、能源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举办中俄友好年、中法友好年以及“中非合作论坛”等活动,为中国企业进入东道国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第2篇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 海外风险 对策研究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已有三十余年,根据多年的经验,特别是深刻反思某些项目的教训,当前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形成了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重大风险,即经营开发风险、境外项目管理风险、政治风险、合同管理风险、总部管控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

一、海外经营风险研究

(一)经营开发管理风险

在海外经营中,项目的投标价格及投标方案直接决定了项目中标的可能性,如果项目价格较高,所有的投标工作都可能白费,如果低价中标,轻则没收投标保函,重则给公司造成严重亏损。

应对措施:一是明确总部与各二级单位的经营开发职能和权责,建立全公司清晰明确的经营开发体系;二是明确现汇、运作、援外等各类项目经营开发程序,明确各类项目评审程序、范围和内容;三是总部预算管理部门要及时对项目成本进行测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方案及成本进行考核评估,落实奖惩;四是本方人员参与项目的投标,重点是组价、施组安排,主导项目的经营开发工作,有效控制投标风险。

(二)境外项目管理风险

境外项目管理风险导致该项目无法按照计划正常施工,致使工程拖期、人员窝工现象严重、质量不合格、资源浪费、项目严重亏损、面临业主巨额索赔及罚款,带来企业信誉上的负面影响,丧失企业在项目所在国的市场地位和发展机会。

应对措施:一是优化项目管理模式,根据境外项目规模、实施难度和自身情况,妥善考虑以何种方式进行项目管理;二是通过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明确总部及子分公司的风险管理权责,强化二级单位人员配备、机构建设,完善二级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总部对二级单位及项目的支持和考核;三是切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明确项目成本目标,强化过程监督,加大项目考核力度;四是加强对项目国内合作队伍的选择、考核和评估,选择实施能力强,信誉好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协议,稳步推进市场开拓。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是项目所在国政治动荡等因素导致项目成本大幅上升,预期收益降低或无法实现,驻外人员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应对措施:一是编制大型项目追踪情况数据库,对拟开发项目进行国别风险调查,从项目开发阶段起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措施和解决方案;二是加强与商务部、商会、口行、中信保、各使领馆经商机构等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项目所在国政治变化;三是强化风险意识,严格执行评审管理相关规定,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四是针对存在政治风险的项目,可考虑引入保险机制,转移风险。

(四)合同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失误将直接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影响合同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甚至造成企业巨额亏损与市场占有率的降低,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市场竞争力与长远的市场布局等战略目标实现均产生重要影响。

应对措施:一是将合同管理的重点前移至项目承揽的前期,注重标前评审及评审意见的落实,对重大的合同项目,法律人员赴业务一线参与商签合同,随时把控合同谈判、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境外一线合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各地区、各国家合同管理专才,有效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风险;三是加强对合同履行的后续管理,建立项目实施状况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合同实施、运行情况。

(五)总部管控风险

总部管理工作的薄弱甚至缺失将影响信息的传递的真实和效率,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二级单位执行力不强将影响公司领导决策的执行,使二级单位经营管理方向出现偏差。

应对措施:一是明确总部对二级单位指导、监督、服务、考核的职能定位;二是以项目型管理公司作为发展方向,总部各部门围绕上述职能,重点是围绕如何有效及时的进行监督监督建立健全总部财务、工程、人事、法律、审计等各项管理制度,发挥总部的管理作用;三是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营造反应迅速的企业执行力氛围,努力把公司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六)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人员的无效引入影响企业的经营生产;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企业职工队伍的不稳定,影响职工的士气,使企业缺乏凝聚力。

应对措施:一是企业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和择优的原则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以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吸纳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二是完善薪酬、休假、职评等和员工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类制度,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关爱机制;三是加强青年员工职业规划工作,充分培养锻炼青年人,尤其是加强对工程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四是积极推进人才属地化方式,大胆启用当地人才;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境外员工的关心和爱护,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二、进一步提高海外风险防范能力的对策研究

风险管理是海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海外经营是利润和风险相伴的事业,国际承包市场环境错综复杂,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严格规章制度、优化工程管理、严密施工组织,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补救,是避免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行之路。

(一)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资料库

进一步建立完善海外风险管理内控制度,加强项目监控,大于5000万美元的海外项目,强化评审和阶段性的风险管控。结合海外业务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风险管控制度,设立风险管控的专门人员,认真组织实施海外项目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使各项具体措施求真务实地落实到位;对于重大风险工程项目,实行紧急状态,直至风险有效化解后解除。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资料库。包括:国内外的风险管理知识、工程风险状态报告、工程风险案例、风险管理汇总数据、各个不同阶段风险检查表、风险应对方案、风险管理工具及模板、项目风险归纳总结、大型项目风险管理协同过程模型(雇主、承包商、咨询公司等)及全面风险管理综合模型等。

(二)增强风险研判能力,完善风险管理流程

一是开展风险识别工作。要对项目所在地区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业主资信、物资供应、交通运输、自然条件、治安状况、工人来源和技术素质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对投标文件、有关法律法规、金融保险、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收集与项目风险有关的各类信息,编制项目风险识别报告,对风险进行多维度分析,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影响力较大的重要风险进行可量化的综合评估和评价工作,评估、评价尽量做到分析精辟、充类至尽。二是进行风险评估工作。要对风险识别报告中列出的各类风险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每一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量确定风险等级,为选择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三是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要学会风险回避,在投标阶段及时发现招标文件中可能导致风险的问题,争取在合同谈判阶段通过修改、补充合同来回避风险;要学会风险转移,将总承包合同中风险较大的部分及时转移到分包合同中,或通过向社会保险机构投保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要控制风险损失,对一些不可回避又无法转移的自留风险,在报价中要考虑一定比例的风险费用,作为潜在风险的处理预备金。

(三)提升项目管理模式,推进“属地化”经营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不同条件下精细严格的合同管理,资金风险与结算赢余机率并存的财务管理,型号与标准不一的设备物资和施工技术管理,文化背景和行为方式相异的劳务管理为重点的项目精细化管理。稳步开展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方案,加强国际利率、汇率及金融产品研究,保障境外资产安全。加强境外应急管理,加大防疾病、防恐怖袭击、防自然灾害等工作力度,健全完善境外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保障境外人员和机构的安全。

继续推进属地化经营,一方面积极吸收当地高水平人才充实我方管理队伍,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减少境外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非技术性困难,尽早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准确把握当地市场动态;另一方面在项目投标及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当地优势企业的合作,提高项目中标率、有效防范项目风险、控制项目成本。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商贸机构的沟通和了解,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广企业属地化文化,加大企业影响,提升企业形象。

(四)强化合同管理,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工程合同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一是要强化合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各阶段评审管理制度,实现合同管理规范化,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二是要将合同管理的重点前移至项目承揽的前期,注重标前评审及评审意见的落实,对重大的合同项目,法律人员须赴业务一线参与商签合同,随时把控合同谈判、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三是要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境外一线合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各地区、各国家合同管理专才,有效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风险;四是要加强对合同履行的后续管理,建立项目实施状况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合同实施、运行情况。

海外经营不仅要求经营者通晓国际投资、金融、贸易等必要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环境和国际市场,还要求对东道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环境、法律制度、经济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尽快从企业内部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同时,实施人才全球化和本土化策略,在人才的招聘和使用上,大胆使用国外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要: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我国现阶段面临着各种风险,文中着重介绍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存在的业务经营、管理 、技术等风险因素 ,同时提出应对风险的对策。

高速公路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性产业,投入成本大,现金流量大,相对利润高,在我国属于方兴未艾的朝阳行业 ,国家也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高速公路行业的建设中来。但是 ,高速公路行业也有其自身的风险因素,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高速公路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并提出应对风险的对策。

1 业务经营风险及对策

1.1 收费标准限制因素及对策

高速公路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车辆通行费收入,由于收费标准的调整必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即使政府允许调整,但收费标准调整幅度是公司所不能控制的。因此,收费标准是否能随成本、物价水平等的变化而得到及时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经营收益 。对此 ,可通过专题研究,根据项 目的经营成本、投资回收期及物价水平等的变动情况,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收费标准调整申请,以保障公司收益水平的稳定。

1.2 收费经营期限制因素及对策

作为自主经营的高速公路公司,其经营期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一般为 3o年(含建设期和运营期),因此,公司公路权的经营收费权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在公司现有的高速公路收费期限届满前,公司可以积极通过收购或投资收益稳定增长、有 发展 潜力的高速公路、大型和特大型桥梁等经营性 交通 基础设施的资产或股权,规避经营期限风险,实现资金和项目的滚动发展。同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投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利润较高的新兴相关行业 ,保持股份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1.3 主营业务单一因素及对策

