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与科学

生活与科学

时间:2023-06-05 10:17:07

生活与科学

第1篇

【关键词】科学 生活 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已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生活中寻找科学,学会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包含着诸多的科学知识,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生活资源同样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一、用生活问题激活科学动机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爱因斯坦说,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有两种: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这是一种消极的本能的动机;一是人们总是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它,这是一种积极的动机。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之源,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持久动力。因此,科学教学中,如果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却又不了解其真相的自然现象出发,至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索科学的持久动机。

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出发来设置问题:①冰、雪、雾、露是怎样形成的?②在火炉上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冒出“白气”呢?

③从冰箱里拿出冰棍时,为什么会有“白气”产生呢?④夏天,自来水水管的管壁为什么会“出汗”呢?⑤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为什么会蒙上白雾,导致看不清呢?通过这些学生熟知的现象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由这些问题创设探究科学的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动机。此外,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如蜡烛的火焰为什么是朝上的?舞台上的白雾是怎样形成的?笔芯上的小孔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仅仅停留在兴趣上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强化。

二、用生活事物探索科学道理

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建构过程,学生是凭借自己已有的认识来完成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在活动中不断丰富或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物品进行科学学习,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课堂增添活力。

在学习“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时,我们让学生自己准备蔬菜与水果:经过浸泡的大豆种子、青瓜、带根的葱或大蒜、萝卜、西红柿,还有盛开的鲜花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在准备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对这些物品积累了一定的认识。然后要求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并分类,通过对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特征的比较,学会辨别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由于材料来自生活,学生比较熟悉,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

又如,在“惯性”的学习中,我们用一些简单的生活器材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①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突然向左运动时,水向什么方向溢出?当水杯突然停住时,水又向什么方向溢出?②用硬塑料片盖住杯口,在塑料片上放一个鸡蛋,用木棒打击塑料片。③用一张硬塑料片同时盖住三个盛水的杯口,在塑料片上三个杯口的位置各放一个鸡蛋,用木棒快速打击塑料片。以上实验的装置很简单,学生也很熟悉,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觉得很新鲜,好奇的目光紧紧盯着鸡蛋,随着清脆的“啪”、“啵”两声,塑料片飞离了杯口,鸡蛋落入了各自的杯中,学生情不自禁地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此时抓住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切入教学,强化了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规律的探索,同时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很紧密,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科学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只要我们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科学学习的事物,丰富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课堂中还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随堂实验来探索科学的规律,如小金鱼在沸水中游动、滴水生紫烟、筷子提米、炭黑面包、水中燃烧、铜变金银等等,利用经常接触到的物品进行实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中。

三、用科学过程指导生活实践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旨在改变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薄弱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更应充分发掘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就地取材开展生活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液体压强”之前,可以安排课外实验:用一个废弃的塑料饮料瓶,在瓶侧壁上先画一条直线,用加热的缝衣针在直线上打三个小孔,并使小孔既圆滑又畅通,往塑料瓶中注满水,观察经过小孔射出的水柱的射程。从而得出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且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结论。

学习了“磁极相互作用”后,让学生进行磁悬浮列车的模拟实验,利用废弃喇叭上的环形磁铁,把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形的磁环套入筷子,同极性相对,位于上方的磁环受下面磁环的排斥,便会浮起一定的高度,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又让学生体会磁场的巨大威力。

还可利用家中常用各种废弃物品一次性水笔、农作物桔杆、鸡蛋壳、一次性纸杯、饮料瓶罐等开展各种实验。利用玻璃杯、水、筷子做光的折射、大气压强、浮力等实验。就地取材开展家庭实验,不但具有简单、直观的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用科学观念关注社会问题

科学标准指出:科学在不断发展,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课程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因此,教学中应引入最新的科学成果和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科学――不仅要了解科学知识,而且要了解科学争论和科学发展的全过程。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06年8月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九大行星行列之外,从而使太阳系行星的数量将由九颗减为八颗。事实上,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有关冥王星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而冥王星椭圆形的轨道同海王星轨道交迭,显然不符合这一定义。通过行星新定义的引入,不仅让学生认识冥王星的矮行星地位,而且让学生全面认识太阳系行星的共同特征,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本质特征。此外还要及时向学生介绍当代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试验的国家。

科学思想指的是在科学领域内与人的思维有关的种种思想观念、精神态度,如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生产力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等。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在我们的生活中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如为了让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观念,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水资源的危机、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调查本地农田灌溉(或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了解先进的灌溉技术;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不良行为,探究如何节约用水等。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科知识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要做到学科生活化,科学课程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到很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回归生活、聚焦社会,通过身边的科学常识、周围的环境,来体验科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提升学生用科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在科学与生活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必须做好科学学习生活化、社会生活科学化,利用社会生活的经验来学习科学,用科学知识指导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生活和科学学习的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应试教育”变现出来的某些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只为应付考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给当下社会所带来的不少负面评价。所以许多教育者,教育研究者纷纷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其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科学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教育。

二、我国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现下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中国公民,而如今我们要科教兴国,也就是站在为未来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公民的高度,使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我国自1992年起,共开展了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达到了3.27%,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这样看来,科学教育全面化的推进迫在眉睫。

三、科学教育与化学实验

教育是来自多方面的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那么科学教育也是如此,本文着重从学校里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来落实科学教育这一理念。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里就有说到,化学课程的落实应该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际的能力。

四、科学教育从化学实验教学中联系生活

经历过学校的教育,学生终究是会走向社会,走向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去。所以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关注了人.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体现在与两方面。一方面指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在生活中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教育传达的理念应该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教师在教会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把已有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科学教育就从化学教学中逐步回归生活。

