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多元化教学

小学音乐多元化教学

时间:2023-06-16 16:05:10

小学音乐多元化教学

第1篇

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够让不同区域的文化快速交流、传播,而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活跃性较强的文化,会对人们形成最直观的影响。多元文化的运用,可以让音乐教师把不同的音乐重新组合,运用多种音乐知识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

一、多元文化运用的注意事项

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多元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了解音乐的整体结构,此外,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各地区不同的音乐背景,以及音乐所要表达的意义。但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不同角度欣赏音乐。如果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兴趣,缺少对音乐的感知[1]。其次,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搜集课外的教学资源,增加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最后,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音乐理解的差异,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多元文化运用的现状及对策

(一)现状

1.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对多元化认识不足

虽然新课改已经明确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但很多小学依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即教师教唱的模式,这种方法只能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唱法,没有真正理解音乐的本质,很难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对音乐的欣赏停留于作品的表面。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然运用了多元文化教学,但只是一种形式,各个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不均,其教学板块包括歌词教学、创作背景的介绍等,教师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歌词的教学上,对于创作背景等知识的介绍较少。这种教学方法会限制学生思维模式的拓展,没有向外延伸,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

多样性是多元文化的基本要求,但大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并未注意到这一点,像是教师教授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如果依然采用教唱的模式教学,是无法唱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歌曲腔调,而学生也只是单纯的从歌词的大意理解音乐[2]。除此之外,教师除了基本的教学与讲解外,不会使用任何教学用具,导致教学氛围僵化,没有良好的音乐氛围,像是《茉莉花》这首音乐作品,如果加入教学用具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3.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音乐教师进入小学教学以前,会在各高校接受正规的教学,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特点,但因为学习的差异性,对音乐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某些教师专业水平较高,而有些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特别是在民族音乐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对策

1.加强教师对多元文化的理念理解

为了改善多元文化运用形式化的问题,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音乐教师是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的引导者,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自己对音乐独到的理解,并且,文化没有区域和国界之分,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如此,而优秀的音乐作品也会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3]。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理解多元文化,正确认识其内涵,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2.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

运用多元文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课堂上运用。但教师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同时,要先了解所在地区的文化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展开教学。另外,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补充自己,通过补充,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学校也要定期组织教师接受培训,根据教师教学上的不足,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加以弥补。

3.多元文化在课上导入环节的运用

学生在小学阶段,无法长时间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如果教学内容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其注意力就会被其他事物吸引过去,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音乐教师要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元文化,利用不同的文化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教授《七个小兄弟》时,为了让学生熟悉音乐包含的音阶――d、r、m、f、s、l、t,可以设置导入环节。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播放,和音乐一起打出节拍,然后引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把音乐的音阶比喻成七个小矮人,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完善后续的教学活动。

通过故事和音乐内容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了解与音乐相关的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4]。

4.多元文化在课上教学环节的运用

小学音乐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还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提高学生的审美。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教学用具完成教学,调整课堂僵化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教授《两只小象》这首歌时,可以把其他音乐作为主要导入的歌曲,然后用教学用具多媒体制作短视频,同时,还可以把歌曲的节奏做成卡片,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探索欲望。

结语

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改变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客观分析教学中的不足,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巧妙运用,把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小硖.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0:116-117.

[2]陈乐平.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研究[J].音乐大观,2014,02:382.

[3]邓晓桢.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元文化的运用[J].黑河教育,2012,06:29-30.

第2篇

一、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不少不喜爱唱歌的人并非真正不喜爱音乐,只是在成长阶段,个人的喜好在某一时段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遏制。小学阶段,任何一句无心的话都有可能限制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每个孩子对音乐多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婴儿时期跟着音乐的节奏摆动;幼儿时期听着音乐就会下意识地舞动;看动画片时跟着音乐吟唱……这一切,无一不证明着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表演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老师要针对相应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对音乐的了解最为广泛的无非就是唱唱儿歌,哼哼小调。同时,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动画片里的片头曲、片尾曲是最熟悉不过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前,我们不妨放几首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片歌曲,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对于3~6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的导入不能过于简单。我们不妨以知识问答或知识抢答的方式来进行。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选择一到两首较为喜闻乐见的古典民乐,让学生听,再问问大家,这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梁祝》这首名曲是大家听得较多的,其二胡版更是哀婉动人。我们在问过学生后,不妨再播放一小段《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仔细聆听,说说两者间的区别。以这种开放性的形式开始一堂课程,也更容易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进入音乐课的课堂状态。

二、课堂多元化

我们倡导审美教育,就不能限制学生对任何风格流派音乐的喜爱,毕竟民主、愉悦的环境更有益于学生在音乐课中“审美”的发展,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多元化。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艺术,学会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为老师更不能排斥社会上的流行文化进入教室。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对他们审美的要求也仅仅只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开发音乐的感知力和体验音乐的美感也是我们在这一阶段对这一年龄层次学生的要求。不少流行的童谣也是除课本外十分出彩的教学内容,《数鸭子》是一首十分可爱的歌曲,《幸福拍手歌》则让孩子们的肢体更富动感。同时,这一年来红遍大江南北的《江南style》也是可以被我们当作课堂材料来使用的。《江南style》先不说它的歌词与出处,光是它富有强烈节奏感的音乐就能够很好地训练低年级学生对音乐中力度、速度变化的感受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以上所说的完全不能满足他们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高年级的孩子喜欢周杰伦、蔡依林等流行音乐歌手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在识读乐谱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也可以穿插一两曲流行音乐来教。教师可以先把《七里香》的简谱打印出来,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认一认乐谱中有什么我们学过的或者是认识的音名、音符、休止符等音乐记号。教师具体解说过这些音乐记号以及在唱谱中该注意的地方后,我们再来教学生唱谱,纠正学生发声等问题。动画片《交响情人梦》中,交响乐更是整部动画片的线索。我们教学生在欣赏交响乐时,不妨以这些动画片段导入课程。音乐的审美教育要达到多元化,而我们的教学方式就更需要与潮流相结合。

