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灵家园

心灵家园

时间:2023-05-30 10:54:30

心灵家园

第1篇

家,同样也是我们人生的避风港。心灵的家园是我们灵魂的家园,它是我们精神的来源与支柱。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义无返顾地走向那些困难与挫折。不低头,不退缩。

心灵这棵会开花的树,在我们的喜悦中悄悄地、微微地绽放着一些小小的心灵之花。幽幽地、静静地,悄无声息。

心灵的家园,在我们遇到苦恼的事时,它如同父母一样给予你最温暖的关怀;在我们遇到挑战时,它会默默地为你加油;在我们开心时,它会在心底悄悄地笑。这个不同寻常的家,是每个人的精神支柱。

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这个家园,别让它受伤。

第2篇

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目前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年代,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定义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块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

三、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让我们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这心灵世界里耕耘、播种、培养、采摘,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让我们用爱心守护这美好的心灵家园吧!

第3篇

家园,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是让人眷恋的。

对校园成为家园,我曾有过一番“乌托邦”式的设想:在教师跨进校园之前,他的内心早已被唤起一种朝思暮想而不可遏抑的渴盼;置身校园,他的内心则漫溢着执著投入且流连忘返的深情;每天离开校园时,他的内心又会涌起几多徘徊瞻顾而又难以割舍的依恋。

我知道,校园成为家园是一个过于理想的命题,但我更知道,校园只有成为家园,才能让教师心情舒畅、灵魂安妥。教师也只有视校园为家园,才能感到职业的意趣,才能忠于团队,通力合作,去同谱学校发展的华章。

金圣叹有这样的诗句:“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成方圆”。这也体现着我们对校园成为家园的理解,那就是,环境、管理、校长、教师等因素对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让校园成为家园,需要有高品位的学校环境。高品位的学校环境可用“文、雅、序、活”来概括。“文”体现知识。大到每一幢楼房,小到每一条标语都应“含情表意”,处处给人以教育,以熏陶,以感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雅”指高雅、雅致。首先,在建设上,要富有美感和诗意,学校的每一处空间都应洋溢着诗情画意。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在校园的美化建设中,应当让每一处“凝固的音乐”都奏响文化的音符,合奏出有利于师生快乐成长的“交响乐”。其次,进入校园让人能感受到群体行为举止的相互尊重、真诚相待的高尚风格。“序”即秩序,漫步校园让人发现学校生活井井有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有节,遵守纪律,有规可循。“活”,就是生动活泼,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师生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处处显出青春气息。文、雅、序、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组成高品位的学校环境。

让校园成为家园,需要校长不仅是行政领导,更要是精神的领袖。作为精神领袖,要以人性的光辉照耀教师的精神世界,要让学校成为关注教师生命质量的精神港湾。管理中要懂得设法规避“恐慌”,营造“安全”,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机蓬勃、心灵的舒展。不能让教师总担心受到监视,总担心遭到责罚,总听到“无米下锅”的哀怨,总受到“饭碗不保”的敲打。因为身处这样的环境,会让人惶恐,让人心累,让人精神漂泊。当然,不可回避的是学校工作中会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困难、压力和危机,但作为管理者要能够在挑战日益严峻的教育战线上横刀立马,具有化解危机以及驾驭复杂局面的大智大德,给教师营造一个心安、踏实的工作环境。要知道,学校是精神的圣地,失去了精神的关照,学校就会“失魂落魄”,教师就难有心灵的安详。如此,不仅影响教师人生的快乐,更会影响学生。

让校园成为家园,需要管理者从“居高临下”走向“魅力管理”。校长是以大智慧和人格魅力作支撑的,因而校长就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于教师,而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如果说威信是校长的能力招牌,那么,魅力就是校长手中的魔杖,是统揽全局的资本,靠着它能够指挥下属于无形之中。记得美国的托马斯・萨乔万尼在《道德领导》这本专著中说过,校长应当有自己的“替身”。他的意思是校长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影响教师,让自己有更多的追随者。是的,当一个校长散发出人格魅力的芬芳的时候,便拥有了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会让教师产生敬佩感、信赖感和服从感。其管理就不至于成为压服,而会让人由衷佩服。

让校园成为家园,需要有一种自觉合作的教师文化。把校园建设成为家园,需要学校群体成员凝心聚力,携手打造。其实,教师既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教师作为管理的主体,在家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主体生命的投入,需要展现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这里,要能够“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显神通,共筑美好的家园。

第4篇

鸽子在蓝天自由地飞翔

我知道,它们的家在蓝天

小兔在草地快乐地奔跑

小狗在草地快乐地奔跑

小猫在草地快乐地奔跑

我知道,它们的家在草地

小鱼在大海欢快地游着

小虾在大海欢快地游着

小章鱼在大海欢快地游着

我知道,它们的家在大海

那心灵的家呢?是蓝天?是草地?还是大海?

第5篇

幸福--心灵的家园,

事,诵读经典,感悟成长,感恩,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小幸福--心灵的家园,

春天,那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幸福--心灵的家园,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小姐上门

春雨不停地下着,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从云层里一直垂到地面上,远处黛色的群山,近处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杨树,柔软的柳枝,都被笼罩在这张无边的大网里,这张网是春姑娘巧手织成的纱巾,盖在天地间,技在群山上。表姐刚来的时候,身穿一件方格衬衣,补了几块补丁,脚穿一双沾着泥土的白凉鞋,走路说话都不敢大声,我们都说她土里土气。可是现在,我们不敢说表姐了。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条紧身牛仓裤,一双锃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着闪光的金项链,肩上披着长长的黑发,显得神气大方。回到家里又说又笑,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样。借箭缩写,“感恩父母”(转载

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年纪约摸三十五六岁了,鬓角的头发略微秃进去一些,眉毛浓黑而整齐,一双眼睛闪闪有神采。他看人时,十分注意;微笑时,露出一口整齐微白的牙齿;手指粗大,指甲缝里夹着黑泥巴,穿一件旧青布棉袄,腰上束条蓝布围裙。

星星充满了感情,像顽皮的孩子,在稚气、执著地注视着人间,仿佛用那明亮的眸子讲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

第6篇

不管是天安门广场的自焚事件,还是昆明火车站的砍人事件,亦或是新疆暴徒的冲撞事件,一次次的暴徒行为,一次次血淋淋的惨痛教训,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的巨大社会危害。是人类世界精神污染的毒瘤,是破坏社会和谐的罪魁祸首。的本质特点就是通过精神控制使信徒成为组织或教主的傀儡和工具。驱使下的种种暴徒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就学校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逐步形成和定型,尚未具备自觉分辨和抵制传播的能力,这就给的入侵提供了潜在的条件。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交融的大背景下,培育一种核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没有一种主流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必定会造成价值观的荒芜或扭曲;如果一代人没有一种正面的思想引导,缺乏饱含正能量的价值认同,那么注定不能给国家、民族带来美好未来。只有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抵制势力对国家民族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只有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行动凝聚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带领人民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服群众,用群众身边的变化说服群众,坚定广大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抵制一切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罪恶行径。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塑造社会规范,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机会和挑战并存,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因此,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规范,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给人民以满意交代。

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下,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道德素质不强的人很容易被邪恶势力利用,做出、反科学、反人类的暴力倾向,严重破坏了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在全社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尤为必要。社会道德规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具有塑造青年一代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土壤,培养青年学子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当前反形势复杂化这个大背景下,学校的作用愈加显得重要和突出。学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可塑性较强的群体,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无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奠基工程。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仅要做到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还要转变观念,发挥两个课堂的作用,坚持齐抓共管,积极借助教育载体。

一是转变观念,还教育的本真。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长期以来实行的"重能力、轻素质","只为分数、不讲道德"的应试教育观念,已经对许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近年来发生的复旦大学学生宿舍投毒,广西13岁女生杀害、肢解同学以及网络上流传的数名学生群殴一名学生、同学溺水同伴用手机拍照却见死不救的视频等数起校园"相残"悲剧,则是这种教育观念失败的极端案例。要改变当前这种学生价值观取向失准的局面,首要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应试教育"的育人观,要树立起"既要做好知识传授、更要注重道德养成"的全面育人观。从进校抓起,从思想教育抓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抓起。从学生生活出发,了解他们的需要,真实面对学生,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因生活环境变化而带来的道德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变化,让培育工作真正契合学生的内在动机与需要。

二是有效利用两个课堂,拓展培育渠道。一方面要继续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始终是培育工作的前线,搞活课堂教学对中小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另一方面,要设法开展好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活动的补充和丰富,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实践锻炼中增长见识、磨砺品质、提升素质,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全面提高培育工作的效果。

三是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联手齐抓共管,确保全维强效。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五天的教育抵不过一个星期六","学校的40分钟教育抵不上家长一句话,抵不上社会一分钟"。要想让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应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培育工作模式。首先,要发挥学校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其次,要创建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再次,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性格的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品行修养给孩子做出榜样。

四是发挥教育载体的作用,寓教于乐,以不同的形式营造教育氛围。首先,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是学校隐性的课程,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中小学生的重要载体。其次,要善于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营养源",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学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做好学校培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办好教育,就应发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促进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将国学教育进课堂、进学校、进班级、进家庭活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印制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国学教育启蒙读本。再次,要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手机、电脑和互联网走进了大多数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但互联网的具有高度开放性,有害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文化不易筛除,容易腐蚀学生的心灵。因此加强信息网络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上的德育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在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创建德育教育网络,创办德育电子刊物,开发德育教育软件等。最后,要充分发挥本地德育资源的独特作用。每个地区均有其他地方没有的特殊资源,如本区域内的山水人文资源以及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我们应充分从本地人文资源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将本地德育资源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抵御渗透的坚强后盾,切实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7篇

孟海东、高彩虹:那一刻,我们在一起

作为非政府国际医疗救援组织中的一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几名灾后心理干预经验丰富的外籍心理专家,在彭州、什邡等重灾区和成都市收治伤员最多的一家医院开展了逾两周救援工作,得以与国内心理援助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

1 为什么需要灾后心理援助?

