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血糖预防方法

高血糖预防方法

时间:2023-06-01 09:46:57

高血糖预防方法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1

关键词: 糖尿病 社区 规范化治疗 达标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到曹杨社区医院糖尿病专病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1例,患者均为成年起病,来院就诊时均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至2006年仅有56例接受干预随访。本研究仅对该56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干预前后的分析。

方法:制作了系统的糖尿病患者管理档案,包括相关病史、伴随疾病、生活方式和并发症的评估,健康知识教育。平时尽可能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定期复诊。对血糖控制不稳定者,调整方案前、后要加强监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每3个月监测HbA1c、血压及体重;每6个月监测血脂谱、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在社区开设了“糖尿病健康小屋”和“糖尿病健康辅导站”,开设了糖尿病专病门诊,与上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工作。规范地进行糖尿病管理、监测与治疗。

生化指标的测定:所有对象空腹血糖均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取外周毛细血管血,使用强生血糖仪测定。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别用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低压离子交换色谱分析法测定。果糖胺:采用NBT显色法测定。血压(SBP/DBP):常规袖带式血压计测定。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标准,血脂紊乱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糖尿病控制目标参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标准差,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率表示。干预前后均数的比较使用非参数的配对资料的wilcoxon检验,干预前后构成比和率的比较使用检验。

结 果

56例糖尿病患者中,男20例,女36例。开始干预时的平均年龄,男69.5±6.1岁,女68.7±7.0岁。糖尿病病程平均13.04±7.49年。

56例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观察指标的自身对照研究。与干预前相比较,56例糖尿病患者HbA1c干预后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同时见到SBP显著升高(P

规范化综合管理前后的血糖、血压、血脂治疗控制情况对比分析见表1。

讨 论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糖尿病管理除了包括根据糖尿病自然病程和病情及时调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外,还包括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帮助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技巧,对糖尿病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的监测和治疗,以及对糖尿病患者相关数据的系统管理[2]。

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关键,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加强对血糖的理想控制。我国城市中心医院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的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中25.9%的血糖控制理想,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3]。本次干预研究前后比较,干预后空腹血糖控制理想8.93%,2hPG控制理想19.64%,血糖控制理想达标率与干预前相比增加了10.72%,且已达到我国城市市级中心医院血糖控制达标水准,表明规范进行糖尿病管理、监测与治疗,血糖控制理想达标率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2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要同时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力争使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达标。本研究发现本次干预前后,除TC和HbA1C的控制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提高,但其他观察指标的控制无明显改善。即干预效果仍不十分理想。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本次干预研究的人群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另一方面也表明社区综合管理糖尿病的模式仍需要继续完善。因此,社区医院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资料,建立糖尿病综合防治网络,规范化管理糖尿病病人,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防病意识和依从性;同时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糖尿病综合治疗和管理水平,及早全面控制好血糖,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血脂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25:169-172.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2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老年;保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98-01

糖尿病是老年人群的高发疾病之一,而在此类患者当中,合并高血压的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目前已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证实该两种疾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如有资料显示,大概有80%左右的糖尿病老年患者将最终因心血管相关并发症而死亡。基于此,加强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关注并给予其必要保健干预对降低其死亡率乃至改善生存状态具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内蒙古消防总队医院门诊部在近年内针对前来就诊的部分我部家属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干预,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前来笔者所在医院门诊部就诊的我部消防官兵家属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4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包括男44例,女40例;年龄60~81岁,平均(67.4±7.2)岁;糖尿病病程2~13年,平均(8.4±3.7)年;高血压病程1~11年,平均(6.4±2.2)年。按奇偶数方法将全部入选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2例,成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糖尿病与高血压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在全面评估所有患者病情、病史以及相关合并症的情况下,对每位对照组患者进行降糖降压药物服用的规范指导即可,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保健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常识普及 选择我院门诊部相对更具经验的医生与护士组成健康教育小组,进而在本组患者就诊期间对其开展糖尿病与高血压相关常识的普及教育,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此两种疾病相关指标的监测方法、并发症类型与其可能出现的时间以及常规的预防方法等,同时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与良好心态,最大程度防止疾病的恶化与并发症的发生。

1.2.2饮食指导 对本组患者强调本类疾病日常清淡饮食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其多食用富含钙元素与维生素的食物以及某些具有较好降压功效的食材,比如芹菜、大蒜与荠菜等,限制高脂高糖分高胆固醇食物与食盐的摄入量,其中食盐的每日摄入量应尽量控制在6g以下,尽量合理控制体重,并戒烟忌酒等。

1.2.3运动指导 提示本组患者: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在平时尽量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并为其提供一定相对更为理想的运动项目,比如散步、慢跑以及打太极等,以此确保本组患者可获得一定程度的身体技能锻炼,不仅有利于体重的控制,也可明显增强免疫力。

1.2.4情绪疏导 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在情绪出现过激波动时,其自主神经功能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紊乱,同时血压与血糖均会受其影响而造成病情加重,故我们在保健宣教的过程中还一并为本组患者指出一些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与情绪的方式方法,以及某些具体可行的宣泄方式,以此最大程度保持心理健康,为稳定病情与治疗创造更好条件。

1.2.5定期体检 嘱咐本组患者每半个月前来接受我门诊部给予的血糖血压检测,每2个月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及心脑血管与肾功能检查。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观察1年,分别于干预前后测量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GLU)、餐后血糖(P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然后进行组内与组见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并行t检验,比较以P

3 讨论

随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正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另有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老年患者同时并发高血压的几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左右。基于此,笔者认为针对此类人群加强一些切实有效的保健干预措施已势在必行。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将84例我部消防官兵家属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对象,对干预组积极采取了常识普及、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情绪疏导以及定期体检等综合保健干预措施,其中,通过普及血糖、血压、眼底、心脑血管及肾功能等全方位的定期检查,进而较好地防止了病情的恶化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在接受1年的保健干预后其血糖血压水平改善效果更为显著,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9(a)-0139-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人群的数量也不断增多,糖尿病的防治对于预防各种慢病具有重大作用。为了推动中国社区糖尿病防治及诊疗发展,北京社区糖尿病研究(BCDS)应运而生,BCDS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社区前瞻性长期糖尿病综合管理研究,覆盖北京25个社区中心,约4 000例患者,辖区人口超过200万,已随访管理8.5年,使大量的患者获益[1]。为了参与并推动糖尿病防控工作,该院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该文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80例行普外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以期分析护理干预对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需进行手术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49.1±2.5)岁。干预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48.7±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o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血糖的控制、术后血糖监测等。干预组患者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术前护理。①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分为了解知识、改变行为和树立信念3个阶段。首选让患者全面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医院可每周举办2次健康教育小课堂,由健康教育护士、营养师及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理论授课,包括饮食控制、糖尿病自我监测、药物干预、低血糖防治、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及误区纠正等内容[2]。同时,在向患者介绍手术注意事项时,重点告知患者手术的安全性,防止患者对手术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导致血糖波动,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护理人员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并发症、当前治疗方案及血糖情况等,记录好各项检查指标,根据其指标制定合理的饮食及药物方案。③对于患者的饮食,选择低糖、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需要严格控制患者淀粉的摄入量,严格计算每天所需的热量。④患者的血糖水平对手术有直接的影响,如术前血糖过高可诱发酮症酸中毒,血糖过低可增加手术风险,因此有效控制血糖是进行手术治疗的先决条件。术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6.7~11.0 mmol/L范围内。注意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前不应过于追求患者的血糖达到正常,可允许其血糖水平轻微升高,以防止患者术中或术后出现低血糖。由于患者手术日需禁食,所以术前1次胰岛素可减半剂量,防止患者能量不足而出现低血糖[3]。

