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无线传输

无线传输

时间:2023-05-30 10:09:27

无线传输

无线传输范文1

关键词 无线电能 传输 形式 当前面临问题

中图分类号:TM724 文献标识码:A

1无线电能传输的定义

无线电能传输又称无接触电能传输是一种传输电能的新技术,它将电能通过电磁耦合、射频微波、激光等载体进行传输。这种技术解决了电力自身的两大缺点:不易储存和不易传输,同时也解除了对于导线的依赖,从而得到更加方便和广阔的应用。

2无线电能传输发展历史

19世纪末被誉为“迎来电力时代的天才”的特斯拉在电气与无线电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881年发现了旋转磁场原理,并用于制造感应电动机,次年进行试制且运转成功。1888年发明多相交流传输及配电系统;1889-1990年制成赫兹振荡器。1891年发明高频变压器(特斯拉线圈),现仍广泛用于无线电、电视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他曾致力于研究无线传输信号及能量的可能性,并在1899年演示了不用导线采用高频电流的电动机,但由于效率低和对安全方面的担忧,无线电力传输的技术无突破性进展。

2001年5月,国际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会议在法属留尼汪岛召开期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皮格努莱特,利用微波无线传输电能点亮40m外一个200W的灯泡。其后,2003年在岛上建造的10kW试验型微波输电装置,已开始以2.45GHz频率向接近1km的格朗巴桑村进行点对点无线供电。

2007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实现了在短距离内的无线电力传输,他们通过电磁感应利用磁耦合共振原理成功地点亮了离电源2m多远处的一个60w灯泡。

2008年9月,北美电力研讨会最新的论文显示,他们已经在美国内华达州的雷电实验室成功的将800W电力用无线的方式传输到5m远的距离。

3无线电能传输方式

3.1电磁感应式

电磁感应式又称为非接触感应式,电能传输电路的基本特征就是原副边电路分离。原边电路与副边电路之间有一段空隙,通过磁场耦合感应相联系。根据无接触变压器初、次级之间所处的相对运动状态,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可分为:分离式、移动式和旋转式,分别给相对于初级绕组保持静止、移动和旋转的电气设备供电。

电磁感应式的特点是:(1)较大气隙存在,使得原副边无电接触,弥补了传统接触式电能的固有缺陷;(2)较大气隙的存在使得系统构成的耦合关系属于松耦合,使得漏磁与激磁想当,甚至比激磁高;(3)传输距离较短,实际上多在毫米级。

3.2电磁共振式

电磁共振式又称WiTricityj技术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系,以及军事奈米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的。系统采用两个相同频率的谐振物体产生很强的相互耦合,能量在两物体间交互,利用线圈及放置两端的平板电容器,共同组成谐振电路,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

电磁共振式的特点:(1)利用磁场通过近场传输,辐射小,具有方向性。(2)中等距离传输,传输效率较高。(3)能量传输不受空间障碍物(非磁性)影响。(4)传输效果与频率计天线尺寸关系密切。

3.3微波式

先通过磁控管将电能转变为微波能形式,再由发射天线将微波束送出,接收天线接收后由整流设备将微波能量抓换为电能。

微波式特点:(1)传输距离远,频率越高,传播的能量越大。在大气中能量传递损耗很小,能量传输不受地球引力差的影响;(2)微波式波长介于无线电波和红外线辐射的电磁波,容易对通信造成干扰;(3)能量束难以集中,能量散射损耗大,定向性差,传输率低。

4无线电能传输需要解决的问题

4.1电磁辐射安全问题

对人身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解决。由于无线能量的传输既不像传统的供电方式那样可以在传输路径上得到很好的控制也不像无线通讯那样传送微小的功率。高能量的能量密度势必会对人身安全及健康带来影响。对激光则在功率密度小于2.5mW/cm2才能保证对人体无伤害。所以采用无线输电时要考虑避免对人身的伤害。

4.2电磁兼容性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在工作时周围空间会存在高频电磁场,这就要求系统本身具有较高的电磁兼容指标。系统要发生电磁兼容性问题,必须存在三个因素,即电磁骚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所以,在遇到电磁兼容问题时,要从这三个因素入手,对症下药,消除其中某一个因素,就能解决电磁兼容问题。因此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屏蔽技术、合理使用电磁波不同的频段、避免交叉,重叠等造成不必要的电磁干扰。

4.3系统整体性能有待提高

目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整体上传输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能量的控制比较困难,无法真正实现能量点对点的传送在传输的过程中会散射等损耗一部分能量,能量转换器的效率不高也是影响整个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当然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传输的效率也会逐渐提高。

4.4传输距离、效率、功率、装置体积之间的关系

对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中几个关键性的指标:传输距离、传输效率、传输功率、装置体积等。一般情况下,传输距离越近、装置体积越大、传输效率就越高、传输功率就越大。如何尽可能地减小装置体积、提高传输距离、效率和功率是无线输电技术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也是小功率设备实现无线输电的前提。

参考文献

无线传输范文2

1.1电磁感应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电能传输系统(ICPT)主要利用变压耦合器,借助磁场这一媒介,实现无线电能传输。该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交流电源、一次侧变换器、可分离变压器和二次侧变换器。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电能传输系统的耦合系统比较疏松,因此其传输能力一般,通常采用高频变换器作为一次侧变换器。可分离变压器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电能传输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高效性都由其保证。

1.2射频电能传输技术

射频电能传输技术(RadioFrequencyPowerTransmission,RFPT)主要通过功率放大器发射射频信号,然后通过检波、高频整流后得到直流电供负载使用。便携式终端(如手机、智能手表等)待机时会有损耗功率,将射频电能发射器装在室内的电灯等器具中,可随时给这些编写终端设备充电而不需要使用充电器。RFPT的优点是无线电能的传输距离较远,能达10m。其缺点是传输功率很小,为毫瓦级别,最高到百毫瓦级别。

1.3电磁共振技术

通过合理调节发射装置与接收装置的参数,使得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产生电磁共振,在该共振频率的电源驱动下系统可达到一种“电谐振”状态,从而实现能量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高效的传递,该技术称为电磁谐振型电能传输技术(Electro-magneticResonantPowerTransmission,ERPT).对ERPT技术的研究最早始于麻省理工学院的Soljacic助理教授,他在2006年利用自谐振线圈,在强耦合环境中通过实验验证了非辐射功率传输的可行性。该次实验过程中采用的ERPT技术传输距离是线圈的八倍左右。实验过程中点亮了一盏距离发射器2.13米60W的灯泡,其传输效率超过40%。

1.4微波电能传输

微波电能传输(MicrowavePowerTransmission,MPT)顾名思义是利用微波传输电能,其原理是将电能转化为微波,将其发射出去,从而辐射到整个周围空间,负载经过整流,将微波传化成直流电而使用。一般的微波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价值有限,原因是其传输距离比较短,一般不会超过10m,并且由于该方式传播的功率小,只适合于近距离内被较小供电的电器使用。2011年5月16日,居伊•皮尼奥莱在非洲留尼汪岛西南部的格朗巴桑大峡谷利用微波进行了长距离无线输电实验。发电机发出的电能首先由磁控管转变为电磁微波,再由微波发射器将微波束送出,40m外的接受器将微波束接收后由变流机转换为电流,然后将灯泡点亮,这一实验正是经典的微波电能传输试验。

