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兰州大学专业

兰州大学专业

时间:2023-06-02 09:21:14

兰州大学专业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1

兰州财经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自命题科目一览表

序号 招生类型 招生专业代码 招生专业名称 初试自命题 科目 复试自命题科目 同等学力(专科或本科结业)加试科目 1 学术 型 020101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综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经济思想史 2 020104 西方经济学 3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4 020202 区域经济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统计学 5 020207 劳动经济学 6 020105 世界经济 统计学、国际经济学 7 020205 产业经济学 统计学、流通经济学 8 020206 国际贸易学 统计学、国际金融学 9 020201 国民经济学 统计学、管理学 10 020209 数量经济学 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 11 020203 财政学 统计学、货币银行学 12 020204 金融学 财政学、 统计学 13 0202Z1 金融工程 统计学、金融学 14 027000 统计学 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西方经济学、抽样调查 15 0701Z3 数理统计学 数理统计学 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 16 030107 经济法学 法理学 民商法学 经济法学 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 17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政治经济学、法学概论 18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普通心理学、法学概论 19 120201 会计学 会计学 财务会计学 管理学、会计学原理 20 120202 企业管理 管理学 市场营销学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初级会计学 21 120203 旅游管理 旅游学 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 22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运筹学 程序设计(语言任选)、 算法与数据结构 23   025200 应用统计 统计学 统计学专业综合 西方经济学、抽样调查 24 025400 国际商务 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经济学综合 国际商务概论与实务、 国际经济合作 25 025100 金融 金融学综合 货币银行学、管理学 26 025500 保险 保险专业基础 货币银行学、管理学 27 025600 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专业基础 财务管理 管理学、会计学原理 28 025700 审计   会计学综合+政治理论 管理学、会计学原理 29 125300 会计   管理学、会计学原理 30 125100 工商管理   管理学原理+政治理论   31 055200 新闻与传播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新闻与传播学综合 新闻编辑学、广播电视学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2

2020年甘肃省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设西北民族大学、天水市招生办公室、平凉市招生办公室、张掖市招生办公室、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市教育考试院、庆阳市招生办公室、武威市教育考试院、甘肃政法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白银市招生办公室、定西市招生办公室和酒泉市招考办公室共十九个报考点。

各报考点接收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的考生按下列规则执行:

(一)西北民族大学(6201)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西北民族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含相应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下同)。

2.报考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各专业的应、往届考生。

(二)天水市招生办公室(6202)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天水、陇南的往届考生。

2.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天水师范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三)平凉市招生办公室(6203)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平凉的往届考生。

2.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甘肃医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四)张掖市招生办公室(6204)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张掖的往届考生。

2.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河西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五)兰州大学(6205)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兰州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2.报考兰州大学单独考试、强军计划方式的考生。

3.报考兰州大学音乐专业(135101)的应、往届考生。

(六)兰州交通大学(6206)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2.报考兰州交通大学艺术硕士(1351)的应、往届考生。

(七)兰州财经大学(6207)

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兰州财经大学、兰州文理学院、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八)兰州理工大学(6208)

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兰州工业学院和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九)西北师范大学(6209)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2.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临夏州、甘南州和兰州市(安宁区、西固区)的往届考生。

3.报考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类专业的应、往届考生。

(十)甘肃农业大学(6210)

和兰州城市学院报考点共同承担甘肃省内报考管理类联考方式的考生,报考点人数上限5500。

(十一)兰州市教育考试院(6211)

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兰州市(不含安宁区、西固区)的往届考生。

(十二)庆阳市招生办公室(6212)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庆阳、长庆油田管理局的往届考生。

2.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陇东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十三)武威市教育考试院(6213)

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武威市、金昌市的往届考生。

(十四)甘肃政法大学(6214)

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十五)兰州城市学院(6215)

和甘肃农业大学共同承担甘肃省内报考管理类联考方式的考生,报考点人数上限4000。

(十六)白银市招生办公室(6216)

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白银市的往届考生。

(十七)定西市教育考试院(6217)

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定西市的往届考生。

(十八)酒泉市招考办公室(6218)

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酒泉、嘉峪关、东风、甘肃矿区的往届考生。

(十九)兰州文理学院(6219)

甘肃省内报考法硕联考方式的所有考生。

(二十)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专项计划的考生,按以上全国统考方式考生选择报考点的规定报名。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 “再造兰州”;发展;勘察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049-3

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作为市属勘察设计单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再造兰州”战略精神,全力以赴为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全院干部职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为兰州新区建设提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技术服务的重要平台,更是实现我院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充分认识实施“再造兰州”战略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兰州城建大局意识

市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在继续抓好老城区发展的同时,通过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和高新区、经济区的增容扩区,以及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在城区面积拓展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兰州。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是市委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若干意见》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市委准确把握兰州市情、兰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的战略抉择;是破解兰州发展难题、发挥兰州在全省发展战略中心带动作用的现实选择。

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是实现兰州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实现我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市属勘察设计单位,要以战略的思维、全局的观念、长远的眼光深刻认识实施“再造兰州”战略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握大局,振奋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最高的水平、最强的实力、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投身新区的开发建设,为“再造兰州”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深入分析市场发展新形势,不断探索实现我院跨越发展的科学途径

“再造兰州”战略,是市委立足我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市发展实践,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就启示我们,要实现我院勘察设计事业的跨越发展,就必须认真分析、积极应对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和政策变化提出的新要求、面临的新情况;清醒认识、准确把握“再造兰州”战略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剖析、认真解决企业内部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认清市情和院情,积极探索实现企业跨越的科学途径。

(一)必须要深刻领会和积极应对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带来的新挑战

“再造兰州”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无疑对我市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城市建设的先行官和排头兵的勘察设计企业,要深刻领会“再造兰州”战略的深刻内涵,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企业价值增长模式,增强客户服务能力,确保企业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实现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和谐新跨越。

(二)必须要准确把握勘察设计行业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已经时时处处感受到,由于勘察设计市场的开放使得区域界定已经打破,地方性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优势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我们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勘察设计企业,虽然受加入WTO带来的冲击还不明显,但已经受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勘察设计企业的巨大冲击,我们的发展乃至我们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形势逼人,不进则退。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必须借助“再造兰州”战略东风,重新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战略,提出适应发展要求、着眼于实现科学发展,着眼于基业常青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三)必须认清院情,实事求是地找准自身存在的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经过50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院保持了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尤其是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帮助和全院职工的拼搏奋斗下,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职工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企业改制取得了新进展,企业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企业内外关系更加和谐,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发展的情况和因素,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企业经济发展效益水平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职工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市政、建筑、勘测等专业之间、勘察设计主业和三产各公司之间、三产各公司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企业综合竞争实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企业改革还不深入,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大师级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综合性管理和经营人才还很缺乏。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居安思危,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我院乃至兰州城市建设事业跨越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勘察设计工作不仅是工程建设的龙头,也是工程建设技术创新的龙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我们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还会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使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借“再造兰州”战略的东风,把提高勘察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我们勘察设计事业发展、提升兰州城市建设品质的中心环节。必须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努力把企业建设成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有知名品牌、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型企业。

(一)以“战略创新”为统领,从战略高度牢固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建立起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构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