(2)术后护理。①护理人员应积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严密观察需暂时禁食的患者,避免患者术后发生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②合理控制血糖,保障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术后当日每2~3h监测1次血糖。有血糖异常的患者需缩短血糖监测间隔时间,并个体化调整胰岛素的使用量。③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几率大增。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病床的床单、被套清洁干燥,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皮肤易受压部位,防止压疮;注意严密监测患者体温,一旦异常立即处理;手术切口若有渗血、渗液现象应及时更换敷料;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切口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现配现用,规范准确[4]。④对于术后禁食的患者给予胃肠外营养,匀速24 h连续输注,适当使用葡萄糖加以配合;患者可进食后给予其低碳化合物、高蛋白易消化的肠内营养。⑤术后应对患者做好疼痛护理,由于疼痛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拮抗激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因此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有利于避免患者因疼痛而增加血糖波动,促进患者康复。⑥患者出院时,从饮食、运动、药物、血糖自我监测、低血糖预防上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并嘱咐患者定期来门诊随访。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血糖监测,以下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①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②无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 h血糖≥11.1 mmol/L;③无典型症状,2次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波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患者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 检验,血糖波动水平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对照组患者和干预组患者入院时平均血糖水平分别为(11.3±1.5)mmol/L、(11.4±1.2)mmol/L,对照组经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后术前血糖波动范围为6.5~11.0 mmol/L,干预组术前血糖波动范围为7.0~8.9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9,P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有6例患者(15.0%)发生切口感染、延期愈合等不良反应,干预组有1例患者(2.5%)发生切口发生感染,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常合并其他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外科疾病等)。由于人们对糖尿病认识不一,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化处理就显得尤为复杂。因此,如何做好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目前对其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应该做好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让其了解并能主动配合血糖的监测,合理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正常人空腹血糖为3.9~6.1 mmol/L,餐后2 h血糖为5.6~11.2 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围手术期血糖应控制在11.0 mmol/L左右[5]。一般来说,在应激状态下(如手术后),血糖会增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过分控制血糖的上限,对手术是不利的。同时,大手术后1~2 d的患者,对糖代谢的利用不全,血糖过高对术后恢复不利。此外,护理人员对患者血糖监测尽量不要选择输入葡萄糖组液体时,输注葡萄糖组液体极易造成测量值过高,若错误的使用胰岛素降血糖,可能会导致发生低血糖,危机生命[6]。再者,使用胰岛素后降低血糖后,应复查患者血糖变化。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4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对策。方法 以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对其进行诊断分析,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预防性护理。结果 经及时治疗与有效护理,60例患者未出现1例死亡,显效39例,占到总例数65.0%,有效21例,占到总例数的35.0%;无1例无效;所有患者在及时抢救与护理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结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药效果,改善饮食结构,完善锻炼方法,提升治愈效果,有效预防其恶性发展。

[关键词] 急诊;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38-02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1],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该次研究选取6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以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该院接诊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史问询、病例分析及相关检查等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从60~76岁,平均年龄为(65.3±3.4)岁;病程从1~20年,平均病程为(12.3±2.4)年,按照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该标准;其中,有36例昏迷、12例神志模糊、12例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症状;从发病到就医平均时间在30 min左右;经与家属沟通,患者在发病前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首先,进行及时的检查确诊后,给予患者葡萄糖静脉推注,选择50%、40~100 mL剂量,对于部分患者进行了重复推注;并给予10%葡萄糖持续性静脉滴注;对于11.1 mmol/L的患者,给予氢化可的松治疗,剂量为100~200 mg。

1.2.2 护理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全程性的预防性护理;具体如下:第一,由于患者存在交流障碍,所以,采取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的方法,了解患者行为表现、状态,并对患者的资料、病情、病史、发病诱因、检查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第二,对患者低血糖情况进行判断,争取抢救时间,并进行血糖检测、抽血生化实验;该次研究中,对于血糖>2.8 mmol/L的患者进行低血糖确诊并进采取及时抢救;对于

1.3 判断标准

首先,若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回归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则视为显效;若患者部分症状改善,检查结果各项指标有部分好转,则视为有效;若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且检查结果无任何改善,则视为无效。其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护理,60例患者未出现1例死亡,显效39例,占到总例数65.0%,有效21例,占到总例数的35.0%;无1例无效;所有患者在及时抢救与护理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3 讨论

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当糖尿病低血糖发作前期,患者往往会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症状,且伴有昏迷、神志模糊、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抢救,会危及到生命安全[2]。在该研究中,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资料、家属提供信息、血液检测、实验室抽血化验等,及时确诊,采用对症性治疗,并给予预防性的全程护理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症状。在抢救过程中,应该增加全程护理措施,加强预见性,因为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中,可以对神经系统、皮肤、心脏等组织造成慢性损害,为了预防与控制此类事件发生,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全面护理非常关键[3];尤其要注重抢救过程中的各种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情况;另一方面,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治疗、并发症情况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并给予相关案例帮助患者更深入的了解此病的种种情况,安抚患者家属情绪,使其保持平静,并与护理人员、医生进行密切配合,提高抢救中对于患者详细情况的了解;从而与家属通力合作,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抢救团体,以提高治愈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对于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要增加预见性,包括护理人员对此类合并症的可能性风险的评估与判断,尤其是需要与家属进行认真交流、细致沟通,将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情况、平时饮食、所服药物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全面记录、统计,并透过数据分析,为诊断提供依据;还需要在确诊后及时的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为患者补充能量,改善其机体的水、电解质紊乱状况,以及口腔、鼻腔、喉部的清洁,让患者呼吸通畅;在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时,要按照每隔10 min的时间间隔给予抢救期的患者反应监测、记录。当患者抢救成功后,要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从心理因素、饮食结构、锻炼方法、禁忌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安排,让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补充营养,提高自我预防能力,做好各方面的记录,随身携带高糖食物进行低血糖情况的应对;并做好救助卡片,随身携带,为可能性发病后的抢救提供救治信息[4]。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药效果,改善饮食结构,完善锻炼方法,提升治愈效果,有效预防其恶性发展;在护理中,需要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相关数据监测,尤其是对于并发症征兆的了解,从而采取提前预防措施,这是在急诊中护理糖尿病人的关键,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玲,于洋,邱杰.急诊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抢救和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1): 162-163.

