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知识

土木工程知识

时间:2023-07-05 16:58:14

土木工程知识

第1篇

1“.大工程”代替“小工程”

课程设计仅有一周,要求完成一份完整的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既要完成工程量计算又要完成套价取费,因而选取小工程(如门卫房)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份施工图预算,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知识,又能培养独立性。以“大工程”代替“小工程”的优点: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协作”代替“单打独斗”

“单打独斗”可培养学生工作的独立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程预算的基本原理,独立地完成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算量,可更全面地对工程概预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协作”代替“单打独斗”的优点:模拟学生就业后在新疆地区工作的模式;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少数民族学生更积极地参加课程设计,学到更多专业知识。

3“.关键点”代替“整个面”

“关键点”代替“整个面”的优点:能掌握计算工程量的方法,用系统的概念去计算工程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熟悉做预算的流程,更好地掌握关键点的预算知识。

4“.组长负责制”代替“指导教师管理制”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为新疆大学紧缺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来说班级人数较多,课程设计中指导教师要完成课程设计和管理学生等工作的工作量相当大。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用“组长负责制”代替“指导教师管理制”,学生是主要的管理者,教师是辅助管理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答疑解惑。“组长负责制”代替“指导教师管理制”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沟通、组织、协调等管理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力量;学生在实践中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加课程设计,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中,达到双赢的效果。由于课时少,在尽力保证理论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达到教学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通过不断调整实践教学方法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这种方法还需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才能找出更适合于少学时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

作者:冉洁 黄启珍 刘耘 单位: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辅修专业

最近几年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国家基本建设整体投入的加大,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和企业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不再是培养单一的技术型人才,而是熟悉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适应企业结构调整要求、能够打造精品工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就是既具备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拥有经济、法律、管理知识,会设计、懂施工、善管理的能够实施土木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合格人才。面对目前的新形势,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提出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一、单一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能力的限制

1.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

2011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再次申明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铁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规范》要求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即应用工程科学的能力和具有较强的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显然还不能完全具备上述能力。

2.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最近几年除一部分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之外,其余的毕业生80%左右选择到建设施工单位就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事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与经营工作。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走访调查,发现毕业生一般都能够胜任土木工程技术层面的现场施工技术工作,却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管理决策层面的工作,这种情况已不能满足自己“先技术、后管理、再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企业目前对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很高的渴求度。现在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可能刚开始做的是工程设计或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但是如果毕业生技术工作过硬同时又懂经营管理,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企业必将把他培养成中层管理人才。这样的学生潜力更大,发展空间也更广,也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需求。

在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技术、经济和管理各方面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工程师,即使专门负责某项技术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节省成本、控制进度、满足合同要求等相关因素。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普遍面临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过窄、课时压缩、缺乏个性等问题,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能够成为某一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却很难适应现代化工程管理的需求。

二、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优势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一定时间,夯实工作基础,就有可能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成为项目经理。此时需要从宏观层面管理整个工程,除考虑技术因素外还需要考虑项目的资金链和组织管理。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掌握组成建设工程项目的两个核心要素——经济和技术,可以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来考虑工程的可行性,更加能够保证项目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同学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知识结构体系更完善

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同属一个大的知识领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很大帮助。参与辅修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土建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济学、建筑企业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参与辅修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与解决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还具有熟练的土建工程造价及工程量计算、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关经济理论、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木能力。

2.未来从业范围更广阔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能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未来的从业范围也更加广阔。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具备了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属于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研究、教育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且能够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政府部门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等工程管理工作。

3.自身发展前景更美好

目前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岗位职务提拔的机会自然会优先考虑技能完善的人才。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除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一般知识结构,还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他们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能力,具有项目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初步具有编制招标、投标文件和投标书评定的能力,具有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的能力,具有物业的资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能力。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在各个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4.获取执业资格更容易

目前我国在工程领域普遍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相关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获得由相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并经在行业主管部门注册成为注册工程师,才具备在本行业的从业资格。目前和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主要有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在土木工程工作实际中需要考取的相关注册证书,很多都涉及工程管理知识。比如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的四门课程中,“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和“建设法规”都是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提前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更容易通过考试获取执业资格。

三、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建议

1.学生自主选择是否辅修

土木工程专业每年的学生数量都很多,一方面考虑到全部辅修工程管理专业在师资、实习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对学校的负担太重,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同,所以建议不要硬性要求全部学生都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自主选择是否参加辅修。

2.统一安排主辅修专业课程

将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重新独立安排班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采用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并列学习的方式,辅修专业和主修专业课程统一设置和安排。辅修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将合理考虑学生主修专业的课程安排,利用富余时间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发生冲突。

3.多方向设置毕业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手段,也是对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的最好检验,毕业设计的重点一定要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复习、综合、运用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土木工程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还可以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项目管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房地产价格评估等工程管理方向的设计内容,也可以撰写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杨子江,李峻峰,朱锦章.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培养结构工程师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的重要阶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7):130-132.