(二)以“价值创新”为核心,调整企业竞争发展的战略,把为客户创造新价值作为根本,构建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新体系。通过全面分析政府客户需求,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政策调整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创新为政府决策和城市建设提供服务的发式和手段;通过分析企业和个人客户需求,努力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客户提供优质、差异化、高品质的勘察设计作品,全面凸现客户价值,在为客户创造价值中全面开展专业重组和流程再造,以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以“技术创新”为主线,打造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的开展,建立以勘察、市政、建筑等专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筑技术创新制度体系和体制框架。通过与兄弟单位、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学习新兴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大力扶持优势专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优势专业的技术集成与产品化能力;通过设计创优、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形成自主创新能品牌。

(四)以“管理创新”为动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企业良性循环发展新模式。要加快体制机制尤其是企业内部机制改革步伐,建立“产权清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构筑法人治理结构;创新运行机制,通过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内部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实现资源优势互补;通过股份制改革和内部激励机制创新,探索推行股权、期权、年金等激励方式,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通过运营模式和价值增长模式创新,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从单纯依靠勘察设计主业向以勘察设计主业为主,以资产经营、资本运营和合作开发为支撑的规模型价值增长模式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和总量;通过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对技术过程、管理过程、经营过程、组织过程进行有机整合,促进管理更加科学、更有效率。

(五)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打造优秀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要把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吸纳、采用、创建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经营模式,营造“人人是创新之人,时时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的创新文化氛围,使员工自觉献身于建设创新型企业。

四、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充分发挥我院工程技术人员在兰州城市建设事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是在“再造兰州”战略中提升我院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院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人,高级、正高级职称80人,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各类注册人员70多人,省、市学术带头人30人,是一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队伍。我们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一直是同行业单位甚至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建设单位青睐的对象。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我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吸引并留住人才,为兰州的城市建设积蓄力量。建院50多年以来,我院积聚了一大批城市建设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上级领导岗位输送了一批管理干部和专家,为兰州的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面临“再造兰州”战略的新形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储备人才,既是我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院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兰州城市建设,奉献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培养,精心培育满足自身发展和我市“再造首长州”战略建设需要的勘察设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形成由专业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熟练工程师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二)珍爱并信任自己的专业技术力量,依靠我们自己的人才搞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培育出了一支优秀的专业技术队伍,有一批有技术、有水平、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兰州基础设施建设中绝大多数大型工程项目尤其是一些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的重点工程项目,都是由我们自己的人设计、施工的。雁滩黄河大桥、新城黄河大桥,南滨河路东延、西延,北滨河路,二热供热管网都出自我们的设计者之手,尤其是我们设计的雁滩黄河大桥,是当时国内跨度最大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其技术含量居国内领先水平,二热管网供热工程为兰州市实施“蓝天工程”、治理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的大管径直埋式技术,填补了我国供热管网无大管径直埋的空白。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自信心,珍爱我们自己的人才,信任我们自己的设计师,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科研、设计和施工力量搞建设。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更了解我们的市情,是兰州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五、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勘察设计工作,在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充分发挥先导作用

节约资源,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建设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是我们城市建设勘察设计者的光荣职责。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勘察设计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设计指导思想,严格执行节能和环保的设计标准,彻底改变只求安全、不讲节约,只求适用、不讲环境,只顾眼前、不看长远的设计思想和陋习,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确保建设工程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充分发挥勘察设计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先导作用。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4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出生日期: 1985年11月

户 口: 兰州

婚姻状况: 未婚

学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兰州大学

毕业时间: 20xx年07月

所学专业: 社会学

外语水平: 英语 (CET-4)

电脑水平: 熟练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批发、零售(商场、专卖店、百货、超市)、纺织品业(服饰鞋帽、家纺用品、皮具)、市场、广告、公关

期望职位: 业务拓展专员/助理、客户服务专员/助理、市场专员/助理、市场调研与分析、业务跟单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20xx-4000

教育经历

[20xx年9月至20xx年6月] 兰州大学 社会政治类 社会学专业:培养社会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原理、社会调查方法、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等。就业方向:适合在企业从事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工作。

培训经历

20xx/7--20xx/8: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接受人力资源相关业务的专业培训。

工作经验

20xx/7---20xx/11: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上班,先后担任项目部专员职务,熟悉相关业务流程,能独立操作相关业务。

20xx/10--20xx/3: 爱心活动 | 长期辅助孤寡老人;组织“心灵有约”献爱心活动;策划并参与了“师生共建哲社林”大型植树活动

20xx/6--20xx/9: 毕业实习 | 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xx级毕业生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

20xx/5--20xx/6: 市场调研 | 策划并组织了《兰州大学学生收入与消费状况调查》项目

20xx/6--20xx/8: 暑期实践 | 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专业技能

熟悉spss社会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

能熟练操作word.wps.ppt等专业办公文件

熟练掌握了office.excel等专业办公软件

工作业绩

20xx/6--20xx/10 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独立完成了该项目的调查报告,获得了学校20xx元的资助奖励金,而后撰写的调查论文被收入学院的优秀学术论文集

20xx/6--20xx/9: 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xx级毕业生实习计划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独立撰写了实习报告,被评为本学院优秀实习报告

20xx/11--20xx/5 自己独立设计并独立完成的兰州大学毕业生论文被评为全校优秀毕业论文

自我评价

1、品行端正,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能及时完成组织规定的目标任务;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现状研究

一、装备制造业与知识产权

(一)装备制造业概述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从普遍意义上来讲,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二)装备制造业与知识产权

1、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现状

我国大量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更无从谈起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当前的许多装备制造业企业以使用外来知识产权为主要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总量在稳步增长,但仍较少;(2)知识产权质量不高,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方面较为薄弱,在新申请的专利中绝大多为实用新型,发明所占的比重明显不足;(3)装备制造业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军,但知识产权意识正在增强,大量企业开始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4)世界知名品牌产品较少,但产品的知名度在持续提升;(5)产品认知度不高,产品的应用部门对于产品的信任度不高,更对其产品所含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表示怀疑;(6)大部分企业并未摆脱技术引进型模仿创新的模式。(7)装备制造业的企业集中度低,尚未形成较好的产业链。

2、知识产权战略对装备制造业的意义

装备制造业作为整个工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整个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都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是我国企业现实情况的必然出路;再次,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独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有利于带动全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

二、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及知识产权概况

(一)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及发展概述

甘肃作为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础较雄厚,产业基础以重工业为主,工业化指数较高,为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可靠的依托。总体上看甘肃省装备制造业表现在有一定基础,有一定规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的骨干企业,并拥有“产学研”联合的较好条件和巨大潜力,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组织有了初步的发展。

(二)兰州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兰州是建国后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工业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在兰州市装备制造业领域内,一批重点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航空仪器仪表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知名度。

(三)甘肃省知识产权状况概述

综合看来,甘肃知识产权保护疲弱的成因直接源于教育、经济、技术基础和法律基础的落后程度,还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与国内其他省份的知识产权现状相比,甘肃省知识产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从产业结构看,支柱产业不明显;(2)知识产权政策困扰,管理混乱;(3)产学研方面虽有发展,但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创新程度达不到专利申请的标准等问题依然突出;(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5)知识产权保护机构较少、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不足。