[2] 杨林霞,梁雪芳,王颖.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整体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 93-94.

[3] 胡丽玲.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护理临床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2015(24):160-162.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5

【关键词】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预防和护理

随着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猛, 大多数是在家治疗与护理, 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过程中, 常常会发生低血糖症。本文总结了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预防和护理措施的方法和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4月间, 收治低血糖症患者28例, 均为2型糖尿病, 男性15例, 女性13例, 年龄34~85岁, 低血糖发作时末梢血糖值1.7~2.8 mmol/L之间, 其中12例经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后症状缓解, 16例通过指导患者进食后逐渐缓解。

1. 2 低血糖症的原因 ①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②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③食物摄入不足。④过量运动。⑤肾功能减退, 导致对胰岛素和降糖药清除率降低。⑥饮酒过量。⑦肾上腺、甲状腺或垂体功能衰竭。⑧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 以及在哺乳进行时。

2 低血糖症的预防

2. 1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2. 2 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酒, 饮食定时定量。

2. 3 适当运动 应主张轻、中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或重体力活动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2. 4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2. 5 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少量食物, 如:糖果、饼干等。

3 低血糖症的护理

3. 1 常规护理

3. 1. 1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提高识别能力, 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低血糖反应不同的临床表现, 加强病房巡视。

3. 1. 2 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 给予平卧位, 立即监测血糖, 确定是低血糖反应后,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对症处理。

3. 1. 3 护士严格交接班, 交接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重视患者的主诉, 准确识别低血糖反应的能力。

3. 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基础治疗措施。

3. 2. 1 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酒, 饮食定时定量。

3. 2. 2 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少量食物, 如饼干、糖果等。

3. 2. 3 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

3. 3 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极其重要,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性别、病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 并督促其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

3. 3. 1 避免空腹运动, 运动前需适量补充水分, 随身携带食物。

3. 3. 2 运动时间宜在餐后30 min 或1 h最好, 运动的形式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3. 3. 3 运动要规律, 每周3~5次, 持续时间20~30 min为宜。

3. 3. 4 注意外出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 运动后应做好运动笔记, 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3. 4 用药护理 按时按剂量服药, 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3. 4. 1 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可通过葡萄糖异生, 降低磺脲与血浆蛋白结合, 降低药物在肝的代谢和肾的排泄机制, 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应, 因此, 在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应注意, 服药后一定要按时进餐, 防止低血糖症。

3. 4. 2 口服药治疗, 血糖控制仍不理想的患者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嘱患者不要随意改变胰岛素的用量, 防止低血糖症发生。糖尿病患者因体内代谢障碍, 机体抵抗力降低, 易遭受细菌感染, 必须严格操作。掌握胰岛素的正确注射技术, 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 防止产生皮下硬结, 影响胰岛素吸收[1]。

3. 5 监测指导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使用血糖仪进行监测, 正确记录结果并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

3. 6 健康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成败的关键, 是预防和观察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手段之一。为了让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掌握糖尿病低血糖症的预防、自救和自护能力, 在常规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同时,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糖尿病低血糖知识, 充分调动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学习积极性, 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脉搏等[2]。识别糖尿病低血糖症发生时的表现,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如有病情变化要及时送医院救治。健康宣教应定期联系患者, 询问其掌握情况, 对于高危人群给予再次宣教和指导。

4 讨论

作者通过对28例低血糖症患者的预防和护理, 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正确认识, 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按时进餐、服药和打针, 依照病情坚持运动, 有效的控制和预防了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6

目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5 000万,每年以120万人的数目递增〔1〕。慢性高血糖引起的人体多器官尤其以眼、肾、神经以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导致功能不全或衰竭〔2〕。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药物治疗同时积极进行身心等综合护理干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3〕。本文就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全程规范强化的综合护理干预,为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的能力,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得到良好改善,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生命生活质量提供临床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就治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105例,其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61~88〔平均(70.8±12.5)〕岁,职业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约占2/3。随机分为综合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综合护理干预组63例,男36例,女27例,男女性别比为1.33∶1,年龄为61~88〔平均(69.9±13.1)〕岁;病程为2~13〔平均(7.8±4.2)〕年,体重超重者20例,伴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高于正常指标者52例,伴高血压者33例,患者空腹血糖(15.51±2.14)mmol/L;对照组42例,男27例,女15例,男女性别比为1.80∶1,年龄为62~86〔平均(69.2±12.3)〕岁;病程为1~14〔平均(7.9±4.8)〕年,体重超重者14例,伴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高于正常指标者27例,伴高血压者30例,患者空腹血糖(15.07±2.53)mmol/L;两组在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空腹血糖、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评估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单位、联系电话、文化程度、经济状况、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体重指数、疾病认知情况、服药依从性及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判定有无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等微血管病变,根据患者的心电图、下肢动脉多普勒等判定有无大血管并发症等,收集与患者相关的所有信息。同时定期发放调查表,进行系列的调查、分析、研究。设计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调查表,内容包括: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心理及生活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合理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综合护理干预组是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程规范强化地综合护理干预,包括进行2型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服药、运动、饮食、心理干预、并发症防治、自我管理等指导,同时对患者定时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电话咨询服务,2个月复诊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2年后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1.2.1 常规护理措施

①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介绍:内容包括2型糖尿病的诊断、临床表现和分型、并发症的表现等相关知识。②饮食健康教育:糖尿病不论有无并发症、用药物情况及血糖水平如何,都要首先落实并长期坚持饮食治疗。内容包括常用食物的大致热量,慎食或禁食的食物,口服降糖药中饮食的注意事项。③运动疗法:包括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的重要作用,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④指导血糖等指标的自我监测:包括教会患者使用血糖仪以及血糖测量的准确时间、方法并记录。指导患者血脂、血压的测量方法、时间、正常范围。⑤良好的遵医行为:包括要求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特别是严格服药方法、剂量、了解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预防方法。应熟悉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和正确注射胰岛素技术、注射部位及方法。⑥心理健康指导: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甚至会有悲哀、烦躁、抑郁的心理状态,对生活失去信心。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相关知识的指导能够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正确地认识、面对疾病,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积极、自觉地配合治疗。