三、实践多元化

实践化可以说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获得对音乐更为直接的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为他们掌握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上的音乐实践是不可少的。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让音乐得以实践。学校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校园艺术活动更是为音乐的实践与展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此外,音乐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门学科,我们更提倡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音乐与诗歌,音乐与舞蹈,甚至是与写字、画画、电影等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来欣赏音乐与作画写字。而与诗歌的有机联系,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好的朗诵篇目,让学生自己试着寻找合适的音乐为朗诵配音。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电影背景音乐节奏感强烈的片段,关掉声音,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影视的理解告诉全班同学,自己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电影《十面埋伏》中在竹林有一段打斗的音乐。我关掉了声音,让学生回答,“如果你是制片人,在这段片段中,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当然,绝大部分同学表示会选择节奏感强烈的音乐。然而,当我把声音放出来时,同学们都十分惊讶。电影的背景音乐是十分缓慢的。恰恰是这种缓慢,让这段打斗的场面更添几分悲凉。而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感到音乐的美,审出音乐的妙。音乐,不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剂,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体验美的学科。在学校里,在课堂中,音乐不仅丰富校园生活,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教学中,以多元化的形式促进音乐审美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才能增进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及不同文化认知有机结合。

本文作者:张小琴工作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洋口小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多元化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现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主要还是停留在本民族的文化,或者说是以汉语文化为主的教育体制内。这种比较保守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音乐能力的提高及其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起着限制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仅体现为跨国文化之间的交流,还表现为国内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充分交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样的有利条件如果不能进行开发的话,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元文化的渗透,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通过音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形形的人。把学生放到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背景下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本质,理解音乐的核心价值。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我国比较典型的就是古筝、二胡等传统的、精粹的音乐文化,而国外的萨克斯等乐器也有着其独有魅力,让学生站在多元文化的音乐视角下,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就现在我国的单一文化的音乐教育来说,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可以为学生提供的音乐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有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进则退的景象。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音乐发展的主潮流,这就需要我们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多文化视角的小学音乐教育。小学生拥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使其接受不同的文化,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音乐多元文化教学渗透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多元化教学需要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据,这就要求我国的教材编写部门吸收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来充实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教材中领略到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并加深对多元化背景下的音乐内涵的理解。在内容的选择上,以适应学生学习为标准,选择那些节奏优美、催人向上的美好音乐内容。选取的对象既要包括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也要包括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把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都引用到小学的音乐课本上来,让学生对多元的音乐文化能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课程目标的调整

随着教材的更新,我们需要对现在的课程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应该把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及基本的乐理知识、会使用简单的乐器等目标逐步扩展到能够列举出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音乐文化,并能演奏,能结合已掌握的音乐知识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能够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悟,对多元化的音乐既能够包容也能够持有独到的想法。通过教学目标的重新调整,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有了相应的指引,这样更利于教学的展开。

3.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音乐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很多音乐形式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特色的,诸如印度很多音乐都跟舞蹈结合在一起,在教授其音乐文化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结合其舞蹈文化来进行教授,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备课以充实自己。多元文化不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还需要我们以独特的方式领略其美丽,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其文化,以文化这根线来了解其音乐,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加深我们对其音乐的了解,在学习的时候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师资以及设备资源,要使多元文化更好地渗透就需要对我们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本身就兼具多元的音乐文化,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音乐文化,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利的资源。通过培养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师,能扩大教师资源,使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更顺利地开展。另外针对国外的音乐文化,若不具备引用师资的条件,可以依托现代化的设备与技术,诸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整合国外的音乐文化来展开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

三、总结

多元的音乐文化对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受能力。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教学,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音乐感知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为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小学教材的内部进行内容的重新编排、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

第4篇

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大多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向学生实施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只是由于国家没有对多元音乐教育的开展程度提出硬性规定,因此,各个地区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设情况参差不齐。总体而言,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开设情况较好,在二、三线城市则开设不是很好。以内蒙古包头地区来说,市区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设较好,而下辖的旗县中,音乐教育的普及情况都不是很好,因此,这些地区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展情况令人堪忧。笔者对包头市区的东河区公园小学、青山区一机三小、钢铁大街四小以及第二中学、二十四中学、二十九中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跟踪考察,发现这一地区的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重心依然受“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体制承袭前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特别是在目前的高等音乐院校的实际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是在这样的高等音乐教育模式培养下走上工作岗位的,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这些教师在个人的音乐观中都是倾向于“欧洲古典音乐”的高雅,认为其他地区乃至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都低俗或落后的。在这样的音乐观指导下,即使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大比重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内容,但是教师依然选择以自身较为熟悉的欧洲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有的教师甚至会将自身的狭隘音乐文化观强加给还没有成熟音乐审美能力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致使学生在音乐文化观的养成期就被先入为主地灌入了“欧洲中心论”的狭隘音乐文化思想,进而阻止学生形成“宽容、宽泛”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多元音乐文化观。

在笔者跟踪走访的某些学校,学生对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这些西方音乐史中的经典作曲家都有着无限都崇敬之情,更有学生对于这些音乐大家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音乐教材中所涵盖的内容。但是当问及非洲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相关内容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连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都不能说清楚,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还表现出对这些音乐内容的不屑之情,这让笔者内心不由产生极大的担忧。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尚且对不发达地区的音乐抱有这样的态度,怎么能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后能有一个理性的多元音乐文化观?除此以外,笔者还有更深层次的担忧: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多元音乐文化观能不能形成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音乐教育始终只是一种“点缀性”教育,即便是没有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学生,依然不影响其步入社会后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笔者认为,国人大多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意义,更加不能领会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其实,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性格,有句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一个人的性格狭隘、偏执,那么这个人即便又再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这个人也很难在专业上有大的成就,有的甚至由于性格的原因而在文化知识上学有所成后依然误入歧途,这样的学生在当今的社会中已不是一两个个案了。

二、课程教学内容中多元音乐文化知识比重较小

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音乐计划,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涉及到音乐课程中一个广阔领域内音乐文化的教授。2001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成为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起点、新希望。《课标》中多个部分涉及到了多元文化,如《音乐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第九条,有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指出:“理解多元文化,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以上《课标》内容不难看出,在中小学开设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其意义是巨大的,然而,据笔者了解,在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里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实际教学比重很低,很多时候教师都是一带而过地带领学生学习。

我国中小学的专职音乐教师大多都是“科班”出身,自身的高等音乐教育经历使其在审美形态上会自觉以西方音乐的艺术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己。这就使得教师在备课阶段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先入为主地选择西洋“高雅”音乐艺术为教学内容的重心,而对于大纲上要求必须将的非欧洲以外的音乐品种则会以介绍性和浏览性讲解为主,教学内容的侧重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制约其产生多元音乐文化的思维和音乐观。

