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隔代教育的特点

隔代教育的特点

时间:2023-06-15 17:27:37

隔代教育的特点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家园合力;优化改进;隔代教育;身心特征

前言:祖辈群体心智和情感结构趋近于成熟状态,对于社会主义全新幼儿教育规则和引导模式等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状况,为了避免给孩子身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隔代教育方案优化显得极为紧迫。如今家园合力优化隔代教育的课题得到深入推广落实,主要在于其能够创设一类和谐完美的育人环境,可以更好地迎合幼儿群体身心发展特征。

一、隔代教育背景下对幼儿园日常工作提出的严格挑战问题研究

幼儿群体心理结构成熟结果,较大一部分取决于家庭教育环境,尤其是在隔代教育背景深入过程中,祖父母价值观、情感态度和待人接物原则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令幼儿身心发展模式发生本质性变化结果,如长期强调个人价值地位,而和其余同学产生深刻矛盾,教师协调管理难度由此倍增。至于细致化的影响主要如下所示:

第一,语言交流形式不够新奇和严重贫乏,限制幼儿园语言教学发展进程。发展语言的关键点在于幼儿时期,语言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差异性,都会直接限制孩子今后语言表达熟练程度。经过阶段化调查结果论证,隔代教育现象普遍深入过程中,幼儿语言理解和修饰技能极为低下,面对简单的童话故事,也不能进行回忆性的叙述。最为重要的是,祖辈们习惯使用方言,一时间令幼儿群体语言接受刺激性和交流延展欲望骤减,不愿和幼师进行适当的交流,抵制一切新生事物,这本身便和新时代个性化教育方针产生严重冲突。

第二,祖辈思想过于陈旧,限制幼儿园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个性培养方案能效。幼儿心智的成熟,即便源自于不同难度挑战的刺激,祖父母深受传统思想束缚,新奇事物关心度不足,不能有效提供幼儿心理健全所需的文化刺激要素,使得幼儿园创新个性教育进度出现严重滞后危机。特别是在过分溺爱保护环境下,幼儿缺乏应有的生活经验,思维不够灵活,无法根据童话故事进行生活范围的延伸扩散。以上一切问题,都使得幼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二、家园合力优化隔代教育实效的策略内容解析

隔代教育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怯于或羞于与人交往,任性、脆弱、胆小等特征是他们的共同点。作为现代专业化幼师,有必要时刻联合祖辈们的教育规则和幼儿对应表现状况,进行隔代教育全新适应方略探讨,尽量提供给幼儿群体一类和谐的个性发展环境。

首先,快速建立起祖辈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幼儿个性化教育交流活动。主要就是委派一些知识充分的祖辈,进行其成功幼儿教育实践模式分享,令其余祖辈感受到说服力,愿意接受全新教育理念,促进后期幼儿教育诸多弊端问题的克制改良进程。

其次,在适当时机下组织祖辈集体到幼儿园内考察孩子学习、游戏、集体生活等一切状况,了解自己孩子生活自理、待人接物、语言情绪表达和动作协调性等细节,一旦发现任何不理想的问题,就可以直接向指导教师进行咨询,尽快探讨出产生不同优势、弱势结果的原委,方便日后双方合作加以改善。

另一方面,幼师有必要到不同幼儿家庭中做访问调查,尤其对于一些隔代教育家庭中,要快速挖掘长辈们严重溺爱和不科学的教育问题,约好时间进行交流疏通,其间要确保语言表达上的分寸,提供给老人们足够的思索和消化时间。一旦说双方在教育方式产生任何分歧时,教师必须利用一系列科学依据作为论证,并且配合实验操作获得祖辈家长们的理解和信任,唯独彼此长期和谐共进,才能真正为幼儿素质化教育提供保障。

结语:综上所述,年轻父母和祖辈在教育孩子方面,必然会产生分歧,主要是他们情感、价值观等存在本质性差异。为了避免这类矛盾严重压抑幼儿个性化发展诉求,作为现代专业化幼师,要适时地去隔代教育家庭中去访问调查,与家长们进行耐心沟通,同时组织亲子类竞赛活动,令祖孙三代的关系能够至此表现得更为和谐融洽。事实证明,唯独家园合力统一优化隔代教育,才能真正消除父辈们的身心压力,令幼儿教育成长环境变得更为温馨健康,因此值得今后予以大力推广执行。

参考文献:

[1]陈婷.幼儿隔代教育对幼儿园发展的新要求[J].生活教育,2012,19(18):133-160.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隔代 教育 利弊 对策

1、引言

前不久,笔者就我市“隔代教育”情况,趁我市某小学开家长会之机,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学生是随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长大的。对于老人带孩子,76%的年轻父母表示对孩子的生活及安全很放心,但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不放心;有58%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可以学到尊老爱幼、礼貌、谦让、节俭等传统美德;94%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和老人在一起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性格或习惯,孩子在家里变得任性娇气、惟我独尊、霸道蛮横、懒惰散漫;56%的年轻父母同时觉得孩子在外面变得胆小、过于听话、无主见,偏于内向;有86%的年轻父母认为自己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会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82%的年轻父母表示如果有时间会选择自己带孩子。

2、隔代教育的优势

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带出一宝”。首先,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老人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因而更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其次,老人有着比较丰富的育儿经验,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起码是教育了两代人,有了儿女辈的实践,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的一些突况,知道应该怎样去处理,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经验是很重要的,现在各种类型的育儿书籍、教育书籍,也都离不开实践的经验。小孩生病大家都乐意去咨询一些老医生,也都是看中了他们的经验。

第三,老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飞人乔丹就曾这样说过:“其实变老是我由衷期待的事之一,做个老人应该是挺有趣的,我可以跟一堆心爱的孩子们吹牛讲故事,甚至撒点小谎,这听起来不是挺有趣的吗?像我就常向家中的长辈请教一些问题,问一些他们那个时代的事,看得出来那让他们觉得好开心。从回答问题中,他们仿佛寻回了那个时代,也让我知道了他们曾经经历过多么重大的事件。比如说象我太太那边的人,他们最爱聊我还没有到芝加哥来之前的事,谈以前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的,像帮派、政治等等的重大事情,等我老的时候,大概也会跟孩子们说我这个时代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吧。”

第四,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教育孩子能达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效果。隔代教育中,孩子与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家在一起,自然可以学到知识,坚定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老人对孩子的启发和教导同样能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大脑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启蒙教育效果。

第五、多数老人们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3、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隔代教育虽然好处多多,但年青家长并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隔代教育上。由于老人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对此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

(1)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多数老人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老人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老人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不能得到矫正。我市枫树山某小区有一住户,母亲为督促儿子改掉粗心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大声朗读检查一遍。可孩子嘀咕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替孙子改正错题。孩子毛病未改,期终考试数学刚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乱成一团。

(2)老人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跨度大,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差误不同,地位不同,时代给予各人的压力不同,他们在对子女如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学习例如电脑已普及化,但隔代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由于自已不了解,又得很难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少了。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不出格,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3)过分保护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孩子的依赖性,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在家庭中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隔代家长种种做法,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祖辈们的包办代替只是短暂的这种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摔倒的心理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包办代替不可能代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和尝试,相反这种包办一切,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4)隔代教育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祖辈在生理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而年青父母们对现代教育观念吸收较快,两代人在对待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出现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们对孩子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儿童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这种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的祖辈的爱更多在于满足幼儿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

4、对策

显然,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们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此提出的一些建议:

4.1 年轻父母

(1)明责任、不推脱。作为孩子的父母,要端正父母育儿观念,不要轻易将责任推向祖辈。众多有识之士郑重指出 “父母有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是的,父母不应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轻易交给祖辈,即便要将子女托给长辈,也要意识到其不利因素而加以消除。不因工作忙为“借口”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使孩子的心灵渴望和痛苦埋藏心底,无处释放,造成亲子隔阂,更不能将孩子轻易交给长辈就“万事大吉”,以此丧失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年轻的父母只要有情点击,合理安排,就能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多沟通、互学习。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如周末带孩子外出,睡前讲故事,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4.2 祖辈家长

(1)教有方、管有度。首先要端正教养观念。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娇惯,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如:刷牙、洗手帕、穿衣穿鞋等,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鼓励孩子独立去解决,培养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其次,让孩子感受批评。有些祖辈怕孩子受委屈,不愿意说孩子的不是,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批评。其实,孩子错了受点批评也是正常的,虽然当时孩子的心理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谁能保证他的一生中不受委屈呢?