1.2.2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全程规范实施本组强化护理措施干预。内容包括:①饮食干预:饮食治疗的重点是为病人决定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理想比例以及详实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既可满足身体正常所需,又可配合药物、运动等措施,良好的控制血糖及相关指标。包括:保持饮食均衡,每日饮食种类包括谷类、蔬菜、蛋白质,可适当增加粗纤维摄入;培养良好的饮食规律和习惯、定时定量,不可饥饱无常;根据每日热量摄入的标准,患者掌握饮食控制的标准计算方法〔4〕。②运动干预:运动疗法的目的,是可以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及其他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轻体重,降低脂肪及血液黏度,并且能够降血压,防止并发症。让患者掌握根据个人情况实施运动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运动的方式方法、合适运动量的把握,及运动前、中、后的注意事项。③认知及自我管理干预:向患者讲解2型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并针对患者的认识误区进行重点指导。同时通过对患者能力的评估进行不同程度及不同形式的健康指导,包括定期举办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宣传资料、课后咨询等方法,使患者和家属了解2型糖尿病的诊疗知识及预防措施、服药的重要性等,2型糖尿病与运动、情绪、饮食以及不良嗜好的关系及其危害性。对年龄偏大或其他特殊情况者,采取一对一指导方法以及家属代学方式,普及自我防治知识。每月电话随访或家访及1~2次,并指导患者监测血糖、血压水平,监督患者护理干预的执行情况。④并发症、伴发症防治干预:掌握低血糖发生的先兆症状(头昏眼花、心慌、汗出、饥饿感、恶心、面色苍白等),出现时应积极采取的正确措施;重视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抗感染能力较弱,应掌握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方法措施及出现感染后的简单处理策略。熟悉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伴发症及日常保护措施,如四肢皮肤的护理保护:由于2型糖尿病为慢性疾病,常有周围神经的损害,患者双足常常感觉迟钝或感觉能力下降,平时对于双足的泡洗水温一定不可过高,以免出现烫伤继发感染或坏疽。

1.2.3 效果观察

患者均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6个月,复查空腹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情况,统计两组患者2年后并发症情况。参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空腹血糖≤7.0 mmol/L,非空腹血糖≤10.0 mmol/L为血糖控制良好;血压控制标准,按照1999年WHO制定的理想血压控制值为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进行,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干预6个月后及2年后并发症情况、血糖、血压及血脂异常例数变化见表1。综合护理干预组干预后、干预6个月后血糖、血压及血脂异常明显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减少(P<0.05,P<0.01)。综合护理干预组干预后大血管和微血管改变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血压及血脂异常例数变化,表2 两组患者2年后并发症出现情况比较(略)。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应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原则。患者除了遵循医嘱合理服药外,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限酒戒烟,舒缓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同样非常重要。通过进行系统性科学健康教育,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掌握2型糖尿病诊治和保健知识,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血糖、血压等的影响;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正确合理用药及坚持用药的重要性。通过强化饮食、运动、认知、并发症、伴发症防治等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2型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率,使他们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良好的遵医行为,以达到良好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出现的目标。糖尿病常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可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合并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情况与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等临床指标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有关密切〔5〕。

规范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丰富和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出现、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其预后。以此显著减少致死、致残率,提高了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69.

2 尤黎明,吴 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34.

3 肖晓燕,兰佳庆,侯绍蔚,等.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的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4):402.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7

关键词:全面护理干预;治疗;2 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85-02

糖尿病胰岛素强化的治疗是指对病患实施适当的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每天对病患注射胰岛素使体内的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是讲过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胰岛素强化的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但是病患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不能对低血糖进行防范和医治,可以导致病患的心脏等器官发生严重的损坏。所以在强化治疗的过程当中如何有效的防止低血糖发生,降低低血糖对病患的伤害程度,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全程护理干预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资料。收集2010年3月-2011年8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初发2 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病人150例。都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经过相关检查可以确诊为初发2 型糖尿病。实验组75例,男45 例,女30例,平均年龄在30.21-40.35岁之间;对照组75 例,男37 例,女38 例,平均年龄37.02-50.28岁之间,疾病史为2 周-3年。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大小、文化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方面都没有统计学差异。

1.2 研究方法。观察组对病患进行正常治疗和护理外,还对其实现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等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只对病患进行正常治疗和护理。

1.2.1 健康教育方式:采用专人一对一的辅导讲解模式,告诉病患及其家人疾病发生的原因:胰岛素注射太多、运动或过度、不能按时吃饭休息、情绪不稳定、过度饮酒等。指引病患减少以上原因;向病患及其家人讲解低血糖并发症的表现,教会其应对方法及如何寻求紧急救助和自救方法;告知病患及其家人低血糖的发生对病患的巨大危害,提高病患及其家人对低血糖的重视及认识能力。

1.2.2 饮食、运动干预:指导病患合理控制饮食并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有氧运动,详细的告诉病患在运动的过程中如何对低血糖的预防。

1.2.3 心理护理:糖尿病病患在接受治疗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所以,护理工作人员要多与病患进行沟通,倾听病患的诉说,有效了解病患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从而消除病患的悲观情绪,并解释病患提出疾病方面的疑问,使病患在心理上能很好的对待疾病,积极配合医治。

1.2.4 规范操作:相关护理人员在对病患注射胰岛素的过程中要遵守相关操作规程,把握好注射剂量,药物在注射之前要摇匀。同时要告知注射过程中的不良事项等。

1.3 统计学方法分析。应用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用X2检验,所表现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患在对低血糖防治知识掌握程度对比表详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低血糖防治知识掌握程度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患在低血糖发生原因对比表,详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漏餐、饮食不合理、活动过度、注射过量、原因不明、饮酒过度是研究资料中低血糖反射的主要原因。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患血糖监测次数和低血糖发生概率对比表详,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观察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具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患在对低血糖防治知识掌握程度对比表结果说明:观察组显效67 例(89.3%),有效7例(9.3%),无效1例(1.3%),对照组显效52 例(69.3%),有效19 例(25.3%),无效4 例(5.3%),两组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患在低血糖发生原因对比表显示:原因依次为漏餐、饮食不合理、活动过度、注射过量、原因不明、饮酒过度。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患血糖监测次数和低血糖发生概率对比表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血糖观察次数分别为1502和1548、低血糖发生次数11和26、有症状低血糖12 和25、无症状低血糖1和4、餐前低血糖10和23、餐后低血糖1 和4,观察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具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全面的说明了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当中,能够很好的控制血糖,使病患体内的血糖在短时间内达标,但是诱发低血糖是其主要问题,如何预防和治疗低血糖是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调查研究说明2 型糖尿病病患发生低血糖主要原因是漏餐,其次是饮食不不合理,由此我们在护理中要加强合理饮食的教育。从研究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全程的护理干预在低血糖的防范中非常重要,向病患及家人宣教和说明低血糖防治的各种知识,可以有效提高病患对低血糖防治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进而提高病患及家人对低血糖疾病的重视程度及判断认识能力,有效减少了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过程当中低血糖的发生概率,对于提高病患治疗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谭立新. 2型糖尿病患者拒绝胰岛素治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06)

[2] 钟涛. 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首次接受胰岛素治疗中的应用[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23)