1.5激光电能传输技术

激光输电技术则是利用受激辐射放大原理,将电能转换为激光,再将激光发射到接收装置,接收装置对其进行光电转换,接收装置一般是光伏电池。由于激光具有方向性好,传播距离远,能量集中等特点,传输效率高,可在某一小范围内集中采集大量光能。该方法具有传输距离远的优点,而且接收装置小、传输效率高,因此,微型飞行器、微小卫星、航天器等设备利用该种输电方法进行远程电力传输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例如,可采用激光远程充电技术延长微型飞行器(MicroAirVehicle-MAV)的续航时间。2007年,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uropeanAeronauticDefenseandSpaceCompany--EADS)的工程师进行了激光远程充电的方法,此次试验的特点是传输距离远,达到了250米,试验船只为长度20cm的微型船----漫步者,在激光的了电力传输下,该船只运行良好。

2无线电能传输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前景

2.1交通运输领域

在交通运输领域采用的是ICPT技术,主要应用于轨道机车和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中。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所属奇思公司已将ICPT技术成功应用于Rotorua国家地热公园的30kW旅客电动运输车。无线电能充电装置已经成为无线电能传输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而且正在逐步实用化。主要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大方向。固定式在充电过程中车体保持不动,其传输距离和传输功率已经能够满足电动汽车底盘高度、电动汽车充电功率的要求。移动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可以随时向行进中的电动汽车补充能量,因此可以减少相同运行里程条件下电动汽车所需的电池容量。

2.2医疗器械领域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对于医疗植入式电子设备的发展促进作用十分巨大,它改变了其供电方式。如心脏启博器的核电池,其充电方式一般采用ICPT和RFPT等进行体外能量传输。在医疗电子系统中,主要采取RFPT技术,通过体外与体内两个线圈之间的电磁耦合输送电能,主要有经皮能量传输和直接能量传输。但RFPT技术也有一定缺点,容易受其他电子设备发生干扰,所以超声波电能传递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2.3便携通信领域

美国PowerCast公司以美国匹兹堡大学研发的无源型RFID技术为基础,开发出了电波接收型电能储存装置,该装置是通过射频发射装置传递电能。而SplashPower公司则开发出手机充电平台,该平台的技术基础是ICPT技术。香港城市大学的许树源教授也通过深入研究,研制出了基于ICPT的手机、MP3等便携式通信设备充电平台,并已开始进行成果转化。

3结论

无线传输范文3

通过对无线话筒的研究,我想到了利用无线话筒来传输音乐。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无线话筒对着播放的音乐,通过话筒进行无线传输,但这种方式导致播放的音质很差,也很容易窜入杂音,效果很不好。因此我设计并实施了改造无线话筒方案。

一、选取领夹式无线话筒发射机

领夹式无线话筒发射机从左至右一次为信号增益调节钮、领夹话筒3.5mm的单声道香蕉插头、电源开关。拆开后盖,寻找天线位置。

二、拆除天线跳线

标示英文“ANT”的为天线接点,该发射机利用领夹话筒接线作为天线,电路板后的跳线把天线接到话筒线的负端。因为需用连接线连接音乐播放设备,话筒线的负端就会接地,继而严重影响天线的发射效果,所以一定要把跳线去掉,额外加装外置天线,加强发射效果。

三、加装外置天线

准备一个小的拉杆天线,用电烙铁在无线话筒发射机塑料外壳上烫开一个圆口,放入拉杆天线,将天线焊接在电路板上。

四、制作连接线

一头用3.5mm的单声道香蕉插头,另一头用3.5mm的立体声香蕉插头,连接线最好用屏蔽线,以防近距离的手机信号干扰。然后在连接线的中部加装信号衰减装置。

由于我选用的领夹式无线话筒发射机本身带有信号增益调节钮,经过测试,当把信号增益调节钮调到最小,另一边所接电脑音量在50%时,信号接收机电平显示已经达到最大值,所以不必在连接线的中部加装信号衰减装置。

五、实验测试

1.近距离测试

连接线的一头(单声道)插入无线话筒发射机,另一头(立体声)插入电脑耳机孔,用电脑播放音乐,测试音乐信号电平,通过调节音量,确定连接线内置电阻的阻值,确保信号衰减在合适的程度。调试顺利完成后就可以进行远距离测试了。

2.远距离测试

无线传输范文4

关键词:光纤;无线传输技术;传输系统

Abstract: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day, in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rail,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optical fiber/wireles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ptical fiber/wireles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railway the characteristics, analyzed the railway optical fiber/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system structure.

Keywords: fiber; Wireles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Transmiss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5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铁路光纤/无线传输技术的特点

铁路沿线一般都经过山区、隧道以及市区等地区,通信的环境非常复杂,采用通常的大区制的基站来覆盖整个地区,常常会出现通信的盲区,尤其是对于手持机用户进行通信就更加困难了。而采用最新引进的铁路光纤/无线传输技术,基站覆盖的范围将会被延伸和扩大,同时还可以使基站信道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和通信盲区的减少。以下介绍一下铁路光纤/无线传输技术的特点:第一,端站射频信号,主要由电/光转换器、光/电转换器和低噪音放大器组成,不能对接收到的功率进行监测,也没有调制解调的功能,其它功能的实现都是在基站中进行的,所以,光纤/无线传输系统是很简单的,但是非常的可靠,可以实现低成本化以及小型化;第二,在光纤/无线中进行传输时,信号不会被放大或是中继,所以对信号的损耗也是非常小的,信号能够传输的距离将很远;第三,光纤/无线传输的频带比较宽,利用光的波分复用技术以及电的频分复用技术, 一条光纤同时可以将不同频段的无线信号进行传输。[1]

二、铁路光纤/无线传输系统的原理

在传统方式下的无线蜂窝系统中,中心的控制站和许多基站相连接。而且每个基站都有对无线信号进行调制解调的功能,还能对接收的电频进行监测。所以,每个基站的成本很高,而且结构比较复杂。然而,新引进的光纤/无线传输技术方式下的蜂窝系统,中心基站和各个端站是通过光纤进行连接的。端站并不能对信号实现调制解调的功能,而无线信号所进行的传输是一种透明式的信号传输,相当于是延伸和扩大了基站的覆盖范围。[2]

光纤/无线技术传输方式的蜂窝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射频信号是由下行方位的基站发出的,通过E/O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然后传输到光纤中。而在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将被传输到终端站中,并再次转化为射频信号,接着在滤波放大以及辐射的作用下,将其传输到端站服务小区,最后移动台进行射频信号的接收。

而反方向的传输是,移动台将上行信号发出,终端站接收该信号,将进行低噪、滤波以及放大处理之后,射频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在光纤/无线的传输作用下,光信号被传输到中心站,光信号被转化为射频信号,到达基站,由其进行处理。

光纤/无线传输式的蜂窝系统,还可以采用壁挂式的端站,在路灯、墙壁上进行安装,这种方式与高架式的天线塔相比,系统的控制更加精准,紧密;对发射功率降低的射频信号的传输将会更加安全;同时基站的数量减少,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

