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屈原的古诗一首

屈原的古诗一首

时间:2023-06-01 08:51:05

屈原的古诗一首

第1篇

[关键词]端午节;古诗词;审美意蕴;悼念屈原;端午习俗;龙舟竞渡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2102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称为“端午”呢?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最为普遍的说法有四种。一是历史人物纪念说,牵涉几个被纪念的对象,主要有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二是龙图腾崇拜说,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是源自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三是恶日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四是夏至说,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关于端午节的别称也很多,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等。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节俗活动。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端午节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并被广为传诵,为端午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本文拟从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中蕴含的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和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其中“文化意义的魉怠笔谴统节日精神的体现,节日也依靠文化得以更广泛流传。在历史人物纪念说中,主要涉及五位悲剧性人物,他们或孝顺,或忠诚,或坚韧,或不贪功好利,或忧国忧民,但结局都很悲惨,但他们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把端午节与这些人物联系起来,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对美好品质的选择。而关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一是为适应节日纪念归一化趋势,人们必然会在传说人物中进行淘汰、选择;二是因为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行廉志洁,他在楚国国将不国时,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表达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国家的依恋与热爱,他爱国忧民的精神因而具有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论,使屈原成为民族的精神典范。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忠臣屈原这一形象并加以褒扬,在文化与政治权力的双重作用下,大约在隋唐时期,屈原成为端午节文化的核心。两千多年来,许多仁人志士以写诗填词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赋予端午节浓浓的诗情。

如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由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单纯悼念屈原的比较少,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诗人借屈原来暗喻自身。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发“不遇情怀”: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诗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人们江上竞舟,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屈原沉江自杀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词人陈与义在国家遭受兵乱,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时,在端午节感慨万千,作了首《临江仙》来凭吊屈原,怀古伤时,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这些对端午有感而发的诗词,大多是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借赞扬屈原的精神来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都给予了最高的敬意,这个主旨赋予端午节古诗词浓厚的精神意蕴美。

二、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

端午食俗有吃粽子,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还有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栓五色丝线、戴香包等习俗。因为仲夏五月正值植物葱茏,生机盎然,天气渐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加上科学知识的缺失,使古人对五月有了“毒月”“恶月”的印象。阴阳五行说认为夏历五月在午位,初五再逢午,就是重午。午在八卦中居离位,离属火,丙亦属阳火,所以遇到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那就是太阳热到了极点,这天也就是“毒日”,古人甚至认为“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都是从五月五日午时开始出现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各种办法来除去瘟疫,因而出现了颇有节日特色的饮食和佩饰。在避邪驱瘟的传统习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体现一种别样的节日风情,古诗词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关于食粽风俗,唐代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宋代诗人韩元吉 “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的诗句,表达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首词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意境高雅,浪漫香艳,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北宋大诗人苏轼的《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将开展浴兰活动,节俗淳朴纯真,气氛浓郁;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端午风俗宛在目前。

对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来说,端午也是难得的闲适愉快。他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具体描写了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节日习俗本身就是一种美育的载体,人们在过节时参与这些习俗礼仪,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美的熏陶。古代诗人将这些习俗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让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

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久远而广泛的民俗文化活动。据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祀节日。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端午节被赋予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内容,龙舟竞渡也成了祭祀屈原的习俗。晋・周处《风土记》:“端午烹鹜角黍……竞渡。”可能是对“竞渡”的最早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从一种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龙舟文化的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协作性特征决定了龙舟文化的大众化属性。哪里有龙舟赛,哪里就有激动的人群。赛龙舟也成为很多文人捕捉灵感、展示才华的大好机会。千百年来,关于端午赛龙舟的诗词佳句不计其数,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竞渡美景。

唐朝时,被封为燕国公的诗人张说在岳州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下了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诗作《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短短几句,就生动地再现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中唐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扬扬百字,活灵活现地记述了一场龙舟竞渡,将自然景象的美好、竞渡魅力的无穷、争先气氛的热烈融为一体。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Z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

宋朝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用白描手法,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

第2篇

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

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我们永远纪念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3篇

[关键词]古典意象;民族记忆;归属;人生理想;独立人格

Abstract:The thick national memories are contained in Yuguangzhong’s pomes, he tries to read history and culture poetically, proving himself-consciously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article wants to analyze the classic image of Yuguangzhong’s poems, realizing the classical complexity. This classical complex boils down to three dimensions: first, the strong national belonging; second, the free and unfettered ideals of life and the universe of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hirdly, the deep remembrance of homeland country.

Key words:classic image; National memory; belonging; The ideal of lif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余光中早年的诗歌传承“五·四”新诗和欧美浪漫诗派的传统,渗入了许多西方诗歌的元素,使语言中散发出浓烈的西方气息。但自进入60年代,从《莲的联想》、《五陵年少》到《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紫荆赋》,诗集中多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皈依,诗歌创作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灵感,陶然于古典文化的氛围中,力图用诗歌的形式解读深刻的民族印记。

一、古典意象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

余光中敏于观察,长于记忆,善于联想,唐马、汉驹,魏臣、宋将,华山夏水、历史古迹,诗人信手拈来,以古典意象或与古代文化有关联的意象为诗,成为余光中极富个人特色的诗歌美学。

(一)自然意象

余诗中的长城、故宫、玄武门、西湖、太湖、吴宫、唐三彩、嫦娥、莲花和蝉等物象都被他视为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

“是以东方甚远,东方甚近/心中有神/则莲合为座,莲叠如台/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其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风中有尘/火药味,需要拭泪,我的眼睛”(《莲的联想》)。自古以来,“莲”就是东方美的象征。诗人化用“莲”这个物象,这时的“莲”不再单单是自然形态的莲花,也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在更高的层次上,“莲”象征着诗人对于佛家净化和超脱的向往。“莲”是美、是爱,“莲”即“怜”人之意。诗人神游于故国江南,抒发对莲的情思,最终归附于传统文化的美妙和超越。

“骁腾腾兀自屹立那神驹/刷动双耳,惊诧似远闻一千多前/居庸关外的风沙,每到春天/青青犹念边草,月明秦时/ 关峙汉代,而风声无穷是大唐的雄风/自古驿道尽头吹来,长鬃在风里飘动/……/只为看台上,你昔日骑士的子子孙孙/ 患得患失,壁上观一排排坐定/ 不谙骑术,只诵马经。/ (《唐马》)通过咏唱一座放在香港某博物馆玻璃柜中的唐三彩陶艺马,诗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骁腾腾”的战马,秦关汉月,现代古代,时空交错。

(二)人物意象

余光中倾注了极大的激情对众多中国历史文化人物进行了诗意重塑。其中,有“前有古人,后又来者/中间的一炬火你擎传”(《诗人》)的诗人陈子昂;有“那独夫在喘气,断袖的手中/还横着长剑,一滴滴,刺客的恨血”(《刺秦王》)的荆轲,有“一出塞无奈就天高地邈/一把慷慨的琵琶/凭她纤纤的手指/拨拨刮刮”(《昭君》)的昭君;有“从灞桥到灞陵/他的长臂比长城更长/胡骑奔突突不过他臂弯”(《飞将军》)的飞将军李广;有“清芬从风里来,楚歌从清芬里来”(《水仙操》)的屈原;有“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的李白;有“城破时你火烫的头颅/裸昂向四面的刃锋”(《梅花岭》)的史可法等。

在众多人物意象中,余光中对屈原、杜甫、李白的重塑尤为经典。写屈原,余光中先后就有《竞渡》、《水仙操》、《漂给屈原》等;写杜甫,有《湘逝》、《不忍开灯的缘故》;写李白,余光中在1980年4月四天内就分别写了《戏李白》、《寻李白》、《梦李白》,题材虽一,但特色各异。杨景龙在《蓝墨水的上游——余光中与屈赋李诗姜词》中就写到:“他那永不释然的祖国情绪主要来自屈原赋,他那天马行空般的纵逸才气主要来自李白诗,而他的雅致琢炼的语言风格则来自姜夔词。”①

(三)文学意象

这里的文化意象主要指余光中对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化用,对古典诗词语汇的沿用。江天、冷月、孤舟、寒鸦、秦关、汉月、芳草等等, 在余诗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落月淡下去,如一方古印/低低盖在,一幅佚名的画上”,“把漂泊的暮年托付给一掉孤舟”,“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青青犹念边草,月明秦时/关峙汉代,而风声无穷是大唐的雄风/自古释道尽头吹来”等等。

《回旋曲》是一首爱情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与追寻:“音乐断时,悲郁不断,如藕丝/ 立你在雨中,立你在波上/ 倒影翩翩,成一朵白莲/ 在水中央。”诗人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意境,让诗歌充溢着一种优美的、迷茫的、古典意味极浓的氛围。它是对古典文学中许多其它意象的整合与重组。②

《欢呼哈雷》中“至少我已经不能够,我的白发/纵有三千丈怎跟你比长”是李白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巧妙翻用。诗人对“哈雷彗星”的咏唱,极具现代意识,但在这现代宇宙意识中又表现了中国诗人传统的精神。

“十六柄桂浆敲碎青琉璃/几则罗曼史躲在阳伞下/我的,没带来的,我的罗曼史/ 在河的下游/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我的忧伤就灭顶”(《碧潭》)这首诗歌的副标题即为“载不动,许多愁”,直接借用了李清照的词《武陵春》,诗中的“玻璃”使读者直接想到欧阳修的“无风水面琉璃滑”,而“舴艋舟”更加熟悉,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早已成为表达忧愁的名句;诗歌中的“桂桨”、“猿啼”、“织锦”、“弄笛”,这些词也都是对古典诗词语汇与意境的化用和重新组合。

余光中诗中繁复绚丽的古典意象,沉郁浓厚的民族情结,使得其诗歌呈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传统人文精神。

(四)神话意象

除开现有的事物,余光中还把神话传说、传奇人物如后羿、蚩尤、大禹、、夸父纳入了他的意象群中,以表达其作为炎黄子孙的情愫。

《羿射九日》塑造了一个勇敢叛逆的屠日士后羿:“拉开乌号的神弓,搭一枝棋卫的劲矢/仰视九日,以清秋雄雕的眼睛/……我愤怒,我憎恨,我鄙视暴君群的太阳/愤怒赋我以屠神的胆量;我竟敢/ 以一个凡人邀九尊火神来决斗/以一支箭要射落十分之一的宇宙/不畏天谴,不畏焰狱的无期徒刑”作者用了详尽的笔触虚构了射日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后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借此传达出一种无所畏惧,敢于反抗的精神。

这里,我们看出,余光中不是墨守成规地就传统写传统,而是在这种古典语境中表现出当代人的主体意识和现代精神。

二、深沉的中国情怀

余光中的古典情结,通过一系列的古典意象得以呈现,最终归结为诗人对于整个民族整个中国的情感。他书写的,一直是他内心说不尽的中国情结。这种情结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的内涵:

(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主要表现为忧郁的民族意识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起源于忧患意识的人的自觉,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元素。中国历代经典文学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悲愤忧愁之作,即使在那些超脱淡泊的境界背后,仍旧横亘着历代文人对民族苦难和国家兴衰的的深思。余光中作为当代诗人和学者,其创作中饱含了民族的忧患意识与自尊意识。

