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时间:2023-06-19 16:18:29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4-0229-03

1引言

高校人事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关系到全校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乃至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自身的发展.现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传统模式的人事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推行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以实现自动化办公,改变管理人员的传统理念,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人事信息资源利用率,成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能够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仅从工作、技术角度出发,而且需要人事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坚定开展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人事工作有序、稳定的进行.因此,结合工作现状,综合考虑,在学校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学校建设了基本符合人事管理工作需求的信息化系统,规范工作流程,实现人事管理工作现代化、科学化的转型,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学校的发展,满足广大教职工的诉求.

2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点

2.1情景复杂,事务繁多

人事管理工作涉及到人才引进、人员基本数据管理、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离职退休、各项培训、考核、统计报表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等.这些工作都与学校教职工密切相关,涉及到的信息量较为庞大,且不同情景、不同阶段统计需要的数据不同,面向的对象不同,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同,除此之外,每项事务都有严格要求,不容出现丝毫懈怠和差错.

2.2数据频变,维护困难

人事管理各项工作产生的数据属于动态指标,变化量大,涉及范围广,需要人工及时维护,例如人员基本数据是学校各工作单位的数据源,人员的岗位、职称以及工资福利数据都会随着个人的职业发展发生变化,因此及时更新数据,保证学校各工作单位数据的一致性就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传统的纸质记录方式不仅人工书写量大,维护时间长,难以长期保存,而且不便于查阅和共享.现如今学校虽然已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了现代化办公,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孤岛、数据重复保存、数据冲突等维护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资源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共享性.

2.3技术先进,观念落后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许多先进、成熟的技术,奠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推动了人事管理工作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的转型.人事管理工作采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了系统管理,能够做到数据一致、长期保存、动态更新、数据共享,但是学校教职工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能很好的接受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认为改革给个人带来了不便,无形中制约了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突破性发展,造成人事管理工作出现传统模式和现代化系统管理模式双管齐下的运行模式,不仅给人事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的重复率,而且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学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3.1系统建设背景

人事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数据范围广、数量大,数据多采用电子和纸质版本同时保存的形式,且电子版本仅限于U盘、硬盘及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存储形式,纸质版本装订成册,在固定空间存储.此种存储方式有利有弊,采用电子设备存储,方便数据的查询、携带、迁移及共享,但是电子设备均有相应的使用期限,且不同的系统软件对于U盘、硬盘的识别存在差异,电脑系统存在版本更新,存在硬件和软件的兼容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设备硬件与软件不兼容,会出现数据识别不了、数据丢失、数据损坏等相关问题;采用纸质版本保存的数据,虽然可以保存最原始的记录,随时查找,但是会因为频繁翻阅,存储空间防潮、防虫工作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存储介质损坏,数据保存不完整,数据模糊不清,数据损坏等现象.因此,人事管理部门需要建设人事管理应用系统,做好数据管理、维护、存储等工作,实现数据随时查询、翻阅的目的,且做到数据及时更新,减少数据存储量,统一为各单位提供最新决策数据,实现更加方便、快捷的数据共享.

3.2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以人员基本管理为基础需求,以“实用、方便、稳定”为准则,确保系统结构优化、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同时,系统需要考虑功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求,适应管理人员实际工作的变动.系统开发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标准化:遵循国际、国家、行业、教育部以及学校现有的相关信息标准;2.网络化:基于互联网、校园网进行访问;3.个性化:符合人事部门个性化需求,自定义功能模块;4.可扩展性:接口灵活,能够与校园其他平台无缝对接;5.可靠性:系统架构使用技术成熟、先进,能够稳定运行;6.安全性:系统数据加密处理后存储、备份,系统无恶意漏洞.

3.3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本系统设计主要以人事管理工作的人事人才方面工作为依据,重点设计功能包括机构管理、人员管理、招聘管理、薪资管理、报表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各功能模块设计简单介绍如下:3.3.1机构管理主要包括功能为单位管理、岗位管理、基础设置等,实现对岗位、机构编码,按照学校机构设置方案对机构和岗位进行设置和管理,并以此数据为基础系统自动绘制机构图,更加直观的展示了学校的机构设置,其中机构图可以以PDF和EXCEL形式输出,便于打印,历史机构可以记录、保存机构和岗位变动、调整的历史.3.3.2人员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基本数据建立、人事异动、信息维护、统计分析等,实现全校教职工数据库的建立,为学校统一信息门户及其他应用系统提供准确、唯一的源头数据,实现教职工岗位、职称、学位学历等信息异动的记录和存储,并按照不同统计指标项生成数据表、分析数据等供领导查阅和决策,为教职工对个人主要信息、异动信息的查阅.3.3.3招聘管理主要包括招聘需求管理、招聘实施、面试测评、录用总结、统计分析等,实现各用人单位统一上报招聘需求、招聘岗位,网上接收简历投递,在线完成简历分发和筛选,并可以通过系统给应聘人员发送录用通知,最后实现以招聘数据为基础,按照不同条件(如学历、专业等)进行统计分析,为后期招聘工作提供参考数据.3.3.4薪资管理主要包括薪资变动、薪资发放、薪资分析、保险管理等,实现学校合同制人员薪资发放记录,并以合同制人员薪资为数据可生成薪资分析图表供参考.3.3.5报表管理主要实现与省内事业单位人才、工资报表的一致性,统一按照省级单位要求制作和整理模板,报表之间校验和计算可以实现自定义,报表分析和归档可以对年报数据进行反查和保存,方便及时修正,方便历史数据查阅、对比.3.3.6系统管理主要实现对人事系统中权限设置、角色分配、业务流程、安全策略等一些系统管理的操作,保证系统业务正常运行.

3.4系统运行环境

3.4.1软件环境本系统基于J2EE技术,采用以中间件为基础架构的B/S/S三层计算模式构建业务软件的体系结构,支持跨平台应用,实现了硬件平台的无关性,并在开发过程中采用了SOA标准,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灵活性.客户端软件需要安装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IE6.0以上浏览器.另鉴于系统中表格管理功能的特殊性,需要另外安装系统自带的插件,保证表格工具的正常使用.服务器端软件需要安装MS-WindowsServer2008R2版本的操作系统,SQLServer2000sp4版本的数据库软件,Tomcat6.0版本的系统部署软件.不同的数据在服务器端统一存储、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3.4.2硬件环境结合学校现有硬件设施的统一规划、虚拟化建设及可用配置,充分考虑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并况、运行速度以及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本系统采用IntelXeonE5—2660服务器,2.2HZ处理器,32G内存,600G硬盘,其中300G硬盘用做RAID备份.

3.5系统应用

现阶段,学校人事管理系统已启用.首先,作为学校人才招聘的网络平台,由各院部上报招聘岗位和相关的要求,学校人事部门审核,审核上报学校研究,研究通过后由各院部公布岗位和要求,应聘者通过此平台进行网上简历投递,各院部自行进行简历初选;其次,作为全校教职工基本数据源头为学校信息门户、教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教职工基本数据自动流转到各个系统中,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给各院部都分配一定的权限,可以对每年入职的新教职工进行信息采集,信息采集结束后上报人事处审核,审核通过后各院部只有浏览权限,定期对相应院部的教师信息进行核查,如发现有需要修正信息,将修正信息上报人事处,由人事处工作人员统一及时更新、维护,避免出现信息不一致的情况;最后,系统中的数据为学校年报提供参考数据,并能够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筛选、分析,形成分析图,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决策提供支撑依据.

4人事管理系统对人事工作的影响

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产物,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技术的发展,顺应学校的发展趋势,顺应人事工作的改革路线,对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1人事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系统构建的数据库保存着全校人员信息,支持按照不同条件组合查询,人事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按照不同的条件组合系统自动处理查询出当前符合条件的人选,并生成EXCEL或PDF格式的电子数据,节省了查阅、整理表格的时间,节省了整合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处理事务的效率,比传统的工作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2人事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如系统从建设到使用都需要人事工作人员参与,前期系统的需求调研让工作人员能够以信息化的思维去梳理自己的工作,中期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需要工程师和工作人员的反复沟通,包括工作流程和思路,让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了系统设计和功能实现的基本原理,工作人员可以站在工作角度,更好的挖掘出需要实现信息化、系统化的工作,更好的思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改革方式,后期系统的使用更加需要工作人员亲自实践、操作,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系统的使用规则和方法,出现小问题能够独立解决.经过不同阶段的锻炼,人事工作人员不仅精通人事业务,而且掌握了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成为了具备较高人事业务素质和信息化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4.3人事管理系统加强了各科室的团结协作

如人事部门各科室由于工作内容的差异,对人员信息统计、分析的范围各不相同,传统方式由各科室自己建立需要的数据信息,难以实现数据共享,除此之外,各科室工作人员维护数据不能同步,导致重复数据的不一致性、不准确性,现在转变为由系统统一存储一套完整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建立是按照各科室实际工作要求,去除重复数据后组合而成,各科室有权限查看到所有完整数据,但是不同类别的数据变动需要由归属科室维护数据,保持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4人事管理系统提高了人事部门的服务水平

如教职工信息中的岗位变动时间、合同时间、初次定岗时间,人事政策、制度、工作动态等,教职工本人对于此类信息不能很好掌握,导致在以往需要此类数据过程中需要教职工花费时间去查阅文件资料.现在由系统记录、保存、公开了相关信息,人事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按照文件更新、维护,也将此类信息反馈给个人,方便教职工个人登录系统可以随时看到这些信息,为教职工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人事工作的公开化、规范化,扩大了教职工的知情权,从而全面提高了人事部门的服务水平.