三、对教学目的理解偏颇,以一概全地认识教学目标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地和任务的理解,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片面地观点:一些人往往把教会学生掌握音乐教材上地知识技能看作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地目的和目标,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为高一级专业音乐学院输送专业后备人才,因而培养音乐特长生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一些人则习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饭后甜点”,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是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还有一些人则喜欢把整个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移植成音乐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在目前大家都在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很多人更喜欢人为地、空洞地拔高音乐教育,这种片面理解主要是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本质特征认识不足所致,以上几种对音乐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认识都不能全面地定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就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于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来说,以上三种观点都难以正确把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如果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为高等院校输送专业后备人才的话,那对其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仅能在学生的知识架构上对其丰富和完善,并不会对学生成为音乐特长生产生特别显性的效果;而过分地夸大音乐教育的意义实际上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设置了难以实现的目标,让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以音乐本身的美为教学目的,还要额外地为其强加一些哲学或道德方面的东西,这些都违背了我们对中小学生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初衷。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从这个定位不难看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后备的音乐特长生,也不是为了做其他学科学习后的“饭后甜点”,它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目的和目标的,综合人文素养在音乐方面的表现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会跳、会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他唱的、跳的、弹的是什么,要让孩子在唱、跳、弹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受到承载不同音乐类型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小至我国少数民族,大至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品种和不同特色的音乐文化传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不同音乐的美,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较为客观、理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多样化的音乐品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多元的音乐文化观,进而促进其形成宽容的为人处世态度。

四、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认识不足

自我国开始音乐教育体制形成至今,人们提到外国音乐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里的“外国音乐”就是“欧洲音乐”,虽然在流行音乐在我国盛行之后,人们不仅仅是把外国音乐看待成欧洲古典音乐,还有的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会觉得欧洲的流行音乐也比较经典,但是只要一提及欧洲以外地区的音乐类型,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些地区的音乐都是又“土”、又“落后”,且难以入耳的音乐,所以对这些地区的音乐缺乏兴趣,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些又“土”、又“落后”,且难以入耳的音乐就是在世界上消失了也不足为奇。这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国人对多元音乐教育重视不够,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重视不足引起的。

笔者认为,有些艺术品个性极强,不可替代,不同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群众基础或者文化圈而存在,总是倾向于多元化的发展。音乐艺术价值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民族性或国际性的强弱,而是取决于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的高低。那种认为只有世界性好或只有民族性好的观点,都否定了多元文化所取得的成就,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洛秦在《音乐与文化》艺术中指出:“抽象、普遍、理性的启蒙人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中:认识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观念的人、意识的人,而且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不能复制的。人类的各种文化,社会和民族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只是观念、行为和由之产生的具体物品不同: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音乐文化包含了一种其他文化与艺术不可替代的形式,包含其他物质不可构建的思维基础。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认识不足,就会导致某一个处于多数民族的某一个音乐品种以非常态的方式发展,而处于少数民族的音乐品种则会因为受众越来越少而不能以常态的方式继续传播与传承。

五、结语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内容,但是各个地区的融入程度参差不齐,以包头市区的几所学校为例,已经淡化了之前教育中的“欧洲中心论”的观念,也适当地融入了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族音乐,但是以内蒙地区的民间音乐来说,仍然存在狭义的多元音乐文化分布不均的现状,这将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教育界同仁共同关注。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概念;实现途径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概念

多元文化主要是指世界文化的多端性和多元性,这种多端性和多元性是基于世界文化的大范围来说的。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都有其不同的背景,背景的不同,使得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同。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数千年来的积淀,本身就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各个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文化更是具有各不相同的价值。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产生,与20世纪中叶多元文化分不开,从那个时候起全球的社会形态开始从单元形态转变为多元社会形态。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最开始是为了对单元民族国家境内不同民族间的误解和冲突进行解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人民在接触和交流上机会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开始走向多元化。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现途径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前时代洪流中的产物,在受社会、经济等大环境影响的同时,还会反作用于大环境。我国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必须要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对民族音乐强调的同时,对学生的视野加以开阔,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多元文化价值观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从各种教学实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1.在音乐教育中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我国音乐教育近百年来一直缺乏对音乐文化认知的训练,同时缺乏在文化交流中对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后,我国音乐界也随之改头换面,除了对西方音乐的理论体系和阐释模式系统地接受外,还将这些内容整合为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重新解释和改造,使国人在西方音乐的精神和模式等音乐观念上达成一种共识,促进新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但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出现重视外国传统音乐,且仅限于欧洲音乐中几个国家17~19世纪的专业创作音乐的学习,对本民族音乐传统开始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固步自封,不仅没有对包括母语音乐文化在内的人类各种音乐文化成果全面兼收并蓄,同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我国必须要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广泛地学习各种音乐,而不能狭隘地认定一种音乐,只有树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才能在音乐教育中对其实践。

2.以本土音乐为基础,对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加强

民族音乐是一种由人民群众在生活情境中创造的,且又被人民群众广泛使用的音乐。我国民族音乐由于地域和习俗的跨度等问题,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娱乐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文化意识。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音乐不仅凝结着56个民族的意志,还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和追求。对我们的民族音乐进行学习和弘扬,是一项十分伟大的工程,这项工程除了能树立民族自信心,使民众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得到增强,而且能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有所激发,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所以,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下,必须要立足本土音乐,加强建设民族音乐课程体系,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3.对超音乐的音乐教育目的加以明确

在西方,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对国民的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而不是对音乐家进行培养,其中,对人的创造性培育是最重要的。在我国,人们虽然已经开始了解到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仍然经常忘记音乐教育的超音乐目的。经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音乐教育十分轻视;另一种是将音乐课当成专业音乐教育。美国早在1993年政府就宣布了将艺术学科与其他主要学科并列为核心教学内容的立法,我国也应该加强对音乐教育超音乐目的的重视,抛弃以往狭隘的音乐教育目的,使音乐成为一把万能的钥匙,这样才能促进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实施。

4.对外来优秀音乐和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大胆吸收和兼容

西方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多元化音乐教育上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美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主要以创造为主题,除了立足于美国本土音乐和音乐教育模式外,更多的则是对其他民族音乐精华进行吸收,这种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对创造性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这也是美国式教学模式的特别之处。从中西文化开始交流,我国就已经有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的理念,这种理念对于当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也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此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音乐教育思维的创新,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的效能。我们只有以开放的科学的态度面对多元化发展的世界,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音乐作品与教育模式方法进行大胆吸收和兼容,才能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更好发展,使音乐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作用。在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在音乐教育中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本土音乐为基础,对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加强,而且需要对超音乐的音乐教育目的加以明确,对外来优秀音乐和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大胆吸收和兼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小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2007.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元文化;音乐素质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对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教育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积极利用多元文化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融合的新局面。多元文化表现在音乐教育中,就是要尊重来自各不同背景的文化精神,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优点的同时,大力传承与发扬本国音乐文化的精髓。