一湾浅浅的海峡把台湾和大陆隔绝开来,这使在台湾这片美丽而苦难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浓郁的悲怆色彩。迫于时世离乡去国的余光中,置身满目异俗的他乡异国,常有一种文化放逐感,他爱中国的荣耀与辉煌,更与中国苦难共忧患,他以流放诗人自居,屈原被他称之为“最早的流放诗人”。余光中对于乡国的怀念与眷恋,让他无法不想到屈原并自比屈原,在家国之思上,他们有着一样的忧郁和悲伤。余光中在《诗魂在南方》中说:“屈原一死,诗人有节。诗人无节,愧对灵均。滔滔孟夏,汨徂南土,今日在台湾、香港一带的中国诗人,即便处境不尽相同,至少在情绪上与当日远放的屈原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余光中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衰败,现实的封闭与贫弱,也有深沉的忧虑、讽刺和批判。《哀龙》中写道“曾经是海的荒地上曝着/曾经是龙的一堆破碎/沙是时间,风是记忆/拾不起,一爪一鳞的史诗。”诗人所哀的,是中国文化的衰落,批判了极端的保守、泥古的文化态度。在《森林之死》中,大雪中倒塌的森林也引起作者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惋叹:“曾享圣经族长三位数的年龄/多少截中断的历史……伟大的横断面啊,多深刻而秘密/ 多秘密的年鉴/ 这一年,郑成功渡海东来/ 这一年,太阳旗红如血。” 在诗人眼里,森林之死是台湾和大陆同根同族的中华历史的断裂,余光中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思维,把森林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表达对民族未来的忧虑。

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不仅表现在忧郁的民族精神上,诗人也以积极的态度对中华民族进行新的审视,肯定了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拼搏进取精神。其中《夸父》最为突出,诗人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中肯定的“夸父追日”的执着精神,反而看到其中的悲剧,得出了新的人生领悟:“与其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冷烬/——何不回身挥仗/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二)逍遥宇宙的人生追求,独立于世的人格情怀

余光中散文《逍遥游》中说:“ 当我死时, 老人星该垂下白髯,战火烧不掉的白髯,为我守坟,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当我物化,当我归彼大荒, 我必归彼大荒, 我必归彼芥子归彼须弥归彼地下之水空中之云。但在那前, 我必须塑造历史, 塑造自己的花岗石面, 当时间在我的呼吸中燃烧。”③这种追求逍遥的情怀在余诗中通过对李白、屈原的造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在《隔水观音》中,余光中一连写下了《戏李白》、《寻李白》、《念李白》三首诗,足可见他对李白其人其诗的仰慕。

《寻李白》一诗以李白失踪开篇,以李白乘风归去终结,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片段把李白传奇的一生描述出来:高力士脱靴、贺知章认作谪仙、流放夜郎、江中寻月。余光中以其绚烂的文笔,让读者充分领略了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负、李白的奇异、李白的痛饮、李白的失意。诗人用充满豪放与浪漫之气的诗句把李白的仙风傲骨、诗才的大气磅礴表现得极为精彩——“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其中“酿”、“啸”、“吐”三个动词的运用,堪称绝伦,把李白特有的傲气和神采生动地刻画出来,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胸怀、洒落的心神,让人千载之下,追慕不已。

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不亚于对李白的喜爱,他对屈原代表的爱国爱民、纯净高洁的人格也有着无尽的崇敬与向往。他称屈原是“高洁的烈士“,“不朽的汨罗江神”,“ 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漂给屈原》)。在《水仙操》中,余光中以水仙譬喻屈原“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洁癖……清芬从风里来,楚歌从清芬里来”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无不清丽脱俗,水仙“叶长似剑”、“花开如冕”。屈原人格的美,美得晶莹剔透,毫无瑕疵。余光中对屈原的钦仰、敬佩,溢于言表。

(三)浓厚的故土意识和乡国情怀

羁旅母题是中国历代文人的传统主题, 是漂泊游子的一种故园之情与忧国忧民的情感再现。台湾当代众多诗人作家在海峡对峙的历史语境中力求突破这种限制,从文化层面“寻找家园”,回归故土。

所以,余光中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重塑和造像,其实终归于他内心对故土乡国的怀念。余光中曾说过:“目前我写的诗大概不出两类:一类是为中国文化造像,即使所造是侧影或背影,总是中国。忧国愁乡之作大半是儒家的担当,也许已成我的基调。”④所以,余诗中的一系列怀古咏史之作,其实都是假借古典的回归表达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怀念,对祖国大陆的怀念。

在《春天,遂想起》结尾里诗人禁不住发出慨叹:“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余光中对古典诗词意境与意象的化用,诗歌中描述的江南,虽然有着诗人对江南的回忆,但更多地是唐诗宋词里那如诗如画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杏花春雨的江南,多莲多菱多螃蟹多湖的江南,多亭多寺多风筝的江南,钟声里的江南。”通过对故乡的艺术重塑,寄寓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依恋和赞美。

《五陵少年》中,诗人用燧人氏、大禹、后羿、黄河一系列的古典意象,抒发了浓浓的乡愁。“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声/传说中祖父射落了九只太阳/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吓退单于”这一类咏史诗不同于历史上同类题材诗作,它们不仅是作者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而且往往与现实相伴相生。《五陵少年》中的历史自豪感是诗人身在美国、遭遇冷落、借酒浇愁的情境下抒发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喂! 再来杯高粱”,远离故土,流离他乡,面对完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差异,情感的交织使得对祖国的自豪感变得悲怆而苦涩。

余光中在诗集《白玉苦瓜》的自序中写道:“少年时代,笔尖所蘸,不是希颇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是1842年的葡萄酒。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大大陆,去蘸汨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隔着千年,跟中国古代最敏感的心灵,陈子昂在幽州台上,抬一抬杠。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知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⑤对传统文化,余光中数十年来无日或忘,一直有着深沉的钦仰和敬畏。他用自己的笔尖描述记忆中的中华文明,给读者以纷繁思绪的同时,也完成了诗人从现代到传统的回归。

【注释】

[1]杨景龙.蓝墨水的上游——余光中与屈赋李诗姜词.诗探索,2004.(330)

[2]张景兰.论余光中诗歌的祖国情结.淮阴师范学院学院学报,2002.(4)

[3]余光中.左手的掌纹.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83

[4]余光中.隔水观音.台北:台北洪范书店,1984.10

第4篇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人物,屈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本文主要从终其一生的“美政理想”和巍巍人格的世界影响两大方面走近屈原,着重分析了《橘颂》的内涵意蕴,深入挖掘了诗人在文本中托物言志所寄托的高尚人格理想。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楚辞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后人常常将《诗经》与《楚辞》并举,将它们并称为“”,分别代表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创作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让我们走近爱国诗人屈原,通过对诗歌《橘颂》的感悟,来深入解读诗人内心矢志不渝的人格理想。

一、走近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杰出的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一)“美政”理想

纵观屈原的一生,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一位重要政治家,屈原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寻“美政”的理想,就是要实现“圣君贤相”的理想,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在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楚怀王曾让他参与图议国家大事,“造为宪令”,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推行变法等事宜。然而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贵族子兰和南后郑袖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不加明辨是非的楚怀王便“怒而疏屈原”,这使得怀有“美政”理想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内心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在外交方面,屈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战国七雄的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楚怀王曾经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两度出使齐国。后来,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楚怀王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都吃了大亏。不久,秦昭王想要拉拢楚国,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谏,陈述利害,楚怀王非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地区。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此时的屈原正在在流放途中,当他接连听到怀王客死秦国和郢城被攻破的消息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的汨罗江,以表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始终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二)世界影响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屈原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在20世纪中叶屈原研究走进西方高等学府,叩开知名学者的斋门,磁石般地吸引他们。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屈学研究的兴趣。目前,国外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大致形成三种趋向:一种以前苏联H.T.费德林和匈牙利汉学家F.托凯为代表的传统式,着重从屈原作品本身探讨其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种以日本藤野岩友、竹治贞夫教授为代表的学院式,着重对屈原诗歌进行考据和诠释;一种以美国汉学家詹姆士·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德国汉学家卫德明为代表的西方式,着重从屈原身世和作品中研究中国古代政体中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入探讨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内外条件,其中一些专著已经反馈到中国。这正是屈原人格的力量,文学的力量,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得到超越时空的、世界性的传播。

二、文本意蕴

(一)解题

“颂”是一种诗体,是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和赞颂。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为橘树的故乡。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盛产橘子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说橘树的生长习性非常奇特:只有生长在南方的土地上,才能结出又甜又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到北方,就只能吃到又苦又涩的橘子了。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来看,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然而对于深深热爱故国故土的作者屈原看来,橘树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恰恰可以作为自己砥砺志节的榜样,所以,在被逐出郢都,放逐期间,诗人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另外,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咏物诗之祖”,开创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优秀传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

(二)内蕴

从全篇结构来看,全诗结构很清晰,可以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重在描绘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诗中前三句,在诗人的笔下开篇立意,不同凡响,似乎使读者看到了一株坚挺的橘树,傲然屹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根深深地扎在南国故土上,那凌空而立的坚强意志、那受命不迁的坚定神采,都会使人内心升起无限的敬意。橘树是令人可敬的,橘树又是俊美可亲的。接下来诗人以精工的笔致,为读者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橘树形象。

在诗人笔下描写了橘树的根、叶、花、枝、棘、果这六个方面。橘树的根——深,表现了橘树生长在南国的坚定不移;橘树的叶——绿,表现了橘树生长得生机勃勃;橘树的花——素,表现了橘树的花正在蓬勃开放;橘树的枝——曾,这是一个通假字,通“层”,表现出橘树生长得枝繁叶茂;橘树的棘——剡,表现出橘树自身具有防范侵害的能力;橘树的果实——抟,表现出橘树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指出,橘树所贡献给人类的,是无数“青黄杂糅”、“精色内白”、光彩照人、香气弥漫的果实。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如此“纷?宜修”,如此“???怀蟆保?绱丝巴写笕危?梢运担?诿恳桓鲎掷镄屑洌?寄芰钊饲苛业馗惺艿绞?硕宰婀?昂蠡始问鳌钡囊黄?院馈⒃廾乐?椤

第二部分,热情讴歌了橘树独立不迁的内在品质。

诗人赞美橘树,年岁虽少,却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等它长大以后,更是“廓其无求”即胸怀广阔,无所欲求,“横而不流”即醒世独立,内心坚定,不随波逐流,“闭心自慎”即清心自守,谨慎自重,始终也不犯错误,“秉德无私”即坚持公正无私的品行,立于天地间,“淑离不淫、梗其有理”,更加表现出橘树秉性善良、从不放纵的高风亮节。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橘树内在品质的倾心赞美。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那么,诗人是怎样将“橘树”和“我”联系起来的呢?诗人用“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作为实现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橘树也依然郁郁葱葱,绝不肯向严寒屈服。在这里,面对严寒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面对严峻的岁月,不改操守屈原自己的形象便叠印在一起了。诗人愿意与橘树长相为友,常相为伴,永远相守。

而后诗人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使全诗境界得到了升华——橘树的精神堪比商末的贤士伯夷,在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文中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高高印在历史的天幕上了。

纵观全诗,这首诗既是描写橘树,又是表达自己的理想,写物与写人完全结合起来,客观形象与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式与内容和谐地得到统一。诗中的描写未脱离橘树的特点,却又不局限于橘树,而是把橘树拟人化了——就是通过对橘树的赞美,抒发了作者独立不移,不求私利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屈原赞美橘树,实际上寄寓着自己人格的修养。作为一个追求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屈原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橘颂》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作者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正如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此后,南国之橘便因蕴含了仁人志士“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尤其对于当今时代人们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也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健强.屈原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6.

[2]聂石樵.屈原论稿.中华书局,2010.5.

[3]张亚新.人格的独立:从陆游到屈原.济南出版社,2008.4.