5结语

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学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了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了便利,但需要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系统数据的维护工作,然而目前人事部门人员较少,一人兼顾多类工作事务,系统的维护就无法做到实时的、动态的更新.另人事信息的审核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但有些部门对此重视度不够,导致信息审核不严,降低了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学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需要从顶层到下层提高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认识,加强信息化管理的业务素质,促进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扩大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凝聚力量共同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宇馨,朱江.浅析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人事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0(12X):283-283.

〔2〕王树珩.浅谈信息化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展望,2014(23):19-23.

〔3〕纪可研.高校人事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J].科技视界,2014(28):102-102.

第2篇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Analysis and Design On College Personnel MIS

Kong DeFeng,He YuYou

Zao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Zaozhuang,Shandong,277500

Abstract:In this paper,analysis the problems on the current personnel mis,and according the suitable demand of college personnel department,we design the system,provide case and module.

Key words:College personnel;management;info system

用好人,才能搞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软装备,现在虽然存在很多的人事管理系统,但大部分都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制定,导致很多学校的人事信息管理还停留在Excel的时代,仅有的一些高校人事系统由于需求制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不能为高校人事部门所采用,因此我们针对高校的特点和需求,开发设计了一款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下面我们阐述该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1.系统开发目标

开发一个针对高校人才独特情况来进行人才信息的分析,管理,人才的调度,达到最优化人才使用和易管理性的目标。

使用目标:

(1)简单,易操作,非计算机人员不经过培训或简单培训即可使用。

(2)后期维护简单,扩展方便灵活。

2.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和其他人事管理系统的共同和不同点分析

共同点 查看,修改,添加人员 部门管理 职务管理 角色划分 信息统计

信息打印 人员查找 人员调度 人员考核

高校具有自己的独特点:

(1)部门变动不大,部门的设立比较固定,一般不增加或减少部门。

(2)人才专业变动不大,专业学科种类比较固定,新增或删减很少。

(3)人事流动性不大,每年新增或流出人员占员工很小比例。

(4)需要科研项目和论文的管理。

(5)职称管理,对于高校人才来说,职称的晋升关系很大,因此需要该模块。

(6)教师授课情况管理,工作量分析。

(7)暑假,寒假值班管理。

(8)师资衡量,作为教师培训,晋升职称的参考。

企业需要,高校不需要的功能:

对于员工的签到,和工资,不涉及,主要原因,高校员工的签到和企业不同,高校各系部有自己的规定,且各系部统计方法不一样,高校人事部门一般不负责全部员工的签到,如果要统计,可由各系部自行上报。工资由于高校一般都由财务处和主管政府部门财政局负责,单独一套发放标准,一般不需要进行单独开发,如果有需要,可以进行二次集成。

3.需求和功能模块分析

(1)查看人事档案

用户可以根据专业,部门,职称等来进行人才信息的查看。

(2)添加人事档案(可登陆系统添加,也可由人员自行填写到Excel进行导入添加)

(3)人员删除

管理员可以根据用户标识来进行删除,由于删除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我们这里不使用“姓名”或其他属性来进行删除操作,同时我们设置了删除的阶段性可恢复和删除的二次确认。

(4)修改

管理员可根据需要,选择需要修改的用户信息,然后查看修改的用户,进行修改。

(5)批量修改

对于大规模用户的资料修改,可以使用批量修改功能,此功能可以同时使用“数据转换”功能来进行替代。

(6)职称管理。教师职称的晋升修改,按年度和晋升类型进行统计,要求实时做出统计图形。

(7)授课管理。可根据老师自行填写的EXCEL来进行数据转换操作,然后可以统计,查看。

(8)寒暑假值班管理

(9)人才调度。通过人才评估系统,结合系部情况,达到最优化人才配置,进行教师的调度安排。

(10)调度统计。对每个员工所有的调度安排,可以进行统计查看。

(11)人力评估系统。根据影响因子:授课,科研项目,论文,学历,其他等,来进行人力的打分评价,通过评估系统,来进行人才的调度,达到优化配置,各尽所能。

(12)万能搜索。能够通过自定义条件来进行数据搜索。

(13)万能统计。能够根据自定义条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

(14)数据转换功能。由于办公系统一般都使用office文档,因此需要文档和数据库之间能够进行转换,包括格式,数据。

(15)过滤器的开发。修改,添加,转换使用。针对高校人才设计内容非常多,而我们往往并不需要所有的栏目信息,同时为了灵活性和可看性,我们设置了过滤器来进行数据的操作。

(16)可扩展,二次开发。对于系统的栏目和数据库的构建,需要能够进行二次扩展。

(17)安全性。关键数据需要MD5加密,拦截和过滤SQL攻击,同时建立基于角色(RBAC)和路径的系统授权认证管理。

(18)容错性。由于存在人员对信息的误操作,而对信息的录入量非常大,因此我们需要系统具有一定的记录性和容错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可恢复性。

(19)查询接口API,需要授权才能使用。主要为了方便其他组织和单位调用,比如上一级主管部门,使用xml,或json来返回数据,同时该功能需要授权才能使用。

4.用例UML设计

对于系统的整个设计,我们可以使用UML用例图来表示,这里我们把整个大结构图(如图1)展现出来。

对于其中的“数据录入”,“数据编辑”,“信息转换”,“数据统计”四个用例来说,他们也可以称之为基础用例,意思就是他们是为其他的用例来服务的,其他的用例也是基于他们为基础的,同时这样设计的好处是能够使系统更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5.结束语

我们在本篇文章中主要阐述了针对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系统该如何分析和设计,使得它适合高校人事的特点,同时我们还比较了和企业型系统的相似和不同点,最后我们使用用例图来描绘整个系统架构。

参考文献

[1]Tricia Ballad[美].William Ballad[美].姜燕梅,罗云峰译.PHP应用程序安全编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韩彦铎.浅议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及使用[J].管理观察,2008,23.

[3]徐宝文,卢红敏.UML与软件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ERP;GRP;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30日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加快了社会现代化进程,高等院校在我国信息化发展中,人员素质普遍较高,计算机的应用相对成熟且水平高,普遍依托于校园网络建立了OA系统、教务系统等办公自动化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教师和学生,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在发展中也逐渐显露出管理信息化自成体系的弊端,需要一个集成化的系统来保证高效运行。

一、高等院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除一些知名高等院校发展较高外,其他普通高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校本来由几所不同的学校合并而来,面积增大的同时,也出现了好几个校园。为加强管理,在内部也开发出了校内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图书管理等各类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大都还是各部门自主建设,没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标准,没设立统一标准信息编码、数据字典和数据接口。客观上造成各部门间的数据信息难以共享和交换,形成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虽然有些院校也建立了对外的网上查询系统,但也仅局限于基本财务信息的查询,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仍然通过纸张凭证来完成,还没有建成一个跨多部门的综合管理与监督的系统。

就财务管理而言,许多院校现行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主要包括账务管理、学生收费管理、银行票据管理、工资管理、财务信息查询等子系统,主要以账务管理为核心,用电脑处理日常例行的数据信息,并根据要求提供相应的报表,可以说是较为简单的软件模拟人工会计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其处理模式是固定的,难于支持财务决策、规划和分析活动,不能为高层决策提供依据。各子系统之间往往也形成“信息孤岛”,工资系统、个人扣税系统、公积金系统等都是各自为政,数据不能有效传递,也不能直接提供给账务系统,差错量和工作量都很大,远不能达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二、ERP与GRP在高校应用的提出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它是一种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于一身的可以对企业业务全流程进行管理和监控的管理软件。目前ERP在我国应用已趋于成熟,在许多大中型企业都有应用,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

GRP是指建立在现在通信技术之上,以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合理配置政府资源为目标的管理系统。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优化决定于政务流程的优化程度,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源于政务信息的共享程度和政务资源的整合程度。GRP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思想为政务流程管理和信息集成。要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资源的垄断和封闭,强化政府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使政府资源真正服务于社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GRP在我国现在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例子不多,成熟的很少。

高等学校教育在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后,数量大为增加。随着各高等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的投入增长,在财务管理上面临着办学资金流量猛增、财务预算两级管理改革和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的趋势;在学生管理上,各高校扩招引来大量学生入校,学费、贷款、欠费管理等面临管理难点;人事管理上,随着教师队伍的壮大,出现了流动大、进出频繁、绩效工资、三险一金的汇缴、工资频繁调整等复杂情况;其他还有科研经费管理等方方面面。在目前校园信息化建设已有较好基础的条件下,如何科学规范地利用好各方资源,充分用好办学资金,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办学效益,成为各高等院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就是使用ERP或GRP管理成为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推动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利于资金与资产的科学规范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高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三、高等院校ERP或GRP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高等院校信息化管理中的功能性需求

