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奇思妙想的作文

奇思妙想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10:56:35

奇思妙想的作文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1

1、我的奇思妙想是发明一块多功能手表,它不仅外表时尚、美观,而且功能也有很多。

2、这块多功能手表的表盘是圆形的,表带是细长形的。表盘里面的图案是喜羊羊在绿色的草地上玩。这块多功能手表的表盘是用玻璃和金属制成的,表带是用牛皮做成的。整个手表看上去时尚、美观、漂亮。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多功能手表都有哪些功能,它不仅具有普通手表的功能,同时它还是一个微型手机,当我到少年宫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它和爸爸妈妈联系。它的时针是一把小刀,当我要吃香甜的苹果时,就打开表盖,取出时针,按一下放大按钮,顿时一把小刀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4、它的分针是一支圆珠笔,当我外出需要记录信息时,我就取出分针,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一捏,分针内立刻弹出一个圆珠笔头,这样我就可以用它来做记录。这块手表的发条是一根不锈钢牙签,当我享用香喷喷的红烧肉后,我就取出发条牙签剔除牙齿缝隙里的肉渣。它的表带是松紧的,天气热的时候,还可以用它来扎头发。朋友们,我这块样式美观、功能强大的多功能手表,你们喜欢吗?

(来源:文章屋网 )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2

我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我有很多的想法,以前我最想当的就是记者,因为记者可以把社会上,一些很不公平的事情报道出来。但从5。12地震以来,看着那么多人受难,我的心里很难受。

于是,我就想,我要努力学习,以后当科学家,然后我要研制一种很特殊的房子,我研制的房子很轻,不用水泥和钢筋,因为水泥和钢筋很笨重,遇到地震或水灾不能搬走,很容易伤人。我研制的房子,是用一些平时的生活垃圾,经过消毒,无公害处理而制成的原料。

它遇到大风吹不走,因为灾房子的“脚”下,有特制的材料黏在泥土上。如果遇到水灾,房子便会随之漂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等水退了以后便又回到原地,地震来了,它不会像我们现在住的房子会坍塌,因为它很轻便,也很结实,不会伤着人,这就是我想研制的房子,它造价不高,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富贵人家都住得上。也很环保,节约资源。

如果再遇上像5.12这样的地震,我们人类就会逃脱很多的不幸。我们的悲剧也不会再次重演了。

这就是我的奇思妙想,希望通过我们人类的努力,但愿它能实现。这就是我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梦想和愿望!

团结小学四年级:洛克王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3

大家好,我叫陈速速。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的智能房子”,大家别搞错哦,我是坐着时光机去2071年旅游后,发明的哟!

我们平时住的房子,夏天开着空调都有闷热的感觉。我发明的房子,在夏天会变得凉爽,冬天会变得温暖——四季如春。

在这所房子里,每个房间都有四个按钮,用来调节春夏秋冬四季,你喜欢什么季节就可以调到那个季节。

房间里都有一块黑板,它可是智能的,你需要什么,写下来,就能实现。

这套房子是限量版的哟,感兴趣的朋友抓紧时间来抢购哦!不贵,不贵,只需50万,你就可以买到这套房子了!抢购开始啦!

寿县刘岗镇郑楼小学六年级:陈速速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4

大家好!我现在是在2068年。当然,我们还是在自己美丽的地球。但,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变了。

首先,第一要介绍的是我们的房子。可房子不是在地上,是在天上。那可是漂浮在空中,它的功能可好了。一、想用什么材料做都可以,形状、颜色、还有壁纸呢!二、这个房子很轻,你想去什么地方都可以。你是否觉得有风会刮走呢?不用怕,当风来的时候它会发出紧急信号,然后进行保卫防护,你就不用怕了。三、如果你觉得空气不新鲜,那他会释放出树林的空气。当睡觉的时候,它还会让你做个好梦呢!怎么样?房子好吧,更好的还在后面呢!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轿车。但轿车是有翅膀的,他的功能也挺棒:一、冬天,轿车就全身发出暖气。让你似在家中还温暖。夏天,轿车里各个部位都装的空调,让你倍感凉爽。二、如果你感到口渴的时,凉水热水和可乐、雪碧……认你选。饿了的时候,好吃的多的是。三、当你想看电视的时候,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还可以像电脑一样查资料、玩游戏呢!

我都介绍完了,是不是很好呢?

五年级:李文慧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5

摘 要: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我结合学校“奇思妙想”科学兴趣活动的开展,充分激励学生敢于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自己心中对未来的渴望和畅想,走进奇妙的未知世界,使他们爱幻想的天性得到深度的释放。

关键词:科学幻想画 奇思妙想 想象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老师在辅导儿童绘画特别是指导儿童进行科学幻想绘画时,似乎更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甚至有教师捉刀的痕迹,以期短时间内产生效果,以满足某些功利的思想。工匠式的绘画辅导,单纯地指导线条、色彩、造型的精准,忽视了对儿童天性的发掘,特别是忽略了发掘儿童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只传授知识不发展能力不仅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同时也违背了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美术课程要求我们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为此,我结合学校“奇思妙想”科学兴趣活动的开展,充分激励学生敢于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自己心中对未来的渴望和畅想,走进奇妙的未知世界,使他们爱幻想的天性得到深度的释放,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借鸡下蛋,激发想象