第5篇

龙舟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古越人。古越人善于驾驶独木舟,他们信奉蛟龙为图腾,“是以剪髪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1]1976年浙江鄞县石秃山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靑铜钺,上面刻有龙舟競渡的图案,终于有了实物佐证。此外,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一面残铜鼓上,有舟船競渡的图纹,图中的船体狭长平浅,首尾微翘,桨手们作奋力划桨姿态,船上的指挥面对桨手作有节奏的鼓动和指挥。桨手们的头上都有雉尾装饰,且向后飞扬,反衬出船体飞速前进。[附图1,上]广西贵罗古墓出土的铜鼓上层,有完整的龙舟競渡图像[附图1,下]。它们的时代约相当于战国至东汉(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2]。

我们现在不知道古越龙舟的结构怎样,从铜銊、铜鼓上的图样看,当然比后世简单些,但古朴的艺术性非常突出。有史以后有关龙舟的结构、取材、大小、长短、形制,龙舟的人数、桨手的培训、挑选等,文献上少见全面的记载,直至明朝的《武陵競渡考略·競渡考》中才有详尽的记载。[3]《競渡考》虽然有龙舟的大小尺寸,却没有形象的图画。但可以与现存最早的宋代龙舟图联系起来理解。宋代龙舟种类之多样化,出乎今人的想象。其大型的龙舟有多层的楼台亭阁,豪华非常,当是天子所乘的龙舟。其余龙舟也有大小不同,或八桨,或十桨,都是可以競渡比赛的。[4][附图2]

龙舟发展到后来,內容趋向复杂。如龙舟競渡的时间定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前后举行,龙舟节和端午节重合,家家都要裹粽子、吃粽子,龙舟上也必备带粽子。并且有关龙舟的传说积累很多,最流行的是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据说屈原是五月五日自沉于汩罗江的,粽子是给屈原吃的,一说是给蛟龙吃的,以求保全屈原的屍体…等等。但在南朝·梁(公元502~557)的《荆楚岁时记》中,对五月五競渡的起源,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按五月五日競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荊楚方言,称大船为舸)取其轻利,谓之飞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提龙舟,称之为飞凫。二是作者摘引邯郸淳(人名。邯郸,复姓)《曹娥碑》的原文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其三又引《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5]笔者按,《曹娥碑》全文已佚,这里的摘引,易致误会。因曹娥是东汉(浙江)上虞人,传说她的父亲是五月五日投江死,曹娥沿江哭父,后跳入江中抱父屍而出,是个孝女故事。伍子胥是春秋吴国故事,似乎张冠李戴。也有可能《曹娥碑》文字中提到伍子胥的故事,才不矛盾。但不论曹娥或子胥,都非屈原。《荆楚岁时记》作者宗懔是楚人,他也听说过龙舟起源于越王勾践,只是详情不知。这都说明南朝时,五月五的競渡还存在不同传说。唐朝的诗歌中有以龙舟競渡为纪念屈原的,也有不是指屈原的(详后),到了明朝《競渡考》中,开头就说:“競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故划船之盛,甲海內。盖犹有周楚之遗焉。宜诸路倣傚之者,不能及也。”不过《競渡考》是专讲武陵(今湖南常德地区)的競渡情况的,当然以沅湘为起源地。

屈原是公元前299年自沉于汩罗江的,当年,楚怀王为秦所执,过两年客死于秦。在屈原自溺之前两百余年的吴越两国,已有龙舟競渡活动。查屈原《楚辞》中提到的船名,计有“舟”字:“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6];有“舲船”、“吴榜”:“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7]舲船即通常帶窗的小船。榜是船桨,也可指船。有“桂舟”:“美要目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8]桂舟指用桂树木制造的舟。所称的舲船、桂舟,吴榜都是其他处也见使用的词,与龙舟无关。所以司马迁详细叙述屈原如何遭遇楚怀王和襄王的迫害,最终被谪于南方,作“怀沙赋”之后,“怀石自沉汩罗以死。”紧接着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司马迁批评他们“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最后又说;“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9]如果屈原自沉汩罗以后,当时楚国的百姓们即以划龙舟、投角黍纪念屈原,如此重大之事,司马迁决不会弃而勿写,却连百余年后贾生投书吊念也予以记载。

上述考古出土的吴越青銅钺上龙舟競渡的图案,那时还没有统一的汉字,古越文已消失,不可能找到史籍上的记载。先秦文献里还没有龙舟这个词,《史记》里也没有。笔者查阅最早提到龙舟的是西汉《淮南子·本经训》,《本经训》的主导思想是主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反对木、水、土、金、火五种物质财富的“遁”(遁,指奢侈浪费),其中的“水遁”是指农业丰收以后“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此遁于水也。”汉时的龙舟鷁首,在水上游乐时,还有音乐伴湊,相当繁华热闹,不属于競渡的龙舟,刘安认为是一种不应有的奢侈之风。[10]但有人引《穆天子传》的记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因而说:“龙船在西周穆王时就已出現了。”[11]这是不足为信的。因为《穆天子传》相传是记述周穆王出游四方的事,内容荒诞,带神话性质。如说穆王一次行猎,得“麋麕豕鹿四百有二十,得二虎九狼”之类。这书相传是晋时人盜魏襄王墓出土的遗物,从晋时算起,距离周穆王也已有两千五百来年,郭璞为之作注说“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靑雀舫,此其遗象也。”[12]郭璞这是以晋时吴地的靑雀舫形制,推论解释两千多年前的“龙舟”,是没有说服力的。

与龙舟密切相关的是角黍和端午的问题。

角黍的最早记载在晋·周处的《风土记》,此书已佚,《齐民要术》引《风土记》

注云:“俗以先二节(指端午节夏至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糉(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尙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齐民要术》又引《食经》及《食次》的内容,角黍也可用糯米做。[13]说明古代的粽子可兼用糯黍和糯米制作,其起源当甚早,但那时还没有和龙舟发生关系,这里不作讨论。

《风土记》所记的做角黍和端午节吃粽的风俗,起因于秦汉时期,那时中原人民迷信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后汉书·礼仪志》里讲一年四季里应该注意的礼仪,其中仲夏之月云:“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14]。到南朝时这个风俗更为完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繫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名拟甚多。”[15]。有的地方在这天用菖蒲叶做成宝剑狀,挂在大门上,认为可以驱赶疫鬼消灾,还有打扫房间,饮雄黄酒(有杀菌消毒作用)等。这些活动,全国都有,只是内容大同小异,流传至今。如所众知,端午以后,天气转热,流行性传染病开始流行,饮食不小心,就容易得病,端午节民间的这些活动,可以视为古人的卫生防疫活动。

把端午节吃粽子、挂五色线禳灾等和龙舟连在一起,组成为共同风俗的,当在晋以后,其中起有关键性影响的当是纪念屈原投江之事。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五百年后的南朝·梁·吴圴在《续齐谐记·五花丝粽》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皆汩罗遗风也。”为什么用五色丝纒粽,吴均有个故事交代,说是汉时长沙有个姓曲的人,路上遇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对他说,谢谢你们年年祭祀我,只是祭品常被蛟龙吃掉了,以后请你们“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緾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楝叶五花丝遗风也。”[16]这个故事托古到汉时,人们无从对质,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里仍没有牵涉到龙舟競渡,只提到蛟龙偷吃角黍的事。这与沿海一带崇拜蛟龙为图腾,粽子专门为祭蛟龙而制作的,完全不同,也可以反证龙舟最初不是起源于华中地区。

现在所知,歌咏龙舟競渡早而多的当推唐诗。笔者从《全唐诗》查得咏競渡的诗有九首(可能有遗漏),其中卢肇“競渡诗”别无新意,元稹“競舟”诗则是批评岳阳赛舟的时间太长,农民负担太重,与本文无关。其余七首多少都有启发,尤以张建封的“競渡歌”最为生动,令人如身临其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即桨)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船桨)。……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互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競脫文身请书上……”[17]这首长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末句“競脫文身请书上”中的“上”,是为了同前两句末的“赏”及“往”押韵,其叙述的词序应为:“上书競请脱文身”,说明参加競渡的桨手们要文身代表蛟龙,競渡毕,经过上书的手续,解除文身。显然这还保留着古越人纹身的风俗。二是全诗详写龙舟競渡的景象,没有提及纪念屈原,却清楚交代文身手续。张建封官御史大夫,曾任徐(州)、泗(州)、亳(州)节度,属今苏北皖北地区,故所写的“競渡歌”,反映的是东南吴越古风。而储光羲“观競渡”[18]、白居易“競渡”[19]、刘禹锡“競渡曲”[20]及李群玉“競渡”[21]等诗中,都提到屈原。储诗云:“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末句并与丰收联系:“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大有年即丰收年)白诗云;“競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别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较灵均死几多。”刘诗云;“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传浮彩舟;灵圴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檝从此起。……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招屈亭是沅江边纪念屈原的亭子,至少立于唐以前)。张说《岳州观競渡》中有句云;“土尙三闾俗,江传二女游。”[22]“三闾”是“三闾大夫”,即屈原的官职。“二女游”是指周昭王时东瓯献二女,善歌笑,后二女和王同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于水的故事,与龙舟无关,这里从略[23]。这诗说明唐时已把競渡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但有地区性,即地点在湖南岳州一带。同时“二女游”的传说还在流行中。

到宋朝的黄公绍,有《端午競渡櫂歌(櫂即棹,船桨)》十首,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競渡的,其第四首云:“贺灵鼍,贺灵鼍,几多翠舞和珠歌;看到日斜犹未足,湧金门外湧金波。”灵鼍即鼍龙,鼍是鳄鱼,即龙的原型之一。这是典型的古越人贺灵鼍遺风,没有牵涉到纪念屈原[24]。

明·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把屈原和龙舟的故事更进一步完整化、通俗化,书里详述屈原受廹害的种种情况,最后屈原“叹曰:楚事至此,吾不忍见宗室之絶灭。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汩罗江而死,其日为五月五日,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矣。里人乃为角黍,投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攫食也。……龙舟競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又说:“宋元丰中,封原为清烈公,…后复加封原为忠烈王。髯翁有过忠烈王诗云:‘峨峨庙貌立江旁,香火争趋忠烈王。侫骨不知何处杇,龙舟处处吊沧浪。’”[25]冯梦龙把龙舟起源归在楚国,然后东传到吴国。冯梦龙不知道这类传说各地都有各自的说法,其特点是结合地区历史风情。如浙江绍兴地区传说古越国勾践曽于五月五日在这一带操练水军,龙舟競渡是仿照水师操作。江苏苏州(古吴国)地区的传说则是龙舟競渡起因于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投屍钱塘江,所以后来钱塘江江涛汹涌澎湃,还有子胥的女儿驾舟追潮故事…等。

当然,龙舟競渡并不局限于汉族,壮、苗、侗、布衣、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类似龙舟活动。如大部分壮族地区都过端午节,人们用糯米包成卷狀,中夹猪肉,煮熟后作为节日的食品,一部分投入江里祭奠屈原。有些地方这一天整天只吃凉粽,表示对屈原清孝,当月不剃头,表示对屈原崇敬。端午的中午,把雄黄酒喷洒到房屋四周,以避邪疫。全家老少都喝一两口雄黄酒,有钱人家还用雄黄酒洗身,表示消灾。在门口插艾草、枫叶或茅草等,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等,认为它们散发出来的气味,可以驱邪。靠近河边的壮族,举行龙舟活动,龙舟用长竹扎缚而成,约七八个人一组,競赛的情况和汉族地区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宁明县当地传说,古时候的蛟龙叫“图额”,是壮族的雌性水神,宁明县五月五纪念的不是屈原,而是白母娘。当天先在室內祭祀祖先,然后换衣,化妆,打扮一番,去看龙舟競赛。在競赛时,还要放鞭炮和地炮,炮声和呐喊声此起彼应,十分热闹。与他们祖传的《端阳节歌》所唱的一致:“划船恭敬白母娘,鞭炮地炮响连天。”壮族地区龙舟的演变,更为明显地说明端午纪念屈原是后来受到汉族的影响,他们最初祭祀的白母娘(蛟龙图腾)才是与古百越族同源。[26]端午节也是湘西和贵州部分地区苗族的节日。有关裹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祭祀祖先等,都大同小异,有的还要祭五谷神。贵州东北部间于四川湖南之间的松桃县,地处酉水上游,端午节有划龙舟的习惯,但西北部的苗族是以跳芦笙为主[27]。纳西族的端午节,一切和其他地区相同,上引《后汉书·礼仪志》所提到的“续命缕”,纳西族称“续命线”,长辈们要在十五岁以下的男女小孩手腕上,绕上五种颜色棉线,说十五岁是人的生命一道“坎”,缠上续命线,可以度过这一道“坎”。这是对《礼仪志》的一个注释[28]。拉祜族的端午节则类似汉族的植树节,这天各家各户都在村旁和房屋前后种植树木、竹子等,同时禁止在这一天砍伐树木[29]。凡此可以说明端午节的习俗,因地而异,不一定都划龙舟。