三、兰州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战略调研与分析

为进一步获得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对兰州市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了调研。因为考虑到知识产权战略本质上是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市场(行业)+产权的组合战略,这种组合战略是企业定位的体现。因此在调研过程中,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划分为:技术开发、市场开发、产权开发三个维度进行研究。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家企业说明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并从质的层面进行分析讨论。

兰州市拥有甘肃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甘肃省知识财富最为密集的地区,因此普遍与兰州市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了全面的合作,已经初步具备产学研的良性运作机制。

在调研的企业中,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众邦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均是兰州最为典型的传统装备制造企业,而兰州海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兰大小精灵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则为近年来兰州发展较快、技术水平较为领先的新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耐驰(兰州)泵业有限公司则是兰州少有的国外投资企业。通过对比,新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对于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依赖性更高,如兰州海默、兰大小精灵对知识产权的投资较多,而兰州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相关方面的投入则较少,这与其长期的思维观念、已有的市场地位等具有重要的关系。

总体来讲,兰州装备制造业的专利数量较少,但质量较高,尤其是其中的众多专利技术在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专利利用率较低仍是重要问题,在对企业访谈过程中许多企业认为专利年费较高其实正是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未能将知识产权真正转化为财富,只是对其进行的最低限度的利用,尚属知识产权的防御手段,导致其并未将其进行二次利润创造。若企业能够将已有专利技术以适当的方式质押、授权或出售给其他企业,在不对其形成实质竞争的前提下,仍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四、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甘肃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现状综合分析

第一,甘肃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的创新上与以前相比较有很大改善,但是创新能力相对其他地域的同行业仍然不高。

第二,甘肃企业对知识产权仅仅限于消极利用上,有新的创造发明就申请专利,没有将专利作为一种无形的财产,在总体上思考如何规划和运作,如何实现专利的最大化利用。

第三,专利结构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五年,甘肃装备制造业专利拥有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代表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却很少。

第四,很多企业没有对创造发明法律保护的意识,企业的专利的开发、利用战略筹划更是无从谈起,基本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直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第五,企业缺乏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没有形成产学研互动的局面,此外,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循环体系尚未建立。

(二)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困境的对策

首先,建立装备制造业与知识产权结合的社会机制

1、建立TLO运行机制

技术转移机构TLO(TechnologyLicensingOrganization)是为了促进技术转让设置的技术转移机构,主要是针对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技术研究成果向民间企业转让而实施的措施。如何确定企业自身的战略经营和充分灵活应用知识产权,进而如何让整个循环体系积极有效的运作,已经成为甘肃装备制造业中TLO健康运行不可回避的问题。

2、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

融资难是大多数中国企业面临的瓶颈性问题,而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定期开展评估,不仅有利于及时掌握企业资产变动状况,而且可以通过设定权质权的方式进行担保融资活动,对于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及使用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加速完善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法律机制

装备制造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产业关联度较高,涉及法律规范较多,因而相关的专业法律人才需求较高,适时引进相关专业法律人才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途径也需要得到关注。政府应建立装备制造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专题数据库,加强知识产权社会化专业服务;企业应当结合实际,设立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专门部门或者在法务部门中明确由专门人员来管理知识产权事务。

再次,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内部机制

1、提高装备制造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意识。甘肃省众多企业无需说知识产权盈利,还在为知识产权费用较高而担心,由此可见,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对于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2、建立商业秘密的保密制度,由于专利权虽然保护力度大但期限较短的问题,有些技术适合以商业秘密的形式进行保护。企业产品中不宜申请专利的技术,应当作为商业秘密严加保密。应该有专员负责商业秘密的保护,并且建立各种应急机制。

3、建立和完善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信息情报收集机制、分析处理机制和告警机制。除此之外,还应利用知识产权大力压制发展中国家的仿制行为。

4、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为实现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在继承传统和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激励研发人员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引导科技工作者把取得专利作为科研开发立项的目标之一。

最后,因地制宜,结合甘肃省实际,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业。

科学构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布局。支持兰州利用自身优势,依托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并在相关知识产权机构的共同发展下,率先形成较强的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在开发利用知识产权资源的基础上,以市县区为立足点,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甘肃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

[2]刘斌斌.论专利制度下的独占与公共利益———以专利的经济功能分析为视角[M].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2—138.

[3]鄂齐.辽宁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42.

[4]冯晓青.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视野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17.

[5]刘斌斌.知识产权理论与战略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211.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6

兴校之举,首在得人。为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成果显著、创新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兰州大学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致力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千方百计地做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引进工作,汇聚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建设一支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教师士生导师327人,两院院士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7人,部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部级教学团队5个,这些人才和团队成员中有近百人是从海外学成归国的,他们的加盟,进一步壮大和充实了学校的师资队伍,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学校历来重视加强人才引进制度的环境建设

多年来,兰州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立足培养,着力引进;延揽名师,扶植新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结构合理,提升素质”的队伍建设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促进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着力营造人心齐、风气正、人气旺、人情真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制度与情感的和谐,在和谐的氛围中使各类人才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协同目标、共同奋斗。

根据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调入学校相对困难的实际,从1995年开始,兰州大学开始实施《兰州大学聘请兼职(客座)教授(副教授)实施办法》、《兰州大学外聘专家来校讲学办法》。自1996年以来,每年都有许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站在该校的讲台上。2000年,为了配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学校制订了《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一批优秀的学术中坚力量受聘为该校特聘教授。2003年,学校制订了《兰州大学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

在此基础上,2004年6月兰州大学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始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该计划以学校老校医“萃英门”命名,顾名思义,荟萃四方英才、集聚学科队伍。学校投入大笔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计划包括《兰州大学萃英学者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兰州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兰州大学教师学术进修促进与管理办法》、《兰州大学聘请专家学者短期来校工作实施办法》等等。

该计划主要构建3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与支持体系:一是吸引、遴选和造就50名具有国际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二是培养、支持200名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三是培养500名青年骨干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该计划实施以来,一批高水平人才纷至沓来。他们当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也有在海外颇有成就的(副)教授、研究员,还有在美、英、德、法、日等国留学的博士。他们加盟兰州大学,有的担任学院院长,有的被聘任为研究所所长,有的成为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巨大的力量。一些年轻的学者也在兰州大学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他们从博士毕业、刚路上工作岗位的新手,迅速成长为学术带头人,还有数位成功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二、以实施国家“”重要战略为契机,加大引进紧缺急需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力度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各方面优秀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也将为高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2008年年底,国家启动实施“”以来,兰州大学通过实施国家“”,引进了紧缺、急需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为师资队伍建设添入浓墨重彩的一笔。

兰州大学目前拥有10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区域经济学、民族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有机化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固体力学、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另有27个省级重点学科。兰州大学还有功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与重点基地为引进“”构建起了事业平台。

2008年、2009年,兰州大学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物色人选,在生命、大气、环境、信息等紧缺、急需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学科领域,分别与英国杜伦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阿克伦大学和美国艾德药物研究所等海外单位的数位教授(或相当层次人员)进行磋商,并做了相关引进工作。最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付强教授和英国杜伦大学牛耀龄教授获得国家批准,成为兰州大学“”特聘教授。

为了与国家引进“”的政策相衔接,同时为学校聘任的“”特聘教授提供良好的事业与生活环境,兰州大学及时制定了《兰州大学引进“”特聘教授相关待遇实施办法》,通过该实施办法,为“”特聘教授在学校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那些没有获得批准的海外教授,兰州大学也与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交流与合作。有的聘任为兰州大学“萃英讲席教授”,短期来校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有的聘请他们担任校内博士的海外导师,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有的加入现有团队共同承担重大、重要项目,一起做出先进的学术成果。