图1光纤/无线技术传输方式的蜂窝系统结构图

三、铁路光纤/无线传输系统

3.1铁路无线通信的特点

目前,在铁路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450MHz无线式列车调度和800MHz车务、公务以及公安等铁路部门独立于一体的通信系统。但是只有450MHz无线式列车调度系统,能够在不受到业务量以及建筑成本的限制下,保证铁路沿线通信的连续性,其它系统则难以实现。【3】铁路无线通信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铁路无线通信网成链状,覆盖铁路的范围比较大。以调度区间为标准,将无线调度的指挥系统进行区域的划分,但是传统方式下的大区制的调度指挥系统并不能对过网越区进行切换,当列车经过该区域时,很可能导致通信信号的中断。如果采用的是基站式的覆盖方式的话,架设的基站是很多的,投资将非常大;第二,铁路无线通信主要是调度方式的通信,服务对象主要是在铁路沿线范围内,各部门中的移动用户。由于各个基站在覆盖的区域内,所服务的对象比较少,如果采用多信道基站的方式进行覆盖,会对频率资源造成很大程度的浪费。在枢纽地区、工程的抢险救援等特殊地区,建设的话务量将很大,这样就会出现频率资源不足的情况;第三,铁路无线通信的环境非常复杂。铁路沿线一般都是经过山区、隧道以及市区等地区的,采用通常的大区制的基站来覆盖整个地区,常常会出现很多通信的盲区,尤其是对于手持机用户进行通信就更加困难了;第四,在铁路无线通信服务和运输的需求下,铁路多个不同部门的通信系统常常在同一个基站的覆盖区内进行工作,但这些部门建设自己独立的基站又是不实际的。

3.2铁路光纤/无线传输系统的构成

铁路采用光纤/无线传输系统,可保留铁路无线通信自身的特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同时使铁路无线的覆盖率得到提高,实现铁路沿线多个部门的多个通信系统在同一个覆盖区同时进行工作,最终使铁路无线通信改变了单一式的通信网,实现了综合式的通信网。

铁路光纤/无线传输系统构成图,如图2。铁路通信的系统采用多信道移动的通信系统或者是集群式的通信系统,在铁路的调度中心建设光纤/无线的中心站,光纤/无线的终端站要沿着铁路线进行设置。中心站的设立,可采用CDMA或者是GSM式的基站,也可以采用集群式的基站。铁路光纤/无线传输系统采用的结构是链状网,上下行通过光纤与N个终端站进行连接,利用N个终端站来完成基站的覆盖。BS1、BS2表示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该基站可以采用800MHz的集群基站,也可以采用450 MHz的集群基站,或者是将450MHz的列调电台和其它的频段接入作为基站使用。

CCU表示:中心控制单元 ONU表示:光网络单元

NMU表示:网管单元TS表示:终端站

图2铁路光纤/无线传输系统构成图

在调度所中,设置网管单元和中心站,各个频段基站发出的射频信号通过调度所传输到中心站,再经过光调制的作用之后,信号被传输到区间光纤。而对于终端站的设置,一般设在无线电场覆盖比较广的弱场区或者是车站,铁路沿线范围内的移动用户经过电磁波可以接入到终端站。

在铁路中采用光纤/无线传输系统,集群式通信中大区制的特点被充分的体现出来。一个调度区作为传输的一个大区,在该大区的任何一个地方列车或者是其它的移动台都不需要进行过网频率的切换,充分保证了连续地进行调度和指挥。铁路光纤/无线传输系统,不光使得司机和调度之间的通信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在铁路的通信系统中心设置铁路各个部门的独立基站,再利用光纤/无线传输技术就可以实现信号的连续传输。采用大区制的基站进行小区的覆盖是铁路光纤/无线传输的系统最主要的特征,这种覆盖方式避免了盲区,而且铁路沿线的移动用户进入系统更加的可靠。所以,在铁路无线通信中,采用光纤/无线传输系统在改善目前铁路通信中存在问题的同时,为铁路无线通信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铁路无线通信中,光纤/无线传输技术不仅能够应用到高速铁路的无线通信中,而且能够应用到有线路的通信之中。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山区、市区、隧道中的应用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解决了山区、隧道等复杂地区无线通信的问题,而且展示出其自身的优势。在光纤/无线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在铁路中应该光纤/无线传输技术的情景将非常广泛。

参考文献:

[1]袁惠清,董天临.铁路光纤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及优化和改进的设想[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3,(03)

无线传输范文5

无线能量传输,即用电设备以非接触方式从固定电网获取电能的技术,一直是近年来物联网方面研究的热点。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有国内外的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一些小型的无线能量传输设备已经被制造出来,但在规模和能量传输方面的效率却很低。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提出一些在无线能量方面的想法,以提高无线能量传输的效率。

【关键词】物联网 无线能量 传输 电磁波

1 研究背景分析

无线能量传输是指能量从能量源节点传输到受电节点的过程。在传统能量传输中我们使用有线方式来实现能量的传输,有线能量传输有很多的优点,例如,可以保证能量传输的效率,可以人为地控制能量传输的方向。但与此同时,有线能量传输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在布线过程中资源的损耗,布线时人力消耗,特别是在山区或者交通不便的区域,设置电线带来的巨大的人力消耗,同时也为施工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无线能量传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成为了近年来物联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有线传输,无线能量传输可以明显降低资源和人力的消耗,同时在农业、通信、军事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2 无线能量传输的原理与分类

物联网节点间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主要由能量发射源节点,能量受电节点,能量发射天线等几部分组成。与无线通信系统相似,无线能量传输同样使用无线电波作为能量的载体,由能量发射源节点经由天线发射出载有能量的无线电波,再由受电节点将其接收,这样就完成了无线能量传输的过程。

无线能量传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应用电磁感应技术,在传统变压器的基础上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变压器两侧分离,实现非接触的短程电能传输;第二类是以微波或激光的形式,通过发送和接收天线,实现远程能量传输;第三类是通过非辐射电场或磁场耦合的电磁谐振原理,实现中距离的无线电能传输。

3 国内外无线能量传输的现状

在无线能量传输领域率先做出重大突破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Soljacic助理教授。在2007年,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将一盏近距离外的60w灯泡点亮,并且将效率提升到了40%,他的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无限能量传输方式的可行性,并且将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此人们看到了无线能量传输在实际生活中的可行性。

继Soljacic领导的研究小组取得突破后,美国内达华雷电实验室的G.E.Leyh等在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实验上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用两个空心变压器作为无线能量传输的发射与接收端,变压器与电极连接,成功地将800w的电力用无线的方式传输到5m远的距离。

国内在无线能量传输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比较显著的是华南理工大学张波教授课题组的研究,他们提出了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技术,即利用两个发生谐振耦合的电路捕捉随距离衰减的电磁场的技术。此外中山大学的朱允中教授也在无线能量传输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极大地拓宽了无线传输领域的应用范围。

4 物联网节点能量无线传输面临的挑战

虽然近年来无线能量传输领域取得了极大地发展,研究的人员和机构也不断地增加,各项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但结合近几年研究的成果,我们不难看出现今无线能量传输领域依旧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4.1 无线能量传输的距离和效率问题

无线能量传输可以解决有线能量传输的很多问题,极大地减小资源和人力的消耗,降低能量传输的成本,但是却存在不可避免的效率问题。由于无线能量传输以无线电波为载体,在电磁波的传递过程由于传播方向的不确定性和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干扰与反射问题,极易出现能量的损耗,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能量传输的效率必然也会出现急剧的下降。

4.2 物联网节点分布与效率问题

物联网节点设备一般较小,且在实现物联网节点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时,设置的节点较多,不同节点之间能量的传输极易产生电磁波的干扰,影响能量传输的效率。