第3篇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施工 课程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在我国高校教学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教学科目,可以说关于土木工程施工人才的培养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是十分重要的,但随着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教学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立足社会实践,对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视管理和组织,使各部分协调发展,并将案例讲解与实训相结合,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为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性人才。

一、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与实践相分离,无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而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往往只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一些有着较强实践性的内容学生很难进行掌握,例如施工机械、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即使应用了一些多媒体技术,采用了幻灯片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模拟,或者播放了一些施工的视频,都还是不如实践活动理解的深刻。但是由于受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很难有机会参加施工实践,不能通过实践活动;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掌握,所以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教学与实践相分离,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2.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安排较少。

由于受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影响,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就教材而言,包括施工组织及施工技术等,这两个部分又被分为16章节,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而且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还包括很广泛的知识面,例如材料学、力学、网络技术、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等。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此庞大的内容课时安排得却比较少,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课时中很难将组织程序和项目施工完整地进行讲解,对于一些相对来说不是很重要的知识只能先选择略过,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在参加工作之后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造成很多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课时进行合理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教学多以技术为主,忽视管理和组织。

在传统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教学中,往往将土木工程技术作为授课的重点,而将土木工程管理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施工的组织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善的施工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还可以节约施工成本,保障工程顺利地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土木工程技术和土木工程管理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4.教学内容之间关联较少,无法形成体系。

和其他学科相比,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内部更专业化、模块化,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之间具有很大的跨度,联系比较少。比如说混凝土工程和土方工程教学之间在教学上基本不存在联系,但是由于受土木工程施工学科的自身特点的影响,这两个知识点还是要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在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之间关联较少,无法建立体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使教学中的各个部分协调发展,为社会的土木工程建设培养更多专业性的人才。

二、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1.跟随发展脚步,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设行业随之迎来自己的发展机遇,这就使得建筑行业对人才需要的方向有了改变,由传统的施工技术型人才逐渐向施工管理型人才转变,在很多企业对员工培养中,多采用土木工程加土木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因此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必须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跟随社会的发展脚步,结合社会发展,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课程尽量与社会的需要保持一致,为我国的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重视施工管理和组织,各部分协调发展。

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改革中,还要重视土木工程的施工和管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坚持两者并重,使教学的各个部分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在课程安排上对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进行协调,改变以往的教学安排,坚持两者并重;二是要将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相结合,在进行施工技术的课程讲解中适当加入一些施工管理的内容,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反而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三是要将课程设计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将案例讲解与实训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

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比如模块化、跨度较大及知识点比较分散等,因此要将案例讲解和实训相结合,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将案例讲解作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各个部分比较零散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串到一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4.在教学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

受传统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影响,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实践的环节,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往往无法将教师所讲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因此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改革的时候,必须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问题及未来的职业选择,所以进行土木施工工程的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结构、重点结合社会需要进行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倪国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01:58-61.

[2]戎贤,崔武文,闫西康.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9-13.

[3]杨璐,张文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01:79-82.

第4篇

一、高校土木工程教学计划分析

1.高校土木工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相关科学技术的统称,它力图培养应用型的工科专业人才,主要通过学习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熟练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和项目规划能力,能够从事与土木工程相关的设计、施工及管理工作。

2.高校土木工程教学的培养规格。

首先,在德育方面。通过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树立专业学生的远大理想,为步入工作岗位奠定重要基础。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思想品德,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

其次,在智育方面。通过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学习,不断强化学生建筑工程、工程力学、结构分析和工程材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应该具有计算机应用、工程制图、工程仪器使用等方面的能力,保证自己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得心应手。

最后,在整体素质方面。土木工程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专业,毕业之后的工作地点可能就是一些建筑工地等,因此,毕业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有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高校土木工程教学的主要课程情况。

高校土木工程的课程非常系统,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基本管理、钢结构、流体力学等十门课程,这些课程都为土木工程教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能够保证学生在之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保证土木工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当前高校土木工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当前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教学情况而言,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木工程教学及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

首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课程设计的弹性程度不够,很难从课程角度提高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够紧跟实际研究情况,与生产研究的实际问题不相符合,出现脱节现象,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从当前土木工程教学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方法还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知识,阻碍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非常不利。再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习情况有待进一步强化。从很多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课教学中的考核方法、内容设置还不够完善,还没能够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实验中心、生产单位及实习基地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中存在形式主义,这样就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意义,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对之后步入工作岗位会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创新高校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1.制订合理有序的土木工程教学计划。

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制订合理完善的教学计划非常重要。首先,加强基础课教学,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需的。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重视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专业面,主动应用型,不断扩大基础学科的范围,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不断强化实践课教学。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动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因此,要不断强化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有序性、实用性和真实性,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管是哪个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所以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之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重要的基础。

2.健全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大,培养“宽口径、多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优化课程体系。首先,优化土木工程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内容的选择除了要满足专业知识的层次结构之外,还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法律课程、经济学课程、计算机课程等,让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增强法律意识、计算机技能和经济学观念,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全方位能力。其次,优化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整合过程中,对于一些相近、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和优化,加强实践课程环节的训练,完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再次,拓宽专业基础,构建专业公共基础平台。土木工程培养的人才所涉及的行业是与工程相关的,包括建筑工程、交通土建、矿井建设等多方面,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相同,诸如: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岩土力学、材料学、计算机技术、工程概论等课程,这些都可列为专业公共基础平台,作为基础课程组开设。