当我们面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难和战争、恐怖袭击等人为灾难时,由于事件的不可控制性,会产生对财产、生命安全的强烈恐惧,从而造成自身能力无法克服的情感危机。许多地震幸存者,灾难都经历了“恐慌震惊期”、“短期反应”和“长期反应”三个心理反应阶段。开始表现为对地震的强烈恐惧,周围的一响一动都会诱发又一次身临地震情景的感受,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无助、怀疑、困惑、麻木等短期反应;在持续超过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后,这种恐惧和焦虑最终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悲伤,对未来失去信心,常导致酒精和药物依赖,有时还会产生自杀意念。

灾后心理援助(PsychologicalFirst Aid)是心理学中危机干预(CrisisIntervention)的重要组成,可以帮助幸存者度过危机,恢复心理平衡与生活动力。广义的灾后心理急救服务于全部受事件波及的个体,包括幸存者、目击者、当事人的亲人和救援人员等。

2 灾难过后,内心依然恐惧

巨大灾难过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阶段。据统计,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10年间当地居民的焦虑症、恐惧症和其他精神疾患的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一组国外的数据显示。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75%的亲历者出现了与事件相关的心理问题。汶川地震波及人口超过四千五百万,灾后心理援助需求巨大。我们救援队在当地一家医院对200名伤员开展了心理需求评估,发现约15%需要心理支持。其中2名截肢病人产生了较严重的拒绝治疗和自杀倾向,必须立即给予有效干预。而在灾区一处帐篷营地,发现这里的儿童对地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惧,部分还出现了惊恐、烦躁、易怒、失眠等较强烈反应。

创伤破坏了五个基本需要:

1)安全:受保护,不受环境和他人伤害。

2)信任:信任他人,信任自己。(对周围的基本信任被破坏)

3)控制:能控制自己,对他人有影响力,(失去对现实世界和自己生活的把控感)

4)自尊:尊重自己的感受、想法、和信念,尊重他人。(自我价值和自尊下降)

5)亲密关系:接受自己,亲近他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3 营救与心理危机干预双线并进

1)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汶川地震后,各方面在组织救灾工作同时,对心理援助也前所未有地重视。在地震现场,我们看到专业人员在进行生命救援过程中,能把紧急心理救援的元素充分体现出来,包括通过喊话让废墟中的幸存者了解救援进展,让幸存者亲属参与现场营救,注重与幸存者的躯体接触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把心理救援在最早期送达。在临时避难所中,许多社会志愿者在为灾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同时,也自觉提供了紧急心理救援服务。他们积极地评估和设法满足幸存者的心理需求,包括主动交谈,认真倾听,不断提供外界信息,协助寻找失散亲人等。

此次由医疗机构和专业社会团体组织的专业心理援助队伍,在地震发生仅数日就已形成规模。我们一位心理援助专家在灾区一所学校开展工作时,遇到当地医科大学的心理援助组。该校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就招募了近200名精神和心理专业医务人员,分成6支心理援助队,并在2天内完成了任务分配、干预手册编制和统一培训后,迅速奔赴各工作地点。在灾后2周,在各省市的援助下,已有超过100支心理援助队伍活跃在救灾一线。

2)理性和科学的援助模式

在此次救灾中我们接触的专业或志愿心理救援队伍,均能接受到救灾指挥部门或卫生部门的统一调度,而不是盲目开展工作,避免了被救助者遇到几个队伍、被询问相同的问题的情况发生。许多灾区建立了心理救援中心站,类此固定的心理诊所:医院和一些社团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增加了服务的可及性。

由于心理救援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国内职业创伤心理治疗师不多,如何规范灾区内心理救援工作者的治疗模式,使其保持在一定的技术框架下开展咨询和干预活动,就成为一个突出难题。卫生管理部门和专业学会在灾后做了大量工作。我们见到活跃在一线的心理救援人员大都接受了短期专业培训,持有比较权威的干预工作手册,在产生疑问时能迅速得到当地专家的指导或者通过电话、互联网获得远程的技术支持。一些外籍专家也借助讲座的形式与近300名国内心理救援工作者分享了经验,并建立了良好工作联系。

4 一些思考

有专家指出,此次约有20%灾民需要心理干预。即使1%的人出现症状,也达五六万之多。目前虽已有超过2000人的心理队伍在灾区服务,但相对于服务地域和人口,心理救援力量相对缺乏,限制了干预工作的普遍开展。对此,我们建议可对需要援助的对象按照受灾程度、安置情况和年龄加以分层和分组,比如将援助对象细分为:

A、伤员

1)截肢或其他残障:儿童、老年人、成人

2)长期住院治疗:儿童、老年人、成人

3)已康复:儿童、老年人、成人

B、临时安置居民

1)儿童及在校学生:a因灾致孤 b亲属伤亡 C同伴伤亡

2)育龄妇女:a因灾失去子女 b首次生育

3)有亲属伤亡的居民:a因灾致孤老人 b成年人

4)失去收入的家庭:a农业生产 b城镇居民

5)恢复或准备恢复工作的灾民

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细化干预方案。分派援助力量,有重点地实施干预。据以往的救灾经验,对如此规模的灾难,灾后心理援助可能需要持续10~20年,就援助提供者而言,明确的援助对象意味着长期随访将更加可行。

一个瞬间改变了数十万人的命运,很多的孩子,他们遭受伤痛,失去亲人,失去伙伴,而面对废墟,他们却懂得坚强,虽然那稚嫩的心灵难免阴霾的骚扰,却依旧看得见最纯真的笑脸。

金韵蓉:爱和亲情永远不会改变

经历如此灾变后,有什么是不会改变的?爱和亲情。只有爱和亲情在巨灾面前能经过试炼,经过考验。我们对生命或事物的价值观可能因为灾难而修正,可心底的爱和对亲情的渴望却能浴火而重生,能失去而复得。灾难来临时往往难以预料,所幸我们活着,便应该考虑当下的事情,珍惜眼前的健康和快乐。

心灵笔记

1)打这个电话可以找到我

他是个10岁的小男孩,身体没有

大碍,只是有点皮肉轻伤。大大的眼睛,两个浅浅的小酒窝,笑起来阳光般灿烂。做团体治疗时,他是最喜欢举手答问的孩子,活泼聪明可爱。当他交给我画好的图画时,白白的纸上只有一间以黑笔描绘出来的、空空荡荡的屋子框架和屋旁的一颗画满红苹果的苹果树,其他部分则是大面积的空白。

我轻声问他:这些空白的地方还画些什么吗?他突然低下头来,和刚才活泼的神色完全不同。我带着他静悄悄地走到一旁,再轻声问他:不开心吗?他低沉地回答:我想爸爸和妈妈!我顿时明白,他失去了父母。我花了将近半个小时陪着他。没有说什么话,只是让他坐在我身边靠着我。离去时,我把电话号码留给他,也问带着他的老师要了电话,我告诉他也告诉自己,一定会打电话给你,我即使回到了北京,也要时时知道你的情况。当老师写给我今后可以联系的电话号码时,他突然在地上捡起了一张脏兮兮的小纸片,拿了一支彩色笔,认真地写下了两个电话号码,一个是爸爸的。另一个是妈妈的,他说:金阿姨,你也可以打我爸爸和妈妈的电话找我!终要离别时。他用力地抱着我,在我耳边小声地说,金阿姨,我会想你。然后,用力地亲了我的面颊,就飞也似的跑了。我在缓缓驶去的车上,隔着婆娑的泪眼看见他落寞地牵着另一个3岁大孤儿的手,慢慢地在帐篷间走着。

2)我想当建筑师

他也是个10岁的小男孩,手臂被砸断了,打着厚厚的石膏吊在颈上,脸上有好几处明显的瘀伤,斯斯文文、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他的眉宇之间有一种清秀的书卷气质,一看就是个学习非常好的孩子。

刚开始进行团体治疗时,他只是简单地回应了几个问题,可是进行到第3个环节时,他突然哽咽地说:我不想说话了,可不可以。我马上请同行的伙伴继续照顾其他几个孩子,自己则拉把椅子坐到他的身边,我悄声问他可不可以搂着他,他点头同意,只是提醒我不要碰到他的手臂,他说:好痛!我说:好的,我会小心,我们不要说话,就坐在这里听其他小朋友说话,如果你想说话你就说话,如果想回房间就回房间。他点点头,说不回房间。

十几分钟之后,他靠向我,以几乎耳语的音量哽咽地告诉我:金阿姨,我旁边坐的同学死了,他的头上有个大洞,有好多血和其他的东西流出来。说完,哽咽转为啜泣,我没说话,只是轻轻地搂着他。他最终决定加入团体的讨论。当谈到以后的愿望时,他哽咽却坚定地说:我以后要当建筑师,盖坚固的房子给大家住,地震来了也不害怕。

短短的三天,我搂过了数以百计孩子的单薄肩膀,聆听他们的恐惧和伤痛,心疼地为他们流泪哭泣,我知道短短的几天绝对不够,他们需要更完善的辅导计划,这也正是我此行最大的目的。这几天,只要是接受媒体采访,我就不厌其烦地说一遍:我好害怕一件事情会发生,那就是灾难发生时各方的资源在第一时间大量地涌入,人力、物力、爱心等等都是丰沛的,可是几个月后,当大家都必须回复正常作息,都必须回到各自的家乡和工作岗位后,这些苦难的孩子们又会遇到另一个残酷的挑战,我害怕他们已经被抛弃一次了,他们不能承受再被忽略抛弃一次的二度伤害!如果在面对灾区朋友的话,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第二,不要试图假装了解他们的失去,最好就是做一个守候的人,不要去干预他们的情绪表现,不要告诉他们你不要哭,或是你要坚强,他们需要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哀悼他们的失落。至于对我们并不在灾区,然后在那么遥远的地方,我们关注着他们的人,应该怎么做才能够维持自己身心的健康?用一句老话,就是化悲痛为力量,今天拥有一个很健康的身心灵,就更能够给灾区的民众提供最好的协助。

访谈录

EG:跟这些孩子一起时,一般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心理帮助?