(1)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要求能够跨平台运行、能够支持多种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以便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规模、经费的投入、学费收入等业务需要和后勤集团等经营性单位的经营能力选择最佳平台,并且在现有校园网的基础上顺利实现不同应用水平阶段的平滑过渡。

(2)必须满足多种应用集成的需要:许多院校目前信息化状况都有所不同,有些需要从头做起,有些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设施,比如财务系统、图书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工资系统、代扣代缴个税系统、公积金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使用这些系统的人员早已经能熟练应用,因此从节约已有投资和不影响业务使用出发,要求ERP或GRP系统都要能够与这些已经存在的基础设施进行集成,并保证学校内部和校区之间的数据交换与传输。

(3)能够支持智能化信息处理和决策:随着高校对于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要求的逐渐增强,信息管理基本实现业务智能,主要采用各种统计分析的手段,根据事先定义的各项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指标获得分析的结果,并以图形、表格等多种方式展现给不同层级的决策者。要求ERP或GRP系统在业务处理方面尽可能实现智能化。

2、高等院校信息化管理中的安全性需求。我国的高等院校目前都属于事业单位,一部分经费属于财政拨款,学生的学费收入也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先缴后拨。但拨入的资金都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中专线进行,实行物理隔离,安全性不存在问题,其他系统的安全性要求不高,在现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就可保证。从安全性而言,GRP系统比ERP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要求。由于GRP系统涉及到的数据大部分为我国政务、财政、金融等关键数据,因此要求更高的安全性。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ERP系统相对而言,往往需要在用户管理、权限分配、系统日志和审计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要求,一般不会出现需要进行物理隔离的情形,同时在标准体系建立、信任体系建立、安全保证体系等方面的要求较弱。这也就意味着上GRP系统比上ERP系统在安全性投入上要大得多,许多部门的计算机都要增加双备份,操作难度加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

3、高等院校信息化管理中的易用性需求。在易用性方面,GRP系统要求比ERP系统要高。主要原因在于系统的用户信息化水平。与ERP系统相比,GRP系统主要应用于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系统涉及到的用户普遍信息化水平较低,针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相对较少,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很少使用或者甚至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因此GRP系统的使用和业务处理也就无从谈起了。虽然高等院校的人员素质普遍较高,计算机的普及及应用也熟练,但毕竟业务没有企业复杂,操作要求还是以简单点为主合适,对推广也有益。在之前企业使用ERP时有这样的说法:“不用ERP是等死,用了ERP是找死”,就说明了ERP的难操作性。但GRP的难操作程度一点不比ERP简单。相反,因为培训不到位,GRP更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因此对于GRP系统提供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真正使GRP系统易用并真正在政府领域成为可用的系统,值得每一个GRP系统提供商深入地进行思考。

四、高等院校信息化管理选择ERP与GRP结论

综上分析,ERP与GRP在高校信息化管理使用中各有优势。首先ERP在资产、成本、库存、客户的关系处理中比GRP要占优势,对高校这样一个大型的事业单位而言,因为存在着一定的经营行为,在办学中还要考量平均成本,以便节约资金。同时高校又有着其特殊性,必须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激励教师员工在教学的同时投入更多精力去搞科研,达到科研立校。这些特殊性又不同于政府的其他事业单位,有些方面和企业的性质有点类似;其次在安全性上,表面上GRP比ERP要求要高,在实际的运行中,高校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是财政拨款,必须要有安全性保障,实际这部分资金在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中是单独物理隔离运行,安全性一点都不存在问题。而GRP在建立之时,许多地方都要求内网外网分离,甚至进行物理隔离,势必投入巨大,在高校大兴土木进行基础建设之时,无异雪上加霜,将影响其他投入;再次,ERP比GRP在成熟应用上更胜一筹,有比较好的应用先例,可以少走弯路,虽然GRP的优势在于它的操作方面略显简易,但相对于高校,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对ERP系统略加培训,会很快掌握,上手不存在问题。由此分析可得出结论: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议采用ERP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林.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12.

第4篇

关键词:IT运维;IT资源统一监控;高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20-03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业务系统的技术支持和IT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已经成为学校主管领导、业务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一个随信息技术深入应用而产生的新课题。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IT运维部门也都有从传统的、零散孤立的网络软硬件维护上升到基于业务、基于ITIL的IT运维服务管理层面的需求。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也为IT运维服务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在高校的应用实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高校运维现状分析

IT 运维理念是目前业界被讨论的众多热门话题之一。国内的IT运维系统也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这些系统由于针对领域的不同其特征也各不相同。高校做为一个特别的群体具有网络设备的种类、数量多,网络环境复杂,业务系统应用广泛,涉及的品牌繁杂,部分服务群体(学生)流动性高等特点。所以至今还没有一款特别适用于高校的IT运维系统。但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提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完善,保障校园网络环境、网络设备和各业务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已经成为高校信息部门的头等大事,因为信息化的保障工作将关系到全校日常教学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一旦出现故障将对学校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和损失。

目前,高校的大多数IT运维部门仍使用传统的IT运维方法,这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1)服务器管理、网络管理、机房环境监控等系统相互独立,网络安全设备尚未有效监控,故障不能准确定位;

(2)系统配置信息散乱在各种资料中,关键信息登记不完善;

(3)由于历史问题,信息化设备登记混乱,缺乏管理;

(4)信息化运维效率较低,类似的问题经常发生,流程没有得到梳理,没有解决方法可以借鉴;

(5)对IT运维人员技能要求较高,运维人员工作考核无法量化。

这些问题虽然迫在眉睫并受到足够地重视,但远未得到有效地解决。因此我校数字校园建设中心计划在现有IT基础上通过进行问题梳理,建设一套基于ITIL的IT运维服务管理系统。重组业务流程和变革内部管理流程,实现IT技术和主要业务的整合,从而使信息化手段成为支持业务运作的强大动力,这也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IT运维服务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IT运维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得出需要搭建运维综合管理平台,在现有服务流程评估分析基础上,对照ITIL标准,进行差异分析,改进和建立缺失的流程,完成IT运维流程梳理与设计。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和ITIL最佳实践,设计一套符合实际应用、完整和规范的服务流程与运维管理平台。要求覆盖高校所有信息化运行、维护、服务管理的业务。

需要搭建能够统一全面监控所有信息资源的监控平台,具备基于三层路由协议的网络发现和拓扑呈现能力,多协议物理和逻辑拓扑发现和呈现能力,全方位网络设备、中间件等 IP 基础设施、基于数据库和Web Service 接口的应用层中间件自动发现及监控。

需要搭建告警信息采集平台。该功能应该具备单位时间内对网内的设备、系统进行轮询,实时监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响应,并对问题做出分类,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相应级别,通过邮件、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运维人员。较快速的解决问题。存储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供相关人员决策。

系统应具有审计日志、错误日志、管理员日志和操作者日志等功能,并对日志内容进行相关保护、分析和呈现。支持对IT运维服务各类业务进行统计,提供多种组合条件(事件次数及分类、用户数量、使用时长、常用功能等)的查询、统计。以即时或指定时间段为周期,形成业务统计报表。

三、IT运维服务系统的构思与落地

1.系统架构设计

通过对系统建设需求和应用模式的分析,对总体架构进行了分层设计。系统采用了四层体系架构,系统的四层体系架构自上而下分别是展示层、逻辑层、配置层、管理对象层。展现层包含了系统应用程序中需要和用户交互的组件。是系统功能实现、人机交互的窗口;逻辑层是实现系统所有运维业务管理功能的支撑,是基于配置层定制的满足IT运维业务需求各种流程的管理应用,由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项目管理、变更管理、服务台等业务流程模块,同时具备系统管理员入口功能;配置层为业务系统提供开发运行环境,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全面核查 ,在核查的基础上对确实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标准化处理;管理对象层是对数据采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各种异构信息产品和运维事件的信息收集,预警和告警条件的触发,为系统提供数据基础。

2.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采用B/S模式,在现有的校园网平台基础上,实现对IT运维服务全方位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系统功能结构划分主要是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功能定位和方便易用的原则进行设计。本系统五个组件主要完成以下功能:一是系统IT资源统一监控管理功能;二是系统安全和告警管理功能;三是系统自身管理和系统日志管理功能;四是统计分析管理功能;五是运维服务综合管理功能。系统采用整体设计、分步实现的原则。

(1)IT资源统一监控平台

1)网络拓扑自动发现

网络拓扑自动发现需要满足:准确性、实时性、完整性、低负载的要求。需要支持维护人员手工修改拓扑图。最后决定在自动发现的过程中,优先使用各个厂商提供的专属拓扑发现协议。

2)网络拓扑前台配置与展示

拓扑配置与展示在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网络管理系统中的拓扑图展示将包括如下要素:

背景图:可先把众多网络设备分为多个区域,如果某个区域出现告警,则这个区域的代表图标进行告警提示;另外,一些不方便用动态图形展现的静态信息,比如文字描述,静态连线,特殊标识等,也可以放在背景图中;

节点:作为被监控设备的数字化代表,每种被监控实体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图形标识,每种类型的被监控实体,如主机、数据库、路由器等图形标识不同且容易区分记忆;