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指标;大土木;人才培养方案

1995年开始的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自愿申请,评估严格的情况下,截止到2014年7月有78所高校通过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的17所“985”高校、14所“211”高校、46所地方高校和1所军队院校。与传统的“985”、“211”高校参与专业认证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学院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必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指定的专业培养指标的最低要求控制下,体现一般性的指导意见。如何贯彻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体系中的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7个观测点,都亟待进行系统性创新。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高校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具有60年办学经历,为黑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为顺利通过教育部卓越计划验收和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申请,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以专业认证为契机,紧紧抓住如何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关键问题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工科背景,秉承土木工程专业历史积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即利用“大土木”的专业教育平台,以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现实需求为目标导向,形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按此专业建设理念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更加注重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更加注重吃苦耐劳的专业素质的教育,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人才培养效果,毕业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能吃苦、留得住”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从“大土木”现实需求出发,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界定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了以下问题:(1)以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建筑行业企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从业范围;(2)根据应用型本科类型学校社会需求的不同,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区别;(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10版、2013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平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成果的创新点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平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平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07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10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过将新的课程体系与2014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自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性。

(六)2010年以来,按此培养方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全国徐芝伦力学优秀学生奖1项;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东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东北四省结构设计竞赛赛区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黑龙江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项等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本科生积极参加重大科技和工程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东北寒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评估中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8).

[2]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文件[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

第6篇

关健词:土木工程;建筑业;管理;技术创新

1 引 言

提高土木工程实践环节能力,首先要根据新的知识结构构建人才训练模式,以知识为基础,注重培养能力。适应不同行业需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原则在实践中加以锻炼。淡化土木工程各专业界限,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特征,让技术人员了解“大土木”学科的概貌,形成较高的立足点和较宽的视野。实践环节对于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道德和管理素养,培养与人共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对测量、地质环节,以及工地参观、专家讲解等手段,进一步了解、认识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外部环境。通过建材试验、土力学试验、水力学试验、结构试验等试验课程,开展综合型和设计型试验,培养动手能力,训练专业技能;,掌握结构分析方法;通过生产实践环节,以建筑企业为依托,以工程项目为背景,强化专业意识和工程素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土木工程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年轻的技术人员眼高手低,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在实践质量的监控措施方面薄弱,真正实践锻炼更少。土木工程专业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与实践性强,在实践中安排的生产实习时间较短,不利于技术人员系统了解一个完整单位工程的设计或施工过程,应该既涉及设计阶段的构成、内容及要求,又涉及施工组织与管理及各种工程的施工技术。积极参与工地施工活动,在自身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使土木工程专业与实际相结合十分紧密,使技术人员牢固掌握理论知识,能很快适应工作,重要的是要加大实践环节比重,在人力和物力上加大投人,要加强对实践环节质量的监控,采取有效的实践质量监控措施是有必要的。在实践中,实践指导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要激发学习热情,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学到最新颖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机会熟悉行业的最新动态。鼓励不断创新,提高整体素质。学习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图布置、施工操作要领、项目经理部的组织机构及职能等。

3 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改善土木工程实践环节

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项目施工的基本要求,对整体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特点,其质量控制工作需要以材料设备工艺等多方面进行控制与管理,以此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工程项目管理部要以企业技术力量、设备情况、工程要求以及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等的综合分析为基础,构建并完善施工管理质量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较为科学,其施工质量工作开展多是以工程技术交底文件为基础,针对影响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各因素进行质量管理工作。 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够有效的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施工进度控制是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其对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工程施工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土木工程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施工进度与施工工期,施工企业延误工期将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 这也导致许多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由于施工进度控制不当造成企业竣工结算中因工期延误而支付给甲方一定金额的赔偿,严重损害了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中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较多,其中多数因素都能够在企业工程进度控制管理体系的管理下得到较好的控制。而许多企业工程进度控制不当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工程进度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工程施工工期中气候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造成工期延误,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 另外,由于土木工程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养护工作存在的不足或备用设备不完善也会因设备故障而影响工程进度。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在进行工程进度规划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对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提前预留富裕时间减少气候条件对工程进度影响,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处于受控状态,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保障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加强施工设备规划与养护工作的开展,根据施工进度规划在设备闲置期间加强设备养护,保障施工设备处于完好状态,避免设备故障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情况的发生。

现代土木工程施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逐年降低,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到施工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因此,以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指导土木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有效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成为了现代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部门的首要工作。 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必须以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为基础,针对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有效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

保障工程施工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较容易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安全管理对施工人员的重要性,针对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难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有关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 ,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保障工程施工人员财产安全,降低安全事故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特点,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临边防护设施加大检查力度,保障防护设施的完好,保障施工人员安全 。同时加大对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专人操作规定 ,避免非设备操作人员操作设备造成的安全事故。 同时注重施工现场临电管理,有效保障现场安全 ,降低安全事故隐患,降低施工企业安全事故费用支出。

4 结 语

根据当前社会对宽口径、厚基础“大土木”人才的培养要求,实践是科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同时又是理论与实践改革的薄弱环节。土木类实践对工程实践环节能力培养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加强实践过程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生产环节的质量,促进实践向着满足时代要求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大钧. 我国土木工程的新进展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3, 12

第7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课程;改革

土木工程课程是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等特点,给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带来难度。目前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现状不是很理想。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课程内容比较陈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产生了分离,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等。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课程需要改革,以提升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成效。