(2)多观察、好引导。祖辈家长往往以单一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百听百服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以致不全面地、客观地衡量孩子,无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久而久之挫伤了孩子的自尊,扼杀了孩子潜能的发挥,错失了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创造能力的良机。孩子好奇、好问、好动,易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较差,学习意志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祖辈应遵循客观规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健康等,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满足竞争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隔代家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祖辈抚养较父辈抚养有更深的代沟,祖辈与孙辈缺少交流,因而易养成孤僻、寡言的性格,针对这一实际,家长可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如:请孩子每天谈谈学校、班级发生的事;请孩子为家长讲故事;过民主生活;开展户外活动等。在接触孩子时发现他有优点或进步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既使做错也不轻易下结论,予以批评指责,而应以亲切的目光,关爱的口吻耐心询问,如:“你为什么这样做?”“能不能做得更好些?”等等,给他以反思的过程、回旋的余地,从而充分发挥其内因的作用,尊重其主体地位,感悟自己的得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会导致不良的行为,继而产生不良的后果,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务必重视和关注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3)学新知,促提高。作为老人,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平时与育儿经验较为科学、有成效的邻居们多交流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从中汲取可以利用的好的做法。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史瑾.浅析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前教育网.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方式;异化;回归

关于隔代教养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阐述。我国的研究者把“隔代教育”等同于祖父母参与教养。有研究认为隔代教育就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看护和养育,一般是在三代家庭中进行。也有研究认为隔代教育是在祖辈家长和孙辈之间进行的,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这一影响过程实际上也是祖辈与孙辈的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还有研究认为,隔代教育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的方式。结合以上研究,本文将“祖父母教养”定义为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包括外孙子女)的看护和教育,一般是在三代家庭中进行,是祖辈对孙辈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过程。

一、隔代教育的异化

由于所处时代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老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行动造就心理,心理进而影响行为。因此,隔代教育的异化主要表现在祖辈的观念的异化和行为的异化两个方面,祖辈观念的异化包括祖辈家长的儿童观、人才观、教育观、健康观;行为的异化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方式上。

大部分祖辈家长来说,聪明活泼是好孩子的首要特征,认为家庭早期教育可有可无,对早期教育的科学性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持有遗传决定论观点。调查发现:祖辈家长衡量孙辈健康的标准是:吃好,睡好,没毛病(没有生病,无体质弱、无意外伤害等),爱动,长得高高的,骨头好。可见,祖辈家长对家庭早期教育的内容和作用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对孙辈的职业期待远高于现实,祖辈家长持有的健康观更是是传统的健康观。

老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而且老人们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研究表明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发展,容易使儿童心理发展出现两个极端:极端的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内向的性格以及极端的放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二、隔代教育的回归

隔代教育作为当前发展背景下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有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环境,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还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对隔代教育的深入研究,我们不再仅仅片面地停留在对隔代教育的批判上,而是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它,我们发现隔代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拥有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既然有用,我们就应该充分地发挥其特殊的家庭教育作用,扬长避短,给家庭教育带来更大的生机、活力。

(一)隔代教育的优势

1.时间充足,经验丰富。祖辈对孙辈有慈爱之心,本身依然有童心,这就奠定了隔代教育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础;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研究表明隔代家庭的儿童更容易形成容纳差异的品质,社会能力更成熟。

2.利在儿女,益在事业。隔代养育从时间与精力上解放了父母。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日趋激烈,承受太多压力的父母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寻求各方面都让人满意的保姆非常困难,而我国早教机构却不甚健全。祖辈的帮助把父母从抚育幼儿的辛苦、烦躁、焦虑中解放出来,父母便能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中。

3.孙子疗法,有益身体健康。现代社会,人的寿命延长,退休年龄相对提前,由于下岗、内退等原因也造就了一批年轻“老人”,这为老年人提供了照看孙辈的可能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第八个阶段(65岁以后)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自我整合对绝望,在这一阶段祖父母教养孙辈不仅给老年人增添了生活的乐趣,而且也促进了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环,使他们重新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实现更完善的自我整合。因此,对于我国的大多数老年人而言,照看孙辈对其身心发展无疑是大有益处。

4.缓解家庭压力,构建和谐社会。隔代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增进互动、缓解矛盾的催化剂。孙辈的存在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特别是祖辈与父辈的交流,有助于婆媳及翁婿关系缓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能使老年人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分担本应属于社会职能的一部分负担,是发展中社会走向现代化、福利化的一种替代性选择。

(二)隔代教育回归的途径

虽然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着种种的弊端,但这也是在现实中无奈的选择。要消除隔代家庭教育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因而,目前之计不在批判和消除,而是怎么让隔代家庭教育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怎么让孩子在隔代家庭教育中健康成长。完善地解决隔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仅靠单方面是不行的,这要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起作用。政府方面涉及到包括户籍制度问题、城乡二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学校方面也涉及到管理方法和模式问题;而家庭方面则涉及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问题。

1.改变祖父母养育观念,充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说,造成隔代家庭教育孩子各种问题的虽然是缺少父母之爱,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法和方式的不合理、不科学。隔代教育出现的弊端绝大部分时因为祖辈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没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隔代”是小问题,“教育”才是根源。只要祖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相信也一定能够培养出才华出众的孩子。

2.加强父母责任心的教育。教育子女对于亲生父母来说,是责任也是义务。教育不只是物质条件的保证,更重要的是爱的倾注,心灵的抚慰,精神上的勉励和行为上的示范和督促。父母应该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其次,要加强与祖辈的联系。经常的联系无疑也会增强祖辈监管的权威性。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及时弥补祖辈与学校沟通的不足。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隔代教育;儿童成长;教育治理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03-07

当今中国,祖辈深度参与家庭儿童照料与教育非常普遍。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调查数据显示,0―5岁儿童日常照料和教育的承担人,主要是母亲,其次是祖父母[1]。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显示,49.89%的中老年人在前一年照看了孙子女或重孙子女。然而,关于隔代教育的效果,众多研究者认为利弊共存,总体而言弊大于利[2][3]。这一结论值得深思。在“含饴弄孙”文化浓厚的中国,一方面大量老年人有“弄孙”的意愿,另一方面中青年家庭也有此种需求,为何在供需两旺情况下,隔代教育却落个“弊大于利”的评价?对隔代教育的价值的认识是否存在偏差?怎样促进隔代教育价值的实现?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和生育政策大调整的社会背景下,认真分析上述问题,有助于彰显隔代教育价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代际关系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关注隔代教育要有新思维