连线:在网络中,各个被监控实体都不是完全独立的,拓扑展示中需要表现出各个实体之间的连接关系。

(2)告警和系统安全管理

1)告警信息实时采集

设备关联和告警信息的自动传达,支持接收网络设备所发出的SNMP TRAP、Syslog日志告警,能实时的监测网络物理链路的情况、核心机房网络出口设备的异常情况,并判断是否为异常情况进而触发告警模块,可以根据告警事件的轻重选择告警方式,匹配不同级别的告警信息,如流量超过一类阀值为一般告警,超过二类阀值为紧急告警等细致化功能。

2)系统数据备份

对故障的采集、分类、展示是整个模块的核心功能,也是所有模块共同工作所围绕的中心点。首先通过采集模块对系统信息进行收集,通过各种对应的采集接口传回采集主机。然后由采集机上相应功能模块进行数据检错、过滤、分类,并把数据入库。然后,前台展示程序把分类入库的告警数据等做集中展示,并统计出相应报表。

除此之外,告警信息的过滤、压缩,故障定位及联动,系统审计,数据的展示也是系统设计要考虑的重点。

(3)系统日志管理和统计分析管理

面向领导、运维部门主管、运维人员提供网络和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分析,进行运维人员的绩效考核及其他相关的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相关依据。保存过程中的所有日志文件,并进行分类。支持多重身份的验证。比如:业务关系流程图、设备位置分布图、网络结构拓扑图、流程进度时序图、工作日历、任务冲突分析图等,要有优质的操作体验。

(4)运维服务综合管理

运维服务综合管理要首先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将梳理的结果进行重定向。运维服务综合管理模块应具备友好的流程设定功能,利用图形化的方法快速部署。支持需求出发的流程环节快速重组,并根据需要进行增删改操作及对流程的执行进行监控。实现实时服务监控和绩效评定。系统中内置关键绩效指标信息,提供必要的绩效考评手段。自由扩展数据属性,提供表单的自定义相关功能。根据实际需求定制符合要求的表单,使表单的信息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3.系统安全设计

系统安全是保护系统的软硬件不受偶然的原因或恶意的攻击行为而遭受运行中断、数据被更改或破坏。

(1)系统硬件和网络环境安全

将系统接入到学校数据中心机房的内网服务器群区。有防火墙和其他安全保障措施,可以保证网络安全和服务器安全。

(2)角色权限控制

系统支持多角色,但对角色做了严格的权限控制,不仅对系统功能模块做了权限控制,对设备访问权限也做了控制,保证每个用户只能看到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资源,访问权限内的系统功能。

四、系统测试

1.功能测试

功能风险识别主要是两方面,首先目前定制的功能是否满足前期需求;其次,现有功能是否存在技术上的问题。验证与需求的一致性、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

2.流程测试

对运维服务综合管理模块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识别,从用户、运维人员、系统管理员、决策者等角色进到系统中,从具体业务流程出发,检验平台的业务流程是否符合实际业务流程,是否符合具体业务要求。

3.性能测试

性能风险识别是通过测试工具模拟多种正常、峰值及异常负载条件来对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识别。

依据项目风险识别方法,通过上述识别过程,经测试,系统功能、流程、性能已基本规避相关风险,能满足平台要求。

五、实施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系统实施前后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

六、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基于ITIL理论的IT运维服务管理系统的分析,指出IT运维服务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为高校信息化的管理提出了构建从 IT 基础架构管理面向业务管理的总体思路,从业务视角洞析 IT 管理的全过程,为业务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提高服务对象的整体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凤羽,李严锋,叶琼伟编著.业务流程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东红.信息系统运维基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7.

[3](德)希尔等著,黄官伟,武亚平译.下一代业务流程管理:ARIS与SAP应用案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7.1.

[4]麦斯阿塞克著,马素霞等译.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原书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8-26.

第5篇

论文摘 要: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高等院校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在此前提下,如何做好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使高校的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而非人力负担,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事信息平台由人员信息采集状态数据库和人员定岗子系统两部分构成,能充分反映人员的基本信息和岗位的职责任务。文章从构建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出发,研究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也相应地在短时期内有了数量上的飞跃。如何在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下,适应不断扩充的高校教师队伍,保证不断壮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成为高校发展的人力资本,而不会成为阻碍高校长远发展的人员负担,这已成为决定当前高[:请记住我站域名/]校能否长远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以当前高校采集人员信息状态数据为契机,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构建高校人事信息平台,分析当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结合人事信息平台探讨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主要职责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合理的手段调动起人的主动性,进而挖掘人的潜能,发挥出人的创造能力,使人力资源所发挥的贡献实现最大化。高校人力资源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教辅、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全体教职员工,但从教书育人这一高校的主要工作职责和社会任务而言,其人力资源的主体则是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的教师。由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也可称为高校师资管理。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任务是通过使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手段,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作出系统的规划,对人事关系实施领导、协调和控制,全面落实教师的招聘引进、技能培养、继续培训、个人发展、行为激励、绩效考核、环境建设及退休保障等各项工作,从而实现高校教师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运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二、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大力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引进力度,教师资源扩大了,但制度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管理缺失和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员引进缺乏整体规划,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负担。高校为了解决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师资紧缺的问题,在人员引进过程中,由于缺少全面的分析数据提供决策依据,从而造成“应需而引”的局面,而待招生规模稳定之后,大规模引进的教师反而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人力负担。

2.人员结构分布不合理,不利于高校全面发展。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师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比例、“双师”比例等分布不尽合理,严重影响高校的全面发展。

3.缺少长期职业发展规划,不利于青年教师成长。为了适应日常教学工作需要,高校更侧重于对当前重点专业、热门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能力进修和教学改革培训,而缺少全局性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4.未能对教师定岗定责,无法实现岗位管理。高校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只需上完安排好的课程,其他事情与我无关”这种传统的观念上,高校教师只上课、不管事,甚至出现个别教师不上课、不管事、只开会的情况,无法充分实现教师资源的应有效益。

5.岗位考核标准不明确,绩效激励缺成效。当前高校教师考核仍然以年度考核为主,考核体系为“德、能、勤、绩”四大部分,缺乏详细的各岗位考核指标,对教师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没有进行实质性考核,绩效激励也缺乏成效。

三、构建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

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是基于B/S模式设计的人员信息系统,由人员信息采集状态数据库和人员定岗子系统两部分构成。

1.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主要用于动态采集教师的人员基本信息、教学科研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各类获奖信息等,根据系统功能需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模块。

(1)信息录入模块。主要功能是完成教师个人信息的录入和日常维护,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基础模块。为了完成教师信息的正常录入和动态维护,本模块将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唯一的信息录入端口,以保证教师个人将其基本信息进行信息录入和材料扫描;同时,系统也为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开设信息录入端口和材料审核端口。

(2)查询处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对录入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以满足不同信息查询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将其人员信息分为五大类:人员基本信息集、教学信息集、科研信息集、社会工作信息集和其他信息集,根据用户查询条件反馈相应人员信息。

(3)报表分析模块。该模块是面向用户,具有生成报表和数据分析两大功能。报表生成是根据用户查询需求,根据用户自定义的几类常用的表格形式,生成相应的报表和各类表格;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对生成的报表按相应条件进行分析,生成结果分析图。

(4)数据接口模块。为了实现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与人员定岗子系统的数据信息接轨,特设置数据接口模块,以每位教师唯一的教师编码与人员定岗子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实现教师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动态更新。

2.人员定岗子系统。人员定岗子系统以教师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基础,通过对教师“定岗、定职、定责”,在系统上利用三大模块实现对教师资源的严格考核和科学管理。

(1)人员定岗模块。教师的岗位设置管理是实现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基础,在本模块中,根据教师所在工作岗 位对其进行定岗,原则上要求一人一岗,同时针对每一岗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任务和工作标准,从而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对应特定的岗位职责要求。

(2)岗位考核模块。岗位考核是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模块对所有已设置的岗位设定了具体的岗位考核要求和标准,对各标准的制定要求以量化指标体现,提高考核模块的可操作性;同时,系统也将通过数据接口模块实现与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信息对接,从而根据岗位考核标准以及教师人员基本信息,实现自动岗位考核评价。

(3)工资绩效模块。该模块要求与高校的教师工资系统实现平行对接,从而将通过岗位考核模块的岗位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的年度绩效以及岗位奖惩的依据;也可以通过岗位考核模块的岗位聘期考核结果,来决定教师下一聘期的岗位竞聘、工资待遇。

四、基于人事信息平台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构建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定岗考核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教师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最大化。

1.利用数据分析功能,做好人员引进规划。高校人员的大量引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暂时的人才紧缺的困境,但如果缺乏全局性考虑,从长远角度出发,将会形成高校发展的人员负担。利用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为高校人员的引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全面掌握高校各类人员的结构分布情况,对于暂时性人员缺乏的情况,可通过人员调整的方式解决;如确实需要引进人员,则可以通过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报表分析功能,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性别结构、年龄比例、学历比例、职称比例、“双师”比例等,进行全面考虑,以逐步达到最优化的人员比例结构。