金韵蓉:其实对于小朋友来讲我不太忍心让他们直接让灾难的情景重现,对于心理技巧上面来讲,有一个技巧是让被帮助的人重现当时的情景,然后告诉自己,说现在很安全,但我没有选择这么做,因为小朋友还在帐篷里头,这个帐篷的条件非常糟糕:天气热,或者下雨,都不足以是一个完全可以遮蔽风雨的地方,对小朋友来讲在帐篷里头很开心,因为所有的小朋友都一起在帐篷里,而且又不用上课,但是那个画面是存在的。如果那个时候我愿意很快速,或者说是粗暴地让他开始情景在线我会很不忍心,所以我采取的方法是让这些孩子发现他可以怎么样帮助别人。我让他从一个很理性的角度去看我可以怎么样帮助别人,所以我会问他们,你将来长大了希望做什么,在这个帐篷里的孩子都说我要当,而且他们告诉我叔叔是如何帮助我什么什么的,在医院的孩子你就发现,几乎大家都想当医生,想当护士,有的人要当建筑师,要盖很坚固的房子。当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们是感觉自己有这个能力的,有些孩子会觉得是不是我不乖才有地震,是不是我害怕所以才有地震的,我很担心他们会认为地震是因为我不乖而引起的。先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如果还有别的小朋友有跟你一样的情况。该怎么办?不用害怕。我一直试图让这些孩子去发现,地震时我是可以帮助别人的,转化为比较积极的态度。处理最后一个情绪的问题就是他们的不安全感。

当我面对着一班40几个小朋友,问他们,你们现在安不安全?小朋友都说很安全,我就问他们,为什么很安全?小朋友又说因为现在帐篷很轻,所以即便地震了,帐篷压下来也不会压到小朋友,然后就突如其来问到一个问题:如果说教室又盖好了,学校又盖好了,回到学校去上课,安不安全?突然大部分的小朋友就说不安全,就很大声地说不安全,然后我就故作惊讶,我说为什么会不安全?小朋友就彼此这样你看我。我看你。这个就是需要解决的东西,因为他们可能会不敢再回到学校,那个潜在的不安全还在那儿。所以我就用一个很理性的角度又告诉他们,政府会规定以后学校都必须要防几级地震,这个房子会怎么盖。有的时候小朋友不是像我们想象的这么单纯,只要哄他,说没事了,你安全了,以后都不会发生地震了,是不负责任的。要让他知道地震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去避免克服。所以告诉他们,现在政府已经要求怎么样盖房子,以后的教室会很坚固,还有。就是知道地震来了我们要怎么逃,所以我就问他们,如果再发生地震你要怎么样选择逃,你要怎么样跑得比较快。所以这些孩子就会发现,对,其实面对一个无法抗拒的因素的时候,我是有办法的,他们就敢去面对将来的生活。

EG:是否给灾区的小朋友捐赠动画片,卡通玩具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欢乐?

盒韵蓉: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小朋友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他会移情,他们很容易把那个动画片里头的人物拟人化,他可能把一只小狗变成一个人。一只小猫变成一个人,试图找一个对象,他认同了之后,那个对象的一些方法他会觉

得就是他,会有很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再比方说书本,我觉得是可以陪伴他很久的东西,任何的童话书都可以,那些小布偶对他们来讲也是宝贝,那些小朋友们各个手上都抱着一个小玩偶,有的是娃娃,有的是小狗,小猫,熊猫。他们特别喜欢熊猫,对他们来讲熊猫就是四川,熊猫就是他们。我问他们,如果今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个朋友陪你睡觉,你会选择谁要用橡皮泥捏什么?大部分小朋友都要捏熊猫。

EG:您擅长运用色彩、绘画、芳香疗法,这些在治疗中也有涉及吗?

金韵蓉:比如佛手柑,还有一个精油是我这次在灾区也用了很多,就是杉木,杉木是木香的油,想象一下,大树是怎么一回事,大树就是它的那个根是牢牢地在土地里头,稳固安全,但是这颗大树上面所有的枝叶,所有的叶片当风吹过的时候随风摇摆,心灵又是自由的。所以我这次用了很多佛手柑、杉木,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精油里头的万精油。叫薰衣草。

EG:在灾区那样条件下,该怎样这些精油?盒韵蓉:他们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会觉得很不安,睡不着觉,害怕闭眼睛,如果闭了眼睛他就会看到很多的那个画面,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把精油滴一滴在枕头上面,或者是滴在帐篷里头,比方说不管是杉木,或者是薰衣草,都是一个能够帮助睡眠的、缓解情绪,给予安全感的精油,也可以滴在枕头旁边或者是被褥上面。

我这次带去的精油就交给了老师们,我就教老师们用一些喷壶,在喷壶里都灌上一些自来水,滴进去大约十滴左右的精油,然后喷洒在帐篷里头,我告诉他们每一个帐篷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都可以喷一下,小朋友上课的地方,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可以喷在帐篷里头,帮助睡眠。同时消毒净化环境。另外。如果有伤口的话,你就可以用薰衣草的喷雾喷在已经结痂的伤口上面,它也可以帮助皮肤的愈合等等,其实非常简单,如果对于有非常严重情绪症状,我教老师们滴一滴在手掌心,用力搓,搓完以后覆盖在脸上,深呼吸六次,就有非常好的效果了。

EG:有的人虽然没有亲身感受到地震带来的身心创伤,看了大量的关于四川地震灾区的报道,每天做梦都会遇到地震的事情,担心如果地震了,该怎么样应对,只要一想到地震、洪水、车祸一类的灾难,就会很恐惧,是否患上了灾难恐惧症?

金韵蓉:有可能,我提出几个方法,刚才也提到过我对于色彩的心理治疗,这是我专业的一个部分,我会建议这些孩子们,即便是大人也是一样,当我有一些恐惧的时候,是紫色的,紫色是一个非常脑部的活动,会很担忧,明明知道我不应该想,还是一直会想。紫色的一个对比色就是黄色。黄色代表的是我们胃上面的这个地方,这个是我们最原始的感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直觉,这个地方从我们3岁以后,社会化以后就会逐渐被我们忽略掉了。所以我会建议这些不管是成年人或者是小朋友,开始多吃一些黄色的食物,多穿一些黄颜色衣服,多看一些黄颜色的物体,它会非常好综合脑部的紫色,这是第一个方法。

第二个,芳香疗法,方便用精油的话,可以用佛手柑、薰衣草、或者杉木,都是可以帮助他缓解这些焦虑,尤其在睡眠的时候。很简单,就是滴一滴在枕头上,或者是喷洒在空气当中。

第三个,行为疗法,人类在思考的时候。我们会有选择性的,如果我用左脑思考的话,左脑是一个很理性的脑子,右脑是一个很感情的脑子,如果我一直在想地震来了怎么办,会不会出车祸,这就是右脑的思维,这时候怎么办?我害怕的时候就坐下来,拿一张白纸,就写下得到地震的百分比的几率大概是多少,如果地震发生的时候我知不知道怎么样逃生,写下来,你一旦在白纸上面写字的时候,就强迫自己从感情的脑到了理智的脑,到了理智的脑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有方法面对它,逐渐把这种越想越恐怖的思绪拉到理智的思绪里头,有方法后就不会那么恐怖了。

EG:灾民的心理复原是否有时间限制?什么是他们更好的悼念方式?

