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夕李商隐

七夕李商隐

时间:2023-05-30 10:18:36

第1篇

2、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3、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4、玉钩斜傍西南挂。——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5、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6、陈迹晓风吹雾散。——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7、鹤钩空带蛛丝卷。——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8、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9、梦魂偏记水西亭。——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0、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11、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2、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3、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4、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5、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6、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8、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19、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20、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1、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2、度金针、漫牵方寸。——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3、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24、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5、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6、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7、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28、天如水,团扇扑流萤。——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9、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30、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1、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32、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3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34、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35、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36、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张埜《夺锦标·七夕》

37、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38、崔徽休写丹青,雨弱云娇,水秀山明。——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9、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0、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41、分钿擘钗凉叶下。——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42、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43、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44、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45、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4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7、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48、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49、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50、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51、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52、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53、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54、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55、开过南枝花满院。——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56、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57、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58、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9、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60、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61、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62、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63、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64、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65、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66、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67、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

68、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壬申七夕》

69、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王建《七夕曲》

70、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71、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72、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73、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7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5、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76、东飞乌鹊西飞燕。——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77、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78、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79、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80、喜鹊桥成催凤驾。——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81、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82、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83、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84、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85、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86、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87、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88、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89、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90、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91、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92、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93、乞巧双蛾加意画。——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94、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95、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96、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97、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98、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99、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王建《七夕曲》

100、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王建《七夕曲》

101、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第2篇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

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

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

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夜女歌》

----(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

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

尽夜长悬丝。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

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黄。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

《古意》

----(唐)孟郊

河边织女星,

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

相对遥相望。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他乡七夕》

----(唐)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

明月试看看。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鹧鸪天七夕》

----(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马嵬其二》

----(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田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

----(唐)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七夕》

----(唐)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夜女歌》

----(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

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

尽夜长悬丝。

《七夕词》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鹊桥仙》

----(宋)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低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行香子》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

《二郎神七夕》

----(宋)柳永

第3篇

新人教版必修三选有李商隐诗《马嵬》(其二),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句中的“笑牵牛”注释为:“笑牵牛,意思是当时玄宗以为可以和贵妃天天在一起,对天上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的会见加以嘲笑。”依据注释,句中的“笑”为“嘲笑”之意。

《唐诗赏鉴辞曲》选霍松林先生的赏鉴文章,对此句的解释为:“玄宗当年七夕和杨妃‘密相誓心’的时候,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是要‘世世为夫妻’,永远不分离的。”可见“笑”也为被解释为“嘲笑”之意。

笔者以为这首诗中的“笑”释为“嘲笑”有失偏颇,应为“欣羡”意。理由有如下。

《汉语大辞典》“笑”字释义有四项,分别为:(1)因喜悦而开颜或出声。(2)欣羡,喜爱。(3)讥笑,嘲笑,(4)希望持受憎恶的敬辞。在“当时七夕笑牵牛”句中,“笑”,理解为“欣羡”是有依据的。

张相《诗词典语辞汇释》:“笑,欣羡之辞。与嘲笑之义别。”同时举例:“李商隐《马嵬》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此‘笑’字为羡慕义。按陈鸿《长恨歌传》:‘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即白居易《长恨歌》所谓‘七月七日生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也。作嘲笑解,文理不安。”足见张相是按“羡慕”来解释此“笑”字的。

古诗词中“笑”作“欣羡”“喜爱”义,是常见的。如,唐·拾得诗:“可笑是林泉,数里少人烟。云从岩嶂起,瀑布水潺潺。”意思是此处林泉使自己感到“欣喜”,并不是“嘲笑”林泉。 杜甫《元日示宗武》:“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意思是宗武见我手颤而忧戚,我见宗武身长而欣喜。表现父子关切之情,不是嘲笑宗武身长得难看而可笑,“笑”即“欣喜”义。

辛弃疾《鹧鸪天·郑守厚卿席上谢余伯山》:“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其中“笑”是“羡慕”义,言羡慕兄弟个个“有文学之誉”。

王安石《寄颚郢州白雪楼》:“《折杨》《黄华》笑者多,《阳春》《白雪》和者少。”“笑”为“羡慕”“喜爱”之意。

张可久《朝天子·山中杂书》:“东华听漏满靴霜,却笑渊明强。月朗禅床,风清鹤帐,梦不到名利场。”“却笑渊明强”中的“笑”意为羡慕渊明之高傲,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并非嘲笑之意。