我们学校的“奇思妙想”科学活动成绩斐然,很多学生的想象既实用又新奇、大胆,比如“能治病的基因果”、“多功能餐桌”等等,有很多的作品发表在各级各类科学刊物上。这些很有价值的想法,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为此,我将这些作品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借助作品中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再想象,尽可能地将作者的意图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来,将科学幻想与科学绘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岂不是一举两得?插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简笔画,也可以是水彩画,还可以是国画等等,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奇思妙想”的妙趣,以线条和文字将抽象的想象具体化,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想象的美妙乐趣,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并乐于表现。不同于科学学科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形象的再创造,是用自己杰出的想象能力再现思维火花。

第二阶段:自己孵蛋,积累想象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视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给他人的“奇思妙想”作品插图,只能是借用别人的想象,只是一种借鸡下蛋的方式。当学生自己的想象与他人的想象产生共鸣之时,能激起自己的创作灵感,那么,怎样才能用自己下的蛋去孵化?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随时要将“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时时激励学生要敢于想、乐于想、善于想,不断地扩散他们的想象力,及时地记录自己的一些新想法、新点子,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不断的积累。转贴于 这样,再进行科幻绘画创作时,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蛋”去孵化了,学生们就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遨游于科学幻想绘画创作的美妙境界里。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如李旭小朋友在奇思妙想小组活动时想出了一个用简便的仪器就能测量西瓜成熟度的点子,在我的指导下画出了具体的仪器外部形象结构、使用仪器时的场面,使大家对他的想法一目了然。

第三阶段:品味生活,放飞想象

在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和一定表现力的条件下,指导中不必过多强调技能技巧,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运用美术语言表现生活。由于画面出自儿童天真烂漫的想象,着重幻想的绘画还是表现出了丰富的趣味性。科学老师强调“奇思妙想”要紧密联系生活,品味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进而展开想象。如生活中常常有一些诸如钥匙、遥控器等常用的小物品随手丢放就找不到的现象,于是《寻物机器人》便“诞生”了;澡堂里空气污浊,急需换气,这样就产生了《澡堂空气调节器》;河水被污染发臭,在河水中放入《净化河水的机器鱼》吧;假如高楼失火,造个《灭火弹》就解决了;爸妈上班,我去上学,剩下爷爷在家万一突然生病怎么办?嘿,那就做一只《黑匣子手表》,可以直接呼叫医疗中心来帮助……这些妙趣横生的新发明真是让我们忍俊不禁,也感受到了学生在所听、所看、所想之中体现的妙趣横生的个性思维。

“没有想像就没有创作,没有想像也没有艺术欣赏。”科学幻想画的指导是儿童画创作指导与奇思妙想科学活动的相结合来激发学生发展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探索过程。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它的审美与创造性相统一的特点会为我们培养创造性人才作出巨大的贡献。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刘熙载;凿空乱道;古代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6-0118-04

一、命题的提出与溯源

“凿空乱道”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的一个命题,最早由晚清学者刘熙载提出。刘熙载在其文艺批评札记《艺概》一书中多次以“凿空乱道”来谈诗论艺。例如,在评论《古诗十九首》缘情而发、想象奇特的抒情特征时说:“《十九首》凿空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诗至此,始可谓其中有物也已。”在评论李白之诗多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时说:“李诗凿空而道,归趣难穷,由风多于雅,兴多于赋也。”在评论贾谊赋中的骚人情境时说:“贾谊《惜誓》《吊屈原》《鹏赋》,具有凿空乱道意。骚人情境,于斯犹见。”在评论“兴”作为艺术表现方式在词体创作中的作用时说:“词深于兴,则觉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故没要紧语正是极要紧语,乱道语正是极不乱道语。”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很难以常情、常理、常法或纯科学的态度去释疑求解的现象,“凿空乱道”一词便是刘熙载对这些现象在认识上的简要归结。刘熙载谈诗论艺时所言的“凿空乱道”,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语法、逻辑、结构等形式层面上的杂乱无章,奇突幻变;二是指穷情写物等内容层面上的凭空结撰,荒唐离奇。这些现象多见于古代诗学范畴,刘熙载也因此称之为“骚人情境”。在刘熙载以前,已有人关注过此类现象。宋人苏轼曾提出过一个“反常合道”命题。据惠洪《冷斋夜话》载,苏轼评柳宗元《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其趣。”苏轼之后,清人贺裳也注意到了这种“反常”现象,称这种情形为“无理而妙”。他举例说:“唐李益词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春风。’此皆无理而妙。”

从宏观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艺术的意境创构大体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因常合道,二是反常合道。前者是传统艺术作品意境创造中的常见形态,其特征是艺术家创造出的作品,符合万物万象的自然形态。这是一种以写实为基础的谐和型的合道方式,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意境创造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关键是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以真为师”,在再现与表现中创造“合乎自然”的艺术实境以悟理合道。此种构境方式,刘勰称之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彩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白居易称之为“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画记》)。苏轼称之为“随物赋形”(《书蒲永升画后》)。王履称之为“手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华山图序》)。沈宗骞称之为“笔动机随……一如天地灵气所成而绝无隔碍”(《芥舟学画编》卷一)。以这种方式创构的作品,“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系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既臻斯境,韵外之致,可得而言,而其妙处皆自眼前实境得来。”后者则是传统艺术作品意境创造中达到高层审美体悟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特征是艺术家创造出与宇宙间万物万象不相符合的艺术形态,特别是与常态、常情、常理等不相符合的变形的艺术实境,并通过对这类变形艺术实境的特殊体悟,最终突破艺术的阻拒性与陌生感,实现与宇宙生命之道的认同与契合。对于这种艺术创构中的特殊审美形态,苏轼、贺裳、刘熙载等人都给予了关注与评述。苏轼认为此类作品冲破常规,摆落俗套,“奇趣”洋溢,能带给读者别样的惊喜。贺裳认为这类作品能因“无理”而生“妙”,“妙”在能达难显之情,能传味外之味。刘熙载认为这类作品“归趣难穷”,“诗至此,始可谓其中有物”。“反常合道”“无理而妙”“凿空乱道”,虽用词不同,其义相通。刘熙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理论家,他在理论上完成了对许多古典美学范畴的总结,《艺概》以评点的方法分条论述问题,评论作家作品,看上去零言碎语,实则章法有序,自成系统。虽只言梗概,却涉及了艺术创作中的某些规律,接触到了文艺理论中一些较为重大的问题。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性人物,刘熙载站在晚清材料极大丰富的角度,对前代有所借鉴,又有所创新。刘熙载谈诗论艺时倡言的“凿空乱道”的审美命题,与苏轼的“反常合道”说、贺裳的“无理而妙”说在渊源上有经脉相通之处,是融贯了前人理论精义的艺术深解。