三、实施“海内外公开招聘学院院长计划”,引进高水平留学人才担任团队领头人

在全球范围招聘学院院长,是兰州大学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实施之日到今天,该计划已经由人才队伍建设的应急之需,发展成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2004年,兰州大学为组建大气科学学院,从美国引进黄建平教授聘任其担任了首任院长。在黄建平院长的努力下,大气科学学院与多名相关领域的院士和著名专家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合作,产生了强大的集聚效应,并与国外相关大学开展高层次合作,引进美国华盛顿大学付强教授作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特聘教授,一批留学人员也陆续回国工作。大气科学的团队优势明显增加,整体实力得到很大提升,大气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8年,兰州大学再次面向海内外同时公开招聘部分学院院长。通过在海内外杂志、

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国内的18名专家学者应聘。2008年底,学校正式聘任了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的院长。

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院院长的举措,是兰州大学坚持公开招聘制度,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聘任机制的有益尝试。通过直接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水平院长,能够使相关学科的发展直接接触国际前沿,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从而实现学科与队伍的跨越式发展。

四、以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为平台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

兰州大学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长期以来既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也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既注重发挥基础研究优势,也注重加强应用研究。在传统学科特别是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学等基础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西部地区以黄土、沙漠、戈壁、高原、冰川为代表的地貌特征,以干旱、高寒、风沙等为特点的生态环境,以古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多民族交汇的文化传统为特征的人文资源,为兰州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建设特色学科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和丰富的学术资源。

近年来,兰州大学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以及国家和地区中长期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坚持“特有、独有、优势”的原则,对一批有特色的学科长期支持、重点投入,使之形成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学科和专业。学校坚持以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平台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的需要为目标,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逐渐在这些学科形成了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高原”和“高峰”,成为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最为持久和根本的力量。

2009年,在兰州大学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学校3位教授当选院士,创造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佳话。固体力学学科的郑晓静教授、有机化学学科的涂永强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草地农业学科的南志标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都曾留学海外,长期辛勤耕耘在西部地区,在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兰州大学在一些反映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上不断取得突破,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

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留学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十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追求的往往是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以及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应用活动取得的学术成就,是他们展示和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志。而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学术成就的追求,是推动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着力引导他们将自身的发展与大学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发展战略,乃至办学目标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制定政策、保证资源,促进高层次人才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和取得学术成就。

五、用百年创业史感染和激励人才

兰州大学百年历史证明:一所好的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而目,需要有自身独特的精神、传统和风范,要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校园环境、土壤及文化氛围。这才是一所好大学长盛不衰、青春永驻的内在原因。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7

清华大学 武汉大学 天津大学 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

四川大学 山东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三峡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青海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郑州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扬州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B+等级的学校有:

太原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宁夏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西华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 西昌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B 等级的学校有:

中国农业大学 福州大学 南昌大学 黑龙江大学 广西大学 石河子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天津农学院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C+等级的学校有:

昆明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8

兰州百合是甘肃的名优特产,其色泽洁白如玉,肉质肥厚香醇。七里河区作为兰州百合的核心主产区,这里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长期积累的栽培技术,出产的百合色白、个大、味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闻名遐迩的“百合之乡”。2015年全区百合面积稳定在5.3万亩,百合产量达到2.84万吨,产值达到6.8亿元。全区共有百合加工企业191家,合作社10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的企业41家,50―100吨的企业有37家。百合皂甙等精深产品都已研发试制成功,基本形成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研发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2 发展现状

2.1 销售形式多样,市场前景广阔。兰州百合已经在国内大中城市开展建立了联营或销售业务,在北京、上海、福建、太原建立了兰州百合直销点,销售网络已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和地区,同时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通过政府搭建和企业自行创建在淘宝、阿里巴巴和三维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注册店铺进行网络销售,2015年网上销售兰州百合系列产品的店铺达到130多家。兰州百合远销香港、澳门、台湾、曰本、韩国、欧美、法国、南亚及中亚市场。

2.2 品牌建设取得成效,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兰州百合于2001年获得 “兰州百合”证明商标。2004年获得国家质监总局批准的“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2013年,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授予兰州市“中国百合之都”称号,认证七里河区为“中国优势生态区域”。2013年 “兰州百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获得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优质特产奖。目前全区有80家百合生产加工企业使用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全国百合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于2016年1月19日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验收。

2.3 宣传推介形式多样,网络销售量增加明显。区政府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通过在京沪高铁车厢座位小桌板、头枕巾位置制作宣传广告,在《东方航空》内页杂志投放平面广告,建立微信平台、在省市电视台播放视频、醒目位置制作广告牌等形式进行大力度的宣传,吸引更多人群关注兰州百合。经过大力宣传,兰州百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销售额度上涨,网络销售效益显著。

2.4 实施“四个”统一,规范兰州百合包装。设计制作了统一式样的包装,由区农业局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百合生产过程中无证经营、质量等级分级不清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兰州百合的包装,保证了产品质量。

3 兰州百合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

3.1 营养价值。据统计全世界有80多个百合品种,我国有39种,但作为蔬菜栽培种植的主要有山丹类、卷丹类、百花类三种。兰州百合属山丹类,是食用百合中上乘极品。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1999年7月16日NO.990231分析报告:兰州百合营养成分,总糖13%,粗纤维0.67%,粗脂肪0.21%,钾0.38%,蛋白质3.36%,总内胡萝卜素706.75Ug/100g,钙89.5mg/kg,锌7.85mg/kg,铁64.1mg/kg,VB10.11mg/kg,VB20.44mg/kg,VC4.87mg/100g。

3.2 药用保健价值。《神农本草经》记载:“百合,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生川谷。”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总结分析了前人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百合有清热宁心安神之效。以后历经南北朝、唐、宋、明、清各代,在医学著作中,都有百合的记述。直到现在,中医仍常用百合入药,称百合有清肺润燥,滋阴清热、利湿消积、宁心安神、理脾健胃、促进血液循环等多种功能。

4 兰州百合发展对策

4.1 规范百合种植技术规程,加强百合组培扩繁中心建设。一是严格执行《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百合》标准,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强田间管理,进一步完善生产档案和投入品使用记录等各种追溯制度;三是由甘肃爽口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甜甜百合有限公司、兰州欣海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3家企业建立3个百合组培母籽脱毒快繁中心,优化兰州百合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4.2 整合兰州百合生产加工企业,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一是整合支农资金和非农部门资金,统筹安排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百合家庭农场,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二是整合企业规模,扶持规模大的优势企业发展壮大,逐步规范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融入规模企业,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促进百合产业化健康发展。

4.3 加强扶持兰州百合协会发展,规范自律约束机制。为了提高企业和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2014年12月成立了兰州百合协会,目前协会共有会员单位80家,这些会员企业基本攘括了兰州市百合加工形成规模的企业,全市70%以上的百合由会员单位加工销售,销售的百合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真正在行业自律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9