金韵蓉:我并不试图要告诉他们“你们要坚强,明天会更好”那是不负责任的话,我也从来不愿意假装了解他们的痛苦,他们需要一点时间去面对这个问题,去处理伤痛,再继续往前走。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我们是不能要求他们做什么的。他们也不一定能听进去什么话,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很安静地等在旁边,另外就是对于他们来讲,他曾经一砖一瓦地建立起这个家、养育的孩子,可能在短短的五分钟之,什么都没了,巨大的失落在物质上面我们需要尽全力帮助他们,然后再帮助他们面对情绪,但是他内在的那个最痛苦的部分,需要时间走出来。即使他们有极端的反应也需要理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时间表,有的时间短。有的时间长些。但是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安静地等在旁边,守候。让他知道我是安全的,有很多人关心我,但是让我自己去安静地用自己的方式哀悼吧,不用这么多七嘴八舌的在旁边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哀悼,但是我看见你坐在我旁边,随时守候着我。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安慰。

荀焱:靠近我,温暖你

做心理咨询后第一次赶上这样大范围的灾后心理援助行动,两度深入灾区;从起初的忐忑不安,接触那么多的伤员、孩子。当我们把书包递到小孩子的手中时,他们深深地鞠躬致谢。虔诚得似乎头要点到地。有一次,一天当中做了五个疏导,整个人都在感觉飘移,收获超乎想象,内心为孩子们所感动――下个月,我还要再回去,为他们继续工作。

火柴天堂

接触过这样一个高三男生:他曾经是班里跳街舞最好、很受大家喜欢的同学,在医院里亲眼目睹妈妈的死之后,一直不敢重新走上教学楼。感觉放松娱乐仿佛是一种罪过。我问他为何不进去?他说:不是怕死,而是想健康地活着。再继续照顾父亲。原先,他是家里的独子,习惯被宠爱、呵护。灾难过后。仿佛一夜之间他长大了,要学习如何做家务、孝敬爸爸。

在疏导治疗中,我们牵手走进一楼,我告诉他:可以认识一些新朋友,他点点头,手紧紧地攥着,显得紧张。接着又走上二楼的会议室,里面的人在唱歌,他的脸上显出了开心,“我们再上三楼,调整一下,好吗?”三楼有几个同伴,可是,他始终离护槛远远的。终于,他能走上4楼了,一个人靠在护槛上的他已经能够重新走进教学楼,跟大家一起说话了。

没有歌本,同学们一起唱响《火柴天堂》,都哭了起来。受伤的心得到宣泄、释放。

释放心灵DIY

1)倾述:把心事讲出来,充分宣泄,感受爱与保护,得到安慰。

第8篇

有人说,“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追究起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探索也缘于我在教师成长路上的几次“相遇”。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到地方教科所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教育科研人员。现实进修机会的缺乏常使我陷入到“前途一片迷茫”的困境中。同时,我也发现身边许多富有激情和进取心的教师也面临着和我一样的成长烦恼。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成长的追求和思索一直没有停止,对专业成长的共同追求使我们一直在寻找着适合青年教育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发展的形式。

循着内心对成长的渴望和对教育的热爱,我阅读了许多国内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和文章,我珍惜身边的一切讲座、信息,我在“如饥似渴”地寻找着可以滋养我成长的养分。在此期间,我“遇到”了不断提醒我规划教职生涯的80多岁退休老教师徐报德先生;我“遇到”了叶澜教授、金美福教授的书,他们所提倡的“教师自主发展——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偶然”聆听到厦门市特级教师任勇老师年轻时和几个老师自发地每周六聚会读书的故事;我也“碰巧”阅读到了许多国内外名师和大家的成长路上都有一个“团队”相伴而行的故事……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使我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归根结底是教师个体,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内力”,但教师自主发展并非“孤立发展”,教师团队之间的合作、互助、共享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外力”,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个体与团队在“合作互动”中的“教师文化”建构的过程。

当所有这一切“相遇”“混合”“发酵”……终于,以教师成长发展为目的,以共同体为组织形式,以读书沙龙为活动载体的“教师成长共同体”雏形渐渐在讨论和思考中形成。2008年6月9日,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在厦门大学的建南大礼堂前“席地而坐”,举行共同体的第一次读书沙龙!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学术和友情共同分享的“共同体大家庭”。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既有专业的教育科研人员,也有学校一线教师、学校教育管理人员(校长),还有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教育老专家,老中青结合在一起,激情与智慧同在,理论与实践互补,共同探索着“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以此实现青年教育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自主成长之路。

英国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说:“‘共同体’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然而,‘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 四年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们认同了这种“家”的理念,共同和自觉地维护我们这个温暖的“家”。维系这个家的“纽带”是大家共同的教育理想和追求,是各位成员们对教育的热忱和奉献。在我们这个家中,我们共同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共同阅读教育经典,畅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个家中,没有功利思想,有的是对教育淡然处之的态度,有的是心与心真诚的对话,有的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这个家中,大家彼此鼓励,相互欣赏,相互分担,彼此贡献。

在“共同体”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一群优秀的青年教师因共同的教育理想信念、共同的成长需求走进“共同体”,也正是为了追求对自身的不断完善。但共同体仅有这些“理想”是不够的,让这个“教育乌托邦”的理想“扎根大地”的是共同的行动方式。

我们根据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和教师自主发展的迫切需求,确立了共同体“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四大活动方式:“共同阅读——对话分享——明师引领——行动研究”,共同体成员们约定在一段时间内,共同阅读一本教育经典书,围绕一个教育话题,开展一次读书沙龙活动,邀请一名或几名“明师”或“嘉宾”作引领,每个人自主确定一个研究的方向。在共同的行动中,每个人都自主地在“共同体”中汲取着成长的“养分”,自由地成长。

读书沙龙分享活动是体现共同体四大行动方式的最好载体,让共同体的理念得以“落地生根”。四年来,共同体共同阅读了几十本教育经典,开展了数十次的读书沙龙。我们的沙龙活动一切本着“自由、自主、开放”的原则来组织,每次沙龙的话题不定,人员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但在这“表面的不定”中有着我们“内在的确定性”的东西。譬如,虽然每次关注的教育话题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每次的沙龙研讨都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大家宁静的、自然的对话,以及大家互相敞开心扉,谦虚谨慎地与同伴互相学习的氛围,都会自然地将我们的思想回归到“关注幸福、关注生命” 等教育的原点上来;虽然参与的人员不定,但确定的是来参与我们沙龙活动的人都是“尺码相同的人”——热爱生命、关注教育、愿意为改变教育而努力的人;虽然活动地点不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次都会精心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如咖啡厅),让参与者在放松身心中参增长智慧。教育者有了休闲的心态和体验,我们才能更加体会教育是慢的艺术,才能以一种悠然(而非急躁)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未来。

从最原始的草地上“谈天”,到教室里的专题讨论,到咖啡厅里的自由分享,再到“世界咖啡”式集体汇谈方法,从面对面的交流到QQ群、博客等网络中的互动,共同体的沙龙活动内容在不断地丰富,活动海报、热身游戏、好话一句、思维导图等一个个有效的交流形式在活动中被积淀下来,我们在共同体的一次次创新中享受情趣,交流信息,碰撞思维,收获新知,深化友谊。

共同体因倡导共读经典教育书籍而有了独特的存在,因“沙龙分享活动”而生机勃勃。在沙龙活动中,我们的共同愿景得以凝聚,共同阅读的成果得以分享,明师和嘉宾的引领让共同体变得更有吸引力,共同体成员间的情感在持续性的、面对面的专业对话中得以升华,内心越来越强大,心灵也越来越清澈。

第9篇

一、习惯养成,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1.构建三级管理网络,落实好习惯教育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学校良好的活动秩序和学习氛围,学校出台了《囿山小学学生五大好习惯》,即文明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卫生好习惯、安全好习惯、生活好习惯。为了更好地促进“好习惯伴成长”工程的落实,我校构建了“班主任―年级值周教师―学校值周校长”三级管理网络,为好习惯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2.设立好习惯激励卡,开展多元评价

评价是保障习惯养成效果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反馈、诊断、改进和激励的功能。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特别喜欢集卡,所以本学期我们设计了“囿山小学五大好习惯卡”让学生去集,这些小小的奖卡可以为班级加分,可以为自己参加学校美德少年评比加分,也可以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

3.家校共育好习惯,构筑立体德育

建设好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发挥共同育人的功能,一直是学校的德育特色之一。学校扎实开展家校合作“六个一”系列活动,即一份家长信共育好习惯、一次家长会、一次家长委员会会议、一次家长访校日、一次优秀家长评比、一次家长代表大会提案,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

二、“2+1”体艺活动,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学校以“文体活动方案”为母体,有效整合“大课间活动方案”“班级课外活动”“体育2+1活动”以及“体育社团活动”等的每日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有效锻炼时间。具体举措有:巧借午间管理,丰富社团活动;组织以班为单位开展艺体活动;组建校级运动队,突出学校特色项目;健全完善“三操”组织。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的运动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运动形式。

三、课堂教学,努力践行高质轻负

1.细化教学常规管理,为“高质轻负”做保障

本学年,我们严格按照省新课标计划和上级精神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法规,任何人无权变更,教导处将不定期抽查教师的上课情况,严格督促教师自觉按课表上课,严禁私自调课或侵占技能课等现象发生。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方式采用教研组常规检查两次,教导处抽查一次,同时开展教导处一日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另外,教导处继续加强教学“六认真”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后进生的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测等都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

2.完善教研组建设,为“高质轻负”求落实

教研组建设是学科教学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关键。本学期来,我们制定教研组组长职责,以及讨论通过优秀教研组的星级评比方案,从队伍建设、教师培养、教研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评比,并制定评比程序、分配比例、奖励标准等方面细化工作。

3.聚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高质轻负”新范式

在专家的引领下,囿山小学在本学年认真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我们课堂改进实验小组成员在反复听课、研讨、论证的基础上,逐步达成高效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的”课改共识,提出了“121课堂教学模式”,即10分钟的预习作业及反馈,此环节重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0分钟的尝试作业及反馈,此环节重在新知识的建构过程;10分钟的诊断作业及反馈,此环节重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我们以“三张练习改变教师的教学思路,三个循环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帮助教师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钥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努力践行高效课堂的路径!