高速公路公司主要从事高速公路的投资、经营管理,业务结构相对集中,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因此,公司可在致力于稳定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加强为公路建设和管理提供配套服务,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投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利润较高或能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的新兴相关行业,分散业务结构相对集中的风险,构建更为合理的业务格局,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

1.4 经营场所相对分散因素及对策

高速公路公司属于线性工程,地理跨度区域大、沿线收费站分散、相互之间距离较远,如管理制度不完善或管理不严,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以下对策。

(1)制定有关管理制度,杜绝因收费站之间距离过远而导致的管理问题 ,并且根据公司的发展状况不断完善股份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 ,加大监控核查力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2)采用自动化收费并设立监控系统,保障通行费征收合法、规范。

(3)通过岗位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公司收费管理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提高工作质量。

(4)积极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保证信息畅通,加强监管力度,加强统一管理。

1.5 路桥建设及维护因素及对策

高速公路、大型和特大型独立桥梁的建设存在建设工期长、资金投人大的特点,建设期内的施工成本与其使用的原材料价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出现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工成本上涨等情况,将导致公路施工总成本的上升。另外,公路建成通车后需要对道路表面进行维护,以保证 良好的通行环境。如果需要维修的范围较大,维修的时间过长,则会影响公路的正常通行 ,影响交通流量,从而导致通行费收入减少。对此,应采取如下对策。

(1)积极考虑在适当时机收购其他已建成通车的路桥资产 ,规避路桥建设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委托有资质的公路设计机构及监理机构在路桥施工前加强项 目可行性研究 ,同时认真执行公路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实行竞争性招标;在公路建设过程 中全面实行项目监理制,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公路施工过程中因费用超支、工程延期施工缺陷等对股份公司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

(3)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高速公路的养护及维修工作,定期对高速公路进行检查,保证其路面 良好和畅通无阻。

2 管理风险及对策

2.1 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因素及对策

随着公司的 发展 以及政策、市场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现有机制不完善,发生一些干扰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风险和影响。对此 ,公司战略层要基于业务开拓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如:① 根据公司发展需要 ,实行全员劳动合 同制,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定岗定员定责,严格控制人员规模;②由公司按年度对所有聘用人员的工作业绩、履职情况和敬业精神等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决定其报酬事项和奖惩事项;③ 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如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参与激励、 教育 激励相结合,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2.2 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因素及对策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 ,公司会存在现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不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风险为此,公司一定要随着形势的变化,针对自身特点建立和健全组织结构 ,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对公司的重大事宜如投资等进行客观判断,并提出决策及咨询建议。

3 技术风险及对策

公司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微机 自动化收费技术,但由于技术要求不断更新或扩展,可能使公司面临一定的技术风险,包括技术落后、研发投资损失,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竞争力下降和 企业 发展速度减慢的风险。为此,公司要长期坚持实行“引进、创新相结合”的方针,以提高路桥服务和养护管理水平为导向,及时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运用;要不断加强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前瞻性技术研究与储备.积极加大科研投人,通过自主开发和购买新技术、新产品,使公司的技术水平始终站在同行业的前列。

4 重大 交通 事故风险及对策

由于高速公路、桥梁的通行车辆较多,车速快,可能出现重大交通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造成的堵车、通行能力减弱和对路桥的损坏,会导致通行费收人减少,维修成本增加,并影响公司的形象和收益。因此,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将重大交通事故风险降到最低程度。① 建立完善的安全措施;② 建立各收费站遇到重大事件和突况及时上报制度;③ 建立紧急情况应急制度;④ 落实值班制度,保持 24 h通信畅通,并随时检查;⑤ 坚持雨、雪、雾天上路巡查制度;⑥ 对在交通事故中造成的路产损害积极索赔;⑦ 采取措施疏通车辆,并及时、积极与交管部门联系,配合其尽快处理交通事故,保障车辆通行。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汽车工业 贸业 风险

我国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产销各类汽车超过570万辆,汽车业产值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4%,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81.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历史性突破。但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与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业规模提升和海外经营。如何加快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现实选择。

1我国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日益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服务、销售和研发体系,具备了强大的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纺织材料、加工设备、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配套能力和汽车制造技术,并具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始参与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开展竞争。

1.1进出口规模

人世以来,我国进出口汽车规模迅速扩大,在2005年实现了机电项目下汽车产品贸易顺差,汽车产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进口金额,实现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情况(如表1),

2001—2005年,我国出口汽车数量由2.61万辆增加至16.43万辆,增长了6.3倍;金额由2.06亿美元增加至15.10亿美元,增长了7.3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如表2),

2001年也由2.61亿美元增加至2005年的16.43亿美元,增长了6.3倍。同时,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速度,汽车产品的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并在2004、2005年实现分别净出口10.11亿美元、58.89亿美元。

1.2实施主体

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开始步人增长期,我国汽车企业加快实施海外经营的步伐。目前,从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主体看,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如美国通用在华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向菲律宾出15gl8多功能车、向澳洲和加拿大出51大功率发动机;日本本田在华合资企业广州本田向欧洲出口3~5万辆飞度小轿车;德国大众在华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向澳大利亚批量出51波罗轿车。据统计,2005年此两类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金额占国内出口总金额的56.35%。同时,其产品一般科技含量较高,销售渠道相当部分是根据原来投资计划所安排的,即反销其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的世界其它地区的企业。二是国内资本投资的企业,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2005年此两类企业所出口零部件产品的占有率分别为17.6%和46.26%。由于没有合资企业外方的限制,国内汽车企业能积极开展海外经营,自主输出品牌。如长城汽车拟与俄罗斯公司合资设立公司,组装生产2.5万辆运动型轿车;江铃汽车拟向欧洲出口suv“陆风”。

1.3经营方式

(1)出口商品贸易方式。2005年我国汽车出口的贸易方式仍以中国境内有进出15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货物的“一般贸易”形式为主。一般贸易出口金额1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5%,占比72.8%;出51数量l3.24万辆,同比增长105.9%,占比83.1%。“进料加工贸易”增长突出,出51金额2.29亿美元,同比增长400.2%,占比14.9%;出口数量1.9万辆,同比增长481.3%,占比12.1%。以上是整车出口主要贸易方式。

(2)股权收购式,即直接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①生产类,直接收购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生产产品,如万向收购uai(汽车零部件);②投资参股类,与跨国汽车公司联手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如2001年上汽集团参股韩国大宇汽车技术有限公司10%股份,开始实施海外经营;③投资控制类,如上汽集团通过支付约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股份,并通过在韩国证券市场上增持股份,实现了其绝对控制,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破产资产,实现对其整体性重组;④海外收购类,通过收购、兼并外国企业来获得技术资源,如上汽集团出资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知识产权,并在其破产后收购有关研发人员,组建设立欧洲研发机构。

(3)绿地投资式,即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①海外建厂,国内汽车企业根据海外市场多样化及有效规避政策风险的需求,通过品牌输出,开展技贸合作项目,在劳动力多、价格低、需求大或出口能力强的地区寻找合资合作伙伴,通过直接合资投资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如奇瑞汽车与23个国家签约出口整车或ckd方式生产汽车,并计划2007年出口美国;中兴汽车计划在北非、南美、俄罗斯等地建立4~5个ckd工厂。②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在世界各地自由港、转口城市寻找合资合作经营的伙伴,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扩大产品辐射力及渗透力,提高国际市场覆盖率及影响力,以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及经营成本。如上汽集团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扩大海外影响,有效整合资源。

1.4经营区域

从出口区域看,我国企业海外出口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数据表示,2005年我国共向世界上179个国家(地区)出口汽车,其中向亚洲43个国家(地区)、非洲49个国家、欧洲30个国家、南美洲42个国家、北美洲3个国家和大洋洲12个国家出口汽车。按国别统计,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3个,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和比利时(主要是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下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5个,分别为苏丹、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越南。在2005年汽车零部件出口值中,美国达到54.05亿美元,占27.4%,同比增长53.77%;第二位是日本20.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62%;其余依次为加拿大、韩国、德国、尼日利亚、阿联酋、香港(地区)、英国、伊朗等国。