[3] 谭志红.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后的心理障碍及护理干预[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3)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8

【关键词】 糖尿病足;预防;护理

糖尿病足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下)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尽管如此,糖尿病足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关键是让糖尿病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足的发生及危害,并能正确地进行足部防护。现将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患病人数也日益增加。国外糖尿病足发生率高于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5.08%~6.3%。在欧美国家患病率较高,约占糖尿病患者的10%,有关文献报告我国糖尿病足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1%~2%[1]。临床资料报道,我国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与糖尿病病程相关,糖尿病发病5年、5~10年和10年以上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率分别为22.6%、23%和66.7%。

2 糖尿病足的分类和分级

正确对糖尿病足进行分类和分级有利于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正确判断预后。根据病因,糖尿病足分为神经性、缺血性和混合型。国内糖尿病足溃疡主要为神经-缺血混合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分级方法为Wagner分级法。Wagner分级法: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1级,皮肤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2级,有较深的溃疡存在,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5级,表现为全足坏疽。

3 糖尿病足的病理生理学

糖尿病足主要是神经、血管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2]。神经和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内在因素,在此基础上,足部受到外伤,如果伤口有感染存在就很容易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周璇[3]提出根据糖尿病足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及护理。

4 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足部的危险因素。多种足病危险因素共存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猝死。糖尿病患者足溃疡和坏疽的高危因素有:①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②周围血管病变;③以往有足溃疡史;④足畸形,如鹰爪足、Charcot足;⑤有脚垫(胼胝);⑥失明或视力严重减退;⑦合并肾脏病变,特别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者;⑧老年人,尤其是独居生活者;⑨不能观察自己足的患者;⑩糖尿病知识缺乏;感觉缺失(用特殊的尼龙丝检查触觉);根据Wagner分级法定为0级的患者[4]。对上述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足部知识教育和保护,使其防患于未然。

5 糖尿病预防和护理

糖尿病伴有外周神经病变者,对痛觉不敏感甚至消失,如出现小的创伤很容易导致溃疡发生,加之供血不足,免疫低下,溃疡迁延不愈,最终导致坏疽甚至截肢[5]。科学知识的匮乏使得糖尿病患者忽视了预防,这是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最大隐患。研究表明降低并发症是减轻糖尿病经济负担的重要途径[6]。

5.1 糖尿病足的预防性检查 定期足部筛查成为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的关键。应当把足病及危险因素筛查作为糖尿病足预防的第一步[7]。

5.1.1 神经系统检查 主要是了解患者是否仍存在保护性的感觉。包括温度觉、触觉、痛觉、震动觉定量阈值测定,其中S-W尼龙丝(Simmes Wein steinemonofilament)触觉检查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评价手段。此检查法经济省时,简单易行,重复性好[8]。

5.1.2 压力测定 了解患者有无足部压力异常,有助于糖尿病足的诊断,如MatScan系统、FootScan系统等。对于压力分布明显异常者,通过进一步对患者步态进行分析,来预测糖尿病足的危险性,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5.1.3 循环障碍检查 通过触诊,扪及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来了解足部大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建议患者行踝肱比值(ABI)测定,此项检查无创伤、准确性较高,是客观反映下肢血压与血管状态的非常有价值的指标,跨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 TcPO2)也能反映周围动脉的供血。 另外,血管超声和造影检查、核磁共振、X线检查均有助于了解下肢血管闭塞程度、闭塞部位和有无粥样斑块。

5.2 糖尿病足的日常防护要点 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足部的日常护理,对避免足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5.2.1 控制血糖及其他合并症 稳定血糖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基础,并且高血糖也易发生感染。方巍[9]认为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该积极控制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IDF(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坚持糖尿病综合治疗方案[10]。由于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动脉硬化,这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肢体缺血的基础,所以,一方面要严格戒烟,因为烟草中含有去甲烟碱,能使血管痉挛,加重局部缺血缺氧,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血压,坚持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低于6 g,同时积极控制其他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改善营养不良状态和纠正水肿等。

5.2.2 加强足部检查 糖尿病足的预防开始于糖尿病确诊时,由于糖尿病足患者一半以上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应定期检查,且应始终坚持。每年1次全面的足检查,了解有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糖控制情况及之前有无足部疾患、胼胝或溃疡形成等[11]。如有危险因素存在,至少每半年检查1次,如有并发症,则应每季度检查1次,并积极治疗并发症[12]。

5.2.3 皮肤护理 ①每晚用温水或中性皂洗脚,水温不超过40℃,如泡脚不宜超过20 min,而后用吸水性强的浅色毛巾擦干,特别是足趾间要擦干并防擦破[13]。②学会正确修剪趾甲,可以顺横向修剪,再用锉刀磨平边缘,避免剪得过短,如视力欠佳,可由家人代劳。③皮肤干燥时,涂抹护肤油(趾间除外),并充分按摩至吸收。④ 按摩足部时要从足尖开始,逐步向上,这样有利于血液循环。⑤如果发现脚垫(厚皮),可以用木砂纸轻轻磨去表皮,不能用刀削,如有鸡眼,不可自行切割,使用化学性药物需遵医嘱。若有真菌感染,应积极治疗。⑥寒冷季节,不要使用热水袋、取暖器及电热毯等,以免烫伤皮肤,同时注意防冻伤,可穿加厚棉袜保暖。

5.2.4 适当锻炼 适当运动与按摩可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糖尿病患者每日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 min,如甩腿、提脚跟-脚尖、下蹲等。睡前及晨起时,平卧交替抬高双下肢约20°,每天2~3次,每次10~20 min,可循序渐进,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5.2.5 避免外伤 由于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从而导致感觉缺失,足部易受到外部损伤,因此,必须加强注意生活细节,避免外源性的伤害。可于每天洗脚后检查足底、足背及足趾。如果足底看不清,可在地上放一面镜子来检查。看有没有伤口、水泡、皮肤干裂、颜色青紫或苍白。触摸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检查有无皮温增高或感觉异常等,如有伤口,应及时就医。冬季要注意保暖,以免发生冻伤,不可使用取暖设备,以免烫伤,不要赤足走路,每次穿鞋前要检查鞋里面是否有小沙粒、异物等。一旦脚部有损伤,应立即就诊。

5.2.6 选择合适的鞋袜 很多糖尿病患者足部受伤的原因都是由于鞋子的不适造成的[14],过小、过硬、过窄的鞋子都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鞋袜时应注意鞋子材质,皮透气网眼面料制成,鞋内加深设计,要有足够的足趾空间,保证最佳的舒适性,鞋底和鞋垫要有一定的弹性以达到减震效果,鞋内部光滑,没有任何粗糙接缝,袜子采用无缝设计,具备透气、吸汗、舒适和防菌等特点。室内和室外均应穿着合适的鞋袜,每天检查是否平整、有无破洞并及时更换。穿鞋之前应检查鞋子的内部,注意有无粗边、裂隙或石子沙粒,做到及时修补或清除。