4.3 节点传输容量与效率问题

由于受到节点体积和传输容量的限制,在节点之间实现无线能量传输的过程中其传输容量的限制也会对传输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4.4 能量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无线能量传输以电磁波为载体进行能量的传递,与无线通信系统一样,在传播过程中同样会面临电磁波之间的干扰与电波被截获的问题,可能会出现电磁波的失真与丢失窃取问题,因此在安全性与能量传输的可靠性方面也会带来严峻的挑战。

5 节点无线能量传输新的想法

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物联网节点无线传输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能量传输距离与效率方面的挑战。于是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考虑到物联网节点间的无线能量传输主要是在节点之间进行,且能量主要由电磁波为载体来进行传递。载有能量的电磁波由源节点发射,被受电节点接收,能量的损耗主要发生在传播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在能量传输的过程间布置过渡节点,能量由源节点发射后传递给过渡节点,过渡节点接收电磁波后以电磁波共振的原理将电波向下一个过渡节点进行传递,通过共振传递电磁波可以让电磁波在尽可能不失真的情况下将电磁波传得更远,以此达到降低传输过程中能量损耗的问题。

6 总结

无线能量传输不仅在物联网领域可以产生划时代的成就,在其他如医疗、Adhoc网络节点分布、农业、军事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无线能量传输主要是利用电磁波进行能量的传输,因此可以避免有线能量传输和电池供电设备出现的很多问题,现今一些短距离无线能量传输设备已经制造出来并投入实验使用中,如果可以在传输距离与效率上取得更大的突破,那么无线能量传输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无线传输范文6

关键词:广播电视 无线传输覆盖 网络化 管理 发展思路 战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TN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071-02

近几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数字广播、地面数字电视、IPTV等各种新媒介大量涌现,使得无线广播电视在覆盖网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新时期形势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开始逐渐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传播与普及应用给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带了新的契机,但同时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态势也令广播电视部门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情形下,无线广播电视应牢牢把握契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科学技术变革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当前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的运行与管理机制,进而促进我国的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更好更快地发展。

1 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面临的考验

长期以来,无线传输覆盖扮演着在各个地区领域之间传播信息的重要角色,承担着部分社会公共职能,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质。例如宣传国家最新的政治决策、发展战略需求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波、码分多址、频分复用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有线电视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对无线广播电视的传统地位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在部分偏远地区,无线信号较差难以保证人们收听到的广播质量,数字化的收听质量不尽如人意,重影现象十分严重。由于无线传输容量不大,且信号质量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作用,在新时期环境下,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传输业的发展。因此,广播电视台应就如何有效促进无线传输覆盖的问题展开深入详细的探讨,指出在新环境背景下有关我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的几点基本的发展思路。

2 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发展的思考

2.1 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的特点及其优势

尽管由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利用无线传输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整体来看,无线传输覆盖具有许多有线覆盖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当今社会,无线网络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无线传输有着相当广泛的用户基础以及设备基础,更加容易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应用,并且在可扩展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为此,广播电视部门应积极地进行技术革新,探索并构建出能够有效促进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高效运行与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公众创造出良好的信息传输系统,提高人们接收信息的质量与效率。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的特点主要有:频率宽、发射容量小、覆盖范围广、用户群基础宽泛、操作便利等。

2.2 从有线技术和无线技术发展看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的发展

有线技术与无线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相反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近几年来,有线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的无线传输与覆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有线技术与无线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各自的不足与优势,如果能够将两者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必然能够有效促进有线、无线技术的科学持久的发展。例如,在覆盖了光缆的地区,可以将LMDS作为备份,建立起一N拓扑结构;或者在一些没有电视光缆的地区,选用数字MMDS进行替代,如果地形较为复杂则可以替换为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直播系统等。可见,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要想取得长久可持续的发展,首先需要先克服模拟电视的弱点,实现双向移动接收,满足当代社会对多功能业务的需求。有线技术与无线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推动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创新与发展。

3 发展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基本思路

3.1 明确广播电视业务运营在无线领域的发展战略

近几年来,国内的通信竞争主战场逐渐由有线领域逐渐转移至无线领域,随着4G、5G牌照的发放,更加确立了无线传输在多媒体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推出,各大通信运营商纷纷开始完善各自的业务平台,实现了在短时间内向无线移动视频以及电视服务的大量转移。在此背景下,如果广播电视的无线传输覆盖不能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那么无线市场的发展必将受到某种程度的挤压,其公益性会被逐渐削弱,进而导致媒体公信力与广告吸附力下降,对广播电视在公益性与经营性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3.2 紧紧抓住广播电视发展的战略机遇

(1)地面数字电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是必然趋势,对于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口。2010年,数字电视全面普及,模拟发射逐步关闭。由于历史原因,模拟发射的关闭并不能在一夕间完成,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快数字化电视发展,扩大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范围。有线电视网络基本上已趋于完善,需求也正逐渐达到饱和状态。而无线数字化网络技术凭借其便利性、覆盖范围广、成本低等诸多优点给我国的无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中央台在全国进行传输覆盖建设。为了切实执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作为政府喉舌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建设无线传输覆盖站点,形成一张交错完成的覆盖网络,推动中央台数字化覆盖工程的发展。广播电视部门应充分利用好这张网络,做好规划建设工作,实施特别的管理,尤其是在站点、频点、技术方案等方面要尽可能地做到高度统一,采取积极的措施最大程度地推动当地无线传输覆盖网络建设的工作。

3.3 结合不同手段,实施广播电视全覆盖

目前广播电视的传输覆盖主要有3种主流技术手段,分别是:直播卫星、无线网、有线网,3种技术各具特色。其中,无线传输覆盖的优势尤为突出,如果能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立体交叉覆盖,对于全国广播电视的全面传输覆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将3种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即形成3张网络的“融合经营”,能够改善如今我国各地广播电视节目固步自封、各自为政的僵局,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与广告吸附能力,增强各个频道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主义文化的侵袭,满足用户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3.4 整合无线覆盖网资源,建立一张无线全覆盖网络

自直播卫星开通以来,数字电视的用户数量直线上升,而有线网络则在开拓西部地区用户市场时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积极推出新政策,要求广播电视部门上下合作,共同努力创造发展机遇,利用市场经济动作,整合各地区的无线传输覆盖网络的资源,最终组成一张覆盖全国的网络,实现无线广播电视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确保政策信息畅通无阻的传播。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应在充分掌握我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基本情况的前提条件下,对频率、频道等实行统一规划,整体上以大功率的覆盖为主,而直播卫星、小功率发射等则作为一种盲点补充,构造出一张清晰化、系统化的无线传输覆盖网络。

3.5 整合集团内部无线资源,实施统一的运营与管理

我国在实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时要始终坚持公益性的原则,逐步抽离各地区广播电视公司的部分职能交予当地广播电视技术中心负责,由其统一承担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等相关工作,而传媒公司仅需负责节目制作以及市场开发等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无线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电视广播节目的质量与公益性,不断强化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发展与革新。

3.6 公益与经营协调发展,有线与无线相互补充

要想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公益性与经营效益协调发展,首先应转变传统的“公益为主,经营为辅”的观念,形成事业与产业并重,共同发展。在推动无线传输覆盖发展时,可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开放整合,让投资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这有利于无线广播电视的长久发展。此外,还可以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等各种技术手段,丰富节目种,传播更多具有公益性质的节目,当时机成熟时,可以开展部分经营性业务,同时兼顾无线传输覆盖网发展的公益性与经营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无线传输覆盖在我国的发展已数十年,党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工程的建设,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支持。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现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区人民都能享受到由电视广播无线传输提供的各项服务,这就要求各个地方的广播电视台在思想上形成高度统一,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整合各自的无线网覆盖资源,交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实现高质量信息无阻碍的传播。此外,无线网在传输覆盖的发展过程中还应适当结合有线技术,实现业务、地理以及形式等方面的互补协调,提高电视广播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快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梅,阮太中,王健,等.重庆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发展思考[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6(2):77-79.