2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风险分析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既面临着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白热化的严峻挑战,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将日益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为提高竞争实力,国内企业必须主动参与世界汽车业的国际分工,利用在技术、资本、管理、市场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海外经营,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效益。但应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2.1政治风险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者国家利益的考虑大肆鼓吹“中国”,并多方位强化对华遏制战略,试图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采取某种干预性措施比如制裁、国有化、没收、财产毁损等手段,限制某些行业、区域或某种类型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面临内战、边境战争、骚乱以及与政治因素相关的恐怖事件所造成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等非企业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政治风险。

2.2反倾销风险

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出发,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非常少,技术含量不高、相互替代性强,技术壁垒程度低;同时东道国产品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国内企业大多采取“低价竞销”的营销策略,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一旦东道国出于保护其国内产业的需要,认定中国汽车企业有出口倾销嫌疑,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而企业的倾销行为一旦被裁定成立,就会被东道国施加高额反倾销税,可能会使从事该项产品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放弃培育多年的目标市场。

2.3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汽车及零部件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在国内实行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的今天,存在人民币汇率的不规则波动,国内汽车企业在进行进出口业务及对外投资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称之为汇率的贸易性风险。同时,对于出口型或有部分出口业务的零部件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减弱,直接影响到产品出口。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国内汽车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使用的是外汇,如果外汇汇率上升,就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汇率的剧烈变化甚至可以吞噬企业利润,此种汇率风险称之为金融性汇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频繁,难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管理汇率,国内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2.4技术风险

在世界汽车工业实施平台战略、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渐成趋势的条件下,国内汽车企业因在技术、服务、成本等方面的弱势,难以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全方位竞争定位,难以全面形成全球供货配套能力。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节能、环保、安全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重点领域,把主攻方向从以寻求规模效应转向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汽车工业,不断开发研制各种新车型的汽车零部件,抢占技术竞争置高点。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说,2004年750多家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只占销售额的1.75%,较2003年有所下降,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积累,不能适应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的需要。

2.5出口风险

国内部分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尽管整体外向度低,但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国内制造的整车出口实力不强,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中科技含量大、效益高的电子类产品比例较低,产品结构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产品质量还不过硬,尤其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汽车出口企业未建立独立的售后网点和体系,难以开展有效的售后服务。三是质量标准认证、成本竞争力及运输交货是目前制约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

2.6商业信用风险

国内汽车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国内汽车企业急于消化过剩产能,可能急于开拓国际市场,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

2.7知识产权风险

跨国汽车公司以其强项技术专利为基本专利,对其改进技术及相关技术均申请专利,形成一个由基本技术同相关技术一起构成的专利网,从而形成专利壁垒,使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知识产权壁垒。同时,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着跨国汽车公司恶意申请专利,在获得专利授权后用于不正当竞争或者直接攫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并使用知识产权专利侵权诉讼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3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实施海外经营战略,应积极指导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综合评估,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同时加强海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出口基地,搭建跨国经营专业化信息平台,并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市场经营范围,进一步适应汽车生产全球化趋势。

3.1加强做好跨国经营风险评估,提高海外经营抗风险能力

按照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综合分析判定目标国的总体政治、经济及市场形势,据此以筛选相对适宜的海外经营目标国。一是从宏观方面,注重东道国政府目前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的风险评估,以确定政治风险程度,力避政治风险。二是从产业方面,注重东道国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进入壁垒程度,力避政策风险。三是从市场方面,注重分析评估市场准人条件、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及产品结构变化趋势等因素,以确定市场竞争程度,力避市场风险。

3.2加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搭建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

参照国际经验,零部件生产企业依托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一是积极筹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支持汽车大集团与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拓展国际汽车市场。二是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健全汽车零部件出口服务体系,搭建面向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出口基地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三是积极提高品质竞争力和效率,强化国内企业作为研究开发基地作用的同时在投资国促进本地化生产,努力扩大海外投资,寻求双赢局面。

3.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精通外语以及了解国际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中国领先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汽车企业为海外经营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给予优先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奖励,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构建汽车产业外向型人才培育平台,着力培养一批精通外语、法律、管理、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

3.4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保持汽车产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向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方向发展,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在扩大汽车零部件出口的同时,积极推进整车特别是乘用车加快进入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自主品牌企业在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中的带动作用。二是设立出口基地专项扶持资金,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体系的作用,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出口。三是积极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措施,提高出口市场准入门槛,注重建立诚信评价机制,规范出口秩序,促进保护知识产权。

第5篇

关键词:建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重要性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D41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经营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但关键是如何管理控制,做到“预知可控”。做为企业管理者,尤其是财务管理者应该加强风险控制意识,有效的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就当前环境下建安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防范措施。

一、财务风险管理定义及重要性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投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由此可见,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广泛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处理不好财务风险,轻则可能使企业遭受法律制裁、资金损失、和不必要的声誉损害,重则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而良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则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使其健康发展。

二、分析建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大部分企业从管理者到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都缺乏风险意识,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和预警,导致企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变能力不足,容易带来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大部分企业从招投标、投融资等经营活动初期决策阶段就没有或者很少考虑财务因素,却不知这样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建安业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微利企业,如不做好事前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但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还对企业声誉造成恶劣影响。

2、行业特点给管理带来难度。建安企业具有经营分布点多、线长的特点,纳税环境复杂多变,给财务风险管理增加了难度。多数大型建安企业都跨省(市)经营,在实行总分机构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以来,许多单位纷纷注册成立了二级分支机构,加上招投标时为了满足当地建设部门要求而设立的经营机构,在这种量的扩张下,企业没有及时有效对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各地财务机关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系数。

3.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内容要涵盖了企业基本活动的各个方面,总的来说包括公司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投融管理,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管理,报表管理,税务策划管理等多个方面,但目前大部分建安企业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覆盖企业的所有部门、所有经营活动和操作环节,这很容易造成财务的漏洞,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4、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大部分建安企业财务管理机构配置不齐,存在人员配置不够或素质较低的情况。而且建安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和核算工作已经非常大,财务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不断变化税法及其相关法规,更谈不上深入到企业管理层面进行财务风险控制,这进一步增加了建安企业财务风险。

三、加强建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无处不在,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只要企业的管理者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对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适时地分析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就能防范财务风险。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制。除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企业应针对重大财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制定覆盖整个环节的控制措施,使财务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在考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原则下,结合自身经营特点设立财务管理机构或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参与到企业管理层面,对企业重大决策事前做出财务分析和控制措施,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和事中监督,提前发现和预防财务风险。

2、聘请专业机构提前预防财务风险。通过聘请专业税务师事务所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指导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及时掌握国家最新税收政策法规,使企业财务工作准确规范,并不断增强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由审计机构定期对公司财务进行审计,由专业律师对公司重大决策、项目实施全程参与,都能起到财务风险控制的作用。

3、加强企业资金风险管理。企业资金断链,就像人得了“心肌梗塞”,如果不及时疏通极易出现生命危险。企业一旦资金断链,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企业要做到有战略的扩大企业规模,合理进行银行融资,正确进行投、融资活动,根据企业合同、订单有计划的进行生产和采购原材料,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有效控制以达到对资金的有效控制,从而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4、加强企业举债经营方面的管理

要正确把握企业负债的量与度,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建安企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寻找最佳资本结构是比较困难的,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尽量做到资本结构合理化,建安企业财务人员应定期出具财务报表并分析经营情况和各项财务指标,通过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从而分析出企业偿债能力和负债的合理性,并及时上报企业经营管理者,起到财务预警的作用。

5加强企业回款风险管理。对建安企业来说,市场是我们的生存的根本,企业只要有了项目、合同,企业就能存续经营,但建安企业要重视在履行合同同时回款的重要性。在项目初期洽谈和投标时,就要对项目建设方的信用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估,对合同条款中的付款条款要进行充分分析,并且要保证合同的按期履约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及时收款,同时企业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和管理,必要是通过法律手段来催款。

第6篇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1002605

收稿日期:2013-08-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51374114);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9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CZH077);淮南市科技计划项目“煤矿风险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2012A00913)

作者简介:何叶荣(1971-),女,安徽霍邱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方向。

Marketing risk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protective

strategies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HE Ye-rong1,2,LI Ling2

(1.School of Mining and Safety Engineering,Aust,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38, China)

Abstract:Marketing risk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business risks in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 marketing risk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nd then,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alyses the types of their marketing risks with risk evolution theory,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marketing risk evolution and finally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strategies.