再就文本讲,“牵牛”意象的含义是丰富的,可理解为“一年一度一相会”见面稀少的意思,亦可理解为“年年一相会”的永恒之意。就“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来看,“当时”依教材注释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那自然是盟年年永恒、世世相守的誓言,此时嘲笑牛女似无道理。”同样衔接下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就更合乎情理。按“嘲笑“解,眼前不及莫愁就有报应义,按“羡慕”解就有对比义,对比更客观真实,更能发人深省。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一中)

第4篇

这是一句来至二十一世纪的问侯,谁不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情;谁不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谁不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抱负……他用万卷诗书将自己的一身绘下,一副美丽的商隐为时间传递。

他乃晚唐诗人,字义山。他才华横溢,其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却因“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也造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等无限感慨。

他一生孤苦,三段恋情成就一段,却也算和和美美。第一段它与修行公主相遇,互相欣赏,却无法一生相守;第二段女子赏识商隐,却因自己行李被同行者带走,更是一面未曾相见;第三段与官门之女终成眷属,本该日子和和美美,夫妻之间举案齐眉,却因岳父与恩师从属两党,两边为难,却有一丝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的感觉。三段恋情,离别,未见,相争,令他无法平静地过一生。更做出“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暗中讽刺了玄宗荒淫至乱的行为和为保全自己而牺牲贵妃不义之举。这让他如何不愁,如何不恨,如何不伤!

商议先生,莫伤!你的雄伟抱负随着时间长河漂流而下,令人为之振奋;你的精神留给星星,星星眨着眼睛又告诉我们;你的诗歌被后人所记载歌颂。

风卷云涌,去流星河,时间的时针疯狂旋转。李商隐先生,你好啊!这是来自二十一世纪亲切的问候。

第5篇

《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李善注引曹植《九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东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脍炙人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从织女的角度写相思的苦衷,情味深长,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描绘得更加人间化。

南北朝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因此,人们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农历七月初七之夜,称为“七夕”。古往今来,人们爱在这晚仰望天空,观其相会,并津津有味地谈论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天上当然没有牛郎、织女,它们只是两颗恒星。至于天河,也不过是无数恒星发出的一片芒芒白光而已。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提出疑问:“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诗人的怀疑是对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不过是一个神话。但人们却喜欢这个神话传说,因为它表达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渴望团圆、向往未来的美好之情。

历代歌咏七夕的诗很多,每每写的是天上的牛郎织女,寄托的却是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夕》诗云:“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弦月笼烟,长空澹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亘古以来,年年如此,而多少欢情离恨,都会集在这一夜之中啊。

唐朝诗人杜牧《秋夕》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夜已深了,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可以说,宫女的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那种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见于言外。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马嵬》中有这样一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前句指的就是当时御林军进行兵谏,请求唐玄宗诛杀杨国忠、赐死杨贵妃。而后句指玄宗与杨贵妃回想起当初七夕佳节在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真是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在七月初七的夜晚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说到乞巧,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却别具一格:“朱门乞巧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富贵人家乞巧之声欢腾,农户人家入夜却是静悄悄的。他们本来就有耕田、织布的本领,何需再向天上的牛郎织女乞巧呢!这首新奇的小诗,热情地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宋代诗人杨朴的《七夕》也饶有趣味:“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诗句以埋怨织女的口气说,年年向你乞巧,你都把巧给予人间,难道你不知道人间的奸巧虚伪已经多得很吗?

第6篇

摘 要: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夸商隐的身世对其诗的影响;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他善于用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措辞委婉。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068-01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离亭分首,河桥洒泪,――这是古代所常见描叙的情景。离别之怀,非可易当;但如相逢未远,重会不难,那么分别自然也就无所有起魂销凄黯了。玉溪一句点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唯其相见之不易,故而离别之尤难。

古有成语,“别易多难,意即会少离多。细解起来,人生聚会一下,常要费很大的经营安排,周章曲折,故为甚难;而J临到必须分手之时,只得说一声珍重,从此就要海角天涯,风烟万里了――别易之意正谓匆促片刻之间,哽咽一言之际,便成长别。玉溪此句,实将古语加以变化应用,在含意上翻耕了一层,感情绵藐深沉,语言巧妙多姿,两个“难”字表面相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的力量。

李商隐的无题诗尤为出名,往往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经得起反复咀嚼和玩索。而在他的无题诗中究竟有没有寄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一个诗人必受其环境所影响,无题诗中就可能寓含或渗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