四、评价改革,建立多元激励机制

评价是促进学生练好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反馈、诊断、改进和激励的功能。为此,学校推行多元评价的举措,设立习惯激励卡,目前已经设计了“好习惯卡”“学习激励卡”“班级特色卡”三类奖励卡。“好习惯卡”主要由学校值周校长、年级值周教师根据《囿山小学学生五大好习惯》,对当日表现优秀的学生或者班级进行奖励。“学习激励卡”主要是针对《囿山小学学生学习常规》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建立学习常规,重在方法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班级特色卡”由班主任依据各自班级的情况和学生教育需要,个性化地制定班级特色卡的激励奖励细则,设计开展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特色班级建设的激励卡。

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囿山小学的素质教育将会更好地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第10篇

——读我喜爱的秘密花园

《秘密花园》这本书的开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随着主人公: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玛丽,父母双双在霍乱中死去,她被送到舅舅家后的事情发生,我的心顿时揪了起来:她是一个倔强的小姑娘,这孩子到底会怎样呢?我可怜的孩子啊!我不禁担心起来。于是我跟随着玛丽来到了她舅舅家。故事的发展让我越来越爱不释手,一口气看完。我为玛丽担心,担心得心惊肉跳;为玛丽抱不平,真想为玛丽大声辩解几句。直到玛丽无意之中知道了一个秘密花园,同时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佃户的儿子迪肯和玛丽舅舅的儿子柯林,秘密花园的故事便充满了神奇的心灵之旅,玛丽的故事有了新意。我的心一直跟着玛丽,和她一起探知秘密花园的秘密:爱独立,爱刨根问底,喜欢冒险,喜欢自己动手尝试,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不知不觉,我仿佛回到了少儿时代,那里也有我儿时的影子呀!

三个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孩子,在这个美丽的秘密花园里,依靠爱和大自然的力量,他们经历了儿童心灵成长的过程,孩子们变得和花园中的景物一样美丽!废弃的花园恢复了原先的生机勃勃,春光艳人!

作者是英国的一位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她用现代心理描写手法进行少儿文学创作,这本书是她62岁时完成的,并成为她的成名作。

我反复看了三四遍,放在枕头边,睡觉前看一看,早上醒来还会看一眼。我深深地爱上了玛丽,爱上了书中的秘密花园!我多么也想拥有这样的秘密花园啊!

在秘密花园里,自己的秘密可以尽情展示,可以和太阳对话,和月亮握手, 和大地亲吻,一切都将是纯洁无瑕:坦荡如水,沉静如银,光耀如金!

我想象着我的秘密花园:愿我的秘密花园里有一个个可爱的小天使:银铃般的笑声,活泼泼的身影,朝霞般的笑颜。他们与花儿拥抱亲吻,与树木交头接耳,与岛儿一起扑楞着学习飞翔,与小蚂蚁一起搬运食物,他们在草地上撒野翻滚,在大树下尽情歌唱,花园里有了小天使,花儿更艳,草儿更绿,春天将在这里驻留!

在我的秘密花园中,我永远那么开心,那么开朗,那么坦诚,因为是孩子们让我的秘密花园永远鲜花盛开,永远不会枯竭!心灵花园需要自己用心维护,用心浇灌。热爱文学,热爱孩子,心灵之花才会越开越盛!

我讨厌花园中有乌鸦飞过,它那难听的声音和乌黑的身影扰乱着心灵花园的宁静。这种从心灵花园外面传过的噪音,虽然有时会打搅心灵花园的宁静,带来一丝风吹草动,但不能影响心灵花园的圣洁。不为他人所动,只因心有信念,心有文学,心有学生!任何人总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当我离开圣亿的时候,我不再是一个刚来圣亿的我!我将珍藏着圣亿给我的教育梦与文学梦,直到永远!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充实更美好!

心灵花园需要纯洁,需要真诚的友情,需要坦诚的心灵交流,纯洁美丽的心灵花园需要自己用纯静的心泉来浇灌,才能永远保持心灵花园的美丽和圣洁!

圣亿是个美丽的心灵花园,作文老师学习文学,教学生写作,是美的传播者,是美丽善良的化身。大家同舟共济,怀揣美丽的梦想,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需要有更多的同伴,更多的战友,更多的力量!

每个人的力量不同,但只要尽心尽力,真正热爱文学,热爱圣亿,热爱学生,置个人的地位身份与金钱而不顾,努力学习圣亿的教学理念,一心一意地在三尺讲台前挥洒才情,为中国的孩子开创一片文学的新天地,就会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花园都永远四季如春!

【超链接】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英语世界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家,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一个五金工厂主的家庭。1853年父亲去世,母亲继续经营,直到工厂倒闭。 1865年随全家移民美国田纳西州。1872年与伯内特博士(Dr. S.M.Burnett)结婚,育有二子。1905年,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第11篇

无论是中国的北方庄园、江南庄园、岭南庄园,还是俄罗斯的贵族庄园、法国的红酒庄园、英国的乡村庄园,庄园历来就是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居住文化的最高形态。

占据风景优美的地方,享受环境清净的淡雅,品鉴文化的发达,庄园本身就是一部人类的居住文化。

柔和、轻巧、玲珑、典雅、含蓄的建筑风格,山水诗的意境。人在画中移,画在心中移,自然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打造成庄园的“秀美天成”,演绎着庄园文化的世代相传。

庄园是中外建筑古迹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从诞生之日开始,庄园建筑便成为融宫殿、家居实用建筑为一体的宏伟的建筑群。

庄园通常建在半山腰,置身庄园凭栏远眺,周围景色尽收眼底。主人的正房位于显眼之处,从远处就可以看得见,一般不在平坦之处,也并非位于被风吹拂的山顶,一般建于斜坡上。正房一般是一座二、三层两侧带有厢房的小楼,门庭有粗大的白色柱廊支撑。庄园的大门沿着笔直的大道直通主楼。主楼的正门前开辟有带花坛和喷泉的草坪。花园中则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亭台、假山、喷泉、木桥,还点缀着各式各样的雕像。花园小径的两旁都有爬满攀缘植物的树篱。

庄园承载着中外建筑的主体风情。建筑是借助内外空间设置与形态样式,表现一定人群心理状态、审美追求和哲学理念的文化现象。庄园的风格昭示着庄园主独特的审美情趣、生存智慧与价值取向,营造了错落有致的审美情调。

建筑向来被视为“凝固的音乐”。音乐的弦外之音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它借助音符传递另一种意蕴。建筑庄园的文化象征恰如音乐的弦外之音,向我们传递着建筑庄园表面意思之外的另一种含义,在不解的人看来,那是晦涩而又神秘的,但在文化追问下,被破解的“神秘含义”原来是文化现象的本义。对建筑庄园文化象征的探索,可使建筑庄园艺术爱好者获得真实的文化体验,更为建筑师提供工程设计的魔笔。文化象征可以使建筑庄园变得意味深长。

自由与自觉的文化延宕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且为树,无令孤愿言。”

一代文杰谢灵运在《过始宁墅》详细记载了他居住梦想的自由意识,如是写出了心中庄园的感触。从此之后,始宁庄园便成为谢灵运生命中魂牵梦绕的场所,成为他人生的终极追求,也成为他自觉追求自由最持久的情结。

和谢灵运一样热爱庄园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五柳先生陶渊明。

对庄园的向往和追求,陶渊明有过之而无不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尽情欢跃于自然界的真实,由纯粹的欣赏“庄园”到情不自禁地歌唱“庄园”,描写“庄园”。这恬静的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内心精神;那种平淡的语言表达中,蕴含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真诚平淡的思想让我们领略到了世间何谓满足,体现了实与虚,近与远,淡与厚的统一。一切都是那么淡泊,景与意会,物我合一,深邃质朴的哲理无不反映出在庄园中居住的文化反思。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灵运回归庄园,徜徉在山水之中,体会到了心灵的解放与逍遥,在始宁庄园找到了“自己”自适。

味灵运之诗,诗中有园;观灵运之园,园中有诗。始宁庄园不仅是谢灵运物质上的家园,同时也成为他精神上的“坞堡”:庄园主对自家庄园建筑最能体现他们的士族意识。

贵族庄园的兴盛不仅是士族的兴起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始宁庄园这样的庄园,就没有士族的尊荣,也就没有了谢灵运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个真正自觉的人,在自己安静的生命追求的动力下,归身庄园,享受庄园。

文学的质朴与庄园的闲适结合的天衣无缝,更是居住理想的自由和自觉。

尊贵闲适的情趣审美

始宁庄园只是谢氏家族的一个影子。

“人伦之盛,实始是矣”。内掌朝纲,出将入相,内握枢机的谢家“并举栋梁之任,下逮世嗣,无亏文雅之风。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自晋以降,雅道相传。人各有能,兹言乃信”。

谢灵运只是一个代表,而庄园则是他魂牵梦绕的心灵居所。

“优者龙凤,劣者虎豹”谢氏家族人才多,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思想家、艺术家,即使政治军事家,也是学者型的。谢氏家族的开创者谢安官至太保,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凉十五州军备,势力几乎遍布全国,哥哥谢弈、弟弟谢万、谢石、侄儿谢玄等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大官。