Key words: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marketing risk; evolution mechanism; preventive strategies

一、研究现状

营销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营销管理理论的结合,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美国,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针对金融与保险市场,如 (Miehaels,1996)《Technical Risk Management》[1],(Smithson et al,1995)《Managing Financial Risk) [2]。(Waring & Glendon,1998)《Managing Risk》[3], (Dherty,2000)《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Hazard or Physical Risk Management) [4]及 (Financial RiskManagement) [5]。分别从技术风险的管理、财务风险管理、企业安全风险及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有所涉及。国外研究企业营销风险的理论成果多数是新产品开发风险、广告风险、价格风险等具体单项风险的研究,系统企业营销风险研究较少。

我国学者对营销风险的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营销风险预警的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如佘廉(1999)《企业营销预警管理》是关于营销风险管理方面最早的书籍,系统阐述了营销风险预警的原理和方法[6];2.营销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与营销风险管理实务的研究,如张云起(2000)以影响营销风险的重要风险因素为评价对象,构建评价体系,针对评价结果确定营销风险等级,对企业营销风险实施不同方式的预警和控制[7] ;3.营销安全研究,如李蔚(2002)从营销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对营销风险的防范问题[8] 。

国外对风险演化的研究是从演化经济学领域进行的,风险演化是借鉴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和概念。国内学者杨峰(2005)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对集群风险的内生和外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从技术风险和制度风险进行分析,认为在集群演化过程中存在创新能力风险和技术风险,而制度风险主要是制度路径依赖风险[9] 。

综上文献可以看出,虽然对营销风险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大多比较陈旧;营销风险的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还存一些问题,对模型的可信度验证不够;对企业因营销风险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微观营销风险的识别和度量层次,对风险的多因素演化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的营销风险内涵、演化机理的研究还没有。

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统称为小微企业,在当前形势下,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其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活跃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途径、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近来,由于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用工成本持续上升、融资越来越困难及小微企业自身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微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如融资风险、生产风险、市场营销风险等。且风险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不断演化升级,给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极大危机。由于篇幅有限,在本文中重点研究小微企业营销风险的演化机理及防范策略。

二、研究过程

(一)相关概念

小微企业营销风险是指小微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由于营销环境、消费者需求、竞争状况、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营销战略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营销策略不当等各种风险,如宏观环境风险、营销策略风险、竞争风险、营销管理风险及企业自身风险等。

营销风险演化是指营销风险在对企业造成影响的过程中会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原来甲风险演化成乙风险,乙风险演化成丙风险,且风险演化的方向是多方位的,既有纵深演化,也有横向演化,还有同时向各方网络状演化,对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比如,由于原材料涨价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企业成本风险,成本提高会引起价格风险,价格上涨会引起部分消费者流失,从而引起竞争风险和客户风险;这些风险相互传递并相互作用,最终可能会引起企业资金短缺,进而演化成企业的财务风险或财务危机等[10]。

营销风险因子是指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一些不确定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营销风险源。

营销风险载体是指能承载或携带营销风险因子的物质因素和各种潜在效应,包括资金载体、信息载体、产品载体、促销人员载体等。

营销风险接受体是指受到营销风险影响和辐射的相关产品、服务、业务流程、职能部门、相关企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

营销风险演化路径是指营销风险因子从营销风险源出发,依附于营销风险载体,沿着特定的渠道向风险接受体靠近,该渠道即为营销风险演化路径。

营销风险演化诱因是指促使营销风险源中的风险因子在载体的承载下,沿着风险演化路径向风险接受体运动的驱动力。在没有风险诱因的情况下,风险因子表现为无规则缓慢运动或相对静止状态。风险诱因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风险因子向风险接受体运动的速度,且不同的风险诱因会使风险因子向不同的方向运动。如原材料质量问题(风险诱因)会使风险向产品质量风险方向运动,即导致产品质量风险;促销人员服务态度不好(风险诱因)会使风险向客户关系风险方向运动,即客户关系风险,从而导致客户流失,销售绩效下降[11]。

(二)小微企业风险源分析

导致小微企业营销风险有很多内部和外部不确定因素,这里从宏观营销环境变化、营销策略、市场竞争和营销组织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宏观环境风险。宏观环境风险是企业控制不了但又要面对的风险,主要有包括人口、政策法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风险。只有对宏观环境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对宏观环境风险发生的特点、方式及影响度进行预测,才能尽可能减少宏观环境风险对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目前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呈现出市场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上下游分化严重。上游企业垄断着能源、信息、物流等资源;下游企业则竞争过度,成本高收益低。自2011年10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两次以小微企业为专题研究扶持与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也先后出台多项扶助措施(如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用工政策和土地政策等)。但是,政策的力度还不够,小微企业仍然面临严峻的宏观营销环境风险。

2.营销策略风险。指由于小微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策略的制定不当及执行力度不够而引起的风险。

产品风险。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而导致的产品销量不够、市场份额下降、利润低的风险。小微企业在刚进入市场时,由于对市场状况的不清楚,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不够准确,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等问题,导致小微企业产品风险不断演化升级。

价格风险。由于小微企业采取的价格策略不当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在资源和市场两大约束条件的影响下,小微企业对价格没有自主权,其经济规模与经济范围都不能与大企业抗衡,不能控制自身产品的价格。大型企业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进行地区差别定价,以高价格地区的盈利来填补低价格地区的损失,小微企业实力微薄,在面对价格风险时,所受冲击较大。

渠道风险。在供应链环节中由于小微企业的响应速度慢、信息不畅通、渠道管理不规范等原因而引起的风险。渠道风险是目前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促销风险。小微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促销行为、促销策略不当,促销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因素导致促销绩效下降引起的风险。如人员推销风险、广告风险、销售促进风险及公共关系风险等。

3.市场竞争风险。由于市场中各种竞争对小微企业的营销绩效造成的风险。包括顾客风险、替代品风险、供应商风险、竞争对手风险和潜在入侵者风险等。小微企业的顾客忠诚度比大企业要低的多,因此小微企业的顾客风险也比大企业的顾客风险要高,小微企业的顾客风险主要存在于顾客与企业进行交易的过程中,比如顾客流失、顾客投诉、顾客违约及顾客欠款等,从而对小微企业的营销造成很大的影响;替代品风险是由于其他企业生产的相似产品在外观、功能、技术、成本及服务等比本企业的产品具有更多的优势,不仅得到了顾客的喜爱,更能迅速地抢占本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引起本企业的营销风险;供应商风险主要由供应商的违约行为所导致的,比如:由于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供应商供应了质量不合格的原材料或半成品、运输或物流成本的增加、供应商没及时供货等,进而引起小微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下降、生产产品供不应求等一系列风险;竞争对手风险主要是由于竞争对手在产品、服务质量、技术水平、成本控制与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提高或改进,进而对该小微企业的营销造成风险。

4.营销组织风险。小微企业多数是自主创业,家族企业居多,其管理人员大都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但缺乏应有的营销知识,由于缺乏相关的营销理论指导,就有可能造成营销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偏差,这是引起小微企业营销风险演化的内在因素。营销组织管理风险主要有营销组织结构风险,营销人员风险,营销组织制度风险。小微企业营销组织结构较单一,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和演化;营销人员风险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对营销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营销人员本身素质较低、责任心差等因素导致的风险;同时,由于小微企业营销组织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造成对营销人员激励不足、组织冲突加剧导致了营销组织管理风险。

(三)风险演化诱因分析

1.小微企业本身的“营销近视证”。

目前,很多小微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逐短期利润,缺乏远景规划,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会采取一系列营销策略。有些策略可以与其他企业实现共赢、共同发展,有的措施则是通过降低别的企业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增长,这就导致了营销风险的演化。“营销近视证”是小微企业营销风险演化的助推器。

2.“风险的牛鞭效应”。

小微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由于上下游企业间交流的不通畅,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从而造成信息扭曲,且这种扭曲会沿着营销价值链逐渐放大,这种“牛鞭效应”的营销信息偏差增加了营销活动各环节的无效率工作,使营销风险在各个价值链中演化升级。

3.“响应滞后”效应。

相关营销信息从源头到终端之间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响应滞后,这将会导致营销信息接收者接收到信息之后,做出的反应已经不适合营销信息发出时的要求了,造成营销行为总是比市场需求慢一些,导致营销风险的产生。比如,市场需求信息随着时间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小微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反应速度较慢,当市场调研部门对需求信息的调研出现“响应滞后”时,会把过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在不断的“响应滞后”过程中依次传递给营销决策部门和生产部门,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的需求了。

4.营销道德风险。一些小微企业的经营者为了提高绩效获得高利润,有时候会向消费者夸大产品功能,甚至提供虚假的公司资质给供应商及经销商,采取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手段竞争,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营销道德严重失范,这些行为必然导致营销风险的演化升级,影响价值链相关群体的利益。