屈复的《玉溪生诗意》中说:“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薄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的确,李商隐一生长期沉沦幕府,很不得志,落魄江湖。原因不是他没有才能,或有才能而不得,而是不幸卷入牛李党争的旋涡之中,成为朋党之争的受害者。

李商隐在《夕阳楼》中写道:“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这本是写作者登夕阳楼,仰望天穹,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远去,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远去,行只影单的萧翰,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瀚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但方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秋空孤鸿一样孑然无依,藐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它真切的表达了一中典型的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的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需要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但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然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这里蕴涵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谢枋得说:“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叠山诗话》)这是深得诗人用意的独具只眼之评。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特点,在这里正有鲜明的特色体现。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他善于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在《无题二首》中写道: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这一联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了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这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和象征。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意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在另一首诗《嫦娥》中: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在寂寥的长夜,在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第7篇

历史情怀:毛泽东诗词的意蕴和风采

毛泽东是读史兴趣最浓的大政治家,历史思维成为他的政治思维和诗词思维的重要运用形式,诗中蕴史,诗史合璧,出入古今。因此,唯有深刻把握其诗词中的历史情怀,才能真切地认识诗人毛泽东。

湖湘情缘的真挚深邃的感染力、把握历史的巨大魄力和运用文史知识的驱遣自如的笔力,堪称毛泽东诗词历史情怀源起的三大要素。本栏6月(下)、7月(下)已经刊出了前两部分。本期刊出最后部分――

(三)运用文史知识的驱遣自如的笔力

毛泽东对于两三千年的文史,于先秦喜欢庄子、屈原,于汉魏喜欢曹操,于唐喜欢李白、李贺、李商隐,于明喜欢高启,于清喜欢曹雪芹。这就是毛泽东明白表示其喜好的“文学八贤”。八贤的风格特点倾向于气度豪迈甚至稍显霸气,想象奇特而又出人意表。毛泽东诗词运用文史知识往往给人立意奇警、用语畅达之感,可以说深得“文学八贤”之助。在“八贤”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朝“三李”。词本来盛于晚唐、五代、宋,但毛泽东的词中有全唐风,比如《忆秦娥・娄山关》词牌据传是李白所创,词风、词韵也近于所传李白的《忆秦娥》。但毛泽东词中的全唐风,已不仅仅是李白的盛唐风,而且包含有中唐李贺的奇异警拔,以及晚唐李商隐的深婉华丽。当《忆秦娥・娄山关》一词出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悲切壮丽境界时,我们感到它虽然还用李白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韵脚,而境界已高度拓展;又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中超拔出来,壮丽中增加雄浑了。

因此,毛泽东的词风是融合三唐而成全唐:即李白之盛唐、李贺之中唐及李商隐之晚唐。诗歌韵味横跨三唐本身,成就一种胸襟、一种气度。

有必要强调的是,毛泽东虽然对“八贤”有独特的嗜好,但他对古诗词的掌握其实是出入百家、博采众长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首句“记得当年草上飞”,来自黄巢《自题像》诗“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念奴娇・昆仑》“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是点化宋代张元《咏雪》“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因此他的诗词借鉴重在三唐,却又不拘唐宋。《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中收有117首古诗词,唐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五代有李后主,宋有苏轼、辛弃疾、陆游,也是不拘唐宋的。唯有如此,他才能放飞自己的历史情怀,苍鹰式搏击长空、俯视大地。

第8篇

金风玉露:指男女相爱相知相伴相守,泛指秋天的景物,一般用来描写爱情。

金风玉露出自李商隐的《辛未七夕》诗:“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泛指秋天的景物,比喻人事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多用于描写爱情男女相短暂相逢时光的弥足珍贵。

金风玉露用法:作宾语、定语时借指秋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二、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三、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四、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张谓《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五、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李商隐《楚宫》

六、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张祜《题金陵渡》

七、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八、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九、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李贺《塞下曲》

十、有泪无言对晚春。——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十一、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十二、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邺都引》

十三、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十四、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王昌龄《送狄宗亨》

十五、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十六、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十七、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十八、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元结《贼退示官吏》

十九、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二十、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二十一、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苏武《留别妻》

二十二、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

二十三、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二十四、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二十五、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二十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

二十七、点点行行泪痕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二十八、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二十九、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如意娘》

三十、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三十一、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谢灵运《登池上楼》

三十二、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王沂孙《齐天乐·蝉》

三十三、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三十四、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三十五、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杜甫《别房太尉墓》

三十六、闲愁闲恨一番新。——辛弃疾《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三十七、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三十八、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三十九、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四十、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四十一、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四十二、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四十三、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四十四、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四十五、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四十六、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李白《渌水曲》

