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

时间:2023-05-31 09:10:00

郑和远航范文1

一、复习旧知

1.简述“庞大的船队”。(呈现相关含有数字的短语,教师引说郑和第一次远下西洋的船队规模。)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让我们穿越时空界限,跟随着这位600多年前的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做一次前无古人的远航。

【复习导入,定下场面壮阔、人物伟大的基调。】

二、精读指导

(一)解读“和平之旅”

导语: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他如何与各国交往的?

1.大家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君臣、各国百姓、各国商人交往的,划出有关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交流讨论。生读有关句子,说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郑和向国王“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会说些什么?当地百姓看见宝船,“惊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指导朗读。

生读有关句子,想象“假如自己是各国商人,愿意与郑和一行做生意吗?”说自己的体会,点拨“乐意”“赠送”。

3.提升: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简要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探险以及麦哲伦环球旅行的不同目的。你对郑和远航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体会和平友谊之旅)

【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之旅,友谊之旅,引导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想象中体会,在对比中领会。】

(二)解读“凶险之旅”

导语:郑和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看看郑和在第一次航海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郑和又是如何克服的?

1.自由读第5节,圈划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出示: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①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把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出来。)

②郑和是怎样对待这样凶险的困难的?

出示: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①指名读。

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郑和从容镇定、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富有经验和智慧……)

③练习朗读。

过渡:郑和还遇到了什么困难?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郑和不怕艰险,机智勇敢……)

3.小结:在七次航海过程中,郑和遇到了无数自然的和人为的艰难险阻,但他都凭着智慧和勇气一次次过关斩将、化险为夷,表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三)概述七下西洋,感受郑和形象

1.导语:同学们,我们跟随着郑和航队第一次远下西洋,经历了一次和平友谊之旅与勇敢探索之旅。那郑和一生七下西洋,课文有没有每一次都具体、详细地作叙述呢?出示第6小节,指导读悟,初步领略课文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的写法。

2.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指导朗读第6节。(读出赞美的语气。)

3.课文学到这儿你觉得郑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明。

4.出示郑和塑像,你有什么话想要对郑和说吗?(教师可相机朗诵诗歌,讴歌郑和。)

【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人物,激发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

三、总结全文,领悟中心

1.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顶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

2.出示第七自然段语段。

预设朗读导语:

①郑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铭记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读……

②600多年前的郑和,依靠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率领船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多了不起呀!让我们一起读……

【设计渐进式朗读,凸显文章的中心,呈现教学的高潮,将学生的情感升华与迸发。】

四、布置作业

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郑和远航范文2

1、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下西洋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2、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 ),故名。

3、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来源:文章屋网 )

郑和远航范文3

作为一个专门拍摄远东地区的摄影师,我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待在亚洲,总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亚洲的各种信息,我为此感到骄傲。尽管如此,当我第一次听说“郑和”这个名字时,还是感到完全陌生。

郑和是亚洲最伟大的探险家,他指挥着船队探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那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有多达300艘船只,其中有些长达400英尺(约122米),配备士兵30000人。

郑和身形伟岸,身高将近两米,在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时代到来之前,他领导了7次大规模的世界远航,足以使其他任何一个我所了解的探险家相形见绌。他7次出海造访南中国海和印度洋,旅程最远到达中东和非洲沿岸,比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早了90年。

追随这位杰出的中国探险家的足迹,我踏上了重走郑和远洋古道的旅程。在这条连通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有过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在内的很多航海探险者的足迹。 郑和

在郑和的时代,风力主导并引领着航海者的方向。11、12月的东北季风,使船只从中国沿海顺风南下至越南、婆罗洲、马来半岛,最后到达爪哇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在那里,船队要等待5个月,然后借东南季风从马六甲海峡到达斯里兰卡和印度。当风向再次变化时,船队从阿拉伯半岛顺风南下,到达非洲沿岸诸国――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在那里,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已经建立起了非常繁荣的贸易。

我梦想着可以乘船完成大部分航行――最好是中式帆船和阿拉伯独桅三角帆船。遗憾的是,中国的渔船已经完全现代化了,目前大多数船只都是用玻璃纤维或钢铁建造的。寻找阿拉伯帆船的愿望也落空了。阿曼是我进入阿拉伯半岛的第一站,它已经成为中东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老城和要塞已经重建过,15世纪时的历史痕迹,消失在那些超级现代的露天剧场里。

为了展现郑和曾经走过的海上古丝路,我要前往他到访过的超过37个国家的停靠港,寻找他曾经进行过贸易并且现在依然存在的物品,体验他所经历过的陌生的习俗与文化,重现15世纪亚洲的航海世界。

实际上,今天能证明郑和令人惊叹的7次航海的证据少之又少。随着15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闭关,政策转向保守,关于郑和的大量记载和航海日志,在他最后一次返航后被有意销毁,只有时任郑和船上的两名通事――穆斯林学者马欢和费信的记载得以保留。他们对航海生活的描述,以及对登岸后的观察见闻,成为今天揭示郑和之谜、了解他足迹所至之地的主要资料来源。

我从故纸堆里找到了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以摄影师的视角规划着我希望拍摄的画面。 越南 郑和的新身份

郑和船队的海外第一站是越南,目的是寻找珍贵的木材、朝天犀牛角、象牙、热带水果和槟榔。

在越南寻找600多年前郑和可能见证过的场景并不难,湄公河沿岸的生活节奏依然故我,渔民们依旧靠人工拉网,头戴圆锥形帽子的妇女依然在辛苦忙碌。

郑和的船队从越南前往泰国(暹罗),这个国家给船队留下了深刻印象,根据船员通事记载:“如果已婚妇女和来自我们船队的人非常亲密,他们就喝酒,吃东西,举止亲密,而她们的丈夫对此很平静,不会反对。”

我选择了拍摄大城府阿玉托纳(Ayuthaya),1407年郑和抵达时,它是暹罗的首都。让我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在建于14世纪的帕楠称寺,郑和被当地人称作三宝公,并被奉为财神来膜拜。人们为他修建了21米高的黄金坐像,崇拜者们将橙黄色的丝织品抛向雕像,丝巾的另一端盖住自己的头,几百名僧人在旁边的房间齐声诵经。从庙宇的宏伟程度及装饰过的地面来看,郑和应该是满足了许多祈祷者关于财富的诉求。 马六甲 华人面孔混搭印度教

马六甲曾是南中国海通往印度洋的战略通道,郑和将这里作为重要的中国海外移民地,他在马六甲建立粮仓和货栈,方便船队储藏物品和获得新鲜补给,以便继续北上或者南下。

我到达马六甲时,正值印度教最重要的节日datak chachar,信徒们为了向神明表达感谢,会用针刺进自己的身体,用鱼钩穿进体内,这些都是在一种恍惚状态下完成的,没有流血,似乎也没有疼痛。

黎明时分,我到达旧城中最古老的庙宇――兴都印度庙,朝圣者聚集在这里,准备接受严酷考验。他们大多数是华人,是最早一批中国移民的后代,有些人的祖先甚至可以追溯到郑和时代。郑和的船队走到哪儿,中国的移民就散播到哪儿。大批中国人移居到东南亚,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在马六甲海峡,华人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在一起,海外华人的后代开始信奉印度教,有些人甚至近乎狂热。 麦克・山下的寻访路线

郑和6个世纪前的7次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麦克・山下搜集了每一段关于郑和航行的记载,重访了这30多个地标,追随着这位“被遗忘的船长”,穿越了整条古老的航海路线:

中国―越南―文莱―印尼―爪哇―日惹―巴厘岛―柬埔寨―吴哥―泰国―大城府―马来西亚―马六甲―斯里兰卡―印度―卡利卡特―科泽科德―喀拉拉邦―古吉拉特邦―卡拉里―阿曼―穆桑达姆半岛―苏尔―阿联酋―也门―萨那―吉布拉―肯尼亚―马林迪―拉姆群岛―坦桑尼亚―桑给巴尔

了解更多麦克・山下寻访郑和远洋路线的故事,可关注《镜头下的航海史诗》一书。 关于郑和

1371年,郑和出生在云南一个穆斯林家庭。11岁那年,他在战乱中遭受宫刑,被押送到南京服侍宫廷,后来成为太子朱棣的亲信。朱棣称帝后,派郑和率大型船队出使南海,郑和身担外交、贸易、探险的重任,他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带到海外,换取种子、珠宝、珍贵木材、药材、纺织品和矿产。1405-1433年,郑和的7次航行为中国带回大量财富,奠定了明王朝世界超级强国的地位,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比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早了90年

作为一个专门拍摄远东地区的摄影师,我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待在亚洲,总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亚洲的各种信息,我为此感到骄傲。尽管如此,当我第一次听说“郑和”这个名字时,还是感到完全陌生。

郑和是亚洲最伟大的探险家,他指挥着船队探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那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有多达300艘船只,其中有些长达400英尺(约122米),配备士兵30000人。

郑和身形伟岸,身高将近两米,在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时代到来之前,他领导了7次大规模的世界远航,足以使其他任何一个我所了解的探险家相形见绌。他7次出海造访南中国海和印度洋,旅程最远到达中东和非洲沿岸,比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早了90年。

追随这位杰出的中国探险家的足迹,我踏上了重走郑和远洋古道的旅程。在这条连通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有过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在内的很多航海探险者的足迹。 郑和

在郑和的时代,风力主导并引领着航海者的方向。11、12月的东北季风,使船只从中国沿海顺风南下至越南、婆罗洲、马来半岛,最后到达爪哇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在那里,船队要等待5个月,然后借东南季风从马六甲海峡到达斯里兰卡和印度。当风向再次变化时,船队从阿拉伯半岛顺风南下,到达非洲沿岸诸国――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在那里,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已经建立起了非常繁荣的贸易。

我梦想着可以乘船完成大部分航行――最好是中式帆船和阿拉伯独桅三角帆船。遗憾的是,中国的渔船已经完全现代化了,目前大多数船只都是用玻璃纤维或钢铁建造的。寻找阿拉伯帆船的愿望也落空了。阿曼是我进入阿拉伯半岛的第一站,它已经成为中东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老城和要塞已经重建过,15世纪时的历史痕迹,消失在那些超级现代的露天剧场里。

为了展现郑和曾经走过的海上古丝路,我要前往他到访过的超过37个国家的停靠港,寻找他曾经进行过贸易并且现在依然存在的物品,体验他所经历过的陌生的习俗与文化,重现15世纪亚洲的航海世界。

实际上,今天能证明郑和令人惊叹的7次航海的证据少之又少。随着15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闭关,政策转向保守,关于郑和的大量记载和航海日志,在他最后一次返航后被有意销毁,只有时任郑和船上的两名通事――穆斯林学者马欢和费信的记载得以保留。他们对航海生活的描述,以及对登岸后的观察见闻,成为今天揭示郑和之谜、了解他足迹所至之地的主要资料来源。

我从故纸堆里找到了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以摄影师的视角规划着我希望拍摄的画面。 越南 郑和的新身份

郑和船队的海外第一站是越南,目的是寻找珍贵的木材、朝天犀牛角、象牙、热带水果和槟榔。

在越南寻找600多年前郑和可能见证过的场景并不难,湄公河沿岸的生活节奏依然故我,渔民们依旧靠人工拉网,头戴圆锥形帽子的妇女依然在辛苦忙碌。

郑和的船队从越南前往泰国(暹罗),这个国家给船队留下了深刻印象,根据船员通事记载:“如果已婚妇女和来自我们船队的人非常亲密,他们就喝酒,吃东西,举止亲密,而她们的丈夫对此很平静,不会反对。”

我选择了拍摄大城府阿玉托纳(Ayuthaya),1407年郑和抵达时,它是暹罗的首都。让我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在建于14世纪的帕楠称寺,郑和被当地人称作三宝公,并被奉为财神来膜拜。人们为他修建了21米高的黄金坐像,崇拜者们将橙黄色的丝织品抛向雕像,丝巾的另一端盖住自己的头,几百名僧人在旁边的房间齐声诵经。从庙宇的宏伟程度及装饰过的地面来看,郑和应该是满足了许多祈祷者关于财富的诉求。 马六甲 华人面孔混搭印度教

马六甲曾是南中国海通往印度洋的战略通道,郑和将这里作为重要的中国海外移民地,他在马六甲建立粮仓和货栈,方便船队储藏物品和获得新鲜补给,以便继续北上或者南下。

我到达马六甲时,正值印度教最重要的节日datak chachar,信徒们为了向神明表达感谢,会用针刺进自己的身体,用鱼钩穿进体内,这些都是在一种恍惚状态下完成的,没有流血,似乎也没有疼痛。

黎明时分,我到达旧城中最古老的庙宇――兴都印度庙,朝圣者聚集在这里,准备接受严酷考验。他们大多数是华人,是最早一批中国移民的后代,有些人的祖先甚至可以追溯到郑和时代。郑和的船队走到哪儿,中国的移民就散播到哪儿。大批中国人移居到东南亚,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在马六甲海峡,华人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在一起,海外华人的后代开始信奉印度教,有些人甚至近乎狂热。 也门 开放式博物馆

在也门,我看到的场景与郑和船队的通事马欢所描述的完全一致:男人们穿着束腰外衣,系着刺绣腰带,挂着镶满宝石的匕首;女人们头戴面纱;建筑物都是泥和砖混合的多层建筑。这大概就是辛巴达航海故事中的画面(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讲的就是郑和)。

也门首都萨那是我遇到过的最上镜的中东城市,我迫不及待地冲向了al mikh集市,它由外表华丽的砖泥建筑所包围,仿佛是一个开放式博物馆,一下子将我带回了郑和时代。我很容易地找到了卖乳香的摊位――凭借味道就可以准确定位。为保存乳香浓郁甜美的芬芳,人们将其汁液贮藏在抽屉里,当乳香被用作焚香时,香味更加浓郁。 肯尼亚 偏远海岛中的“上海”

肯尼亚的拉姆群岛,14世纪贸易曾经相当繁荣,它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如今人们可以搭乘不太靠谱的航班到达附近岛屿,或者和我一样,驾车沿海岸线行驶,然后搭上一艘独桅帆船,用大约一个小时穿过岛上浅浅的死水区域。

传说,1418年,当郑和的船队在此停泊时,300多条船中的一条搁浅,船上的水手在当地定居下来,和当地妇女结婚,并以家乡的港口“上海”来命名这个村子――“上啊”(shangga)。当地人依旧保留着成堆的明代陶器碎片,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 桑给巴尔岛 航海史诗的尽头

我的最后一站,是现在附属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它也是当年郑和船队到达的最远的地方。这片岛屿拉近了我与郑和的距离,我越来越了解他,也越发喜欢他。

在一个极适合拍照的日子,我坐在一片名为“马特姆维”的白色沙滩上,那些单桅渔船扬起帆,排成一列纵队驶向渔场,收海藻的妇女们从我镜头前走过,身上裹着五颜六色的当地服装――基科伊(KiKoi)。