(四)风险演化过程分析

小微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当风险源中的风险因子与各种风险载体结合并受到风险诱因的激发,形成风险流并沿着风险演化的各种路径蔓延并感染风险接受体,在演化的过程中,风险流一般会经过一个或多个隐性的风险墙,如果风险演化形成的风险波超过风险墙,则风险会溢出风险墙,感染风险接受体并对风险接受体造成影响,如果风险演化中形成的风险波低于风险墙,风险流无法通过风险墙,继续停留在风险路径中或回流到风险主体中,不会对风险接受体产生影响。当然风险流在风险路径中还会受到风险诱因的激发,仍会使风险继续演化升级,穿越风险墙并影响接受体;未穿过风险墙的风险回流到风险主体,如果控制得当则会将风险弱化,若未加以控制或控制不当可能还会进一步演化。如图1所示,初始时刻在某一点的风险在风险诱因作用下,沿着营销系统中的各种利益链演化并扩散到生产经营中的一系列点和面,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蒙受损失。风险除了在企业内部演化外,还会在企业间演化。因为企业间的利益是相关的,构成利益链的各企业之间风险必然也具有相关性,一个企业内的风险必然会对相关企业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个企业间风险演化流。同时,在营销风险演化过程中,还会发生一系列性质的变化,比如,在供应链环节中,供应商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导致生产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造成企业产品质量风险的出现,产品质量不好销售不出去,进一步引起促销风险,既使销售出去也会频繁出现故障,导致售后服务风险及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信用风险,进一步演化为人员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也就是说营销风险在在演化的过程中发生了质变。营销风险在演化过程中发生质变的原因在于营销系统内有很多相互影响的因素,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就是营销风险产生演化的根源。

图1风险演化作用图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创造良好的宏观营销环境

政府要加大对小微企业政策扶持力度,运用财税、金融、市场监管等手段,要细致、详实并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改革财、税体制,从根本上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让利于小微企业,增强其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切实发挥政府的政策功能和导向作用,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其经营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改革金融体制,构建小微企业和大企业平等使用信贷资源的融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建立中小金融机构,控制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对初创小微企业扩大专项资金规模,使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第三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对生产要素的平等使用权、市场竞争公平参与权、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宏观环境,健全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小微企业升级助力,鼓励小微企业创新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

(二)创新营销运营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1.寻找市场空白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小微企业不要跟实力强大的大企业对抗,应充分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寻找市场空白点。发挥靠近市场前沿的优势,在竞争变化快的领域活动;利用经营机制灵活的特点,涉足大企业尚未进入的领域;集中力量参与那些大企业不愿从事的批量小、品种多、微利零销的领域。

2.突出特色。根据小微自身的资源状况,采取相应的手段,强化自己的经营特色。比如,技术上要拥有某项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或多年研究出来的专项精良技术;在市场上,首先抢占特定的目标市场,培养客户满意度打造客户的忠诚度;在产品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争取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企业形象等取胜。

3.借风扬帆。小微企业无力创新时,可以以大企业为龙头,为之供应零配件或从事某一道工序的加工,从中积累生产经验,增强产品研发能力,积蓄足够的能量,逐步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水平和产品的研发能力,获得高效发展。

4.差异化策略。面对当今人们越来越突出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市场,消费品生产已从规模化、大批量生产转向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大企业的规模化、大批量生产虽然对社会化生产的需求能够满足,但难以满足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而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行业类别多样,它们又具有靠近市场、贴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敏捷的经营优势,能满足一些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分散的、零星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建立健全营销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强化应对风险的能力

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小微企业营销风险随时都可能演化,因此建立营销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是至关重要的。

1.在营销部门内部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中心。建立一套动态营销风险预警系统,随时对风险进行监测,并对风险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及时与其他部门的风险管理中心协调和沟通,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控制到最低,早期切断风险路径或消风除险诱因,降低或消除风险演化的可能性,及时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使企业营销风险及时得到控制。

2.定期收集营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

随时收集企业营销相关信息,包括宏观环境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产品信息及市场需求信息等,这些信息是小微企业进行营销决策的依据。有充分、准确的信息才能增强市场预测的准确性,降低市场竞争风险,控制产品及价格等各种风险。

3.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健全高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小微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绩效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评估,同时建立一套与绩效考核目标相一致的薪酬体系与员工激励机制,以此提高营销人员工作积极性,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晋升、奖惩的依据。既能提高营销绩效又能将人员流失风险降到最低。

4.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增强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

进行亲情营销、柔性营销,加强与客户的感情联系,针对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和处理,维系好与老客户、大客户的关系,积极开发新客户,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防范市场竞争风险。

5.树立营销风险文化意识观念,强化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营销人员进行风险意识的疏导,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观,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处理演练,提高其对营销风险的处理及应对能力。

四、结论

第7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成因

管理策略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

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可以影响财务成果不确定性的因素,都是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它不仅可以来自产品销售环节的市场变化因素,也可以来自生产经营环节与资金运动有关的任何因素,如筹融资过程、投资决策等相关企业内部因素;还与世界经济周期性的波动、所在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调整等外部因素有关。下面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因

1.产品风险。所谓产品风险,是指企业将产品投放于销售市场过程中,由于产品自身的特点以及采取的销售策略等原因,导致企业产品不被市场接受,造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或销售价格达不到预期目标,影响到企业经营效益目标甚至危及企业生存发展。而对于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来说,要维持正常运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要占到企业全部现金流量的绝大部分,而产品能否正常销售、收款是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产品风险是影响企业现金流并最终形成财务风险的主要风险源之一。

2.投资风险。广义上的投资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或最终获得大于原始投入的收益,将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债权股权、无形资产等注入其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行为。投资是企业一项重要的资金运用形式(资产运动形式),企业除了可以将资金或资产用于围绕产品生产、销售为核心的经营活动外,还可以将资金或资产运用于项目投资、收购兼并、持股控股等不同的投资活动,当然,投资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不同风险。所谓投资风险,则是指在整个投资环节由于可能出现与投资前期评估时依据的相关因素和政策发生变化,从而使投资未能产生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3.信用风险。市场经济其本质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信用经济,或者说是契约经济。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推行市场经济,总体上来说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市场经济秩序仍有待完善,整个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信用危机。企业面对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结算方式的创新带来的赊销、赊购业务增多,企业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居高不下;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连锁“三角债”现象。特别是在国家采取收缩银根、加息等货币政策影响下,信用风险表现更为明显,2011年上半年广东沿海等地的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潮”更多地与信用风险有关。

4 担保风险。担保事项从财务上来解释,根据风险事项出现的概率大小又可被称为“或有事项”、“或有负债”,即企业一旦为他人的借款或者其它经营业务活动提供了担保,企业便承担了一项在将来可能承担连带付款的义务,也即承担了一项负债。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虽然只有很小部分“或有事项”能满足会计核算要求在会计报表中以“或有负债”反映出来,大部分的“或有事项”只是表外项目,但在风险产生后所需承担的责任却基本相同,即当被担保人不能履行合同约定的还款义务或经营义务时,按照担保法及其它相关商业法律法规,此时的担保义务就转变为直接的还款或履约义务,因而担保事项是企业一项潜在的财务风险。

5 经营者道德风险。随着理论的兴起,过去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经营者等“人”道德风险以及内部人控制风险逐步被引起重视。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普遍认为,在内部控制与监督缺失的情况下,“人”道德风险以及内部人控制风险所产生的后果往往远超过其它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企业经理层等“人”为了实现自身的效用或权益最大化,不惜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从而使经营行为偏离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根据现代产权制度学说和委托理论,出资人和经营者之间属于一种委托关系,出资人是企业的委托人,经营管理层则是企业的人。由于在出资人与经营管理层之问存在着众多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不可避免,在一些监督、激励机制不是很完善的企业,这种现象还相当突出。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外因

1 全球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经济周期处于繁荣时期时,不仅市场对产品需求旺盛、价格上涨从而引发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也更加宽松,银行借贷和资本市场发债、发股更为快捷、有效。与繁荣时期相反,一旦经济周期从繁荣进入衰退,或陷入危机,在产品需求减弱的带动下,价格也必定会下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产生亏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往往不足,此时正需要外部融资的支持;但资本从来都不是慈善家,无论银行借贷资本还是股东的权益资本,在此情形下更不会轻易投入,从而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引发企业破产、倒闭增加,放大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杠杆效应。

