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报编辑

学报编辑

时间:2022-10-07 07:45:57

学报编辑

学报编辑范文1

 

引言

 

电子技术的发展,引发了许多传统行业的改革,这样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的确为许多行业都提供了许多的便利。当然在学报编辑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凸显的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我们不得不说,在运用电子技术后,学报编辑得到了极大的简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用电子技术有利于编辑过程参考文献的检索。

 

其次就是学报在网络为载体下有利于传播,最后电子技术为学报学术提供了一定的交流平台。电子技术为的确为学报编辑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因此在学报编辑中也应该适当的应用一定的电子技术。下文就将具体探析电子技术在学报编辑中的具体应用。

 

一、来稿记录电子化

 

学报编辑的工作实质是整理及刊登稿件,而在此过程中对每个稿件都需要做一定的记录,其中要包含作者的姓名、作品名、来稿时间、刊登日期等。在传统的学报编辑中,一般都需要手写记录,这样的工作十分繁琐。

 

同时也比较容易出错,因此在记录过程中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工作人员必须要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如果出现纰漏也将很难进行矫治。由此可见手写做来稿记录有失科学同时又容易出错,那么在这样的条件制约下编辑工作的效率也很难提高。

 

而在电子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积极的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学报编辑中也是如此,利用电子技术采取电子邮件投稿的方式不仅方便快捷,同时也有可以采取智能记录技术保证来稿记录科学精准,同时也利用来稿信息的检索,只需要记录系统中输入相关的关键字词,如作者姓名、题目名抑或是题目类型就可以轻松的找到稿件的相关信息。总而言之,在稿件记录工作中使用电子技术是大有裨益的。

 

二、降低审核的难度

 

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对稿件质量的审查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且也有诸多审查项目,其中主要涉及到对稿件抄袭问题、稿件的质量以及稿件的学术科学性等。其中稿件是否涉嫌抄袭,在传统学报编辑中一般是人工审查,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同时也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这样的因素制约了编辑工作的效率。

 

但是现目前在学报编辑中,可以利用科学的电子信息技术,使用智能审查这样的功能,通过对比数据库中的大数据逐句审查,精准的审查每个句是否涉及抄袭问题这样的模式既高效有精准。因此在学报编辑活动中,我们要利用好电子技术的优势,全面提高编辑的效率。

 

三、文献检索电子化

 

以往在学报编辑活动中,对文献的检索我们通常是用人工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同时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文献的精准度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编辑人员。但是网络大数据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的电子技术进入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这样的检索模式就十分高效,只要在检索列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检索到需要的文献,同时也十分精准避免参考文献的误选。

 

并且在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检索到外国文献,但是现目前我国依托强大的电子信息技术建立起了强大的文献数据库,在这样的有力条件下许多外国文献也录入到了数据库中。因此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也可以检索到外国文献,这样也有利于翻译工作的开展。总而言之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可以大大提高检索效率,并降低检索花费的财力。

 

四、互联网审稿模式缩短了审稿周期

 

学报是学术发表的主要阵地,但是学术必须要通过专家的审稿才能保证稿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没有电子信息时,需要专家审稿的稿件文件通常就需要通过邮寄的方式将纸质稿件传递给他们,最后通过一定时间的审查,在通过信件的方式返还会报社。

 

在此期间必然会耗损大量的时间,这就将稿件审查的周期拖得很长。如今在信息技术日益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学报编辑工作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稿件发送给有关专家,这样就减少了稿件在传递过程中的时间。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专家进行在线审稿交流,这样的形式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矫治稿件中的问题,免去作批注的麻烦。一言以蔽之,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稿件即时传递,同时也能通过互联网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以便于即时修改稿件,这样就大大的缩短了稿件审核发表的周期。

 

五、搭建信息网络平台

 

上文我们阐述电子信息技术在学报编辑中的主要作用,因此为了极大的提高学报编辑的效率,首先就应该建立其一个设施完备的信息技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一定的信息交流,同时也可以做一些关于学报的宣传。这样就极大的增强了学报的影响力,同时通过深入的交流,编者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这样就能够帮助编辑掌握矫治自身的问题。当然作者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与编者。

 

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这样的形式,学报编辑可以将稿件的信息及时的传达给有关作者,这样就能更加便捷的修改稿件。总而言之,搭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有效的连通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为他们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这样就极大的促进了学术交流的实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报编辑需要通过收件、收件记录、审稿、返修、刊登几个重要步骤。在此期间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去进行,会损耗大量的人力财力,以此为了优化学报编辑的资源配置,就需要跟进时代的脚步,适当的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从而搭建起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连通编辑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学报编辑的实效性。

学报编辑范文2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安徽省主办学报的高校编辑人员。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50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1份,回收率为91.8%。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1.1%。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情况问卷

自行设计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

1.2.2SCL-90症状自评量表

该表由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时实用、简便的量表。共包括9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1~5分别表示无、轻、中、重、严重5个程度。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或t’)检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92份问卷中,男性53名,女性39名;未婚8例,已婚84例;大专学历2名,本科学历38名,研究生学历52名;初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26名,高级职称55名;20~29岁11名,30~39岁26名,40~49岁32名,≥50岁23名;从业时间在1~5年28人,6~10年31人,11~20年21人,≥20年12人。

结果显示:女性编辑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评分上高于男性编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女性编辑在躯体化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和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组编辑在SCL-90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已婚高于未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未婚高于已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均高于高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在恐怖因子得分上,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6不同年龄段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组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敌对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50岁组均显著高于20~29岁组和40~49岁组(P<0.01),30~39岁组均高于40~49岁组和20~29岁组(P<0.05)。在其他因子评分上(饮食和睡眠),≥50岁组高于40~49岁组(P<0.05),见表5。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研究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文章有所报道[4-7],但均局限于理论的阐述,缺少一些实证的调查与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心里健康状况,发现性别、婚姻状况、职称、年龄段对SCL-90部分因子产生影响。

3.1性别

本研究显示女性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评分上,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女性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较男性差,可能因为女性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既要照顾家庭,又要顾及到工作,对于好强不服输的女性来说,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使其自然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事实上,很多女性编辑常因工作、学习、家庭不能兼顾而身心疲惫,引发焦虑等心理症状,而且性别特征决定着女性遇事相对敏感,心理较脆弱,流行病学调查[8]显示,女性的焦虑和情绪障碍显著高于男性,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压抑,容易导致女性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要给予女性编辑更多的社会支持,关心和照顾她们,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2婚姻

本研究显示已婚和未婚组在SCL-90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已婚高于未婚,可能因为已婚者比未婚者有更多的家庭负担,而在工作和家庭上都要兼得,无形当中增加了已婚者的生活负荷,长期以来其身体疲劳、不适等躯体化现象较未婚者有所增加。本结果还显示,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未婚高于已婚。美满的家庭是一个人心灵健康成长的港湾,许多工作上的烦心事都可以跟自己的另一半诉说,精神上的排解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已婚者较未婚者来说相对有较多的排解渠道,往往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9]。

3.3学历

本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编辑人员无论在SCL-90症状总分还是在因子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学历在编辑的心理健康方面并不占主要地位。学历高并不一定就心理很健康,同样学历低些,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来迎接工作。学历只代表过去,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个人能力与学历并不挂钩,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都与学历关系不大。奚卫珍等[10]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源呈正相关关系,而不同学历间护士工作压力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4职称