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来看,要想取得良性发展,就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整体音乐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基于这一目的,目前许多中小学都开始了组建弦乐队,旨在通过弦乐队的教学来达到促进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目的。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弦乐队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正确分析现存的问题,增加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制定具体的对策,提高中小学弦乐队的教学质量。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组建弦乐队的重要作用

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所谓多元文化主要是指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文化领域的更新和融合速度也在逐渐加快,文化种类也在逐渐增多,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了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

从目前文化发展来看,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世界的文化开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发展观念,实现了文化价值的趋同。在这种局面下,多元文化造就了多元智能的综合趋势,体现在中小学教育中,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向着重视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方向发展。而组建弦乐队,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2.组建弦乐队对培养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弦乐队的组成主要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等乐器。弦乐队的特点在于西乐器占主要地位,能够更好地学习并借鉴西方音乐的特色,并能与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叠学习中,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知识,拓展学生音乐知识的目的。在中小学组建弦乐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吸收。

从弦乐队的实际组建来看,通过弦乐队的组建,学生对音色的认知有了较快的进步,在声部的合作上有了快速的进展,通过合练和排演,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了解程度日益加深,学生的整体音乐能力得到持续提高。由此可见,中小学弦乐队的建设,在音色认知、声部合作以及作品丰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弦乐队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了解发现,受到中小学自身教育力量不足,以及教学体系不完善,以及对多元文化认知不足等问题的影响,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弦乐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小学对弦乐队的重视程度不够,组建中小学弦乐队的生源资源匮乏

一些中小学虽然组建了弦乐队,但是在弦乐队上的教育投入较少,对弦乐队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选拔优秀的生源作为弦乐队的成员,导致了弦乐队的整体素质偏低。同时,由于缺乏高水平老师的指导,弦乐队的教学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不能满足学生音乐水平提高的需要。

2.中小学弦乐队的教学水平不高,缺少排演乐队的实践经验

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一些中小学弦乐队的教学水平不高,制约了弦乐队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且授课老师的水平影响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吸收和理解,使整个弦乐队的组建质量大打折扣。受此影响,弦乐队的水平不高,导致了排演乐队次数的减少,使弦乐队缺乏实践经验,对弦乐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3.中小学的弦乐队没有形成对多元文化的有效吸收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小学的弦乐队要想提高发展质量,就要对多元文化进行全面吸收。但是从目前中小学弦乐队的发展来看,对多元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有效吸收多元文化的优点,而仅仅是停留在现有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在作品的编排、选择与渗透中,大多没有注意到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与理念渗透。这些现状,不仅不利于弦乐队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音乐水平的提高。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弦乐队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中小学弦乐队的整体水平,解决弦乐队现存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学习方法,替代传统简单的乐队排练

通过中小学弦乐队的组建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就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吸收多元文化的优点,将多元文化元素引入到音乐学习中,使自己的音乐技能得到持续提高。例如,在总谱读谱认知上的方法指导;分小组组长进行有效的排练与合作训练;在作品风格上,让学生独立进行资料搜集整理与及时的沟通等。基于这一考虑,老师也应做好教学引导工作,积极开展针对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传授与教学工作。

2.中小学应对弦乐队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增加生源建设与资金投入

从中小学弦乐队现有的教学质量来看,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优秀的生源和足够的资金投入。在弦乐队的建设过程中,应对弦乐队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增加生源建设与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小学弦乐队教学质量的提高。

3.中小学弦乐队老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在弦乐队的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生自己难以形成对多元文化的有效理解和吸收,在这种形势下,老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掌握弦乐队建设的基本知识,另外一方面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提升教学水平,满足弦乐队的教学需要。因此,在中小学弦乐队的教学中,提高老师自身素质成为重要内容。

4.中小学弦乐队应正确吸收多元文化,学会利用多元文化

在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对音乐发展和音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但满足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对拓展学生音乐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在作品的选择上,应该尽量多地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文化底蕴的音乐作品,吸收西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更注重传承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的选择。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改编和讲解作品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在兴趣浓厚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和体验不同风格的作品。

其次,在排练的过程中,区分精排和接触型排练的作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更加理想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达到团队协作的精细化培训作用;另一方面,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产物。

第7篇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教育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更日益彰显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碰撞早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人们所接受。在世界文化频繁交流的今天,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形势下,尤其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也随着进行了调整。但目前进行的调整显然还是略有缺憾,即在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方面大家更多地关注到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交流推广,对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却很少涉及。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音乐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在重视本土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同时,对于世界各民族音乐也都给予了重视,大多已放弃了对德奥音乐的盲目崇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发达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兴起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潮流。

在美国音乐教育中,1994年通过立法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贯穿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课程”,并在规定的9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被官方实施了13年之久。在英国音乐教育中,非洲、印尼、加勒比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音乐,已被纳入学校开设的课程之中。南非认为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开始寻求“不同音乐自由交融”的境界。

当前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界也正在把目光投向多元文化音乐基础教育,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以这个标准为指导的各个版本的新教材中也都有所体现。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第13册中第三单元“欧洲风情”,其中包括意大利民歌的学唱,俄罗斯民歌、爱尔兰民歌、西班牙乐曲的欣赏等。再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第14册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从教师用书中提示的教学目标来看,无论从情感态度与价值层面,还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层面上都需要教师以多元音乐文化为基础去进行教学。

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母机”。面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全新变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仅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面就存在不足。许多高师的在校生甚至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知识。试想这些在“欧洲音乐中心论”中成长起来的高师学生如何能胜任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新教法呢?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关键在教师。

当前在欧洲、日本的著名大学和研究院中,都已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演奏世界民族乐器的课程。在美国,凡是参加了全美音乐学院协会(NASM)组织的学院和大学,也都承诺在课程中规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用更宽阔的视野去替代西方音乐。因此,“将教授音乐的多元文化方法纳入到所有师范音乐教育的各个阶段:各种音乐史、文献、理论、创作、表演、音乐教育方法的分类、实习的经验”是我们的方向。教师是否具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效果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在音乐教育中立足本国自己的音乐是必须的,但还不够。音乐教育要补充的一项目标是,个体应在全球视野中立足本国,在互不损失的前提下,在各民族人民之间展开自由的交往与交流。”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应根据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多元文化价值观来调整课程结构,培养音乐师资,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8篇