2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就其本质而言,不外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超出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共同体,而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和扩展。但是一个企业在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必然会面临到许多在国内市场经营时所不曾遇到的困难,如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壁垒、法律限制、风俗不同以及政治风险等。从风险上来看,国际经营的各种财务风险都可能较国内经营时成倍放大,因为国际经营的周期长、交易数额一般更大、运输距离更远、结算币种的汇率变化等原因,造成原本在国内经营中的产品销售风险、信用风险、担保风险、运输风险和商业风险被放大。

3 金融一体化与金融创新的影响。所谓金融一体化,是指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全球金融体系联系更加紧密以及金融活动的种类不断创新的过程。金融一体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但同时也增加了更多风险隐患,因为在国内融资只受国内市场环境影响,而到国际市场融资,受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影响,世界经济的微小波动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大反响,风险更难评估和防范。金融创新是指随着金融一体化的深化和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工具、交易方式、交易对象等一系列有关金融活动的创新实践。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一些传统金融业务中所不曾涉及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这些衍生金融工具有着高杠杆性、高风险性的特点,如果处理不当,在经济繁荣时期能加速经济泡沫的形成,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又能助推泡沫的迅速破灭。如果一个企业涉足衍生金融工具,其传统财务风险也将被成倍放大。

二、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

恰当地选择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必要前提,因为在不同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下,

企业的行为和决策都会不尽相同。选择财务风险管理策略,要在全面考虑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性质、风险度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目标、财务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其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管理策略和应对手段,实施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供选择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有:

(一)财务风险回避策略。是指在可能的财务风险发生之前,考虑到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或该项风险产生时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风险损失,并且风险产生的概率较大,因而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主动放弃或拒绝该风险事项。一般来说,风险回避策略是一种最彻底的处置风险的方法。该策略与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最大区别在于,在风险产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是事后为减少损失而将风险向他方转移。该策略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风险事项,因为企业要经营,风险不可能完全回避,回避所有财务风险只有在真空环境下的“鲁宾逊世界”才有可能会实现,而在这种环境下也不可能存在企业经营行为。所以,只有在一项业务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过大超出了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或是企业认为风险与其收益不匹配,风险事项的预期收益远远小于预期损失以及对于仅有损失没有收益的纯风险等特殊情况下,一般才有可能采取财务风险回避策略。

(二)财务风险分散策略。该策略基于现资组合理论,认为通过进行科学的组合投资可以有效地化解非系统风险,从而起到降低财务风险的作用。风险分散,就是要通过多元化经营、多方投资、多方筹资、争取多方客户等方式来化解某一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但是分散风险的多元化也不是没有边界的,一方面要求企业有充足的资本可以支撑多元化经营、多方投资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过度的多元化有可能会削弱企业原来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一定要量力而行,以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基础,立足于专业化,主业突出,并在此基础上适度涉及其他产品与投资项目,才能达到分散财务风险的最终目的。

(三)财务风险转移策略。是指企业在遇到生产经营中无法回避或难以回避的风险时,通过投保、价格涵盖(制定价格时将风险数量化后分摊增加单价)等策略将风险转移给企业以外的市场主体,从而消除或减少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财务风险转移策略的选择受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制约。通过投保来转移风险,如果投保费用很高,超出企业经营的预期收益,该项策略就不具备财务可行性;而通过价格涵盖,如果包含风险后的定价过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便会失去竞争优势。

第8篇

【关键词】 财务风险;企业;成因;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一个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该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表现为财务状况的好坏和财务成果的大小。企业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财务成果即收益财务状况即企业的偿债、营运、获利等能力。财务风险与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以及安全密切相关,对其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筹资风险,它是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广义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外部环节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首先,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财务机制不稳定并可能带来财务损失,必须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同时企业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其次,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由于具体风险的发生和程度受有限因素的影响,如果对具体风险的相关因素充分了解并有效控制,则可以控制具体风险的发生和程度。

二、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现代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性

现代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性,主要来自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上层建筑改革和变迁。如同政治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样,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同样是相互紧密联系,相互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政治体制及经济体制不稳定性均对社会发展进步、经济增长及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体制性不稳定性风险是企业、政府、社会及个人所共同面临的最大外部风险因素之一。

(三)企业产品销售市场的风险

企业产品销售市场风险,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及相关的外部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及销售价格达不到预期的市场效果,从而影响企业财务收益甚至及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企业产品市场需求、销售量、市场占有率、销售价格、销售利润及销售回款情况等,均从不同方面对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所占企业现金流入量的比重较大,是企业现金流的主要来源和核心部分,因此,企业产品销售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现金流和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风险之一。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构建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

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体制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的构建问题。要在充分发挥民主,并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分析方法为手段,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与客观实际达到完美统一。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建立一个由专家、技术人员、管理者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决策领导机构,这是企业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的关键,必须有一支作风好、技术硬、懂管理、会经营、有创新能力的决策者队伍。决策者对风险的自控是指决策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自身缺陷,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充分掌握所需信息,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标准与程序来实施决策。决策者的自控核心是提高自身决策水平,其中的关键环节是根据决策的特点来改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自身的失误。而就群体决策而言,除了每个参与决策者做好上述工作外,还应针对群体决策的特点,合理确定决策群体的规模,加强决策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并明确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

(二)对资金使用过程中资金成本风险进行控制

在企业使用资金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企业当初无法预料的情况,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发生改变,引起企业资金结构的变化,进而改变了当初的预期资金成本,造成企业资金成本风险的发生。因此,企业应关注当前的企业经营状况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政策等做出必要的调整,防止企业资金成本风险的发生。另外,可能由于企业的经营比预期的好,形成的利润比预期利润多,导致权益资金成本的增加。企业应根据实际经营情况,提前做出判断,及时做出股利分配政策的调整或增加公积金等方式适当降低税后利润,减少权益资金成本支出,达到控制资金成本风险的目的。

第9篇

我国的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形式,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政策,比如税收征管政策。税收筹划是企业理财的一种方式,完成增加收益的目标,所以需要企业给以足够的重视与成本投入,选择最优的税务筹划方法,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与自身实际的经营情况,规避风险。

二、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

企业经营涉及不同方面的内容,需关注国家政策的颁布,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为了优化企业经营,会用税务筹划的方式增加企业收入,但同时也会出现不同方面的风险。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企业根据国家颁布的税法进行各项税务活动时,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对税法理解过于片面,会让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其风险包括两类,一类是政策选择风险;另一来是政策变化风险。国家政策包含多项内容,每项内容之间互相关联,且会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加入新内容,提出与时展不符的内容。同时,税务筹划具有长期的特点,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无法预测国家政策会做出哪些调整,造成筹划内容与法律内容有差异。即政策具有时效性,其会给企业税务筹划带来风险。

2.执行风险

企业税务筹划是以国家政策为前提,遵守法律法规提出的要求,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即筹划负责人需有客观的认知,科学使用税法。我国一些企业的税务工作因为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税务筹划负责人专业能力不足等,导致税务整理人员与筹划人员对这项工作有不同的认识,具有操作风险。并且,实际工作进行中,有关部门需保证工作的“合法性”,加入人为因素,增加了操作的执行风险。

3.经营风险

税务筹划是根据市场当下的发展情况,以及政策变化、企业经营等,做出筹划,从企业各项生产活动中体现出来,所以,企业的经营环境会影响税务筹划的效果。

企业为了得到某项税收的利益,其经营活动需符合政策要求,但这会把经营活动放到一个既定框架内,使其缺少灵活性,且企业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要不断调整方案以适应环境变化。若达不到最初的预期效果,活动呈现的效果也会明显降低。此外,有的企业筹划工作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属于不合法经营,会让内部的经营失衡,出现经营风险。

4.主观性风险

企业是国家的纳税人,其主观判断会影响税务筹划落实后呈现出来的效果。纳税人的主观认知是对税务政策与筹划的认识。若纳税人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了解与税收有关的知识,并全面掌握,即筹划成功的概率会明显增加,但如果情况相反,其专业知识掌握较少,对各方面的的学习停留于表面,就会让筹划失去可操作性。

从当下我国各企业的情况分析,纳税人对法律的了解很少,且会加入很多主观思维。

三、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规避

针对上述的各项风险,企业需采用不通的方式进行规避,强化对税务政策的认识。

1.加大学习力力度,增强风险意识

因为我国税收政策不断变化,企业需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准确把握各项法律法规,这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并结合其他的法律,进行完善。从某一方面分析,税收筹划是使用税收政策结合企业运营情况,找到其节税的空间,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高水平的税务筹划具有前瞻性,会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经营空间的变化,关注税收政策,学习新内容。此外,也要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了解自身实际的经营情况,及时调整税务筹划,谨防不良问题的出现。