郑和远航范文4

600年前,317艘舰船,27000多名将士,在明朝内官监太监郑和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从我国长江口的刘家港起航,驶向西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极为壮观的一幕场景,史称“郑和下西洋”。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一改明太祖朱元璋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富国强兵的对外开放政策,打开海禁,派遣郑和远涉重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家综合实力强大的表现,向世界展示了东方大国强大的经济实力。1405~1433年28年间,郑和7次下西洋,途经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如表1)。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要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了半个多世纪;在船队规模等方面,郑和都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总之,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郑和下西洋开“和平外交”之先河。郑和下西洋虽然带着众多将士,拥有精良的武器,但是他们从不轻易使用武力,也未侵占他国领土。对所经之地,他们均以和平友好的方式与他国交往。这种“和平海权”外交受到了沿途各国的推崇。经过郑和的努力,一些多年不与中国往来的东南亚国家,甚至从未与中国往来的东南亚国家,都与明朝建立了外交关系。郑和下西洋的28年间,有17个国家4次遣使来华,其中4个国家的9位国王先后8次来华访问。

与西方殖民者不同,郑和航海的目的不是为了侵略扩张。郑和率领的船队在东南亚从事海上贸易,传播中华文化。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东南亚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郑和深受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敬仰,当地人民自发地为他建庙立碑。

郑和下西洋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随行人员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藩国志》等都是中国外交通史上的重要资料。特别是《郑和航海图》,记录了航海方向、停泊地点、航线上的暗礁以及罗盘的具体用法,已经成为人类科学知识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郑和远航范文5

1、政治上,巩固明朝廷政权。史载“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就是要肃清反明流亡勾结外国势力,向周边国家显示国力及友好,恢复和建立正常外交关系,防止外患,减少对我威胁。这是发起下西洋最初始和主要目的。

2、外交上,增强明帝国影响。远播声威,争取与周边及海外各国保持睦邻友好往来,调解矛盾,建立稳定和平、共同繁荣的国际格局。史载永乐帝明示郑和下西洋舟师编队“今遣郑和……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后宣德帝也指示“纪无宣德,咸与维新,尔诸蕃国远处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郑和……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强调“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这都是申明一脉相承的和平、开放、交往国策。在下西洋访问各国及护送使节往来外交的实践中都得到充分地执行。这是下西洋坚持始终的重大使命。

3、经济上,扩大互通有无的海上对外贸易。把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水平和规模,在继承宋元朝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扩展,主动开展朝贡贸易、官方贸易等部级别的贸易;带动民间对外贸易,而且为亚非国家间贸易开辟了通道,在国际贸易历史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史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诸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并称郑和下西洋舟师编队“锄强扶弱,海道一清”“充舶而归”。“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若,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这说明了七下西洋促进广泛的对外贸易,是互通有无、平等互利的。而且从一个侧面证实,七下西洋坚持近三十年之久,也是有经济效益的,达到了发展国内经济的目的。

4、文化上,大力传播中华文明,又广泛吸纳外国珍异。史载:“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通西南海道朝贡,宣德化而柔远人”,“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舆图开拓,万善咸臻”。通过七下西洋达到与海外各国直接相互了解,增进彼此信任。当然明朝廷是封建王朝,怀有“君临万邦”、“昭示恩威”,求“宾服四夷之盛”及“威制万方”的雄心及历史局限性,七下西洋不可能完全平等地看待海外诸国。但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指导下,却绝无侵略、掠夺、占领之行为,而且在对外关系方面,事实上做到了“厚往薄来”。

总之,明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为郑和下西洋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需要继承和发展宋元以来的海外事业,开创稳定安宁的周边局势,贯彻对外的开放、和平、交往的政策,构成郑和下西洋的主观条件。这两种因素相互结合,产生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伟大创举。所以,郑和下西洋是时代的产物,它标志着龙的传人以雄伟的气魄,跨出国门,走向海洋,以恢宏气势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郑和七下西洋往返时间、编队规模、历经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是空前的,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世界大航海及人类文明发展史所做的重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汉唐宋元以来的海上航线,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划时代的、全面的、实质性的突破,形成多点交叉的综合性海上航路网络,航线之远、纵横交叉之多都超过前代。郑和船队不仅熟练地航行在已开辟的航路上,而且还开辟了通过印度古里(今卡泽科特)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直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横渡印度洋到东非海岸一些港口的航线,如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卜喇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口)和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航线西端向南扩展到比刺(今莫桑比克港)、孙刺(今索法拉港)。船队的分队已经驶进了德拉戈阿港附近的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越了季风航行的制约。如此广阔的、远离岸线的航行,克服了分段航行的状态,掀开了人类航海史上新的一页。其航行规模、参与人员、持续航行的能力是过去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船队是贯通太平洋西部与横渡印度洋直达航线的先驱。

西方著名的航海家,以冒险探索开辟远洋航路,发现新大陆名噪于世。但从许多方面比较,郑和下西洋都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有些方面也远远超过了他们。哥伦布出生于热那亚(现意大利),在西班牙女王的支持下,率领由130吨、90吨、60吨级的3艘船组成的船队,为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开始远航探险,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大陆,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富,而且侵占为殖民领地,至今为西方国家赞颂备至。但是,它比郑和首次下西洋晚了8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年率领120吨船2艘、50吨和吨位不详者各1艘,共4艘船组成―的船;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后,是沿着郑和航路到达印度卡泽科特的,被西方人誉为又一次发现新大陆的壮举,其实也比郑和首次下西洋晚了92年。麦哲伦出生于葡萄牙,于1519年至1522年率领由120吨、110吨、90吨、85吨、75吨级5艘船组成的船队,环球航行,比郑和首次下西洋晚了114年。西方航海家的贡献是公认的,而且知名度很高。郑和下西洋船队、航程规模及其友好交往、和平贸易的性质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绝无仅有的历史记录,更不应被忽视,而且必须在世界历史上给予正确公正的评价。

与郑和下西洋差不多同时期,在西方还有葡萄牙亨利王子,他在1419年建立科学城堡,着手进行航海技术研究,推动探险性航海。从活动地域看,亨利王子主要活动在非洲西海岸,郑和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按目前考证,都未曾绕过好望角,但都为全球“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做了重要的准备。郑和作为东方民族的唯一代表和西方民族的航海家们,共同为世界大航海及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外有些学者认为郑和船队分宗(支队)向着非洲西海岸和爪哇东南以外海域所进行的海上探索,航程向西延伸到大西洋,向东南延伸至南太平洋,已到了能够进行环球航行的边缘。外国有些人士认为郑和船队的部分船只在当时风流影响下,不一定出于主观目的,却已漂航到达澳大利亚、美洲,甚至更远,实现了环球航海。这些见解与分析,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世界航海史做深入又客观地考察调研,才能逐步揭开历史全貌,得到科学结论。但就现在已证实的郑和下西洋航海范围,中华民族在15世纪初已经开创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壮举,则是举世公认的。

郑和下西洋舟师的构成和船型分档

郑和舟师的船型种类很多。按史藉记载的称谓,有海舡、海舟、海风船、海运船、舡运船、海运舡、宝船等;按功能划分,有大宗宝船、分宗宝船、马船、粮船、座船、战船、水船等;按船型特征 划分,有福船、鸟船、沙船、广船等;按载重量划分,有2000料、1500料、400料、100料等;按推进方式划分有9桅12帆到3桅3帆或大八橹、二八橹、六橹等;按航行水域划分,有海船、遮洋海船(相当于近岸遮蔽海区)等。考虑到郑和舟师编队内需用各种功能船舶,必然是多型各司其职。同时因下西洋出访任务紧迫,需动员全国各沿海地区造修船舶。按承造地区,批次任务最多为浙江,达14批次;其次为江苏,可能占12批次;再次为湖广、江西,各有10批次,福建虽只占7批次;但主要承担下西洋宝船等建造任务,而且大多是新建。这些船舶尺度、型式不可能强求绝对统一,只能是各地各工场根据各自原有的经验、型制,在新造或改造船舶中,相应按朝延指令做些适当统一修改。从永乐造船记载中,还可看出造改海船的总计划2860艘,其中新造18批次约2228艘,占总量78%,改造约7批次632艘,占总量22%。