综以上所述可知,尽管龙舟、端午和粽子的起源都很早,屈原自溺也很早,但它们彼此联系在一起,是逐渐形成的。历史人物凡是生前受到人民拥护的,死后必受到纪念追悼,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类似屈原的在先秦还有晋国的介子推,吴国的伍子胥,汉代的曹娥等。何以随着时间的推延,独有屈原取得突出的地位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本文作这种分析,不是肢解这个古老的传统风俗,恰恰相反,笔者的意图是想从这一现象入手,探讨中华民俗的道德伦理精华是怎样发展演化的?它们对于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和修养起着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其实现代社会也类似),需要解决的有四大问题。一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个体生存的保障;二是“人丁兴旺,子孙繁衍”这是家族、种族绵延的保障。三是“祈禳消灾,趋吉避凶”这是身体健康的保障。四是“孝悌忠信,仁义道德”这是社会稳定、精神健康的保障。几千年以来,农业社会人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是所谓“天人合一”,或天、地、人的“三才”思想。人与天上的诸神及祖先在精神上是沟通的。龙是司理雨水之神和司理生殖之神,绘画和雕塑之龙是静态的,动态龙的形象化就是龙舟和龙灯(笔者另有专文探讨舞龙灯是生殖崇拜的升华)。所以,获得龙的欢心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获得龙的欢心可以“人丁兴旺,子孙繁衍”。至于第三个问题,古代人不可能知道细菌、病毒等病原物,它们心目中人之所以得病,是由于某种致病的“凶神恶煞”作祟之故,一年之中,五月被视为恶月,是最易得病之月,于是有了一系列端午节禳灾驱病的措施。现在看来虽然无稽,却不能否认它具有警诫和预防作用。最后第四个问题是最为复杂的,除了儒家经典古籍的教导,在民间风俗上也自有其优良传统。把端午节、划龙舟同纪念屈原投江自溺联系在一起,就为第四个问题树立高尚的学习榜样,同时这四大问题也获得统一的解决。

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善良诗人,更是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社会公正、平等的偶像。司马迁说他“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騒"”。称赞屈原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之自溺,绝非他个人的不平和忧愤,而是楚国的悲剧,也是后世国家政治腐败屡屡重演的悲剧。屈原是以自溺抗议政治腐败的“变白以为猓股弦晕隆盵30]的精神堕落。人民所以怀念追悼的正是这位“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民意代言人。年年端午划龙舟,也即是人们年年期盼政治清明、相信好人永生的愿望。参考文献

[1]汉·刘向《说苑》卷十二《奉使》,见《百子全书》第一册浙江人民出版社据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影印1984

[2]庄礼伦,浅谈东南亚古代铜鼓装饰艺术,收入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编《铜鼓和青铜文化的新探讨》第88~91页广西民族出版社南宁1993

[3]《武陵競渡考略》原作未见,此据《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52卷《端午部》第019冊,45页上海中华书局影印1934

[4]《古文明大图集》编辑委员会,《中华古文明大图集》第七部《世风》第76章436节競渡食粽度端午第190~191页人民日报出版社北京1996韩国大宇集團赠书

[5]据《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52卷《端午部》第019冊,44页上海中华书局影1934

[6]《楚辞·九章·哀郢》据黄凤显注释《楚辞》156页华夏出版社北京1998

[7]]《楚辞·九章·涉江》据黄凤显注释《楚辞》151页华夏出版社北京1998

[8]《楚辞·九歌·湘君》据黄凤显注释《楚辞》51页华夏出版社北京1998

[9]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卷八十四)南宋黄善夫刻本上海上海涵芬楼影印1937

[10]汉·刘安《淮南鸿烈解》卷八《本经训》转引自《百子全书》第五册浙江人民出版社据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影印杭州1984

[11]曹景文,深受人民喜爱的龙舟競赛,见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史百科》(上)《民俗

卷》27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2]《穆天子传》卷五,转引自《百子全书》第七册浙江人民出版社据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影印杭州1984

[1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志》(梁·刘昭注补)第五《礼仪·中》据《四部丛刊》初编(史部)上海涵芬楼据日本藏宋刊本影印上海1935

[14]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粽饐法第八十三缪啟愉校释516页农业出版社出版北京1982

[15]南朝·梁·宗懔《荊楚岁时记》五月转见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厍全书精品文存》第27卷团结出版社北京1997

[16]梁·吴圴《续齐谐记·五花丝粽》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O一九册44页中华书局影印上海1934

[17]《全唐诗》(上)275·695页(中)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18]《全唐诗》(上)139·324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19]《全唐诗》(上)441·1099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20]《全唐诗》(上)356·887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21]《全唐诗》(上)568·1451页(中)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22]《全唐诗》(上)88·229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23]晋·王嘉《拾遗记》卷二周昭王转引自《百子全书》第五册浙江人民出版社据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影印杭州1984

[24]《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52卷《端午部》第019冊,51页中华书局影印上海1934

[25]明·冯梦龙、蔡元放编《东周列国志》下册第九十三回,8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9

[26]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壮族端午节585~586页,知识出版社,北京1993

第6篇

【关键词】 《离骚》;香草;意象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也是几千年以来文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的对象。关于《离骚》中的香草意象,一直存在很多不同的学说,本文尝试在分析先前的研究结果之上进行《离骚》中香草意象的探究。屈原通过香草进行譬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隐形的暗喻写作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必须明确香草的意象究竟是什么?屈原通过香草在抒发怎样的情怀笔者将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古代关于“香草”意象的研究——“譬喻说”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评论《离骚》:“《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作者认为《离骚》中采用了《诗经》“比”、“兴”手法,用“香草”来比喻“忠贞”,以“臭物”比喻小人,王逸从忠君的思想来阐述香草的意象,关于这种说法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可,很多学者都是基于王逸的理论进行香草意象的研究。其中,诗人白居易在评论《离骚》时,这样说道:“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可见白居易诗继承了王逸的学说理论。

朱熹认为《离骚》中的香草诗,暗含了作者情感的抒发,朱熹发展了王逸的观点,认为香草不仅寓意忠君,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将香草的譬喻内容进一步发展。

梅尧臣在研究《离骚》中的香草意象时写道:“屈原作《离骚》,自哀其志穷,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这里将香草象征的情感更加具体化,认为屈原将“愤世嫉邪意”的情感融入香草之中,通过香草的描写抒发自己愤世嫉俗的情感。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提到:“《骚》赋虽有韵之言,其与诗文,自是竹之与草木,鱼之与鸟兽,别为一类,小可偏属。《骚》辞所以总杂重复,兴与寄不一者,大抵忠臣怨夫,恻怛深至,小暇致诠。亦其乱其叙,使同声者自寻,修隙者难摘耳。今若明白条易,便乖厥体。”他主要是从文学艺术创作的角度对香草意象进行分析,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诸国并存的历史时期,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势比较复杂,他认为屈原之所以通过香草来象征自己的情感,是因为现实的原因。他的思想跟先前学者的“忠君之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是研究文学的一大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二、近现代时期的香草意象研究学说

由于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和新民主主义的交替时期,近现代人们的思想发展受到了西方思想影响,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文学新思潮也得到了发展。人们在继承前人成熟的思想学说的基础上,以现代的角度和眼光对《离骚》中的香草意象进行了研究。

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时期的发起者之一,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梁启超认为《离骚》中的香草是一种“比兴”的手法,其中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他认为《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是屈原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情感的具体化,香草只是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化。由此可见,梁启超认同香草的譬喻说,认为香草是一切抽象情感和思想的化身。

马茂元认为,“《楚辞》的比兴之义不仅表现在某些个别事物的比喻上,而是往往在于它集合了许多事物和运用了许多神话故事在诗人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简单来说,他认为香草意象是一个譬喻体系,而不是某一种非常具体的情感或者事物,马茂元在继承古代譬喻说的前提下,将香草的意象进行了新的发展。

金开诚这样评论《离骚》中的香草意象,“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艺术,使抽象化的政治热情得到生动具体而丰富多彩的表现。突出其或美或丑的特征,来抒发爱憎感情,表明道理主张”,他认同古代学者将香草化为忠君的这种热情,同时也认为香草也譬喻了人性中对美的推崇和对丑的厌恶。

三、现代关于香草意象的研究

1、文本分析研究

潘啸龙在《的抒情结构及意象表现》一文中从《离骚》作为抒情诗的角度出发,说明“寓情草木”是《离骚》的意象表现方法。他没有把香草作为意象本身,而是一种意象的表现方法,这是有待商榷的。

梁文勤在《香花芳草的深层世界—芳草意象群的多重喻指》中认为:《离骚》中的香花芳草具有多重喻指:“我”之美德修能、质变的人才、贤臣及君土。从修辞层而看,芳草意象与其深层喻指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隐喻和转喻是芳草多重喻指的实现机制。从语义层来分析,芳草之芬芳暗示了其喻指对象之美好。

2、发生研究

李拓的《植物意象实证研究》以《楚辞》植物意象的实证研究为对象,梳理实证研究的历史,着重探讨《楚辞》中几种重要植物意象的原型,其利用多学科材料,多角度的子以论证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是值得学习的。

刘志宏的《“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把抒情模式分为“比兴”模式和“原型”模式,并重点论述原型模式,通过原型批评方法,深入做原型剖析,论证了香草意象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虽然论述过程不是很严谨,但是对我们还是很有裨益的。

范正声的《巫术与象征一谈屈赋中的鸟兽草木意象》认为屈原创作中的鸟兽草木意象的运用,一方面受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风俗、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不仅引用古典文献,还运用西方理论做支撑,如弗雷泽的巫术活动规律理论和巴赫金、沃洛诺夫的社会环境论,在方法论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观点清晰,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影响与接受

杨旭玮的《论“香草美人”的原型意象及在中的范变》针对《离骚》中的香草原型进行了研究,首先这一研究的角度是非常独特的,他认为《离骚》中的香草原型来源于中国古代九歌的祭祀仪式,但是这一观点还没有得到文学界的普遍认同。

4、从翻译的角度进行香草意象的研究

葛朝霞认为关于《离骚》中的香草的意象研究指出,首先应该对楚辞的文本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深入理解楚辞本身的特点之后,要对屈原本身进行了解,只有了解屈原的生活背景、社会背景等情况才能对香草的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但是葛朝霞的理论性不够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她的研究角度进行深入的探寻,增强这一观点的理论性。

四、结束语

经过中古古代、近现代以及现代关于《离骚》中香草意象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结论:首先,在香草意象的内容定位上学者们普遍比较认同古代的忠君之说;其次,在香草的写作手法上学者们普遍认同譬喻说,但是古代学者由于其思想受到时代的限制,在香草意象的理论研究上比较单薄,我们应该在其理论基础之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发展。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创新香草意象研究的角度和思维,从不同角度对香草意象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完善我国《离骚》中香草意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2-3.

[2] 白居易.白居易集.楚辞评论资料选,14.