(一)生活实际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科学教育要通过化学教学回归生活,首先要做的便是化学实验生活化的回归。实验对于中学化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验内容生活化

实验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目前许多中学生常常因为没有成功的完成实验要求,甚至闹出一些安全隐患,而导致一些学生并不是很喜欢做化学实验。如果这个时候化学教师设计一

些实验的使其内容生活化,那么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验仪器生活化

在许多实验的创新和改进的过程中,生活化的实验仪器应用变得越来越多。比如,在学习《分子扩散》这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废弃的矿泉水瓶来做这个实验。将粘有酚酞试剂的滤纸条置于瓶口,然后往塑料瓶里滴人几滴氨水,学生可以观察到滤纸变红。说明氨水分子扩散了,这便与瓶口的酚酞试剂发生了显色反应。再比如选择用过的药片板来替代滴定板等等。这些生活用品的引人,不仅让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见的科学。

3、实验情境生活化

常规的化学实验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回归生活后的化学实验不再局限于课堂或实验室。实验问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一切,令学生困惑的科学疑问,但却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的。

(二)生活实际与科学教育

脱离了生活实际的知识常常都会出现被架空的现象,而被架空了的知识它自然而然不能促进人的发展使人进步。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把学生假定为空的容器,否则就可能使学生出现两个经验世界:一个是学校中的科学,一个是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科学并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为其享用,那么科学教育则是纸上谈兵。作为教师可以尽量让教育靠近生活,那么科学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也会更进一步。

第3篇

摘要: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又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关键词:生活;生物科学;联系

现代科技发达,初中生已经能从各种媒体上接触到一些生物科学的相关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与生物科学有关的经验,但是他们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浅显的,生活经验也是有限的。因此,“寓教于生活”无疑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在生活中学习生物科学

例1:学生1:“我爸爸总喜欢抽烟,浑身烟味”;学生2:“我爷爷也是,每次跟他一起看电视后都满身烟味,头发也是,洗都洗不掉”;学生3:“最讨厌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人了,好呛人,害我抽‘二手烟’”……教师:“看来大家都感受很深,那你们觉得抽烟除了味道不好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不好?”学生议论纷纷:“对喉咙不好,容易咳嗽”“对气管不好,会造成气管炎”“对肺不好,会黑掉,跟烟熏过一样”……———认识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损自身或他人的健康。例2:在讲解“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时,一个学生的反应至今令人印象深刻。那学生动情又气愤地讲述了一个在电视上看到的情节,大致内容是:记者伪装成买家向盗猎者购买貂皮,盗猎者将紫貂五花大绑在木棍上,然后活生生地从紫貂身上扒下皮,紫貂眼里含着泪水……讲完后,该学生还站起来呼吁大家不要盲目追求潮流,要爱护小动物。———懂得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例3:提到端午节,学生兴趣十足,讲得最多的就是民俗活动———“抓鸭”。其中一个学生说:“现场人山人海,但是到活动结束后,都没有留下活动垃圾,而且是没有经过打扫的,环境很整洁,这点让我觉得很欣慰。”据说活动前镇里向各界发出两个倡议:①当好东道主,步行看端午;②让安平桥公园活动过后整洁如新。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爱护环境带来的喜悦。———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

二、生物科学又还原于生活

例1: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学习“人的生殖、发育”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不少学生是家里的“独苗”,碰上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交流的人甚少,有的会以为自己生病了,从而可能引发悲剧,等等。学习青春期的特点,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出现一些生理变化是正常的,如月经、遗精;也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变化,努力克服心理障碍,才不会造成行为上的偏差。———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例2: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纳入健康的范畴。学习了健康的定义后,有些学生感慨:“原来健康包含的范围这么广,单身体健康还不够,还要有道德、心理健康等。那要怎么样做到真正的健康呢?”教师赶紧顺势而下讲解,让学生懂得如何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完善自己,避免亚健康。———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生活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

在学习“血管”的相关知识前,教师提问学生:“如果出血了该怎么办?”学生答案很多:送医院;按住伤口,不让血流失更多;用布条扎住伤口附近。听到最后这个答案后,教师接着提问:“所谓的伤口附近具体指哪里呢?”并以此引入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相关知识。在初步了解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后,教师又提问学生:如果不小心受伤,血喷射而出,如何做紧急处理?学生回答:“血喷射而出,应该是伤到动脉,动脉是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的血管,所以应该按压靠近心脏的位置(近心端),才不会让血流尽。”———懂得了基本的急救方法,在遇到此类突况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生活中处处隐藏着生物科学知识。学生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发思考,同时又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生物科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将生物科学知识与平时生活相联系,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学教并重”,既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又对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大有好处,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作者:张奕丝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安海中学

第4篇

关键词:专业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56-02

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开拓进取,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1]。创新教育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2],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参加科研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完整的科研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因此,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必须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教育力度,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供和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制定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客观评价的激励制度,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4],对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合教师的专业教学,引导切合实际的大学生科研活动

结合教师专业教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有活力[3]。近年来,在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设计课题研究内容、选择和实施可行的研究方案、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撰写及修改论文等一系列科研工作中,逐步引导把学生进入科研殿堂,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野生动物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把野生动物学的基础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如举办创新活动课题申报动员大会,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题目和研究方案,编写和修改申报书,并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在获得创新课题立项后,学生在教师耐心指导下,逐步完成创新课题的各个阶段任务。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所有课题一一顺利结题,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在此过程中,既能培养了学生对野生动物学的兴趣与热爱,又加深了他们对动物学科学研究严谨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教师的及时正确指导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科研素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把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4]。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科创导师的关键性作用不容忽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师介绍与自我介绍中,灌输专业课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进展,介绍每位专业课教师的研究领域和专长,并定期举行学术报告,让学生对专业课学科的起源和特点、研究背景、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因此,科创工作要求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另类”观点,帮助学生把握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的判别选择,特别是科创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瓶颈给予及时分析引导,维护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相反,如果仅凭学生的兴趣和学识,离开教师的专业指导和跟进,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局限于低水平重复,甚至无法继续开展[5]。