四十七、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二首》

四十八、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高適《送魏

四十九、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五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五十一、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五十二、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韩愈《听颖师弹琴》

五十三、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五十四、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五十五、黄昏疏雨湿秋——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五十六、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五十七、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五十八、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白朴《天净沙·冬》

五十九、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六十、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六十一、不系雕鞍门前柳,玉容寂寞见花羞,冷风儿吹雨黄昏后。——乔吉《春闺怨·不系雕鞍门前柳》

六十二、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六十三、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于谦《过菊江亭》

六十四、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六十五、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六十六、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六十七、酒醒人静奈愁浓。——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六十八、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第10篇

关键词:《鹊桥仙・七夕》 秦观 诗歌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08)阶段性成果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广为传诵,多认为其意在二人情感深厚,所以即使不能时时厮守在一块儿也无妨。此语别出机杼,洒脱豁达,故多有欣赏称赞者。但笔者以为:从全词整体语境看,本意未必如此。两句出自秦观的《鹊桥仙・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中如此注解:“牛女虽一年一度,毕竟地久天长。人世虽暮暮朝朝,却百年顷刻,这里补足前片结句天上胜人间意,并用《高唐赋》字面。”[1]按此释义全词在结构上更加浑融,意思也更丰富蕴藉,这里启示一个新的想法:“天上”与“人间”二者是否存在着有深意的对照?即是否秦观原意并非旨在赞赏理想的如“天上”牛郎织女般高境界的爱情观,而是――着意在“人间”,重在突出俗世爱情的飘忽不定乃至流露出现实人生处境中的无奈。

先观全词。“鹊桥仙”词牌起初即专咏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事,此词正用词牌原意。另有传言此词乃秦观为一歌妓或邻村佳人所作,然不可确证,恐为后人附会。上片先交代二人相会的背景,构造出极为美好的意境为下文蓄势。“纤云弄巧”指秋天的云形状各异,又契合七夕乞巧的风俗,“飞星”此可以看作牵牛织女星,而一个“恨”字定下感情基调,下得极为有力。两短句相对,一轻一重,暗用拟人手法,传递出灵动愉悦又隐有浓重的氛围。“暗”字含艰难辛酸之感,点出二人见面不易,设有波澜。然后词人对此相会作出了极高的肯定,“金风玉露”表明时令,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极力高扬牛女一年一度相逢的珍贵,远超过凡夫俗子常日里平淡轻浮的遇合,甚至带有庄严华美的神圣感。

下片转入正面描写,再一妙对,点出“天上”这份爱情在情意的绵长与相聚的短暂间强烈的矛盾。同时这两个比喻的喻体“水”“梦”皆为极轻柔缠绵、朦胧婉约之物,描绘出相逢时难舍难分而又不得不分离的境况,与上片“金”“玉”的修饰之间构成对比,隐隐牵连出主旨。在声韵上两句也都由拉长的平声立转向急促的仄声,与内质情韵极为相配。“忍顾鹊桥归路”中“忍顾”是“不忍顾”的省略,加重了语气,翻转一层说使表达更为含蓄蕴藉。末尾句用《高唐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之字面。虽涵义正好相反,但人神别离的刹那时凄迷的美的意韵却是相通的,至此秦观词常有的纤美雅丽、精致工巧的特点已可体会。而该句对这份牛女间的爱情作出的总结和评价是我们讨论的重心,前已指出这里存在以“天上”为主还是以“人间”为旨的思考。貌似字面的纠缠,实则却是对全词旨意的细究。以“天上”为主,则全词的范围不会超过传统的爱情题材,盛赞一种理想爱情观的美好与高尚也只是将小情作出新意。而如落脚点在人间与天上的对照,则有对人生处境乃至生命存在本身的深刻体悟与思考在其中了。