从现有相关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者把隔代教育作为与亲子教育相对应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提出了多种定义。有些研究者认为:隔代教育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儿童的教育[4],是祖辈对孙辈承担全部或者主要的照料与教育责任[5][6],是祖辈与孙辈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7]。还有研究者强调,祖辈照料和教育孙辈的状况连续或累计达到半年以上才可称之为隔代教育[8]。上述观点都是从家庭领域来理解隔代教育,学者们也主要是针对家庭隔代教育进行利弊分析。

家庭之外还存在更宽广的隔代教育领域。从年龄结构看,社会包括儿童、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三大群体,老年人处于祖辈的地位,老年人在家庭领域之外从事的照料和教育儿童的活动也属于隔代教育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持续鼓励离退休干部、科技工作者、专家等老年群体积极践行老有所为,为国家和社会再做贡献。如建立中国关工委组织体系,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的骨干带头作用,做了大量的关心、教育儿童的工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情况下可从事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优良传统教育、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等活动,以立法的形式将老年人从事隔代教育作为一项权利固定下来。2016年5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可见,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领域都从事着隔代教育活动,前者可称为家庭隔代教育,后者可称为社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活动场域的扩大同时也是拓展了其价值实现空间。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是指老年人对儿童进行照料和教育的活动。实施主体是老年人,实施客体是未成年儿童,实施场所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和教育照料机构等,实施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和教育等活动。我们强调隔代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客体,以期探究老龄社会中老年人作为教育人力资源对于儿童成长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二、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价值

在儿童照料和教育方面,老年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他人”。老年人的“在场”既可以直接对儿童成长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可以为儿童成长创造更加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隔代教育利在儿童,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1.老年人为儿童提供悉心的生活照顾和关爱呵护

儿童有一种天生的寻求亲近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形成对看护者的特殊情感依恋得以满足。诚然,亲子依恋尤其是母子依恋是满足儿童亲近需要的最好选择。但是,当儿童亲子依恋缺失或不足时,祖辈老人与儿童之间的依恋可以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9]。而且,祖辈老人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比如“隔代亲”带来的爱心、“老玩童”牵手“小顽童”带来的开心、时间充裕压力小带来的耐心等等,使得祖辈有更好的心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照顾和教育儿童,与儿童建立融洽的情感依恋关系,缓解亲子分离给儿童带来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有助于儿童在沐浴着关爱的宽松环境下健康成长。

2.老年人对儿童成长具有文化影响力

首先体现在知识文化的传授。老年人言传身教,以多种方式将自己历经一生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儿童,对儿童成长会产生独特的教育、启迪和指导作用。其次体现在伦理道德的传承。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凝聚着时间的积淀,一句成语由老年人和青年人说出来,其含义和深刻程度大不一样,因为在老年人那里,成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和经验[10]。这种凝结时间和经验的伦理道德观念会通过隔代教育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隔代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

首先,从家庭隔代教育来看,老年人通过隔代教育嵌入到子代的“家”里,形成祖子孙三代的家庭代际关系,带动了更频繁的代际互动。在家庭规模微型化、结构扁平化趋势明显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代际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伦理。其次,从社会隔代教育来看,社会中的儿童、中青年人、老年人会因隔代教育而增加交流与沟通,有助于社会上三大年龄群体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儿童和中青年人树立正确的老人观和社会伦理观。

4.老年人的存在对儿童成长的镜鉴作用

老年人存在本身所体现的生命意义,对其他年龄段人群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有研究者指出,老年人能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做事情,什么也不做就存在在那里就有价值[11]。他们一生的经验或教训以存在的方式带给儿童直观的启迪和借鉴。如同《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中所说:“老年人在家庭、邻里以及各种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依然传授着无可替代的人类课程。老年人不仅以他的生命,并且事实上也以他的死亡教导着我们所有的人。”

(二)隔代教育利在家庭,增强家庭育幼能力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首要责任主体。隔代教育可以增强家庭的育幼能力,为儿童成长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这里仅就家庭隔代教育来分析。

1.隔代教育助力父辈,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第一,提供劳务支持。祖辈对儿童的生活照料和教育以及其他家务劳动的承担,为父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其专心致志于学习和工作,为家庭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第二,提供经济支持。虽然老年人承担的隔代教育、家务劳动不用金钱来衡量,是无偿的。但是,这种无偿家庭服务很好地替代了有偿家庭服务,大大减轻了父辈的经济负担。经济条件好的祖辈还可能直接提供经济支持,成为“带工资上岗的保姆”。第三,提供心理支持。人们常说,父母在哪里,根就在哪里。有父母在,自己年龄再大也感觉是孩子。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各种风险增多的现代生活中,这种心理支持是可贵、无私和真挚的。

2.隔代教育助力祖辈,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众所周知,隔代教育对祖辈的生活具有积极意义,让祖辈不仅可以排解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以老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隔代教育被有些人戏称为老年人身心不适的“孙子疗法”。基于家庭在老年人养老中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隔代教育带给老年人的种种裨益,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减轻了家庭的养老负担。

3.隔代教育助力家庭成员互动,促进家庭关系和谐

祖辈老人与孙辈儿童的长时间相处与陪伴,使得祖孙关系融洽密切。父辈因为教养孩子的问题与祖辈老人的交流也更加密切。虽然家庭代际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但是,隔代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形成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和谐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凝聚力,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家庭情感基础。

总之,隔代教育把家庭中需要赡养和抚养的两个群体链接在一起,产生了互哺多赢的效果,提高了家庭育幼养老能力,为儿童成长提供更优越的家庭条件。

(三)隔代教育利在社会,优化社会育幼条件

儿童属于小家庭,也属于国家和社会;国家和社会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责任主体。隔代教育有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儿童成长的社会抚养力。

1.隔代教育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贯穿21世纪的人口国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发展主体结构的根本性改变,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深刻、全面且长期的风险挑战。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积极”的含义之一是积极看待老年人,老年人群体蕴藏着丰富的经验、技能和智慧,是一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2]。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实践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必然之道。

在我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要高度重视隔代教育这一重要途径。第一,我国有“含饴弄孙”的文化传统,有供需两旺的现实需求,老年人还有从事隔代教育的多种优势,有时间、有爱心、有经验、有耐心、有童心……,这些使得老年人力资源在隔代教育中更容易被开发。第二,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比例高。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60―69岁低龄老人占56.2%,70―79岁中龄老人占32.0%;健康自评方面,城镇老人自评“一般、较好、很好”的比例为80.9%,农村老人的相应比例为71.5%[13]。这些低龄健康老人为隔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撑。

2.隔代教育促进儿童照料和教育体系的完善

自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以及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其目的之一是逐步扭转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有利的人口基础。然而,计划生育新政的实施遇到“幼儿无人带”因素的制约,有些年轻夫妇因此而放弃生育打算。因此,要实现政策预期目标,必须集合家庭、市场、社会、国家的力量,进一步完善儿童照料和教育体系。鼓励老年人参与到儿童照料和教育工作中,无疑对完善儿童照料和教育体系大有裨益:一是大大增加了儿童照料和教育工作的从业者,能满足更多的儿童照料和教育需求。二是有助于提高儿童照料和教育的质量,因为老年人作为教育者有其独特优势和价值。老年人既可以在家庭领域从事隔代教育,也可以在社会领域通过志愿服务或有偿服务等方式加入儿童照料和教育机构,承担教养儿童的责任。