谢氏家族的文学艺术生活十分丰富,谢氏子弟人才辈出,世代不绝。其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他们累世位居高官,随之而来的物质生活极端优裕,为他们保持优美门风提供了物质基础。

谢氏家族不仅有世袭的尊贵闲适,更不遗余力地去营建艺术型的庄园。

谢安的庄园“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谢玄的庄园“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道,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奚是桐梓,森耸可爱”。谢灵运继承了父祖“选自然之神丽,尽高栖之意得”的嗜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阡陌纵横,塍埒交经。”作为诗人的谢灵运,不断追求庄园建筑上的艺术化,他在布局上根据天然的山水地形,加以改造利用,以求能够收纳远近景观,充分体现出文人化艺术化的园林观念,由实用转向审美,由粗犷转向秀美,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庄园主在庄园中闲适的欣赏,享受尊贵的奢侈生活。庄园之美也让庄园主精神愉悦。作为审美主体的庄园主,只有摆脱世俗的羁绊,解除功利的尘缨,全身心地投入于自然的怀抱,才能真正进行审美关照,切实领悟庄园之美,表现士族阶层的审美情趣。

贵族筑巢的文艺复兴

“坐在山岩上,对着河水和沼泽冥想,或者缓缓地寻觅树林荫蔽的景色,进那从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或者攀登绝境的、幽独奥秘的峰峦”。

上百年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精美绝伦的诗歌便开始对庄园表达由衷的赞美。同时,蔓延在西方上层社会的庄园不仅是赏心悦目的风景,还是一种彻底的文化的奇观:庄园不仅是现实存在的文化景观,更是文学作品、绘画艺术以及建筑艺术等各种文化形态的巅峰集合。

从古罗马的庄园起源到彼得二世《贵族自由宣言》,庄园逐渐成为贵族的居住特权,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上流社会构筑的庄园地带。这类庄园大都仿照皇帝、皇族和宫廷要员在城市郊区设立的行宫或公馆式样。因其主人多为世袭大贵族,身任官职,格外引人注目。

初起的贵族庄园相当豪华,数量也日渐增多。获得土地赐赠名门望族、贵族世家,招引大批建筑师、能工巧匠、艺术家和各种文化人择选地盘建起一座又一座的贵族庄园。此时的贵族庄园已具备日常起居、经济事务和文化活动的综合功能,吸引各界文化人前去集会、交流,反过来又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贵族庄园已经不仅是“贵族之家”和文化策源地,而且是贵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民族形式的文化中心和精神活动中心。

贵族庄园的式样千差万别,花样繁复,崇尚自然,不事修饰,追求荒野情趣,保持一种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浪漫气氛;依据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设置人文景致,把自然的美与人工技巧相结合,使之相映成趣。体现了人对于大自然的极度爱护,那顺应环境、精心设置的园林,所有种植只与当地气候相宜的草木,让人在其中驻足的感觉惟有舒适。即使是庭前的树丛,惟见白杨夹道,丁香扑鼻。屋后的花圃,绝非只有大红大紫刺人眼帘,一切都在自然朴素之中。还有秋之阳,冬之雪,春天的百合,夏日的紫丁香;无不引人无限的遐想。

庄园又是贵族社会活动的中心,精神生活和社会舆论的集散地,文化产品的摇篮。那分散在各地的庄园,汇聚了多少文化人,形成过多少思想的中心,聚焦过多少时代的和思潮的问题,孕育了多少精神产品,走出了多少文坛巨匠、艺界明星、文化精英和大思想家!

对于庄园主来说,庄园里一切都是精美的、高雅的,人看后心旷神怡,自然心向往之,也就会更加努力奋斗,让生活更加美好,在疲倦、烦躁、消沉的时候,庄园是最好的容身之所,它能还给你一颗平和淡定的心,自然造化与人工作为和谐结合的文艺复兴理念,让你从容面对荣与衰、胜与败。

现代庄园的生活属性

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封建领主庄园到俄罗斯的“贵族自由令”,从我国魏晋的士族庄园到晚清的魏氏庄园,中外历史惊人的相似: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庄园主在短短几年内便可获得大量的财富,生活普遍较为优裕,是当时上流社会的地位象征与生活形态的缩影。

庄园主不仅是上流社会的精英人士,他特殊的尊贵身份更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而追求一种更私密、洒脱、独立的生活方式,同样是庄园生活的价值取向之一,庄园生活衍生出的淳美意境已成为当时上层生活的主流基调。因此,在生态私密的空间中享受超于物质利益之外的一种纯粹休闲生活,营造一处云淡风轻、鸟语相闻的一家春色,该是庄园生活中更亘古的风情;于喧嚣繁华之外独辟一处可成业、养生、休闲、私密为一体的置业家园,可基本概括为庄园独立性的全部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制度的完善和人本化理念的注入,现代版的庄园生活则摒弃了以创收为主的经济属性,经济成分在庄园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已在现代版的庄园生活中被彻底消除,全新的庄园生活理念已经更多地渗入到对人性的无以伦比的关爱之中,健康的、自我的、现代的庄园生活内涵已成为提升人居生活品质的主要标志。

第12篇

谢灵运的山水诗可分为庄园山水诗和远游山水诗两大类型。所谓庄园山水诗,其作者主要是贵族阶层中具有高栖意向的士人,他们或者拥有自己的大型庄园,或者有条件经常出入、盘桓于贵族庄园之内。此类诗重在描写庄园区域的自然风光和园林建筑,以及诗人在庄园生活中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体悟和感受。在庄园山水诗之外,谢灵运还有一些写于行旅途中或仕宦之地的山水诗,我们姑且称之为远游山水诗。本文旨在探讨谢灵运庄园山水诗的特征及其在诗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谢灵运/庄园山水诗/远游山水诗/士族

谢灵运的山水诗可分为庄园山水诗和远游山水诗两大类型。所谓庄园山水诗,其作者主要是贵族阶层中具有高栖意向的士人,他们或者拥有自己的大型庄园,或者有条件经常出入、盘桓于贵族庄园之内。此类诗重在描写庄园区域的自然风光和园林建筑,以及诗人在庄园生活中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体悟和感受。在庄园山水诗之外,谢灵运还有一些写于行旅途中或仕宦之地的山水诗,我们姑且称之为远游山水诗。本文旨在探讨谢灵运庄园山水诗的特征及其在诗史上的地位。

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完成于三个地方,一是永嘉,二是始宁,三是临川。始宁是谢灵运家的故宅,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安葬在这里,并在这里营建有巨大的庄园。永初三年(422)八月,谢灵运抵达永嘉郡,次年秋天辞官回乡。景平元年(423)秋天到元嘉三年(426),谢灵运第一次在始宁隐居,元嘉五年(428)至元嘉八年(431),他第二次在始宁隐居。元嘉九年(432)春天赴临川,夏天到达目的地。次年在临川被收,流放广州。从生活的年头上看,谢灵运在永嘉和临川分别约有一年时间,而两次隐居始宁则前后达七八年之久。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在始宁隐居时代描画了庄园的奇丽美景,而且在完成于永嘉和临川的山水诗中也充满了他对始宁庄园的无限向往和深情回味。他的诗中有太多的“丘园”、“丘窟”、“故乡”、“旧山”、“旧崖”等字眼,无论是在他之前还是在他之后,没有一位诗人像他这样深切地表现过对于故乡庄园的怀恋之情。

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秋冬之际,谢灵运在赠给堂兄谢瞻的《答中书》中说:“守道顺性,乐兹丘园。”① 义熙十四年(418)九月,谢灵运在《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写道:“彼美丘园道,喟焉伤薄劣。”如果说这里的“丘园”还只是泛指与官场相对的隐居之地,并不是特指始宁庄园,那么永初三年(422)所完成的《过始宁墅》则标志着始宁庄园的正式亮相。诗中云:“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钟嵘《诗品》云:“灵运生于会稽。……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还都之后即居住在乌衣巷内。这次踏上始宁土地应该是他成年后第一次走进自家庄园。临别之际,他将还乡归隐确定为自己人生的终极追求。从此之后,始宁庄园便成为谢灵运生命中魂牵梦绕的场所,也成为他山水诗中最持久的情结。

不仅在始宁时代谢灵运反复细致地描绘着庄园风光,即使在永嘉和临川时期的诗歌中他也一再提到了始宁及始宁庄园:“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1] 68,“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1] 82,“行久怀丘窟,昃景感秋旻。旻秋有归棹,昃景无淹津”[1] 94,“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1] 97……永嘉郡有名山灵水,谢灵运在这里“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在郡一周,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并与书止之,不从”[2] 1753。他没有接受族弟的劝告,毅然挂冠归去,主要原因是他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下风,对仕途深感失望,但其中也包含着他对故乡和自家庄园的眷恋。在临川内史任上,他依然游放无度,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加强烈:“故乡日已远,风波岂还时”(《初发石首城》),“存乡尔思积,忆山我愤懑。追寻栖息时,偃卧任纵诞。得性非外求,自己为谁纂?”[1] 189