在我国历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很明显的独特性,发展历程也较为艰辛。目前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存在诸多不利现象,这时就需要教育部门相关人士重视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建立起一条适合本民族发展的多元化音乐教育道路。

(一)缺乏培养多元化音乐教育意识

由于我国有着几千年的音乐文化传统,加上民族众多,具有中国特点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然而在中国清朝末年后,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许多原因,导致西方音乐在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使得我国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西方文化的倾向,严重忽视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缺乏培养本民族多元化音乐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国外的审美标准,没有真正做到发展本土文化特色,不利于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魅力。这时就要求教师结合自身民族文化特点开展教学,同时也需要兼顾异域文化的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吸收国外音乐文化的精华,推进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多元化音乐教学内容单一

在开展多元化音乐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音乐文化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内容,切不可将教学内容单一化,降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利于传承民族音乐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普及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清楚了解到我国音乐的形成过程,从中感受民族自豪感,真正丰富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增强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了解知识。同时,多元化音乐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利用互联网信息来丰富教学内容,下载更多吸引学生兴趣的音乐知识,让学生真正热爱音乐文化,有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三)音乐教育课堂效率低下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音乐文化教学不予重视,本来学校课时安排很有限,加上音乐教师的不重视,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指导,无法真正感受音乐文化的魅力,提不起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不断下降。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利于学生吃透音乐的精髓,无法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不断加强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为学生提供高效的音乐教学服务,不断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民族音乐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真正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事业做出贡献。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传承的作用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其他优秀文化内容,在认真评价他国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他国音乐文化的精华之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视野,学会用批判性的态度去看待他国的音乐文化特点。在开展现代多元化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各国的音乐文化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通过学生对他国多元化音乐的认识,提高对他国音乐的鉴赏水平和欣赏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成为民族音乐传播新途径

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大多音乐题材来源于生活,教师采用更好的音乐教学方式可以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成为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将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获得系统全面的音乐知识,久而久之,成为多元化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教师想要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而选择恰当的音乐内容,真正教会学生去归纳和整理音乐文化,用纸质等形式将音乐信息整理并保存下来,以便后期使用者及时查询相关信息。教师要时刻明白,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务必将重组音乐文化作为首要任务,采用最简洁的方式教会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音乐知识,最终达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传承。

(二)增强民族音乐凝聚力

在音乐文化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从而实践多元化音乐教育,并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观,长期以往,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会影响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多元化音乐教育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普遍接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世界各国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使得许多音乐著作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差异,进而出现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这时就要求教师通过对音乐文化的教育来帮助学生统一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树立要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伟大理想。

(三)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由于音乐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变化的,特别是每个时期的特点不同,导致音乐文化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多元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传播,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上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播,继承和发扬音乐文化的优势,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同时,在音乐教学中,还广泛吸收多种文化的风格和精神,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加以更新和改革,丰富我国民族音乐的内容,进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教育需要一个广阔的教学环境,不可关起门来搞教育,需要我们走出去,多借鉴多言音乐文化的优势,不断创新音乐文化的内容,在与他国音乐文化交流过程中,真正提升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与此同时,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音乐交流和借鉴,从而培养出具备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创新民族音乐的形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教师在开展音乐文化教育时,可以创新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真正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由于我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加上五十六个民族的大融合,使得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点,不断创新民族音乐的形式,让学生可以接触更多形式的民族文化,进而在民族音乐中不断受到熏陶,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加热爱民族音乐。目前民族音乐的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戏曲,曲艺和器乐,其中民歌是民族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这时,音乐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民族音乐的形式,将民歌与歌舞有机结合,杂糅二者的优势,创新出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让更多人可以接触到民族音乐,进而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三、多元化音乐教育中如何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一)建立多元化音乐教育机制

要想在多元化音乐教育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就需要建立多元化音乐教育机制,为传承民族音乐工作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中明确指出,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始终坚持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并提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个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进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促使民族音乐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分清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音乐表现形态和音乐文化的差异,要改变传统音乐发展中一直坚持西方音乐教育一元化的理念,要求我国音乐教育部门在设置课程时多以本民族音乐课程为核心,外国音乐教育形式为辅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音乐教育方式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模式。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创新音乐教育方法,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我国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在不断吸收国外的音乐谱曲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小提琴方法,加以创新和研究,创作出优秀的二胡作品,对作品中关于小提琴的使用技巧也详细加以解说,为后期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奠定基础。刘天华不仅仅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发扬广大,还为传承民族音乐提供宝贵经验,真正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音乐家,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二)构建恰当的音乐教学体系

在多元化音乐教学中,音乐成为一种文化,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又具有较深的时代性,理应受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尊重和传承。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需要首先保障民族音乐课程的真正落实,加大对本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进而构建出合理的音乐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深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与多元化音乐的异同点。在现有的音乐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种是国家课程体系,一种是地方课程体系,最后一种的学校课程体系,范围是越来越小,进而构成更加紧密完善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和教学环境的允许性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音乐课程体系,供学生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平台,不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训练。

(三)整合民族音乐的文化资源

在音乐文化教育的不断加强中,需要教师整合民族音乐的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让学生更加感受我们是一个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多姿多彩而感到骄傲。要想真正将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纳入教学范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语言上的统一性,确保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沟通无障碍,亲自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风采,从而提升对音乐教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中,逐渐形成更加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广为大多人喜爱和接纳,真正继承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势。

四、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多元化

一、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是建立在多元化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这项教育理论的提出,也是兴起于上个世界的西方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项理论已经有了较为完整和科学体系。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这些理论引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音乐教育作为我国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开始被重视和推广。

那么为什么要推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相比,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有着独到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有效的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多元化教育的实现,其实是多种不同文化成果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音乐教育中采用多元化的发展,虽然本身是立足于音乐教育,但是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文化的交流。这种多元的文化可以是以国籍或民族为区别的文化,也可以是以艺术类型为区别的文化。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会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到除了本国的音乐文化以外的东西,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多元化教育,除了文化的多元外,还包括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接受知识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于音乐中的意境或是背后所表达的情感,难以有深层次的理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后,能够将音乐与各种故事、现代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将原本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这对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