5.3 心理护理 大多患者糖尿病史较长,治疗要求高,经济负担较重,常常伴有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针对患者年龄、性别、生活习惯、文化水平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我们要认真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加深对糖尿病足的理解,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将足部防护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提高其生活质量。在家庭护理干预中,要求家属或照顾者参与,指导他们如何帮助、支持患者,以促进足部的预防保健。

6 健康教育

目前,国内外都在探索糖尿病教育的最佳方式,刘一鸣[15]认为患者通过医疗服务机构的途径获取相关知识较为专业,近年来应运而生的糖尿病专科护士为糖尿病患者实行专业化、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16]。糖尿病患者住院或门诊接受短期健康教育,所获得的糖尿病基础知识及足病防护知识很容易淡化、遗忘,因此,有必要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糖尿病足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强化教育,其内容包括早期如何识别糖尿病足、日常足部防护、足部问题的应对及糖尿病治疗的综合方案等,让其认识到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和预防的重要性,并能付诸于行动[17]。

教育护士可以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如播放录像、发放手册、开展健康讲座、家庭访视、电话咨询及病友联谊会等,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并采取口头提问或书面考查等方法评价教育效果[18]。

7 小 结

实践证明,通过护士有效的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能够掌握并运用足病的防护知识,并争取获得家庭及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达到预防糖尿病足的目的,可以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19]。

参考文献

[1] 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05.

[2] 刘继前.糖尿病足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J]. 疑难病杂志,2007, 6(6):375-377.

[3] 周璇.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预防及转归中的作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08,10(9):120.

[4] 刘芳,王淑贞.糖尿病足60例分析及预防[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139-140.

[5] 苏星明,胡菊华. 护理程序在糖尿病足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8):25-27.

[6] 楼青青.沈犁,赵芳,等.糖尿病护理论坛暨STENO中心高级护理教育和实践课程纪实[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6.

[7] 胡晓昀,钱培芬.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危险筛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9, 9(3):51-53.

[8] 王瑞洁.加强糖尿病足的健康宣教及自我防护[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1):75-76.

[9] 方巍.不同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89,94.

[10] 许清丽.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足临床疗效及其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9):31-32.

[11] 安美叶,张庆兵,王晓燕,等. 糖尿病足60例临床护理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8):767-768.

[12] 鲁萍.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5):769-771.

[13] 沈杰,李湘萍,贾冰.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足的行为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4):2280-2283.

[14] 石在红.糖尿病足35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60-62.

[15] 刘一鸣.糖尿病足的护理进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77-78.

[16] 周佩如,李亚洁,黄洁微,等.专科护士门诊开展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筛查及健康教育的效果[J].广东医学,2008,29(6):1060-1062.

[17] 周爱民,黄木红,蔡剑梅,等.强化教育对糖尿病病人足部自护能力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 25(1):162-163.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9

[关键词] 老年; 糖尿病; 糖尿病足;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57-0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1]。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主要是血管和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可导致下肢血流供应减少,足部发凉,导致下肢麻木、浮肿、疼痛、皮肤紫绀,温度降低,感觉异常,易损伤形成溃疡、感染并难以控制,这是发生糖尿病足的基本因素。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加之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糖尿病足群体也在逐渐扩大。因此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做好糖尿病足的预防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患者痛苦最有效的方法。现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0年1~6月收治老年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12例(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65~80岁。糖尿病病程最长30年,最短5年,入院后均进行血糖监测,空腹血糖7.7~13.1 mmolL,餐后血糖13.8~3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5%~7.5%。

2护理方法

2.1健康教育:(1)健康教育在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明白控制血糖的重要性,采取发放知识手册,开办学习讲座,当面示教等形式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或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糖尿病足的危害和可预防性,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健康行为。(2)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的强化控制达标能肯定地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并发症[2]。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3],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阻止或延缓周围神经和周围血管病变发展,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3)正确合理的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走出“饥饿疗法”的误区,避免饥饿诱发相关激素分泌,引起血糖反跳性升高,加重对身体的损坏[4]。按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约占20%~30%的比例分配饮食处方,按1/5,2/5,2/5或各1/3分配的比例,制定三餐食谱,多选谷类、玉米、黄豆等粗杂粮及瘦肉、鱼、乳制品以及高纤维食物,少食多餐,减少动物性脂肪摄入[5],注意营养搭配。对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应该控制脂肪和盐的摄入,禁止饱餐,绝对戒烟限酒。

2.2足部护理

2.2.1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足部护理可降低足部溃疡的发生率下40%~80%[6]。(1)加强检查:每日检查足部,注重足部皮肤是否有水泡、擦伤、裂口,局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皮肤色泽及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和双脚皮肤温度的变化情况;(2)足部皮肤护理:每晚用38~40 ℃温水泡脚20~30 min,洗完脚用柔软浅色毛巾轻轻拭干,包括足趾间,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感觉是否正常,足部干裂可涂羊脂油、营养霜保护足部皮肤,不要使用刺激性肥皂。禁用热水袋。(3)积极预防足外伤:避免受伤和感染是的预防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根本措施,选择适宜的鞋袜,应选鞋前部宽大、使脚趾能完全伸直、可稍活动为宜的布鞋及帆布鞋;选择对皮肤无刺激、松软、保暖、袜口应宽松的棉线袜[7]。(4)足部按摩:按摩足部,可以促进足部末梢的血液循环,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30 min,动作轻柔,从趾尖开始向上按摩,血液循环明显改善,有利于糖尿病的恢复[8]。

2.2.2患足局部的护理:糖尿病足皮肤水疱一旦形成,应根据水疱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1)压力不大的小水疱不必穿破,用碘伏消毒后再用消毒纱布包扎,任其自行吸收。(2)压力大或体积大的水疱,宜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使疱内压力减小,而后进行消毒与包扎。(3)水疱破裂形成溃疡时,应对伤口进行常规消毒、清除坏死组织,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多者可先用1%~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创面,再用0.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局部用庆大霉素24万U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冲洗,最后创面可用庆大霉素+胰岛素+山莨菪碱或地塞米松纱布湿敷,3次d,待坏死组织分泌物减少时使用湿润烧伤膏治疗[9]。同时局部配合使用氧疗[10]红外线灯照射。护理人员还应密切观察伤口是否有异味、出血或脓性分泌物,有渗出的创面需做深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为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并随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但伤口包扎不能太紧,以免影响血运引起软组织损伤甚至组织坏死,同时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伤口愈合。在处理水泡和溃疡创面过程中要配合全身用药,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织营养,促进创面愈合。

3结果

12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过全身综合治疗,11例痊愈,1例好转,空腹血糖4.7~6.5 mmolL,餐后血糖6.7~11.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4.1%~6.3%。

4讨论

糖尿病足发病率高,特别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目前对于因糖尿病所致的末梢神经和血管病变尚不能彻底预防。但控制血糖、加强护足部护理和避免危险因素的伤害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溃疡的关键。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检查,进行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开展糖尿病足病的预防性护理,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晓萍.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的分析和预防.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1):1137.