观前人评论,多指出末两句富有新意,如:“相逢胜人间,会心之语。两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谈。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二句,最能醒人心目”(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三眉批),“数见不鲜,说的极是”(《古今词统》卷八)。以男女离情为主题的词作毕竟以缠绵凄婉的传统风格为多数,在此背景下从表面孤立地来看末两句,确实有此效果。权且不论少游此词是否为纯粹就事论事赞扬理想的爱情观,至少确实比《满庭芳・山抹微云》中“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的格调显得洒脱些,毕竟他努力地把这种爱情境界提高了一层。但是在全词的深层语境下,这种字面上的旷达超脱就化作了自我一种极力排解却终显无奈的苦涩。纵使“金风玉露”“胜却无数”,但“归路”已经注定,有种无可扭转的悲剧美。“两情久长”与“岂在朝朝暮暮”又各自照应前句“柔情似水”与“佳期如梦”,即在上片的高扬后,下片不断陡转逆回,强作宽慰欲要扬起而终无法掩饰“忍顾鹊桥归路”的悲哀。这份理想的天上的爱情再超凡脱俗,最后仍要一再地导向分离,带有难以弥合的缺陷。陈正宏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即锐利地指出结尾两句“如果从全词的整体性考察,却不能说是个十分成功的结尾”,认为它有意无意地化解了二人分离的悲剧性,以致“最终冲淡了文学中感情的浓度”[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评价也显示出结尾感情涵义在全词整体结构下的微妙性,并不是如以往理解的那么简单明确。

如将本词与苏轼同词牌作比较,或能有更清晰直观的发现: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I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苏轼《鹊桥仙・七夕》

苏词以送别意为主,但仍引七夕牛女之事,不过开首便用《列仙传》中王子晋的典故明确指出“不学痴牛I女”,来比友人陈令举的潇洒飘逸之姿。下片继描绘一齐驰骋银河的瑰丽大胆想象之后,结尾承传统送别题材的伤感笔调:“风雨散、飘然何处?”但苏轼的这种伤感明显地被弱化,更似是思绪在转回现实后恍然醒悟的慨叹,打散融入在全词萧散飘逸的意境之中。也因此,“相逢一醉是前缘”的论调并不因后半句淡淡的哀伤似违心之语,完全是苏轼作为达观者出自内心的对宾客、对自己,抑或对人生种种如别离之类无法避免的遗憾所发出的真挚宽慰。

苏轼性格豪迈,送别题材亦不同凡常哀响,而秦观此词并不见有送别之由,至少今日来看本由七夕而作。在七夕牛郎织女如此动人的传说题材中,秦观却用“巧”“恨”“暗渡”“柔情”“忍顾鹊桥归路”等词细密勾连,将语意层层委曲回转。于是之前描述的这份感情所拥有的各种美丽特质,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便都只能是作为铺垫将这份美推至极致,在最后如梦般的佳期破碎时展现出极大的反差,使人更觉其中悲哀。借陈先生所说也可发现,如从全词结构意蕴的完整性上考虑,将其理解为伤感基调似更为合适。它的悲剧性过于浓重,因而无论末句如何开脱排解,终显空泛无力,好比朱淑真相应的同名词作中“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的疑问。关于牛女为何不能长久相守的惋惜执着地萦绕于心,秦观心目中坚贞绵长的爱情便只能极力渲染其珍贵以示不易得见,并在最后轻轻浅浅地落笔归结于爱情的品质了。

《蓼园词选》评有:“按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不在朝朝暮暮,所谓化臭腐为神奇。凡咏古题,须独出新裁,此固一定之论。少游以坐党被谪,思君臣际会之难,因托双星以写意,而慕君之念,婉恻缠绵,令人意远矣。”[3]56在肯定其新意后指出其中有“慕君之念”。虽自离骚来中国文人就有自比妾妇的传统,但在这篇歌古题的作品中如论以七夕牛郎织女事隐喻君臣的离合,窃以为是不明晰的,然而也并不能排除这首词有在爱情以外更广泛的个人遭际寄托的可能性,加之《鹊桥仙》一词尚没有明确的写作时间定论。徐培均先生在校注的《淮海居士长短句》前言里这样评价秦观:“以后随着仕途的失意,他渐渐消O起来……特别是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他更感到人生无望,内心充溢着忧郁和悲愁,他希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于是就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怀,表面上似乎很旷达,骨子里却更加痛苦。”[3]6秦观的仕途较为坎坷不顺,京华三年里的风光只是昙花一现,在这段短暂的得意时光之外是长期的不遇和贬谪,而他本人的性格特质更对其词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在贬谪中所写的大量诗词都有满腔的愁怨,典型的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少游词可以说在总体上气格都是比较纤弱的。