一、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比较陈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土木工程的技术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涌现。但是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相关课程内容只在原有教材上进行删减,虽然增加了一些内容,但是增加的内容大多是传统的工艺技术以及材料,很多新的工艺内容、工艺技术等没有在课程中有体现,导致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课程的内容相对陈旧,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产生分离

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课程是实践性、理论性非常强的专业,而在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课程中,教师更加注重理论方面的传授,实践课程相对不足,导致很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无法被学生掌握。即使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教师逐步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但是由于是学生观看,学生很难动手参与实践,导致学生很难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增强。出现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产生分离,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当中。

3.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

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教师不仅要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是由于教师直接是从学校过度为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进入到教师岗位之后有比较沉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很难有机会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无法掌握较深奥的理论知识,无法提升实践能力。

二、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课程改革的策略

1.更新调整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会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这些内容也无法应用于实践当中的现象。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需要逐步更新与调整土木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掌握先进的技术,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课程的相关要求,认真选择教学内容,如需要精心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把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与新工艺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从而让学生及时掌握先进的工艺以及先进的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改善教学方法,加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目前,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课程仍旧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相对缺乏,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产生了脱节的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融合。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逐步改善教学方法,如可以将案例教学法融入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课程的特点讲解案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逐步引入案例,逐步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土木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之后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以此掌握比较散的知识点,提升教学质量。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质量的提升中,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就给土木工程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的实践专业技能,并能将这些技能以及管理方法等逐步应用于教学中。教师需要逐步提升专业技能,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专业素养。学校可以对土木工程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从而促使教师的各项技能逐步提升。学校可以与企业加强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质量。总之,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中重要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当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我们必须从态度上重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加强对课程教学的研究。学校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制定,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博.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建材与装饰,2016

第8篇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Creative Talent, Cre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in Higher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I Jia

(Civil Engineering School, Hu'nan Engineering College, Xiangtan, Hu'nan 411101)

Abstract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Creative Talent training in applicational college, to explore Civil Engineering priciple for innovative talents, also put forward several proposals for this.

Key wordscivil engineering major; creative talent; cre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引言

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范畴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简单地说,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各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品质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同时应具备战略眼光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等。其中,综合性创新能力是综合型人才素质的核心能力。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创新思维的好坏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对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己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当前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纵观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综合素质的研究型人才。另一种是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后能基本上从事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 当前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教学。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一般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实践环节教学,基础理论课课时的安排远超过实践环节课时的安排。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但缺乏动手能力。

(2)课程体系的设置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各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过分注重德育课程的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所占的课时比重比较大。特色课程和体现环境理念的课程比较少,部分高校还是空白。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培养新形势下应用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3)注重“通才”的培养模式,忽视“专才”的培养模式。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通才”的培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理论”。但是,过分强调“通才”教育显然不适合21世纪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应该要有新的变化。

(4)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中内容缺乏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实验设备比较陈旧,而且大部分设备的使用率不高,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学校内部各实验室之间的横向交流较少,更谈不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相关实验室的交流。

(5)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缺乏环境保护知识的讲授。注重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世界建筑业的共识和潮流。因此,土木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日显重要性。当前,国内各学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忽视了环境保护方面课程的设置,大多数只将环境保护作为通识课程。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结合的十分紧密,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设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学及土木与环境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设有更多的主修专业领域,包括施工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结构工程、结构力学、结构材料工程和交通工程等七个专业领域。

3 完善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应进一步强化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之符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相结合,把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中,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合理的、科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注重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两手抓,两个教学体系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所培养的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从培养体系的效果来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时代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各高校应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调整,应紧密关注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现有的课程适时地更新课程内容,遵循市场需求的规律增加新课程。调整后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适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做到既要涵盖本专业所必备的知识领域又要重点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独具的特点: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领域应当广泛和实用。新的课程体系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建筑设计方面、建筑经济方面和施工工作方面,但不局限于这三个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情况、兴趣爱好和将来发展的方向有选择性地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使之符合时代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

(3)建立和健全“通才”培养模式与“专才”培养模式的相结合培养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越来越频繁,学科的边缘现象和边缘效应也逐步凸现。土木工程专业也不例外。土木工程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向于综合化发展。各高校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进一步结合自身的优势建立和健全“通才”培养模式与“专才”培养模式的相结合培养体系。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更能符合公司或企业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专长的、应用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4)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的联动培养机制,注重两个联合培养模式。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的联动培养机制,注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纵向联合培养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社会横向联合培养模式。要使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施工一线。按照用人部门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来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学生深入施工一线可以亲自了解工程技术人员是如何组织施工的,是如何把专业知识融入到组织施工的实践中。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内,各高校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公司、企业的专家来学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确确实实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发展动态。

4 结语

现代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充分展现了该专业的个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特点。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古老而传统的专业,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升温,随着环保理念在建筑业中的不断深入,在新形势下必将进一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建筑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必将更为迫切。因此,逐步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将面临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推上新一轮的发展轨道,必须加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和管理,努力推行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素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沈祖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11.

[2]武建军,周又和.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土木工程专业.高等理科教,2008(4).

[3]郝雅翰,徐加春.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与培养环境.科技资讯,2008(22).