客观来说,儿童成长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老人们自身的人文修养、教育素养,二是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如果老人们自身素养高,能获得足够的外部支持,那么,隔代教育的质量就会好,价值就能得以彰显;否则,隔代教育的质量堪忧,价值被遮掩,妨碍儿童健康成长。

三、创新教育治理,促进隔代教育价值实现

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治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相对于传统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治理的优势在于协调多元主体民主参与,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14]。在老龄社会背景下,隔代教育质量事关儿童成长、老年人价值实现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因而亟须创新隔代教育治理体系,树立共生教育治理理念,构建多元主体治理结构,运用多样化治理工具,对隔代教育进行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治理,以提高隔代教育质量,促进隔代教育价值实现。图1展示了隔代教育治理创新的基本逻辑。

(一)树立共生教育治理理念

“共生”原为生物学名词,然后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哲学层面的“共生”描述一种“自然和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们有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联系”[15]的生存状态,承认对方的独立性和固有价值是建立联系的基础和前提。共生教育是共生哲学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凸显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异质共存性,肯定教育系统中异质“他者”的地位与价值,并与之共存,把异质“他者”的发展纳入自己的视阈。二是共同生成性,强调教育过程中各主体的交往、理解与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动态地实现共同生长和发展。三是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拓展与提升,体现教育对生命价值的精神关照[16]。

以共生教育理念为指导,隔代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异质性因素的存在和价值

老年人作为施教主体是隔代教育的独特之处,相比于父母、专业教师等教育者,老年人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定性,这会给隔代教育带来种种“异质性因素”。因此,首先要承认和尊重老年人作为“异质”教育者的存在,其次还要尊重异质性因素的内在价值,老年人有其隐含的创造性因素,蕴含着教育新的生机和希望。

2.以实现共同成长为教育目的

隔代教育作为老年人与儿童之间的教育活动,承载着双方主体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现实中,隔代教育促进儿童成长受到大家关注和重视,然而老年人成长的目标常常被忽视。这是造成隔代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没有成长中的老年人,如何提供与时俱进的优质教育?因此,隔代教育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老年人的价值,而且要让老年人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和精神追求,与儿童共同成长[17]。

3.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进行

坚持自愿量力原则是因为:首先,“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18],隔代教育要体现这种本质意义的探索,必须在自愿量力前提下运行。其次,隔代教育是老有所为的一种方式,老有所为是在自愿量力的情况下为社会所做的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最后,现实社会中一些老年人虽然不愿或者不能,但是无奈被迫接受教育儿童的责任,结果对自己、儿童乃至家庭都可能产生伤害。因此,自愿量力是隔代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

(二)构建多元主体治理结构

多元主体治理结构涉及两个问题:治理主体是谁,治理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老年人是隔代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儿童父母对儿童负有不可推卸的教养责任,因而是必然的参与者(除非父母不健在)。此外,政府、学校、社区及相关社会组织是隔代教育的支持者。构建多元主体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明晰各治理主体的基本责任,建立主体间有效联动的机制。

1.老年人是隔代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自身的教育素养直接关系到隔代教育的质量。为此,老年人应做到:对自己隔代教育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树立主体性意识,创造性地展示自身的教育能力;加强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儿童身、心、智全方面成长;积极主动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与儿童父母、儿童所在学校、社区(村)居委会(村委会)等其他主体建立联系,参与他们组织的相关活动,获得社会支持。

2.父母是子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在隔代教育过程中,父母应注意:一要重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不能“放手”或“甩手”。不管工作多忙,距离多远,父母都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交流。二是父母要经常与祖辈探讨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有资源进行隔代教育,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愿望,共同选择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三要及时对祖辈的辛勤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感谢,教育孩子尊老敬老;经常与祖辈交流教育情况,探讨合理对策。四要积极搭建社会支持网,与孩子的学校老师、社区(村)居委会(村委会)、相关公益服务组织等保持联系,为家庭隔代教育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3.学校重视,为隔代教育注入专业力量

幼儿园、中小学校是儿童的重要学习和生活场所,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能发挥专业优势重点支持隔代教育。一是把隔代教育纳入学校工作内容,配备人、财、物等资源,加强检查和评估。二是建立隔代教育儿童的个人档案,全面动态把握他们的学习、心理、行为等基本情况。三是建立学校老师与隔代教育者以及学生父母的联系机制。通过“请进校”、“送上门”等方式为隔代教育者提供咨询和专业指导服务,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四是向地方政府、各类社会组织争取资源,用于支持隔代教育的老年人、儿童及其家庭。

4.社区依托,搭建支持平台

社区是老年人和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各种社会支持的平台。社区有关各方,如各类社区组织、驻区单位、服务机构、邻里都是隔代教育的支持者。其中,居委会、村委会应当发挥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一是把隔代教育纳入社区工作内容,做好部署、检查、总结、考核等工作。二是通过政府投入、社区管理,广泛设立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中心,使之成为隔代教育的理论传播平台和实践活动平台。三是整合社区资源,组织社区内各类组织和个人以其所拥有的场地、设施、人力、技术等资源为隔代教育提供直接的支持。四是对社区内隔代教育的质量进行调查和了解,向地方政府、学校、父母等相关主体提供及时反馈。

5.社会牵动,支持隔代教育

一是加强隔代教育价值的宣传,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二是充分发挥关工委、老年协会、老年大学、青少年宫、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相关公益慈善组织、企业等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帮助老年人提升教育素养。三是发挥报刊、网络、图书、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开辟专栏探讨隔代教育问题,宣讲科学的隔代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使老年人获取更加丰富的有用信息。

6.政府引导,激发各类主体的治理潜能

政府在隔代教育治理中扮演着元治理的角色,是“治理的治理者”,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政府作为倡导者,应当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隔代教育的发展,把它纳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予以考核评估。二是政府作为支持者,应对其他治理主体提供政策、经费等支持,以提高它们参与隔代教育活动的能力和实力。比如: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父母履行教养义务的能力,提高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对隔代教育的资源投入,向相关社会组织购买专业,等等。三是政府作为规制者,应加强顶层设计,确定各治理主体的责任和权力,制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四是政府作为协调者,应创设各主体参与平台,营造平等环境,拓宽参与渠道,整合多方资源。五是政府作为监督者,应监督各治理主体履行职责的情况,对隔代教育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应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最后,政府应当尽力消除无奈心理下的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比如:调整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降低入学成本;强化再就业工程,促进父母就近就业,以此加强亲子教育,使得不愿或不能的老年人从隔代教育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三)运用多样化治理工具

多元主体治理结构的操作化应该落实为治理工具的运用。隔代教育治理过程中,不同的治理主体要使用合适的治理工具以期达到效益最大化。本文重点关注的治理工具包括调查研究、教育培训、协商合作、建章立制,当然在实践探索中还会有其他有效的治理工具。

1.调查研究

在调查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为隔代教育实践提供专业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应当善用调查研究治理工具,来提高隔代教育的科学性。一要持续开展基线调查和追踪调查,把握现状,诊断问题,为政策制订提供依据。二要深入挖掘老年人的隔代教育资源,比如劳务资源、时间资源、红色精神资源、银色智力资源等[19],丰富隔代教育的内容。三要加强对隔代教育规律、方法、途径、技术等的研究,提高隔代教育的实效性。四要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读本和易行有效的实践指南,加强实践指导。