二、“凿空乱道”诗学审美趣尚的成因

中国古代诗学之所以会出现“凿空乱道”的审美趣尚,首先应归因于文体特性的制导。刘熙载在《艺概》中注重对文体修辞的论述,且眼光颇为独特,他常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凸显文体的不同特性。他把文与诗两者进行了对比:“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醉中语亦有醒时道不到者。盖其天机之发,不可思议也。”刘氏用一“醒”一“醉”来区分文与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两者的本质特征。

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酒的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合成因素,它不仅是诗人歌咏的题材,而且还是诗的催生剂,许多优秀的诗篇都是在酒兴中写出来的。“终朝对樽酒,嗜兴非嗜甘”(刘禹锡《偶作二首》),此句正道出了酒兴与诗兴之间的微妙关联。清人宋大樽在其《茗香诗论》中总结说:“宜言饮酒者莫如诗,饮,诗人之通趣矣。”这种“通趣”的结果,是一些诗人把诗与酒内化成为了一种“醉态诗学思维方式”。而“凿空乱道”正是诗人在醉态思维状况下展露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是诗人在精神沉醉、感情激荡状态下善作“醉”语的一种体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完成的审美创造,其“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对常态思维的反叛以及语言使用的超逸常规上,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语言失常。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联,按正常语序应写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或者是“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然而,诗人属词造句,一破文字之本,颠倒“稻”“鸟”而突出“香稻”,“风”“梧”语反而突显“碧枝”,这样写既增浓了诗人对旧日游漠陂的眷恋之情,也使诗句因语感拗折获得弹性的张力。沈括认为“此盖语反而意宽”,即不合语法的“乱道”反而使诗的含义更加丰富了。其二是结构失序。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在结构上颇“醉”“乱”,章法顺序完全颠倒。如果从“醒”的角度来解意,其顺序应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霜满天。”因为诗人是夜半时分听着钟声停泊于姑苏寒山寺下的,飘泊羁旅的忧愁,使诗人面对着江桥、枫桥下的渔火难以入眠,就在这“对愁”之中,不知不觉“月落乌啼”,拂晓来临了。因此,此诗要倒过来吟读,其意才明白晓畅。这种结构倒置的写法在“以醒为善”的散文写作中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它不符合叙事的常规性和逻辑性。但“诗善醉”的特殊性,却决定了它不但可以,而且还使作品具有醉意朦胧美。其三是事理失真。如李白《秋浦歌》的“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就事理而言应是“采鱼船中宿”才对。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也应写成“春风花朵香”。同样,柳宗元《江雪》“独钓寒江雪”一句应写成“独钓寒江鱼”才符合逻辑。然而,这样改写虽说符合了常理常事,但却因此远离了诗神。因为“水中宿”比“船中宿”更能表现农夫为了生存而水路兼营的辛苦,“花鸟香”比“花朵香”更能烘染春意的浓郁,“独钓寒江雪”比“独钓寒江鱼”更能凸显凄清、落寞的生活环境及诗人倔强、孤傲的性格。有些诗语表面看不合常理常规,不合形式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与艺术逻辑,在“失真”与“悖理”中表现出的是更为强烈的诗味与诗美。