整个海上编队的各种船舶与陆上宫殿、房屋等建筑一样,在尺度、规格’、功能、外形、结构等方面都各有特色。从《明实》永乐造船记载及静海寺残碑、《天妃经》卷首画;《龙江船厂志》、《武备志》插画船图等综合分析郑和下西洋舟师编队中的船舰,也必然是多种船型并存的。但人体上可分为三个档次,即:

1、大型,主要指史载大、中号宝船。船长达44丈或37丈,即大于百米,排水量接近或超过万吨;大号宝船据称有9桅12帆。大型船虽有中国史藉记载,但在造船、航海界,对其木结构建造可行性、出洋航海可操性持疑;体量巨大,超过明成祖的太和殿,也使历史界质疑其有违封建礼法;船型则有沙船、福船之争。近年,学者对宝船复原研究比较深入后,提出新见,认为大型船即大、中号宝船适合在宽阔的长江中使用;采用沙船型与长44丈、宽18丈的尺寸,造船技术也较可行,因此史藉记载是可信的。但这种大型的大、中号宝船是御用宝船,只是在南京水域航泊或做短途巡游,供皇帝及高官视察检阅郑和下西洋船队中部分船舶。它既不下西洋,也不出海,因此永乐帝时仅造一、二艘,该船到宣德帝时已年久失修,也未再造。

2;中型,主要指史载2000料、1500料海船。据考证,船长约15-20丈,即40-60米左右,排水量接近或超过千吨。2000料海船按古船图分析研究为6桅12帆,也设橹,做为备用。中型船,是下西洋船队出海的主力,永乐造船计划中有4批任务明确为宝船或下西洋用船,共343艘,其中宝船89艘、海船254艘,分析至少这4批船的基本船型即为2000料海船和1500料海船,用以下西洋,分别执行宝船、指挥船和战船、座船等使命。从造船总数达343艘之多分析,可保证分批逐步更新轮换,七次下西洋每次总有近50艘新船,做为船队骨干是合乎实际需要的。中型船为适合下西洋出远海多选用福船或广船,配6桅12帆,利用季风,是既大又快的最优秀的中华古帆船。这种船型流传到明朝后期、清朝初期,作为去琉球的册封舟,尺度基本近似或略小些,仍多为福船,因为受皇命执行册封任务,也被传称为宝船。

3、小型,主要指八橹船等。据考证船长约7―10丈,即20-30米左右,排水量达到一、二百吨,一般采用3桅3帆8橹,有风驶帆,无风操橹,俱可行驶,深海浅水均可通航。在下西洋舟师中是最快捷、灵便的轻型帆船。既可用于船队内部联络通信,也可用于前方哨探、为编队导航,还可用于先行登岸为正式外交活动预作准备。因此也是舟师编成中数量最多,但船型尺寸则可能是最难于严格统一的船级。这种小型海船是明朝继承历代军民、官商兼用或已广泛使用于沿海的传统船型。在明中期戚继光、俞大猷在闽浙沿海抗倭的大福船、苍山船等;在近年来新发现的广东百年老木船“金华兴”号,浙江新仿造宋元时期的“绿眉毛”号木帆船等的船型、船级都与之相当。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种档次的木帆船还在我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量使用。说明这也是一档很经济、实用的海船船型,它具有延续千百年的生命力。

宝船的称谓、内涵与分级

宝船在古藉中曾有“龙船”、“宝舡”、“巨舶”、“巨宗”、“大舶”、“海船”等称谓。而最大的宝船,曾被称为“中军帐帅船”或大号宝船;而其次的宝船,则被称为“中军营宝船”咸中船或中号宝船。把郑和下西洋舟师船队中的主要船型称为宝船并强调其中有大号、中号,是见之于史藉的,不容置疑的。但许多学者认为这并不排除在大、中号宝船等少量甚至个别的大型船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真正适应下西洋的其它宝船,姑且我们就先称之为小号宝船。因为其往返载“宝”的使命而被统称为“宝船”。细分之下,宝船之功能、等级仍有不同,一是御驾亲用,二是供特使乘用,奉皇命出访,作为在海外开展外交活动的平台。因为“宝”既有物质性的内容,如宝船所载皇帝赏赐各国的珍贵礼品及朝贡贸易的精美商品,对外国君民说都是宝物;又能带回外国首领所赠的珍奇动植物、礼品及郑和船队从各地采购的中国当时稀缺的手工业原料、草药、农作物种子等,对中国来说也是宝物。因此宝船就是载宝之船,是继承、发扬和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船。但“宝”也有精神性的内涵,它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由宝船向亚非各国传播,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更可理解为到海外寻求“共享太平之福”的船,寻求友谊与共同繁荣的船。由之分析把“宝船”仅限为44丈大号宝船所专用,似不妥当,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和外交规格。

郑和下西洋船队主要船型有三档,而在出访时船队有时被划分为大宗与分宗,都需要指定正使或副使;担任指挥船酌宝船统率或分领所属船队,去访问不同国家(地区),向外国首领颁诏赐礼,开展外交活动。所以宝船也完全可能有若干等级,按拙著《郑和宝船考析》中集各家之言,大体也是三级,分大、中、小号。大、中号属御用,航泊于南京城附近的江域,供皇帝与皇室、贵族、朝廷高官按等级分别乘坐、检阅、观光显示皇威,对下西洋活动,降旨授命,而不是御驾亲征下西洋。小号宝船,相对于御用大、中号,才称为小号,在郑和下西洋船队中实为最大的2000料海船,到了海外各国,完全可以体现“体势巍然,巨无与敌”,分别由郑和等总兵正使或副使乘坐,是奉皇命出使的宝船,率大宗、分宗船队,代表皇帝和朝廷,与各国沟通外交关系。

明代继承、发展了有特色的中华帆船建造技术

1、中国造船历史悠久,明代木帆海船建造技术继承汉晋隋唐宋元传统,又有发展,形成中华帆船特色。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大中型船配有多桅多帆,多沿船纵向中线或稍偏交错排列竖立,桅杆不设固定横桁,不用牵索;帆篷由布、蒲草制或竹蔑编织,以坚实的顶横桁向下张挂,帆篷面带撑条(又称帆竹),以固帆展平,提高风效。帆索经滑轮系于顶横桁,帆篷升降方便自如,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 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还便于水手援帆竹为梯级,沿桅杆攀登到桅顶作业或上望斗。在船两舷和艉部,设长橹,入水深,多人摆摇,推进效率比较高,不仅在无风时可保持相当航速,而且橹在船外的涉水面积小,适应在狭窄港湾或拥挤水域航行。

在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首昂尾高,并有土石压载,改善稳性,耐波性。主尺度比例随不同船型及航区而有区别,以兼顾快速性与稳性、船体结构上设多道横舱壁,不仅具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使用功能要求。不同海船在舭部装梗水木(舭龙骨)或两舷装披水板或船中设可升降插板或设艏艉通水舱,以减摇、抗漂,改善航海性能。

在装置与属具上,舵采用可升降式,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或将舵叶提升出水面。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大风浪或乱流时,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线以下,可使舵效不受影响;在浅水区航行或锚泊时,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伤舵。平衡舵是继承宋代的发明,而明代又出现了开孔舵,既能保持舵效,又使操舵比较轻便。带爪木杆石碇(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在世界造船史上都是领先的。