第7篇

先看2009、2010年安徽高考诗词鉴赏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E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汩罗江。

问1.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2.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岁 暮③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④,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③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④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3.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问4.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这两道大题、总共四小题的解答,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分别对诗歌主题意蕴的探究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一、要充分挖掘诗词题目的内涵,并注意分析诗句与诗题的内在情感联系。

“小重山”是词牌名,对于解读诗词内容无实际帮助,故可以忽略,“端午”即时诗题,是名词,我们就要从这个名词的特点和内涵这个两个角度着手打开思绪,亦即“端午”这个词能给我们带来哪些联想。首先,我们要想到端午和屈原有关,而屈原又是爱国诗人,以对美政理想的执着坚守而著称,联系我们必修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蜀相》、《马嵬》等以名词为题的诗词来进行类比,我们可以推测作者以此为题,可能有对伟大诗人屈子的怀吊,也可能是借古人的酒杯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但到底是借古抒怀?抑或是借古讽今?我们只能联系诗句去求证。

二、要结合作者的生平,联系诗词的写作时代背景,注意分析诗句与作者、注释信息的内在联系。

要解答问3,就必须分析诗句与作者杜甫这个我们必修课本中详细介绍过的信息和注释③、④中的信息提示的内在关系。根据注释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此时,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寂寞壮心惊”肯定与作者对时局的担忧相关,与其想要报效祖国,却只能“客居阆州”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慨有关。而这都与我们必修课本中对其“忧国忧民”,而一生“壮志未酬”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形象定位相契合。

三、要充分解读出每句诗词语句所承载的信息,注意分析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诗词的语句,如果粗而言之,要么是写景,是为景语;要么是状物,是为物语;要么是写人,包括古人(用典)和抒情主人公自己,是为人语;要么是叙述事件,交代背景,是为事语;以及直接表露出抒情主人公主观情感的词句,是为诗眼,也即为情语,要充分解读诗歌的情感意蕴,就必须分析他们与情语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1.景语与情语

诗词中,所有的景语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注,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具体而言,抒情主人公是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来传情达意,细而分之,又可以分为三种:以乐景显乐情,诸如陶潜的《归园田居》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以哀景现哀情,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以乐景衬哀情《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等。

2.物语与情语

其实,物语是景语中的一类,之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是因为很多时候,诗人喜欢借物传情,以“拟人”或是“象征”的手法,赋予外物(尤其是飞鸟)以自己的主观情感,来外化自己的情感志向,典型的如杜甫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鲍照之“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等。当诗词中有些物象单独出现时,就要特别注意它可能就是诗人在移情于物,借物传情了。

3.人语与情语

人语有两种,一种是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的展示,也即对抒情主人公肖像、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直抒胸臆”,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情致。如《谒金门》中的那个“手捋红杏蕊”的女子,《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年华易老而又壮志难酬、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爱国诗人陆游自己等。另一种是借助我们熟知的历史中的人物来说事,叫“借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其目的有的是为了借古抒怀,如杜甫之于王昭君(《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有的是便于借古讽今,如李商隐之于唐玄宗(《马嵬》),都属于典型的“用典”手法。当然诗词的作者借用古人,本身就有对古人的情感道德评价,字里行间有羡慕、崇敬或凭吊悼念之情,我们文题中问1的解答,就需要分析“谁复吊沅湘”、“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这些直接赞美屈原的言辞与“空惆怅”、“无人解”这些情语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其实在以屈子自比。既有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更是借此无人凭吊屈原,和《离骚》的“无人解”,来抒发作者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

第8篇

关键词:屈原;故乡;汉寿

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4-0001-04

之前,学术界对屈原故乡所在地的研究有多说,但比较倾向于湖北秭归、江陵两说。“屈原故乡汉寿说”虽然出现最晚,由于有众多历史文献记载、文物证明、古迹遗存和大量屈原诗歌印证,故最具说服力和可能性。

一、古汉寿在荆州辰阳界,周时称“云梦”

汉寿,古称龙阳,在荆州域辰阳界,是古时水上交通的枢纽,夏禹治水时,“隋山伐木,奠高山大川”(《禹贡》),意思是他们随着山脉的走向,砍伐树木为路标,将天下划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荆州位置是“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作义”。(《尚书》)也就是说,从湖北的南漳县一带的荆山,到湖南衡阳地界,都是古时的荆州,在荆州区域内长江汉水,奔向浩浩荡荡的东海,众多的江水,包括长江支流沱水(今湖北枝江县一带),潜水(今湖北潜江县一带),都已疏通,所谓“九江孔殷”,东汉时郑康等曾为《书经》作注解谓:“即洞庭湖”,又谓“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九江之水源于蜀而楚贮之。”古楚有七泽,“云泽”便是一泽。郑康还说:“梦在江之南”。那么“梦”就是洞庭湖及其周围平原地区(《禹贡》记载),“云土作义”,“作义”即耕种的意思。到那里,两岸平原湿地,都是可耕土地了。禹把这里的土地,划分为“涂泥”(粘质壤土),田是八等,“用为下中”,田赋是三等(赋上下)。《一统志》载,“常德府,荆州之域,商周时为蛮夷所居”,按晋代郭璞作《雅尔传》谓,“华府东南,龙阳东北”,包括“巴丘湖”,此皆“南沱之云梦”地。由此可见,汉寿地域,在古荆州南沱云梦区即叫“云梦”,屈诗所说:“江南之梦”。另外在屈原涉江中有“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名句,古今屈赋注家,在注“枉渚”和“辰阳”时,皆注“枉渚”在今常德德山(古名枉人山或枉山):“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楚辞》所谓“夕宿辰阳”者也,而将“辰阳”注为今湖南怀化的辰溪县。

但细思之,便不免生疑:“枉渚”在常德德山,而“辰阳”在怀化辰溪,前者处沅水下游,后者处沅水上游,两地颇为遥远。从地图上看,两地直线距离是180余公里,水路距离则在200公里以上,且沅水上到沅陵前后,古有一系列的险道,如“雷迥难”、“百曳滩”等地段,东汉刘尚、马援征“五溪蛮”,便是在这一带水路受阻而不得前进。战国时的屈子,溯沅而上,何能“朝发”而“夕至”?

楚“辰阳”何在?清《龙阳县志・序》云:“洞庭之西,邑日龙阳,为古辰阳县,盖泽国也。”其《艺文志・沧浪记》又云:“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辰阳正龙(阳)境也。”

龙阳,即今湖南汉寿县,在常德德山之东沅水下游,水路约40公里处。屈子“朝发枉渚”,船颠沅水而下,航行七八十里,正好“夕宿辰阳”(汉寿)。辰阳在汉寿,正合“朝发”而“夕至”的诗意。这一句诗里,明显有“快捷”之意,应指顺水而下,不当谓溯流而上。

战国时期汉寿辰溪都没有置县,辰溪置县是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置辰陵县,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才易名辰阳县,离屈原死已480年,屈原在写诗时不困难预知五百年后的辰溪会是辰阳。溆浦置县则更晚,高祖五年置义陵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22年)置溆浦县,离屈原死近900年,可见当年屈原并没有去辰溪,而他去的辰阳是汉寿,而他去的溆浦可能是“汉寿西部山区”有溆水流经的地方。最近汉寿有到沧港地区又新发现一张古沧港图,证明同治年问,有人记载过溆水,明朝人曾之忠也曾咏诗“沅已十三合”,说明汉寿古为水之泽国,之所以名辰阳,亦还是有辰水流过。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中武陵郡名来历时说:”晋太守赵厥问主薄潘京曰:‘贵县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界’《又循汉书・地理志》明载“西汉武陵郡在索县”,这说明古之“辰阳界”,即在索县,汉寿古时叫辰阳界,也远在西汉年前。又《直隶澧州志・建置沿革》中记:“《常志》载:武陵郡初始辰阳,今其(以)村名,以龙阳县。”此与潘京所言相映,成为汉寿在汉代前称“辰阳”的双证。

《涉江》在“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句之后,又云:“入溆浦余禀回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杏以冥冥兮,乃猿穴之所居。”诗中的“溆浦”,古今注家皆云即今怀化溆浦县。其实,这一注说也是有问题的。第一,王逸注云:“溆浦,水名。”萧梁统《文选》五臣注云:“溆亦浦类。”皆未明指何地。《水经注》记序(溆)水,也未如它记辰水时明指为《楚辞》地名。可见,南北朝以前,未有“溆浦”即今昔对比溆浦县地之认识和说法。第二,唐初才始有“溆浦”在今淑浦之说,并以此而于历史上第一次设立溆浦县。《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载:“溆浦县,本汉义陵县地,《离骚》云‘人溆浦余禀回兮’即此也。”

二、楚国的崛起及“荆州”、“濮地”开发

综观史书是楚国最早开发了荆州地带(包括濮地在内),据《常德府志》记载:荆州,“古为蛮夷所居地带”,所为楚之先祖熊绛开垦。

周文王时,季连的后代子孙叫鬻熊,鬻熊曾像儿子一样忠心侍奉文王,他的儿子叫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处在周成王时代,被封以“子男之田”,(子爵级的田地),姓华氏,居丹阳,从此开始了对荆山(湖北省南漳县)一带的开发。《左传》记载昭十二年,楚灵王曰:“昔我先祖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可见长江流域最早为楚人开垦,及至周夷王时代,王室衰微,楚国先祖熊渠,得到长江汉水一带老百姓拥戴,乃不听从周室调度,并说:“我夷蛮地,不与中国谥号。”乃自行封其三子为王。“长子康为句檀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但到了周历王时代,害怕周历王暴虐,为避免其讨伐,又自动取消了王的称号。当时,汉寿地区(古称云梦)亦在熊渠始封之域内。清魏德绳有文章谓:“余楚人,龙楚地也,幅员广阔,熊渠始封,路居要津”。清同治《龙阳县志》676页。

楚之熊霜时代,熊霜主政六年后卒,三个弟弟,争立为敖(称王前最大的封号),最后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迫死长弟仲雪,二弟叔堪,为了避祸,乃逃到“濮地”。

熊通时代,熊通弑玢瑁子代立,是为楚武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武王乃请于周王室尊楚,封其为诸侯,但周王室不许,于是熊通怒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和隋国会盟后离去,楚武王37年,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这样把濮地变为了楚国的粮仓,交通中心,军事重地,及可靠后方。这是武王采取的一个重大措施。当时武王有子名瑕,亦随军中

屯垦。而屈瑕是在武王“开濮地”之后,以“莫敖”的身份进入《春秋左传》史册的,说明屈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就是“开濮地”的时候。按楚国的惯例,武王将屈瑕所“开濮地”封给屈瑕,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同时,“屈”与“濮”同韵,也可以视为“屈”与“濮”的叠韵通假,也就是说屈瑕所受“屈”地,就是楚王所“开濮地”。这也进一步说明,楚国的屈地就是指当时的洞庭地区。

古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屈原的祖先屈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说明屈氏家族是以屈瑕受封屈地区为区。《左传》中记载了两处“屈”地:一是晋国以产名马著称的屈地,二是楚国的屈地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楚子使远射城州屈,复茄人焉”。这里的“楚子”,是指楚平王,“州屈”显然是指楚国的“屈”地区,即洞庭地区。