三、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与专业和指导教师的研究相结合

如何选题是大学生科研新活动的关键一环,选择既有新意和价值,又符合实际、适宜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路线和方案在后续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学院的具体做法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尽早让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工作中。这样既便于教师的指导,又可增强科创活动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如在2013年广州登革热灭蚊活动调查中,我们结合教师土壤动物学方面的在研课题,引导学生就灭蚊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申报了大学生科技创课题。获批之后,师生共同努力,项目顺利结题。有了前期的工作基础,近两年,我们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大学生创新课题有“模拟氮沉降对树木园土壤动物的影响”,“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野外控制试验”等两项省级课题。

四、建立传帮带、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研团队

具有广泛学生基础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尽可能吸引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科创活动中来,在科创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是大学生科创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3]。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队参加科创活动,实行组长负责制[6]。归属于指导教师的学生,来自高低不同年级,高年级学生无形中发挥传、帮、带低年级学生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梯队逐渐形成,这样,教师培养学生与自己的科研相得益彰,逐步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大学生科技活动队伍,表1为近年参加技创新团队的情况:

五、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科创活动的积极性和潜能

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创活动的积极性和潜能,既是大学生科创活动持久性和连续性的保障,也是国内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尚存在一些问题:

1.科创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具体参加的大学生人数不多。通过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不少学生希望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因缺少适当的引导而让相当多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举棋不定,真正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热情的学生只占少数。

2.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学习活动局限于书本和教师,认为科研是研究生的事,参与积极性不高。

3.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参加科创的大学生过度依赖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或研究思路,很少独立思考,达不到科创的真正目的。

4.建议高校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管理、设备和经费管理、使用制度等,以保障科创活动涉及的实验设备和经费高效合理使用。

5.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宣传指导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影响;明确科创活动的激励制度并落实到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完善该制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等多方式完善和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3-5.

[2]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48-515.

[3]宋东杰,任源浩.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47-248.

[4]耿倩.以科技创新活动带动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究[J].教育管理,2016,(2):132-160.

[5]刘淑艳,陈光.浅谈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3,(18):85.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活动 现状 影响因素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客观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诸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本次调查以湖北省内部分部属和省属高等学校为调查样本,其中部属院校7所,省属院校13所。分别向各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单位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学生抽样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5份,回收率95.5%。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

1.1.1 学校重视程度明显增强

调查问卷显示,在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前,不少院校特别是省属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为主。但此后,湖北高校普遍在学校层面开始重视起这项活动。在对20所学校的调查中,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的”占75%;“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的占50%;“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占98%;“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占100%;“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占96%。同时,各高校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或科研处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并从制度、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1.2 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湖北地区高校数量众多,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因此而多样。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外,共青团系统、政府科技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企业等纷纷加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动者行列,全省、地区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各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技处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涉及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学科专业领域,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已日趋多样化(见表1)。

1.1.3 学生关注度与自信心增强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认同程度明显加强。调查显示,87.5%的学生表示应“大力支持和关心科技创新活动”。如果承担了科研课题任务,71.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信心和能力通过科研活动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谈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时,88%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巩固”,75%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83%的学生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科技创意”,79%的学生认为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打下创业成才基础”。可见,大学生科研意识和关注度在逐步增强。

1.1.4 活动质量与效果逐步提升

实践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为例,经过16年的发展,“挑战杯”竞赛引导和吸引了一届届大学生踊跃参与,超过200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竞赛。湖北地区参赛高校逐届增加,武汉大学还承办了第四届“挑战杯”,活动参赛作品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已经成为湖北高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及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

1.2.1 学生实际参与率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尤其是在对湖北大学生参与“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科技作品(论文)”等三项科技创新活动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真正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早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普遍较低(见表2)。

在对关于参加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调查时,15.3%的学生比较了解但是并不想参加,28%的学生有欲望参加,5.8%的学生曾经参加过,但是仍有50.9%的学生对于该项竞赛了解甚少或者不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1.2.2 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10%的学校认为“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缺乏长久坚持下去的意志品质”;25.4%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注重平时积累和实践总结的少”;32.3%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多,但活动质量好、水平高的较少”。

1.2.3 高校之间差异明显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从学科、专业种类上看,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明显要好于文史经管类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发明创造、科技制作、工艺设计等方面有专业优势,文科专业学生在上明显多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从参与的学生层次来看,研究生在校期间几乎都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本科生参加的科技活动明显少于研究生,仅占研究生的15%,高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从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看,重点高校比一般高校显示出较强优势。如被调查的20所高校连续四届都参加了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但在评选结果中,省属地方13所高校获奖总项目数仅占全部获奖的45%,且三等奖和优秀奖居多,高级别的成果奖几乎空白。

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性认识偏差

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其价值和价值观念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它会影响人们以什么价值判断的标准去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无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三大表现形式:论文及其鉴定和获奖越来越束缚高校组织者的手脚。追求论文数量、计较鉴定评价、追求科技奖励,几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如少数学生认为其科研成果一经发表,或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或被企业看中,不但项目可以获奖,还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收益,名利双收。还有少数学生其实就是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想从科研方面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为就业求职打“基础”。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观念因素。

2.2 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也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研讨式教学也尚处于倡导阶段。尤其是随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学实验条件满足正常的教学尚且困难,更不用说满足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如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严重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再多,因为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其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相互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但一方面,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仅重视传统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人、才、物投入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此类现象在省属高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物质因素。