早在汉代,中华木帆船建造工艺就使用搭接铁钉综合技术。明代船舶工艺发展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蝗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确保船舶结构坚固。而船场中已分出坞作、篷帆、木作、铁作、捻缝等作坊,具备一定的专业分工,扩大了生产规模与能力。

郑和宝船复原的可行性

1、中国有仿造古木帆船的设计建造能力。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设计院、武汉理工大学船舶工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福建东南造船厂、上海造船厂、浙江舟山岑氏木船作坊、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苏省造船公司设计研究中心等单位先后承担过中华仿古帆船论证、设计或建造任务,有的直接参与过郑和2000料宝船的复原研究、方案设计和模型制作任务。这些单位先后为国内外有关单位仿造过7型福船、1型广船、1型鸟船、1型沙船。目前只有舟山、大连、泉州各保留1艘,其余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法国等。

2、中国有出土古船的考古依据

中国出土古船较大者有:泉州出土南宋古船;长约30米,保留有残体。蓬莱出土元末古船,长约32.2米,保留有残体。象山出土明代古船,长约27.6米,考察后掩埋。最近福建东山岛正打捞明代郑成功战船,广东阳江正打捞宋代(南海一。号)货船,南京宝船厂遗址开挖更有重大考古发现,都将为复原古船提供历史依据。

3、中国有制作古船模型的研究基地

我国先后建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蓬莱登州古船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等,分别收集、研究制作数十型乃至百余型中华古帆船的船模,还有少数解剖船模,都是结合船史研究,抢救老船工传统手艺,开展复原考证的成果。

4、中国有船史研究基础

至今已出版较系统的古船研究专著有:《中国古船图谱》(王冠倬)、《中国造船史》(席龙飞),《中国舰船史》(唐志拔)、《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辛元欧)等,多年来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古船研制组有关学者积极推动下,继1985年对44丈大号宝船模型组织鉴定之后,2003-2004年间对郑和2000料海船复原模型也被专家研讨认可;同时下西洋用八橹船复原模型也在专家研讨中完成制作。当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确定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中,陈列、展示郑和下西洋的上述三型船模。后两型属复原研究新成果,分别安排在舟山岑氏木船作坊和常熟湖海古船研制工作室制作,并由;IC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古船研制工作委员会指导监制。

郑和远航范文6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从此郑州航空港经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正是由于这个规划今年年初刚刚获批,所以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方面的研究成果才十分有限,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前期文献就更是少之又少。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它是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综合保税区(即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可以预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会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板块和中原经济区的龙头。

二、研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研究“郑州航空港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该研究能够培育中国新经济增长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必然要通过城市特别要通过大城市来作为支撑区域经济中心发展的引擎,而一座大城市要成为经济发展引擎的首要条件是交通发达。郑州作为内陆大城市,既不靠海,也不靠运河,那么只有发展航空港才能使其快速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进一步研究发现,郑州航空港不仅仅是中转客运与货运,而是有高端制造业基地支撑的实体性航空港。这样一来,郑州就具备了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经济增长极的最优条件。

其次,该研究可以提高中原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郑州航空港经济不仅运输的是实体产品,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支持中国,这才是郑州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最大成功之处。目前,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更要走在前列。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成为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区,正在建设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当然也要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载体。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有特色中原文化的实验区,是传播中原文化的实验区,是容纳世界先进文化的实验区,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实验区。

再次,该研究可以增强郑州这座城市的空间再造能力。从区域的意义上讲,国际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特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而有高品位文化的城市才是有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与发达国家大城市和国内先发展地区大城市相比,郑州还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是一座正在成长中的城市,因此,提高城市化率还是它的主要任务之一。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过程既是城市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城市空间再造能力提升的过程,而城市空间再造能力的提升过程正是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的过程。

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文化产业之间契合的路径选择

我们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点、中原文化产品的国际化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就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角度而言,郑州过去只是中国的三线城市,现在要借着航空港经济的东风将其发展成为国际一线城市,这对于郑州而言、对于河南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充分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线城市学习建设一流航空港的成功经验,奠定航空港经济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主要是指机场建设、物流中心的建设、航空服务设施建设和与特色航空物流相联系的产业集聚区建设。

向西方发达国家航空运输业学习,是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必修课。美国有发达的航空运输业、通用航空业,更有先进的航空制造业,形成了以民航为核心的完整的航空产业链条,是最为发达和完善的航空经济国家。荷兰史基浦机场聚集了大批的物流、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产业结构的转型。史基浦机场临空经济区堪称世界上最成功的空港产业园区。新加坡发达的民航业带动了其世界金融和旅游重地的全面提升;迪拜携其雄厚的石油美元加快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枢纽中心;阿联酋的航空经济以订购60架空客A380飞机为起点,实现快速发展航空经济的典型。

从城市经济学上讲,航空经济包括核心层、中间层和辐射层。航空经济的核心层主要是指客货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场建设与管理、空中交通管理、气象站、飞机维修、航空油料供应、航空销售等。航空经济的中间层是指包括飞机和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应用、航空金融租赁、空港产业园、航空物流、航空旅游等等。而航空经济的辐射层是指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周边城市与农村以及中部省份,该层次可以深入到中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文化领域。在航空经济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民用航空业是主导产业。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成,必将为中原文化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郑州航空港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点将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即将中原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精品使之走向世界各地,将中原文化企业特别是以中原传媒集团为核心的大型文化企业推向世界竞争的舞台,将中原文化产业链延长到郑州航空港通航的主要目的地。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但是要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还需要文化人才、文化体制、文化设施、文化管理的全面升级。把文化产品行销到世界各地的是文化企业。因此,河南的文化企业,不仅要与世界一流文化企业竞争,还要在文化传播理念、文化产品研发、文化载体选择、文化产品营销策略等方面继续探索。对于文化产品而言,既有可运输的有形文化产品例如图书、绘画、雕塑、音响等制品,也有无形的不可运输的非物质文化,后者文化产品虽然不能运输,但是传播非物质文化的人才却是可以流动的。这样一来,文化产业链就能够依据文化产品自身的特性借助郑州航空港经济而走向世界各地。

二是实施“引进来”战略,即使中原大地成为吸纳世界文明的集聚地。西方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三次产业革命均在欧美发达国家产生并延伸,使得西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也十分现代化。过去尽管我们也有文化交流,但是只是零星的、分散的、阶段性的,现在经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经济实验区的建设,则可以实现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批量的、集中的、持续的交流,让中原大地真正成为兼容并蓄、刚柔并进、中西合璧的文化圣地。

郑和远航范文7

关键词:明朝;郑和下西洋;对外政策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15世纪早期这段历史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航海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实力。从对世界航海历史的分析看,早在西方国家开始远涉重洋的前半个世纪,中国明代皇帝已经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海外航行,最为著名的就是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期的“永乐之治”作为明朝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标志,中华文明就开始远播海外,郑和下西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新局面。但是明朝后期受思想、国力等因素的影响,明朝航海事业并没有在一条主线上延续。因此,本文分析了明朝以来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什么原因使明清政府没有顺应历史潮流发展航海事业,而只是消极防守,导致近代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脉络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15世纪,当时世界格局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东方国家的发展明显领先于西方国家,中国处在世界舞台的主要位置。明代永乐年间,国家强盛,政治文明程度较高,明朝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与海外国家的关系,多次开展一系列的外交与外贸活动,为郑和下西洋创造了条件。郑和下西洋作为明朝政府的一种外交战略,前三次远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包括东南亚、南亚国家间的和平局面,并为后期向更远的地方航行打下基础。后四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向南亚以西的国家航行,开辟属于明朝政府的新航路,与更多海外国家取得交往。