前文既已指出结尾两句点睛之笔在情感上的基调并非如表面昂扬,则以往一般认为的,对理想中洒脱、重质的爱情观的赞颂之说便较显无力。作者在全词牛女爱情的评价方面情感态度上的软弱与不坚定性,其内在即显示出比天上这种理想标准更低一级的人间的爱情悲哀之处。牛女情感深长,然终是一年一度;世人可以长守,然又无法情比金坚。何况人间又焉得没有生死别离?从缺陷的理想到更加不完满的现实,这两重的矛盾无不展示出作者心境的怅惘迷离、彷徨无所归,以及涉及本体层面的对人生存状态的悲慨。其间浓重的悲凉与愁怨,很有可能是作者对现实如仕途挫折等困苦遭遇难以释怀的心结的回响。再者,诗词的妙处即在于以有限的字句传达无尽的神韵,包括在作者确定的意图之下承载后世读者的再创造。从语码及其接受角度来看,“传恨”“迢迢暗渡”等词也确实可以使文本存在合理联系暗示的成分。当不同的读者带着自身独特经历观此词,便可由其词引发出不同的指向。无论是表现无疾而终的短暂爱情,还是与友别离、独自漂泊的苦楚,甚至是君王的中道相弃,在本词中都能找到不同比重的感发的依据。

四、结语

因而对诗中“天上”“人间”两个评述对象的定位,从全诗来看并无必要将其割裂,“天上”与“人间”,牛郎织女与凡夫俗子,理想与现实,都是作者心象的显示,都统一于作者创作情绪的熔铸。本文所发现的是:在秦观细腻易感的心理特质中,此词无论是纯粹的爱情咏唱,还是复杂身世之感的并入,都有深厚的可待琢磨品味之处,并非如以往认为的仅胜在新意而已,且有所寄托的说法或更胜一筹,尽管未必要同前人一般将其旨固着在君臣之义上。种种坎坷不顺的遭际在作者丰富敏锐的内心体察后都将有所反映,尽管折射的方式、表现的情感或有所趋异(如上苏轼与秦观一词的比较即可见一斑),所反映的人生境界也或有高下之分,但对于词作本身,重要的是它们都切实地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并且表现出了艺术上的美感。另外,这样解读该词,无疑从意脉的接连、结构的精巧、意蕴的丰厚还是情感的力度都胜过以往,从而会对秦观《鹊桥仙・七夕》该词有更深一层的体悟。张炎《词源》评秦观词道:“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指出:“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其中意味,此词可以为证。(拙作承刘嘉伟教授指导,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16-117.

第11篇

就一部特定教材来说,古诗文中隐含的古代文化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它只偶尔在教材中有所呈现,如在古诗文语义的注释中。笔者对古诗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现象(限古代显性的物质文化成果,不涉及道德、价值、审美等精神领域的内容)的挖掘,紧紧围绕这部特定教材进行,凡是该教材古诗文中不涉及的古代文化现象则忽略不计,因而这一研究对古代文化知识、现象的罗列归类只注重实用,不强求体系完整。正是因为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现象零散而不成体系,为使文章不至太过零星,同时也考虑结构的平衡,因而归类比较粗略。在归类的时候,笔者主要从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古代的礼俗与姓名、古代的科举与职官等方面进行概括,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艺术”方面加以论述。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艺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了我们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外,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度量衡水平都很发达,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艺术与科学固然不是一回事,但两者正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两翼,故将科学与艺术合并到一起进行讨论。

一、天文历法

(一)纪年法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课本注:“十年,鲁庄公十年。”《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课本注:“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立为皇帝,称为二世。”此两例用的是王公纪年法。王公纪年法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国君即位年次来纪年的,一般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至旧君出位为止。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课本注:“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课本注:“元丰,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课本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桢的年号。”《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课本注:“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此四例用的都是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皇帝年号加序数的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法与王公纪年法不同,一个君王可以只用一个年号,也可以有若干个年号,例如武则天就用了十七个年号,使用最长的也只有四年。

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中写到“丙辰中秋”,课本注:“丙辰,熙宁九年(1076)。”此例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没有中断,因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古代某年是什么干支。

(二)纪时法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课本注:“辰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牌,古代用铜壶滴水的方法计时,报时用‘时牌’,所以常用‘辰牌’‘申牌’等字样来说时间。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此文还好几次提到“辰牌”“申牌”等表时间的词。此例用的是地支纪时法。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

《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课本注:“日中,正午。”《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课本注:“日中,正午时分。”《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课本注:“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课本注:“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此几例隐含着我国古代计时的知识。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作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晨暮并举、晨昏并举等。太阳正中时叫作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作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又,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开始是子时,凌晨一点开始是丑时,三点开始是寅时,五点开始是卯时,其余以此类推。

(三)北斗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平南斗斜。”课本注:“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课本没有对“北斗”进行注释,有点遗憾。北斗是由天柜、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了解了北斗的知识,对于“斗转星移”一类成语的意思便明白易晓了。