2.教育培训

老年人从事隔代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是影响隔代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应当大力加强教育和培训,把从事隔代教育的老年人培养成高质素的从业者。一要激发老年人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老年人认识到自我发展对儿童成长的重大影响,从而激发老年人自主学习隔代教育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动力。二要开展隔代教育相关教育和培训活动。兴办隔代家长学校,在老年大学或者社区学校中开设隔代教育相关课程、培训班等,都是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途径,老年人可以丰富隔代教育知识,提高隔代教育素养。

3.协商合作

教育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也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协商、博弈与合作,正如罗西瑙(Rosenau)所说,“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群体势力共同构成了相互依存的治理体系。它的运作逻辑是以谈判为基础,强调行为者之间的对话与合作”[20]。在隔代教育治理过程中,由于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不同,主体间会呈现出明显差异性,这就要求各个治理主体习惯以协商、磨合、合作的方式来面对和解决隔代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同时保持长久的、稳定的、积极的参与态度,在反复的谈判协商、碰撞磨合、妥协均衡中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善用协商合作治理工具,将凸显隔代教育治理的民主化优势,增强隔代教育治理合力。

4.建章立制

建章立制是隔代教育治理的制度保障。各个主体的治理行为、相互间的沟通合作都应当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隔代教育的各个治理主体既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者,也是其遵循者。为隔代教育实践护航的制度涉及四类:一是与老年人和儿童相关的权益保障和福利服务制度。隔代教育联结了老年人和儿童两个弱势群体,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等保障他们的特殊权益和福利。贯彻执行这些制度是做好隔代教育的基础。二是激励各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完善隔代教育的制度和政策,以期壮大隔代教育治理力量。三是各治理主体参与制订隔代教育活动的运行规则。如制订《隔代教育者履责考评办法》《教师优化隔代教育指导制度》《隔代家长学校章程》等规章制度。四是各治理主体沟通合作的制度。如:建立家校、村校或多主体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老年人、学校、父母、居委会(村委会)等主体之间畅通的联系;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及时处理隔代教育中的突发事件。

新的社会背景对隔代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隔代教育质量,将有助于创新更为丰富的儿童教养方式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方式,让老年人祖辈、中青年父辈、儿童孙辈等社会主体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将有助于隔代教育价值的充分实现,让老年人、儿童及家庭、整个社会都同享其利。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R].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67.

[2]宋晓红.隔代抚养问题之我见[J].山东教育,2014(17):43-44.

[3]史小力,吴秀兰.中国式隔代教育利弊之辩[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86-89.

[4]王因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C]//陈一筠,陆士桢.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究会文集.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37.

[5]张琦妍,李丹.国内外隔代抚养之痛与对策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11):23-28.

[6]梁军,刘玲.浅论隔代教育的“相隔”与“相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5):19-21.

[7]孙清霞.隔代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N].丽水日报,2005-3-21.

[8]戚海燕,朱家存.促进隔代抚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144-147.

[9]岳建宏,王争艳,文娜.从非母亲看护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看中国当前的祖辈看护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1-127.

[10]姜向群.对老年人社会价值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1(2):61-66.

[11]刘丽,张日N.祖孙关系及其功能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3):504-507.

[12]穆光宗.成功老龄化:中国老龄治理的战略构想[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55-61.

[13]吴玉韶,郭平.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1-2.

[14]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4-11.

[15]周成名,李继东.共生时代的哲学和伦理基础[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45-48.

[16]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109-112.

[17]王涛.“共生”视域下隔代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31-33.

[18][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展望21世纪[M].苟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58.

[19]聂淑红,侯瑞琳.老龄化社会视域下隔代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30-34.

[20][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2):31-48.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隔代教育;问题;对策。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文里,笔者主要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隔代教育可以分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这种形式以农村为主,因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辈来抚养;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亲和孩子短暂分开,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料孩子,或者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养孩子,这时候,祖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完全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养育小孩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等。但笔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易导致过分溺爱儿童。

祖辈会比父辈更加溺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过分的要求,老人们千方百计会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引起很多问题。

1.生活方面: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祖辈都已经帮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等待享受即可,导致其生活常识少,自理能力差;对孩子物质需求的过分满足,营养的过分吸入,体质差,锻炼少,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响。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由于孩子已经习惯于祖辈家长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见,走出家门后,当面对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会去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溺爱导致儿童独立性差,儿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辈承包,自己无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为中心。由于在家庭中,儿童就是中心,祖辈围绕他转,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后,容易导致情绪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爱导致自私,儿童习惯于被照顾,根本就没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所以,虽然老人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二)阻滞儿童智能的开发。

对于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来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为他们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导致对儿童的教育质量下降。

最为突出的是,儿童此时正是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比如生活常识还好解决,但当孩子问及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的时候(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问题),老人有可能由于知识面狭窄而回答不出来,而此时如果他们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粗暴地批评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问题,又或者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来敷衍、误导孩子,很有可能就导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不再对知识有渴求欲,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对事物有创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而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现的很多问题就较难解决了。

(三)易养成儿童不良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就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这年龄段儿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极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对其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喜忧参半。

很多祖辈家长们,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在这方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是令人担忧。例如有些老人个人卫生做不好,有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而孩子的模仿意识正是最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终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冲突。

祖辈家长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的社会阅历,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经验,确实有着教育孙辈的一定的优势,而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

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这就使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大家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不能有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三、解决对策。

由于儿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及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隔代教养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祖辈这一方面。对此,笔者就祖辈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要明白放手等于爱的观念,让儿童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比一味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加强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而不是只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二)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确地引导儿童,并与儿童一起成长。

切记不可对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所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言词粗暴,而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养育时遵循这种规律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三)提高素质,做好表率。

因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念等,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祖辈们的行为要自慎,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隔代教养中应该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

(五)统一思想、标准。

儿童的祖辈应与父辈在对儿童在教养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在儿童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前作出统一的决策,做到不将分歧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个要求儿童这样做,而另一个要求儿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这样容易会出现儿童面对各个家长的要求不一样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结果使得孩子的教养力量抵消,容易养成两面性格。

(六)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儿童交流祖辈应与儿童多沟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关心其心理世界。祖辈家长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但也不能一味听从孩子的意愿,而应该多与儿童交流,把双方的观点同时表达出来,平等协商后作出适合儿童的最佳决策。当儿童犯了错误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或纵容,要向孩子说清楚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智力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养成,也使儿童更接受祖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63-65.

[2]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7): 121-122.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01(3): 16-17.

[4]刘虹。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甘肃教育, 2008(5): 11.

[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4(8): 137-139.