2.结合人员基本信息,做好人员培训规划。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师资培养规划,是决定教师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人员信息动态更新,及时掌握学校每位教师的基本信息,了解每位教师近年来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的情况,并通过设定相应的培训规划条件,根据每位教师当前的学历、学位、职称、教学教改情况、科研工作情况、继续教育情况、“双师”素质情况、企业实践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规划,从而更利于教师的发展。

3.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实施人员岗位管理。通过在人员定岗子系统中设定各岗位级别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让每位教师可以通过人事信息平台查询各岗位的详细上岗要求,并根据个人基本条件在平台内进行岗位聘任申请;人员定岗子系统也将结合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提供的当前教师的具体条件,判断其是否符合所申请岗位的竞聘要求,并根据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岗位数量进行择优聘任,从而达到科学、严格实施岗位管理的目标。

4.严格实行岗位聘期考核,贯彻绩效激励机制。高校教师考核工作一直执行传统的“德、能、勤、绩”考核制度,考核标准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甚至在大部分高校出现考核优秀“轮流坐庄”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在人事信息平台设定具体的年度和聘期考核标准,系统将自动根据人员定岗子系统所核定的教师当前岗位级别,结合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提供的教师个人信息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反馈到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工资绩效模块,由系统统一计算教师本年度(或本聘期)的绩效奖励指数,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

五、推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教师才是高校发展的主体,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大学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面对高校不断扩大的教师队伍,我们要通过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转变,建立全面的人员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好人才资源,做好人才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将高校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增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项目来源:①深圳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于网络数据库平台的高校教师电子业务档案系统的研究》(课题编号:XH043);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四批教学研究课题:《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师资队伍培养互利双赢的新模式》(课题编号:JY201010)]

参考文献:

1.曾志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1(4):258.

2.陈宇光,高慧.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数据平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6):24-25.

第6篇

关键词: 合并高校 财务管理 改革创新 

高校合并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宗旨是通过教育资源重组实现高校综合水平的提升,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高校合并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一合就灵,一并则优”,财务管理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历来以支持事业发展为中心,在依法筹集办学资金、规范校内经济秩序、保障国有资产完整、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维护学校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合并后,财务工作要与时俱进应对管理环境的变迁,扩充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在实践中完善管理模式,在创新中优化管理模式,保证合并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合并高校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一、合并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形势 

合并初期,由于合并前的各校区都是独立的法人,有各自成熟的运行模式,因此形成点多、面广、分散、特殊的复杂局面,给财务管理带来重重压力和困难。为尽快实现实质性的合并,财务工作一方面要忙于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对合并学校的财务状况作出整体综合的评价;另一方面为维护合并新校的经济秩序,规范经济行为,要尽快实现五个统一,即财务机构统一、财务制度统一、预决算统一、会计核算统一、经济分配政策统一。这一时期的财务管理为平衡各方利益,往往延续故有的管理模式,以保证合并初期的平稳过渡。在过渡期后,合并高校将以唯一的独立法人地位来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财务工作要为此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合并高校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经费有限,需求无限”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如何顺应合并高校发展形势,整合原有的教育资源,真正在资源统配中发挥核心作用;如何在合并新校中实行增收节支,应对各类资金需求;如何建立起科学、切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模式,促进合并高校在各方面的深度融合都是合并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针对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合并高校的特点,切实深化高校财务管理改革 

(一)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也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以确保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经济分配政策、经济资源配置、财务收支预算、会计核算等的高度统一,实现合并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 

1、“统一领导”是绝对的前提原则。高校合并也是人、财、物的合并,财务管理事关其中的财、物两方面,与合并高校的利益和发展休戚相关,合并高校只有坚持对财务管理的“统一领导”才能集中学校的财力,强化宏观调控;才有能力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实现平稳过渡,有利长远发展。 

2、统一领导要遵循三个原则:整体原则、可行原则和发展原则。整体原则即校计财处作为学校合并后唯一的财务主体对全校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作整体性的筹划和统一管理。可行原则即考虑到合并前各院校的差异以及教职工既得利益等因素,财务合并要讲究可行的方式、方法。合并初期允许求大同存小异,以便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利于日常财务工作的开展。在合并后的财务工作中,继续循序渐进直至财务管理各方面的完全统一。发展原则即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出发,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 

3、在统一学校综合财务预算前提下推行分级预算管理。学校综合财务预算是学校工作的指挥棒,体现的是学校整体的规模、效益和实力。预算付诸实施则要由院系具体组织执行。院系处于教学第一线,最了解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需求,因此学校在统一计划和资源配置前提下要将管理重心下移,综合预算要下达至各个院系,通过二级预算管理将教育经费的使用落到最实处,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预算经费下达院系同时将经费“一支笔”审批权赋于院系,明确责、权、利的关系,由院系在权限范围内统筹安排经费使用,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 

4、分级管理要彰显统一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院系在预算管理和执行过程中必须根据学校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来区分经费用途包干使用,不能笼统地打通使用,以确保将有限的经费投入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减少费用开支促进学科建设。同时针对院系的创收收入以比例分成下达定额预算强化经济责任制,谁的钱就进谁的帐,谁的钱就由谁使用,调动院系自主办学积极性,即补充了学校财力也充实了院系自身财力,促进院系主动开源节流、参与理财。 

5、会计核算实行一级集中核算,由校计财处集中核算财务收支活动。除根据需要设置附属产业、后勤、基建二级财务机构外,不另设任何事业财务分支机构。所有的事业会计核算业务全部由校计财处统一处理,包括负责收费、凭证制单、登记帐簿、对外报表等,确立统一的银行帐户来收支拨款和各类收入,杜绝小金库和帐外帐。 

6、采用集中会计核算方式有利于合并高校迅速推行统一的财务规范,防止政出多门。同时集中核算减少了核算和管理的层次,提高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强化学校对财务工作直接、集中的管理以及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能及时了解全局发现问题应对突发事件。集中会计核算也简化了合并报表等繁杂的帐务处理工作,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学校合并百事待兴,财务预算的编制要紧紧围绕合并高校的发展目标,引导学校资金的合理流向。 

1、为保障资金需求,合并高校需要进一步确立“大收大支”的观念。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学校的各项财务收支都要纳入到学校综合预算的管理范围,预算的调整按规定程序进行。学校的各项收入都由计财处统一管理,严禁收入“体外循环”,防止“小金库”、“帐外帐”。通过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反馈、决算、分析、奖罚等来规范学校的各类经济行为,做到各项支出都有预算安排、都有支出标准、都有制度依据,不做无预算、超预算的开支。 

2、“开源”更重于“节流”。校计财处对学校的各类收入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是缓解教育经费紧张压力的根本。比如①对国家拨入的事业经费和学校的各项事业性收入实行统一安排使用。②专项资金、校外捐赠资金采取专款专用、协调进度、实施监控。③对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一并纳入校计财处的统一管理和核算并实施监控。④对代管款项有责任按国家的财经制度和委托单位的要求,监控代管款项收支的合法性,防止出现将应归学校所有的资金混入代管款项。⑤注意控制应收及暂付款项额度和收回时间,从各个环节上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足额收回款项,应收款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资金的正常运转,而久拖未收可能造成学校资金的损失。⑥对暂存款项可以在满足付款需求的前提下,将部分沉淀的资金视为资金来源用于学校的资金周转。 

(三)加强资产管理,建全和完善全面资产管理体系。 

1、合并后高校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存量巨大,一般均达数亿元。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产的潜能,优化现有资产的配置,实现彻底的资源共享是合并高校事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合并高校要抓紧合并的“契机”,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堵塞各种管理漏洞,保证资产充分、合理、高效的使用。 

2、高校资产涵盖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对校办产业投资、其他对外投资等资产形式。同时根据高校资产服务对象的不同,又分为用于正常教学科研活动的国有资产、用于提供有偿教学科研服务的国有资产和用于开展经营活动的国有资产三大类。在学校合并时,必须通过清产核资区分不同类型的资产办理产权界定、登记和划转,防止国有资产产权和收益权的流失。 

3、高校合并的宗旨是做大做强,对先进教学设备、仪器的投入必不可少。但购置设备、仪器时要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学、科研的实际需求及财力状况,报学校综合预算作专项安排。为了保证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急需的用途上,所需资产特别是贵重资产购置前要充分作好前期的论证工作,提交论证报告。论证报告的内容要包括购置的必要性和实验开出率,避免低效率的重复购置和资产浪费。 

(四) 建立财务析分析制度,构建合理、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 

高校合并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财务管理能对学校的经济决策提供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以此来消除不利因素,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做好风险防范、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而财务管理正是通过财务分析,运用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对高校定期财务状况进行剖析、比较、总结,并作出相关评价。 

1、分析学校的综合收入状况。高校的办学规模、人员的整体素质、教学和科研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能从高校的综合收支报表中反映出来。通过分析学校综合收入的金额与来源构成,正确评价学校的经费自筹能力,预测学校的发展潜力,修正学校的发展目标。 

2、分析学校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学校的综合预算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规模和结构。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考察预算的执行结果,能够正确评价学校的办学成本以及对教育经费使用的有效与无效、节约与浪费、资金配置是否合理、资源使用是否充分等,为强化财务管理提供依据。 