3 讨论与思考

在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已走向良性发展,但发展又是不平衡的。这需要在国家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社会舆论和资金支持,广泛开展校企对接;在学校层面,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全社会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 华正伟.关于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 崔玉娟,周凯,龚瑜.科技挑战未来,创新凝聚人才[N].中国青年报,2005-11-17

3 沈炯.对影响科技创新制约因素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13、14)

4 薛绯,管桂香.构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意义与路径[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9)

5 任小龙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科学活动;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05-001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科学教育无所不在,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要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成为现代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内容选择“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想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事和物来组织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时会产生一些偶发的科学教育活动。我对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活动导入“生活化”

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过程组织“生活化”

习惯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想、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四、活动时间“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利用大量的时间备课、制作教具,准备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课堂再生动的教学方法也比不上泥土里一条蚯蚓更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打破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随机引导。幼儿的科学是生活中的科学,他们不会去关注远离他现实生活的事物,而是关注此情此景、此时此地身边发生的现象。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7篇

关键词 科技活动;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7-0009-02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不断加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源泉日益受到关注。在创新浪潮中,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中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正在全面而深入地展开着。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高科技素质,造就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成为高校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科技活动对于创造性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作用,与人才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

1.1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是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衡量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不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为社会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正是贯彻落实我国高等教育任务的具体体现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2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成才的需要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高质量人才。在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大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运用知识的能力都将显现出来在参与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中,大学生将会发现自身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知识和能力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他们迫切需要有开发和实践自己新思想、新思路、新办法的环境和途径。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培养自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践载体是成才的迫切需要。

1.3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刨新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复合性的人才,需要刨新人才。而这种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创造性;既要学会理性地思考,又要具有实现产业化、商业化的能力;既要有科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这就要求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相结合,而这种要求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所不能达到的。为促进学风、校风的建设,创造浓厚的创新氛围,这对长期缺乏形象思维的工科大学生来说,将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实践方式和途径

2.1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确保学生科技活动顺利开展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得到落实的关键保证。学院专门成立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决定科协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审议和批准科协工作报告。学生科技辅导小组负责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报告会、培训和研讨、科技普及等活动。多级组织领导齐抓共管,确保了学生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夯实基础,完善制度,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的制度是各项工作良好运行的基石。为了创造一个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学院学生科技活动的有序开展,我们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认真讨论,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自动化学院科协干部分工职责》、《科协干部考核条例》、《科协成员年度评优准则》、《科协成员培训体制》、《“理奥杯”科技展组织流程》、《大型科技竞赛的人员选拔及培训细则》、《自动化学院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2.3 学生科协是大学生科技活动开展的主力军

自动化学院科协是我校最早创办的学生社团之一,是我院学生科技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协会自创办以来,以“发扬求是学风,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科技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为本院培养助研队伍,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为宗旨;以“整合机构资源,营造优良学风,服务学生创新,弘扬科学精神”为工作目标,通过组织学院“理奥杯”科技展、校科技节等创新了一届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同学,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大量切实的科技服务,如义务维修、科技课堂等。

2.4 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创新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依托,是一个师生互动、以专项竞赛管理为核心、以自主性实践、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实践环境。学院投资创建了“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电子设计大赛基地”,“软件设计基地”,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基地的各项功能。

3 巩固成果。建立学院学生科技活动长效新机制

为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们在学院党政班子的支持下,巩固了以往成果,建立健全了保障制度,组建了稳定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队伍,以学院创新实践基地为阵地,以“理奥杯”科技展等系列活动为平台,以学生参加“挑战杯”等专项科技竞赛为练兵,充分发挥大学生科协组织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培养了学生严谨勤奋的学风、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锻炼了毅力。据统计,2001年至2007年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奖13项,其中国家一等奖l项,国家二等奖l项,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今年5月,学生在第八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上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今年10月,组队参加ADI(2007)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获总决赛一等奖。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我院已连续五年被评为校科技节优秀组织单位,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了70%,“崇尚科技,注重创新”已经蔚然成风,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思考、创新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优秀科技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教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第8篇

摘要:美剧《生活大爆炸》的成功,正在于它敢于尝试另类题材,在于其将日常生活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斌企鹅悉心地将所有这些陌生元素融入到生活中。这种陌生化与生活化的碰撞,正是本剧的核心艺术特色。

关键词:生活大爆炸;情景喜剧;陌生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J9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144-02

“数学、科学、历史,揭开神秘事物的谜底,一切都开始于大爆炸;宗教、天文学、e百科、旧约申命记,一切都开始于大爆炸;音乐和神话学,爱因斯坦和占星术,一切都开始于大爆炸!”几句越唱越快的歌词,科学加速度进步的时间轴,给美剧《生活大爆炸》注入了十足的科学范儿。正是因为其主要情节是围绕几个科学家展开,《生活大爆炸》在2007年上映伊始并不被看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一度认定《生活大爆炸》只是关注边缘群体的题材,将其作为实验剧试播,却没料到收视率会一路飙升,现在俨然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收视之星”;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更是一夜爆红,在第五季开拍时,合约就已签到第七季,主角吉姆・帕森斯(JimParsons)和凯莉・措科(Kaley Cuoco)还分别拿下了艾美奖的视帝、视后,这使得它的热度只有当年的《老友记》可以匹敌。通过视频网站传播,《生活大爆炸》还在中国培养了大量忠粉,片名“The Big Bang Theory”缩写为“TBBT”,被中国影迷们滑稽地称为“特别变态”,而正是由于该剧看上去小众、边缘、甚至“变态”,才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电视剧市场中独树一帜,它巧妙地运用科学家这样的“另类”题材,将日常生活进行了“陌生化”的艺术处理,再与“一本正经”的日常生活发生碰撞,由此便带来了让人啼笑皆非却又欲罢不能的喜剧效果。