二、明朝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与功绩分析

明朝郑和下西洋,首先能够向世界展示明朝前期中国雄厚的综合国力,中国海军驰骋西洋,开创了万国朝贡的局面。其次,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政府同海外国家之间的联系。给南洋国家、西洋国家带来了经济实惠,但是由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树威为义而不谋利,郑和下西洋所需的经费需要国力支撑,经济效果不明显。这也就出现了明朝鼎盛时期之后,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持下西洋的庞大开支,下西洋活动就此停止。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通过推行和平外交的政策,稳定了东南亚地区的国际秩序,有利于明朝政府震慑周边倭寇,维护明朝的安全。对于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民族的文明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拓展了海洋事业,铺平了亚非地区的航线。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在航海活动层面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朝政府的这一对外政策其进步意义明显,将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

三、清朝闭关锁国对外政策的危害

与明朝推行的下西洋政策相比,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往,为后期被动挨打局面的形成埋下了祸根。明清两朝对外政策形成鲜明对比。从历史角度分析,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首先是当时的清政府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环境,统治者沉迷于天朝大国的意识形态,缺乏与国外地区进行经济贸易的动力与眼光。其次,满清贵族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再次,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西方殖民者殖民扩张的东部化等因素,清政府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而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消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导致清政府政治上更加腐败。闭关锁国外交政策增强了官员妄自尊大的心理,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中国的科学技术、军事等在这种时代环境下,发展越来越缓慢。闭关锁国的政策成为中国社会落后挨打的总的历史根源,清政府与世界失去了应有的联系,严重阻碍了中国对世界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吸收,阻碍了中国军事、航海等事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实施,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为后期侵略中国,创造了两个明显的条件。

综上所述,通过反观历史和对现实的分析,当前中国在面临全球化发展局势的时候,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挑战与当时明清面临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这要求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好对世界形势的客观分析与把握,在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构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合作的新局面,以宽广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概,吸取世界其他国家的精华,在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蓝本下,加快并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建设民主、高效、廉洁政治,谱写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翔.对郑和下西洋和平外交政策的探究[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03).

[2]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试论明清两代海外贸易制度的演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郑和远航范文8

读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之后,我被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所震撼。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郑和的聪明与勇敢,机智与镇静。在危险面前他永远是最勇敢,最镇静。在困难面前他它永远是最聪明,最机智。而在海上他又永远是威风凛凛,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记载郑和所有航海经历的书,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洋沿岸国家,非洲国家的友谊也不会如此的深。在海上,郑和也有着一系列的功绩。当时,郑和前往旧港时遇到了海盗的袭击,但英明的郑和不仅没让自己的船员受伤,还消灭了海盗五千多人,烧毁贼船十多艘,连海盗的窝也被官兵捣毁,使“丝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三下西洋时郑和又将锡兰山凶暴贪婪的国王亚烈苦奈儿智擒,使锡兰山问题和平解决,使海上“丝瓷之路”完全畅通。

不过,谈起幼年时代的郑和,我也不得不为他叹息。记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在这残酷的战争中,郑和一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三十九岁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而小郑和则被明朝军队俘获,惨遭阉刑,小郑和那年才十一岁啊!生龙活虎的小郑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为了燕王身边智勇双全的一个内侍。

多么伟大的人啊!因为他我们成了海洋强国!真的,正如书中所说:“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让一个和平、强大、宽容大度的礼仪之帮、崛起的中国从海洋中走来。”也正是在郑和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的事迹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增添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郑和远航范文9

宝船公园游记

四月春和景明,一日的下午学校组织同学们来到位于鼓楼区三汊河中保村的宝船公园。一尊郑和塑像、三泓碧湾清水、一艘一百多米长的宝船和巨大的铁锚仿佛把我们带到了600年前的明朝。

6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比西方航海家哥伦布的航海还要早半个世纪。

郑和当年用的航海船被称之为“宝船”,其中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9桅12帆,可容千余人。“宝船”相当于现代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

郑和七下西洋,为各国带去了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为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促进了各国间的贸易交往。同时还将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宝船公园内还有碑廊、文化墙、古船模型、中华古代使节墙……宝船公园的一切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历史课。中华民族不仅有灿烂的历史,我们还将创造光辉的未来。

郑和远航范文10

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

这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他高扬着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帜;这是六百年前人类波澜壮阔的远航,他七下西洋的壮举成为人类永远的记忆。

当年,31岁的郑和带着大明王朝恢弘壮观的皇家船队第一次驶向浩瀚的印度洋,面对遥远陌生的国度,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智慧。之后,在他人生随后的数十年中,又接连六次代表明朝出使西洋,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郑和率领大明王朝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航海和外交史上一段非凡的纪录。

三不老胡同的回忆

在北京德胜门内大街路西,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西口是棉花胡同,北临菠箩仓,南接花枝胡同。胡同以平房为主,只有东口路北有三栋红砖楼房。这样一条在北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胡同,却有一个引人暇思的名字――“三不老”。其实它原本的名字并非“三不老”,清代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所注是“三不老胡同”;而在《清乾隆北京城图》标注为“三伯老胡同”;明代沈榜著《宛署杂记》注曰“三宝胡同”;而《明代北京复原图》则书为“三宝老爹胡同”。

其实三不老胡同是因郑和府邸所在而得名,郑和的小名儿叫“三宝”,当地的老百姓又尊称他为“老爹”,所以这条胡同最早是叫“三宝老爹胡同”,清代讹“宝”为“伯”,省“爹”字,到清朝末年已称之为“三不老”胡同了。六百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就在此居住。

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郑和历次下西洋返回后都要向皇帝复命述职,所以他在北京建有住宅。郑和的权势相当显赫,有资料称,他在三宝老爹胡同的宅邸很是豪华,装饰着不少从西洋带回的宝物。

据传现在三不老胡同6号院,为原郑和故居的正院,但6号却遍寻不见,几经询问才得知,大概位置在这条胡同东段路北。如今那里为全国政协宿舍,有三座红砖砌就的楼房,临街两栋为四层,北面一栋为六层的宿舍楼,院落的东北角尚余一片旧式平房,不知是否是郑和府邸的遗存。经过了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郑和府邸到底是在哪个位置,恐怕已没人说得清了。但是皇城中有一条道路因他而命名,也充分说明了郑和在朱棣心中,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是这位六百多年前的伟大的航海家留在人间的重要痕迹。

从“马和”到“郑和”

郑和其实原本不姓“郑”,而姓“马”。明洪武八年(1375年),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他的先祖叫赛典赤・瞻思丁,当年曾追随成吉思汗,立过大功,当过云南行省平章。郑和的家庭是伊斯兰世家,他的父亲曾去往伊斯兰圣地麦加朝拜,凡是前往过麦加朝拜的人,名字都可以加上“哈只”二字,所以郑和的父亲名叫马哈只。

那年朱元璋登上皇帝这个宝座已经七年了,但是郑和的老家云南地区还在元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下。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军队进攻云南,云南被攻破。郑和被俘虏军中,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当时的首都南京。洪武十七年(1384年),郑和被成为宦官。之后,郑和被朝廷分配给了燕王朱棣,进入朱棣北平的燕王府。郑和最大的功绩是在北平郑村坝之役立了功。

《潞城考古录》载:“通州西北二十里有安德乡,地名坝上,通人称曰北坝,都人称曰东坝,即郑村坝也”。东坝在如今北京朝阳区东边,东汉时期这里叫安乐城,后来几易其名。晋称安德乡,元延v年称郑村坝,明万历年改称东坝至今。