(四)社日

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课本注:“新社,指春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春社。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秋社,在秋分前后。

(五)清明

晏殊《破阵子》:“梨花落后清明。”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寒食节与清明本是毫不相干的,前者是有着远古生活遗迹的冷食与改火的节日,后者本是节气名称。唐宋时,清明节代替了寒食节,成为以祭祖扫墓和郊野踏青为中心的全国性节日。无论是寒食改火,还是清明扫墓,都是对生命力复苏的渴望。

(六)花朝

《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课本注:“花朝节,旧时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七)端午节

晏殊《破阵子》:“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课本注:“斗草,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唐五代语言词典》第99页有更为详细的解释:“斗草:民俗,端午节有踏青比赛识百草之戏。唐人称斗百草,也称‘斗草’。”斗草为我国古代儿童及青年妇女的一种游戏。大约在春夏之时,同伴三数人寻取草色中吉祥而又罕见者多种,各道名目,进行比赛,赌为胜负。[1]斗草之戏,大约兴起于南朝,至唐宋而极盛。崔颢《》诗:“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又《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也有斗草故事,说明斗草之戏到了清代还在流行。[2]137

(八)七夕节

《说屏》一文引用了杜牧《七夕》中的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七月七日。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乞巧习俗以及伴随着它的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是节日的基本内容。魏晋以后,乞巧习俗日益普及。《荆楚岁时记》载:“是夕(七月七日),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钅俞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唐宋时的乞巧习俗基本未变。

(九)中秋节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团圆平安,是老百姓中秋之夜的美好祝愿。

(十)重阳节

李清照《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孟浩然《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赏菊等习俗。传说登高的目的是为了避害。据《续齐谐记》汉末道士费长房劝告桓景在重阳时带茱萸囊,携家人登山避难。茱萸是一种有着浓烈香气的常绿小乔木,有着避除恶气、抵御初寒的功效。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苵萸少一人。”

二、度量衡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量”,并且创造了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计数和计量的方法。“度量衡”是关于长短、多少、轻重的量。我国关于计数与计量的历史悠久而深厚。在古诗文中,也有一些关于古代度量衡的只言片语记录。

(一)寻、仞、尺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寻”即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仞”也是古代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而此句中的“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明确提到尺。战国时期一尺长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邹忌长八尺多就是高达1.84米多,这比当时七尺之躯(1.61米)的普通人无疑要高出一大截,这也难怪邹忌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在镜子前照来照去了。

(二)石、斗、角

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白居易《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两句都提到“石”,“石”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三百石”指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道:“先打四角酒来。”这里的“角”是古代量器,用作酒的计算单位。李白《将进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的“斗”也是古代量器,十升为一斗。《说文》:“斗,十升也。”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钟”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课本注:“万钟,高官厚禄。”

三、乐律

(一)五音

杜牧《夜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课本注:“商女,歌女。”未详其所以。“商女”之“商”,是“宫商”之“商”,古以配秋,其音悽怆,故歌妓、女伶别称“秋娘”“秋女”。[2]18古人把宫商角徵羽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如果以四季为纲排起表来,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是:

【四季】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声】角 徵 宫 商 羽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这种配合关系,可由两条旧注来说明。《礼记·月令》郑玄注:“春气和,则角声调。”所以角配春。《吕氏春秋·孟春纪》高诱注:“角,木也;位在东方。”所以角配木、配东。其余由此类推。[3]

(二)八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王维《竹里馆》:“弹琴复长啸。”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诗经两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几例涉及古代的八音。八音,是指上古的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依《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金指钟镈,石指磬,土指埙,革指鼓鼗,丝指琴瑟,木指柷敔,匏指笙,竹指管箫。[4]

(三)乐器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课本注:“玉笛,精美的笛。”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课本注:“素琴,不加装饰的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琴琵琶与羌笛。”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王盤《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此几例涉及笛、琴、琵琶、喇叭、唢呐等乐器。须指出的是,琵琶这类乐器源出西亚一带,大约在东汉时传入。明代流行的吹管乐器唢呐,也源出于西亚一带,是从波斯经由新疆传入内地的。由乐器名称,可以看出中外音乐文化的频繁交流现象。