[2]金文胜,潘长玉.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中华内科杂志,2002,(4):217.

[3] 赖朝蓬,白昆霞.糖尿病足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4):2827.

[4] 龚茜芬,邹彦君,杨晶.构建糖尿病住院患者饮食管理新模式的探讨.重庆医学,2007,36(2):123.

[5]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7-438.

[6] 李美静,娄军涛.糖尿病性溃疡的处置.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25.

[7] 张秀璞.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3):190.

[8] 曹宏伟,张希荣,王艳红,等.涌泉照射与按摩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针灸临床杂志,2001,17(6):35.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10

由于现代人饮食结构改变,运动量减少,精神压力增加,三高症已经成为我国中年以上人群的常见疾病。三高症在早期时常毫无症状也无异常感觉,往往体检才被发现。也恰恰是因为早期的症状不明显,三高症易被人们忽视。但是三高症一旦发展到了晚期,往往并发很多严重疾病,甚至引起死亡。

三高症直接的危害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动脉硬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只要控制和预防三高症,即可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三高症是可以预防和消除的,及早发现和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于中老年人群,要定期做体检,并在医生的指导建议下,进行必要的预防工作,以便“防患于未然”。

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达到18.8%〔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递增,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将继续增加〕,但是真正清楚自己血压的人并不多,中国高血压病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以及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一般在短期内对人体影响不大(严重高血压除外),诊断也比较容易,但是长期高血压的病人,其并发症却是人类健康的超级杀手!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都是其常见并发症,其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有统计显示,高血压者发生脑中风的概率是正常血压者的7.76倍。

中年以上人群,常出现以下症状者,应该去查一查血压。有后脑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感者;下蹲以后再起立时感到眩晕者;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者;常常感到心悸气短者;常见手指、脚趾或其他部位麻木者以及部分失眠患者。如果血压轻度偏高,前期可以从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调节,并随时去医院进行体检;严重者须采取药物降压措施。

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到: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线。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综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从指南中我们可以看到,减少高血压发生的关键措施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就是我们要树立起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60%,服药率为40%,控制率达25%;2000年以上三者分别达到70%、59%和34%;与此同时,我国在200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群上述三者只有30.2%、24.2%和6.1%。由此看来,我们还应该继续扩大宣传高血压的预防!

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还提到:血压从110/75mmHg起,人群血压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病危险呈连续性正相关。正常高值血压(120~139/80~89mmHg)者,也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发生。我们的降压目标是:普通高血压者的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人的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者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高血压的发生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不良的饮食习惯主要包括:盐摄入过多,能量摄取过多,钾、钙摄入不足;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烟酒过量、心理因素。如果能够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积极参加体检,可以预防或者控制高血压的发生。

糖尿病的危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于预防糖尿病以及对糖尿病的早期干预,很多人还不太了解。其中,糖耐量降低就是糖尿病的早期危险信号!

糖耐量是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当人体糖耐量略有减低,大多数人可能并无明显的不适感,所以许多人不重视,也不采取任何治疗手段。但是,有关专家指出,糖耐量降低者虽然不等于已经患上糖尿病,但往往意味着胰岛功能已经出现不正常,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出100倍。这部分人会出现三种结果:一种是患上糖尿病;另一种是维持现有状态不变;还有一种是通过积极治疗或饮食运动调理恢复正常。研究结果表明,糖耐量降低者若不积极治疗干预,近67%的患者可转变为糖尿病。这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那些平时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人当头一棒――必须开始注意自身的健康了!

医院通常会对疑似糖尿病患者进行糖耐量测试,如果糖耐量试验服糖后两小时血糖介于7.8~11.1毫摩/升,表明机体糖耐量能力减低,也就是说身体对糖的吸收和利用比正常人差了。糖耐量减低无明显不适感,但一定不可掉以轻心。

40岁以上的人,应该定期做一次糖耐量检查。一方面,如果健康出现问题了,我们可以进行早期干预,防微杜渐;另一方面,如果身体健康,我们也相当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不用为自己的身体担惊受怕。因为一旦糖耐量异常演变为糖尿病,将无法逆转。虽然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控制得很好,但是糖尿病却无法从根本上治愈!

此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人群也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这部分人群应该采取必要预防措施,如减轻体重、加强锻炼等。

高脂血症是指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异常增高,并引发一系列临床病理变化的病症。高脂血症分成四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由于饮食因素、遗传因素、运动量过少或者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高脂血症在我国呈现出爆发的局面,甚至发生在儿童身上。

高脂血症的早期表现常有,体力劳动时有心慌、气短和呼吸困难表现;上楼时易出现胸闷、心悸;经常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缓慢、持续工作能力下降。如果时常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查一下血脂。

血脂增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原因之一,其中大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附着在血管壁上,导致心肌梗塞、脑梗塞、肾动脉硬化等。高脂血症高危的人群可以通过增加有氧运动、合理控制饮食、戒烟限酒、调节心情来预防,也可以通过医生的帮助采取减肥、低盐、低脂、低糖药膳和中西药物来治愈。

很多老年人因为年龄增高,身体虚弱,代谢功能下降,容易患上“三高”,中年人大多数原因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导致“三高”,对于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采取适当的医疗手段降低“三高”。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11

关键词 个体化 运动处方 社区 糖尿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4-0037-03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糖尿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1],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五驾马车”中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等方法有所偏爱,而对运动治疗的依从性及长期坚持仍存在较多问题[2-4]。本文应用自编的个体化运动处方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探讨运动处方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象来源于2010年芷江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①本社区居民;②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诊断标准;③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增高;④愿意接受调查和运动疗法。排除标准:①有其他严重心、脑、肾、眼底并发症及运动禁忌证;②沟通困难,有精神性疾病过去史或家族史者;③难以完成全程干预者。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其中3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号为干预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各150名。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按照个性化、全面性、有效性、安全性、渐进性运动原则,为每名患者度身定制个体化运动方案,干预时间为1年。

1)制订程序 ①一般调查;②健康体检,临床检查和功能检查;③运动试验;④体力测验。

2)运动项目选择 ① 糖尿病伴有心血管病变者 自编中医降糖体操进行锻炼;②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血糖不稳定者 给予太极拳 + 极慢速步行或散步;③ 有视网膜合并心血管病变者 给予极慢速步行或散步;④ 血糖控制良好者 给予华佗五禽戏 + 快速步行;⑤ 糖尿病控制不良但无并发症 采用长距离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爬山等运动方式为主,并辅以太极拳、华佗五禽戏、迪斯科健身操等。