其次,“凿空乱道”审美趣尚的形成还与人们求奇尚异的审美心理密切相关。王充《论衡·对作》日:“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刘勰《文心雕龙·练字》亦曰:“固知爱奇之心,古今一也。”古代诗学“凿空乱道”的审美趣尚,是从作者和读者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审美追求,适应了人们求奇尚异的审美心理。“惊奇”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审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真正的审美大都与此相伴相生,换言之,惊奇感是获得审美的必要契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戴复古《论诗十绝》)等,都体现出诗人对“惊奇”审美价值的刻意追求。吴乔《围炉诗话》曰:“子瞻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此语最善。”苏轼的这句话受到吴乔的赞赏,它反映了苏轼对诗歌宗旨的一种见解,苏轼把奇美怪丽奉为诗歌创作的宗旨,把这种风格推崇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古代诗学领域,确有一些不喜故常、不拘成法之人,喜欢出“惊人之语”。“奇”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旨趣已经融入到他们作品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其诗歌的重要特质之一。他们的创作或是意象奇特不群,匪夷所思;或是意境雄奇壮伟,气势磅礴;或是修辞奇妙绝伦,令人惊叹;或是语言锤炼高妙不凡,句法奇拗;或是立意警策透辟,读之仿佛醍醐灌顶。而且,从中国古代诗学发展历程看,越是到了诗艺臻于完美的时期,诗人追求令人震惊的审美理想就愈发强烈。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虽然唐诗之美是多元的,而最具有大唐帝国特色的还是那种因崇奇尚异而产生的“惊人”之美。胡应麟在谈及中晚唐的传奇小说时说:“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奇笔端。”在胡应麟看来,传奇小说创作之所以在中晚唐勃然兴起、蔚为大观,是因为“好奇”的助力。其实,唐人“好奇”并非拘局于小说这一末技范畴。纵观唐代诗坛。奇风所染,贯穿了唐诗创作的始终。在诗歌批评领域,盛唐人殷瑶站在时代美学的高端,探测盛唐诗歌发展的流向,以一个文学史家的敏锐艺术直觉,嗅出了盛唐诗歌不同以往的新鲜气息,即对“奇”的追求。他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盛唐诸家时说:李白之诗“奇之又奇”,刘奋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常建诗“属思既苦,词亦警绝”,王昌龄诗“惊耳骇目”,李颀诗“震荡心神”,高适诗“甚有奇句”,王季友诗“爱奇务险”。而王维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储光羲诗“削尽凡言”,孟浩然诗“全削凡体”……作为唐人选唐诗的一个优秀选本,《河岳英灵集》在品藻诗人及其作品时,已经把“奇”当做一个广泛性的美学标准。选本虽然会带有选家个人的主张与偏尚,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时代审美风尚的反映。在“惊人”的诗美理想与“求奇”的时代性情的引领下,众多盛唐诗人凭借自己奇情异气、奇操异节、奇采风流,有意规避人所熟稔的艺术程式与艺术符号,或在形式技巧上求新求变,或在创作内涵上不断生新拓展,师心自任,戛然独造,错综成文,从而使盛唐诗坛呈现出奇彩纷呈、雄健惊人的精神风貌。

三、“凿空乱道”诗之妙能的感悟解会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7

[关键词] 想象;悬念;心理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改编自英国女作家J.K.罗琳(J.K.Rowling)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该系列小说已被翻译成46种文字,销量超过1亿册,被评为最畅销的4部儿童小说之一,有可能成为继米老鼠、史努比、加菲猫等卡通形象以来最成功的儿童产业。本片描写了11岁的哈利•波特从小被人家当成怪胎,他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孩,直到他收到来自魔法学校的入学通知书,带领他进入神奇的魔法世界,他的人生才从此有了重大的转变。《哈利•波特》系列共有七部,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六年的学习生活冒险故事。第七部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野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哈利•波特这个人物让数不清的观众为之倾倒,这不能不说是电影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哈利•波特》全书充满神奇的想象和魔法的境界。罗琳这个富有想象力的魔法妈妈带给了无数人欢笑与泪水,更带给了全世界儿童和成人一个美丽的魔幻梦。

《哈利•波特》的系列电影受到儿童和成年人的共同喜爱,分析其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一、想象力极其丰富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的魅力在于其可以将人带入一个虚拟世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想象力的作用就是其可以使人享受快乐,享受惊奇,享受自由,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哈利•波特》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整部小说处处可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观众沉浸在作者构建的奇异空间里,观众们的心灵也随着主人公哈利•波特在奇幻的世界里经历着奇幻之旅。作者的想象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在于改变常规事物,出其不意。哈利的生活发生极大改变是从他就读于魔法学校开始。在过去的儿童故事中,仙女本身具有法力,很少有作品介绍她们的法力从何处学习而来。魔法学校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充满新意,而且符合儿童的心理接受习惯。大部分儿童从六岁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再熟悉不过的环境。这个奇特的学校必然引起儿童们的注意和好奇。他们想知道平时自己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欢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样的不同。对于成年人来说,学校也是大部分人曾经经历过的环境。在常规的环境里设置了违背常规的情节,必然引起读者的关注。除了大环境的非常规构思外,故事中许多小的细节安排也打破了惯性思维。魔法学校里的日常用品也出乎人们的意料。挂在墙上的油画会动,会说话,会指路。上楼的楼梯会改变方向。突然之间我们曾经熟悉的事物发生了改变,心理上感到措手不及。连学校里的分班方式也是那么特别。每个学生都要带一次分学院的帽子,然后由这个会说话的帽子根据学生的性格决定学生到哪个学院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分班方式比平时学校按照考试成绩分班要有意思得多。和电影《阿凡达》相比,《哈利•波特》在细节构思方面更具有想象力。在电影《阿凡达》中作者从宏观上构思了一个奇异的潘多拉星球。潘多拉星球向人们展示了无数的奇花异草,形态迥异的怪兽。对于潘多拉星球上的奇特景象,人们有心理准备面对未知的世界。《哈利•波特》里的想象力无法预知。平平常常的事物也会发生不寻常的变化,一切都是新奇的。人们只有睁大双眼,屏住呼气,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奇特的事情。

二、悬念设置巧妙

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观众或读者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思想、艺术感染力。通俗地说,它是在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的一种方法。 悬念的构成,主要依靠以下条件:(1)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2)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均有可能出现,存在两种命运、两种结局;(3)发生势均力敌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4)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能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爱憎;(5)观众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清楚。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悬念的两个重要元素。

在《哈利•波特》的系列作品中,作者在情节发展的多处都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的悬念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千方百计地在寻找魔法石。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是描写寻找魔法石的过程。而在魔镜面前,魔法石却突然在哈利的衣袋里出现。当时作者并没有马上解释原因,故事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在故事的结尾处,通过邓不利多教授,作者向人们解释了哈利得到魔法石的原因。