本研究显示,虽然不同职称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均高于高级职称,在恐怖因子评分上,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可能因为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编辑在工作中,业务能力相对来说比高级职称者低些,于是在工作中易反复比较,长期的工作习惯使其易产生强迫症状。中级职称的编辑人员在业务上已经成为骨干,对社会和自己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可能除了编辑任务外,还要担任行政职务、授课、科研及其他一些社会工作,这个群体所受的压力若是长期得不到缓解,往往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鉴于编辑群体中级职称是工作单位中的骨干群体,作为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组织支持,关心他们的生活。

3.5年龄

学报编辑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报 编辑工作

由于编辑工作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制约着出版效果,所以编辑的工作在学生期刊的出版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市场机制导致的日渐激烈的竞争,作为高校学术窗口的高校学报,在这股改革浪潮中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质量严重下滑。

作为学报的中坚力量,编辑队伍以及这支队伍的工作,如何通过努力去使得高校学报所处困境得到缓解,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 编辑应大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编辑职业道德是编辑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主要分成主观和客观的道德标准。编辑职业道德作为编辑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要求,必然受到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和制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的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编辑必备的,它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编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高校学报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阵地,必须主要体现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必须正确,文风学风必须严谨,不能离开实际,必须走实事求是的道路。当然,国家的出台的与出版相关的的法规、政策和方针,学报编辑都得学习了解。同时,还不得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高校学报编辑的观点和立场,是通过对筛选和编排稿件体现的。高校学报的舆论导向是通过稿件的安排和评论体现的,可以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高校学报编辑的导向问题可谓至关重要。

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难免遇到一些涉及国家政治、政策等方面内容的文稿。所以在具体工作中,编辑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科学研究、探讨,一定不能忽略学报的社会责任。高校学报编辑要密切注意,时刻把握编发稿件的方式和时机,要考虑发表的文章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高校学报要在倡导学术自由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创新,推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走在时论的前沿,在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下,勇于发表那些较成熟或成熟的理论成果。学报编辑要围绕宣传理论工作的需要,遵守宣传纪律,积极编辑发行最新的理论文章。学报编辑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这是处理具体问题的杠杆,如果学报刊发的稿件出现与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一些内容,就会误导读者,甚至造成恶劣影响。所以,学习、理解和熟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在编辑工作中是很有必要的,以保证在编发的稿件中不出现政策性的错误。

2 编辑应具有“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

大家都知道,每期学报出刊后,读者首先见到的是作者的名字及文章,作者的成果被得到认可,而在论文的发表过程中作出了贡献的编辑却不为人知、这就要求学报编辑放平心态,以此为荣,热爱平凡的编辑事业,乐于奉献。特别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学报不重视。在很多高校的定岗定编中,学报编辑不属于主系列,待遇级别低于同等的教师系列,沦为大学里的“二等公民”。而且编辑在学校也属于“边缘化”人群。这就要求编辑安于寂寞和清贫,巩固专业思想。一名合格的学报编辑必须具备“甘为他人作嫁衣”、少索取多奉献的精神,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这种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办好高校学报的思想基础。再次,编辑必须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由于编辑不同程度地掌握着对论文的“取舍大权”,所以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要具有对编辑工作负责、为读者服务、服从大局、大公无私并廉洁自律,以公平竞争为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在学报编辑对稿件的取舍态度上,可以体现出学报编辑的道德修养和水平。在编审稿件时,学报编辑应不论远近亲疏,一视同仁,秉公处理,严格按“在质量面前稿件平等”的原则来决定稿件的取舍。高校学报编辑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自省、自爱,见利不沽,兢兢业业,扎实工作。

3 学报编辑还应具备现代意识,努力提高专业水准

相较于一般的刊物,学报的学术要求更高,对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更高。学报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制约甚至决定出版的好坏。但是高校学报的编辑,面对学科思想前沿的成果,涉及的面宽,理论性强,以编辑自身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必须坚持四勤:勤学习、勤思考、勤查问、勤积累。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水准,就必须提高编辑的现代意识,使之能担当起跨世纪的重任。高校学报编辑的现代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其现代性也是多方面的。编辑的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意识。编辑的主体意识是第一要素。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是指在学报编辑活动中,编辑从事编辑活动时的主导意识。它指的是编辑人员所具有的观念和指导思想,也就是引导编辑做好选题策划、审稿编稿、出版发行的思想行为。在学报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学报的编辑出版涉及各个环节的工作,学报编辑应充分考虑、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制定好每个环节必须达到的目标,使得刊物能按时以高质量顺利出版。为此,首先应积极组稿、慎重审稿、精心改稿,仔细校对、规范设计。创新意识。学报是发表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的重要学术阵地。高校学报要有独创,有新意,有突破,编辑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提高对新事物的敏感度,考虑问题的多维性。学报编辑的创新,就是编辑者在学报编辑思维与编辑工作中倾注自已的心血,通过自已的智慧和理性思维不断生成新观念、新学术、新方法的心理过程。创新意识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的适用,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知识的敏锐性,是一种改变自已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编辑在选题设计和栏目的构思中要充分考虑栏目内容所涉及领域的新发展,社会文化的需要同栏目内容关联的紧密度,而且要根据科学发展的新情况来规划,以推出最新的学术性强的刊物,这样才能反映出高校学报的学术价值。

学报对学报编辑的要求日益提高,知识结构不能单一化,必须多方涉猎,既博又专。要求学报编辑具备较高的鉴审能力,研究方法要科学化;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报质量的提升。这就是说学报编辑要具有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学报的定位、策划、审稿、纠错等方面。只有意识到学报定位空泛的问题,才能思考出特色,推动本校的专业学术研究;只有不满足于“等米下锅”的现状,才会用开放性的态度担当起学术引领的重任,精心策划;只有对稿件多提问,结合专家审稿的意见,才会选出具有价值的创新之作;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纠错,努力解决,才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报的质量。

刊物的生命在于个性特色。高校学报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专业制定特色,寻找专业的特殊性,主办精品栏目,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学报质量,使学报有生命力。作为反映大学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大学学报,其特色主要取决于本校的教学和科研特点。任何一所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总要表现出某些地区的特点、学校性质和学科优势。这正是确定学报特色的基点。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与其它院校所不同的地方,也叫个性。学报只有在强化专业特色、展现学校特色、突出地域特色等方面下功夫,才能使学报出彩。学报的亮点全在特色上。竞争意识。进入市场竞争环境后,学报就必须创出精品。学报的名牌意识是从中央到地方整个学术期刊界的共识,也是现在乃至今后我国出版业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与潮流。高校学报要做成精品,编辑必须有竞争意识。为避免学报编辑工作陷入模式化的僵化状态,被海量信息吞没,最终会被淘汰出局,学报编辑必须在学术、技术水平上严格把关,在编排、校对、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上狠下功夫。只有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和掌握了各学科的研究动态、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读者的要求,才能时刻保持选题的独创性、鲜明性,使学报特色明显,与时俱进,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学报编辑要把刊物办好,就得有效组建作者、读者和审者队伍。编辑应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作者队伍的组建。刊物要办得有特色、有生气、有活力,关键在于稿子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学术性。高校学报要想办出品牌、办出精品,只有依靠高水平的稿件。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必须化被动为主动,走出编辑部的深闺,深入教学、科研前线,及时了解各类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瞄准国家(省、部)级自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瞄准高校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成果。最好进行追踪报道,以减少高质量的稿源外流;进一步依托本地区区域的人才优势,科研项目和设备优势。实地开展调研和课题跟踪,尽可能多组织校内外优秀稿件,同时尽量鼓励校内外的优秀青年作者向学报投稿,使学报真正成为一个能代表所在高校、学院学术水平的学术刊物,同时又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刊物。