(四)《诗经》

九年级《语文》下册选了《诗经》中的两首诗《关睢》与《蒹葭》。课本注:“《关睢》,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此注还需补充说明。实际上,《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为贵族乐歌,后者多半为贵族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颂》是祭祀祖先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五)乐府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八年级上册《长歌行》也选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乐府”是朝廷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秦朝设置太乐令、太乐丞及乐府令、乐府丞。汉承秦制,朝廷也设立“太乐”和“乐府”两个音乐机构。前者掌管雅乐,后者掌管世俗音乐。“乐府”对搜集整理和传播民间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乐府本为朝廷掌管音乐的机构,这个机构搜集、整理(有时也创作)歌曲中的歌词,诗歌分类中叫乐府或乐府诗,后来文人模仿乐府旧题创作的诗篇亦称乐府诗。到了唐代,白居易等人不再模仿乐府而是“即事名篇”进行创作,最后使乐府脱离了朝廷机构,也与音乐无涉了。

(六)曲调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参考文献:

[1] 温广义. 唐宋词常用语释例[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24.

[2] 陈小平. 初中语文语义探究[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第12篇

中国文化的主流重实利,单身一律遭标签为“情感输家”,90后也相亲抢嫁,对女性最刻毒的咒骂,莫过于“嫁不出去”。

中国国力强盛,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何不另设“七夕会”,取代西方的情人节――难道中国人不懂谈情,也要学西方?

因为对中国的年轻一代而言,年可以不过,情人节万不可无着落。年轻人不堪情人节之逼迫,发起“反情人节运动”,包括倡议“光棍节”。

对于单身男女而言,情人节之难捱,尤胜往昔之年关,为何会有这样的情绪?真正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从来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方式歌颂爱情的社会,爱情在中国文化里很难进入主流:譬如坡、辛弃疾、历代追捧的大多是其阳刚风格的作品,称为“豪放派”,但对他们写的情诗,一直以“细琐”视之,以为无非“儿女情长,不涉大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情诗写得最好的是李商隐,但他的地位一直遭到贬抑――中国有“因人废艺”的传统,即泛道德主义,以道德论艺术,同样的例子,后来还有宋徽宗――据说因为李商隐一生“为情困”,“人格有问题”。

相反,莎士比亚是西方公认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各类作品一直被视为一个整体,不曾割裂处之:除了四大悲剧,他的情诗地位也广受欢迎;除了《罗密欧与朱而叶》是爱情的象征,《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无事生非》、《皆大欢喜》,也都留名千古,受欢迎至今。

中国文学虽然也孕育出许多杰出的爱情诗篇,但局限在上层士大夫阶级,且因为是“闲作”而不受重视,因而也绝无可能在民间产生广泛影响。《红楼梦》里,触及爱情观与世俗价值观冲突者甚多:宝玉黛玉共读西厢,女方也一度笑称之为“淫词艳曲”;宝玉喜欢写情诗,父亲贾政不以为然,认为他品性下流;宝钗、袭人都劝他,“仕途经济才是正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轻视文艺的表现。

但缺乏文艺精神的滋养,则不必奢望懂得爱情。因为爱情除了有的成分,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力量,爱情本身包含审美的价值观,否则只凭动物本能与生活现实,又岂能教人生死相许?或世上也不可能有情诗、情歌与情书。爱情之与,即如文明之与原始,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只从爱情观是否成熟也足可判断。

因此,即使在西方,爱情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教化的概念,在欧洲18、19世纪的小说家,对于爱情在世俗势利面前的脆弱、虚无、绝望有精彩的刻画,像简・奥丝汀的《傲慢与偏见》,家庭门第是爱情的第一障碍;巴尔扎克《高老头》里的巴黎贵妇是拜金的无情物种,司汤达《红与黑》借女主角之口,埋怨“男人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以外,对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甚至福楼拜的小说,直接以“情感教育”命题,对于法国当时农民的平庸卑俗,城市中产的萎靡淫逸,一竹篙通通打倒。情感教育是迈向现代文明社会途中最关键的一课,近代西方文学以爱情为题,经典辈出,是伴随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一致的精神大扫除,到20世纪在美国电影里,爱情成为人间希望、美善的终极象征。

在《红楼梦》之后的200年里,中国文化里有关爱情的典籍严重不足,而农业经济生产力低下,无法创造富足生活,民智不开,都阻碍了中国文化对于爱情的启蒙。中国文化的主流重实利,单身一律遭标签为“情感输家”,90后也相亲抢嫁,对女性最刻毒的咒骂,莫过于“嫁不出去”。

此所以中国虽有“牛郎织女七夕会”的传说,但无缘发扬而成为华人共同向往的爱情象征。按照中国文学传统,如《孔雀东南飞》、《梁祝》、《长生殿》、《白蛇传》,包括《红楼梦》,爱情最终都以不幸收场,这不能不叫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