在《哈利•波特与囚徒》中,作者使用了时空交错的结构方法设置悬念。时空交错是根据人物的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心理活动来组织舞台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交织起来。时空交错的结构方法,打破了传统戏剧按客观时序反映生活的局限,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时空组织,展现故事情节。这种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形成情节结构上的凌乱、模糊。作者严密的思维使悬念的设置恰到好处,引起人们对后文的期盼和揣测。

哈利和妙丽在海格的小屋里商量如何解救鹰头马时,突然妙丽身后的罐子被人投掷石子打破,他们不得不离开海格的小屋。在丛林里,妙丽发现身后有声音,惊叫道:“你猜我看到了什么?” 这些小的疑问的设置给观众制造了悬念,人们好奇想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在故事的最后,作者用倒叙的手法解释了原因。哈利和妙丽利用时间转换器回到过去去救天狼星克莱克。前面电影中砸破罐子的人就是妙丽。妙丽惊叫看到的是自己的背影。

三、符合儿童心理

作者Rowling女士用她那颗真诚的童心,用儿童的思维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满足儿童心理的形象。《哈利•波特》中的情节设置充分考虑了儿童内心世界的变化。故事的内容真切地反映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欢喜、疑惑、烦恼等。作者从儿童的角度去感知世界。故事安排的目的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给孩子们欣赏让他们在愉快地接受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但有一些批评家认为这部作品不适合儿童观看。批评故事的内容过于妖魔化和血腥。笔者认为这部作品中大部分内容对于儿童是有益的。书中的主人公哈利是一个善良勇敢的男孩。在危机情况下敢于和邪恶的势力一决高下。在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在万圣节前夕,学院举行了丰盛的晚宴。哈利和罗恩突然看到一只巨怪向着餐厅冲过来了。他马上想到了还在上厕所的同学赫敏。于是便和罗恩一起智救同学,并最终战胜了巨怪。还有一次在对待伏地魔的时候。哈利的表白更证明了他的勇敢。哈利大声说,“你们难道不明白吗?如果斯内普弄到魔法石,伏地魔就会回来,你们难道没听说吗?当年他想独霸天下时,这里是什么情形吗?如果让他得手,霍格沃茨学校就不存在了,也就无所谓开除不开除了!他会把学校夷为平地,或者把它变成一所传授黑道魔法的学校!你们难道看不出来,现在丢不丢分无关紧要了! 因为我是绝不会投靠黑势力的!”这一段精彩的告白道出了哈利疾恶如仇,誓把邪恶势力置之死地而后快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反映了哈利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社会动机。

哈利还有极其热爱学习的一面,遇到疑难的问题就和他的小伙伴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爱读书的妙丽常常用她在书中读到的内容解决难题。在一次次的历险过程中,哈利和他的小伙伴共同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团队之间的互相协作的重要性。这些优良的品质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拥有的。对于鬼怪的情节,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儿童会得到正确的认识。单纯讲道理的作品无法让儿童甚至成年人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寓教于乐就是这样的道理。英国文学家陆德建十分欣赏作品的情感教育价值。他认为小说通篇培养学生这种锲而不舍的探求科学的精神即是造就创造意识的一个突破点。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故事情节在吸引少年儿童的同时也吸引着成年人的观看。哈利•波特实际上是介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一部电影。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快乐。故事的悬疑部分、心理分析部分超出了一部分儿童的接受能力,但是吸引着成年人的眼球。成年人喜欢这部电影是缘于想象力所带来的快乐。现实生活的压力使人们生活在工作、家庭的乏味的生活圈里。每天见到的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高耸入云的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现代的城市生活压抑着人的心灵。回到家中面对的是静静的没有生机挂在墙上的画框。现实生活中的孩童甚至成人,在一成不变的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或多或少都曾有想要改变一切的愿望。在繁重的课业或是生活压力当中,能够张开翅膀,飞翔起来。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什么也改变不了。交通堵塞,讨厌的老板,不合理的政策,你只能接受不能逃避,不能改变。人们多么希望能像电影中的哈利一样,拿着魔法棒挑战一切邪恶势力,畅快淋漓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哈利•波特》让人们体会到了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和体会的快乐。在天空中飞舞的巫师们满足了人们本性中对自由的热爱。人们在这个魔幻的奇异的世界里得到了心灵的释放。人们只有走进电影院才会忘掉周遭的世界,如果有人需要心理治疗,那就看《哈利•波特》吧。

四、结 语

《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出现不仅仅为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息,而且这部作品的感染力也波及了电影、服装、游戏的方方面面。作者独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情节构思引领孩子和成年人进入了神奇的魔法世界,在奇异的魔幻空间得到了心灵的释放。这些正是其他创作者值得借鉴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金莉莉.儿童文学审美情感中的成人参与[J].当代文坛,2000(05).

[2] [英]J K 罗琳.哈里•波特与魔法石[M].苏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 [美]柯尔伯特•戴维.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M].麦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8

摘 要:一堂课有没有“漩涡般”的张力,有没有激动人心的亮点,离不开这样一些要素的参与:积极的心理体验、课堂温度的不断生成与蔓延、“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巧妙接洽。好的课堂需要“窗里”和“窗外”,远处有大山、小溪、麦树,林浪、小狗……这一切才构成了细腻、丰富、精彩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超越;课外活水;课堂教学

提起特级教师窦桂梅和她的语文教学改革,人们就会想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超越必须始于一个最基本的原点,那就是“学好教材”“立足课堂”。离开教材的超越只能是无源之水。教师如果不想止步于脆弱单薄的课堂,就该活用课外活水,引领学生走得更远。