“陌生化”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目的在于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使受众在欣赏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以往的美国热门情景喜剧,无论是早年的《老友记》《成长的烦恼》,还是近年风靡的《欲望都市》《傲骨贤妻》等,无不是关注普罗大众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无论他们处于什么阶层、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始终还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有着常人的智商和情商。然而,正如本剧的编剧之一查克・罗瑞在谈到创作动机时说,“普拉迪(另一位合作编剧)……说到他当年的朋友和同事全是专业领域的天才,可在其他领域却成了蠢才,这启发了我们剧集的起点与核心笑料――一群绝顶聪明、却对社交与生活方面一窍不通的角色组合。”因此,相比其他美剧在人物关系上耗费太多心血,甚至让人物们换着对象乱搞时,《生活大爆炸》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它的主角并非普通人而是一群科学家,他们智力接近200,情商却矮人一大截,他们的想法迥异于常人,因此当这些人进入日常生活时,就会产生天然的距离,因此当这些“科学宅呆”看待常人的世界(谢尔顿称为“麻瓜们”)时,就看到了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拉开了观众与日常生活的审美距离,而距离便产生了美。

剧中女主角佩妮是从社区大学毕业的,从奥马哈来到加州梦想着成为女演员,在一家普通的芝士蛋糕店做侍应,她的工作被谢尔顿称为“低贱”“不用动脑子”。的确,除了佩妮外,剧中的主角们无一不是超高智商的名牌大学硕士、博士,他们聪明绝顶、对繁复的科学有着惊人的探索能力。谢尔顿拥有一个硕士学位和两个博士学位,11岁上大学,15岁就成了德国一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自认“宇宙间的一切知识没有不知道的”;他的室友兼同事莱纳德也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物理学家,由于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各自领域都有极为杰出的成就,在对比之下莱纳德显得没什么出息;霍华德是犹太工程师,剧中所有的新鲜物件几乎都是他提供的:杀人机器蒙蒂、带电网的防盗系统、机械手。他还具有超强的语言能力,精通多国语言,在全剧一开始就用6过语言说“洗个痛快澡”;而拉杰则从印度来,作为一位天赋超群的天体物理学家,在30岁之前就因发现了一颗超新星登上了《人物》杂志的封面。在表现这些迥异于常人的天才时,创作者从两个层面将这些角色和他们的生活“陌生化”。

一方面,在书呆子们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科学元素:浴室帘是一张硕大的元素周期表,主角谢尔顿睡在星球大战的主题床单上,他们还热衷于在各种动漫展或party上把自己打扮成闪电侠、蝙蝠侠、绿灯侠等科技动漫形象。这些天才们还无所不用其极地将各种科学理论和新鲜技术融入日常生活、工作和娱乐中:插入游戏盘就可以做虚拟的射箭、打保龄球、钓鱼、骑马等“运动”、“克林贡语”拼字、激光镭射障碍游戏以及清晨打彩弹,还时不时地用实验室的昂贵机器加热汉堡、速冻香蕉等等。正是这些新奇特的玩意儿和游戏让观众大饱眼福,观众也永远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出现什么新鲜技术,因此在看每一集时都像一次新的体验,令人目不暇接。而另一方面,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天才们完全成了蠢才,露出了“科学宅、技术呆”的一面,他们在社交活动上的失败是编剧营造“陌生化”的又一个切入点。谢尔顿直言“校长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成就的高中物理老师”而遭到解雇,不仅没有歉意还觉得自己说的是实话;莱纳德总是纠结地用各种科学术语解释浪漫的现象;霍华德是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圣,他用网上查来的招数追女孩,却无一幸免的失败;拉杰则更可怜的患有“选择性缄默症”,一看到漂亮女人就不能说话,只有依赖酒精才能勉强与异流。失败的社交经历使他们只有身处像漫画店这样“怪咖极客”聚集的地方,才能觉得舒服。当主角们将追求科学真理、技术至上的思维用到日常生活中,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奇怪的是,即使这些人物都是社会的边缘人群,他们说话、做事还常常很犯贱,但主角们在全世界竞还有如此多的拥趸,这又是为什么呢?虽然运用了陌生化的艺术手法,但编剧悉心地将所有这些陌生元素融入到生活中,如果说《生活大爆炸》是一杯撒了霜糖的冰激凌,那么陌生元素顶多算的上霜糖,而日常生活则是浓厚、实在的大块奶油。情景喜剧从本质上来说,是从生活“情景”中挖掘“喜剧”因素,这就要求情景喜剧必须要描写生活,反映人们对生活的感受。《生活大爆炸》虽然极力营造“陌生化”的气氛,但观众走心的却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细腻观照。