(2)重视读者群的扩大。一个刊物没有受众,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效益,同时也谈不上社会效益。学报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并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除了改变原有的办刊模式努力成为学术精品外,还得树立经营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要逐步扩大刊物的发行量,照顾读者的口味和兴趣,寻找学术期刊与受众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学报的“卖点”。学报走专业化的道路之后,便拥有了明确的读者群,就可以针对目标群体采取一定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针对读者采取一定的广告宣传,加大促销力度,拓宽分销渠道,从而增加个人订户的数量。另外, 学报专业化之后有利于分类,方便了资源的检索,这就增加了各大图书馆及资料室的订阅量。总之,读者是衣食父母,不断扩大读者群是刊物进入良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3)重视审者队伍的建设。高校学报编辑部人手较少,综合性的办刊模式使每个编辑往往要负责编审几个学科的稿件,而哪怕是知识十分渊博的编辑都不可能对所负责的每个学科都了如指掌。这样一来编审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可以建立一支以专职编辑为主、兼职编辑为辅,建立自己的专家审稿库。

参考文献

[1]王建.高校学报的困境与改革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全文数据库,2007(10).

学报编辑范文4

(一)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

在中国,对高校学报有专门的政策法规及规范,以便加强对高校学报的管理,推动高校学报的发展。但调查显示,各高校学报对相关政策及规范执行率普遍较低。如高校学报管理办法其中一条规定,相关学校需为学报编辑部提供所需的图书资料、设备以及办公区域,指导学报的出版编辑工作,提高学报编辑的出版水平。但现实中,大部分高校对学报编辑工作并不重视,其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且投资也相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很多高校学报都还在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模式进行信息处理、编辑等工作,严重影响了学报的创新式发展。缺少科学、网络化的管理,导致很多高校学报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的实际。

在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致使网络运用的能力也相对较低,无法用电脑进行稿件编辑、校对及排版等;编辑人员不会对相关图片、网页进行处理和制作,办公效率普遍较低,严重的影响了高校学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进程,跟不上现代报刊业的发展脚步。

二、网络环境下,改善高校学报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网上办公编辑系统

高校学报网站是学报的名片,很多读者愿不愿意更深入了解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网站首页给人的第一印像。因此,网站首页建立有吸引力的链接是第一步。其次,网页的相关栏目要清楚明了,如信息、采集栏,稿件处理等栏目,让读者能很清楚的了解到有关学报的历史、特色及投稿要求等。最后,建立网上办公系统,让学报编辑可以在网上进行办。如,利用网络进行组稿、审稿等,提升学报的办公效率。

(二)设计适应网络运行的编辑流程

1.来往稿件登记。通常,高校学报都拥有专门的投稿邮箱,所有的来稿都会投到这个邮箱中。因此,编辑人员在值班时,应该先将这些稿件从邮箱中取出来,进行统一登记,之后依据稿件的类型配置单一编号,再将作者的资料存进信息库中。对于符合本学报要求的稿件,存入相应的文件夹中;不符合本学报要求的则第一时间告知作者,并给予退稿。

2.审核。高校学报的稿件审核主要分为三步:一审、二审及三审。一审是责任编辑对所管专栏的来稿给予初次审核,若来稿符合学报的基本要求,则将来稿交给相关的审稿专家,审稿专家审核合格后,提交二审。二审的稿件审查工作通常是由编辑部主任完成,如果稿件在二审中依旧合格,便可以直接交给负责三审的主编进行终审,最终由主编决定是否采用稿件。

3.稿件的检测和加工。通过三审的稿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检测,如果没有抄袭和一稿多投的情况,便可将稿件交给责任编辑,让其对稿件进行必要的修整和加工。

4.校对和排版。校对和排版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美编人员自行对稿件排版,另一种则是将稿件交给印刷公司由印刷公司进行排版。待印刷公司排版完成后,将稿件发回编辑部,相关责编对排版样式进行校对、加工,确保稿件的内容及版式符合相关要求。

5.大样审读及交付印刷。经过“齐、清、定”之后,编辑部将大样交给相关的专家对其大样进行审查,专家指出问题后,编辑部对大样进行再次修改,修改完成之后交给主编签署意见,并根据主编所签意见,对大样进行最后一次修改,最后将大样发给印刷公司进行印刷。

三、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学报编辑队伍

当前报刊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创新思维和策划能力直接影响学报的竞争力。学报纺编辑人员也可运用网络优势,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及整理,探究学术的发展方向,寻找学术研究的制高点,结合编辑团队的实际,为学报选题策划提供依据。

(二)不断提高法律素质

网络的传播快捷、方便,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与版权费有关的问题。如,作者的著作权和学报汇编权利等。如果编辑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加强学报编辑人员的法律素养,提高编辑人员的意识,才能有效规避法律纠纷,使高校学报健康发展。

(三)熟练撑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学报编辑范文5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137-02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出版产业迅速数字化,相对封闭的高校学报要想在数字化时代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抓住机遇,编辑要改变原来“闭门办刊”的思维方式和“等靠要”的行为习惯,在学报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外交家的角色,协调编辑出版各环节的工作,保证学报的顺利出版,并向营销机构推广、宣传,做到“开门办刊”,使学报在文化体制的改革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学报的出版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高校学报的出版包括编辑收稿和初审稿件,专家审稿,主编定稿,文章的编辑、出版、发行等环节,编辑在此过程中要做好几方面的沟通工作,第一,与作者、读者交流,满足作者和读者合理的需求,培养其对学报的忠诚度;第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保证学报的正常出版;第三,与邮局等发行机构、网络出版运营商等营销机构合作,做好学报的发行、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学报的市场占有率[1]。可以说,高校学报的顺利出版是多方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凝集了大家的集体劳动,各环节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编辑的协调沟通能力。

此外,有条件的学报还可以与相关学院或者学术机构洽谈合作,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报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要能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做好对内对外的联络工作以及学术信息交流工作,成为与业界、学界联络的“外交官”。“强调学报编辑的社交能力是由其工作性质决定的。学报作为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传递各学科研究信息的桥梁,本身就是一种交际工具。[2]”可以说,有良好外交能力的编辑才可能办出高水平的学报,这已成为新时期办好高水平学报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数字出版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明显,学科交叉和融合越来越强,高校学报编辑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与相关行业或部门的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在这过程中,出色的社交协调能力能够保证学报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和实施[3],这种社交协调能力不仅体现在学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更体现在出版后的发行、营销过程中。

(一)对内工作中的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译著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从学报的办刊实践来看,编辑与作者的关系贯穿于学报出版的全过程,他们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性互动,可以认为是刊物成功的黄金法则。如果作者不提供优秀的稿源,编辑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编辑没有慧眼,作者再优秀的文章也会被淹没在自由来稿的大海中。因此,编辑在文章初审时要能对各种身份的作者一视同仁,要对每篇来稿都持客观、公正、平等的态度,并且及时处理稿件,将审稿结果及时告知作者,从而增加作者对学报的信任,培养潜在的作者群。稿件录用后,编辑在对文章的编辑加工过程中要尊重作者的意见,对有异议的部分及时与作者商榷,切不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作者,从而偏离作者的写作思想,造成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误解或矛盾。