例如,一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奇妙的克隆》时,先简单介绍邓亚萍、贝多芬、爱因斯坦的事迹,然后猛然一问:假如你是乒乓球迷,你希望世上再多一个邓亚萍吗?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愿意世上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吗……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意思是,所谓的多个相同伟人的出现只是空想梦想。然而今天,情况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复制伟人……

这样的活用课外资料,如惊雷一炸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堂课有没有“漩涡般”的张力,有没有激动人心的亮点,离不开这样一些要素的参与:积极的心理体验、课堂温度的不断生成与蔓延、“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巧妙接洽,等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仍以《奇妙的克隆》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结束时,该教师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要求:(1)想象要大胆奇妙;(2)想法要有益于社会和人类;(3)设计要合理全面。

这样的引用和延伸,唤醒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唤醒了学生的爱心、信心和责任心。实践证明,好的教材也需要巧用课外活水;好的课堂也需要“窗里”和“窗外”,远处有大山、小溪、麦树、林浪、小狗,也有历史、伟人、科技、艺术……“远”和“近”、“小”和“大”等巧妙融合,这一切才构成了细腻、丰富、精彩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刘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11.

(作者单位 河南省宁陵县教育体育局成人教研室)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9

[关键词]平淡 神奇 文化背景 韵外之致 表现形式

“平淡”与“神奇”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广泛存在于诗词、书画、建筑等理论和创作实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美学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认识其美学价值,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平淡”与“神奇”的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平淡”与“神奇”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完善也不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从他的“无为”学说出发,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看法,“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音希声”(《四十一章》),这是老子对“平淡”的基本阐述,他认为最动听的音乐反而没有多大的声音,这是他的哲学思想、社会美的观点在艺术中的反映。“大音希声”的美学价值,在于他提倡了一种自然而和谐的音乐,反对人为的五音繁会的音乐。他以小孩的哭声为比喻,说孩子“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魏源在《老子本义》中解释说:“心动则气伤,气伤则号而哑。今终日号而泰然,是其心不动而气和也。”这种音乐顺应自然之道,能达到最高的和谐。我们舍弃老子艺术观中的消极因素,而汲取其提倡的自然的和谐美,“大巧若拙”(《四十五章》),“信言不美”(《八十一章》)。这种理论对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道家的“自然”、“无味”,叶朗曾这样分析,“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老子自己也用过“恬淡”这个词,所谓“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老子认为,如果对“道”加以表述,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恬淡的趣味。后来晋代的陶潜、唐代的王维在创作中,唐末司空图在理论中,以及宋代梅尧臣、苏轼等人在创作中,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这种思想,从而在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逍遥游》),“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特征的突出表现,“大美”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艺术精神:即淡然无极。寂寞无为的品格:《天道》篇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的“朴素大美”思想对于艺术家的人生境界以及艺术品的创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作品的创作是否应避免人为造作而是更多的强调“妙造自然”,及在作品中如何保持自然赋予的天性,具有朴素特征,作者是否具有崇高生态美的情怀等。在此基础上,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神奇”的概念。在庄子来看,“神奇”是美的特征,“美者神奇”。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徒,类属。此句是说:如果生与死是属于同一类的),吾又何息?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神奇,其所恶者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北游》)。“神奇”在庄子那里并不神秘,人们之所以把美的视为“神奇”,把所厌恶的视为“臭腐”,是因为“神奇”表现为“气”的聚积,表现为人的生命:而“臭腐”表现为“气”的消散,表现为人的衰亡。因此“神奇”向“臭腐”的转化,“臭腐”向“神奇”的转化。关键就在于气的“聚”和“散”。这里,庄子显然是把人的生命力作为“神奇”的尺度,而生命力就是“气”的充足。

“平淡”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极高的境界。中国人往往认为自然、朴素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道家思想之外,儒家思想也有较多表述。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记载:孔子卦得责,意不平,子张问孔子曰,“责,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所以中国人作诗作文,要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六朝四六骈文,讲究华丽词藻的雕饰,但向来被认为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法用“绚烂之极”的形式表达的,只能在形式之外去表现。从这个角度讲,“平淡”和“神奇”是相通的,其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神奇”的美学追求在后世文论、画论、建筑等理论中,同样表现为追求内在的神韵。《淮南子》中论人的美,“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原道训》)。王充论文之感人,在于“诚见其美,欢气发于内也”(《佚文篇》)。曹丕则明确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顾恺之论画强调“以形写神”(《历代名画记》卷五),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谢赫论画“六法”的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古画品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是全面地论述了艺术创作时“神思”的特征。书法上,李世民提出“神气冲和为妙”的观点:“心合于气,气合于心”,“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张怀瑾认为“深积书者,惟以神彩,不见字形”(《书法要录》卷四)。诗歌创作上,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同上,卷一),王国维在气质和神韵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说。强调以自然景物来表现人心的喜怒哀乐,有真感情,才有真境界。戏剧家李渔说:“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的神情已见乎此矣”(《闲情偶寄・居室部》)等。

显然,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平淡”和“神奇”的美学追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认识这一传统艺术的特色。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来说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二、“平淡”与“神奇”的美学特征