佩妮就是编剧为平衡陌生感而塑造的、完全生活化的一个角色。她虽然智商普通,但她热情、宽容、照顾周围人的情感和想法,是剧中再“正常”不过的一个角色,而也正是因为她的无比“正常”,导致了她与怪胎们的矛盾和碰撞,虽说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越来越能理解对方,但作为核心笑点,佩妮与天才们之间仍是摩擦不断,观众正是通过佩妮的视点看待、理解、观察这些天才,因而得到一种接地气的、生活化的感受。当然,剧中一众主要配角也不断发挥着“正常人”的作用,尤其是天才妈妈们的形象,略带夸张的形象塑造下都有一颗爱子的慈母之心:谢尔顿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深信进化论的谢尔顿经常与母亲发生争论,而当谢尔顿生病、被解雇时,又给他做饭哄他睡觉;拉杰的父母虽然有些家长专制,但他们真心担心儿子赚的太少,害怕他变成酒鬼,希望他早点结婚。而且,无论是霍华德、谢尔顿还是莱纳德,都对各自的母亲有着深深的依赖:生病了希望被照顾,即使长大了仍然渴望妈妈的拥抱,女朋友像妈妈一样大喊的时候最性感。而天才们虽然有时讨人厌,但他们没有恶意,还时时因为这样的讨人厌反倒显得善良和率真,由于有洁癖和强迫症,谢尔顿趁佩妮睡熟,半夜溜进她的公寓替她收拾屋子、打扫卫生;每当生病还要佩妮给他擦药膏、温柔地唱妈妈给他唱过的童谣,就像每个人家中可爱的孩子。更出彩的还是主角们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当佩妮将谢尔顿偶像的餐巾送给他做圣诞礼物时,谢尔顿真心地拥抱了佩妮,这一幕感动了所有大爆炸粉;第七季中质子教授问莱纳德“你怎么能忍受谢尔顿这种人啊”,莱纳德回答道,“谢尔顿是我遇见过的最聪明的家伙,他并不是完人,所以才需要我;我大概也需要他吧。”他们虽然有着常人无法匹敌的聪明大脑,却也有着同常人一般的情感。正如霍华德在剧中所说,“天才是新的性感”(Sman is new sexy),这群天才们也有着悲喜的情绪,他们渴望亲情、友情、爱情,他们有缺点也有优点,他们并不陌生,他们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第9篇

实验室以外的普通女人

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男人、女人、女博士,那些拥有高学历的女博士俨然被认为是第三种性别的“第三种人”。这种说法显然有些夸张,但也能从中看出很多人对女博士的异样看法,觉得女博士是女似男,各方面能力甚至比普通男人都强,所以有些望而生畏。于是,女博士的婚姻问题成了头等难题,谁敢娶这样的第三种人呢?这样的第三种人究竟跟普通女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董爱武,应该就算得上是这“第三种人”,38岁的她不但是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系博士生导师,不久前还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要说这个奖,可不简单,全国一共才5个人,而且就像董爱武的丈夫所说,要被冠于科学家的头衔,那多不容易。这个奖项是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合作创立的,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学家。

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董爱武可以说是所谓“第三种人”中的佼佼者了,可是她跟普通女人真的有什么不同吗?在人们的想象中,这样的女博士应该是严谨的、严肃的、不太懂得生活,只知道埋头于科研。可董爱武在家时的模样,真的无法跟通常想像中的女科学家形象联系起来。在跟她聊起她专业以外的话题时,她是一个生动的、很懂得生活、很女人的女人。

事实上,董爱武从来没把自己当“第三种人”,因为她并没有觉得自己跟其他女人有什么不同,她只是多读了一点书,选择了一份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而已。或许在实验室里,她会忘了自己的性别,其他人也会忽略了她的性别,因为在实验室里,没有人会因为她是女人,而多帮她一些。可是在工作之外,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也会翻翻时尚杂志,用些护肤品,跟老公发嗲,跟孩子玩耍,再普通不过。

或许女博士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婚姻问题。就算一路顺畅地读到博士毕业,也近30岁了。30岁的女人说年轻也不年轻了,如果在读书的时候没有找到另一半,到了毕业的年纪再找对象、恋爱结婚就真的有些晚了。而且女博士学历高,要找一个合适的相配的优秀男人,显然是难上加难。一来,优秀的高学历的男人本来就只占少数;再者男博士、男硕士们未必想找一个女博士做老婆。妻子有那么高的学历,对男人来说也是种无形的压力。

不知道是不是幸运,董爱武并没有碰到这样的难题。也可以说,董爱武懂得把握自己的生活。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董爱武就开始跟现在的老公谈起了恋爱,拿到硕士文凭后,她就结婚了,而她的博士学历是在结婚后才拿到的。学历、婚姻,她一点都没耽误。

就想嫁给一个上海男人

董爱武是山东人,从小生活在吉林,见多了北方男人的豪迈和大男子主义。在她眼里的男人,是一家之主,是不做家务的,是想发脾气就能随便对着妻子骂几句的,甚至连动手也不是稀奇的事。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是给男人们先吃,男人在家里就是被用心照顾的那一方。可是自从董爱武家隔壁搬来了一对从上海来的夫妻,就彻底颠覆了她对男人的看法。原来,男人也会这般疼惜妻子;原来男人也可以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原来男人也会把好吃的留着给妻子;原来男人也会在下雨天撑把伞,站在路口等下班的妻子……看到隔壁家的男人对自己妻子的种种照顾,十几岁的董爱武就暗自许愿,希望将来能找个上海男人做老公。虽然很多北方人不怎么喜欢上海人,尤其觉得上海男人娘娘腔、小心眼,可是在一个少女的心里,只要将来的丈夫能有一回接自己下班,能把好吃的留给自己,其他什么都能接受,董爱武就这样一直憧憬着。

1989年,一直有着北大情结的董爱武没能如愿,而进了吉林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大学毕业后,她为了圆北大梦,紧接着就考进了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读研究生。这时,24岁的她还没有男朋友,家里的亲戚朋友替她着急,就开始帮她介绍对象了,就这样,她认识了现在的老公。老公比她大9岁,从事的是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跟她的专业毫无关系。老公的学历当时就没她高,但是董爱武一点也不介意,因为老公有着比学历更重要的工作经验和阅历,因此老公在她的眼里,很有魅力。当时已经工作很多年的老公,从穿着到谈吐都很成熟、稳重,跟董爱武那些同龄的同学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那些男同学在董爱武眼里还有点孩子气。而更吸引董爱武的是,老公是一个上海人,而且正如她观念里的上海男人一样,老公很细心、很体贴。