乾隆《岳阳府志》载:“临湘县,古如城,按县志,楚子城州屈以居如人,即此。”这里提到的“如人”,就是《左传》中说的“茄人”。据《楚世家》载:楚平王在“城州屈”的前两年,受到吴国大举进攻,“楚恐,城郢”。所以,“城州屈”就应在“城郢”不远的防止吴军进攻的战略要地。这里说的“临湘”,正在洞庭地区,也就是屈原说的“州土”地区。这一带,是楚国春秋时代重点移民开发的战略地区,已载入史册的就有,楚文王迂罗人于汩罗,楚庄王迁糜人于梅市。楚平王“城州屈”,就是这种移民开发战略方针的继续,当然也应在这一带。还有,屈原晚年“飞鸟反故乡,狐死必首丘”,“托彭咸之所居”而“自沉汩渊”,就在楚文王迁罗的地区,与楚庄王迁糜的梅市不到50公里,与楚平王“城州屈”的临湘不到100公里,诗人称这一带为“故乡”、“首丘”之地,并在此以身殉国,充分说明这一带是屈原的故乡,是屈氏家庭封地“屈”地区。这也就是说,楚国的“州屈”,就在洞庭地区,就在《远游》说的“南洲”,王逸说的沅湘地区。关于这点,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历史文献中找到很多证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复隹、宠、长沙,楚之粟也。竞泽陵,楚之材也。越窥兵通无假之关,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这是当时齐国使者挑起越王进攻楚所说的一段话。这里提到长沙等是历来公认《史记》里说的“四邑”,在湖南境内。其中,将“隹”摆在“楚之粟”的首位,说明“隹”就是指墨子中说的“天下富”,历来誉为“湖广熟,天下足”的洞庭地区。先秦越语中,ou与u是读一个音,可以叠韵通假。这里的“隹”与“屈”的通假,实际上就是指“屈”。说明楚国的“屈”就是洞庭地区。这一记载中,提到能使“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的“无假之关”,应是指楚国四邑与首都郢联结的咽喉地区。当时湖南一带与郢联系的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屈原作品中,记载诗人来往其间,都是坐船为主,就是证据。因此,这里的“无假之关”,就是指洞庭湖与长江的交汇处一带。这一带正是《鄂君启节》中说的“迁江内湘”的地带,正是楚国郢都的粮食、木材供应线的战略要地。如果失守,郢都就可能不战自乱。所以,“吴师居糜”,在此与楚军激战;越王企图进攻楚国,“窥兵通无假之关”,也是指这一带,其原因就在于此。同样,楚武王“开濮而有之”,封屈瑕在该地区;楚文王迁罗,楚庄王迁糜,楚昭王“城糜”也是在这一带,其原因也是如此。当然,“恐吴而城郢”的楚平王迁茄人,“城州屈”的原因更应是如此。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楚平王“城州屈”就在这一带,楚国的屈地就在洞庭地区。有关这点,屈原创作的诗歌中,还为我们提供很多证据。如《招魂》诗,黄露生教授考证该诗是屈原为屈招魂。诗中称屈为“掌楚”,呼唤屈“魂兮归来哀江南”。这里的“楚”和“江南”,楚国历来都是指洞庭地区。屈是楚怀王的大将军,是屈氏家族的宗子。诗中称他为“掌楚”,就是职掌楚泽地区,也就是洞庭地区的领主。这就更确切地说明屈氏家族的封地“屈”,或者说“屈州”就是指洞庭地区。

另据《正义》:“濮在楚西南”,刘伯庄注:“濮地在楚西南”,杜预曰:“建宁郡(宜昌、枝江)南有濮夷。”尤其是《辞源》解释“濮地”在今湖南西北部,澧沅二水流域。这已表明是汉寿,因只有汉寿才同时有澧沅二水经过。

三、有不少地下文物证明屈原故乡在汉寿

在汉寿至少发现楚墓1800多座。如此多的墓葬说明,汉寿是楚国的重要家族聚居地。同时发现和挖掘了大量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物,其中出土了一把旷世罕见的珍贵铭文“武王之童督”青铜戈。上面的“武王”,应是楚武王而不是秦武王,因为楚武王在世就已称“武王”,秦武王是死后的谥号,不可能死者授人。“童”与“重”相通,是“重大”之意,“督”是统帅、监督之意。此戈意为“武王之大督”,即楚王军队的统督、统帅。可见,“武王之童督”是楚武王授予自己军队统帅的“尚方宝剑”,是代表武王在这一带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权柄。楚武王是楚国第一位正式称王的人物,又是将楚国带进春秋时代的国王。将这把青铜戈同它周围1800座楚墓,进行综合考察发现,汉寿一带封为“武王之童督”的人物,一定是武王的王族重要成员、武王军队统帅、武王开疆略地功臣。春秋战国时代的汉寿一带,就是这位“武王之童督”的封地,居住这里~带的家族,其始祖就是“武王之童督”。而“武王之童督”就是屈原的祖先屈瑕。春秋战国时代,居住汉寿一带的家族,就是屈瑕子孙的屈氏大家族,屈原出生地就在汉寿。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名》中说:“楚武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王逸说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十分肯定,一定有其根据。现在,我们仍可以从《左传》中就有三次专门记载屈瑕以“莫敖”身份统帅楚国军队的征战,其中《桓公十一年》记载屈瑕“败郧于浦骚”,威摄贰、轸、随、绞、州、蓼等六国,“卒盟”。《桓公十二年》记载屈瑕“伐绞”大败之,“楚师分涉于彭”等,可见屈瑕是武王的一名能攻善战的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同时,佐传》还记载了屈瑕伐罗败北而“缢于荒谷”的过程中,着重记述武王夫人邓曼。邓曼深居内宫,本不管国事,却对屈瑕的一举一动十分关注,甚至对屈瑕个性也了如指掌,而且屈瑕出征之后,她敏感地意识到屈瑕必败北。因此,建议武王教育屈瑕“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奠敖以刑”;并要求追回屈瑕,“见莫敖而告诸天下不假易也。“表现了邓曼对屈瑕的期望、培训和所倾注的母爱。还有,屈瑕兵败而“缢于荒谷”,武王却明确表示:“孤之罪也”,承担教子不严的责任,接着又封屈瑕儿子屈重为莫敖,也充分表现武王对屈瑕父子的情意。而且,后来武伐随,死在军中、屈重代表武王,周随“盟”,说明屈重与武王的骨肉关系。关于这点,《史记》也有记载:“屈原者,楚之同姓也”。就是说屈原同楚王共一祖宗,也就是说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武王的儿子,屈原是武王的后代。因此,屈瑕是为武王器重的儿子,是可以肯定屈瑕是“武王之童督”。

屈氏家族从春秋初年到战国末期,一直是活跃在楚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大家族。据《左传》载,仅在春秋时期,就是屈

瑕、屈重、屈到、屈建、屈荡、屈申、屈生等七人先后被封为“莫敖”。其中可考的,屈瑕与屈重,屈到与屈建,屈建与屈荡等都是父子相承。与此同时,别的家族未见一人被封为“莫敖”。此外,《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籍,还记载了屈氏家族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楚国的军政大臣、其中对楚国政局产生过影响的人物,就有屈完、屈御寇、屈荡、屈朱、屈巫、屈固、屈罢、屈春、屈庐、屈宜臼、屈、屈盖、屈署等。这样,屈氏家族就成为楚国一个最为古老的又最为稳定的大旺族。一直到战国末期,仍是楚国“三闾”中的一个大家族。《庄子・庚桑楚》在评述楚国昭、屈、景三大家族特点时说:“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这里的“甲氏”,马叙伦考证为屈氏。庄子将屈氏称为甲氏,多少有称第一家族的意思。这里“著封”,就是以受封著称。同时这里的“著封”,还包括“武王之童督”。按照先秦王族制度,“武王之童督”的铜戈,是名副其实的“尚方宝剑”,对屈瑕来说,是权力和功勋的象征;对屈瑕子孙来说,是家族的护身符,在王族不断进行权力再分配过程中具有稳定和保证作用。因此,“武王之童督”青铜戈的出土,既是庄子说的“著封”的又一证据,更是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汉寿一带是屈氏家庭“受屈”的屈地区中心。

近年汉寿楚墓中还出土了青铜官印“郢室畏户之玺”(即楚国都城护卫长官之印)。据考证,这可能是掌管此印的执政官从楚国郢都失陷后逃出带回家乡的。此人是屈原家族的重要成员,一说为楚怀王的大将军屈,一说为上柱国屈署,―说为屈瑕。这一印玺在汉寿出土,说明汉寿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屈氏家族的封地。无论是谁,他们都是屈氏家族的代表。还有根据“楚之法”,楚军统帅战败,必定“身死”,即不是战死,就是自杀,如屈氏家族的屈瑕自杀,屈丐战死,就是如此。据此,在楚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军白起攻破郢都,作为楚国郢城护卫长官屈氏,当时很可能战死,或自杀。所以,“郢室畏户之玺”,应是屈氏死后遗物,在汉寿出土,说明汉寿是屈氏的家乡,更说明以汉寿为中心的“江南”是先秦楚国屈氏家族的封地。因此证实,汉寿既是屈氏的故乡,更是屈原的故乡。

在聂家桥乡开掘的32座古墓中,还发现过一座特大的战国墓葬,南北向,楠木套棺,棺盖极度豪华,这不是一般官员墓葬。同时,又发现了“青钢鹿角纹镜”、“龙风青铜镜”、“摊尸板”等137件古文物,这些古文物只有显赫家族才可能享有的。

随后在汉寿发现了两座珍贵文物“古铙”,即“偏钟”,上有“女丁”突出体,偏钟是古时宫廷高级官员所享用的乐器,分纽钟(定调用),用钟(演奏用),偏钟(加大音量),这正好和屈原诗赋中相同,“叩钟调磬”、“二八接舞”、“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辨”,“楚商劳只”、“娱人乱只”相符。

四、有较多的古迹遗存

在汉寿历史上有较多楚国和纪念屈原的古迹遗址:

1、三间大夫祠。汉寿有两座,一座在沧港镇,一座在县城南郊,前者为屈原死后二年,楚将庄辛收复了江南五邑,据记载,三间大夫祠起始叫屈原庙,是为屈原招魂,曾在沧港立庙,是《史记・封禅书》载,当时秦曾允许民各自奉祠,后又按秦例改为三间大夫祠。汉寿县郊三闾大夫祠为东汉时刘表将荆州治所置汉寿时期健,系按秦楚郊祀礼改建,二所祠均有记载,可见于《明嘉靖常德府志》,《清代嘉庆常德府志》、《清代同治龙阳县志》。唐代刘禹锡来沧港时曾在《采菱行》中记载见过三闾大夫祠:“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2、东岳庙。汉寿有两座,一座在汉寿城郊屈原祠旁,一座在现今沧水发源地东岳庙乡。明《嘉庆常德府志》、清《嘉庆常德府志》和同治《龙阳县志》都有记载。又据尚书《尧典》记载“岳为四方诸侯之长”,为避讳和秦始皇的“皇”字相同,本为祭祀东皇的庙改为了东岳庙。东岳庙乡的东岳庙就是秦代和两汉时期承先秦楚国祭祀传统改建,古时有祭坛。汉寿城郊(东岳庙)为东汉时期,刘表将荆州治所置汉寿时按郊祀之礼建。

3、女庙。据《湘中记》记载,此庙建于南北朝以前,即公元420年前所建,常为各界祭祀女神灵地方。

4、濯缨桥。为屈原放逐到沧港时期所建,建国初期尚存,1964年其桥石被拆除后运往修建电排涵闸去了,但其基石埋没在原桥址地下。原桥址在现沧港镇血防院围墙外西北侧。

5、屈原庙。修建在唐朝以前,庙内立有屈原诗碑,为唐崔礼山撰。

6、沧溪寺。建于东晋,三进大寺,减有屈原庙移过来的唐人诗碑,后进有琴台,屋顶有龙风宝葫芦等装饰,有戏台和舍利塔。民国年问,改寺为庙,后为乡公所占用,还办过国民小学。一尊沧浪娘娘塑像(据传为女)被移到天乙宫。

7、天乙官。是古三莆遗民为成汤天乙而修造的功德祠。后来楚人来屈地中心后,于战国末年在天乙宫内加修一进楚王殿,供奉有楚王和屈原祖先17位屈家名人像,屈原自沉汩置后,屈家后人将屈原像也供此殿,共18位。

8、屈原巷(又称三间巷)。据传是屈原的降生地。他的祖先被封为“莫敖”,率军赴湘沅辰阳邑屯田积粮,其领万余人在沧港安扎寨。于是屈氏在此繁衍生息,后人又称此地为“屈家巷”。屈原逝世后,改称“屈原巷”。

9、清斯亭。在屈原巷旁边的沧浪水出口处,传说屈原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洗东西。因屈原遭贬后住在老家沧浪时,曾逆沧水而土,发现此水源于沧山的清斯湖,故名清斯亭。

10、江潭。在沧浪河下游,离沧港镇西约一华里路。屈原在《渔父》中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即指此地。又据《龙阳县志》清人陈一揆在《沧浪记》一文中指出:“江潭之号,咫尺犹存。原之经此与渔父对答,夫何疑之有?”