“平淡”与“神奇”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追求“韵外之致”,也就是不满足于实有的形象,而追求内在的神韵,达到一种奇妙的境界。因此。“平淡”与“神奇”的基本美学追求,就是要求艺术表现纯朴的自然美,这既成为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也成为古典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主张。元好问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淳真”的佳句:韦庄云:‘字字清新句句奇”,梅尧臣云:“天然情趣始为佳”等,都是推崇朴素自然。反对藻绘雕饰的。明末的大戏剧家李笠翁更是主张:“全去粉饰露天真。”他打比方说:“譬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他极力强调自然本色的美,把淡雅、天然、本色当成重要的审美原则。司空图在诗歌理论中提出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观 点,后世很多作家也阐述了这一观点,并且在创作中身体力行。宋代的欧阳修认为,诗歌艺术的最高美学特征,反映在语言风格上就是平淡自然,他在《六一诗话》中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的“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化景物为情思,表现出空灵优美的境界,体现了他“平中见奇”的美学追求。姜夔认为诗篇“善之善者”,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也是强调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平中见奇”,这样的境界成为唐以来我国古代诗人的追求,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淡到看不见诗”,说诗的境界要如人“大辩若讷,大智若愚”,都在说艺术境界的本真美、自然美。由于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平凡、朴素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全诗没有刻意的雕琢,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平淡”与“神奇”的表现形式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10

徐安全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至第十二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名家写的名 诗,造诣甚高,风格流派各显特色,从中可见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精华之一斑。通过这些古诗教学,可以丰 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使之具有初步的鉴赏美的能力。究竟怎样教学古诗呢?我以为可 以运用“赏析法”教古诗。下面略谈一孔之见,与诸君切磋共勉。

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意,就是诗的思想感情,诗的立 意;境,就是诗的艺术境界。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统一,就是诗的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 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第七册《绝句》,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的。全诗四句, 四幅画面:鹂鸣翠柳、鹭上青天、千年积雪、远帆待发。一句一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 生思考后回答: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 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 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 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 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 ”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 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二、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赏诗的语言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 时,应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 要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回荡着诗人的乡愁情思。笔法洗练,锤炼字句精工巧丽,达到了炉 火纯青的程度。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到”、“过”、“入”、“满”、“度”、“拂”、“来”、“回 ”、“吹”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 现力。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诗重感情,诗重想像,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歌的语言,尤其是古诗的语言,特别 精炼含蓄,富于想像。因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驱遣想像,引起联想,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才能欣赏到绝胜的 佳景、动力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像丰富,构思不同凡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之中: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着紫 红色的烟霞,飞旋缭绕,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似 乎那飘散萦回的紫烟,是从香炉中生出来的一样,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如仙境一般的 朦胧,而且涂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平常的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平常的环境。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 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 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要让学生想像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 美形象。其实谁又能将这天然巨物“挂”起来呢?因而这“挂”字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像与 赞颂,真是笔力千钧,造语惊人啊!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像,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 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凌空而落,真叫人疑心天河从九重云霄飞落了下来!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一个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飞”一“落”,一“直”一“疑” ,“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惊天动地,撼人心魄, 令人神往!更为绝妙的是诗人神思飞驰,想像飞跃,从眼前的奇景想到离奇的神话,进而奇想到像是一条银河 从天而降。这一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手法高妙,出人意料,想像奇特,用语惊人,使得瀑布整 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 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四、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加强感染。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 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 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11

摘要:本文将乌托邦小说与反乌托邦小说进行比较,达到对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文学更好的研究与理解。理清“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概念,论述反乌托邦文学的价值。

关键词:乌托邦;反乌托邦;批判;超越

“乌托邦”(utopia)一词是由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小说《乌托邦》中杜撰出来的。“反乌托邦”顾名思义,即对乌托邦思想的反对。反乌托邦小说与乌托邦小说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有三大名著:扎米亚京的《我们》(1920)、赫胥黎的《奇妙的新世界》(1932)、奥维尔的《1984》(1949)。

反乌托邦与乌托邦的契合

反乌托邦小说与乌托邦小说都从同一种社会出发,却得出了两种相反的结果,探究两者相同的出发点是揭示反乌托邦小说超越性的关键。

首先,关于信仰。在《乌托邦》中的乌托邦人都信仰一神教:“尽管信仰不一,却在这点上信仰一致,即只有一个至高的神,是全世界的创造者和真主宰,在本国语言中一致称为‘密特拉’。”[1]莫尔笔下的乌托邦公民人人“自律”,这种一神教在乌托邦中的规范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在反乌托邦小说中,这种一神教信仰也表现得很明显。在《我们》中,“密特拉”就是独裁的“造福主”,“这是他――新耶和华驾着飞车从天而降,他像古代的耶和华一样,全知全能、恩威兼备。”[2]在《奇妙的新世界》中,人类以“福特(Ford)”替代了“上帝(Lord)”,所以福特的化身――世界的“主控员(controller)”就是“密特拉”。在《1984》中则是一个名字叫“老大哥”的神化人物,到处贴满了他的画像,但是没有人见过他。在现实生活中,宗教起着重要的社会化功能,在两种乌托邦小说里,生活规范和道德观念集中体现在相似的一神教中。

其次,两者体现出相似的生产方式。《乌托邦》里“金钱既不使用,人们也就不贪任何金钱。”[3]在《我们》中,所有成员走向了“公平”和整齐划一,取消了姓名、穿上了统一服,“每个号民,对任何一个号民,如同对性产品一样,都享有权力。”[4]在《奇妙的新世界》里,社会生产力也极度发达,无差别的分配甚至落到性上,所谓“人人属于人人”,所谓“共产共妻”。两种乌托邦小说中的生产方式是类似的,都体现了公有制的生产方式。