2017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录取分专业最低控制分数线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公共课 专业课 兰州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20 60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兰州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 150 100 车辆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交通运输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甘肃农业大学 林学 100 75 园林 100 120 地理信息科学 90 100 农林经济管理 115 130 甘肃中医药大学 临床医学 151 155 护理学 150 127 西北师范大学 管理科学 150 145 旅游管理 1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 兰州城市学院 学前教育 100 90 焊接技术与工程 95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航空服务校企合作培养) 155 陇东学院 汉语言文学 100 70 土木工程 130 6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0 50 财务管理 100 70 护理学 130 135 天水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5 85 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 100 100 小学教育 128 128 网络工程 125 125 河西学院 护理学 100 70 临床医学 115 130 药学 131 医学影像技术 132 小学教育 88 兰州财经大学 市场营销 180 119 商务经济学 125 74 贸易经济 160 91 甘肃政法学院 汉语言文学 175 115 新闻学 110 100 兰州文理学院 财务管理 130 135 数字媒体技术 130 90 应用化学 130 78 电子信息工程 130 110 新闻学 130 106 学前教育 109 100 旅游管理 130 130 环境设计 105 115 音乐表演 99 153 音乐表演(舞蹈) 99 134 甘肃医学院 护理学 70 60 药学 75 40 兰州工业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25 7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70 工程造价 70 网络工程 70 电子信息工程 70 车辆工程 75 财务管理 80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10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兰州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132-04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城镇化战略[1] 。这充分显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措施,是解决长期困扰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的根本手段[2]。为此,欠发达地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立足当地实际,以新的理念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兰州经济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武威市的天祝县,共计29个县区,总面积约70012.4Km2(空间范围界定见表1),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区。目前,兰州经济区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滞后严重制约了该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结构、资源环境矛盾等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兰州经济区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不仅有利于促进该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有效缓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 兰州经济区城镇化现状特征

1.1 兰州经济区城镇化现状特征

1.1.1 城镇化水平较低,内部差异明显

兰州经济区内分布有特大城市兰州市,中等城市白银市,小城市定西和临夏市,各类建制镇163个。截至2005年末,经济区总人口997.93万人,非农业人口为279.72万人,城镇水平为28.03%,远低于43.00%的全国平均水平。以县区为单位考察(图1),兰州经济区内部各县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城市化水平超过70%的有兰州市区和白银市的白银区;城镇化水平在50%~60%,具有较高城镇化水平的有红古区、平川区和临夏市;城镇化水平在10%~20%的县区有7个,小于10%的县区达14个之多,差不多占经济区县区总数的一半。总的来看,各地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县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各市市区的城镇化水平基本上都超过了50%,但大多数县的城镇化水平尚在20%以下。

1.1.2 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缓慢,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兰州经济区城镇化进程缓慢,1994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3.34%,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004年为27.53%,年平均增长约0.42个百分点,不到全国平均年均增长速度0.86%的一半。此外,区内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兰州市从1994年的52.21%增长到2004年的59.09%,年均增长约0.69个百分点,而同一时期白银市年均增长约0.45个百分点,定西市年均增长约0.19个百分点,临夏州年均增长约0.19个百分点,天祝县年均增长约0.3个百分点。不同的城镇化速度加剧了原本地区差异明显的城镇化水平。

1.1.3 城镇体系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地域差异明显

经长期发展,兰州经济区内城镇体系规模初步形成了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组成的规模等级结构,但是结构失衡,城镇人口规模等级序列呈典型的首位分布。2004年城市首位度为4.21。目前,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的市区和县城,这些城镇人口占经济区城镇总人口的80%以上,经济区发展缺失大城市,中等城市规模小、实力弱,城镇体系发展仍处于首位中心城市集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受自然环境条件、基础设施布局、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兰州经济区城镇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从空间分布来看,具有以中心城市兰州为中心,城镇沿河流、交通线、资源开发带呈串珠状分布的特点。区内其他地域城镇分布则相对稀疏,尤其是交通比较闭塞的区域,属于一定规模城镇分布的空白区。

2.兰州经济区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2.1 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形势严峻

目前,兰州经济区城镇化水平为28.03%,乡村人口仍占很大比重,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的扩展,经济区将面临城镇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新增就业人口重叠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就业将成为经济区目前和今后较长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另外,与发达和先进地区相比,兰州经济区科技教育事业不够发达,特别是农村教育比较薄弱,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升级,其总体趋势是以资本和知识密集为发展方向,资本和技术增密不仅排斥劳动,而且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了,使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能力减小[3]。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富余人员隐形失业状态逐渐显性化和城镇失地农民数量的增加,经济区社会保障问题也变得较为突出。扩大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是兰州经济区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2.2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兰州经济区内既有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兰州、白银等城市,同时也存在大量贫困的乡村地区。兰州市与白银市的白银区2005年人均GDP分别达到18 296元/人、24 722元/人,分别超过全国人均GDP13 944元/人的水平。但是经济区内5个县的人均GDP只有1 200~2 000元/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1%~14.3%,人均GDP低于5 000元/人的县市区占到经济区县区总数的55.2%。2005年,兰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 5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713元,而同期临夏州积石山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 149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二元结构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口素质限制了兰州、白银等中心城市的重化工业化经济体系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联系,形成了目前经济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特征。

2.3 城镇布局受资源环境约束严重

受兰州经济区干旱与半干旱和山地为主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区内城镇和产业发展主要沿黄河、洮河、大夏河、大通河、湟水、庄浪河、渭河等河流分布,沿河分布的城镇占城镇群城镇总数的80%以上,呈现出城镇和产业区沿河流、沿交通轴线串珠状的分布特征。在水土资源组合较好的河谷盆地内,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规模扩张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用地矛盾突出。多数河谷盆地城镇发展用地有限、大气环境容量较小、规模发展“门槛”较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尤以兰州市最为典型。

2.4 行政区划障碍和市场分割明显

受行政区经济和管理的影响,兰州经济区内市场分割十分突出,各市州和县区之间缺乏区域统筹发展的紧迫性认识,城镇各自为政,各打各的优势仗,不但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相反还在进行优势抵消。各城镇、县区之间的封锁、壁垒和局部利益驱动,导致资源不合理开发、开发区开而不发,生产要素难以合理流动、集聚和优化组合,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和集群发展格局。

3. 兰州经济区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城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正确有效地进行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实现科学决策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城镇化是一个受经济和社会等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的系统过程,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企图用一个包罗所有因素的模型去描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是难以实现的[4]。为保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文章利用1994年以来兰州经济区及其内主要地区城镇化水平数据,分别采用指数函数、灰色模型、联合国法三种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对各区2010年、2020年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综合预测结果见表2。

综合以上三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即到2010年和2020年兰州经济区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2.35%和37.45%。但考虑到区域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上城镇化发展速度会呈加速状态,同时由于在城市中的大量暂住人口没有进行统计,以及乡村―城市转型过程中农村人口户籍非农化滞后于产业非农化现象,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城镇人口,并且未来15年内甘肃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度提高,兰州经济区的城镇化会随着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有较大提高,笔者认为这个预测水平相对偏低,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估算与调整,确定兰州经济区2010年的城镇化水平在35%左右, 2020年在40%~45%之间。

4. 兰州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策略

4.1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划克服了传统空间规划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弊端,使空间规划真正建立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发展基础之上,有利于优化区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主体功能区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优化开发区域指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在兰州经济区内部,兰州河谷盆地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始减弱,是经济区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国家和甘肃省政府已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和经济布局、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经济区未来人口、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也是支撑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经济区内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在兰州经济区城镇化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确定空间功能区划,重组经济区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4.2 培育兰州经济区城镇群,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