第9篇

土木工程结构实验教学包括很多方面,譬如结构静力试验、结构动力试验、结构无损检测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不仅有效的巩固了学生的学习知识,还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现如今,许多学校都顺应时代的潮流开展有土木工程专业,但未必每所学校都有充分的准备,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势必不如其他好的院校,我们要根据土木工程的专业特点,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每一门专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的人才,而土木工程更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的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的意义,把实验课看成理论课的辅助,只是为了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开不开展意义不大,这其实是不对的。实验是所有理论的来源,它印证并且保证了理论的真确性,所有理论的成立,都离不开大量复杂的实验,只有实验才能真切的让学生看见理论的成立,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只有实验能够证明理论和谬论的真实性、错误性,而土木工程结构试验更能锻炼学生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实干型人才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学校开展土木工程结构实验教学有着诸多的问题,在此我们便一一分析讨论。

1 土木工程结构实验教学的问题

1.1 学生的问题

高中是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千军万马只为了挤上大学的独木桥,语数外加上其他几门,从进入高中开始便是一张又一张的卷子,加上高考全是笔试,只要理解和背诵,靠着书上的公式解开一题又一题,如此长时间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让他们以为学习便是理解书上的知识,而后套用公式去解决问题,这严重的限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土木工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动手去进行实验,去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学生们失去了主动能力,只会被动的接受,不能主动积极的接受,更惶论积极主动的进行实验,这样的学生只能纸上谈兵,一旦到了用时便会手忙脚乱漏洞百出,这不是我们所希望能培养出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样卓越的人才。

1.2 教学资源方面

我国有很多的大学院校都开展了土木工程专业,这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未必所有学校都为了这项专业的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以为开展土木工程专业跟其他的许多专业一模一样,有教师和课本以及教室就可以,按照课本按图索骥,让学生去理解大量书中的知识,去死记硬背,忽略了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土木工程专业大量开展的同时,优秀的师资力量缺乏这个问题也渐渐凸现出来,肉少狼多,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培养出来,这也为实验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与此同时,许多开展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校资源设备并不能跟上教学实验的需求,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所需的设备相对偏贵,很多学校便只选择一些在预算之内的,放弃了其他的,这严重的限制了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的开展。学校的经费预算不够,土木工程的实验教学所需要的经费较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器材的购买、维护以及更新,还包括了各种实验构件的制作,而且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很多构件一般都职能使用一次,因为土木工程很多实验属于破坏性实验,导致各种配件不能够重复使用,消耗量大,使得本来紧张的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土木工程的教学经费大多是来自学校的投入,但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却是十分消耗资金的一块,这使得资金问题日益严重。老牌的学校专业器材过于成旧,没有更新换代,新建专业的学校买不起教学器材和配件,这都严重的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这种种的限制条件结合在一起,使得土木工程结构实验教学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来巩固专业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实验教学只能够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变成理论知识的附庸,不能让学生们主动的动手去发现,去理解,进行创新实验,严重的限制了优秀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2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问题的探索和改革

2.1 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作为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的主体,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认知,那么其它的改变也毫无益处,土木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不是大多数学生认为的那样,实验教学仅仅只是土木工程的衍生品,只要将理论知识死记硬背便可以,导师要努力让学生们想要主动的动手去做,去研究。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大力开展试验,培养起学生对试验教学的兴趣,同时强调实验教学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们对于试验教学的重视,让他们加深对实验教学的认知,同时,要带学生进入社会实践,让他们参观一些工程,加强他们对于实验教学的好奇心和参与性,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入土木工实验教学。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给学生自主实验,通过教师的指引和书本知识,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去进行一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积极性,学校可以增设开放性实验,通过开放性实验,学生需要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去寻找实验必须的资料。同时,应该将实践与实验相结合,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从一定的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和主动性,也从一定的方面缓解了实验室资金的紧张,而且教师的科研项目成功后也可以为实验室带来更多的资金,一方面解决了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2.2 学校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

一个优秀的实验需要优秀的导师,实验室导师有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在大力加大对实验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室对外开放来吸取维护实验室运转的必要资金,通过科研资金维护更新实验室。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必要时候可以引进其他成熟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为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能力;创新能力

一、前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覆盖面广,与其它学科关联较多、融合紧密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体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突出“适应性宽、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开阔的知识视野,能跟上未来科技发展的步伐。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土木工程人才,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土建专业人才为育人目标,通过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构建科技活动体系、发挥学术竞赛作用,联合企业社会力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育“善创想、敢创新、能创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生,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二、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要求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知识拓宽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立足于广东,面向全国,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化土木工程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土木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方面,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适应广、后劲足”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征的要求,重视创新创业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造条件。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

为了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始终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同时把学生思想工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立体式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第一课堂:培养学生宽厚的专业知识

1、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发挥学科潜力。从事土木工程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数理化、外语、材料性能、结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积累以及技术发展的速度都很快,学生在校短短几年时间里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加之目前有些课本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使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可能面临老化的危险。为开放国内建筑市场的需要,建设部对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重大调整,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建筑设计、施工,为了解决能源,在民用建筑工程领域进行建筑节能强制性设计,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而这些较新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教材是学习不到的,这就需要通过讲授专题,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求学生不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稳固,而且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技术创新能力,有在实践中发展工程技术学科的潜力,更好地在高科技发展中立足,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明确工程技术应用方向,构造专业知识结构。拓宽专业知识,是多年来教育界不断研讨的课题。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范围和知识内涵,因此,在培养目标上要确立宽窄合适的技术应用方向,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从专业结构模式方面探讨,可以结合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知识,综合分析研究课程设置,拓宽土木工程知识面和生产施工工艺过程。尤其是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去了施工单位的现实情况,更应该加强学生对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在施工技术的教学上,应当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增加大学生去施工现场从事实践活动的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宽知识面,培养实用型人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土木专业人才在社会中角色随时间发展而改变。一份报告表明“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的5~10年内可能从事技术工作,10~15年后从事经济管理方面工作的会占较大的比重,20年以后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将会突出出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直接从事管理工作和经济活动,而且要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这就需要在专业调整中考虑到工科和文科知识的兼容,紧跟时代的发展和根据中国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应付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扎实的创新能力