董爱武和老公第一次见面时,老公约了她在她学校对面的一个饭店吃饭。董爱武是典型的北方女孩的性格,开朗、直爽,吃到喜欢的菜就会说这个挺好吃的。直到一顿饭吃完了,她才发觉,凡是她说好吃的、她喜欢的菜,起初老公都没怎么吃。等到她吃得差不多了,几乎不动筷子了,老公才开始吃那几个菜,把剩下的吃完。当时,董爱武心里就一暖,因为这小小的细节,她感觉到这个男人很细心,也很窝心。这不正是她一直梦寐以求的老公吗?而她老公对性格爽朗、健谈又幽默的董爱武也充满了好感。两人第一次见面,彼此就留下了好印象,往后的发展就顺理成章了。

老公是上海人,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会到北京出差。董爱武和老公开始了相隔两地的恋爱。老公无论出差与否,每个月总会到北京跟董爱武见一次面,一起吃饭、聊天、在北京的胡同里逛逛。所以即使分隔两地,董爱武也没觉得有太多的牵肠挂肚,也没尝到相思之苦,反而一切都刚刚好。因为研究生的课程很繁重,董爱武本身没有太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以外的地方,每月一次的见面,对她而言不多也不少。而老公工作也很忙,所以两人都没有抱怨彼此留给对方的时间太少。难能可贵的是老公即使再忙,也不会以忙为借口不来北京。其实,如果老公真的有事,偶尔一次不能来北京,董爱武也是可以谅解的,但是老公一直坚持每月到北京来一次,使得两人不至于因为分隔太远太久而冲淡了感情。

董爱武三年后拿到了硕士学位,她跟老公的感情也成熟、稳定了,就跟着老公来到了上海,而她即完成了学业,也终于如愿嫁了个让她称心的上海老公。

夫妻相处就跟种植物一样

董爱武从事的研究,是关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探索,了解了植物基本的生命过程,将来可以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跟老公来到上海之后,董爱武就进了复旦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刚结婚那几年,她跟老公工作都很忙。1999年,董爱武去法国工作了半年,在那里她发觉自己还有继续深造的必要,于是回国后就征求老公的意见。毕竟她现在不是单身一个人了,她有了家庭,去了法国半年,她觉得已经忽略了丈夫很多,甚至有些内疚,而继续读博士学位肯定会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幸好,老公很支持她,尊重她自己的决定。

2000年,30岁的董爱武开始了在职读博的学习生活。工作加读书,董爱武几乎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工作到晚上十点、十一点。这时候,给她最大支持的就是老公。老公自己工作也很忙,可是只要下班早,老公就会到实验室来接她下班。每次老公来接她,并不是到了她的实验室就能立刻带她一起回家的。董爱武总是要把手上的实验做完才能走,所以她只能抽空到实验室门外,对等着她的老公抱歉地说:“再等一刻钟,再等十分钟。”可几乎每次,她的一刻钟就变成了一小时、甚至是两小时。等她忙完了,走出实验室,总是很不好意思地跟老公说对不起。老公从来都不生气,只是偶尔假装气愤地说:“你的一刻钟比一个小时还长。”说完,还是搂着董爱武一起回家了。

董爱武真的很满足,这样关心、体贴、尊重自己的老公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吗?有人说,董爱武运气好,找到一个好老公,可是这仅仅是凭运气吗?运气好,也要把握好。有些人明明遇到了好的,却不懂得珍惜,结果仍然不会是幸福。董爱武就很懂得珍惜,牢牢记得老公对她的每点好。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董爱武的老公也一样。因为要应酬客户,老公经常要陪客户喝酒到很晚才回家,老公还喜欢抽烟,这些都是让董爱武反感的地方。可是这些是老公的工作需要,董爱武也只好试着去谅解。她从不对老公要求太多,因为这些都是相对的,老公也没有要求她全身心地扑在家里。董爱武明白夫妻之间应该多些体谅。她能做的只有提醒老公多注意身体。

第10篇

一、上好第一课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之一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再如提问同学:你们听说过“多莉羊”吗?非典是怎么回事?人能患禽流感吗?等等。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重点知识实验化。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提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7.理论知识实际化。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三、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专业特色,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技能培养”为主题,紧密结合学院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二、总体要求

各党支部要按照学校党委“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各族师生、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和“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的要求,坚持以“争先创优”活动统揽工作全局,把“争先创优”活动与转变作风、提高效率相结合,与提高素质,推动创新相结合,以“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培育合格人才”为主线,以先进党组织五好为目标,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坚持优秀党员五带头为标准,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师生、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自身建设和业务工作纵深发展。以建校60周年校庆为契机,营造崇尚先进、积极向上的校风,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三、主要措施

(一)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要与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紧密结合起来。1、积极巩固和扩大保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组织全体党员继续认真学习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参加争先创优活动专题讨论和报告会。通过深入学习和研讨,不断深化了对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纪律观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做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表率。2、精心安排支部的学习内容。各支部要结合当前党建工作的实际,重点学习同志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论述。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不断推进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打牢思想基础。各支部和党员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率先垂范,正确引导,加深各民族学生对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3、组织进行专题学习研讨。研讨如何加强党员模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能力提高问题,如何建立一支优秀团队把学院做强做大的问题,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的问题。

(二)实践争先创优活动的具体要求,突出抓好基本能力建设。1、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按照争先创优活动的具体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断推进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鉴别能力、政策运用能力、拒腐防变能力。2、各支部要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对照个人岗位职责、工作要求标准,联系个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查找在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然后围绕“重点应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建设”、“怎样加强党员能力建设”开展讨论,并提出个人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3、开展学习交流