城镇群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和产物。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城镇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具备城镇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镇群”[1]。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甘肃省将兰州经济区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的发展重点,兰州经济区内各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兰州,中等城市白银,小城市定西和临夏市及163个县城与建制镇的城镇群雏形。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兰州经济区城镇群,整合海石湾、连城及其周边城镇建立连海市,平川区、陇西县撤区(县)建市,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区次级中心城市,有效弥补中心城市对它们所在区域辐射带动的不足。同时,构建由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和重点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实现在做大做强特大、大城市的同时,积极培育中等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再造小城镇发展的动力系统。除此之外,实施优化整合兰白(兰州市与白银市)核心,强化提升黄河沿岸,积极发展西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带动促进农村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 促进经济区协调发展。

4.3 调整经济区产业结构,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就业岗位的过程。没有就业岗位的创造,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就成了句空话[6]。兰州经济区传统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依赖城镇吸纳,如果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得不到改善,会从根本上影响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就业机会的多少直接受制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及转移劳动力的适应能力。目前,经济区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中心城市兰州和白银的主导产业又以对就业带动较弱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为主,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为满足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的需要,应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合理调整经济区内各区的产业结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两条腿走路战略”,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对就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推进城镇化在经济发展和非农就业增长拉动下的可持续发展[3]。与此同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要转为城市居民,各地政府要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引导经济区内人口合理流动[1]。

4.4 建立经济区统一的市场,加快各类要素流通

在区域内率先建立各种协作机制的统一市场,不但可以减少和避免相同产业过剩导致的恶性竞争,还有利于最终形成多层次城市竞合区域大格局。由于兰州经济区内各城镇间缺乏区域统筹发展的紧迫性认识,城镇各自为政,从而使得市场分割在群内十分突出,导致群内缺少各类专业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在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程度的基础上依托农业主产区,建设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康家崖、文峰、口、会川、五竹建成全国一流的、功能齐全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扩大榆中和平高原特色优质蔬菜交易批发市场的吸引和辐射范围,形成集储运、营销、信息于一体的大型现代专业市场;积极建设靖远羊羔肉专业市场和临夏分割牛羊肉专业市场;提升陇西、安定、渭源、岷县等的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等级。此外,配套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加快便民超市向农村扩展。

4.5 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区域内各个城镇间的各种联系是通过多种运输方式与信息网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设满足经济区整体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网络,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兰州经济区内已建成以铁路、航空、公路为主的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进一步完善城镇群高速公路网络,在建设定西至平凉、天水,临夏至合作,临洮至岷县等重点主干道高速公路的同时,加快兰州外环高速公路和各主干道连线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县际公路,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改造陇海、兰新、包兰、兰青铁路干线,形成大能力快速运输通道,合理布局铁路枢纽和铁路客货车站,与汽车站共同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兰州铁路枢纽改扩建和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积极谋划兰州与和平至河口段地铁或城市轻轨。与此同时,实施中川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形成以中川机场为区域枢纽、省内支线机场为依托的航空运输网络。

4.6 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走可持续城镇化道路

受干旱与半干旱和山地为主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兰州经济区内城镇和产业主要沿河流分布。多数河谷盆地城镇发展用地有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尤以兰州最为典型。目前,中心城市兰州的建成区在河谷盆地内已无城市发展后备用地,严重制约了规模扩展和结构提升,必须跳出河谷求发展。随着城镇规模的进一步扩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城镇化”必将加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将变得更为尖锐。因此,经济区内城市规划需要积极引进紧缩城市理念,在保证基础工业用地的同时,增加混合用地,加强对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指标的要求,减少对过量土地的需求,警惕过度开发和土地闲置问题。区内兰州、白银等市区的规划布局应以“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为主发展混合型、多功能组团,取消超人规模的中心商务区、大型广场和大面积低强度的绿化带,重点发展占地少、效益高的现代第三产业,鼓励城市改造和旧城填充等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效益水平[7]。在城市建成区附近划定控制边界,实行控制边界内高强度开发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同时,使得对建成区基础设施的利用程度大为提高,降低了城市基础设施与管理的平均运行成本。对兰州市榆中新城、拟建的连海市、陇西市和平川市采用土地混合开发模式,避免单一的土地利用结构,新区不仅能提供居住,还应提供商业、工业等就业岗位,以及满足居民的服务设施,引导其向能提供多种就业的混合功能的新区发展。在中川、永登、临洮等卫星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土地限制,避免遍地开花,采取相对集中成片的紧凑开发,有利于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区内各级各类开发区的规模也要严格控制,各地应以当地比较优势和开发区原有基础为依托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潜力大、实力强的开发区,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开发项目上提倡混合模式,不仅要提供居住生活条件,还应提供工作岗位和商业购物设施,减少由于新区与老城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带来的频繁的交通出行[8]。同时,在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采取有序开发策略,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0-31,32-34.

[2] 刘勇,林家彬.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2):85-86.

[3] 赵永革.就业压力下推进城镇化的产业结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2003,27(6):12-13,11.

[4] 孙中和. 灰色关联理论及Logistic模型在我国城镇化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观察, 2001,(6): 30-36.

[5] 邓玲,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J].经济学家,2006,(4):61-63.

[6] 仇保兴.集群结构与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2003,27(6):5-6.

[7] 王慎刚,夏明月.城镇化中集约用地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1):31.

[8] 李翔.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06,(1):53-54.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11

现在的芦蔓莉早已是甘肃美容界的领衔人物,在她的履历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系列光环:中华全国工商联美容业公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工商联美容院规范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任、甘肃省工商联美容公会执行会长、甘肃省美容协会会长、甘肃省工商联美容美发学校校长、芦蔓莉美容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于她的成功,芦蔓莉说:“无论做哪个行当,勤奋和热爱是必须的,二者结合就会成功。”

一个公司与一条“街道”

在兰州如果说起“美丽一条街”,想必你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天水路。但是,对于这条商业街的形成你也许并不太知晓,如果想要探析这条商业街道的形成,就不得不从芦蔓莉美容有限责任公司说起。

芦蔓莉出身医学世家,本可以继承祖业安安稳稳地过一生,但是她经历了“上学、下乡、招工”三部曲后,选择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美容业。

上个世纪80年代,对于地处西北的兰州来说,美容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于医学美容还没有直观的认识。1986年,芦蔓莉从鞍山回兰州探亲,发现偌大的金城竟然没有一家美容院,作为一名颇有造诣的美容师,她很诧异,但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遇,内心顿时涌起了一股创业激情,她要把现代美容技术带进兰州,开拓出自己的理想事业。

那一年她21岁,创业的艰难可想而知。资金、店员、店铺位置的选择,都是她一个人筹划,就拿店铺的选址问题来说,她就感觉到了创业不易,要考虑人气、消费水平、停车是否方便等因素;有的门面太贵,租金负担不起;选中价格和地点不错的房子,人家又要求一溜排一起租。但所有的艰辛都没有压垮她创业的信念。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谈判,她最终选定了现在的地点――天水路。