3)运动强度选择 常用的方法为年龄减算法。计算公式:每分钟最高心率数减去年龄乘以70%~85%,约相当于50%~60%的最大耗氧量。一般40岁及以上患者心率控制在140次/min、50岁及以上患者130次/min、60岁及以上患者120次/min以内为宜。血糖不稳定、脆性糖尿病运动强度进一步降低。

4)运动时间选择 一般每周3~4次为宜,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40 min,餐后1 h或下午运动最好。为了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中老年人最好养成长年进行运动锻炼的良好习惯。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水平降低,疲劳后恢复的时间延长,因此运动频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5)运动日记 记好运动日期,内容包括运动项目、强度、心率、持续时间、自我感觉、有条件的包括运动后血糖。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及身心特点的不同,做到个别对待、自监自控、全面锻炼、负荷适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1.2.2 对照组

门诊糖尿病常规药物治疗,饮食和运动保持原状,卫生站点进行血糖定期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2.1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计算机核对纠错,用SPSS 11.0对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对象失访率

干预1年后,有13人因为拆迁、搬家、住院、死亡等原因中途退出,实际完成全程观察287人,其中干预组实际人数146人,对照组实际人数141人。

2.2 干预6个月后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均见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

干预12个月前后比较,干预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糖控制情况好于对照组(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对糖尿病的危害民众都有所了解,但对疾病的发生、防治及预防未引起重视,不断上升的糖尿病罹患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许多病人比较注重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而对于运动治疗尚不够重视,同时也缺乏合理运动的方式、强度、时间、频度等知识的指导。

从干预结果分析,通过6个月的运动治疗后,干预组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所下降,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下降,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善(P>0.05)。提示运动可增加肌肉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量,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5]。运动的过程是机体消耗能量的过程,适度的活动使肌肉等组织消耗的葡萄糖数量增加,因而可降低血糖。

运动治疗是2型糖尿病综合防治中重要的基础疗法,合理的运动可直接和间接影响血液中的许多成分,改善体重、脂质代谢及负性情绪,控制高血糖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运动疗法,可以使患者血糖下降,从而减少降糖药物的应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长期用药造成的肝损害[6]。没有适当的运动治疗,单靠其他治疗就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但是每个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是存在差异的,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既不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又可避免因运动过量或不当带来的不良反应。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每次运动前要先做5~7 min的热身准备活动,运动后要做放松整理活动,不能突然停止运动。当运动出现轻度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周身发热、面色微红、轻度出汗时,表明运动量相对适宜。靶心率是有氧运动强度是否合适的重要指标。中老年或慢性病人群,靶心率控制在(170-年龄)左右为好。②不宜在清晨未进食时运动,锻炼的时间最好改为上午9时以后、或傍晚时。③运动中或运动后要喝些白开水,以补充体液的消耗。④应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并根据病情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运动疗法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达到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专家组.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2.

[2] 彭绩, 熊静帆, 周华, 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因素对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6): 506-507.

[3] 胡鹏, 徐蓉. 早期筛查与护理干预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效果[J]. 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6): 533-534.

[4] 黄俊, 孙彦文, 赵琬, 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临床选择性筛查效果[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2): 150-151.

[5] 王秋月, 刘国良. 生活习惯与糖尿病[J]. 医师进修杂志, 2000, 23(9): 8-10.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12

妊娠糖尿病的危险性不仅局限在怀孕期间,连分娩时和生产后都可能为产妇和孩子带来危害,患者仿佛进入了一个既漫长又充满危险的“旅程”。因此,美国妇产科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了建议,高风险群怀孕女性应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其中包括饮食调整、运动及维持适当体重。

面对“来势汹汹”的妊娠糖尿病,除了更好地治疗,预防及管理更加重要。健康与疾病发展起源(简称DOHaD)学说显示,女性在怀孕前/怀孕期间的健康,有可能会影响她及其孩子未来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如果女性选择暴饮暴食、肥胖、压力、吸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其孩子在未来罹患糖尿病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概率都会随之增加。另外,近年来表观基因遗传学也提出了,新生儿未来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预估,已经有可能实现。

糖尿病有五大常见并发症,同样可以发生于妊娠糖尿病患者身上。一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小血管长期累积受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糖尿病肾脏病变:泛指出现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的各种肾脏病变,也是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三是糖尿病神经病变:这是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其中以足部周边神经病变较为常见。四是心血管疾病:临床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出2-4倍。五是中风。

妊娠糖尿病患者怀孕期的风险包括意外流产、早产、妊娠毒血症;胎儿分娩时有面对婴儿过大的风险,进而导致各种相关健康问题,其中包括必须剖腹产、发生肩难产的情况、分娩时血糖过低、呼吸困难;母亲生产后风险仍未消逝,其中多达70%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会在未来10年内发生2型糖尿病,发生新陈代谢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3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高1.7倍。

妊娠糖尿病还会祸及胎儿。研究发现,患者后代罹患2型糖尿病或前期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提高5倍,发生新陈代谢疾病的风险高出4倍,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增加2倍。此外,妊娠糖尿病还有并发症的风险,例如,对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等器官会造成严重伤害。唯有正确防治,才能避免这些风险。

近年来,糖尿病杀手“横扫”老、中、青年,连儿童也深受其害。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五个“防糖”小建议,呼吁全民众踏出预防糖尿病的第一步!让糖尿病肆虐成为全球健康杀手的重要因素,其实是知易行难的人心,例如,对糖尿病掉以轻心、缺乏健康意识、延误治疗、不遵照医嘱等等。糖尿病目前虽然不能根治,却可以控制,早发现、早治疗的患者,甚至能够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品质和寿命,遗憾的是,很多人却往往选择“不去了解、不愿知道”这样的“鸵鸟”方式来面对糖尿病。“我还年轻,谈预防还太早?”“我是患者,预防已经太迟?”其实,预防疾病从来不会太早或太迟,只要愿意开始从“基本”做起,一样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建议1:多锻炼、多运动坚持定期运动的好处数不胜数,可以减轻体重、降低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以帮助维持正常血糖值等。研究也显示有氧运动和阻力锻炼有助于控制糖尿病,且双管齐下可达到更好的血糖调节效果。

建议2:增加纤维摄取有些人觉得纤维很粗糙,纤维多的食物很难吃。但是,摄取足够的膳食纤维能够带来很多健康好处,包括改善血糖控制以降低糖尿病风险、减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让人有饱腹感,进而有助于减轻体重等。蔬菜、水果、坚果、全谷类都是富含纤维的食物。

建议3:选择全谷类全谷类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风险及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美国哈佛大学曾经进行过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全谷类的碳水化合物摄取愈多,糖尿病风险愈低。精制加工食物会增加升糖指数,提高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效率,因此不利于血糖调节;全谷类则保存了食物的丰富营养,达到预防、改善糖尿病症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