1、联动师生,打造平台培育创新意识。学院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组织化的管理与创新氛围的营造为支撑,成立了学生创新工作室,延伸课堂教育,打造专有平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学生创新工作室脱胎于学院的兴趣社团“创想工作室”,聚集了具有科研兴趣与实践热情的学生,形成一定的群众基础。学生创新工作室接受本科生与研究生创新创业团队进驻,为学生提供办公设备与实验条件,便于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或者项目研发。通过指导教师的教育、启发与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促进与竞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与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创新品格与团队协作精神。

2、构建体系,丰富活动强化创新能力。学院积极承办学校学术科技节活动,并始终以“专业特色显、科技含量高、文化氛围浓”为导向,学院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意文化活动,通过整合提升,创办了系列活动品牌“鲁班节”,以我国古代著名的土木工匠、发明家鲁班命名,旨在弘扬善于发明创造的“鲁班精神”,鼓励广大学子培育科学创新精神,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改革,“鲁班节”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已形成力学架构大赛为核心,多项与专业相对接的比赛并存的活动体系。

3、以赛代培,拓展渠道孵化创新项目。除了搭建课外科技活动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学院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例如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测绘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广厦杯”粤港澳高校结构涉及信息技术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学院以参赛为契机,检验育人成果,拓展育人途径,进一步提升同学们运用理论知识,实际动手操作,凝练创新成果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增强综合素质。依托各类比赛,学院开展赛事宣讲、专业辅导、优秀作品展示与评比表彰等,有效提升各项赛事的群众基础。此外,选拔一批创意好、技术含量与实用价值高的学生作品,组织专家教授进行重点技术指导与资金资源支持,参加“挑战杯”竞赛等重点国家级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4、协同校企,聚集资源助推创新成果。学院积极开拓途径,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协同社会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的整体创新与实践能力,吸收企业资金赞助,用于支持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表彰优秀学生等。在我院的推动下,学校与广东中山环宇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中心成立十多年来,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参与科技竞赛等提供了活动场地、实验设备、学习模具、企业导师、后勤服务等环境与人员保障,成为我院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企业实践实习活动,或依托企业生产需求开展科研项目,邀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为学生做主题讲座或项目指导,通过多项举措引入企业加入学生创新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贴近生产及研发需求的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解决学生创新资源及活动不足的难题,开创学生、学院与企业共建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基于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强调学生应做一个“又土又木”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求学生学好“土木”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为人处世上也要体现“土木”特色。其中,以“土”为本,要求学生要接地气,少一些花哨的“洋气”,多一些脚踏实地的“土气”;以“木”为魂,要求学生要懂得“木讷”的精髓,孔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土木专业的“木”就是要做一个“木讷”的人才,即“纳言、敏行”。

四、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我院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式人才培养,学生培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我院本科生成功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多项,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数学竞赛、力学竞赛、结构设计大赛、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等各种竞赛中等课外科技竞赛和实践活动,综合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提高。学院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先后在相关大型企业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始终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领域保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就业服务形式,增强就业工作成效,助力广大同学充分挖掘自身优势,顺利走上工岗位,开创美好未来,总体就业率连续五年达到99%以上。

参考文献

[1]唐艳娟等.“专业竞赛”在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石河子大学水建学院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3,(01):105-106.

[2]付云松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探究[J].大学教育,2015,(10):134-136

[3]陈爱玖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5,(01):1-3.

第1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国家注册工程师;模块化实践教学

土木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中,面临着对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极为旺盛的局而,如何针对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优化教学模式;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建设,培养出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土木工程师,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1][3]。

一、模块化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

2、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模块化教学体系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课程改革中,以课程的模块化为核心特点,把知识点做成一个个模块,模块之间相互组合,从而适应不同要求、组成不同课程,解决了传统课程体系中知识点重复率高和新知识更新慢等弊端,受到科大学子广泛欢迎。目前,中国高校的诸多学科,课程体系普遍以若干课程为核心,每门课程本身自成系统,课程内部结构完整,不同课程之间知识重复率较高,这使得课程不仅量大,且新知识和交叉性知识很难融入其中。中科大化学院在改革中借鉴“剑桥模式”,组织各专业、基础课教授研究剑桥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学院原先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化学学科前沿和数理基础,采用切块、重组的方法,切块列出化学基础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重新分类,组成现在崭新的基础化学教学体系。以量子科学为例,过去化学专业的学生一般不要求学习量子知识,但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显现出量子科学对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课程模块化之后,本科生在基础课阶段就接触量子知识,学生很容易在知识的交叉融合中得到启发。试行“剑桥模式”后,每门课程学时数由原先的60至80学时,减少到20至40学时,知识重复率变低,学生自主性大大增强。