凭借自己的努力,她的美容技术和造诣不但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而且还得到了专业人士的注目,她让兰州人逐步接受了美容这一新生事物。经过20多年的发展,树立起消费者足以信赖的品牌,以至于在兰州街头巷尾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要想更美丽,请找芦蔓莉”。

在芦蔓莉的美容院扎根天水路后,商家都讲究扎堆效应,2000年,随着兰州人对“美丽”的巨大的需求,兰州的美容、美发店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兰州天水南路和平饭店两侧的百余米的街道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兰州美容、美发用品批发零售一条街,当时市民形象地称这条街道为“兰州美丽一条街”。而随着天水路美丽经济的“雪球”越滚越大,这条短短百余米的街道的容纳能力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2005年9月,西北地区最大的美容、美发、美体和洗涤用品集散中心――西北美博城,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迎接挑战,选择“走出去”

1990年芦蔓莉接到特别邀请,以高级美容师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为中外运动员和礼仪小姐进行美容和健身服务工作,由于她表现出色,组委会推荐她到香港学习,在世界级美容皇后郑明明女士的指导下继续深造。经过这次的学习和锻炼,她不但学到了技术,而且学会了一套经营理念。

回到兰州后,她把在香港学到的先进的纹刺技术用于更多的消费者,每天都自己亲自操作,对每一位顾客都尽心尽力,力求做到百分百完美。朋友眼中的芦蔓莉是个洒脱而又活得精彩的女人,常有人称赞她是女强人,是成功人士,但她总是很谦虚,多数时间她都在默默地工作,包括商业上的运营和技术上的创新,头衔众多的她在名片上却只有一行再简单不过的黑体字:美容师芦蔓莉。

进入21世纪,作为服务业的美容美发行业越来越火,再大的蛋糕,分的人多了,自然每个人能分到的量也就少了,曾几何时,兰州的美容行业也进入了“战国时期”, 美容院都在比谁的店多、店铺面积大、比谁的店装潢好、谁的价钱更便宜等。2008年又爆发了金融危机,受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容业也是如履薄冰, 囊中羞涩导致爱美人士的消费欲望减退。面对这些压力的挑战,芦蔓莉坚定了一个信念:走出去。

2008年,由日本整形美容协会主办、国际医学美容协会等单位协办的“中日整形美容技术学术交流会”在日本东京盛大举行。中国有10家医疗美容机构参会,其中,兰州芦蔓莉美容城是甘肃唯一一家参会单位。

不久,她又远赴澳大利亚进行医疗整形专业美容技术交流,引进瑞士抗衰老技术的独特功效“荷尔蒙再生专家”、“顶级抗衰老的神话“――神奇拉皮还童术。

从韩国汉城到日本东京,再到澳洲,她带回了世界最顶尖的美容技术,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美容风暴”,让人们惊叹,让人们振奋。

兰州大学专业范文12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57-05

区域金融中心是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形成的资金融通和聚散的枢纽,货币金融业务的汇集和转口地,它是一国(地区)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国(地区)金融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由于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国内的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开始注重建设和发展金融中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龙头,经济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对金融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5月国办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兰州商贸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培育和发展金融产业等意见,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契机。

一、 推进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推进兰州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关系到兰州核心功能和龙头作用的发挥、甘肃省经济发展、黄河上游经济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甘肃实践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西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各个区域之间紧密合作与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在西北地区明显缺乏区域性金融中心来带动西北经济发展,构建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既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二)甘肃省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甘肃省投资拉动增长特征明显,而且固定资产投资与银行贷款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十一五”期间,信贷融资难是制约甘肃大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短腿”。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能有效整合区域内的金融资源,使金融资源市场化分配和流动,能有效突破区域加快发展的资本瓶颈。

(三)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

从产业结构看,甘肃省的产业仍是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资源型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从企业的性质看,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而且在非国有经济中,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发展需要资金的密集投入,解决这个问题,仅靠自身的逐步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将有利于解决大、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金融资源的快速积聚和集中,带动并促进工业企业和工业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促进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稳定发展必然选择

兰州作为黄河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全市1.31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汉、回、藏、东乡、撒拉等38个民族。金融中心的建立可有效整合区域的金融资源,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投融资平台,将对均衡国家经济战略布局、统筹区域发展,以及发展民族经济稳定边疆,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共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在西北地区,甘肃省经济实力较强,金融资产规模较大、机构组织体系比较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但是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兰州金融中心还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的优势

从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看,兰州与周边的其他地区相比在地理位置、经济实力、金融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

1.地缘优势。兰州市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西北地区“居中联四”,处于空陆交通、电信通讯等网络枢纽的特殊地位。历史上兰州就是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长期处于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中心,汇流东西, 通达南北,特别是随着青藏铁路开通、兰渝铁路的建设以及国家骨干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兰州作为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2.经济发展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兰州市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50强,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西部大开发10年,兰州市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持续保持较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为建设金融中心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表1中可以看出,兰州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金融竞争力。

资料来源:2009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三、金融业发展优势

兰州已建立了在中央银行调控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及广大城乡信用社、保险、证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

兰州保险业呈现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行业实力明显增强,保险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健全的保险组织体系已初步建立。从表2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来兰州市金融资产总量包括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金融相关比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009年兰州市金融机构金融资产总额为4 628.39亿元(近似等于存款余额加贷款余额),GDP为925.98亿元,两者相比即金融相关率约为5.0,高于全省的金融相关比率,另外兰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 621.20亿元,全省为5 881.8亿元,占全省的44.56%,贷款余额为2 007.19亿元,全省为3 649.6亿元,占全省的55.0%,这表明兰州已成为甘肃省主要的货币集散中心。

(二)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制约,甘肃省金融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兰州距离区域性金融中心还存在较大差距。

1.金融机构聚集度低且种类较为单一。

金融机构数量众多、集中度高是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兰州目前金融总量小、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力和影响力有限,极大地制约了金融集聚功能的发挥[2]。区域内金融业尚未呈现明显的规模性,现有金融机构分布较分散,在地域上尚未形成比较集中、标志明显的金融区,金融产业发展程度有待提高。

与国内金融业发达的省市相比,全省金融机构在数量上和种类上仍然不足。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9年甘肃省银行类金融机构较多,达到4 350家,但是法人机构很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都没有在甘肃的法人机构,区域内还没有一家外资金融机构。

2.区域内金融业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健全。与全国金融业一样,甘肃的金融业内部构成不均衡,就金融业的四大支柱看,金融业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业。而从银行业内部结构看,无论是资产,还是存贷款都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表3反映出,从资产分布状况来看,2009年国有商业银行总额为3 933.7亿元,资产总额占全省银行业总资产的54.2%,超出一半份额,这种银行业市场结构,一方面造成了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优化;另一方面使经济体系中的金融需求高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加剧了银行业经营的风险。

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结构比较单一,证券业规模偏小,保险覆盖面较窄。从表4中看出,2009年,甘肃省只有1家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没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缺乏风险投资机构,没有一家总部设在兰州的保险公司,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低于陕西、新疆、宁夏的同期值。

3. 经济结构优化难度大。兰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部其他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相比,总体实力较弱。以产业结构状况看,兰州目前一、二、三产业结构基本合理 ,但区域内第二产业主导产业趋同,产业链断裂;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有增无减,且产业技术结构质量不够高,工业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资源型产业为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第三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对金融业发展也构成了制约因素。