2.促进企?I与有关部门沟通

税务筹划的目的是减轻企业的的税收负担,但为了达到该目的,必须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但因为与税务有关的很多活动都位于政策的边缘,很容易打破界限,所以,企业负责人员要与税务部门积极沟通,保持友好关系,以减少筹划工作的执行风险。

3.加大对税务筹划的管理力度

税务筹划包括不同的内容,比如采购、生产,筹资等,其中,企业要优化对资金的管理,做好资金的预算,调整资金管理的重心,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企业加强对资金管理的同时,也要建立税务筹划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实施监督与控制,并以此为基础,把风险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同时,需了解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修正方案中不符的地方,确定风险最佳的管理模式。

4.科学使用税务代理机构的服务

税务筹划包含不同方面的内容,比如税收、财务等,对工作的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对于普通的筹划内容,可以由企业自主完成,但对于专业性较高的筹划,企业会请税务代理机构代为操作。税务代理机构有很多专业的操作人员,了解各类税务内容,能够根据企业的情况科学规划,并监督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规避风险。

第10篇

关键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1-0080-02

一、企业风险的产生与分类

1.企业风险产生的因素分析

企业风险是指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某些难以预知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利润与预计利润发生离差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由于长期贷款利息、折旧、人员费用、税费等企业固定费用的存在,导致企业经营有杠杆效应,这是产生企业风险的主要原因。

2.企业运营管理中风险的分类

企业运营中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固定财务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即存在固定成本费用杠杆由此产生,原因上看,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企业的生产管理决策和外部市场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来自于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融资决策的变化。

二、经营风险的分析

经营风险指企业在运营中因经营管理上的各种失误、缺陷而导致利润变动的风险。具体可以理解为公司的管理决策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从而产生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1.企业经营风险强弱程度

在企业产品结构和资金结构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论企业的市场销量如何,企业的固定费用都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市场销售量越多,分摊到每个单位产品上的固定费用就越小,企业所获得的经营利润就越大,反之,销售量越少会使企业的获利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销售额变动引起企业利润的变化,则表明经营杠杆风险影响的强弱程度。根据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分类,可划分为经营风险明显型企业和经营风险不明显型企业。

2.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

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内部和外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产品销售量、产品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3.企业的经营风险对利润的影响

企业由于产品价格、战略选择、销售手段等经营管理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特别是企业使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形成的风险叫作经营风险。因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外部因素经常发生变化,结合杠杆效应的存在,使影响被放大,使息税前利润降低,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的净利润大幅度下降。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

1.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管理系统不能良好适应外部环境

企业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这些因素在企业外部,但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无法快速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具体表现在不能科学预见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应对措施不力、反应滞后,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必然伴随在财务活动中。然而很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意识的淡薄是导致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财务决策不够科学

导致财务风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财务决策不够科学恰当。为了避免财务决策失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是必须的。许多企业财务决策都有主观经验拍板的现象,“一言堂”、家长制、情感用事的决策风格在企业的决策、管理仍然大量存在。决策失误经常发生,造成财务风险。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够明确

企业财务风险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够明确,企业内部各单位间、企业与上级企业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收益分配中存在的管理不善,权责不明确现象,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非常低,资金发生流失现象,资金完整和安全的需要得不到保障。

四、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异同及协同性分析

企业经营风险关系到市场的不断变化,也关系到企业战略方向、内部管理、技术水平等,经营风险是相对长期的一种风险,而且企业在防控经营风险上,要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

而财务风险更多地与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相关联,财务风险相对经营风险来讲,比较短期,存在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应对财务风险虽然没有应对经营风险那么复杂,但是却需要时时刻刻小心谨慎。

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产生机制上的相互依存性深刻地影响着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两种风险的管理必须具有一定的协同性,才能达到最优的管理效用。

五、加强对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措施

1.经营风险的防控管理

(1)明确受托责任、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实质的实质就是基于一种受托责任的法律合同关系,并以此来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并让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增强公司价值的组织架构上的保障。从表面上看,世通和安然公司的倒闭是因财务舞弊引起的。但实质上都是由于公司治理上存在严重缺陷,才导致公司在财务管理上造假行为成为可能,公司倒闭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治理。因此,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不但要有完善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更主要的是要有基于受托责任下的企业治理各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的有效履行。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改变以往注重事后监督的现象,建立预防为主的监督机制,还要明确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全方位、全过程的原则。但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控制还要分清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对高风险点进行重点控制,以保证内控高效性和有效性。

(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制度。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具体风险,必须建立相应具体风险防范制度进行防控。

2.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只能采取尽可能的措施,将其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分析宏观环境及其变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

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部门,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经理,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能够做到有效运行,以防止由于财务管理体制对环境变化不适应而产生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控水平

通过会计政策和策略防控当前和未来的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步骤和环节,任何步骤和环节发生错误都会给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经理必须始终贯彻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防范。要注重建立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系统,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决策,采用定量计算与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做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的决策,应避免主观臆断。在融资决策过程中,企业应首先根据生产经营的情况合理准确地预测资金需要量,再通过资本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各种融资方式及风险分析,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资本流动是周而复始的,可以说流动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必须加快库存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做到良好的资产流动性和资金链的高速周转。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决策,会大大减少发生失误的可能性,可避免财务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4)大力贯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全面预算管理形式上是一种财务计划,反映企业未来的特定时间的所有生产和经营活动。全面预算管理以实现目标利润为宗旨,把销售预测作为起点,进而预测生产运营,经营成本和现金收入和支出,并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预算表,来反映在未来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推行全面预算并不是为了最终实现全面预算本身,是为了将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通过全面预算紧密联系。全面预算立足于企业整体战略需要,经过科学预测、分析和决策,以实物和货币、证券等多种形态来反馈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财务成果和运营成果等综合性的管理体系。良好的全面预算执行能使企业将资源更合理有效地分配和运用,对企业各部门的业绩也能更好更准确地衡量、监控,使公司战略目标得到有效的贯彻。

参考文献:

[1] 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2009,(2).

第11篇

关键词:新经济发展;财务风险;防范

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迅速发展都给我国的企业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数据信息时代的来临更是将这种现象无限扩大。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做好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财务风险防范工作,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评估手段以及完善的治理结构设置来健全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进而最大限度地消除财务风险对企业经营生产的不利影响。

1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相关财务工作的活动中遇到的各式各样危害企业经营发展的一系列风险内容。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可控或难以预知的风险,这就会对企业一定时期内预计经营目标和最终财务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发生重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都统称为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要想实现科学性、可持续性的经营发展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办法来对市场中的经营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进而规避财务风险内容。因此,企业必须构建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对项目资金的筹资、投资、管理、运营等过程进行风险判断,提升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2企业财务风险类型及特点分析

2.1企业财务的风险类型分析

首先,筹资风险。市场宏观经济发展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资金供求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时而进行的筹资过程也因此产生了更多不可准确预知的风险,我们称之为筹资风险。筹资风险主要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筹资方案以及筹资渠道等。此外,企业因其自身负债方式、负债资金使用以及负债期限皆不相同,企业所面临的负债偿还压力也不尽相同。其次,投资风险。由于市场的需求状况发生重大改变,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投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导致企业投资期望和最终利益不相等的问题,这些企业进行市场投资过程中带来的风险就是投资风险。企业一旦出现投资风险就会造成企业的经营能力下降、盈利水平降低、债偿能力下降,甚至会出现本金无法保全以及亏损的局面出现,这些都是企业财务风险所面临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经营风险。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不合理、管理者决策失误、资金周转不利等都会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往往会造成企业的经营遇到重大困难,影响企业的发展及预期收益。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包含:(1)存货风险。企业因经营货品积压,短期内无法实现套现,使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2)应收账款风险。企业不能够按照预期计划进行账款回收或者超期后依然无法实现回收就会造成坏账的财务风险;(3)现金风险。现有现金无法支撑企业日常运转和没有预留足够的投资现金都会造成企业的现金风险,而企业为了实现这两者而进行筹资活动更会造成额外的支出性财务风险。