谢灵运《游名山志》云:“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大型庄园,也只有大型庄园既可以维持他豪华奢侈的贵族生活,又可以满足他观赏山水的性分。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回顾古今园林时说:“昔仲长愿言,流水高山;应璩作书,邙阜洛川。势有偏侧,地阙周员。铜陵之奥,卓氏充釽摫之端;金谷之丽,石子致音徽之观。徒形域之荟蔚,惜事异于栖盘。至若凤、丛二台,云梦、青丘,漳渠、淇园,橘林、长洲,虽千乘之珍苑,孰嘉遁之所游。”谢灵运把能够拥有园林的古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擅山川铜铁的汉代富豪卓王孙、建有金谷园的西晋贵族石崇等,他们虽然非常富有,但却不懂得“栖盘”之意,另一类是享受着“千乘之珍苑”的帝王,他们也不明白“嘉遁”之意。言外之意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栖盘”、“嘉遁”之意。

谢氏家族本来就有希企隐逸的传统,他们把老庄隐逸思想与士族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去营建艺术型的别墅山庄。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3] 2072。谢玄的庄园“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道,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奚是桐梓,森耸可爱”[4] 701。谢灵运继承了父祖“选自然之神丽,尽高栖之意得”的嗜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2] 1754。其《山居赋》介绍始宁庄园说:“若乃南北两居,水通陆阻……大小巫湖,中隔一山。然往北山,经巫湖中过。”“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庄园首要的目的是方便于农业生产,以提供衣食资源,保障享乐生活。作为诗人的谢灵运,同时还追求庄园建筑上的艺术化,他在布局上根据天然的山水地形,加以改造利用,以求能够收纳远近景观,充分体现出文人化艺术化的园林观念。当然,谢灵运的这种追求并不是孤立的,从东晋南朝时代开始,士族文人在园林营建过程中,由实用转向审美,由粗犷转向秀美,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5] 2189我们也可以套用来说:味灵运之诗,诗中有园;观灵运之园,园中有诗。始宁庄园不仅是谢灵运物质上的家园,同时也成为他精神上的“坞堡”。庄园主对自家别墅建筑及其周围的风光的描写也属于山水诗的范畴,但它显然不同于普通的山水描写。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产生,与士族文人的审美观密切相关。在所有山水诗中,庄园山水诗最能体现他们的士族意识。贵族别墅的兴盛不仅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庄园区域的山光水色也成为诗人审美的对象和诗歌表现的主体,庄园山水诗是古代山水诗的一个分支。如果没有始宁庄园这样的山墅园林,虽然不能说就不会产生谢灵运的山水诗,但起码可以说如果剔除了描绘别墅区域的山水,谢灵运的山水诗将会黯然失色。

沈德潜《古诗源》云:“(谢灵运诗)山水间适,时遇理趣。”谢灵运诗歌在山水描写中,亦掺杂着玄言名理。那么诗中的玄言名理是什么呢?日本学者福永光司先生《谢灵运的思想》一文指出:“谢灵运的老庄思想,贯穿于他生活中的各个时期,但表现最充分的是第二、第三时期。盖第二期是流放永嘉的不遇时代,第三期是仕途绝望的始宁归隐时代,因此处于生活中最易与老庄思想结缘的环境。……这一时期成为他老庄思想之核心的是自适思想。”[6] 10福永先生还说:“谢灵运的‘自适’,最具体的便是沉浸在山水自然之中。……山水的清旷使人精神清旷,在这精神清旷中,便建立了人真正的幸福,山水使人精神愉悦、净化,使人成为宇宙万物之一。在这层意义上,山水成为实践自适哲学的最佳场所。”[6] 11这里所谓的山水泛指谢灵运所游赏过的所有山水。其实,永嘉山水、临川山水与始宁山水带给谢灵运的体悟并不完全相同。

第一,按照福永光司的说法,进入自适境界的谢灵运,“在这精神清旷中,便建立了人真正的幸福,山水使人精神愉悦、净化”。在我们看来,从根本上讲,正如肖涤非先生《读谢康乐诗札记》中所说:“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7] 20。谢灵运并没有真正进入那样的自适境界。但是,相对于仕宦生涯,走进山水的谢灵运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在所有山水诗中,庄园山水诗中的愉悦感最为强烈。如果说庄园山水诗中的情感可以用精神愉悦来概括,那么远游山水诗中的情感的主旋律便要用焦虑、愤懑来形容。

谢灵运《归涂赋序》云:“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赋。或欣在观国,或怵在斥徙,或述职异邦,或羁役戎陈。”虽然是就行旅赋而言的,其实也同于远游诗。谢灵运的远游山水诗中不仅有对山川景物的描绘,其中也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情感,固然有乐山怡水之情,但更多的是诗人的牢骚失意、烦躁不安、惆怅感伤。《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写启程时的心情:“辛苦谁为情,游子值颓暮。爱似庄念昔,久敬曾存故。如何怀土心,持此谢远度。”诗中表现出对故乡的依恋和生不逢时的感叹。《登上戍石鼓山》云:“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远游时的忧愁并非一端,但最明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斋中读书》云:“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在永嘉太守任上的谢灵运无法忍受执戟之疲也不愿体验耕稼之苦,以消极态度对待朝廷任命。《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在回顾永嘉生活时云:“长与欢爱别,永绝平生缘。浮舟千仞壑,揔辔万寻巅。流沫不足险,石林岂为艰!闽中安可处,日夜念归旋。”看来,清丽的永嘉山水并不能安慰诗人失意的心。《游南亭》云:“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观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在天气酷热久雨的夏日,神思昏昏的诗人,在南亭暂时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同时又在感叹自身的衰老。《入彭蠡湖口》云:“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元嘉九年(432)春,诗人赴临川途中,在鄱阳湖上岸游览,无法挥去离乡外任的阴影。“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1] 51是诗人远游诗的基调。其中有隐与仕的矛盾,也有被贬谪的落寞,还有对故乡山水的怀恋之情。

相较之下,隐居始宁别墅的岁月,在谢灵运心目中是“得性”之时。此时他已经脱离了仕途,“别缘既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入虚静、忘我的状态。《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在始宁庄园中,诗人怀着愉悦的心情,整天都在游山玩水。《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云:“中园屏氛杂,清旷招远风。……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美景让诗人的心情愈加舒畅,心情舒畅更能体会到清景之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云:“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在春日美景中,诗人似乎与万物皆化。郭象《庄子注》:“圣人游于万化之途,万物万化,亦与之万化。”《登石门最高顶》云:“心契九秋千,目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此时的诗人似乎进入到了天人合一的逍遥状态。也不是说隐居之时没有惆怅,诗人在《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云:“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在《登石门最高顶》云:“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惆怅主要源于知音的难觅。但我们也要看到,有时诗人感叹“孤游”寂寞之时,其实也暗含着别人不能领会自然美景的清高和优越感,从这个角度看,“孤游”之叹未尝不是一种自我炫耀。

第二,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名理,在庄园山水诗中主要表现为诗人已经进入自适的境界,在享受自适的乐趣;而远游山水诗中的名理,则主要在表现为试图借助名理以消解忧愁、宣泄愤懑。《道路忆山中》云:“追寻栖息时,偃卧任纵诞。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他把隐居岁月看作自己的“得性”“自已”之时。隐居在始宁时的诗人也确实多次写到了“自已”自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云:“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云:“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寡欲不期劳,即事罕人功。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登石门最高顶》云:“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诗人在仕途绝望之后,回归庄园,徜徉在山水之中,体会到了心灵的解放与逍遥。

远游山水诗中的名理则与实际并不相同,时常表现为言行不一,言不由衷。《登池上楼》云:“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单看最后一句,他已经和古人一样“无闷”了,但从全诗看,他并不是“无闷”的,既不能“媚幽姿”,也不能“响远音”,此时的他正陷入在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其他诗篇也与此类似,《富春渚》云:“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诗写外物对自己而言已经失去了价值,但其实对于身外之物他并没有看开。《斋中读书》云:“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诗人在永嘉太守任上不关心政事、尽情游览,试图以达生态度处世,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但他并不能真正做到达生任性。《登永嘉绿嶂山》云:“恬如既己交,缮性自此出。”《过白岸亭》云:“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老子》云:“见朴抱素,少私寡欲。”《游赤石进帆海》云:“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上面的“缮性”、“抱朴”、“适己物可忽”都只是停留在纸上而已。有时,他甚至怀疑庄子的学说:“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1] 54“安排”语出《庄子·大宗师》:“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廖天一。”此刻在谢灵运看来天人合一只是空话而已。一方面标榜自己的高栖意识,一方面无法放弃功名利禄,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2] 377,所以无法真正超然物外。古人看得很明白:“陶公说不要富贵,是真不要,康乐本以愤惋,而诗中故作恬淡;以比陶公,则探深浅远近,居然有江湖涧沚之别。”[8] 129

出身于高门士族的谢灵运对政治抱有极高的期望值,在官场险恶的斗争中,他一直是一个不识时务者,是一个失败者。不甘心失败的他,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用玄理来自我安慰,用山水来自我解脱。然而,并不是在所有的林泉山水中都可以找得到精神寄托与慰藉。许多时候,唯有沉浸在故乡庄园山水中的时候,谢灵运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感悟到自然的真谛,享受到山水带给自己的愉悦,从而减轻了内心的苦闷。其实,山水名理对于谢灵运而言,如同吃药派之于药,饮酒派于之于酒,它的确可以给诗人带来麻醉的快乐,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诗人心灵上的痛苦。