自由来稿通过初审以后,编辑要将文章送请专家审核。在这过程中,编辑首先要了解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及最新研究成果,然后通过多种沟通方式邀请其担任学报的审稿专家。编辑收到专家的审稿意见后要认真研读专家的意见,有不懂或者有争议的地方要及时向专家请教,编辑只有自己明白审稿意见的内容后才能将之反馈给作者,从而对作者修改文章提出指导性意见。当然,编辑在与审稿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审稿工作这一方面,如果编辑与审稿人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较多的共同点,双方则很容易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4],甚至可能使他们成为学报的作者。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都有自己的网络采编系统,编辑可以利用这种数字化的办公条件和作者和审稿专家实时在线交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将有用的信息运用到今后的办刊过程中。

通过编辑和专家审核后的文章即将进入编辑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要与排版员、校对员等反复沟通,经过“三审三校一通读”的过程使文章达到“齐”“清”“定”的要求,最终将清样送印刷厂印刷出版。实践表明: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编辑能够明显缩短文章的刊发周期,提高学报的运作效率。

此外,编辑在平时要与高校相关院系或者学术机构合作,参加他们主办或者承办的学术会议,与会期间与专家、学者交流,宣传自己的学报或栏目。当然,有条件的学报也可以自行组织一些学术论坛,通过活动可以结交一批优秀的学者,培养他们成为学报的读者或者作者,甚至可以聘请他们成为学报的审稿专家或者编委会成员,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学报,栏目的策划以及文章的组织,可以扩大学报的影响力。

(二)对外工作中的体现

首先,编辑要与发行机构、营销机构洽谈合作,及时将学报的内容呈现给读者,供读者阅读或下载。网络化、数字化时代,随着数字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便携式终端如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学报要想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读者。因此,编辑要与发行机构和营销机构保持良好沟通,使学报的纸质版本能及时到达读者手中,电子版本能够及时上传到网络出版运营商的数据库系统中,供读者下载。

其次,编辑要与同行专家交流,提升刊物及出版单位的社会影响力。高校学报编辑要利用参加高校学报研究会、科技期刊研究会以及编辑业务技能培训等各种会议的机会与编辑同行交流与沟通,既可以与他人分享自身学报的办刊经验,也可以向他人请教编辑实务、学报运作过程中的困惑。此外,学报编辑也可以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办刊成功的领导或者编辑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学报传授经验,另一方面走出去向优秀学报的编辑请教,请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将他们的成功经验用于自身学报的发展过程中,使学报获得长足的发展。

最后,学报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占有优势,读者的反应至关重要。编辑可以采用约谈、电子邮件、电话访谈、读者见面会等方式与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从中倾听读者的需求,了解学报的学术水平、编辑质量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样的交流,既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栏目策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稿源,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又可以改进学报的形象,增加学报的亲和力,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当然,学术出版是无国界的,学术出版物对外开放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外三大科学文献出版商Springer、Elsevier和Wiley都已经进入中国,对中国学术出版物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拥有更多的学术新知,借鉴国外最新的学术观念以及先进的学术研究手段和方法,编辑应充当学术外交的联络工作利用向国外作者约稿或者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机会,与国外的学术专家或同行交流与沟通,了解国外学术研究的新观念、新方法[5],并将他们的最新成果引进到国内,提高本国学术出版物的学术质量。

三、结 语

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在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发行的全过程中,编辑要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作用,展现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充当外交家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报的正常出版发行,缩短文章的出版周期,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争强学报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苏振华,杨振和.科技期刊编辑角色面临四个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

[2] 都媛.浅谈学报编辑的社交能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1).

[3] 朱允,赵建萍,杨晓芳.数字出版时代学报编辑素质的变与不变[J].出版发行研究,2013(4).

学报编辑范文6

【关键词】微信微沙龙高校学报

沙龙为法语Salon的音译,意为房间里的客厅。沙龙文化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17、18世纪盛行于法国巴黎,至19世纪末期走向衰落。①沙龙作为一种社交文化,在19世纪上半叶传入我国。当时有影响的沙龙探讨的话题广泛,有的沙龙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术沙龙组织形式灵活,氛围宽松,讨论活跃,为科研人员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为学术思想的碰撞提供了平台。本文中的微沙龙是以微信软件为工具,发起与组织的一种学术交流与组织形式。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微信用户的数量超过了6亿②。调查显示,微信用户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多集中在19至35岁之间。③在高校师生与科研人员中,中青年比例较高,其中不少人经常使用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聊天软件。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的微沙龙已举办了1000多场,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院系,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沙龙是跨学科学术交流。④高校师生与科研人员是高校学报重要的作者与读者群体,而高校学报编辑与这一群体所处环境相同,联系紧密,微沙龙在高校学报中应用前景好,可行性强。本文结合微信与高校学报的特点,对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的形式进行探讨,分析微沙龙对高校学报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举办微沙龙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基于高校学报运转的微沙龙

高校学报运转过程,主要包括选题组稿、审稿与编辑校对、出版发行。有数据显示,我国学术数量居世界第二,其中有80%的论文来自高校。高校学报的审稿人有一部分来自本校,同时,部分稿件作者是本校教师或科研人员。高校学报编辑可以根据选题组稿的重点方向,关注校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教授等,通过微沙龙的形式了解该方向的科研新动态和他们的研究现状,并通过他们了解该领域与这些专家有联系的学者,在开拓思路的同时丰富稿源,拓展信息来源。高校学报一部分稿件属于交叉学科,这部分稿件的质量往往又较高。学报编辑以微沙龙的形式和本校审稿人或作者进行交流,对稿件需要修改与完善之处进行多领域、多角度探讨,可以有效提高学报的编校质量。在出版发行阶段,学报编辑将出版的学报在微沙龙活动中交给作者或审稿人,可以进一步体现编辑的服务功能,加强与作者的联系,使作者或审稿人对学报形成良好印象,同时也方便他们就学报印刷装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2、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微沙龙

很多高校专业门类齐全,但由于规模大,教职员工数量多,彼此间的交流并不多。高校学报编辑以微沙龙为平台,促成来自不同院系或部门的教职员工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可以活跃学术思想,打开研究思路,推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当今科学研究跨越不同学科向多领域渗透发展是大趋势。高校学报编辑可以以当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或社会科学领域的新鲜话题,比如每年的诺贝尔奖项或我国科技进步奖,或“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等为主题,组织发起微沙龙活动,还可以就高校学术活动,比如部级或市级科研项目申报为主题发起微沙龙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推动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而这正是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高校学报编辑还可以发挥自身特长,以学术论文写作技巧为专题发起微沙龙活动。笔者曾以这种形式与毕业生进行微沙龙聚会,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良好评价。高校学报编辑可以通过微沙龙形式发挥学术交流推动与培育人才的作用。