3、分析学校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财经法规和学校规制度。财务分析也是检查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基本工具。例如:在支出方面,是否存在超预算、超标准的开支;收费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预算外资金的分配是否合理等。 

4、分析学校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随着高等教育推向市场,单一靠财政拨款的局面已打破,多元化筹资办学的格局已形成,高校同样处于市场经济的风险中。除坚持“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尽量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外,正确分析和评价学校财力,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价值的会计信息,有利决策者的正确决策是财务分析的重中之重。 

(五)加强财务内部管理,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学校合并后,财务工作的规模扩大,财务管理也更加复杂。只满足于事后算帐的核算型会计已不能适应现代高校财务管理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充实财会人员的业务知识,掌握多种技能,优化知识结构,使财会人员不单具有核算能力,更重要的具有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职业道德方面对财会人员进行思想整合,提升财会人员的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为合并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综上所述,高校合并过程中财务管理是关键,而合并高校又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高校合并的最终目标,促进合并高校教育事业长远的发展,应当建立起适应合并高校特点的财务管理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和创新。 

三、高校的合并对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创新的机遇 

1、要打破传统的“等、靠、要”的思维方式,树立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新的教育经费的筹划理念,在力争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增加的情况下,要不断提高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合并办学不但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规模,更具意义的是合并后的高校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办学水平也日新月异。因此充分利用合并高校的规模性、综合性、多学科性的优势,多方面拓展办学模式丰富办学收入;依托人才、设备优势提供科研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广泛获取科研经费;利用高校科研水平促进校办产业增加利润;通过社会捐赠、科学地利用银行贷款或者利用项目融资等来支持学校的发展……这些筹资方式都将给合并高校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2、利用学校合并的时机改革旧的财务管理模式,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力求改变会计核算只是事后反映的现实,实现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实时控制。预算管理是采用价值形式进行预测、调节、决策和目标控制的管理形式,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因此预算管理可以说是财务管理的先导。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调预算的严肃性,引导学校资金的合理流向,优化事业经费的支出结构,控制各种消费性和公务性支出,加大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3、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的趋势。高校已基本普及了会计电算化,但许多新合并高校离信息化还有一定距离。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基于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使财务管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延伸到管理的各个区域。通过信息化的管理,财务部门通过网络可以从高校内外采集所需的数据,职能部门通过授权可以直接访问相关会计信息,使财务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为建立科学的、适应合并高校特点的财务管理模式提供了硬件支持。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电子学籍 管理系统 功能需求 需求分析

用现代网络技术与现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理念和制度有效结合,开发出实用性强、功能全面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既可以用信息工具处理招生信息,又可以规范学校教学管理,发挥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是系统设计一个前期重要步骤,以下对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和功能需求分析进行简单阐述。

1 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进行系统设计非常重要的阶段,主要解决用户的需求调查和分析,需要得到用户的实际需求,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到用户的需求后才能在后续的开发和设计中实现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是用户跟系统开发人员之间建立的中间纽带。

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所涉及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在需求分析阶段,用户只是关心系统的使用,另外用户与做需求分析的人员存在沟通等困难,这些无形中使得系统设计的功能和用户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使得最后的系统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期望,需要做系统需求分析的人员让用户明白系统流程,并且明确系统模块之间的关系与连接。

以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学校现有现代林业技术等16个专业,在校生3000多人,对于学生信息,各班的班主任及学校领导由于各种分类和了解的需要,经常性地进行各种查询,教导处在每一届学生进校时必须进行分班,设置学号,每一届学生毕业,要进行学生信息备份;对于成绩管理,课任教师要进行本科目成绩登记,计算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班主任在期末考试后计算本班学生总分,排名次;教导处要分段统计学生人数及所占比列,每学期进行学生成绩备份;学校领导则可通过查询工具来了解学生成绩情况。

在学籍管理中,需要从大量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提取相关信息,以反映教学情况。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易发生数据丢失,统计错误,劳动强度高,且速度慢。使用计算机可以高速,快捷地完成以上工作。在计算机联网后,数据在网上传递,可以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规范教学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

2 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可行性。开发和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是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重要的内容,学校相关部门的硬件设备的支持力度也非常之大,因此可以保证到开发所需要的各种资金设备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和落实,使得开发和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2)技术可行性。目前的J2EE是应用系统开发的重要的平台,J2EE就是一个提供各种校园应用系统基础功能的规范和平台,各个应用系统的开发商都在这个平台商开发应用系统时,就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而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构建应用系统基础功能的实现部分,在J2EE的规范中,把校园应用系统划分为容器和构建二大部分。该校的校园网基础网络经过三期的建设已经在全校的范围内覆盖得到,百兆到桌面,不同栋宇之间千兆互联,从而为应用系统的实施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3)用户使用可行性。使用该系统的大多数是学校管理人员,操作本系统的人员在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经过一定的系统的培训以后可以迅速掌握操作。与此同时,所要实现的系统是基于B/S模式的,在网络的状态下运行,用户不用安装任何的客户端就可以操作本系统具有很方便的操作模式。所有的操作通过浏览器完成,客户端不需要配置其他应用软件,用户不需培训,只要稍微提示一下即可。因此,在操作使用上,本系统简单、方便,易于使用户接受,因而是十分可行的。

3 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学籍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学校学籍管理信息中心监控,各教学系(部)、教研室分级管理,由学生档案管理、成绩管理、查询管理、打印报表等几部分组成。针对目前的教学,处理的信息主要有学生信息、成绩数据。对于学生信息,各班的班主任及学校领导由于各种分类和了解的需要,经常性地进行各种查询。教导处在每一届学生进校时必须进行分班,设置学号;每一届学生毕业,要进行学生信息备份;对于成绩管理,课任教师要进行本科目成绩登记,计算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班主任在期末考试后计算本班学生总分,排名次;教导处要分段统计学生人数及所占比列,每学期进行学生成绩备份;学校领导则可通过查询工具来了解学生成绩情况。在学籍管理中,需要从大量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提取相关信息,以反映教学情况。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易发生数据丢失,统计错误,劳动强度高,且速度慢。使用计算机可以高速,快捷地完成以上工作。在计算机联网后,数据在网上传递,可以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规范教学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将采用B/S模式,学生的信息由各用户在规定的权限下在各自的工作站上录入,统一保存在系统服务器上,既可集中管理,有可让各部门管理自己负责的信息。信息上网后各用户可查询,调用,达到全校信息共享。

学籍管理包括五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学生信息管理模块、注册管理模块、学籍管理模块、缴费管理模块、学生成绩管理模块、毕业管理模块。

(1)角色的确定。角色是与系统有交互作用的人或事务,通常代表着一个系统的使用者,或者需要与系统打交道的人或事务。在学籍管理系统中有如下事务:新生到校注册、在校学生修改学籍信息、学生成绩录入、查询学生基本信息、查询学生成绩等。

在本系统UML建模中,可以创建以下角色(Actors):学生、教务人员。其中为了便于实现,分析时将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及系统管理员归为教务人员。

(2)创建用例。用例是系统跟客户的交互,是系统提供的功能模块。在本系统中进过分析得到以下用例:登陆、信息查询、学生注册信息、学籍修改、成绩录入、成绩查询等。

(3)创建用例关系图。在学籍管理系统中,用例关系图如图1所示。

4 开发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开发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应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自足实用、兼顾发展、适度超前”作为系统开发目标,开发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性。把统一性作为首要前提,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同时项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规范喝信息化标准规范,整合、规范业务,达到统一的标准。

(2)先进性。设计要与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潮流相吻合,系统要总体框架定位要高起点、开放式、模块化。建设一个课扩展的系统,保护前期投资与后续技术的衔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3)实时性。系统的实时性要求较高,系统必须保证24小时连续工作,总系统故障不能影响子系统的正常运行,子系统的故障不能影响其他子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不能影响总系统中除了该子系统之外的其他子系统的的其他功能正常功能,关键的系统部件特别是网络和管理软件的应该考虑容错性和备份。

(4)稳定性。必须要保证使得运行在一个健壮的、可靠的平台上,J2EE的平台满足了用一个健壮的稳定的事务性的方法在Web上提供现有的应用程序和业务流程的需要,应用系统利用负载均衡,保证系统运行在一个健壮、可靠的平台上。

(5)移植性。系统设计应该考虑可移植性,J2EE技术的体系无关的特性,使得开发的应用系统独立于特定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能够方便的在Unix,Linux或Windows等的系统之间移植,能支持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6)规范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遵循国际和国内主流的技术和规范化技术,例如主题数据库的设计遵循信息标准体系,数据交换数据格式采用XML规范进行数据交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 ERP沙盘 

1现状分析 

 

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到社会分工的直接影响。一般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满足社会已有专业分工为原则,使大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的设置却有些特殊。中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社会专业岗位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发展非常快,至今已遍布全国各大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定位从建立至今始终处于探索状态,虽然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探索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职业定位,但是大多没有系统化地从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职业定位的角度来反思学生的知识构成与专业技能,使得教学体系的改革始终与学生就业脱离,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培养与将来就业的直接接轨。 

从理念上说,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相关课程和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等。学生的就业方向可以是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侧重在信息管理。 