1398年,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朱棣的侄子)继位,为建文帝。为了防止手握重兵的叔叔们篡位,建文帝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1399年7月,建文帝调大军北伐朱棣,而坐镇北平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抗,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派遣大将李景隆攻打北平,朱棣让开北平南下,朱棣之子朱高炽率兵监守北平,给李景隆军攻城造成困难。11月,李景隆攻北平不克,令东路军“结九营于郑村坝”。不想朱棣回师北平,郑和指出攻击办法,朱棣连破李景隆七座大营后,燕军占领郑村坝,大败建文帝军队,北平之围遂解。当时25岁的郑和跟随朱棣,参加了在郑村坝的这场激战,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朱棣宠信的侍从之一。

一场靖难之变,朱棣登上了皇位,郑和立了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封赏“靖难之役”的功臣,郑和被提拔成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因郑和有功于郑村坝这场战役,朱棣提笔写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予当时还姓“马”的郑和,从此29岁的马和改名为郑和。这里需要提的是,现在所说的太监是指所有宫中被的男性,其实最初并非如此。一般的被的男性只能称之为“内官”、“中官”、“内侍”。当时只有少数人能称之为“太监”,并且太监有很高的地位。

三宝太监七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是一代雄主,一生中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其中有一件影响世界,便是派遣郑和七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31岁的郑和带着大明王朝恢弘壮观的皇家船队第一次驶向浩瀚的印度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最远到达印度岛南端的古里国,以后的航行一次比一次走得远,第五次远航到达了非洲西海岸的木骨都束。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

郑和出去坐的船叫作“宝船”,政府专门设立了制造宝船的机构。这种船有多大呢?大船长四十丈,宽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当时在全世界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船了。一条船可以载多少人呢?根据第一次派出的人数来计算,平均每条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每次出去多少人呢?有数量巨大的军队,此外还有水手、翻译、会计、修船工人、医生等,平均每次出去二万七、八千人。这样的规模是了不起的,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每次不过三、四只船,百把人,是不能和这相比的。

关于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有一种说法是明成祖朱棣要去海外寻找建文帝朱允傻南侣洹!睹魇贰ぶ:痛》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靖难之变时,南京的皇宫被攻破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如果要寻找建文帝,前后七次出海,浪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未免有些夸张。实际上《明史・郑和传》中还记载:“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即向海外显示中国的强大,这也许才是明成祖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所在。朱棣登基以后,帝权日固,国力日强,但他毕竟是通过武力夺取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他希望在他统治下的大明帝国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地位,自己能够有很高的威望,证明自己统治的国家是最好的。遂决定组建船队出使西洋,宣扬大明国威,招抚海外邻国。郑和下西洋每到一地,都会给当地大量的赏赐。这样很多国家随着郑和的出使,纷纷到明朝来朝贡。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郑和50岁时到了南洋,这次出去,明成祖在漠北晏驾(去世)。当时的朝廷让郑和赶紧回来,55岁的郑和被委任为南京守备,镇守南京,由此可见当时的明朝朝廷对郑和是相当倚重的。《明史》记载:南京设守备,自郑和始。

宣德五年到宣德八年(1430年到1433年间),54岁的郑和受朱棣之孙朱瞻基(明宣宗)的派遣,再次踏上了征途,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航。当时郑和带领宝船61艘,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这次出使,带的人最多,所到地域最广,几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许是郑和自知年岁已大,这次不去可能下次就没机会了,所以特别到了天方(即今之麦加)朝圣,了却了他一大心愿。虽然郑和是伊斯兰教徒,但其实他同时也信奉佛教,他曾于永乐元年(1403年)接受剃度,被姚道衍和尚收为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善。

郑和远航范文11

回忆起当时的一幕,郑先生至今心有余悸,但更让他心焦的是:厂商不愿意承担责任。

华晨金杯智尚在 正常行驶中起火

据郑先生讲述,出事那天郑先生从外地返京途中,出大广固安高速收费站出来,过了永定河大桥,当时车速并不是过快,基本在90到100公里/每小时左右,最快时速也没超过110。行驶到大广与京开高速汇合路段的大桥时,郑先生提前向内侧超车线并入。

继续行驶两三百米后,后方行驶车辆远光灯闪烁,而且距离郑先生越来越近。郑先生认为是后方车辆示意超车,看了一下自己时速表,显示105公里/每小时,当时并线让行。郑先生从后视镜看到,中间车道并没有车辆行驶,可是后车也跟着并线并继续闪烁远光灯示意。可惜的是,当时郑先生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行驶。

大约行驶一公里后,就是京开和大广高速交汇处向北不远,郑先生突然发现自己的车油门加不上去,车速在下降。此时,郑先生才意识到车子有问题了。

随着车子的惯性,郑先生往边上的应急停车带靠近。幸运的是,滑行了大约500米后,车子安全停在了应急停车道。

车停稳后,郑先生感觉车尾部好像有烟。下车查看时,刚才后面那辆车的师傅也在前面30米处停下,提着灭火器往这边跑,这时郑先生才意识到自己的车着火了。

刚才跑来的后车司机一直在用灭火器试图灭火,无奈火势越来越大,小灭火器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此时火势越来越大,惊慌中的郑先生摔倒了,衣服袋里的手机也摔倒了地上,往后跑了十米远,又返回去绕过车头从副驾驶打开车门取放在车里的包,然后顺着高速护栏到约有30到50米处安全地带报了警,然后报了保险。

火警到场,20分钟后火被扑灭,汽车烧的只剩下了骨架。

车辆还在三包期内 车况保养良好

郑先生介绍,自己四川宜宾县人,来京已25年,现定居河北燕郊,从事制冷设备、中央空调等技术维修服务工作。这辆华晨金杯智尚S30汽车是2014年12月6日购买,到自燃为止,使用时间两年还差十天,行驶总里程不到五万一千公里。厂家质保期是三年或6万公里,不论那个条件车还都在质保期内。

“我当时选这车,主要是便于外出维修工作和家用,外出维修时带点儿维修工具用品等”,郑先生说,“由于我是高技术的,所以平时对车都还是比较在意的,有点小毛病恨不得马上处理掉”。

“在维修保养上,基本都是在购车的店点进行的,就是最后(自然前)的那次保养,2016年9月下旬,”行驶里程将近四万七千公里时,在朋友的修车点换了美孚1号油”。

郑先生说,他的车使用状况一直很好,每次加了油,跑了多少公里,都会有小本详细记录。

购车时4S店选装了导航和倒车影像系统

“我购车的4S店是北京庆福源,现已更名为北京全福源商贸有限公司”,郑先生说。

2014年12月,选车时因4S店货源库存有限,没有中高配置,故所选型号原车不带导航和倒车影像。

导购告知该车出厂时线路已经预留好,可在不改动车辆原有配置前提下,直接安装显示器和摄像头。郑先生于是在原车价基础上又单独增加3000多元,由该4S店进行增加导航和倒车影像。连车款和新增改装费以及保险费、车辆购置税等,一起交的是全款现金。4S店承诺使用中还可享受一次免费的导航升级服务,可是,在使用期间去该4S店保养,且导航升级三次都不成功后,于去年11月自己向凯立德公司网购了导航升级卡,才算导航升级完成。

汽车自燃事故发生后,郑先生找了购车的4S店,告知车辆正常行驶中发生了自燃的事情,并请财务帮忙复印了原始购车发票。汽车厂家及4S店售后答复都是要等火警报告出来后再商议赔偿事宜。

郑先生的无辜和无奈:赔偿无门

12月28号,郑先生接到了大兴消防火警通知领取火灾认定报告。消防火灾事故认定,起火时间2016年11月25日18时19分左右,起火部位楹蟊O崭苤邢虏浚起火原因可以排除外来火源、吸烟引发火灾的因素,不排除电器线路故障引发火灾的因素。