3、以聚会交友为特征的微沙龙

科研活动要能带给科研主体愉悦的感受:曾被誉为“当代毕N”的已故科学家王选曾说,从事科研要失去一些常人都能得到的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不可能得到的快乐。笔者认为,学术研究主体价值观的中心从以勤劳、繁荣、进步,朝着自由、自然、可持续方向转变是必然趋势。高校学报编辑以聚会、交友为目的发起的微沙龙,可以增进高校不同专业教师与科研人员的友谊,为他们在科研方面的自由结合创造机会。高校学报编辑与审稿人或作者建立友谊也非常重要。笔者与本校部分审稿人、作者建立了友谊,催审或催稿都是直接要求什么时间以前必须完成,实现了在笑声中促使其配合学报工作的目标,合作过程愉快,合作效率高。微沙龙形式可以加强高校学报编辑与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联系,增进相互间的友谊,起到推动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催化剂”作用。

以微信为平台发起沙龙活动既快捷又经济,但在举办前要精心策划,举办中要精确控制,举办后要认真总结。

1、举办前准备

高校学报编辑要尽量作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为微沙龙活动的开展营造融洽、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但不能以主人身份自居,以免给其它参与者以被人管理的感觉。高校微沙龙参与者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他们精彩的发言与画龙点睛的评论是微沙龙的生命力所在。高校学报编辑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比如选在周末、假期等。地点选择可以根据参与者身体而定:以专家、学者为主,可以选在本部门或学校的学术报告厅;以普通同事为主,可以选在家庭或高校周边的餐馆、公园;以学生为主,则可以选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咖啡室等。高校学报编辑要预先估计参与者行走路线、所用时间,对举办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现场布置。

2、中期控制与后期总结

中期控制主要包括微沙龙活动中时间与经济成本的控制。高校学报编辑要使微沙龙发言人尽量围绕同一个主题发言,并提醒发言人注意控制发言时间。主持人对发言的点评用语要简明扼要并掌握分寸。点评要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以点评实现对后续发言人的引导。微沙龙活动以微信为平台发起,联络成本低。但是,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活动时要考虑到经济成本,并注意活动风气与方向的引导,以避免造成微沙龙的高成本、庸俗化。

后期总结包括资料的整理、存储与发送,以及参与者对活动的意见与评价。活动举办后,高校学报编辑可以整理微沙龙发言与点评的文字,以及参与者的微信留言、图片、音视频等,并将这些文件打包存储,发送给参与者分享。成果共享与发展创新是微沙龙活力的源泉。此外,高校学报编辑还可以整理活动的通讯录,并建议参与者推荐下一次微沙龙的主题与参与者,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储备信息、储存能量。

三、学报编辑举办微沙龙对高校学报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讨论主题的吸引力是微沙龙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而参与者决定了微沙龙的品质。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活动并获得成效,必然可以提高高校学报在本校师生与科研人员中的影响力。目前一部分高校学报办得很好,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但在本校内的影响反而较小,出现“灯下黑”、“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高校学报编辑对自身学报的推介力度不够、方法不当有关系。其次,高校学报编辑举办微沙龙活动,对学报的组稿、编辑校对等关系到学报综合质量与引证指标的环节都有很好的改善与提升作用,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作者与审稿人,提升高校学报的办刊层次。再次,现在不少高校学报为了提高期刊引证指标大量采用外稿,减少刊发来自本校的稿件。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活动有利于收集本校内优质稿件,体现高校学报搭建高校学术交流平台、展示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办刊宗旨。最后,有些高校学报人才队伍较不稳定,编辑的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报质量提高很重要,而微沙龙的举办可以锻炼编辑的社交能力,使编辑在与高层次的专家、学者的近距离交往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笔者在微沙龙的举办过程中,向中文、数学、外语等方面的专家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比如SPSS软件、日语基础知识等并运用于编辑实践,使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受益匪浅。

结语

微信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即时性且交流成本低。微信朋友圈可以增进圈内成员的了解,借助语音、视频、文字等虚拟交往变得更生动形象。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是根据高校学报的特点与微信用户的年龄、知识特征,使虚拟交往转化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一种社交活动。微沙龙在本质上是从线上到线下的沟通方式。微沙龙的参与人数最好在3~10人,这样可以保证微沙龙的质量,便于发起人对整个活动的掌控。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完善,居住在较大范围与相近地域的市民在交通方面实现了同城化,交通效率也大大提高。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资讯的提供者,新闻工作者也可以借鉴这种社交方式,搭建本市、区范围内的微沙龙交流平台,在推进自己所从事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开辟获取新闻素材的新渠道。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Y2013KJ67)】

参考文献

①曹丹丹,《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引入与融合》[J].《法国研究》,2013(2):90-93

②詹恂、严星,《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及使用与满足研究》[J].《现代传播》,2014(5):130-134

学报编辑范文7

编辑工作需要激情,耐心和细心。

编辑部的工作者闷每天都要争分夺秒地修改、编辑,还要经常加班,有时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我从来没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疲惫和厌烦,他们总是精神饱满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我想,正是这份对工作的激情支持着他们。如果没有激情,他们不可能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精力。

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地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细心让我们严把每一份稿件,做到精益求精。

编辑部的工作既繁琐又枯燥无味,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得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稿件。如果没有耐心,他们不可能坐在办公室不厌其烦地工作着。细心同样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新闻播出效果的好坏。哪怕一个字,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会影响到新闻播出的质量。所以,即便他们再累也得提起精神,仔细检查,宁可多看几遍,也不愿意放过一个错误。如果细心。他们不可能做出如此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在编辑部工作也有很闲的时候。没稿件的时候,编辑们都会看看杂志和报纸打发时间,或是聊聊天,说说笑。而此时,我总会很自觉的地抓紧时间多看看些新闻编辑的书记或是拿出之前改好的稿件,学习和总结一些常见的稿件错误。

总之,编辑部是一个既充满欢乐气氛又可以学习和拓展知识面的地方。

实习让我收获了很多,无论是理论上的知识,还是实际生活中的知识,这些知识都让我受益非浅。我认识到在学校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多参加些社会实践,拓展自己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多思考,多练习,多听多看。同时要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

任何事情都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有志者事竟成”。

学报编辑范文8

【关键词】高校学报;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规划

0 引言

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受到学术界及科研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学术理论刊物[1]。长期以来,高校学报承担了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出版传播重任,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随着网络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办公业务信息的传递、分发和回收已经越来越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逐步实现基于网络的高效办公环境己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高校学报编辑部而言,如何高效率地向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等用户传递业务信息是高校学报编辑部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为此,高校学报编辑部需要改革业务流程,构建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进而提升高校学报的竞争力。本文拟以某高校学报编辑部为例来探讨高校学报编辑部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1 系统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1.1 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随着基于网络的自动化办公平台的逐步推广,当前已有一些高校学报编辑部使用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处理其日常事务。这些管理信息系统有的是自行开发的,有的是购买的,有的是免费获得的(如与中国知网有合作关系的期刊编辑部可以申请免费获得其开发的网络采编系统)。一般来说,这些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都能使编辑人员从繁杂手工操作业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来编辑加工稿件,进而提高学报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和学报出版质量。