4. 缺乏高质量金融人才。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区域内金融人才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这直接影响到金融中心的建设。从省内金融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看,博士、硕士所占比重不足2%,而专科学历的从业占到40%,中专及以下学历占到28%。

省内高校培养的硕士、博士等高级金融人才因为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等原因而选择去东部发达城市就业,总体来看金融人才质量偏低将不利于金融中心的推进。

三、推进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路

(一)加快兰州金融产业聚集区建设

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其核心是使区域性金融机构聚集,使产品、服务、人才、技术、信息集中并最终达到辐射效应,其载体是金融机构的聚集。打造兰州金融聚集区,是推进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一步,结合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兰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5―2015年)和兰州市金融机构发展、分布状况,要加快建设金融聚集中心。

1.拓展老城区中央商务区。老城区中央商务区西起西关什字,东至盘旋路十字,北滨河路以南,白银路和民主西路以北所围成的长条形地带。该区域在兰州市历史上一直是市中心,聚集了银行、保险、证券、邮政电信的总部,而且还有四星级以上的豪华酒店、较多的写字楼、影剧院和甘肃省最大的广场等。是既具有强大的商业引力和金融引力,又有历史渊源和较强的行政引力的商业中心区域。要继续保持老城区中央商务区、金融商务区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产品、强化服务功能、提升竞争能力,重点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企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抓住老城区改造为契机,发展成为银行业集聚中心,重点引进银行、基金公司,发展总部金融,不断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区域辐射力。

2.高水平建设兰州银滩商务金融新区。兰州银滩商贸金融中心是兰州市未来最具活力的中央商务区和最佳宜居区。根据其定位,建议将其建成金融业市场交易平台,使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产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聚集,提高投资资本的聚集能力和区域的对外辐射能力,建设保险、证券、基金等机构集聚中心,并辅之以通讯、信息、商务、会议、酒店、公寓、休闲娱乐等商业服务配套设施,提供适于金融机构发展的全方位、高质量商务环境,建立功能齐全、业态多元、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能力,能够体现城市性质的现代化商贸中心区。

3.推进县域村镇金融机构建设。推进各类银行、保险、证券、投资、资产管理、信用担保公司等在县域、涉农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布局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尽快建立满足适应“三农”需求的金融机构布局。

(二)政府主导,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

从金融中心的发生形态看,兰州虽然在区域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区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但是由于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不强,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内动力不足。中心城市兰州的金融集中度不高,因此需要采取政府扶植型[3]构建模式,政府一方面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给以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完善本地的法律法规,改善本地的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发挥中心城市区域核心的地位,吸引金融资源在中心城市的集聚,形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从兰州金融中心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建设的初期阶段需要由政府积极引导,提供政策优惠和制度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前来投资和设立办事机构,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的聚集和形成进程。具体可借鉴苏州市和厦门市的一些做法,如对在本市新设立或迁入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按实收资本的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所需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按现行财政体制各自承担;对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业务总部)在本市内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给予一次性补贴或优惠;市政府设立金融贡献奖,每年评选一次,对金融发展有重要贡献的金融机构及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金融企业连续聘用几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市行政辖区内第一次购买商品房、汽车,由所在区财政部门按其上一年度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奖励等等优惠政策,积极为兰州市各类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政府要加强与金融机构间的沟通联系,及时协调解决金融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三)完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

由于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促使金融结构不断优化,先应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子市场健全、市场交易相对活跃的金融结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能使资源有效配置,并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有效缓解金融压抑。

1.要加快发展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一方面可以满足借款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另一方面也为暂时闲置的资金找到了出路[4]。为此要大力发展信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探索建立信贷转让、信托资产转让等市场。已具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资格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网上交易方便、快捷、短期资金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积极开展融资业务、债券交易结算业务。鼓励辖区内资产负债状况良好、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交易业务。大力推广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为企业开辟快捷灵活的融资渠道。鼓励银行机构开展汇兑、承兑、信用证、短期融资券等各类服务,积极探索现代结算、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银行管理和业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ATM、POS机、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新型服务渠道,逐步实现管理、控制、业务、服务、结算的网络化、自动化。

2.扩大保险市场,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保险市场体系建设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保险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重要功能,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全省保险市场体系看,甘肃省外资保险公司、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还是空白,要大力吸引国内外保险公司在兰州设立分支机构或合资公司,吸引国内外大型保险集团在兰州设立全国营运中心、后援中心或区域性总部;考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研究设立注册地在兰州的法人保险机构;完善股份制保险公司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保险业的保障功能、融资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另外要大力开发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要的保险产品,积极研究制定对“三农”保险、企业年金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责任保险等保险产品的支持措施,为保险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拓展保险投资、保险公估、再保险等新业务。进一步优化机构网点布局,改进销售服务体系,加快县以下保险营销服务部建设步伐,改善乡镇区域保险服务,促进城乡保险均衡发展,有效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全社会的保险保障程度。

3.培育壮大证券、期货、基金市场。由于资本市场的弱势,大量的本地企业不能通过上市获得资金,相反,随着近年来股市和理财意识的逐步全面升温,本地居民通过银行的中间业务或证券公司进行的金融投资量正在急剧增加,这部分资金绝大部分必然被发达地区的企业所获得[5]。为此要加快培育本地优势企业、推动优势企业上市,要加大优势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增加上市企业数量,支持和扶助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大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力度,提高募集资金,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更好地吸引居民储蓄更多向直接融资市场流动。发展壮大地方证券期货机构,通过国内主板、创业板、债券等多种通道,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做好公司上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已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指导,建立企业上市“ 绿色通道”,推进优势企业融资。建立区域性债券流通市场,努力扩大企业(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探索发展各类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华龙证券扩大资本规模,提高资产质量,增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实施增资扩股,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拓展新业务,提高行业竞争力。

4.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甘肃中小企业融资难,客观地讲,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规模、信用等级、自身的管理方面还不符合银行的信贷要求,达不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条件。因此要逐步配套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一方面银行要探索调整信贷政策,改进信贷考核和资信评估管理方式,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产品;另一方面政府应发挥作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有所作为。一是要积极完善全省信用担保体系,成立省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省财政调剂相关专项资金,增加政府注资,壮大担保实力,为全省各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二是要建立全省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所需资金从相关专项资金中调剂解决,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调整资金的管理使用办法,重点支持全省中小企业担保行业的发展,为各级担保机构提供损失补偿;三是进一步加大全省信用资源的整合力度,强化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加快全省“多网合一,资源共享”的征信体系建设,为在全社会形成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奠定基础。

总体来讲就是要加快建立资信服务机构,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企业之间的担保风险共担机制,扩大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制度的支持范围和力度,增强担保机构引导银行贷款投向中小企业的能力。

(四)加快经济发展

强大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支撑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制约兰州金融中心发展的因素看,必须首先拓展兰州和周边经济增长空间,抓住兰白经济区发展契机,推进兰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重塑城市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集。

总之,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须要经历一个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为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中心规划,保证金融中心建设的可行性、方向性、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王力,盛逖.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05)

[2]孟令余. 兰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D]. 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商学院,2008

[3] 孙剑. 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与构建模式[D]. 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4] 许启涛. 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互动性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3

[5]闫江奇,林勇. 建设西北区域金融中心应提倡合作共赢[J].金融经济,2008,(0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