第三,能够完善学生的品行和品格。从古至今,人们对于音乐都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音乐对于人类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思想,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也有着鲜明的体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当代,音乐教育所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乐来对学生的品行与品德进行净化和完善,通过音乐感知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丰富音乐教育的类型,让学生的情感更加饱满,接受到的文化陶冶更加全面,有利于个人品格的健全和完善。

二、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实现

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提倡并鼓励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如何在现行的音乐教育中实现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设计。任何一项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应当确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音乐教育要实现多元化,同样要有多元化的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学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引。具体到教育工作中,不仅有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有情感、思维、创造力、人际交往、自我展现等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开发多种音乐课题、融入多元音乐文化,提供发展多种能力的空间,使教学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转变。

第二,多元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内容应兼具德育、智育、美育的特征,应体现多角度的文化综合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与不同领域的融合。与音乐教学有关的文学、历史、绘画、舞蹈、影视、建筑等,都可以拿来为教学服务,开展以音乐为载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次,音乐与民族文化的融合。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土壤,音乐本身就蕴涵丰富的文化。如欣赏京剧,就涉及京剧行当、脸谱、唱腔等民间艺术内容;欣赏各少数民族歌曲,就会联系到各民族的风俗、节日、传说等;再次,音乐与地域特色的融合。根据本地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系统了解家乡音乐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第三,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展,要打破传统音乐教育的束缚,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必须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和作用。无论采取各种教学形式,都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指的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年龄特征,有区别、有选择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与课外教学的界限。音乐教育课程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固守于课堂时间这项教学工作的开展会受到较大的束缚。打破这种界限,让课堂外的资源能够为课堂所用,教学活动也能够延伸到课堂之外,实现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发展。

第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一项教学工作开展水平的好坏,最终都是需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进行评判。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鼓励各种综合评价机制的建立,力求更加全面、客观的对一项教学工作做出评价。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评价,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落后方式,从不同的维度去发现学生的价值,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个体发展水平,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客观实际下得到全面科学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即要包括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也要包括个人音乐修养、思维创造水平的评价等方面。具体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学生自评、他评、互评等方面,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胡帮荣.新课程背景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2009(14)

[2]盛培丽.中学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1

[3]吕琳.多元化音乐教育探索与设想和教育理念的思考.[J]商情.2009.(37)

[4]窦伟.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开发.[J]北方音乐.2010.(11)

第10篇

一、“多元文化主义”与“全球化”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从20世纪早期的“跨文化教育”、1960年代的“种族研究”,发展为“多种族教育”,直至1980年代的“多元文化教育”。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生态与自然界物种多样性生态一样,是由多样性主体之间的互补与制约而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平衡的结构,从而求得共存与发展;文化多元分布与物种多样分布一样,是社会生态平衡的前提。正是基于如此认识,从政治学研究到经济学研究,多元文化主义观念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研究者视野中得以凸显并业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提法与相关理论已被美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接受,继而在欧美其他国家得以确立与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美国普通教育和音乐教育的主题。

“全球化”是一个未限定主语的概念,正如前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所言,全球化是一个实践政治命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命题,还是一个思想文化命题。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口号多少带有新殖民主义的印迹,而抛开政治与经济的限定语,“文化全球化”被费孝通描述为:“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1](P8)。因此,文化或教育的全球化绝不是单一文化的垄断,也不是某种所谓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入或进攻,“求同存异”的“同”不是“同化”,而是在文化群体多元存异的前提下求得交流与“认同”。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马歇尔•麦克鲁汉在1960年代提出“地球村”概念至今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地球村”村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大致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旁听”(广播)———“旁观”(电视)———“交流”(无线电、电视、通信与互联网)。今天所说的“交流”是实现种族间和谐共处、国家间协作发展的前提,也就意味着在“地球村”中,交流不仅需要跨越语言的屏障,更需要突破文化认同的心理分界。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信息交流的畅通有效性,后者起到的作用是本质上的,即跨文化交流。文化种群分布的现实与协调发展的未来需要跨文化的口头语言和文化语言的双重习得。综上所述,“多元文化主义”必须以“全球化”为背景,无视此背景将导致激进的民族主义与专制主义;而“全球化”也必须以“多元文化主义”为前提,摒弃此前提则会陷入强权垄断与新殖民主义泥潭。此外,“多元文化主义”绝不是静态多元的表征,而是动态多元的交融,“全球化”亦不是一统天下的排异战争,而是多元一体的认同与沟通。

二、河北多元音乐文化之背景

河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形成了各地域的文化碰撞、多民族文化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以及共享文化与个性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的典型格局。季羡林将世界文化划分为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此四大文化体系在河北省均有所体现。必须承认,相对于文学与美术,由于音乐语言的非指事性,在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中,是最能体现文化原生基因的子生态,世界音乐三大音乐体系的汇集构成了最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在歌舞戏同构的河北,戏曲也传递着这种隐性基因遗传的信息。河北戏曲中的河北梆子、丝弦剧、评剧、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等在中原地区的流传,以及在河北现代民间舞蹈中的继承无一不体现着多元文化作用下的生态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上所发生的足以改变文化生态结构与进程的所有大事件,诸如民族发源、宗教皈依、朝代更迭等,其文字记载、图画描绘可能会随着介质的损毁而湮灭,或因人为的因素而疏漏甚至讹传,而音乐、戏曲和舞蹈则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记录这些历史事件的精神印记。因此,在认识河北多元文化背景的历史与现状时,对音乐的研究亦十分重要。如果说河北的文化交流是当今“全球化”趋势的历史预演,那么河北民族民间音乐则是当今“多元文化主义”例证的缩影。从文化体系的分类上来看,河北文化生态中既包括本土多民族混交的民族文化,也包括中原汉民族的农耕文化,还包括东西方贸易交往中的商业文化;从音乐体系的分类上来看,河北有几十个民族成分,其中有汉、回、满、锡伯、藏、哈萨克等十几个世居民族,其音乐文化分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三大类别。中国音乐体系的有汉、回、蒙古、满等,这一体系除俄罗斯族外,为中国五十五个民族所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的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锡伯族部分兼用。维吾尔族还具备波斯———阿拉伯体系的特点。河北各民族的母语、生活环境、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至今仍具有很大差异,并保持着多样性的文化生态,却实现了民族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社会局面,这不能不说是“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主义”共同作用的局部自然范例。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河北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许多人类文化学者、民族学家、音乐学家乃至政府职能部门都展开了对传统文化一系列的保护、发掘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2006年,河北梆子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份“遗产”不是不动产,而要传世的是流淌在民族文化脉络中的血液,将热血进行封存性的“保护”很有可能会凝固结痂。此外,如果将文化生态圈相比于自然界的物种生态圈,在某种程度上,“保护”某个文化传统即等同于将某个物种列入“濒危”,保护项目范围的扩大就意味着人们对文化生态的脆弱性给予了更大的关注。那么,是什么在毁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呢?是高科技、互联网这些西方文明的物化工具吗?是西方文明吗?