[2] 陆庆机.广西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事业五十年发展成就[J].视听,2008(12):26-28.

[3] 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构建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我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发射事业发展扫描[J].中国无线电,2009(8):45-47.

无线传输范文7

专供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的无线存储设备并非新鲜事物,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后,这种更便捷的设备也逐渐衍生出了不同的“门派”,各有引人侧目的“绝招”。而本文中,我们就将分门别类地向大家推荐各大门派的“代表”以及它们的特色卖点。

优劣源于APP

无线存储设备的工作原理类似,都是内建Wi-Fi模块并分享热点,手机通过Wi-Fi搜索接入后,利用定制的APP软件进行文件读取、拷贝等操作。因此,APP界面布局是否合理、功能和操作是否简单就是区分易用性优劣的核心所在。因此,在选购感兴趣的产品前,不妨多参考相关评测,并着重于APP端的特色功能。

U盘型

这类无线存储设备型如U盘,具备极佳的便携性,可以方便与PC连接互传数据。虽然体型较小,但U盘型的无线存储器仍会内置锂电池,保证外出时也能持续工作,供手机读取内部的文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飚王无线U盘和闪迪无线闪存盘,前者属于加入Wi-Fi和电池的传统U盘,而后者则以MicroSD存储卡作为存储介质。

盒子型

盒子型的无线存储器相对单纯,我们可将其视为内置Wi-Fi模块和锂电池的“读卡器”,可以借由U盘或SD卡扩容并无线分享给接入网络的手机和平板。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金士顿魔宝莱和闪迪无线媒体存储器,前者的特色在于相对低廉的售价(238元,支持三款设备同时接入),而后者的特色在于内置额外的32GB/64GB的额外存储空间,可同时连接最多8台移动设备,或同时无线传输5部不同的高清视频。

硬盘型

如果你对存储空间有更高需求,推荐选择内置硬盘的无线存储器。这类产品通常内置2.5英寸笔记本硬盘,价格、厚度和重量取决于内置硬盘的容量,以及有无内置锂电池。代表产品有爱国者HD816和联想无线移动硬盘,二者500GB型号的价格分别为529元/699元,联想无线移动硬盘的特色在于内置3000mAh锂电池满足脱电使用,且配有网线接口,可将酒店的有线转为无线网供其他设备接入。

无线传输范文8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以下简称无线传输覆盖网)包括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收转台(站)、微波站、节目传送台(站)、广播电视卫星、卫星地球站、监测台(站)等部分。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是指利用无线传输覆盖网传送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负责组织制定全国无线传输覆盖网规划,审批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覆盖业务,指配广播电视专用频段的频率(以下称广播电视频率),并对全国无线传输覆盖网进行管理。

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无线传输覆盖网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无线传输覆盖网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建,并应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安全和质量。

第五条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工程选址、设计、施工、安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工程建设和使用的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六条国家对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使用广播电视频率、购买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以及迁建无线广播电视设施实行许可制度。

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办理有关许可事项。

许可证由广电总局统一印制,严禁伪造、翻印、涂改、出租、转让。

第七条国家严禁在无线传输覆盖网中传送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禁止的内容。

第二章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

第八条利用地面无线、微波、卫星等方式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业务的,须按本办法规定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个月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手续。

第九条下列机构可以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

(二)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影视集团(总台)及所属机构;

(三)具有无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能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机构。

第十条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符合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总体规划和业务要求;

(三)具有必要的设计文件或技术评估报告和基本建设资金、稳定的经费保障;

(四)有必要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安全可靠;

(五)如申请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还应符合地面广播电视覆盖网的技术规划要求;

(六)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来源合法。

第十一条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应当提供以下文件:

(一)申办机构的基本情况、法人资格复印件;

(二)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申请表;

(三)拟采用的传输覆盖方式、范围、服务区域和节目内容;

(四)技术方案和技术安全保障机制;

(五)资金保障及来源;

(六)合法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来源、传输方式、传输范围的证明;

(七)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开展业务的文件。

申请经营国内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送业务的,还应提供下列文件:

(一)合法广播电视节目来源、传输方式、传输范围的证明;

(二)确保广播电视传输安全的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卫星的轨道位置、转发器编号、极化方式、符号率、频率以及入网测试情况;

(四)安全播出、运行维护制度;

(五)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情况;

(六)经费保障情况、工作环境情况。

第十二条下列业务,由申请单位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中、短波广播;

(二)调频、电视广播(使用发射机标称功率50瓦(不含)以上发射设备);

(三)调频同步广播;

(四)地面数字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

(五)多工广播;

(六)利用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且覆盖区域涉及两个(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

第十三条广电总局委托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以下业务,申请单位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请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申请利用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且覆盖区域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二)使用小功率调频、电视发射设备(发射机标称功率50瓦(含)以下)进行广播的。

第十四条开展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业务的,应当向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第十五条为保证广播电视传输安全,广电总局指定国有广播电视机构根据广播电视卫星传输覆盖的总体规划,统一用于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卫星转发器租用或使用事宜。任何未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不得擅自租用或使用卫星转发器传输广播电视节目。

第十六条为保证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安全,广电总局可以要求更换或关闭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卫星转发器。

第十七条《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应当包含实施传输覆盖业务的方式、主体、传输覆盖的节目内容、传输覆盖的范围、技术手段、工作频段等内容。持证单位应当按照许可证载明的事项从事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

第三章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频率的使用

第十八条具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申请使用微波、卫星非广播电视频率等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向国家或者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频率使用手续。

第十九条具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申请使用广播电视频率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应提供以下文件:

(一)广播电视频率申请表;

(二)申请使用的广播电视频率涉及修改和调整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的,提供技术评估报告和与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协调文件;

(三)相关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

第二十条依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至五项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业务许可证(无线)》的单位,如需申请使用广播电视频率,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甲类)》。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个月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手续。

第二十一条依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项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业务许可证(无线)》的单位,如需拟申请使用广播电视频率,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领取《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乙类)》。

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个月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手续。

第二十二条获得《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如需设置无线电台,应向国家或者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电台执照。

第四章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订购

第二十三条持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如需购买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应当向核发其《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机关申领《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订购证明》(以下简称《订购证明》),并提交以下文件:

(一)订购证明申请表;

(二)《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复印件;

(三)相关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第二十四条无线传输覆盖网中使用的发射设备必须具有国家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和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证书。

第二十五条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订购证明》所载明的技术参数生产和销售发射设备,并在设备上加贴《订购证明》编号,同时将《订购证明》回执寄回核发《订购证明》的行政机关。订购证明作为企业生产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凭证存档备查。

第二十六条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安装完毕后,设置该发射设备的单位须在二十日内向核发其《订购证明》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相应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负责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发射设备方可投入正式运行。

第五章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迁建和保护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广播电视设施的义务。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所管辖的广播电视设施的保护工作,并采取措施,确保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