然而,尽管学报编辑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推广多年,但仍然有不少高校学报编辑部还是采用手工的方式来进行编辑部业务管理工作[2-3]。以某高校学报编辑部为例,该编辑部对于登记稿件、送审稿件、通知作者及审稿人、稿件归档、费用统计等事务性工作便是以手工方式来完成的,由于这些繁杂量大的工作都由人工来处理,不仅难以快速查询稿件状态等相关信息,而且有时难免会出错(如作者联系电话等信息记录错误),从而不能高效率地向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等用户提供学报相关信息。此外,不少高校学报编辑部当前还存在编辑人员少、经费有限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还使用手工的方式来处理稿件既费时又耗财,而且难以及时抓住质量高的稿件,这严重阻碍了学报的进一步发展。

1.2 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般而言,高校开发或定制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根据学报编辑部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以便更好地实现学报编辑部业务流程的高效处理。下面以高校自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为例来分析其可行性。

1)技术可行性分析

自行开发的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通常是基于高校校园网来开发和运行的。以某高校学报编辑部为例,该校校园网已经建成多年,投入使用状况良好。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基于高校校园网的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采用基于B/S结构的网络开发技术、基于MySQL的数据库技术和基于PHP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这些技术都已非常成熟,并在该高校有较多的成功案例。采用基于UML的面向对象开发工具可以方便地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且有利于系统维护及日后因业务需要变化而作变更。利用这些成熟的开发技术、方法、工具来进行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够使系统开发具有很好的技术保障。

2)经济可行性分析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实现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效管理信息系统己成为一种经济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部开发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应该能解决高效地向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等用户传递学报相关信息的迫切问题,从而使学报编辑部更具有竞争力。对于该高校学报编辑部而言,从该高校目前的校园网技术水平、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难度以及相关开发人员的素质水平来看,该高校不需要增加过多的硬件和软件投入,相关开发人员就能以很低的经济成本来设计并实施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对作者的在线投稿、对审稿专家的远程审稿、对编辑部人员的在线办公、对稿件的自动归档管理、对相关费用的自动统计等管理功能。这些低成本实现的管理功能,必然会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差错,减少人工处理所需纸张与印制等成本的浪费以及提供良好的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效管理平台,大大地提高该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工作效率,从而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操作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高校学报编辑部的领导班子和相关编辑人员越来越重视办公自动化,并且还意识到开发和应用基于网络的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能大大地提高该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学报编辑部的领导和相关编辑人员的认识到位,必将十分有利于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从而增强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可操作性。此外,采用基于UML(统一建模语言)的尽可能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面向对象工具来进行开发系统,将十分有利于开发设计人员与用户(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等)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沟通理解,也便于使用户更方便地掌握系统操作和维护系统运行,从而增强系统设计与管理的可操作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高校学报编辑部开发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是切实可行的,能提高该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工作效率。

2 系统业务流程、总体结构及开发策略

2.1 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图1 系统业务数据流程图

一般而言,不同高校的学报编辑部的业务流程通常会略有不同。以某高校学报编辑部为例,其基本业务的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2.2 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通过上述业务流程分析,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大体可以包括如下几个子系统。

作者在线投稿子系统――包括提交稿件、查看作者已投稿件、查询审稿意见、接收及回复编辑部消息、修改登陆密码和个人相关信息等功能。

责编在线办公子系统――包括初审稿件、提交稿件处理(包括外审、复审、终审)、查询稿件相关信息、发排组稿稿件、发送稿件处理通知、接收及回复各类消息、修改用户资料及登陆密码等功能。

专家在线审稿子系统――包括审理稿件、查询已审稿件资料、接收及回复编辑部消息、修改个人资料与登陆密码等功能。

副主编在线办公子系统――包括复审稿件、查询已审稿件资料、接收及回复编辑部消息、修改个人资料与登陆密码等功能。

主编在线办公子系统――包括终审稿件、查询已审稿件资料、发组稿通知、接收及回复编辑部消息、修改个人资料与登陆密码等功能。

编务在线办公子系统――包括确认版面费、发审稿费和稿费、期刊归档管理、接收及回复编辑部消息、修改个人资料与登陆密码等功能。

2.3 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策略

一般来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开发策略。其中,“自上而下”策略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强的优点,从系统高层入手,先明确系统开发目标和功能,然后依此划分出相关子系统,进而再对子系统进行分析设计,最后才实现整个系统,易见其同时也具有开发工作量大、总体费用高的缺点。“自下而上”策略具有容易实现、见效快等优点,从业务子系统入手,先分析、设计、实现业务子系统(如对于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先分析和设计出投稿子系统、审稿子系统等),再组合成整个大系统,易见其同时也具有缺乏系统性的缺点,很可能会存在功能模块重复、数据属性不一致等问题,从而使设计出来的系统缺乏健壮性和可拓展性。

通过比较这两种的开发策略的优缺点,高校开发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时,可以采用结合两者的开发策略,即先“自上而下”做好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如功能划分、业务分析等,再“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个子系统的应用开发。

3 结束语

高校学报承担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播学术成果重任的学术理论刊物。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网络办公平台逐步普及的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部需要构建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高效率地向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等用户提供学报相关信息。为了更好地构建适合各学报编辑部业务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学报编辑部必须要做好该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姜新华,曹渊清,吴靖华.基于工作流的高校学报管理信息系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01):215-217.

学报编辑范文9

关键词:数字化出版时代;学报编辑;素质问题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77-02

数字化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和数字化制作,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多人同时在线,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数字化出版主要包括多媒体、混合以及简单出版三种,其中多媒体出版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如音像读物和动漫游戏等;混合出版是将几种出版方式相结合而成,例如聊天记录与游戏服务等;简单出版是通过图片或文字形式出版,如文学作品以及文章等,具有搜索简单和阅读方便等特点。而出版业想要在数字化出版时代占据重要地位,应及时解决各种不利影响,重点在于人人的问题,因此学报要将提升自身素质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一、对数字化出版下学报工作进行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生活中更是带来了很大影响,购物、打车、获取有关信心,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对于知识的获取来讲,人们同样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快速、准确地得到相关知识。新闻出版总署期刊负责人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学报编辑人员积极努力,对自身素质进行全面提升,以实现数字化出版发展要求。数字出版具有文化多元化性、可传输性、快捷等特点,促使传播形式不断进行优化,因此加强出版业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各行业所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出版业已经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进行有效整合,而数字出版更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其发展速度明显比传统出版较理想。

在数字化出版时代,学报编辑不仅要拥有较强的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譬如:信息使用能力、创新能力;能够通过相关途径,及时与外界相沟通,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相关调查发现,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都和数字化出版密切相关,学报编辑要适应时代需要,就要深入学习数字技术的相关知识,充分了解管理技术,正确掌握文件格式的相互转换模式、学报排版等。正是由于上述因素,学报编辑人员需要全面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确保学报在短时间迈向数字化出版时代。

在数字化出版时代,新闻出版行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数字出版方向,使其资金项目充分发挥促进作用,对传统出版进行有效完善。可是数字化出版在应用过程中还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首先,虽然在内容和种类等方面,数字出版占据相对优势,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其次,各出版公司一直将内容生产作为工作重点,缺少对技术的投资,相关研发力度不高。再次,数字出版编辑人才严重缺少,导致转型工作很不顺利,导致业界发展、出版教育、出版产业发生发生偏离。最后,版权人不具备相应的维权意识,而一些网民也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极易造成盗版事件的出现,所以网络侵权频频发生。