从洋务运动到,再到“苏化”或“美化”的专业体系、课程设置,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大半个世纪以来的“西学为体”的学校教育体制已经基本形成,甚至某些指标已经“超额”,使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忘记自己的民族身份,以至于威胁到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生态。面临危机,音乐界、教育界作出了如下反应:先看基础音乐教育,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近期将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音乐》(河北少儿版)教师用书进行修订,新修订的教材按人文主题单元的体例编写,强调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有鲜明的时代感与民族性;内容紧密围绕“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要求,选材宽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突出审美教育新理念,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选材加入了民歌与民族乐器的教学、相关的背景知识,其中50%左右为本土民族音乐,河北其他民族和国外音乐约占50%。虽然这套教材在试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这毕竟代表了基础音乐教育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背景的感知与行动。高等音乐教育中,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于2010年5月组织了带民族艺术进小学活动,其毕业生大多数进入了文艺团体,活跃在河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舞台上。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将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专业化、舞台化的训练,但对于多元化的河北音乐教育来说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学校教育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方向,即民间—学校—民间,其教育成果必然对民间产生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河北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却相对滞后。目前,河北省十二所高等师范院校,除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器乐系民乐队开设了民族乐器合作课、选修课程以外,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均有明显缺陷。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实,一个从民族民间音乐原生态环境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踏入大学校门之始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那一刻起,他必须接受以下几个音乐观念:(1)音高:固定点与点的进行,音与音之间的游移是跑调。(2)声部:音乐是多个声部组合而成的织体。一个叫复调,另一个叫和声学。(3)调式:主要接触两种调式,结束在do叫做大调,结束在la叫做小调。(4)歌唱:无论来自草原的阿肯、长调歌手,还是吹歌的歌手,在这里只有一种声音,即意大利美声唱法。(5)演奏:秦琴、扎木聂在这里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乐器,乐器是自己无法改变音高的键盘、西洋管乐和民乐队里的常见乐器。(6)史论:我们只能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描述西方音乐史,只提供有关巴赫、贝多芬、李斯特、德彪西有关的文字以及音响;不提供王铁锤、晓光的史记资料以及他们的文化与社会背景。民间古乐、民歌与小曲、战鼓仅仅是一些名词解释。学生在经过长达四年的音乐教育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教育过程及其现象重复出现:在入学的专业测试上,充满了民间音乐灵感与素养的学生纵情地歌唱、演奏与舞蹈;在毕业的专业测试现场,学生用外语艰难地演唱着歌剧选段,钢琴在他们的手下狂暴地咆哮,手风琴在怀中沉重地喘息,这种情况在20世纪被归结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问题,21世纪以来,我们终于痛苦地明白,这是教育观念的落后与盲视所导致的后果。1990年代,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就此质疑并阐发了自己的思考,提出音乐是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共同体都拥有的一种文化事项[2]。在这个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之前,我们同时要面对另一个同样紧迫的现实问题:少数民族学生今天学习西方音乐的表现恰恰是半个世纪前汉民族学生学习西方音乐的历史重现,只不过今天汉民族学生在音乐技能、音乐审美上基本被系统的西方音乐学习所“同化”,而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个进程中体现出来的困窘恰恰说明他们还有“排异”能力,汉民族学生几乎是彻底地“妥协”了。近些年,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始在内地省区招收学生,通过招生我们发现,新疆、云南等地的考生以民乐为音乐技能考试项目的比例大大超过河北考生,这也使我们反思,以多元文化视点来审视,河北高等师范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河北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学生的人数之少足以使音乐的“多元”结构在这个层面上形同虚设。

河北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要展现河北音乐文化的多元格局,追溯其多元之“源”,揭示音乐生态中多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解析多元之个性,整合多元之共性,最终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保持与发展河北多元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道路,并结合现代教育观念与技术,自上而下地将其纳入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形成具有三大乐系交织、融合之特色的河北音乐教育。在河北音乐教育体系中,学习西方音乐重点在于以其科学的学科架构为模型,理论体系为参照,实践河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音乐的学科性教育,而未来的专业结构中,欧洲音乐、汉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理应构成支撑河北音乐教育的三个支点,这个支点所支撑的是多元音乐文化汇流的平台。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河北音乐教育,即是以河北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入口,以呈示与解析河北多元文化为方向,以保持与发展河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为目标,力求对河北各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快河北走向世界的步伐,从而促进河北经济与文化全面健康地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传承发展

杜威是美国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在20世纪初提出提出“多元文化”。随着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局势下,人们把视线转向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势不可挡的成为当前新的发展对象。在多元化和民族化并存的新形势下,基于共同发展的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里提出的看法是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未来和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一、增强民族音乐的人才教育观念

我们大家都知道,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师资力量的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各部分区域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情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都有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然而各个民族发展的进度和方向是不同的,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必须要构建起原生态音乐文化,所有高校都应该加大对这个目标任务的重视力度,所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也应该是建立在当地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的,结合本地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工作,保证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充实。高校应当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支点,单纯的单科改革已适应不了现状,让传统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得到彻底的转变,从源头上改进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项目,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充分提高。

二、有效的统一民族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文化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基于这样的大环境,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更新和延续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教育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使它能够持续高效地传承下来。在以多元化属为背景的社会音乐教育形势下,人们看高校音乐教育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受到条件的限制,衡量高校音乐教育的尺度也受到影响。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以学生为本、以人文作为主题、把音乐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从头开始以不同的层次,多个方面,在各地高校大范围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的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评判,从而激发出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每个地区的传统民族音乐都是不一样的,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呈现方式,表达感情的音乐方式也不尽相同,喜怒哀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有了多元化的音乐情形大不一样,世界民族音乐的融合,不但丰富性了音乐本身,而且形成多样化的世界民族音乐,例如,《梁祝》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一协奏曲的核心题材是我国的越剧文化,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是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然后由世界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俞丽娜进行演奏,音乐效果更上一层楼,他在这首曲子的演奏中,利用小提琴和二胡的演奏技巧,融合了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所具备的音乐语言,是这首曲子更加圆满动听。这就是说,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的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够驾驭我国传统乐器,外国的乐器也十分容易契合。由于现在传媒普遍化程度,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都有着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逐渐消融化解,得到良性的发展,得以“润物细无声”,提升大众的欣品味,提高了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品质,这对于我国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激发出我国人民潜在的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从而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