第二十八条因重大工程项目或当地人民政府认为需要搬迁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在审批相关城市规划项目前,应事先征得广电总局同意。迁建广播电视设施,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国家有关规定;

(二)满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

(三)满足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要求,避开各种干扰源;

(四)周围环境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电磁波防护标准;

(五)确保广播电视设施的各项效能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申请迁建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应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置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批准文件和申请迁建的理由;

(二)城市规划部门的意见;

(三)当地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

(四)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评估报告。

第三十条申请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第三十一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广播电视设施迁建的单位承担。

无线传输范文9

无线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而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难题。目前对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数字视频、图像编码的要求,如何保证视频编码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有效应用,是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结合流媒体技术的特点,探讨了视频编码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应用要点,为无线通信网络视频传输提供了具体的方案。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无线通信网络必须具备视频功能,这要求无线通信网络必须制定更加先进、完善的视频传输方案,因此也是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重点。在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无线通信网络的视频传输可以得到有效保障。流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克服诸多不利影响,有效解决目前无线通信网络视频传输数据量过大、信号传输过程多径衰落等问题,可实现视频数据的多址接收,这对促进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技术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出的一种多媒体应用技术,主要特点就是以流的形式实现多媒体数据的传输。流媒体技术能够完成多媒体数据的线上传输,用户终端获取相应的多媒体数据后,即可进行实时的多媒体播报。流媒体技术的出现,实现了音频、视频以及多媒体内容的同步转换与交互性点播,还能实现下载与播放的同步进行,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下载软件中的边下边播功能。在流媒体系统中,包括了多媒体资源的播放器、编码器以及相应的转码工具,一套完善的流媒体平台内部均具备媒体服务器软硬件平台。流媒体平台中的媒体服务器主要由主机、紧耦合多处理机和调谐视频服务器组成,而平台的软件系统主要具备任务服务、流服务、数据存储服务、视频信息传输和媒体数据转换等多项功能。鉴于无线通信网络的特点,将流媒体技术引入其中,可获得较好的多媒体数据传输方式。

无线通信网络视频编码方案

在4G通信及未来5G通信的移动系统中,移动终端必须具备视频传输功能,这也是在无线通信技术下移动终端的基本要求。鉴于无线频谱资源有限和通信环境的影响,为了确保媒体数据的准确性与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对无线通信网络的视频编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无线通信网络要求其编码器必须具备高压缩率、低功率、低存储以及掉包恢复等能力,不仅要保证传输的视频影像、图片信息不会损坏、失真,还要尽可能地压缩媒体数据。既要保证视频流编码在无线通信信道中具备较高的兼容性、稳定性和伸缩性,最后还要保证数据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将MPEG-4作为基础进行无线视频流的视频编码,通过分级编码以及逐级加密的形式保障无线视频流的分机性与数据传输安全。无线视频流的编码流程为:图像序列逐帧分隔视频对象层数据结构逐级编码视频数据的图像序列信息重建还原视频数据封装加密。另外,无线视频的编码也可以在H.26L协议下进行,通过无线网络视频编码能够获得网络适应性更强的视频格式,对4G、5G无线网络以及互联网的适应性也较好。

无线通信网络视频传输方案

完成无线网络视频信号编码后的视频信号要符合无线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标准,还要满足流媒体技术对视频数据的格式要求。无线通信网络的视频传输流程如下:①通过压缩编码器完成对视频流的压缩编码、数据加密以及格式转换,之后将转换好的射频信号加以发送;②移动终端从无线通信网络中获取相应的射频信号,对射频信号进行滤波、去噪处理,对处理后的数据包进行解密;③解密后的数据包会输入到编码器内,通过编码器将数据包还原成原始的视频资源,最后通过视频播放软件完成视频的播放。综上所述,目前无线通信网络下的视频传输服务还不够完美,视频数据在无线通信网络的传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无线通信的发展要求,后续的研究工作重点应放在降低数据包丢失率,以及提升数据传输安全性上。根据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引入流媒体技术为无线通信网络制定更加完善的视频传输方案,这样就能让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视频传输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无线传输范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 无线传输 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2-092-02

1 引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已形成了由地面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和卫星网络构成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超过96%。广播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卫星传输、地面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

广播的地面无线传输主要有中波广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中短波广播广泛采用了PDM、PSM、DAM技术,采用了数字电路技术,固态化。但仍是模拟广播。调频广播大量采用数字电路技术,调频同步广播在东部已开始广泛使用。如美国等实验HDRAIO。

模拟地面电视的无线传输是通过米波(VHF)和分米波(UHF)频段来播送的。一般可以覆盖几十公里。我国总共有68个地面电视频道的频率资源,为了不发生干扰,在同一个地区能够规划使用的频道一般不足10个。

2 广播的无线传输技术

2.1 尤里卡147-DAB制式

由欧洲共同体研究的宽带数字声音广播系统。该系统所占带宽为1.5MHz,利用同一载波传送多套节目。音频编码采用MPEG-1 LayerⅡ,信道编码采用的是可删除卷积编码,它能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来决定使用保护的级别;采用OFDM调制与频率、时间交织能使多种不同条件下的接收质量得到保证;该系统可同时传输高频率的数据和音频信号;也能组成单频网,以此来减少频率资源的使用。我国也利用尤里卡147―DAB标准组建了单频网。

DAB相比于现行的广播,不仅发射功率比较小,接收质量比较高,而且音质也比较好,抗干扰性也更强,此外,还有很高的频谱利用率以及更广的覆盖面积。DAB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不论以什么方式接收,它均可以提供近似CD级的接收质量;接收机操作也很方便、简单;接收机可以进行动态控制;可以进行加扰、加密等功能;降低发射功率,以及减少电磁污染等。

2.2 HD Radio技术

HD Radio是一种数字广播技术,也是一种新兴技术,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数字技术,提出了与当前模拟无线电广播截然不同的独特数字信号处理要求。它工作的频率与分配给AM和FM电台的频率相同。运用该新技术后,基本音频信号的解调与解码工作将变得更为复杂。

HD Radio基于IBOC(带内同频道)技术,是由iBiquity Digital公司开发的。FM HD Radio与AM HD Radio,统称HD Radio(高清晰度广播)。

HD Radio的主要优点有:

(1)工作频率低:与DAB相比,由于相对较低的工作频率,容易室内接收。

(2)同播、平滑过渡:利用现有的频率,以低的投资,可实现模拟/数字同播运行,实现由模拟到数字的平滑过渡。

(3)功率省:FM HD Radio数字信号的功率只需要FM发射功率的1%,就能有与FM广播同样大的覆盖范围。

(4)速度快:FM HD Radio数字广播能良好满足300km/h移动接收的要求。

(5)可扩展:有附加业务与节目的可扩展能力。

HD Radio的主要缺点是:由于不同地区的FM广播和AM广播有不同的信道间隔和频谱安排,因此,HD Radio技术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应用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3 电视的无线传输技术