11、桔洲,离沧港十里许的沅水河中,洲长十里,因满洲植桔树而称桔洲。屈原的“桔颂”就是以桔洲为背景写成的。

此外,还有招屈亭、钓鱼台、七星堆、沧、浪二水等,总共多达十几处。沧港这样一个小小的集镇,竟然留下这么多屈原纪念文物。而湖北秭归仅有屈原祠、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几处纪念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比沧港的纪念建筑要迟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些足以说明屈原的故乡在汉寿。清《同治龙阳(今汉寿)县志》说:“龙阳为灵均(屈原字)落帆之浦”,屈原经沅澧来到汉寿沧浪之水合流之处沧浪港。清代屈学家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把各种说法进行比较后说:“沧浪水,在今常德府龙阳县。本沧浪水发源地,合流为沧浪之水”;又说:“旧解以沧浪为汉水下流,如按今均州沔阳,皆有沧浪。在大江北,原迂江南,固不能覆至其地,且与篇首游于江潭,不相属矣。及观楚省全志,载原渔父问答者多有,皆影响不足凭,唯武陵龙阳,有沧山浪山及沧浪之水,又有沧港市、沧港乡、三间港、屈原巷,参而覆之,最为有据。”可见龙阳沧浪港(今汉寿沧港)在清代就引起过屈原研究者的重视。

五、有大量屈原诗歌印证

在屈原的诗歌中,也有很多相关证据。如《招魂》诗,有专家考证是屈原为屈招魂。诗中称屈为“掌楚”,呼唤屈“魂兮归来哀江南”。这里的“楚”和“江南”,都是指洞庭湖地区。屈是屈氏家族的宗子,诗中称他为“掌楚”,就是执掌楚泽地区,也就是洞庭湖地区的领主。这就更确切地说明屈氏家族的封地“屈”,就在长江南的洞庭湖地区。

屈原作品不少描写与汉寿地名有关,如沧浪港(“沧浪之水清兮”)、江潭坪(“溯江潭兮,狂顾南行”)、橘洲(屈原写有《橘颂》)等。有的与汉寿风俗有关,如王逸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常德府志》、《龙阳县志》均载常德府人“信鬼好巫,龙阳更甚”。屈原的作品,对沅湘地带的美景的描写则真实地展示了汉寿的乡土风俗。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汉寿湖区风俗),“榄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娇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汉寿一带用蔬草编绳索),“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汉寿爱种植兰花做药),“折琼枝以继佩”(汉寿妇女常微戴栀树花),“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沅湘地区),“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洞庭),“茺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媛”(写沅澧之间),“朝发枉诸兮,夕宿辰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写汉寿),“筑兮水中,葺之兮荷盖”(写洞庭)。在屈诗中到处是“极日千里”的“江南梦乡”和描写沅澧汉寿“泽国水乡、荻荷菱荡”的景象。

屈原在《离骚》中说:“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得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里说的“初服”,王逸在《楚辞章句》注“修吾初始清洁之服也”。可见,“初服”就是诗人青少年时代的服饰,这里的“芰荷”、“芙蓉”是诗人用来象征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洁”的。这种特殊审美观念,正是当时沅湘地区特有的审美风尚。屈原作品中多次写到这点。如《九歌》中有:“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乘水车兮荷盖”;“荷衣兮蕙带”等。在《招魂》诗中有:“坐堂伏槛,临曲池些,芙蓉始发,杂芰荷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等描写。我们可以看到沅湘地区人民对“芰荷”、“芙蓉”的特有的审美情趣,甚至作为服饰、房屋、交通工具、环境等生活各方面美化的内容和根据,她是沅湘地区特有的文化氛围的表现。因此,我们从诗人的“初服”,可以发现诗人青少年时代是在沅湘地区度过的。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毗之术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里说的“修能”,王逸注:“言已修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苜为衣被;纫索秋兰以为佩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王逸这种说法是有见地的。沅湘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正适合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亚热带植物的生长。诗人用这些香木芳草象征高沽,屈原这种特有的审美情趣,正是沅湘地区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结晶。宋代刘次庄《乐府集》中说:“《离骚》曰:纫秋兰以为佩,又曰:秋 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今沅、澧所生”。同时,诗人这里描写的香木花草,还交待各自生长地的特点,如“江离”的“江”,“毗之木兰”的“”,“洲之宿莽”的“洲”。这也告诉我们,诗人“修能”的地区,有“江”,有“”,还有“洲”。这一地貌特点,也正是沅湘地区洞庭湖一带广阔冲积平原上,江河纵横,中间杂夹一些长洲、小山的地貌特点。可见,屈原青少年时代的“修能”是在沅湘地区。

第9篇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年端午节沙龙主持词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1年端午节沙龙主持词范文1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各位观众,各位朋友。

齐:大家上午好!

男:今天,我们将在~~~~~,举行“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首先,我们对各位领导的出席和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女: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他们是——(略……)

男:在浩淼如烟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男:今天,我们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通过唤起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中华的雄魂如黄钟大吕,再一次在辽阔的华夏大地敲响!

女:透过历史的烽烟,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从远古走来,从滔滔的汨罗江走来。走到我们中间,走进我们心海…

【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男:就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一起感受端午的韵味,一起共庆端午节,现在我宣布端午节主题活动我们的端午正式开始!

2021年端午节沙龙主持词范文2尊敬的各位领导、居民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社区在这里举行端午节联欢活动,对您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明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值此佳节来临之际,

我谨代表金台园社区居委会全体成员向各位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祝您端阳节快乐!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到场的领导:

社保所的所长~~~

副所长陈~~~

文化中心高~~~

让我们用掌声对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

下面,请秦书记讲话:

感谢秦书记的讲话

今天的活动内容为,健康快乐动起来,一同感受节日的气氛。

为了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借此传统佳节,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一下有关端午节的文化传统。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社区端午节联欢活动现在开始!

2021年端午节沙龙主持词范文3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上午好!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街道第~届“粽子飘香美在千家”暨非公企业文化展示庆祝端午节系列主题活动。

女: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和来宾,他们是……

女: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男:当我们置身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站在这历史名城的舞台上环顾四周,会使我们由衷地对我中华民族的祖先肃然起敬。

女:这份敬意,不仅来自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还来自我们祖先的大智大慧和辛勤创造。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唤起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中华的雄魂如黄钟大吕,再一次在辽阔的华夏大地敲响!

女:透过历史的烽烟,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从远古走来,从滔滔的汨罗江走来。走到我们中间,走进我们心海…

合:庆祝端午节系列主题活动正式开始。

2021年端午节沙龙主持词范文4开场语

(男)各位尊贵的游客、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女)欢迎大家来到汉兴圣地芒砀山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

(男)今天,芒砀山汉博苑广场披红挂彩,古乐悠扬,盛装迎接各位宾客的到来。

(女)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联欢活动,对您的参与,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男)再隔一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值此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芒砀山景区全体员工向各位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女)艾叶香,香满堂,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齐)祝您端阳节快乐!

(男)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用欢乐的歌乐,经典的诵读,有趣的民俗活动,来纪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

(女)“相约芒砀粽香快乐”端午联欢活动现在开始

串词(不含现场活动部分)

(男)今天的活动内容为,健康快乐动起来,一同感受节日的气氛。一会还会有丰厚的礼品送给大家。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但不论如何这歌舞还是每个节日已必须的,下面请欣赏景区舞蹈队演出的《汉风长袖舞》。

(女)时逢端阳五月天,炎黄后辈思屈原。离~九歌贯千古,傲骨诗风越万年。今朝吾辈过端午,吟诗抒怀敬先贤。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又以纪念屈原投江最为。人们一想到屈原必然会想起端午,一到了端午必然会想到屈原。屈原和端午也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他是传承民俗的节日,也是一个纪念文人的节日。下面请欣赏陈非为你带来的配乐朗诵《汨罗不灭的永恒》

(男)过端午节,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其中洒雄黄酒是一项非常吉祥而且具有祈福意义的活动,可以驱毒气,带来一年的清爽,但不能喝奥!下面我们也给大家洒上雄黄,愿你百病全无,清清爽爽。

猜谜(奖~牌)

(女)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中华民族也是崭新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祖国,日新月异,多娇的江山更加壮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她,下面有请李创新老帅为我们献上歌曲《最美的歌儿献给妈妈》,来表达我们对党的节日祝福

(女)有一个地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儿是我们的家园(男)芒砀山——山青水亦秀,地杰人亦灵。

(女)有一首歌,让我们非常亲切温暖,它唱出了我们的家园;(男)芒砀山——汉兴圣地,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请欣赏合唱《芒砀山是咱共同的家园》

结束语:

(女)老节日,如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男)真友谊,如好友,简简单单,

(女)愿我们的真友谊在这老节日里,越来越真;希望我们的活动能给大家带来节日的快乐和祥和,

(男)祝愿大家能过一个安康幸福的端午节。将我们的祝福带给家人和朋友。

端午节的话题就先说这么多,下面一项,大家一起动手包粽子。

2021年端午节沙龙主持词范文5开场:(以古诗为切入口进入晚会主题端午节)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主持介绍端午节:(让并不是特别了解的朋友了解下)

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对端午节并不陌生,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朗诵:(时间:10分钟)

大声朗诵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以此来纪念和缅怀这位曾经的伟大诗人。

主持人:(在朗诵接近结束时主持接上、使其连贯、此时背景乐播放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乐器音乐)

听完了诗朗诵,让我们一起

回到吃粽子的家里

回到挂菖蒲的门前

回到飘满艾香的城市与乡村

回到屈原纵身的一跳

回到诗歌本身

一条止于湖南的河流

却流经中国每一个人的心灵

打捞也罢,求索也罢

龙舟再快,也不过是

时间的一枚梭子

端午节,中国老百姓

自发地一个节日

几千年地打捞

几千年地存在

应该比什么都重要都深刻

一个伟大的主题

一个伟大的身影

一个痛苦的问号和句号

一块问路的石头和一颗

求索的头颅

至今伫立江边

汩罗江,一条永远流淌着

诗歌的光荣与梦想的河流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在场的所有朋友们一起来猜灯谜,让我们更进一步来了解端午这个传统的节日。

......................................看来这些灯谜是难不倒大家、各位对端午的了解真的不少哦~!