[6]陈芸,路世丽。隔代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J].网络科技时代, 2008(16): 26-27.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7

祖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足还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慈爱有加,“严教”不足。或许由于“隔辈亲”的缘故,祖辈往往对孙辈,万千宠爱,百般惯养,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而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则疏于要求与必要的严格指导,导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隔辈亲”变“隔代惯”。出于“子女辈条件不好,孙辈有所补偿”的心理,祖辈们通常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会无原则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养成了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3.阻碍“独立”,助长“依赖”。在现实生活中,祖辈家长往往会包办孩子的很多事情,对孩子的一些小错误视而不见。他们不让孩子劳动,从穿衣吃饭到拿书包,都替孩子做,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依赖、懒惰、任性等不良品性。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只知道“自我”,凡事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不愿接受社会和集体的任何纪律约束,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等,而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4.抱持老观念,妨碍个性发展。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5.生活环境封闭单一,不利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祖辈家长活动范围较小,容易导致孩子封闭在小环境中。这与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不符,会降低孩子的求知欲,容易使孩子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显然不利。

隔代教育的应对策略:面对隔代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味采取指责或回避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如何“兴利除弊”、扬长避短,找到能够补其不足,发挥其有利的一面的途径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有了以下思考与探索:

1.两代家长互相沟通,协调一致,合力育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祖辈和父辈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协调一致,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择善施教。祖辈和父辈对孩子的养育在教育方法、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歧不可避免的,出问题要主动沟通,寻求教育的合力,不能各持己见,埋怨责怪,特别不能当着小孩子的面去争执,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成为小“两面派”,要发挥家庭的凝聚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年轻父母不能因为工作忙等借口,逃避教育孩子应负之责。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要协调家中的关系,要和睦相处。

2.两代家长共同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城市中承担照顾孩子重任的祖辈家长大多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观念难免落后,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难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祖辈家长在把自己的知识和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接受再教育,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多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接受一些新观念,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管理孩子,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年轻家长工作忙,生活压力大,缺少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所以三代人应该共同学习,增进了解,与孩子一同成长。

3.年轻父母应加强责任感,与祖辈一起多用事例法教育孩子。照顾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年轻父母应最大限度地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努力提升自己,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年轻父母要有承担家庭事务、照顾孩子的意识,并努力去做,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无论多忙,都要尽可能抽出时间多陪孩子,如带孩子出游、与孩子做游戏等,从而加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8

关键词: 低年级班主任 特殊家庭 沟通

小学低年级是孩子能否适应学校系统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班主任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势必导致家长不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进而影响孩子的顺利成长。

特殊家庭指家庭成员的构成不同于普通家庭,家庭成员的关系比较特殊,或家庭功能存在一定缺失的家庭。此类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显得尤橹匾。特殊家庭比较典型的有隔代教育家庭、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等,班主任如何实现与这些家庭的有效沟通,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供同仁参考。

一、与隔代教育家庭的沟通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看管。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育,有因父母双亡或父母在外导致的隔代教育,也有因父母忙碌导致的隔代教育。

一般来说,父母教育趋于理性,而隔代教育则趋于感性。隔代教育,隔开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还有感情与心理。缺少亲子交流,孩子内心孤独、情绪消沉、抑郁少动、少言寡语、缺乏自信,而祖辈们平时只懂得关心他们的生活,面对孩子的种种思想变化,不知如何是好。祖辈对孙子过分宠爱,加上父母觉得自己不在孩子身边有亏欠感,使得隔代教育孩子唯我独尊,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厌学、逃学、恐学、离家出走、偷窃等不良行为,在这些孩子身上更容易发生。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由于自身认识、体能等条件局限,一般不会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即使主动或被动与老师沟通,通常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其心理、情感、性格等很少触及。沟通方式基本限于面谈或电话,沟通的频率不高。鉴于此,班主任在与这类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特别耐心和细心,尽量利用他们接送孩子的时机。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父母建立联系,指出孩子细微的身心变化,与家长共同商讨应对策略。另外,班主任还要善于观察,帮助老年人解决他们看管孙子时遇到的棘手问题,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二、与单亲家庭的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乐园,父母更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不完整、不幸福,必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习惯养成及世界观的形成。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比较自卑、敏感、内向。由于家庭的破损,单亲家庭的孩子带着内心无法解脱的困惑成长,而单亲家庭的父母将承受终生的失落与遗憾。单亲家长独自抚养孩子、独自撑起家庭,生活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缺乏完整的爱,所以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的任性和偏执。

班主任和这些家长沟通时,要在汇报孩子学习生活状况的同时,更应该就孩子的精神面貌、心理活动、与同学交往情况等方面与家长交换看法,争取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班主任和单亲家长沟通时,还要选择妥当的方式。如果孩子的唯一家长是母亲,而班主任恰好又是女班主任,那么班主任不妨主动上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在家庭内外的各种表现,进而分析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如果男班主任遇上女家长,建议班主任把家长叫到学校来,当面详细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以便采取合理的对策。

三、与问题家庭的沟通

家庭问题一般分为父母自身有问题、父母不和、父母犯法等几种情况。

(一)父母自身有问题的家庭

父母自身有问题主要指父母有不良嗜好,如、酗酒、性格极端等。孩子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可塑性大,所以父母的言谈举止、人品性格等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有不良嗜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说服力,往往自顾不暇,甚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类父母,班主任应该针对孩子的特点和优势,把孩子的养成教育和发展目标相结合,跟他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问题家长受性格、职业、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错误观点和做法各不相同。所以,在与问题家长沟通前,班主任先要了解家长,然后才能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和谈话内容。这样,班主任的责任不只是教育学生,还要教育家长。班主任要带着家长了解他们自己的孩子,让家长从孩子角度重新审视大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父母不和的家庭

指父母感情不好,有家暴情况,夫妻一方或双方有情人,或者经常闹离婚等的家庭。处于成长阶段的子女需要完整的父母之爱、天伦之乐。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然而在问题家庭中,夫妻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冲突或战争的气氛,子女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目睹父母从和睦恩爱走向势不两立,从而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并时常感受到强烈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这样就形成了性格内向、偏执自卑等人格障碍。

针对此类家庭,班主任应该告知家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问题家庭中的家长,由于自身对教育的认识不足,没有和班主任主动联系的意愿。因此班主任必须主动就孩子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形式可以为电话或面谈,也可能通过QQ、微信等。在问题家庭中,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教育几乎无人监管,这些任务就落在了班主任头上。此外,班主任还应给问题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关爱,并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判断是非等。

(三)父母犯法的家庭

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因触犯法律而服刑的家庭。此类家庭生活较为贫困,却很少得到社会救助和关注。家有服刑人员,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同时,孩子的管教成了问题。这类家庭的孩子在经济、学习、心理、发展诸方面,都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孩子经常出现自卑、逆反、嫉妒、做事极端等严重心理问题。

由于部分家庭成员在服刑,孩子得不到完整的关爱和教育。班主任就要主动上门,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多方疏导,使孩子从家长犯罪的阴影中走出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另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班主任要尽可能多地把孩子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补上;二是对孩子的家庭状况和家访情况要严格保密。

总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特殊家庭的有效合理沟通,不仅关乎班主任工作的成败,还关乎一个孩子养成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计划、有部署、有理有节,在学校和问题家庭之间架起一座通畅的桥梁,把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引导到光明大道上。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班主任工作艺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顾静连.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徐中收.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李淑飞.浅谈班主任与特殊家庭学生家长沟通中需要注意的几点[J].俪人(教师版),2015(22).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9

留守儿童是指具有农村户籍,年龄为0-16周岁,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长期留在农村地区的未成年子女,主要包括小学生和初中生[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失衡,农村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出现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走进城市打拼,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给隔代亲属监护。于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随着打工潮的出现产生。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规模达到6972.75万人,比2000年增长两倍多,其中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2]。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方面

1、监护力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隔代亲属监护,农村的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在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方面困难,与孩子沟通较少,缺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而且农务繁重,少有精力、时间去管教孩子,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其教育几乎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