3.1 WHDI技术

WHDI技术是一种以802.11a 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无线传输技术,它采用的无线调制解调器方案的设计目的主要就是为了用于视频传输而。它提供的连接方式不仅品质高,而且无压缩。WHDI 以视觉的重要性来将接受的视频流拆分为多种级别。无线信道中可能有多种不一样的要素映射,一般无线信道中,重要级别低的视频信息很有可能被噪声给破坏掉,然而因为这些误码率出现在位置对视频质量的影响很小,所以,很少被察觉。眼睛和大脑能平滑掉在LSB上出现的细小错误。WHDI将该视频调制解调器和一种以5GHz 免授权频段操作的多输入多输出OFDM调制解调器相结合,使得在5GHz 免授权频段内用40MHz信道,未压缩的高分辨率视频也能被传输相似的距离,而且整体的传输延迟因不需要压缩少于1 毫秒。

3.2 Wireless HD技术

Wireless HD是指60GHz“毫米波”无线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进入了竞争最为激烈领域之一的数字家庭。它用的频段是免授权的,消费电子六大供应商巨头成立的WirelessHD小组,目的就是对60GHz技术进行规范。在真正应用于商业,还是要解决很多问题才行。比如,60GHzRF 的成本要比5GHz RF高很多,这是商用中不可不考虑的。除此之外,60GHz 的传输特性比较差,而且它的发射有方向性,这使得它的传输范围也是很有限的。但是它的优点也是明显的,带宽比较大、能传输高分辨率未经压缩的高清视频且延迟较小等。在可预见的未来,该新兴技术必将同已有的1394 FireWire、HDMI、802.11n以及UWB等技术进行竞争。

3.3 微波

微波也称为超高频,它是无线电波中的一个波段的名称 。通常我们把频率在1000MHZ(1GHZ)以上的电磁波称为微波。

微波的特点是:微波设备体积小,方向性强,保密性好;微波中继传输系统容量大、频带宽;微波在空气中按直线传播;微波抗自然灾害能力强,通信稳定;建设投资省,速度快,灵活性大。

微波传输的优越性表现在:不需要布线,节约了线缆维护的费用,能够实时地动态地传输广播级的图像。它的缺点主要是:传输环境空间是开放的,因此外界电磁干扰容易产生影响;微波信号的传输近似是直线,若传输线路中有山体或建筑物等,会遮挡信号;有些波段容易受天气影响,尤其是雨雪之类的天气会有严重雨衰。

3.4 延长无线传输的方法

电视广播的覆盖面主要限制在视距范围内,虽然提高发射 天线的高度可以扩大广播的服务范围,但确实有限的。微波中继和电视差转是目前实现远距离传输常用的两种方式。

3.4.1 微波中继

微波中继又称微波接力,它是在电视广播传送途中,建立许多微波中继(接力)站,用微波把电视信号一站一站地传送。每个接力站把前一站送来的微波信号接收下来,放大并变换载波频率再传向下一站。在平原地区,通常每隔 50km 设置一个接力站。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送到全国各地的。微波接力信道由端站、中继站及传输空间构成。

微波中继的优点有直射性好,传输信号质量高,可双向传输等。微波中继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中继站数目多,中间环节多,中继设备复杂,造价昂贵。

3.4.2 电视差转

电视差转是电视差频转播的简称,电视差转的主要功能是将接收到的主台某频道的电视节目,经过差转机的频率变换、放大后,再用另一频道发射出去,从而扩大主台的覆盖范围或服务面积。与中频调制器配合使用,差转机可成为一台电视发射机。如果配有摄录像设备,电视差转台可自办节目,也可转接微波干线信号或卫星广播信号。

4 结束语

广播电视技术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的无线传输与有线电视、卫星电视、IPTV网络电视传输相比,不仅传输途径灵活、便利,而且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最可靠、最有效的广播电视传输方式。因此,对无线传输新技术的开发也将层出不穷,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陈峰.浅谈数字广播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J].电声技术,2008(07).

无线传输范文11

【关键词】无线光通信;传输;接入

1 无线光通信原理

无线光通信是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或者虚拟光纤(Virtual Fiber)俗称,其传播过程中主要的媒介是空气,由此可知,无线光通信传输的实现主要依赖传输路径的无障碍以及信号输出设备的功率大小。无线光通信过程的实现主要由发射、光信号转换与传输、接收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对应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发射、通信以及接收系统三部分,其主要设备包括光学望远镜、无线光发射机、接收机以及相关的功率放大设备等。无线光通信设备中的光学望远镜与发射机、接收机是一个整体,在传输过程中,无线光收发机的正常工作以及及时的光电转换是其实现的最重要保障。无线光通信的工作原理为,将包含有传输数据信息的电信号经过调制后转换成光信号,然后在光学望远镜的天线作用下通过发射机将光信号发送到传播介质中,在信号接收端的接收机接收光信号,并将光信号再次经过光电转换,在光电检测器中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经过调制解调器将其中的数据信息读取,完成无线光通信的传输接入过程。

在无线光通信系统中还包含有相关的辅助的辅助系统,例如ATP伺服控制系统,实现对传输信号、传播线路等的追踪、定位、瞄准与捕获等功能,最终达到提高无线光通信的稳定性、可靠性、高效性的目的。

2 无线光通信传输与接入

无线光通信与光纤光通信的区别在于其没有稳定低耗的光纤传输介质,而主要依靠空气充当信号传输的中介物,因此在光信号发射、接收以及信号传输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因素,对其设备与机理的设计也要求更高。

2.1 无线光通信发射机

发射机是无线光信号的产生部位,主要负责将不同的数据类型电信号通过调制激光器的方式转换为光信号。因为无线光通信不通过光缆等进行传输,其光信号主要是椭圆光斑,由激光管芯激发而产生,并由光学行为耦合代替了传统的同轴耦合,这种耦合准值与光信号的输送距离呈正相关的关系,即输送距离越远,耦合准值越高。在进行耦合准值的设定过程中,既要考虑光学耦合效率,又要考虑准直后光斑的发散角值,以免对光信号的接收过程、接收性能造成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应当注重发射机发出的光信号对周边人身的安全性,尤其是注意激光对人眼的伤害防护措施。

2.2 无线光通信光学天线

无线光信号没有传统光纤输送路径的制约,在发射过程中必定会有一定的发散角,而且传输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容易造成光信号的泄露与损耗。为了保证接收准确度与灵敏度,在接收端增设了一套光学天线系统。光学天线系统主要由凸透镜或者凹面镜组成,依据凸透镜或者凹面镜的聚焦原理对光信号进行聚集,降低其损耗。光学天线的增益效果受到天线孔径的制约,孔径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降低接收系统的接收效益,因此要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选取合适的天线孔径。此外还应当对聚光斑点尺寸的精确度进行严格设定,提高对光信号的有源面面积的接收准确度与效率度,降低光信号功率的损失。

2.3 无线光通信接收机

无线光信号的接收难度相对于有线光信号的传输要大的多。光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反射折射会产生码间串扰现象,而且由于在此过程中光信号受到空气的散射以及吸收等造成信号消耗,在自然光作用下形成的噪声谱的背景光,这些都会导致光信号在到达接收机的时候变得非常微弱,因此接收机要具有较高的信号接收灵敏度,较强的滤波作用以及降低背景光噪声干扰波普等功能。无线光信号的传输环境复杂,对光信号的影响因素更多,因此无线光通信接收机要具有相当广度的动态接收范围。

2.4 无线光通信辅助系统

无线光通信辅助系统主要是针对传输距离长、光信号准确度要求高的通信系统而建立的瞄准跟踪伺服系统,其功能主要是实现光学天线的自动校准对准作用,保证光线通信过程中的可靠高效的传输链路连接。因为该系统增加了通信系统的经济成本以及设备空间,生产商常将光学天线与收发器结合起来制作成一体化的机器,而对于输送距离较近的通信系统则采用高倍望远镜取代无线光辅助系统,以此达到降低经济成本的目的。