二、数字化出版时代背景下学报编辑素质

在数字出版的模式下,需要学报编辑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借助网络技术完成自身编辑工作任务,也就是编辑人员掌握与网络有关的技能。在对信息进行应用时,学报编辑人员自身要拥有以下信息应用能力:一是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对引文进行核对的能力,以确保引文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编辑在对论文进行仔细阅读之后,应借助因特网来完成核实工作,保证论文真实合法,科学合理,无任何错误,避免出现侵犯他人版权的情况。二是通过网络交流软件,对稿件和资料进行传递。虽然学报编辑工作保持细心、安静,但是也不能和实际生活相脱节,应及时了解学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同时还需准确掌握各项技术,进而跟上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发展步伐。另外学报编辑可以通过Email和微信等工具和x者以及作者进行沟通,进而提高学报编辑整体工作质量。

在对刊物进行传播时,选择不同的宣传手段会带来来不同的宣传效果。通过网络将刊物(电子版)传递给读者,进而被受众关注并接纳,将会极大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在众多宣传手段中,网络宣传属于最理想的宣传形式,原因在于:网络宣传具有方便和快捷的特点,这也是学报编辑在宣传过程中普遍选择网络进行宣传的原因之一。另一个优势就是宣传面广,因为中国网民已经超过6亿,这就意味着网络宣传能够获得海量受众。在科技快速发展形势下,数字化出版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学报编辑只有正确应用相关网络工具,并对宣传方法进行优化,才能准确发现刊物和文章的亮点,以微博和网站等形式发表,获取人们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学报编辑也可以通过专业学术相关会议丰富自身能力,以此来提升学报整体知名度,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所谓获取能力主要是指学报编辑通过信息的感知,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更的多信息。信息获取能力作为学报编辑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接受能力。编辑人员要拥有一定信息知识基础,并且在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方面要相对较高。第二,搜集能力,包括熟悉信息检索方式,并能够对其熟练运用。第三,检索能力,通过多种渠道查阅信息资料,在众多信息中及时发现自己需要的信息。获取原始文献之后,及时掌握信息来源,从而完成信息的获取。

在数字化出版时代,学报编辑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是通过日常工作不断积累而成的,所以学报编辑在平时应该加强学习,尽最大努力掌握各项技术。学报编辑应该利用专业网站,或者和专业学者的沟通等方式,获取更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形成自己的见解,用于指导编辑实践。

刊物的出版,从学术定位、期刊策划,到板式、图片选择以及印刷等各个都离不开编辑人员的参与,因此,编辑的创新能力不可或缺。刊物样式的新颖离不开编辑的创新,期刊内容的新锐也需要编辑的创新思维,总之,没有创新,学报就很难获得跨越式发展。对于学报编辑而言,在时展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打造学报的特色,办出知名期刊。

(五)对作者版权著作权的维护能力

在学报编辑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他人著作权被窃取或盗用。湖南期刊侵权案的发生,让国内学术界对数字版权的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受到数学化出版的影响,著作侵权或盗版事件屡有发生,而国家法律法规在著作权维护等方面还存在欠缺。《著作权法》的颁布施行,为学报或著作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学报编辑要对《著作权法》深入研究,掌握相关法规和条款,并合理应用于各项工作实践中。若是学报编辑出现版权纠纷时,应和法律人士进行商讨,寻找最适合的方法,保护学报的合法权益。学报编辑应及时了解著作权方面的实际案例,以备不时之需。此外学报编辑也应学习关于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以便提高自身素质,最终提高维护版权、著作权的能力。

三、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数字化出版时代分析发现,现阶段网络信息的发展呈现不断跃进趋势,人们想要获取知识的路径逐渐宽广,而学术刊物能否吸引读者,被读者所喜爱,关键在于编辑人员的素质。信息化时代对学报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人员只有跟上时展步伐,不断提高自身各项素质,才能保证出版质量,才能打造品牌期刊,使学报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安娜.数字化出版背景下学报编辑综合素质的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03-106.

〔2〕李强.论数字化出版时代学报编辑的素质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687-689.

〔3〕练秀明.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转型之路[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6):93-96.

〔4〕蓉,张磊.试论古籍数字化背景下专业出版社的地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02):46-49.

〔5〕张晓娟.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学报编辑意识创新[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0(05):57-59.

学报编辑范文10

学报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中的一种,它有别于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有别于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其最重要特征是客观、全面地反映高校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的高低、学术活跃程度,甚至可以直接体现该校的办学质量。具体来讲,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是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建设水平高低又体现在教师的学术地位高低和影响大小,而教师的学术地位高低又取决于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所以高校学报有别于专业性学术期刊和其它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其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来自于本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高校学报也就被称作展示本校教师科研与教学成果的平台和展开学术交流的窗口。

质量是学报的灵魂,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关键。因此,高素质编辑队伍的建设,是全面提高高校学报质量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网络下载资料越发便利,学术腐败日趋严重,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有诸多争议,这些都给高校学报编辑审稿增加了难度,编辑本身也受到思想、学术、现代技术等诸多挑战,因此,提高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迫切。

1.思想道德素质

在编辑人员所需要的众多素质之中,思想道德修养是决定一个人素质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学报的质量。首先,编辑需具备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自我献身精神,淡泊名利,心静如水,真正做到谦虚谨慎、正直宽容、无私无畏;其次,在稿件能否录用上,做到不,面对“人情稿”、“关系稿”要能坚守原则,始终以质量作为稿件取舍的唯一标准,只有做到对稿件一视同仁,不以自己的好恶作为筛选和判定稿件的标准, 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编辑形象,所编辑出来的学报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真正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此外,高校学报不能出现导向错误,编辑要把握学报的政治立场,在民族、宗教、法律、军事和外交等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和敏感问题上要始终坚持审慎的态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决执行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和出版工作方面的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的规定。

2.学科专业素质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并非是勾勾画画等简单重复性的劳动,这要求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相关的知识覆盖面。学科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前沿研究动态信息等方面,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对本校各专业都有相当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素质,在编辑实践对提高论文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报编辑应利用专业背景知识,与专家、作者、读者积极展开交流,多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掌握各专业各学科的发展动态。只有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素质,才能读懂稿件,找出弊病,并与作者有效的交流;只有对各学科的发展历史、不同学派分歧的实质、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等有所了解,才能在选出优秀稿件,并能克服“名人效应”,避免将有些专家因社会活动过多和内容陈旧的稿件选用过来,并对那些年轻、知名度不高、一直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的稿件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保持敏感度。

高校学报编辑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稿件鉴赏能力,根据刊物的宗旨和专业发展状况来鉴别稿件的价值。由于投稿的科技人员通常稿件会出现文理不通的情况,编辑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水平和写作表达能力,掌握语法规则和修辞知识,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与科技编辑相关的数学语言、图表语言、符号语言、计算机语言等,这样才能对稿件中的遣词造句不妥之处进行修改,合理调整章节,使得文章主题突出、条理分明,从文字上保证学报质量。编辑也要勤学苦练编辑规范,使得高校学报的编辑质量符合《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估办法》、《中国高等学报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有关规定和要求,计量单位、公式、标点符号等书写格式符合国家标准。

此外,高校学报编辑也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编辑外文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都需要一定的外语水平。

4.服务素质

编辑应具备服务于作者和读者的意识,作者是学报的支撑者,作者的稿件是学报生存的源泉;读者是学报的另一端支撑者,如果没有读者,学报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编辑要把读者和作者作为学报生存的根本,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编辑要在作者、编者、读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和互动,所有编辑人员都要具有良好的服务和团队合作精神,构建和谐的编辑出版环境。另一方面,学报也要服务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与高校的发展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从而全面提高学报的质量。

一方面,高校学报可提高准入门槛,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学报的编辑队伍;另一方面,对于现有人员,也要持续进行再教育。

对于现有人员再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有以下几种:以老带新,发挥老编辑的传帮带作用,将老编辑丰富的职业经验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与奉献精神,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年轻编辑;通过各种讲座和进修班,给编辑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进行科学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工作,使编辑的业务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利用网络化时代的快捷讯息,编辑可随时进行自我学习,更可以做到快速采编、高效制作、迅捷,更好地将网络的便利与快捷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四、结论

编辑工作是一项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自身综合科学知识结构,成功的编辑应具备综合性素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学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也应不断学习,补充专业学科新知识,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川子.高素质编辑队伍建设与高校学报质量的全面提升.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杨玉.浅谈科技期刊编辑必需的几种素质.科技创新导报,2012.