2、家庭经济能力较弱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大多不宽裕,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形成不良的生活与行为习惯。部分家庭农活繁重,家中只有劳动能力差的老年人,孩子辍学在家务农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一部分同时供多个孩子上学的家庭。绝大部分隔代照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其主要生活来源以“劳动收入”为主,大部分的祖父母靠家庭成员供养。

3、缺乏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其隔代监护人无法弥补他们心理情感的空缺,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情感沟通与关爱,心理方面的压抑容易使他们出现性格缺陷或者情绪上的失控,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孤独感比较强,容易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

(二)学校方面

1、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学校外部硬件设施条件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的质量与氛围,也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学校经济条件的限制,当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生宿舍,使得农村住校生少,每天往返学校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农村学校的科学教育、娱乐设施建设滞后,体育器材基本没有,并且学校数量少,空间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2、师资力量不均衡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出现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大多学历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配置严重失衡。在教师队伍中缺少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教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而且农村学校中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不端正,缺乏对留守儿童因材施教的理念,也缺乏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关心,甚至出现歧视留守儿童的现象。

(三)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普遍比较内向,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老师难以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来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致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有机的结合,这样难以及时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当这些儿童进入社会,接触不良青少年后,往往容易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一)父母和隔代监护人一起关注孩子的教育

1、父母和隔代监护人鼓励孩子学习

家庭成员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在工作之余多回家看看孩子,多通过现代媒介与孩子沟通,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了解孩子的教育现状,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父母要做好孩子与隔代监护人的桥梁作用,增加他们之间的信任,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沟通,解决孩子的一些教育问题,关心和督促孩子学习。鼓励主动孩子与隔代监护人进行沟通,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学会及时向隔代监护人寻求帮助。

2、父母联合学校解决部分孩子的教育经费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父母可以联合学校,尝试向政府申请农村留守儿童的补助机制,减轻部分的教育经费,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公益组织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扶,协助农村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

3、父母和隔代监护人共同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每一个家庭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在家的隔代监护人?o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多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建立信任,让孩子慢慢与家人吐露心事。父母要多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建立自信心,结识更多的朋友,让他们的情感获得依托,引导负面情绪,减少孤独感。

(二)学校从多方面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增强教育的基础

学校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增强师资力量来改善教育。尝试向政府申请部分学校建设资本,努力缩小城乡间在教育资源的差距,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教学环境。学校在寄宿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留守儿童,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响应国家“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政策,壮大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教师要重点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上的困难,弥补他们隔代监护人难以完成的环节,以解决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指导的实际困难。

2、丰富教学内容和加强师资力量是更进一步加强教育的保障

学校需要重点从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法律教育等入手,定时开展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全常识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孩子遵守纪律,掌握安全常识。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自我认知评价较低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树立自信心。

(三)建立自信心主动学习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 隔代教育 身心健康

一、我眼中的隔代教育

幼儿的教育在当今社会更加凸现,能否教育好,将直接映射出孩子的身心健康。据我观察,平时来学校接孩子的,或者来校开家长会的,近一半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教育目前成了我们很多家庭的教育主要模式,而且年龄越小与祖辈在一起的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1)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干脆直接把孩子送至长辈家,只是偶尔利用假期去陪陪孩子,缺乏与孩子起码的情感交流,从而导致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陌生。

(2)家庭优越的,在隔代教育中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要求无条件满足,结果会让孩子的行为与思想出现偏差。

(3)祖辈往往给予的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照顾,孩子们严重缺乏父爱母爱,可以说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空白,以后会引发一些教育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二、我思考的隔代教育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祖辈教育孩子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了,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其如此盛行呢?是好是坏呢?

1.祖辈以为自己已经有过教育孩子的经验了,所以他们在对待孙辈的教育上,往往是极其宠爱的,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隔代疼”。孩子在他们的眼中是血脉的传承,所以就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有时连孩子父母的正确教育、批评,他们也要横加干涉,让孩子感受到无原则的迁就和宠爱。这样就阻碍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

2.孩子天生模仿性强,老人的地方方言和俗语让孩子以后很难学习正确的普通话发音,老人爱静,孩子爱动,为了安全孩子过早地就被约束在家里,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游戏,缺乏与同龄孩子的游戏、交往、运动,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3.孩子长期与祖辈一起生活,加之父母陪孩子时间少,时间长了孩子慢慢地就淡化了父母的感情,从而变得生疏,即使以后孩子长大了,父母也很难与孩子建立感情和思想交流。

4.祖辈的陈旧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更是与现代的科学教养方式脱节,对于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各种探究事物特点和创新行为他们往往加以阻止和喝斥,让孩子无所适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方式。

5.祖辈包揽孩子的一切,只让孩子学习,这样孩子就缺乏必要的劳动、礼仪、谦让等品质的培养。时间长了,孩子们就错过了这一技能的培养,变得不爱好劳动了,容易滋生孩子的骄横和霸道。

三、我渴望的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不能全盘否定,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其中也有我们年轻人所无法做到的地方,而祖辈却能很容易做到弥补了我们的不足。

1.祖辈们往往已经退休或清闲在家,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看护孩子,而且他们培养过一代人,可以说有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孩子的早期教育、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坦诚的交流等。这些都是我们年轻父母在日益紧张的工作下无法做到的。

2.祖辈清楚知道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去如何对待,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比我们初为人父人母要有更多的经验,弥补了我们对孩子认知的空白和不足。

3.老人们态度和善、语言亲切,并且能有一颗童心,很容易就和孙辈们建立感情并融洽在一起,不仅让孩子们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也让祖辈们享受到了天伦之乐,更为我们赢得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好工作和生活。

4.如果祖辈擅长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等等,孩子们从就小耳染目睹这些高雅的艺术,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启蒙教育,是其它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比拟的,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四、我传播的隔代教育

我经常和送孩子来的祖辈们交流,谈及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让老人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并正确的发挥他们培养孩子的可取之处,更好的使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让老人发挥丰富的教育经验陪孩子在一起玩耍、沟通、学习等,幼儿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与祖辈们丰富多彩的聊天,他们的语言必然得到有益的发展,为他们今后获得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2.让祖辈们带孩子时一起完成必要的劳动,孩子自己能完成的,老人就不必代劳,如穿衣、吃饭、扫地等等,你们只要强调一下安全问题,其它的就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吧,这样孩子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同时,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3.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日光浴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是必不可缺的,如春天去草地放风筝、夏天在树下讲故事、秋天去田野采摘野果、冬天打雪仗等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祖辈更要和孩子的父母多交流和沟通,寻求他们科学教育子女经验和方法,因为教育子女的初衷是一样的,所以通过交流发现不足就及时改进自己落后的思想和观念,这样自己的晚年既能丰富多彩又能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何乐不为?