2.2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是企业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前提,企业只有充分了解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时展现出的不同的企业财务风险特点,才能够在根本上有效解决财务风险。(1)客观性。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存在完成或无法完成预订目标的两种可能,因此,必然会存在无法完成目标的风险可能性,这种财务风险是可观的,无法人为地进行完全杜绝,因此具备客观性特点。(2)全面性。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当中,但凡设计到财务关系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具备全面性特点。(3)不确定性。由于影响企业经营结果的相关因素是动态的,虽然企业可以制定相关预估和控制的环节,但却难以在事前进行完全判断,财务风险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大也可小,因此具备不确定性特点。(4)共存性。风险与收益是两个息息相关的因素,彼此互助共存,属于同增同减的存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承担的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因此具备共存性的特点。

3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3.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规避财务风险的基础。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十分宽泛,涉及的资金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财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企业进行精准的把控才能够做到风险规避,因此,现阶段,我国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3.2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资本是由企业资金中的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组成,它们之间的结构比例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经营过程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取决于资本结构比例是否合适,一旦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就会丧失其杠杆效应的积极性,也会造成企业的资金过多,盈利性差,举债规模过大也会产生财务偿还风险。

3.3制度执行不利

企业制度是依靠人的操作来进行的,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需要切实的执行力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效应。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易出现徇私舞弊、人情账等人为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制度的执行性,这种决策行为风险也会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3.4企业的内部控制理念缺失

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对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并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导致企业在面临突发性的财务风险过程中无法做出及时的判断和灵活的反应。此外,多数企业管理者在发生过财务风险问题后,并不能够及时地更新内部控制理念,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不能够及时优化或者完善,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也就难以得到强化,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企业巨大的财务风险防范漏洞。

3.5国家政策与市场经济形势

在我国经济体制发展当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息息相关,市场经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形成有规律的经济走向,这种市场经济形势的政策性影响规律左右着企业的经营发展环境,能够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这种政策引导性的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一旦不能够敏锐地洞察到国家政策及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就会面临空前的财务灾难。

4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4.1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规范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的行为规范是企业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就是约束员工行为规范的一条绳索。企业要想进行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就需要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杜绝企业自身人员做出有损企业自身利益的行为。首先,合理配置财务管理相关人力资源配置,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其次,构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保障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有效的监管下运行。最后,企业资金使用的相关体制建设,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性,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4.2优化财务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

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发展势必要进入数字化时代,市场将成为企业成功的主导。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针对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经营特性来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资本结构,通过会计管理的有效应用来进行筹资成本计算,得出边际效益最大化的筹资方式,进而降低企业的运用成本,企业还要充分发挥债务的财务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筹资风险降至最低。此外,企业在进行财务资本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还要重视企业资本与负债失衡之间调节问题,灵活把握企业经营的实际需求,适应市场的多变,降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环境压力。

4.3建立财务风险长效的防范和预警机制

企业最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方式就是在财务危机发生之前进行预警防范,因此,建立健全、科学、完善、长效的防范和预警机制是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防范的根本途径。企业要针对自身发展的薄弱环节进行应急预案设定,对资金风险运行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明确每一项资金流程的执行方案,减缓任何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冲击,保障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4.4加强企业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企业要针对自身的经营情况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财务风险防范培训,对其进行专业的风险教育和技能再教育,使得相关人员都具备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力,提升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队伍的风险防范能力,进而有效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也能够在遇到突发财务风险过程中采取科学的应急措施,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能力。

4.5强化国家政策挖掘和市场经济形势预判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中国的发展特色,国家政策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企业作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谋求发展和盈利的主体就应当拥有对国家政策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挖掘国家政策的相关“红利”,对未来一个阶段的市场经济形势进行全面的预判,这种紧随国家政策导向,关注市场经济变化的财务工作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合理规避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方向性风险,进而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12篇

要利用、应对风险,必须认识风险,掌握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风险管理涉及内容很多,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和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供销社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承包租赁、日常管理、项目投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面临各种风险,正确地识别和评估存在的风险,对于加强风险的应对和管理起到基础性作用。为了有效引入风险管理,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趋利避害,供销社企业应重点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看待风险,合理管理利用风险

风险管理目的是为了认识风险、管理风险和利用风险。为此,一要克服对风险的传统偏见和认识。风险既有负面效应,也有正面效应,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人们愿意接受风险,是因为它能带来利益。二要正确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承受能力也称风险容量,是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偏好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正确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才能正确判断自身所能承受的最大损失,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合理利用风险。管理风险的目的,是为规避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利用风险带来的机会,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合理利用有一个“度”的限定,它不是对风险的盲目追逐,而是在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的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风险的接受。因此,认识风险、管理风险,不仅仅是为了规避风险,而且也是为了利用风险,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超常的竞争优势。

二、关注环境变化,规避政治法律风险

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一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经营环境。国家政策法规属于一般宏观环境。政策法规对企业的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直接性和不可逆转性,其一旦影响到企业,带来的风险不可限量。为正确应对政治法律风险,一要加强政策法规学习,增强遵规守法意识。学习和准确掌握政策法规,是遵守和用好政策法规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政策调控和法律规范的领域越来越广,逐步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提高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依法经营,强化管理,确保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二要关注相关政策法规变化,增强应变能力。政策法规的主要功能是调控和规范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行为,这种调控和规范,体现着鼓励什么、限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必本文由收集整理然导致利益在不同社会阶层的流动,最终达到调节利益的目的。敏锐识别政策法规导向,抓住政策法规变动带来的机会,规避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威胁,趋利避害,促进企业长足发展。由于政策法规涉及领域很多,影响范围较广,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泛泛了解所有的政策法规,只需关注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规。针对供销社企业现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相关产业政策、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开发政策和周期性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等,以及公司治理、税收、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权益保护、安全管理和劳动保护等法律法规。企业应有必要的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搜集、分析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评估其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三要找准结合点,合理合法规避风险。从我国目前的政策法规体系看,调控、规范领域尽管已经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可能覆盖所有方面,而且,很多政策法规原则性较强,条款高度概括,具有很大弹性和操作余地,不同的人对个别条款有不同理解,导致执行政策法规存在差异。企业对比较明确的政策法规只能按规定执行,没有回旋余地。对存在弹性和操作空间的政策法规以及还没有政策法规调控、规范的领域,在执行和操作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企业针对政策法规的这种特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结合点,既能找到商机,又能规避政策法规风险,为企业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三、完善内部控制,预防管理操作风险

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察。完善的内部控制的标志是: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企业必须根据这些规范来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要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根基,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观念和文化。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将内部控制纳入公司治理体系。其次要领导示范。只有领导重视内部控制,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和执行内控制度,并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政策向广大职工传达,才能培养职工的诚信和道德观,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控制文化,打牢内部控制基础。二要建立健全规范的控制制度。企业应该认真学习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按照规范,从组织结构、职责划分、预算与业绩评价、实物控制、授权和批准、会计控制、人员控制和监察管理八个方面完善内部控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设计。三要健全日常信息反馈和监察系统。首先要健全内部信息沟通系统。企业管理层必须随时掌握各个环节的控制情况,并将有关指令及时反馈下层,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于企业管理层,直接由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能够经常有效地监督企业的各项活动,向董事会提出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推进企业的风险管理。

四、强化承包租赁监管,切实控制经营风险

一要规范合同条款,减少合同执行的不确定性。合同条款是否规范,不仅影响合同法律效力,而且直接影响企业权益。企业必须按照《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签订合同协议,确保合同标的、数量、价格、期限、付款和交货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方式等要素齐全,文字表述清晰,并根据承包租赁实际情况,把依法经营、安全管理、资产维护、服务标准、管理要求和社会责任等双方权利与义务纳入合同条款,必要时使用范本合同,并尽量压缩合同期限,减少不确定性。二要强化承包监管,促进承包人依法经营管理。由于承包经营的法律责任全部由企业承担,这就决定了企业对承包和租赁的管理应该区别对待。目前,企业对承包人不垫付资金,避免了资金损失风险,但是承包经营的税收、安全、债务、违法经营和合同违约等法律责任企业最终难以化解,为此,企业必须对承包经营存在风险的领域进行监管,督促承包人依法经营,强化管理,预防损失,规避风险。三要加强沟通协调服务,落实租赁资产管理责任。由于租赁经营的法律责任基本由承租人承担,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资产损失风险,因此,企业对承租人,只能通过沟通、协调和服务,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加强交流,沟通思想,增进友谊,促进合作,共同维护管理好租赁资产。四要做好租赁资产投保,妥善转移租赁资产损失风险。承包经营的法律风险、租赁经营的资产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为了进一步降低面临风险,对承包租赁经营的安全事故等灾害风险向保险机构投保,进行风险转移,也是一种有效的避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