三、对外来音乐加以借鉴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育并没有多大的不同,都是人类社会文明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彼此相互支撑,相互通融。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当把人生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跟音乐教育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和教学过程相结合,使传统民族文化、音乐教育文化都渗透到音乐教育理念中。这些都说明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最基本的策略,在传播民族音乐文化中起着垫脚石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选择最有利于促进音乐发展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上保证民族音乐能够得以发扬光大,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方面是,为了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高纯度,和民族音乐教育相结合,是他人的音乐文化在这里得以改正,同时得到一些回馈信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新,它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首脑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多元文化的背景给了创新民族音乐的契机,借鉴的外来音乐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内涵。教师在民族音乐创新过程中,借助多元文化的背景,这样能够促使传统音乐文化的不断发扬广大和源远流长,在自身内涵得到丰富的同时,也使得传统音乐文化更加符合现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得到感化人的效果,实现教育人的目标,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激励和鼓舞人精神,提供文化建设,给予精神支撑,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说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对各民族音乐之间的贯通和相互借鉴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对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音乐人才有独到的作用,对加深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有不可多得的益处。以上可见,传承和发展是多元文化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明显的民族特点可以是生活充满乐趣,特具情趣的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昂扬的斗志激励他们向艺术的最高峰前进。受日益开放的大环境影响,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占有相对的地位,根本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和持续发展,目前,以我国的文化为特征,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的系统,对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作出贡献.

作者:格各格日勒 单位: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1(7):86-86.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 音乐教学 多元文化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对音乐文化的理解非常片面,这表现在这些学生对音乐的错误认知上。比如有些学生觉得中国古典的音乐就是很优美,西方的音乐非常肤浅;而有些学生觉得西方的音乐宏观丰富,中国的古典音乐就是小曲小调,不成气候。学生如果对音乐的理解有错误的认知,他们就会片面的吸收音乐知识。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渗透多种音乐文化的教育。

一、在音乐基础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

音乐的基础教学为音乐三个元素的教学,即旋律、节奏、合声的教学上。不同的音乐文化中音乐元素的构成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构成理解非常片面,他们有时会从数量的角度来判断音乐元素的优劣,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基本元素。

比如有一名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基础教学时,有一名学生提出,中国的音阶有五个,即宫商角羽徵,而西方的音阶有七个,即1234567,这是不是就说明中国的古典音乐比较落后,对音乐元素的探索没有西方音乐完整?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首先,由于音乐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心声,就好比说,人们在开心的时候,敲出的鼓点会急促、轻快;人内心有所疑虑的时候,敲出的鼓点会不成节奏,轻重不一。人们仅仅凭鼓点便能传达出心声,更何况是用音乐旋律?因此,音阶较少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古典音乐落后。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听苗族的山歌和常德的花鼓戏,学生听完这些音乐后会发现苗族的山歌中会出现b3这种不常见的音阶;而常德花鼓戏中还会出现1#2356这种非常特殊的音阶。可见,在中国的民间,人们使用的音阶并不止五种,只是它未被官方认可。西方的音乐也是同样,其音乐并未受到七种音阶的限制。

初中音乐教师如果能在音乐基础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就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基础知识。

二、在音乐乐器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

乐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使用乐器的时候,能对音乐基础知识有更深的认知。

比如有些学生对音乐乐器的理解有种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因为民族音乐的风格是由民族音乐乐器带来的,缺少了那种民族乐器,便不能表达出民族音乐的风格。一名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亚非拉掠影》一课时,引导学生听《西游记》中的插曲《天竺少女》一曲,这些学生听到这首音乐时,感觉该曲流露着浓浓的印度音乐风味,可是该曲应用印度的民族乐器演奏,而是使用西洋电子乐演奏。学生通过仔细的欣赏,发现印度音乐有一个特点,即由于印度人喜欢载歌载舞,因此印度音乐中常带着舞曲的效果。这首《天竺少女》有与印度音乐相似的舞曲节奏;印度音乐经常使用4与7这两个音符,这首《天竺少女》就反复的应用这两个音符来营造旋律。经教师的引导,学生理解到民族乐器与民族音乐特点没有必然的联系。

教师在音乐乐器文化中渗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的应用各种乐器,这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音乐创作的水平。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

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会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里,教师如果能够渗透多元音乐文化教学,就能够让学生理解到应用多元理念创作音乐的重要性。

比如有一名音乐教师在开展《国威国魂》教学时,引导学生聆听大型纪录片《故宫》的片头曲《故宫之神思》,这是一曲由日本一支叫S.E.N.S的团队创作出的音乐。学生在聆听这支音乐的时候,会发现这支音乐是由电子乐演奏,它的旋律融合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所长。该曲的前半段用电子乐营出迷离、梦幻的音乐效果,让聆听者对梦幻一般的音乐产生遐想时,它的音乐主旋律切入到东方雅乐的风格中。这段雅乐旋律中正、平和、宏伟、庄严,使人们疑似站在崴崴故宫前,仰望着故宫的神圣与庄严,正待人们内心进入故宫的情境中时,突然一段极具西方风味的旋律切入,这段旋律为西洋管乐吹奏,聆听者心情随着西管乐切换,使人们如果站在西方视角再观故宫,人们便发现故宫缺少西方的浪漫、开放的气息。东方的雅乐与西方的音乐数度切换,东方的雅乐节奏渐显凝重、沉重,而西方的音乐旋律由浪漫变成哀叹。这两段乐曲始终相辅相成,互成对比。这种旋律的互融营造出人们用现代的视角看故宫的气氛,它是东方音乐特点与西方音乐特点共同使用的音乐典范。

初中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时,可让学生从音乐创作需求的角度来看音乐的多元文化,如果学生能够理解到音乐多元文化的音乐,以后学生在欣赏和创作音乐时,便不会受到单一音乐文化的束缚。

总结

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渗透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改变对音乐偏颇的认知,正确的理解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欣赏和创作水平,从而初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效率就能提高。

【参考文献】

[1] 管建华. 埃里奥特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J]. 中国音乐学,2004(03).

[2] 管建华. 克莱南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