四、活动载体

严格按学校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开展工作

(一)基层党组织创先活动载体

凝聚人心,真抓实干,建设师生员工满意的基层党组织。

(二)党员争优活动载体

1、管理岗位党员活动载体:牢记宗旨,爱岗敬业,开拓创新。

2、专业技术岗位党员活动载体:坚定信念,爱岗敬业,行为世范。

3、学生党员活动载体:坚定信念,刻苦学习,品学兼优。

4、工勤岗位党员活动载体:技能优良,服务周到,科学管理。

各党支部在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结合师生的实际情况,要细化、明确具体的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内容、方式和方法。如,设计“学生公寓党员挂牌”、“科学发展在身边,我为民大做贡献”、“争当优秀党员毕业生”、“一个党员一面旗”等具体活动载体。

五、主要活动及时间安排

1、召开全体师生党员参加的争先创优活动动员大会,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及学校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实施方案,安排布置我院开展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

2、创新学习形式。根据各级组织的精神与要求,结合系部实际,拟定专题学习计划,开展“荐好书、读好书、评好书”的学习竞赛活动,在党员教育管理创新上再下功夫,除了开展主题讲座、集中学习等形式外,将进一步探索党员自主学习新模式,尤其是在“网络式”自学,“菜单式”选学,“交流式”互学,“实践式”悟学等方面作出努力。特别是充分发挥学院网站的作用,不断充实有关内容,供党员自学、选学之用。

3、创新管理思路。结合“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各党支部将积极配合学院进一步以规范管理为重点,不断创新管理思路,尤其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智慧,不断探求新的有效管理机制。

4、创新制度建设。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新的形势,重新修订和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做到岗位明确,职责清晰,人尽其责。

5、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学习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及先进典型经验,引导党员教师能够在备课、课堂教学、实验操作等方面带头创新,率先垂范,将“我是党员,向我看齐”,“一名党员一面旗”的响亮口号化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以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行动,服务于教育的跨越发展。

6、创新教育手段。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通过教学一线党员班主任、教师,针对新的形式,新的要求,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多样途径,积极开展富有创意的各种活动,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有理想、信念、道德、法纪、心理、科普、环保、国防、消防、禁毒、安全、卫生等多方面的教育,重视生命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尤其是根据学生素质特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能力方面的培养,顺应时代,着眼未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学生一时,谋学生一生”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以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体现教育的跨越发展。大力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帮一”,每名党员帮助一名后进生,做好转化工作;“一传一”,党员骨干教师每人负责传授一名青年教师;“一带一”,学生党员带一个寝室,并进行党员寝室挂牌,维护寝室的秩序和良好环境;“一助一”,每名党员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开展结对帮困助学。

7、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时间安排。第一阶段:从2010年5月至2010年9月,以“我为学校做贡献”为专题开展活动。第二阶段: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专题开展活动。第三阶段:从2011年7月至2012年党的十召开前,以迎接党的十召开为专题开展活动。新晨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争先创优”活动的组织领导与管理,把“争先创优”活动与学院教学、科研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做到相互促进,成效显著,特成立学院“争先创优”活动领导小组:

(一)组成人员名单

组长:麻秀成、杨具田副组长:李以生、臧荣鑫

成员:马忠仁、卢建雄、曹竑、邹文辉、冯若飞、柴薇薇、郭鹏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以生、柴薇薇、郭鹏辉

第12篇

关键词:机电类 中职生 科技创新活动

一、对机电类中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分析

1.缺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观念

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中职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效果。机电类的学生,因为就业前景好,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占用较多的精力与课余时间,所以学生一般都把精力与时间放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他们更愿意花费时间去考一些资格证书,而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上。

首先,传统的教学工作只注意灌输与理解,缺乏多元性、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所以科技创新活动对中职学生的吸引力并不高,甚至非常低。

其次,缺乏浓郁的创新氛围。以机电类中职院校举办的相关创新学术讲座为例,调查显示,学生自愿参与的数量很少,多数是被老师硬性要求参加的,在整个参与的过程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促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2.缺乏相应的指导

根据调查显示,中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还有缺乏教师专业指导的因素。机电类的科技创新活动要求参与者要具备一定水平的知识与技能,而中职学生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却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与中职学生本身的专业并不相关,使学生无从下手,造成创新能力与水平不高,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与效果。对于教师来说,科技创新活动与他们本身的利益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对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不愿深入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3.缺乏足够的活动经费和实验场所

机电类的中职院校,活动经费一般有限,为了便于管理,相关的实验场所开放程度不足,因此,只有参与科研活动的少数学生才有机会利用有限的实验场所和活动经费,对于其他学生即使有想法,也因为没地方、没钱实验而无法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对机电类中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

1.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观念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观念,首先要对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或改革,由教师主导的注入式教学转变成学生主导的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中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其次,机电类的中职院校要加大相关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比如建立专栏,发行简报等方式,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电视与广播等工具,召开相关的会议进行动员,在学生潜意识里树立科技创新的意识观念。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一些互动性较高的论坛、讲坛等方式,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促进中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2.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对教师的指导

机电类的科技创新,是要以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知识体系为基础才可继续进行的,而专业教师的指导可以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老师指导的地位,激励教师积极地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比如激励保障机制可以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科研评估与申报,落实其导研的经费等,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奖惩的力度,形成长效的激励保障机制。还可以赋予相关教师优先的资格,在评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整个机电类中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

3.提供场地与资金的支持

学校提供场地的支持,通过加大相关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以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自主研究创新的模式开放实验室,并将其纳入中职学生实践教学的环节。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经考核合格后赋予这类的实践创新研究一定的学分,将成果应用到竞赛与评奖活动中,并由学校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对获奖的项目进行宣传与奖励,提高学生成就感,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