晋宋以来,伴随着山水诗的滥觞,庄园山水诗和远游山水诗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谢灵运在两种类型的山水诗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唯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豪芥。”这段话不是针对一个人而言的,也不是针对一种诗体而言的。但是,作为引导当时诗坛新潮流的领袖人物,谢灵运的山水诗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庄园山水诗比远游山水诗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

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庄园山水诗所描写的主要是庄园之内的亭台楼阁以及庄园附近的山野草木、水石谷稼、鸟兽虫鱼。这一点,从诗歌题目上体现得很清楚。庄园山水诗所写的景物比较具体: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登石门最高顶》中的石壁山、石门山、南山、北山都是始宁庄园附近的小山,湖指庄园内的巫湖。《田南树园激流植援》、《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中我们所看见的只是溪流瀑布;与庄园山水诗所涉及的多是庄园内的具体地点不同,远游山水诗则范围广泛,涉及到许多名山大川。如《邻里相送至方山》、《富春渚》、《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入彭蠡湖口》,这里的方山、庐山乃天下名山,富春江、鄱阳湖乃天下名水。在《郡东山望溟海》、《游赤石进帆海》中诗人甚至写到了浩淼无垠的大海风光。诗人把那些具有庄园特征的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庄园风景意象群。《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中出现了“园”、“室”、“扉”、“户”、“窗”“涧”、“井”、“槿”、“墉”、“田”等意象。“园”的意象还出现在《初去郡》(“庐园当栖岩”)、《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曾是反昔园”)等诗歌中。《过始宁墅》中出现了“葺宇”、“筑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中出现了“芰荷”、“蒲稗”、“南径”、“东扉”,《登石门最高顶》出现了“高馆”、“户庭”、“积石”、“阶基”,《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中出现了“高山”、“回溪”、“石濑”、“修竹”、“瑶席”、“清醑”、“金罇”,至于像岩岭、洲渚、白云、幽石、绿筱、清涟、茂松、乔木、大壑、密林、初篁、新蒲等意象在此类诗歌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个意象群的组合排列,易于使诗歌达到“巧言切状”、“曲写豪芥”、“瞻言见貌”的境界。以《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为例:“中园屏氛杂,清旷招远风。卜室倚北阜,启扉面南江。激涧代汲井,插槿当列墉。群木既罗户,众山亦对窗。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峰。”诗中有对园中大景的勾勒,也有从门窗中的透视;有水有木,有声有色,贴切而清晰地描绘出一幅庄园风光图。《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写到了“林壑”、“云霞”、“芰荷”、“蒲稗”,光影漂浮,草木摇曳,状自然景物如在目前。

从诗歌的意境上来看,庄园山水诗多明丽之景,而远游山水诗中多荒寒之象。《过始宁墅》云:“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情感真挚,笔调明丽。《初去郡》云:“遡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正在走向始宁庄园的诗人,充满了回到大自然当中的欣喜。在远游诗中很难看见这样明丽的自然山水,《七里濑》云:“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本诗写于赴永嘉之时,人是孤单的,景是荒凉的。《游岭门山》云:“协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威摧三山峭,瀄汨两江驶。渔舟岂安流,樵拾谢西芘。”诗人在观望着山水之异、山水之险。《初发石首城》云:“故山日已远,风波岂还时。苕苕万里帆,茫茫终何之?游当罗浮行,息必庐霍期。越海凌三山,游湘历九嶷。”本诗作于元嘉八年(431)冬,诗人离开京城赴临川内史任时,山水和诗人的心绪一样茫然。

胡小石先生指出:“山水诗虽以陶、谢并称,但他们对于自然的态度极不相同,恰如其人。陶公胸怀恬淡,对于自然每与之溶化或携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很现出一种不疾不徐的舒适神气。至于大谢对于自然,却取一种凌跨的态度,竟不甘心为自然所包举。”[7] 168谢诗中的确有物我对峙、凌驾山水之上的作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作品多出现在远游山水诗中。上面提及的《游赤石进帆海》诗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诗人将大海的开阔与人生境界相联系,对人生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诗人与大海处于相互对峙的位置。《初发石首城》云:“越海陵三山,游湘历九嶷。”也把自己看作大自然的征服者。相反,徘徊在山光水色、亭台楼阁之间的谢灵运,“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1] 318,留下了许多吟咏庄园山水的诗篇。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田南树园激流植援》、《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等诗中,诗人与庄园山水之间能够“每与之溶化或携手”。

古代诗人对园林的描写,在谢灵运之前,有建安诗人的邺下游宴诗,有石崇等贵族士人的园林诗,也有陶渊明的田园诗。

建安之时,曹丕兄弟和邺下文人“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曹丕《与吴质书》)。曹丕的《芙蓉池作诗》、曹植的《公燕诗》之类诗的主旨在于表现游宴之乐,并不是为了表现自然之美。而且,邺下园林与两晋士族的别墅并不相同。西晋时,石崇在洛阳郊外修建了金谷园,其《金谷诗序》云:“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可惜的是除潘岳《金谷集诗》和杜育的《金谷集诗》残句外,这组诗歌已经失传,无法窥其全貌。东晋时王羲之模仿《金谷集诗》,组织了兰亭雅集,王羲之有《兰亭诗序》纪其事,并创作有《兰亭诗》二首。其诗意在抒发“散怀一丘”、“顺理自泰”的情怀。孙统《兰亭诗》云:“地主观山水,仰寻幽人踪。”提到了庄园主欣赏山水的活动。东晋末年,谢灵运的族叔谢混写有《游西池诗》,诗云:“回阡被陵阙,高台眺飞霞。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写园林之美,清新自然,谢灵运的庄园诗就是沿着这条路子继续发展壮大的。晋宋之际田园诗人陶渊明也写到了相近意象,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是一幅田园生活的风光画。如果“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也算是庄园的话,那只是庶族地主的小庄园,规模上无法与拥有“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的谢氏庄园相提并论。而且陶诗重在抒情,而谢诗则工于模范。陶诗意在抒发自己脱离“尘网”、回归田园之欣喜,谢诗重在赏玩庄园“风景”、“草木”之景色。可见,庄园山水诗虽然并不滥觞于谢灵运,但是,谢灵运第一个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去描绘士族庄园的景色,利用庄园山水去表现诗人的士族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和魏晋时代一样,南朝的皇室、王侯、士族们依然在大肆兴建园林。皇家的园林、官府的园林,固然不同于私家庄园,但完成于此间的诗歌中也包含着对山水草木、亭台楼阁的描绘,未尝不可以看作庄园山水诗的变体。昭明太子萧统“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朝士名素者游其中”[9] 165。沈约《休沐寄怀》写道:“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阶墀幸自足,安事远遨游。”有时诗人会放弃攀登“万重岭”的“远遨游”,陶醉于园林美景中。

唐人多将别墅称为别业,许多山水诗涉及到了园林别墅中的风光景致。初唐诗人王绩首先将田园和山水描写结合了起来,他的诗善于写庄园中的林泉之美。其《解六合丞还》云:“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同时,一些台阁重臣们也会时常组织山池宴集。贞观年间,侍中杨师道退朝之后,“必引当时英俊,宴集园池,而文会之盛,当时莫比。”[10] 2383经过了初唐百年的徘徊与摸索之后,盛唐时代山水诗的创作进入了从形似到神似的新阶段。盛唐山水诗人的胸襟、气度、抱负与六朝诗人不同,其山水诗的境界、气象是六朝诗人难以比肩的。伴随着盛唐时代庄园别墅之风的兴盛,庄园山水诗也有了长足地发展。正如葛晓音先生指出:“盛唐山水田园诗所产生的创作环境,除了行役、游宦、送别以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产生于别业之中。别业即别墅,多附有田园。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供官员朝隐,亦即半官半隐的庄园;一种是普通士人家传的祖业,或为等待选官而暂时隐居的田庄。”[11] 180大诗人王维拥有蓝田辋川别墅,据其《辋川集》描绘:“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12] 413他不仅画有表现别墅一代景色的名作“辋川图”,也与裴迪互相唱和,完成了诗集《辋川集》。“王维也认真地揣摩过谢灵运的诗艺。在一些吟咏别业山水的应酬诗中,他往往有意识的仿效大谢,以追求典雅端庄的风格。”[11] 227王维的《蓝田山石门精舍》乃是仿效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之作,“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12] 460,山水之美也让王维体会到了与谢灵运相同的精神愉悦感。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只有摆脱世俗的羁绊,解除功利的尘缨,全身心地投入于自然的怀抱,才能真正进行审美关照,切实领悟山水之美。就这一点而言,王维无疑比谢灵运走得更高更远。宋代以降,庄园山水诗始终是山水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再没有出现可以与谢灵运、王维比肩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谢灵运是第一位用心描写庄园山水的诗人,而且庄园山水在他的整个山水诗中占有很大比重。庄园山水诗更加典型地表现了士族阶层的审美情趣,开拓了山水诗的格局和诗境,对中国古代山水诗产生了广泛影响。

注释:

①本文所引谢灵运作品,据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顾绍柏. 谢灵运集校注[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2][南朝·梁]沈约. 宋书·谢灵运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唐]房玄龄等. 晋书·谢安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陈桥驿. 水经注·江水注[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5]傅成等. 苏轼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宋红. 日韩谢灵运研究译文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葛晓音. 谢灵运研究论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清]方东树. 昭昧詹言[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唐]姚思廉. 梁书·萧统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杨师道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