拿到火灾认定报告后郑先生多次拿着报告去找4S店商议赔偿事宜,“但4S店就是推诿,扯东道西强词夺理且态度蛮横,就是不愿赔偿”。

“等报告期间给相关部门、消协、律师打电话咨询,都告诉说让我与厂家和4S店协商解决,起了报告又跟厂家联系,所有的通话我都录了音”。

“三年或六万的质保期,我实际使用不到两年,行驶不到五万一千公里,就因为购新车时没有购买自燃险,虽然花了3000多的保费,但保险公司也不赔偿;又因为新车发生了加装,所以汽车厂家也推掉了赔偿责任;但是在原厂指定4S店发生了增改,而且4S店也收了相应的原材料及服务费用,我作为消费者来说,火灾事故认定报告排除了我的使用过错及外在人为因素,难道就因为没有买自燃险,这个责任不由4S店承担,反而该由我来全权承担损失吗?”郑先生愤怒又无奈。

郑和远航范文12

十五世纪初,也就是中国的明代,中国进入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杰出的人物――郑和。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外交、贸易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经久不衰。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是明成祖的亲信内监,本姓马,远祖是中亚回教徒。他从小就被送入宫中成为宦官,后到燕王朱棣府邸,因聪明乖巧,受到赏识。燕王建文帝取得政权后,郑和因随同燕王“靖难”有功,赐姓郑,官居正四品的“内官监太监”。永乐元年(1403年),郑和师从成祖的谋臣、道衍和尚姚广孝,皈依佛教,别名三宝(三保),也被称为“三宝太监”(三保太监)。

明成祖即位后,派蒋宾兴、王枢等人到东南亚一带宣谕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希望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联系,也借此炫耀大明帝国的国威。随后,成祖派郑和为使节,开始了一连串大规模的海上活动,有七次,前后延续28年,因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旧称西洋,因此这些航海活动总称为“郑和下西洋”。

郑和率众第一次远航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今科泽科德)。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七月,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第三次从永乐七年九月到永乐九年六月,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第四次从永乐十一年十月到永乐十三年七月,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到达东非沿海的。第五次从永乐十五年秋到永乐十七年七月,与前次航线相同,抵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到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第六次从永乐十九年春到永乐二十年八月,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第七次从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

据《明史》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所率部众就有28000多人,船舶长44丈、宽18丈的就有62艘,规模之大,史所未有。前后七次历经30余国。这样的空前壮举,较之葡萄牙的达・伽马由伊斯兰教徒导航横渡阿拉伯到达科泽科德早80多年。

华人文化发源地

华侨华裔在异国他乡,深切怀念祖国故土,遍布在东南亚一带为纪念郑和一直香火不断的“三宝垅”、“三宝塔”、“三宝洞”、“三宝公庙”等都是华侨、华人思念祖国故土的象征。

马六甲是郑和七下西洋五次访问过的地方,这里有一座三宝山,是以“三宝太监”的名号命名的。春节期间,到此山三宝庙朝拜郑和的华人络绎不绝,庙里香火很旺。

马六甲的华人有20多万,占马六甲人口近1/3。这里的华人都把郑和当作自己的祖宗,没有郑和就没有马六甲华人的今天。

三宝山位于马六甲市的东南部,面积106英亩,高1009英尺,山上共有12500多座坟墓,是中国以外的最大华人坟山,是华人数百年来落地生根、辛勤开垦的见证,也是中马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亲善友好的象征。

根据《马来纪年》记载,明朝皇帝把汉丽宝公主下嫁苏丹曼速沙,并派遣500多名宫女随公主定居在一座设有城堡的山上,那座山后称为华人区,郑和七下西洋曾在此定居,华人对郑和非常尊重,对三宝山也爱护有加。

自英国殖民地政府统治马六甲,到马来西亚独立至今,170多年来,三宝山曾先后六次遭到各有关当局征用的厄运,但每次都受到华人社团的强烈反对,最终均化险为夷,保护了三宝山的完整。

1989年马来西亚第六届文化节序幕在三宝山举行的隆重升旗礼和传灯仪式,震撼了全马来西亚。每年的华人文化节虽然是在各州轮流举办,但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文化薪火将从三宝山上的烽火台点燃后传至各州。所以说,三宝山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发源地。

马六甲的唐人街

春节期间的马六甲唐人街,一派中国的风情。大红灯笼连成灯的世界,店门口的大红布贯穿店堂,大红对联写着吉祥话语,餐桌上摆的是中国式的大红碗,华人过的是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唐宋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日益繁荣,到海外的中国人日益增多。大多数中国人愿意聚地而居,以便互相照应。他们在聚居地摆摊设店,经营小餐馆、客栈、杂货铺,并以“唐人”、“唐山客”自称,唐人街也就因此得名。但真正的唐人街此时并未形成。直到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后,中国出现了强盛之势,并在明成祖手里达到极点。真正的唐人街出现是在明代,这和郑和七次下西洋有着密切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对“唐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先按国之礼节去拜访该国的国王,并送上携带的珍贵礼物,仅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珍贵礼物,就令所在国的国王、大臣、王公贵族刮目相看。当地人则更为郑和庞大的船队所敬佩,得知这些“唐人”的后面原来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当地人对“唐人”也不敢再轻视,从而大大提高了“唐人”在国外的地位,促进了唐人街的形成。

郑和七下西洋为唐人街的海外贸易提供了中国货的品牌,这为唐人街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郑和每到一个地方,便将带来的商品与当地人交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格外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对善于经商的“唐人”来说,这无疑是在免费为其打广告,由此中国货在这些国家打开了市场。

郑和是第一个吃燕窝的人

林局绅是马来西亚研究郑和的资深专家,他说,郑和是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

相传,郑和的远洋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停泊在马来群岛的一个荒岛处,食物十分紧缺。无意中郑和发现断石峭壁上的燕窝。于是就命令部属采摘,洗净后用清水炖煮,用以充饥。数日后,船员个个脸色红润,中气颇足。回国后,郑和带了一些燕窝献给明成祖。从此,燕窝成了朝拜皇帝重臣的贡品。

郑和到过的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海岸,均是燕窝的主产地。林局绅说,据文字记载,燕窝输入中国大约在17世纪后期,每年有12.5万磅约400只燕窝从爪哇的巴达维亚(现称雅加达)运往中国。这与郑和七下西洋经过的国家和时间是吻合的。

林局绅自信地说,郑和是在断石峭壁上发现燕窝的,这符合燕窝的产地特征。每年雨季来临以前,从亚洲大陆南飞越冬的金丝燕飞抵南中国海和印度尼西亚的一些荒岛上建巢产卵,来年孵化幼鸟,飞返北国。即便郑和不是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但郑和及他率领妁船队成员在下西洋的途中吃过燕窝,并将燕窝进贡明朝皇帝,这种可能还是存在的。

郑和还曾下东洋

郑和下西洋已为世人熟知,但郑和下东洋却鲜为人知了。近两年来,海内外许多郑和研究学者开始对其七下西洋的航海领域提出了补充与扩展,又提出了一个郑和下“东洋”的问题。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罗宗真说,明成祖即位后,准备派郑和下西洋,就在郑和积极筹备下西洋时,发生了严重的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事。为了巩固边防和自己的统治,明成祖决定立即派人去日本进行政治交涉。这一任务就落在郑和身上。郑和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人马东渡扶桑。

当时东渡日本是很困难的,唐朝高僧鉴真六次才东渡成功,足以说明其艰难程度。郑和从桃花渡(今浙江宁波附近)东渡至日本,代表明朝政府向日本政府指出应严格按照会谈内容办事,不得违背。国王源道义自知理亏,立即下令逮捕了倭寇首领,并保证今后不再出现类似情况。郑和胜利完成使命,向明成祖禀报,明成祖很高兴,致书国王源道义,表示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