学报编辑范文11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在XX实习一段时间了,在这里实习有着太多的感受,我想我还是把我的感受写到我的实习报告里,在我的实现报告里写下我的实习心得,主要是体悟而已。

在这几天里,有所得也有所失,我逐渐习惯了上班,逐渐习惯了把上班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按点早起,吃早饭,习惯了穿正装,像这里所有上班的人一样,习惯了在小汽车和公交车、脚踏车和摩托车,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之间穿梭,并保证不碰到他们的衣襟一角,不和任何人有发生口角、争斗和说笑的机会。

有人向我抱怨实习工作的无聊和枯燥,有人向我抱怨实习没有工资,有人因为没有找到实习单位而怨天尤人,甚至有人半途而退......我不过是他们中的一个,很平凡的一个,我也曾抱怨过,也曾因为找不上实习单位而怨恨过,也曾为雪片般发出去的简历得不到回复而暗暗心焦过。现在是平静的七月的下旬,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我平静如同这里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树木,在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奔波,像所有刚走出校门的人一样,在定量的工作面前学会了平静地看待这一切。我会默默地完成自己该做的工作,在电脑这个最忠实的伙伴面前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的时间,在定向的压力和窗外喧嚣的吵杂声中,我一件接着一件地、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感到与从前真的是告别过了,起码在心态上,我觉得自己每一天都在成熟。因为有所向往,在挣扎和内心的抗拒中,我服从着冥冥中命运的安排,在一件事情上饶有兴味地坚持着、痛苦并快乐着。

有人告诉我说,实习就是给人做无偿服务的义工,就是为他们做着他们早已做过而现在早已经做腻味了的事情。我不敢说自己是否就是那样的人,甚至这实习的本身,是否也在向我们暗示一些什么东西:无论自己做过的还是未曾做过的,你都要慢慢地平静地适应这一切。在这种半饥半饱的精神状态中,我想起了生活。是否就是因为我离生活太近,所以我才离自己太远;或者生活欺骗了我而我尚不自知,依然在自欺欺人地为他人作嫁衣裳?我不知道,我想起了普希金的诗歌,想起了他的鼓励和温情脉脉的关怀,虽然他已经远去。

在流放的日子里,普希金遍尝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在这样一种沙皇监视的囧境之下,他为穷人而歌,为自己不曾泯灭的诗心而歌,在冰天雪地的行走中独自面对太阳每天升起的拷问而歌。在这样简练而朴实的诗歌语言背后,有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有他对苦难认识的深刻和对心灵家园的坚守,也许他一辈子都是党派斗争和婚姻不幸的牺牲品,可即使在这样一种艰难的生活中,他依然散发着自己对理想对朋友的关怀。是啊,我的朋友们啊,相信吧:“面包会有的/ 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面对人生,面对生活,我们往往会在这种直接和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太阳底下像苍白的远方湖面上的水鸟一样不知所措。而今天,我所要说的,是我自己的故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所感受的点点滴滴,我愿意把它写下来,和各位一起去分享这人生中应该或者必然所经历的,愿在这种成长中,让你们也能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平淡,或者生活会欺骗了你,或者是你欺骗了生活。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助人为乐,自己快乐。是的,我感受到了。原来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以如此平凡的方式去帮助他人,并在这种互助中感受到人世生活简简单单的快乐和幸福。

我之所以能去人民网实习,是得益于我的一位同学的推荐。这位同学现在和我一样,也是每天挎着包上班、下班,也和我基本做一样的枯燥无味的、甚至是单调重复的事情,但他却能像我一样乐此不疲,并在下了班之后和我一起分享实习的感受和体验,进而感到英雄所见略同,于是形成了亲密的朋友关系。

学报编辑范文12

在实习教师小组的几位老师安排下我们的实习流程基本定型在上午听专题报告,下午做专项参观实习。报告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峡枢纽概况认识、坝工设计、葛洲坝水利枢纽(此三项讲座内容由三峡总公司高工李君林老先生主讲);三峡水电站设计、三峡工程建设监理概述、三峡水利枢纽截流工程、工程建设监理发展概况(此三项由三峡发展公司李先镇副总监主讲);长江航运及三峡通航建筑物(三峡总公司建设部邓朝高工主讲);施工机械(原三峡设备处处长主讲)。参观内容有:三峡展览馆、坝顶及120栈桥、右岸厂房及三期围堰、下岸溪料场、三期工程砼拌和楼、葛洲坝电厂。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水工专业在工程实践中的工作对象、面临问题及解决办法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行业责任感,实习的日子里也加深了同学友谊,锻炼了团队精神。现将实习的有关专业认识和个人感想分两部分总结报告 第一部分 专题报告总结

总结实习期间专家报告的内容,将这些报告整理成如下几方面陈述: 一、三峡水利枢纽概况

三峡水利枢纽坝址位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距葛洲坝工程38km,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环保以及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土重力坝,泄水闸,两岸坝后式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垂直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坝顶总长2309m,坝顶高程185 m,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总装机26台(*3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注:另还有地下厂房6台机组和2台5万千瓦厂用发电机),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2240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级船闸及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一期5年(1992——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船机及左岸部分砼坝段的施工。

一期工程在1997年11月大江截流后完成,长江水位从原68m提高到88m。己建成的导流明渠,可承受最大水流量为20000m3/s,长江航运不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可以保证第一期工程施工期间不断航。

二期工程6年(1988-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船闸、升船机的施工,2003年6月1~15日大坝蓄水至135m高,围水至长江万县市境内。张飞庙被淹没,长江三峡的激流险滩再也见不到,水面平缓,三峡内江段将无上、下水之分。永久通航建成启用,7月10日左岸首台机组发电。

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远600km,最宽处达2000m,面积达10000km2,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水库平均水深将比现在增加10~100m。最终正常冬季蓄水水位为175米,夏季考虑防洪,可以控制在145m左右,每年将有近30m的升降变化,水库蓄水后,坝前水位提高近100m,其中有些风景和名胜古迹会受一些影响。

三峡水利枢纽效益显著,拥有防洪、发电、航运、南水北调、渔业及旅游等综合效益。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投资、技术、移民、生态、水质、人文景观等。但是在工程进展至今的现实表明,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的。 二、重要水工建筑物

1、 挡水大坝及泄水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