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严重不足

在“大土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绝大多数设置土木工程专业学校都是以宽口径制定培养方案,开设的理论课程涵盖各类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所开设的实践项目也基本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丰富的实践项目[4][5]。但由于不少学校制定培养方案时未充分考虑科学性和系统性,就课程而课程,而不是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实践环节的衔接问题,致使专业学习体系性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化、综合化及相互融合。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前期设置的课程大多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偏重对知识的传授,主要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互动式教学偏少,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训练方式僵化,即使是设置了试验课时,但未能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最终导致学生一是感觉基础理论知识抽象,理解和掌握困难,二是不知所学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工程实践[6][7]。这种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小融合或不融合,难以培养学生在复杂工程现象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实践教学缺乏深入性和实际价值。

长期以来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现场实习)虽然占很大比重,包括认识实习(2周)、教学实习((4―5周),生产实习(3―4周)、毕业实习(4周)等,但由于实践基地建设薄弱,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实践积极性不高。而土木工程量大、工序多且复杂、建设周期较长,如果实习时间短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了解工程的全过程。学生动手参加生产实践机会少,使得学生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施工组织管理难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毕业后工程实践能力差,难以独立承担工程任务。

而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对土木工程从业者非常重要。因此,必须改变实践教学的传统观念和方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而深入研究和开发,构建适应培养各类土木工程师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2]。

三、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本思路

根据国家注册各类土木工程师四大核心能力要求,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善创新,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以土木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基本指导,以学生为本,教学培养方法改变为手段,校企合作为突破,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紧扣“一个中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照“三个系统(能力结构、实现途径、保障体系)”、涵盖“四个模块(基础动手能力、专项技术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专业综合能力)”。

1、“一个中心”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

针对该目标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体现基本理论的工程概念和应用;在实践教学中,体现基本方法所蕴涵的工程概念和原理,从而实现原理、方法、应用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

2、“三个系统”是能力结构、实现途径、保障体系,贯穿学生四年的整个学习环节中,构成实践教学的核心。“三个系统”的思路针对每门课课程设计和课程试验分别设置,弥补专业教育系统性缺乏、知识体系零散的缺点。

其中能力结构是核心,作为从理论到实践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涵盖专业课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的学习后,根据专业能力的不同分组设置。实现途径是通过各类实验课程设置,提高每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试验的比重、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托于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学科平台实验中心,开发、改造一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与课程教学紧密配套[8][9]。

保障体系中,四年教学过程中分时段通过集中实践、课外实践系列感知实习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3、“四个模块”是基础动手能力、专项技术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

基础动手能力训练是第一层次,指针对某一专业技术基础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术能力训练是第二层次,指针对某一专业技术方向开展能力训练。其功能认识到学习目标,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学习各项课程、各项课程可解决那些问题,如何利用各项课程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真正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第三个层次,通过训练独立、开放、外向型和创新意识以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等土木工程师能力的目的。

实践教学“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和四个模块”的构建不是按照条块分割、学时分离而设,是按“综合一分解一再综合”的关系设计的,既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又达到了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学习目标,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学习各项课程、各项课程可解决那些问题得目的。真正锻炼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上述能力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等土木工程师能力的目的。

四、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实施

为了论证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性,以便进一步完善,以“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为例来说明。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类课程(如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必修的专业课, 它以各类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合同管理、项目管理或工程经济原理为对象,研究建筑工程中各种建筑物 ( 构筑物) 和其主要工种工程施工技术和组织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及工程经济基本规律的学科, 该类课程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部分。该类课程涉及专业知识面广, 而且量多, 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等知识为一体, 是一类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

过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般都是 “一本教科书, 一支粉笔”, 以教师为主体, 以书本为中心, 单纯的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工程管理类课程自身涉及面广、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10][11]。土木施工课程,一些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施工机械的性能及操作过程、施工器具的构造和工作状态、施工技术应用的运行过程等内容, 很难单纯用语言来讲述。如脚手架工程、砌筑工程、防水工程以及吊装工程等, 特别是桩基工程, 因为桩基种类繁多, 施工方法各异, 在课堂上讲授其施工方法时, 教师以为讲清楚了, 学生也认为已经掌握了, 但当学生到现场参观时, 才感到实际工程与从书本上了解的大不相同, 尤其是利用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 施工方法, 仅凭教师的讲解, 学生只是一知半解, 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质量上不去。

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类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改变过去靠教师采取 “粉笔+ 黑板”的教学方式方法, 不但可以变繁琐为简单, 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效率。如果这部分内容能用图片、录像等煤体资料加以演示, 能够让学生有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不但省时, 而且省力。特别是对一些路途较远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的管理理论,且正在实施的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或管理项目, 我们教师可以到施工现场或项目所在地,跟踪收集第一手资料。

为了确保该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行,完善相应配套教学改革工作,其中的重点一是建立工程实例专题库;二是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与黑龙江省建工集团、黑龙江省建科院等企业建立长期实习基地合作关系;三是实验室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部分进行改革,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

“以国家注册工程师为导向的培养计划”是个重大教育改革计划,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博,庞学光。论高等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及适应性专业教学组织形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0(8):61-65

[2] 崔武文.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教育探索, 2007(5).