那让我们一起稍作休息一起来欣赏下歌手们给我们带来的歌曲

串场演唱(歌手:曲目:符合主题时间:10分钟)

歌手演唱两首符合主题的歌

主持过度:(主持人:配乐:时间:5分钟)

第10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李白因为参加永王李磷的幕府工作。因而得罪唐肃宗而被捕入狱,后来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在押解之下从洞庭到巫山,还没有赶到夜郎就遇赦放还。作为李白的好友,杜甫当时远在秦州,还未得知李白遇赦的消息。所以时时担忧好友李白的安危。在写了《梦李白二首》之后,又作此诗,以表达对友人真挚的思念之情。

首联从季节入诗,以诗遥寄对挚友李白的思念和牵挂。凉风,秋风。以凉风而起悲秋之情,是古代诗人普遍的心态。诗人借秋天的悲凉,为全诗奠定悲凉深沉的基调。作者身居远离李白的秦地,已是秋风萧瑟,草木枯竭。满眼的寒意,而远在他方的好友你现在又有怎样的感触呢?遥遥的牵挂,深情的思念,真切的问候,足以凸显诗人对挚友的真情。

颔联写景抒情,语意双关,表现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因为友人被流放。诗人也不知李白的近况,只有盼望鸿雁能送来李白的信息。潇湘洞庭。水涨浪高,艰难险阻不断,挚友你一定要小心啊!“秋水多”一语双关,不仅实写秋天江水湖水的高涨,还暗示了友人李白前途的坎坷,对友人的关心和忧虑可谓是细致而周到。

颈联由对友人的牵挂联想到其身世,同时也为李白遭遇不白之冤表示愤慨。李白因才高而遭厄运,魑魅喜人过而食之。奸佞小人也总是陷害君子和有才能的人。这句诗不仅高度概括了古来有才智之人多遭陷害的普遍情况,更表达了对友人遭受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愤慨和不满,也是给友人的叮嘱,提醒友人谨防奸佞小人。

尾联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屈原,抒写“欲说不能”的严酷的社会现实。李白因为被流放,要过江湘,而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遭谗放逐,自沉汨罗,他们的遭遇何其相似!诗人李白满腹冤屈无人可诉,这又是多么残忍的悲剧!屈原已逝,诗中不说凭吊。而说“共语”,不说“赋诗祭汨罗”,而说“投诗赠汨罗”,这样就不仅把屈原写活了,而用屈原如果有知,应当同李白诗歌相交的假设,来加强李白遭遇的悲剧色彩。

这首诗语调低沉,气氛悲凉。由凉风而产生对友人的思念。在情景交融之中,表现对李白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朝廷昏庸制度的斥责,映衬出友情的珍贵。

第11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节日;节庆文化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第12篇

【关键词】文心雕龙;六义;离骚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66-03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谈《楚辞》谓:“固知楚辞者,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刘勰给予了《楚辞》以极高的赞誉,《楚辞》中的篇篇都为刘勰所看重。作为《楚辞》的灵魂之作,《离骚》是屈原内心感情的喷薄之作,也是规劝君王的忠表之作。刘勰视之为经典,“不有屈原,岂见离骚”,足见对《离骚》的赞誉之高。

刘勰在谈论作品时,首先很看重作者的才性气质和学识,他承认先天禀赋的不同,也强调后天修习的重要。《楚辞》的核心人物是屈原,《楚辞》中的灵魂是屈原的《离骚》。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宗室贵族,屈原在《离骚》开篇就叙述了自己的高贵出生和高洁品质,充溢着家族和家世所带来的气势、自豪感。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拥有远大的志向,他的家世出身对他自身的品质和日后的才能修炼起着重要的作用。屈原在强调天赋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视后天努力的。他“好修为常”,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美德,内有美德,外有志向,身披才识,于是屈原的作品便以其瑰奇华丽的词藻、深沉的感情展示出他高洁的志行和伟大的人格。刘勰在论文时看到了作品和作者本人的精神气质的密切关系,屈原具有高贵出身、吉利生日、美好名字的禀赋之美,同时他又不忘自修其身、自正其气,他的人格是高洁的,品行是孤傲的,于是他咏叹出的《离骚》全篇感情激荡回复,想象奇幻,将自然万物感知为艺术形象,在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展现了特有的神奇而美妙的联系。

刘勰在《知音》篇中比较系统的对文学批评进行了阐述,根据《知音》篇所论,可以窥见刘勰对古代作家作品评论的态度。而按这个要求来对《离骚》剖情析采,便可知《离骚》为何会被刘勰所看重了。《知音》中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一观,就是看文章的构架体裁和情理脉络。《离骚》是屈原在楚国内政外交皆遇困难坎坷时所作。楚怀王十年左右诗人担任左徒,六国攻秦失败,楚怀王反思认为是楚国还不够强大以统一各国力量,而齐国首先通过改革来加强实力,因此楚怀王也想到通过改革加强本国力量,屈原也是力主改革。但是他所主张的举贤任能、禁止朋党的内政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度;奖励农耕则破坏了贵族的经济来源,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他的对外主张则引起了秦国的极大恐慌。楚怀王确有强大楚国之心,早期也信任屈原,但是他优柔寡断,目光短浅,偏信谗言。楚怀王的个性也是导致屈原个人悲剧的一个原因。在各方势力的影响下,屈原怀揣着强大楚国的理想而被放逐,他的人生最终走向了悲剧。《离骚》是屈原遭受忧患而“发牢骚”之作,他面对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抒发己之忧思愁苦,首尾一体,感情汹涌而出,情真意切。刘勰在《情采》篇中就要求“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作品的思路要沿着情理的脉络展开,铺文设采。《离骚》从追述家世姓名、申述政治抱负到遭受迫害,幻想破灭,屈原抒发的是对追求自身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极大热情及对黑暗势力和佞伪小人的揭露批判,前后呼应,情理完整。

二观置辞,就是考察作品的文辞运用。《离骚》是诵诗,其中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如其中多以“兮”音加强气势,读来朗朗于口,情感拖曳于辞采间。看《离骚》中的这段①: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主要表达诗人在遭到挫折坎坷后,在现实与理想间徘徊彷徨,苦闷不解。久久凝望后欲调转车头去兰皋椒丘休憩,同时内心也更坚定了自己明洁的品质和高洁的理想。这里“兮”字的运用加强了语调的节奏,并在诗句中以两两相对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规整性,读来错落有致,规整顺势,更容易调动感情。情调也随着诗句徐徐而回转。刘勰非常重视作品的辞采之美,他的《夸饰》篇和《丽辞》篇对骈俪之美的肯定能充分证明这一点。《离骚》是诗人感悟吟志之作,屈原在作品中极展无限想象,神游叱畅于天地之间,看“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驾龙乘风,傲游神界,尽辞采之力。而如此上下求索,只为寻得理想。《离骚》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创作动机,都能符合刘勰雅丽奇正的要求。刘勰在《情采》篇说道:“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诗文中的情和辞是相辅相成的,以情为基础来铺设辞采,用辞采的张力来表现情感。情志是主,辞采是次。这与他所说的“雅丽”关系是一致的。“丽辞雅义”,雅义是丽辞的统摄。刘勰是认可《离骚》的美辞的,《辨骚》篇说:“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提倡取《离骚》的华美之辞,为辞赋家效法之准则。后面又说:“王逸以为:诗人提耳,屈原婉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驷虬乘翳,则时乘六龙;昆仑流沙,则《禹贡》敷土。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文之枢纽之首为原道,次之为征圣、宗经,然后是正维和辨骚。刘勰论文强调文的功用,也很看重历史传承,《离骚》中的夸饰之辞都是有据可循的,可依经立义,而其中洋溢着的爱国之情,是抒情写意与规劝君王的统一,有教化的功用,达到了雅与丽的统一。

三观通变,亦即通古变今。一方面是考察 “通古”,即作品体裁和文风等对前代的承袭和效仿;另一方面是“变今”,是作品异于经的地方。通古变今重在变的地方,对于变,又重在强调文辞与情感的变化上。刘勰在《正纬》中谓:

若乃牺农轩皞之源,山渎钟律之要,白鱼赤乌之符,黄金紫玉之瑞,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平子恐其迷学,奏令禁绝;仲豫惜其杂真,未许煨燔。前代配经,故详论焉。

虽然这里主要是在表达纬书是伪造的,是不能配经的。但是刘勰又肯定了这些内容广泛,事迹奇特,而又辞采丰富的纬书对文章写作的帮助,“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肯定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在后面的《风骨》、《定势》、《情采》、《丽辞》、《夸饰》等篇中,刘勰在雅和正的前提下表示出对丽和奇的重视,将情感和想象、风情和气骨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纬书为这一切提供了借鉴。至于诗赋,《楚辞》则是奇文壮采和风情气骨的榜样,“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辨骚》申述了《楚辞》的合经与不合经之处:

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

这是其合于经的地方。《楚辞》中的尧舜桀纣之事、虬龙云蜺之喻都是有据可循的,如《离骚》就沿用了《诗经》劝戒的功能和比喻、托物起兴的手法,《离骚》发展了《诗经》的艺术和思想。刘勰不是不主张变,而是要在宗经的框架下有节制的适度的改革,不能一沉不变,也不能失了“雅”“正”的前提。作品围绕的核心仍然是经,但是形式可以多变,表现方式要拓新。所以紧接着刘勰又说:

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夷弄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

此处他列了《楚辞》异于经典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刘勰并没有表示出对这些不合于经典之处有反对或否定的态度。甚至他是推崇和欣赏这样的新变的,他后面说道:“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楚辞》独特的个性和卓越的辞采,也正是其杰出之处。

四观奇正,是从审美格调的角度来要求诗文的。既包括诗文的想象情思,也包括文辞构思。在《辨骚》中刘勰说屈原宋玉之作“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抒情时深沉饱满,绘景则让人如临其境,写四季气节便如时光变迁。这正是因为他们对“奇”的运用,用虚幻怪异的想象和大放奇彩的文辞将一切用最灵活的形象呈现到读者面前。看《离骚》末段: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诗人驾车乘风远游,从天河出发,凤凰翱翔,蛟龙渡水,八龙驾车,云霓为旗,却在恍惚迷离中看到故乡,于是悲伤不舍,连马儿都不忍离去而踟蹰不行。景象奇幻唯美,文辞新奇璀璨,却因对故国的恋恋不舍而使这些想象和文辞都染上了诗人的情绪。老子早在《道德经》中就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后在我国古代军事中也有奇正这一思想,如《孙子兵法·兵势》:“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可以看出,先秦的奇正思想是从灵活通变的角度来提倡的。刘勰提出的 “哀而有正”、“约以正辞”、“持正以驭奇”等观点,与先秦兵家奇正思想不得不说是相承而创新了的。整个《楚辞》就是成功的结合了纯正的思想和奇特的夸张,刘勰在《辨骚》中总结其为“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着实是对其雅丽奇正的高度概括和赞誉。

五观事义和六观宫商,主要是刘勰针对当时崇尚用事的文学之风和流行的声病说提出来的。刘勰是赞成适当的用事、自然的音律美的。至于《离骚》的音律美,是显而易见的。“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由于楚地方言的运用,《离骚》在音律方面的也是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的。对于事义说,刘勰在《事类》中认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看来所谓事义,就是要引古证今。《离骚》中有许多举古事以证今义之处,且看下面这段: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下转第169页)

(上接第167页)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在这里诗人正反对比举了一系列历史事实,用古事来指明误信奸人、不归正路的覆灭后果。并借古代卓越贤人来寄意自己的正直不阿和贤良忠信。借前代贤士的不幸来哀叹自己的不幸。所以刘勰说了,“观夫屈宋属篇,号依《诗》人,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离骚》确是兼有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的。

《离骚》是围绕着唤醒楚王这样的目的,集怪诞奇异的想象和假托的意象来展开自己情感的抒发。诗人内心感情激荡徘徊,吟咏而出,化为一首涤荡起伏、反复曲折的歌曲。刘勰重视诗文的熔章裁句,但是对《离骚》实难划清具体的结构层次,只能在时上时下的感情脉络中体会屈原忧君王、恨奸邪、哀自身、叹理想、眷故国的种种交错心情。

注释:

①《离骚》本身不分节分段,因而历来对《离骚》如何划分分歧颇多。如宋代钱杲之将《离骚》划分为十二段,清代王邦采划分《离骚》为三大段,周建忠细分《离骚》为十小段。究竟应该划分几部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采用十二分段的方法。依次追述身世,历数上古圣君,申述远大的理想和遭遇的挫折,彷徨于去与留,寻求出路而不得,批评黑暗现实,讴歌美政,上下求索,终寄意幻境神游远去。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郭化若.孙子兵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宋)洪兴祖.楚辞补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李山.楚辞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