但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学生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信息管理岗位需求比较少,且多数是要求从事电子化办公秘书工作,没有多少专业技能可言,这样的岗位各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胜任。由此反映出现行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职场上没有体现其特有的、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职业素质和技能,这是影响信息管理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分析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来检索具体的社会岗位需求,发现国家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在招聘的时候很少提供信息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即使提到也是等同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要求。 

国家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信息化战略地位、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 信息化政策规划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已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化建设高潮期,毫无疑问,社会需要信息化建设人才。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例,其信息化人才需求包括技术领域、制造领域、管理领域等方面信息化建设人才,同时需要计算机硬件系统购置与维护、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网络环境维护、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方面人才。 

技术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制造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制造专业或自动化专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一般要求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很明显,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应该在管理领域(覆盖政府机关、工商企事业单位等各行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放在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上。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流程图随着高校的招生的大量扩招,许多学校进行合并和拆分、重组兼并、调整、新校区建设等工作比较频繁使得高校固定资产构成越变得更加复杂,而且高校之间的财务、人事和后勤等变动频繁,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加严苛,如何高效、规范的管理好学校固定资产是大部分高校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因此,面对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资产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需要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采集及处理技术、教育科研网,并参照目前先进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建立一套高效、简捷、智能化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在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范围中所包括的资产类型较多,在教学、科研、后勤和行政等部门和单位使用的房屋、仪器、办公用品等都被划入高校固定资产的范畴之中。要对这些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首先要对固定资产的产权进行登记、评估、清查、界定;要对部分资产进行保养和维修,根据需要采购相应的仪器与设备,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将最后确定无误的信息报送给上级负责部门。高校固定资产在这里指所有的高校房产、车辆设备、电子硬件设备等固定资产,同时也包括机房网络设备、机柜设备、小型机、台式机、笔记本、打印机与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另外,高效固定资产设备具有种类复杂多样,要求稳定和维护及时性。主要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整体的分析,通过大量的阅读参考文献以及对本部门的工作进行统筹的分析,发现商业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高效的管理,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同时保证资产的完整与安全,保证账面与实际相符合。在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进行提炼、整理的基础上可以大致确实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为个人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房产管理、资产入库管理、资产日常管理、系统管理六个模块。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流程图见图所示。个人资产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对个人做查询,查询范围为登录人的全部资产,检索条件包括:原资产编码、资产名称、条形码、品牌型号、资产分类、使用类型、登记日期。部门资产管理模块的功能查询范围为登录人所在部门的全部资产,检索条件包括:原资产编码、资产名称、条形码、品牌型号、资产分类、使用类型、登记日期、姓名。高校在在对房产资产进行管理时就需要建立起内容详实的前期与后期出产档案,特别对房屋的分配、回收、折旧等情况要备注清楚,保证账务的合理性,做到合理使用固定资产,杜绝越权使用的情况出现,保障院有资产不会大量流失。该模块以全校自有和非自有房产信息为基础,以各个流程模块(楼宇信息、土地信息、房产信息、房产评估、房产使用信息、租赁借用合同信息等功能)为框架,构成房产管理的整体。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为资产入库领用、附属资产录入、图片补录、打印入库领用单。在对资产信息进行检索是输入的条件包括了资产的类别、名称、编号,发票的编号、保管人员、登记时间和设备的序列号等信息。添加一条资产的详细信息,输入内容包括:资产基本信息、购买信息、保修信息、存放信息、保管使用信息和备注信息,共六大类。在出现附属资产时需要填写附属资产的信息:资产类别,资产名称,购置类型,设备序列号,规格型号,发票编号,发票日期,合同名称,采购方式,采购范围,来源方式,来源渠道,数量,价格类型,价格,计量单位,供应商,保修(月),使用年限(月),备注等。资产日常管理模块包括“资产入账”、“资产信息修改”、“资产退库”、“资产转移”、“资产退出”、“资产处置”、“资产审核”等功能。本系统在个人资产和部门资产中还设有“更新报废”功能,通过此功能个人可以进行资产的更新报废申报流程,实现了资产报废更新流程简便化,科学化管理。检索条件包括资产编码、资产名称、条形码、资产分类、使用类型、登记时间。这些子功能都是个人资产基本信息日常管理中最为基础的操作功能。根据需求的分析结果,设计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必须和需求进行一一对应,根据整个系统及具体的模块确定设计策略和技巧。由此可以确定,设计本系统需要遵守的设计原则:1、先进性原则2、带宽保障3、可靠性4、安全性和稳定性5、操作易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架构技术为多层架构,通过将整个应用划分成多层来实现系统的高性能,同时在开发时还采用到分布式技术,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对使用效率的提高有较高的益处,并且对数据的操作和管理上可以带来较大便利。多层架构技术通过多层划分,使得系统的业务处理以及数据处理相分离,使用技术接口可以实现各个模块之间数据交互,对数据的所有操作的交互使用带来保障。多层架构的应用还可以提高系统的扩展性能,同时业务与数据的分离还可以实现较高的可维护性,当出现问题时可以更好地去解决,各层之间不会互相影响。高等学校资产是学院有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的内容是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背景,通过对系统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和了解,确定了本论文需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最终确定了设计和实现本系统的软件研发流程。

通过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在需求明确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这些设计都是为了系统各自模块做准备,最终确定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个人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房产管理、资产入库管理、资产日常管理、系统管理。设计系统管理的主要包括对权限的分配和角色的确认,明确各自模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特点,并且对不同分类的资产进行针对性监控;在管理过程中对不同资产的管理、实现和计划都进行明确设计;对相似模块的实现过程采用代码复用的技术,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对于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主要包括查询和检索功能,并且提供模块查询和精确查询两种方法,这样的结果就是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检索方法,最终使得系统更加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吴培周;浅谈法务会计在企业信息资产安全管理中的功能定位.价值工程

[2]贾鲁渝;探讨构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企业导报

[3]黄振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RFID技术应用分析.经济研究导刊

第10篇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财务活动也不断朝着复杂化、多样化方向发展,高校对财务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财务管理面临更大的考验。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其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推动高校实现快速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所应用的财务管理系统还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其只能满足学校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相关需求,无法有效处理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特殊情况。

随着学校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各种业务的处理方式均在不断更新,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发展需求。高校的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除了需要处理大量的学生收费、报销业务、财务报表、管理工作等外,还需处理师生查询欠费、学校查询经费使用情况、欠费统计等等业务。因此,在应用传统财务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高校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时,目前在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还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因此,基层财务监管工作很难做到位。高校的财务信息化还处于较低水平,部门高校还使用手工记账的工作方式,财务信息的传递较为缓慢,进而导致高校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等均受到严重影响,对高校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部分高校相关部门未能科学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开展日常工作过程中未能与财务部门进行积极、有效地沟通和协调,进而导致财务管理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实施。因此,各高级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并采取措施积极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学校财务管理系统。

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的是部分企业、高校积极对与高校财务核算存在特点相适应的财务软件进行研发,研发结果使得凭证至报表功能得到实现。但是在该阶段,软件功能还较为单一,其功能主要为财务核算。第二个阶段指的是信息管理逐渐朝着优质管理、精细核算的方向发展。第三阶段为网上支付、查询、缴费等信息化功能的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变革,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也在不断推进。目前,多数高校所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基本已经实现财务信息查询、报表汇总等功能,但随着管理决策需求的不断增加,该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较大局限性。

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各行业管理决策层越来越重视从原始数据中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基于原有系统,充分应用相关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数量庞大的数据源进行深入挖掘,使得相关数据的利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高校想要实现这些就必须进行高校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实现从学校的科研、教学、学生管理事务、后勤、行政等诸多业务层面上对学校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庞大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实施数据间的对比,对其变动、发展趋势等进行科学分析,进而挖掘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内在模式及内在规律。通过这个分析结果,可促进高校的资金使用、资源配置得到不断优化,进而提高学校预算管理的精准性,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为学校管理层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见,积极进行决策支持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三、拥有决策支持功能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措施

(一) 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模糊、不完整的庞大数据往往隐含着丰富的人们无法预知的潜在用处的知识和信息。数据挖掘指得就是在大量的数据中将这些有潜在用处但还未被人们发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提取的一个过程。实施数据挖掘的过程中通常均需要应用到诸多种知识和技术,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为机器学习、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模式识别、数据可视化、神经网络、信息检索等等。数据挖掘处理的主要问题是将隐藏于数据库中的具有使用价值的事件找出来,然后应用相关技术、方法、工具对找出的事件进行分析,进而获取真正有意义的信息,最后再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使其成为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信息,进而为决策者工作的实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对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可更加有效地对高校财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工作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相关财务数据得到更加充分、有效地挖掘。实施有效的数据挖掘才能将各种类型财务数据所存在的相同特征与所表达二者之间的关联度找出。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合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其设置成为可实现对财务数据异常、财务数据与原始数据不符、财务数据进行自动检验的模式,并凭借该种模式能够对财务资料数据出现的差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高校财务管理决策支持平台的构建,并对该平台进行不断完善,可促进高校财务信息化系统同时具备数据挖掘、分类、预测、预警等诸多功能,进而为学校财务管理提供价值更高的决策支持。