再次,两者的家庭婚姻形式一样。在《乌托邦》中,家庭是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和思想教育单位出现的,“妇女体力较弱,因而做轻易的工作,一般是毛织和麻纺。男人担任其余教繁重的活计。子承父业是一般的情况……但如任何人对家传以外的其他行业感到对他有吸引力,他可以寄养到操他所喜欢的那种行业的人家。”[5]乌托邦的家庭成员并不是以传统的血缘关系住在一起的,乌托邦的规定和分配高于乌托邦人的亲情观。同样,反乌托邦小说中的乌托邦也摧毁了家庭这一社会组织。在《我们》中,国家为社会成员在性生活日分配一位伴侣,男女号民要想作父母必须够“父亲标准”和“母亲标准”,还要经过国家的批准。在《奇妙的新世界》中,社会的文化以血缘关系为耻,他们以“父亲”、“母亲”之类的称呼为最下流的辱骂,在他们的思想中,“家,从心灵上说与物质上一样丑恶。”[6]

反乌托邦文学的超越性

第一,反乌托邦对乌托邦社会建构哲学基础的质疑。“乌托邦精神就是由这样的事实确定的,即它是远方来的一种暗示的形式,它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批判”[7]《乌托邦》中所有一切都是按照理性运转的:社会成员都是追求善的理性主义者,他们性情温和、厌恶杀生,勤劳朴素,爱慕知识、追求精神上的快乐超过肉体的快乐;由社会成员民主选举出来的大小领袖也是追求善的理性主义者,他们呵护百姓,谆谆善幼,是人民理想的代表;乌托邦整个体制是理性的,国家追求安定的幸福,决不发动不义的战争;整个社会是理性的,以所有人的福利为行动的出发点。理性是设计乌托邦社会的哲学基础,反乌托邦小说戏拟了这种理性。在《我们》中,人们的休闲方式是做数学题,他们的音乐是“泰勒和麦克劳林公式的整合和弦”,美学是“平方美,立方美,直线美”,诗歌竟是乘法口诀表。《奇妙的新世界》中,为了社会稳定的幸福,人在受精卵时就被塑造好了性别、身体素质、智力,又根据“+”、“-”配以不同的职位。《1984》中的乌托邦有一整套理性的统治方法,即小说中党的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荒谬竟成了真理。

第二,反乌托邦文学对乌托邦中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质疑。在乌托邦文学中,公民与国家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或者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相处得很好,个人的利益就是集体的利益,集体的幸福保障个人的幸福。三大反乌托邦小说无论是《我们》中的“心理熵”,还是《奇妙的新世界》中的科学异化,亦或《1984》中的集权统治,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体现“形式合理性”的冷色调的生活画卷。“形式合理性”不仅把目的看作是可以量化的,而且认为行动过程是可以计算的。在反乌托邦小说中,乌托邦人奉行的是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他们的利益即所谓的“幸福”,为了幸福最大化,把个人绑定在国家机器的齿轮上,国家“将给他们送去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的精确无误的幸福。”[8]这是完全合乎理性的,然而选择的单一性势必会导致选择多样性的丧失,形成“幸福”与“自由”的深刻矛盾,也就是国家与个人之间深层次矛盾。

第三,反乌托邦文学对乌托邦文学中阶层关系的质疑。按照莫尔《乌托邦》的设计,乌托邦是一个大同社会,成员们共同劳动,衣食住行都是平等的,虽然存在执政者,但是他们都是代表人民福祉的德高望重者,与百姓不发生冲突。反乌托邦小说则不然,阅读反乌托邦小说的读者总会被小说描写的惨无人道的阶级压迫震惊。《我们》和《1984》中两位女主角的香烟、酒、咖啡和糖之类的奢侈品都是从掌权者那儿得来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发出生杀予夺的命令,运用国家的暴力手段控制底层人民,属于社会的精英集团。

乌托邦文学每一次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总是能在反乌托邦文学中找到否定面。反乌托邦文学的超越性正是体现在它对乌托邦不断的质疑与否定中。社会主义实践可以说是主观乌托邦思想直接落实到客观的行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乌托邦思想的短处也得到了实践的暴露。《1984》和《我们》对日益膨胀的个人崇拜和集权统治的担心和悲观预言,表现出反乌托邦文学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特点。其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的异化现象日益明显,引起反乌托邦作家们的思考――对合理性的追求为何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在《我们》中理性对人的束缚、《奇妙的新世界》中科技对人性的反动,都表现出反乌托邦文学对乌托邦思想缺陷的批判。反乌托邦文学在否定之上的否定,批判了乌托邦思想中幼稚不成熟的成分,另一方面为我们提出问题:建设一个更合乎人类要求的社会,个人与国家、手段与目的、善恶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从社会认识价值看,反乌托邦文学扬弃了乌托邦文学,具有建设性意义,它是对具有超越性的乌托邦文学的超越。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参考文献:

[1] [3][5]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p103,p117,p56

[2] [4][8][俄]扎米亚京:《我们》,藩国恩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115,p18,p1

奇思妙想的作文范文12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弄清“区、滚、著、状”的字形。

(二)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二)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习。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分小组学习,任选一种展开想象,说说奇石的样子。

请三组同学分别说一说。

黄山石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妙趣横生。让我们一齐亲眼目睹一下黄山的美景吧!

(7)请一位同学读全文,同时放一段黄山风景的录像,使大家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老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黄山石的奇妙,领略了黄山秀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亲自去目睹黄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温泉是一番什么景象。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二)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读本课生词并听写。

岩石 怪石     巨石      仙人      仙桃

闻名 著名     名字      风景区

(二)指导背诵。

1.你喜欢哪段读哪段,要读出语气来。

2.指名有语气地读全文。

3.把你喜欢的选两段试背下来。

4.接龙背,齐背。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2.写出黄山奇石的名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填空,再读句子,注意读出句中的停顿。

(1)闻名中外的(   )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   )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地蹲在山头,望着(   )的云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