5.不要过分溺爱、宠爱孩子,爱之要有道。孩子犯了错误你们一定要喝斥和批评,不要袒护他们,虽然当时孩子在心理上接受不了,甚至哭喊,但是培养他们这种承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使孩子们从小分清善恶美丑长大后必然更能立足社会。

总之,隔代教育有好处也有缺点,祖辈们照样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能否带好孩子,关键不在于是谁带,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现实中的隔代教育,据我观察往往是缺点占据多数,因此我们年轻的父母一定要在隔代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多抽出时间和老人交流、探讨,最大化地发挥隔代教育的优点,作为幼儿教师,我要更多呼吁广大家长要及早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争取让陈旧的隔代教育变成新型的隔代教育,培养出更多的身心健康的孩子。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机关幼儿园)

【参考文献】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11

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 0~6岁的孩子中有 50~60%属于隔代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 70%,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一、隔代教育兴起的原因

1.“421”家庭模式(即一个家庭中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是滋生隔代教育的温床。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这种家庭模式已经呈现出主流倾向。因为1980年代的年轻人都面对工作或就业竞争力的压力,一般都把事业放在主要的地位,生了孩子自己没时间照看,只好留给自己的父母照管,还有的因为就业压力大,经常调换工作单位,生活没有保障,经济收入不高,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也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经管,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

2.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其父母基本都达到了退休的年龄,这些老年人在家呆着寂寞,喜欢看孩子,愿意把自己孩子的下一代带到身边,把抚养教育下一代作为一种营生或者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而年轻一代,因为经济和时间等诸多原因,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长辈代养。

3.乡下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他们没有能力带孩子跟随自己一起生活,只能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

4.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紧张等因素,同样可以造成孩子交给父母照看。此外,年轻父母无经验、图省事或希望保留二人世界,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会助长孩子的很多恶习。一般家庭,老年人对孙辈儿都是格外溺爱,包揽孩子的一切,特别怕孩子累着,什么也不让孩子自己做,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养成,更谈不上让孩子体验自我成功的乐趣和骄傲。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没有劳动的愿望,基本上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2.祖辈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养成性格缺陷。多数祖辈照管孙辈都是祖辈只关注孩子日常的物质生活,其他事情由着孩子的性情来,孩子有了什么愿望,几乎是有求必应,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内在休养和个人行为很少给予指导与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矫情蛮横的性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孝道,不懂尊重人,性格乖戾,最后导致性格缺陷。

3.隔代教育容易阻滞孩子的智能发展。由于年龄及心理的关系,祖辈家长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对现代育儿观念及知识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往往是凭借陈旧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感性代替理性,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阻滞孩子智能发展。第四军医大学学者汪萍等对443例1~3岁隔代抚养儿童和443例1~3岁父母抚养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前者在智力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上明显不如后者,认为隔代抚养阻滞儿童智能发展。

4.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叛逆心理。在乡下,由于个别祖辈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一旦有了过错,就严厉惩罚,非打即骂,或者严重贬损。此种隔代教育类型,极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或叛逆心理,个别孩子还容易滋生对亲人和社会报复心理,此类孩子长大后,极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此外,由于隔代家庭中幼儿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易使孩子感情上产生对父母的生疏感。隔代教育容易助长孩子胆小、内向、孤僻等性格的形成。

总之,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不仅会制造家庭教育冲突,而且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贻误孩子一生的前途。

三、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

目前,隔代教育的方式,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种习惯,即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危害性,想走出误区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尤其是有一些人还没有明确认识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诸多隐患。所以,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应该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或者说如何矫正隔代教育造成的诸多隐患?

1.要提高对隔代教育危害性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很重要。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和新闻出版等宣传机构,在隔代教育问题上,加大力度进行讨论,尤其是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传播新的教育理念,让民众知道隔代教育的危害的严重性。

2.承认隔代教育的存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是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现实,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首先,努力提高老人的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很多老人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性,不清楚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因此,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向长辈传达现代育儿的观念和知识,而祖父母也要善于吸收新知识,双方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其次,家庭、街道和社区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街道和社区等都应该积极关心隔代教育问题,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可以把隔代教育的老人和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大家在一起互动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又能让老人们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3.发展多种形式的幼儿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现在,我们的社区不仅幼儿园少、规模小、环境差,而且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如果社区幼儿园遍地开花、收费合理、环境优雅、教学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社区居民就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也就冲淡转移了隔代教育。

4.可以建立隔代家长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向更多的家庭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游戏活动。

5.在农村,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父辈不在身边的儿童提供食宿便利,让隔代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12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根据2010年全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我国2015年留守儿童数据已达6102.55万人。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呈现一定规模而且将长时间存在的独特现象。从我国目前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来年,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经济情况和家庭成员知识水平等因素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人格的形成,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起决定性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

品格教育主要指以道德为核心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稳定的人格因素、良好的道德修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等基本内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品格教育是儿童失去父母陪伴后接受的教育。这既有对儿童品格形成不利的影响,也同时造就了留守儿童在某些方面的特殊品格。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状态。

1.隔代监护人在家庭品格教育上的弱化

留守儿童往往与隔代监护人生活在一起,照顾留守儿童的往往是祖父辈的长者,他们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溺爱成份,隔代监护人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保证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文化知识,很少关注到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只要孩子能平安的长大就可以,不少留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错过了品格形成的关键期,使本就没有父母参与的家庭品格教育更加缺失。

2.家庭品格教育内容单一乏味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较为简单、接触社会事物相对较少、隔代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也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品格教育主要被道德认知教育所替代,除了教给孩子基本的善恶观念外,其它重要的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很少能有效传递到孩子的思想世界。很多留守儿童只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认知,还没有形成应当在这个年龄具备的人格体系,一些重要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没有传递给孩子,造成留守儿童在人格上的缺憾。

3.家庭品格教育方式简单直接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十分简单,既没有复杂的形式,也没有过多的教育手段。隔代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以溺爱的形式进行,不少隔代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要么不闻不问,要么对孩子行为放任不管,要么就对孩子的行为采取包庇纵容的太度,还有的隔代监护人对儿童教育采用暴力的试,打骂恐吓留守儿童,对不遵守行为规范的儿童只采用棍棒下的管理等粗暴手段,这种方式严生践踏了留守儿童的自尊,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留下了恐惧的烙印和叛逆的行为原因。

4.家庭品格教育有极大的实践色彩

留守儿童虽然在没有父母的监护下成长,但是他们要比同龄孩子更有机会处理社会问题,需要更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往往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随着孩子社会实践机会的增多,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实践家庭品格教育中学到的常识,如果大从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得当,会使留守儿童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从而使留守儿童形成较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1.引导隔代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庭品格教育观念

提高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质量,首先要提升隔代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素质,要对隔代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转变,使家庭监护人在注重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注重儿童人格的完善和行为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家庭教育中重养轻教的观念,要想办法让隔代监护人不能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具体来说,应当在农村举办必要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广泛的宣传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从而有效改变隔代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起到促进家庭品格教育质量提升的目的。

2.有效弥补父母教育的缺失树立起榜样的力量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的,任何隔代监护人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积极正确的引导。而且榜样的力量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是十分关键的,必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经常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多与子女沟通,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弥补父母教育的缺失,多让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多让父母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互动,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合理的人格教育,要在心理上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形成学校与家庭品格教育的有效衔接

家庭品格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替代作用,要使学校与家庭做好有效的衔接,利用学校教育尽量弥补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例如,采用家庭作业的方式,布置尽可能丰富的家庭品格教育作业,使家庭品格教育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使家庭有针对性的履行好对孩子的教育义务。

4.创设实践环境培养行动能力

家庭品格教育不是说服教育,而是要有效改变孩子的行为。让留守儿童真正通过家庭品格教育来改变他们的行为才是教育的目的。为农村留守儿童创立更多的品格实践机会,允许他们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独立完成某些实践活动,例如购买简单的物品、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参与家庭或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三、结论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的家庭品格教育需要监护人、父母、学校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存在的教育方法简单、教育内容缺失和教育行为的失当,可以采取提高监护人素质,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给留守儿童创设更多实践机会的做法,促进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01.

[2]郭红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03.

[3]董伟伟.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教育问题初探[J].三农问题,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