(二) 科学进行系统框架建设

系统框架构建工作的实施必须以学校财务管理实际情况作为根据。在功能模块上,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包含两大模块。一个模块为原有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该模块的功能主要为财务报表、日常结算、工资发放、收费管理等,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该模块作为基础实施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才能促进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需求、决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在具有典型性的数据挖掘系统平台的实际构建过程中,需要进行建设的模块主要为数据源、数据加工、数据存储、业务应用等。各个模块的建设需要实施的步骤主要为数据的清理、集成、选择、变换、挖掘以及知识的发现和模式的评估。在子系统上,其组成部分共有四个。

第一,部分为数据源抽取模块。目前在多数高校中所应用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基本拥有学生缴费及助学贷款、财务管理、教师科研经费等一体化网络信息化平台。在这个系统的基础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时,首先需要以学校财务决策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根据,将数据挖掘给予数据处理的相应数据源进行明确。

第二,部分为数据提取子模块(ETL)。该模块的功能主要是将存在于外部数据源中的数据集成至数据库中,使其能够存在相应的数据表中。该模块一般均可支持诸多种数据源和Oracle、SQL Server等诸多种数据库服务器。此外,通过该模块还可实现将TXT、Excel等数据集成至数据库服务器中,促进数据结构实现一致性,为数据挖掘算法的应用创作更好条件。

第三,部分为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子模块。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往往存在有数量较为庞大的基础性财务数据资料,以这些基础性资料、数据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各个数据、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财务管理具体工作要求作为根据,实施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包含有诸多子模块,其分别为聚类分析、关联模式挖掘、分类与预测、异常预警等子模块。在这个系统中,各类数据挖掘算法的功能管理模块就是由这些子模块集成的,其功能主要体现为挖掘并深入分析数据提取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源。

第四,数据可视化模块。在该模块中,主要包含有两个子模块,其分别为原始数据和挖掘结果可视化子模块。通过该两个子模块,实现了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得以展示,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容易了解数据特征,继而能够实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最佳的数据挖掘算法。同时还可促进数据挖掘结果得以更好展示,大大提升了数据挖掘结果查看的便捷性。

(三) 系统功能

第一,促进业务与财务数据高度共享得以实现。在财务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实质上也是信息交流与共享实现的过程。在信息化过程中,凭借数据仓库技术,彻底将数据资源的封闭性打破,从科研、教学、人事等各个不同业务系统进行原始数据抽取,进而促进财务与业务流之间的资源关联与资源共享。该种功能使网上报账工作、结算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学校的办公人员、教师、学生均可凭借相应的用户权限在网络上查询相关财务信息。业务与财务决策子系统二者是相互融合的,二者的数据信息也真正实现了共享,因此,会计环节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均可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更有利于审计监督工作地开展。

第二,促进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高校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可实施财务管理分析工作,促进学校财务分析工作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可提升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该系统中,主要是凭借数据挖掘技术实施教师课时津贴、工资、科研经费发放及使用情况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全面、准确地获取学校科研水平、师资结构等信息。同时,该系统还可有效分析学校各二级部门相关经费的具体开支情况,获取经费使用相关信息,提高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可有效减少经费浪费。

第三,促进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财务预算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相关业务详细、准确的经费来源情况、资金收支情况,然后结合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实施精细化财务预算,提高预算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进而实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第四,促进财务异常预警得以实现。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在办学资金的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上各个高校均有较大的自主权。所以高校的财务运行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在决策支持系统中拥有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凭借该两个子系统可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并在财务数据出现异常的时候发出预警,大大提升了高效财务运行的安全性。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专业;培养模式 ;现状;改革

信管专业全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关联度等5个背景专业整合而成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信息化社会,如何管理大量繁杂的数据,并从中挖掘、获取有效的信息,是该专业的研究重点。信管专业是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及行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组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维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管理日益规范的今天,信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普遍看好。但是,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此,导致信管专业学生毕业以后都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问题主要出在目前信管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社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需要信息管理和分析的人才。主要从事以下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源管理等。

(2)需要信息系统的管理人才。主要从事以下工作:信息系统需求管理、运维管理、项目管理、外包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

(3)需要信息化管理的人才。主要从事以下工作:政府部门负责信息化规划的专员、企业信息主管(CIO)等。

(4)需要具有 IT知识的管理人才。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的信管毕业生,其 IT知识特长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易于将业务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因而政府、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业务管理岗位也非常欢迎信管专业的毕业生。

(5)需要流程规划和系统咨询人才。主要从事以下工作:企业流程规划师、解决方案咨询顾问、系统分析师、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分析师等。

社会对高质量信管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我们反思高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通过教学改革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学生无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不明显。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不明确。信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很难进行把握,各个高校对此专业学科范围、内容理解上不尽相同,无法确保一致性。因此,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办出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对该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一是课程设置没有面向社会需求。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但受高校教学计划性和规范性等的限制,信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很难与新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是专业课设置没有充分体现信管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信管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偏重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缺少综合运用类课程。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结合的领域信息分析、设计和规划方法方面的课程更是偏少,导致专业特色不明显,使用人单位感觉该专业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不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在管理方便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而在信息分析和规划方面的深度又不够,从而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师资力量薄弱。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信管专业建设中突出的问题。经调查,大多数高校的信管专业皆是由某一背景专业改名而来。其突出表现是,这些高校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没有按照新专业知识结构重组的需要重新分配,如在以科技信息为背景专业的高校中,师资大部分仍是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师资。

(4)实践教学手段匮乏。信管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必须通过深入的实践,才能达到对理论的充分理解。而目前很多高校及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该专业是一种新兴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信管专业本身就是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所构成的跨学科领域的专业,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的互动结合和边缘学科知识模块的复合。因此,我们应该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为: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记忆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教学机构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从事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信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教师要同时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全面掌握企业实践案例,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因此,采取有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并激发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激励教师走出去读书深造或进行课程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高效率地指导学生。

(三)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信管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考虑分析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脉络,科学地制定教学大纲,保证教学的系统性,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与遗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可以借鉴国外教学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强的内容。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旧教学模式,加强实践、实习环节。再设置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使老师、学生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学生从中加强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上机考核、组织答辩等形式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实践课程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四)加强产学合作

信管专业发展迅猛、实用性强,只有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高校要积极争取得到企业和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入,将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前沿。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朝阳专业,要切实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出发,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学校定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查先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研究[J].情报学报,2003,22(4):

507-512.

[2]刘畅.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网络与信息,2012,5.

[3]陈海燕,张烨.信管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

[4]袁红.提高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1,3.

[5]赵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1,10.

第1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化;教学管理

新世纪新阶段军事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学工作是院校工作的核心,院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处理好院校教学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确保院校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1 更新观念,科学认识教学管理现代化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军队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始终围绕育人来开展的,广大教员和学员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管理的主人,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如何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而要想调动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强化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二要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基础。把系统思想原理和系统方法引进到军事教学管理之中,应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对教学管理整体综合优化、系统分析、定量分析,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第三,以教学质量管理为核心。从部队人才需求出发,针对军队院校自身的特点,总结和革新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要充分调研考察部队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军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配学时和教员资源,最后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优化;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缩小实际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第四,采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除教育统计外,还要综合运用目标管理、教育系统工程、教育控制论、信息管理、质量管理、教育评价、行为科学等方法和技术,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通过系统分析方法,使复杂问题条理化,使教学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工作数据、程序和方法标准化。第五,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技术为现代化教学管理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管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提升了信息发布、反馈、传输与储存的数量、速度与质量,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减低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实现无纸化办公,更重要的是使教学管理建立在了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广大师生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基础之上。

2 以人为本,努力做到教学管理人性化

首先,要要把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教员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职员工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院校改革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各方面关心教员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自身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当前军事院校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就可以在后勤保障和生活服务方面给广大教职员工提供方便,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体育活动,改善住房条件,在子女上学、就业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等。尽可能地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要为学员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学员是求学的主体,学员的全面发展问题也是军事院校发展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军校自身的特殊性,在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了“以管为本”,在一定程度上把学员管得太死,制约了学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生动活泼学习环境的营造。培养出来的学员知识面窄,不够灵活,与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以学员为本,全方位关心、爱护学员,一切工作都要从学员发展的角度出发,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有益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给学员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提供发展个性和特长的空间,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全面协调,积极实现教学管理最优化

教学管理现代化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就必须对教学进行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管理要素,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的科学优化。

全过程管理就是要 “强化过程,淡化结果”,把教学管理的重点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转移到对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协调教学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控制和提高各个环节的质量,及时进行管理效果的评估,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单位,针对反馈结果,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科学化。现代化教学管理不但要重视管好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控制好影响教学管理质量形成的各个要素。只有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都达到最优,才能实现总体最优。因此,要提高各个要素的质量,同时优化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达到“l+1>2”的效果,持续稳定地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要建立和使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教学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它在教学计划管理、课程设置与编排、教员管理、教学档案和教员业务档案管理、辅助测验与评分、考试成绩统计、学员学籍管理、教材的征订与供应、教学设备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计算机全面完整地储存大量数据、资料,为教学管理及时、精确提供统计、评价和分析的可靠依据,帮助院校领导、教学参谋等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决策论证,合理调度和使用教学资源,从而为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4 与时俱进,保证教学管理发展可持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