[3]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4] 王春芬,王恩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136-138

[5] 韩涛,孟昭博,汤美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0(6):163-164

[6] 土齐仁,郑艳,贺成斌,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信与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9):96-98

[7] 周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56-157

[8] 代国忠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028-1030

[9] 姜秀英.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高等理科教育, 2001(4) .

第12篇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知识结构合理、技术与经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据统计,近5年59%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1],工程管理专业日益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对于普通高校工科教育定位,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学术界在参照发达国家的基础上,认为工程科技人才除精通本专业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工学基础知识,并对相邻学科有所了解;业界则认为,高校专业设置范围广,重点不够突出,毕业生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进入企业之后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要求。据笔者了解,一些实践性强的行业(如工程造价行业等)甚至更青睐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模式的争议长期困扰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冲突尤其严重。一方面,专业化、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其职业规划与未来成长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其所从事的工作中是否可以尽快独当一面,是其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统计表明,虽然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广泛,涵盖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诸多行业,但其就业重心仍然集中在施工领域[1-2]。以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超过70%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工作。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予以重视。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从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强调施工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施工组织与管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根据施工技术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这不同于一般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与开设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高职高专的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相比,本科专业的属性又决定了其不可能根据实际岗位问题进行课程组织,也不可能弱化学科知识逻辑体系而强调具体岗位技术或技能的熟练操作。因此,对比土木工程专业和一般高职高专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备如下特点。(1)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管理”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同时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与实践工作。这一点在课程学时分配上体现较为明显。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大纲中,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5%以上,这一点迥异于土木工程专业。(2)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除了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局部性规律外,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努力研究土木工程施工的全局性规律,着眼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组织与部署、施工方案选择等问题。(3)“行业能力导向”特征明显。不同于高职高专的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专业将“职业岗位”扩展至“行业领域”。也就是说,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不仅是为施工岗位设置,而是为建筑行业设置,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具备在建筑行业不同岗位(如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4)与其他经济、管理课程联系更紧密。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技术经济、项目管理等基础知识,能够在施工方案设计、施工部署、施工组织过程中熟练应用其相关原理。

二、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述,学生课后复习,课程结束后再通过对应的课程设计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极强。对操作性强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或技术,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远远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以讲述、投影、幻灯片为教学手段不如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本科院校的学生不能像高职高专学生一样通过顶岗实习等手段获取施工过程的感性认识。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成为土建类专业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2.课程学时偏少,不足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

与组织程序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庞杂繁多,涵盖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共计16章,且每章节内容均不可或缺。以知识层面而言,课程知识结构涵盖力学、材料、测量、施工技术、网络技术、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为满足教学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据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合理学时(包含实践)应为80学时以上。然而,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多为4学分,64学时[3],课程学时偏少,难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3.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多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亦不例外。具体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工科特性使其“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课时在16学时以下,有些甚至只有6个学时。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建筑行业长时间处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下,建筑行业的快速增长导致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进而影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就业率的光环下,工程管理专业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出身于土建类工科专业,如土木工程等,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也导致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4.不同模块之间脱节严重,相互关联少

与基础课不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章节之间跨度大、联系少,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点。例如,土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之间几乎没有知识上的联系。然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被放到同一课堂进行讲授。因此,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模块之间联系较少,脱节现象严重。然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全局性培养目标使学生必须注重不同施工工艺或者分部分项工程之间的联系,进而统筹安排,达到建设项目“质量一流,工期、成本合理”的目标。

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申报了2011年度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得了校内立项和科研经费支持。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与时俱进,合理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随着建筑业的国际化,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土木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日益成为相关企业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以2012版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为契机,经过广泛调研,积极修改、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一方面,增加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共计96学时(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2周、2学分),基本涵盖该课程的所有章节与内容;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使其易于进行模块化、专业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如分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等。

2.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并重,凸显专业管理特色

为凸显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在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大纲,调整了章节、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做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首先,在学时分配上,经过调整,工程技术模块共计40学时,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共计24学时,实践模块2周,在学时上保证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施工技术教学模块,穿行相关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类相关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由点到面,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中,除传统的施工专项方案制定,要求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与施工部署,按照要求进行流水施工组织与进度计划编制,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优化与施工平面图布置,最终按小组完成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例如,将两个班60位学生分成10个课程设计小组,每个课程设计小组负责编制一个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包含4个施工专项方案,施工总平面图、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等6项主要任务,分别对应6位学生)。每位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由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团体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给出,个人成绩由课程设计小组成员讨论后投票确定。最后,将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分散在理论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伊始,指导教师同步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组织学生开始进行课程设计,并定期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点评工作。分散课程设计的初衷有三:一是避开学期末实践性教学的高峰,避免因为课程时间冲突而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下降,确保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二是与理论教学同步,便于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利用团队作业(团队设计)的思想,利用课程设计小组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进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以案例为主线,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点零散、跨度大等模块化特点,课题组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讨论,课题组首先按照课程内容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分解为土方与基础工程等六大模块。其次,以一个施工工程案例为主线,分别针对上述六大模块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模拟案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部署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经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学生反响强烈,效果较为显著。

4.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实践环节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教师“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另一方面,集中式走马观花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课题组构建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上述模块化划分,分散完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刻安排专题训练、现场参观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