3 无线光通信优缺点

随着电子元件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无线光通信系统的经济成本大幅下降,在国家经济信息化社会建设的今天,无线光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开发应用,相对于传统的有线光通信系统,无线光通信系统既存在独特的优点,又存在缺点。

3.1 无线光通信的优点

无线光通信最主要的优点体现在其较高的传输速率以及频谱资源的丰富性上。无线光通信的输送载体主要采用无线激光,结合相关的波分复用技术之后,可以将信号传输速率提高到10Gbit/s,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宽带传输速率。而其丰富的频谱资源则体现在无需申请频率许可证书的红外光传输上,红外光传输不必依赖传统的相关技术协议,同时有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能,因此这成为无线光通信的独有的优势。

在无线光通信的经济成本上,无线光通信比传统的有线光通信降低了10%到30%,而且无线光通信的适用范围广泛,不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如偏远山区、跨河湖地域等无法进行光纤线路铺设的地点,都可以实现无线光通信。此外,无线光通信还可以作为应急战备,抢先救灾等工程的通信手段,在发生通信故障的时候可以迅速的恢复网络工作,保证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3.2 无线光通信的劣势

无线光通信的劣势主要在于其传输质量受大气环境的影响严重,也是其应用场合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气象条件对无线光传输性能的影响不同,如雾会使光信号发生散射、发散,降低光信号的可靠性,而雨雪天气则会增加光信号的衰减损耗。因此,在目前的无线光通信使用过程中,多结合微波通信,将其作为备份节点,以增强光通信的抗干扰、抗衰减性能。无线光通信的另一个劣势是光链路的对准与保持困难。受到建筑物周期性摇摆以及大风等天气的影响,收发机的通信塔或者通信标杆常常会产生晃动,而光信号尤其是激光束较细,就会导致两个通信端点产生偏移,从而造成通信质量的下降。

因为无线光通信频谱没有频率许可证书,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激光射频系统,如果设计或者使用不当,就可能会使公众在进行裸视或者借助工具进行远视的过程中受到伤害。因此在无线光通信的使用普及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的安全标准的建立以及相关技术的无害性。

4 总结

综上所述,无线光通信技术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其不仅填补了有线光通信过程中存在的空白领域,而且解决了特殊情况下的通信问题,因而成为了当今社会通信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未来的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必然将集中在数据传输速率、传输容量、传输距离以及接收设备对准保持方面,以此来推动无线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淑英.无线光通信技术综述[J].广西通信技术, 2010(01).

无线传输范文12

[关键词]无线网络视频;差错控制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32-01

随着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无线通信和数字电子技术的进步和日益成熟,具有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的微型传感器已经出现。由于“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思想的出现促使计算、通信和传感器等3项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该网络能适用于环境恶劣或人们无法到达的区域,能够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获得详尽而准确的信息,传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因此,它在军事、医疗、空间探测、环境监测、抢险救灾、安全生产监控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保证无线链路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差错控制是通信网络中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的必要机制,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噪声干扰的影响,使信号码元波形变坏,在到达接收端会发生错误,因此,有必要对数据传输过程进行差错控制。此外,无线传感器网络可应用的特殊环境,如,军事、医疗等领域对数据的正确性要求很严格,因此,应当进行误码率比较低的差错控制。

1 差错控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节点分布环境复杂、多样等原因,导致传感器节点寿命受能源的影响比较大,然而,有研究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消耗主要消耗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因此,能量消耗是在设计差错控制方案时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1.1 差错控制引起的能量消耗

在设计任何的通信系统时,多数用户感兴趣的一个参数就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的链路可靠性。数据发送端的可靠性可以通过2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增大输出功率Pout;另外一种对于数据传输采用前向差错控制(FEC)。利用FEC,对于一个固定的输出功率可以减小信息比特错误的概率Pb。然而,FEC会需要额外的处理能量,也就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能量消耗。依靠所利用的前向纠错算法,这些数据处理过程所需要的额外能量消耗与输出功率的减少相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尝试去减小用于发送端到接收端之间数据传输所带来的能量损耗。这些传输所需要的能量可以分为输出功率的损耗和差错控制编码处理过程的损耗。

在2个节点之间进行通信的时候,能量的消耗发生在2个地方,一是信息数据的传输(输出功率),另外一个是数据帧和差错控制的处理过程。因此,可以定义通信能量等于传输数据所消耗的能量与差错控制解码和编码所消耗的能量之和。

1.2 能量消耗模型

差错控制的解码和编码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来执行。在最初的系统中,编码过程通过微处理器用C语言编程来实现。为了给数据解码和编码过程的能量消耗建立模型,所消耗的能量可以直接测量。

在这个无线电收发模型中,当发生数据通信的传输时,必有一个功率放大器。此外,在系统启动的时候,是没有数据传送或接收的。这是因为发送机内部的锁相环在数据成功解调之前会锁定在所需的载波频率上。

在设计这个无线发送和接收的模块中,发送端的能量消耗Ptx/rx决定着输出功率Pout,另外,发送端功率并不随着码率R的变化而变化。在2.4GHz的带宽频率下,生成载波频率的频率合成器控制着发送端的能量消耗。因此,第一方面,码率R并不能影响发送端的能量消耗;第二个方面,系统开始时间对每比特的平均能量Eb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试图用较小的数据包来进行通信。为了节省能量,可以在发送端空闲时候关掉发送端;但是,当再次打开发送端还会消耗一部分的能量。

2 路可靠性对传输能量消耗的影响

链路层的任务之一就是制定物理层要接收数据包解码和长度。此外,链路层还负责数据传输的准确性。数据可靠性的等级(误码率)主要取决于应用场景和用户的需要。在许多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中,比如:设备监测和战场坦克检测的应用,实际要求的数据都必须需要很低的误码率。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假设节点间的通信通过一个无选择性的、慢衰落的瑞利信道。假设节点间的传输用上面所描述的无线发射模块,无线电调制方案采用利用二进制频移键控。

因为单独的利用个功率放大器是非常消耗能量的。可以应用FEC来减小错误产生的概率。然而,一些附加的处理过程必须要消耗能量,这些由差错控制所引起的能量消耗用Edsp来表示,解码和编码的过程都考虑在内。

对于不同误码率和约束长度的误码率,对传输功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码率都为1/2的时候,要获得同样误比特率,所消耗的传输能量(传输功率)是随着码率的减小而增大的。而在不采用差错控制的时候,误比特率对传输能量消耗接近于线性。另外,该仿真结果还表现了对于不同的码率,误比特率对传输能量消耗的影响关系。

3 编码的能量模型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视频传输节点与节电的通信中,差错控制编码对能量消耗所带来的影响,有助于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提出合理的差错控制解决方案。另外,应考虑如何去调整发射功率,以及如何利用卷积码来获取一定的误码率。如果卷积码的Viterbi算法由微处理器来进行,那么,最好还是不用编码,因为在解码时所消耗的能量是巨大的,这不但会影响系统的性能,更为严重的是缩短系统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利用集成的译码芯片,则会大大地减少能量的消耗。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可以采用此种的卷积码方案来进行差错控制。

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在无线网络中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非常重要,差错控制为无线通信线路中数据传输的正确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